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一 至 第二五〇

241**時間: 地點:
    (話說東王楊秀清到北王府裡,因生平懷了異志,被北王殺了。)
    (隨從人等,都喪在北王府內。)
    (北王一面將各屍首移妥,即帶齊護身壯士,直出府門,進朝上去。)
    (時錢江正與天王商議大計。)
    (忽內侍報稱北王請見。)
天 王:(當即召至內面問道)賢弟此來,有何大事?
韋昌輝:臣弟有罪,特來請死。
天 王:(大驚道)賢弟何出此言?
韋昌輝:國事未定,朝中竟有謀叛、以妨大事者,大王知之否耶?
天 王:朝中無非兄弟,誰敢異心?朕不知也。
韋昌輝:有人自稱九千歲者,多結黨羽,總統軍權,其意安在?
天 王:賢弟之意,殆東王楊秀清也。或賢弟別有所聞耶?
昌 輝:此事不特臣弟知之,軍師、翼王皆知之。然臣弟不能徇兄弟私情。已代大王行討
    矣。
    (天王聽罷,面色一變。)
天 王:(就對昌輝說道)秀清舉動,朕那有不知?只以大事未定,不忍同室操戈,聊且
    優容。今日如此,恐東王黨羽如李秀成、林鳳翔,皆握重兵,駐重鎮,倘激變起
    來,如何是好?內亂自興,反使敵人得間耳。
    (說罷歎息不已!轉以目視錢江。)
    (錢江還是低頭不語。)
昌 輝:古人說得好:『小不忍則亂大謀』,若養癰成患,亦非計之得也。臣弟故擅殺之
    。寧一死以謝擅殺大臣之罪。就請殺臣弟,以明國法可也。
天 王:賢弟無多疑,朕非無義人也。但恐東王黨羽一變,無以制之耳。
    (說了復目視錢江。)
錢 江:(乃言道)東王有可殺之罪;北王無擅殺之權,兩言盡之矣。大王若虞楊黨為患
    ,則殊不足為慮。李秀成乃沉機廣識之英雄,非黨於東王者也。即林鳳翔、李開
    芳,老成持重,明於大體,亦不用多顧。餘只吉文元、楊輔清耳。今吉文元統兵
    在外,趁殺東王之事,尚未傳播,先令一將統兵往助起程,名為助戰,實則監軍
    ,以防其變。此事最不可緩,宜速行為是。
    (天王聽了,即傳令羅大綱進來,領兵三萬起程,以防吉文元之變。)
    (羅大綱領命欲行,錢江又附耳:囑咐羅大綱如此如此。)
    (羅大綱一一領諾而出。)
錢 江:東王既死,彼之黨羽,必挾大王以處治韋昌輝。大王將何以處之?
天 王:吾決不忍以同室操戈,自傷大義。倘不獲已,唯有披髮入山,擇賢而讓。多戮功
    臣,朕不為也。
錢 江:此係婦人之言耳。為北王計,不如權且避之。待楊黨鎮定,然後退朝未晚也。
昌 輝:(進道)某殺東王之日,早存一誓死之心。軍師從來說東王有應殺之罪,北王無
    擅殺之權,韋某知所以自處矣。
    (說罷欲退。)
    (忽見翼王石達開飛奔進朝上,聲色皇遽,汗流滿面,到時氣喘,開言問道:王
    (未答言。)
昌 輝:此非大王之意。殺東王者,只韋某也。
達 開:(怒道)東王有罪,其家人何罪,而乃盡行殺之耶?
韋昌輝:那有此事?殺東王者,尚在敝府裡,事後則趨朝聽罪,那有殺他全家之事。兄究
    從何處聽來?
達 開:城中傳遍矣。吾亦知東王罪有應得,但焉有殺及全家者乎?
