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 至 第四〇

31**時間: 地點:
    (話說陳千秋身故之後,唇舌指甲統通瘀黑,康有為也學孔子哀冉伯牛之語,把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哭說了兩句。)
    (又想起顏淵死,孔子哭之慟,自己改陳千秋的別號,喚做超回,因亦捶胸大慟
    (。)
    (且見他有點聰明,又是自己心腹,一旦歿了,將來盡少一個幫手。)
    (加以同門感情,自然是要哭。)
    (當下各學生勸慰了一會,康有為徐徐拭淚對學生道)
各學生:可惜賢人天不予以壽。
康有為:(徐又歎道)昔者顏回好學,不幸短命而死,今吾之超回亦不幸短命死矣,古今
    一轍,安得不令人發歎!
    (各學生再勸慰一會而散。)
    (康有為即洗過臉手,拿京潮煙袋抽了幾口,細想學生去者不追,來者不拒,縱
    (然死了,外面若沒有分毫憐惜之情,哪裡能感動同門?天幸來得一副急淚,好
    (見得自己愛賢之心。)
    (到了次日,即學皇帝祭悼大臣一般,賜祭一壇,令各學生備禮物前往陳千秋原
    (籍致祭,不在話下。)
    
    
32**時間: 地點:
    (且說康有為自被御史安維峻參劾之後,時粵督見他只是一個狂妄書生,料不能
    (幹出什麼大事,故反說安御史小題大做,即糊塗復了,不啻替康有為洗刷了。
    ()
    (那時康有為方始安心。)
    
    
33**時間: 地點:
    (自此,對著學生,也稱自己道大莫能容,為世人所沮。)
    (但獨坐無卿之際,又想起自己本來要做個中國聖人,五洲教主,奈學生天天出
    (外標榜自己,凡外人仍是譏誚的多,信從自己的少。)
    (湊著中了一名舉人,又不曾上進。)
    (因此滿胸抑鬱,終不免宗旨不定。)
    (見異思遷,是個自然的道理。)
    (偏事有湊巧,那時正是孫文、楊衢雲等謀在廣州起事。)
    (被漢奸泄漏了機密,致所事不成。)
    (被拿了朱、邱、陸、程四人,流血去了。)
    (康有為在萬木草堂中聽得此事,知道孫文是久讀西書,是個英國醫學士,楊衢
    (雲亦是久讀西書的,那兩人均是熟悉西國文明政治的人,一旦同謀起義,其志
    (不小。)
    (又打聽孫、楊二人發起一個興中會,會裡頭的宗旨是因中國被滿洲人佔據了二
    (百五十餘年,因要興復中國,這等題目,原是彼黨宗旨。)
    (又聞得孫、楊二人的主義,是要將中國行個民主立憲政體的。)
    (究竟什麼民主立憲,自己本不大知得。)
    (但這個名目盡覺新奇,橫豎數年以來做聖做賢不大得人信服,不如從他那條路
    (走走也好。)
    (不覺一想一擊節,拍案道)
各學生:是了!這念頭端的不錯,不如派兩個學生尋他,好與他同謀舉事。
    (繼又想自己原是要做道學的,現在風氣不大開,種族不大辨,多管當這條路是
    (個犯上作亂的,人再不信自己是個道學的,卻又怎好?便是這回派學生前去,
    (怎麼造詞才好?)
    (想了想,打算定了,即喚學生林魁、梁啟超進來。)
    (分坐後,、梁二人先說道)
林 魁:先生喚我們到來有什麼指示?
康有為:(故作歎道)你們瞧瞧中國裡道頭這十來年間,可成個什麼樣兒?甲申年被法人
    打破了福州,還虧補了幾百萬講和。後到甲午年間,又被日人打得大敗去了,虧
    那李鴻章幾年精神,成了北洋水師,也降的降,沒的沒,那百來兆的海軍資本統
    打掉黃海渤海間去了。陸路的什麼淮軍、毅軍、湘軍,更沒得可說,整整又賠了
    二百兆銀兩銀子才了得事。你道中國幾多錢財,能夠年年充做賠款呢?再者,如
    旅順、大連灣、廣州灣、威海衛、膠州灣,統通被外國人搶了去,你道中國又有
    幾多口岸?弄得外國人天天說瓜分,可還了得!若不把中國另行製造過來,斯民
    身家性命就不用要了。
梁啟超:先生也說得是,只若是另行製造中國,究要什麼法子呢?
康有為:我們志向本要保國安民,叵耐大道不行,反要把我們參劾,還有情理麼?雖則安
    命聽天,是我們志在聖賢的分內事,但是國家緊要。因我們中國被滿洲人占去多
    時了,卻被滿人把持,沒些變動,將來盡被外人分的分,滅的滅,是說不定的。
    不如索性把滿人驅逐去了,復回完全的中國,像日前孫文的所為,卻是不錯。
    (梁啟超聽了,也點頭沒有答腔。)
    (林魁聽得,已伸出舌頭,幾乎縮不進去,半晌才道)
林 魁:這樣看來就要做革命黨了,怕我們實使不得呢!
