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  至  第一二〇

111**時間: 地點:
    (一日,退朝,過爾奇書齋,見陳設都麗,賓從豪雄,甫掀簾,不入而去。)
    (爾奇急詣問故,庭立)
責 之:汝記我兄弟無屋居祠堂時耶!今偶得志而侈泰若是,吾知禍不旋踵矣。
    (爾奇跪泣謝罪,始已。)
    (嗣後伺文端往,先藏珍器,屏燕朋,乃敢見。)
    (然卒為李衛劾奏,以侈敗。)
    (考試類)
    (以科名奔走天下士)
    (國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童子誦習經書,而通其句讀文義,能敷之為文。)
    (每歲,所在郡縣,群聚而試之,其文之明而切、才之秀而可底於成者,則次第
    (其名,以升於州縣若府,州縣若府又試而先後之,上督學使者。)
    (使者至,則以校而去取之,按其額以補學官弟子。)
    (其舊為學官弟子者,亦試於使者。)
    (試有歲有科,歲分文與武,而科試惟文士而已。)
    (使者歲、科試,凡三歲而徧,其子、午、卯、酉之年則有鄉試,取於新舊學官
    (弟子,中是科者,號為舉人。)
    (又進於禮部,則有會試,取於鄉試之舉人,中是科者曰進士。)
    (丁、辰、戌、丑、未之年,其鄉、會試皆天子簡京朝官之翰、詹、科、道、部
    (曹嫻文者及九卿大員主其試,大抵踵明之故。)
    (而士之懷才抱器,毅然思有所表見於當世者,靡不由是以進矣。)
    (萬壽開科原始)
    (康熙壬辰,各省士子以聖壽六十請開恩科,事下禮部,部臣以舊例所無難之。
    ()
尚 書:(太倉王掞曰)以萬年之聖主,當六旬之大慶,此豈有成例可援乎?若以糜費為
    嫌,則民間家長生日,子孫僮僕尚不惜出所有以宴飲娛賓,矧富有四海,而區區
    計及於此乎?
    (遂如所請以上,得旨舉行。)
    (考試用五言八韻詩)
    (大小考試皆用五言八韻詩,即試帖也。)
    (洪北江嘗謂此於諸體中又若別成一格,有作家而不能為八韻詩者,有八韻詩工
    (而實非作家者,如郎中項家達、主事貴徵,雖不以詩名家,而八韻則極工。)
    (項於某年考差,題為「王道如龍首」得「龍」字)
五 六:詎必全身現,能令眾體從。
    (貴於某年朝考,題為「草色遙看近卻無」得「無」字)
五 六:綠歸行馬外,青人濯龍無。
    (可云工矣。)
    (祭酒吳錫麒於諸作外,復工此體,然道光庚戌考差,題為「林表明霽色」得「
    (寒」字,吳頸聯下句云)
得 旨:照破萬家寒。
    (時閱卷者為大學士伯和珅,忽大驚曰)
學 士:此卷有破家二字,斷不可取。
    (吳卷由是斥落。)
    (科場加恩大員子弟)
    (科場定例,現任京官三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外官藩臬以上,武官提鎮以
    (上之子孫,同胞兄弟、同胞兄弟之子出應鄉試,別編官卷,號曰官生。)
    (凡二十人取中一名,較尋常覓舉者,登進差易。)
    (又道光以前,凡禮部會試及順天鄉試之主考、房考,其家人族黨有應試迴避者
    (,每別派試官閱卷,或封卷進呈,擇尤錄取,獲售者遂益多。)
    (雍正戊申,各省鄉試後,上諭大學士、尚書、侍郎、都御史、副都御史各大員
    (,有子弟在京闈及本省鄉試未經中式年二十以上者,著各舉文理通順可以取中
    (者一人,開送內閣請旨。)
    (尋開列大學士蔣廷錫子溥,吏部尚書嵇曾筠子璜,都御史唐執玉子少游,吏部
    (侍郎史貽直子奕簪,戶部侍郎王廷揚子鏐,禮部侍郎錢以塏子鋈,禮部侍郎鄂
    (爾奇子鄂倫,兵部侍郎楊汝穀子綏,刑部侍郎繆沅子橒,工部侍郎張大有子鴻
    (運,侍郎署理倉場事務涂天相子士炳,副都御史謝玉寵子升等,具奏。)
得 旨:俱賜舉人。
    (戶部侍郎劉聲芳子俊邦,因病未應鄉試,亦賜舉人,一體會試。)
    (考試功令之嚴)
    (考試之功令至嚴,凡倡優隸卒之子弟及有刑傷過犯者,皆不得預,歧考冒考者
    (亦禁。)
    (搜檢)
    (考試功令,不許夾帶片紙隻字,大小一切考試皆然。)
    (康熙庚子順天鄉試,特命十二貝子監外場,露索【搜檢也,見《大金國志》。
    ()
    (】綦嚴。)
    (朱竹垞之孫稻孫預試,披襟而前,鼓其腹曰)
朱竹垞:此中大有夾帶,盍搜諸?
    (體貌瑰偉,意氣礌落,眾皆目屬,貝子亦為之粲然。)
    (道、咸前,大小科場搜檢至嚴,有至解衣脫履者。)
    (同治以後,禁網漸寬,搜檢者不甚深究,於是詐偽百出。)
    (入場者,輒以石印小本書濟之,或寫蠅頭書,私藏於果餅及衣帶中,並以所攜
    (考籃酒鼇與研之屬,皆為夾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頂兩層鞾底雙屜者。)
    (更或賄囑皂隸,冀免搜檢。)
    (至光緒壬午科,應京兆者至萬六千人,士子咸熙攘而來,但聞番役高唱搜過而
    (已。)
    (及壬辰會試後,搜檢之例雖未廢,乃並此聲而無之矣。)
    (考試送關節)
    (考官之於士子,先期約定符號,於試時標明卷中,謂之關節,亦曰關目。)
    (大小試皆有之,京師尤甚,每屆科場,送關節者紛紛皆是。)
    (或書數虛字,或也歟或也哉或也矣,於詩下加一墨圈者銀一百兩,加一黃卷者
    (金一百兩。)
    (某科題為「子謂子夏曰」全章,某生與考官暗通關節,令於破題中連用四個一
    (字,某破曰)
某 生:儒一而為不一,聖人一勉之一誡之焉。
    (榜發,果掇高魁。)
某 生:(又某科詩題為「所寶惟賢」,某卷以水煙袋三字散見於點題中,以為關節,句
    (曰)煙水瀟湘地,人才夾袋儲。
    (可謂湊泊無痕。)
某 生:(又某科一卷,於試帖詩第一句用一謹字,題為「江涵秋影雁初飛」,捉刀者固
    (吳中名下士,句曰)謹步司勳句。
    (後雖薦而未售,然與約者已服其心思之巧矣。)
    (考試送詩片)
    (凡進士之朝殿試及京官之考試差時,預揣某官可派閱卷,則先呈字體,以便別
    (認。)
    (既出場,即寫前四句飛遞朝房中所曾託情之人,謂之送詩片。)
    (其後科舉雖廢,而東西洋留學生之殿試,亦有倣效之者。)
    (考官惡觸家諱)
    (光緒時,尚書裕德屢充主試或閱卷,見字句中有犯其家諱者,即起立,肅衣冠
    (行致敬禮,畢,將卷閣置,不復閱矣。)
    (故遇裕主試時,有知其家諱者,恆戒所親勿誤觸之。)
    (文武互試)
    (康熙癸巳十一月甲寅,諭大等)
學 士:文武考試雖曰兩途,俱係選拔人才,拘於成例,不得通融應試,則不能各展所長
    。嗣後文童生生員舉人內有情願改就武場考試者,武童生生員舉人內有情願改就
    文場考試者,應各聽之,惟一次不中者即著停止。
    (甲午,准文武生員互鄉試一次,文武舉人互會試一次。)
    (乾隆丙辰,准監生入武場。)
    (辛酉,福建武生某以懷挾文字,預藏試院,竟以五經中元。)
    (事發,科罪,因停互試及文監生入武場例。)
    (老年科目)
    (老年得科目者,康熙朝,陳檢討維崧舉宏博,年踰五十。)
    (丁丑,姜西溟宸英七十三中探花;癸未,王樓村式丹五十九得會狀。)
    (又宮恕堂鴻歷五十八,查他山慎行五十四;己丑,何端惠世璂五十八;壬辰,
    (胡文良煦五十八;乙未,裘璉七十二;辛丑,陸坡星奎勳五十九:俱入翰林。
    ()
    (乾隆丙辰,劉起振八十授檢討;己未,沈歸愚尚書六十八入翰林。)
    (張總憲泰開六十二;癸丑,吳種芝貽詠五十八中會元。)
    (嘉慶丙辰,元和王嚴八十六中式,未及殿試卒;己巳,山東王服經八十四入翰
    (林。)
    (宗室科舉始於康熙)
    (康熙丁丑,宗人府、奉諭旨)
禮 部:嗣後八旗宗室子弟,有能力學屬文,奮志科目者,應令與滿洲諸生一體應試,編
    號取中。
    (八旗科舉始於天聰)
    (天聰己巳,試儒士,取二百人。)
    (甲戌,合試滿、蒙、漢,取舉人十六名。)
    (崇德戊寅,賜舉人羅碩等十名牛彔章京品級,一二三等生員十八名護軍校品級
    (,此為八旗科第之始。)
    (而順治辛卯始見明文,蓋吏部奏,滿洲、蒙古、漢軍各旗子弟有通文義者,提
    (學御史考試取入順天府學,鄉試作文一篇,會試作文二篇,優者准其中式,照
    (甲第除授官職,報可。)
    (至壬辰,滿洲子弟廷試,與民籍分榜,頭場四書文二道,二場論一道而已。)
    (麻文僖公勒吉為廷試首選。)
    (至丁酉,停止。)
    (康熙癸卯,復准滿洲、蒙古、漢軍生員鄉試。)
    (丙辰,又停止。)
    (丁卯,又復之。)
    (禮部議定,滿洲、蒙古識漢字者,繙漢文一篇,不識漢字者,則作滿文一篇。
    ()
    (漢軍文章篇數,如漢人例。)
    (會試中額,滿洲二十五名,蒙古十名,漢軍二十五名。)
    (各衙門博士筆帖式俱准會試,考取文字篇數與鄉試同。)
    (禮部奏,八旗鄉試,滿洲、蒙古繙繹滿文一篇,或作滿文一篇,漢軍舉人試藝
    (。)
    (本年鄉試,明年會試,第一場《四書》文二篇,經藝一篇,如未通經者作《四
    (書》文三篇,二場論一篇,三場策一道,自後試藝,以次加增。)
    (順治甲午鄉試,乙未會試,第一場《四書》文三篇,經藝二篇,二場論一篇,
    (判五條,三場策三道。)
    (順治丁酉鄉試,戊戌會試,第一場《四書》文三篇,經藝四篇,第二場論一篇
    (,表一篇,判五條,第三場策五道。)
    (壬辰,內院議覆吏部給事中高辛允疏奏,慎選庶常,拔年青貌秀聲音明爽者,
    (二十名習學滿書,二十名習學漢書,屆期奏請考試。)
    (其滿洲進士取四名,蒙古進士取二名,漢軍進士取四名。)
    (俱選年貌聲音合式者同漢進士一體讀書。)
    (八旗童生無縣試,僅有府試、院試,得雋後,隸入府學管理。)
    (亦有廩生、增生,鄉試則以三十人中式一名,且旗卷與官生卷同,凡與試者無
    (不呈薦主試,迨鄉薦後,則併入各省旗籍舉人,一體會試矣。)
    (旗漢考試同場)
    (康熙丁未,命滿洲、蒙古、漢軍准赴考試。)
    (先是,八旗生員、舉人、進士停止考試,至是,復命滿洲、蒙古、漢軍與漢人
    (同場一例考試,其生童於鄉試前一年八月內考試,從御史徐誥武請也。)
    (土司子弟得與考試)
    (兵部議覆兩廣總督于成龍疏言土司子弟中有讀書能文者,注入民籍,一體考試
    (。)
    (從之。)
    (苗人得與考試)
    (康熙甲申,禮部議覆湖廣學政潘宗洛疏言湖廣各府州縣熟苗有通文藝者,准與
    (漢人一體應試,應如所請。)
    (從之。)
    (畬客得與考試)
    (處州畬客,有能文者得應科舉。)
    (嘉慶癸亥,儀徵阮文達公元撫浙時,會同學使奏明,一體准與考試。)
    (其散居溫州者,道光丙戌,亦援例稟學使求考,惟在金華者無聞。)
    (麼些得與考試)
    (雲南麼些種人,自設流官以來,俱極恭順畏法,讀書識文字者多有之。)
