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 至 第三三

31**時間: 地點:
    (未幾,應纂修民國史館之聘。)
    (乙丙之際,不恤徇鄉人之請,首先列名勸進。)
    (晚節不終,識者惜之。)
    (然太史亦老態龍鐘,不久即歸道山。)
    (倘早沒數載,寧非全福。)
略 謂:(昔查初白弔錢蒙叟云)生不同時嫌我晚,死無遺憾惜公遲。
    (餘與太史生幸同時,而太史沒後,誠不能謂無遺憾。)
    (惓懷親戚故舊,不覺憮然。)
    (晚清官場盤根錯節)
    (壬午冬會試北上,以車道艱苦,改由海船入京。)
    (先在武昌度歲。)
    (比時黃鶴樓未毀於火,旅寓即在其下,時往登臨,縱覽長江上流形勢。)
    (覺中興曾、胡削平大難,即以此為基礎,憑弔久之。)
    (厥後張文襄公督鄂垂二十年,百廢俱舉,規模宏肆。)
    (第鄂係中省,財賦只有此數,取錙銖而用泥沙,不無積盛難繼之慮。)
    (覘時者頗心憂之。)
    (餘辛丑外簡漕督,旋調中州,遂臨吳會。)
    (積資既久,署中賓僚僉以吳楚一家為言,冀為升遷預兆。)
    (付之一笑而已。)
    (丁未夏,兩廣總督出缺,樞府擬奏請以餘承乏。)
    (鹿文端昌言,謂豫撫張安圃(人駿)中丞曾任廣東撫藩,熟悉地方情形,遂邀
    (簡任。)
    (不數月,川督出缺,餘蒙恩升授。)
    (為昔年贅姻作幕之地,舊游重來,一時傳為佳話。)
    (且川黔接壤,風土攸宜。)
    (不比五羊濱海之區,新黨橫行,難以駕馭。)
    (迨入京陛見,文襄適以鄂督內召入直樞廷,與繼任某制軍臭味差池,頗思易人
    (而治。)
    (餘循例往謁,謂)
文 襄:四川地方遙遠,交通不便。如君才地,似與長江一帶為最宜。
    (餘漫應之,不識其意云何。)
    (嗣陛辭還寓,行有日矣。)
    (文襄於丙夜遣價來言:翌日早十鐘散直後,即來寓有話面談,當在寓靜候。)
    (詎文襄到後,項城亦來。)
    (甫入座,拂然對項城曰)
文 襄:君言我所辦湖北新政,後任決不敢改作。試觀今日鄂督所陳奏各節,其意何居?
    且其奏調各員,均非其選,不恤將我廿餘年苦心經營締造諸政策,一力推翻。
    (意極憤憤。)
    (項城婉言代某制軍疏通,以餘行將過鄂,囑傳語某制軍,謂文襄所辦興學、練
    (兵、理財、用人各大端,極宜蕭規曹隨,不可妄行更易。)
    (餘笑應之。)
    (項城以文襄盛氣相陵,不便久坐,告辭而去。)
    (餘送之門外,暗忖似此情形,某制軍必難終鄂任。)
    (文襄今日來寓,有事面商,或恐意將屬我。)
    (第聞該省財政枯窘,債台高築,較之川省財力豐富,不啻天淵,豈可以此易彼
    (。)
    (爰重入坐,假他事與文襄款洽。)
    (文襄意所欲言,一時未便直吐,但云)
文 襄:君此次遠別,不知何日再見。可在京多住數日,不必汲汲西行。
    (餘復溫應之。)
    (翌日,恐文襄再來絮煩,匆匆乘京漢火車而去。)
    (抵漢時,將項城之言,轉達某制軍。)
    (適餘先請假三月,回籍省墓。)
    (戊申二月屆滿,正擬由黔持節入川,先驅已到渝州,己亦束裝待發,適奉上諭
    (,某制軍與餘互相調補。)
    (未經西上,仍復東行。)
    (邊遠勞臣,誠不知聖意所在。)
    (嗣悉督辦四川藏衛邊務事宜某大臣現護川督,為某制軍介弟,稔知餘將蒞蜀任
    (,特預條陳藏事。)
    (謂藏與川相為表裡,一切籌兵籌餉,責在川督。)
    (總督與邊務大臣休戚相關,源源接濟,藏事自易奏效。)
    (否則,無從辦理云云。)
    (文襄因持原奏,力陳於兩宮之前,謂邊務大臣之意,恐川督非所素識,不肯為
    (力。)
    (查鄂督與該大臣係胞兄弟,合辦川、藏事宜,公議私情,更屬責無旁貸。)
    (不如即將鄂、川兩督互相調補。)
文 襄:(制曰)可。
    (餘回抵鄂省接篆後,即速某制軍入川。)
    (逾年,江督缺出,政府請以餘調補。)
文 襄:(獨謂)方今時勢,鄂省據天下上游,輪船鐵路,四通八達,較南北洋尤為重要
    ,不宜輕易總督。
    (事遂中止。)
    (逮餘調任北洋,已在文襄歿後。)
    (此公若在,恐餘須久任楚疆。)
    (但不知武昌發難時,餘倘尚督是邦,又是如何景象耳。)
