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一 至 第二六〇

251**時間: 地點:
    (再說翼王石達開,即拔隊起程,本意由安徽過荊襄,望夔慶而去。)
    (時清將曾國藩,正駐浦口,屢次發兵,往攻九江。)
    (奈天國大將林啟榮死守,不能得志。)
    (故屯駐浦口,分顧南北岸。)
    (忽聽得石達開入川,道經皖、鄂,即與諸將商議,對待石達開之計。)
謂諸將:(因)吾甚愛石達開為人。若能降之,則諸將不足道矣。
羅澤南:達開世之虎將,善能馭眾,甚得人心。錢江倚之為命。若能羅而致之,固是吾長
    策,然吾料彼不來也。彼以百萬家財的縉紳,棄之如遺;一旦從秀全以起事,其
    志可知矣。
塔齊布:彼一時,此一時也。當初洪秀全君臣一德,故達開樂於同事。今互相殺戮,達開
    因謀高舉遠引,則其志灰矣。我因而用之,彼得回性命,又加之以官爵,何患其
    不來?
曾國華:二君之言,皆有至理。招降納順,固是軍中要著。彼若不來,而大志又灰,恐軍
    無鬥志。不如求與一戰,有何不可?
曾國藩:三君之言如此,吾乃執中而行之:先之以禮;如其不從,即出其不意,而截擊之
    。有何不可?
    (眾人聽罷,皆鼓掌稱善。)
    (正議論間,忽報胡林翼遣曾國葆至。)
    (曾國藩忙請至裡面,問以來意。)
國 葆:撫軍胡公,聞石達開將經此地,請問以何法待之?
    (國藩聽罷,躊躇未答。)
    (原來國藩生平最忌胡林翼。)
    (誠恐以謀告之,彼反先行一著也。)
國 葆:兄長,有何疑慮而不言乎?
國 藩:非也,因議未決;有主招之者,有主擊之者,未審胡公有何主意?
國 葆:胡公言,達開必不能為我用。若招之,則宜先準備以防其襲擊。若兄長這裡欲截
    而攻之,則胡公願以全軍為公後授也。
國 藩:胡公軍當武昌漢陽之衝,何能遽動?想戲言耳。
國 葆:(國荷道)此說不然。胡公為人慮深謀遠,且現以分軍牽制李秀成;而以本軍之
    半,收回荊州附近各郡縣,聲勢甚銳,未可輕視。
國 藩:既是如此,吾當招降石達開。若不獲命,必出於一戰。請胡公相助一臂可也。
    (曾國葆遂拜辭而退。)
曾國藩:(笑道)胡詠芝其有意於石達開乎!然曾某斷不放過也。吾聞石達開為桂省有名
    文士,吾當為書以動之。
    (便令左右,取過筆硯來,立揮一函。)
乃謂左:(早見前派的探子回報道)達開人馬不下五萬,旌旗齊整,隊伍甚嚴,已離此不
    遠矣。
    (國藩聽得,面色一變。)
國 藩:(顧左右道)石酋擁五萬之眾,整隊面來,其意殆求戰也。此函恐不能為力矣。
羅澤南:事已如此,仍當招之:招之不來,戰仍未晚也。
    (曾國藩從之,遂令三軍準備應敵,另派一人往迎石達開軍,投遞書函,不在話
    (下。)
    
    
252**時間: 地點:
    (且說石達開自離了金陵,盡統老萬營大軍合共五萬,浩浩蕩蕩,本擬直取武昌
    (,與李秀成合兵下荊州,望四川而去。)
    (忽軍行之間,前軍)
探 子:有清將曾國藩,飭人帶書到此。
    (石達開聽罷,便問多少人同來?)