林 魁:(康有為便問其故)昔者孔子亦是道大莫容的,也寧願乘桴浮海與欲居九夷,也
    不願做這等事。且我們在這裡,哪個不知是要做聖做賢的,今一旦如此,好不令
    人議論。
康有為:你忒呆了。你道孔子不贊成革命的麼?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兩句話就
    是孔老頭兒說的。不過孔子力做不到,又見周德未衰,故不能干順天應人之事。
    然而《春秋》改元稱制,其志可見。今時局如此,比孔子當時卻又不同,就不好
    錯過了。那姓孫的說的什麼民主立憲,我們卻不懂得,只此事若幹得來,為頭的
    就做個皇帝,玉食萬方,其次也做個開國功臣,食邑萬戶,倒像為聖為賢的一樣
    兒流芳千古了。你道好否?
林 魁:這樣果然是不錯,但目下究要怎樣做法?
康有為:俗語說萬事起頭難,今孫文等日前謀起於廣州,想已預備多時,黨羽自不少了,
    我們盡可交通他,說道與他同謀,他們在外打點,我們在內照應,行事較易。想
    他志在成事,料沒有不允的。
梁啟超:我們向不曾與他相識,怎能與他交通?
康有為:他們既謀大事,正須多人相助,何患交通下來。我探得他現寓澳門,就寫一封信
    給你們前往,且看如何。但此事比不同別的,總要慎密慎密才使得。
    (林、梁二人自不敢違抗,即領了書信,托稱有事要往澳門,即起程去了。)
    (林、梁二人一路忖度,覺好好的求做個聖人,還自安穩,且縱使他人不認我是
    (聖人,惟我自己當做聖人有何不可。)
    (今偏偏討事做,又改轉念頭要做皇帝,可就奇了。)
    (況且自己可以自稱為聖人,若皇帝做不來,就斷沒可以自稱做皇帝的,這想頭
    (就差得遠了。)
    (慢表林、梁二人且行且想。)
    (原來孫文、楊衢雲是當時革命黨的大首領,宗旨主張要恢復中華,做個民主立
    (憲國的。)
    (自從那年謀在廣州起義,被人泄了機密,因至失敗,其後居於澳門,正尋機會
    (以圖再舉。)
    (及見林魁、梁啟超領了康有為的書信到來,交通自己。)
    (見彼此都是中國人,今肯來相助同謀,本沒有不喜歡的。)
    (只素知康有為那人是宗旨無定,妄自尊大的,且天天外面要做聖賢,肚子裡卻
    (熱心科舉。)
    (又性情乖僻,凡粵人聽得他名字的,哪個不喚他做癲康,這樣就不是個肯流血
    (救國的人了。)
    (故眼前見他通信到來,口稱要同謀舉事,雖不好拒絕,只不過淡淡應酬而已。
    ()
    (林、梁二人見此情景,只得回省城去了。)
    (把情形覆過,康有為聽了默然無語。)
    (自忖自己已是一個舉人身分,滿望一封書交到他們,一定歡迎。)
    (今卻如此冷淡,難道他們小覷自己是不能幹事的?想一會才道)
梁啟超:你們料孫、楊二人意見怎地?
林 魁:想忌我們本領壓住他是真。
梁啟超:這卻未必。大凡讀西書的人,更識得外情的,每誚我們讀漢文的是個書呆。他滿
    意我們只合求科舉、說官階。抑或有點事識破我們,就瞧我們不在眼內。況見我
    們是向政府求功名的,更疑我們是去偵探他們的行動,自然要思疑了。
康有為:軼賜的話還自有理,但我有什麼歹事被他看破?總而言之,吾道不行,就所如輒
    阻也罷了。你們且退。難道自己就幹不來,要依附他人不成?
    (說了,林、梁二人退出。)
    (康有為再想孫文如此見外,料覷破自己不是實心與他同志,故以如此。)
    (但兩學生前去親見,他人不賞臉,自己面上實過不去。)
    (他日稍有微力,無論如何盡要阻礙孫文,才出得今日這口氣。)
    (想罷,心中更自憤悶。)
    (又忖這回欲助同孫、楊行革命的事,只有林、梁兩學生知情,若傳將出去,恐
    (又被人說自己見異思遷了。)
    (況林魁為人不甚懂得機關,容易胡亂說了出來,因此要靠林魁秘密,更竭力籠
    (絡林魁。)
    (常說林魁性情酷似曾參,質雖愚而勤於學,將來得吾道者必魁了。)
    (林魁聽了,見先生說自己可以繼承道統,好不歡喜,便又竭力趨承康有為,一
    (舉一動也留心不過。)
    (恰那日是八月中旬,適逢佳節,夜後家家笙管,處處弦歌。)
    (同門學生或喚花舫游河,或到酒樓賞月,更有些告假回鄉趁節的。)
    (十分熱鬧的時候,哪個不出門游逛?所以萬木草堂裡頭靜悄悄的一個人影也沒
    (有,只有林魁因屢次蒙先生贊他勤學可以傳道的,更在康有為面前賣光兒,雖
    (什麼熱鬧的時候,也沒有出門。)
    (只著使喚人買了些果餅回來,揀張桌子來在大堂上,又拿過張椅子來坐著,手
    (拿了一盞清茶對月而飲。)
    (只見一輪明月當空,星稀雲淨,那月色倒照庭階,越發精采可愛。)
    (時不過初更以後,康有為本欲出門赴友人飲局,忽見那姓林的如此孤零坐著,
    (反不要及時行樂,畢竟勸學的自是不同,連自己也不好出去。)
    (忽即遄返房子裡,又覺如此良宵怎好辜負,因此腳步還未起行,那三魂七魄不
    (知飛往哪處繁華鬧熱場裡去了。)
    (故幾次蹀躞房中。)
    (林魁見了,又不知康有為要作何事。)
    (怕忌自己獨坐此間,看著不好,亦急的遄回房子裡躺在牀上。)
    (忽聽得隔壁嗷嗷嘈嘈,有品簫弄笛的,有猜拳行令的,動得自己心癢。)
    (覺他人如此熱鬧,自己何苦博個勤學的名,挨的寂寥,旋又起來向門外一張,
    (見康有為在房中亦像行坐不安,口語喁喁,腳步忽出忽進。)
    (林魁正看得出神,忽聽得康有為房門一響,就疑他要出門去了。)
    (猛不防康有為拿了一杖行出來,向自己房門一擊道)
康有為:魁乎!
