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一 至 第三五〇

341**時間: 地點:
    (當時霆軍既抵撫州,乃大集諸將分令:時部將宋國水、婁雲慶、唐仁廉、王衍
    (慶、孫開華、蘇文彪、段福、譚勝達等,皆在帳中。)
    (鮑超乃令諸將:各統二千五百人,分為八路;自統中軍萬人,準備迎頭大戰。
    ()
    (不論如何,有進無退。)
    (又令江忠義、江忠濬兩路為左右翼,使一面助戰,一面分防掩襲。)
    (分撥即定,向許灣進攻。)
    (鮑超乃脫下烏靴,足登草履,用紅錦製兩面小旗,旗上各書鮑超二字,以示聲
    (勢。)
    
    
342**時間: 地點:
    (那日黎明,即分道同進。)
    (兩軍相近,便槍聲齊發。)
    (時李世賢一軍亦工力悉敵,兩軍喊殺連天,自辰至午,未分勝負。)
    (兩軍死傷極眾。)
    (李世賢見戰鮑超不下,忽引軍移左而出,單攻江忠義,進勢極猛。)
    (江忠義措手不及,軍勢大挫。)
    (李世賢乘勢迫之。)
    (江忠義已望後而退。)
    (鮑超軍以為右軍已敗,戰力頓怯,軍中已有些紛亂。)
    
    
343**時間: 地點:
    (忽然聽王陳炳文復乘勢猛搗段福一軍。)
    (那段福臂上中了一顆流彈,墜下馬來,軍中以為段福已死,一時大亂。)
    (同時鮑軍各路皆以驚疑之故,軍勢稍卻。)
李世賢:(侍王下令道)吾軍已勝矣,速宜猛進。
    (於是太平兵馬一齊擁進。)
    (李世賢復捨去江忠義一軍,轉疾趨鮑超中營夾擊。)
    (鮑軍死傷不計其數。)
    (鮑超大怒,立令江忠濬以左軍掩擊李世賢後路;復親自擂鼓,令左右軍掌旗官
    (,各拔兩面錦旗,衝前而進。)
    (鮑超在馬上擂鼓直前。)
    (並下令退後者斬。)
    (時部將王衍慶、唐仁廉兩軍,正湊近鮑超。)
    (那鮑超又傳令王、唐二將道)
鮑 超:此戰若敗,非死二萬人不了。退而必死,不如進求不死。諸君可憐鮑某從軍七八
    年,未嘗少挫,今若喪於此地,諸君亦損威名也!
鮑 超:(唐仁廉、王衍慶聽罷,雄心大發,立殺退後軍士兩名,大呼道)三軍進則可以
    求生;退則反以尋死矣。
    (說罷,唐、王二將,先馳馬獨進,諸軍乃一齊繼後。)
    (時李世賢見戰事得手,又時以夕陽將下,以為若持兩句鐘,霆軍必大敗,即不
    (敗亦退;退而乘之,當獲全勝。)
    (方令軍士且追且戰。)
    (忽見清兵回擊,聲勢尤猛。)
    (只見鮑超居中,工衍慶在左,唐仁廉在右,一字兒率軍撲回。)
    (隨後婁雲慶、宋國永、蘇文彪、孫開華亦徐進。)
    (江忠義、江忠濬兩軍亦夾輔回戰,只有段福因傷重不能督兵。)
    (鮑超乃令段福先回,自行兼統段福一軍,同時大進。)
    (侍王李世賢,亦知此戰關係重大,乃並力堅持。)
    (故兩軍又復喊殺連天。)
    (兩軍戰法俱亂,惟相逼近,互相撲殺,不料聽王陳炳文以為擒賊擒王,若結果
    (了鮑超,即萬事俱了。)
    (乃引軍欲橫衝清軍中營,單攻鮑超。)
    (不料反為衍慶截擊。)
    (槍聲響處,陳炳文先落馬而死。)
    (李世賢肩上同時又中了一顆流彈,幾乎墜馬。)
    (由是鼓聲頓歇,太平兵大亂。)
    (時已日落,清兵仍乘時猛擊。)
    (萬槍齊發,太平兵遂不能支持,乃大敗而退。)
    (這一場大戰,管教:壁壘連營,幾番戰績崇朝喪;屍骸遍野,一將功成萬骨枯
    (。)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四十三回 金陵城大開男女科 李秀成義葬王巡撫)
    
    
344**時間: 地點:
    (話說侍王李世賢、聽王陳炳文,正與鮑超鏖戰,軍事方自得手,忽然陳炳文斃
    (於王衍慶槍下,李世賢又已受傷,遂為鮑超所乘,因此大敗。)
    (李世賢只得策馬望北而逃。)
    (自恃天將入夜,敵人不久收軍。)
    (但鮑超比不得他人,只是好鬥,今乘我兵敗,必然窮追。)
    (乃心生一計:今大軍北還,自與寧王張學明分東北及西北而遁,果然鮑超亦分
    (兵追逐,沿途發槍,死傷極眾。)
    (誰想李世賢一面逃走,一面分留人馬,擇樹林山嶺埋伏。)
    (待鮑軍追近,以橫槍擊之,鮑軍頗受重傷。)
    (部將唐仁廉乃請諸鮑超,以窮寇莫追,且夜裡不便進兵,鮑超乃傳令收軍。)
    (計此一場大戰,追殺二十里,兩軍死傷遍地,太平將獎王陶金曾一路,為王衍
    (慶及孫開華所逼,乃率本部萬人投降。)
    (其餘陳炳文戰役,李世賢受傷,黃衣紅衣將領,死去五十餘名,除陶金曾一路
    (投降之外,軍士死傷仍不下萬餘人。)
    (至於清兵一方則段福因傷重致斃,蘇文彪亦被重傷,婁雲慶、宋國永、譚勝達
    (各受微傷。)
    (其餘將校,亦死傷數十名;軍士死傷八千餘人。)
    (一場惡戰,壘屍十餘里,沿山遍野,皆為血水流注。)
    (鮑超收軍後,調諸將道)
鮑 超:此次獲勝,實是天幸!自辰至午,幾為李世賢所困,幸能以死力持之耳。然若非
    王衍慶一軍,先斃陳炳文,以亂其軍心,其勝負仍未可知也。
    (乃錄王衍慶為首功。)
並下令:今李世賢既退,必回靠九江:將左連瑞昌,右連湖口,以阻我北進。李世賢誠為
    勁敵,吾此後亦不能輕視之矣。且彼回九江,尚有林啟榮相助,攻之尤非易事。
    今惟收復各郡,再商行止耳。
    (時自李世賢退後,所有樂平、景德、饒州、鄱陽,俱不復守,鮑超乃乘機收復
    (各郡縣,即向各路報告捷音。)
    (稍休士馬,然後再圖進戰,不在話下。)
    (單表李世賢敗後,各地震動,這消息報到金陵,洪秀全大為憂慮。)
洪秀全:(即召李秀成計議道)自前者武昌失陷,幸年來所戰皆捷,吾軍已回復元氣。今
    侍工此敗,干係非輕,不特江西各地,化為烏有;且傳聞鮑超且沿廣信攔人浙江
    ,是南方大局,正未可知。不知以何計處此方可?
