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 至 第五〇

41**時間: 地點:
    (話說當時清帝允准,令各大臣自三品以上的,一律保舉人才。)
    (那時康有為已分遣一班人,四面運動,都下了種子。)
    (真是天降妖魔,一時出現,紛紛把康有為及梁啟超師徒兩人保舉。)
    (其餘他的黨羽如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等及康有為的親弟名廣仁的,已都
    (在大員保舉之中。)
    (其中分名保他的,就算翁同龢、李端芬、徐致靖等最為著力。)
    (單是張蔭桓見康有為舉動,不像個辦事之人,也未列名保舉。)
    
    
42**時間: 地點:
    (那日康有為就親訪張蔭桓,問他何以不列折保人?張蔭桓見他如此詰問,如直
    (說出來很不好意思,便托故說道)
康有為:我意中欲保的,只有足下一人,奈兄弟與足下是同省同縣同里的鄉親,保將出來
    ,不免嫌疑。且我料足下定必有人保舉的,故不必多此一折。
    (康有為聽了,只道張蔭桓說的是真心,這一項高帽子,自然歡喜戴得安穩,便
    (答道)
康有為:小弟誠非自負,這回能進身做官,定有一番驚天動地的事好給人看,斷不負那些
    出名保舉小弟的。
    (說了便即辭去。)
    (張蔭桓自忖康有為如此自負,要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怕反要弄出烏天暗地的
    (事來,只在旁觀看看他罷了。)
    (因此康有為一班人任如何舉動,他總不置議。)
    (閒話休提。)
    
    
43**時間: 地點:
    (且說康有為自得人保舉,正要商定自己黨羽,以用何人居何職為好。)
    (自忖若單係自己辦事,倘有不測,禍先及身。)
    (不如多引幾人同幹事,若天幸有功,自然歸功自己。)
    (若是有過,則冀可免罪。)
    (立有這個念頭,就請翁同龢設法位置。)
    (這時翁同龢就像紙紮的偶像,由得康有為舞弄。)
    (即把林旭、楊銳、劉光第等保了軍機章京。)
    (康有為做總理衙門章京。)
    (令梁啟超辦理上海譯書局。)
    (這幾人是新進的,都由清帝召見過一次,其時對奏,都是廢科舉、辦學、開礦
    (、築路等事,清帝自沒有說不好的。)
    (又請清帝開議院,這真是做夢一般。)
    (曾不度清帝力量可否做到,又不度滿人意向有反對自己沒有,就亂說出來。)
    (但說出這話,行不行倒沒緊要,誰想康有為更說出請清帝盡廢綠營兵額,盡裁
    (旗丁口糧。)
    
    
44**時間: 地點:
    (又說什麼君民平權呢,滿漢平權呢,那時光緒一聽,心上已吃驚起來。)
    (因向來各國最賢的君主,還沒有肯自棄君權,反畀民權的道理。)
    (凡立憲民權,自然是要國民流幾多血,棄幾多頭顱,才爭得轉來。)
    (今康有為看過幾本譯本西書,就亂搬出來。)
    (你道清帝驚不驚呢?況且滿人向來最仇漢人的,又是向來坐食口糧,要吸漢人
    (膏血的。)
    (若要裁旗營,廢綠營,哪裡做得?所以當時清帝聽了,只付之不聞而已。)
    (當下那幾人召見過之後,即有許多滿員大臣,面見清太后,說康有為那廝顯然
    (是造反的。)
    (他說裁撤我們綠營,真是要除去滿蒙漢軍的人馬,另使漢人當兵,好下手造反
    (。)
    (皇上年輕,恐一時不察,著他道兒,我們朝廷還得安靜麼?清太后聽得,覺此
    (說真有道理。)
    (但當時是清帝親政,清太后覺似不便即行阻止。)
    (惟有留心再看,看他們如何舉動,才作計較。)
    (誰想清太后懷了這個念頭,康有為依然不知。)
    (只因保舉得個總署章京小小差使,就像做了拜相一般,滿心歡喜。)
    (正是螳螂捕蟬,不知黃雀已伺其後。)
    (自得清帝召見之後,以為見過皇帝,已用他們辦新政,好生了得!不提防次日
    (清帝竟有一道諭旨,派孫家鼐為辦理新政大臣。)
    (所有康有為等條陳新政,都要稟明孫家鼐,然後轉奏裁決施行這等語。)
    (康有為見有這道諭旨,真像平地起了一個霹靂飛雷,吃了一驚。)
    (因為得清帝委任了之後,以為辦理新政大權,盡在自己手上。)
    (不想派了那位吏部尚書孫家鼐出來,凡事要稟明過他,已是礙手礙腳。)
    (且又要轉奏裁決,可見凡事從不從、行不行尚屬未定的。)
    (原來清帝自康有為說到民權議院及裁綠營、撤旗營的話,已有幾分疑心。)
    (故派一位大臣,好來限制他們,使不得放肆。)
    (康有為哪裡得知,只道有人阻撓於他,就立刻會齊同黨商議。)
    (時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等一班人俱到)
康有為:前天皇上召見我們,可不是叫我們認真改辦新政麼?這樣方是有權辦事。今怎地
    忽變起卦來,究是何故呢?