    (林魁急的應了兩聲「唯唯」,即披衣出了房外,果然見康有為,即隨著他直出
    (了館門去了。)
    (沿街上行來,亦步亦趨,正不知先生要喚自己何事,又不好多問。)
    (心裡盤算間,已聽得譙樓上已響了二更三點。)
    (想如此深夜,趁著館中無人,獨喚自己出門,想必是要給自己傳授道統。)
    (因先生亦說過將來可承他道統的只自己一人,今更幸各人出門尋快活去,實是
    (我應得道統的機會,可無疑了。)
    (且行且想,但見康有為沒句說話,自己便肅然莊重。)
    (不覺已近三更,行人漸少。)
    (只有月色照得街道如同白晝,一路踏著月色而行。)
    (已不知經過幾多街巷,漸行得乏了。)
    (又想雖要傳授道統,怎要行這般遠?怪得古人說任重而道遠,自己應不必畏行
    (路之難。)
    (再過幾條街巷,已見一座高山,早認得是觀音山的去處。)
    (腳步越覺疲軟,行一步歪一步,已挨得到山腳。)
    (向上一望,尚有百數步石級,也見康有為亦行得氣喘喘的,上氣不接下氣。)
    (林魁正要請他大家坐一會兒歇歇,又恐以畏難被先生見責,便一句勞苦話也不
    (敢提了。)
    (在康有為自己,亦覺行的太苦,但林魁且不提及,自己要把道統傳人的,如何
    (敢說?惟有竭力撲跌上前,口裡像吹氣的一樣,呼呼的吁響。)
    (及行到了一座觀音堂前,正要歇歇足兒。)
    (就借觀景為名,在石磴上抖了抖。)
    (林魁肅然坐著,精神注在康有為身上,看他如何傳授,一手、一足、一耳、一
    (目,無處不留心。)
    (時康有為一句話也沒有,只是四圍張望。)
    (覺月色雖好,但那地恰在樹陰之下,正當秋風初起,樹枝搖動。)
    (初時行路也不覺得,到這裡見樹斷迷離,竹聲瀝瀝。)
    (適有只鳥鵲在樹上,驚霜怯月,飛的撲撲有聲。)
    (二人不知是何鬼物,不覺毛髮悚然,嚇得一跳。)
    (康有為覺此地坐得不安,便起步望山頂再行。)
    (林魁見他未曾傳授,也不敢怠慢,惟再起步跟隨。)
    (直至山巔之上,但見正中一輪明月,照耀得銀世界一般。)
    (俯瞰鵝潭,月映江心,萬象汪洋,澄清一色。)
    (正是月白風清,天空地靜,真覺煩心頓釋,萬慮齊除。)
    (揀一片草地上坐下,林魁也陪著肅然坐著,默聽傳道。)
    (正是:
    (  不畏長途登峻嶺,只稱傳道騙同門。)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八回 談聖道即景觸風情 為金錢榮歸爭局董)
    
    
34**時間: 地點:
    (話說康有為揀一塊草地坐下,林魁也陪著坐了,正靜聽他如何傳道。)
    (康有為先舉首望天,隨又低頭望下地去。)
    (林魁忙點頭,當這個情景,是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之意。)
    (康有為正待說下去,突然向前遠地一望,但見各家慶賀中秋的旗幟高揚,或紙
    (或布,五光十色。)
    (凡羊角燈、走馬燈、風箏燈,紙尾紮成批皮橙樣,似攢珠串兒掛起,家家鬥麗
    (,戶戶爭妍。)
    (瓦面上燈籠的燈光燭天照地,與月色爭映。)
    (在那最高的所在看下海面去,沒些遮蔽。)
    (水光湧著月色,如玉宇銀濤,一點塵障兒也沒有。)
    (那些買棹臨流賞月的大大的畫舫,細看去只像一葉的小扁舟。)
    (其餘小艇總看不著,只見得萬點燈光,在海面隨波上下。)
    (又見一處更為鬧熱,一派燈火之光直沖霄漢。)
    (燈光之中,略認得橫旗直幟,全用花縐剪成。)
    (燈光之下,隱隱無數花樓畫舫,較別的船艇尤為繁華大觀。)
    (康有為也料是穀埠花叢的去處,怪不得這樣奢華。)
    (又朝西一望,覺燈光照耀,旗色飄揚,差不多像穀埠裡一般,又料是陳塘的去
    (處。)
    (自忖那兩處地方,自己也到的多了,什麼美金、銀美、牡丹、玫瑰,倒是自己
    (心坎兒相許的可人,可惜今日佳節良宵,礙著林學生在館中,赴不得友人的飲
    (局,也不曾到那意中人處探節,是一缺憾的事。)
    (明兒相見,定然要怪自己是個當著時節躲避開的了,怎麼好呢?正胡思亂想,
    (險些兒忘卻傳道的一件事。)
    (急轉念來向林魁正欲有言,忽然近地笙歌弦管之聲,隨風送到耳邊,音韻悠揚
    (。)
    (又可惜美景良宵,偏到這荒山上無聊的坐著,不覺誦唐詩一句道是「誰家玉笛
    (暗飛聲」,說了,看林魁肅然對坐,不免反悔孟浪。)
    (急的定一會神,幹那傳道的事業,就舉起手上所攜的杖,向草地上畫上一回,
    (即說道)
    (魁乎!吾道一以貫之而已矣。)
    (雖吾也道大莫能容,然天地之未喪斯文也,幸生德於余,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故吾黨之小子斐然成章者,大有人焉。)
    (惟魁也,智足以知聖,學足以致道。)
    (五百年必有賢者興,薪盡火傳,當在吾黨。)
    (魁也勉之,爾毋多讓焉!)