    (光緒時,准其考試,因而有補弟子員者四人,中武舉者一人。)
    (隨場去取)
    (光緒戊戌六月,德宗從鄂督張之洞、湘撫陳寶箴奏請,定鄉、會試隨場去取之
    (法,並推行於生童歲科考,又停止朝考。)
    (聖祖諭出各種題目)
    (康熙癸巳,諭大學士等曰)
聖 祖:《五經》《四書》,俱係聖賢之言,考試出題,專意取冠冕者則題目漸少,士子
    易於揣摩,甚有將不出題之書,刪而不讀,尚得言學問乎?經書內有不可出之題
    ,試官自然不出,其餘出題之處,須以各種題目試之,則懷才實學之士,自無遺
    棄矣。
    (張文和阻廢制義)
    (雍正時,有議變取士法廢制義者,上問桐城張公廷玉)
文 和:若廢制義,恐無人讀《四子書》講求義理者矣。
    (遂罷其議。)
    (舒赫德請廢制義)
    (乾隆辛亥,兵部侍郎舒赫德請廢制義,事下禮部。)
    (時鄂文端公爾泰為尚書,議駁曰)
文 端:謹按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於學,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於科舉。科舉之法,每代不同,而自明至今,則皆出於詩文。三代尚
    矣,漢法近古而終不能復古,自漢以後,累代變法,而及其既也,莫不有弊。九
    品中正之弊,毀譽出於一人之口,至於賢愚不辨,閥閱相高,劉毅所云『下品無
    高門,上品無寒士者』是也。科舉之弊,詩賦則紙上浮華,而全無實用,明經則
    專事記誦,而文義不通,唐趙匡舉所謂『習非所用,用非所習,當官少稱職吏』
    者是也。時文之弊,則今舒赫德所陳奏是也。聖人不能使立法之無弊,在乎因時
    而補救之。蘇軾有言:『觀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道,在於責實。』蓋能責
    實,則雖由今之道,而振作鼓舞,人才自可奮興。若專務循名,則雖高言復古,
    而法立弊生,於造士終無所益。今舒赫德所謂時文經義以及表判策論皆為空言勦
    襲而無所用者,此正不責實之過耳。大凡宣之於口,筆之於書者,皆空言也,何
    獨今之時文為然?且夫時文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知其弊而守之不變者
    ,非不欲變,誠以變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後。且就此而責其實,則亦未嘗不
    適於實用,而未可一概訾毀也。蓋時文所論,皆孔孟之緒餘,精微之奧旨,未有
    不深明書理而得稱為佳文者。今徒見世之腐爛抄襲以為無用,不知明之大家如王
    鏊、唐順之、瞿景淳、薛應旂等,以及國初諸名人,皆寢食經書,冥搜幽討,殫
    智畢精。殆於聖賢之義理,心領神會,融洽貫通,然後參之經、史、子、集以發
    其光華,範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而後可稱為文,雖曰小技,而文武幹濟英偉
    特達之才,未嘗不出於其中。至於奸邪之人,迂懦之士,本於性成,雖不工文,
    亦不能免,未可以為時藝咎。若今之勦襲腐爛,乃是積久生弊,不思力挽末流之
    失,而轉咎作法之涼,不已過乎?即經義表判策論,苟求其實,亦豈易副?經文
    雖與《四書》並重,而積習相沿,慢忽既久,士子不肯專心肄習,誠有如舒赫德
    所云『數月為之而有餘』者。今若著為令曰『非工不錄』,則服習講求,為益匪
    淺,表判策論,皆加覈實,則必淹洽乎詞章而後可以為表,通曉乎律令而後可以
    為判,必有論古之識、斷古之才而後可以為論,必通達古今明習時務而後可以為
    策。凡此諸科,內可以見其本源之學,可以驗其經濟之才,何一不切於士人之實
    用?何一不見之於施為乎?必變今之法,行古之制,則將治宮室,養遊士,百里
    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於是,軍旅謀於是,又將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終身不
    齒,毋乃徒為紛擾而不可行。又況人心不古,上以實求,下以名應。興孝,則必
    有割股廬墓以邀名者矣;興廉,則必有惡衣菲食敝車羸馬以飾節者矣。相率為偽
    ,其弊尤繁。甚至借此虛名以干取,及乎蒞官之後,盡反所為,至庸人之不若,
    此近日所舉孝廉方正中所可指數,又何益乎?若事無大更改,而仍不過求之語言
    文字之間,則論策今所見行,表者賦頌之流,是詩賦亦末嘗盡廢。至於口問經義
    ,背誦疏文,如古所謂帖括者,則又僅可以資誦習,而於文義多致面牆,其餘若
    三傳科、史科、名法、書學、算學、崇文、宏文等,或駁雜蕪紛,或偏長曲技,
    尤不足以崇聖學而勵真才矣。則莫若懲循名之失,求責實之效,由今之道,振作
    補救之為得。我皇上洞見取士源流,所降諭旨,纖悉畢照,司文衡職課士者,果
    能實心仰體,力除積習,杜絕僥倖,將見數年之後,士皆束身《詩》、《禮》之
    中,潛心體用之學,文風日甚,真才日出矣。然此亦特就文學而言耳,至於人之
    賢愚能否,有非文字所能決定者。故立法取士,不過如是。而治亂盛衰初不由此
    ,無俟更張定制為也。
    (考試改策論)
    (光緒戊戌五月,德宗命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
    (者,改試策論。)
    (考試復用四書文)
    (光緒戊戌八月,德宗奉孝欽后懿旨,命各項考試,仍用《四書》文、試帖、經
    (文、策問。)
    (考試用策論)
    (光緒辛丑七月,德宗命自明年為始,鄉、會試等均試策論,不准用八股文程式
    (。)
    (廢科舉)
    (自日俄戰役告終,日本遣外相小村壽太郎至我國議約,朝命袁世凱與議。)
    (乃密陳孝欽后,謂宜乘日俄之憊,亟變法以圖強。)
    (孝欽韙之。)
    (時端忠愍公方為湖南巡撫,入覲,倡廢除科舉制,孝欽遂下詔廢科舉,設學堂
    (,時光緒乙巳七月也。)
    (蓋鄉、會試及各省歲科生童考試,至是均一體停罷矣。)
    (時仁和王文勤公文韶在政府,遇事模棱,不置可否,獨於廢科舉一事,則力阻
    (之。)
    (而張文襄公之洞方自鄂督入朝,留京師,亦力謀廢科舉。)
    (榮文忠公祿當國,張言於榮,榮自以非出身科目,不敢力主廢。)
文 忠:(王謂)老夫一日在朝,必以死爭之。
    (及王出樞垣,端又以江督入覲,乃約張聯銜上疏,遂得請。)
    (後乃加入考優拔與舉貢考職兩段,科舉仍未絕也。)
    (然張以力倡廢科舉,而光緒甲辰會試,其姪婿林世燾以候補道中進士,欲請歸
    (原班,張乃一日五電,責其必取館選焉。)
    (留學生殿試授官,亦張在樞府時力主行之。)
    (和尚之孫應舉)
    (文和尚,名果,字園公,衡山裔也。)
    (聖祖南巡見之,命入京師,居玉泉精舍,寵眷殊厚。)
    (和尚一日攜其孫入見,上問何事來此)
和 尚:來此應舉。
上 諭:應舉即不應來見。
    (蓋防微杜漸,慮其希望非分之恩寵也。)
    (潘襄易名應試)
    (上海潘明經襄於十三歲入庠,十七歲食廩餼,年方壯,序貢赴都,兩任教職,
    (一署縣篆。)
    (六十後罷官歸,久之,家貧落魄。)
    (年逾古稀,忽易名應童子試,復三入棘闈,壽八十三矣。)
    (手抄口誦,銳氣不衰,或叩其故)
童 子:吾聞登科第者,須仗慧根。今生總無成,冀來生或當早達耳。
    (謝金圃各項考試之得士)
    (嘉善謝金圃侍郎墉好甄擢名士,三元錢棨,鄉、會試皆出其門,殿試亦與讀卷
    (。)
    (高郵李進士惇,嘉定錢進士塘,山陽汪文端公廷珍,陽湖孫觀察星衍,甘泉焦
    (明經循,皆由其識拔以成名。)
    (經術文行,表表稱江淮間。)
    (阮文達公始應童子試,亦極口獎勵,召入第讀書,卒為鉅儒賢相。)
    (楊沂秀考試必第五)
    (析沂秀者,貴州定遠人,嘉慶甲戌進士。)
    (幼時應童子試,縣府院考俱列第五,後鄉、會榜亦俱中第五,挑選陝西鄠縣知
    (縣,掣籤亦第五名,人稱為「楊第五」。)
    (穆彰阿之對於薦卷)
    (穆彰阿屢主文衡,其心亦甚細。)
    (每置薦卷於几,焚香一爐,望空遙拜。)
    (衣袋中常置煙壺二,一琥珀,一白玉,款式大小相等,取一卷出,即向衣袋中
    (摸煙壺,得琥珀則中,白玉則否。)
    (額滿,則將餘卷一律屏之。)
    (童試)
    (直省士子之試於郡縣及提學,為童子試,俗謂為小考,或小試。)
    (應試者曰童生,【明《選舉志》已有此稱。)
    (】雖壯丁老叟,但與試,皆得以童稱之,未冠者曰幼童。)
    (童試有一條蔥)
    (粵東科場積弊至多,槍替,其一也。)
    (有某觀察者,當其為諸生時,尤優為之,故雖已入泮多年,而縣試、府試、院
    (試皆往,往必售,蓋包辦也。)
    (粵人謂之一條蔥,猶一條鞭也。)
    (彼之冒名頂替,歲以為常,幾於一歲易一姓名焉。)
    (道考院考)
    (各郡童生之試於學政也,就學政按臨之地而應之。)
    (曰道考,以學政之職,初為提學道也。)
    (曰院考,以學政非實官,大省由各部侍郎簡放,其簡稱為督學部院,中小省由
    (翰詹等官簡放,其簡稱為提督學院,而試士之地又曰試院也。)
    (俗亦稱之曰學臺考。)
    (學臺者,學憲也。)
    (世俗於方面大員以上皆稱之曰某憲。)
    (各省學政之本職,雖有六七品者,以其出於欽命,儀同欽差,故以憲字臺字稱
    (之也。)
    (廩生保童生)
    (國朝沿明制,凡各直省府廳州縣學生員,由學使在歲科試列一等者,設額給餼
    (,以次序補,謂之廩生。)
    (歷科優貢、拔貢均出其中,各省鄉試,每科中式廩生人數,亦必視增廣附學生
    (為多。)
    (各州縣文童武童應試時,必由廩生領保,謂之認保。)
    (又設派保,以互相稽查而慎防弊竇。)
    (如該童有身家不清,匿三年喪冒考,以及跨考者,惟廩保是問;有頂名槍替,
    (懷挾傳遞各弊者,惟廩保是問;甚至有曳白割卷,犯場規,違功令者,亦惟廩
    (保是問。)
    (其責任如是之重。)
    (故凡廩保之與童生,必與同里閭,誼屬戚友,深知其為佳子弟,勿貽先生長者
    (羞,而後為之具結單焉,簽花押焉,臨場則唱保焉,出圖則看號焉。)
    (而其緊要關鍵,則在學院招覆之後,填造覆試冊結之時,介新進諸童以謁學師
    (,而定其贄儀之多寡。)
    (大率稱其家貲之厚薄,務使獻者受者,皆得自慊於心,而諸童生獻廩保贄儀,
    (則視學師所得,以次遞減。)
    (童翰林)
    (湖南桂陽縣處萬山之中,層巒疊嶂,四圍匝匼,其地無市鎮,有墟落兩三處,
    (欲購花豬肉,不可得。)
    (土風獷悍,多業耕鑿,讀書者絕少,偶有一二生監,其尊無對,物稀為貴,此
    (定理也。)
