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 至 第二〇
11**時間: 地點:
大智禪:(一日升座)『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若人道得,我分半院與伊。
大智禪:(時有僧出眾,明下座約住曰)相見易得好,共事難為人。去!
(大本禪師,年八十終於蘇州靈巖山。)
(臨行,門弟子請曰)
大智禪: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告安座。
作 偈:(本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今日特地圖甚麼?尋常要臥便臥,不可今
日特地坐也。
(索紙筆,大書五字曰:「後事付守榮」。)
(擲筆憨臥,若熟睡然。)
(撼之,已去矣。)
(《首楞嚴經》二種轉依者,一轉染得淨,二轉迷得悟。)
(菩提是生得,謂二障障不生,故今斷障得名生得。)
(涅槃名為顯得,本性清淨,客塵翳故,今斷而彼顯,名為顯得。)
(然轉位有六:第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以勝解慚愧力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
(淨種功能,漸伏現行,亦名為轉也;第二通達轉,由見道達真,力斷二障,粗
(證一分,真實轉依故;第三修習轉,謂地地漸斷俱生,證真轉依也;第四果滿
(轉,謂究竟位以金剛定永斷本來一切粗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也;第五下劣
(轉,謂二乘厭苦欣寂,證真擇滅,無勝堪能故;第六廣大轉,謂大乘位俱無欣
(厭,通達二空,雙斷二障,頓證無上菩提,有勝堪能故。)
(唐高僧號懶瓚,隱居衡山之頂石窟中。)
其 略:(嘗作歌)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其言宏妙,皆發佛祖之奧。)
(德宗聞其名,遣使馳詔召之。)
其 略:(使者即其窟,宣言)天子有詔,尊者幸起謝恩。
(瓚方撥牛糞火尋煨芋,食之,寒涕垂膺,未嘗答。)
(使者笑之,且勸瓚試涕。)
其 略:(瓚曰)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涕耶?
(竟不能致而去。)
(德宗欽歎之。)
(予嘗見其像,垂顧倉目,氣韻超然,若不可犯干者。)
其 略:(為題其上曰)糞火但知黃獨美,銀鉤那識紫泥新。尚無心緒收寒涕,豈有工夫
問俗人。
作 偈:(律部曰)昔有一國大亂,民爭逃他邦,道旁室廬皆空。一老兵過之,聞呱呱之
聲,入視之,有嬰兒仰視屋樑。老兵隨觀之,乃懸飯囊耳。為解開,視之,則灰
也。嬰兒見之即死。蓋其母欲棄去,不忍殺,懸此囊,紿云:『此飯也。』故其
繫念不忘。識其為灰,則無餘想矣。
(乃知三界生死留滯,皆想所持。)
(故古之達法大士臨終超然自得者,無別道,但識法根源而已。)
(叢林相傳石頭和尚施身食虎,祝曰)
永明和:我宗如他日大振,必先食吾足。
(虎果自足而食。)
(予竊笑之。)
(紹聖初,游南臺,見泰布衲祭石頭明上座文,敘其施身食虎甚詳,乃知後人不
(能明,遂相傳為遷禪師也。)
(又曰清涼法眼禪師臨終以書別李國主,主幸所居而法眼不去,侍者壓以米囊,
(乃卒。)
(按:本傳法眼以周顯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閏月剃髮沐浴告眾坐逝,未
(嘗先以書約國主也。)
(而韓熙載作《悟空禪師碑》,則曰)
大智禪:師臨終以書別皇帝,中夜聞鐘聲,御升元閣,泣而送之。
永明和:洞山悟本禪師見母行乞,佯為不識。母竟死於路旁。往視之,有米數合,為投大
眾粥鍋中。以薦冥福。
(悟本獨閹寒溪百結最有年,至住新豐已六十餘,自岩頭、雪峰、欽山三人相尋
(而至,於是積幾千人,則母蓋不啻八十歲矣。)
(借使聞其子顯著,自東吳孤行而來,不亦難乎?又曰)
雪 峰:玄沙欲出家,懼其父不從。方同捕魚,因覆舟溺死之。
(玄沙天資高妙,必不爾。)
(獨不知何所據,便爾不疑。)
(此直不情者托之以自藏。)
(安知誣毀先德為罪逆,必有任其咎者,不可不慎也!)
(香山居士白樂天醉心內典,與之游者多高人勝士。)
(觀其與濟上人書,鉤深索隱,精確高妙,未嘗不置卷長歎,想見其為人,恨不
(見濟公所答耳。)
(因作補濟上人答樂天書一首,並樂天問詞錄於此:
( 月日弟子太原白居易白濟上人侍者:昨者頂謁時,不以愚蒙,言及佛法。
()
(或未了者,許重討論。)
(今經典間未諭者,其義有二,欲面問答。)
(恐彼此卒卒,語言不盡,故粗形於文字,願詳覽之,敬佇報章,以開未悟。)
(所望,所望!佛以無上大慧觀一切眾生,知其性大小不等,而以方便智說方便
(法,故為闡提說十善法,為小乘說四諦法,為中乘說十二因緣法,為大乘說六
(波羅蜜法,皆對病根投以良藥,此蓋方便教中不易之典也。)
(何者?若為小乘人說大乘法,心則狂亂,狐疑不信,所謂無以大海內於牛跡也
(;若為大乘人說小乘法,是以穢食置於寶器,所謂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故《維摩經》總其義云:『為大醫王,應病與藥。)
(』又《首楞嚴三昧經》云:『不先思量,而說何法?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正是此義耳。)
(猶恐說法者不隨人之根性也,故又《法華經》戒云:『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
(苦。)
(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
(』如此非獨慮說者不能救病,亦恐聞者不信,沒在罪苦也。)
(則佛之付囑,豈不丁寧耶?何則?《法王經》云:『若定根基,為小乘人說小
(乘法,為大乘人說大乘說,為闡提人說闡提說,是斷佛性,是滅佛身。)
(是說法人當歷百千萬劫,墮諸地獄,縱佛出世,猶未得出。)
(若生人中缺唇無舌,獲如是報。)
(何以故?眾生之性,即是法性,從本已來無有增減,云何於中分別病藥?』又
(云:『於諸法中,若說高下,即名邪說,其口當破,其舌當裂。)
(何以故?一切眾生,心垢同一垢,心淨同一淨。)
(眾生若病,應同一病;眾生須藥,應同一藥。)
(若說多法,即名顛倒。)
(何以故?為妄分別,坼善惡法,破一切法故;隨機說法,斷佛道故。)
(』此又了然不壞之義也。)
(《金剛三昧經》云:『皆以一味道,終不以小乘。)
(無有諸雜味,猶如一雨潤。)
(』又《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據此後三經,則與前三經義甚相戾也。)
(其故設使觀知人心,若彼發小乘心,而為說大乘法,可乎?若未能觀彼心,而
(率己意說,又可乎?既未能觀,與默然不說,又可乎?若云依維摩詰謂富樓那
(云『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方法』,又云『不觀人根,不應說法』,夫以
(富樓那之通慧,又親奉如來,為大弟子,尚未能觀知人心,況後五百歲末法中
(弟子豈能盡觀知人心而後說法乎?若云依義不依語,則上六經之義互相違反,
(其將孰依乎?若云依了義經,則三世諸佛、一切善法皆從此經出,孰名為不了
(義經乎?況諸經中與《維摩》、《法華》、《首楞嚴》之說同者非一也,與《
(法王》、《金剛三昧》之說同者亦非一也,今故引以為問,必有甚深之旨焉。
()
(今且有人忽問法於上人,上人或能觀知其心,或未能觀知其心,將應病與藥而
(為說耶?將同一病一藥而為說耶?若應病與藥,又是有高下,是有雜味,即反
(《法王》等三經之義。)
(豈徒反其義,又獲如上所說之罪報矣。)
(若同一病一藥為說,必當說大乘。)
(大乘即佛乘也,若贊佛乘,且不隨應,且不救病,即反《維摩》等三經之義。
()
(豈徒反其義,又使眾生沒在罪苦矣。)
(六者皆如來說,如來是真語者,是實語不誑語不異語者。)
(今隨此則反彼,順彼則逆此。)
(設有問上人,其將何法以對焉?此其未諭者一也。)
(又五蘊者,色、受、想、行、識是也。)
(十二因緣者,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
(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是也。)
(夫五蘊、十二因緣,蓋一法也,蓋一義也。)
(略言之則為五,詳言之則為十二。)
(雖名數多少或殊,其於倫次轉遷,合同條貫。)
(今五蘊中,則色、受、想、行、識相次,而十二緣中,則行、識、色、入、觸
(、受相緣。)
(一則色在行前,一則色次行後,正序之既不類,逆倫之又不同。)
(若佛次第而言,則不應有此雜亂;若謂偶然而說,則不當名為因緣。)
(前後不倫,其義安在?此其未諭者二也。)
(上人耆年大德,後學宗師,就出家中,又以說法,而作佛事,必能研精二義,
(合而通之。)
(仍望指陳,著於翰墨。)
(蓋欲藏諸篋笥,永永不忘也。)
(其餘疑義,亦續咨問。)
(居易頓首。)
(予補其答曰:辱賜書,蒙以教乘為問。)
(顧惟魯鈍之資,何足以當天縱之辯。)
(然敢不竭疲陋,以塞外議,為法之勤耶?如居士所論六經二義,與夫行、色不
(倫之說為不通者,在不痛思自所問端『方便智』三言而已。)
(了此三言,則雖百千妙義、無盡法門,可不究而解,矧所謂《維摩》、《法王
(》前後六經相戾之義乎。)
(方便智者,如將將兵,權謀所施,非有定式,其發如雷霆、如機括,故能消禍
(於未然,折衝於千里,在一時耳,豈據典故哉。)
(夫軍勢之虛實,將氣之勇怯,陣形之可否,成敗之先見,或有定論。)
(例吾教,三乘以觀根授法,不可參亂是也。)
(以勇怯之氣,為虛實之勢,以施其事,則誤矣。)
(例吾法,謂不可以大乘之法授小乘之人,而小乘之人終不堪授大乘之法,如《
(維摩》、《法華》等三經所以丁寧告諭者是也。)
(《法王》等三經又明告直指,纖悉蕩除之,亦所當爾。)
(何以知之?如將兵者,意在濟亂以安國,則如來之意,豈非欲開迷以顯智乎?