楊 銳:料是有些頑固之徒從中阻撓的,趁此多人保舉自己,及皇上見用的時候,先彈參
    三五大臣,把些權勢給他們看,日後才好做事。
    (各人都以為然。)
    (有為便往見翁同龢,告知派孫家鼐做新政大臣,恐各項條陳或有阻抑,實在不
    (便。)
翁同龢:你們只是一個章京,不過六品的差使,另派大臣管理,是自然要的。待老夫明天
    奏請飭下各衙門,無論什麼條陳,都要代奏,不得阻抑便是。
    (康有為拜謝而去。)
    (那時康有為幾人都在南海館做巢穴,雖然他一班人或在軍機,或在總署任章京
    (,但新政兩字說的易,行的難。)
    (天天會議,究從哪一處下手,實在沒什麼把柄。)
    (果然一二日自翁同龢入奏後,又發出一道諭旨:著各衙門凡有什麼條陳,都要
    (接收代奏,不得阻撓。)
    (康有為自然歡喜。)
    (惟是會議辦法,那一人說要從那一處下手,這一說又要從這一處下手,究未得
    (定。)
    (時中西人士無論在京內外的,都張著眼看康有為行動。)
    (就有那些駐京各國公使,議議論論,有些說道)
康有為:軍機內閣許多人都不用,偏用那章京,那章京究竟是多大官銜呢?
康有為:(有些知道的,就答道)他是主事,不過六品官兒;那章京只是一個差使,幹得
    什麼事?
又 有:那康有為要行西法,難道他是精於西學的麼?
又 有:(有些知道的)不是,不是,那康有為是未曾讀過西書的,哪裡懂得西學!想是
    看過幾部翻譯的新書,他就要做特別政治家罷了。
    (因此上各人倒見得奇異,惟康有為也不計較,只閉埋雙眼,亂行亂走。)
    (那一日,各人會議停妥,康有為拿定主意就要先裁汰冗員是第一要事。)
    (座中大半是遇風隨風,遇水隨水的,都道)
康有為:是極,是極,國家虛糜俸祿,自然是先要裁汰冗員的。
    (惟諸人之中,畢竟林旭有些主意。)
    (那林旭本是福建人氏,他祖父名林則徐,由翰林出身,做過陝、甘、兩廣、雲
    (、貴總督的。)
    (他自幼能讀父書,又娶了前任兩江總督沈葆楨的女兒為妻,夫妻們倒略懂得事
    (的。)
    (聽得裁汰冗員一事,即答道)
又 有:冗員自然要裁的,但官場中人十居其九是有了官癮的。若把他現任的官員白白地
    裁去了,他們自然是要懷恨,恐不免百般運動,作我們阻力,實不可不防。
    (各人此時見林旭說得有理,單是康有為聽得以為有人違自己意思,大不以為是
    (,即說道)
康有為:現在皇上是認真深信我們的,任是誰人阻力,哪裡阻得來!凡事全憑膽子做去,
    若畏首畏尾,還辦得事麼?