李秀成:勝負乃兵家常事耳!侍王雖敗,必能阻鮑超北行;今惟令林啟榮在九江嚴備一切
    ,並令李世賢暫且固守,待回軍勢,再圖進取可也。若浙江一路,密邇金陵,倘
    有緩急,臣自有法以處之,天王不消憂慮。
    (洪秀全乃從其計,即傳諭林啟榮、李世賢固守。)
    (時金陵城內,自洪秀全建都後,改為天京。)
    (自前者武昌為官文、胡林翼所奪;黃文金被左宗棠困於浦口;向榮屢撼金陵,
    (軍勢乃大挫。)
    (及李秀成破向榮,退張國梁,收復武昌;陳玉成又大破勝保;李世賢縱橫江西
    (,又先後大軍拔揚州,下六合,軍聲復振。)
    (洪秀全乃大封諸臣。)
    (因其起義之初,非兩廣人不王,此時乃一體封贈。)
    (計當時爵位最高,權力最重的:文衡總裁總統十門御林義宿都衛軍都督各部 
    (忠王李秀成;文衡總裁都督十門御林忠勇羽林軍 英王陳玉成;文衡副總裁九
    (門御林忠慤都衛軍 輔王楊輔清;文衡副總裁九門御林正係都衛軍 侍王李世
    (賢;九門御林忠貞朝御軍 贊王蒙得恩;九門御林忠義都衛軍 燕王秦日綱;
    (九門御林忠毅敬御軍 堵王黃文金;九門御林靖虜都衛軍 慕王譚紹洸;九門
    (御林蕩妖衛御軍 勇王羅大綱;九門御林敬升都御軍 章王林紹章。)
    (餘外如林啟榮、李昭壽、賴文鴻、賴漢英等,皆積功封王,並稱丞相。)
    (如汪有為、汪海洋、洪容海、洪春魁、晏仲武、陳宗勝、陳其芒、劉官芳、周
    (文佳、汪安均等皆為副丞相。)
    (又封賴汝光為遵王,郜雲官為納王,伍文貴為比王,吉志元為莊王。)
    (餘外大小官員,皆有封賞。)
    (以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駐衛天京。)
    (時洪仁玕,方出使美國回來,乃封為開朝精忠殿右軍王,總理政事。)
    (復劃清兵權,任陳玉成為前軍主將,以潛、太、黃、宿等處為根據;任楊輔清
    (為後軍主將,以殷家匯、東流等為根據;任李世賢為左軍主將,以贑、浙二省
    (為根據;任黃文金為右軍主將,以安徽力根據;任李秀成為中軍兼五軍主將,
    (並專征伐。)
    (各路支配既妥,以洪仁玕曾駐美國,熟知外國文明政治,乃令與劉狀元參酌中
    (西,改制政法。)
    (洪仁玕首乃禁絕人民吸食鴉片,訂立市政制度,按太平實錄所載:當時所定軍
    (民法令,願者從軍,不願者營業;男女街行,各有一路,不得混雜;百工商賈
    (,凡累重貨物,准用車運,不得肩挑背負,以省人力;官兵不得私人民居,違
    (者立斬;工商士庶七日一休息,凡無業游民,俱罰令挑築營壘;夜行不能過三
    (鼓,惟街上有巡更者,身懸小燈,手執小旗;有事夜出者,須巡更人保其行往
    (。)
    (所有官制:天王玉璽,長二尺,寬一尺,用黃印泥;諸王印寬五寸,長一尺,
    (用紫印泥,惟李秀成統領十三王,其印略異,寬六寸,長一尺二寸,用鴉藍色
    (印泥;丞相印寬四寸,長八寸,用紅印泥;天將及副丞相,用橫印,以黃金飾
    (之,用綠印泥。)
    (忠王李秀成,印內篆文書:文衡總裁十門御林義宿都衛軍、統領十三王忠王李
    (印,共二十二字。)
    (官制凡稱文衡及丞相,則文武兼理;行軍則全屬武職。)
    (天將以下有三十六檢點,七十二指揮,皆衣黃衣。)
    (武職有諜探司、理糧司、遞文司、運糧司、火藥司、洋炮司。)
    (文官則自丞相以下皆為專官,最高者為秘書監,以劉狀元任之,總理樞府文務
    (。)
    (其次則有審訟官,稽查戶口官,主考科舉官,其餘則盡習簿牘及演說而已。)
    (又據《南都新錄》所載:太平天國七年,適開科舉,有陳生贊時上書,略謂江
    (南歷來建都諸帝,皆有女官。)
    (故江南文風之盛,端由於此。)
    (請開女科,與男科並重:使女子尊重讀書,為家庭教育之本等語,洪秀全覽摺
    (大悅,故又設女官,以便掌司祭祀,及批答文牘。)
    
    
345**時間: 地點:
    (是年科舉男狀元,為池州程文相,以下八十人,皆賜及第;女科則得傅善祥為
    (狀元,鍾漢華為榜眼,林瑞蘭為探花。)
    (男科題文:為《蓄髮檄》,程文相文內有云:「髮膚受父母之遺,無剪無伐;
    (鬚眉乃丈夫之氣,全受全歸。)
    (忍看胡族椎髫,衣冠讀亂;從此漢官儀注,髦弁重新」等語,乃拔為狀元。)
    (女科題為《北征檄》,傅善祥文內有云:「問漢官儀何在?燕雲十六州之父老
    (,已嗚咽百年;執左單于來庭,遼衛百八載之建制,當放歸九甸。)
    (今也天心悔禍,漢道方隆。)
    (直掃北庭,痛飲黃龍之酒;雪仇南渡,並摧黑羯之巢」等語,故拔為女狀元。
    ()
    (又傅善祥應制詩有:「聖德應呈花蕊句,太平萬歲字當中」之句,洪秀全大為
    (嘉許。)
    (凡男女及第,皆以筍輿文馬,遊街三天,時人以為榮幸。)
    (洪仁玕又制定宮室制度,第一為龍鳳殿,殿上匾額題為龍鳳朝陽,即為議政台
    (,凡有要政,君臣會議於此,皆有座位,言者起立,方許發言;第二為說教台
    (,高數丈,其式圓台階百步,皆以大理石排之,洪秀全每登此台,穿黃龍袍,
    (朝靴底厚三寸,冠紫金冕,垂三十六疏,後有二侍者,皆執長旗演說宗教,又
    (有議政院,院長始以東王領之,自東王歿後,翼王領之,翼王去後,以忠王領
    (之,類如各國議院。)
    (凡此皆略見當時洪秀全制度。)
    (自男女科盛行,人才益多,除武職料理軍事而外,不廢文事。)
    (嘗有美國人大隊游於金陵,見其一切制度,大為嘉許。)