(執三乘之語言,違佛之方便智者,失之甚矣!彼持品第眾生根器之說,不能了
(者,反墮常見,即外道,非佛道也。)
(執眾生佛性,自無始以來,無有是事者,又墮斷見,即外道非佛道也。)
(《華嚴經》曰:『凡愚之人,迷佛方便,執有三乘。)
(』《法華經》曰:『尋念過去佛,亦應說三乘。)
(』來書所疑可以釋矣。)
(《涅槃經》曰『欲得早日成佛者與早欲,遲成者與遲成』,《起信論》曰『世
(尊為勇猛眾生說成佛在一念,為懈怠眾生說得果須滿僧祗』者,真方便智之旨
(。)
(神而明之,則能變通與奪,施之以成就眾生也。)
(一代時教,以三宗攝之,所謂法相、破相、性宗也。)
(前之六經二義,乃法相、破相二宗所攝,此二宗自不許相難,以建立蕩除宗異
(故也。)
(又疑為法師者不能定觀人之根過,慮誤授人以法,且有罪苦。)
(夫知法比丘雖凡夫具足煩惱之軀,然其志好明達,慧辯猛利,非果位小乘可比
(。)
(如迦陵鳥在,則聲壓眾鳥;如堅好木茁地,則已秀群木。)
(又況維摩所訶富樓那自言其過,有以也哉。)
(如是而論,恐尚紆疑,請借近事以明之。)
(王公大人之閱天下士,非必龍章玉山,其必先以言語。)
(言語者,德行之候。)
(故曰:有德者必有言。)
(又曰: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雖古之聖人,莫能外此。)
(則知法者,觀人之根大小,又豈有他術乎?如居士所疑色、受、想、行、識與
(夫十二有支因緣之法名次不倫,互有錯謬者,未辨名目之理故也。)
(夫色等五蘊,乃三苦已成之軀;十二有支,乃三世生因之法。)
(如《華嚴.十地品》云『於第一義不了,故名無明。)
(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等』者,其敘本末沿襲,
(理固然也。)
(《般若經》則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者,破有法不真故也。)
(且色體尚爾,況四蘊但名而已哉?《般若》諸經破有之教,故言五蘊,則色居
(行之前。)
(《華嚴.十地品》諸經敘沿襲之因,故色在行之後。)
(非略言則五,詳言則十二也。)
(法之所本,要本於理,而當於義,不必守名句以自滯。)
(多病久廢講,前之所陳者,皆教乘之深旨,非敢臆斷意諭。)
(至於言謂之不及,而可以模鑄。)
(魔、佛了辨,異同者又未可遽言也。)
(斷際禪師與異僧游泳天臺,行數日,至江漲,不能濟。)
(植杖久之,異僧以笠當舟,登之浮去。)
斷 際:(罵曰)我早知汝定捶折其脛乃快也!
雪 峰:(異僧歎曰)道人猛利,非我所及。
(雪峰、岩頭、欽山自湘中入江南,至新吳山之下,欽山濯足澗側,見菜葉而喜
(,指以謂二人曰)
雪 峰:此山必有道人,可沿流尋之。
雪 峰:(恚曰)汝智眼太濁,他日如何辨人?彼不惜福如此,住山何為哉?
(古之人擇師結友如是其審哉!)
(法燈泰欽禪師初住洪州雙林,乃曰)
大智禪:山僧本擬深藏山谷,遣日過生緣。清涼老人有不了底公案,所以出來為他了卻。
若有人問,便說似伊。
一 僧:(時出問)如何是老人未了底?
(欽曳杖擊之。)
一 僧:我有何過?
大智禪:(欽曰)祖禰不了,殃及兒孫。
一 僧:(李國主從容問曰)先師有甚麼不了底公案?
大智禪:(欽曰)現分析底。
(國主駭之。)
(欽少年時,其悟解已逸格,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
(性忽繩墨,不事事。)
(嘗自清涼遣化維揚,不奉戒律,過時未歸,一眾傳以為笑,法眼遣偈往呼之。
()
(既歸,使為眾燒浴。)
12**時間: 地點:
(一日,問大眾曰)
法 眼: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
(對者皆不契。)
(欽適自外至,法眼理前語問之。)
法 眼:(欽曰)大眾何不道繫者解得?
(於是人人改觀。)
法 眼:汝輩遮回笑渠不得也。
(王文公方大拜,賀客塞門。)
(公默坐甚久,忽題於壁間曰)
王文公:霜筠雪竹鍾山寺,投老歸歟寄此生。
(又元宵賜宴於相國寺,觀俳優。)
(坐客歡甚,公獨)
作 偈:諸優戲場中,一貴復一賤。心知本自同,所以無欣怨。
王文公:(予嘗謂同學曰)此老人通身是眼,瞞渠一點也不得。
臨 濟:(大師曰)大凡舉唱宗乘,須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
(諸方衲子多溟涬其語,獨汾陽無德禪師能妙達其旨,通之曰)
作 偈:三玄三要事難分,得意忘言道易親。一句明明該萬象,重陽九日菊花新。
(非特臨濟宗喜論三要,石頭所作《參同契》備具此旨。)
(竊嘗深觀之,但易玄要之語為明暗耳。)
(文止四十餘句,而以明暗論者半之。)
臨 濟:(篇首便標曰)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
作 偈:(又開通發揚之曰)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在暗則必分上中,在明則須明清
濁,此體中玄也。
作 偈:(至指其宗而示其意,則曰)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故下廣敘明暗之句,奕
奕聯連不已,此句中玄也。
作 偈:(及其辭盡也,則又曰)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道人日用,能不遺時失候,
則是真報佛恩,此意中玄也。
(法眼為之注釋,天下學者宗承之。)
(然予獨恨其不分三法,但一味作體中玄解,失石頭之意。)
(李後主讀當「明中有暗」注辭曰)
法 眼:玄黃不真,黑白何咎?
(遂開悟。)
(此悟句中玄為體中玄耳。)
(如安《楞嚴》破句讀,《首楞嚴》亦有明處,予懼學者雷同其旨。)
(宗門妙意指趣,今叢林絕口不言,老師宿德日以凋喪,末學小生日以嘩喧,無
(復明辨,因記先德銓量大法宗趣於此,以俟有志者。)
(此方教體以音聞應機,故明導者假以語言,發其智用。)
(然以言遣言,以理辨理,則妙精圓明未嘗間斷,謂之流注真如。)
(此汾陽所謂「一句明明該萬象」者也。)
(得之者神而明之,不然死於語下,故其應機而用皆脫略窠臼,使不滯影跡,謂
(之有語中無語。)
(此汾陽所謂「重陽九日菊花新」者也。)
(三玄之設,本猶遣病,故達法者貴其知意。)
(智意則索爾虛閒,,隨緣任運,謂之不遺時。)
(此汾陽所謂「得意忘言道易親」者也。)
(古塔主喜論明此道。)
(然論三玄則可以言傳,至論三要則未容無說。)
(豈不曰「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自非親證,此道莫能辨也。)
大智禪:(廬山玉澗林禪師作《雲門北斗藏身因緣》偈)北斗藏身為舉揚,法身從此露堂
堂。雲門賺殺他家子,直至如今謾度量。
(五祖戒禪師,雲門的孫,有機辯,嘗罷祖峰法席,遊山南,見林,問作偈之意
(。)
(林舉目視之,戒曰)
大智禪:若果如此,雲門不直一錢,公亦當無兩目。
(遂去,林竟如所言,而戒暮年亦失一目。)
(今妄意測度先德之旨,疑誤後生者,亦可以少戒。)
雲 門:(天臺宗講徒曰)昔智者大師聞西竺異比丘言龍勝菩薩嘗於灌頂處誦出《大佛頂
首楞嚴經》十卷,流在五天,皆諸經所未聞之義,唯心法之大旨,五天世主保護
秘嚴,不妄傳授。智者聞之,日夜西向禮拜,願早至此土,續佛壽命,然竟不及
見。唐神龍初,此經方至廣州翻譯。
(今市工販鬻遍天下,而學者往往有畢生不曾識之者。)
(法輕則信種自劣,可歎也!)