    (林魁聽罷,又連應了兩聲「唯唯」,康有為即點頭不語。)
    (林魁覺乘夜穿街過巷,跋涉到這處高山,僅聽得幾句四書陳腐的語氣,可是這
    (般就算傳道?悔不如早上出街遊玩一回,還暢得心神。)
    (即或不然,就在館中早早睡覺,還能養養神,勝過勞苦來到這裡,因此也甚悔
    (此行。)
    (忽又想起當時孔子傳道於曾子,亦只得一句,或者自己將來真能繼承道統,也
    (未可定。)
    (當下自言自語好一會。)
    (康有為亦料林魁必有些悔意,正待起行回館,猛不防聽得丁冬丁冬,譙樓上已
    (響了四鼓,想這時各街道中多管關了閘子,怎能回去?若沿途叫閘,明天若被
    (人知道了,怕滿城都要弄出笑話來了,因起了身時,仍復坐下。)
    (林魁初猶未省,滿望快些回去,眼巴巴望得康有為起身。)
    (待要起行,忽又見他坐下,不知何故,自己亦惟有再坐。)
康有為:想不久就天亮的了。
    (林魁那時方知要待天明方能回去,定因街閘未開之故,但挨足一夜,好不辛苦
    (。)
    (因坐了多時,兩條腿也麻了。)
    (欲就在草地上睡下,又因這回是到來傳道,不可露出疲倦的狀態。)
    (且又不恭,斷使不得,惟有撐起精神兀坐。)
    (究竟來時已行的苦,又寂坐了多時,容易疲倦。)
    (先是打了幾個呵欠,隨又打盹兒,身上似撐持不定,東搖西歪。)
    (康有為看了,心上兀不自在,惟詐作不見。)
    (而且自己亦疲憊得慌,欲開言大家同睡在草地上歇歇。)
    (但覺金風颯颯,玉露零零,草已沾濕如雨後一般,隨撫自己衣裳,已是濕透了
    (。)
    (不特難睡,且亦不能久坐,但自己究不敢做聲。)
    (林魁已忍不住,即道)
林 魁:不如跑回觀音堂那裡,待天亮時才返也好。
    (康有為亦以為然,即起身一步步走回觀音堂裡。)
    (行時猶恐廟門未開,須在門外待旦。)
    (湊巧觀音堂的司祝因年老不大濃睡,卻起來開了廟門乘涼,且看月色,忽見兩
    (個人影閃閃匿匿前來,肚子裡滿腹思疑,覺如此深夜,有什麼人到此,正不知
    (是人是鬼。)
    (縱然是人,想亦是盜賊一流,還幸廟裡沒甚東西可盜,便閃在一邊,看他兩人
    (行動。)
    (及行近時,卻見他兩人是個書呆模樣,整衣長袖,搖搖擺擺,司祝大為詫異。
    ()
    (二人卻向司祝把頭一點,即進廟裡。)
康有為:(司祝即問道)你兩位是什麼人?深夜來到這裡幹什麼事?
    (林魁也不能答。)
康有為:是來賞月的。
林 魁:(司祝道)奇了,偌大熱鬧城市,繁華的水面,難道沒一處可以賞月的,偏要這
    荒山才好?
康有為:熱鬧的不好,究竟這等地方還雅靜呢!
林 魁:(司祝笑道)雅靜的卻好,只太自苦了。
    (林魁聽了,覺這司祝若做著自己,還不著他道兒,不知我怎地愚蠢到這樣。)
那康有:(卻道)你不聞古人踏雪尋梅麼?我們便算登山賞月呢!
林 魁:(司祝道)只好好說目前的事,怎地又說起古人來?
康有為:你老人家怎地要這般早起?
那 司:(祝道)你看才是五鼓,我哪便起來?還要睡呢!
康有為:我們行得乏了,想借地方歇歇。你老人家只管睡,我們權坐這裡少時便去。
那 司:(祝道)你是要賞月的,出門外也好。
康有為:想你老人家不願留我在廟裡了,但聖人於人無所不容,又何苦如何呢?