    (各人此時又覺此言有理。)
林 旭:現在是新辦事的,皇上主意究未拿得定,倒是要避人所忌的為高。
    (康有為見林旭苦苦致辯,不從自己之計,如生氣又恐眾人不服,即想一條計,
    (假說道)
康有為:我實在說,昨夜皇上乘夜密行召見小弟,使內監密引至內宮商議大政,諭令我放
    膽做去,皇上並說道:『今日國勢,不變法斷不能致強,若有人阻撓,只管奏上
    來,立刻懲辦……』等語。諸君試想,有這般聖明之主,小弟得君又如此其專,
    又畏忌什麼呢?
    (林旭聽罷,初不知康有為是說謊的,覺清帝既如此深信,無論如何下手,卻亦
    (不妨,因此更不多辯。)
    (康有為大喜。)
    (次日即具條陳呈到孫家鼐處,看看那條陳,是外省督撫同城的,要裁去巡撫,
    (尊重總督之權,使辦事不致阻窒;又京內閒員如通政司、大理、太常、太僕、
    (光祿、鴻臚等寺,幾如虛設,便要裁去,免糜廉俸。)
    (這兩項官員,孫家鼐自念某巡撫與自己有年誼,某寺卿與自己是師生,實不忍
    (裁去,奈清帝屢說條陳不能阻撓,自不敢不奏,遂即將原條陳奏知清帝。)
    (果然那些官員確如虛設,斷不能留的,就批出「著照所請依議辦去」。)
    (列位試想,立憲之國,那有君主獨批獨斷的,今康有為說變法立憲,乃仍是皇
    (帝個人主意行止,豈不是聞所未聞麼?自冗員裁撤之後,即來說道)
林 旭:現在冗員已裁,冗兵亦宜撤,如旗營、綠營,年中耗去餉額不少,留此項冗費另
    練新軍,方是長策。
    (康有為一聽,覺此言雖是,但恐滿人盡要妒忌,便答道)
康有為:此事實要緩辦,今若如此,旗滿及蒙古人必然變動,要為我們阻礙,如何是好?
林 旭:足下前天曾說皇上深夜密召,既許以重權,又何必畏懼?
    (康有為覺林旭之言實是當面拿自己後腳,心中大是不悅,只是同事中人究不宜
    (遽興水火,便順答道)
康有為:且待商量,再行定議。
    (說了,林旭便去。)
    (誰想自說過裁撤旗綠營之後,不知如何傳出,旗滿人都憤怒起來。)
    (因見幾位巡撫及十餘寺卿真已裁了,這裁旗綠營一事,定然是實行的。)
    (因此互相傳說,莫不憤怒。)
    (實則康有為雖言過滿漢平等,究為自保官位起見,不敢認真損滿人利益的。)
    (奈滿人信以為真,所以漢軍及滿缺大員又會齊往見太后,具說皇上信從康有為
    (,要把我們宗族的衣食也撇乾淨了。)
    (試想入關之初,旗綠各營或是宗室之英,或是從龍之彥,幾多汗馬功勞,方有
    (今日。)
    (若把口糧統通失去,豈不是要我宗族凍餒而死麼?清太后聽了,心中頗動,但
    (究竟細看些時才好發作,便諭令各滿缺大臣暫退,並慰他不必憂慮。)
    (到次日,各滿缺大員仍見清太后無甚動靜,反疑清太后也與清帝是一般主意的
    (,急聯同二三親貴王公往見醇王妃,請他往太后處阻止裁撤旗糧一事。)
    (原來醇王妃就是清帝生身之母,與清太后是個姊妹行,故對於清太后,實以醇
    (王妃最有勢力。)
    (當下醇王妃聽得,正不知清帝聽從康有為那一班人如何攪法,立即往見清太后
    (,請他先要阻止裁撤旗丁口糧一事。)
    (清太后這時雖然歸政,究竟有權,今見清帝之母且不喜歡,更易責成清帝。)
    
    
45**時間: 地點:
康有為:(那日便喚清帝的愛妃名喚珍妃的過來,責道)你好去對皇上說知,若要跟康有
    為那一班兒走動時,盡要仔細仔細才好。
    (珍妃連忙叩頭,說一聲「不敢違令」,即回轉來,把清太后的言語對清帝說知
    (。)
    (清帝心中頗懼,自忖裁了寺卿巡撫之後,昨見太后也沒甚麼說話,如何一旦有
    (這般責成,難道是有什麼謠言弄出來不成?)