洪秀全:(謂其士人道)金陵政治,與我外國立憲政體相似。
    (因此許為東方文明之國。)
    (當春秋佳日.秀全與文官、女官盪舟於玄武湖:文官則隨侍秀全之側,女官則
    (隨侍妃嬪之左右。)
    (彼此唱和詩歌,略去尊卑之分。)
    (彬彬文化,盛極一時,因秀全度量,頗為活達。)
    (時金陵東,有一李生,為江南名士,以廉潔自持。)
    (平日談講性理,讀書鄉中,每經年不到城市。)
    (洪秀全慕其為人,聘之不至,乃令殿前指揮使,以筍輿舁至殿前,詢以治安之
    (策。)
    (李生初惟不應,及授以筆墨,李生乃書十八字,呈諸秀全:書道:一統江山七
    (十二里半,滿朝文武三百六行全。)
    (這十八字,蓋譏秀全坐守金陵,不思遠取;又譏其在廷文武,為不懂政治也。
    ()
    (秀全覽畢,遍示殿上諸人,左右請殺之。)
秀 全:彼有何罪而殺之耶?匹夫不可奪志也。
    (命左右善遣之回家,人以是許秀全為大度。)
    (當秀全初下武昌時,湖南舉人左宗棠尚未出仕,曾上書於秀全:力稱秀全武將
    (有餘,文事不足;且稱秀全不宜信仰外教,宜尊崇孔子。)
    (秀全看罷,覺左宗棠所言有理,但由廣西以來,相隨者數百萬人,皆皈依自己
    (所說宗教;今一旦捨此,將來人心不可知。)
    (惟眼前相隨之數百萬人,不免以自己有始無終,從此離散矣。)
    (用懷此懼,遂接見左宗棠,告以現在相隨者數百萬人,若一經改變,恐難於收
    (拾;若現在相隨者離貳,而改靠未經歸服之人心,其勢必難制。)
    (惟待天下平定後,再行設法而已。)
    (左宗棠聽罷,知秀全起事以宗教引導人心,猝難改變,斷難從自己之言。)
    (故秀全欲爵以大官,左宗棠已離武昌而去。)
    (遂就駱秉章所聘,繼乃出仕為滿人督兵。)
    (自秀全失一左宗棠,此後乃反增一勁敵矣。)
    (今把閒話擱過一邊。)
    
    
346**時間: 地點:
    (且說李世賢自敗於鮑超之手,隨後鮑超將江忠義、江忠濬兩軍回湖南調遣,復
    (遣半軍回鄂,然後自率所部,再趨浙江。)
    (那左宗棠,時以功授太常寺卿,留皖襄辦軍務,與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共爭安慶
    (,為太平將黃文金所劫。)
    (及左、李兩軍退至銅陵,又為英王陳玉成所截擊,左、李兩軍俱敗。)
    (李孟群乃回軍祁門,而左宗棠一軍亦退至寧國。)
    (適曾國藩以丁艱在籍,方請終制。)
    (咸豐帝不准,催令墨絰從軍。)
    (於是曾國藩復至江西視師,舊日塔齊布、楊載福、彭玉麟等軍乃復隸曾國藩部
    (下。)
    (那曾國藩以九江為數省咽喉,若不能復取九江,則軍中消息梗斷,援應俱難,
    (乃銳意要攻九江。)
    (遣塔齊布會同李續宜攻之;又遣楊載福、彭玉麟以水師會攻;而以塔齊布由陸
    (路會同攻之。)
    (皆被九江太平守將林啟榮所挫。)
    (曾國藩前後損兵折將,不計其數,終不能得一九江。)
    (惟曾國藩雖不能取勝,但以大軍駐九江附近,則洪秀全在九江之軍力,無不震
    (動。)
    (致令侍王李世賢,時方屯兵小池驛,被曾軍牽制,亦不能抽動。)
    (故洪秀全於贑、浙兩省,已大為吃緊。)
    (時曾國藩以屢攻九江不得,即思先定浙江,以斷洪秀全援贑之師,較為得計。
    ()
    (恰值浙江藩司王有齡,領兵萬人,由紹興往爭杭州。)
    (而鮑超由江西入浙江,由景德繞皖南之祁門,並下休寧,直趨淳安,復沿饒州
    (,以至新城,軍鋒極銳。)
    (曾國藩乃乘機令鮑超會同王有齡,合取杭州;又請左宗棠,由寧國赴杭,為三
    (路會取杭州之計。)
    (合併鮑超、左宗棠、王有齡三路,不下三萬餘人,齊向杭州攻搗。)
    (時太平在杭守將,只翰王項大英及天將周文佳、顏金,指揮李雅風,胡湯銘,
    (以眾寡不敵,杭城遂陷。)
    (李雅鳳、胡湯銘,俱戰歿城中。)
    (翰王項大英,及天將周文佳、顏金引敗殘人馬,遁回金陵。)
    (顏金為粵人,乃東王楊秀清之婿,後降清回粵,為虎門參將。)
    (自杭城陷後,洪秀全在贑、浙之勢力盡去,遠近震動。)
    (洪秀全大為憂慮,急與李秀成計議。)
秀 成:此時又不能北爭矣!非先復浙江,無以固金陵,此事臣願任之。
    (秀全大喜,乃令秀成出軍,便宜行事。)
    (李秀成乃先行知照英王陳玉成,請他移兵撫定皖省西南各地,以牽制鄂、贑二
    (省。)
    (自己簡閱師徒,共大軍五萬餘人,以賴文鴻、陳其芒領兵萬人,為左右先鋒;
    (以賴漢英、陳宗勝為副將,井同指揮檢點部將二十人,為中路;復以遵王賴文
    (洸,領本部萬人為合後。)
    (前後三路人馬,浩浩蕩蕩,殺奔杭州而來。)
    (時清廷自攻陷杭州之後,論功行賞,加左宗棠以欽差字樣;鮑超則賞穿黃馬褂
    (;而以王有齡為浙江巡撫。)
    (原來有齡本貫福建人氏,為人毅勇機警,平日治兵有法,且與士卒同甘苦,故
    (軍士皆樂為用。)
    (帶兵數萬,所向有功,至是以功授浙江巡撫。)
    (自授任後,修繕城垣,訓練軍馬,並)
謂諸將:杭州與金陵相隔八百餘里,然蘇、浙密邇,杭州又為浙中要地,敵所必爭。且敵
    將李秀成方回金陵,料來爭杭州者,必此人也。此人若來,誠為勁敵。諸君宜枕
    戈待旦,以圖功名。
    (於是諸將聞言,皆奮勇自勵。)
    (王有齡復迎家眷於城中。)
    (人問其故?)