童 子:(某令嘗撰一聯紀其實曰)魚龍雞鳳鴨孔雀,貢閣廩尚童翰林。
    (以童生而儗之以太史,可見應試者之絕無僅有矣。)
    (老童入場賣警句)
童 子:(青浦鄒閒齋垂老矣,未青一衿,然每屆小試,無論縣試、府試、提學試,必入
    (場,輒自標於桌曰)出賣警句,每句錢七文,不二價。
    (凡觀場者多倩之。)
    (其入場也,攜大籃,內盛醃菜數莖,冷飯半盂,蟋蟀盆一枚。)
    (日暮,盆中錢滿,繳卷逕出。)
童 子:(某年,初覆題為「不曰白乎」,合下節,束比,襲劉公行人子羽文曰)士馬芻
    糧,昔所遇之情形,俱是言中之涅淄。山川草木,昔所歷之境界,盡成今日之匏
    瓜。
    (再覆題為「雖執鞭之士」,句曰)
中 有:但論鞭之執不執,無論士之雖不雖。
    (皆自謂為警句也。)
    (宗室小考試滿語弓馬)
    (乾隆時,上召見宗室,公寧盛額不能以滿語應對。)
    (高宗以滿語為國家根本,而宗室貴冑至有不解者,風俗攸關,因增宗室十歲以
    (上者小考之例。)
    (於十月中,欽派皇子、王公、軍機大臣等,考試滿語弓馬。)
    (先命皇子較射,為諸宗室遵式,諸宗室視其父之爵以次考試。)
    (優者帶領引見,輒賜花翎緞匹以獎之。)
    (鄧廷楨屢躓童試)
    (江寧鄧嶰筠制府廷楨少貧,屢躓於童試。)
    (讀書瓦官寺,攻苦彌甚,曾於室中署聯以自警云)
廷 楨:滿盤打算,絕無半點生機,餓死不如讀死;仔細思量,仍有一條出路,文通即是
    運通。
    
    
112**時間: 地點:
    (未幾,補博士弟子員,旋舉於鄉,聯捷成進士。)
    (縣府考有覆試)
    (縣府考均有覆試,有初覆、二覆、三覆、四覆之多。)
    (例如試者七百人,正場出案【案即榜也。)
    (凡小考者皆稱之曰案,而不稱之曰榜,示謙也。)
    (】取五百人,則五百人入初覆之場,初覆出案,則取三百五十人,以次遞減,
    (至四覆,寥寥若晨星矣。)
    (縣試文破題)
    (國初時,嘉興縣縣試全案已定,惟甲乙二人文筆並佳,不能定案首。)
    (屢試之,皆然,以致全案未能出。)
    (最後乃以《四書》之○,命各作一破題,甲所作破題曰:聖賢立言之先,得天
    (象也。)
    (乙曰:聖賢立言之先,無方體也。)
    (乃定甲為案首。)
    (後二人咸貴,甲官至大學士,以功名終。)
    (乙官至巡撫,緣事伏誅。)
    (潘文恭應縣試)
    (吳縣潘文恭公世恩,試童子時,終日端坐不離席。)
    (吳縣令李昶亭逢春異之,拔置前列)
因 出:范文正以天下自任。
廷 楨:(潘對)韓昌黎為百世之師。
因 出:青雲直上。
廷 楨:(潘對)朱紱方來。
    (李決其必貴。)
廷 楨:(後為狀元宰相,或贈以聯云)大富貴亦壽考,蓄道德能文章。
    (李申耆應縣試)
    (陽湖李申耆,名兆洛,少即絕特嚮學。)
    (初應縣試,縣令陳某以其年最稚,而投卷最先,疑而詰之,李應答如流。)
又 令:汝即歸,不招覆汝矣。通場必無及汝者,招覆非第一不可。汝髫年,初試即蓋一
    邑,非吾之所以期汝也。
書 聯:(遂在廳事為贈曰)他日定成名進士,乃翁真有好兒郎。
    (譚玉生應縣試)
    (番禺陳蘭浦徵君澧,南海譚玉生舍人瑩,皆阮文達公學海堂弟子也。)
    (徵君所著叢書,樸茂精碻,學湛於經,舍人《樂志堂集文詩略》亦多胎息六朝
    (之作。)
    (相傳文達節制兩粵,以生辰避客,屏騶從,至山寺,見舍人題壁詩文,大奇之
    (,詢寺僧,知為南海文童,方應縣考者。)
    (翼日,南海令來謁,諭之曰)
文 達:君治下有博學童子,我不能告汝姓名,恐近於奪令長之權,代人關說,君自捫索
    之可耳。
    (令歸,加意物色,首拔舍人,自此文望日起矣。)
    (縣試題為莫春在)
    (曹益三以山東歷城縣令閽人起家,入貲為知縣,分發江蘇,權吳令。)
    (某歲縣試,索題於幕賓,為書莫、春、者三字與之。)
    (曹點名畢,提筆寫題紙,乃誤書者字為在,眾大譁,幾至罷考。)
    (王述庵重遊泮水)
    (青浦王述庵侍郎昶於乾隆辛酉入泮,至嘉慶庚申,適當花甲一周,時年七十有
    (七。)
    (錢黼堂學使樾送其重遊泮水,簫鼓鸞旂,徧遊城市。)
    (王乘八人肩輿,花翎蟒服,率領新生詣聖廟,槃辟雅拜,邑令盧某謹隨於後而
    (扶掖之。)
    (縣試題指焉為馬)
    (開封武生某少有膂力,好拳勇。)
    (咸豐時,粵寇變起,隸左文襄部下,積功至參將。)
    (嗣以求改文職,授江蘇華亭縣令。)
    (蒞任甫三月,值縣試,屆期,點名扃門畢,高坐堂皇,禮書以出題請。)
    (先是,某以不讀《四書》,早倩幕友擬題,置之靴筒。)
    (至此,徧覓無著,殊懊喪,而應試諸童復索題急。)
詢 之:(禮書私)公尚憶題紙為何字樣乎?
文 達:餘多忘,僅記有匹馬在其中。
文 達:(禮書乃遍翻《四書》,問是否「百姓聞王車馬之音)非此馬。
文 達:(問「至於犬馬」是否)亦非此馬,我卻記此馬字不在中不在下乃在頂上。
詢 之:(禮書憬然曰)得之矣。
    (乃大書「馬不進也」四字。)
    (某令端詳審視,仍不識)
乃 大:我記得跟在馬後者,尚不止此數。
    (禮書於是計窮,姑妄)
詢 之:頃見公搜題紙,右靴筒尚未檢點,題或在內。
    (令頓悟,摸之,果得一紙,乃相與展視,則為「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一句,
    (始知其誤焉為馬也。)
    (孔憲教為縣試老童)
    (長沙孔太史憲教年四十餘時,尚應縣試,人呼之曰老童。)
    (易三短子不得應縣試)
    (長沙易某,曾充善化門丁。)
    (【長沙、善化兩首縣同城。)
    (】有子曰易三短子,佚其名,能文而狂。)
    (光緒時,擬出應縣試,邑人將攻之,開會議於長邑學宮,短子亦至。)
詢 之:(眾有揚言者曰)長沙一邑,應考者將及三千,苟今歲能得一通秀才,亦未始非
    一邑之光也。
    (眾以其為易道地,且譏諷也。)
    (愈忿,爭欲毆之,短子跳而免。)
    (眾推孔憲教為首,聯名傳檄通邑,約定童生不出互保結,廩生不填冊保送,短
    (子因冒其族人名入場。)
    (案出,短子竟冠軍,眾偵知,復控之學院。)
    (時督學使者為陸總憲寶忠,賞其文,令仍入場覆試。)
    (是日文題為「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合下一節,慨短子之被毀,責諸生之失
    (言也。)
    (短子乃為得意語曰「倘不遇宗臣賞識,幾遭不白之冤」云云。)
    (時眾怒已不可遏,群覆卷而起,衝擊柵欄,意欲罷考。)
    (陸不得已,懸牌除短子名,眾乃歸座畢試。)
    (短子隨遁往武昌,為郡守某司書札,即陸所介紹也。)
    (胥吏子應縣試)
    (鉛山某富翁起家胥吏,其子將就試,格於向例,雖縣署中人均受請託,無他言
    (,而諸生童持不可。)
    (百計圖之不可得,乃徧與諸出入公門者計之,咸無策。)
    
    
113**時間: 地點:
    (一日,有老踵門請曰)
訟 師:與我二千金,吾為子成之。
    (翁大喜,乃與為約。)
訟 師:(則榜門曰)某人胥吏子,乃赴縣試,吾輩必效死與理論,吾願為之首。有藏得
    某胥差票者,悉以來,驗畢仍給還,並當酬錢三千文。
    (於是遠近義其事,悉以所藏差票呈驗。)
    (數日,票來略少,增酬五千,已而增至十千。)
    (又數日,無有文驗者,遂走告吏曰)
已 而:汝子出試,無他慮矣。
    (比頭場案發,諸生童咸譁然,至縣署,群謂某胥吏子宜斥去,且以舊有差票為
    (驗。)
謂 某:(縣官顧其子曰)是有驗,無如何?
    (其子徐自陳家實清白,被人污衊,請詳驗之,如實然者,甘受罰。)
    (於是令取諸票詳驗之,則吏名咸係挖補後所填者,乃拍案謂諸人誣陷。)
    (諸人持票復自驗之,果然,無可置辭,乃皆退。)
    (其子遂得終試事,而以二千金酬訟師。)
    (縣試題解)
    (考試改用策論,而應試者於所出之題,大率茫無所知,蓋若輩本未讀書也。)
    (某縣正場首題為「李廣程不試治軍繁簡論」,有父子同應試者,子問父以題解
    (。)
其 父:李廣程者,其人姓李名廣程。不識治軍繁簡者,不知治軍繁簡之道也。
    (姚石甫府試第一)
    (桐城姚石甫觀察瑩少貧,不能應試,其家惜抱老人給貲,使入場。)
    (時童生中惟劉孟塗有名,已縣試冠其曹矣。)
    (郡試日,太守命詩題,為「大觀亭懷古」,姚作五言律百韻,太守大驚)
或 為:吾知桐城有一劉開,不知又有一劉開也。
    (遂以為榜首,入郡庠。)
    (彭剛直應府試)
    (仁和高人鑑螺舟,道光間,以翰林出知衡州府。)
    (時彭剛直公玉麟方應童子試,高見而才之,招至署,教以讀書作文法。)
    (衡陽應童試者千餘人,入泮頗不易。)
    (彭是歲縣試正場及初二覆皆前三名,咸擬正案第一,彭亦自謂然。)
    (及終覆日,黎明,諸童集縣署前,忽府吏持柬請縣令,令匆匆去,未久即反,
    (點名給卷如常,至正案發,乃第三。)
    (越數日,召而語之曰)
剛 直:以文論,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
    (謝不知。)
剛 直:(曰)府尊意也。終覆之日來召我,即為此。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
    一衿之得失遲早,皆可不計,今歲在吾署讀書,若縣試第一人,必謂明府推屋烏
    之愛,是其終身之玷矣。』
    (是歲,竟未入庠。)
    (後數年,始隸諸生之籍,然彭以此感高甚。)
    (府試趣題)
    (某太守試所屬邑,集《四子書》,為十一真韻五律詩以命題,「君子篤於親,
    (家之本在身。)
    (仁民而愛物,修己以安人。)
    (子服堯之服,君仁莫不仁。)
    (得其心有道,膏澤下於民」。)
    (府試文限三百六十字)
    (漢軍楊霽,字子晴。)
    (光緒丁丑探花,楷法頗峻整,工試帖而不工文,雖制藝亦非所長。)
    (嘗守高州。)
    (某歲,舉行郡試,文以三百六十字為程式,三字斷句,謂之三字經,多一字不
    (錄,少一字亦不取也。)
    (文童楊斯藩者,揣摩三百六十字文,至為純熟;復有莫如松者,下筆千言,輒
    (忤楊旨。)
    (楊大怒,硃書三字句於院壁曰)
楊 大:童試文,貴簡潔。三字經,有定式。楊斯藩,可法也。莫如松,則誤矣。
    (通場譁然。)
    (楊又好割裂四子句命題,每至文義不通,且半出於《論語.鄉黨》之篇,如「
    (雷風」【迅雷風烈必變。)
    (】「手衣」,【左右手衣前後。)
    (】「食不多」,【不撤薑食不多食。)
    (】「中不內」【車中不內顧。)
    (】之類。)
    (某童冠軍「手衣」破題云)
顧左右:手有二,衣一也。
    (又「中不內」)
起 而:嘗思中與內一也,又安有中而非內者哉?