    (昌輝猶力辨其誣。)
    (天王急令人打聽,原來韋昌輝進朝之後,其弟韋昌祚,深恐楊黨要謀報復,只
    (道斬草除根,免貽後患,就帶了十餘名壯士,稱說北王有令,一齊擁到東王府
    (裡,不問三七二十一,將秀清全家人口五十餘人,盡行殺戮,不留一個。)
    (天王派人打聽之後,回報是實。)
    (且言城內人心洶洶,恐楊黨乘機煽動,致成大變。)
    (天王聽了,長歎一聲,頓時淚下。)
石達開:(翼王向北王問道)此事何如?某何嘗說謊?北王請自打點,毋誤國家也。
    (韋昌輝聽了,大叫一聲,暈倒在地。)
    (天王令左右挾他回府。)
    (石達開亦出。)
    (是時楊秀清死後,楊黨又眾,都紛紛傳說,以石達開向與韋昌輝知己,都道翼
    (王與北王同謀。)
    (金陵城內,暄做一團。)
    (天王憂之。)
    (召錢江計議。)
錢 江:為今之計,先下諭數東王之罪;並傳翼王不與北王同謀,而歸其罪於昌輝,責以
    擅殺大臣之罪。昌輝雖主謀擅殺,必有動手之人,不如殺其動手者,必殺害東王
    全家之人。然後奪北王官爵,以安眾心,庶乎可矣。不然,當殺昌輝以殉眾。否
    則人心激變,悔之晚矣。
    (天王憂疑不決。)
    (蓋不欲暴東王之罪,亦不欲殺北王之首也。)
    (沉吟少頃,又向錢江問道)
東 王:更求其次可也。
錢 江:寧有進於北王者?斷無其次。願大王思之。
    (時洪仁達在旁。)
    (原來仁達最惡石達開,竟從旁大呼道)
仁 達:此事必翼王主謀,不殺之不足以謝天下。若北王罪不可赦,已不待言矣!
錢 江:觀翼王之責昌輝,則非同謀可知矣。烏可以私意,並害功臣?
仁 達:彼責北王之殺東王全家,非責其殺東王也。軍師豈亦以其功名而以私意護之耶?
    他人能殺東王,吾何不可殺翼王?吾必不令東王全家含冤地下也。
    (是時錢江,已知仁達必要嫁害石達開,不免長歎。)
天 王:(向洪仁達道)翼王精明忠慎,吾兄休得亂言!
仁 達:大王亦作此言乎?雖然,吾必為東王雪冤。
仁 達:(說到這裡,又顧謂錢江道)為某致語翼王、北王兩王,毋輕人無尺寸之柄也。
    (錢江不答,向天王拱手而出。)
    (天王亦離座,執錢江手道)
天 王:國事如此,奈何?先生為朕謀之!
    (時錢江淚如下雨,直攜手出堂階)
錢 江:大王所誤者,全在不忍之心過甚耳。人心服於大王,使佈告東王之罪,以安人心
    ,猶可為也。今尊兄尚如此說,其他可知矣。不然,恐翼、北兩王,亦不能安枕
    也。願大王思之!
天 王:請先為朕安置翼王。朕今聽先生矣。
    (錢江聽了,拜謝而出。)
    (回至府後,忽報石達開來見,錢江忙請至裡面坐定,即以洪仁達之言告知。)
達 開:如此,某亦不能安於金陵矣。
達 開:(說了,又徐徐歎道)本欲竭忠盡誠,與天王同謀大事。今宵小不能見容,復何
    望哉!
錢 江:足下且安心,聽候消息:吾料天王決不任作此謬妄之舉也。
達 開:天王仁慈有餘,而決斷不足;某自逕行直道,豈能常防小人之謀害我耶?先生勿
    多言,吾志決矣!
錢 江:足下之志,將若之何?
達 開:大丈夫當謀自立,豈能屈於人下,以伺小人之顏色乎?吾將大舉入川,據天府之
    地,出入漢中,幸而事成,即與天王犄角之應,有何不可?
錢 江:如此,則大失算矣。足下如入西川,少帶兵則不足為用;若盡起金陵精銳之老萬
    營,則金陵根本反弱矣。與其西行,不如北伐,願將軍毋逞一時之氣,而聽某一
    言也。
    (達開此時,甚不以錢江之言為然,旋即辭出。)
    (次日,即聞石達開具奏天王,請兵入蜀。)
    (天王看了,一來疑此事為錢江之意;二來亦以翼王與仁達不和,就此離開亦好
    (;三來如達開平定川省,可以進窺陝晉,亦可以壯湖北聲援。)
    (遂允達開領兵而行。)
    (達開得了號令,即召集老萬各營,共大軍六萬,刻日起程。)
    (這點消息,報到錢江那裡,錢江吃了一驚。)
拍 案:(歎道)大事去矣。誠不料翼王深識大體,以一時之憤,乃至於此也。
    (急具衣冠馳馬來見達開。)
    (達開料錢江到來,有阻礙之意,只托故不見。)
    (錢江無奈,急奔上朝來求見天王。)
    (天王問以來意。)
錢 江:大王其允翼王西征乎?