    
    
46**時間: 地點:
    (那日便即到軍機衙門,見了林旭)
即 諭:你們須致語康有為,辦事須仔細仔細,毋得操切,勿負朕心,以傷太后之意才好
    。
    (林旭聽了,覺清帝之言料有來歷,連忙叩首,即遵諭往尋康有為,具述清帝之
    (語。)
    (康有為心中一跳,半晌無語,暗忖皇上委任自己,實無什麼大權,自己不過一
    (時說謊,好騙同人壯膽辦事。)
    (今皇上此言,料是太后有些不喜歡,若不除了太后,斷不能行自己之意。)
    (想罷,覺事屬可危,但目下總要瞞住同黨的人才好)
即 諭:此不過是皇上小心,你們不必憂懼。但你們在軍機裡見皇上較易於我,須隨時周
    旋便是。
    (林旭便怏怏而去。)
    (康有為自林旭去後,不知死活,要想個除去反對的大臣及除去太后的法子,因
    (為見識不足,又不審時勢,自然要弄出事來。)
    (正是:
    (  立志未能求審慎,到頭盡要惹災殃。)
    (畢竟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 革禮垣天子信讒言 亂宮闈妖人陳奏折)
    
    
47**時間: 地點:
    (話說康有為因恐自己行動或有阻礙,卻欲除去反對之人及太后才得心安,便密
    (與門生梁啟超及親弟康廣仁商議,看有何妙策。)
梁啟超:同事的人雖有幾位,但多是本領平常,且膽子又不大壯。常言道,若要富,險中
    求,我們若要貴,該從險中求才做得,故除去反對之人是不可遲的。
廣 仁:凡事須以漸而進,現在皇上雖有幾分信任我們,究竟是新進,且仍勢力不足。一
    來要引出多幾位同志,好幫同辦事。然後除去三五反對的,試試皇上心事,是否
    認真信任我們。他果若真信任的,就乘勢除去太后,有何不可?
    (當下康廣仁把迂腐之見說得天花亂墜,康、梁都以為然。)
康有為:(想了更想)若要除去太后,須設些法子,先離間太后及皇上才好。
康廣仁:(鼓掌笑道)妙極,妙極,這一條計盡可使得,宜速行之。
梁啟超:此事實是冒險,我們宜自打算,倘有不測,就先自逃出便是。
    (康有為點頭稱是。)
    (計算已定,便要設法引薦多人幫手。)
梁啟超:弟曾結識湖南有一位姓譚,喚做嗣同,字復生,他父親即是裁缺湖北巡撫譚繼洵
    。此人很有學問,凡事尤有見地,若得此人同事,不憂大事不成。
康有為:譚嗣同此人,我也聞得,但此人是主張革命的,與我們宗旨不同。且我們所以能
    籠絡人者,只說是可奏保他人出身,把官給他人做而已。惟此人是不能以官位籠
    絡的,哪裡能喚他來呢?