那 司:(祝道)什麼是勝人輸人,我不懂得。我定要睡,休纏我。
康有為:誰纏你?我們又不是強盜,何必多疑。
    (說了,那司祝仍不肯,只喃喃說道)
那 司:平時又不相識,知人臉面不知心,況夜行的有什麼好人,怎敢便留宿?
    (林魁心中且憤且悔,早走出廟門外,康有為也隨著出來,無可奈何,只在觀音
    (堂外等到更殘而後,方起行回館。)
    (當來時因要傳道,方一團勇氣乘興而來,還不大苦。)
    (及回時已挨了一夜不曾歇過眼兒,且心中帶幾分悔恨,行的更苦。)
    (及回到館時,已日出東方,各學生正訝他的康先生和林魁二人不知哪裡去,問
    (問門房,才知他兩人於昨夜將近二更相將出門。)
各學生:(都忖道)昨夜眾方出外遊行,單是林魁不往,先生獨與他同出,定有些秘傳,
    故乘眾不在方才去。
    (正議論間,只見康有為手拿一杖,與林魁同回,無精打采。)
    (林魁更垂低頭腦,直回房裡。)
    (各人正欲問時,已見林魁快把房門閉上。)
    (躺在牀中,倒頭便睡。)
    (旋又見康有為著門房傳出,今早不講書了,亦閉上房門便睡。)
    (可憐他兩人一夜挨得苦,疲倦到極。)
    (整整睡到夕陽西下,方自起來。)
    (那林魁更睡出病來了,連服了兩劑茶,發了表,方才好了。)
    (因昨夜的事,心裡自知其愚,初時也不敢對人說,後來許多同學探問才略露些
    (。)
    (誰想各學生也不勝欽羨,謂他獨得繼承道統,可見各學生倒被康有為籠絡上了
    (。)
    (只有林魁身受的,自知其愚,差幸各人反歆羨起來。)
    (覺自己已經被欺了,不妨乘勢欺人,便說得天花亂墜。)
    
    
35**時間: 地點:
    (自此各人也越發敬重林魁,不在話下。)
    
    
36**時間: 地點:
    (且說康有為原籍西樵地方,有一條基圍,喚做桑園。)
    (那基圍包圍許多田畝相連,十三鄉倒靠那桑園圍防禦水患。)
    (以前因西流水漲時,每致基圍潰決,因此連年須大費修理。)
    (先是動支公款,但連年如是,公款也支銷多了。)
    (附近紳士就借修理基圍之名,借端開賭。)
    (這賭具喚做圍票,凡是各村士紳都有陋規均派。)
    (且那基圍相連南、順兩邑交界,更積有修圍常款,曾為爭攬私利起見,兩邑紳
    (士已經纏訟多年。)
    (偏又增多一筆圍票款項,如何不爭?單是各紳,既有陋規均派,都死力幫訟,
    (單瞧康有為不在眼內,故陋規沒有康有為的分兒。)
    (康有為眼睛仍是黑的,心中實愛財如命,見陋規單不派到自己,心上已怒不可
    (遏。)
    (但自己向來稱賢稱聖,故雖沒有陋規派到,口裡卻不敢說什麼。)
    (各紳士亦見得他有癲康之名,由他稱做聖人,估量他奈不得什麼何。)
    (藉藉眾口,謂他是個聖人,斷沒有收受陋規的,自不好派往他處,免討沒趣。
    ()
    (康有為聽得,見各紳士不把陋規送來倒還罷了,還把聖人賢人的話來譏笑,如
    (何忍得?叵耐十三鄉中,許多翰林士紳,自己只是一個舉人,也沒法子。)
    (因當時做局紳的是張喬芬,本是一個進士主事,因他科分進身在前,故許多翰
    (林都讓他總理局務。)
    (康有為既恨張喬芬,滿望點得一名翰林回來,要代他掌局。)
    (縱不然,亦須慢慢尋個法子好來對待他。)
    (懷了這個念頭,已非一日,因此想出一條計。)
    (一面說稱要整頓地方,一面在鄉間又使人游說紳耆,薦舉自己充當局董,至於
    (向來有與張喬芬不睦的,也幫同助力。)
    (於是有欲扶引康有為的,有欲摧倒張喬芬的,不一而足。)
    (康有為滿心滿意這名局總拿到手上,只各鄉大紳一來見康有為科分太新,二來
    (見他少年輕薄,三來見他康姓族小人稀,總瞧康有為不上。)
    (康有為只妄自尊大,那裡得知?但見些鄉人受自己囑托,列名來舉自己,只假
    (意推辭了一次,隨後再來請充局長,當即允了。)
    (正待擇日進局,又恐學生知自己貪做局紳,即飾說道)
康有為:我本待要出身加民,奈卻不得鄉人敦請,且要整頓地方,也沒奈何了。
    (誰想正任局紳張喬芬不曾理會,拿定局戮不肯交出,康有為大怒,即到縣裡控
    (張喬芬把持局務,據戮抗眾。)
    (張喬芬又控康有為武斷鄉閭,要謀據局款。)
    (縣令見兩造情詞各執,只放下慢慢查核。)
    (康有為焦躁不過,只慫慂鄉人往索局戮。)