王有齡:家眷隨軍,本不是正當辦法。但某以死自誓,即舉家殉難,亦所不惜。倘有不幸
    ,吾全家將以此為死所也。
    (各人皆為歎息。)
    
    
347**時間: 地點:
    (且說李秀成引大軍前赴杭州,王有齡聽得秀成軍勢浩大,時清國一軍因英王陳
    (玉成,縱橫皖、鄂兩省,先後李續賓、李續宜、及總兵李續燾、藩司李孟群等
    (軍,皆為玉成所挫,故胡林翼特調鮑超回軍鄂省。)
    (左宗棠一軍,亦向安徽與堵王黃文金相持。)
    (因此鮑、左二軍,已不能授接。)
    (王有齡乃派員六百里加緊赴江西,請曾國藩調兵相助。)
    (曾國藩乃調知府張運蘭,及提督張玉良、況文榜,各領本部,往救杭州;又令
    (幕友李元度,帶兵五千同往。)
    (那李元度久居曾國藩幕府,策畫軍務,號為能員,故此曾國藩抬舉他,為獨當
    (一面。)
    (於是各路星馳赴浙。)
    (那巡撫王有齡,便與將軍瑞昌決定:議以瑞昌鎮守內城;自己鎮守外城。)
    (卻令浙江提督饒廷選、總兵文瑞、副將繼興出城屯紮。)
    (待張運蘭、張玉良、況文榜、李元度等軍到時,即會同拒戰,王有齡又於中策
    (應。)
    (並以鹽運使莊文煥、道員錫庚應付各路糧草。)
    (時藩司林福祥,方調任他省,尚未離省;而新任藩司麟趾已到,惟尚未接印。
    ()
    (故王有齡一並令林福祥領兵出城助戰;而新藩司麟趾及臬司米興朝,則在城外
    (助守。)
    (王有齡亦不時領兵出城,籌策軍事,佈置既定。)
    (那時李秀成大軍直趨杭州,一路沿溧水而下,已抵長興。)
    (打聽得浙撫王有齡,已徵集授兵,乃)
謂諸將:杭州人馬不少!吾欲勝者,只在各將官能征慣戰耳。彼敵人各部進兵,惟張玉良
    、張運蘭,久經戰陣,彼若至杭,互為戰守,吾軍亦多一勁敵也。今張運蘭由蕪
    湖赴浙,不如中途截之,以了此一軍,則吾之攻浙較易。
    (乃令陳其芒領六千人,赴寧國縣截擊張運蘭。)
並 囑:吾當故緩行程,以候捷音。以將軍虎威,約一二日間可以了事矣!
    (陳其芒去後,果然張運蘭並不防及,為李秀成人馬所截,竟敗於陳其芒之手,
    (折兵三千人,乃不敢赴杭州,自還祁門去。)
    (李秀成遂直抵浙江,知王有齡大兵聚於杭州,各附近皆以少數人馬把守,乃謂
    (諸將道)
秀 成:吾此次攻杭,動需時日,今當先取附近州縣,以孤杭州之勢。
    (乃分途遣兵,奪取各州縣:遂將湖州、桐鄉、石門、德清、武康、安吉等州縣
    (,次第收復,徐悉銳直攻杭州。)
    (又以杭州救兵環集,乃令分軍一半,圍攻杭州四門,如攻六合之法,斷絕杭州
    (交通;另分軍一半,攻擊赴杭救兵。)
    (故清兵各路赴杭援救的,皆不能進城,又不敢與李秀成明戰,因懼一經戰敗,
    (杭州更為震動。)
    (故張玉良,況文榜只與李秀成人馬堅壁相持。)
    (惟李元度率軍進攻,以為既敗秀成,杭州之圍自解。)
    (那秀成聽得,卻笑道)
秀 成:吾聞李元度,字次青,在曾國藩幕裡,倚為能員。今觀之,乃庸材耳!焉有大兵
    臨城,守禦不暇,而可以少數人馬,彰明進戰者乎?
    (乃令賴文鴻、陳其芒,先以本軍接戰:以一軍偽為敗北,以一軍設伏以破之。
    ()
    (賴、陳兩將去後,果然陳其芒先以本軍接戰,交綏後,即引本軍望山林而逃,
    (李元度捨命追之。)
    (忽到林木深處,賴文鴻引兵突出,陳其芒亦引兵殺回。)
    (李元度大敗,所有本部人馬,折去十之七八,乃走回江西。)
    (自李元度敗後,杭州只存張玉良、況文榜兩路援兵。)
    (秀成卻令賴漢英、陳宗勝迭次攻擊,計小戰數次,張、況二軍,皆有損失。)
張玉良:(乃謂況文榜道)吾軍在此,必非秀成之敵。以彼人馬既眾,戰將復多也!但杭
    城已被圍二十餘日,水泄不通,深恐城內糧草漸盡矣!吾軍隨帶輜重甚伙,本以
    接濟杭城,今若不能通進省城,徒頓兵於此,不特不能久持,且城內將以無糧自
    斃矣。不如設法輸運糧草於城中,以鎮人心為是。
秀 成:(況文榜道)戰且不勝,焉能通運道於城內乎!