    (萬壽節觀戲)
    (在昔後夔典樂,百獸率舞;大漢西京朝會,盛呈百戲;唐則霓裳羽衣,傳之天
    (上;歐公《五代史》,至特編《伶官傳》。)
    (戲之由來久矣。)
    (我朝恭遇萬壽,王公大臣入坐聽戲,載於會典,誠重之也。)
    (餘以外吏兩次入京陛見,均值慶辰,恭逢巨典,耳聆仙樂,不可謂非榮幸。)
    (癸卯六月,以汴撫入京,適值德宗景皇帝萬壽。)
    (在頤和園隨班行朝賀禮。)
    (先期傳令入坐聽戲。)
    (上駐蹕頤和園,即於園中德和園排演。)
    (台凡三層樓,北向,規制崇閎。)
    (兩宮正殿坐,南向。)
    (東西各楹,諸王公大臣以次坐。)
    (凡近支王、貝勒、貝子、公、滿漢一品大臣,暨內廷行走者均預;在外將軍、
    (督撫、提鎮適在京者亦預。)
    (其京中一品之各旗都統,及二品滿漢侍郎,均不得列入。)
    (東第一間,近支王公,次軍機大臣、大學士、各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等。
    ()
    (西第一間,御前大臣,次內務府大臣,南書房、上書房翰林。)
    (將軍、督撫、提鎮之在京者,居於西末一間。)
    (此其大較也。)
    (計獲親盛典者,約五十餘人。)
    (由內務府大臣即時傳單知會,共湊集銀二千兩,為賞犒內監之需,人約派五、
    (六十金,繳呈御覽後分給。)
    (辰九鐘,諸臣先到,各依次跪。)
    (少焉,樂作。)
公 謂:(內監傳呼)駕到。
    (皇上在慈聖輿前步行,后妃、公主、福晉等隨輿後。)
    (慈聖下輿,升殿坐。)
    (諸臣行三叩首禮。)
    (傳命脫補褂,去朝珠,賞賚雪藕、冰桃、瓜果等物,人各一黃龍盒。)
    (由內監親齎呈,慈聖一一過目,始依次遞交。)
    (各敬謹領訖,行一叩首禮謝恩。)
    (內監承旨,命張大幕二:一由北而東;一由北而西,名曰隔坐。)
    (三面各不相見。)
    (僅見者,台上歌舞耳。)
    (諸臣可於其時休息談論,各適其適。)
    (兩宮體恤臣僚,無所不至。)
    (餘居西第六間,同坐者,為湖廣總督張文襄公之洞、安徽巡撫誠中丞勛。)
    (維時正演吳越春秋范蠡獻西施故事。)
    (當范蠡造太宰嚭府第時,投刺二次,司閽不之理;嗣用門敬二千金,閽者即為
    (轉達。)
    (閱至此,忽失聲狂笑曰)
文 襄:大惡作劇,直是今日京師現形記耳!
    (聲振殿角,餘亟以他語與周旋,免再發言,致徹天聽。)
    (時交午正,內監傳呼)
公 謂:賜宴。
    (宴設於仁壽殿東偏殿,凡八席,諸臣隨意飲啖。)
    (大官廚瓊漿玉粒,非復人間風味也。)
    (酉正撤幕,各大臣仍須衣冠如禮。)
    
    
32**時間: 地點:
    (未幾,樂止。)
    (復朝北行三叩首禮,各趨出。)
    (翌日,亦如之。)
    (又四年丁未,升任川督,十月到京,恭遇慈聖萬壽。)
    (先期賞紫禁城騎馬,賞西苑門內騎馬,賞坐船只賜垫,並賞初九、初十、十一
    (三日聽戲(慈聖萬壽戲三日)。)
    (時交冬至,即在西苑舉行慶典。)
    (於豐澤園左另制戲座,廣設帷幕,規制較澱園為狹,以其可御嚴寒也。)
    (適餘與馬提督玉昆、姜提督桂題、夏提督辛酉,同在西末間。)
    (南皮與項城,甫直軍機,二君均不喜觀戲,輒至西間外房,命蘇拉約餘出外閒
    (談,詢庚子拳亂事。)
    (猶憶台上正演《長生殿》傳奇,簾幄之外雪花紛披,想見瓊樓玉宇高寒景象。
    ()
公 謂:(曾有詩云)長生一曲愴心神,凝碧池間百戲陳。樂府舊人誰尚在?不堪回首說
    庚辛。煙波一舸任遊行,三海風光畫不成。為報來年豐已兆,雪花飛上御簾旌。
    (蓋紀實也。)
    (今則滄桑陵谷,事變日棘,昔時鈞天廣樂,只好付之一夢。)
    (尚何言哉。)
    (戊戌裁撤冗官)
    (戊戌變政,首在裁官。)
    (京師閒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餘處。)
    (連帶關係,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
    (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