    (時適翰林院侍讀學士潘衍桐因眼疾居家,他是南海西樵天字第一號的大紳,原
    (與張喬芬有點交情,卻又最鄙康有為向來狂妄的。)
    (聽得張喬芬來說,康有為要謀充局長,恐他一進局中,不知如何顛倒,便囑喬
    (芬道)
康有為:如他親到索取局戮時,只推說來這裡交待,如此如此,管教他一場出醜。
    (張喬芬即依計而行。)
    (果然三五鄉人來索局戮時,只推待康有為親到索交。)
    (及康有為到時,又推往潘學士處交待。)
    (那康有為希冀一名局紳,已失了魂魄,猶當張喬芬之言是真,要到潘學士處接
    (受,不想反丟一場架子回來。)
    (正是:
    (  堪笑貪資謀進局,頓教出醜在當堂。)
    (要知潘、張二人弄什麼計來,令康有為出醜,且聽下回分解。)
    (第九回 據局戳計打康舉人 謀官階巧騙翁師傅)
    
    
37**時間: 地點:
    (話說康有為因與張喬芬爭充局董,有為先自串通幾個鄉中紳耆,幫助自己。)
    (張喬芬料然爭他不過,即請教潘學士。)
    (那潘學士是最嫉康有為的,因他行止聲名不大好,斷不肯令他充十三鄉局紳,
    (當下即暗囑張喬芬如此如此。)
    (喬芬領了潘學士密計,因為康有為要逼自己交出局戳,就揮了一函與康有為,
    (說稱局戳已交至潘學士處,請康有為到潘學士處領取。)
    (康有為信以為真,見了張喬芬那封書之後,即歡喜對人道)
康有為:今番局戳到潘手了。
    (便獨自一人乘了一頂轎子,跑到潘太史第來。)
    (先自把個名刺傳進去,少時見閽人傳出一個請字。)
    (即時下轎,轉令轎夫等候,獨進門裡去。)
    (由閽人引至廳上坐下。)
    (等了半天,不見潘學士出來相會,心中大為詫異。)
    (正待向閽人問個原故,只見有兩個人從後堂轉出,向康有為招呼。)
    (那康有為當自己是個新任局紳,擺出個大架子,任那兩人恭恭敬敬招呼他,他
    (卻不起身。)
    (只大模大樣,略把頭一點。)
    (那兩人已怒他荒謬,明知他是康有為,卻詐作不知,故問他尊姓。)
    (康有為只答一個「康」字,亦不還向那兩人問訊。)
康有為:(那兩人怒極說道)你就是康有為麼?
康有為:(點首道)不差,想我是新充十三鄉局紳的康夫子,你們知道了……
康有為:(說猶未了,只見那兩人發狠道)你就是康有為,該打,該打!
    (說著,只見後面幾個人跑出來,康有為聽得一個「打」字,已自心驚。)
    (又見幾個人一齊跑出,慌得面色也青了,鞋不及穿,向門外就走。)
    (早被那幾人輕輕賞了幾拳,故意把他縱了。)
    (原來這個擺佈,都是潘學士授計與張喬芬,引康有為到來,為他謀充局紳,要
    (他當堂出醜的。)
    (自康有為走後,潘學士與張喬芬方從裡面出來。)
    (問得情形,自然見得好笑。)
潘學士:(笑道)那癲康天天說文明,我才把野蠻手段來對付他呢!
    (張喬芬等聽了鼓掌而笑。)
潘學士:(即謂喬芬道)你在這裡權住幾天,避他尋仇,然後拿回局戳,你只管辦你事罷
    。待我稟知南海令,由你照舊辦理局務便是。
    (張喬芬自然感激不提。)
    
    
38**時間: 地點:
    (且說康有為走了出來,大聲喚那轎夫時。)
    (轎夫見他身上仍穿長衣,足下仍穿了白襪,偏沒有登鞋子。)
    (額上的汗如雨點下,面色青黃不定。)
    (這個情景,已自偷笑。)
    (即抬他回至寓裡,領了轎錢便去。)
    (那康有為見了寓裡的人,那時面上又由青黃轉了黑色。)
那康有:(憤然怒道)好大個翰林!好大個主事!盡有日俺康子點了及第回來,教那老盲
    賊看。
    (一頭罵,一頭進裡面去了。)
那康有:(各人聽了,卻竊忖道)他方才是很高興出門去的,如何這個樣子回來呢?一定
    是被人打走了。
潘學士:(又一人道)他出門時是說拜會潘學士的,並說去領局戳,想未必有打架的事。
那康有:(又一人道)是了,是了,他方才不是罵什麼翰林主事,又罵什麼老盲賊麼?潘
    學士是個翰林出身,因眼疾自請回籍的,那主事想就是張喬芬了。一定為討局戳
    出了醜回來了,若是不然,那有如此氣惱呢!
潘學士:(各人都道)是了,是了。
    (你一言,我一語,康有為也聽得一二,料知是議論自己。)
    (細思潘、張二人如此輕視自己,罷了,罷了,若不謀個及第回來,怎能吐得氣
    (呢?)
