第一一 至 第二〇

6**時間: 地點:
    (明日,果召素,良久方入對。)
謂之曰:(獨孤皇后勞之曰)大用意,知吾夫妻年老,撫以娛心,盛飾此宮室,豈非孝順
    。
    (賞賚甚厚。)
謂之曰:(素退問德彝曰)卿何以知之?
對 曰:至尊性儉,雖見而怒,然雅聽後言。婦人唯麗是好,後心既悅,聖慮必移。所以
    知耳。
歎 曰:(素歎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也。
歎 曰:(素時勛略在位,下唯激賞德彝,無其牀曰)封郎後時,必據吾座。
    (後素南征,泊海曲。)
    (素夜召之,德彝落海,人救而免,乃易衣見素。)
    (深加嗟賞,亟薦用焉。)
    (薛收,隋吏部侍郎道衡之子,聰明博學。)
    (秦府初開,為記室參軍。)
    
    
6**時間: 地點:
    (明日,果召素,良久方入對。)
謂之曰:(獨孤皇后勞之曰)大用意,知吾夫妻年老,撫以娛心,盛飾此宮室,豈非孝順
    。
    (賞賚甚厚。)
謂之曰:(素退問德彝曰)卿何以知之?
對 曰:至尊性儉,雖見而怒,然雅聽後言。婦人唯麗是好,後心既悅,聖慮必移。所以
    知耳。
歎 曰:(素歎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也。
歎 曰:(素時勛略在位,下唯激賞德彝,無其牀曰)封郎後時,必據吾座。
    (後素南征,泊海曲。)
    (素夜召之,德彝落海,人救而免,乃易衣見素。)
    (深加嗟賞,亟薦用焉。)
    (薛收,隋吏部侍郎道衡之子,聰明博學。)
    (秦府初開,為記室參軍。)
    
    
7**時間: 地點:
歎 曰:(未幾卒,太宗深追悼之,後謂房玄齡曰)薛收不幸短命,若在,以中書令處之
    。
    (魏徵、王珪、韋挺俱事隱太子,時或稱東宮有異圖,高祖不欲彰其事,將黜免
    (宮寮以解之。)
    (流挺、珪於雋州,徵但免官。)
歎 曰:(而徵言於裴寂、封德彝曰)徵與韋挺、王珪,並承東宮恩遇,俱以被責退。今
    挺、珪得罪,而徵獨留,何也?
對 曰:(寂等曰)此由在上,寂等不知。
徵 曰:古人云,成王欲殺召公,周公豈得不知?
    (無何,挺等徵還。)
    (馬周,少落拓不為州里所敬,補州助教,頗不親事。)
    (刺史達奚怒杖之,乃拂衣去曹州,為濬儀令崔賢育所辱,遂感激,西之長安,
    (止於將軍常何家。)
    (貞觀初,太宗命文武百官陳時政利害,何以武吏不涉學,乃委周草狀。)
徵 曰:(周備陳損益四十餘條,何見之,驚曰)條目何多也不敢以聞。
對 曰:(周曰)將軍蒙國厚恩,親承聖旨,所陳利害,已形翰黑,業不可止也。將軍即
    不聞,其可得耶!
    (何遂以聞。)
    (太宗大駭,召問何,遽召周,與語甚奇之。)
    (直門下省,寵冠卿相,累遷中書令。)
    (周所陳事:六街設鼓以代傳呼,飛驛以達警急,納居人稅及宿衛大小交,即其
    (條也。)
    (太宗有事遼海,詔周輔皇太子,留定州監國。)
    (及凱旋,高宗遣所留貴嬪承恩寵者,迓於行在。)
    (太宗喜悅問高宗,高宗曰)
高宗曰:馬周教臣耳。
對 曰:(太宗笑曰)山東輒窺我。
    (錫賚甚厚。)
    (及薨,太宗為之慟,每思之甚,將假道術以求見,其恩遇如此。)
    (初,周以布衣直門下省,太宗就命監察里行,俄拜監察御史。)
    (「里行」之名,自周始也。)
    (岑文本,初仕蕭詵,江陵平,授秘書郎,直中書校省。)
    (李靖驟稱其才,擢拜中書舍人,漸蒙恩遇。)
    (時顏師古諳練故事,長於文誥。)
    (時無逮,冀復用之。)
太宗曰:我自舉一人,公勿復也。
    (乃以文本為中書侍郎,專與樞密。)
    (及遷中書令,歸家有憂色。)
    (其母怪而問之,文本對曰)
對 曰:非勛非舊,濫登寵榮,位高責重,古人所戒,所以憂耳!
對 曰:(有來賀者,輒曰)今日也,受弔不受賀。
    (遼東之役,凡所支度,一以委之,神用頓竭。)
謂之曰:(太宗憂之曰)文本與我同行,恐不與我同反。
    (俄病卒矣。)
    (太宗嘗問侍臣曰:「朕子弟孰賢」魏徵對曰)
謂侍臣:臣愚,不能盡知,唯霍王元軌數與臣言,臣未嘗不自失。
太宗曰:卿以為前代誰比?
徵 曰:經學文雅,亦漢之宣、平;至如孝行,古之曾、閔也。
    (由是寵遇彌厚,令聘徵女為妃。)
    (元軌,高祖子也,高祖崩,毀瘠過禮,恒衣布衣,示有終身之戚。)
徵 曰:(嘗使國令徵賦,令曰)請依諸王國賦貿易取利。
太宗曰:(元軌曰)汝為國令,當正吾失,反說吾以利也。
    (令慚而退。)
    (則天時,越王貞舉兵。)
    (元軌隨例配流,行至陳倉,死於檻中,天下冤痛之。)
太宗曰:(岑文本,太宗顧問曰)梁陳名臣,有誰可稱復有子弟堪引進否?
對 曰:(文本對曰)頃日隋師入陳,百司奔散,莫有留者,唯袁憲獨坐在後主之傍。王
    充將受禪,群寮勸進,憲子承家托疾,獨不署名。此之父子,足稱忠烈。承家弟
    承序,清貞雅操,實繼兄風。
    (乃由是召拜晉王友記。)
    (高宗更贈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
    (隨弘智,事父以孝聞,學通《三禮》、《漢》、《史》。)
    (武德中為詹事府主簿,與諸司同修六代史。)
    (又同令狐德棻、袁朗等修《藝文類聚》。)
    (事兄弘安,同於事父,凡所動止,咨而後行。)
    (累遷黃門侍郎。)
    (高宗令弘智於百福殿講《孝經》,召宰臣以下聽之。)
    (弘智演暢微言,略陳五孝,諸儒難問相繼,酬應如響。)
對 曰:(高宗怡然曰)朕頗耽墳籍,至於《孝經》,偏所留意。然孝之為德,弘益實深
    。故云:『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是知《孝經》之益為大也。
太宗曰:(顧謂弘智曰)宜略陳此經切要者,以輔不逮。
對 曰:(弘智對曰)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微臣願以此言奉獻
    。
    (高宗大悅,賜彩二百疋,遷國子祭酒。)
    (文集二十卷行於代。)
    (季遜為貝州刺史,甘露遍於庭中樹。)
謂人曰:(其邑人曰)美政所致,請以聞。
    (遜謙退,寢其事。)
謂人曰:(曆官十七政,俸祿先兄弟嫂姪,謂其子曰)吾厚爾曹以衣食,不如厚之以仁義
    ,勿辭敝也。
    (天下莫不嗟尚。)
    (姚崇初不悅學,年逾弱冠,常過所親,見《修文殿御覽》,閱之,喜,遂耽玩
    (墳史,以文華著名。)
    (歷牧常、揚,吏並建碑紀德。)
    (再秉衡軸,天下欽其公直。)
    (外甥任奕、任異,少孤,養在崇家,乃與之立家產,謂之曰)
謂之曰:汝,吾無間然矣,惜殊宗而代疏矣。
    (命與其子同名,冀無別也。)
    (時人多之。)
    (張楚金,年十七,與兄越石同以茂才應舉。)
    (所司以兄弟不可兩收,將罷越石。)
謂之曰:(楚金辭曰)以順則越石長,以才則楚金不如,請某退。
    (時李績為州牧,歎曰)
歎 曰:貢才本求才行,相推如此,可雙舉也。
    (令兩人同赴上京,俱擢弟,遷刑部尚書。)
    (後為周興搆陷,將刑,仰天歎曰)
歎 曰:皇天后土,豈不察忠臣乎奈何以無辜獲罪!
    (因泣下。)
    (市人為之歔欷,須臾陰雲四塞,若有所感。)
    (旋降敕免刑,宣未訖,天開朗,慶雲紛鬱。)
    (時人感其忠正孝悌之報。)
    (狄仁傑為兒童時,門人被害者,縣吏就詰之。)
    (眾咸移對,仁傑堅坐讀書。)
    (吏責之,仁傑曰)
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未對接,何暇偶俗人而見耶!
仁傑曰:(以資授汴州判佐,工部尚書閻立本黜陟河南,仁傑為吏人誣告,立本驚謝曰)
    仲尼云:『觀過,斯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明珠,東南遺寶。
    (特薦為並州法曹。)
    (其親在河陽別業,仁傑赴任,於並州登太行,南望白雲孤飛,謂左右曰)
謂左右:吾親所居,近此雲下。
    (悲泣佇立,久之,候雲移乃行。)
    (高智周與郝處俊、來濟、孫處約同寓於石仲覽家。)
    (仲覽,宣城人,而家於京都,破產以奉四子。)
    (嘗因夜臥,各言其志。)
謂左右:(處俊曰)願秉樞軸一日足矣。
    (智周及濟願亦然。)
謂左右:(處約於被中遽起曰)大丈夫樞軸不可冀,願為通事舍人,殿庭周旋吐納足矣。
謂左右:(仲覽嘗引相者觀濟等,相者曰)四人皆貴極人臣,而石不及見矣。然來早貴,
    所惜末途屯躓。高達而最壽者。夫速登者易顛,徐進者少患,天之道也。
仁傑曰:(顧謂仲覽曰)公因四人而達。
    (後各從宦州縣。)
    (及濟領吏部,處約以瀛州判佐參選。)
仁傑曰:(引注之次,濟遽索筆曰)如志!如志!
    (注通事舍人。)
    (注畢,下階敘平生,亦一時之美。)
    (智周後為費令,與佐官均分俸祿,累遷中書侍郎知政事。)
    (仲覽,貞觀末授兵部郎中,遂卒。)
    (而濟等乃貴。)
    (咸如相所言。)
    (魏元忠為二張所構,左授高嬰尉。)
    (王晙密狀以申明之。)
    (宋璟時為鳳閣舍人,謂晙曰)
晙 曰:魏公且全已爾,今子冒其威嚴而理之,坐見子狼狽也。
晙 曰:魏公忠而獲罪,晙為義所激,必顛沛無恨。
歎 曰:(璟歎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負朝廷矣。
    (裴景升為尉氏尉,以無異效,不居最課。)
歎 曰:(考滿,刺史皇甫亮曰)裴尉苦節若是,豈可使無上考,選司何以甄錄也俗號考
    終為『送路考』,省校無一成者。然敢竭愚思,仰申清德,當冀中也。
晙 曰:(為之詞曰)考秩已終,言歸有日。千里無代步之馬,三月乏聚糧之資。食唯半
    菽,室如懸磬。苦心清節,從此可知。不旌此人,無以激動。
    (時人咸稱亮之推賢。)
    (景升之考,省知左最,官至青刺。)
    (李福業為侍御史,與桓、敬等匡復皇室。)
    (及桓、敬敗,福業放於番禺,匿志州參軍敬元禮家。)
    (吏搜獲之,與元禮俱死。)
晙 曰:(福業將就刑,謝元禮曰)子有老親,為福業所累,愧其深矣。
歎 曰:(元禮曰)明公窮而歸我,我得已乎?今貽親以非疾之憂,深所痛切。
    (見者傷之。)
    (尹思貞為青州刺史,勉百姓農桑,蠶有四登者。)
    (巡察使路敬潛屆於境,部人以原蠶繭書旌。)
歎 曰:(敬潛歎曰)非善政所致,孰能至此!
    (遂以聞。)
    (璽書旌賞。)
歎 曰:(或問思貞曰)公敏行者,往與李承嘉忿競,何幾若斯?
晙 曰:(思貞曰)不能言者,時或有言。承嘉恃權相侮,僕義不受,然不知言之從何而
    至矣。
    (張柬之,進士擢第,為清源丞,年且七十餘。)
    (永昌初,勉復應制策。)
    (試畢,有傳柬之考入下課者,柬之歎曰)
歎 曰:余之命也。
    (乃委歸襄陽。)
    (時中書舍人劉允濟重考,自下第升甲科,為天下第一,擢第,拜監察,累遷荊
    (州長史。)
    (長安中,則天問狄仁傑曰)
仁傑曰:朕要一好漢使,有乎?
對 曰:(仁傑對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資歷,則今之宰臣李嶠、蘇味道,亦足為之使矣
    。豈非文士齷齪,思大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務者乎?
仁傑曰:(則天悅曰)此朕心也。
仁傑曰: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真宰相材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盡於國家。
    (則天乃召以為洛州司馬。)
    (他日,又求賢。)
仁傑曰:臣前言張柬之,尚未用也。
則天曰:已遷之矣。
仁傑曰:臣薦之,請為相也,今為洛州司馬,非用之也。
    (乃遷秋官侍郎。)
仁傑曰:(及姚崇將赴靈武,則天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姚崇曰)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
    大事,且其人年老,陛下急用之。
    (登時召見,以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年已八十矣。)
    (與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崔玄暉等,誅討二張,興復社稷,忠冠千古,功格
    (皇天云。)
    (張沛為同州刺史,任正名為錄事參軍,劉幽求為朝邑尉。)
    (沛奴下諸寮,獨呼二人為劉大、任大,若平常交。)
    (玄宗誅韋庶人,沛兄涉為殿中監,伏法,並及沛。)
仁傑曰:(沛將出就刑,正名時在假內,聞之遽出,止沛曰)朝廷初有大艱,同州京之左
    輔,奈何單使一至,便害州將,請以死守之。
    (於是覆奏,而理沛於獄,曰)
仁傑曰:正名若死,使君可憂,不然無慮也。
    (時幽求方立元勳,居中用事,遂免沛於難。)
    (劉幽求既翊戴睿宗,後為中書令崔湜所構,放於番禺。)
    (湜令南海都尉周利貞殺之。)
    (時王晙為桂州都督,知利貞希時宰意,留幽求於桂州。)
    (利貞屢移牒索之,晙終不遣。)
仁傑曰:(湜又切逼晙遣幽求,晙報曰)劉幽求有社稷大功,窮投於荒裔,無當死之罪,
    奈何坐觀夷滅耶!
    (幽求懼不全,謂晙曰)
晙 曰:吾忤大臣而見保,恐勢不可全,徒仰累耳。
晙 曰:足下所犯,非辜明也。晙如獲罪,放於滄海,亦無所恨。
    (竟不遣,俄而湜誅,幽求復登用也。)
晙 曰:(韓琬,少負才華,長安中,為高郵主簿,使於都場,以州縣徒勞,率然題壁曰
    ()筋力盡於高郵,容色衰於主簿,豈言行之缺,而友朋之過歟景龍中,自亳州
    司戶應制,集於京,吏部員外薛欽緒考琬,策入高等,謂琬曰:『今日非朋友之
    過歟』昔嘗與魏知古、崔璩、盧藏用聽《涅槃經》於大雲寺,會食,之舊舍,偶
    見題壁。諸公曰:『此高郵主簿歎後時耶?』顧問主人,方知足下,即末有含蓄
    意,祈以相汲,今日方申。
謂之曰:(琬謝之曰)士感知己,豈期十年之外,見君子之深心乎?
    (張嘉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異,亦不下人。)
    (自平鄉尉免歸鄉里,布衣環堵之中,蕭然自得。)
    (時人莫之知也。)
    (張循憲以御史出,還次蒲州驛。)
謂之曰:(循憲方復命,使務有不決者,意頗病之,問驛吏曰)此有好客乎?
    (驛吏白以嘉貞,循憲召與相見,咨以其事積時疑滯者,嘉貞隨機應之,莫不豁
    (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
    (他日,則天以問循憲,具以實對,因請以己官讓之。)
則天曰:卿能舉賢,美矣。朕豈可無一官自進賢耶!
    (乃召見內殿,隔簾與語。)
    (嘉貞儀貌甚偉,神采俊傑,則天甚異之。)
奏 曰:(因奏曰)臣生於草萊,目不睹闕廷之事。陛下過聽,引至天庭,此萬代之一遇
    。然咫尺之間,若披雲霧,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盡。
則天曰:善。
    (遽命捲簾。)
    (翌日,拜監察御史。)
    (開元初,拜中書舍人,遷並州長史、天平軍節度使。)
    (有告其反者,鞠之無狀。)
    (玄宗將罪告事者,嘉貞諫曰)
上疏諫:准法:告事不實,雖有反坐,此則不然。天下無虞,重兵利器,皆委邊將。若告
    事者一不當,隨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為他日之患。且臣備陛下腹心,不宜
    為臣以絕言事之路。
    (玄宗大悅,許以衡軸處之。)
上疏諫:(嘉貞因曰)臣聞時難得而易失,及其過也,雖賢聖不能為時。昔馬周起徒步謁
    聖主,血氣方盛。太宗用之盡其才,才五十而終。向用稍晚,則無及已。今臣幸
    少壯,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時用之。他日衰老,何能為也!
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當召卿。
    (卒用之為相。)
    (在職尚簡易,善疏決,論者稱之。)
    (姜皎薦源乾曜,玄宗見之,驟拜為相,謂左右曰)
謂左右:此人儀形莊肅,似蕭至忠,朕故用之。
對 曰:(左右對曰)至忠以犯逆死,陛下何故比之?
玄宗曰:我為社稷計,所以誅之。然其人信美才也。
    (至忠嘗與友人期街中,俄而雪下,人或止之。)
玄宗曰:(至忠曰)焉有與人期,畏雪不去?
    (遂命駕逕往,立於雪中,深尺餘,期者方至。)
    (及登廊廟,居亂後邪臣之間,不失其正。)
    (出為晉州刺史,甚有異績。)
    (晚徒失職,為太平公主所引,與之圖事,以及於禍害。)
謂侍臣:(玄宗謂宰臣曰)從工部侍郎有得中書侍郎者否?
對 曰:任賢用能,非臣等所及。
上 曰:蘇頲可除中書侍郎,仍令移入政事院,便供政事食。
    
    
7**時間: 地點:
歎 曰:(未幾卒,太宗深追悼之,後謂房玄齡曰)薛收不幸短命,若在,以中書令處之
    。
    (魏徵、王珪、韋挺俱事隱太子,時或稱東宮有異圖,高祖不欲彰其事,將黜免
    (宮寮以解之。)
    (流挺、珪於雋州,徵但免官。)
歎 曰:(而徵言於裴寂、封德彝曰)徵與韋挺、王珪,並承東宮恩遇,俱以被責退。今
    挺、珪得罪,而徵獨留,何也?
對 曰:(寂等曰)此由在上,寂等不知。
徵 曰:古人云,成王欲殺召公,周公豈得不知?
    (無何,挺等徵還。)
    (馬周,少落拓不為州里所敬,補州助教,頗不親事。)
    (刺史達奚怒杖之,乃拂衣去曹州,為濬儀令崔賢育所辱,遂感激,西之長安,
    (止於將軍常何家。)
    (貞觀初,太宗命文武百官陳時政利害,何以武吏不涉學,乃委周草狀。)
徵 曰:(周備陳損益四十餘條,何見之,驚曰)條目何多也不敢以聞。
對 曰:(周曰)將軍蒙國厚恩,親承聖旨,所陳利害,已形翰黑,業不可止也。將軍即
    不聞,其可得耶!
    (何遂以聞。)
    (太宗大駭,召問何,遽召周,與語甚奇之。)
    (直門下省,寵冠卿相,累遷中書令。)
    (周所陳事:六街設鼓以代傳呼,飛驛以達警急,納居人稅及宿衛大小交,即其
    (條也。)
    (太宗有事遼海,詔周輔皇太子,留定州監國。)
    (及凱旋,高宗遣所留貴嬪承恩寵者,迓於行在。)
    (太宗喜悅問高宗,高宗曰)
高宗曰:馬周教臣耳。
對 曰:(太宗笑曰)山東輒窺我。
    (錫賚甚厚。)
    (及薨,太宗為之慟,每思之甚,將假道術以求見,其恩遇如此。)
    (初,周以布衣直門下省,太宗就命監察里行,俄拜監察御史。)
    (「里行」之名,自周始也。)
    (岑文本,初仕蕭詵,江陵平,授秘書郎,直中書校省。)
    (李靖驟稱其才,擢拜中書舍人,漸蒙恩遇。)
    (時顏師古諳練故事,長於文誥。)
    (時無逮,冀復用之。)
太宗曰:我自舉一人,公勿復也。
    (乃以文本為中書侍郎,專與樞密。)
    (及遷中書令,歸家有憂色。)
    (其母怪而問之,文本對曰)
對 曰:非勛非舊,濫登寵榮,位高責重,古人所戒,所以憂耳!
對 曰:(有來賀者,輒曰)今日也,受弔不受賀。
    (遼東之役,凡所支度,一以委之,神用頓竭。)
謂之曰:(太宗憂之曰)文本與我同行,恐不與我同反。
    (俄病卒矣。)
    (太宗嘗問侍臣曰:「朕子弟孰賢」魏徵對曰)
謂侍臣:臣愚,不能盡知,唯霍王元軌數與臣言,臣未嘗不自失。
太宗曰:卿以為前代誰比?
徵 曰:經學文雅,亦漢之宣、平;至如孝行,古之曾、閔也。
    (由是寵遇彌厚,令聘徵女為妃。)
    (元軌,高祖子也,高祖崩,毀瘠過禮,恒衣布衣,示有終身之戚。)
徵 曰:(嘗使國令徵賦,令曰)請依諸王國賦貿易取利。
太宗曰:(元軌曰)汝為國令,當正吾失,反說吾以利也。
    (令慚而退。)
    (則天時,越王貞舉兵。)
    (元軌隨例配流,行至陳倉,死於檻中,天下冤痛之。)
太宗曰:(岑文本,太宗顧問曰)梁陳名臣,有誰可稱復有子弟堪引進否?
對 曰:(文本對曰)頃日隋師入陳,百司奔散,莫有留者,唯袁憲獨坐在後主之傍。王
    充將受禪,群寮勸進,憲子承家托疾,獨不署名。此之父子,足稱忠烈。承家弟
    承序,清貞雅操,實繼兄風。
    (乃由是召拜晉王友記。)
    (高宗更贈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
    (隨弘智,事父以孝聞,學通《三禮》、《漢》、《史》。)
    (武德中為詹事府主簿,與諸司同修六代史。)
    (又同令狐德棻、袁朗等修《藝文類聚》。)
    (事兄弘安,同於事父,凡所動止,咨而後行。)
    (累遷黃門侍郎。)
    (高宗令弘智於百福殿講《孝經》,召宰臣以下聽之。)
    (弘智演暢微言,略陳五孝,諸儒難問相繼,酬應如響。)
對 曰:(高宗怡然曰)朕頗耽墳籍,至於《孝經》,偏所留意。然孝之為德,弘益實深
    。故云:『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是知《孝經》之益為大也。
太宗曰:(顧謂弘智曰)宜略陳此經切要者,以輔不逮。
對 曰:(弘智對曰)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微臣願以此言奉獻
    。
    (高宗大悅,賜彩二百疋,遷國子祭酒。)
    (文集二十卷行於代。)
    (季遜為貝州刺史,甘露遍於庭中樹。)
謂人曰:(其邑人曰)美政所致,請以聞。
    (遜謙退,寢其事。)
謂人曰:(曆官十七政,俸祿先兄弟嫂姪,謂其子曰)吾厚爾曹以衣食,不如厚之以仁義
    ,勿辭敝也。
    (天下莫不嗟尚。)
    (姚崇初不悅學,年逾弱冠,常過所親,見《修文殿御覽》,閱之,喜,遂耽玩
    (墳史,以文華著名。)
    (歷牧常、揚,吏並建碑紀德。)
    (再秉衡軸,天下欽其公直。)
    (外甥任奕、任異,少孤,養在崇家,乃與之立家產,謂之曰)
謂之曰:汝,吾無間然矣,惜殊宗而代疏矣。
    (命與其子同名,冀無別也。)
    (時人多之。)
    (張楚金,年十七,與兄越石同以茂才應舉。)
    (所司以兄弟不可兩收,將罷越石。)
謂之曰:(楚金辭曰)以順則越石長,以才則楚金不如,請某退。
    (時李績為州牧,歎曰)
歎 曰:貢才本求才行,相推如此,可雙舉也。
    (令兩人同赴上京,俱擢弟,遷刑部尚書。)
    (後為周興搆陷,將刑,仰天歎曰)
歎 曰:皇天后土,豈不察忠臣乎奈何以無辜獲罪!
    (因泣下。)
    (市人為之歔欷,須臾陰雲四塞,若有所感。)
    (旋降敕免刑,宣未訖,天開朗,慶雲紛鬱。)
    (時人感其忠正孝悌之報。)
    (狄仁傑為兒童時,門人被害者,縣吏就詰之。)
    (眾咸移對,仁傑堅坐讀書。)
    (吏責之,仁傑曰)
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未對接,何暇偶俗人而見耶!
仁傑曰:(以資授汴州判佐,工部尚書閻立本黜陟河南,仁傑為吏人誣告,立本驚謝曰)
    仲尼云:『觀過,斯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明珠,東南遺寶。
    (特薦為並州法曹。)
    (其親在河陽別業,仁傑赴任,於並州登太行,南望白雲孤飛,謂左右曰)
謂左右:吾親所居,近此雲下。
    (悲泣佇立,久之,候雲移乃行。)
    (高智周與郝處俊、來濟、孫處約同寓於石仲覽家。)
    (仲覽,宣城人,而家於京都,破產以奉四子。)
    (嘗因夜臥,各言其志。)
謂左右:(處俊曰)願秉樞軸一日足矣。
    (智周及濟願亦然。)
謂左右:(處約於被中遽起曰)大丈夫樞軸不可冀,願為通事舍人,殿庭周旋吐納足矣。
謂左右:(仲覽嘗引相者觀濟等,相者曰)四人皆貴極人臣,而石不及見矣。然來早貴,
    所惜末途屯躓。高達而最壽者。夫速登者易顛,徐進者少患,天之道也。
仁傑曰:(顧謂仲覽曰)公因四人而達。
    (後各從宦州縣。)
    (及濟領吏部,處約以瀛州判佐參選。)
仁傑曰:(引注之次,濟遽索筆曰)如志!如志!
    (注通事舍人。)
    (注畢,下階敘平生,亦一時之美。)
    (智周後為費令,與佐官均分俸祿,累遷中書侍郎知政事。)
    (仲覽,貞觀末授兵部郎中,遂卒。)
    (而濟等乃貴。)
    (咸如相所言。)
    (魏元忠為二張所構,左授高嬰尉。)
    (王晙密狀以申明之。)
    (宋璟時為鳳閣舍人,謂晙曰)
晙 曰:魏公且全已爾,今子冒其威嚴而理之,坐見子狼狽也。
晙 曰:魏公忠而獲罪,晙為義所激,必顛沛無恨。
歎 曰:(璟歎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負朝廷矣。
    (裴景升為尉氏尉,以無異效,不居最課。)
歎 曰:(考滿,刺史皇甫亮曰)裴尉苦節若是,豈可使無上考,選司何以甄錄也俗號考
    終為『送路考』,省校無一成者。然敢竭愚思,仰申清德,當冀中也。
晙 曰:(為之詞曰)考秩已終,言歸有日。千里無代步之馬,三月乏聚糧之資。食唯半
    菽,室如懸磬。苦心清節,從此可知。不旌此人,無以激動。
    (時人咸稱亮之推賢。)
    (景升之考,省知左最,官至青刺。)
    (李福業為侍御史,與桓、敬等匡復皇室。)
    (及桓、敬敗,福業放於番禺,匿志州參軍敬元禮家。)
    (吏搜獲之,與元禮俱死。)
晙 曰:(福業將就刑,謝元禮曰)子有老親,為福業所累,愧其深矣。
歎 曰:(元禮曰)明公窮而歸我,我得已乎?今貽親以非疾之憂,深所痛切。
    (見者傷之。)
    (尹思貞為青州刺史,勉百姓農桑,蠶有四登者。)
    (巡察使路敬潛屆於境,部人以原蠶繭書旌。)
歎 曰:(敬潛歎曰)非善政所致,孰能至此!
    (遂以聞。)
    (璽書旌賞。)
歎 曰:(或問思貞曰)公敏行者,往與李承嘉忿競,何幾若斯?