張玉良:吾得一計:以人馬依舊守營,卻分軍由城濠運送糧草以入城可也。
    (於是張玉良一面出戰,一面打聽運糧。)
    (時杭州城外守兵,已屢為秀成所敗,清兵死傷山積。)
    (秀成乃以大兵重紮鳳山門外,正防杭州有糧草接濟;複分派小隊,四周偵緝。
    ()
    (那張玉良卻準備小杉板快艇,乘候聽門潮水漲時,從水道輸進去。)
    (那秀成先得張玉良準備快划小艇消息,笑道)
乃謂左:此準備運糧也!可見城中糧食將盡矣。今查杭州通進城內之水道,皆以淤淺,惟
    候聽門可容船艇往來耳。
    (乃令賴文鴻、陳其芒夾攻張玉良,況文榜二軍。)
    (並令賴汶洸專截張玉良的糧草。)
    (故張玉良甫將糧草安置艇中,正欲駛進時,賴汶洸一軍掩至,早已先攻其運糧
    (兵。)
    (張玉良正欲救護時,賴文鴻、陳其芒兩軍亦到,攻勢極猛。)
    (張、況二軍大亂,糧草亦救不得,盡力賴汶洸所奪。)
    (賴文鴻乘勢掩殺,張玉良、況文榜又以寡不敵眾,於是大敗。)
    (時杭州城外清兵,如文瑞、繼興,饒廷選各軍,又迭被李秀成所挫。)
    (自知不能再戰,盡數退出外城,以圖固守。)
    (秀成率軍環攻,城內亦奮力抵禦,連日進攻,依然未下。)
    (原來王有齡深得人心,軍士皆樂為死守。)
    (秀成極為納悶,乃乘馬帶同軍士,巡視城外西門。)
    (只見西門一帶,貼近城垣之處,有許多草棚。)
    (秀成乃定一計:於夜裡從西進攻,先縱火焚燒草棚,以驚城內軍心。)
    (是時為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後,月色無光,秀成先以猛力攻東南兩門。)
    (王有齡與饒廷選亦悉力抵禦。)
    (忽見西門火光沖天,城內人心大亂,以為李秀成已攻進西門了,紛紛逃竄。)
    (時值隆冬,火勢復猛,那草棚之火,並連燒民房。)
    (王有齡乃囑饒廷選堅守南路,自率兵往西救應。)
    (不想軍中慌亂,軍士多已逃亡。)
    (李秀成乃用大炮攻陷南門數十丈,率軍一擁而進。)
    (時張玉良知杭外城將陷,乃用死命率軍衝來,欲於夜裡乘李秀成不備,僥倖取
    (勝,以解重圍。)
    (乃令況文榜在後,自己在前,馳軍突進。)
    (不料甫到鳳凰山前,秀成伏軍突出,張玉良措手不及,先已中炮陣亡。)
    (原來李秀成知張玉良人最耐戰,料他必擾攻自己之後,故是夜先派兵二千人,
    (自湖海寺以至鳳凰山一帶,當著張玉良來路,準備伏兵。)
    (故張玉良到時,果然中炮。)
    (可憐張玉良久經戰陣,積功已至提督,是夜乃死於鳳凰山下。)
    (所部尚存五千餘人,或死或降或散,一時俱盡。)
    (況文榜身亦被傷,軍士已折傷大半,乃引兵走回安徽。)
    (自張玉良歿後,況文榜又去,李秀成知王有齡所恃在張、況二軍,至此更無後
    (顧,先踞了杭州外城。)
    (所有清兵除投降死傷之外,已退入內城把守。)
    (秀成即下令安撫外城居民,西門被火之家,亦周恤以款項;一面計算進攻內城
    (。)
    (是時外城既陷,凡內城居民,有親眷居於外城的,皆不知安危如何,故人心極
    (為慌亂。)
    (王有齡不勝憤懑。)
    (及聽得張玉良戰死,況文榜亦因傷引退,自知外援已絕,更難保守,乃欲通函
    (李秀成,請其勿殺居民;任彼進城,以保百姓,然後。)
    (自盡,免至塗炭生靈。)
    (惟此議先為將軍瑞昌所反對。)
張玉良:(幕友又道)若致書李秀成,究作何等稱呼?若稱之為逆,殊非通問之禮;若尊
    稱之,人將參劾我公矣。
    (王有齡聽罷默然不語,惟立心以守自誓。)
    (是時杭州內城糧食亦盡,將軍瑞昌一籌莫展,只有王有齡死命撐持。)
    (惟城中已被李秀成圍得鐵桶相似,無可輸運。)
    (王有齡自知不濟,乃向左右哭道)
王有齡:今外援既絕,兵士又有饑色,此城不久即破。吾負國家,並害百姓矣!
    (說罷大哭而入。)
    (時秀成困住杭城,見王有齡極得人心,又如此忠勇,心中不勝敬服,故不忍加
    (害。)
    (乃寫書夾定箭枝上,射入城中,待清兵拾得,送與王有齡;並分寫數十通,射
    (與城中軍民共看。)
    (書道:
    (  太平天國忠王函達巡撫王公麾下,並將校軍民人等知悉:爾奉爾主之命,
    (固守城池;吾奉吾主之命,到茲攻取。)
    (各為其主,此攻彼守,固應如是。)
    (然攻破在即矣,吾仍不欲極其力者,以爾外援既絕,內糧亦竭,不患此城不破
    (!惟憐巡撫王公平日得人,且忠勇不貳,臨危不變,吾甚愛之。)
    (為此之故,欲彼此協商,共保生靈,仰體我天王仁慈本意。)
    (爾如撤去守衛,讓吾進城,斷不加以殺戮:欲歸鄉者,准給船只,如有資財,
    (准其攜去;如乏資斧,吾當給之,送至上海為止。)
    (滿人據吾華夏中國,雖非正理,亦有數焉!吾實無仇視之心。)
    (顧各扶一君,兩不得已,祇以行吾心之所安。)
    (現時被獲之滿洲將校,吾概置於營中,優以居處,豐以飲食,固未殺害,亦無
    (苛虐;且下令三軍,毋得騷擾,違者依律抵償:其願留營者即致力營中,不願
    (者送其回國。)
    (蓋除兩軍對壘之外,吾實不忍妄殺一人。)
    (今與爾等約,皆出至誠,祈於明日復我。)
    (如其不然,則吾惟於後日盡其取城之力而已!)