(古老衲住山,多托物寓意,既自遊戲,亦欲悟人。)
(如子湖之畜犬,道吾之巫衣端笏,獨雪峰、歸宗、西院、皆握木蛇。)
雪 峰:(故寄西院偈云)本色住山人,且無刀斧痕。
(予元符間至疏山,見仁禪師畫像亦握木蛇。)
大智禪:(嘗有僧問曰)和尚手中是什麼物?
雪 峰:是曹家女。
雪 峰:(因歎其孤韻超拔,能清涼熱惱,為作贊曰)三支習氣,其毒熾然。熏蒸識心,
盤屈糾纏。眾生不明,橫生疑怖。忽然見之,輒自驚仆。空華世間,本離生滅。
廓然十方,露其窟穴。惟矮師叔,是大幻師。與奪萬法,自在娛嬉。乃知大千,
緣公戲具。手中木蛇,是曹家女。
永明和:此根本識心,既稱為一切法體,又云常住不動。只如萬法,即此一心有,離此一
心有。若即心,萬法遷變,此心云何稱為常住?若離此心,復云何得為一切法體
?
雪 峰:(自答曰)開合隨緣,非即非離。以緣會故合,以緣散故開。開合但緣,卷舒無
體。緣但開合,緣亦本空,彼此無知,能所俱寂。故《密嚴經》偈曰:『譬如金
石等,本來無水相。與水共和合,若水而流動。藏識亦如是,體非流動流。諸識
共相應,與法同流轉。如鐵因磁石,周回而轉移。二俱無有思,狀若有思覺。賴
耶與七識,當知亦復然。習繩之所繫,無人而若有。普遍眾生身,周行諸陰趣。
如鐵與磁石,展轉不相知。』
(予嘗締觀一切眾生,迷於動轉遷移之中,生心執著,以為實然,以是橫計有生
(有死,罪行福行,如嬰兒自旋,見屋廬轉。)
(諸佛大悲,為作方便,以無情之類無有心念而亦有遷流為譬。)
(識心本來自寂,即入無生大解脫門。)
(潭州道吾山有湫毒龍,所蟄墮葉,觸波必雷雨連日,過者不敢喘。)
(慈明與泉大道同游,泉牽其衣)
慈 明:可同浴。
(慈明掣肘逕去。)
(泉解衣躍入,霹靂隨至,腥風吹雨,林木掀播。)
(慈明蹲草中,大驚,意泉死矣。)
13**時間: 地點:
慈 明:(須臾晴霽,忽引頸出波間,笑呼曰)㘞。
(又嘗夜坐祝融峰頂,有大蟒繞盤之。)
(泉解衣帶縛其腰中,夜不見。)
(黎明策杖遍山尋之,帶纏枯松之上,蓋松妖也。)
(又自後洞負一石羅漢像至南臺,像無慮數百斤。)
(眾僧驚駭,莫知其來,後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傳至今,號飛來囉漢。)
(又過衡山縣,見屠者斲肉,立其旁,作可憐之態,指其肉,又指其口。)
慈 明:(屠問曰)汝啞耶?
(即點頭。)
(屠大憐之,割巨臠置缽中。)
慈 明:(泉喜出其望外,連呼曰)感謝!
(市人皆笑,泉自若而去。)
(後住南嶽芭蕉庵,遭橫逆,民其衣,役郴州牢城。)
慈 明:(盛暑負土築城,經通衢,弛擔而坐,觀者如堵,說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受
罪足。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獄。
(言訖,微笑而寂,異香鬱然。)
(郴人至今供事之。)
大智禪:(泉親見汾州無德南山清涼道人謂予曰)我十餘年作老黃龍侍者,聞其說見慈明
事甚詳。嘗喟然歎曰:『我平生不得谷泉、文悅,又爭識得慈明?』
大智禪:(靈源謂予曰)道人保養,如人病須服藥。藥之靈驗易見,要須忌口乃可,不然
服藥何益?生死是大病,佛祖言教是良藥,染污心是雜素,不能忌之,生死之病
無時而損也。
大智禪:(予愛其言,追念《圓覺經》曰)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
即菩薩。
慈 明:(《法句經》曰)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但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南嶽思大禪師悟入法華三昧,即誦曰)
大智禪: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
(汾陽無業大達國師一生答學者之問,但曰)
清涼國:莫妄想。
(是謂稱性之語,見道逕門。)
(而禪者易其言,反求玄妙,可笑也!)
(三祖《信心銘》、志公《十二時歌》、永嘉《證道文》,禪者不可不誦。)
(退之見大顛事,傅大士《四相頌》雖不言,於宗門何傷乎?)
(定上座,不知何許人。)
(臨濟會中號稱龍象。)
臨 濟:(初至)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臨 濟:(下座搊住)速道,速道!
(定擬議,濟掌之,輒推去。)
臨 濟:(傍僧呼曰)何不禮拜?
(定拜起,汗如雨,因大悟。)
(岩頭、雪峰、欽山三人往河北,道逢定。)
雪 峰:(鎮府來問曰)臨濟和尚健否?
臨 濟:(定曰)已化去也。
臨 濟:(相顧歎息)有何言句示眾?
雪 峰:(定曰)尋常上堂,曰:『汝等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自面門出入,未
證據者看。』
臨 濟:(欽山曰)何不道赤肉團上非無位真人?
雪 峰:(定忽擒住曰)且道無位真人與非無位真人相去多少?速道,速道!
(欽色動,不能對。)
(岩頭、雪峰勸解之。)
雪 峰:(定曰)若不是遮兩個老凍膿,築殺尿牀鬼子。
雪 峰:(又過橋,見三講人方論法義,定倚杖聽之,講者戲問曰)禪者,如何是禪和窮
到底?
(定捉住,欲拋置水中。)
(兩講人驚抱持之哀告。)
雪 峰:(定曰)若不是汝輩,且教禪和窮到底。
(臨濟宗旨貴直下便見,不復留情。)
(定公所用,舒卷自在,如明珠走盤,不留影跡,可畏仰哉!)
(南禪師居積翠時,有僧侍立,顧視久之)
大智禪:百千三昧無量妙門,作一句說與汝。汝還信否?
雪 峰:和尚誠言,安敢不信。
南 公:(指其左)過遮邊來。
南 公:(僧將趨,忽咄之)隨聲逐色,有甚了期?出去!
(一僧知之,即趨入。)
(南公理前語問之,亦對曰)
南 公:安敢不信。
南 公:(又指其左)過遮邊來。
南 公:(僧堅不往,又咄之)汝來親近我,反不聽我語。出去!
(其門風壁立,雖佛祖亦將喪氣,故能起臨濟已墜之道。)
(而今人誣其家風但是平實商量,可笑也。)
雪 峰:(《淨業障經》曰)世尊謂無垢光曰:『寢夢犯欲,本無差別;一切諸法,本性
情淨。然諸凡夫,愚小無智,於無有法,不知如故,妄生分別,以分別故,墮三
惡道。』古佛同聲說偈曰:『諸法同鏡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別癡恚
愛。諸法常無相,寂靜無根本。無邊不可取,欲性亦如是。』
(然教乘所論,開遮不一,故曰九結十纏。)
(性雖空寂,初心學者且須離之。)
(是以諸佛所說深經,先誡不可於新發意。)
(菩薩說「慮種子習重,發起現行,又為觀淺根浮」,信解不及故也。)
(道吾真禪師孤硬,具大知見,與楊岐會禪師俱有重名於禪林,當時慈明會中先
(數會、真二大士為龍象。)
(然開法皆遠方小剎,眾才二十餘輩,諸方來者必勘驗之,往往望崖而退甚多。
()
(真臥病,院主問)
大智禪: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雪 峰:粥飯頭不得氣力。
雪 峰:(良久)會麼?
大智禪:不會。
雪 峰:貓兒尾後帶研槌。
大智禪:(或問)如何是佛?
雪 峰:洞庭無蓋。
予作偈:洞庭無蓋,凍殺法身。趙州貪食,牙齒生津。
(翠岩真點胸英氣逸群,不虛許可。)
(嘗客南昌章江寺。)
(長老政公亦嗣慈明,性喜講說,學者多尚義學。)
(真一日見政,則以手摳其衣,露兩脛,緩步而過。)
慈 明:(政怪問之)前廊後架皆是葛藤,政恐絆倒耳。
慈 明:(政為大笑)真兄,我與你同參,何得見人便罵我?
慈 明:(真熟視)我豈罵汝。吾畜一喙,準備罵佛罵祖,汝何預哉?
(政無如之何而去。)
大智禪:(見南)我他日十字街頭做個粥飯主人。有僧自黃檗來,我必勘之。
南 公:何必他日,我作黃檗僧,汝今試問。
大智禪:(真便問)近離什麼處?
南 公:黃檗。
大智禪:(真曰)見說堂頭老子腳跟不點地,是否?
南 公:上座何處得這消息來?