    (恰那年正是會試之期,即打點行李上京會試。)
    (只是朝裡頭自從甲午年間與日本開仗,被日人打得大敗,又賠了二百兆兩銀子
    (。)
    (及割了臺灣方能了事,因此官場也知得外人強盛,己國衰弱了。)
    (康有為到京後,正乘此時顯個名聲,縱不能點得及第,也望得個高官,也好回
    (鄉與張喬芬算賬。)
    (就聯合了一班舉人,上了一折,請都御史代奏,喚做「公車上書」。)
    (內中所言,不外是築鐵路、開礦務、裁冗員、設郵政、廢科舉、興學堂等套話
    (。)
    (惟就當時官場中人,個個都不通外情的,見了康有為等這本折子,差不多當他
    (是天人了。)
    (惟朝家究竟不能見用,康有為好生抑鬱,官癮癮越加發作起來。)
    (猛然想起當時京中大員,都是講《公羊》學的,就沒命看了幾回《公羊春秋》
    (,揣摩了幾篇時墨,那次會試竟僥倖中了第五名進士,點得一名工部主事。)
    (因為不能點得翰林,仍是失意。)
    (惟當時有幾位大官執政的,見康有為能說什麼公羊婆羊。)
    (前者公車上書又能談得新學,倒歡喜他,以為他不知有多大本領。)
    (就中一位是狀元及第出身,正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姓翁名同龢,
    (號叔平,是江蘇常熟人氏。)
    (又有一位是李端芬,號芯園,乃貴州人氏,方任禮部侍郎。)
    (那李侍郎是他門生梁啟超的相親,因梁啟超中舉,正是李端芬充廣東大主考-
    (--取中梁啟超的。)
    (他見啟超少年中舉,就把姪女嫁與啟超為妻。)
    (康有為憑這條路夤緣起來。)
    (李侍郎亦欲得一條升官捷徑,正好借變法之名,望清廷重用,因此樂得與康有
    (為結交,故要替康、梁二人保薦。)
    (原來康有為有許多癮癖的:第一是做聖人的癮,像明末魏閹一般,要學孔子。
    ()
    (第二是做教主的癮,像歐洲前時的耶穌,今時的羅馬教皇。)
    (第三就是做大官的癮了。)
    (既自中了進士,得幾個紅頂白鬚賞識,那官癮更自發興,便與梁啟超商議,看
    (有何進身之計。)
    (想來想去,自然要先靠李端芬,就與梁啟超天天在李端芬那裡走動。)
    (李端芬既有意推薦,就介紹他多識幾個京官,如學士張伯熙、徐致靖,也往來
    (漸熟了。)
    (康有為這回覺漸已得勢,但自忖御史有奏事之權,總要結交三五位御史都老爺
    (,自是緊要的。)
    (偏又事有湊巧,有一位御史喚做楊深秀,與李端芬是有個師生情分的,所以康
    (有為先結識了他。)
    (又由楊御史介紹,如尚書徐會澧、御史宋伯魯,都成了知己。)
    (這時京官之中,已有多人吹噓康有為,故當時尚書銜總署大臣張侍郎蔭桓也有
    (來往。)
    (那張蔭桓號樵野,亦是廣東南海人氏,與康有為只是鄰鄉,自然逐漸親密。)
    (時蔭桓屢使外國回來,知得外國文明政體,今見有個鄉親康有為好談西法,如
    (何不歡喜?況蔭桓以吏員出身,自己見半生來不能巴結上一名舉人進士,故平
    (日見了同鄉的讀書人,是最歡喜接見的。)
    (且康有為能說西法,因此款接之間,動要討論政治。)
    (那康有為本有點子聰明,雖於西國政治不大通曉,惟看過幾部《泰西新史攬要
    (》的譯本,加以口若懸河,自能對答得來,蔭桓不及細查,即贊道)
那康有:足下如此通達時務,將來實不難發跡,不特我們廣東裡頭將來多個大員,且朝廷
    若要變政,也得多一個幫手。
    (康有為聽了,暗忖自己方要做個先進,今張侍郎只說他得個幫手,已好生不悅
    (,但正要靠蔭桓的勢力,自不敢衝撞蔭桓。)
    (因張蔭桓那時正當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身佩七個銀印,正是紅極的時候,有為
    (如何不靠他呢?因此就信口答道)
有 為:此事全靠鄉大人提拔,門生就感激了。
那康有:(張蔭桓道)際會自有其時,現朝中同心的尚少,變政兩字是目下不易辦到的,
    足下盡安心聽聽機會也罷了。
    (康有為聽到這裡,因自己那種切望升官的念頭已是禁壓不住,今張侍郎還要聽
    (候機會,好不耐煩,便答道)
康有為:國勢危極了,這會若不速行變政,還待得幾時?只怕列強瓜分中國的大禍也不久
    出現了,門生位卑不合言高,求鄉大人力對皇上奏請施行才是。
張侍郎:變法兩字是小弟最歡喜的,但那些宗室人員和那一班舊學的大吏,大半是反對的
    ,目下如何幹得?弟非為怕事,只利害時機不可不審,足下總要想透才好。
康有為:大人這還有見不到處,因朝中大員贊成的已不少了。
    (張侍郎聽了,便問)
張侍郎:贊成者究有何人?