天 王:(愕然道)有之。朕以為先王早知此事也。
錢 江:大王誤矣!今天下大勢:北京如首,江浙如心腹,川、黔、滇、粵如四肢,斷其
    肢爪,其人尚存;若決其首,則其人斃矣。臣欲以翼王統大兵,為林鳳翔後繼,
    借東王屢梗此議,至不果行。今東王已故,臣方欲大王再行其志。今若去一百戰
    百勝之老萬營勇,而又去一識略蓋世之翼王,天下胡可為乎?願大王速止之。切
    勿自誤大事。
    (天王遂急傳令,阻止達開。)
    (誰想達開布成隊伍,將次起程。)
    (接了天王號令,即復奏天王,謂軍令已定,不可更改。)
    (具表復過天王之後,天王知達開意決,再問錢江計將安出?)
錢 江:可再傳令:著翼王到湖北之時,再入河北,渡黃河,與林鳳翔會合,亦一策也。
    (天王從之,遂再傳令,石達開接了之後,亦不回奏天王。)
    (天王只說他必然遵令。)
    (唯錢江此時仍慮達開不從。)
    (因見洪仁達如此,他早已灰心矣。)
    (錢江沒奈何,急回府裡,寫了一封書,即遣人投到石達開營裡。)
    (達開接了一看,書道:
    (  弟錢江敬候翼王將軍麾下:弟聞足下大舉入川,欲圖不世之業。)
    (雄才偉志,感佩何如!然當武昌既定,弟屢以人川之舉為不可者,誠以天下大
    (勢,削其肢爪,誠不如動其心腹也。)
    (川省道途遼遠,欲軍行糧繼,誰足以善其後?且定一川省,不足以制滿人之死
    (命,而徒自分其兵力;此中利害,足下寧不知之?當日前會議於敝府,方欲以
    (將軍大舉為北征之繼。)
    (今餘唾未乾,足下遽以一時之憤:不念國家大計,弟誠為足下不取也,自金陵
    (定後,東王歸綰兵符,弟與足下,寥落南京,似不能囊日之得行其志,然鬱鬱
    (再居此者,亦為大局計,故留而有待耳。)
    (今東王已故,雖以人心洶洶,亦不難談唾鎮定。)
    (蓋弟雖愚昧,亦深知北王乃血性男子。)
    (其殺東王者,非出於私意,當必知所以自處而求息人心也。)
    (則將軍之冤,不難大白於天下。)
    (當此之時,弟與將軍,不難號令三軍,掃平燕趙,使定湖平皖之志,重行於今
    (後矣。)
    (天王神武,謙恭持己,忠厚待人,向以厄於東藩故,非為疏將軍也。)
    (士生今日,大之以報人民之仰望,小之以報朝廷之知遇,大局如此,何忍遽棄
    (?得君如此,何忍相違?以足下深明大義,胡弗一回首?且以數萬乘勝之師,
    (而入千里崎嶇之境,成敗之數,固不可知。)
    (倘出人意外,萬一差池,震動大局,後悔何追。)
    (將軍若知難而返:繞道武昌以入汴梁,固國家之幸也。)
    (不然,則非弟所敢言矣。)
    (今北王以死自誓,將軍又去因而西,此間誰與為力者?倘不獲命,弟亦何心於
    (國事?覽茲時局,岌岌若搖,一木難支。)
    (恐諸葛復生,亦不能免支持於今日也。)
    (況以國家不幸,而致遭內變,為大臣者,正當努力調停。)
    (若以國家禍亂方興,即圖引身避禍,此豪傑弗為矣。)
    (今方寸俱亂,一日三泣,皆為將軍。)
    (故將軍之去留,即弟之去留,區區之意,伏望將軍捐除私憤,而顧全大局,非
    (惟弟一人之幸也!惟將軍念之。)
    (石達開得了錢江那封書之後,心上本有些悔意;只是手下將官,大半要自創基
    (業。)
石達開:(都說道)自古未有仇家在朝內把持,而大將能在外立功者。況福王為天王的親
    兄。王爺既不能除他,他卻是謀害王爺,如何防得許多?天王為人,雖然愛將,
    只是思念太過。往往思念兄弟情分,是王爺終無如福王也。
    (石達開聽得諸將如此議論,其志已決奪幾分。)
    
    
242**時間: 地點:
    (忽然部將黃典英自武昌到,力陳川省空虛,宜乘機取之,不可失此機會。)
    (石達開志愈決。)
    (遂不從錢江之言。)
    (先復奏天王:自言此次入川,亦為國家大事,並非離天國而獨行也。)