大智禪:(真曰)有人傳至。
南 公:(笑曰)卻是汝腳跟不點地。
(真亦大笑而去。)
(好問學者「魯祖當日見來參者,何故便面壁去」,未有契其機者。)
作 偈:(自)坐斷千山與萬山,勸人除卻是非難。池陽近日無消息,果中當年不目觀。
(衡岳楚雲上人生唐末,有至行。)
(嘗刺血寫《妙法蓮華經》一部,長七寸,廣四寸,而厚半之,作旃檀匣,藏於
(福嚴三生藏。)
作 偈:(又刻八字於其上)若開此經,誓同慈氏。
(皇綁間,有貴人遊山,見之,疑其妄,使人以鉗發之。)
(有血如線出焉,須臾風雷震山谷,煙雲入屋,相捉不相見,彌日不止。)
(貴人大驚,投誠懺悔。)
(嗟乎!願力所持乃爾異也。)
(予嘗經游,往頂戴之細看,血線依然。)
作 偈:(貫休有詩贈之曰)剔皮刺血誠何苦,為寫靈山九會文。十指瀝乾終七軸,後來
求法更無君。
永明和:今之學者多好求解會,此豈究竟。解但為遣情耳,說但為破執耳。情消執盡,則
說解何存?真性了然,寂無存泯。所以若言即與不即,皆落是非。瞥掛有無,即
非正念。故三祖大師云:『才有是非,紛然失心。』時有僧問:『凡涉有無,俱
成邪念,若關能所,悉墮有無,如何是正念而知!』答曰:『瑞草生嘉運,林華
結早春。』此是禪宗之妙,於諸方便中最為親語。
大智禪:(白雲端禪師作《蠅子透窗》偈)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
來時路,始覺來生被眼瞞。
作 偈:(作《北頭藏身因緣》偈)五陵公子游花慣,未第貧儒自古多。冷地看他人富貴
,等閒不奈襆頭何。
(予謂此老筆端有口,故多說少說皆無剩語。)
作 偈:(道宣律師作《二祖傳》)可過賊斲臂,以法御心,初無痛苦。
(蜀僧神清引其說以左書。)
(予讀之,每失笑,且歎宣暗於辨是非也。)
作 偈:(既列林法師與二祖聯傳,於林傳則曰)林遇賊斲臂,呼號不已,故人呼為無臂
林。林與二祖友善,一日同飯,怪其亦以一手進,問其故,對曰:『我無臂舊矣
。』
(豈有游從之人為賊斲臂,久而不知,反相問者耶?夫二祖以求法故,世無知者
(;林公以遇賊故,人皆知之。)
(宣雷同之,厚誣先聖過矣!彼神清何為者也?據以為書,又可以發一笑。)
作 偈:(雖然,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學者亦可以鑒於此。)
(慈明老人民生豪逸,忽繩墨,凡聖莫測。)
(初棄南源,歸省其母,以銀盆為之壽,其母投諸地,罵曰)
慈 明:汝少行腳負布橐去,今安得此物?吾望汝濟我,今反欲置我作地獄滓耶?
(慈明色不怍,徐收之,辭去,謁神鼎徠公。)
(師叔徠公,首山之子,望高叢林。)
(住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諸方莫有當其意者。)
(慈明通謁稱法孫,一眾大笑。)
慈 明:(徠公使人問)長老何人之嗣?
作 偈:親見汾陽來。
(徠訝之,出與語,應答如流,大奇之。)
(會道吾虛席,郡移書,欲得大禪伯領之,徠以慈明應召。)
(湘中衲子聞其名,聚觀之。)
(予謂慈明道起臨濟於將仆,而來昔廓落乃如此,微神鼎,則殆亦谷泉之流也。
()
(然至人示現,要非有思議心所能知也。)
(教中有女子出定因緣,叢林商略甚眾,自非道眼明白親見作家莫能明也。)
大智禪:(大愚芝每問僧曰)文殊是七佛之師,為甚麼出此女子定不得,罔明菩薩下方而
至,但彈指一聲,便能出定?
(莫有對者。)
大智禪:(乃自對曰)僧投寺裡宿,賊入不良家。
(予滋愛其語,記之)
作 偈:出定只消彈指,佛法豈用功夫。我今要用便用,不管罔明文殊。
(雲庵和尚見之,明日,升座用前話,乃曰)
雲 庵:文殊與罔明見處有優劣也無?若言無,文殊何故出女子定不得?只如今日行者擊
動法鼓,大眾同到座前,與罔明出女子定是同是別?
雲 庵:(良久)不見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有 偈:(亦)佛性天真事,誰云別有師。罔明彈指處,女子出禪時。不費纖毫力,何曾
動所思。眾生總平等,日用自多疑。
(大愚芝禪師作偈絕精峭,予尤及見,老成多誦之,其作《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答云『麻三斤』》)
作 偈:橫眸讀梵字,彈舌念真言。吹火長尖嘴,柴生滿灶煙。
作 偈:(又作《雲門普字》)說佛說法廣鋪舒,矢上加尖也太愚。明眼衲僧旁覷見,一
條拄杖兩人舁。
有 偈:(又示眾曰)沙裡無油事可哀,翠岩嚼飯喂嬰孩。他時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
面灰。
達 觀:(李留後端願問禪師曰)人死識當何所歸?
大智禪:未知生,焉知死?
達 觀:生則端願已知。
大智禪:生從何來?
(李留後擬議,揸其胸曰)
達 觀:只在遮裡思量個甚麼?
大智禪:會也只知貪程,不覺蹉路。
達 觀:(灰觀拓開曰)百年一夢。
大智禪:地獄畢竟是有是無?
達 觀:諸佛向無中說有,眼見空花;太尉就有中覓無,手揸水月。堪笑眼前見牢獄,不
避心外見天堂。欲生殊不知欣怖在心善惡成。太尉但了自心,自然無惑,。
大智禪:(進曰)心如何了?
達 觀:(簽曰)善惡都莫思量。
大智禪:不思量後,心歸何所?
達 觀:且請太尉歸宅。
(師初住舒州,繼住潤州浮玉山,禪者景嚮。)
(嘉祐五年正月元日,登堂,敘出世始末,大眾悲戀。)
(下座,入方丈,跌坐。)
(眾復擁至,以手揮曰)
禪 者:各就壁立,勿嘩。
(少頃,寂然而逝。)
(予讀《大宋僧史會要》,愛隋大臣楊公素識度明正。)
禪 者:(嘗游嵩山,見書壁,指問道士曰)此何像?
達 觀:老子化胡成佛圖。
禪 者:(楊公曰)何不化胡成道,而反成佛耶?
(道士不能答,傳以為名言。)
(雪竇通禪師,長沙岑大蟲之子也。)
長 沙:(每謂諸同伴曰)但時中常在,識盡功成。瞥然而起,即是傷他,而況言句乎?
故石霜諸禪師宗風多論內紹外紹、臣種王種,借句挾帶,直饒未嘗忘照,猶為外
紹,謂之臣種,亦謂之借,謂之誕生。然不若絲毫不隔,如王子生下,即能紹種
,謂之內紹,謂之王種,謂之句,非借也。借之為言一色邊事耳。不得已應機利
生,則成挾帶。
大智禪:(汾陽無德偈曰)士庶公侯一道看,貧富賢愚名漸次。將知修行,亦須具眼。
(予參至此,每自嗟笑,嗟堂中首座昧先師之意而脫去,笑羅山大師不契而識岩
(頭。)
大智禪:(及觀棗柏大士之論曰)當以止觀力,功熟乃證知。急亦不得成,肝亦不得。但
知常不休,必定不虛棄。如乳中有酪,要須待其緣。彼緣緣之中,本無有作者。
故其酪成已,亦無有來處,亦非是本有。如來智慧海。方便亦如是。
(是以知古老宿行處,皆聖賢之言也。)
大智禪:(幽州盤山積有言曰)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若
能如是,是真出家。
法 眼:(大禪師曰)理極忘情謂,如何有喻齊?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果熟兼猿重
,山長似路迷。舉頭殘照在,元是住居西。
大智禪:(邃導師曰)老僧平生百無所解,只是日日一般。雖住此間,隨緣任運。今日諸
上座與?本無異也。
(古之人有大機智,故能遇緣宗,隨處作主。)
永明和:(岩頭)汝但識綱宗,本無是法。
作 偈:(予嘗與客論靈雲《見桃花》)『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
桃花後,直至今更不疑。』溈山老子無大人相,便云:『從緣入者,永無退失。
』獨玄沙曰:『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史猶未徹在。』
永明和:(客問)予未徹之處安在哉?
作 偈:(為)靈雲一見不再見,紅白枝枝不乎花。叵耐釣魚船上客,卻來平地轆魚蝦。
(五祖戒禪師喜勘驗衲子,時大岳、雪竇號為飽參,且有機辯。)
(至東山之下,雪竇令大岳先往。)
(岳包腰逕入方丈。)
(時戒歸,自外見之,呼云)
大智禪:作什麼?
(岳回首,以手畫圓相示之。)
大智禪:(戒曰)是什麼?
作 偈:(岳曰)糊餅。
大智禪:(戒曰)趁爐灶熱,更搭一個。
(岳擬議,拽拄杖趁出門。)
大智禪:(岳曰)顯川遮關西子無面目,休去好。
(戒暮年棄其徒來游高安。)
(洞山寶禪師,其法嗣也。)
(寶好名,賣之,不為禮。)
(至大愚,未幾倚拄杖於僧堂前,談笑而化。)
(五祖遣人來取骨石,歸塔焉。)
大智禪:(溈山大圓)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
,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無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是說濁邊過患,若無
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駛,清淨無為,淡泞無礙,喚作道人,亦
名無事人。
作 偈:(或問)頓悟之人更用修否?
