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 至 第二二
21**時間: 地點:
(未幾,移漕江。)
(英以書來問佛法大旨,答之曰)
雲 庵:辱書以佛法為問。佛法至妙無二,但未至於妙,則互有長短;苟至於妙,則悟心
之人如實知自心究竟,本來成佛,如實自在,如實安樂,如實解脫,如實清淨,
而日用唯用自心。自心變化,把得便用,莫問是非。擬心思量,已不是也。不擬
心,一一天真,一一明妙,一一如蓮華不著水。所以迷自心,故作眾生;悟自心
,故成佛。而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由迷悟故有彼此也。如今學者多不信自心,
不悟自心,不得自心明妙受用,不得自心安樂解脫,心外妄有禪道,妄立奇特,
妄生取捨,縱修行,落外道二乘禪寂斷見境界。
(雲庵之言,蓋救一時之弊,然其旨要,曉然可以發人之昧昧,故私識之。)
(大本禪師被詔住大相國寺慧林禪院,將引對,有司使習儀累日。)
(神宗皇帝御便殿見之。)
(師既見,但山呼,即趨登殿。)
(賜座,即就榻盤足作加趺。)
(侍衛驚相顧,自如也。)
(賜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
大智禪:(上問)受業何寺?
雲 庵:承天永安。
(蓋蘇州承天寺永安院耳。)
(上大喜,語論甚久。)
雲 庵:(既釋退,目送之,謂左右曰)真福僧也!
侍 者:和尚見官家如何?
雲 庵:吃茶相問耳。
(其天資粹美,吐辭簡逕,真超然可仰。)
(涿州克符道者見臨濟,機辯逸格,以宗門有四科簡定佛祖旨要,作偈發明之)
臨 濟:奪人不奪境,緣自帶淆訛。擬欲求玄旨,思量反責麼。驪珠光燦爛,蟾桂影婆娑
。覿體無差互,還應滯網羅。
作 偈:奪境不奪人,尋言何處真。問禪禪是妄,究理理非親。日照寒光淡,山遙翠色新
。直饒玄會得,也是眼中塵。
臨 濟:人境兩俱奪,從來正令行。不論佛與祖,那說聖凡情。擬犯吹毛劍,還如植木盲
。進前求妙會,特地斬精靈。
作 偈:人境俱不奪,思量意不偏。主賓言不異,問答理俱全。踏破澄潭月,穿開碧落天
。不能明妙用,淪溺在無緣。
(洞山悟本禪師作五位君臣標準綱要,又自繫於其下)
作 偈: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昔日嫌。偏中正,失曉老
婆逢古鏡。分明覿面更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
莫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偏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還同火裡蓮,宛
然自有沖天氣。無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裡坐。
(臨濟、洞上二宗相鬚髮揮大法,而是偈語世俗傳寫多更易之,以徇其私,失先
(德之意。)
(予竊惜之,今錄古本於此,正諸傳之誤。)
(報本元禪師孤硬,風度甚高,威儀端重,危坐終日。)
(南禪師之門弟子能蹤跡其行藏者,唯師而已。)
(師初開法,法嗣書至,視其名)
南 公:吾偶忘此僧。
作 偈:(謂專使曰)書未欲開,可令親來見老僧。
(專使反命。)
(師即日包腰而來,至豫章,聞南公化去,因留歎息。)
(適晦堂老人出城,相會與語,奇之,恨老師不及見耳。)
(師道化東吳,人歸之者如云。)
(嘗自乞食,舟載而還。)
(夜有盜舟人絕叫,白刃交錯於前,師安坐自若,徐曰)
晦 堂:所有盡以奉施,人命不可害也。
(盜既去,達旦,人來,視舟,意師死矣,而貌和神凝如他日。)
(其臨生死禍福,能脫然無累如此。)
(延慶洪准禪師,桂林人,從南禪師游有年。)
(天資純至,未嘗忤物,聞人之善,如出諸己,喜氣津津生眉宇間;聞人之惡,
(必合掌扣空,若追悔者。)
(見者莫不笑之,而其真誠如此,終始一如。)
(暮年不領院事,寓跡於寒溪寺,壽已逾八十矣。)
(平生日夕無他營為,眠食之餘,唯吟梵音贊觀世音而己。)
(臨終時,門人弟子皆赴檀越飯,唯一僕夫在。)
(師攜磬坐土地祠前,誦《孔雀經》一遍,告別,即安坐瞑目,三日不傾。)
(鄉民來觀者堵立,師忽開目見笑,使坐於地。)
(有頃,門弟子還,師呼立其右,握手如炊熟,久寂然,視之,去矣,神色不變
(,頰紅如生。)
(道俗塑其像龕之。)
(予嘗過其廬拜瞻,歎其平生多潛行密用,不妄求知於世,至於死生之際,乃能
(超然如是,真大丈夫也。)
(八地菩薩證無生法忍,觀一切法如虛空性,猶是漸證無心,至十地中,尚有二
(愚入等覺,已則一分無明未盡,猶如微塵,尚能懺悔。)
(准之梵贊,其亦自治者歟?)