晙 曰:(思貞曰)不能言者,時或有言。承嘉恃權相侮,僕義不受,然不知言之從何而
    至矣。
    (張柬之,進士擢第,為清源丞,年且七十餘。)
    (永昌初,勉復應制策。)
    (試畢,有傳柬之考入下課者,柬之歎曰)
歎 曰:余之命也。
    (乃委歸襄陽。)
    (時中書舍人劉允濟重考,自下第升甲科,為天下第一,擢第,拜監察,累遷荊
    (州長史。)
    (長安中,則天問狄仁傑曰)
仁傑曰:朕要一好漢使,有乎?
對 曰:(仁傑對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資歷,則今之宰臣李嶠、蘇味道,亦足為之使矣
    。豈非文士齷齪,思大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務者乎?
仁傑曰:(則天悅曰)此朕心也。
仁傑曰: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真宰相材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盡於國家。
    (則天乃召以為洛州司馬。)
    (他日,又求賢。)
仁傑曰:臣前言張柬之,尚未用也。
則天曰:已遷之矣。
仁傑曰:臣薦之,請為相也,今為洛州司馬,非用之也。
    (乃遷秋官侍郎。)
仁傑曰:(及姚崇將赴靈武,則天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姚崇曰)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
    大事,且其人年老,陛下急用之。
    (登時召見,以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年已八十矣。)
    (與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崔玄暉等,誅討二張,興復社稷,忠冠千古,功格
    (皇天云。)
    (張沛為同州刺史,任正名為錄事參軍,劉幽求為朝邑尉。)
    (沛奴下諸寮,獨呼二人為劉大、任大,若平常交。)
    (玄宗誅韋庶人,沛兄涉為殿中監,伏法,並及沛。)
仁傑曰:(沛將出就刑,正名時在假內,聞之遽出,止沛曰)朝廷初有大艱,同州京之左
    輔,奈何單使一至,便害州將,請以死守之。
    (於是覆奏,而理沛於獄,曰)
仁傑曰:正名若死,使君可憂,不然無慮也。
    (時幽求方立元勳,居中用事,遂免沛於難。)
    (劉幽求既翊戴睿宗,後為中書令崔湜所構,放於番禺。)
    (湜令南海都尉周利貞殺之。)
    (時王晙為桂州都督,知利貞希時宰意,留幽求於桂州。)
    (利貞屢移牒索之,晙終不遣。)
仁傑曰:(湜又切逼晙遣幽求,晙報曰)劉幽求有社稷大功,窮投於荒裔,無當死之罪,
    奈何坐觀夷滅耶!
    (幽求懼不全,謂晙曰)
晙 曰:吾忤大臣而見保,恐勢不可全,徒仰累耳。
晙 曰:足下所犯,非辜明也。晙如獲罪,放於滄海,亦無所恨。
    (竟不遣,俄而湜誅,幽求復登用也。)
晙 曰:(韓琬,少負才華,長安中,為高郵主簿,使於都場,以州縣徒勞,率然題壁曰
    ()筋力盡於高郵,容色衰於主簿,豈言行之缺,而友朋之過歟景龍中,自亳州
    司戶應制,集於京,吏部員外薛欽緒考琬,策入高等,謂琬曰:『今日非朋友之
    過歟』昔嘗與魏知古、崔璩、盧藏用聽《涅槃經》於大雲寺,會食,之舊舍,偶
    見題壁。諸公曰:『此高郵主簿歎後時耶?』顧問主人,方知足下,即末有含蓄
    意,祈以相汲,今日方申。
謂之曰:(琬謝之曰)士感知己,豈期十年之外,見君子之深心乎?
    (張嘉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異,亦不下人。)
    (自平鄉尉免歸鄉里,布衣環堵之中,蕭然自得。)
    (時人莫之知也。)
    (張循憲以御史出,還次蒲州驛。)
謂之曰:(循憲方復命,使務有不決者,意頗病之,問驛吏曰)此有好客乎?
    (驛吏白以嘉貞,循憲召與相見,咨以其事積時疑滯者,嘉貞隨機應之,莫不豁
    (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
    (他日,則天以問循憲,具以實對,因請以己官讓之。)
則天曰:卿能舉賢,美矣。朕豈可無一官自進賢耶!
    (乃召見內殿,隔簾與語。)
    (嘉貞儀貌甚偉,神采俊傑,則天甚異之。)
奏 曰:(因奏曰)臣生於草萊,目不睹闕廷之事。陛下過聽,引至天庭,此萬代之一遇
    。然咫尺之間,若披雲霧,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盡。
則天曰:善。
    (遽命捲簾。)
    (翌日,拜監察御史。)
    (開元初,拜中書舍人,遷並州長史、天平軍節度使。)
    (有告其反者,鞠之無狀。)
    (玄宗將罪告事者,嘉貞諫曰)
上疏諫:准法:告事不實,雖有反坐,此則不然。天下無虞,重兵利器,皆委邊將。若告
    事者一不當,隨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為他日之患。且臣備陛下腹心,不宜
    為臣以絕言事之路。
    (玄宗大悅,許以衡軸處之。)
上疏諫:(嘉貞因曰)臣聞時難得而易失,及其過也,雖賢聖不能為時。昔馬周起徒步謁
    聖主,血氣方盛。太宗用之盡其才,才五十而終。向用稍晚,則無及已。今臣幸
    少壯,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時用之。他日衰老,何能為也!
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當召卿。
    (卒用之為相。)
    (在職尚簡易,善疏決,論者稱之。)
    (姜皎薦源乾曜,玄宗見之,驟拜為相,謂左右曰)
謂左右:此人儀形莊肅,似蕭至忠,朕故用之。
對 曰:(左右對曰)至忠以犯逆死,陛下何故比之?
玄宗曰:我為社稷計,所以誅之。然其人信美才也。
    (至忠嘗與友人期街中,俄而雪下,人或止之。)
玄宗曰:(至忠曰)焉有與人期,畏雪不去?
    (遂命駕逕往,立於雪中,深尺餘,期者方至。)
    (及登廊廟,居亂後邪臣之間,不失其正。)
    (出為晉州刺史,甚有異績。)
    (晚徒失職,為太平公主所引,與之圖事,以及於禍害。)
謂侍臣:(玄宗謂宰臣曰)從工部侍郎有得中書侍郎者否?
對 曰:任賢用能,非臣等所及。
上 曰:蘇頲可除中書侍郎,仍令移入政事院,便供政事食。
    
    
8**時間: 地點:
    (明日,加知制誥。)
    (有政事食,自頲始也。)
    (及入謝,固辭。)
上 曰:朕常欲用卿,每有一好官缺,即望諸宰臣論及,此皆卿之故人,遂無薦者,朕嘗
    為卿歎息。中書侍郎,朕極重惜。自陸象先改後,朕每思無出卿者。
    (俄而,弟詵為給事中,頲上表陳讓。)
上 曰:古來有內舉不避親者乎?
對 曰:(頲曰)晉大夫祈奚是也。
上 曰:若然,朕自用蘇詵,何得屢言近日即父子猶同中書,兄弟有何不得卿言非至公也
    。
    (他日,謂頲曰)
對 曰:前朝有李嶠、蘇味道,時謂之蘇李。朕今有卿及李乂,亦不謝之。卿所制文誥,
    朕自識之。自今已後,進書皆須別錄一本,云臣某撰,朕便留篋中也。
    (至今為故事。)
    (第十四章 識量)
    (大理卿孫伏伽,自萬年縣法曹上書論事,擢侍書御史,即御史中丞也。)
    (雖承內旨,而制命未下。)
    (伏伽自朝還家而臥,不見顏色。)
    (斯須侍御史已下造門,子孫驚喜以報,伏伽徐起以見之。)
    (時人方之顧雍。)
    (伏伽與張玄素,隋末俱為尚書令史,既官達後,伏伽談論之際,了不諱之。)
    (太宗嘗問玄素。)
    (玄素以實對,既出,神采沮喪,如有所失。)
    (眾咸推伏伽之弘量。)
對 曰:(高麗莫離支蓋蘇文貢白金,褚遂良進曰)莫離支弒其君,陛下以之興兵,將弔
    伐,為遼東之人報主之恥。古者討弒君之賊,不受其賂。昔宋督遺魯君以郜鼎,
    桓公受之於太廟,臧哀伯諫以為不可。《春秋》書之,百王所法。受不臣之筐篚
    ,納弒逆之朝貢,不以為愆,何以示後。臣謂莫離支所獻不宜受。
    (太宗從之。)
    (王方慶為鳳閣侍郎知政事,患風俗偷薄,人多苟且,乃奏曰)
奏 曰:准令式:齊縗、大功未葬,並不得朝會。仍終喪,不得參燕樂。比來朝官不依禮
    法,身有哀慘,陪廁朝賀,手舞足蹈,公違憲章。名教既虧,實玷皇化。請申明
    程式,更令禁止。
    (則天從之。)
    (方慶,周司空褒之曾孫,博通群書,所著論凡二百餘卷,尤精《三禮》,好事
    (者多訪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據,時人編次之,名曰《禮雜問》。)
    (聚書甚多,不減秘閣。)
    (至於圖畫,亦多異本。)
    (子晙,工札翰,善琴棋,少聰悟而性嚴整,歷殿中侍御史。)
    (徐有功,為秋官郎中、司刑少卿,歷居法官,數折大獄,持平守正,不以生死
    (易節,全活者數千百家。)
    (有鹿城主簿潘好禮者,慕其為人,乃著論稱有功斷賢於張釋之,其略曰)
其略曰: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人;有功之斷獄,亦天下無冤人。然釋之所行甚易,徐公
    所行甚難。難易之間,優劣可知矣!
    (君子以為知言。)
    (狄仁傑為內史,則天謂之曰)
謂之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譖卿者乎?
其略曰:(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臣之幸也。若臣不知譖者,
    並為友善,臣請不知。
    (則天深加歎異。)
    (張文瓘為侍中,同列宰相以政事堂供饌珍美,請減其料。)
其略曰:(文瓘曰)此食,天子所以重樞機,待賢才也。若不任其職,當自陳乞,以避賢
    路,不宜減削公膳,以邀虛名。國家所貴,不在於此。苟有益於公道,斯不為多
    也。
    (初為大理卿,旬日決遣疑獄四百餘條,無一人稱屈。)
    (文瓘嘗臥疾,繫囚設齋以禱焉,乃遷侍中,諸囚一時慟哭。)
    (其得人心如此。)
    (四子,潛、沛、洽、涉,皆至三品,時人呼為「萬石張家」。)
    (咸以為福善之應也。)
    (房光庭任俠不拘小節。)
    (薛昭坐流放而投光庭,光庭匿之。)
    (既露,御史陸遺逼之急,光庭懼,乃見執政。)
謂之曰:(執政詰之曰)公郎官,何為匿此人為?
其略曰:(光庭曰)光庭與薛昭有舊,途窮而歸光庭。且其所犯非大故,光庭得不納之耶
    ?若擒以送官,居廟堂者,復何以見待?
    (執政義之,出為磁州刺史。)
    (神龍初,將合祔則天於乾陵。)
上疏諫:(給事中嚴善思上疏諫曰)漢時諸陵,皇后多不合葬。魏晉已來,始有合葬。伏
    願依漢朝之故事,改魏晉之頹綱,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
    (疏奏不納,有識之士咸是之。)
    (開元初,玄宗詔太子賓客元行沖修魏徵撰次《禮記疏》,擬行之於國學,及成
    (,奏上之,中書令張說奏曰)
奏 曰:今上《禮記》,是戴聖所編,歷代傳習,已向千載,著為經教,不可刊削。至魏
    ,孫炎始改舊本,以類相比,有同鈔書,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貞觀中,魏徵因
    炎舊書,更加釐正,兼為之注。先朝雖加賜賚,其書亦竟不行。今行沖勒成一家
    ,然與先儒義乖,章句隔絕。若欲行用,竊恐未可。
    (詔從之,留其書於內府,竟不頒下。)
    (時議以為:說之通識,過於魏徵。)
奏 曰:(玄宗嘗賜握兵都將郭知運等四人天軍節度,太原尹王皎獨不受,上表曰)臣事
    君,猶子事父。在三之義,寧有等差。豈有經侍宮闈多臣子敢當恩貺?
    (以死自誓,固辭不受,優詔許之。)
奏 曰:(張說拜集賢學士,於院廳宴會,舉酒,說推讓不肯先飲,謂諸學士曰)學士之
    禮,以道義相高,不以宮班為前後。說聞高宗朝修史學士有十八九人。時長孫太
    尉以元勇之尊,不肯先飲,其守九品官者,亦不許在後,乃取十九杯,一時舉飲
    。長安中,說修《三教珠英》,當時學士亦高卑懸隔,至於行立前後,不以品秩
    為限也。
    (遂命數杯,一時同飲,時議深賞之。)
    (李適之性簡率,不務苛細,人吏便之。)
    (雅好賓客,飲酒一斗不亂,延接賓朋,晝決公務,庭無留事。)
    (及為左相,每事不讓李林甫。)
    (林甫憾之,密奏其「好酒,頗妨政事」。)
    (玄宗惑焉,除太子少保。)
    (適之遽命親故歡會,賦詩曰)
其詩曰: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舉朝伏其度量。)
    (適之在門下也,性疏而不忌。)
謂之曰:(林甫嘗賣之曰)華山之下,有金礦焉,採之可以富國。上未之知耳。
    (適之心善其言,他日款曲奏之,玄宗大悅。)
    (顧問林甫,對曰)
對 曰:臣知之久矣。華山,陛下本命,王氣所在,不可發掘。故臣不敢言。
    (適之由是漸見疏退。)
    (林甫陰搆陷之,貶於袁州,遣御史羅奭就州處置。)
    (適之聞命排馬牒到,仰藥而死。)
    (子霅,亦見害。)
    (牛仙客為涼州都督,節財省費,軍儲所積萬計。)
    (崔希逸代之,具以聞。)
    (詔刑部尚書張利貞覆之,有實。)
    (玄宗大悅,將拜為尚書。)
上疏諫:(張九齡諫曰)不可,尚書,古之納言,有唐已來,多用舊相居之。不然,歷踐
    內外清貴之地、妙行德望者充之。仙客本河湟一吏典耳,拔升清流,齒班常伯,
    此官邪也。又欲封之,良為不可。漢法,非有功不封。唐尊漢法,太宗之制也。
    邊將積穀帛,繕兵器,蓋將帥之常務。陛下念其勤勞,賞之金帛可也,尤不可列
    地封之。
對 曰:(玄宗怒曰)卿以仙客寒士嫌之耶?若是,如卿豈有門籍!
上疏諫:(九齡頓首曰)荒陬賤類,陛下過聽,以文學用臣。仙客起自胥吏,目不知書。
    韓信,淮陰一壯士耳,羞與絳、灌同列。陛下必用仙客,臣亦恥之。
    (玄宗不悅。)
上疏諫:(翌日,李林甫奏)仙客,宰相材,豈不堪一尚書?九齡文吏,拘於古義,失於
    大體。
    (玄宗大悅,遂擢仙客為相。)
    (先是,張守珪累有戰功,玄宗將授之以宰相。)
上疏諫:(九齡諫曰)不可。宰相者,代天理物,有其人而後授,不可以賞功。若開此路
    ,恐生人心。《傳》曰:『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濫爵輕,不可理也。若賞
    功臣,即有故事。
    (玄宗乃止。)
    (九齡由是獲譴。)
    (自後朝士懲九齡之納忠見斥,咸持祿養恩,無敢庭議矣。)
    (第十五章 容恕)
    (崔善為,明天文曆算,曉達時務,為尚書左丞。)
上疏諫:(令史惡其明察,乃為謗書曰)崔子曲如鉤,隨時待封侯。
謂之曰:(高宗謂之曰)澆薄之後,人多醜政。昔北齊奸吏,歌斛律明月,高緯闇主,遂
    滅其家。朕雖不明,倖免斯事。
    (乃構流言者罪之。)
    (李靖征突厥,征頡利可汗,拓境至於大漠。)
謂侍臣:(太宗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
    故,稱臣於突厥,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今暫勞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
    首,恥其雪乎!
謂之曰:(群臣皆呼)萬歲!
    (御史大夫溫彥博害靖之功,劾靖軍無紀綱,突厥寶貨,亂兵所分。)
    (太宗捨而不問。)
    (及靖凱旋,進見謝罪,太宗曰)
太宗曰:隋將史萬歲破突厥,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捨公之罪,錄公之勛也
    。
    (契苾何力,鐵勒酋長也。)
    (太宗征遼,以為前軍總管。)
    (軍次白雀城,被槊中腰,瘡重疾甚。)
    (太宗親為傅藥,及城破,敕求得傷何力者,付何力令自殺之。)
奏 曰:(何力奏曰)犬馬猶為主,況於人乎?彼為其主致命,冒白刃而刺臣者,是義勇
    士也。不相識,豈是冤仇?
    (遂捨之。)
    (裴玄本好諧謔,為戶部郎中。)
奏 曰:(時左僕射房玄齡疾甚,省郎將問疾,玄本戲曰)僕射病可,須問之;既甚矣,
    何須問也?
    (有泄其言者。)
奏 曰:(既而隨例候玄齡,玄齡笑曰)裴郎中來,玄齡不死矣。
    (劉童為御史、東都留臺,時蘭謩為留守,輒役數百人修宮內。)
    (劉童為盛夏不宜擅役工力,謩拒之曰)
謂之曰:別奉進旨。
    (童奏之,詔決謩二十下,謫嶺南。)
    (童後因他事左授臨朐令。)
    (時有敕令上佐縣令送租,謩已為司農卿,知出納。)
    (謩雅知童清介,不以曩事嫌惡,乃召倉吏謂之曰)
謂之曰:劉侍御頃在憲司,革非懲違,今親自送租,固無瑕玷。數州行納,與劉侍御同行
    ,亦必無欠折。
    (一切令受納,更無所問。)
    (時人賞謩忠恕。)
    (註:劉名靈童。)
    
    (蘇良嗣為洛州長史,坐妻犯贓,左遷冀州刺史。)
    (及事釋,妻妹詣良嗣,初無恨色,謂之曰)
謂之曰:牧守遷轉出入是常,不聞有所累也。
    (後為荊州長史,高宗使中宮緣江採異竹,植於苑內。)
    (中官科船載行,所在縱暴。)
    (還過荊州,良嗣因之上疏切諫。)
則天曰:(高宗謂則天曰)吾約束不嚴整,果為良嗣所怪乎!
    (詔慰諭,便令棄竹於江中。)
則天曰:(荊州舊有河東寺,後梁蕭詧為其兄河東王所造,良嗣見而驚曰)此在江漢之間
    ,與河東有何關涉?
    (遂奏改之。)
    (良嗣寡學,深為人所笑。)
    (盧承慶為吏部尚書,總章初,校內外官考。)
則天曰:(有一官督運,遭風失米,承慶為之考曰)臨運損糧,考中下。
    (其人容止自若,無一言而退。)
則天曰:(承慶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
    (既無喜容,亦無愧詞。)
則天曰:(又改曰)寵辱不驚,考中上。
    (眾推承慶之弘恕。)
    (皇甫文備與徐有功同案制獄,誣有功黨逆人,奏成其罪。)
    (後文備為人所告,有功訊之在寬。)
有功曰:(或謂有功曰)彼曩將陷公於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
有功曰:爾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安得以私害公乎?
    (婁師德,弱冠進士擢第。)
    (上元初,吐蕃強盛,詔募猛士以討之,師德以監察御史應募。)
    (高宗大悅,授朝散大夫,專總邊任。)
    (前後四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而朴忠沉厚,心無適莫。)
    (狄仁傑入相也,師德密薦之。)
    (及為同列,頗輕師德,頻擠之外使。)
    (師德知之而不憾。)
    (則天覺之,問仁傑曰)
仁傑曰:師德賢乎?
對 曰:為將謹守,賢則臣不知。
仁傑曰:(又問)師德知人乎?
對 曰:臣嘗同官,未聞其知人。
則天曰:朕之用卿,師德實薦也,亦可謂知人矣。
    (仁傑大慚而退,歎曰)
歎 曰: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容,莫窺其際也。
    (當危亂之朝,屠滅者接踵,而師德以功名終始,識者多之。)
    (初,師德在廟堂,其弟某以資高拜代州都督,將行,謂之曰)
謂之曰:吾少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據過分,人所嫉也。將何以終之?
對 曰:(弟對曰)自今雖有唾某面者,亦不敢言,但自拭之,庶不為兄之憂也。
謂之曰:(師德曰)此適為我憂也。夫前人唾者,發於怒也。汝今拭之,是逆前人怒也。
    唾不拭將自乾,何如笑而受之?
對 曰:(弟曰)謹受教。
    (師德與人不競,皆此類也。)
    (楊再思為玄武尉,使於京,舍於客院。)
    (盜者竊其囊袋,邂逅遇之,盜者謝罪。)
對 曰:(再思曰)足下有遺行,勿復聲,恐傍人害足下。但留公文,餘並仰遺。
    (不形顏色。)
    (時人莫測其量。)
    (累官至納言。)
    (則天朝,旱澇,輒閉坊市南門以禳之。)
    (再思晨入朝,值一重車,將牽出西門。)
對 曰:(峻而又滑,馭者遽叱牛不前,乃罵曰)一群癡宰相,不能和得陰陽而閉坊門,
    遣我車行如此辛苦!
謂之曰:(再思徐謂之曰)你牛亦自弱,不得嗔他宰相。
    (陸象先為蒲州刺史,有小吏犯罪,但慰勉而遣之。)
謂之曰:(錄事曰)此例皆合與杖。
對 曰:(象先曰)人情相去不遠,此豈不解吾意。若論必須行杖,當自汝始。
    (錄事慚懼而退。)
謂人曰:(常謂人曰)天下本自無事,只是愚人擾之,始為煩耳。但靜其源,何憂不簡?
    (前後歷典數州,其政如一,人吏咸思之。)
    (端午日,玄宗賜宰臣鐘乳。)
    (宋璟既拜賜,而命醫人煉之。)
    (醫請將歸家煉,子弟諫曰)
上疏諫:此乳珍異,他者不如,今付之歸,恐招欺換。
謂之曰:(璟誡之曰)自隱爾心然,疑他心耶?仗信示誠,猶恐不至,矧有猜責,豈可得
    乎?
    (第十六章 知微)
    (隋吏部侍郎高構,典選銓綜,至房玄齡、杜如晦,愕然正視良久,降價抗禮,
    (延入內齋共食,謂之曰)
謂之曰:二賢當興王佐命,位極人臣。杜年稍減於房耳。願以子孫為托。
上疏諫:(因謂裴矩曰)僕閱人多矣,未見此賢。
    (嗟仰不已。)
    (貞觀初,如晦終右僕射,玄齡至司空,咸如構言。)
    (房玄齡與杜如晦友善,慨然有匡主濟時之志。)
    (開皇中,隨父彥謙至長安。)
    (時天下宴安,論者以為國祚無疆。)
上疏諫:(玄齡密告彥謙曰)隋帝盜有天下,不為後嗣長計,混淆嫡庶,使相傾奪。今雖
    清平,其亡可翹足而待。
上疏諫:(彥謙驚止之,因謂友人李少適曰)主上性多忌刻,不納諫爭。太子卑弱,諸王
    擅威。唯行苛酷之政,不弘遠之大略。今雖少安,吾憂其危亂矣。
    (少適以為不然。)
    (大業之季,其言皆驗。)
    (及義師濟河,玄齡杖策謁於軍門,太宗以為謀生,每歎曰)
歎 曰:昔光武云:『自吾得鄧禹,人益親。』寡人有玄齡,亦猶禹也。
    (佐平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
    (為唐宗臣,宜哉!)
    (李靖既平突厥,傾其種落,言於太宗曰)
太宗曰:陛下五十年後,當憂北邊。
    (至高宗末,突厥果為患。)
    (突厥初平,溫彥博議遷其人於朔方,以實空虛之地。)
    (魏徵以為不可,曰)
太宗曰:夷不亂華,非長久之計。
    (開元中,六胡果叛,咸如徵言。)
太宗曰:(李勣,少與鄉人翟讓聚眾為盜,以李密為主,言於密曰)天下大亂,本為飢苦
    。若得黎陽一倉,大事濟矣。
    (遂襲取之。)
    (時在飢餓,就倉者數十萬人。)
    (魏徵、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皆客游,勣一見便加禮敬,引之臥內,談謔無
    (倦。)
    (及平武牢,獲戴冑,亟推薦,咸至大官。)
    (時稱勣有知人之鑒。)
    (侯君集得倖於太宗,命李靖教其兵法。)
奏 曰:(既而奏曰)李靖將反,至隱微之際,輒不以示臣。
    (太宗以讓靖,靖對曰)
對 曰: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盡臣之術者,
    是將有異志焉!
    (時靖為左僕射,君集為兵部尚書,俱自朝還省。)
    (君集馬過門數步而不覺,靖謂人曰)
謂人曰:君集意不在人,必將反矣。
    (至十七年四月,大理囚紇乾承基告太子承乾、漢王元昌與侯君集反。)
    (太宗大驚,亟命召之,以出期不鞠問,且將貰其死。)
    (群臣固爭,遽請斬之,以明大法。)
謂之曰:與公長訣矣!
    (遂歔欷下泣。)
    (君集亦自投於地,遂戮於四達之衢。)
謂之曰:(君集謂監者曰)君集豈反者乎?
    (蹉跌至此。)
    (昔自藩邸早承羈紲,擊滅二虜,頗有微功。)
    (為言於陛下,乞令一子以主禋祀。)
    (太宗特原其妻並一子為庶人,流之嶺南。)
    (馬周,雅善敷奏,動無不中。)
謂人曰:(岑文本謂人曰)吾觀馬周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搉古今,舉要刪蕪,言辯而
    理切。奇鋒高論,往往間出,聽之靡靡,令人忘倦。然鳶肩火色騰上,必速死,
    恐不能久矣。
    (無何而卒,如文本言。)
    (秦叔寶,屬隋將來護兒帳內,寶母死,護兒遣使弔之。)
謂人曰:(軍吏咸怪曰)士卒遭喪多矣,將軍未嘗降問,弔叔寶何也?
謂之曰:(護兒曰)此人勇有志節,吾豈以卑賤處之。
    (叔寶後事李密,密收入王充。)
謂之曰:(程齕金謂叔寶曰)充好為咒誓,乃師老嫗耳,豈是撥亂主乎?
    (後充拒王師,二人統兵戰,馬上揖充而降。)
    (太宗甚重之,功名克成,死於牖下,皆萬人敵也。)
    (太宗破高麗於安市城東南,斬首二萬餘級,降者二萬餘人,俘獲牛馬十萬餘匹
    (。)
    (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
    (許敬宗為文刻石紀功焉。)
謂之曰:(中書舍人敬播曰)聖人與天地合德,山名駐蹕,此蓋天意鑾輿不復更東矣。
    (自七月攻安市,城拔,乃班師焉。)
    (魏王泰有寵於太宗,所給月料逾於太子。)
上疏諫:(褚遂良諫曰)聖人制禮,尊嫡卑庶。故立嫡以長,謂之儲君,其所承也,重矣
    。俾用物不計,與王者共之。庶子雖賢,不是正嫡。先王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
    亂之源。伏見儲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愛子也。
    (文多不盡載,太宗納之。)
    (李義府,僑居於蜀,袁天罡見而奇之,曰)
謂人曰:此郎君貴極人臣,但壽不長耳。
謂人曰:(因請舍之,托其子曰)此子七品相,願公提挈之。
謂人曰:(義府許諾,因問)天綱壽幾何?
對 曰:五十二外,非所知也。
    (安撫使李大亮、侍中劉洎等連薦之,召見,試令詠鳥,立成,其詩曰)
其詩曰:日裡颺朝彩,琴中半夜啼。上林許多樹,不借一枝棲。
    (太宗深賞之,曰)
其詩曰:我將全樹借汝,豈惟一枝。
    (自門下典儀,超拜監察御史,其後位壽,咸如天綱之言。)
    (李嗣貞,嘗與朝列同過太清觀,道士劉概輔儼為設樂。)
其詩曰:(嗣貞曰)此樂宮商不和,君臣相阻之徵也。角徵失次,父子不和之兆也。殺聲
    既多,哀調又苦,若國家無事,太子受其咎矣。
    (居數月,章懷太子果為則天所構,廢為庶人,死於巴州。)
    (劉概輔儼奏其事,自始平令,擢為太常丞也。)
    (魏元忠,本名貞宰,儀鳳中以封事召見。)
    (高宗與語,無所屈撓,慰喻遣之。)
其詩曰:(忠不舞蹈而出,高宗目送之,謂中書令薛元超曰)此書生雖未解朝庭禮儀,名
    以定體,真宰相也。
    (則天時為酷吏羅織下獄,有詔出之,小吏先聞以告。)
    (元忠驚喜,問)
問之曰:汝名何?