    (獨此非三字經,蓋破格也。)
    (黃祖顓應浙江院試)
    (黃祖顓,字頊傳,太倉人。)
    
    
114**時間: 地點:
    (少時讀書,一目數行,有聖童之目,其文汪洋浩瀚,不名一家。)
    (張某視學江南,拔頊傳第一,手其卷,謂諸生曰)
其 文:此子今歲不發解,吾不相士矣。
    (既而頊傳試鎖院,不遇,而適有奏銷之事。)
    (先是,頊傳居太倉,諸生有籍隸長洲之富而狡者,借其名以避役,頊傳不知也
    (。)
    (及歲試,竟以新例見斥。)
    (頊傳訟於有司,有司漫不省,則走之浙,應童子試。)
    (學使金某賞其文,亦寘第一,有忌者,毆之於途,匿絮中以免。)
    (康熙朝旗童應院試之多)
    (蔡修撰視學順天,八旗子弟應院試者五百人,入泮者六十餘,旗人過其半。)
其 文:(修撰語給諫查培繼曰)初謂旗下無文章,不意成章者二百餘卷,取之不盡,尚
    有三十卷,皆遺珠也。第二名蔡某,乃漕督士英孫,侍郎毓榮子,真神童也。年
    十二,通《五經》,日可成十餘篇,莫謂旗下無才也。毓榮課子甚嚴,經史日有
    程,偶誤,則檟楚立施。旗人課子如此,吾輩有子不教,可恥也。
    (院試文之快短明)
    (督學使者按臨各郡,考試生童,每次須分十餘場,往往因公事繁冗,期限迫促
    (,不能從容評閱,悉心搜校。)
    (康熙、雍正以前,功令未嚴,格式未備,院試尚無試帖,僅《四子書》題文一
    (篇而已。)
    (江蘇為人文淵藪,有學使以快、短、明三字衡文者,大抵交卷愈快愈妙,篇幅
    (愈短愈妙,而意義則取其明白軒爽。)
    (題紙一下,不必搆思,振筆疾書,奔走交卷,取額一滿,則不待終場而出案。
    ()
    (往往考者方據案咿唔,研墨潤筆。)
    (忽鼓吹聒耳,龍門洞開,則紅案出矣,乃皆踉蹌不終卷而出。)
    
    
115**時間: 地點:
    (一日,文題為「山梁雌雉」,有一卷文僅十六字)
一 日:《春秋》絕筆,西狩獲麟。《鄉黨》終篇,山梁雌雉。
    (遂拔取冠軍。)
    (又一日,題為「孟之反不伐」,有一卷文曰)
一 日:不矜功,良將也。夫伐,情也。反不然,良將哉!春秋時不伐者二,一介子推,
    一孟之反,之推不貪天功以為己功,之反不假人力以為己力,吁!良將哉。
    (亦拔之冠軍。)
    (蓋以其僅五十五字,而全篇規模已具,文乃劈分兩比格也。)
    (又有塾童五六人同赴試,一送考之傭工,年近四十,蓋習舉業未成,改讀而耕
    (者也。)
    (好論文,貪飲食,偶見塾師評改諸童文,或試不前列,則亦從而指摘之。)
    (諸童使具酒食,每先自飲啖,諸童皆惡之,相與謀曰)
五 六:傭工喜自衒其能,當有以困之。
    (乃用傭工姓名,密為購備一卷,俾攜考具,若令送考者。)
五 六:(既唱名,一童在傭工後代應之,而推傭工使前,傭工不得已,接卷而入,且笑
    (曰)若輩欲困我乎?當顯我才學矣。
五 六:(是日題為「夫微之顯」,傭工猶憶少時在塾讀此題舊文,起講下既承上文接筆
    (曰)夫然而微矣,夫然而顯矣,夫然而微之顯矣。
    (提比後用複筆亦如之,後比後之結筆亦如之,因鈔襲之,而其他皆不知所云也
    (。)
    (首先交卷,學使見三複筆,即提筆圈之,亦不暇細閱其他處,拔取冠軍。)
    (諸童見已出案,倉皇交白卷而出,傭工已在門外為接考具,且謝曰)
學 使:承諸君厚意,使我遊庠。
    (諸童皆喪氣垂頭而返。)
    (吳改堂冒籍應院試)
    (吳半松丁母憂,返吳江,其子改堂試於江陰,見斥歸,半松流涕曰)
泫 然:吾老矣,能及見汝成諸生耶?
慨 然:(改堂)三日後見之矣。
    (遂復至江陰,冒常熟籍,成諸生。)
    (歸久之,移入吳江學,尋補廩膳生。)
    (黔院試自為府籍)
    (雍正己酉三月,錢塘徐文穆公本督學貴州,條奏學政事宜,禮部議覆各條)
中 有:各省府學,皆取所屬州縣童生撥入,惟黔省自為府籍。府學額多,即不如州縣童
    生之卷,亦得充額。州縣額少,即有優於府籍童生之卷,亦為額限,未免去取不
    均。嗣後府籍童生儻不足數。請於所屬州縣童生內酌量撥入。
    (俞長城背貼院試文)
    (雍正朝,俞長城督學河南,關防頗嚴,操守亦慎。)
    (試日,輒禁其僕從出入以杜傳遞。)
    (乃其妾與僕勾通,作奸犯科,將傳遞之文,貼其背後補服之上,僕揭之以授試
    (士,俞不覺也。)
    (汪廷璵應院試)
    (鎮洋汪少司空廷璵以第三人及第,初名璿。)
    (補博士弟子員。)
學 使:(學使桐城張少宗伯廷璐【張以第二人及第】奇其文)他日名位不在吾下。
    (為易其名,且加廷字,欲引為昆弟行也。)
    (彭文勤命院試題)
    (南昌彭文勤公元瑞博學能文,嘗以周興嗣千字文顛倒錯亂,別成一本,一字不
    (易,進呈祝嘏,高宗稱其敏慧。)
    (其督學江蘇時,所出之題俱有巧思,如考兩學,則出率西水滸,踰東家牆,有
    (眾逐虎,其父攘羊之類。)
    (考三學,則出王之不王,朝將視朝,行堯之行之類,不可枚舉。)
    (時適值萬壽,考八學,則出「臣彭恭祝天子萬年」,嵌在八題之第一字,如「
    (臣事君以忠」,「彭更問曰」,「恭則不侮」,「祝鮀治宗廟」,「天子一位
    (」,「子服堯之服」,「萬乘之國」,「年已七十矣」之類。)
    (例為提調官之知府王某,雅號王二麻子,適考四學,遂出「王二麻子」四題:
    (「王何必曰利」,「二吾猶不足」,「麻縷絲絮」,「子男同一位」。)
    (考六學,則出「李陵答蘇武書」,嵌於六題之末一字,如「井上有李」,「必
    (因丘陵」,「夫子不答」,「后來其蘇」,「又盡善也謂武」,「子所雅言詩
    (書」之類。)
    
    
116**時間: 地點:
    (一日,考四學,出「洋洋乎,【注鬼神之為德章。)
    (】又洋洋乎,【注大哉聖人之道章。)
    (】又洋洋也。)
    (【注師摯之始章。)
    (】」即欲退堂早膳,稟曰)
學 官:尚少一題。
文 勤:(沉吟曰)少則洋洋焉。
    (堂下諸生,莫不掩口而笑。)
    (文勤以童生之多懷挾也,先日牌示云)
文 勤:明日不考文。
    (次日,諸童皆挾詩賦,文勤若不知。)
    (良久,題不下,請命)
學 官:昨已命之,首題『明日』,次題『不考文』也。
    (場中無錄舊者。)
    (文勤視學浙省,其試題亦多觸景生情,機趣橫溢。)
    (試處州日,初場,知府不到,委同知點名,至次場,入謁)
文 勤:太尊今日纔來。
學 官:方從省下來,前不獲已,故命同知來。
文 勤:(彭曰)來與不來,聽太尊自便,尚有童場,太尊能自來,益昭慎重。
學 官:(知府曰)敢不遵命。
    (是日,七學出題,自一字至七字止,「來」,「醫來」,「遠者來」,「送往
    (迎來」,「厚往而薄來」,「不遠千里而來」,「而未嘗有顯者來」。)
    (其經題,則《易》為「七日來復」,《書》為「鳳凰來儀」,《詩》為「貽我
    (來牟」,《春秋》為「郯子來朝」,《禮》為「禮聞來學」。)
    (各題皆有來字,則以是日問答之語多來字也。)
    (及試童生,聞郡中適有重案,遂以五刑命題,曰「以杖其徒」,曰「若流」,
    (曰「則絞」,曰「而斬」。)
    (考次場,知府奉傳上省,仍委同知點名。)
文 勤:(笑謂送考之教官曰)太尊今日不來,真不獲已也。
    (是日所出題為「又其次也」,「委而去之」,「同其好惡」,「知其所止」,
    (「來者不拒」,蓋每句之首一字,合成「又委同知來」五字也。)
    (次年科試某郡,點名畢,所留監場教官有二人,稟稱今日鄉宦某治喪,與有舊
    (,不能不往。)
    (文勤笑而許之。)
    (俄頃,題出,曰「伯牛有疾」,曰「康子饋藥」,曰「子路請禱」,曰「充虞
    (路問」,曰「右師往弔」。)
    (迨試金華,則九學同場,將命題,教官中偶稟他事,語雜仲四先生。)
學 官:(問仲何人)武義歲貢,設帳郡齋者。
    (遂連書九題,曰「武王是也」,曰「義然後取」,曰「歲不我與」,曰「進不
    (隱賢」,「士志於道」,曰「仲尼之徒」,曰「四體不勤」,曰「先行其言」
    (,曰「生之者眾」,合讀之,為「武義歲進士仲四先生」九字也。)
    (童生初場,分四仲,「微仲」,「虞仲」,「管仲」,「牧仲」。)
    (次場,諸教官耳語云)
牧 仲:今日恐不能再切仲四矣。
    (彭聞之,即書四題,曰「太王」,曰「尊賢」,曰「西子」,曰「席也」,補
    (足「設帳郡齋」之語。)
    (覆試總題「仲壬四年」。)
    (仲聞之,人曰)
乃 謂:宗師前後試題,不啻為我作小傳也。
    (宋芷灣代人應院試)
    (宋湘,字芷灣。)
    (未達時,以貧代人應試,被執。)
    (將荷枷示眾,宋求免)
學 使:汝既能文,可現身說法,擬一破題,當釋汝。
乃 謂:(宋應曰)加乎其身,自取之也。
學 使:文尚有乎?
乃 謂:(宋又曰)嘉樂君子,惡其文之著也。
    (學使頷之,遂得釋。)
    (桂陽瑤人應院試)
    (桂陽州設有瑤學,有盤白鳳者,以博學能文,求試諸生。)
    (學使大異之,使入邑庠,給廩餼。)
    (阮文達閱院試夾帶)
    (阮文達公為學政時,搜出生童夾帶,必自加細閱,如係親手所抄,略有條理者
    (,即予入學,如倩人抄錄,概為陳文者,照例罪斥。)
    (見曾文正《諭子書》。)
文 正:(並云)作時文宜先講辭藻,欲求辭藻富麗,不可不分類抄撮體面話頭。
並 謂:文人不可無手抄夾帶小本,昌黎之記事提要纂言鉤玄,亦皆分類手抄小冊也。
    (鮑雙五以典故勉院試生)
    (鮑雙五侍郎桂星以言失職,性伉爽。)
    (未第時,為淶水方氏主計,出入百萬,計無遺筴,方氏賴之以富。)
    (其視學河南時,督課士子最勤,五更即朝服坐堂,校閱文字,以河南士風弇陋
    (,故命題多以典故,誘士子勉於學也。)
侍 郎:(其敘中州試牘有云)士子弇陋不已,必至有懷挾代倩之弊,而國法隨之矣!
    (語雖激烈,亦見其中有苦心也。)
    (李申耆應院試)
    (李申耆應院試,督學仁和胡文恪公既首擢之,復梓其原場及覆試卷。)
    (刻成,九學各給一本)
諸 生:歸家熟讀之,毋薄李生新進,老夫衡文半天下,未見有如李生者也。
    (院試之試帖詩)
諸 生:(某縣院試詩題為「多竹夏生寒」,某卷句云)客來加煖帽,人至戴皮冠。
    (學使亟稱賞之,謂吐屬華貴,非尋常寒酸所能道。)
    (又「潤物細無聲」題)
有 句:開門知地溼,閉戶鬧天晴。
    (某名士亦亟賞之,謂無聲二字,熨帖入妙。)
    (七十歲童生應院試)
    (湖北某童年七十初,次次觀場,自言功夫純熟。)
    (方應試,學使因取《四子書》各首句併作一題,「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
    (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老童應聲曰)
學 使:道本乎天,家修而廷獻也。
    (學使歎服。)
    (吳大澂命院試題)
    (光緒丙子、丁丑間,吳清卿中丞大澂督學甘肅,按試至蘭州。)
    (時左文襄公甫率師肅清關內,方布置恢復新疆之策。)
    (左固夙以漢諸葛亮自命者,平時與友人書札常署名為今亮,吳下車觀風,即以
    (「諸葛大名垂宇宙」命題。)
    (左聞之大喜。)
    (次日,班見司道,故問新學使昨日觀風,其命題云何?司道具以對。)
    (左撚髭微笑,不語者久之,徐曰)
聞 之:豈敢豈敢!