    (太僕寺一應事件,應歸並兵部,事隸車駕司。)
    (剛相以承辦司員不能了此,特派餘專辦此事。)
    (餘力辭不獲,又不願結怨同僚,爰會同駕司犯印稿諸君公同辦理,當往該寺查
    (看情形。)
    (詎寺中自奉旨後,群焉如鳥獸散,闃其無人。)
    (匪特印信文件一無所有,即廳事戶牖,均已拆毀無存,一切無從著手。)
    (因思太僕寺管理馬政,與兵部時有公文往來,部寺書吏消息時時相通,乃飭部
    (吏特約寺中得力之書役來見,善言曉諭,以安其心。)
略 謂:太僕寺官雖裁,而吏萬不能裁。此時遵旨歸並兵部,不過於部中另設一科,仍責
    成爾等舊人辦理。寺中堂司多係滿員,餘等無從浹洽,爾等可回明堂上,速將信
    印文件交出,以便接收覆奏。一面即妥籌附設機關,俾爾等不致流離失所。
公 謂:(該吏等謂)昨奉裁官之旨,堂司等官一哄而散,信印文卷無人過問,已由吏等
    暫行收存。今日特攜帶到部,靜候區處。
    (餘聞而嘉獎之。)
    (一面回明剛相暨各堂,即於車駕司五科之外,特設馬政科一科。)
    (甫十日,東朝訓政。)
    (所有裁撤各官署,均復其舊。)
    (太僕寺衙門亦在光復之列。)
    (此戊戌秋間事。)
    (迨庚子七月,餘奉命署理該寺正卿,衙署在東城根,已為使館佔據,不能前往
    (,僅假內閣漢本堂到任。)
    (不數日,兩宮西狩。)
    (次年舉行新政,太僕寺仍在裁撤之列。)
    (兵部衙署亦划入使館區域。)
    (迄今思之,如同夢寐。)
    (辛亥天津民心浮動)
    (光緒末造,新黨散佈長江流域。)
    (第與軍隊互不相習,致不能揭竿起事。)
    (監國時代,親貴用事,軍咨大權掌於紈絝之手。)
    (部中主要人員,新舊淆列,習染既深,一朝發難,其禍至不可收拾。)
    (餘於宣統己酉臘月,履直督任,所轄北洋第二、第四兩鎮,兵力甚強,足以建
    (威銷萌,新黨不便,慫慂京師權貴,收歸部中直轄。)
    (監國貿然允之。)
    (疆臣職司疆土,直隸尤屏蔽京師。)
    (一旦驟失兵柄,其何能淑?疏凡再上,以去就力爭。)
    (卒未能收效果。)
    (欲另立一鎮,苦於財力艱窘。)
    (不得已暫編混成一協。)
    (以資控制而濟緩急。)
    (辛亥八月,奉軍入關,與部中直轄之某鎮,於直屬灤州會操。)
    (軍咨處某貝勒奉命前往校閱,道出天津。)
    (餘扶病往謁,聞新黨已向奉軍接洽,約於開操日起事。)
    (詎期尚未到,適鄂中某督以嚴緝黨人,辦理操切,激變軍心,先於十九日在鄂
    (省起義,某督倉皇出走,武漢重地突歸黨人之手。)
    (警報到京,秋操停止。)
    (奉軍某協統遂佔據灤州車站,公然兵諫。)
    (乃以所擬憲法十三條,脅朝廷允行。)
    (樞府無人主持,不得已交憲政編查館,擬定十七條,筮日告廟。)
    (帝位雖存,大權業已下移。)
    (時則武昌已失,沿江各督撫聞風而靡,不降即走,粵、湘、齊魯亦復紛紛獨立
    (,僅直隸安堵如常,不為所動。)
    (餘病瘍已數月,強起治事。)
    (激勵文武寅僚,多方鎮撫。)
    (黨人有煽亂滋事者,一經偵察屬實,拿獲到案,嚴懲不貸。)
    (奉軍駐灤某統領,揚言率師入京,並來津與餘商舉大事。)
    (析津士紳與咨議局議員等,聞之生懼,誠恐奉軍一到,擾亂地方,相率數十人
    (來署求見。)
    (餘適與天津鎮張君懷芝、督練處總參議舒君清阿籌議兵事,聞彼等已集前廳,
    (即請一體入見。)
    (某巨紳首倡言,餘坐鎮天津,軍民愛戴,地方蒙福。)
    (但自武昌起事,曾不幾時,各省均已獨立,直隸首善之區,乃各省領袖,聞風
    (興起轉在他省之後,如人格何。)
    (請餘俯順潮流,從權獨立。)
    (不過易一名義,一切治軍行政,仍由餘主管,決不干預。)
    (但求提高直省人格,兼免黨人攻擊等語。)
    (一倡百和,情形激烈,有立待解決,遲則生變之勢。)
餘笑應:君等所言,餘亦熟思至再。武昌起義,各省獨立,潮流所屆,亦豈不知。但直隸
    情形與各省不同,豈能獨立?
    (某巨紳大為詫異,詰餘不同之故。)
某巨紳:(余謂)各督撫管理該省之事,獨立與否,能自主之。直隸範圍最廣,包括北京
    在內。北京現有皇上,如此大事,必須秉承諭旨,豈能效各省,私自獨立?