王有齡:(長歎一聲道)忠王真豪傑哉!
    (適將軍瑞昌亦拾得此書,往會王有齡。)
並 囑:想李秀成或知吾將有援兵,彼將要解圍而去,故以此書誘我先降耳!
王有齡:援兵究在何處?今日還望保全杭州那?吾與君皆將任失城之罪矣。
    (瑞昌聞之不悅,即辭回署。)
    (王有齡乃略書數言,射出城外,以答秀成。)
    (那書道:
    (  謹復志王麾下:來書已悉。)
    (至哉仁人之言!然吾力誠竭矣,惟吾志勿衰,仍當死守;以吾之地位,不能從
    (君所約也。)
    (倘不幸吾城真破,望君勿殘殺百姓,並請君先到敝署中,吾將一晤君容,而後
    (就死。)
    (以君豪傑,傾慕已久,未識荊州,終以為憾也!)
    (浙江巡撫王有齡啟李秀成讀罷來書,已知王有齡並無降意。)
    (惟仍守原約,候至後天,始行悉力攻城,以巨炮轟之。)
    (先把東南兩城攻陷,秀成乃與諸將率軍一擁而入。)
    (原來城內糧械俱盡,先一日提督饒廷選,向王有齡問防守之計,王有齡惟掩面
    (而哭,已無法可施,至是乃被李秀成把城池攻下。)
    (秀成立先傳令:囑軍士不得妄殺一人!即帶領數十騎,直奔撫衙,要與王有齡
    (相會。)
謂左右:(皆止之曰)設撫衙或有伏兵,王爺危矣!切勿輕身而往。
秀 成:(笑道)彼方欲求我勿殺百姓,焉敢害我,致激我軍心。且時非對戰,安有挾詐
    害人之王有齡乎?彼既約吾相見,吾不可不往。
    (遂不聽左右之言,自領數十騎直奔撫院衙門。)
    (時王有齡正在後堂。)
    (自聽得城垣已陷,敵軍已進,已整飭衣冠,準備自盡。)
    (當李秀成到時,直進大堂,不見王有齡,乃令左右大呼)
李秀成:忠王李秀成已到!
    (早有衙役通報裡面。)
    (王有齡乃立即出堂,與李秀成相見。)
王有齡:(猶從容言曰)君即忠王乎!相見恨晚。所惜者,二人面交之日,即王某逝世之
    日也。
    (李秀成聽了,正說得一聲景仰已久,方欲慰藉數言,王有齡已不得置詞,即轉
    (進裡面。)
    (李秀成不知其意,猶在大堂等候,忽衙役傳出:則王有齡已自縊畢命矣!遺下
    (一函,寥寥數語:只求秀成勿殺百姓。)
    (李秀成不勝歎息,揮淚不已。)
    (即令撫署舊日衙役,善視王有齡屍首,傳語慰告王有齡家小,不要悲傷。)
並 囑:王大人已死得其所,盡忠報國。當為運柩回歸,一切吾能保護之也。
    (遂出資千元,盛備棺槨,以大清巡撫之禮,殮王有齡屍首。)
    (管教:孤城失陷,忠臣惟捨命報君恩;兩國相爭,名將竟傾心存友道。)
    (要知王有齡死後如何?且所下回分解。)
    (第四十四回 張國梁投歿丹陽河 周天受戰死寧國府)
    
    
348**時間: 地點:
    (話說李秀成既盛殮王有齡屍首,又以自己與王有齡先有來往,怕清廷削其恤典
    (。)
    (乃特立一碑於撫衙之內:碑文是某年月日,浙江巡撫王有齡盡節於此。)
    (一面設壇致祭,放聲大哭。)
    (左右皆為感動。)
李秀成:(謂左右道)吾今生不能與王公為友,當相期於來世。
    (復飭王有齡家眷運柩回籍:一切儀文,皆如清國 巡撫之禮;並發銀五千兩,
    (恤其家小;於運柩起程時,更選出工有齡舊日親兵五百名,護送回裡,備文通
    (告各地,飭為沿途保護。)
    (是時杭州殉難各官,自王有齡之外,如將軍瑞昌及都統等俱已自縊。)
    (若提督饒廷選、總兵文瑞、副將繼興、鹽運使莊煥文、道員錫庚,皆已死於亂
    (軍之中,秀成一一備棺殮葬。)
    (其各家眷欲運柩回籍者,皆助貲斧;又查城中軍民人等餓死、戰歿,不下二萬
    (人,都發給薄板棺木,俱為營葬,共費棺木銀三萬餘元,左右皆以為費巨。)
謂左右:(李委成道)城戰與野戰不同,野戰無從購棺木,故惟以土掩之;若在城市,苟
    不殮葬妥當,易生病疫。吾不忍惜小費,以禍民生也!
    (復令由嘉興運米萬餘石,以賑撫貧民。)
    (一切辦妥後,乃集清國尚存的各部人馬,宣佈己意:如願從軍者,請留營中;
    (如不願從軍者,可報名給貲,使之回裡。)
    (時軍人多感秀成義氣,亦多有從軍。)
    (是時清國官員,尚在城中者:為藩司林福祥、臬司米興朝及未接任之藩司麟趾
    (,皆被秀成人馬擒獲,李秀成一一款留,令軍士不得騷擾,待以客禮。)
    (新任藩司麟趾,懼為秀成所害,乃乘間逃去,秀成令軍士不得追趕,笑道)
並 囑:彼殆以小人之心視我也!
    (後知麟趾夜間誤跌河中而死。)
    (秀成亦為營葬。)
    (秀成每於燈下與林福祥、米興朝談論世情。)
秀 成:(林福祥道)久聞忠王大名,今見之果為人傑。然吾惜公不遇明君也!