    (並奏請調李秀成回駐南京,及專用錢江。)
    (又復過錢江,具道己意非因私憤;並言已復奏天王:以李秀成回紮金陵;又勸
    (錢江竭力任事,遂拔隊起程,望四川而去。)
    (按下慢表。)
    
    
243**時間: 地點:
    (且說石達開去後,天王悶悶不樂。)
    (錢江又如失去左右手,不覺大叫一聲,口吐鮮血不止,因此遂染一病。)
    (天王日日到丞相府同候。)
    (錢江整整病了一月有餘,方才平安。)
    (是東王被殺之事,已傳遍遠近,清兵以為有隙可乘,攻打愈急。)
    (武昌一帶,賴李秀成設計防敵,清兵不能得志。)
    (唯安徽省內,清國鮑超、舒興阿、李續賓、彭玉麟、楊載福屢次開仗,志在恢
    (復城池,互有勝敗。)
    (鎮江守將楊輔清,是東王的兄弟。)
    (當下聞得東王被殺,大怒道)
東 王:不殺北王,無以對先兄也。
    (又因天王不議治北王之罪,遂欲舉旗,由鎮江反攻南京。)
    (幸部將溫十八頗識大體,力陳非計。)
並 囑:(進言道)如將軍果反叛,名既不正;且南京,將軍非其敵手,徒取滅亡耳。況
    今人心,正為東王稱冤,而將軍反自行背叛,是北王之殺東王全家,益有名。不
    如待之!
    (楊輔清躊躇不決。)
    (猛然想起林鳳翔是東王心腹,今統大軍在外,須與聯絡,方為有濟。)
    (若得林鳳翔允肯,則彼由揚、淮一帶殺回,吾即從鎮江應之,何憂不勝?若林
    (鳳翔不允,吾亦不動,然後請諸天王求雪東王之冤,有何不可?想罷,即謂溫
    (十八道)
天 王:吾今與林鳳翔合兵相應。親眼前無代弟致意之人。敢煩足下親往江北走一遭,尊
    意以為何如?
    (溫十八允諾。)
    (楊輔清立揮一函:無非說是東王受冤,求鳳翔念昔日知遇之恩,興兵問北王之
    (罪等語。)
    (溫十八領命,辭了楊輔清,星夜望江北進發。)
    
    
244**時間: 地點:
    (且說林鳳翔平定揚州之後,附近一帶州縣,望風投順,軍聲大震。)
    
    
245**時間: 地點:
    (這日傳檄淮安,正待發北,忽軍中紛紛傳說東王楊秀清凶信,吃了一驚。)
    (暗忖軍事方自得手,如何一旦有這個變故。)
    (派人回南打聽,都回復是實。)
    (均稱東王楊秀清,被害於北王府中,料想此事不錯。)
    
    
246**時間: 地點:
    (此時軍中各將怕東王羽翼,都被剪除,紛紛傳說,疑懼異常。)
    (林鳳翔深以為憂。)
    (即大集諸將,告以)
告 以:殺東王者,非天王之意;不過北王竟自行之耳。東王全家受害,在朝廷必有國法
    伸張,諸君皆無容憂慮。且天王以大權委於吾輩,正惟諸臣是賴。諸君幸勿搖惑
    ,想旬日內必見分曉矣。
    (諸將皆唯唯聽令。)
    (原來林鳳翔素以恩信待人,故軍士聞林鳳翔之言,皆呼道)
林鳳翔:老將軍非欺人者,吾等可安心矣。
    (於是軍士頓時齊靜。)
    (林鳳翔遂傳令:在淮揚交界,紮下大營;將三十六軍,分班防守,聽候南京消
    (息。)
    (又恐清兵乘勢攻擊,遂每日親自巡營,撫慰軍士。)
    (是以清兵雖聞南變,仍不敢攻擊。)
    
    
247**時間: 地點:
    (那日鳳翔正在帳裡辦事,忽溫十八到營,呈投楊輔清書信。)
    (林鳳翔即請溫十八進帳裡。)
    (寒暄後,當時屏退左右,問楊輔清意見。)
    (溫十八欲探林鳳翔之意,即說道)
溫十八:東王死於無辜,國人無不稱冤者。輔清丞相,欲為兄報仇,其心甚切。屢欲以鎮
    江軍反攻金陵,吾以勢力不敵,諫阻之。今輔清丞相,專候將軍主見,然後定奪
    。
林鳳翔:君之諫阻楊輔清,乃國家之福耳。若不然,以同室互鬥,萬一清軍乘之,恐舉天
    國之君臣,無葬身之地矣。輔清豎子,不知大事,天下豈可以私憤而為亂國者乎
    ?足下高義,老夫拜服。然吾料輔清之心未已,足下將何以處之?