大智禪:若真實悟得底,他自知時節。修與不修,是兩頭語。今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
,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一法教渠
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
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
中,不捨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14**時間: 地點:
(當時學者常疑佛性本業具足,何須復修。)
(設不修行,無緣證聖。)
(情隨向背,終落斷常。)
(不知三世如來,十方菩薩,所有修習,皆自隨順覺性而已。)
(則大溈所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不亦宜乎!)
(法眼禪師之子有慧明道人者,知見甚高,下視諸方。)
(初庵於大梅山,有禪者來游)
慈 明:近離何處?
大智禪:成都。
慈 明:上座離成都到此山,則成都少上座,此間剩上座。乘則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週
。說得道理即住,不會即去。
(禪者莫能對。)
(又遷止天臺山,有彥明道人者,俊辯自負,來謁師。)
清涼國:從上先德有悟者麼?
慈 明:有之。
清涼國: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
舉 手:(指曰)只今天臺山嶷然,如何得消殞去?
(明張目直視遁去。)
舉 手:(又問諸老宿曰)雪峰塔銘曰:『夫從緣而有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而有者,
歷劫而長堅。』堅之與壞即且止,雪峰只今在什麼處?
(予謂禪宗貴大機大用,不貴知解。)
雲 庵:(每曰)汝輩皆知有,只是用不得。
(如慧明道人,可謂善用者也。)
(第四卷)
雲 庵:(予讀《傳燈錄》,愛老安之子所謂破灶墮者深證無生,恨不與之同時而生也,
(紹聖中,再游廬山,見其畫像,為作贊曰)嵩山屋老灶有神,民爭祠之日宰烹
。師與門人偶經行,即而視之因歎驚:『此雖土瓦和合成,是中何從有聖靈?』
以杖敲之輒墮傾,須臾青衣出笑迎:『謝師為我談無生。』言訖登空如鳥輕。門
人問之拜投誠,伏地但聞破墮聲。君看一體情非情,皎如朗月懸青冥,未證據者
以事明。鞭草血流石吼聲,涅槃門開見戶庭。老安憐兒為作名,金屑雖貴翳眼睛
。
(金華懷志上座性夷粹,飽經論,東吳學者尊事之。)
雲 庵:(嘗對客曰)吾欲會天臺、賢首、唯識三宗之義,折中之為一書,以塞影跡之諍
。
禪 者:(適有居坐末)賢首宗祖師謂誰。
雲 庵:(志曰)杜順和尚。
禪 者:順有《法身頌》曰:『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炙豬左膊上。』
此義合歸天臺、唯識二宗何義耶?
(志不能對。)
禪 者:何不遊方去?
(志於是罷講南詢。)
(至洞山,時雲庵和尚在焉,從之游甚久。)
(去游湘上,庵於石頭雲溪二十餘年,氣韻閒談。)
(過客謁之,多不言。)
侍 者:(問之)彼朝貴人多知多語,我粥飯僧,見之自然口脗遲鈍。
禪 者:(予曾問)住山有何趣味?
侍 者:山中住,獨掩柴門無別趣,三個柴頭品字煨,不用援毫文采露。
禪 者:萬機俱罷付癡憨,蹤跡常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夢庵。
(年六十二,思歸江南依故人照禪師。)
(照住龍安,遂坐去。)
作 偈:(予嘗寄之曰)看遍三湘萬頃山,江南歸去臥龍安。只將一味無求法,留與叢林
作樣看。
禪 者:鬧中拋擲亦奇哉,句裡藏身活路開。生鐵心肝含笑面,不虛參見作家來。
(杭州上天竺辯才法師元淨悟法華三昧,有至行,弘天臺教,號稱第一,東吳講
(者宗嚮之。)
(時秀州有狂人號回頭,左道以鼓流俗,宣言當建
堵波為吳人福田施者雲,委
(然憚入杭境,以辯才不可欺故也。)
禪 者:(不得已,先以錢十萬詣上天竺飯僧,且遣使通問,曰)今以修造錢若干,願供
僧一堂。
作 偈:(淨答其書曰)道風遠來,山川增勝。誨言先至,喜慰可量。承以營建淨檀,為
飯僧之用。竊聞教有明文,不許互用。聖者既遺明誨,不知白佛當以何辭?佇聞
報章,即令撰疏文也。
(狂人大驚慚,見其徒然。)
作 偈:(淨之門弟子亦勸且禮之以化俗,淨厲語曰)出家兒須具眼始得,彼誠聖者,吾
敢不恭?如其誕妄,知而同之,是失正念。吾聞聖者具他心通,今夕當與爾曹處
。請於明日就此山與十方諸佛同齋,即如法嚴敬,跪讀疏文楚之。
15**時間: 地點:
(明日,率眾出迎,而所謂狂人者竟不至。)
(學者皆服。)
(汾陽無德禪師見七十一員善知識,前後八請,皆不出世,燕居襄陽白馬寺。)
(並汾道俗千餘人詣其居,勸請說法。)
(既至,宗風大振,跡不越閫,自為《不出院歌》以見志。)
(北地苦寒,因罷夜參。)
(忽有梵僧乘雲而至,問所以不說之意,師以眾僧不可夜立為詞。)
大智禪:(梵僧曰)時不可失。此眾雖不多,然中有六人,異日為大宗師,道蔭人天,可
開大慈。為法施不可▉也。
大智禪:(言卒而沒,師明日上堂)胡僧金錫光,為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觀請為敷揚
。
(時大愚芝、石霜圓、瑯琊覺、法華舉諸公咸在會下。)
大智禪:(永嘉偈曰)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如手執如意,非無如意手。若以自知知
,亦非無緣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為無
知,以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如手不執物。亦不自作拳,不可為無手。以手安
然故,不同於兔角。
作 偈:(智覺禪師曰)斯為禪宗之妙,故今用之。而復小異,以彼但顯無緣真智,以為
真道。若奪之者,但顯本心,不隨妄心,未有智慧照了心源,故須能所平等,等
不失照,為無知之知。此知之於空寂於無生如來藏性,方有妙耳。
(智覺之意,欲偈兼言明悟;永嘉止說悟後之病。)
(二老之言皆是也。)
(然天下之理,豈可以一言盡耶?永嘉之偈不必奪亦可也。)
大智禪:(《正宗記》評三祖大師曰)尊者初雖不自道其姓族鄉邑,後之於世復三十餘載
,豈絕口而略不云乎?此可疑也。
作 偈:予視房碑曰:大師嘗謂道信云:『有人借問,勿道於我處得法。』此明尊者自絕
之甚也。至人以物跡為大道之累,乃忘其心,今正法之宗猶欲遺之,況其姓族鄉
國俗間之事,肯以為意耶?
(予讀至此,知明教所得多矣。)
王文公:(亦曰)古之有道者,功業有不足以累其懷,況身後之名乎?
(如亮公之逃西山,常公之庵大梅,歸宗之瞇其目,法正之不言名姓,是諸老皆
(能踐其所聞者也。)
(故其化去數百年,凜凜尚有生氣。)
(彼無意於此,世爭與之,蓋理之固然。)
(南禪師住歸宗時,遣化至虔上。)
(化人還,白曰)
大智禪:虔有信士劉君,臨行,送至郊外,祝曰:『為我求老師偈一首,為子孫世世福田
。』
大智禪:(明年,師以偈寄之)虔上僧歸廬嶽寺,首言居士乞伽陀。援毫示汝個中意,近
日秋林落葉多。
(後四十年,雲庵復住歸宗,法席盛於前。)
(劉君之子持此偈來飯僧,敘其事。)
有 偈:(雲庵上堂)先師昔住金輪日,有偈君家結淨緣。我住金輪還有偈,卻應留與子
孫傳。
有 偈:(《涅槃經》中有聞贊佛為大福德,怒曰)生經七日,母便命終,豈謂大福德相
?
大智禪:(贊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之不嗔,罵之不報,是故我言大福德相。
(怒者聞而心服。)
(故慈為無盡福德相,故沙門能世福田者,以慈修身故也。)
永明和:此重玄門,名言路絕,隨智所演,以廣見聞。唯證方知,非情所解。若親證時,
悉是現量之境,處處入法界,念念見遮那。若但隨文義所解,只是陰識依通,當
逆順境時,還成滯礙;遇差別問處,皆是疑情。
大智禪:(如鹽官安問華嚴大師云)《華嚴經》有幾種法界?
永明和:略而言之,有十種法界。廣而言之,重重無盡。
大智禪:(鹽官舉拂子云)是第幾重法界?
(大師俯首,擬答之。)
大智禪:(鹽訶曰)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出去。
永明和:(予聞華嚴宗曰)勝熱婆羅門火聚刀山,是般若無分別智。
(彼疏義者,如葉公畫龍,真龍忽見,投筆怖走。)
(洞山圓禪師嗣雪竇,年甚少,開先暹道者舉之以應筠人之請。)
(時南禪師住黃檗,因出邑相見於淨戒寺。)
(南公默無所言,但焚香相向,危坐而己。)
(自申時至三鼓,圓公即起曰)
南 公:夜深妨和尚偃息。
(趨出。)
16**時間: 地點:
(明日,各還山。)
南 公:(偶問永首座)汝在廬山,識今洞山老否?