其詩曰:元忠。
    (乃改名為元忠也。)
    (裴行儉,少聰敏多藝,立功邊陲,克凶醜。)
    (及為吏部侍郎,賞拔蘇味道、王勮,曰)
其詩曰:二公後當相次掌鈞衡之任。
    (勮,勃之兄也。)
    (時李敬玄盛稱王勃、楊炯等四人,以示行儉,曰)
其詩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勃等雖有才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者楊稍似
    沉靜,應至令長,並鮮克令終。
    (卒如其言。)
    (王及善為文昌左相國,因內宴,見張易之兄弟恃寵,無人臣禮,數奏抑之。)
其詩曰:(則天不悅,謂及善曰)卿既無事,更有游宴。但檢校閣中,不須去也。
    (及善因請假月餘,則天不之問。)
歎 曰:(及善歎曰)豈有宰相而天子得一月不見乎事可知矣。
    (乃乞骸骨。)
    (李迥秀任考功員外,知貢舉。)
    (有進士姓崔者,文章非佳,迥秀覽之良久,謂之曰)
謂之曰:第一:清涼崔郎,儀貌不惡,鬚眉如戟,精彩甚高,出身處可量,豈必要須進士
    ?
    (再三慰諭而遣之,聞者大噱焉。)
謂之曰:(玄宗東封回,右丞相張說奏言)吐蕃醜逆,誠負萬誅,然國家久事征討,實亦
    勞心。今甘、涼、河、鄯,征發不息,已數十年於茲矣。雖有克捷,亦有敗軍,
    此誠安危之時也。聞其悔過請和,惟陛下許其稽顙,以息邊境,則蒼生幸甚。
玄宗曰:待與王君敻籌之。
玄宗曰:(說出,謂源乾曜曰)君敻勇而無謀,好兵以求相。兩國和好,何以為功彼若入
    朝,則吾計不行矣。
    (竟如其言。)
    (說懼君敻黷兵,終致傾覆。)
    (時雋州獲鬥羊,因上《鬥羊表》以諷焉。)
    (玄宗不納。)
    (至十五年九月,吐蕃果犯瓜州,殺刺史田元獻,並害君敻父,大殺掠男女,取
    (軍貲倉糧而去。)
    (君敻馳赴肅州以襲之,還至甘州鞏筆驛,為吐蕃所擊,師徒大敗,君敻死之,
    (咸如說言。)
    (第十七章 聰敏)
    (貞觀中,有雄雉集於東宮明德殿,太宗問群臣曰)
謂侍臣:是何祥也。
對 曰:(褚遂良對曰)昔秦文公時,有童子化為雉,雌者鳴於陳倉,雄者鳴於南陽,童
    子言曰:『得雄者王,得雌者霸。』文公以為寶雞祀。漢光武膺得雄之祥,遂起
    南陽而有四海。陛下舊封秦王,故雄雉見於秦地,所以彰明德也。
謂侍臣:(太宗悅曰)立身之道,不可無學。遂良博識,深可重也。
    (秦府倉曹李守素尤諳氏族,時人號為「肉譜」。)
謂人曰:(虞世南語人曰)昔任彥升善譯經籍,稱為『五經笥』,今宜改倉曹為『人物志
    』。
    (太宗嘗出行,有司請載書以從。)
太宗曰:不須,虞世南在,此行秘書也。
    (南為秘書監,於省後堂集群書中奧義,皆應用者,號《北堂書鈔》。)
    (今此堂猶存,其書盛行於代。)
    (盧莊道,年十三,造於父友高士廉,以故人子引坐。)
太宗曰:(會有獻書者,莊道竊窺之,請士廉曰)此文莊道所作。
    (士廉甚怪之,曰)
太宗曰:後生何輕薄之行!
    (莊道請諷之,果通。)
    (復請倒諷,又通。)
太宗曰:(士廉請敘良久,莊道謝曰)此文實非莊道所作,向窺記之耳。
    (士廉即取他文及案牘試之,一覽倒諷,並呈己作文章。)
    (士廉具以聞,太宗召見,策試,擢第十六,授河池尉。)
    (滿,復製舉,擢甲科。)
    (召見,太宗識之曰)
謂之曰:此是朕聰明小兒耶!
    (授長安尉。)
    (太宗將錄囚徒,京宰以莊道幼年,懼不舉,欲以他尉代之。)
    (莊道不從,但閒瑕不之省也。)
    (時繫囚四百餘人,令丞深以為懼。)
    (翌日,太宗召囚,莊道乃徐狀以進,引諸囚入。)
    (莊道評其輕重,留繫月日,應對如神。)
    (太宗驚異,即日拜監察御史。)
    (馮智戴,高州首領盎之子。)
    (貞觀初,奉盎並入朝。)
    (太宗聞其善兵法,試指山際雲以問之曰)
問之曰:其下有賊,今日可擊否?
對 曰:可擊。
問之曰:何以知之?
對 曰:雲形似樹,日辰在金;金能制木,擊之必勝。
    (太宗奇之,授左武衛將軍。)
    (王義方,博學有才華,杖策入長安,數月,名動京師。)
    (敕宰相與語,侍中許敬宗以員外郎獨孤悊有詞學,命與義方譚及史籍,屢相詰
    (對。)
對 曰:(義方驚曰)此郎何姓?
問之曰:(悊曰)獨孤。
對 曰:(義方曰)識字耶!
    (悊不平之,左右亦憤憤。)
對 曰:(斯須復相詰,乃錯亂其言,謂悊曰)長孫識字耶!
    (若此者再三,悊不勝忿怒,對敬宗毆之。)
太宗曰:(敬宗曰)此拳雖俊,終不可為。
    (乃黜悊,拜義方為侍御史。)
    (賈嘉隱,年七歲,以神童召見。)
    (時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於朝堂立語,李戲之曰)
問之曰:吾所倚者何樹?
對 曰:(嘉隱對曰)松樹。
問之曰:(李曰)此槐也,何忽言松?
對 曰:(嘉隱曰)以公配木,則為松樹。
問之曰:(無忌連問之曰)吾所倚者何樹?
對 曰:(嘉隱曰)槐樹。
無忌曰:汝不能復矯對耶!
對 曰:(嘉隱應聲曰)何須矯對,但取其以鬼配木耳。
勣 曰:此小兒作獠面,何得如此聰明?
對 曰:(嘉隱又應聲曰)胡面尚為宰相,獠面何廢聰明!
    (勣狀貌胡也。)
    (費言忠,數歲記諷書,一日萬言。)
    (七歲神童擢第,事親以孝聞,遷監察御史。)
    (時有事遼海,委以支度軍糧,還奏便宜,遷侍御史。)
對 曰:(高宗問遼東事急,言忠奏)遼東可平。
    (畫其山川地勢,皆如目見。)
    (又問諸將所能,言忠對曰)
對 曰:李勣先朝舊臣,聖鑒所委。龐同善雖非鬥將,所持軍嚴整。薛仁貴勇冠三軍,名
    可震敵。高偘儉素自處,中果有謀。契苾何力沉毅持重,有統御才,頗、剪之儔
    。諸將夙夜小心,忠身憂國,莫逮於李勣。
    (高宗深納之,累遷吏部員外。)
    (魏奉古,制舉推第,授雍丘尉。)
    (嘗日公宴,有客草序五百言。)
問之曰:(奉古覽之曰)皆舊文。
    (援筆倒疏之。)
    (草序者默然自失,列坐撫掌。)
問之曰:(奉古徐笑曰)適覽記之,非舊習也。
    (由是知名。)
    (時姚珽蒞汴州,群寮畢謁。)
    (珽召奉古前,曰)
對 曰:此聰明尉耶!
    (他日,持廄目令示奉古。)
    (奉古一覽便諷千餘。)
問之曰:(珽驚起曰)仕宦四十年,未嘗見此。
    (終兵部侍郎。)
    (裴琰之,弱冠為同州司戶,但以行樂為事,略不視案牘。)
問之曰:(刺史李崇儀怪之,問戶佐,戶佐對)司戶小兒郎,不閒書判。
    (數日,崇儀謂琰之曰)
問之曰:同州事物殷繫,司戶尤甚。公何不別求京官,無為滯此司也。
    (琰之唯諾。)
    (復數日,曹事委積。)
    (眾議以為琰之不知書,但遨遊耳。)
    (他日,崇儀召入,勵而責之。)
對 曰:(琰之出問戶佐曰)文案幾何?
對 曰:急者二百餘道。
問之曰:(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
    (命每案後連紙十張,令五六人供研墨點筆。)
    (琰之不上廳,語主案者略言其事意,倚柱而斷之,詞理縱橫,文筆燦爛,手不
    (停綴,落紙如飛。)
    (領州官寮,觀者如堵。)
問之曰:(既而回案於崇儀,崇儀曰)司戶解判耶?
對 曰:(戶佐曰)司戶大高手筆。
    (仍未之奇也。)
對 曰:(比四五案,崇儀悚怍,召琰之,降階謝曰)公詞翰若此,何忍藏鋒,以成鄙夫
    之過?
    (由此名動一州。)
    (數日,聞於京邑,除雍州判司。)
    (子漼,開元中為吏部尚書。)
    (李嗣真,聰敏多才能,以許州判佐直弘文館。)
    (高宗東封還,幸孔子廟,詔贈太師,命有司為祝文。)
    (司文郎中富少穎、沙直撰進,不稱旨,御筆瀎破,付左寺丞。)
    (賀蘭敏之以下戰慄,遽召嗣真,岝筆立成。)
對 曰:(其章句云)庶能不遣百代,助損益而可知;求鑒千年,同比肩而為友。
對 曰:(高宗覽之,問曰)誰作此文?
問之曰:(有司言)嗣真。
高宗曰:此人▉郍解我意,遂有此句!
    (詔加兩階。)
高宗曰:(時敏之恃寵驕盈,嗣真審其必敗,謂所親曰)久蔭大樹,或有顛墜,吾屬無賴
    矣。
    (因飢年,諷執政求出,為義烏令。)
    (敏之,則天姊子也,無何果敗。)
    (天授中,壽春郡王成器等五人同日冊命。)
    (有司忘載冊文,及百寮在列,方知闕禮。)
    (宰臣以下,相顧失色,中書舍人王劇立召小吏五人,各執筆,口授分寫,斯須
    (而畢。)
    (詞理典贍,舉朝歎伏。)
    (唐休璟為靈武大總管,諳練邊事,自碣石西逾四鎮,綿亙萬里,山川要害,皆
    (記在目前。)
    (先是,突厥與諸蕃相攻,安西道絕。)
    (表奏押至,則天令宰臣商度事宜。)
    (休璟俄頃草奏,便施行。)
    (居十餘日,安西道果奏請兵馬應接,程期一如所畫。)
璟 曰:(則天謂休璟曰)恨用卿晚。
璟 曰:(乃委以政事,謂魏元忠等曰)休璟諳練邊事,卿等十當一也。
    (玄宗幸成都,給事中裴士淹從。)
    (士淹聰悟柔順,頗精歷代史。)
    (玄宗甚愛之,馬上偕行,得備顧問。)
    (時肅宗在鳳翔,每有大除拜,輒啟聞。)
    (房琯為將,玄宗曰)
玄宗曰:此不足以破賊也。
玄宗曰:(歷評諸將,並云)非滅賊材。
又 曰: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
    (因言崇之宏才遠略。)
又 曰:(語及宋璟,玄宗不悅曰)彼賣直以沽名耳。
    (曆數十餘人,皆當其目。)
    (至張九齡,亦甚重之。)
    (及言李林甫,曰)
又 曰:妒賢嫉能,亦無敵也。
玄宗曰:(士淹因啟曰)既知,陛下何用之久耶!
    (玄宗默然不應。)
    (第十八章 文章)
    (杜淹為天策府兵曹,楊文乾之亂,流越巂。)
    (太宗戡內難,以為御史大夫,因詠雞以致意焉。)
其詩曰:寒食東郊道,陽溝競草籠。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翹頻掃陣,利距屢通中。飛毛遍綠野,灑血漬方叢。雖云百戰勝,會自不論
    功。
其詩曰:(淹聰辯多才藝,與韋福嗣為莫逆之友,開皇中,相與謀曰)主上好嘉遁,蘇威
    以幽人見擢,盍各效之。
    (乃俱入太白,佯言隱逸。)
    (隋文帝聞之,謫戍江表。)
    (後還鄉里,以經籍自娛。)
    (吏部郎中高構知名,表薦之,大業末為御史中丞。)
    (洛陽平,將委質於隱太子,房玄齡恐資敵,遂啟用之。)
    (尋判吏部尚書,參議政事。)
    (太宗在洛陽,宴群臣於積翠池。)
    (酒酣,各賦一事。)
其詩曰:(太宗賦《尚書》曰)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怠。商辛亦沉湎。恣
    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
玄宗曰:(魏徵賦西漢曰)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燕經
    栢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天子尊。
太宗曰:魏徵每言,必約我以禮。
    (李百藥,德林之子,才行相繼,海內名流莫不宗仰。)
    (藻思沉蔚,尤工五言。)
    (太宗常制《帝京篇》,命其和作,歎其精妙,手詔曰)
手詔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
    (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地築山,以詩酒自適,盡平生之意。)
    (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儀獨為宰相,嘗凌晨入朝,循洛水堤,步月
    (徐轡,詠詩曰)
其詩曰:脈脈大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雲秋。
    (音韻淒響,群公望之如神仙焉。)
    (華陰楊炯與絳州王勃、范陽盧照鄰、東陽駱賓王,皆以文詞知名海內,稱為「
    (王楊盧駱」。)
    (炯與照鄰則可全,而盈川之言為不信矣。)
謂人曰:(張說謂人曰)楊盈川之文,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
    居王後則信然,愧在盧前則為誤矣。
    (蘇味道使嶺南,聞崔馬二侍御入省,因寄詩曰)
其詩曰:振鷺齊飛日,遷鶯遠聽聞。明光共待漏,清鑒各披云。喜得廊廟舉,嗟為臺閣分
    。皎林懷柏悅,新幄阻蘭孫。冠去神羊影,車連瑞雉群。獨憐南斗外,空仰列星
    文。
    (味道富才華,代以文章著稱,累迂鳳閣侍郎、知政事,與張錫俱坐法,繫於司
    (刑寺。)
    (所司以上相之貴,所坐事雖輕,供待甚備。)
    (味道終不敢當,不乘馬,步至繫所,席地而臥,蔬食而已。)
    (錫乘馬至寺,舍二品院,氣色自若,帷屏飲膳,無忝平居。)
    (則天聞之,免味道,而放錫於嶺南。)
    (劉懷一有才藻,自瀛州司法拜右臺殿中。)
    (時右臺監察鄧茂遷左臺殿中,懷一贈之詩曰)
其詩曰:惟昔參多世,無雙仰異材。鷹鸇同放逐,鵷鷺忝游陪。入任光三命,遷榮歷二臺
    。隔牆欽素躅,對閣限清埃。紫署春光早,蘭闈曙色催。誰憐夕陽至,空想鄧林
    隈。
    (呂太一拜監察御史里行,自負才華而不即真,因詠院中竹葉以寄意焉。)
其詩曰:濯濯當軒竹,青青重歲寒。心貞徒見賞,擇小未成竿。
問之曰:(同列張沈和之曰)聞君庭竹詠,幽意歲寒多。歎息為冠小,良工將奈何?
    (後遷戶部員外。)
    (戶部與吏部鄰司,吏部移牒戶部,令牆宇悉豎棘,以防令史交通。)
問之曰:(太一牒報曰)眷彼吏部,銓綜之司,當須簡要清通,何必豎離插棘。
    (省中賞其俊拔。)
    (賀遂亮與韓思彥同在憲臺,欽思彥之風韻,贈詩曰)
其詩曰:意氣百年內,平生一寸心。欲交天下士,未面一虛襟。君子重名義,貞道冠衣簪
    。風雲行可托,懷抱自然深。落霞靜霜景,墜葉下風林。若上南登岸,希訪北山
    岑。
問之曰:(思彥酬之曰)古人一言重,常謂百年輕。今投歡會面,顧眄盡平生。簪裾非所
    托,琴酒冀相並。累日同游處,通宵款素誠。霜飄知柳脆,雪昌覺松貞。願言何
    所道,幸得歲寒名。
    (張宣明,有膽氣,富詞翰,嘗山行見孤松,賞玩久之,乃賦詩曰)
其詩曰:孤松鬱山椒,肅爽凌平霄。既挺千丈幹,亦生百尺條。青青恒一色,落落非一朝
    。大庭今已構,惜哉無人招。寒霜十二月,枝葉獨不凋。
    (鳳閣舍人梁載言賞之,曰)
其詩曰:文之氣質,不減於長松也。
    (宣明為郭振判官,使至三姓咽面,因賦詩曰)
其詩曰:昔聞班家子,筆硯忽然投。一朝撫長劍,萬里入荒陬。豈不厭艱險,只思清國仇
    。出川去何歲,霜露幾逢秋。玉塞已遐廓,鐵關方阻修。東都日窅窅,西海此悠
    悠。卒使功名建,長封萬里侯。
    (時人稱為絕唱。)
    (李嶠,少負才華,代傳儒學,累官成均祭酒、吏部尚書三,知政事,封鄭國公
    (。)
    (長壽三年,則天徵天下銅五十萬餘斤,鐵三百三十餘萬,錢二萬七千貫,於定
    (鼎門內鑄八稜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紀
    (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
    (天樞下置鐵山,銅龍負載,獅子、麒麟圍繞。)
    (上有雲蓋,蓋上施盤龍以托火珠,珠高一丈,圍三丈,金彩熒煌,光侔日月。
    ()
    (武三思為其文,朝士獻詩者不可勝紀。)
    (唯嶠詩冠絕當時,其詩曰)
其詩曰:轍跡光西崦,勛名紀北燕。何如萬國會,諷德九門前。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
    。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類叢雲起,珠疑大火懸。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
    田。聖澤傾堯酒,熏風入舜弦。欣逢下生日,還偶上皇年。
    (後憲司發嶠附會韋庶人,左授滁州別駕而終。)
    (開元初,詔毀天樞,發卒銷爍,彌月不盡。)
問之曰:(洛陽尉李休烈賦詩以詠之曰)天門街里倒天樞,火急先須禦火珠。計合一條絲
    線挽,何勞兩縣索人夫。
其詩曰:(先有訛言云)一條線挽天樞。
    (言其不經久也。)
    (故休烈之詩及之。)
    (士庶莫不諷詠。)
    (天樞之地,韋庶人繼造一臺,先此毀拆。)
    (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
    (則天御洛陽城南門,親自臨試。)
    (張說對策,為天下第一。)
    (則天以近古以來未有甲科,乃屈為第二等。)
其詩曰:(其驚句曰)昔三監玩常,有司既糾之以猛;今四罪咸服,陛下宜濟之以寬。
    (拜太子校書,仍令寫策本於尚書省,頒示朝集及蕃客等,以光大國得賢之美。
    ()
    (陸餘慶孫海,長於五言詩,甚為詩人所重。)
    (性峻不附權要,出牧潮州,但以詩酒自適,不以遠謫介意。)
其詩曰:(題奉國寺詩曰)新秋夜何爽,露下風轉淒。一聲竹林裡,千燈花塔西。
其詩曰:(題龍門寺詩曰)窗燈林靄裡,聞磬水聲中。更籌半有會,爐煙滿夕風。
    (人推其警策。)
    (長壽中,有滎陽鄭蜀賓,頗善五言,竟不聞達。)
    (老年方授江左一尉,親朋餞別於上東門,蜀賓賦詩留別,曰)
其詩曰:畏途方萬里,生涯近百年。不知將白首,何處入黃泉?
    (酒酣自詠,聲調哀感,滿座為之流涕。)
    (竟卒於官。)
    (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
    (金吾弛禁,特許夜行。)
    (貴游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遊。)
    (車馬駢闐,人不得顧。)
    (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誇競。)
    (文士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
    (作者數百人,惟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郭利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為絕
    (唱。)
其詩曰:(味道詩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
    ,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問之曰:(利貞曰)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爛熳唯愁曉,
    周旋不問家。更逢清管發,處處落梅花。
其詩曰:(液曰)今年春色勝常年,此夜風光正可憐。鳷鵲樓前新月滿,鳳凰臺上寶燈燃
    。
    (文多不盡載。)
    (劉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
    (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時所重。)
    (曾搊琵琶,嘗為《白頭翁詠》,曰)
其詩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既而自悔,曰)
其詩曰:我此詩似讖,與石崇『白首同所歸』何異也?
問之曰:(乃更作一句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歎 曰:(既而歎曰)此句復似向讖矣,然死生有命,豈復由此!
    (乃兩存之。)
    (詩成未週歲,為奸所殺。)
    (或云宋之問害之。)
    (後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為集中之最,由是稍為時人所稱。)
    (張文成,以詞學知名,應下筆成章、才高位下、詞摽文苑等三入科,俱登上第
    (,轉洛陽尉。)
其詩曰:(故有《詠燕》其末章云)變石身猶重,銜泥力尚微。從來赴甲第,兩起一雙飛
    。
    (時人無不諷詠。)
    (累遷司門員外。)
    (文成凡七應舉,四參選,其判策皆登甲第科。)
謂人曰:(員半千謂人曰)張子之文如青銅錢,萬揀萬中,未聞退時。
    (故人號「青銅學士」。)
    (久視中,太官令馬仙童陷默啜,問)
問之曰:張文成何在?
謂人曰:(仙童曰)自御史貶官。
問之曰:(默啜曰)此人何不見用也?
    (後暹羅、日本使入朝,咸使人就寫文章而去。)
    (其才遠播如此。)
    (魏求己,自御史左授山陽丞,為詩曰)
其詩曰:朝升照日檻,夕次下烏臺。風竿一邈,月樹幾徘徊。翼向高標斂,聲隨下調哀。
    懷燕首自白,非是為年催。
    (鄭繇少工五言,開元初,山範為岐州刺史,繇為長史。)
    (範失白鷹,深所愛惜,因為《失白鷹詩》以致意焉。)
其詩曰:白晝文章亂,丹霄羽翮齊。雲間呼暫下,雪裡放還迷。梁苑驚池鶩,陳倉拂野雞
    。不知遼廓外,何處別依棲。
    (甚為時所諷詠。)
    (子審,亦以文章知名。)
    (玄宗朝,張說為麗正殿學士,嘗獻詩曰)
其詩曰:東壁圖書府,西垣翰墨林。諷《詩》關國體,講《易》見天心。
    (玄宗深佳賞之。)
詔答曰:(優詔答曰)得所進詩,甚為佳妙,《風》《雅》之道,斯焉可觀。並據才能,
    略為贊述,具如別紙,宜各領之。
詔答曰:(玄宗自於彩箋上八分書,說贊曰)德重和鼎,功逾濟川。詞林秀髮,翰苑光鮮
    。
    (其徐堅以下,並有贊述,文多不盡載。)
    (張說、徐堅同為集賢學士十餘年,好尚頗同,情契相得。)
    (時諸學士凋落者眾,唯說、堅二人存焉。)
    (說手疏諸人名,與堅同觀之。)
說 曰:(堅謂說曰)諸公昔年皆擅一時之美,敢問孰為先後?
說 曰: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皆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富嘉謩之文,如孤峰絕
    岸,壁立萬仞,叢雲鬱興,震雷俱發,誠可畏乎!若施於廊廟,則為駭矣。閻朝
    隱之文,則如麗色靚妝,衣之綺繡,燕歌趙舞,觀者忘憂。然類之《風》、《雅
    》,則為俳矣。
又 曰:(堅又曰)今之後進,文詞孰賢。
說 曰:韓休之文,有如太羹玄酒,雖雅有典則,而薄於滋味。許景先之文,有如豐肌膩
    體,雖穠華可愛,而乏風骨。張九齡之文,有如輕縑素練,雖濟時適用,而窘於
    邊幅。王翰之文,有如瓊林玉斝,雖爛然可珍,而多有玷缺。若能箴其所闕,濟
    其所長,亦一時之秀也。
    (第十九章 著述)
    (太宗欲見前代帝王事得失以為鑒戒,魏徵乃以虞世南、褚遂良、蕭德言等采經
    (史百家之內嘉言善語,明王暗君之跡,為五十卷,號《群書理要》,上之。)
手詔曰:(太宗手詔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覽所撰書,博而
    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
    (賜徵等絹千匹,彩物五百段。)
    (太子諸王,各賜一本。)
    (貞觀中,紀國寺僧慧靜撰《續英華詩》十卷,行於代。)
手詔曰:(慧靜嘗言曰)作之非難,鑒之為貴。吾所搜揀,亦《詩》三百篇之次矣。
    (慧靜俗姓房,有藻識。)
    (今復有詩篇十卷,與《英華》相似,起自梁代,迄於今朝,以類相從,多於慧
    (靜所集,而不題撰集人名氏。)
    (江淮間為《文選》學者,起自江都曹憲。)
    (貞觀初,揚州長史李襲譽薦之,徵為弘文館學士。)
    (憲以年老不起,遣使即家拜朝散大夫,賜帛三百匹。)
    (憲以仕隋為秘書,學徒數百人,公卿亦多從之學,撰《文選音義》十卷,年百
    (餘歲乃卒。)
    (其後句容許淹、江夏李善、公孫羅相繼以《文選》教授。)
    (開元中,中書令蕭嵩以《文選》是先代舊業,欲注釋之。)
    (奏請左補闕王智明、金吾衛佐李玄成、進士陳居等注《文選》。)
手詔曰:(先是,東宮衛佐馮光震入院校《文選》,兼復注釋,解「蹲鴟」云)今之芋子
    ,即是著毛蘿蔔。
    (院中學士向挺之、蕭嵩撫掌大笑。)
    (智明等學術非深,素無修撰之藝,其後或遷,功竟不就。)
說 曰:(太宗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比見前後漢史,載揚雄《甘泉》、《羽獵》,司馬
    相如《子虛》、《上林》,班固《兩都賦》,此既文體浮華,無益勸戒,何瑕書
    之史策今有上書論事,詞理可裨於政理者,朕或從或不從,皆須備載。
    (代有釋曇剛制《山東士大夫類例》三卷,其假冒者悉不錄,署云「相州僧曇剛
    (撰」。)
    (左散騎常侍柳沖,亦明氏族,中宗朝為相州刺史,詢問舊老,咸云自隋朝以來
    (,不聞有僧曇剛。)
    (蓋懼見害於時,而匿其名氏耳。)
    (開元初,左庶子劉子玄奏議,請廢鄭子《孝經》,依孔注;《老子》請停河上
    (公注,行王弼注;《易傳》非子夏所造,請停。)
    (引今古為證,文多不盡載。)
其略曰:今所行《孝經》,題曰鄭氏,爰在近古,皆云是鄭玄,而魏晉之朝無有此說。後
    魏、北齊之代,立於學宮。蓋虜俗無識,故致斯謬。今驗《孝經》,非鄭玄所注
    。河上公者,漢文帝時人,庵於河上,因以為號,以所注《老子》授文帝,因沖
    空上天。此乃不經之鄙言,習俗之虛語。案《藝文志》,注《老子》有三家,而
    無河上公注。雖使才別朱紫,粗分菽麥,亦皆嗤其過謬,況有識者乎《藝文志》
    ,《易》有十三家,而無子夏傳。
    (子玄爭論,頗有條貫,會蘇宋文吏,拘於流俗,不能發明古義,竟排斥之。)
    (深為識者所歎。)
其略曰:(梁載言《十道志》解南城山,引《後漢書》云)鄭玄遭黃巾之難,客於徐州。
    今者有《孝經序》,相承云鄭氏所作。其序曰:『僕避難於南城山,棲遲岩石之
    下,念昔先人,餘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經》。』蓋康成胤孫所作也。陸德明亦
    云:『案鄭志及《晉中經簿》並無,唯晉穆帝集講《孝經》,云以鄭注為主。』
    今驗《孝經注》,與康成所注五經體並不同。則劉子玄所論,信有徵矣。
    (蕭何封酇侯,先儒及顏師古以酇為南陽築陽之城。)
    (築陽今屬襄州。)
    (竊以凡封功臣,多就本土,蓋欲榮之也。)
    (張良封留侯,是為成例。)
    (案班固何須穿鑿,更制別音乎?)
    (劉子玄直史館,時宰臣蕭至忠、紀處訥等並監修國史。)
    (子玄以執政秉權,事多掣肘,辭以著述無功,求解史任。)
    (奏記於至忠等,其略曰)
其略曰:伏見每汲汲於勸誘,勤勤於課責,云:『經籍事重,努力用心。』或歲序已奄,
    何時輟手。綱維不舉,督課徒勤。雖威以刺骨之刑,勖以懸金之賞,終不可得也
    。語云:『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僕所以比者,布懷知己,歷訟群公,屢辭載
    筆之官,欲罷記言之職者,正為此耳。當今朝號得人,國稱多士。蓬山之下,良
    直比肩;芸閣之間,英奇接武。僕既功虧刻鵠,筆未獲麟,徒殫太官之膳,虛索
    長安之米。乞以本職,還其舊居,多謝簡書,請避賢路。
    (文多不盡載。)
    (至忠惜其才,不許。)
其略曰:(宗楚客惡其正直,謂諸史官曰)此人作書如是,欲置我於何地?