某巨紳:此層我等何嘗不知。
餘笑應:君言是也。前日已奉旨,將來國體應否更改,俟開國會時公諸輿論。煌煌詔諭,
    中外皆知。此事稍遲,必有辦法,目前尚談不到。餘忝任直督,當此人心不靖之
    秋,惟以保衛地方為宗旨。勿論斷黨舊黨,或官或紳,遇有作亂犯上,擾害地方
    者,殺無赦。他非所知。
某巨紳:(張總戎起而言曰)予係武人,只知帶兵,不知憲法為何事。『獨立』二字,更
    不知從何說起,某作天津鎮,津地治安係某之責。制台本駐保定,近二十年來改
    駐天津,保護制台,尤我之責。有人破壞天津,侵害制台,某惟以兵力制伏。
    (《天津條約》:租界附近不得駐兵。)
    (二十里以外已嚴陣以待。)
    (該紳等以目相視,默然不語。)
某巨紳:(復曉之曰)餘與張鎮台之言,諸君想已聽悉。刻間,惟有官紳一體,妥籌保衛
    地方之事。津地華洋雜處,毗連租界,無險可扼。黨人倘無知妄逞,諸君一味盲
    從,難免匪徒不乘機肇釁。餘責在守土,惟力是視。萬一力有不繼,何惜一死以
    報國。總督為一省長官,不幸以死塞責,試問津郡治安,何人擔負?勢必紛紛擾
    擾,戈刃相尋。諸君不獲黨人之利,先受黨人之害。回憶庚子一役,津民受虐最
    酷,創深痛巨,竊恐再見於今日矣。
    (言未竟,矍然曰)
某巨紳:效死一節,於今非宜。惟求大公祖政躬康復,保艾津民。即事到危急之時,文信
    國成仁取義之言,亦可不必拘泥,千祈以地方為重。
    (遂相率嗒然而退。)
    (日已向夕,津橋南段巡警已被煽惑,袖纏白布,乘機思動。)
    (所幸北段巡警,由練軍改編,管帶劉君錫鈞係江蘇舊屬,忠事於餘。)
    (得以互相箝制,不至生變,然已殆哉岌岌。)
    (直隸一省,於全國分崩離析之秋,卒能烽火不驚,誠屬徼天之幸。)
    (直至遜詔將下,餘適乞病獲請,得以完全疆宇還之朝廷。)
    (痛定思痛,有餘恫焉。)
    (一臥滄江,歲序忽週一紀。)
    (海桑陵谷,萬事皆非。)
    (衰病餘生,不圖於劫火灰中,重溫舊夢。)
    (自今以往,為元遺山之憂憤歟?為楊鐵崖之曠達歟?抑求為文信國不獲,而姑
    (以仁義兩言留作千秋正氣歟?餘不能自知。)
    (今之人亦不我知。)
    (後世倘有知我其人乎,則其我知視我之自知,為較真切已。)
    (袁世凱依附榮祿)
    (維時新政流行,黨人用事,朝廷破格用人,一經廷臣保薦,即邀特簡。)
    (袁熱中賦性,豈能鬱鬱久居。)
    (倩其至友某太史入京,轉托某學士密保,冀可升一階。)
    (不意竟超擢以侍郎候補,舉朝驚駭。)
    (某學士以承筐菲薄,至索巨款補酬。)
    (輦轂之下,傳為笑話。)
    (袁君遵旨來京,預備召見。)
    (入見後,傳聞有旨,以文忠大逆不道,令赴津傳旨,即行正法。)
    (所有直督一缺,即以袁補授;並帶兵入京圍頤和園。)
    (袁謂天津尚有蘆台聶士成一軍,曾經百戰,兵數倍於新建陸軍,圍園之事,萬
    (不敢辦。)
    (至傳旨將直督正法,亦恐辦不到。)
    (或俟九月兩宮赴京閱操,相機進行。)
    (八月初三,袁探知朝局將變,惘惘回津。)
    (文忠佯作不知,迨其來謁,但言他事,絕不詢及朝政。)
    (袁請屏退左右,跪而言曰)
文 忠:今日奉命而來,有一事萬不敢辦,亦不忍辦,惟有自請死。
文 忠:(笑謂)究係何事,何匆遽之甚?
    (袁袖出一紙呈閱,並觀文忠氣色行事。)
    (文忠閱竣,正色告曰)
文 忠:大臣事君,雨露雷霆無非恩澤。但承旨責在樞臣,行刑亦有菜市。我若有罪,其
    願自首入京,束身司敗。豈能憑爾袖中片紙,便可欽此欽遵。
    (袁知事不諧,乃大哭失聲,長跪不起。)
文 忠:君休矣,明日再談。
    (因夤夜乘火車入京,晤慶邸,請見慈聖,均各愕然。)
    (越日,奉朱論以朕躬多病,恭請太後訓政,時局為之一變。)
    (首詔文忠入輔。)
    (慈聖以袁君存心叵測,欲置之重典。)
    (文忠仍以才可用,凡作亂犯上之事,諉之黨人,並以身家保之。)
    (袁仍得安其位,慈聖意不能釋,姑令來京召見。)
    (袁最機警,諂事東朝,前事不憚悉諉之主坐。)
    (而宮闈之地,母子之間,遂從此多故矣。)
    (上用非其人,轉蒙其害。)
    (一切無以自白,遂鬱鬱以上賓。)
    (衝皇御宇,監國從寬,褫職放歸,不能鋤惡務盡。)
    (武昌難發,特起督師,猶以為長城可恃。)
    (卒至一入國門,遂移漢鼎。)
    (惡貫雖滿,竟獲善終。)
    (匪特天道難知,抑亦文忠所不及料者已。)
    (楊士驤補缺)
    (丙戌同年楊蓮甫制軍向官京師,所居相距窵遠,不常把晤,僅於春秋期會,樽
    (酒言歡。)
    (君以編修改官直隸道員,庚子隨李文忠公來京議款。)
    (餘時官京尹,襄辦和議,與君時相過從。)
    (患難論交,情非恒泛。)
    (歲杪,通永道出缺,藩司周玉山(馥)方伯言之李文忠,請以君奏補。)
    (張幼樵學士時在幕府,亦為君說項。)
    (文忠終以君到直資格太淺,未經允諾。)
    (猶記小除夕日,君匆遽造餘,詳述前事。)
    (以餘係府尹,此項奏件例須會銜。)
    (並述周、張二君語,謂非餘力向文忠陳說,難冀有成。)
    (且時甚促,一過新年,正月初五文忠壽辰,保定署臬司某君來京祝釐,資格較
    (深,恐文忠意有所屬。)
    (語次情形極為迫切。)
    (餘以同年至好,又係分內應辦之事,允於除日往見文忠。)
    (詎到時,文忠正會晤德公使,以懲辦禍首。)
    (未滿各使意,德帥瓦德西欲下各動員令,逕往陝西與樞府面商。)
    (文忠極為勸阻,一面電奏行在。)
    (迨德使去後,文忠擬暫休息。)
    (餘揆此情勢,恐難進言,而蓮甫守催不已,只好姑為開說。)
    (文忠謂,蓮甫雖係翰林出身,第官直日淺,此缺尚有盡先應補之人,長官亦須
    (稍存公道,余謂)
文 忠:公言誠是。直省候補人員雖多,但從公於患難中者,目前僅蓮甫一人,勞績亦不
    可沒。公昨謂行在諸公,均蒙優敘。然而從公於賢良寺者,不應得優敘乎?