    (王西莊隨父應歲科考)
    (嘉定王西莊光祿封翁某,老諸生也。)
    (光祿未貴時,每屆歲科試,必與光祿偕赴,惟試輒不利,屢列榜尾,而光祿則
    (翹然首出。)
    (某年應試,適父子同場,語之曰)
封 翁:今將吾與汝文字換謄,一試宗師眼力,何如?
    (光祿允之。)
    (既而榜發,光祿仍前列。)
    (迨光祿貴,封翁猶頂戴封銜,扶杖應試。)
    (時督學者為光祿同年,因離座揖曰)
封 翁:老年伯正當婆娑風月,何自苦為?
封 翁:(正色曰)君過矣!大丈夫奮志科名,當自得之,若藉兒輩福,遽自暴棄,我甚
    恥也。
    (歲科考忌翠珠字)
    (溥良之任江蘇學政也,實以奧援而得之。)
    (忌諱尤深,歲科考詩中有用翠珠等字樣者,雖佳文不錄也。)
    (幕賓憐多士之無辜被累也,試帖題,或采語錄,或用經書,則不避而自避矣。
    ()
    (歲考卷批語)
    (生員歲考卷俱須解部,有一定批語,其一等者批曰清通,二等者批曰平通,三
    (等者批曰亦通。)
    (滿人歲考得賚絹)
    (范文程當國時,滿洲子弟應歲考者分三等,上者賚絹二疋。)
    (歲考文作彈詞體)
    (有士子嗜彈詞成癖,與友朋語,信口動成開篇韻文。)
    
    
117**時間: 地點:
    (一日,學使按臨,歲試題為「子曰赤之適齊也」,合下一節,某久荒廢,日昃
    (不能成一字,乃草草作一篇韻語以了事。)
文 襄:聖人當下意生嗔,說兩旁弟子聽分明。記得那公西辭別鄰邦去,裘馬翩翩出國門
    。自古道雪中送炭真君子,錦上添花是小人。漫題子華使齊事,且說那為官得祿
    人。九百非多俸米給,不言量數闕疑文。他說道,耿耿此心天可表,師門效力理
    該應,堅推竟不受半毫分。
    (案發,置劣等。)
    (夏醴谷拔某生歲考)
文 襄:(乾隆時,夏醴谷督學楚中,歲試題「象日以殺舜為事」,有一生文云)象不徒
    殺之以水而并殺之以火也,不徒殺之以火而又殺之以酒也。
    (幕客大笑,欲置劣等,夏不可。)
    (更閱其對,對云)
幕 客:舜不得於母而遂不得於父也,舜雖不得於弟而幸有得於妹也。
    (夏以為通篇奇警,拔置一等。)
    (歲考文杜撰古典)
    (乾、嘉之際,漢學大行,能以《緯書》及《汲冢書》、《穆天子傳》等書入文
    (,輒獲上選。)
    (黠者因偽撰典故,以愚試官,試官欲避空疏之誚,不敢問也。)
    (江左某生素滑稽,值彭文勤按臨歲試,某生亦赴試,場期前一日,偶與同院生
    (出游,道旁有兩槐濃蔭蔽日,中一井,井畔有石,喜其清潤,因坐石傾談。)
文 勤:(其生忽有悟)此本地風光,即吾明日場中文料也。
    (同院生猶哂之。)
    (次日入試,榜發,果冠軍。)
    (索試卷觀之,小講起語即曰:「且自兩槐夾井以來」云云。)
    (以下皆杜撰語,而評語則極賞其典奧焉。)
    (蔣劍人歲考忘題)
    (寶山蔣劍人敦復,道、咸間名士也,與張文虎齊名。)
    (弱冠時,薄制舉文而不為,其父故老明經,督之彌嚴,欲其取科名以自顯。)
    (而蔣入場,喜弄狡獪,所為文,恆引用僻典,詭不入格,以是屢不售,放蕩不
    (羈,時人咸目為狂生。)
    (某年歲試,其父於場前嚴厲訓誡,謂今科不獲雋,將置之死地。)
    (蔣入場,得題而忘其上下文,不知所出。)
    (時隔案者為某邑老童生,應試十餘科未售,知蔣能文,徐察之,見其久不下筆
    (,因與作寒暄,之曰)
並 謂:日旰矣,君何未作一字?殆有腹藁耶?
    (蔣以實告。)
某 生:君如欲予背誦上下文者,則請代作起講提比以為酬。
    (蔣諾之。)
    (於是援筆揮灑,頃刻成二藝,以其一與某。)
    (案發,而二人皆獲雋。)
二 人:(蔣詣某謝曰)微君之力,則嚴父之責將不免。
    (自是投契,二人遂成忘年交。)
    (張樹聲欠歲考)
    (張樹聲以諸生佐戎幕,積功至封圻。)
    (光緒朝,撫某省時,忽得本籍教官來文,謂「歷欠歲考,並未有出學文憑,請
    (來籍應試,以符功令」云云。)
    (張知其意,贈以數百金,事乃寢。)
    (黃漱蘭考欠歲考生)
    (黃漱蘭通政體芳督學江蘇時,有桃源諸生欠歲考者,欠至三次,教官已援例申
    (請斥革矣。)
    (乃遞稟,歷敘其出省游幕實非有意規避等情,乞准補考,從寬免其斥革。)
    (黃允之。)
    (補考時,乃以「吾以汝為死矣」命題。)
    (不葬親不許科考)
    (邵二泉為江右提學,生員不葬親者不許科考。)
    (又生員年少能文者,限其每季讀書若干。)
    (陳文傑應經古試)
    (阮文達試杭州時,適新製團扇成,紈素畫筆,頗極雅麗,遂以「仿宋畫院製團
    (扇」命題,詩佳者許以扇贈。)
    (錢塘陳雲伯大令文傑方為諸生,賦詩最佳,即以扇與之,人稱為陳團扇。)
    (名廩保試經古)
    (南陽廩生吳某文戰每冠其郡,人以名廩保目之。)
    (某年歲考,經古題為「班馬【班固、司馬遷。)
    (】優劣論」,吳文有嘗讀詩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此班馬也。)
    (【吳蓋以班馬作花馬解。)
二 人:(】且告人曰)余此作,最能刻劃班字。
    (以外國字入經古試卷)
    (黃漱蘭督學江蘇時,有某生者,廩生也,試算學,用數目處,以亞拉伯字書之
    (。)
    (黃閱之大怒,即懸牌曰)
某 生:某生以外國字入試卷,用夷變夏,心術殊不可問。著即停止其廩餼。
    (某遂以發狂死。)
    (黃按試某府,得一卷,自始至終,皆書「之」字。)
    (時值端陽佳節,與幕客飲酒,此卷行令)
因 出:有見而笑者,罰一巨觴。
    (眾諾之。)
    (及揭卷,則無不大笑,無不大醉。)
    (李殿林評經古考卷語)
    (光緒時,李殿林督學江蘇,按臨蘇屬,舉行歲試。)
    (某生以《四書》義見賞,其評語曰)
某 生:機圓調熟。
某 生:(此與華金壽任山東學政時,評經解)不蔓不支,有書有筆。
    (可稱雙絕。)
    (某卷內用盧梭二字,李瞠目不知所謂,其幕友有知盧梭出處者,具告之。)
瞠 目:(李軒髯笑曰)何謂盧梭?此真是嚕囌。嚕囌,猶疙瘩也。
    (發落日,鄒侍郎福保往謁,李延之入,譚及學堂一事)
李蓮英:方今異端日亟,公宜力與維持。
瞠 目:(鄒對曰)某擬定一章程,其西學,以蒙學課本當之;其算學,以市間通行之大
    九九小九九當之,庶幾兩無所背。
李蓮英:(李揖之曰)我公妙論,可謂洞見其微,坐而言者,儻起而行,真能為士林造福
    也。
    (王篤以默經試士)
    (韓城王方伯篤,文端公孫也。)
    (道光朝,出視蜀學,以倫理課其行,以經史文韻考其藝,而尤重默經。)
    (舉子之熟習《十三經》者,皆得以自見,由是爭致力於實學,蓋原本於文端督
    (浙學時之節目也。)
    (任滿,宣宗召對,以「無忝爾祖」勖之。)
    (考古學之浙東三傑)
    (乾隆季年,朱文正督學浙江,以古學見賞拔者,為臨海洪地齋坤暄,蕭山王畹
    (馨紹蘭,東陽樓更一上層。)
    (三人齊名,稱為浙東三傑。)
    (鄭祖琛以古學覆試)
    (吳興鄭祖琛,字夢白,四五齡識字達數千。)
    (入塾,書過目成誦,年十四,應童子試。)
    (先入古學場,學使某,南宮名宿也,試以「蟹籪賦」。)
    (是題適為窗下舊作,時與亡兄某同課,得兩篇,均就業師某名士改正,遂錄其
    (一。)
    (古學例不出童榜,學使以童年得此,疑非己出,懸牌提覆試。)
    (入場,復以「蟹籪賦」試之,鄭又錄其一。)
    (振筆疾書,須臾納卷出,某歎賞不已,遂拔置第一名入泮。)
    (次年逢大比,巡撫以事奏請學仗代監臨。)
    (舊說,監臨例得送紅封一卷。)
    (某以鄭卷進,榜發果前列。)
    (明春,連捷成進士,以三甲即用知縣,簽分江西,尋署星子縣,時年十七也。
    ()
    (歷任繁劇,所至有聲,由州而府而道,旋擢某省按察。)
    (任滿匆遽入京,召見,奏對稱旨。)
    (不數日,授廣西布政使。)
    (蒞任後,除循例辦公外,每趺坐書室中,喃喃唪經,似皈依三寶者然。)
    (而政事廢弛,盜賊竊發,幸屬吏幹練,不至蔓延。)
    (迨洪秀全犯案逮獄,經年未結,而鄭已升廣西巡撫,兼署雲貴總督。)
    (年老事繁,日益頹唐,戒殺放生,視為因果。)
    (洪案株連甚多,鄭毅然釋之,遂搆成十三省之兵禍,鄭亦不得以功名終。)
    (誤解古學題義)
    (張文襄公之洞督學四川時,按臨某郡,偶試古學詩,題為「柴」,「米」,「
    (油」,「鹽」,「醬」,「醋」,「茶」七題。)
    (有一士所作詩,頗典切,惟所用典,皆切產婦。)
    (大怪之,細審其故,蓋緣題下有細注云)
作 詩:須切家人生產事也。
    (張見之,軒渠不已。)
    (錄遺試題)
    (李芍農侍郎文田嘗任江西學政,錄遺日,題曰)
出 一: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又貢監遺場題,則為「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陸清獻試儒學諸生)
    (陸清獻公隴其令嘉定時,公暇輒詣庠,集諸生以朱子小學及程氏《讀書分年日
    (程》授之。)
    (又擬策問一道,令諸生退而自考,務使為有體有用之學。)
    (試卷不分甲乙,略加評點而已。)
    (時教諭為桐城戴芳,自揣不及清獻,謂公實以親民之宰兼師儒之職,亦可見清
    (獻之勤於敬教勸學矣。)
    (黃漱蘭命優拔監題)
    (黃漱蘭為江蘇學政時,命題之巧,往往出人意表。)
    (光緒乙酉科貢監錄科,新優拔貢與監生同場。)
    (貢題為「完廩」,監題為「捐堦」,皆出《孟子.萬章上》。)
    (繹其命題之意,蓋一則貼切新得優拔貢者,已出廩生之缺,一則貼切監生,以
    (一百零八兩庫平銀捐一監照也。)
    (優貢)
    (優貢者,優行貢生之省文也。)
    (學使按臨所至,凡歲考名列一等之諸生,不論廩、增、附,得由各學教官擇其
    (文行俱優者,出具考語保送,試於郡城之試院,復由學使甄錄其尤,於三年大
    (比之後,試之於省,謂之提優。)
    (大省中六人,中省小省遞減。)
    (及入京朝考,取中者,一等用知縣,二等用教職,自願以知縣改教職者,聽。
    ()
    (詔舉優生)
    (世祖時,詔天下選諸生文行兼優者與鄉試副榜貢生,咸入國子監肄業。)
    (康熙壬寅,給事中晏楚瀾奏停鄉試副榜,而優生亦久不復舉。)