    (秀成聽罷默然,徐道)
秀 成:君或為流言所誤!吾主固文武兼資,勵精圖治者也。
    (林福祥自知失言,乃不複語。)
秀 成:(米興朝道)杭州人甚愛明公,每欲獻城,故明公未進內城前一天:兵民交哄,
    損傷三十餘人。軍士不願降者,為念王巡撫之恩;人民願降者,為愛明公之德。
    此則明公所未知也!數日前將軍瑞昌,請於王巡撫偽為獻城,誘明公以伏兵劫之
    。王巡撫謂終不能保全杭州城,徒損人命,惟將軍不從。欲使百姓偽降,以堅明
    公之信,惟百姓不從耳。由此觀之,則明公與王巡撫,殆如羊祐與陸抗,互為人
    傑矣!
秀 成:若以百姓偽降,吾或中計;若以軍士偽降,吾必不信。以軍士樂為王巡撫所用,
    斷不願降,吾應知其偽也。然獻城與破城大異,即以偽降賺吾,吾豈造次入城耶
    ?瑞昌徒多事耳!
    (言談之間,米、林二人傾服不已。)
    (次日尋得林福祥家小,並尋得米興朝之馬,俱送還米、林二人。)
    (米、林二人,大為感激。)
    (米興朝乃以其馬,送與秀成部將汪安均,以留紀念。)
    (數日後杭事平定,秀成準備船只,送林、米二人至上海,各贈用資一千兩。)
    (米、林二人乃辭別而去。)
    (瀕行時,猶依依不捨,與李秀成灑淚而別。)
    (自從杭州既定,秀成佈置防守之後,即欲班師。)
    (忽報張國梁、和春合兵五萬,力攻金陵。)
    (請李秀成速即回軍救應。)
李秀成:(謂左右道)昔清國向榮,屢為吾敗,而百戰不倦;每窺吾遠出,即擾我天京,
    致我不能北進。吾故以全力置之死地。方以為向榮既死,天京可以稍安,不意張
    國梁又復如此,真心腹之患也。
謂左右:以忠王神威,何懼一張國梁乎?
秀 成:誠然!惟彼存一日,天京即不安一日;吾亦疲於奔命。吾今番不殺張國梁,誓不
    回軍。
    (說罷便引兵還金陵。)
    (沿途接得洪秀全急報,絡繹不絕。)
    (原來張國梁自六合失守之後,退屯丹陽,知會和春,重整人馬,窺便進攻金陵
    (。)
    (先以丹陽為根據,上至丹徒,下至常州、金壇,聯絡一氣。)
    (自聽得李秀成攻打杭州,以為兵法在攻其所必救,若秀成知金陵有警,必然回
    (軍,是杭州之圍自解。)
    (乃以和春大軍,先攻金陵;國梁卻進軍溧水,與和春分東西兩路而進:乃以總
    (兵馮子材、吳全美,分水陸兩路,據湖州、廣德二處。)
    (適曾國藩知張運蘭、李元度兩路救浙之師,俱為秀成所敗;又再遣趙景賢領五
    (千人,進寧國,以為聲援。)
    (因此浙江境內,如湖州、廣德及皖南寧國,皆有清兵駐紮,以阻秀成。)
    (使和春、張國梁得專力金陵一路。)
    (若秀成不回,金陵可破;若秀成回軍,又有馮子材、吳全美、趙景賢等,為秀
    (成牽制,自問調遣頗為完密。)
    (早有消息報到李秀成那裡。)
    (秀成方欲回軍,適侍王李世賢領兵到來。)
    (原來金陵緊急,李世賢得急報,恰值英王陳玉成,大破左宗棠於桐城;又敗楊
    (載福、彭玉麟於太湖,九江大局頗定。)
    (故李世賢得了洪秀全告急,立命林啟榮固守九江,自己即引兵東行。)
    (甫至安吉,即與李秀成相見。)
    (李世賢具述陳玉成在皖、鄂用兵得手,大局可以無礙。)
    (秀成令世賢先攻湖州,以破馮子材、吳全美之師;然後引軍北截張國梁。)
    (世賢去後,更令楊輔清,以本部出城拒和春;而以吉志元援應金陵。)
    (俱待自己到時,始行大戰。)
    (時廣德一城,馮子材離城東二十里駐紮,欲與湖州相應。)
    (李秀成令部將陸順德、吳定彩,攻廣德。)
    (那時馮子材被李世賢困住,不能援應,故陸順德、吳定彩,水陸並進,一日夜
    (已攻破廣德城。)
    (參將文芳領人馬往依馮子材。)
    (眾寡不敵,馮子材亦敗於李世賢之手,於是齊奔湖州。)
    (秀成見廣德已下,乃令李世賢專攻湖州,以繞出金壇。)
    (秀成仍恐南顧有憂,復調陳坤書由臨安赴杭州助守。)
    (始率大隊人馬趕回金陵。)
乃謂左:吾以楊輔清拒和春,而以李世賢繞出張國梁之後,蓋欲和、張分軍也!和、張軍
    勢一分,吾即有法破之矣!今去天京只有三百里,不過兩三日行程耳,不患不能
    援救天京也。
    (便引軍疾行,夜分趕至四明山。)
    (原來自金陵緊急,洪秀全已分道佈告,故英王陳玉成亦引軍而東,不期而至會
    (議於四明山。)
秀 成:英王到此極佳。可合兵了張國梁那本帳也!