公 謂:(笑曰)我已知蓮甫托君前來說話。君與彼為同年,又係大京兆,例須會銜。我
    若奏補他員,恐君不肯畫諾矣。請如君議。
文 忠:(餘亦笑對曰)某所言,實係力崇公道,並非專顧私交。
文 忠:(比時窗外環而聽者多人,知事已諧,玉山方伯趨而前曰)稿已辦就,即請書奏
    。
    (餘亦列銜書奏訖,與方伯退入蓮甫室。)
    (適吏部尚書嘉定徐頌閣(郙)先生在坐,聞之)
笑謂餘:蓮甫得缺太便宜。但須說明,如何應酬我。否則,交部議奏時,我必議駁。
餘笑應:(笑曰)公喜食福全館,蓮甫治具尤精,多備盛筵飫公,餘亦得叨坐末,何如?
    (均各大笑。)
    (寧知蓮甫官符如火,奏到,竟邀特允,不交部議。)
    (尚書挾持一飯而不可得。)
    (厥後餘撫汴,蓮甫任直臬,擬保升豫藩,為餘臂助。)
    (項城阻之。)
    (不數年,蓮甫已繼項城為直督,而餘督直轉在其後。)
    (功名遲速,庸有定乎?蓮甫歸道山,未經國變,可謂全福。)
    (公子輩承其餘廕,各自成立。)
    (長者尤恭謹,克世其家。)
    (故人有子,為之欣喜不置。)
    (俞樾之博學)
    (德清俞曲園先生,東南碩學,以翰林罷官歸,僑居吳下。)
    (所著《春在堂全集》,膾炙人口。)
    (湘鄉曾文正至有「李少荃拚命作官,俞蔭甫拼命著書」之語。)
    (內兄許子原觀察,為先生婿。)
    (先生文孫階青太史,又出餘門下。)
    (餘撫蘇蒞新時,出《大梁留別詩》七律八章示階青。)
    (先生見之,即日和成。)
    (馬工枚速,兩擅其勝。)
    (餘為之驚服。)
    (寒山寺古剎,為姑蘇名勝。)
    (兵燹後失修,公暇往游,蓬蒿地滿,即所謂「夜半鐘聲」者,亦歸諸無何有之
    (鄉,琳宮寶剎悉付劫灰。)
    (爰捐俸醵貲,重建殿宇,並范鐘泐石,以存古蹟。)
    (寺中舊有文待詔草書唐張繼七絕一首,碑已半圮,字亦經風雨剝蝕幾盡。)
    (爰請先生重畫。)
    (先生謂張句固佳,但「江楓」二字不甚可解。)
    (考之《中吳紀聞》,所載係《江村漁火》。)
    (因賦一絕辯正,與原詩共書諸石。)
    (今尚兀立寺中。)
    (餘辛亥解組,僑居滬瀆,曾至姑蘇,偶過楓橋小泊,重尋雪爪,摩挲片石,為
    (之低徊而不能去。)
餘笑應:(先生丙午十二月病逝前一日,餘往視疾,時已昏厥,猶強語餘曰)《春在堂集
    》煩多印行。
餘笑應:(餘允之,臨沒口拈一絕云)茫茫此恨竟何如,但恨秕糠未掃除。七尺桐棺三尺
    土,此中了卻萬言書。
    (可想見其風致。)
    (餘奏請入《國史儒林傳》,奉旨俞允。)
    (《春在堂全集》兩次捐資印行,以償夙諾而廣流傳,期不負九原知己而已。)
    (主持河南鄉試)
    (光緒癸卯科河南鄉試,餘入闈監臨,見院中廳事上懸匾一方曰「月華紀瑞」,
    (細審為雍正壬子吾鄉平越王犀川先生士俊所題。)
    (時以河東總督監臨河南鄉試。)
    (八月十五日夜,目睹月華,先生以詩紀事,主司以下各有和章;復手書此四字
    (以留雪爪。)
    (誠科場佳話也。)
文 忠:(餘亦撰一聯懸之楹間)後百十三年雪苑衡才,公賦月華,我書云物;合萬一千
    人風簷奏藝,昔吟桂子,今占梅魁。
    
    
33**時間: 地點:
    (是年順天借闈鄉試,本省試期改遲,十月舉行,故用梅魁以作佳兆。)
    (昔聞科場巨典,神鬼實司糾察,此言頗信。)
    (當點名入場後,夜漏三下,監臨應至內簾,與主司相見,請發題紙。)
    (見時僅作寒暄語。)
    (題紙發出,率同提調監試兩道暨任差官吏、文武員弁約百餘人,齎送此項題紙
    (到至公堂。)
    (由餘升堂,督飭應差官吏,逐員分給訖。)
    (比時場內人數以萬計,燈籠火傘以數千計,堂上堂下火光燭天。)
    (而凡百執事視動俱寂,幾若銜枚戰士,萬馬無聲。)
    (亦似有文昌魁鬥,臨在上而質在旁者。)
    (此無他,功令本極嚴肅,人心先存敬畏。)
    (奮多士功名之路,實隱寓天人感召之機。)
    (末世不察,至薄帖括為小技,而未審先朝駕馭英雄之彀,即在乎此。)