溫十八:無他,將軍若不為之主持,彼即絕望矣。
林鳳翔:非也。吉文元為人,念小恩而忘大義;若與輔清相應,不可不防。
溫十八:探得日前天王以囉大綱領精兵三萬,往助吉文元,未知是何意見?
林鳳翔:此必錢軍師之計:藉為監軍以防吉文元之變耳。彼已預謀至此,設楊輔清無端舉
    事,得不為錢江所擒乎!
溫十八:老將軍之言是也。然則今日計將安出?
林鳳翔:東王氣燄過重,某屢諫之不從。但東王遭遇,只私恩耳;國家大計,乃公事也。
    某豈能以私廢公耶?煩足下致復楊輔清:毋以私憤壞公事。至於東王之冤,不患
    無昭雪之日;蓋北王之罪,軍師必有以處之也。今不見發跡者,不過視東王羽翼
    舉動何如?倘有變故,則留北王為用。否則北王亦不偷生矣。
溫十八:老將軍料事如見,令人心服。侍某復過輔清,想亦必聞老將軍之言,而自知斂抑
    也。
    (林鳳翔即留溫十八過了一夜。)
    (次日,溫十八即專回鎮江,見了楊輔清,具道林鳳翔之意。)
楊輔清:老將軍之言,吾安得不聽?但先兄何罪,乃至全家受戮?此憤如何能消。
    (說了椎胸大慟。)
    (溫十八以好言相慰而罷。)
    
    
248**時間: 地點:
    (且說林鳳翔自送溫十八去後,即致函錢江:力言東王有罪,不宜全家受害。)
    (錢江亦知鳳翔之意,立即回書鳳翔,極力撫慰:以為事宜緩辦,不可操切,以
    (激內變。)
    (林鳳翔既得錢江的回書,分頭又派人函達李開芳、吉文元,勉以顧全公義。)
    (那林鳳翔素為諸將信服,自然無不聽從。)
    (是時既立北伐之志,遂督大軍由揚州起程,緣高郵湖靠清河,直窺淮安。)
    (早有細作報入清軍營裡。)
    (當日勝保,知天國東北兩王,互相殺戮之事,屢請琦善興兵,復攻揚州。)
    (奈自廿四橋之敗,清兵已如驚弓之鳥,尤不敢遽動,故琦善不從。)
    (今聽林鳳翔大軍過了高郵湖,直取清河,所以淮安人心,甚為震動。)
    (琦善即請勝保商議應敵之計。)
勝 保:當楊秀清被殺之時,人心洶洶。金陵之內,十室九驚,某屢勸中堂乘此時機,直
    攻揚州。然後咨照向榮,會攻金陵。不料中堂不聽,已失此機會。今彼乘勝擁至
    ,而吾人反為震動,恐不易敵也。
琦 善:清河乃咽喉之地,彼若先據,淮安亦受敵矣。不如分兵助守為上。
    (勝保聽了,亦以此計為然。)
    (正在傳令分軍,忽探馬飛報道:清河縣已被林鳳翔攻破去了。)
勝 保:(跌足歎道)調兵如何這般神速!彼自東王死後,至今部署已定。林鳳翔老將,
    老謀深算,恐淮安不能守。
    (琦善大驚失色,此時便欲棄去淮安。)
勝 保:揚州戰後,吾軍未嘗預籌應敵,實是失著。今若棄去淮安,恐不特淮北非為國所
    有,即山東亦不免動搖,實非勝算也。
琦 善:然則足下不如閉城固守。吾以全軍把守淮北,彼必未能得志。吾待其軍力疲玩,
    分軍為二:一則出其不意,以攻林鳳翔;二則繞道攻彼揚州,以繞彼軍之後,或
    者可以恢復前失。
    (琦善自鑒於揚州之戰,此時甚信勝保,遂言聽計從。)
    (一面令諸將緊守城池。)
暗 忖:(這時林鳳翔見清兵不出)他若固守淮北,加以兵力,攻之,則曠日持久,實非
    良策。
    (更心生一計:矚令朱錫琨如此如此。)
    (傳令調兵直出河南,深言與李開芳會合,只略攻城一會,即退步望西而行。)
琦 善:(喜道)彼果然以久圍無功,退兵而去,竟不出勝帥所料也。
    (遂欲起兵追之。)
勝 保:(即諫道)林鳳翔軍力未衰,如何便退?深恐誘敵之計耳。
    (琦善半信半疑。)
探 子:(忽)林軍不過行了二十里,即紮下大營。
勝 保:吾固知林鳳翔非真退也。
    (次日,又聽得林軍拔寨而去。)
琦 善:老將林軍,必料著勝帥之謀:恐吾軍乘其後,故緩緩而行也。
勝 保:若然,則彼不退揚州,而專望河南退者,何也?