探 子:只一人耳,並無軍馬。
    (達開便令引帶書人進帳裡。)
    (那人把曾國藩書函呈上,石達開就在案前拆閱。)
    (書道:
    (  大清禮部侍郎、節制湖廣江西軍務曾國藩,書侯天國翼王麾下:某聞識時
    (務者,呼為俊傑。)
    (今將軍以蓋世之雄,舉兵湘、桂,為天下倡;奇略雄才,縱橫萬里,寧不偉歟
    (!然時世不可不審也。)
    (當洪秀全奮袂之初,廣西一舉,湖南震動:進踞武昌,下臨吳會,聲勢之雄,
    (亙古未嘗有也。)
    (然以區區長沙,且不能下;使南北隔截,聲氣難通:故馮逵隕命於全州,蕭王
    (亡身於湘郡;曾天養失事於漢口,楊秀清受困於武昌。)
    (以至盛之時,而不免於險難,則天意亦可知矣。)
    (歷朝開創,皆君臣一德,以圖大事。)
    (乃事功未竟,殺戮相仍,君王以苟安延旦夕,貴冑以私憤忌功臣。)
    (以建大功,行大志,如將軍者,且不安其身,此則將軍所知矣。)
    (夫范增失意於鴻門,姜維殉身於蜀道,此非智勇之缺乏,則以其所遇者非人也
    (。)
    (尋將軍去就之故,則以恃才智而昧時機;遂至沉迷猖獗,而有今日耳。)
    (國朝七葉相傳,號為正統;深仁厚澤,禮士尊賢,如將軍者,一登廟堂之上,
    (方過冀北而群馬皆空。)
    (英雄世用,只求建白,將軍寧不知作退一步想耶?彼秀全以草茅下士,鋌而走
    (險,窮蹙一隅,行將焉往?將軍窮而他徙,倘再不得志,甚非吾所敢言也。)
    (弟忝主軍戎,實專征伐,將軍或失志迷途,或回開覺岸,實在今日,唯將軍圖
    (之。)
    (石達開看罷,顧左右道)
石達開:彼深知我也。然以天王為草茅下士而輕之,非也;且種族不辨,非丈夫也。吾知
    所以卻之矣。
    (乃立同一書,令來人回復曾國藩。)
    (書道:
    (    滌生大帥足下:僕與足下各從事於疆場,已成敵國。)
    (忽於戎馬倉皇之際,得大君子賜以教言,得無慕羊祜之風,不以僕為不肖,故
    (以陸抗相待耶!今謹以區區之意,用陳左右:夫僕一庸材耳!漢族英雄,雲龍
    (風虎,如僕者烏足以當大君子之過頌?然足下以一時之勝負,即為天意,則謬
    (矣。)
    (漢高履險被危,方成大業;劉備艱難奔走,始定偏安。)
    (苟其初亦諉以為天意,誰與造後來之事業?又試問兩年之間:洪王收復天下之
    (半;揮軍北上,淮揚底定,此則天意又何在乎?歷來開國元勛,皆捨命效力,
    (西、南二王之死亦常矣!且足下之意,有為僕所不解者:豈茅草下士,遂不足
    (以圖大事哉?奏楚雖雄,而天命所歸,乃在泗上屠狗之輩;蒙古一弱,而大業
    (所就,即在皇覺寺之僧徒,此足下所知也。)
    (足下固曾讀中國聖賢書者:春秋夷夏之辨,當亦熟聞之。)
    (自昔王猛輔秦,猶未至彰明寇晉;許衡滅宋,死後猶不欲請諡立碑,蓋內疚神
    (明,不無慚德。)
    (而足下喜勛名,樂戰事,猶或可為;若以虜廷七葉相傳,頌為正統,此則僕所
    (深為詫異者,誠以不料足下競有此言也。)
    (辱承錦注,欲以名器相假,然則足下固愛我而猶未知我也。)
    (曩者軍抵三湘,直趨鄂岳,足下高摟廣謝,巍然無恙,凡鳥過門,未敢留刺。
    ()
    (今幸賜教言,且慚且感。)
    (僕不知:如反其道以施之,設僕等所事不成,若他日足下辱過敝廬,曾能再動
    (今日之情愛否也?既蒙錯愛,謹以函謝。)
    (今當西征,席不暇煖,無從把晤。)
    (謹附俚詞五首,以塵清聽,足下觀之,當笑曰:孺子其自負哉!)