康有為:太傅爵相李鴻章是最談洋務的,他料然不反對。至現在軍機大臣協辦翁同龢,也
    令小弟呈上條呈。其餘李端芬侍郎、徐會濃尚書、張百熙閣學、徐至靖學士、孫
    家鼐尚書,多半是贊成的。至於大學士徐相、尚書許應蹼、懷塔布,雖或反對,
    然他們是個畏事的人,縱不贊成,哪裡敢來抗阻?故就小弟愚見看來,這機會是
    斷不可失的。
    (蔭桓聽了,覺翁同龢是咸安宮總裁、上書房總師傅,是個言聽計從的人,在軍
    (機裡頭頗有勢力,若他贊成變法,料可幹得來。)
    (原來張侍郎是最服翁同龢的,因此就中了康有為之計。)
康有為:(這時反覺康有為說得有理,想罷,不覺點頭,隨又說道)怕那宗室滿人於此事
    不大喜歡,因他們多是頑固到極的,此事終不宜造次。
康有為:小弟總打算定了,若真個變起法來,或不幸有些變動,勢不得不靠些兵力。現小
    弟已想得一人,正合用著他呢。
    (張侍郎便問何人,細細說道)
康有為:現袁世凱正充練兵大臣,統練新建陸軍,部下有六千人馬之多,不怕不能幹事。
康有為:(張蔭桓聽到要用兵力,嚇得一跳,便說道)如此就大難了。爾好好地說變法,
    因何又說起要用兵來!這舉動豈不是自相矛盾麼?
    (康有為聽了,此時覺得自己說錯了,即轉口道)
康有為:小弟還沒有說完。因我們中國若能變法,必能自強,是外國人最忌的,怕他要來
    干涉,還有袁公一支兵力盡可使得。
張侍郎:這越發差了。我們自己變法,外人那裡便來干預?縱然是干預起來,量袁氏這六
    千新建陸軍,又如何抵擋各國?爾休說得太易!
    (康有為此時又覺說錯,再轉口道)
康有為:縱不靠他防禦外人,便是頑固的一班兒有什麼反對暴動,就靠他六千兵來彈壓,
    卻也不錯。
    (張蔭桓覺他越說越支離,暗忖袁世凱那人,是專聽大學士榮祿指揮的,如何肯
    (聽他調用?如此必要弄壞了。)
    (奈康有為還是說得落花流水,覺得不好與他多辯,只得糊塗答應去了。)
    (康有為便去。)
    
    
39**時間: 地點:
    (自此,康有為天天到張侍郎那裡談天,都是慫慂張侍郎,請他奏請速行變法,
    (及運動他保薦自己。)
    (又常常把書信送給張蔭桓,張蔭桓不勝其擾,早知他如此變法,必要弄出事來
    (。)
    (但張蔭桓是贊成變法的,又見翁同龢且如此贊成,自己縱不相助,盡該在旁觀
    (看,便不理康有為,只靜中看他如何做法。)
    (惟康有為並不知張蔭桓心事,只當張蔭桓是被自己籠絡上手,因此那點雄心更
    (發作了。)
    (又念欲行大志,總要自己黨人多些居高位,較為有力,一來設法使他們升官,
    (變法之事由他們做起,有功時自然數典不忘祖,要歸功於己。)
    (若有過時,就由他們抵擋,豈不甚好。)
    (天天打算要先薦自己黨羽出身。)
    (因康有為未中進士以前,當甲午戰敗之際,在京時曾結了一個保國會,這保國
    (二字是很闊大的,不知是保中國還是保清國。)
    (惟對著滿人就說是保清國,若對漢人就說是保中國不保大清這等宗旨,正像俗
    (語說的兩騎牛。)
    (所以當時北京風氣初開,都聞得保國會三字來相從附,整整有幾十人之多。)
    (過半是候補馬差人員,未有官職,滿肚牢騷的,如岑炳元、林旭、譚嗣同、唐
    (才常、劉光第、楊銳,與門生梁啟超、親弟康廣仁,統通是保國會人物。)
    (那時節康有為因為謀大官,要先薦同黨,故官癮更大,把從前稱聖稱賢的念頭
    (拋到爪哇國去了。)
    (但左右思量,欲援引自己黨羽,總無門路。)
    (便往請見翁同龢,求他設法)
翁同龢:足下舉動,每每為人不喜歡,因何自己太過不斂跡?就是把你保薦出來,怕今天
    老夫上了保章,明天就有遞折來參劾你的,這樣如何是好?
康有為:弟思量得一計,恩相不如先奏一本,請皇上諭令各大臣保舉賢才,方今國勢危弱
    ,待才而用。這一本奏折不怕皇上不准的,若然有諭旨准奏,然後保舉小弟一班
    人,自然有所建白,必不負恩相抬舉。
    (翁同龢聽了,覺此計甚好,連稱「妙極」,也一一領諾。)
    (康有為去後,過兩日,翁同龢由軍機處入值上書房,就親自遞了一本奏折,內
    (裡都是說國勢式微,由於人才乏絕,不如令內外三品以上大臣舉保賢良這等語
    (。)
    
    
40**時間: 地點:
    (當時清帝見了,覺此折所說未嘗不是,就面諭翁同龢道)
清 帝:此策甚好,可以收攬人才,為轉弱為強之計。
    (便批出准奏,諭令各大臣保薦。)
翁同龢:(更奏道)往時詔舉賢才,只是循行故事,今番總要認真。若所舉確係賢才,就
    宜立刻破格錄用。
    (清帝亦當面允奏,翁同龢好不歡喜。)
    (退值後,即與三五知己商妥,或保薦一人或二人,統把康有為的黨羽來保舉。
    ()
    (可憐翁同龢做了幾十年大員,一旦被康有為愚弄,就保出那一班怪異,弄出大
    (大的風潮出來。)
    (正是:
    (  休云老相能謀國,竟把奇魔當得人。)
    (要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回 請舉賢翁同龢中計 聞變政清太后驚心)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