康廣仁:何不就稱我們志在革命,誘譚嗣同來京,然後再作計較。況且除了太后之後,看
    看情景,若真能把革命兩字做得來,這時節就拿個皇帝位來坐坐,卻亦不錯。
    (康有為答一聲「是」,即令康廣仁代揮了一封書,說稱自己要圖大事,專請譚
    (嗣同到來這等說。)
梁啟超:(廣仁正寫信時)湖南還有一位姓唐名才常的,字佛塵,有樂毅之才,性情也與
    譚嗣同相近,他現時仍與譚嗣同同在上海,一並請他到來也好。
康有為:是極,是極,我怎地就忘卻此人呢?此人曾辦一間《湘學報》,議論驚人。他才
    學確是不可多得的,就一並請也罷。
    (說罷,康廣仁立刻又揮了書信,即由康、梁署名郵寄去了。)
    (隨即計算,先要援引些京中人物,好就便幫手。)
    (這時康有為只因是一個進士,得清帝召見過一次,特別用他一班人來辦新政。
    ()
    (所有京中在各衙門當差的,倒當他不知有何神術。)
    (那康有為又是個沒命要說謊的,鎮日只說自己得清帝如何器重,如何賞識。)
    (差不多說到言聽計從,不日就要做到拜相一樣。)
    (那些聽得的,多是不如其底細,就有些信以為真。)
    (不免來巴結康有為,冀他援引自己。)
    (這時就有一位姓王名照的,號小航,是一個主事,在禮部當差。)
    (只因他當差多年,沒有升擢,心早癢了。)
    
    
48**時間: 地點:
    (那日便要往謁康有為,要與他相識,又忖:這回與康有為相見,盡要投其所好
    (才好。)
    (主意既定,即往南海館而來。)
    (是時康有為聽得有人來見自己,自然歡喜,即接進裡面,通過姓名之後)
王 照:國勢現在積弱,東西列強聲聲說要把中國來瓜分,若不是急行變法,哪有復強之
    日?故這回足下舉動,小弟嗎,實不勝佩服。
    (康有為見王照只稱足下,並不稱自己是老師,本有幾分不悅,只因用人之際,
    (也不計較)
即 諭:足下有此見地,真是相見恨晚。
王 照:休要過獎。但足下這回變法,如有用弟之處,小弟直是水火不懼,願早晚聽教。
    (王照這時把一頂高帽子送給康有為,那康有為又加倍歡喜)
王 照:足下如有此志,請先上一道條陳,顯顯足下學問,小弟自然從中助力,進身是不
    難的了。
    (王照大喜,便又說道)
王 照:先上條陳自然是好,但小弟在禮部當差,那禮部裡頭兩位尚書堂官,漢缺是許應
    蹼,滿缺是懷塔布,是最不喜歡說變政的。縱上條陳,盡被他兩人阻擋,哪裡遞
    得到皇上看呢?
    (康有為聽了,厲聲答道)
康有為:王君,你瘋了嗎?那許應蹼和懷塔布哪裡有七個頭八個膽,敢來阻撓足下的條陳
    ?你不曾看日前的諭旨麼?道是自後不論大小官員,凡有條陳新政,所有各該衙
    門大臣必須代奏,不能阻壓這等語。他若不與足下代遞,顯然是違抗諭旨,這樣
    怕他兩人的頭顱還保不穩呢!
王 照:是呀,非足下言及,小弟幾乎忘卻了!但欲上條陳,究怎麼樣立論才好?
康有為:廢科舉呢,興學堂呢,裁冗員呢,節糜費呢,開礦務呢,築鐵路呢,開議院呢,
    是必要說的。餘外最好皇上遊歷日本,開開眼界,這時我談新政的更易辦事。
    (王照聽了,以為得了奇遇,旋即辭去。)
    (次日即繕就一張條陳,呈上懷、許兩尚書。)
    (原來凡司員呈請代奏之件,如不是封章,該部堂官本有閱看之權,看其合例否
    (。)
    (恰可王照這道條陳並不是封章,懷塔布與許應蹼便先閱了一遍,覺裡頭多有些
    (不合。)
王 照:(便對王照道)你這本條陳實不能代遞,因裡頭也有許多違式的。且請皇上遊歷
    日本,好不駭人聞聽,還須再擬過也好。
    (便把這一句不合,那一句違式,指示一番。)
    (王照這時,一來當康有為有萬鈞勢力,二來又持日前所降的諭旨,便怒道)
王 照:兩位大人不見日前的諭旨麼?道是屬下一切司員有呈請代奏的折件,概不能阻擋
    這等說,難道你們要違抗諭旨,不與我來代奏麼?