    (書詞之後,又有律詩五首。)
    (再看下去,詩道:
    (    曾摘芹香入泮宮,更探柱蕊趁秋風。)
    (少年落拓雲中鶴,塵跡飄零雪裡鴻。)
    (聲價敢雲超冀北.文章昔已遍江東。)
    (儒林異代應知我,只合名山一卷中。)
    (不策天人在廟堂,生慚名位掩文章。)
    (清時將相無傳例,末造乾坤有主張。)
    (況復仕途皆幻境,幾多苦海少歡腸。)
    (何如著作千秋業,宇宙常留一瓣香。)
    (投鞭慷慨蒞中原,不為仇讎不為恩。)
    (只覺蒼天方聵聵,莫憑赤手拯元元。)
    (三年攬轡歸羸馬,萬眾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成人亦苦,東南到處有啼痕。)
    (若個將才同衛霍,幾人佐命等蕭曹。)
    (男兒欲畫麒麟閣,夙夜當嫻虎豹韜。)
    (滿眼河山罹異劫,到頭功業屬英豪。)
    (遙知一代風雲會,濟濟從龍畢竟高。)
    (虞帝勛華多美頌,皇王家世盡鴻濛。)
    (賈人居貨移神鼎,亭長還鄉唱大風。)
    (起自布衣方見異,遇非天子不為隆。)
    (醴泉芝草無根脈,劉裕當年田舍翁。)
    (曾國藩看罷,詫異道)
不 覺:達開有文事,而兼有武備,其志不凡,吾甚敬之。以大敵當前,而雍容整暇,其
    殆風流儒將乎。
    (遂傳令退軍二十里,讓石達開過去。)
塔齊布:達開窮而他竄,我復讓之,朝廷其謂我何?
曾國藩:彼眾而我寡。且達開虎將也。其部下皆能征慣戰,實不易勝之。戰如不勝,貽天
    下笑矣。況彼去金陵而入西川,正洪秀全失其羽翼,因而縱之,不亦可乎?
    (羅澤南亦以為然。)
    (遂拔寨退軍而去。)
羅澤南:(早有細作報道)石達開軍裡左右皆喜道:『清軍避我矣,長驅而進可也。』石
    達開道:『不然。彼自料勢不如我,故示之以禮讓;但吾軍若到荊襄,則胡林翼
    諸軍,必合而謀我。此其時,曾軍將繞吾後矣,蓋彼懼清廷之責罰也。我軍若三
    面受敵,勝負之數,固不可知。我不如亦示之以禮:轉由江西貫湖南,繞道入川
    ,有何不可』。遂令大小三軍改道;入九江而去也。
    (按下不表。)
    
    
253**時間: 地點:
    (且說洪天王自石達開去後,仿惶無措。)
    (因思石達開上表時,力言李秀成可用,便降詔李秀成,入南京辦事。)
    (秀成得了天王之旨,謂譚紹洸道)
秀 成:弟自替守武昌、漢陽無恙者,恃智不恃力也。今胡林翼、曾國藩龍驤虎視,以窺
    武昌,此四戰之地,誠不易守。現在東王已死,翼王已去,天王召我,大局關係
    ,弟不得不往。但天王未言及以何人替守此處,想亦量才而用耳。足下意中究有
    何人,足當此任?
譚紹洸:再請由南京調人到此何如?
李秀成:黃文金在安慶,陳玉成入江西,林鳳翔、李開芳、羅大綱各統兵北伐,眼見南京
    無人矣。若安、福兩王短於才略,而桀驁不馴。此無用之輩,不足以當大任也。
譚紹洸:然則足下將委何人?
李秀成:胡以晃老成持重,深識大體,不幸去年身故,吾甚惜之。若以武昌人才,恐弟去
    而足下不能卸責矣。足下將以何策守之?
譚紹洸:以漢陽之眾,攻吳、胡二軍;而以武昌精銳,截擊曾國藩可乎?
李秀成:如此則危矣。
譚紹洸:然則足下之意若何?
李秀成:弟昔日在此,彼三軍齊舉,吾則守以防之;彼一路來攻,吾則戰而破之。足下謹
    記斯言可也。弟去後,必不能再到武昌,今而後,金陵大局,將在弟身上矣。且
    吾一去,則清軍必來攻擊,吾有一密計遺下,可以破胡林翼,而退曾國藩者。待
    清兵來攻之時,足下即依計而行,切記切記。
    (說罷以密函交付譚紹洸。)
並 囑:破敵之策,全在於此。將軍善藏之。
    (譚紹洸拜受。)
並 囑:受國家重任,而又得將軍重托,敢不自勉。請將軍放心。
李秀成:足下審慎有餘,而機變不足,只此可慮耳。願將軍自愛!