    (子玄著《史通》二十篇,備陳史冊之體。)
    (開元十年,玄宗詔書院撰《六典》以進。)
    (時張說為麗正學士,以其事委徐堅。)
    (沉吟歲餘,謂人曰)
謂人曰:堅承乏,已曾七度修書,有憑准皆似不難。唯《六典》,歷年措思,未知所從。
    (說又令學士毋嬰等,檢前史職官,以今式分入六司,以今朝《六典》,象周官
    (之制。)
    (然用功艱難,綿曆數載。)
    (其後張九齡委陸善經,李林甫委苑咸,至二十六年,始奏上。)
    (百寮陳賀,迄今行之。)
    (開元十二年,沙門一行造《黃道游儀》以進。)
    (玄宗親為之序,文多不盡載。)
其略曰:孰為天大,此焉取則。均以寒暑,分諸晷刻。盈縮不愆,列捨不忒。製器垂象,
    永鑒無惑。
    (因遣太史官,馳往安南及蔚州,測候日影,經年乃定。)
說 曰:(玄宗謂張說曰)兒子等欲學綴文,須檢事及看文體。《御覽》之輩,部帙既大
    ,尋討稍難。卿與諸學士撰集要事並要文,以類相從,務取省便,令兒子等易見
    成就也。
    (說與徐堅、韋述等,編此進上,詔以《初學記》為名。)
    (賜修撰學士束帛有差,其書行於代。)
    (道家有庚桑子者,代無其書。)
    (開元末,襄陽處士王源撰《亢倉子》兩卷以補之。)
說 曰:(序云)《莊子》謂之庚桑子,《史記》作亢桑子,《列子》作亢倉子,其實一
    也。
    (源又取《莊子》《庚桑楚》一篇為本,更取諸子文義相類者,合而成之,亦行
    (於代。)
    (第二十章 從善)
奏 曰:(魏徵嘗取急還奏曰)人言陛下欲幸山南,在外裝束悉了,而竟不行,何因有此
    消息?
說 曰:(太宗笑曰)當時實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
    (韋悰為右丞,勾當司農木橦七十價,百姓四十價,奏其隱沒。)
    (太宗切責有司,召大理卿孫伏伽亟書司農罪。)
奏 曰:(伏伽奏曰)司農無罪。
奏 曰:(太宗駭而問之,伏伽曰)只為官木橦貴,所以百姓者賤。向使官木橦賤,百姓
    無由賤。但見司農識大體,不知其過也。
奏 曰:(太宗深賞之,顧謂韋悰曰)卿識用欲逮伏伽,遠矣!
    (貞觀中,金城坊有人家為胡所劫者,久捕賊不獲。)
    (時楊纂為雍州長史,判勘京城坊市諸胡,盡禁推問。)
問之曰:(司法參軍尹伊異判之曰)賊出萬端,詐偽非一,亦有胡著漢帽;漢著胡帽,亦
    須漢裡兼求,不得胡中直覽。請追禁西市胡,餘請不問。
問之曰:(纂初不同其判,遽命,沉吟少選,乃判曰)纂輸一籌,餘依判。
問之曰:(太宗聞之,笑曰)朕用尹伊,楊纂聞義,伏輸一籌,朕復得幾籌耶!
    (俄果獲賊。)
    (尹伊嘗(為坊)州司戶,尚藥局牒省索杜若,省符下坊州供送。)
問之曰:(伊判之曰)坊州本無杜若,天下共知。省符忽有此科,應由謝朓詩誤。華省曹
    郎如此判,豈不畏二十八宿向下笑人。
    (由是知名,改補雍州司法。)
    (郭翰為御史,巡察隴右,所經州縣,多為按劾。)
    (次於寧州,時狄仁傑為刺史,風化大行。)
    (翰才入境,耆老薦揚之狀,已盈於路。)
問之曰:(翰就館,以州所供紙筆置於案,召府寮曰)入境其政可知,願成使君之美。無
    為久留,徒煩擾耳。
    (即命駕而去。)
    (翰性寬簡不苛,讀《老子》至「和其光,同其塵」,慨然歎曰)
歎 曰:大雅君子,明哲以保其身。
    (乃祈執政,辭以儒門不願持憲,改授麟臺郎。)
    (時劉禕之坐賜死,既洗沐而神色自若,命其子草《謝死表》,其子哀哭將絕,
    (不能成語。)
    (刑者催逼之,禕之乃自操紙,援筆即成,詞理懇至,見者無不傷痛。)
    (時翰讀之,為宦者所奏,左授巫州司戶,俄而徵還。)
    (陸象先,為益州長史,奏嘉邛路遠,請鑿岷山之南,以從捷近。)
    (發卒從役,居人不堪,多道亡愈死,行旅無利。)
歎 曰:(左拾遺張宣明監姚巂諸軍事,兼招慰使,仍親驗其路,審其難險,移牒益州曰
    ()此路高山臨雲,深谷無景,至有鬥絕巨險,殆不通人蹤。經之者,必搏壁傍
    崖,脅息而度,雖竟日登頓,二十許里。木人猶堪淚下,鐵馬亦可蹄穿。
    (象先覽之兢惕,遽罷役,仍舊路以聞。)
    (蜀人賴焉。)
    (第二十一章 諛佞)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
歎 曰:此嘉樹。
    (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謂之曰)
謂之曰: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凝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歎 曰:(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
    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
    (太宗怒乃解。)
    (代州都督劉蘭謀反,腰斬之。)
    (將軍丘行恭希旨,探心肝而食。)
謂之曰:(太宗責之曰)典自有常科,何至如此!若食逆者心肝而為忠孝,則蘭之心肝當
    為太子諸王所食,豈到汝乎?
    (行恭慚謝而退。)
    (蘭本青州明經,遇亂為鄉里所稱,保完青郡,遠近歸之。)
    (初降李密,密敗歸國,在代州為遊客所告,遂族滅。)
    (許敬宗父善心,與虞基同為宇文化及所害。)
    (封德彝時為內史舍人,備見其事。)
    (貞觀初,敬宗以便佞為恩,德彝薄其為人,每謂人曰)
謂人曰:虞基被戮,虞南匍匐以請代;善心之死,敬宗蹈舞以求生。
    (敬宗深愧恨焉。)
    (初,煬帝之被戮也,隋官賀化及,善心獨不至。)
    (化及以其人望而釋之,善心又不舞蹈,由是見害。)
    (及為封德彝立傳,盛加其罪惡,掌知國史,記注不直,論者尤之。)
    (與李義府贊立則天,屠害朝宰,公卿以下,重足累息。)
    (移皇家之社稷,剿生人之性命,敬宗手推轂焉。)
    (子昂,頗有才藻,為太子舍人。)
    (母裴氏早卒,裴侍婢有姿色,敬宗以為繼,假姓虞氏。)
    (昂素與之通,敬宗奏昂不孝,流於嶺南。)
    (又納資數十萬,嫁女與蠻首領馮盎子及監門將軍錢九隴,敘其閥閱。)
    (又為子娶尉遲寶琳孫女,利其金帛,乃為寶琳父敬德修傳,隱其過咎。)
    (太宗作《威鳳賦》賜長孫無忌,敬宗改云賜敬德。)
    (其虛美隱惡,皆此類也。)
謂人曰:(敬宗卒,博士袁思古等議曰)敬宗位以才升,歷居清級。棄長子於荒徼,嫁少
    女於夷落。聞《詩》聞《禮》,事絕於家庭;納采問名,唯同於黷貨。易名之典
    ,須憑實行。案諡法,名與實爽曰『繆』。請諡為謬。
    (敬宗孫彥伯訴於執政,請改諡。)
    (禮官議以為既過能改曰「恭」,乃諡為恭。)
    (彥伯,昂之子也,既與思古忿兢,將於眾中毆之。)
謂 曰:(思古8**時間: 地點:
    (明日,加知制誥。)
    (有政事食,自頲始也。)
    (及入謝,固辭。)
上 曰:朕常欲用卿,每有一好官缺,即望諸宰臣論及,此皆卿之故人,遂無薦者,朕嘗
    為卿歎息。中書侍郎,朕極重惜。自陸象先改後,朕每思無出卿者。
    (俄而,弟詵為給事中,頲上表陳讓。)
上 曰:古來有內舉不避親者乎?
對 曰:(頲曰)晉大夫祈奚是也。
上 曰:若然,朕自用蘇詵,何得屢言近日即父子猶同中書,兄弟有何不得卿言非至公也
    。
    (他日,謂頲曰)
對 曰:前朝有李嶠、蘇味道,時謂之蘇李。朕今有卿及李乂,亦不謝之。卿所制文誥,
    朕自識之。自今已後,進書皆須別錄一本,云臣某撰,朕便留篋中也。
    (至今為故事。)
    (第十四章 識量)
    (大理卿孫伏伽,自萬年縣法曹上書論事,擢侍書御史,即御史中丞也。)
    (雖承內旨,而制命未下。)
    (伏伽自朝還家而臥,不見顏色。)
    (斯須侍御史已下造門,子孫驚喜以報,伏伽徐起以見之。)
    (時人方之顧雍。)
    (伏伽與張玄素,隋末俱為尚書令史,既官達後,伏伽談論之際,了不諱之。)
    (太宗嘗問玄素。)
    (玄素以實對,既出,神采沮喪,如有所失。)
    (眾咸推伏伽之弘量。)
對 曰:(高麗莫離支蓋蘇文貢白金,褚遂良進曰)莫離支弒其君,陛下以之興兵,將弔
    伐,為遼東之人報主之恥。古者討弒君之賊,不受其賂。昔宋督遺魯君以郜鼎,
    桓公受之於太廟,臧哀伯諫以為不可。《春秋》書之,百王所法。受不臣之筐篚
    ,納弒逆之朝貢,不以為愆,何以示後。臣謂莫離支所獻不宜受。
    (太宗從之。)
    (王方慶為鳳閣侍郎知政事,患風俗偷薄,人多苟且,乃奏曰)
奏 曰:准令式:齊縗、大功未葬,並不得朝會。仍終喪,不得參燕樂。比來朝官不依禮
    法,身有哀慘,陪廁朝賀,手舞足蹈,公違憲章。名教既虧,實玷皇化。請申明
    程式,更令禁止。
    (則天從之。)
    (方慶,周司空褒之曾孫,博通群書,所著論凡二百餘卷,尤精《三禮》,好事
    (者多訪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據,時人編次之,名曰《禮雜問》。)
    (聚書甚多,不減秘閣。)
    (至於圖畫,亦多異本。)
    (子晙,工札翰,善琴棋,少聰悟而性嚴整,歷殿中侍御史。)
    (徐有功,為秋官郎中、司刑少卿,歷居法官,數折大獄,持平守正,不以生死
    (易節,全活者數千百家。)
    (有鹿城主簿潘好禮者,慕其為人,乃著論稱有功斷賢於張釋之,其略曰)
其略曰: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人;有功之斷獄,亦天下無冤人。然釋之所行甚易,徐公
    所行甚難。難易之間,優劣可知矣!
    (君子以為知言。)
    (狄仁傑為內史,則天謂之曰)
謂之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譖卿者乎?
其略曰:(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臣之幸也。若臣不知譖者,
    並為友善,臣請不知。
    (則天深加歎異。)
    (張文瓘為侍中,同列宰相以政事堂供饌珍美,請減其料。)
其略曰:(文瓘曰)此食,天子所以重樞機,待賢才也。若不任其職,當自陳乞,以避賢
    路,不宜減削公膳,以邀虛名。國家所貴,不在於此。苟有益於公道,斯不為多
    也。
    (初為大理卿,旬日決遣疑獄四百餘條,無一人稱屈。)
    (文瓘嘗臥疾,繫囚設齋以禱焉,乃遷侍中,諸囚一時慟哭。)
    (其得人心如此。)
    (四子,潛、沛、洽、涉,皆至三品,時人呼為「萬石張家」。)
    (咸以為福善之應也。)
    (房光庭任俠不拘小節。)
    (薛昭坐流放而投光庭,光庭匿之。)
    (既露,御史陸遺逼之急,光庭懼,乃見執政。)
謂之曰:(執政詰之曰)公郎官,何為匿此人為?
其略曰:(光庭曰)光庭與薛昭有舊,途窮而歸光庭。且其所犯非大故,光庭得不納之耶
    ?若擒以送官,居廟堂者,復何以見待?
    (執政義之,出為磁州刺史。)
    (神龍初,將合祔則天於乾陵。)
上疏諫:(給事中嚴善思上疏諫曰)漢時諸陵,皇后多不合葬。魏晉已來,始有合葬。伏
    願依漢朝之故事,改魏晉之頹綱,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
    (疏奏不納,有識之士咸是之。)
    (開元初,玄宗詔太子賓客元行沖修魏徵撰次《禮記疏》,擬行之於國學,及成
    (,奏上之,中書令張說奏曰)
奏 曰:今上《禮記》,是戴聖所編,歷代傳習,已向千載,著為經教,不可刊削。至魏
    ,孫炎始改舊本,以類相比,有同鈔書,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貞觀中,魏徵因
    炎舊書,更加釐正,兼為之注。先朝雖加賜賚,其書亦竟不行。今行沖勒成一家
    ,然與先儒義乖,章句隔絕。若欲行用,竊恐未可。
    (詔從之,留其書於內府,竟不頒下。)
    (時議以為:說之通識,過於魏徵。)
奏 曰:(玄宗嘗賜握兵都將郭知運等四人天軍節度,太原尹王皎獨不受,上表曰)臣事
    君,猶子事父。在三之義,寧有等差。豈有經侍宮闈多臣子敢當恩貺?
    (以死自誓,固辭不受,優詔許之。)
奏 曰:(張說拜集賢學士,於院廳宴會,舉酒,說推讓不肯先飲,謂諸學士曰)學士之
    禮,以道義相高,不以宮班為前後。說聞高宗朝修史學士有十八九人。時長孫太
    尉以元勇之尊,不肯先飲,其守九品官者,亦不許在後,乃取十九杯,一時舉飲
    。長安中,說修《三教珠英》,當時學士亦高卑懸隔,至於行立前後,不以品秩
    為限也。
    (遂命數杯,一時同飲,時議深賞之。)
    (李適之性簡率,不務苛細,人吏便之。)
    (雅好賓客,飲酒一斗不亂,延接賓朋,晝決公務,庭無留事。)
    (及為左相,每事不讓李林甫。)
    (林甫憾之,密奏其「好酒,頗妨政事」。)
    (玄宗惑焉,除太子少保。)
    (適之遽命親故歡會,賦詩曰)
其詩曰: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舉朝伏其度量。)
    (適之在門下也,性疏而不忌。)
謂之曰:(林甫嘗賣之曰)華山之下,有金礦焉,採之可以富國。上未之知耳。
    (適之心善其言,他日款曲奏之,玄宗大悅。)
    (顧問林甫,對曰)
對 曰:臣知之久矣。華山,陛下本命,王氣所在,不可發掘。故臣不敢言。
    (適之由是漸見疏退。)
    (林甫陰搆陷之,貶於袁州,遣御史羅奭就州處置。)
    (適之聞命排馬牒到,仰藥而死。)
    (子霅,亦見害。)
    (牛仙客為涼州都督,節財省費,軍儲所積萬計。)
    (崔希逸代之,具以聞。)
    (詔刑部尚書張利貞覆之,有實。)
    (玄宗大悅,將拜為尚書。)
上疏諫:(張九齡諫曰)不可,尚書,古之納言,有唐已來,多用舊相居之。不然,歷踐
    內外清貴之地、妙行德望者充之。仙客本河湟一吏典耳,拔升清流,齒班常伯,
    此官邪也。又欲封之,良為不可。漢法,非有功不封。唐尊漢法,太宗之制也。
    邊將積穀帛,繕兵器,蓋將帥之常務。陛下念其勤勞,賞之金帛可也,尤不可列
    地封之。
對 曰:(玄宗怒曰)卿以仙客寒士嫌之耶?若是,如卿豈有門籍!
上疏諫:(九齡頓首曰)荒陬賤類,陛下過聽,以文學用臣。仙客起自胥吏,目不知書。
    韓信,淮陰一壯士耳,羞與絳、灌同列。陛下必用仙客,臣亦恥之。
    (玄宗不悅。)
上疏諫:(翌日,李林甫奏)仙客,宰相材,豈不堪一尚書?九齡文吏,拘於古義,失於
    大體。
    (玄宗大悅,遂擢仙客為相。)
    (先是,張守珪累有戰功,玄宗將授之以宰相。)
上疏諫:(九齡諫曰)不可。宰相者,代天理物,有其人而後授,不可以賞功。若開此路
    ,恐生人心。《傳》曰:『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濫爵輕,不可理也。若賞
    功臣,即有故事。
    (玄宗乃止。)
    (九齡由是獲譴。)
    (自後朝士懲九齡之納忠見斥,咸持祿養恩,無敢庭議矣。)
    (第十五章 容恕)
    (崔善為,明天文曆算,曉達時務,為尚書左丞。)
上疏諫:(令史惡其明察,乃為謗書曰)崔子曲如鉤,隨時待封侯。
謂之曰:(高宗謂之曰)澆薄之後,人多醜政。昔北齊奸吏,歌斛律明月,高緯闇主,遂
    滅其家。朕雖不明,倖免斯事。
    (乃構流言者罪之。)
    (李靖征突厥,征頡利可汗,拓境至於大漠。)
謂侍臣:(太宗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
    故,稱臣於突厥,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今暫勞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
    首,恥其雪乎!
謂之曰:(群臣皆呼)萬歲!
    (御史大夫溫彥博害靖之功,劾靖軍無紀綱,突厥寶貨,亂兵所分。)
    (太宗捨而不問。)
    (及靖凱旋,進見謝罪,太宗曰)
太宗曰:隋將史萬歲破突厥,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捨公之罪,錄公之勛也
    。
    (契苾何力,鐵勒酋長也。)
    (太宗征遼,以為前軍總管。)
    (軍次白雀城,被槊中腰,瘡重疾甚。)
    (太宗親為傅藥,及城破,敕求得傷何力者,付何力令自殺之。)
奏 曰:(何力奏曰)犬馬猶為主,況於人乎?彼為其主致命,冒白刃而刺臣者,是義勇
    士也。不相識,豈是冤仇?
    (遂捨之。)
    (裴玄本好諧謔,為戶部郎中。)
奏 曰:(時左僕射房玄齡疾甚,省郎將問疾,玄本戲曰)僕射病可,須問之;既甚矣,
    何須問也?
    (有泄其言者。)
奏 曰:(既而隨例候玄齡,玄齡笑曰)裴郎中來,玄齡不死矣。
    (劉童為御史、東都留臺,時蘭謩為留守,輒役數百人修宮內。)
    (劉童為盛夏不宜擅役工力,謩拒之曰)
謂之曰:別奉進旨。
    (童奏之,詔決謩二十下,謫嶺南。)
    (童後因他事左授臨朐令。)
    (時有敕令上佐縣令送租,謩已為司農卿,知出納。)
    (謩雅知童清介,不以曩事嫌惡,乃召倉吏謂之曰)
謂之曰:劉侍御頃在憲司,革非懲違,今親自送租,固無瑕玷。數州行納,與劉侍御同行
    ,亦必無欠折。
    (一切令受納,更無所問。)
    (時人賞謩忠恕。)
    (註:劉名靈童。)
    
    (蘇良嗣為洛州長史,坐妻犯贓,左遷冀州刺史。)
    (及事釋,妻妹詣良嗣,初無恨色,謂之曰)
謂之曰:牧守遷轉出入是常,不聞有所累也。
    (後為荊州長史,高宗使中宮緣江採異竹,植於苑內。)
    (中官科船載行,所在縱暴。)
    (還過荊州,良嗣因之上疏切諫。)
則天曰:(高宗謂則天曰)吾約束不嚴整,果為良嗣所怪乎!
    (詔慰諭,便令棄竹於江中。)
則天曰:(荊州舊有河東寺,後梁蕭詧為其兄河東王所造,良嗣見而驚曰)此在江漢之間
    ,與河東有何關涉?
    (遂奏改之。)
    (良嗣寡學,深為人所笑。)
    (盧承慶為吏部尚書,總章初,校內外官考。)
則天曰:(有一官督運,遭風失米,承慶為之考曰)臨運損糧,考中下。
    (其人容止自若,無一言而退。)
則天曰:(承慶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
    (既無喜容,亦無愧詞。)
則天曰:(又改曰)寵辱不驚,考中上。
    (眾推承慶之弘恕。)
    (皇甫文備與徐有功同案制獄,誣有功黨逆人,奏成其罪。)
    (後文備為人所告,有功訊之在寬。)
有功曰:(或謂有功曰)彼曩將陷公於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
有功曰:爾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安得以私害公乎?
    (婁師德,弱冠進士擢第。)
    (上元初,吐蕃強盛,詔募猛士以討之,師德以監察御史應募。)
    (高宗大悅,授朝散大夫,專總邊任。)
    (前後四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而朴忠沉厚,心無適莫。)
    (狄仁傑入相也,師德密薦之。)
    (及為同列,頗輕師德,頻擠之外使。)
    (師德知之而不憾。)
    (則天覺之,問仁傑曰)
仁傑曰:師德賢乎?
對 曰:為將謹守,賢則臣不知。
仁傑曰:(又問)師德知人乎?
對 曰:臣嘗同官,未聞其知人。
則天曰:朕之用卿,師德實薦也,亦可謂知人矣。
    (仁傑大慚而退,歎曰)
歎 曰: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容,莫窺其際也。
    (當危亂之朝,屠滅者接踵,而師德以功名終始,識者多之。)
    (初,師德在廟堂,其弟某以資高拜代州都督,將行,謂之曰)
謂之曰:吾少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據過分,人所嫉也。將何以終之?
對 曰:(弟對曰)自今雖有唾某面者,亦不敢言,但自拭之,庶不為兄之憂也。
謂之曰:(師德曰)此適為我憂也。夫前人唾者,發於怒也。汝今拭之,是逆前人怒也。
    唾不拭將自乾,何如笑而受之?
對 曰:(弟曰)謹受教。
    (師德與人不競,皆此類也。)
    (楊再思為玄武尉,使於京,舍於客院。)
    (盜者竊其囊袋,邂逅遇之,盜者謝罪。)
對 曰:(再思曰)足下有遺行,勿復聲,恐傍人害足下。但留公文,餘並仰遺。
    (不形顏色。)
    (時人莫測其量。)
    (累官至納言。)
    (則天朝,旱澇,輒閉坊市南門以禳之。)
    (再思晨入朝,值一重車,將牽出西門。)
對 曰:(峻而又滑,馭者遽叱牛不前,乃罵曰)一群癡宰相,不能和得陰陽而閉坊門,
    遣我車行如此辛苦!
謂之曰:(再思徐謂之曰)你牛亦自弱,不得嗔他宰相。
    (陸象先為蒲州刺史,有小吏犯罪,但慰勉而遣之。)
謂之曰:(錄事曰)此例皆合與杖。
對 曰:(象先曰)人情相去不遠,此豈不解吾意。若論必須行杖,當自汝始。
    (錄事慚懼而退。)
謂人曰:(常謂人曰)天下本自無事,只是愚人擾之,始為煩耳。但靜其源,何憂不簡?
    (前後歷典數州,其政如一,人吏咸思之。)
    (端午日,玄宗賜宰臣鐘乳。)
    (宋璟既拜賜,而命醫人煉之。)
    (醫請將歸家煉,子弟諫曰)
上疏諫:此乳珍異,他者不如,今付之歸,恐招欺換。
謂之曰:(璟誡之曰)自隱爾心然,疑他心耶?仗信示誠,猶恐不至,矧有猜責,豈可得
    乎?
    (第十六章 知微)
    (隋吏部侍郎高構,典選銓綜,至房玄齡、杜如晦,愕然正視良久,降價抗禮,
    (延入內齋共食,謂之曰)
謂之曰:二賢當興王佐命,位極人臣。杜年稍減於房耳。願以子孫為托。
上疏諫:(因謂裴矩曰)僕閱人多矣,未見此賢。
    (嗟仰不已。)
    (貞觀初,如晦終右僕射,玄齡至司空,咸如構言。)
    (房玄齡與杜如晦友善,慨然有匡主濟時之志。)
    (開皇中,隨父彥謙至長安。)
    (時天下宴安,論者以為國祚無疆。)
上疏諫:(玄齡密告彥謙曰)隋帝盜有天下,不為後嗣長計,混淆嫡庶,使相傾奪。今雖
    清平,其亡可翹足而待。
上疏諫:(彥謙驚止之,因謂友人李少適曰)主上性多忌刻,不納諫爭。太子卑弱,諸王
    擅威。唯行苛酷之政,不弘遠之大略。今雖少安,吾憂其危亂矣。
    (少適以為不然。)
    (大業之季,其言皆驗。)
    (及義師濟河,玄齡杖策謁於軍門,太宗以為謀生,每歎曰)
歎 曰:昔光武云:『自吾得鄧禹,人益親。』寡人有玄齡,亦猶禹也。
    (佐平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
    (為唐宗臣,宜哉!)
    (李靖既平突厥,傾其種落,言於太宗曰)
太宗曰:陛下五十年後,當憂北邊。
    (至高宗末,突厥果為患。)
    (突厥初平,溫彥博議遷其人於朔方,以實空虛之地。)
    (魏徵以為不可,曰)
太宗曰:夷不亂華,非長久之計。
    (開元中,六胡果叛,咸如徵言。)
太宗曰:(李勣,少與鄉人翟讓聚眾為盜,以李密為主,言於密曰)天下大亂,本為飢苦
    。若得黎陽一倉,大事濟矣。
    (遂襲取之。)
    (時在飢餓,就倉者數十萬人。)
    (魏徵、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皆客游,勣一見便加禮敬,引之臥內,談謔無
    (倦。)
    (及平武牢,獲戴冑,亟推薦,咸至大官。)
    (時稱勣有知人之鑒。)
    (侯君集得倖於太宗,命李靖教其兵法。)
奏 曰:(既而奏曰)李靖將反,至隱微之際,輒不以示臣。
    (太宗以讓靖,靖對曰)
對 曰: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盡臣之術者,
    是將有異志焉!
    (時靖為左僕射,君集為兵部尚書,俱自朝還省。)
    (君集馬過門數步而不覺,靖謂人曰)
謂人曰:君集意不在人,必將反矣。
    (至十七年四月,大理囚紇乾承基告太子承乾、漢王元昌與侯君集反。)
    (太宗大驚,亟命召之,以出期不鞠問,且將貰其死。)
    (群臣固爭,遽請斬之,以明大法。)
謂之曰:與公長訣矣!
    (遂歔欷下泣。)
    (君集亦自投於地,遂戮於四達之衢。)
謂之曰:(君集謂監者曰)君集豈反者乎?
    (蹉跌至此。)
    (昔自藩邸早承羈紲,擊滅二虜,頗有微功。)
    (為言於陛下,乞令一子以主禋祀。)
    (太宗特原其妻並一子為庶人,流之嶺南。)
    (馬周,雅善敷奏,動無不中。)
謂人曰:(岑文本謂人曰)吾觀馬周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搉古今,舉要刪蕪,言辯而
    理切。奇鋒高論,往往間出,聽之靡靡,令人忘倦。然鳶肩火色騰上,必速死,
    恐不能久矣。
    (無何而卒,如文本言。)
    (秦叔寶,屬隋將來護兒帳內,寶母死,護兒遣使弔之。)
謂人曰:(軍吏咸怪曰)士卒遭喪多矣,將軍未嘗降問,弔叔寶何也?
謂之曰:(護兒曰)此人勇有志節,吾豈以卑賤處之。
    (叔寶後事李密,密收入王充。)
謂之曰:(程齕金謂叔寶曰)充好為咒誓,乃師老嫗耳,豈是撥亂主乎?
    (後充拒王師,二人統兵戰,馬上揖充而降。)
    (太宗甚重之,功名克成,死於牖下,皆萬人敵也。)
    (太宗破高麗於安市城東南,斬首二萬餘級,降者二萬餘人,俘獲牛馬十萬餘匹
    (。)
    (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
    (許敬宗為文刻石紀功焉。)
謂之曰:(中書舍人敬播曰)聖人與天地合德,山名駐蹕,此蓋天意鑾輿不復更東矣。
    (自七月攻安市,城拔,乃班師焉。)
    (魏王泰有寵於太宗,所給月料逾於太子。)
上疏諫:(褚遂良諫曰)聖人制禮,尊嫡卑庶。故立嫡以長,謂之儲君,其所承也,重矣
    。俾用物不計,與王者共之。庶子雖賢,不是正嫡。先王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
    亂之源。伏見儲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愛子也。
    (文多不盡載,太宗納之。)
    (李義府,僑居於蜀,袁天罡見而奇之,曰)
謂人曰:此郎君貴極人臣,但壽不長耳。
謂人曰:(因請舍之,托其子曰)此子七品相,願公提挈之。
謂人曰:(義府許諾,因問)天綱壽幾何?