    (許應蹼此時猶自忍得過,惟懷塔布聽了,早氣得頂門火起,把他條陳擲在地上
    (,才罵道)
康有為:虧你只是個六品主事,還敢在堂官跟前大肆咆哮,若是做到尚、侍地位,可不是
    要當人罵皇上麼?我便不與你代奏,奈我怎麼何?
    (說罷,悻悻退轉後面去。)
康有為:(這時許應蹼亦見不好意,即向王照說道)你也不必生氣,只回去繕過也罷。你
    的條陳若是封章,我們盡不理會。今是沒有黏封的,我們例應看過。倘有不合格
    式的,皇上自然要責我們,因此不能不對足下說。足下便作我們阻擋你的條陳,
    可就錯疑了。
    (當下王照一團怒火,更不理會許應蹼說什麼話,連自己的條陳也不要,三步跑
    (回下處,即尋)
康有為:我把條陳遞上塔、許兩尚書,不想他把來擲在地下,不與我代奏,如何是好?
    (康有為一聽,怒道)
康有為:他恃是個尚書,就看你不在眼內。便是皇上看奏折,縱不喜歡,亦不敢把來拋擲
    。他們直如此無禮,盡教他碰碰釘子。
    (說著,便往尋林旭及楊銳商議革去禮部堂官之計)
楊 銳:老兄不知他們當日情形,似不可造次。
康有為:王照兄是不慣說謊的,況許應蹼、懷塔布兩人是阻撓新政的罪魁,不把他革了,
    哪裡能辦事?兩位盡可對皇上說說。
林 旭:許應蹼不打緊,只那懷塔布是前任文華殿大學士瑞麟的兒子,那瑞麟是當今太后
    的契父,看來那懷塔布與太后有個契兄妹的情分,恐怕移動他不易。
康有為:現今變法,全是太后阻力,若投鼠忌器,哪裡能辦得事來?
    (楊銳聽了這話,不知時運當衰,還是被妖魔迷惑,竟以康有為之言為是,便即
    (商量計策,由楊銳乘便向清帝說知此事。)
    (又另由御史楊深秀先參了許應蹼一本,道他什麼守舊拘迂,阻撓新政。)
    (折到軍機裡頭,林旭立刻遞到清帝處,清帝也念許應蹼是個老臣了,即下諭令
    (應!明白回覆去後。)
    (忽那日清帝到軍機裡,楊銳即奏稱禮部堂官阻擋王照條陳,不與代奏,還把那
    (條陳擲在地上這等說。)
    (清帝聽了大怒,立即令擬旨把禮部堂官革職。)
    (時康有為自對楊銳、林旭說知王照之事,即尋王照告道)
林 旭:禮部幾個堂官不日要革職。
    (並把托楊銳奏知清帝,反稱係自己親見清帝奏參禮臣,以張自己面目。)
    (王照猶未深信,忽見一道諭旨,竟把禮部兩位尚書、四位左右侍郎統通革了,
    (責他違抗諭旨,阻撓條陳,反稱王照敢抗堂官,膽識堪嘉,即由主事賞給一個
    (四品卿銜,准其單銜奏事。)
    (王照好不歡喜,更信康有為是隨時可見清帝,又是言聽計從的,這會升官,當
    (是康有為所賜,實不知係楊銳、林旭之力。)
    (果然懷塔布、許應蹼已革,更有一位署禮部侍郎的曾廣漢,到衙不過數天,也
    (連革了去。)
    (時各王大臣都知禮部六位堂官大是冤抑,但清帝當日如風頭火勢,哪裡敢替他
    (說情;就是清太后已太不滿意,但懷塔布與自己是有瓜葛的,若因此事與清帝
    (爭執,似乎為自己黨羽起見,只暫且隱忍不提。)
    (那時康有為等好不揚揚得意,以為陟黜惟己所欲,此後還有誰人敢道一個不字
    (。)
    (那一班人都因許應蹼是曾經奏參康有為的,這回反革了他,更自忻慰,即在南
    (海館置酒與康有為慶賀。)
    (單是翁相聽得,為王照一道條陳革了禮部六位大臣,心中見他們如此操切,料
    (知不是個好結果。)
    (因自己是曾出名保薦他們的,將來須連累自己,即揮函勸諫康有為,凡事要謹
    (慎些,不可太過與大臣結怨。)
    (奈康有為正在得勢,總置之不聞。)