    (說著又以兵符印信,交付譚紹洸。)
    (隨佈告各營,以應詔入金陵。)
譚紹洸:將軍四處佈告,恐敵人知將軍已去,來攻益速矣。
李秀成:(附耳道)正唯如此,而後所遺之計乃可用也。
    (譚紹洸乃不言。)
    (次日李秀成起程,譚紹洸又為之祖餞,秀成珍重一番而別。)
    (慢表秀成入金陵。)
    
    
254**時間: 地點:
    (且說譚紹洸繼守武昌,所有法度,皆依秀成舊制,傳令不許更易。)
    (這點消息傳到胡林翼軍中,林翼大喜。)
謂諸將:(即)向者以三路之兵,不能得志於漢陽者,以李秀成在也。今秀成去矣,吾等
    窺漢陽,正在此時。不可失此機會。
李秀成:(部將褚玖躬道)秀成詭計極多,但恐非真去耳。
林 翼:不然。金陵空虛,即秀成不往,洪秀全當召之,吾決其必行矣。
    (遂一面知照曾國藩,請攻武昌:而自以大軍攻漢陽。)
    (兩路會合,殺奔前來。)
    (譚紹洸聽得,忙取李秀成遺計拆閱,不勝之喜。)
    (便令軍中嚴整旌旗。)
    (一面令義勇軍晏仲武,副將洪春魁,領五千人馬出城埋伏洪山要道;又令陸順
    (德、蘇招生,以水師屯守沙河。)
    (以武昌與漢陽,大江相隔,又用破舟纜鐵索,為浮橋相通,互相接應。)
    (自與諸將謹守漢陽,以待清兵。)
    (安排既定,只見胡軍先出,蜂擁而來。)
    
    
255**時間: 地點:
    (少時又接得曾國藩攻武昌之耗。)
譚紹洸:(顧左右道)果不出秀成所料也。
    (當下胡林翼大軍已到漢陽。)
    (以李續賓、李孟群分攻西南兩路;以曾國葆為前軍,自為各路接應。)
    (軍到城下,只見漢陽城上旌旗嚴整,不敢遽攻。)
李續賓:(回稟林翼道)漢陽守衛嚴整,李秀成尚在軍中也。
    (胡林翼不信,遂微服雜在軍中,前來觀看。)
    (果見守衛甚嚴,幾乎無懈可擊。)
    (看罷悶悶不樂。)
    (回至營中,沉思一會,時日已傍晚,傳令軍中安紮,待明日攻城。)
    (軍士得令,各自安排。)
    
    
256**時間: 地點:
    (忽然到了三更時分,三軍正在安寢:忽東南角上鼓聲大震,金角亂鳴,胡軍在
    (夢裡驚起。)
    (只道洪軍來攻,倉促準備應敵。)
    (久之寂然。)
    (夜裡又不敢亂進,只得各自安息。)
    (才到四更,又喊聲動地,漢陽城上復吶喊助威,驚得胡軍亂竄。)
    (久之仍無聲息。)
    (不覺將近五更,鼓聲又起。)
    (自漢陽城至洪山一帶,如千軍萬馬之聲,攪得胡軍一夜不曾安息。)
    (胡林翼此時已料洪山地方,必有天國人馬埋伏。)
    (欲分兵攻之,又恐漢陽洪軍衝出,心甚憂慮。)
    (忽報羅澤南已得曾國藩之令,會攻武昌,時正與塔齊布駐東路。)
    (林翼接見之下,正欲開言,不料羅澤南早說昨夜洪軍驚擾,原來囉軍亦是如此
    (,一夜不曾安睡。)
    (少頃又報曾國藩至,所說皆同。)
曾國藩:沙河一帶,已有天國水軍埋伏。自漢陽至武昌,又用鐵索纜浮橋,互相聯絡,守
    禦極嚴,無從下手。
胡林翼:三軍在此,不能遽退,拚與一戰,不亦可乎。
    (就發令先請曾國藩以本軍分為兩隊,以前隊先燒浮橋,直抵武昌;以後隊阻截
    (沙河,使彼首尾不能相應。)
    (林翼以本軍直圍洪山,兼接應曾軍。)
    (李續賓、曾國葆、李孟群各統大軍,分攻漢陽。)
    (各人得令,回去準備。)
    (時譚紹洸見清軍各營,隱隱移動,料不久必來攻城,亦傳令各依計行事。)
    (當下曾、胡各軍,以部署方定,天色已晚,夜裡不便交戰,姑待明天。)
    (只恐仍如昨夜一般,軍士被其驚擾,便略退數裡,分兩班輪換巡邏。)
    (無奈天國軍中,是夜鼓角之聲,較前益甚,清軍仍不能安心寢息。)