對 曰:五十二外,非所知也。
    (安撫使李大亮、侍中劉洎等連薦之,召見,試令詠鳥,立成,其詩曰)
其詩曰:日裡颺朝彩,琴中半夜啼。上林許多樹,不借一枝棲。
    (太宗深賞之,曰)
其詩曰:我將全樹借汝,豈惟一枝。
    (自門下典儀,超拜監察御史,其後位壽,咸如天綱之言。)
    (李嗣貞,嘗與朝列同過太清觀,道士劉概輔儼為設樂。)
其詩曰:(嗣貞曰)此樂宮商不和,君臣相阻之徵也。角徵失次,父子不和之兆也。殺聲
    既多,哀調又苦,若國家無事,太子受其咎矣。
    (居數月,章懷太子果為則天所構,廢為庶人,死於巴州。)
    (劉概輔儼奏其事,自始平令,擢為太常丞也。)
    (魏元忠,本名貞宰,儀鳳中以封事召見。)
    (高宗與語,無所屈撓,慰喻遣之。)
其詩曰:(忠不舞蹈而出,高宗目送之,謂中書令薛元超曰)此書生雖未解朝庭禮儀,名
    以定體,真宰相也。
    (則天時為酷吏羅織下獄,有詔出之,小吏先聞以告。)
    (元忠驚喜,問)
問之曰:汝名何?
其詩曰:元忠。
    (乃改名為元忠也。)
    (裴行儉,少聰敏多藝,立功邊陲,克凶醜。)
    (及為吏部侍郎,賞拔蘇味道、王勮,曰)
其詩曰:二公後當相次掌鈞衡之任。
    (勮,勃之兄也。)
    (時李敬玄盛稱王勃、楊炯等四人,以示行儉,曰)
其詩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勃等雖有才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者楊稍似
    沉靜,應至令長,並鮮克令終。
    (卒如其言。)
    (王及善為文昌左相國,因內宴,見張易之兄弟恃寵,無人臣禮,數奏抑之。)
其詩曰:(則天不悅,謂及善曰)卿既無事,更有游宴。但檢校閣中,不須去也。
    (及善因請假月餘,則天不之問。)
歎 曰:(及善歎曰)豈有宰相而天子得一月不見乎事可知矣。
    (乃乞骸骨。)
    (李迥秀任考功員外,知貢舉。)
    (有進士姓崔者,文章非佳,迥秀覽之良久,謂之曰)
謂之曰:第一:清涼崔郎,儀貌不惡,鬚眉如戟,精彩甚高,出身處可量,豈必要須進士
    ?
    (再三慰諭而遣之,聞者大噱焉。)
謂之曰:(玄宗東封回,右丞相張說奏言)吐蕃醜逆,誠負萬誅,然國家久事征討,實亦
    勞心。今甘、涼、河、鄯,征發不息,已數十年於茲矣。雖有克捷,亦有敗軍,
    此誠安危之時也。聞其悔過請和,惟陛下許其稽顙,以息邊境,則蒼生幸甚。
玄宗曰:待與王君敻籌之。
玄宗曰:(說出,謂源乾曜曰)君敻勇而無謀,好兵以求相。兩國和好,何以為功彼若入
    朝,則吾計不行矣。
    (竟如其言。)
    (說懼君敻黷兵,終致傾覆。)
    (時雋州獲鬥羊,因上《鬥羊表》以諷焉。)
    (玄宗不納。)
    (至十五年九月,吐蕃果犯瓜州,殺刺史田元獻,並害君敻父,大殺掠男女,取
    (軍貲倉糧而去。)
    (君敻馳赴肅州以襲之,還至甘州鞏筆驛,為吐蕃所擊,師徒大敗,君敻死之,
    (咸如說言。)
    (第十七章 聰敏)
    (貞觀中,有雄雉集於東宮明德殿,太宗問群臣曰)
謂侍臣:是何祥也。
對 曰:(褚遂良對曰)昔秦文公時,有童子化為雉,雌者鳴於陳倉,雄者鳴於南陽,童
    子言曰:『得雄者王,得雌者霸。』文公以為寶雞祀。漢光武膺得雄之祥,遂起
    南陽而有四海。陛下舊封秦王,故雄雉見於秦地,所以彰明德也。
謂侍臣:(太宗悅曰)立身之道,不可無學。遂良博識,深可重也。
    (秦府倉曹李守素尤諳氏族,時人號為「肉譜」。)
謂人曰:(虞世南語人曰)昔任彥升善譯經籍,稱為『五經笥』,今宜改倉曹為『人物志
    』。
    (太宗嘗出行,有司請載書以從。)
太宗曰:不須,虞世南在,此行秘書也。
    (南為秘書監,於省後堂集群書中奧義,皆應用者,號《北堂書鈔》。)
    (今此堂猶存,其書盛行於代。)
    (盧莊道,年十三,造於父友高士廉,以故人子引坐。)
太宗曰:(會有獻書者,莊道竊窺之,請士廉曰)此文莊道所作。
    (士廉甚怪之,曰)
太宗曰:後生何輕薄之行!
    (莊道請諷之,果通。)
    (復請倒諷,又通。)
太宗曰:(士廉請敘良久,莊道謝曰)此文實非莊道所作,向窺記之耳。
    (士廉即取他文及案牘試之,一覽倒諷,並呈己作文章。)
    (士廉具以聞,太宗召見,策試,擢第十六,授河池尉。)
    (滿,復製舉,擢甲科。)
    (召見,太宗識之曰)
謂之曰:此是朕聰明小兒耶!
    (授長安尉。)
    (太宗將錄囚徒,京宰以莊道幼年,懼不舉,欲以他尉代之。)
    (莊道不從,但閒瑕不之省也。)
    (時繫囚四百餘人,令丞深以為懼。)
    (翌日,太宗召囚,莊道乃徐狀以進,引諸囚入。)
    (莊道評其輕重,留繫月日,應對如神。)
    (太宗驚異,即日拜監察御史。)
    (馮智戴,高州首領盎之子。)
    (貞觀初,奉盎並入朝。)
    (太宗聞其善兵法,試指山際雲以問之曰)
問之曰:其下有賊,今日可擊否?
對 曰:可擊。
問之曰:何以知之?
對 曰:雲形似樹,日辰在金;金能制木,擊之必勝。
    (太宗奇之,授左武衛將軍。)
    (王義方,博學有才華,杖策入長安,數月,名動京師。)
    (敕宰相與語,侍中許敬宗以員外郎獨孤悊有詞學,命與義方譚及史籍,屢相詰
    (對。)
對 曰:(義方驚曰)此郎何姓?
問之曰:(悊曰)獨孤。
對 曰:(義方曰)識字耶!
    (悊不平之,左右亦憤憤。)
對 曰:(斯須復相詰,乃錯亂其言,謂悊曰)長孫識字耶!
    (若此者再三,悊不勝忿怒,對敬宗毆之。)
太宗曰:(敬宗曰)此拳雖俊,終不可為。
    (乃黜悊,拜義方為侍御史。)
    (賈嘉隱,年七歲,以神童召見。)
    (時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於朝堂立語,李戲之曰)
問之曰:吾所倚者何樹?
對 曰:(嘉隱對曰)松樹。
問之曰:(李曰)此槐也,何忽言松?
對 曰:(嘉隱曰)以公配木,則為松樹。
問之曰:(無忌連問之曰)吾所倚者何樹?
對 曰:(嘉隱曰)槐樹。
無忌曰:汝不能復矯對耶!
對 曰:(嘉隱應聲曰)何須矯對,但取其以鬼配木耳。
勣 曰:此小兒作獠面,何得如此聰明?
對 曰:(嘉隱又應聲曰)胡面尚為宰相,獠面何廢聰明!
    (勣狀貌胡也。)
    (費言忠,數歲記諷書,一日萬言。)
    (七歲神童擢第,事親以孝聞,遷監察御史。)
    (時有事遼海,委以支度軍糧,還奏便宜,遷侍御史。)
對 曰:(高宗問遼東事急,言忠奏)遼東可平。
    (畫其山川地勢,皆如目見。)
    (又問諸將所能,言忠對曰)
對 曰:李勣先朝舊臣,聖鑒所委。龐同善雖非鬥將,所持軍嚴整。薛仁貴勇冠三軍,名
    可震敵。高偘儉素自處,中果有謀。契苾何力沉毅持重,有統御才,頗、剪之儔
    。諸將夙夜小心,忠身憂國,莫逮於李勣。
    (高宗深納之,累遷吏部員外。)
    (魏奉古,制舉推第,授雍丘尉。)
    (嘗日公宴,有客草序五百言。)
問之曰:(奉古覽之曰)皆舊文。
    (援筆倒疏之。)
    (草序者默然自失,列坐撫掌。)
問之曰:(奉古徐笑曰)適覽記之,非舊習也。
    (由是知名。)
    (時姚珽蒞汴州,群寮畢謁。)
    (珽召奉古前,曰)
對 曰:此聰明尉耶!
    (他日,持廄目令示奉古。)
    (奉古一覽便諷千餘。)
問之曰:(珽驚起曰)仕宦四十年,未嘗見此。
    (終兵部侍郎。)
    (裴琰之,弱冠為同州司戶,但以行樂為事,略不視案牘。)
問之曰:(刺史李崇儀怪之,問戶佐,戶佐對)司戶小兒郎,不閒書判。
    (數日,崇儀謂琰之曰)
問之曰:同州事物殷繫,司戶尤甚。公何不別求京官,無為滯此司也。
    (琰之唯諾。)
    (復數日,曹事委積。)
    (眾議以為琰之不知書,但遨遊耳。)
    (他日,崇儀召入,勵而責之。)
對 曰:(琰之出問戶佐曰)文案幾何?
對 曰:急者二百餘道。
問之曰:(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
    (命每案後連紙十張,令五六人供研墨點筆。)
    (琰之不上廳,語主案者略言其事意,倚柱而斷之,詞理縱橫,文筆燦爛,手不
    (停綴,落紙如飛。)
    (領州官寮,觀者如堵。)
問之曰:(既而回案於崇儀,崇儀曰)司戶解判耶?
對 曰:(戶佐曰)司戶大高手筆。
    (仍未之奇也。)
對 曰:(比四五案,崇儀悚怍,召琰之,降階謝曰)公詞翰若此,何忍藏鋒,以成鄙夫
    之過?
    (由此名動一州。)
    (數日,聞於京邑,除雍州判司。)
    (子漼,開元中為吏部尚書。)
    (李嗣真,聰敏多才能,以許州判佐直弘文館。)
    (高宗東封還,幸孔子廟,詔贈太師,命有司為祝文。)
    (司文郎中富少穎、沙直撰進,不稱旨,御筆瀎破,付左寺丞。)
    (賀蘭敏之以下戰慄,遽召嗣真,岝筆立成。)
對 曰:(其章句云)庶能不遣百代,助損益而可知;求鑒千年,同比肩而為友。
對 曰:(高宗覽之,問曰)誰作此文?
問之曰:(有司言)嗣真。
高宗曰:此人▉郍解我意,遂有此句!
    (詔加兩階。)
高宗曰:(時敏之恃寵驕盈,嗣真審其必敗,謂所親曰)久蔭大樹,或有顛墜,吾屬無賴
    矣。
    (因飢年,諷執政求出,為義烏令。)
    (敏之,則天姊子也,無何果敗。)
    (天授中,壽春郡王成器等五人同日冊命。)
    (有司忘載冊文,及百寮在列,方知闕禮。)
    (宰臣以下,相顧失色,中書舍人王劇立召小吏五人,各執筆,口授分寫,斯須
    (而畢。)
    (詞理典贍,舉朝歎伏。)
    (唐休璟為靈武大總管,諳練邊事,自碣石西逾四鎮,綿亙萬里,山川要害,皆
    (記在目前。)
    (先是,突厥與諸蕃相攻,安西道絕。)
    (表奏押至,則天令宰臣商度事宜。)
    (休璟俄頃草奏,便施行。)
    (居十餘日,安西道果奏請兵馬應接,程期一如所畫。)
璟 曰:(則天謂休璟曰)恨用卿晚。
璟 曰:(乃委以政事,謂魏元忠等曰)休璟諳練邊事,卿等十當一也。
    (玄宗幸成都,給事中裴士淹從。)
    (士淹聰悟柔順,頗精歷代史。)
    (玄宗甚愛之,馬上偕行,得備顧問。)
    (時肅宗在鳳翔,每有大除拜,輒啟聞。)
    (房琯為將,玄宗曰)
玄宗曰:此不足以破賊也。
玄宗曰:(歷評諸將,並云)非滅賊材。
又 曰: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
    (因言崇之宏才遠略。)
又 曰:(語及宋璟,玄宗不悅曰)彼賣直以沽名耳。
    (曆數十餘人,皆當其目。)
    (至張九齡,亦甚重之。)
    (及言李林甫,曰)
又 曰:妒賢嫉能,亦無敵也。
玄宗曰:(士淹因啟曰)既知,陛下何用之久耶!
    (玄宗默然不應。)
    (第十八章 文章)
    (杜淹為天策府兵曹,楊文乾之亂,流越巂。)
    (太宗戡內難,以為御史大夫,因詠雞以致意焉。)
其詩曰:寒食東郊道,陽溝競草籠。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翹頻掃陣,利距屢通中。飛毛遍綠野,灑血漬方叢。雖云百戰勝,會自不論
    功。
其詩曰:(淹聰辯多才藝,與韋福嗣為莫逆之友,開皇中,相與謀曰)主上好嘉遁,蘇威
    以幽人見擢,盍各效之。
    (乃俱入太白,佯言隱逸。)
    (隋文帝聞之,謫戍江表。)
    (後還鄉里,以經籍自娛。)
    (吏部郎中高構知名,表薦之,大業末為御史中丞。)
    (洛陽平,將委質於隱太子,房玄齡恐資敵,遂啟用之。)
    (尋判吏部尚書,參議政事。)
    (太宗在洛陽,宴群臣於積翠池。)
    (酒酣,各賦一事。)
其詩曰:(太宗賦《尚書》曰)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怠。商辛亦沉湎。恣
    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
玄宗曰:(魏徵賦西漢曰)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燕經
    栢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天子尊。
太宗曰:魏徵每言,必約我以禮。
    (李百藥,德林之子,才行相繼,海內名流莫不宗仰。)
    (藻思沉蔚,尤工五言。)
    (太宗常制《帝京篇》,命其和作,歎其精妙,手詔曰)
手詔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
    (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地築山,以詩酒自適,盡平生之意。)
    (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儀獨為宰相,嘗凌晨入朝,循洛水堤,步月
    (徐轡,詠詩曰)
其詩曰:脈脈大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雲秋。
    (音韻淒響,群公望之如神仙焉。)
    (華陰楊炯與絳州王勃、范陽盧照鄰、東陽駱賓王,皆以文詞知名海內,稱為「
    (王楊盧駱」。)
    (炯與照鄰則可全,而盈川之言為不信矣。)
謂人曰:(張說謂人曰)楊盈川之文,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
    居王後則信然,愧在盧前則為誤矣。
    (蘇味道使嶺南,聞崔馬二侍御入省,因寄詩曰)
其詩曰:振鷺齊飛日,遷鶯遠聽聞。明光共待漏,清鑒各披云。喜得廊廟舉,嗟為臺閣分
    。皎林懷柏悅,新幄阻蘭孫。冠去神羊影,車連瑞雉群。獨憐南斗外,空仰列星
    文。
    (味道富才華,代以文章著稱,累迂鳳閣侍郎、知政事,與張錫俱坐法,繫於司
    (刑寺。)
    (所司以上相之貴,所坐事雖輕,供待甚備。)
    (味道終不敢當,不乘馬,步至繫所,席地而臥,蔬食而已。)
    (錫乘馬至寺,舍二品院,氣色自若,帷屏飲膳,無忝平居。)
    (則天聞之,免味道,而放錫於嶺南。)
    (劉懷一有才藻,自瀛州司法拜右臺殿中。)
    (時右臺監察鄧茂遷左臺殿中,懷一贈之詩曰)
其詩曰:惟昔參多世,無雙仰異材。鷹鸇同放逐,鵷鷺忝游陪。入任光三命,遷榮歷二臺
    。隔牆欽素躅,對閣限清埃。紫署春光早,蘭闈曙色催。誰憐夕陽至,空想鄧林
    隈。
    (呂太一拜監察御史里行,自負才華而不即真,因詠院中竹葉以寄意焉。)
其詩曰:濯濯當軒竹,青青重歲寒。心貞徒見賞,擇小未成竿。
問之曰:(同列張沈和之曰)聞君庭竹詠,幽意歲寒多。歎息為冠小,良工將奈何?
    (後遷戶部員外。)
    (戶部與吏部鄰司,吏部移牒戶部,令牆宇悉豎棘,以防令史交通。)
問之曰:(太一牒報曰)眷彼吏部,銓綜之司,當須簡要清通,何必豎離插棘。
    (省中賞其俊拔。)
    (賀遂亮與韓思彥同在憲臺,欽思彥之風韻,贈詩曰)
其詩曰:意氣百年內,平生一寸心。欲交天下士,未面一虛襟。君子重名義,貞道冠衣簪
    。風雲行可托,懷抱自然深。落霞靜霜景,墜葉下風林。若上南登岸,希訪北山
    岑。
問之曰:(思彥酬之曰)古人一言重,常謂百年輕。今投歡會面,顧眄盡平生。簪裾非所
    托,琴酒冀相並。累日同游處,通宵款素誠。霜飄知柳脆,雪昌覺松貞。願言何
    所道,幸得歲寒名。
    (張宣明,有膽氣,富詞翰,嘗山行見孤松,賞玩久之,乃賦詩曰)
其詩曰:孤松鬱山椒,肅爽凌平霄。既挺千丈幹,亦生百尺條。青青恒一色,落落非一朝
    。大庭今已構,惜哉無人招。寒霜十二月,枝葉獨不凋。
    (鳳閣舍人梁載言賞之,曰)
其詩曰:文之氣質,不減於長松也。
    (宣明為郭振判官,使至三姓咽面,因賦詩曰)
其詩曰:昔聞班家子,筆硯忽然投。一朝撫長劍,萬里入荒陬。豈不厭艱險,只思清國仇
    。出川去何歲,霜露幾逢秋。玉塞已遐廓,鐵關方阻修。東都日窅窅,西海此悠
    悠。卒使功名建,長封萬里侯。
    (時人稱為絕唱。)
    (李嶠,少負才華,代傳儒學,累官成均祭酒、吏部尚書三,知政事,封鄭國公
    (。)
    (長壽三年,則天徵天下銅五十萬餘斤,鐵三百三十餘萬,錢二萬七千貫,於定
    (鼎門內鑄八稜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紀
    (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
    (天樞下置鐵山,銅龍負載,獅子、麒麟圍繞。)
    (上有雲蓋,蓋上施盤龍以托火珠,珠高一丈,圍三丈,金彩熒煌,光侔日月。
    ()
    (武三思為其文,朝士獻詩者不可勝紀。)
    (唯嶠詩冠絕當時,其詩曰)
其詩曰:轍跡光西崦,勛名紀北燕。何如萬國會,諷德九門前。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
    。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類叢雲起,珠疑大火懸。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
    田。聖澤傾堯酒,熏風入舜弦。欣逢下生日,還偶上皇年。
    (後憲司發嶠附會韋庶人,左授滁州別駕而終。)
    (開元初,詔毀天樞,發卒銷爍,彌月不盡。)
問之曰:(洛陽尉李休烈賦詩以詠之曰)天門街里倒天樞,火急先須禦火珠。計合一條絲
    線挽,何勞兩縣索人夫。
其詩曰:(先有訛言云)一條線挽天樞。
    (言其不經久也。)
    (故休烈之詩及之。)
    (士庶莫不諷詠。)
    (天樞之地,韋庶人繼造一臺,先此毀拆。)
    (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
    (則天御洛陽城南門,親自臨試。)
    (張說對策,為天下第一。)
    (則天以近古以來未有甲科,乃屈為第二等。)
其詩曰:(其驚句曰)昔三監玩常,有司既糾之以猛;今四罪咸服,陛下宜濟之以寬。
    (拜太子校書,仍令寫策本於尚書省,頒示朝集及蕃客等,以光大國得賢之美。
    ()
    (陸餘慶孫海,長於五言詩,甚為詩人所重。)
    (性峻不附權要,出牧潮州,但以詩酒自適,不以遠謫介意。)
其詩曰:(題奉國寺詩曰)新秋夜何爽,露下風轉淒。一聲竹林裡,千燈花塔西。
其詩曰:(題龍門寺詩曰)窗燈林靄裡,聞磬水聲中。更籌半有會,爐煙滿夕風。
    (人推其警策。)
    (長壽中,有滎陽鄭蜀賓,頗善五言,竟不聞達。)
    (老年方授江左一尉,親朋餞別於上東門,蜀賓賦詩留別,曰)
其詩曰:畏途方萬里,生涯近百年。不知將白首,何處入黃泉?
    (酒酣自詠,聲調哀感,滿座為之流涕。)
    (竟卒於官。)
    (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
    (金吾弛禁,特許夜行。)
    (貴游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遊。)
    (車馬駢闐,人不得顧。)
    (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誇競。)
    (文士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
    (作者數百人,惟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郭利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為絕
    (唱。)
其詩曰:(味道詩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
    ,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問之曰:(利貞曰)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爛熳唯愁曉,
    周旋不問家。更逢清管發,處處落梅花。
其詩曰:(液曰)今年春色勝常年,此夜風光正可憐。鳷鵲樓前新月滿,鳳凰臺上寶燈燃
    。
    (文多不盡載。)
    (劉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
    (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時所重。)
    (曾搊琵琶,嘗為《白頭翁詠》,曰)
其詩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既而自悔,曰)
其詩曰:我此詩似讖,與石崇『白首同所歸』何異也?
問之曰:(乃更作一句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歎 曰:(既而歎曰)此句復似向讖矣,然死生有命,豈復由此!
    (乃兩存之。)
    (詩成未週歲,為奸所殺。)
    (或云宋之問害之。)
    (後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為集中之最,由是稍為時人所稱。)
    (張文成,以詞學知名,應下筆成章、才高位下、詞摽文苑等三入科,俱登上第
    (,轉洛陽尉。)
其詩曰:(故有《詠燕》其末章云)變石身猶重,銜泥力尚微。從來赴甲第,兩起一雙飛
    。
    (時人無不諷詠。)
    (累遷司門員外。)
    (文成凡七應舉,四參選,其判策皆登甲第科。)
謂人曰:(員半千謂人曰)張子之文如青銅錢,萬揀萬中,未聞退時。
    (故人號「青銅學士」。)
    (久視中,太官令馬仙童陷默啜,問)
問之曰:張文成何在?
謂人曰:(仙童曰)自御史貶官。
問之曰:(默啜曰)此人何不見用也?
    (後暹羅、日本使入朝,咸使人就寫文章而去。)
    (其才遠播如此。)
    (魏求己,自御史左授山陽丞,為詩曰)
其詩曰:朝升照日檻,夕次下烏臺。風竿一邈,月樹幾徘徊。翼向高標斂,聲隨下調哀。
    懷燕首自白,非是為年催。
    (鄭繇少工五言,開元初,山範為岐州刺史,繇為長史。)
    (範失白鷹,深所愛惜,因為《失白鷹詩》以致意焉。)
其詩曰:白晝文章亂,丹霄羽翮齊。雲間呼暫下,雪裡放還迷。梁苑驚池鶩,陳倉拂野雞
    。不知遼廓外,何處別依棲。
    (甚為時所諷詠。)
    (子審,亦以文章知名。)
    (玄宗朝,張說為麗正殿學士,嘗獻詩曰)
其詩曰:東壁圖書府,西垣翰墨林。諷《詩》關國體,講《易》見天心。
    (玄宗深佳賞之。)
詔答曰:(優詔答曰)得所進詩,甚為佳妙,《風》《雅》之道,斯焉可觀。並據才能,
    略為贊述,具如別紙,宜各領之。
詔答曰:(玄宗自於彩箋上八分書,說贊曰)德重和鼎,功逾濟川。詞林秀髮,翰苑光鮮
    。
    (其徐堅以下,並有贊述,文多不盡載。)
    (張說、徐堅同為集賢學士十餘年,好尚頗同,情契相得。)
    (時諸學士凋落者眾,唯說、堅二人存焉。)
    (說手疏諸人名,與堅同觀之。)
說 曰:(堅謂說曰)諸公昔年皆擅一時之美,敢問孰為先後?
說 曰: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皆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富嘉謩之文,如孤峰絕
    岸,壁立萬仞,叢雲鬱興,震雷俱發,誠可畏乎!若施於廊廟,則為駭矣。閻朝
    隱之文,則如麗色靚妝,衣之綺繡,燕歌趙舞,觀者忘憂。然類之《風》、《雅
    》,則為俳矣。
又 曰:(堅又曰)今之後進,文詞孰賢。
說 曰:韓休之文,有如太羹玄酒,雖雅有典則,而薄於滋味。許景先之文,有如豐肌膩
    體,雖穠華可愛,而乏風骨。張九齡之文,有如輕縑素練,雖濟時適用,而窘於
    邊幅。王翰之文,有如瓊林玉斝,雖爛然可珍,而多有玷缺。若能箴其所闕,濟
    其所長,亦一時之秀也。
    (第十九章 著述)
    (太宗欲見前代帝王事得失以為鑒戒,魏徵乃以虞世南、褚遂良、蕭德言等采經
    (史百家之內嘉言善語,明王暗君之跡,為五十卷,號《群書理要》,上之。)
手詔曰:(太宗手詔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覽所撰書,博而
    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
    (賜徵等絹千匹,彩物五百段。)
    (太子諸王,各賜一本。)
    (貞觀中,紀國寺僧慧靜撰《續英華詩》十卷,行於代。)
手詔曰:(慧靜嘗言曰)作之非難,鑒之為貴。吾所搜揀,亦《詩》三百篇之次矣。
    (慧靜俗姓房,有藻識。)
    (今復有詩篇十卷,與《英華》相似,起自梁代,迄於今朝,以類相從,多於慧
    (靜所集,而不題撰集人名氏。)
    (江淮間為《文選》學者,起自江都曹憲。)
    (貞觀初,揚州長史李襲譽薦之,徵為弘文館學士。)
    (憲以年老不起,遣使即家拜朝散大夫,賜帛三百匹。)
    (憲以仕隋為秘書,學徒數百人,公卿亦多從之學,撰《文選音義》十卷,年百
    (餘歲乃卒。)
    (其後句容許淹、江夏李善、公孫羅相繼以《文選》教授。)
    (開元中,中書令蕭嵩以《文選》是先代舊業,欲注釋之。)
    (奏請左補闕王智明、金吾衛佐李玄成、進士陳居等注《文選》。)
手詔曰:(先是,東宮衛佐馮光震入院校《文選》,兼復注釋,解「蹲鴟」云)今之芋子
    ,即是著毛蘿蔔。
    (院中學士向挺之、蕭嵩撫掌大笑。)
    (智明等學術非深,素無修撰之藝,其後或遷,功竟不就。)
說 曰:(太宗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比見前後漢史,載揚雄《甘泉》、《羽獵》,司馬
    相如《子虛》、《上林》,班固《兩都賦》,此既文體浮華,無益勸戒,何瑕書
    之史策今有上書論事,詞理可裨於政理者,朕或從或不從,皆須備載。
    (代有釋曇剛制《山東士大夫類例》三卷,其假冒者悉不錄,署云「相州僧曇剛
    (撰」。)
    (左散騎常侍柳沖,亦明氏族,中宗朝為相州刺史,詢問舊老,咸云自隋朝以來
    (,不聞有僧曇剛。)
    (蓋懼見害於時,而匿其名氏耳。)
    (開元初,左庶子劉子玄奏議,請廢鄭子《孝經》,依孔注;《老子》請停河上
    (公注,行王弼注;《易傳》非子夏所造,請停。)
    (引今古為證,文多不盡載。)
其略曰:今所行《孝經》,題曰鄭氏,爰在近古,皆云是鄭玄,而魏晉之朝無有此說。後
    魏、北齊之代,立於學宮。蓋虜俗無識,故致斯謬。今驗《孝經》,非鄭玄所注
    。河上公者,漢文帝時人,庵於河上,因以為號,以所注《老子》授文帝,因沖
    空上天。此乃不經之鄙言,習俗之虛語。案《藝文志》,注《老子》有三家,而
    無河上公注。雖使才別朱紫,粗分菽麥,亦皆嗤其過謬,況有識者乎《藝文志》
    ,《易》有十三家,而無子夏傳。
    (子玄爭論,頗有條貫,會蘇宋文吏,拘於流俗,不能發明古義,竟排斥之。)
    (深為識者所歎。)
其略曰:(梁載言《十道志》解南城山,引《後漢書》云)鄭玄遭黃巾之難,客於徐州。
    今者有《孝經序》,相承云鄭氏所作。其序曰:『僕避難於南城山,棲遲岩石之
    下,念昔先人,餘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經》。』蓋康成胤孫所作也。陸德明亦
    云:『案鄭志及《晉中經簿》並無,唯晉穆帝集講《孝經》,云以鄭注為主。』
    今驗《孝經注》,與康成所注五經體並不同。則劉子玄所論,信有徵矣。
    (蕭何封酇侯,先儒及顏師古以酇為南陽築陽之城。)
    (築陽今屬襄州。)
    (竊以凡封功臣,多就本土,蓋欲榮之也。)
    (張良封留侯,是為成例。)
    (案班固何須穿鑿,更制別音乎?)