    (翁相欲自行檢舉,又見清帝高興時候,哪裡敢做聲。)
    (亦恐出爾反爾,反被人議論,直是啞子食黃連,自己苦自己知而已。)
    
    
49**時間: 地點:
    (且說康有為自見革了禮部堂官,仍見清太后沒什麼動靜,也見得奇異。)
    (即請林旭設法將李端芬補了禮部尚書,更加上些勢力,即在南海館裡商量除太
    (后之事。)
    (到館時,早見一位廣西人名喚岑炳元的在座,也想起他是保國會的同人,又是
    (當時雲貴總督太子少保岑玉成的兒子,由舉人賞給郎中的。)
    (康有為即與招呼,徐道)
康有為:近來我們會友倒算得志,只因事數紛紛,忘卻足下,不曾升擢,有愧有愧。待明
    天對皇上說,立刻放缺便是。
    (岑炳元聽了大喜,深謝康有為。)
    (詎知康有為並不是常能對清帝說話的。)
    (不過清帝最信林旭、楊銳兩人,那林、楊二人又最信康有為。)
    (故康有為有言必使林、楊兩人出頭,就當是自己對清帝說的。)
    (自從見過革禮臣,升王照,多有信康有為之言是真,故岑炳元哪有不歡喜?這
    (時在座的,就是劉光第、楊深秀、梁啟超、康廣仁、王照之輩,連岑炳元共是
    (七人。)
有 為:現在變政很有進步,只可惜太后屢次要梗阻,如何是好?
康廣仁:他若不理會便罷,若不然,要與我們為難,盡要把些利害給太后看。
康有為:此言甚是,不知計將安出?
廣 仁:現在權在皇上,不如先奏一本,道太后有廢立之心,學呂後及武則天故事,今見
    皇上有我們作羽翼,就疑忌恐不能行其意,要推翻新政這等語,不怕皇上不信。
廣 仁:(各人聽了,都道)好計,好計!
    (惟康有為一想,覺自己不能親對清帝說話,必要托林旭、楊銳兩人,恐林、楊
    (不敢奏說這話,亦是枉然,便心生一計,先對諸人說道)
康有為:很是,我明天就對皇上說便是。
    (說著,大家散去。)
    (康有為即密擬一篇短短的奏折,封固好了,即往尋林旭,說稱有密折要呈上皇
    (上,托林旭轉遞。)
    (林旭接著,見是封章,不敢拆看。)
    (又見康有為是同事的人,料他所說必與自己無礙,只循例問問折裡是陳說何事
    (的,康有為也支吾答過了。)
    (林旭更不思疑,與康有為呈遞去了。)
    (正是:
    (  同黨代他陳奏折,兩宮從此起嫌疑。)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二回 康長素挾仇謀國後 譚嗣同被騙入京師)
    
    
50**時間: 地點:
    (話說康有為因恐清太后有礙自己,謀使清帝離去清太后,就繕寫一道封章,請
    (林旭代遞。)
    (林旭竟不思疑,即行代奏上去。)
    (原來那折裡是真言太后有呂、武之志,懷廢立之心的。)
    (清帝一看,心中大憤,但目下雖政權在自己手上,畢竟太后的黨羽還多,自不
    (好擅行亂動。)
    (又忖起向來辦事,太后也與自己商議,自從變政之後,太后總不過問,料然是
    (不大喜歡。)
    (況太后向來用人,凡軍機大權俱委自己心腹,看來康有為之語當是不虛。)
    (且當時新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統領兵權的正是榮祿,那榮祿又是太后的內
    (姪子。)
    (那清帝又是年輕識淺的,看了康有為奏折及想起清太后舉動,安得不疑?)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