(南禪師居積翠時,一夕燕坐,光屬屋廬,誡侍者勿言於外。)
(嵩明教既化,火浴之,頂骨、眼睛、齒舌、耳毫、男根、數珠皆不壞。)
(如世尊言比丘生身不壞,發無垢智光者,善根功德之力,如來知見之力,故行
(住坐臥須內外清淨。)
(彼二大老乃今耳目所接,非異世也,而獨爾殊勝者,非平生踐履之明驗歟?予
(嘗作二偈曰)
大智禪:如來功德力,內外悉清淨。念起勿隨之,自然心無病。
晦 堂:形與佛祖等,道致人天護。戒淨福人天,心空同佛祖。
(予嘗與數僧謁雲峰悅禪師塔,拜起,拊之曰)
大智禪:生耶,死耶?
大智禪:(久之,自答曰)不可推倒塔子去也。
旁 僧:今日時節正類道吾因緣。
作 偈:(因示之曰)不知即問,不見即討。圓滿現前,何須更道。維堅密身,生死病老
。面前塔子,不可推倒。
(南安岩儼和尚,世傳定光佛之應身也,異跡甚多。)
(亦自有傳,然傳不載其得法師名字,但曰西峰而己。)
(西峰在廬陵真廟,時有雲豁禪師者,奉先深公之高,深見雲門。)
22**時間: 地點:
(當時龍象無有出其右者,獨清涼明禪師與之齊名,謂之深、明二上座。)
(儼和尚多以偈示人,偈尾必題四字曰)
永明和:贈以之中。
(世莫能測。)
謂 眾:(臨終)汝等當知妙性廓然,本無生滅,示有去來,更疑何事?吾此日生,今正
其時。
(乃右脅而臥。)
謂 眾:(予曰)方其入滅,乃曰『吾此日生,今正其時』。
(予嘗游東吳,寓於西湖淨慈寺。)
(寺之寢堂東西廡建兩閣,甚崇麗。)
謂 眾:(寺有老衲謂予言)永明和尚以賢首、慈恩、天臺三宗互相水炭,不達大全,故
館其徒之精法義者於兩閣,博閱義海,更相質難,和尚則以心宗之衡准平之。又
集大乘經論六十部、西天此土賢聖之言三百家,證成唯心之旨,為書一百卷,傳
於世,名曰《宗鏡錄》。
(其為法施之利,可謂博大殊勝矣。)
(今天下名山莫不有之,而學者終身有未嘗展卷者,唯飽食橫眠,遊談無根而己
(,謂之報佛恩乎,負佛恩乎?)
(同安察禪師作《十玄談》,大宏正中妙挾之旨。)
(其言妙麗,照映叢林。)
(然歲月浸遠,多失其真。)
(今《傳燈》所載,題目不同,獨達觀所編《五家宗派》敘之頗詳,予嘗得舊本
(,與《五家宗派》所傳少差耳。)
(《傳燈》繫師為九峰虔之嗣,而達觀標師為雲居膺之子。)
(不省達觀何從得其實耶?然清涼法眼去師之世不遠,作贊詞,其敘如《傳燈》
(所載,則《五家》之論又可疑也。)
(十玄之詞,其次敘當視其題目,皆連聯而作。)
(前五首示其旨要,後五首使履踐之。)
(然八首皆兩字為題,意雖相貫,而詞句疊為起伏。)
(初曰《心印》偈,末曰「無心猶隔一重關」。)
(故又作《祖意》偈,首曰:「豈與塵機作繫留」。)
(故又作《真機》偈,首曰:「真機爭墮有無功」。)
(故又作《塵異》偈,中曰「三乘分別強安名」。)
(故又作《三乘次第》耳。)
(此乃其所示之旨要也。)
(至其六,則曰《反本》偈,末曰:「還鄉曲調如何唱」。)
(故又作《還鄉》偈,其末曰「更無一物獻尊堂」,是為正位坐卻,則非妙挾。
()
(故又作《回機》,機妙則失宗,尚存知見,是謂大病。)
(故又作《轉位》,轉位則所謂異類中行,異類全偏,卻須歸正,使血脈不斷。
()
(故又作《一色過後》,此乃使之履踐之意也。)
(《五家宗派》亦云「一色過後」,但「塵異」為「塵中有異」而己。)
(南禪師風度凝遠,人莫涯其量。)
(故門下客多光明偉傑,名重叢林。)
(有終身未嘗見其破顏者。)
(予聞之:厚於義者薄仁,師道也,師尊而不親;厚於仁者薄於義,親道也,親
(親而不尊。)
(南公之意豈不以是哉?)
(醉裡有狂僧號戒道者,依止聚落,無日不醉。)
(然吐詞怪奇,世莫能凡聖之。)
謂 眾:(有飲以酒者,使自為祭文,戒應聲曰)惟靈生在閻浮,不嗔不妒,愛吃酒子,
倒街臥路,直待生兜率陀天,爾時方不吃酒故。何以故?淨土之中無酒得沽。
(《金剛般若經》以無住為宗。)
(以無住為宗,則宜其所談皆蕩相破有,纖塵不立也。)
(而經贊福勝者半之。)
(持戒修福者,有為事耳,而世尊答能於此經生信心者必此人。)
(何也?)
(王文公罷相,歸老鍾山。)
(見衲子必探其道學,尤通《首楞嚴》。)
(嘗自疏其義,其文簡而肆,略諸師之詳,而詳諸師之略,非識妙者莫能窺也。
()
王文公:(每曰)今凡看此經者,見其所示『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知根身器界生起不
出我心。竊自疑今鍾山,山川一都會耳,而游於其中無慮千人,豈有千人內心共
一外境耶?借如千人之中,一人忽死,則此山川何嘗隨滅。人去境留,則經言山
河大地生起之理。不然,何以會通,稱佛本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