永明和:不識,止聞其名。
永明和:(久之,進曰)和尚此回見之如何人?
南 公:奇人。
侍 者:(永退問侍者)汝隨和尚見洞山,夜語及何事?
(侍者以實告,笑曰)
永明和:疑殺天下人。
(志公和尚《十二時歌》大明佛祖要妙,然年代浸遠,昧者多改易其語,以徇其
(私,其大害意者,如曰)
永明和:夜半子,心住無生即生死,心法何曾屬有無,用時便用沒文字。
(乃作「生死何曾屬有無」,言則工矣,然下句血脈不貫,既曰「生死不屬有無
(」,又曰「用時便用」,何哉?)
永明和:(予在湘山道林,有僧謂予曰)吾初看六祖風幡因緣,久之,偶仰首就架取衣,
方薦其旨。
侍 者:(予戲曰)非舉目見風幡時節耶?
(僧首肯之。)
予作偈:祖師夜聞二僧征詰,即謂曰:『非風幡動,仁者心動。』縱其張目,於暗中,二
僧何以識之?
(僧大慍而去。)
居 士:(無盡嘗為予言)頃京師見慧林一僧談禪,不肯諸方。吾問蜆子答祖師西業意。
乃曰:『神前酒臺般意旨如何?』其僧張目直視,曰:『神前酒臺般。』無盡戲
之曰:『廟中是夕有燈則已,不然蜆子佛法遂為虛施。』
大智禪:(靈源謂予曰)吾嘗在龍舒見龍門顯道人,發課莫有能迯其言者,意必有道。顯
曰:『但有所見即道,微入思維,即不靈矣。』
(予故人耶溪鄒正臣能言五行,其精妙世以一二數,亦嘗告予以此意。)
(彼術之至者且爾,況有大於此者,而欲以思慮求乎?)
居 士:(鄧峰永庵主嘗問僧審奇)汝久不見,何所為?
大智禪:(奇曰)近見偉藏主有個安樂處。
永明和:似舉似我。
永明和:(奇因敘其所得)汝是偉,未是奇。
(莫測,歸語於偉。)
永明和:(偉大笑曰)汝非永不非也。
(奇走質於積翠南禪師,南公亦大笑。)
作 偈:(永聞之)明暗相參殺活機,大人境界普賢知。同條生不同條死,笑倒庵中老古
錐。
(觀其語言,想見當時法喜遊戲之逸韻,使永公施於今,則其取詬辱必矣。)
作 偈:(臨濟大師臨終《付法》)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如不稟
,吹毛用了急須磨。
(而傳者作「急不磨」曹山和尚釋「枯木龍吟,骷髏無識」語)
作 偈:枯木龍吟方見道,骷髏無識眼方明。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而傳者作「消不盡」。)
(二宗兩偈甚微,而一失其旨,則為害甚大,故不可不辨。)
(所言「用了急須磨」者,船子曰『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是也
(。)
(「喜時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者,達觀所謂「偏正互縱橫,迢然忌十
(成。)
(龍門須要透,鳥道不堪行。)
(石女霜中織,泥牛火裡耕。)
(兩頭如脫得,古木一枝榮」是也。)
居 士:(無盡嘗問予曰)悟本大師作《五位君臣》偈,其正中來曰:『但能莫觸當今諱
,也勝知朝斷舌才。』先德之意雖明妙挾然,『知朝斷舌』必有本據,而言前古
無斷舌事。
作 偈:(矧曰)知朝尤無謂也。將非後世傳錄之誤耶?
予作偈:舊本曰『也勝前朝斷舌才』,意用隋賀若弼之父敦為宇文護所害之,臨刑戒之曰
:『吾以舌死。』引若弼舌,以錐刺之出血,使慎口。隋興唐之前,前朝刺舌,
非知朝明矣。然斷舌、刺舌意則同耳。
(無盡囑予記之。)
(道圓禪師,雄州人,性純至。)
(少遊方,雖飽參而未大通透。)
(聞南禪師居黃檗積翠庵,往依之。)
17**時間: 地點:
(一日,燕坐下版,聞兩僧舉百丈野狐因緣)
一 僧:只如不昧因果,也未脫得野狐身。
一 僧:便是不落因果,亦何曾墮野狐身耶。
(圓悚然異其語,不自覺其身之起,意行上庵頭,過澗,忽大悟。)
(見南公,敘其事,未終,涕交順。)
(南公令就侍者榻。)
(熟寐,忽起)
作 偈:不落不昧,僧俗本無忌諱,丈夫氣宇如玉,爭受囊藏被蓋。一條榔栗任縱橫,野
狐跳入金毛隊。
(南公大笑。)
(久之,又作《風幡》)
作 偈:不是風兮不是幡,白雲依舊覆青山。年來老大渾無力,偷得忙中些子閒。
(予昔聞雲庵大稱賞之,謂其機鋒不減英邵武。)
(雲庵化去,偶檢故書,見其手疏,此二偈意若欲傳其未果者,於是錄之。)
(或聞圓公住大庾雲封寺。)
長 沙:(皓月供奉問岑禪師曰)永嘉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償夙債。』只如
師子尊者、二祖大師為甚麼亦償夙債?
長 沙:大德不識本來為空。
大智禪:如何是本來空?
長 沙:業障是。
大智禪:如何是業障?
長 沙:本來空是。乃有偈曰:『假有元非有,假滅亦非無,不從非緣生。是故則無有,
能起於業者。無業無作者,何有業生果?若具無有果,何有受業者?』
大智禪:汝雖種種破業果報及起業者,現見眾作業受果報,是事云何?
長 沙: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如是變化人,復作變化人。如初變化人,是名為作者
。亦化人所作,是則名為業。諸煩惱及業,皆如幻與夢,亦如炎與響。
(以龍勝之意會長沙之言,達無作妙旨。)
(游此世界,如夢中了了,醉裡惺惺。)
(汾州無德禪師示徒多談洞山五位、臨濟三玄,至作廣志歌,明十五家宗風,豈
(非視後進隨於參尋,得少為足警之以遍參耶?今有問知識者,則答曰)
大智禪:吾家自有本分事,彼皆古人一期建立門庭言語耳,何足究哉?
大智禪:(正如有不識字者,執卷問屋愚子,屋愚曰)此墨填紙耳,安用問我哉?
(三尺童子莫不笑之。)
雪 峰:(昔有僧問和尚)臨濟有四喝,意旨如何?
雪 峰:我初發足,便往河北。不意中途大師化去,因不及見之。他家宗旨,我所未知。
汝尋彼兒孫問之。
(僧以問南院,且言雪峰嘗遣之之意。)
雪 峰:(南院望雪峰再拜曰)和尚真善知識!
(嗚呼!今試譊▉語人如屋愚子者,聞雪峰用處,可不面熱汗下耶?)
(雪峰悅禪師見僧荷籠至,則曰)
雪 峰:未也更三十年定乘馬行腳。
(法雲秀禪師聞包腰至者,色動顏面。)
(彼存心於叢林,豈淺淺哉?今少年較芻見其畫像,則指曰)
大智禪:遮不通方漢也死耶?
雪 峰:(《首楞嚴經》曰)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流變。臨命終時,未
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古釋至此多略之,滋以為恨。)
(及讀《寶積經》,有意釋此。)
雪 峰:(今繫於其下)善惡之業所自作時,一生之中何不自見?至捨受時方始頓現者,
人生如夢,方作夢時,豈能自知是夢非夢,要須覺時,夢中之事了然自現,不待
尋繹。亦復如是。
(福嚴感禪師面目嚴冷孤硬,秀出叢林,時謂之「感鐵面」。)
(首眾僧於江州承天,時佛印元禪師將遷居蘄州,斗方譽於郡守,欲使嗣續之,
(且召感語其事。)
大智禪:(感曰)某念不至此。和尚終欲推出為眾粥飯主人,共成業席,不敢忘德。然若
使嗣法,則某自有師矣。
(佛印心服之。)
(業已言之,因成就,不敢復易。)
(遂開法,為黃龍之子,道價重一時。)
(居常懸包倚杖於方丈,不為宿夕計。)
(郡將已下皆信敬之。)
(有太守,忘其姓名,新下車,以事臨之。)
(感笑,作偈投郡庭,不揖而去。)
作 偈:院是大宋國裡院,州是大宋國裡州。州中有院不容住,何妨一缽五湖游。
(太守使人追之,已渡江去矣。)
(餘杭政禪師住山,標緻最高。)
(時蔣侍郎堂守錢塘,與師為方外友。)
(師每來謁之,則跨一黃牛,以軍持掛角上,市人爭觀之,師自若也。)
(至郡庭,始下牛,笑語終日而去。)
18**時間: 地點:
作 偈:(一日,蔣公留師)適有過客,明日府中當有會,吾師固不飲,能為我少留一日
,因款清話?