    (及徐元文為國子祭酒,始疏請學政間歲一舉優生,鄉試仍取副榜,俾辟雍多經
    (明行修之士,時康熙庚戌也,自是著為令。)
    (世宗諭學政以舉優)
    (雍正丙午,諭謂)
世 宗:各省學政奉命課士,黜劣舉優,係其專責。嗣後學政三年任滿,將生員中實在人
    品端方有猷有為有守之人,大省舉四五人,小省二人,送部引見,朕親加考試,
    酌量擢用。
    (拔貢)
    (科舉之有拔貢,始於明崇禎乙亥。)
    (初場試《四書》文二,經義文一,次場試論、表、策各一。)
    (國朝因之,每十二年一考,蓋酉年也。)
    (凡諸生皆可自行報名應試,至學使按臨各郡,試以經解、詞章、制藝、試帖。
    ()
    (酉年赴省,則巡撫會同學使,扃門考之。)
    (其取中者,府學各二人,縣學各一人。)
    (及入京朝考,一等用七品小京官或知縣,二等用知縣或教職,自願以教職雜職
    (用者,聽,曰詢問班。)
    (欲以知縣請改教職者,亦聽之。)
    (聖祖詔選拔)
    (康熙丁丑,聖祖命直省選拔文行兼優之士,府學二名,州縣學一名,滿洲、蒙
    (古二名,漢軍一名,為拔貢生。)
    (世宗諭令六年選拔一次)
    (雍正丁未,奉諭旨)
禮 部:直省拔貢,舊例,十二年題請舉行一次。後因各省學政不能秉公選取,國子監未
    便照例請行,於雍正元年時,特行一次。朕思各州縣每年歲貢,較其食廩淺深,
    挨次出貢,內多年力衰邁之人,欲得人材,必須選拔。著各省學臣於科考時,照
    例,府學拔取二名,縣學拔取一名,寧缺無濫。務取學問優 通品行端方才猷可
    用之人,令其來京,朕將親加考驗,令入國子監肄業。如有學問荒陋人品不端才
    具庸劣者,將學政嚴加議處。嗣後六年選拔一次,國子監屆期題請候旨。
    (世宗諭楊可鏡准作選拔)
    (雍正庚戌,各省選拔生員至京,世宗派大臣秉公考試,分別等次進呈。)
    (有內湖北應山縣生員楊可鏡一卷,文理荒疏,經部議,照例革去選拔。)
奉 諭:(旨)楊可鏡乃明臣楊漣之玄孫,昔順治四年,楊漣之子楊之易為江南松江府同
    知,遭提督吳勝兆之叛,捐軀殉難,凜然忠節,此即楊可鏡之曾祖也。朕思楊漣
    父子兩世忠義,其後嗣子孫,若稍能自立,品行無虧,雖文藝不工,亦當格外造
    就。楊可鏡准作選拔,赴國子監肄業,仍著禮部帶領引見。
    (謝金圃識拔汪容甫)
    (謝金圃督學江南,值乾隆丁酉方選拔。)
    (所拔如汪容甫中,顧文子九苞,陳理堂燮,程中之贊和,郭職民均,江秋史德
    (量,劉又徐玉麟,宋首端綿初,皆一時通經能文之士。)
    (時謗容甫者甚多,金圃違眾論,特拔之。)
    (容甫惡聞礮,每來謁,則戒司礮者俟其行遠而後發聲。)
    (又嘗薦容甫於鹺使者,容甫偶不合,艴然去,金圃為之謝罪。)
嘗語人:予之上容甫,爵也。如以學,予於容甫北面矣。
    (自是,明經文譽乃大起。)
    (全謝山選拔)
    (鄞縣全謝山太史祖望嘗以選拔入京,應朝考,載書數櫃,行至蘆溝橋,關吏發
    (其裝,皆經、史、子、集也。)
謝 山:(吏恚曰)我老矣,從未見此書獃。
    (停車摒擋。)
    (逾日至京,依其在都行醫之叔名蓉者以居。)
    (屋狹小,堆書積棟,四方知名士慕其能古文而造訪者,設一長凳延之。)
    (江西某縣拔貢)
    (江西某縣,自明創科舉以來,向未開科。)
    (咸、同間,有以拔貢中舉人大挑二等任某縣教諭者告歸,作拔貢舉人二等教諭
    (牌四對,朝置門外,夕運廳事,日以為常。)
    (恩貢歲貢)
    (咸豐辛亥,御史王茂蔭奏稱遴選恩貢歲貢,請令學政於當貢之年,就各廩生中
    (歷考優等最多者,選以充貢。)
    (禮部駁之。)
    (世祖定鄉會試試題)
    (順治乙酉,定鄉、會試三場試題之制。)
    (時合肥龔芝麓尚書鼎孳方為給事中,上疏論之,禮部議覆)
略 謂:明代舊制,考取舉人,第一場時文七篇,二場論一篇,表一篇,判五條,三場策
    五道。今應如科臣請減時文二篇,用時文五篇,於論表外,增用詩,去策改用奏
    疏。
    (世祖不允,命仍照舊例。)
    (初場,《四書》三題,《五經》各四題,士子各占一經。)
    (《四書》主朱子集註,《易》主程傳,《詩》主朱子本義,《書》主蔡傳,《
    (春秋》主胡安國傳,《禮記》主陳澔集說。)
    (二場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 。)
    (三場經史時務策五道,鄉、會試同。)
    (鄉、會試日期,乃順治乙酉所定。)
    (以秋八月舉行鄉試,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
    (先一日,放進點名。)
    (次一日,交卷放出。)
    (春二月會試,各事與鄉試同,三場試題,俱如舊例。)
    (其《四書》第一題用《論語》,第二題用《中庸》,第三題用《孟子》。)
    (如第一題用《大學》,則第二題用《論語》,第三題用《孟子》。)
    (第一場試題,先將經書分段書籤,公同拈掣,如《論語》分為十段,主考掣得
    (某段,即令房考於本段內各擬一題,仍書籤拈掣,餘題俱准此例。)
    (欽命會試及順天鄉試題)
    (國初,凡鄉、會試三場,俱由主考出題。)
    (自順治戊戌後,會試及順天鄉試頭場《四書》三題,由皇上欽命密封,送內簾
    (官刊印頒發。)
    (鄉會試不重策)
    (鄉、會試雖有三場,實重首場,首場又重首篇,餘亦具文而已。)
    (然其弊亦自有由,第三場之策,每道不過三數百言,甚或即就題紙起稿。)
略 謂:(例如題為問)班氏《漢書》果何所本?《藝文志》與劉氏《七略》有何異同?
    《古今人表》何以不列今人可得而言之否?
謝 山:(則對者即曰)班氏《漢書》實有所本,《藝文》與劉氏《七略》實有異同,《
    古今人表》不列今人,皆可得而言也。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宋《四朝聞見錄》謂高文炳好以藏頭策試士,士不能應,但以也字對者字。)
    (此風尤盛行於順天鄉闈。)
    (三場之策,但以也字易歟字,餘虛字大抵仿此,謂之勾策題,亦曰「對空策」
    (。)
    (故第三場極易畢事也。)
    (光緒癸酉以後,始漸尚實策,蓋自石印書大行,諸士子率以對實策相矜。)
    (凡場中可用之書,無不攜入,甚或一人不能勝,則糾合數人為之。)
    (各認一道,互相易換,惟策首數句及篇中諸虛字,略為改易而已。)
    (試官閱至第三場,已昏昏欲睡,況又遇此千手雷同之作,欲其過目,烏可得哉
    (?)
    (鄉會試五門發策題)
    (道光癸卯,兩廣總督祁恭恪公王貢請於鄉,會試策問五道,定為五門發題,曰
    (博通史鑑,曰精熟韜鈐,曰製器通算,曰洞知陰陽占候,曰熟諳輿圖情形。)
    (禮部駁之。)
    (順天鄉會試薦卷加批)
    (順天鄉試及會試同考薦卷,向不許夾有批語。)
    (道光壬午九月,有旨,令以後考官薦卷加批,從御史王松年請也。)
    (鄉會試有副榜)
    (鄉、會試之副榜,明代曰激賞。)
    (順治乙酉,定取中副榜之制。)
    (鄉、會試卷,有文理優長於額數者取作副榜,與正榜同發。)
    (凡中副榜者,免其廷試,即由禮部咨送吏部授職。)
    (戊子,世祖諭知廩生中副榜者,貢至吏部謁選,其最者以推官用,次知縣,次
    (州佐。)
    (增、廣、附生中副榜者,入成均讀書,滿一年,送吏部歷事考用,與廩生同,
    (後不為例。)
    (計順治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舉行,至康熙癸卯、丙午、己酉,遂不許立
    (副榜名色。)
    (至壬子,大司成某復請舉行,如甲午例,上允行。)
    (其後僅鄉試有副榜,會試無之,惟於所中進士外,挑取謄錄而已。)
    (青年鄉會試科目)
    (青年得科目者,順治丁亥,王文靖熙年二十;乙未,伊文端桑阿年十六;戊戌
    (,陳文貞廷敬年二十。)
    (康熙癸丑,徐文定元夢年十八,納蘭侍衛成德年十九;己未,李丹壑孚青年十
    (六;辛未,黃崑圃叔琳年二十;庚辰,史文靖貽直年十九;壬辰,舒大成年十
    (八;辛丑,勵宗萬年十七。)
    (雍正庚戌,嵇文恭璜年二十。)
    (乾隆丁巳,德定圃保年十九;乙丑,夢侍郎麟年十八;戊辰,朱文正珪年十八
    (;壬申,熊恩紱年二十;甲戌,戈太僕源年十九;丁丑,彭紹升年十八;辛巳
    (,秦司寇承恩年二十;丙戌,祥布政鼐年二十;甲辰,蔣制府攸銛年十九,文
    (侍郎寧年十八;丁未,何太守元烺年十九,其弟寧夏府知府道生年十八,同中
    (式。)
    (嘉慶己未,張侍郎麟年十八。)
    (道光以後亦有之。)
    (宗室鄉會試科目)
    (康熙初,置宗室科目,不久停止。)
    (乾隆乙丑,復設,中達麟圖;戊辰,中良誠;辛未,中玉鼎柱。)
    (後達以侍班失儀罷,遂停文科目。)
    (嘉慶己未,仁宗親政,從肅親王請,復設鄉、會試。)
    (壬戌,中果齊斯歡、慧端、德朋阿三人。)
    (果為鄭恭王胞姪,慧為簡良王曾孫,德為良祭酒子,皆入詞林,一時稱盛。)
    (後累科皆中二三人。)
    (果洊至戶部侍郎,德至左庶子,惟慧以散館降職,任宗人府理事官。)
    (鄉會試改策論表判)
    (康熙癸卯八月,禮部遵旨議覆鄉、會考試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論、表、判。
    ()
    (頭場策五篇,二場論二篇,表一篇,判五道,以甲辰科為始,從之。)
    (自是以至丁未會試皆然,尋復之。)
    (乾隆後滿洲鄉會試科目)
    (乾隆以來,滿洲科目最盛者,首屬索綽絡文恭公觀保,與其弟文莊公德保,同
    (登進士,子孫亦科名不絕。)
    (其次則屬他塔拉剌史善達,與其叔觀察嵩齡,同登辛巳進士,其姪中丞文幹,
    (復中甲辰進士。)
    (文短小精悍,胸多智略,登第時,年甫十八,以資至少宗伯,未為膴仕也。)
    (善時藝,下筆如飛,皆宗陳金正軌,不趨時尚。)
    (任金吾時,盜賊斂跡。)
    (督學浙江,試文萬卷,親自披擷,不假人手,蔣香杜舍人在其幕中,偶有所諈
    (諉,大怒,立逐出之。)
    (朝持議皆剛正,成哲王笑曰)
觀 察:若遠皋者,可為忠矣。
    (後出撫河南,以嚴刻故,屬吏摭拾其事,劾罷。)
    (嘉慶朝,授西藏辦事大臣,未逾年受瘴癘卒。)