    (又到天明,胡林翼自引一軍,會合各軍,進攻漢陽;改令曾國葆阻截洪山要道
    (,以防伏兵。)
    (一面打聽曾國藩消息。)
    (原來曾軍令塔齊布引軍,冒險來燒浮橋。)
    (誰想漢陽一支軍衝出,反截塔齊布軍後路,塔軍阻厄河濱,不能成列,中槍落
    (水者,不計其數。)
    (塔軍正在倉皇,忽沙河一帶,伏兵齊起。)
    (水師船如箭而下。)
    (船中所藏陸軍,皆渡過右岸,夾擊曾軍大營。)
    (賴羅澤南死力支撐,怎奈前軍既敗,後軍無心戀戰,各自逃竄。)
    (胡軍圍攻漢陽未得手。)
    (因林翼本意欲用藥線,炸陷城垣,誰想李秀成遺計,都在城垣外預通濠道,以
    (故不能施其計。)
    (正在納悶,馳報道)
忽探馬:曾軍水陸二路皆敗。曾國葆圍阻洪山,未敢遽進。又不知洪山天國人馬多少?更
    不知此外更有多少埋伏?現在敵軍正將衝進來也。
    (胡林翼聽得,又見軍士一連兩夜受驚,皆疲倦無鬥志。)
不 覺:(歎道)吾今番進兵,又成畫餅矣。
    (管教:智勇能謀,巧授錦囊摧大敵;聲威所播,頓收金甲退雄師。)
    (畢竟胡林翼進退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一回 韋昌輝刎頸答錢江 李鴻章單騎謁曾帥)
    
    
257**時間: 地點:
    (話說胡林翼因聽得曾國藩兵敗,曾國葆又進攻洪山,不能得手,正在進退兩難
    (之際,本欲退兵;又恐漢陽城內,洪軍衝出。)
    (想了一會,即照請曾國藩先退東路之兵,自己好緩緩而退。)
    (不想曾國葆因圍洪山,自辰至申,軍心漸漸懈怠,忽然洪山裡面,鼓聲大震,
    (把曾國葆軍士嚇得手足無措,不戰自亂。)
    (胡林翼就乘勢退兵。)
    (這時譚紹洸與馮雲山之子文炳,由漢陽分兩路衝出;義勇隊統領晏仲武,副將
    (洪春魁,又由洪山殺將下來。)
    (胡軍無心戀戰。)
    (譚紹洸率各路人馬,奮力追殺,如入無人之境。)
    (胡林翼死力支持一陣,折了些人馬,領餘軍奔回岳州而去。)
    (時曾國藩亦以兵敗,奔回九江。)
    (譚紹洸大獲勝捷,收兵回漢陽,大犒三軍。)
    (令洪春魁、晏仲武仍守漢陽;自與馮文炳回守武昌。)
    (大修戰備,以為戰守之計。)
    (一面寫表申奏洪天王,不在活下。)
    
    
258**時間: 地點:
    (且說李秀成離了武昌城,星夜往南京進發,一路沿安慶而下,繞道先入廬州。
    ()
    (聽得鮑超為壽春鎮總兵,便對胡元煒說道)
鮑 超:鮑超如許仲康,所謂虎癡;勇而好鬥,樂功名而輕於所就。今清廷縻以好爵,彼
    更為清廷效死力矣。當慎防之!
    (胡元煒領諾。)
    (李秀成便巡視水陸各營而去。)
    (到了金陵,先報知洪天王。)
    (天王聽得李秀成已到,便請到殿上相見。)
    (天王面有憂色,料為東王被殺,翼王已去之事,流淚道)
不 覺:臣弟在武昌,聽得東王之變,本欲趨朝,只以任重,未敢擅離。今奉詔諭趨朝,
    聽候差委。
洪天王:自得賢弟鎮守武昌,朕免西顧之慮。惟軍師近來稱病,不出任事;翼王又去,眼
    見金陵無人任事。故促賢弟回轉。近來北伐之軍,林鳳翔雖疊得勝仗,李開芳卻
    久無消息,朕甚憂之。是以欲與賢弟一決。
李秀成:臣弟行時,曾授計與譚紹洸,必能依計破敵。然此後武昌亦危矣!至於北伐之師
    ,雖勝,勢孤力單,不可恃也。宜詔令李開芳、羅大綱、吉文元與林鳳翔,合軍
    再起,錢軍師為四路都督,以臨北京,庶乎有濟。至於江南大局,臣弟當勉力以
    報國家,傳檄江蘇;另揀良將,撫定浙、豫,則天下不難定也。
    (洪天王深然其計。)
    (談論間,內宮傳進午膳,天王就留秀成共飯。)
洪天王:適賢弟言,武昌亦危,究有何法以維持之?