(師諾之,蔣公喜甚。)
作 偈:(至明日,使人要之,留一偈而去矣)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
只合歸岩谷,國士筵中甚不宜。
(皆仰其高韻。)
作 偈:(又作《山中》)橋上山萬重,橋下水千里。惟有白鷺鷥,見我常來此。
(冬不擁爐,以荻花作球,納足於中。)
(客至,共之。)
(清論無窮,秀氣逼人。)
(秋夏好玩月,盤膝大盆中,浮於水上,自旋其盆,吟笑達旦,率以為常。)
(九峰鑒韶禪師嘗客門下,韶坦率垢污,不事事,每竊笑之。)
(一夕,將臥,師使人呼韶,不得己,顰頞而至。)
大智禪:(師曰)好月!勞生擾擾,能幾人暇與之對耶?
(韻唯唯。)
(已而呼行者熟炙,韶方饑,意作藥石。)
(久之,乃桔皮湯一盞。)
大智禪:(靈源謂予曰)有居士吳敦夫才敏,銳意學道,自以多見知識,心地明淨。偶閱
鄧隱峰傳,見其倒卓化去,而衣亦順身不褪,竊疑之,曰:『彼化之異固莫測,
而衣亦順之,何也?』以問晦堂老人。晦堂曰:『汝今衣順垂於地,復疑之乎?
』曰:『無所疑也。』晦堂笑曰:『此既無疑。則彼倒化,衣亦順體,何疑之有
哉?』敦夫言下瞭解。故其一時應機之辯機如雷如霆,開警昏墊者多矣。
作 偈:(《金剛經》曰)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
,生信心生?』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
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此意深渺,從上聖賢語秘旨妙,學者多聽瑩,佛意卒不明。)
作 偈:(獨定林老人解曰)以慧命觀眾生,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孰為眾生
?以眾生觀眾生,然後妄見其為有,則眾生非慧命者之眾生,是眾生之眾生而己
。眾生眾生者,即非眾生,然是乃所謂眾生也。則聞說是法,苟能悟本性相,何
不生信心?以慧命觀眾生,不見其為有,則云何度眾生耶?曰:眾生有眾生,而
眾生非有慧命,無眾生而眾生非無,以是義故度眾生。
大智禪:此事不是一切名目,何以不以實語答耶?
作 偈:若為雕琢,得虛空為佛相貌;若為說道,虛空是青黃赤白。
大智禪:(如《維摩》云)法無有比,無可喻故。法身無為,不墮諸數故。
作 偈:(故曰)聖體無名不可,說如實理,空門難湊。喻如太末蟲,處處能泊,唯不能
泊火燄之上。眾生亦爾,處處能緣,不能緣於般若之上。每見學者多誤領其意,
謂眾生於般若不能參求耳。
(非也。)
作 偈:(此法非情識所到,故三祖大師曰)非思量處,識情莫測。
(青龍道氤法師於《金剛般若經》深達妙旨,嘗造疏疏此經,精博淵微,窮法體
(相,諸師莫能望其藩垣。)
(唐明皇亦留意經義,自注釋之,至「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處,不能自決其義,以問氤。)
作 偈:(氤對曰)佛力法力,三賢十聖亦不能測。陛下曩於般若聞薰不一,更沉注想,
自發現行。
(明皇於是下筆不休。)
(其天縱神悟之辯一期應答,掃滯惑於言下,揭般若於現前,豈意思義解之徒可
(同日而語哉?)
雲 門:(大師有時顧視僧曰)鑒。
雲 門:(僧擬對之,則曰)咦!
(後學錄其語為偈,曰《顧鑒頌》。)
(德山圓明禪師,雲門之高弟也,刪去「顧」字,謂之《抽頭頌》,因作偈通之
(,又謂之《抬箭商量》偈)
作 偈:相見不揚眉,君東我亦西。紅霞穿碧海,白日繞須彌。
雲 庵:(亦有偈曰)雲門抽顧,自有來由。一點不到,休休休休。
(今禪者多漫汗之,問其意旨,則往往瞠目怒視曰)
禪 者:此是道眼因緣也。
禪 者:(不亦誤哉!又其室中語曰)盡大地是法身,枉作個佛法知見。如今見拄杖但喚
作拄杖,見屋但喚作屋。
雲 庵:(而校證者易之曰)枉作個佛法中見。
禪 者:自小養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放,不免食他國王水草;擬向溪西方,不免食他國
王水草。不如隨處納些子,他總不妨。
雲 庵:(今本乃曰)他總不見。
(如此之類甚眾。)
(然此二字雖細事,其失先德妙旨,不為不傷。)
(當有智者知之耳。)
雲 庵:(英邵武臨終安坐,為門弟子說出家行腳之因竟,乃曰)吾即化,骨石可藏於普
會塔。吾生平與大海眾居,死不忍與之離,非有他也。古之聖賢莫不因叢林以折
伏情見,成辦道果。今時衲子德薄垢重,志願衰劣,多生厭退,是大可憫笑也。
(師既化,眾終不忍,不得已投於水中,故泐潭今無復有英禪師塔。)
(舜老夫天姿英特飽叢林,初自棲賢移居雲居,授牒升座白眾,曳杖而去。)
(暮年以身律眾,尤謹嚴。)
(嘗少不安,即白維那,下涅槃堂,病癒即入方丈,惜其傷慈。)
雲 庵:(有所開示,但曰)本自無事,從我何求?
(南禪師時已居積翠,聞之謂)
侍 者:老夫耄矣,何不有事令無事,無事令有事?是謂淨佛國土,成就眾生。
雲 庵:(三祖大師作《信心銘》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
有差,天地懸隔。
(故知古之得道者,莫不一切仍舊。)
永明和:(有僧問永明和尚)眾生與佛既曰同體,何故苦樂有殊?
雲 庵:諸佛悟達性法,皆了自心源,妄想不生,不失正念,我所心滅,故不受生死,即
究竟常寂滅。以寂滅故,萬樂自歸。一切眾生迷於真性,不達本心,種種妄想,
不得正念,故即憎愛。以憎愛故,心器破壞,即受生死,諸苦自現。欲知法要,
守心第一。若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無有是處。
(悅禪師妙年奇逸,氣壓諸方。)
(至雪竇,時壯歲。)
(與之辯論,雪竇常下之。)
(每會茶,必令特榻於其中,以尊異之。)
(於是悅首座之聲價照映東吳。)
(及悅公出世,道大光耀。)
(有蘭上座者自雪竇法窟來,悅公勘詰之,大驚,且譽於眾相從,彌年而後去。
()
(前輩之推轂後進,其公如此,未嘗以雲門、臨濟二其心。)
(今則不然,始以名位惑,卒以宗黨膠固,如里巷無知之俗。)
(欲求古聖之道復興,不亦難哉!)
(舜老夫初自洞山如武昌行乞,先至一居士家。)
(居士高行,為郡所敬意,所與奪莫不從之,故諸方乞士至必首謁之。)
(舜老夫方年少,不知其飽參,頗易之。)
居 士:老漢有一問,上人語相契,即開疏;如不契,即請卻還新豐。
雲 庵:古鏡已磨時如何?
居 士:照天照地。
雲 庵:未磨時如何?
居 士:黑如漆。
居 士:卻請還山。
(舜即馳歸,舉似聰禪師。)
(聰為代語,舜則趨問曰)
大智禪:古鏡未磨時如何?
居 士:(聰曰)此去漢陽不遠。
大智禪:磨後如何?
居 士:黃鶴樓前鸚鵡洲。
(舜於言下大悟。)
(聰公機鋒不可觸,真雲門之孫。)
(嘗自植松,口誦《金剛經》不輟。)
(今洞山北嶺號金剛嶺,松皆參天,乃師手植也。)
雲 門:(筠守許公式以詩贈曰)語言全不滯,高躡祖師蹤,夜坐連雲石,春栽帶雨松。
鏡分金殿燭,山答月樓鐘。有問西來意,虛堂對遠峰。
(南禪師久依泐潭澄禪師,澄已稱其悟解,使分座說法,南書記之名一時籍甚。
()
(及其至慈明席下,聞夜參,氣已奪矣。)
(謀往咨詢,三至寢堂三不進。)
慈 明:(因慨然曰)大丈夫有疑不斷,欲何為乎?
(即入室。)
(慈明呼左右使進榻,且使坐。)
南 公:其實有疑,願投誠求決。惟大慈悲故,不惜法施。
慈 明:(笑曰)公已領眾行腳,名傳諸方。有未透處,可以商略爾,何必復入室耶?
(南公再三懇求不己。)
慈 明:雲門三頓棒因緣,且道洞山當時實有吃棒分無吃棒分?
南 公:實有吃棒分。
慈 明:書記解識止此,老僧固可作汝師。
(即遣禮拜。)
(南公平生所負,至此伏膺。)
大智禪:(予嘗聞靈源)昔晦堂老人親從積翠所聞。
(因同舊說,並錄於此。)
(福州善侍者,慈明高弟。)
19**時間: 地點:
(當時龍象數道吾真、楊岐會,然皆推伏之。)
(嘗至金鑾,真點胸自負親見慈明,天下莫有可意者。)
(善與語,知其未徹,笑之。)
20**時間: 地點:
大智禪:(一日山行,真舉論鋒發,善取一瓦礫置石上)若向遮裡下得一轉語,許你親見
老師。
(真左右視,擬對之。)
大智禪:(善喝曰)佇思停機,識情未透,何曾夢見去。
(真大愧悚,且圖還霜華。)
慈 明:(見來曰)本色行腳人必知時節,有什麼忙事,解夏未久,早已至此?