陳玉成:某近來破胡林翼於潛山;敗李續賓、李續宜於黃梅;復敗曾國藩部將塔齊布、楊
    載福於浦口,敵軍銳氣喪盡。今聞胡林翼回湘募勇,料難急舉。故聞天王告急,
    特引兵東來耳。
    (秀成乃與玉成計議進兵。)
    (適古隆賢由繁昌通文亦到。)
    (秀成一發令古隆賢趨寧國,以壓清將趙景賢;復請英王陳玉成,由西梁山直下
    (江浦,以攏和春之後。)
    (李秀成即由赤沙山,直趨黃雄鎮。)
    (探得和春兩軍,共有五萬 人。)
    (提、鎮部將數十員,悉銳以爭金陵,聲勢頗大。)
    (李秀成正欲與張國梁會戰,忽接各路軍報:李世賢已攻下湖州,馮子材、吳全
    (美俱走溧陽。)
    (李世賢乘勢破溧陽,以繞出金壇之後;陳玉成則由江寧鎮至頭關,進紮紫荊山
    (尾;輔王楊輔清亦引軍由秣陵關而進,駐雨花台,以應敵軍。)
    (各路無不得手。)
    (李秀成大喜,即出兵直攻張國梁。)
    (那張國梁亦準備會戰。)
    (不料張國梁甫行交綏,已報侍王李世賢由後掩至,張國梁自知難以抵敵;又接
    (探馬飛報,派往救杭之兵,俱已敗挫;續派之馮子材、吳全美,又盡為李世賢
    (所敗,湖州、廣德俱已失守。)
    (馮子材、吳全美已奔回蘇省;趙景賢亦被困於寧 國府。)
    (種種消息,張國梁聽得,暗忖)
張國梁:軍餉全靠閩、浙及廣東三省。今閩、浙運道 已斷,只有廣東,相隔太遠,將來
    糧餉不免拮據。即目下情形:前後受逼。勉強交 戰,損失必多;和春一軍,又
    不能相應,計不如暫行退軍。
    (想罷,即令三軍拔隊速逃,望丹陽而退。)
    (李秀成見國梁已退,天京之圍已解,乘勢追殺。)
    (張國梁折傷三千餘人,逃回丹陽去了。)
    (秀成即令李世賢、楊輔清、吉志元,俱屯紮金陵城外;自己進城面君。)
    (具述近來戰狀。)
    (時和春亦為陳玉成所敗,失去營壘四十餘座,折兵四五千人,亦領兵東逃。)
    (料得張國梁以丹陽為根據,必退回丹陽地面。)
    (故亦引兵同奔丹陽與張國梁會合。)
    (是時太平軍大獲全勝,陳玉成亦同進天京,與李秀成計議進兵之事。)
    (洪秀 全設宴款於殿上。)
    (並召李世賢、楊輔清、吉志元一同入內飲宴,共商大計。)
李秀成:歷年勝負無常。自前者武昌失陷,吾軍已一弱;及英王破勝保,某等斬向 榮,
    吾軍乃復振;及許灣一戰,吾勢已復弱矣。幸近來仗國家洪福,破六合,斬溫 
    紹原;破杭州,取王有齡;英王蕩掃皖、鄂間;侍王又破馮子材、吳全美;吉志
    元、 楊輔清撐持蘇寧;今又復敗和春、張國梁,氣勢已大振,是此正進取之時
    也。然 吾國久不能長驅北上者:以天京屢次被人牽制故耳!今諸將環集於此,
    當悉力 結果和春、張國梁,以絕蘇寧之患,然後留勁將分持鄂、皖、贑、浙省
    ,我即可以 大軍北上矣!
    (眾人皆以為然。)
    (李秀成乃請英王陳玉成,先還安徽,以鎮諸路;留 吉志元駐溧陽,並鎮金陵
    (;留楊輔清駐軍蕪湖,以鎮皖甫、浙北,兼籌糧道,徐與李世賢率軍直趨丹陽
    (。)
    (適劉官芳亦引兵至,秀成乃令附於李世賢一軍,以厚世賢兵力,即分左右直趨
    (丹陽。)
    
    
349**時間: 地點:
    (且說張國梁走至丹陽,不多日和春亦到,各訴敗兵之事。)
張國梁:此次之敗,失在分兵;今當互為犄角,免中敵人奸計。
    (和春點頭稱是。)
    (忽報李秀成軍到。)
    (張國梁計點部下及和春部下,尚有三萬餘人,盡可一戰。)
    (乃自出南門,離城十餘里駐紮;和春亦紮軍東門外,與國梁互為聲授。)
    (國梁以知州游長庚及總兵熊天喜,駐守丹陽城內;以馮子材領本部四千人,更
    (撥馬隊一千,使為游擊之師;以吳全美統水師,在內河為援應。)
    (分撥既定,專候李秀成軍來交戰。)
    (時李世賢沿句容,李秀成沿溧水,分道共趨丹陽。)
    (忽前部先鋒賴文鴻,捉獲一人為奸細,那人口稱)
賴文鴻:願見忠玉,有要事報告。
    (賴文鴻即將那人解進中軍,原來張國梁自雄黃鎮潰敗,那潰敗之勇,沿途搶掠
    (民間財物,故居民多怨國梁。)
    (張國梁以逃兵留在民間搶掠,頗非得計,故到丹陽後,再招逃兵歸伍。)
    (賴文鴻部下所獲者,即張國梁的逃兵。)
    (當李秀成傳他訊問時,那人自稱為張英,願作秀成內應。)
秀 成:汝既逃,焉能為吾內應乎?
賴文鴻:(張英道)今張國梁再招逃兵,免其搶掠,故小人立意歸伍也。
李秀成:汝即歸伍,只是一個軍人,又焉能作吾內應?
賴文鴻:(張英道)小人在營時,自為一黨,有數十人。若當忠王與張國梁交戰時,吾等
    從後窺便刺殺之,有何不可?
秀 成:汝若能如此,當有大功,汝可以行之。但恐不及耳!
賴文鴻:(張英道)小人今便去投營。若忠王遲到一日,當可成功矣。
    (秀成乃贈以白銀十兩,笑而遣之。)
    (左右恐以為偽。)
李秀成:吾今自問,除敵將之外,斷無人肯以計賺吾!但某所慮者,只以他區區一個軍人
    ,或不能濟事耳!然事終不成,於吾亦無所損也。
    (於是率軍緩緩而行。)
    (離丹陽二十餘里,與張國梁一軍高約十餘里,即紮下大營,與李世賢左右相應
    (。)
    (各結軍壘百餘座,夜後營內燈火沖天,震動遐邇。)
    (秀成令李世賢、劉官芳合戰和春一軍;而以本部獨當張國梁。)
    
    
350**時間: 地點:
    (此時張國梁招集逃兵,軍勢復振,和春戒以戰事在即,不宜再招逃兵,免敵人
    (縱人混進。)
    (張國梁深以為然。)
    (甫一日秀成已到。)
    (張國梁即知會和春,欲乘秀成已到,人馬喘息未定,即行攻之,便與和春相約
    (同進。)
    (時秀成大集諸將,令賴文鴻為前部,先進兵掠陣,首從左路進攻,卻向右奔來
    (,料張國梁必以右路截擊,那時張軍必盡數移動,然後以一軍乘之。)
    (又探得清國欽差德興阿一軍,方紮興化,恐聞丹陽緊急,必移兵相救,乃飛令
    (羅大綱、郜雲官,移兵直向揚州,以牽制德興阿,而阻丹陽救應。)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