秀 成:以今日大勢,進則圖功,退則坐敗。臣弟守武昌之日,以吳、曾、胡二路清軍挾
    制,不能長驅入汴梁,此吾之受虧也。武昌四面受敵,譚紹洸必守不住。但武昌
    得失,無關大局,所重者北伐之軍耳。為今之計,不如盛屯安慶之守,再調大兵
    出河南,則滿人之氣奪矣。
    (天王猶未答言,忽報武昌捷報到。)
    (洪天王投箸而起;李秀成亦起。)
    (得接捷書,知譚紹洸武昌大捷。)
天 王:(大喜道)此譚紹洸之力,而賢弟之功也。
    (秀成謙讓一回,重複入席再飲。)
    (一會,忽又報)
秀 成:李開芳遞表到。
    (天王令人將書呈上,看罷面色一變。)
    (李秀成不知其意,徐徐問道)
李秀成:李將軍其稟軍情耶!
天 王:(搖首歎道)非也!
    (隨把原表教李秀成一看。)
    (秀成看下奏道:
    (  征北大將軍、第十二天將、夏官丞相李開芳言:竊以東王毀家舉義,自桂
    (平奮起以來,轉戰各省,皆竭忠盡誠,以紓國難。)
    (卒賴上帝之靈,國家之福,英雄響應,士庶歸仁,東南各省,次第興復。)
    (用能繼承漢統,正位金陵,東王固與有力也!朝廷論功行賞,晉爵開藩:外結
    (君臣,內聯兄弟,復假旄鉞,得專征伐。)
    (方之往古,如漢蕭曹,如明劉徐,當無以加之。)
    (今以宵小懷私發難,謀殺元勛,全家被害。)
    (朝廷不加罪責,將何以服人心?臣聞變之下,不知所措。)
    (誠以元凶尚在,先臣難瞑;軍士離心,流言遂起,此臣所夙夜不安者也。)
    (臣統兵在外,非欲妄參內政,人心一離,大勢即解。)
    (恐創業未半,而中道搖動,臣誠不忍坐視,謹拜表以聞!)
    (秀成看罷,向洪天王道)
秀 成:錢軍師之意若何?
天 王:軍師言,東王有可殺之罪,北王非能殺東王之人,在北王誠不免於罪。然朕以勛
    臣汗馬功勞,不忍加罪也。
秀 成:天王之言甚是,誠如錢軍師之言:北王罪固不免。惟天王既不佈告東王罪狀於前
    ,又不正北王之擅殺於後,實非良策。況亂離之世,治國故非一道,願天王思之
    。
    (洪大王點首而哭,秀成亦哭。)
    (天王隨轉入內宮,秀成乃辭出。)
    (次日天王以李秀成任水陸軍務都督,知內外事,專征伐,晉爵忠王。)
    (李秀成謝恩後,先往謁錢江。)
錢 江:吾知足下到金陵,得封王位,正欲前往道賀,不期足下先到。
李秀成:欲來謁先生久矣!只以進朝,與天王相見,故延至今日。
    (錢江便問洪天王有何事相議?李秀成即以勸天王注重北伐之說,告之;並告李
    (開芳遞折一事。)
錢 江:李開芳之責,誠有詞矣。天王為人,過於忠厚,不明大計。前既與楊秀清以大權
    ,後又不宣佈其罪狀,故有今日。然吾知北王必死。今後國家又失一良將矣。
    (言罷而哭。)
錢 江:當東王之死,人皆以足下為東王黨羽,勢將擁兵為亂。吾獨不信。蓋以足下深明
    大體,必不昧於去就也。
秀 成:東王之懷非望,弟早知之。昔林鳳翔常對弟說,謂東王收羅羽翼,其志不小;然
    才短而志疏,自取其敗,今果然矣。東王又嘗以言試弟:謂天王將以重爵予子,
    子將若何?弟答道,『弟為國家出力,非為天王效力也。』東王始無言。想惟先
    生知弟心耳。今東王之敗,誠不足惜。所惜者:殺非其時,亦非其人耳。先生以
    為然否?
錢 江:豪傑所見略同,足下勉之。江此後殆無志於天下事矣。
李秀成:(大驚道)先生何出此言?