大智禪:被善兄毒心終礙塞人,故復來見和尚。
慈 明:如何是佛法大意?
大智禪: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
慈 明:(倉目喝曰)頭白齒豁,猶作此等見解,如何脫離生死!
慈 明:(真不敢仰視,淚交頤,久之,進曰)不知如何是佛法大意?
慈 明: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
(真大悟於言下。)
(真公爽氣逸出,機辯迅捷,叢林憚之。)
慈 明:(開法於翠岩,嘗曰)天下佛法如一隻船,大寧寬師兄坐頭,南褊頭在其中,可
真把梢,去東也由我,去西也由我。
(善公尋還七閩,佯狂垢污,世莫有識之者。)
(或聞晚住鳳林。)
(楊岐會禪師從慈明游最久,所至叢林,師必作寺主。)
(慈明化去,托跡九峰。)
(忽宜春移檄,命居楊岐。)
慈 明:(時長老勤公驚曰)會監寺何曾參禪,萬一受之,恐失州郡之望。
(私憂之。)
(會受請,即升座,機辯逸格,一眾為傾。)
慈 明:(下座,勤前,握其手曰)且得個同參。
大智禪:如何是同參底事?
慈 明:(勤曰)楊岐牽犁,九峰拽耙。
大智禪:正當與麼時,楊岐在前耶,九峰在前耶?
大智禪:(勤擬議,會喝曰)將謂同參,卻不同參。
(自是道價重諸方,衲子過其門,莫不伏膺。)
大智禪:(嘗因雪示眾曰)楊岐乍住屋壁疏,滿牀盡布雪真珠。縮卻項,暗嗟吁,翻憶古
人樹下居。
(其活計風味類如此。)
一 僧:(仰山和尚)尋常和尚示人,多作圓相畫作字,意旨如何?
大智禪:(山曰)此亦閒事,汝若會,不從外來,不會亦不失。吾今問汝,汝參禪學道,
諸方老宿向汝身上指那個是汝佛性,語底是耶,默底是耶?總是總不是耶?若認
語底是,如盲摸著象耳、鼻、牙者;若認默底是,是無思無念,如摸象尾者;若
取不語不默底是中道,如摸象背者;若道總是,如摸象四足者;若道總不是,拋
本象落在空見。正當諸盲皆云見象,安知止於象上名邈差別耶?若汝透得六句,
不要摸象,最為第一。莫道如今鑒覺是,亦莫道不是。所以祖師曰:『菩提本無
是,亦無非菩提。更覓菩提處,終身累劫迷』又曰:『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
一 僧:(其弟香嚴老亦曰)的的無兼帶,獨立何依賴。路逢達道人,莫將語默對。
大智禪:(予嘗問僧)既不將語默對,何以對之?
大智禪:(僧未及答,忽板鳴,予曰)謝子答話。
一 僧:(龍勝菩薩曰)若使先有生,後有老死者,不老死有生,生不有老死。若使有老
死,而後有生者。是則為無因,不生有老死。
(以此偈觀眾生生死之際。)
(如環上尋始末,無有是處。)
(吾以是知古之得此意,於去住之間了不留礙者,特其不二於物耳。)
維摩經:(《》曰)『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
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
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一 僧:(《起信論》曰)若心有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乃
知心外無法。遍照義成。
(苟有去來相見,則遺正義也。)
(如人言風性本動,是大不然。)
(風本不動,能動諸物,若先有動,則失自體,不復更動。)
(則知動者,乃所以明其未嘗動也,去來相見亦復如是。)
(洞山聰禪師,韶之曲江人,見文殊應真和尚。)
(初遊廬山,莫有知之者。)
(時雲居法席最盛,師作燈頭,聞僧眾淡泗州僧伽近於揚州出現。)
大智禪:(有設問者曰)既是泗州大聖,為什麼向揚州出現?
永明和:(聰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一眾大笑。)
永明和:(有僧至蓮華峰祥庵主所,舉似之,祥公大驚曰)雲門兒孫猶在。
(中夜,望雲居拜之。)
(聰之名遂重叢林。)
(祥公,奉先深禪師之嗣,知見甚高,氣壓諸方。)
大智禪:(嘗示眾曰)若是此事,最是急切,須是明取始得。若是明得時中免被拘繫,便
得隨處安閒。亦不要將心捺伏,須是自然合他古轍去始得,才到學處分劑,便須
露布個道理以為佛法幾時得心地休歇去。上座。卻請與麼相委好。
大智禪:(臨終上堂,舉拄杖問眾曰)汝道古佛到這裡為什麼不肯住?
大智禪:(眾莫有對者,乃自曰)為他途路不得力。
永明和:(復曰)作麼生得力去?
大智禪:(橫拄杖肩上曰)榔栗橫擔不顧人,卻入千峰萬峰去。
(言訖而化。)
(嗟乎!今之學者,其識趣與前輩何其相遠耶?如祥公聞聰燈頭一語,知其為雲
(門兒孫,其後莫能迯其言。)
(今雖對面終身論辯莫辨邪正者有矣。)
(其故何哉?以其臨死生之際,超然自得如此,則其平生所養,高妙可知。)
(惜乎莫有嗣之者!師與西峰雲豁禪師,兄弟也。)
(百丈山第二代法正禪師,大智之高弟。)
(其先嘗誦《涅槃經》,不言姓名,時呼為「涅槃和尚」。)
(住成法席,師功最多,使眾開田,方說大義者,乃師也。)
(黃檗、古靈諸大士皆推尊之。)
(唐文人武翊黃公撰其碑甚詳,柳公權書妙絕古今。)
(而《傳燈》所載百丈惟政禪師又繫於馬祖法嗣之列,誤矣。)
(及觀《正宗記》,則有惟政、法正,然百丈第代可數。)
(明教但皆見其名,不能辨而俱存也。)
(今當以柳碑為正。)
永明和:(古佛偈曰)如人掘路土,私人造為像。愚人謂像生,智者言路土。後時官欲行
,還將像填路。像本無生滅,路亦非新故。
大智禪:(又偈曰)諸色心現時,如金銀隱起。金處異名生,與金無前後。
永明和:(故文殊師利言)此會諸善事,從本未曾為。一切法亦然,悉等於前際。
(所以正作時無作,以無作者故;當為時不為,以無自性故。)
(任從萬法縱橫,常等無生之際,乃知磁石決不吸鐵,無明不緣諸行。)
永明和:(龐公臨終偈曰)空華落影,陽燄翻波。
(歎味其言,曰)
永明和:此為不墮有無之見,妙得無生之旨也。
(學者可深觀之。)
大智禪:(《大智度論》曰)復次有人謂:地為堅牢,心無形質,皆是虛妄。以是故佛說
心力為大行般若波羅蜜,故散此大地以為微塵。以地有色、香、味、觸、重故,
自無所作;水少香,故動作勝地;火少香、味,勢勝於水;風少色、香、味,故
動作勝火。心無四事,故所為力大。又以心多煩惱結,使繫縛故,令心力有漏。
善心雖無煩惱,以心取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無漏心,雖不取相,以智慧有
量,及出無漏道時,六情隨俗方,別取諸法相故,不盡心力。諸佛及大菩薩智慧
無量無邊,常處禪定,於世間涅槃,無所分別,諸法實相,其實不異。但知有優
劣行般若波羅密者,究竟清淨,無所偏礙,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
大千國土大地諸山微塵,故知其心有此大力,眾生妄隔而不自覺知。
(我願聞此法者,隨順禪定自修行,使稱覺體,本來清淨。)
(此非興役功用之難,第約之心耳。)
(今家山遍十方,衣食可終老,人生可憂者皆已免離,於此不以為意,則非背負
(佛祖恩德乎?)
(景福順禪師,西蜀人,有遠識,為人勤劬,叢林後進皆母德之。)
(得法於老黃龍。)
(昔出蜀,與圓通訥偕行,已而又與大覺璉游甚久。)
大智禪:(有贊其像者曰)與訥偕行,與璉偕處,得法於南,為南長子。
(然緣薄,所居皆遠方小剎,學者過其門,莫能識。)
(師亦超然自樂,世如飛埃過目。)
(壽八十餘,坐脫於香城山,顏貌如生。)
(平生與潘延之善,將終,使人要延之敘別。)
(延之至而師去矣。)
(其示眾多為偈,皆德言也。)
有 偈:夏日人人把扇搖,冬來以炭滿爐燒。若能於此全知曉,塵劫無明當下消。
大智禪:(又作趙州勘婆偈曰)趙州問路,婆子答云。直與麼去,皆云勘破,老婆婆子,
無你雪處。
(同道者相共舉。)
大智禪:(又作黃龍三關頌曰)長江雲散水滔滔,忽爾狂風浪便高。不識漁家玄妙意,偏
於浪裡颭風濤。
有 偈:南海波斯入大唐,有人別寶便商量。或時遇賤或時貴,日到西峰影漸長。
大智禪:黃龍老和尚,有個生緣語。山僧承嗣伊,今日為君舉。為君舉貓兒,偏解捉老鼠
。
(朱顯謨世英昔官南昌,識雲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