    (劉子玄直史館,時宰臣蕭至忠、紀處訥等並監修國史。)
    (子玄以執政秉權,事多掣肘,辭以著述無功,求解史任。)
    (奏記於至忠等,其略曰)
其略曰:伏見每汲汲於勸誘,勤勤於課責,云:『經籍事重,努力用心。』或歲序已奄,
    何時輟手。綱維不舉,督課徒勤。雖威以刺骨之刑,勖以懸金之賞,終不可得也
    。語云:『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僕所以比者,布懷知己,歷訟群公,屢辭載
    筆之官,欲罷記言之職者,正為此耳。當今朝號得人,國稱多士。蓬山之下,良
    直比肩;芸閣之間,英奇接武。僕既功虧刻鵠,筆未獲麟,徒殫太官之膳,虛索
    長安之米。乞以本職,還其舊居,多謝簡書,請避賢路。
    (文多不盡載。)
    (至忠惜其才,不許。)
其略曰:(宗楚客惡其正直,謂諸史官曰)此人作書如是,欲置我於何地?
    (子玄著《史通》二十篇,備陳史冊之體。)
    (開元十年,玄宗詔書院撰《六典》以進。)
    (時張說為麗正學士,以其事委徐堅。)
    (沉吟歲餘,謂人曰)
謂人曰:堅承乏,已曾七度修書,有憑准皆似不難。唯《六典》,歷年措思,未知所從。
    (說又令學士毋嬰等,檢前史職官,以今式分入六司,以今朝《六典》,象周官
    (之制。)
    (然用功艱難,綿曆數載。)
    (其後張九齡委陸善經,李林甫委苑咸,至二十六年,始奏上。)
    (百寮陳賀,迄今行之。)
    (開元十二年,沙門一行造《黃道游儀》以進。)
    (玄宗親為之序,文多不盡載。)
其略曰:孰為天大,此焉取則。均以寒暑,分諸晷刻。盈縮不愆,列捨不忒。製器垂象,
    永鑒無惑。
    (因遣太史官,馳往安南及蔚州,測候日影,經年乃定。)
說 曰:(玄宗謂張說曰)兒子等欲學綴文,須檢事及看文體。《御覽》之輩,部帙既大
    ,尋討稍難。卿與諸學士撰集要事並要文,以類相從,務取省便,令兒子等易見
    成就也。
    (說與徐堅、韋述等,編此進上,詔以《初學記》為名。)
    (賜修撰學士束帛有差,其書行於代。)
    (道家有庚桑子者,代無其書。)
    (開元末,襄陽處士王源撰《亢倉子》兩卷以補之。)
說 曰:(序云)《莊子》謂之庚桑子,《史記》作亢桑子,《列子》作亢倉子,其實一
    也。
    (源又取《莊子》《庚桑楚》一篇為本,更取諸子文義相類者,合而成之,亦行
    (於代。)
    (第二十章 從善)
奏 曰:(魏徵嘗取急還奏曰)人言陛下欲幸山南,在外裝束悉了,而竟不行,何因有此
    消息?
說 曰:(太宗笑曰)當時實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
    (韋悰為右丞,勾當司農木橦七十價,百姓四十價,奏其隱沒。)
    (太宗切責有司,召大理卿孫伏伽亟書司農罪。)
奏 曰:(伏伽奏曰)司農無罪。
奏 曰:(太宗駭而問之,伏伽曰)只為官木橦貴,所以百姓者賤。向使官木橦賤,百姓
    無由賤。但見司農識大體,不知其過也。
奏 曰:(太宗深賞之,顧謂韋悰曰)卿識用欲逮伏伽,遠矣!
    (貞觀中,金城坊有人家為胡所劫者,久捕賊不獲。)
    (時楊纂為雍州長史,判勘京城坊市諸胡,盡禁推問。)
問之曰:(司法參軍尹伊異判之曰)賊出萬端,詐偽非一,亦有胡著漢帽;漢著胡帽,亦
    須漢裡兼求,不得胡中直覽。請追禁西市胡,餘請不問。
問之曰:(纂初不同其判,遽命,沉吟少選,乃判曰)纂輸一籌,餘依判。
問之曰:(太宗聞之,笑曰)朕用尹伊,楊纂聞義,伏輸一籌,朕復得幾籌耶!
    (俄果獲賊。)
    (尹伊嘗(為坊)州司戶,尚藥局牒省索杜若,省符下坊州供送。)
問之曰:(伊判之曰)坊州本無杜若,天下共知。省符忽有此科,應由謝朓詩誤。華省曹
    郎如此判,豈不畏二十八宿向下笑人。
    (由是知名,改補雍州司法。)
    (郭翰為御史,巡察隴右,所經州縣,多為按劾。)
    (次於寧州,時狄仁傑為刺史,風化大行。)
    (翰才入境,耆老薦揚之狀,已盈於路。)
問之曰:(翰就館,以州所供紙筆置於案,召府寮曰)入境其政可知,願成使君之美。無
    為久留,徒煩擾耳。
    (即命駕而去。)
    (翰性寬簡不苛,讀《老子》至「和其光,同其塵」,慨然歎曰)
歎 曰:大雅君子,明哲以保其身。
    (乃祈執政,辭以儒門不願持憲,改授麟臺郎。)
    (時劉禕之坐賜死,既洗沐而神色自若,命其子草《謝死表》,其子哀哭將絕,
    (不能成語。)
    (刑者催逼之,禕之乃自操紙,援筆即成,詞理懇至,見者無不傷痛。)
    (時翰讀之,為宦者所奏,左授巫州司戶,俄而徵還。)
    (陸象先,為益州長史,奏嘉邛路遠,請鑿岷山之南,以從捷近。)
    (發卒從役,居人不堪,多道亡愈死,行旅無利。)
歎 曰:(左拾遺張宣明監姚巂諸軍事,兼招慰使,仍親驗其路,審其難險,移牒益州曰
    ()此路高山臨雲,深谷無景,至有鬥絕巨險,殆不通人蹤。經之者,必搏壁傍
    崖,脅息而度,雖竟日登頓,二十許里。木人猶堪淚下,鐵馬亦可蹄穿。
    (象先覽之兢惕,遽罷役,仍舊路以聞。)
    (蜀人賴焉。)
    (第二十一章 諛佞)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
歎 曰:此嘉樹。
    (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謂之曰)
謂之曰: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凝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歎 曰:(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
    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
    (太宗怒乃解。)
    (代州都督劉蘭謀反,腰斬之。)
    (將軍丘行恭希旨,探心肝而食。)
謂之曰:(太宗責之曰)典自有常科,何至如此!若食逆者心肝而為忠孝,則蘭之心肝當
    為太子諸王所食,豈到汝乎?
    (行恭慚謝而退。)
    (蘭本青州明經,遇亂為鄉里所稱,保完青郡,遠近歸之。)
    (初降李密,密敗歸國,在代州為遊客所告,遂族滅。)
    (許敬宗父善心,與虞基同為宇文化及所害。)
    (封德彝時為內史舍人,備見其事。)
    (貞觀初,敬宗以便佞為恩,德彝薄其為人,每謂人曰)
謂人曰:虞基被戮,虞南匍匐以請代;善心之死,敬宗蹈舞以求生。
    (敬宗深愧恨焉。)
    (初,煬帝之被戮也,隋官賀化及,善心獨不至。)
    (化及以其人望而釋之,善心又不舞蹈,由是見害。)
    (及為封德彝立傳,盛加其罪惡,掌知國史,記注不直,論者尤之。)
    (與李義府贊立則天,屠害朝宰,公卿以下,重足累息。)
    (移皇家之社稷,剿生人之性命,敬宗手推轂焉。)
    (子昂,頗有才藻,為太子舍人。)
    (母裴氏早卒,裴侍婢有姿色,敬宗以為繼,假姓虞氏。)
    (昂素與之通,敬宗奏昂不孝,流於嶺南。)
    (又納資數十萬,嫁女與蠻首領馮盎子及監門將軍錢九隴,敘其閥閱。)
    (又為子娶尉遲寶琳孫女,利其金帛,乃為寶琳父敬德修傳,隱其過咎。)
    (太宗作《威鳳賦》賜長孫無忌,敬宗改云賜敬德。)
    (其虛美隱惡,皆此類也。)
謂人曰:(敬宗卒,博士袁思古等議曰)敬宗位以才升,歷居清級。棄長子於荒徼,嫁少
    女於夷落。聞《詩》聞《禮》,事絕於家庭;納采問名,唯同於黷貨。易名之典
    ,須憑實行。案諡法,名與實爽曰『繆』。請諡為謬。
    (敬宗孫彥伯訴於執政,請改諡。)
    (禮官議以為既過能改曰「恭」,乃諡為恭。)
    (彥伯,昂之子也,既與思古忿兢,將於眾中毆之。)
謂 曰:(思古9**時間: 地點:
    (當時文士,無不屬和。)
    (散騎常侍徐彥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為制《序》,名曰《白雲記》,見傳於代
    (。)
    (王希夷,徐州人,孤貧好道。)
    (父母終,為人牧羊取傭,供葬畢,隱於嵩山。)
    (師事道士,得修養之術。)
    (後居兗州徂徠山,刺史盧齊卿就謁,因訪以政事。)
對 曰:(希夷曰)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終身行之矣。
    (玄宗東封,敕州縣禮致,時已年九十六。)
    (玄宗令張說訪其道義,說甚重之。)
    (以年老不任職事。)
下詔曰:(乃下詔曰)徐州處士王希夷,絕聖去智,抱一居貞,久謝囂塵,獨往林壑。屬
    封巒展禮,側席旌賢,賁然來思,應茲嘉召。雖紆綺季之跡,已過伏生之年。宜
    命秩以尊儒,俾全高於上齒。可中散大夫、守國子博士,特聽還山。
    (仍令州縣,歲時贈束帛羊酒,並賜帛一百疋。)
    (元愷,博學善天文,然恭慎,未嘗言之。)
    (宋璟與之同鄉曲,將加薦舉,兼遺米百石,皆拒而不受。)
    (元行衝為刺史,邀至州,問以經義,因遺衣服。)
下詔曰:(愷辭曰)微軀不宜服新麗,恐不勝其美以速咎也。
    (行衝乃泥污而與之,不獲已而受。)
    (及還家,取素絲五兩以酬之,曰)
詔 曰:義不受過望之財。
    (白履中,博涉文史,隱居大梁,時人號為梁丘子。)
    (開元中,王志愔表薦堪為學官,可代馬懷素、褚無量入閣侍讀。)
    (乃征赴京師,履中辭以老疾,不任職事。)
    (授朝散大夫,尋請歸鄉。)
手詔曰:卿孝悌立身,靜退敦俗,年過從耄,不雜風塵。盛德早聞,通班是錫。豈唯精賁
    山藪,實欲獎勸人倫。且游上京,徐還故里。
    (遂停留數月。)
    (玄宗征嵩山隱士盧鴻,三詔乃至。)
    (及謁見,不拜,但磬折不已。)
    (問其故,鴻對曰)
對 曰:臣聞《老子》云:『禮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山臣鴻,敢不忠信奉見。
    (玄宗異之,召入賜宴,拜諫議大夫,賜以章服,並辭不受。)
    (乃給米百石,絹五百疋,還隱居之所。)
    (第二十四 褒錫)
    (高祖嘗幸國學,命徐文遠講《孝經》,僧惠乘講《金剛經》,道士劉進嘉進《
    (老子》。)
    (詔劉德明與之辯論,於是詰難蠭起,三人皆屈。)
高祖曰:儒、玄、佛義,各有宗旨,劉、徐等並當今杰才,德明一舉而蔽之,可謂達學矣
    。
    (賜帛五十疋。)
    (時有國子司業蓋文達,涉經史,明三《傳》。)
    (竇抗為冀州,集諸儒士,令相論難。)
    (時劉焯、劉執思、孔穎達、劉彥衡旨在坐。)
    (既相酬答,文達所言,皆出其意表。)
高祖曰:(竇大奇之,因問)蓋生就誰學?
對 曰:(劉焯對曰)此生岐嶷,出自天然,以多問寡,焯為師導。
高祖曰:(竇曰)可謂冰生於水而寒於水也。
    (貞觀末,房玄齡避位歸第。)
    (時天旱,太宗將幸芙蓉園以觀風俗。)
高祖曰:(玄齡聞之,戒其子弟曰)鑾輿必當見幸。
    (亟使灑掃備饌。)
    (俄頃,太宗果先幸其第,便載入宮。)
    (其夕大雨,咸以為憂賢之應。)
    (貞觀十七年,太宗圖畫太原倡義及秦府功臣趙公長孫無忌、河間王孝恭、蔡公
    (杜如晦、鄭公魏徵、梁公房玄齡、申公高士廉、鄂公尉遲敬德、鄖公張亮、陳
    (公侯君集、盧公程知節、永興公虞南、渝公劉政會、莒公唐儉、英公李搩、胡
    (公秦叔寶等二十四人於凌煙閣。)
    (太宗親為之贊,褚遂良題閣,閻立本畫。)
    (及侯君集謀反伏誅,太宗與之訣,流涕謂之曰)
謂之曰:吾為卿不復上凌煙閣矣!
    (魏徵有大志,大恥小節,博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
    (隋末為道士,初仕李密,密敗歸國。)
    (後為竇建德所執,建德敗,委質於隱太子。)
    (太子誅,太宗稍任用,前後諫二百餘奏,無不稱旨。)
    (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奪嫡之漸。)
    (太宗聞而惡之,謂侍臣曰)
謂侍臣:當今朝臣,忠謇無逾魏徵。我遣輔太子,用絕天下之望。
    (乃以為太子太師,征以疾辭。)
詔答曰:漢之太子,四皓為助。朕之賴卿,即其義也。知公疾病,可臥護之。
    (征宅無堂,太宗將營小殿,輟其材以賜之,五日而就。)
    (遣使齎以素褥布被賜之,遂其所尚。)
    (及疾亟,太宗幸其弟,撫之流涕,問其所欲。)
詔答曰:(征曰)嫠不恤緯,而憂宗社之隕。
    (征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氣,善得人主意。)
    (身死之日,知與不知,莫不痛惜。)
    (李綱詹事,隱太子嘗至溫湯,綱以小疾不從。)
    (有進魚者,太子召饔者鱠之,時唐儉、趙元楷在坐,皆自言能為鱠,太子謂之
    (曰)
謂之曰:飛刀鱠鯉,調和鼎食,公等善之。至於審諭弼諧,固屬李綱矣。
    (於是送絹二百疋以遺之。)
    (數諫太子,鬱鬱不得志,辭以年老,乃乞骸骨。)
    (高宗初立為太子,李勣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自勣始也。)
謂之曰:(太宗謂之曰)我兒初登儲貳,故以宮府相委,勿辭屈也。
    (勣嘗有疾,醫診之曰)
謂之曰:須龍須灰方可。
    (太宗剪須以療之,服訖而愈。)
    (勣頓首泣謝。)
    (他日,顧謂勣曰)
勣 曰:朕當屬卿以孤幼,思之,無逾公者,往不(負李)密,豈負於朕哉!
    (勣流涕而致謝,噬指出血,俄而沉醉,解御服以覆之。)
    (唐九征為御史,監靈武諸軍。)
    (時吐蕃入寇蜀漢,九征率兵出永昌郡千餘里討之,累戰皆捷。)
    (時吐蕃以鐵索跨漾水、濞水為橋,以通西洱河,蠻築城以鎮之。)
    (九征盡刊其城壘,焚其二橋,命管記癌丘均勒石於劍川,建鐵碑於滇池,以紀
    (功焉。)
    (俘其魁帥以還。)
    (中宗不時加褒賞,左拾遺呼延皓論之,乃加朝散大人,拜侍御史,賜繡袍、金
    (帶、寶刀、累遷汾州刺史。)
勣 曰:(開元末,與吐蕃贊普書云)波州鐵柱,唐九征鑄。
    (即謂此是也。)
    (開元初,左常侍褚無量與光祿卿馬懷素隔日侍讀。)
詔 曰:朕於百事考之,無如文籍;先王要道,盡在於斯。是欲令經史詳備,聽政之暇,
    遊心觀覽。
    (無量等奉詔整理內庫書。)
    (至六年,分部上架畢,制文武百官入乾元殿東廊觀察,移時乃出。)
    (於是賜無量等束帛有差。)
    (賀知章,自太常少卿遷禮部侍郎,兼集賢學士,一日並謝二恩。)
    (特源乾曜與張說同秉政,乾曜問說曰)
說 曰:賀公久著盛名,今日一時兩加榮命,足為學者光耀。然學士與侍郎,何者為美?
對 曰:(說對曰)侍郎自皇朝已來,為衣冠之華選,自非望實具美,無以居之。雖然,
    終是具員之英,又非往賢所慕。學士者,懷先王之道,為縉紳軌儀,蘊揚、班之
    詞彩,兼游、夏之文學,始可處之無愧。二美之中,此為最矣。
    (張說既致仕,在家修養,乃乘閒往景山之陽,於先塋建立碑表。)
    (玄宗仍賜御書碑額以寵之。)
對 曰:(其文曰)嗚呼,積善之墓。
    (與宣父延陵季子墓志同體也。)
    (朝野以為榮。)
    (及說薨,玄宗親制神道碑,其略曰)
其略曰:長安中,公為鳳閣舍人,屬鱗台監張易之誣構大臣,作為飛語。御史大夫魏元忠
    即其丑正,必以中傷。天後致投杼之疑,中宗憂掘蠱之變。是時敕公為證,啗以
    右職。一言刺回,四國交亂。公重為義,死且不辭,庭辯無辜,中旨有忤,左右
    為之惕息,而公以之抗詞。友元忠之塋魂,出太子於坑陷。人謂此舉,義重於生
    ,由是長流欽州,守正故也。
    (文多不盡載。)
    (右補闕毋▉,博學有著述才,上表請修古史,先擢日目以進。)
    (玄宗稱善,賜絹百疋。)
    (性不飲茶,(制《代茶餘序》),其略曰)
其略曰:釋滯銷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獲益則歸功茶力,貽患則
    不為茶災。豈非福近易知,禍遠難見。
    (▉直集賢,無何,以熱疾暴終。)
    (初,▉夢著衣冠上比北邙山,親友相送,及至山頂,回顧不見一人,意惡之。
    ()
    (及卒,僚友送至北邙山,咸如所夢。)
    (玄宗聞而憚之,贈朝散大夫。)
    (自漢魏以來,歷代皆封孔子後,或為褒城侯,或號褒聖侯。)
    (至開元二十七年,詔冊孔子為文宣王,其嗣褒城侯,改封文宣王。)
    (令右丞相裴耀卿攝太尉,持節就國子監冊命訖,有司奠祭,樂用宮懸八佾之舞
    (。)
詔 曰:弘我王化,在乎儒術。皆發揮此道,啟迪含靈,則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也。所
    謂自天攸縱,將聖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致天下之太平,成天下之大
    經。美政教,移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於今受其賜,不其猗歟!
    (文多不盡載。)
    (第二十五章 懲戒)
    (太宗嘗與侍臣泛舟春苑,池中有異鳥隨波容與,太宗擊賞數四,詔坐者為詠,
    (召閻立本寫之。)
詔 曰:(閣外傳呼云)畫師閻立本。
    (立本時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側,手揮丹青,不堪愧赧。)
詔 曰:(既而,戒其子曰)吾少好讀書,倖免面牆,緣情染翰,頗及儕流。唯以丹青見
    知,躬廝養之預務,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習此也。
    (高宗朝,姜恪以邊將立功為左相,閻立本為右相。)
    (時以年飢,放國子學生歸,又限令史通一經。)
詔 曰:(時人為之語曰)左相宜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三館學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經
    。
    (以末伎進身者,可為炯戒。)
    (劉仁軌為給事中,與中書令李義府不協,出為青州刺史。)
    (時有事遼海,義府逼仁軌運糧,果漂沒。)
    (敕御史袁異式按之。)
    (異式希義府意,遇仁軌不以禮,或對之猥泄,曰)
詔 曰:公與當朝仇者為誰何不引決?
其略曰:(仁軌曰)乞方便。
    (乃於房中裂布,將頭自縊。)
其略曰:(使與掩扇,少頃,仁軌出曰)不能為公死,劉仁軌豈失卻死耶!
    (坐此除名。)
    (大將軍劉仁願克百濟,奏以為帶方州刺史。)
    (仁願凱旋,高宗謂之曰)
謂之曰:卿將家子,處置補署,皆稱朕意,何也?
其略曰:(仁願拜謝曰)非臣能為,乃前青州刺史教臣耳。
    (遽發詔徵之,至則拜大司憲,御史大夫也。)
    (初,仁軌被徵,次於萊州驛,舍於西廳。)
    (夜已久,有御史至,驛人曰)
謂人曰:西廳稍佳,有使止矣。
其略曰:(御史曰)誰?
答 曰:帶方州刺史。
    (命移仁軌於東廳。)
    (既拜大夫,此御史及異式俱在臺內,不自安。)
謂之曰:(仁軌慰之曰)公何瘦也無以昔事不安耶!知君為勢家所逼,仁軌豈不如韓安國
    ,但恨公對仁軌臥而泄耳。
答 曰:(又謂諸御史曰)諸公出使,當舉冤滯,發明耳目,舉行禮義;無為煩擾州縣而
    自重其權。
謂之曰:(指行中御史曰)只如某御史,夜到驛,驛中東廳、西廳復有何異乎若移乃公就
    東廳,豈忠恕之道也!願諸公不為也。
    (仁軌後為左僕射,與中書令李敬玄不協。)
    (時吐蕃入寇,敬玄奏仁軌徵之。)
    (軍中奏請,多為敬玄所掣肘。)
    (仁軌表敬玄知兵事,敬玄固辭。)
高宗曰:仁軌須朕,朕亦行之,卿何辭?
    (敬玄遂行,大敗於青海,時議稍少之。)
    (始,仁軌既官達,其弟仁相在鄉曲,升沉不同,遂構嫌恨,與軌別籍。)
    (每於縣祗奉戶課,或謂之曰)
謂之曰:何不與給事同籍五品家當免差科。
高宗曰:(仁相曰)誰能向狗尾底避陰涼!
    (兄弟以榮賤致隔者,可為至戒。)
    (楊昉為左丞,時宇文化及子孫理資蔭,朝庭以事隔兩朝,且其家親族亦眾,多
    (為言者。)
    (所司理之,至於左司。)
    (昉未詳其案狀,訴者以道理已成,無復疑滯,勃然逼昉。)
高宗曰:(昉曰)適朝退未食,食畢當詳案。
謂之曰:(訴者曰)公云未食,亦知天下有累年羈旅訴者乎?
    (昉遽命案,立批之曰)
謂之曰:父殺隋主,子訴隋資。生者猶配遠方,死者無宜更敘。
    (時人深賞之。)
    (婁師德,以殿中充河源軍使。)
    (永和中,破吐蕃於白羊澗,八戰七勝,優詔褒美,授左驍衛郎將。)
手詔曰:(高宗手詔曰)卿有文武才幹,故授卿武職,勿辭也。
    (累遷納言。)
手詔曰:(臨終數日,寢興不安,無故驚曰)拊我背者誰?
謂之曰:(侍者曰)無所見。
    (乃獨言,若有所爭者,曰)
詔 曰:我壽當八十,今追我何也?
    (復自言,往為官誤殺二人,減十年,詞氣若有屈伏,俄而氣絕。)
    (以婁公之明恕,尚不免濫,為政者得不慎歟!)
    (李義府定策立則天,自中書舍人拜相,與許敬宗居中用事,連起大獄,誅鋤將
    (相,道路以目駭。)
    (人則諂諛,出則姦宄,賣官鬻獄,海內囂然。)
    (百寮畏憚,如畏天后。)
    (高宗知其罪狀,謂之曰)
謂之曰:卿兒子女婿,皆不謹慎,多作罪過。今且為卿掩覆,勿復如此!
    (義府憑恃則天,不虞高宗加怒,勃然變色,腮頸俱起,徐對曰)
對 曰:誰向陛下道此?
高宗曰:但知我言,何須問我所從得耶!
    (義府怫然,竟不引過,緩步而出。)
    (會右金吾倉曹楊仁穎奏其贓污,詔劉祥道並三司鞠之。)
    (獄成,長流巂州,朝野莫不稱慶。)
    (或作「河間道元帥劉祥道破銅山賊李義府露布」,榜之通衢。)
    (義府先取人奴婢,及敗,一夕奔散,各歸其家。)
高宗曰:(露布云)混奴婢而亂放,各識家而競入。
    (乾封初,大赦,唯長流人不許還。)
    (義府憤恚而死,海內快之。)
    (劉思立任考功員外,子憲為河南尉。)
    (思立今日亡,明日選人有索憲闕者,吏部侍郎馬載深咨嗟,以為名教所不容,
    (乃書其無行,注名籍。)
高宗曰:(朝庭咸曰)直,銓宗流品之司,可謂振理風俗。
    (其人比出選門,為眾目所視,眾口所訐,亦趑趄而失步矣。)
    (自垂拱之後,斯風大壞,苟且公行,無復曩日之事。)
    (王義方,初拜御史,意望殊高,忽略人間細務。)
高宗曰:(買宅酬直訖,數日,對賓朋忽驚指庭中雙青梧樹曰)此忘酬直。
    (遽召宅主,付直四千。)
高宗曰:(賓朋曰)侍御貴重,不知交易。樹當隨宅,無別酬例。
對 曰:(義方曰)此嘉樹,不比他也。
    (及貶黜,或問其故,答曰)
答 曰:初以居要津,作宰相,示大耳。
答 曰:(初,義方將彈李義府,懼不捷,沉吟者久之,獨言曰)可取萬代名耶!循默以
    求達耶!
    (他日,忽言曰)
對 曰:非但為國除蠹,亦乃名在身前。
    (遂彈焉,坎坷以至於終。)
    (高宗大漸,顧命裴炎輔少主。)
    (既而則天以太后臨朝,中宗欲以后父韋玄貞為侍中,並乳母之子五品官,炎爭
    (以為不可。)
    (中宗不悅,謂左右曰)
謂左右:我讓國與玄貞豈不得,何為惜侍中?
    (炎懼,遂與則天定策,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
    (則天命炎及中書侍郎劉禕之率羽林兵入,左右承則天旨,扶中宗下殿。)
高宗曰:(中宗曰)我有何罪?
則天曰:汝欲將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
    (炎居中執權,親授顧托,未盡匡救之節,遽行伊、霍之謀,神器假人,為獸傅
    (翼,其不免也宜哉!)
    (張由古,有吏才而無學術,累歷臺省。)
    (嘗於眾中歎班固有天才,而文章不入《文選》。)
謂之曰:(或謂之曰)《兩都賦》、《燕山銘》、《典引》等並入《文選》,何為言無?
則天曰:(由古曰)此並班孟堅文章,何關班固事!
    (聞者掩口而笑。)
    (又謂同官)曰)
謂之曰:昨買得《王僧孺集》,大有道理。
謂之曰:(杜文範知其誤,應聲曰)文範亦買得《張佛袍集》,勝於僧孺遠矣。
    (由古竟不之覺。)
    (仕進者可不勉歟!)
    (周矩為殿中侍御史,大夫蘇味道待之甚薄,屢言其不了事。)
    (矩深以為恨。)
謂之曰:(後味道下獄,敕矩推之,矩謂味道曰)嘗責矩不了事,今日公了事也。好答辯
    !
    (味道由是坐誅。)
    (嚴識玄為鞏令,中書舍人路敬潛黜陟河南道,使還次鞏。)
    (識玄自以初蒞,復以敬潛使還,頗有慢色,雖郊迎之,纔上馬,弛鐙揖鞭而已
    (。)
    (敬潛怒,攝而案之,曰)
謂之曰:郊外遠迎,故違明敕。馬上高揖,深慢王人。禮律有違,恭倨無准。仰具之。
    (識玄拜伏流汗,乃舍之。)
    (後轉魏州刺史,為魏令李懷讓所辱。)
    (俄又俱為兵部郎中,既同曹局,亦難以為容。)
    (舉朝以為深戒。)
謂之曰:(李知白為侍中,子弟纔總角而婚名族,識者非之)宰相當存久遠,敦風俗,奈
    何為促薄之事耶!