    (錢江搖首歎息,徐附耳對秀成說道)
錢 江:懷異志者不止東王,如福王洪仁達者,其防之。天王以婦人仁,斷不能大義滅親
    。福王忌我甚,忌則蓄而謀我矣。今後足下任大責重,若大事未定,當周旋於安
    、福兩王之間。足下高明,不勞多囑。
    (談次適天王令人送李開芳奏折到。)
    (錢江看罷,歎道)
不 覺:哀哉韋昌輝,今後國家損一良將也。
    (李秀成聽了,看錢江有不捨韋昌輝之意,便答道)
李秀成: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倘有計策,請留此虎將,以備緩急。
錢 江:此言甚是。除將軍親出汴梁,撫定李開芳、吉文元,告以朝廷之意;並告以東王
    自稱九千歲,擅權謀篡之罪。然後奪韋昌輝爵位,殺韋昌祚以謝楊黨,庶乎可矣
    。然恐不及也。吾料昌輝非畏死者。彼延至今日,蓋待朝廷之正其罪;否則彼亦
    捐生也。
秀 成:此時何不早行之?
錢 江:非足下,誰與撫定吉、李二人?且安、福兩王,日在天王左右,方以弟與北王同
    黨,此吾所以不敢妄動也。
秀 成:事已遲矣,然吾姑試之。
    (方欲辭出,忽報北王至。)
    (錢江忙令引入。)
    (北王見錢江有淚容,秀成亦有哀色,心知有異。)
    (遂向錢江見禮,隨向秀成問道)
錢 江:將軍回金陵,弟已知之。惜以負罪國家,心先慚愧,有何面目以見將軍耶?
秀 成:尊兄何出此言!
    (北王聽罷,低頭不語。)
    (李秀成即以欲為他解脫之事告之。)
    (並請以國家為重,無效匹夫所為。)
李秀成:(北玉歎道)誤我者:吾弟昌祚也!東王有罪,其全家何罪?而並戮之,翼王責
    我有詞矣!吾其忍苟免乎?
    (說罷直出。)
    (秀成與錢江相對歎息。)
    (未凡秀成辭出,即發函吩咐李開芳、吉文元二人,告以東王被殺之原因,及東
    (王罪狀;另揮一函,安慰北王。)
    
    
259**時間: 地點:
    (且說北王回府之後,自思殺東王全家之事,誠為太過。)
    (天王不忍加罪,然究無以自問。)
    (且現在李開芳、吉文元領軍在汴梁,觀望不進,雖有羅大綱監軍,亦只防其他
    (變耳。)
    (似此實誤國家大事,豈不以東王被殺之事;已若不死,無以安彼輩之心,則罪
    (滋重矣!正愁歎間,忽府裡書記李文龍進來,北王問他有何事故?李文龍道)
北 王:適聞李開芳有奏遞到,天王以東王被殺一事,責重將軍,將軍何不為翼王故事,
    高舉遠引,另圖大舉乎?
北 王:吾與翼王不同。吾去,則東王故黨益均變矣。全一身而增國家之亂,吾不為也。
    (說罷令李文龍退出。)
    (轉身入內,見王北妃吉氏。)
北 王:(故作言道)近日令兄舉兵在鳳陽叛,妝知之乎!
吉 妃:恐無此事,王爺何以知之?
北 王:令兄固知有東王,而不知有天王也。
    (吉妃大驚,不能措一語。)
北 王:卿勿驚,令兄之意,猶卿之意耳!
吉 妃:妾意如何?王爺胡作此語?
北 王:知有東王,而不知有大王,猶知有兄,而不知有夫也。
吉 妃:王癡耶?無枉屈好人!
北 王:吾若癡,早死於卿之手矣!吾捨命為國殺東王,事未行,而先泄之於其母,將置
    吾於何地也?故遺能殺吾,死後請以劍殉我!而遂卿本意可也。
    (說罷而出。)
    (吉妃不覺下淚,自悔從前之誤。)
    (以母兄之情,為周旋東王計,幾害夫命,想至此,歎道)
不 覺:吾死晚矣!
    (時有一子,年方四歲,名韋元成。)
    (正在身旁,吉妃給之出房後。)
    (遂閉上房門,先執韋昌輝遺下之劍,意欲自刎,忽回想道)
韋昌輝:吾夫所遺之劍,而吾將而自刎,是吾夫殺吾也。為婦而見殺於其夫,益增羞矣!
    且亦死,亦求全屍,何必身首異處?