    (鄉會試之龍虎榜)
    (道光某科,粵之舉人,第四十八名盧慶龍,第七十名為黃虎拜,人稱龍虎榜。
    ()
    (而康熙癸巳秋八月,萬壽恩科會試,時亦稱龍虎榜,以第一名孫見龍,第二名
    (黃文虎也。)
    (世宗復浙人鄉會試)
    (雍正丙午,世宗以浙人查嗣庭、汪景祺詩文悖逆,風氣惡薄,於是詔罷浙江春
    (秋貢士。)
    (戊申,設觀風整俗使以訓之,時奉命持節至者,為大宗丞奉天王國棟。)
    
    
118**時間: 地點:
    (未幾,王與總督彭城李衛學使、交河王蘭生先後上言浙人感天子教育之恩,洗
    (心滌慮,痛自湔除,而復科一事,尚未得間以請。)
    (會武威孫詔守寧波,嘗言諸生以立品奉公為尚,有倚託青衿,不急國課作四民
    (倡者,其罪尤甚。)
    (因下令於試士時,先使有司覈報,苟有此輩,即令停試。)
    (已而學使行部至甬,聞孫所行,善之,檄行通省,是歲浙人之課為天下最。)
    (世宗已嘉浙人自新之速,聞是事大喜,即降旨准復開科。)
    (世宗加恩鄉會試士子)
    (雍正庚戌科會試,特命廣額四百名。)
    (又會試之前奉諭,凡雍正己酉大臣子弟鄉試失舉者,采中十二名。)
    (又雍正壬子科各省鄉試,奉旨,每額十名,加中一名,有零者亦加一名。)
    (鄉會試中式不分經)
    (乾隆丁未,停鄉、會試分經中式之例。)
    (每科以一經命題,將《五經》輪流分試,俟輪試畢後,即以《五經》出題,並
    (定添注塗改不得過百字等例。)
    (錢籜石鄉會試題同)
    (秀水錢籜石侍郎載於雍正壬子浙江鄉試中副車,乾隆壬辰會試在八月,舉進士
    (。)
    (而是科會試之題與壬子浙闈之題同,且同在八月,更奇。)
    (會試之舉於秋,實僅見也。)
    (朱鴻灝鄉會試題同名次同)
    (咸豐己未,福建鄉試題為「大學之道」四字,明年庚申會試題適與之同。)
    (閩人朱鴻灝未、申聯捷,均中第六名,蓋題同而名次亦同也。)
    (鄉會試卷重公羊)
    (制藝中之講《公羊》者,自光緒戊子江南鄉試始。)
    (主考為李芍農侍郎文田、王可莊太守仁堪,皆崇尚經學者,故所取士,如費念
    (慈、李傳元、江標,皆表表者也。)
    (次年己丑會試,總裁為潘文勤公祖蔭,正場首藝,凡發揮《公羊》「王魯」之
    (義者,無不獲售,江南連捷者至十餘人。)
    (癸巳,費充浙江副考,所取之士,如錢保壽、鄒壽祺,皆治《公羊》學者。)
    (榜後,謠諑大興,議者至疑為關節。)
    (實則其時數科內博取科名者,有兩大祕訣,純正者摹仿管韞山文稿,新奇者治
    (《公羊》家言,尤以何氏《公羊釋例》一書為最善本,蓋體例詳明,而文采亦
    (不枯寂也。)
    (鄉會試之號軍)
    (會試及順天鄉試之頭場,於未點名前,先點號軍,輒見垢穢之流,千百蜂擁而
    (入。)
    (即有數十差役,持鞭棒雜打之,有不畏打者輒衝而入,如畏打稍逡巡,俄而額
    (滿,被驅矣。)
    (人多不解其故。)
    (蓋充號軍者,須由所司先給腰牌。)
    (買此牌,已須銀一二兩,而貨牌者,又必溢額多售,故必嚴杖之,使不能逕入
    (,一俟點訖,即便喝止。)
    (其幸得入場者,所得賞錢,不足抵牌費,勢不得不取償於竊盜,故北闈號軍之
    (竊盜,遠過於各省。)
    (南闈號軍竊物甚少,間有之,亦惟食物小器而已。)
    (北闈則衣服貴重物,無不偷竊。)
    (且互相容隱,互相傳遞,甚有前號竊物遞交後號者,故查獲甚難。)
    (又凡士子出場時,寄頓之物,往往為所乾沒,若煙槍違禁之物,則直取之,且
    (敢用辭以相恫嚇。)
    (然士子待號軍之惡,亦十倍於南闈,甚至有痛毆之而折其臂者。)
    (游學生之進士舉人)
    (自光緒乙巳七月詔停科舉以後,進士舉人之名稱悉已消滅。)
    (而是年六月,考試東西洋畢業游學生,賞金邦平等進士舉人出身有差,【自是
    (每歲試游學生以為常】則猶沿科舉之舊也。)
    (至宣統己酉,乃始有明文之規定,蓋考試東西洋畢業游學生章程出,中有分等
    (給獎一條。)
    (列最優等者獎給進士,列優等中等者獎給舉人,各冠以某學科字樣,習文科者
    (稱文科進士、文科舉人,他科仿此。)
    (補給游學生進士舉人)
    (宣統己酉十二月,賞給游學專門詹天佑、嚴復等進士舉人有差。)
    (以詹、嚴為游學生之先進,故補給之。)
    (詹,粵人。)
    (嚴,閩人。)
    (蒲留仙論鄉試情形)
    (淄川蒲松齡,字留仙,曾撰有論鄉試情形之文)
文 勤:秀才入闈,有七似焉。初入時,白足提籃似丐。唱名時,官呵隸罵似囚。其歸號
    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闈場也,神情惝恍,天地異色
    ,似出籠之病鳥。迨望報也,草大皆驚,夢想亦幻,時作一得志想,則頃刻而樓
    閣俱成;作一失意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際行坐難安,則似破縶之猱。忽然
    而飛騎傳入,報條無我,此時神情猝變,嗒然若死,則似食甘毒之蠅,弄之亦不
    覺也。初失志,
    心灰意敗,大罵司衝無目。筆墨無靈,勢必舉案頭物而盡炬之,炬之不已,而碎
    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濁流。從此披髮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嘗謂之文
    進我者,定當操戈逐之。無何,日漸遠,氣漸平,技又漸癢,遂似破卵鳩,只得
    銜木營巢,從新另抱矣。
    (各省鄉試之中額)
    (本朝之有鄉試,始於順治乙酉,所定中額,順天一百六十八名,內貝字號一百
    (十五名,北皿字號四十八名,旦字號三名,夾字號二名;江南一百六十三名,
    (內南皿字號三十八名;浙江一百零七名;江西一百十三名;湖廣一百零六名;
    (福建一百零五名;河南九十四名;山東九十名;廣東八十六名;四川八十四名
    (;山西七十九名;陝西七十九名;廣西六十名;雲南五十四名;貴州四十名。
    ()
    (又以南國子監既裁,應將監生中額歸併國子監。)
    (嗣經各省以及各字號屢經增減不一,至乾隆甲子,通行裁減各省中額,議準酌
    (定滿字號二十七名,合字號十二名,共加《五經》遺額二名。)
    (夾字號四名,旦字號四名,貝字號一百零二名,南皿三十六名,北皿三十六名
    (,共加《五經》遺額四名。)
    (中皿無定額,每二十卷取中一名,山東六十九名,山西六十名,河南七十一名
    (,江南一百十四名,浙江九十四名,江西九十四名,福建八十五名,湖北四十
    (七名,湖南四十五名,外一名。)
    (南北輪中,陝西六十一名,四川六十名,廣東七十一名,廣西四十五名,雲南
    (五十四名,貴州四十名。)
    (額定諸生鄉試之名數)
    (凡應鄉試之諸生,須先經提學考試,精通三場,始可入闈。)
    (順治乙酉正月,定直省額中舉人一名,取應試諸生三十名。)
    (康熙庚午,覆准江南、浙江每舉人一名,送應試諸生六十名。)
    (辛未,加至百名。)
    (乾隆甲子,議定直隸、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為大省,八十名;山東
    (、河南、山西、廣東、陝西、四川為中省,六十名;廣西、雲南、貴州為小省
    (,五十名。)
    (丁卯,議定直隸改照山東例,取六十名。)
    (又敕加恩,每副榜一名,應試諸生,大省加取四十名,中省加取三十名,小省
    (加取二十名。)
    (楊某為歪頭舉人)
    (順治丁酉江南鄉試,吳中有楊姓者獲雋,因其頭歪,人呼之為歪頭舉人,並為
    (七字吟以贈之)
中 有:側,吹笛,聽隔壁,思量弗出,頸裏摸跳虱,圈棚船立弗查,我是梁山阮小七。
    (此詩第五六句,皆吳諺,非吳人不能解也。)
    (山左鄉試之策)
    (順、康間,山左諸生某入秋闈,策問天文,不能悉,偶憶地理一篇,遂以塞白
    (,自謂必無望矣。)
    (榜發中式,及領卷,閱之)
硃 批:題問天文而兼言地理,可稱博雅之士。
    (旗人繙譯鄉試)
    (康熙乙巳,復行滿洲、蒙古、漢軍繙譯鄉試。)
    (高宗夙善滿語,於繙譯講習最深。)
    (然嘗謂國初惟以滿語為本,繙譯為後所增設,實非急務,故屢停繙譯科目,自
    (戊寅至戊戌二十年,未嘗舉行。)
    (後阿文成公桂以旗籍諸生出身無所,奏請開繙譯鄉試以勉旗人上進,然非上意
    (也。)
    (翰林學士有習國書者,國書即滿文也。)
    (蓋以備繙譯編纂之任,故須專心熟習,辨析精微,積學功深,與年俱進,始為
    (不負所選。)
    (康熙朝館選之例,庶吉士年四十五以下者,悉令分讀國書。)
    (及世宗御極,則每科僅擇年少資敏者十餘人,蓋取其年富力強,可收記誦繙譯
    (之效也。)
    (而庶常甫經散館,遂謂無從考驗,束置高閣,以致教習三年,轉為虛設。)
    (至道光戊戌,穆彰阿當國時停止,同治朝,復有繙譯舉人矣。)
    (藩下諸生多得鄉舉)
    (康熙丙午,閩人粘本盛以禮科給事中典試雲南。)
    (時功令,凡旗人不第者,勒令披甲。)
    (吳三桂藩下多貴遊子弟,可五百人,吳選二百人送入闈,待粘有加禮,屬其破
    (額廣收。)
    (於是藩下諸生之中式者,多至二百五十餘。)
硃 批:(時有某者年八十,請與試,吳以其老,不許,乃固請曰)生自束髮奮志,雖老
    ,不少衰。科名遲速有定,王亦何惜一席地,令志士齎志不遇乎?
    (吳不得已,并送之。)
    (及試畢,受卷官視其卷,文無疵,字亦工,異之。)
    (揭曉日,拆卷至三十四名,某已中矣。)
    (隨宦子弟得與所在地鄉試)
    (康熙壬子科,廣西鄉試,中式第十二名賈錫爵,滿洲人,廣西無駐防,賈隨宦
    (於桂耳。)
    (蓋是時隨宦子弟,固准與於所在地之鄉試也。)
    (聖祖特送潘蘊洪鄉試)
    (潘蘊洪,字函三,湖州諸生。)
    (其入庠時,名第一,至京師,應御試,入修書館,復第一。)
    (以未入太學,例不得試京兆,聖祖特命內閣下其名於禮部,送棘闈,群士皆驚
    (訝。)
    (潘自負才望,謂科名可唾手得,及數試不售,而同館士強半舉甲乙科,大慚而
    (減食飲。)
侍 郎:(方望溪苞語之曰)士果自負,當與百代人絜短長,今直省鄉貢,間三歲必千餘
    人,乃以不得與於千人者而發憤以死邪?