    (惠妃(武氏)有專房之寵,將奪嫡,王皇后性妒,稍不能平。)
    (玄宗乃廢后為庶人,膚受日聞,次及太子。)
    (太子之將廢也,玄宗訪於張九齡,九齡對曰)
對 曰:太子,天下本也,動之則搖人心。自居東宮,未聞大惡。臣聞父子之道,天性也
    。子有過,父恕而掩之,無宜廢絕。且其惡狀未著,恐外人窺之,傷陛下慈父之
    道。
    (玄宗不悅,隱忍者久之。)
    (李林甫秉政,陰中計於武妃,將立其子以自固,武妃亦結之。)
    (乃先黜九齡而廢太子。)
    (太子同生鄂王瑤、光王琚同日並命,海內痛之,號為「三庶」。)
    (太子等既受冤死,武妃及左右屢見為祟,宮中終夜相恐,或聞鬼哭聲。)
對 曰:(召巫覡視之,皆曰)三庶為厲。
    (先是,收鄂王、光王,行刑者射而瘞之,乃命改葬而酬之。)
    (武妃死,其厲乃息。)
    (玄宗乃立肅宗為太子,林甫之計不行,惕然懼矣。)
    (三庶以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死,武妃至十二月而斃,識者知有神道焉。)
    (天寶中,李林甫為相,專權用事。)
    (先是,郭元振、薛訥、李適之等,咸以立功邊陲,入參鈞軸。)
    (林甫懲前事,遂反其制,始請以蕃人為邊將,冀固其權。)
玄宗曰:(言於玄宗曰)以陛下之雄才,國家富強,而諸蕃未滅者,由文吏為將怯懦不勝
    武事也。陛下必欲滅四夷,威海內,莫若武臣;武臣莫若蕃將。夫蕃將生而氣雄
    ,少養馬上,長於陣敵,此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將之,使其必死,則狄不足圖
    也。
    (玄宗深納之,始用安祿山,卒為戎首。)
    (雖理亂安危繫之天命,而林甫姦宄,實生亂階,痛矣哉!)
    (第二十六章 勸勵)
    (徐文遠,齊尚書令孝嗣之孫,江陵被虜至長安,家貧,無以自給。)
    (兄林,鬻書為事。)
    (文遠每閱書肆,不避寒暑,遂通《五經》,尤精《左氏》。)
    (仕隋國子博士,越王侗以為祭酒。)
    (大業末,洛經飢饉,因出樵採,為李密所得。)
    (密即其門人也,令文遠南面坐,率其徒屬北面拜之。)
玄宗曰:(遠謂密曰)將軍欲為伊、霍,繼絕扶傾,鄙雖遲暮,猶願盡力。若為莽、卓,
    迫險乘危,老夫耄矣,無能為也。
對 曰:(密謝曰)敬聞命矣。
    (密敗,歸王充。)
    (充亦曾受業,見之大悅,給其廩食。)
    (文遠每見充,必盡敬拜之。)
對 曰:(或問曰)聞君倨見李密,而敬王公,何也?
答 曰:李密君子,能受酈生之揖;王公小人,有殺故人之義。相時而動,豈不然歟!
    (入朝,遷拜國子博士,甚為太宗所重。)
    (孫有功,為司刑卿,持法寬平,天下賴之。)
    (趙郡王孝恭,少沉敏,有識量,及為佐命元勳,身極崇盛。)
答 曰:(嘗謂所親)吾所居宅,微為壯麗,非吾心也。將賣之,別管一所,粗充事而已
    。身沒之後,諸子若才,守此足矣;不才,冀免他人所利也。
    (事未果,暴薨。)
    (宋守敬,為吏清白謹慎,累遷臺省,張於絳州刺史。)
答 曰:(其仕龍門丞,年已五十八,數年而登列岳,每謂寮曰)公輩但守清白,何憂不
    遷?俗云『雙陸無休勢』,余以為仕宦亦無休勢,各宜勉之。
    (狄光嗣,仁傑長子也,歷淄、許、貝等州刺史。)
    (居喪備禮,睿宗朝,起復太府少卿。)
    (光嗣頻表不赴。)
答 曰:(乃降敕曰)朕念卿家門忠於王室,奪卿情禮,以展殊恩。屢表固陳,詞理懇至
    ,循環省覽,有足可矜。今遂所請,用勸浮薄。待卿情理云畢,更俟後命。
    (仍編入史。)
    (趙武蓋,少孤,生於河右,遂狎弋獵,獲鮮禽以膳其母。)
    (母勉之以學,武蓋不從,母歔欷謂曰)
謂 曰:汝不習典墳,而肆情畋獵,吾無望及!
    (不御所膳。)
    (感激而學焉,數年博通經史,進士擢第,侍御史,著《河西人物志》,有《集
    (》行於代。)
    (於彥昭,兵部侍郎、知政事,封耿國公。)
    (睿宗朝,左授岳州司馬而終。)
謂 曰:(張說為岳州,著《五君詠》,述彥昭曰)耿公山嶽靈,思遠神亦妙。鷙鳥峻操
    立,哀玉振清調。葉贊休明啟,恩華日月照。何意瑤臺雲,風吹落紅繳。湘流下
    潯陽,灑淚一投弔。
    (為時賢器重如此。)
    (韓思彥,以御史巡察於蜀。)
    (成都富商積財巨萬,兄弟三人分資不平爭訴。)
    (長吏受其財賄,不決與奪。)
    (思彥推案數日,令廚者奉乳自飲訖,以其餘乳賜爭財者,謂之曰)
謂之曰:汝兄弟久禁,當飢渴,可飲此乳。
謂之曰:(纔遍,兄弟竊相語,遂號哭攀援,相咬肩膊,良久不解,但言曰)蠻夷不識孝
    義,惡妻兒離間,以至是。侍御豈不以兄弟同母乳耶!
    (復擗踴悲號不自勝,左右莫不流涕。)
    (請同居如初。)
    (思彥以狀聞,敕付史官,時議美之。)
謂之曰:(張汯,自左拾遺左授許州司戶,有侍佐自相毆競者,汯曰)禮宗賢,尚齒者,
    重耆德也。奈何耆舊而有喧競,此牧宰之政不行耳。汯主司戶,忝參其議。
    (乃舉罰刺史以下俸,行鄉飲之禮,競者慚謝而退。)
    (風俗為之改焉。)
    (開元初,工部尚書魏知古卒。)
    (宋璟聞之,歎曰)
歎 曰:叔向古之遺直,子產古之遺愛;能兼之者,其魏公乎!
    (第二十七章 酷忍)
    (太宗征遼東,留侍中劉洎與高士廉、馬周輔太子於定州監國。)
    (洎兼左庶子,總史、禮、戶三尚書事。)
謂之曰:(太宗謂之曰)我今遠征,使爾輔翊太子,社稷安危,所寄尤重,爾宜深識我意
    。
對 曰:(洎對曰)願陛下無憂,大臣有僣失者,臣謹即行誅。
    (太宗以其言發無端,甚怪之。)
謂之曰:(誡之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卿性疏而太健,必以自敗。深宜誡慎
    ,以保終吉。
謂之曰:(及征遼還,太宗有疾,洎從外至,因大悲泣曰)疾如此,猶可憂聖躬耳!
對 曰:(黃門侍郎褚遂良誣奏洎云)國家之事,不足慮也。正當輔少主,行伊、霍之事
    耳。大臣有異志,誅之自然定矣。
    (太宗疾愈,詔問其故。)
    (洎以實對,遂良執證之。)
    (洎引馬周以自明。)
    (及問周,言如洎所陳。)
對 曰:(遂良固執曰)同諱之耳。
    (遂賜洎死。)
    (遂良終於兩朝,我所匡正;及其敗也,咸以為陷洎之報焉。)
    (吳王恪母曰楊妃,煬帝女也。)
    (恪善騎射,太宗尤愛之。)
    (承乾既廢,立高宗為太子,又欲立恪。)
上疏諫:(長孫無忌諫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舉棋不定,前哲所戒。儲位至重
    ,豈宜數易?
太宗曰:朕意亦如此,不能相違,阿舅後無悔也。
    (由是恪與無忌不協。)
    (高宗即位,房遺愛等謀反,敕無忌推之。)
    (遺愛希旨引恪,冀以獲免。)
    (無忌既與恪有隙,因而斃恪。)
太宗曰:(臨刑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搆害良善。若宗社有靈,當見其族滅!
    (不久,竟如其言。)
    (高宗王后性長厚,未嘗曲事上下。)
    (母柳氏,外舅奭,見內人尚宮,又不為禮。)
    (則天伺王后所不敬者,傾心結之。)
    (所得賞賜,悉以分佈。)
    (罔誣王后與母求厭勝之術。)
    (高宗遂有意廢之。)
    (長孫無忌以下切諫,以為不可。)
    (時中書舍人李義府,陰賊樂禍,無忌惡之,左遷璧州司馬。)
    (詔書未至門下,李義府密知之,問計於中書舍人王德儉。)
太宗曰:(王德儉曰)武昭儀甚承恩寵,上欲立為皇后,猶豫未決者,直恐大臣異議耳。
    公能建策立之,則轉禍為福,坐取富貴。
    (義府然其計,遂代德儉宿直,叩頭上表,請立武昭儀。)
    (高宗大悅,召見與語,賜寶珠一斗,詔復舊官。)
    (德儉,許敬宗之甥也。)
    (癭而多智,時人號曰「智囊」。)
    (義府於是與敬宗及御史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等,觀時變而布腹心矣。)
    (高宗召長孫無忌、李勣、於志寧、褚遂良,將議廢立。)
    (勣稱疾不至,志寧顧望不敢對。)
無忌曰:(高宗再三顧無忌曰)莫大之罪,無過絕嗣。皇后無子,今欲廢之,立武士彟女
    ,何如?
無忌曰:先朝以陛下托付遂良,望陛下問其可否?
太宗曰:(遂良進曰)皇后出自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伏事先帝,無違婦德。愚臣不敢
    曲從,上違先帝之旨。
    (高宗不悅而罷。)
    (翌日,又言之。)
太宗曰:(遂良曰)伏願再三審思。愚臣上忤聖顏,罪當萬死。但得不負先帝,甘心鼎鑊
    。
    (因置笏於殿階,曰)
無忌曰:還陛下此笏。
    (乃解巾叩頭流血。)
    (高宗大怒,命引出。)
無忌曰:(則天隔簾大聲曰)何不撲殺此獠!
無忌曰:遂良受先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翌日,高宗謂李勣曰)
勣 曰:冊立武昭儀,遂良固執不從,且止。
勣 曰:陛下家事,何須問外人。
無忌曰:(許敬宗又宣言於朝曰)田舍兒剩種得十斛麥,尚欲換舊婦。況天子富有四海,
    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則天令人以聞,高宗意乃定。)
    (遂廢王皇后及蕭淑妃為庶人,囚之別院。)
無忌曰:(高宗猶念之,至其幽所,見其門封閉極密,唯通一竅,以通食器,惻然呼曰)
    皇后、淑妃何在復好在否?
勣 曰:(皇后泣而言曰)妾得罪,廢棄以為宮婢,何敢竊皇后名!
    (言訖嗚咽,又曰)
又 曰:至尊思舊,使妾再見日月,望改此為回心院,妾再生之幸。
高宗曰:朕即有處分。
    (則天知之,各杖一百,截去手,投於酒甕中,謂左右曰)
謂左右:令此兩嫗骨醉可矣。
謂左右:(初,令宮人宣敕示王后,后曰)願大家萬歲。昭儀長承恩澤,死是吾分也。
謂左右:(次至淑妃,聞敕罵曰)阿武狐媚,翻覆至此,百生千劫,願我托生為貓兒,阿
    武為老鼠。吾扼其喉以報今日足矣!
    
    
9**時間: 地點:
    (當時文士,無不屬和。)
    (散騎常侍徐彥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為制《序》,名曰《白雲記》,見傳於代
    (。)
    (王希夷,徐州人,孤貧好道。)
    (父母終,為人牧羊取傭,供葬畢,隱於嵩山。)
    (師事道士,得修養之術。)
    (後居兗州徂徠山,刺史盧齊卿就謁,因訪以政事。)
對 曰:(希夷曰)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終身行之矣。
    (玄宗東封,敕州縣禮致,時已年九十六。)
    (玄宗令張說訪其道義,說甚重之。)
    (以年老不任職事。)
下詔曰:(乃下詔曰)徐州處士王希夷,絕聖去智,抱一居貞,久謝囂塵,獨往林壑。屬
    封巒展禮,側席旌賢,賁然來思,應茲嘉召。雖紆綺季之跡,已過伏生之年。宜
    命秩以尊儒,俾全高於上齒。可中散大夫、守國子博士,特聽還山。
    (仍令州縣,歲時贈束帛羊酒,並賜帛一百疋。)
    (元愷,博學善天文,然恭慎,未嘗言之。)
    (宋璟與之同鄉曲,將加薦舉,兼遺米百石,皆拒而不受。)
    (元行衝為刺史,邀至州,問以經義,因遺衣服。)
下詔曰:(愷辭曰)微軀不宜服新麗,恐不勝其美以速咎也。
    (行衝乃泥污而與之,不獲已而受。)
    (及還家,取素絲五兩以酬之,曰)
詔 曰:義不受過望之財。
    (白履中,博涉文史,隱居大梁,時人號為梁丘子。)
    (開元中,王志愔表薦堪為學官,可代馬懷素、褚無量入閣侍讀。)
    (乃征赴京師,履中辭以老疾,不任職事。)
    (授朝散大夫,尋請歸鄉。)
手詔曰:卿孝悌立身,靜退敦俗,年過從耄,不雜風塵。盛德早聞,通班是錫。豈唯精賁
    山藪,實欲獎勸人倫。且游上京,徐還故里。
    (遂停留數月。)
    (玄宗征嵩山隱士盧鴻,三詔乃至。)
    (及謁見,不拜,但磬折不已。)
    (問其故,鴻對曰)
對 曰:臣聞《老子》云:『禮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山臣鴻,敢不忠信奉見。
    (玄宗異之,召入賜宴,拜諫議大夫,賜以章服,並辭不受。)
    (乃給米百石,絹五百疋,還隱居之所。)
    (第二十四 褒錫)
    (高祖嘗幸國學,命徐文遠講《孝經》,僧惠乘講《金剛經》,道士劉進嘉進《
    (老子》。)
    (詔劉德明與之辯論,於是詰難蠭起,三人皆屈。)
高祖曰:儒、玄、佛義,各有宗旨,劉、徐等並當今杰才,德明一舉而蔽之,可謂達學矣
    。
    (賜帛五十疋。)
    (時有國子司業蓋文達,涉經史,明三《傳》。)
    (竇抗為冀州,集諸儒士,令相論難。)
    (時劉焯、劉執思、孔穎達、劉彥衡旨在坐。)
    (既相酬答,文達所言,皆出其意表。)
高祖曰:(竇大奇之,因問)蓋生就誰學?
對 曰:(劉焯對曰)此生岐嶷,出自天然,以多問寡,焯為師導。
高祖曰:(竇曰)可謂冰生於水而寒於水也。
    (貞觀末,房玄齡避位歸第。)
    (時天旱,太宗將幸芙蓉園以觀風俗。)
高祖曰:(玄齡聞之,戒其子弟曰)鑾輿必當見幸。
    (亟使灑掃備饌。)
    (俄頃,太宗果先幸其第,便載入宮。)
    (其夕大雨,咸以為憂賢之應。)
    (貞觀十七年,太宗圖畫太原倡義及秦府功臣趙公長孫無忌、河間王孝恭、蔡公
    (杜如晦、鄭公魏徵、梁公房玄齡、申公高士廉、鄂公尉遲敬德、鄖公張亮、陳
    (公侯君集、盧公程知節、永興公虞南、渝公劉政會、莒公唐儉、英公李搩、胡
    (公秦叔寶等二十四人於凌煙閣。)
    (太宗親為之贊,褚遂良題閣,閻立本畫。)
    (及侯君集謀反伏誅,太宗與之訣,流涕謂之曰)
謂之曰:吾為卿不復上凌煙閣矣!
    (魏徵有大志,大恥小節,博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
    (隋末為道士,初仕李密,密敗歸國。)
    (後為竇建德所執,建德敗,委質於隱太子。)
    (太子誅,太宗稍任用,前後諫二百餘奏,無不稱旨。)
    (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奪嫡之漸。)
    (太宗聞而惡之,謂侍臣曰)
謂侍臣:當今朝臣,忠謇無逾魏徵。我遣輔太子,用絕天下之望。
    (乃以為太子太師,征以疾辭。)
詔答曰:漢之太子,四皓為助。朕之賴卿,即其義也。知公疾病,可臥護之。
    (征宅無堂,太宗將營小殿,輟其材以賜之,五日而就。)
    (遣使齎以素褥布被賜之,遂其所尚。)
    (及疾亟,太宗幸其弟,撫之流涕,問其所欲。)
詔答曰:(征曰)嫠不恤緯,而憂宗社之隕。
    (征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氣,善得人主意。)
    (身死之日,知與不知,莫不痛惜。)
    (李綱詹事,隱太子嘗至溫湯,綱以小疾不從。)
    (有進魚者,太子召饔者鱠之,時唐儉、趙元楷在坐,皆自言能為鱠,太子謂之
    (曰)
謂之曰:飛刀鱠鯉,調和鼎食,公等善之。至於審諭弼諧,固屬李綱矣。
    (於是送絹二百疋以遺之。)
    (數諫太子,鬱鬱不得志,辭以年老,乃乞骸骨。)
    (高宗初立為太子,李勣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自勣始也。)
謂之曰:(太宗謂之曰)我兒初登儲貳,故以宮府相委,勿辭屈也。
    (勣嘗有疾,醫診之曰)
謂之曰:須龍須灰方可。
    (太宗剪須以療之,服訖而愈。)
    (勣頓首泣謝。)
    (他日,顧謂勣曰)
勣 曰:朕當屬卿以孤幼,思之,無逾公者,往不(負李)密,豈負於朕哉!
    (勣流涕而致謝,噬指出血,俄而沉醉,解御服以覆之。)
    (唐九征為御史,監靈武諸軍。)
    (時吐蕃入寇蜀漢,九征率兵出永昌郡千餘里討之,累戰皆捷。)
    (時吐蕃以鐵索跨漾水、濞水為橋,以通西洱河,蠻築城以鎮之。)
    (九征盡刊其城壘,焚其二橋,命管記癌丘均勒石於劍川,建鐵碑於滇池,以紀
    (功焉。)
    (俘其魁帥以還。)
    (中宗不時加褒賞,左拾遺呼延皓論之,乃加朝散大人,拜侍御史,賜繡袍、金
    (帶、寶刀、累遷汾州刺史。)
勣 曰:(開元末,與吐蕃贊普書云)波州鐵柱,唐九征鑄。
    (即謂此是也。)
    (開元初,左常侍褚無量與光祿卿馬懷素隔日侍讀。)
詔 曰:朕於百事考之,無如文籍;先王要道,盡在於斯。是欲令經史詳備,聽政之暇,
    遊心觀覽。
    (無量等奉詔整理內庫書。)
    (至六年,分部上架畢,制文武百官入乾元殿東廊觀察,移時乃出。)
    (於是賜無量等束帛有差。)
    (賀知章,自太常少卿遷禮部侍郎,兼集賢學士,一日並謝二恩。)
    (特源乾曜與張說同秉政,乾曜問說曰)
說 曰:賀公久著盛名,今日一時兩加榮命,足為學者光耀。然學士與侍郎,何者為美?
對 曰:(說對曰)侍郎自皇朝已來,為衣冠之華選,自非望實具美,無以居之。雖然,
    終是具員之英,又非往賢所慕。學士者,懷先王之道,為縉紳軌儀,蘊揚、班之
    詞彩,兼游、夏之文學,始可處之無愧。二美之中,此為最矣。
    (張說既致仕,在家修養,乃乘閒往景山之陽,於先塋建立碑表。)
    (玄宗仍賜御書碑額以寵之。)
對 曰:(其文曰)嗚呼,積善之墓。
    (與宣父延陵季子墓志同體也。)
    (朝野以為榮。)
    (及說薨,玄宗親制神道碑,其略曰)
其略曰:長安中,公為鳳閣舍人,屬鱗台監張易之誣構大臣,作為飛語。御史大夫魏元忠
    即其丑正,必以中傷。天後致投杼之疑,中宗憂掘蠱之變。是時敕公為證,啗以
    右職。一言刺回,四國交亂。公重為義,死且不辭,庭辯無辜,中旨有忤,左右
    為之惕息,而公以之抗詞。友元忠之塋魂,出太子於坑陷。人謂此舉,義重於生
    ,由是長流欽州,守正故也。
    (文多不盡載。)
    (右補闕毋▉,博學有著述才,上表請修古史,先擢日目以進。)
    (玄宗稱善,賜絹百疋。)
    (性不飲茶,(制《代茶餘序》),其略曰)
其略曰:釋滯銷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獲益則歸功茶力,貽患則
    不為茶災。豈非福近易知,禍遠難見。
    (▉直集賢,無何,以熱疾暴終。)
    (初,▉夢著衣冠上比北邙山,親友相送,及至山頂,回顧不見一人,意惡之。
    ()
    (及卒,僚友送至北邙山,咸如所夢。)
    (玄宗聞而憚之,贈朝散大夫。)
    (自漢魏以來,歷代皆封孔子後,或為褒城侯,或號褒聖侯。)
    (至開元二十七年,詔冊孔子為文宣王,其嗣褒城侯,改封文宣王。)
    (令右丞相裴耀卿攝太尉,持節就國子監冊命訖,有司奠祭,樂用宮懸八佾之舞
    (。)
詔 曰:弘我王化,在乎儒術。皆發揮此道,啟迪含靈,則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也。所
    謂自天攸縱,將聖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致天下之太平,成天下之大
    經。美政教,移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於今受其賜,不其猗歟!
    (文多不盡載。)
    (第二十五章 懲戒)
    (太宗嘗與侍臣泛舟春苑,池中有異鳥隨波容與,太宗擊賞數四,詔坐者為詠,
    (召閻立本寫之。)
詔 曰:(閣外傳呼云)畫師閻立本。
    (立本時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側,手揮丹青,不堪愧赧。)
詔 曰:(既而,戒其子曰)吾少好讀書,倖免面牆,緣情染翰,頗及儕流。唯以丹青見
    知,躬廝養之預務,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習此也。
    (高宗朝,姜恪以邊將立功為左相,閻立本為右相。)
    (時以年飢,放國子學生歸,又限令史通一經。)
詔 曰:(時人為之語曰)左相宜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三館學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經
    。
    (以末伎進身者,可為炯戒。)
    (劉仁軌為給事中,與中書令李義府不協,出為青州刺史。)
    (時有事遼海,義府逼仁軌運糧,果漂沒。)
    (敕御史袁異式按之。)
    (異式希義府意,遇仁軌不以禮,或對之猥泄,曰)
詔 曰:公與當朝仇者為誰何不引決?
其略曰:(仁軌曰)乞方便。
    (乃於房中裂布,將頭自縊。)
其略曰:(使與掩扇,少頃,仁軌出曰)不能為公死,劉仁軌豈失卻死耶!
    (坐此除名。)
    (大將軍劉仁願克百濟,奏以為帶方州刺史。)
    (仁願凱旋,高宗謂之曰)
謂之曰:卿將家子,處置補署,皆稱朕意,何也?
其略曰:(仁願拜謝曰)非臣能為,乃前青州刺史教臣耳。
    (遽發詔徵之,至則拜大司憲,御史大夫也。)
    (初,仁軌被徵,次於萊州驛,舍於西廳。)
    (夜已久,有御史至,驛人曰)
謂人曰:西廳稍佳,有使止矣。
其略曰:(御史曰)誰?
答 曰:帶方州刺史。
    (命移仁軌於東廳。)
    (既拜大夫,此御史及異式俱在臺內,不自安。)
謂之曰:(仁軌慰之曰)公何瘦也無以昔事不安耶!知君為勢家所逼,仁軌豈不如韓安國
    ,但恨公對仁軌臥而泄耳。
答 曰:(又謂諸御史曰)諸公出使,當舉冤滯,發明耳目,舉行禮義;無為煩擾州縣而
    自重其權。
謂之曰:(指行中御史曰)只如某御史,夜到驛,驛中東廳、西廳復有何異乎若移乃公就
    東廳,豈忠恕之道也!願諸公不為也。
    (仁軌後為左僕射,與中書令李敬玄不協。)
    (時吐蕃入寇,敬玄奏仁軌徵之。)
    (軍中奏請,多為敬玄所掣肘。)
    (仁軌表敬玄知兵事,敬玄固辭。)
高宗曰:仁軌須朕,朕亦行之,卿何辭?
    (敬玄遂行,大敗於青海,時議稍少之。)
    (始,仁軌既官達,其弟仁相在鄉曲,升沉不同,遂構嫌恨,與軌別籍。)
    (每於縣祗奉戶課,或謂之曰)
謂之曰:何不與給事同籍五品家當免差科。
高宗曰:(仁相曰)誰能向狗尾底避陰涼!
    (兄弟以榮賤致隔者,可為至戒。)
    (楊昉為左丞,時宇文化及子孫理資蔭,朝庭以事隔兩朝,且其家親族亦眾,多
    (為言者。)
    (所司理之,至於左司。)
    (昉未詳其案狀,訴者以道理已成,無復疑滯,勃然逼昉。)
高宗曰:(昉曰)適朝退未食,食畢當詳案。
謂之曰:(訴者曰)公云未食,亦知天下有累年羈旅訴者乎?
    (昉遽命案,立批之曰)
謂之曰:父殺隋主,子訴隋資。生者猶配遠方,死者無宜更敘。
    (時人深賞之。)
    (婁師德,以殿中充河源軍使。)
    (永和中,破吐蕃於白羊澗,八戰七勝,優詔褒美,授左驍衛郎將。)
手詔曰:(高宗手詔曰)卿有文武才幹,故授卿武職,勿辭也。
    (累遷納言。)
手詔曰:(臨終數日,寢興不安,無故驚曰)拊我背者誰?
謂之曰:(侍者曰)無所見。
    (乃獨言,若有所爭者,曰)
詔 曰:我壽當八十,今追我何也?
    (復自言,往為官誤殺二人,減十年,詞氣若有屈伏,俄而氣絕。)
    (以婁公之明恕,尚不免濫,為政者得不慎歟!)
    (李義府定策立則天,自中書舍人拜相,與許敬宗居中用事,連起大獄,誅鋤將
    (相,道路以目駭。)
    (人則諂諛,出則姦宄,賣官鬻獄,海內囂然。)
    (百寮畏憚,如畏天后。)
    (高宗知其罪狀,謂之曰)
謂之曰:卿兒子女婿,皆不謹慎,多作罪過。今且為卿掩覆,勿復如此!
    (義府憑恃則天,不虞高宗加怒,勃然變色,腮頸俱起,徐對曰)
對 曰:誰向陛下道此?
高宗曰:但知我言,何須問我所從得耶!
    (義府怫然,竟不引過,緩步而出。)
    (會右金吾倉曹楊仁穎奏其贓污,詔劉祥道並三司鞠之。)
    (獄成,長流巂州,朝野莫不稱慶。)
    (或作「河間道元帥劉祥道破銅山賊李義府露布」,榜之通衢。)
    (義府先取人奴婢,及敗,一夕奔散,各歸其家。)
高宗曰:(露布云)混奴婢而亂放,各識家而競入。
    (乾封初,大赦,唯長流人不許還。)
    (義府憤恚而死,海內快之。)
    (劉思立任考功員外,子憲為河南尉。)
    (思立今日亡,明日選人有索憲闕者,吏部侍郎馬載深咨嗟,以為名教所不容,
    (乃書其無行,注名籍。)
高宗曰:(朝庭咸曰)直,銓宗流品之司,可謂振理風俗。
    (其人比出選門,為眾目所視,眾口所訐,亦趑趄而失步矣。)
    (自垂拱之後,斯風大壞,苟且公行,無復曩日之事。)
    (王義方,初拜御史,意望殊高,忽略人間細務。)
高宗曰:(買宅酬直訖,數日,對賓朋忽驚指庭中雙青梧樹曰)此忘酬直。
    (遽召宅主,付直四千。)
高宗曰:(賓朋曰)侍御貴重,不知交易。樹當隨宅,無別酬例。
對 曰:(義方曰)此嘉樹,不比他也。
    (及貶黜,或問其故,答曰)
答 曰:初以居要津,作宰相,示大耳。
答 曰:(初,義方將彈李義府,懼不捷,沉吟者久之,獨言曰)可取萬代名耶!循默以
    求達耶!