韋昌輝:(便解下羅帶,以巾覆面,復歎道)吾無面目見吾夫於泉下也。
    (遂自縊而亡。)
    
    
260**時間: 地點:
    (當時有詩歎道:繡閣妝餘尚畫眉,紅綾三尺也堪悲。)
    (芳魂渺渺悲泉下,為哭牀頭四歲兒。)
    (吉妃縊死後,侍婢英荷,見房門緊閉,潛聽之,渺無聲息。)
    (連敲了房門幾次,亦無應聲,急忙撬開房門,唬得一跳,只見吉妃直挺挺掛在
    (一旁。)
    (急忙解下,已如冰似雪,用手撫時,不覺大哭起來。)
    (隨奔告北王。)
北 王:(聽了答道)人生終有一死,死也罷了。
韋昌輝:(徐又歎道)大丈夫不能秉正朝綱,早定大事,徒怨及婦人,吾何愚耶?
    (英荷見北王如此情景,直奔人房裡。)
    (原來吉妃平生待英荷如女,此時英荷想起吉妃貴為王娘,尚如此結局,何況自
    (己。)
    (且北王以數年夫妻,絕無哀感,眼見吉妃死得如此冷落,心內十分情激。)
    (又想起吉妃平生待自己之恩厚,無從報答。)
    (想到此,淚如雨下,憤不欲生。)
    (遂亦閉上房門,自縊於吉妃之旁。)
    (少頃,北王韋昌輝入內觀看,見房門仍閉,只得盡力把房門推開:但見吉妃屍
    (首已在牀上,惟英荷尚掛在一旁。)
    (昌輝此時對景生情,不禁亦為傷感。)
    (便令家個打點喪事。)
    (自思一己死生,關係國家大計。)
    (北伐各軍,都為楊秀清一案,互相觀望。)
    (又念東王可殺,彼全家何罪?翼王之言,實在不錯。)
    (看來非一死,不足以服人心,想罷就案上揮了一函,著人送與錢江。)
    (然後自盡。)
    (錢江拆書一看,書道:
    (  弟自追隨左右,得聆玉訓,每囑以謹慎,毋釀大變。)
    (言猶在耳,弟豈忘心?只以賦性愚昧,不學元術;輕舉妄動,悔無及耳。)
    (天王恩愛,不忍以斧鉞加諸勛臣。)
    (然弟知罪矣!今北伐之師,徘徊不進;一若以東王受冤,必當泄發者:先生視
    (弟,豈畏湯火而懼刀劍者哉?誠以東王之事未明,而徒加弟以殺戮之咎,弟不
    (任受也。)
    (今不獲已,當謀自處,而有以報於先生。)
    (而今而後,可以見志;惟功惟罪,後人必有知者。)
    (願先生努力,以國家為念!)
    (錢江看罷,驚道)
拍 案:北王果死矣!
    (正嗟訝間,適狀元劉統監至。)
    (錢江以北王之書示之。)
劉統監:北王虎將也,當留為國用。盍往止之!
錢 江:你先去止住他,我隨後就到。
    (劉統監忙即馳往北王府,滿望救北王一命。)
    (誰想韋昌輝發書後,早已伏劍而死。)
    (時年僅三十六歲。)
    (可憐天國一員大將,以其弟韋昌祚,誤殺東王全家,遂不得其死,惜哉!後人
    (有詩贊道:
    (  金陵日落眾星孤,太息西林惹酒徒。)
    (誰是狼梟應剿賊?人非牛馬不為奴!)
    (殺妻志已殊吳起,輔主心雄埽逆胡。)
    (風塵自古多奇傑,樊噲當年一狗屠。)
    (後人多以東王被殺後,天王詔韋昌輝以償東王之冤,殊屬附會。)
    (天國探花及第王興國,有詩單弔韋北王自刎詩道:
    (  英雄末路古來悲,慷慨南京盡節時。)
    (五載煙塵餘馬革,滿城風雨哭龍旗。)
    (彌留尺劍貽妃子,珍重瑤函答帝師。)
    (大義豈真輕一死?英魂猶自繞丹墀。)
    (劉狀元趕到,韋昌輝已死,伏屍而哭。)
    (錢江亦至,放聲大哭道)
錢 江:君不死,而國家不安;君已死,而國家亦危。嗚呼痛哉!
劉狀元:(謂錢江道)軍師不宜多哭!且起來商議大事。
    (錢江遂拭淚,一面令劉狀元將北王死事,奏知天王;一面令北王府家人打點喪
    (事,並叫韋元成穿孝舉哀。)
    (劉狀元臨行時,矚道)
錢 江:天王念北王前者殺妻相救,及數年汗馬功勞,必優加以飾修令典。然如此,則貽
    東王黨口實矣。當為天王言之。
    (劉狀元唯唯而去。)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