    (科舉一廢,士氣浮囂,自由革命,遂成今日無父無君之變局。)
    (匪特增餘感想,亦犀川先生所不及料者已。)
    (災年請鐵牌)
    (光緒甲辰冬,中州苦旱,大河南北數千里,望雪孔殷。)
    (餘率司道府縣,設壇虔誠祈禱,消息寂然。)
    (時已仲冬,春麥亟須布種,尤切焦盼。)
    (憶前署京兆親見本任王府尹培佑,奉命至邯鄲縣龍井,恭請鐵牌到京。)
    (越日,即降大雨,成效昭著。)
    (當派道府大員,虔詣直隸邯鄲縣,恭請鐵牌。)
    (維時文武寅僚僉謂,隔省祈禱,豫中向無辦過成案,意在阻止此行。)
    (余謂天人一理,罔分畛域。)
    (但求精誠之感召,何必例案之拘牽。)
    (僅用一紙公文,咨行直督備查。)
    (時則京漢火車已經合軌,往來甚便。)
    (鐵牌請到之日,於渡黃河南岸後,距省約十餘里,祥符令驛馬來報,於夜戌時
    (入城,應先往龍神廟恭候。)
    (餘出署時,默觀天象,第覺微雲點綴,淡月朦朧,私念天色如此,恐難立沛祥
    (霙。)
    (詎輿甫至廟門,朔風撲面,異常慓冽。)
    (嗣將鐵牌恭奉神龕,率屬行禮訖,已有薄片雪花,紛披滿地。)
    (眾皆驚異。)
    (由夜達旦,歷一日許,雪厚八寸餘。)
    (四野沾足,人心為之歡汴。)
    (越日,謝降。)
    (餘率襄祀各寅僚,咸集二曾祠瓣香樓公宴,賞雪賦詩紀事。)
    (詩載《鬆壽堂大梁集》中,賡和者廿餘人。)
    (曾書楷刊石,嵌於祠之石壁,以留雪爪。)
    (餘旋別大梁,復丁世變,早已付之過眼煙云。)
    (歲在丁巳,豫中使者田煥亭中丞,椎拓遠寄,細加審覽,已經風雨剝蝕,損缺
    (不完。)
    (今又數年,中經兵燹,不知梁園片石劫後尚存在否。)
    (客有自夷門來者,擬訪問之。)
    (張佩綸之風骨)
    (豐潤張幼樵學士,庚午鄉試中式,出番禺張蘭軒師之房(名清華,乙丑翰林)
    。)
    (乙亥,蘭軒師典試黔中,餘獲售,與學士為前後同門。)
    (丙子入京會試,曾見於上斜街番禺會館蘭軒師邸,匆匆未交談。)
文 忠:(丁丑春,師病沒密雲,學士往弔,並撰輓聯云)成一代史不可無公,豈期積蠹
    叢殘頓驚絕筆;封萬戶侯何如知己,剩有素車白馬為賦招魂。
    (措詞極其哀痛,餘心折之。)
    (學士遇事敢言,扶搖直上。)
    (癸未奉命馳往陝西查辦事件(陝撫馮展雲中丞被劾罷),於原參之外,復論列
    (多人。)
    (尋常查辦,無此認真。)
文 忠:(學士有句云)往還五千里,咒罵十三家。
    (可想見其崖岸。)
    (厥後馬江一役,自有公論。)
    (學士自軍台釋回,一至北洋,旋作金陵寓公。)
    (飽經憂患,絕口不談時事。)
    (庚子兩宮西狩,李文忠公入京議款,特約學士入幕。)
    (時餘以府尹充留京辦事大臣,襄辦和議,與學士哲嗣仲昭,同為平遠丁氏婿。
    ()
    (學士行輩居長,詎晤餘時,即謂與餘先後出蘭軒師門下。)
    (同門之義甚古,瑣瑣姻婭不足計也。)
    (學士天資英挺,自經遷謫,學養愈復深邃,與餘傾蓋如故。)
    (謂文忠幕中,晦若可談掌故,而盲於時勢。)
    (其他某某,委瑣惡劣,不直一噱。)
    (其月旦峭刻如此。)
    (朝廷議行憲政,行在政府奏設政務處,派某某充提調,某某充總會辦,學士亦
    (在奏派中。)
    (電信傳來,文忠喜甚,謂可徐圖大用。)
    (學士怫然不悅。)
    (時仁和王文勤、善化瞿文慎均直軍機,充政務處大臣。)
    (於君晦若(式枚)、孫君慕韓(寶琦),並在會辦之列。)
    (學士擬就辭差電稿,囑餘代達榮文忠公,稿中有句云「某亦曾近侍三天,忝居
    (九列,豈能俯首王、瞿,比肩於、孫」等語。)
    (筆鋒犀利,咄咄逼人,猶是當日講筵氣概。)
    (和局未經簽字,學士已請假回寧。)
    (餘督漕淮上,猶時通書札。)
    (壬寅,哲嗣仲昭入汴鄉試,道經清淮,手持學士親筆函,托餘派弁沿途護送。
    ()
    (仲昭以世丈稱餘,謂出自學士意。)
    (餘萬萬不敢當,專敘姻誼。)
    (而學士之風義為不可及矣。)