    (他日,忽言曰)
對 曰:非但為國除蠹,亦乃名在身前。
    (遂彈焉,坎坷以至於終。)
    (高宗大漸,顧命裴炎輔少主。)
    (既而則天以太后臨朝,中宗欲以后父韋玄貞為侍中,並乳母之子五品官,炎爭
    (以為不可。)
    (中宗不悅,謂左右曰)
謂左右:我讓國與玄貞豈不得,何為惜侍中?
    (炎懼,遂與則天定策,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
    (則天命炎及中書侍郎劉禕之率羽林兵入,左右承則天旨,扶中宗下殿。)
高宗曰:(中宗曰)我有何罪?
則天曰:汝欲將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
    (炎居中執權,親授顧托,未盡匡救之節,遽行伊、霍之謀,神器假人,為獸傅
    (翼,其不免也宜哉!)
    (張由古,有吏才而無學術,累歷臺省。)
    (嘗於眾中歎班固有天才,而文章不入《文選》。)
謂之曰:(或謂之曰)《兩都賦》、《燕山銘》、《典引》等並入《文選》,何為言無?
則天曰:(由古曰)此並班孟堅文章,何關班固事!
    (聞者掩口而笑。)
    (又謂同官)曰)
謂之曰:昨買得《王僧孺集》,大有道理。
謂之曰:(杜文範知其誤,應聲曰)文範亦買得《張佛袍集》,勝於僧孺遠矣。
    (由古竟不之覺。)
    (仕進者可不勉歟!)
    (周矩為殿中侍御史,大夫蘇味道待之甚薄,屢言其不了事。)
    (矩深以為恨。)
謂之曰:(後味道下獄,敕矩推之,矩謂味道曰)嘗責矩不了事,今日公了事也。好答辯
    !
    (味道由是坐誅。)
    (嚴識玄為鞏令,中書舍人路敬潛黜陟河南道,使還次鞏。)
    (識玄自以初蒞,復以敬潛使還,頗有慢色,雖郊迎之,纔上馬,弛鐙揖鞭而已
    (。)
    (敬潛怒,攝而案之,曰)
謂之曰:郊外遠迎,故違明敕。馬上高揖,深慢王人。禮律有違,恭倨無准。仰具之。
    (識玄拜伏流汗,乃舍之。)
    (後轉魏州刺史,為魏令李懷讓所辱。)
    (俄又俱為兵部郎中,既同曹局,亦難以為容。)
    (舉朝以為深戒。)
謂之曰:(李知白為侍中,子弟纔總角而婚名族,識者非之)宰相當存久遠,敦風俗,奈
    何為促薄之事耶!
    (惠妃(武氏)有專房之寵,將奪嫡,王皇后性妒,稍不能平。)
    (玄宗乃廢后為庶人,膚受日聞,次及太子。)
    (太子之將廢也,玄宗訪於張九齡,九齡對曰)
對 曰:太子,天下本也,動之則搖人心。自居東宮,未聞大惡。臣聞父子之道,天性也
    。子有過,父恕而掩之,無宜廢絕。且其惡狀未著,恐外人窺之,傷陛下慈父之
    道。
    (玄宗不悅,隱忍者久之。)
    (李林甫秉政,陰中計於武妃,將立其子以自固,武妃亦結之。)
    (乃先黜九齡而廢太子。)
    (太子同生鄂王瑤、光王琚同日並命,海內痛之,號為「三庶」。)
    (太子等既受冤死,武妃及左右屢見為祟,宮中終夜相恐,或聞鬼哭聲。)
對 曰:(召巫覡視之,皆曰)三庶為厲。
    (先是,收鄂王、光王,行刑者射而瘞之,乃命改葬而酬之。)
    (武妃死,其厲乃息。)
    (玄宗乃立肅宗為太子,林甫之計不行,惕然懼矣。)
    (三庶以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死,武妃至十二月而斃,識者知有神道焉。)
    (天寶中,李林甫為相,專權用事。)
    (先是,郭元振、薛訥、李適之等,咸以立功邊陲,入參鈞軸。)
    (林甫懲前事,遂反其制,始請以蕃人為邊將,冀固其權。)
玄宗曰:(言於玄宗曰)以陛下之雄才,國家富強,而諸蕃未滅者,由文吏為將怯懦不勝
    武事也。陛下必欲滅四夷,威海內,莫若武臣;武臣莫若蕃將。夫蕃將生而氣雄
    ,少養馬上,長於陣敵,此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將之,使其必死,則狄不足圖
    也。
    (玄宗深納之,始用安祿山,卒為戎首。)
    (雖理亂安危繫之天命,而林甫姦宄,實生亂階,痛矣哉!)
    (第二十六章 勸勵)
    (徐文遠,齊尚書令孝嗣之孫,江陵被虜至長安,家貧,無以自給。)
    (兄林,鬻書為事。)
    (文遠每閱書肆,不避寒暑,遂通《五經》,尤精《左氏》。)
    (仕隋國子博士,越王侗以為祭酒。)
    (大業末,洛經飢饉,因出樵採,為李密所得。)
    (密即其門人也,令文遠南面坐,率其徒屬北面拜之。)
玄宗曰:(遠謂密曰)將軍欲為伊、霍,繼絕扶傾,鄙雖遲暮,猶願盡力。若為莽、卓,
    迫險乘危,老夫耄矣,無能為也。
對 曰:(密謝曰)敬聞命矣。
    (密敗,歸王充。)
    (充亦曾受業,見之大悅,給其廩食。)
    (文遠每見充,必盡敬拜之。)
對 曰:(或問曰)聞君倨見李密,而敬王公,何也?
答 曰:李密君子,能受酈生之揖;王公小人,有殺故人之義。相時而動,豈不然歟!
    (入朝,遷拜國子博士,甚為太宗所重。)
    (孫有功,為司刑卿,持法寬平,天下賴之。)
    (趙郡王孝恭,少沉敏,有識量,及為佐命元勳,身極崇盛。)
答 曰:(嘗謂所親)吾所居宅,微為壯麗,非吾心也。將賣之,別管一所,粗充事而已
    。身沒之後,諸子若才,守此足矣;不才,冀免他人所利也。
    (事未果,暴薨。)
    (宋守敬,為吏清白謹慎,累遷臺省,張於絳州刺史。)
答 曰:(其仕龍門丞,年已五十八,數年而登列岳,每謂寮曰)公輩但守清白,何憂不
    遷?俗云『雙陸無休勢』,余以為仕宦亦無休勢,各宜勉之。
    (狄光嗣,仁傑長子也,歷淄、許、貝等州刺史。)
    (居喪備禮,睿宗朝,起復太府少卿。)
    (光嗣頻表不赴。)
答 曰:(乃降敕曰)朕念卿家門忠於王室,奪卿情禮,以展殊恩。屢表固陳,詞理懇至
    ,循環省覽,有足可矜。今遂所請,用勸浮薄。待卿情理云畢,更俟後命。
    (仍編入史。)
    (趙武蓋,少孤,生於河右,遂狎弋獵,獲鮮禽以膳其母。)
    (母勉之以學,武蓋不從,母歔欷謂曰)
謂 曰:汝不習典墳,而肆情畋獵,吾無望及!
    (不御所膳。)
    (感激而學焉,數年博通經史,進士擢第,侍御史,著《河西人物志》,有《集
    (》行於代。)
    (於彥昭,兵部侍郎、知政事,封耿國公。)
    (睿宗朝,左授岳州司馬而終。)
謂 曰:(張說為岳州,著《五君詠》,述彥昭曰)耿公山嶽靈,思遠神亦妙。鷙鳥峻操
    立,哀玉振清調。葉贊休明啟,恩華日月照。何意瑤臺雲,風吹落紅繳。湘流下
    潯陽,灑淚一投弔。
    (為時賢器重如此。)
    (韓思彥,以御史巡察於蜀。)
    (成都富商積財巨萬,兄弟三人分資不平爭訴。)
    (長吏受其財賄,不決與奪。)
    (思彥推案數日,令廚者奉乳自飲訖,以其餘乳賜爭財者,謂之曰)
謂之曰:汝兄弟久禁,當飢渴,可飲此乳。
謂之曰:(纔遍,兄弟竊相語,遂號哭攀援,相咬肩膊,良久不解,但言曰)蠻夷不識孝
    義,惡妻兒離間,以至是。侍御豈不以兄弟同母乳耶!
    (復擗踴悲號不自勝,左右莫不流涕。)
    (請同居如初。)
    (思彥以狀聞,敕付史官,時議美之。)
謂之曰:(張汯,自左拾遺左授許州司戶,有侍佐自相毆競者,汯曰)禮宗賢,尚齒者,
    重耆德也。奈何耆舊而有喧競,此牧宰之政不行耳。汯主司戶,忝參其議。
    (乃舉罰刺史以下俸,行鄉飲之禮,競者慚謝而退。)
    (風俗為之改焉。)
    (開元初,工部尚書魏知古卒。)
    (宋璟聞之,歎曰)
歎 曰:叔向古之遺直,子產古之遺愛;能兼之者,其魏公乎!
    (第二十七章 酷忍)
    (太宗征遼東,留侍中劉洎與高士廉、馬周輔太子於定州監國。)
    (洎兼左庶子,總史、禮、戶三尚書事。)
謂之曰:(太宗謂之曰)我今遠征,使爾輔翊太子,社稷安危,所寄尤重,爾宜深識我意
    。
對 曰:(洎對曰)願陛下無憂,大臣有僣失者,臣謹即行誅。
    (太宗以其言發無端,甚怪之。)
謂之曰:(誡之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卿性疏而太健,必以自敗。深宜誡慎
    ,以保終吉。
謂之曰:(及征遼還,太宗有疾,洎從外至,因大悲泣曰)疾如此,猶可憂聖躬耳!
對 曰:(黃門侍郎褚遂良誣奏洎云)國家之事,不足慮也。正當輔少主,行伊、霍之事
    耳。大臣有異志,誅之自然定矣。
    (太宗疾愈,詔問其故。)
    (洎以實對,遂良執證之。)
    (洎引馬周以自明。)
    (及問周,言如洎所陳。)
對 曰:(遂良固執曰)同諱之耳。
    (遂賜洎死。)
    (遂良終於兩朝,我所匡正;及其敗也,咸以為陷洎之報焉。)
    (吳王恪母曰楊妃,煬帝女也。)
    (恪善騎射,太宗尤愛之。)
    (承乾既廢,立高宗為太子,又欲立恪。)
上疏諫:(長孫無忌諫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舉棋不定,前哲所戒。儲位至重
    ,豈宜數易?
太宗曰:朕意亦如此,不能相違,阿舅後無悔也。
    (由是恪與無忌不協。)
    (高宗即位,房遺愛等謀反,敕無忌推之。)
    (遺愛希旨引恪,冀以獲免。)
    (無忌既與恪有隙,因而斃恪。)
太宗曰:(臨刑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搆害良善。若宗社有靈,當見其族滅!
    (不久,竟如其言。)
    (高宗王后性長厚,未嘗曲事上下。)
    (母柳氏,外舅奭,見內人尚宮,又不為禮。)
    (則天伺王后所不敬者,傾心結之。)
    (所得賞賜,悉以分佈。)
    (罔誣王后與母求厭勝之術。)
    (高宗遂有意廢之。)
    (長孫無忌以下切諫,以為不可。)
    (時中書舍人李義府,陰賊樂禍,無忌惡之,左遷璧州司馬。)
    (詔書未至門下,李義府密知之,問計於中書舍人王德儉。)
太宗曰:(王德儉曰)武昭儀甚承恩寵,上欲立為皇后,猶豫未決者,直恐大臣異議耳。
    公能建策立之,則轉禍為福,坐取富貴。
    (義府然其計,遂代德儉宿直,叩頭上表,請立武昭儀。)
    (高宗大悅,召見與語,賜寶珠一斗,詔復舊官。)
    (德儉,許敬宗之甥也。)
    (癭而多智,時人號曰「智囊」。)
    (義府於是與敬宗及御史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等,觀時變而布腹心矣。)
    (高宗召長孫無忌、李勣、於志寧、褚遂良,將議廢立。)
    (勣稱疾不至,志寧顧望不敢對。)
無忌曰:(高宗再三顧無忌曰)莫大之罪,無過絕嗣。皇后無子,今欲廢之,立武士彟女
    ,何如?
無忌曰:先朝以陛下托付遂良,望陛下問其可否?
太宗曰:(遂良進曰)皇后出自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伏事先帝,無違婦德。愚臣不敢
    曲從,上違先帝之旨。
    (高宗不悅而罷。)
    (翌日,又言之。)
太宗曰:(遂良曰)伏願再三審思。愚臣上忤聖顏,罪當萬死。但得不負先帝,甘心鼎鑊
    。
    (因置笏於殿階,曰)
無忌曰:還陛下此笏。
    (乃解巾叩頭流血。)
    (高宗大怒,命引出。)
無忌曰:(則天隔簾大聲曰)何不撲殺此獠!
無忌曰:遂良受先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翌日,高宗謂李勣曰)
勣 曰:冊立武昭儀,遂良固執不從,且止。
勣 曰:陛下家事,何須問外人。
無忌曰:(許敬宗又宣言於朝曰)田舍兒剩種得十斛麥,尚欲換舊婦。況天子富有四海,
    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則天令人以聞,高宗意乃定。)
    (遂廢王皇后及蕭淑妃為庶人,囚之別院。)
無忌曰:(高宗猶念之,至其幽所,見其門封閉極密,唯通一竅,以通食器,惻然呼曰)
    皇后、淑妃何在復好在否?
勣 曰:(皇后泣而言曰)妾得罪,廢棄以為宮婢,何敢竊皇后名!
    (言訖嗚咽,又曰)
又 曰:至尊思舊,使妾再見日月,望改此為回心院,妾再生之幸。
高宗曰:朕即有處分。
    (則天知之,各杖一百,截去手,投於酒甕中,謂左右曰)
謂左右:令此兩嫗骨醉可矣。
謂左右:(初,令宮人宣敕示王后,后曰)願大家萬歲。昭儀長承恩澤,死是吾分也。
謂左右:(次至淑妃,聞敕罵曰)阿武狐媚,翻覆至此,百生千劫,願我托生為貓兒,阿
    武為老鼠。吾扼其喉以報今日足矣!
    
    
10**時間: 地點:
    (自此,禁中不許養貓兒。)
    (頻見二人為祟,被髮瀝血,如死時狀。)
    (則天惡之,命巫祝祈禱,祟終不滅。)
    (則天以長孫無忌不附己,且惡其權,深銜之。)
    (許敬宗希旨樂禍,又伺其隙。)
    (會櫟陽人李奉節告太子洗馬韋季方、監察御史李巢,交通朝貴,有朋黨之事,
    (詔敬宗推問。)
    (敬宗甚急,季方自殺,又搜奉節,得私書與趙師者。)
謂左右:(遂奏言)趙師即無忌,少發,呼作趙師,陰為隱語,欲謀反耳。
高宗曰:(高宗泣曰)我家不幸,親戚中頓有惡事。往年高陽公主與朕同氣,與夫謀反。
    今阿舅復作噁心。近親如此,使我慚見百姓,其若之何?
    (翌日,又令審問,敬宗奏曰)
奏 曰:請准法收捕。
高宗曰:(高宗又泣曰)阿舅果耳,我決不忍殺之。
    (竟不引問,配流黔州。)
    (則天尋使人逼殺之。)
    (涼州長史趙持滿,與韓瑷、無忌姻親,許敬宗懼為己患,誣其同反。)
    (追至京,考訊,歎曰)
歎 曰:身可殺,詞不可辱!
    (吏更代占而結奏之,遂死獄中。)
    (屍於城西,親戚莫敢視。)
歎 曰:(友人王方翼歎曰)欒布之哭彭越,大義也。周文之掩枯骸,至仁也。絕友之義
    ,蔽主之仁,何以事君!
    (遂具禮葬之。)
    (高宗義之,不問。)
    (周興、來俊臣等,羅告天下衣冠,遇族者不可勝紀。)
    (俊臣案詔獄,特造十個大枷: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
    (即承,五曰失魂魄。)
    (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
    (遭其枷者,宛轉於地,斯須悶絕。)
    (又有枷名▉尾▉,棒名見即承;復有鐵圈籠頭,名號數十,大略如此。)
    (又與其徒侯思止、衛遂忠等,招集告事者數百人,造《告密羅織經》一卷,其
    (意網羅平人,織成反狀。)
歎 曰:(每訊囚,先布枷棒於地,召囚前曰)此是作具。
    (見者魂魄飛越,罕不自誣。)
    (由是破家者已千數。)
    (則天不下階序,潛移六合矣。)
    (天授中,春官尚書狄仁傑、天官侍郎任令暉、文昌左丞盧獻等五人,並為所告
    (。)
    (俊臣既以族人為功,苟引之承反,乃奏請一問即承同首,例得減死。)
    (乃脅仁傑等令承反。)
歎 曰:(仁傑歎曰)大周革命,萬物維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俊臣乃少寬之。)
仁傑曰:(其判官王德壽謂仁傑曰)尚書事已爾,且得免死。德壽今業已受驅策,意欲求
    少階級,憑尚書牽楊執柔,可乎?
仁傑曰:若之何?
歎 曰:(德壽曰)尚書昔在春官,執柔任其司員外,引可也。
仁傑曰:皇天后土,遣仁傑自行此事。
    (以頭觸柱,血流被面。)
    (德壽懼而謝焉。)
    (仁傑既承反,所司但待日刑,不復嚴備。)
仁傑曰:(仁傑求守者得筆硯,拆被頭帛,書之敘冤,匿置於綿衣中,謂德壽曰)時方熱
    ,請付家人去其綿。
    (德壽不之慮。)
    (仁傑子光遠得衣中書,持以稱變,得召見。)
    (則天覽之憫然,問俊臣曰)
謂侍臣:卿言仁傑等反,今子弟訴冤何多也?
謂侍臣:(俊臣曰)此等何能自伏其罪,臣寢處甚安,亦不去巾帶。
    (則天使人視之,俊臣遽命仁傑巾帶。)
    (使者將復命,俊臣乃令德壽代仁傑等作《謝死表》,代署附使者進之。)
謂 曰:(則天召仁傑等謂曰)卿承反何也?
謂侍臣:(仁傑等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枷棒矣。
則天曰:何為作《謝死表》。
謂侍臣:(仁傑等曰)無之。
    (出《表》示之,乃知代署。)
    (仁傑等五人獲免。)
    (孝敬帝仁孝英果,甚為高宗所鍾愛。)
    (自升儲位,敬禮大臣及儒學之士,未嘗有過,天下歸心焉。)
    (咸亨初,留在京師監國。)
    (時關中飢甚,孝敬令取廊下兵士糧視之,見有食榆皮、蓬實者,惻然哀之,命
    (家令等給米使足,其仁惠如此。)
    (先是,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於掖庭,垂三十年不嫁。)
    (孝敬見之驚憫,遽奏出降。)
    (又請以沙苑地分借貧人。)
    (詔皆許之。)
    (則天大怒。)
    (即日以衛士二人配二公主。)
    (孝敬因是失愛,遇毒而薨,時年二十四。)
    (朝野莫不傷痛。)
    (侯思止,貧寒無賴,事恒州參軍高元禮家。)
    (則天朝,以告變授侍御史,按中丞魏元忠,曰)
則天曰:急奉白司馬,不然即吃孟青。
    (洛陽北有坂名白司馬,將軍有姓孟名青棒者。)
    (思止閭巷傭保,嘗以此謂諸囚也。)
    (元忠詞氣不屈,思止倒曳之。)
則天曰:(元忠徐起曰)我薄命,如乘惡驢而墜,腳為鐙所掛,遂被曳耳。
    (思止愈怒,又曳之,曰)
則天曰:汝拒捍制使,即奏斬之。
謂侍臣:(元忠曰)侯思止,汝今為國家御史,須識輕重。必須魏元忠頭,何不以鋸截將
    ,無為抑我承反。奈何佩服朱紱,親銜天命,不能行正直事,乃言『白司馬、孟
    青』,是何言也非魏元忠無人仰教!
    (思止乃引忠上階,坐而問之。)
    (元忠容止自若。)
    (來俊臣黨人與司刑府吏樊甚不葉,誣以謀反,誅之。)
    (其子訴冤於朝堂,無敢理者,乃引刀自刳其腹。)
    (秋官侍郎劉如璇不覺言唧唧而淚下。)
謂侍臣:(俊臣奏)如璇黨惡人。
    (下獄,如璇對曰)
對 曰:年老,目遇風而淚下。
謂之曰:(俊臣批之曰)目下涓涓之淚,即是因風;口中唧唧之聲,如何分雪?
    (處以絞刑。)
    (則天宥之,流於瀼州。)
    (子景憲訴冤,得徵還,復本官。)
    (俊臣無文,其批鄭惰之詞也。)
    (則天時,朝士多不自保,險薄之徒,競告事以求官賞。)
    (左司員外霍獻可嘗以頭觸玉階,請殺狄仁傑、裴行本。)
    (行本,獻可之舅也。)
    (既損額,以綠帛裹之襆頭下,常令露出,冀則天見之。)
    (時人方之李子慎。)
謂之曰:(子慎,誣告其舅以獲五品,其母見其著緋衫,覆牀涕泣曰)此是汝舅血染者也
    !
    (郭霸與來俊臣為羅織之黨,嘗按芳州刺史李思徵,思徵不承反,乃殺之。)
    (聖歷中,思徵出見霸,霸甚惡之,退朝遽歸家,命人速請僧轉經設齋。)
    
    
10**時間: 地點:
    (自此,禁中不許養貓兒。)
    (頻見二人為祟,被髮瀝血,如死時狀。)
    (則天惡之,命巫祝祈禱,祟終不滅。)
    (則天以長孫無忌不附己,且惡其權,深銜之。)
    (許敬宗希旨樂禍,又伺其隙。)
    (會櫟陽人李奉節告太子洗馬韋季方、監察御史李巢,交通朝貴,有朋黨之事,
    (詔敬宗推問。)
    (敬宗甚急,季方自殺,又搜奉節,得私書與趙師者。)
謂左右:(遂奏言)趙師即無忌,少發,呼作趙師,陰為隱語,欲謀反耳。
高宗曰:(高宗泣曰)我家不幸,親戚中頓有惡事。往年高陽公主與朕同氣,與夫謀反。
    今阿舅復作噁心。近親如此,使我慚見百姓,其若之何?
    (翌日,又令審問,敬宗奏曰)
奏 曰:請准法收捕。
高宗曰:(高宗又泣曰)阿舅果耳,我決不忍殺之。
    (竟不引問,配流黔州。)
    (則天尋使人逼殺之。)
    (涼州長史趙持滿,與韓瑷、無忌姻親,許敬宗懼為己患,誣其同反。)
    (追至京,考訊,歎曰)
歎 曰:身可殺,詞不可辱!
    (吏更代占而結奏之,遂死獄中。)
    (屍於城西,親戚莫敢視。)
歎 曰:(友人王方翼歎曰)欒布之哭彭越,大義也。周文之掩枯骸,至仁也。絕友之義
    ,蔽主之仁,何以事君!
    (遂具禮葬之。)
    (高宗義之,不問。)
    (周興、來俊臣等,羅告天下衣冠,遇族者不可勝紀。)
    (俊臣案詔獄,特造十個大枷: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
    (即承,五曰失魂魄。)
    (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
    (遭其枷者,宛轉於地,斯須悶絕。)
    (又有枷名▉尾▉,棒名見即承;復有鐵圈籠頭,名號數十,大略如此。)
    (又與其徒侯思止、衛遂忠等,招集告事者數百人,造《告密羅織經》一卷,其
    (意網羅平人,織成反狀。)
歎 曰:(每訊囚,先布枷棒於地,召囚前曰)此是作具。
    (見者魂魄飛越,罕不自誣。)
    (由是破家者已千數。)
    (則天不下階序,潛移六合矣。)
    (天授中,春官尚書狄仁傑、天官侍郎任令暉、文昌左丞盧獻等五人,並為所告
    (。)
    (俊臣既以族人為功,苟引之承反,乃奏請一問即承同首,例得減死。)
    (乃脅仁傑等令承反。)
歎 曰:(仁傑歎曰)大周革命,萬物維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俊臣乃少寬之。)
仁傑曰:(其判官王德壽謂仁傑曰)尚書事已爾,且得免死。德壽今業已受驅策,意欲求
    少階級,憑尚書牽楊執柔,可乎?
仁傑曰:若之何?
歎 曰:(德壽曰)尚書昔在春官,執柔任其司員外,引可也。
仁傑曰:皇天后土,遣仁傑自行此事。
    (以頭觸柱,血流被面。)
    (德壽懼而謝焉。)
    (仁傑既承反,所司但待日刑,不復嚴備。)
仁傑曰:(仁傑求守者得筆硯,拆被頭帛,書之敘冤,匿置於綿衣中,謂德壽曰)時方熱
    ,請付家人去其綿。
    (德壽不之慮。)
    (仁傑子光遠得衣中書,持以稱變,得召見。)
    (則天覽之憫然,問俊臣曰)
謂侍臣:卿言仁傑等反,今子弟訴冤何多也?
謂侍臣:(俊臣曰)此等何能自伏其罪,臣寢處甚安,亦不去巾帶。
    (則天使人視之,俊臣遽命仁傑巾帶。)
    (使者將復命,俊臣乃令德壽代仁傑等作《謝死表》,代署附使者進之。)
謂 曰:(則天召仁傑等謂曰)卿承反何也?
謂侍臣:(仁傑等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枷棒矣。
則天曰:何為作《謝死表》。
謂侍臣:(仁傑等曰)無之。
    (出《表》示之,乃知代署。)
    (仁傑等五人獲免。)
    (孝敬帝仁孝英果,甚為高宗所鍾愛。)
    (自升儲位,敬禮大臣及儒學之士,未嘗有過,天下歸心焉。)
    (咸亨初,留在京師監國。)
    (時關中飢甚,孝敬令取廊下兵士糧視之,見有食榆皮、蓬實者,惻然哀之,命
    (家令等給米使足,其仁惠如此。)
    (先是,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於掖庭,垂三十年不嫁。)
    (孝敬見之驚憫,遽奏出降。)
    (又請以沙苑地分借貧人。)
    (詔皆許之。)
    (則天大怒。)
    (即日以衛士二人配二公主。)
    (孝敬因是失愛,遇毒而薨,時年二十四。)
    (朝野莫不傷痛。)
    (侯思止,貧寒無賴,事恒州參軍高元禮家。)
    (則天朝,以告變授侍御史,按中丞魏元忠,曰)
則天曰:急奉白司馬,不然即吃孟青。
    (洛陽北有坂名白司馬,將軍有姓孟名青棒者。)
    (思止閭巷傭保,嘗以此謂諸囚也。)
    (元忠詞氣不屈,思止倒曳之。)
則天曰:(元忠徐起曰)我薄命,如乘惡驢而墜,腳為鐙所掛,遂被曳耳。
    (思止愈怒,又曳之,曰)
則天曰:汝拒捍制使,即奏斬之。
謂侍臣:(元忠曰)侯思止,汝今為國家御史,須識輕重。必須魏元忠頭,何不以鋸截將
    ,無為抑我承反。奈何佩服朱紱,親銜天命,不能行正直事,乃言『白司馬、孟
    青』,是何言也非魏元忠無人仰教!
    (思止乃引忠上階,坐而問之。)
    (元忠容止自若。)
    (來俊臣黨人與司刑府吏樊甚不葉,誣以謀反,誅之。)
    (其子訴冤於朝堂,無敢理者,乃引刀自刳其腹。)
    (秋官侍郎劉如璇不覺言唧唧而淚下。)
謂侍臣:(俊臣奏)如璇黨惡人。
    (下獄,如璇對曰)
對 曰:年老,目遇風而淚下。
謂之曰:(俊臣批之曰)目下涓涓之淚,即是因風;口中唧唧之聲,如何分雪?
    (處以絞刑。)
    (則天宥之,流於瀼州。)
    (子景憲訴冤,得徵還,復本官。)
    (俊臣無文,其批鄭惰之詞也。)
    (則天時,朝士多不自保,險薄之徒,競告事以求官賞。)
    (左司員外霍獻可嘗以頭觸玉階,請殺狄仁傑、裴行本。)
    (行本,獻可之舅也。)
    (既損額,以綠帛裹之襆頭下,常令露出,冀則天見之。)
    (時人方之李子慎。)
謂之曰:(子慎,誣告其舅以獲五品,其母見其著緋衫,覆牀涕泣曰)此是汝舅血染者也
    !
    (郭霸與來俊臣為羅織之黨,嘗按芳州刺史李思徵,思徵不承反,乃殺之。)
    (聖歷中,思徵出見霸,霸甚惡之,退朝遽歸家,命人速請僧轉經設齋。)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