琦 善:彼或與李開芳、吉文元合兵,改道由河南入直隸,亦未可知。
勝 保:此說由彼軍揚言出來。吾料林鳳翔若為此計,未必如此疏虞。
琦 善:(乃言)林鳳翔善能用兵,實實虛虛,亦未可料。公何用兵如此多疑?
    (勝保遂不多言。)
    
    
249**時間: 地點:
    (此時自林鳳翔退後,琦善雖未起兵趕追,然四門守護,已不如昔日之嚴密矣。
    ()
    (且自前數天以來,淮北人心正望風驚懼。)
    (今一旦林軍退了,人人反黨安心,不以為意。)
    (林鳳翔聽得淮北守衛漸寬,即傳令各將:夜行晝狀,一路上偃旗息鼓,營中並
    (不舉火,人銜枚,馬勒口,直望淮北而來。)
    (是時琦善尚在城中。)
    (只見天國大兵已退,正要商量追趕,自不料再復回軍。)
    (那一夜三更時分,林鳳翔先用精兵三千,先抵淮北城外;自統大軍陸續繼進。
    ()
    (在西南兩城外,先開地道,暗藏藥線,預備發作。)
    (恰是一月將盡,夜月無光。)
    (周文佳在左,汪安均在右,林鳳翔自統諸將居中。)
    (方到四更時分,先把藥線發作起來,轟天響的一聲如霹靂,恰似天崩地裂一般
    (,淮北城垣西南一帶,整整崩了幾十丈。)
    (琦善與諸將,如夢初覺,在牀上驚起。)
    (知道有了意外,急欲與勝保商量,已是不及。)
    (又想調兵接戰,誰想天國兵已蜂擁而來。)
    (清兵個個皆沒準備。)
    (真是人不及甲,馬不及鞍,如何戰得?天國人馬,如生龍活虎,當者披靡。)
    (淮北清軍,呼天叫地,引動居民驚慌,號哭之聲,震動內外。)
    (投降看不計其數。)
    (有投降不及者,都死在刀槍之下。)
    (琦善知道不是頭路,只得扮作小卒,乘夜棄城而遁。)
    (時勝保在西北城垣,正候琦善將令。)
    (奈終不見到,已自思疑。)
    (正欲派人打聽,忽林鳳翔已自親兵追到。)
    (勝保急令殘兵,混戰一場,哪裡是林鳳翔敵手。)
    (一時曾立昌、朱錫琨,先後殺到,勝保更不能支持。)
    (忽探子飛報城池皆失,琦中堂已逃出城外去也。)
    (勝保聽了,登時咯血,大呼道)
勝 保:豎子不足與同事。如此先顧性命,竟置全城民命於不顧也,吾亦不能為力矣。
    (遂傳令退兵,望北而逃。)
    (好一座淮北城池,已被天國克復去了。)
    (管教:老將鏖戰,直撼幽燕形勝;賢王卻敵,共驚儒將風流。)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回 石達開詩退曾國藩 李秀成計破胡林翼)
    
    
250**時間: 地點:
    (話說林鳳翔進攻淮北,清將琦善既逃,勝保亦退,便率軍進城。)
    (一面出榜安民;然後一面差人報捷到南京再議進兵。)
朱錫琨:吾軍並未疲憊,已破兩淮,正宜乘勝進兵。老將軍何故頓兵於此?
林鳳翔:孔子有云:『日行百里者,蹷上將。』吾不欲中勝保以逸待勞之計也。
    (朱錫琨默然。)
朱錫琨:(退謂曾立昌道)何老將軍一旦畏勝保如是耶!
曾立昌:(笑道)非畏之也。彼以東王有罪,惟全家不應受戮;久懷不滿,故欲擁兵以待
    北王之傳首耳。
朱錫琨:(歎道)以老將軍之英雄,猶不免重私仇,而忘公事,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然吾
    惜其未嘗讀書也。倘諸君亦爾,漢事危矣。
    (說罷歎息一番,即密將此事函告錢江而去。)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