    (今讀《澗於集》,回憶二十四年前,賢良寺內挑燈煮茗,如昨日事。)
    (不禁人琴之痛云。)
    (狀元多出於江浙)
    (國家龍興遼沈,定鼎燕京。)
    (援照明制,特開科舉,以係人心而光國典。)
    (順治丙戌會試,為開國第一科,選山東聊城傅君以漸為狀元。)
    (由丙戌截至光緒甲辰廢科舉之日止,計共得會試一百十三科(鄉試同),狀元
    (共一百十三人:內蒙古一人,順天一人,直隸三人,山東六人,河南一人,江
    (蘇五十人,浙江二十人,安徽九人,江西三人,福建三人,陝西一人,湖北三
    (人,湖南二人,四川一人,廣東三人,廣西四人,貴州二人。)
    (餘東三省、山西、甘肅、雲南均無人。)
    (江蘇一省幾得半數。)
    (蘇州一府計廿三人,幾得一半之半。)
    (蘇、浙文風相埒,衡以浙江一省所得之數,尚不及蘇州一府。)
    (其他各省或不及十人,或五六人,或一二人,而若奉,若晉,或甘,若滇,文
    (氣否塞,竟不克破開荒而光巨典,豈真秀野之懸殊哉?竊嘗縱觀而知其故,自
    (言游以文學專科,矜式鄉裡,宣尼有「吾道其南」之歎。)
    (南方火德,光耀奎壁。)
    (其間山水之鐘毓,與夫歷代師儒之傳述,家弦戶誦,風氣開先;拔幟匪難,奪
    (標自易,此一因也。)
    (冠蓋京師,凡登揆席而躋九列者,半屬江南人士。)
    (父兄之衣缽,鄉裡之標榜,事甫半而功必倍,實未至而名先歸。)
    (半生溫飽,盡是王曾;年少屐裙,轉羞梁灝。)
    (不識大魁為天下公器,竟視巍科乃我家故物,此又一因也。)
    (綜此二因,沿成積習,至國朝,三元僅得二雋。)
    (蘇州錢君棨三元坊高豎黌宮道左,餘撫蘇時猶及見之。)
    (而廣西邊遠省分,亦有陳君繼昌。)
    (其人崛起遐荒,如驂之靳。)
    (始知文章同此報國,人才不限方隅。)
    (篤生非偶,人貴自立,科名一事,特其小焉者耳。)
    (通計聖清一代,自博學鴻詞科、特保經濟科出,而翰林卻步。)
    (自援例納粟、軍功、保舉興,而正途減色。)
    (至廣方言館、憲政編查館、督辦政務處立,而科舉遂廢刻苦不復存。)
    (狀頭之名,從此中絕。)
    (一朝之國運,亦從此告終焉。)
    (重檢館選彔,為之太息不置也。)
    (至由狀頭登揆席,所謂狀元宰相者,有清一代,僅得一十四人。)
    (曾聞之元和陸文端(潤庠)相國所云,爰綴於篇末。)
    (張之洞經營武漢)
    (武漢據天下上游,夏口北倚雙江,武漢屏蔽。)
    (龜蛇二山,遙遙對峙。)
    (岷江東下,漢水西來,均以此間為樞紐。)
    (地勢成三角形,屹為中流鼎峙。)
    (餘服官鄂渚,適英、美水師提督乘兵艦來謁,謂)
謂文忠:遊行幾遍地球,水陸形勢之佳,未有如茲地者,推為環球第一,不僅屬中國奧區
    ,竊興觀止之歎。
    (地利關係一國之強弱如此。)
    (軍興以後,南皮張文襄公服官最久,於省垣分建絲、麻、紗布各廣,以塞漏卮
    (而擴利源。)
    (並建甲、乙、丙、丁四棧,奄有碣石招賢、平津東閣遺意。)
    (漢陽立鐵廠、兵工廠,規模尤為雄闊。)
    (惜但能舉其大綱,承辦者不盡得人,至有美哉猶憾之歎,然一個臣之遺澤遠矣
    (。)
    (夏口當輪船、鐵路之要衝,百貨雲駢。)
    (洋商茶市交易,不集於滬瀆,而君趨於漢上,所係顧不重歟。)
    (餘承乏二載,蕭規在望,有愧曹隨。)
    (第前賢施之博者,輒守之以約,昔日資為利者,頗思救其弊。)
    (此無他,意指本不相符,而今昔之情形,亦有所不同也。)
    (曾過漢陽,登晴川閣,憑覽江山形勢。)
文 襄:(有聯云)洪水龍蛇街循軌道,青春鸚鵡起樓台。
    (想見元臣風概,固自不凡。)
    (獨武昌黃鶴樓久毀於火,迄未修復。)
    (竊怪文襄督鄂廿餘載,經營建設,不惜浪擲多錢以億萬計,區區一樓,估值僅
    (需十萬金,何以靳而不舉?得毋文人結習,嫉「崔顥題詩在上頭」乎?每與鄂
    (紳柯巽庵(逢時)侍郎逢時宴集,倡議重修,十萬之數不難籌辦。)
    (甫定議,適奉移節北洋之命,繼任者恣睢暴戾,欲蓋翻前人成案而芻狗之。)
    (坐鎮非才,群焉一哄。)
    (不一稔而方、召中興之地,忽易為勝、廣發難之區。)
    (江漢橫流,罔有其極。)
    (乃知保邦制治,不惟其地惟其人。)
    (後之論者,可以觀其變而會其通已。)
    (朱之榛堪稱能吏)
    (平生自慚無才,而愛才若命。)
    (上任五行省,所共事寅僚不下數百人,就中才識,推平湖朱竹石觀察之榛為冠
    (。)
    (觀察家學淵源,早歲官丞倅,已有能名;積資洊升,以江蘇道中候補,於蘇省
    (內政、外交、刑名、榷稅尤為熟悉,計署臬司十三次,署藩司二次。)
    (歷任巡撫倚如左右手,連章優保,徒以病於目,未能駸駸大用。)
    (識者惜之。)
    (觀察雖短於視,一應公牘,但令書記朗誦一過,即能貫徹於心,一一裁決,無
    (不恰中肯窾。)
    (任刑名久,總司釐務數十年,遇州縣來謁,觀察御之嚴。)
    (謂某縣錢漕進款若干,某卡稅釐入款若干,除去應解公家若干,某缺餘若干,
    (某差剩若干,均飽爾等私囊。)
    (倘再不知自愛,貽誤公事,白簡具在,不能為爾輩恕矣。)
    (所言洞見癥結,吏不敢欺,吏不能欺。)
    (餘遇大事,決大疑,每商之觀察。)
    (一經擘畫,咸就條理。)
    (適淮揚道缺出,江南官多如鯽,負大力者咸存希冀心。)
文 襄:(餘昌言於眾曰)蘇省外補道缺甚少,每有缺出,由督撫會商遴員奏補。但商之
    雲者,以其人之可否,尚須斟酌。若朱道才望資格,均推第一,有缺即補,何須
    互商?倘淮揚一缺,不以朱道請補,勿論另補何員,巡撫不能畫稿,即請總督專
    銜陳奏可也。
    (某督以難違公論,落得順風使帆,分寧道員縱多,而分蘇道員獲補,群相缺望
    (,至譏余謂專攬政權。)
    (餘惟扶持善類,力主公道。)
    (悠悠之口,一笑置之。)
    (迨餘去蘇,觀察迄未蒞新任,旋即病逝。)
    (豈暗中猶有阻扼者乎?不得而知已。)
    
    
    
    
     後記
      辛亥十二月,餘在直督任內乞假得允,移寓津沽德租界養痾。越歲八月,就
    醫南來,既在滬上作寓公。閉門卻埽,萬事不關。迄今歲甲子,匆匆已十三年。
    此十三年中,約計上至總統及閣員,外而督軍、省長,非當年部曲,即舊日寅僚
    ,從不願以尺牘往還,借通情愫。一切目見耳聞,離奇怪異,幾不知人間有羞恥
    事,不屑筆之記載,污我毫端。蓋三綱五常之淪斁久矣。本年十月,忽有馮玉祥
    反戈入京,廢斥總統,波及皇室,冒大不韙,致有倉卒逼宮之事。惡耗傳來,無
    中外,無男女,無少長,均斥其荒謬絕倫。餘臥病滄江,聞之尤為憤懑。時段芝
    泉(祺瑞)徇各方之請,入京執政;張雨亭(作霖)躬率勁旅,戰勝入關。主持
    公道,於兩君是賴。爰會合海上諸遺老。公電京榆兩處,作秦庭包胥之哭。其文
    曰:「報載,京政府以閣令擅改優待皇室條件,迫遷乘輿,逼索宮禁;眾情皇駭
    萬狀。辛歲遜政,優待本屬國民公意。此項條件昭告中外,為民國成立公據,屢
    更政變,恪守不渝。若一二人可任意推翻,則何法可資遵守?影響極大。芝公群
    倫屬望,綜領機鈐;雨公倡義興師,奠安畿輔。必先堅守盟約,俾天下信其可恃
    ,大局方易維持。切盼先行電京,速復優待皇室原狀,免致根本動搖,人心疑懼
    。全國幸甚。夔龍等庚叩」等語。嗣得雨帥覆電云:「庚電誦悉。優待條件載在
    盟府,本諸輿情,凡屬國人,同此心理。敝軍行師討賊,不願干政,夙有宣言。
    前驅甫及津沽,距京尚遠。都門近日舉動,事前毫未預聞。辱承垂諉殷拳,頗苦
    無從置喙。不日海內明達群集論政之時,當能主持公道也。作霖佳叩。午印。」
    言外之意可耐尋繹。段雖無覆電,聞對天津遺老言,自任力為保護。迨入京後,
    首先撤退防守醇邸衛兵,一切得以自由。第閱昨日各報,聖駕已駐蹕東交民巷日
    本公使署中,脫險難而入坦途。此後惟祈各友邦之共同保護而已。餘草筆記訖。
    不忍載辛亥以後之事,僅載此條以增餘痛。而夫己氏之肉,詎足食乎!甲子十月
    十五日記。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