    (朱文端鄉試領解)
    (高安朱文端公軾以康熙癸酉領江西解,長洲宋太史大業拔之落卷中,評語嘉賞
    (極至,末云)
太 史:曠世逸才,伯祥大士之後一人而已。
    (拔冠多士,以為振靡起衰之式。)
    (宋為大學士文恪公子,揭曉相見,歎曰)
學 士:河目海口,昔惟先公,今見吾子矣。
    (黃章百歲應鄉試)
    (康熙己卯順天鄉試,廣東貢生黃章應舉,時年已百歲。)
    (入闈時,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為之前導。)
    (馬世琪鄉試繳白卷)
    (馬世琪夙以工制舉文名於江南。)
    (未遇時,某年應鄉試,試題為「淵淵其淵」。)
    (馬求勝之心太切,不肯輕易落筆,至次日,尚無一字。)
學 士:(時已放牌,舉子紛紛出闈矣,馬口占一詩,題於卷曰)淵淵其淵實難題,悶煞
    江南馬世琪。一本白卷交還你,狀元歸去馬如飛。
    (揚長而出。)
    (至後科,竟聯捷,大魁天下。)
    (馮青門不應鄉試)
學 士:(康熙壬午,張洗馬豫章典試河南,命下,都下諸名宿語洗馬曰)汝能闇中摸索
    ,得馮青門乎,則為明目,否則瞽。
公 子:(洗馬曰)青門,吾故人也。老眼無花,吾敢自負。
    (及榜發,不見青門名,乃造廬以訪之。)
公 子:(青門曰)吾自江南省墓歸,聞君為考官,已早避矣。
    (兩人相視而笑。)
    (青門,名震生。)
    (張仕敬以文秀才舉武鄉試)
    (張仕敬,字儼庵,一字覺夫,祿勸之他頗人也。)
    (其先本安氏,安氏故出火濟。)
    (漢季,助丞相諸葛亮南征有功,封於羅甸,世長烏蠻,滇黔土官安氏皆其後也
    (。)
    (仕敬祖肫,由尋甸守分牧霑益。)
    (在宋時,其後分駐祿勸之補知絞擺他頗,始氏張。)
    (之明開滇,張以地歸順,世為他頗望族,其祖興國以軍功得官守備,駐省城,
    (興國卒於官。)
    (父明鑑復歸他頗,他頗之民純而毅,就約束,張氏之教也。)
    (仕敬少好讀書,有文采,補諸生,俗所謂文秀才是也。)
    (康熙庚子,舉雲南武鄉試。)
    (時魏翥國、南天章先後參戎府於武定,知仕敬所居他頗扼東川尋甸之衝,有事
    (每倚重仕敬也。)
    (吳日永改名失鄉舉)
    (吳日永,字旦清,華亭諸生也。)
諸 生:(嘗夢神語曰)改名三省,可獲雋。
    (康熙乙卯鄉試揭曉,至公堂填榜,唱吳三省名,監臨愕然,乃屏去,時吳三桂
    (方稱兵犯順也。)
    (後三省得宜興訓導,升溧陽教諭,以終。)
    (子之棫能作擘窠,游閩,冒籍,入延平府學。)
    (鄉試分編字號)
    (乾隆丙辰,禮部議准順天鄉試皿字號,分南皿北皿中皿取中。)
    (順天鄉試除北皿南皿字號,照舊額各取三十九名外,其雲南、貴州、四川、廣
    (西另編中皿字號。)
    (十五名取中一名,零數過半,准加中一名,人數不及十五,仍附入南皿,毋庸
    (另編中皿字號。)
    (順天鄉試分編字號名目,以辨省分:曰貝,直隸生員也;曰北皿,奉天、直隸
    (、山東、山西、河南、陝西貢監生也;曰南皿,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
    (廣、廣東貢監生也;曰中皿,雲南、貴州、四川、廣西貢監生也。)
    (曰夾,奉天也;曰旦,宣化也;曰鹵,天津商籍赴試者也。)
    (而山東鄉試有耳字號,則孔、顏、曾、孟四氏也。)
    (陝西鄉試有丁字號,則寧夏府也。)
    (聿左字號,合關內之敘州關外之安肅、鎮西、迪化而統計之也、聿右字號,甘
    (州西寧也。)
    (每試,聿左右各輪一科,科中一卷肅也。)
    (福建鄉試有至字號,謂臺灣也。)
    (於試卷送入內簾時,畫疆分界,因地取材,以平解額,庶不致豐茲嗇彼,贏絀
    (懸殊,有得失偏枯之患,此咸豐以前之辦法也。)
    (及陝、甘分省鄉試,臺灣割畀日本,聿、至兩字號於是撤銷。)
    (蘇瑞一以治春秋捷鄉試)
    (乾隆戊午,聞棠典試江西,以夙知蘇瑞一治《春秋》,欲得之,徧檢《春秋》
    (房,無佳文,搜遺,得一卷,已塗抹狼藉矣。)
愕 然:非老名宿,焉能辦此?
    (拔冠房首,榜發,果蘇也。)
愕 然:(放榜之夕,諸報喜者皆不往)蘇先生中,人誰不知,焉用報?
    (黎明,其門人市題名錄,始知之。)
愕 然:(蘇曰)余文艱滯,自分不售,今既得售,然何為置第五?
    (沈吟久之,乃徐徐冠服出門去。)
    (其姻家吳寅谷往賀,不值,候至巳刻,歸,則極稱解元王定九文,嘖嘖不去口
    (,因為寅谷朗誦一徧,指謂某處好,某處勝余遠甚。)
    (谷固好學,聞其稱善處,輒求覆誦,遂援筆默寫一篇,且加評點以示。)
    (蓋其出門時,詢知王住處,即乞其草藁,讀一過,即能背誦也。)
    (袁子才捐監應鄉試)
    (錢塘袁子才太史枚宏博報罷,留京師,在嵇文恭公璜邸中訓蒙,歲脩錢二十四
    (千。)
    (同徵友之已貴者醵資為之捐監,乃得應乾隆戊午順天鄉試,得雋。)
    (己未,聯捷成進士,入詞林,以未嫻滿文,散館外用。)
    (朱文正十七得鄉舉)
    (大興朱文正公珪年十七,中鄉舉,榜發後,謁座師阿文勤公。)
文 勤:子年少,而魄力大似先師安溪李文貞公。
    (又謁劉文正公,亦大歎賞。)
    (翼日,招至第,命與公子文清公同題壁間《狻猊噬虎圖》,用東坡《石鼓詩》
    (韻。)
    (詩成,文正讀至「東龍西龍鬬赤日,白髯老蛟碎玉斗」句,大叫曰)
文 正:真長吉語!
文 正:(有頃,復正色曰)子詩文已成家,留心經濟,必成偉人。
    (順天鄉試卷多曳白)
    (乾隆甲子順天鄉試前期,高宗以懷挾擬題之風日甚,思懲之,命親王大臣嚴立
    (搜檢之法,得一人者賜軍役一金。)
    (士子褫及褻衣,貢院內外,枷杻相屬,比日晡,受卷入場者寥寥也。)
    (時士子多退歸寓舍,將就寢矣。)
    (忽傳一體放進,欽命題下,曳白者乃至二千餘人,下詔切責,並裁減各省中額
    (有差。)
    (順天鄉試擬題)
    (康熙時,凡應京兆試者,擬《四書》題,十得五六,經文後場,祕藏硯燭中攜
    (入。)
    (雍正時,稍變陋習,而題拘忌諱,擬者亦十得四五。)
    (乾隆甲子,順天鄉試嚴禁懷挾,特命舒赫德、哈達哈二人監視,辮根穀道,無
    (不搜及,二三場散去者千餘人。)
    (鄉試落第舉子謁主司)
    (故事,每科各直省鄉試,揭曉後,中式者謁見典試,絕無不第者與焉。)
    (惟錢塘陳句山太僕兆崙文章德業為世儒宗,乾隆丙辰,薦宏博,授編修,某科
    (典湖北試,闈中落卷亦一一別其純疵,明白批示,發卷後,下第士子率求見,
    (咸指以要領,各得其意而去。)
    (有劉龍光者,聞其講論,感激欣喜至泣下,次科聯捷,成進士,歷官御史,終
    (其身,執弟子禮不衰。)
    (鄉試呈薦官卷)
    (各省鄉試官生之卷,十九呈薦,其事始於富陽董文恭公誥以官生應試時。)
    (乾隆庚辰秋,劉文定公與介野園少宰典京兆試,有同考官某素識文恭名,得一
    (卷呈介。)
謂 某:(介不取)觀其詞采富麗,必董公子也。
文 正:(介大怒曰)科場法至嚴肅,果爾,即奏聞。
    (賴文定力為寬解,乃悉取官卷,付介去取,自此沿為成例。)
    (順天鄉試官生卷遂盡呈主考,而外省亦然矣。)
    (劉鳳誥改鄉試卷)
    (劉侍郎鳳誥督學浙江,胥吏徐某,故業鹺,子聰慧,既入泮,謀舉鄉試,會巡
    (撫他出,奏以劉入闈監臨。)
    (胥子徧賄諸官吏,既入闈,先以文藁呈劉,劉為點竄之,無何,果擬中元。)
    (而胥所為頗洩,多口沸騰,未揭曉,諸考生先榜姓名於撫署,劉懼,急削之。
    ()
    (順天鄉試之解元)
    (順天鄉試,例於九月朔呈進中式前十卷。)
    (乾隆辛卯,高宗以解元文甚不佳,移第三,以南元為第一。)
    (發卷出,奏事太監曹某奏稱順天鄉榜向以順天人置第一,乃易還之。)
    (四書詩題同在鄉試首場)
    (乾隆癸卯順天鄉試考官三人,同考官十八人,皆用翰林出身,誠詞林盛事。)
    (以《四書》題、詩題同在首場,亦是科始。)
    (孫淵如得丙午鄉舉)
    (乾隆丙午,陽湖孫淵如觀察星衍應江南鄉試,主司朱文正公將出京,與彭文勤
    (公約,謂吾此行,必得汪中孫星衍。)
    (榜發,果得孫於經策中。)
    (中,字容甫,江都人。)
    (王健寒九十九歲應鄉試)
    (乾隆時,番禺縣學生王健寒年九十九,尚應鄉試,握筆為文,翁方綱曾記以詩
    (。)
    (鄉試老少同榜)
    (乾隆時,粵東諸生謝啟祚年九十八,猶入秋闈,以年例,當早邀恩賜,大吏每
    (列其名,輒力卻之曰)
諸 生:科名,定分也。老手未頹,安見此生不為耆儒一吐氣乎?
    (丙午鄉試,果中式,謝戲作《老女出嫁》)
作 詩: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
    。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謝嘗以「半百子孫圖」五字合成一壽字贈人。)
    (及百有二歲,朱文正公珪以聞,詔加編修,賜「壽禹昌文」匾。)
    (丁未應會試,特恩授司業銜。)
    (己酉,恭祝高宗八旬萬壽,晉秋鴻臚卿,瀕行,賜詩額以寵之。)
    (又十數年卒,蓋壽近百二十歲矣。)
    (有見其硃卷履歷者,先後三娶二媵)
    (舉十三男,十二女,孫二十九人,曾孫三十八人,玄孫二人。)
    (是科,番禺劉樸石孝廉彬華則以年僅十五而中式,老少同榜,年齡相距為八十
    (三年。)
    (撫軍某《鹿鳴宴紀盛》詩,有「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句。)
    (沈惟熙未冠賜舉人)
    (沈文慤公德潛於儒臣中最稱晚達。)
作 詩:(嘗訓其孫惟熙曰)汝未冠,蒙皇上欽賜舉人,亦知而翁鄉試時,固十七次落第
    秀才乎?
    (蓋文慤年六十有六,始膺鄉舉也。)
    (馮潛齋重赴鹿鳴)
    (馮潛齋,名成修,廣東人。)
    (幼牧牛,年三十四,始游庠。)
    (逾年,登賢書,聯捷,點庶常,改部曹,典蜀試。)
    (又典閩試,得藍彩元作解首。)
    (先是,藍為王安國尚書典試所賞,必欲中元,因與正主司不合,爭之不得)
尚 書:姑置之,此人不中元,吾不信也。
    (閱二十年,果發解,王大喜而藍老矣。)
    (馮督學貴州,旋罷歸。)
    (好論文,有馮八股之目。)
    (年九十餘始卒。)
    (乾隆壬寅八袠,與夫人同庚,康健無恙,屆結褵周甲之期,戚友門生咸集稱慶
    (,重行花燭交拜之禮。)
太夫人:(自署其門云)子未必肖,孫未必賢,屢忝科名,只為老年娛晚景;夫豈能剛,
    妻豈能順,重燒花燭,幸邀天眷錫遐齡。
    (至壬子,重赴鹿鳴。)
    (浙江鄉試誤出經題)
    (乾隆甲寅,浙江鄉試《易經》題,誤出「離為目為火」。)
    (杜奎熾書鄉試策後)
    (杜奎熾,昌黎狂生也,以狂死。)
太夫人:(嘉慶戊辰,應鄉試,書策後千餘言,言)直隸官吏不能奉宣德意,旗民買漢人
    田免租,漢人買旗民田沒其田,且治罪,非普天下王臣王土之意。
尚 書:民遇飢饉,毋得攜族過山海關,非古人移民移粟之道。
太夫人:後之人君,不以一權與人,大小事必從中覆。臣下皆無所作為,委成敗於天子,
    不能給則委之律例。故權之名出於天子,而其實則出於吏,與其權出於吏,無寧
    分其權於臣。
    (書聞,訊之曰)
大 臣:汝年少,不知為此言,必受人指使。言之,當免罪。
太夫人:(奎熾大言曰)奎熾所言,皆忠孝事,天生之,孔孟教之,何者為指使?奎熾生
    十八年,今乃知孔孟為千古忠孝訟師。
    (訊者皆噤且怒,叱曰)
或 為:汝沽名耳!何知忠孝?
太夫人:(奎熾曰)然。奎熾誠沽名,然奎熾今死矣。公等為宰輔,受大恩,萬一樹牙頰
    ,論列是非,朝廷念大體,當不死,輕者罰一歲俸,至款段出都門,極矣。公等
    愛一歲俸,不沽名,奎熾以性命沽名,奎熾誠沽名也。
    (遂罷訊。)
    (房官誤會鄉試卷文)
    (世俗以夫婦好合之事為敦倫,以使令奴僕為飭紀。)
    (嘉慶己卯,浙江鄉試,某房官閱文,見有「飭紀敦倫」大駭曰)
有 句:敦倫豈可飭紀?怪誕極矣!
    (亟以筆直抹之。)
    (魏默深得順天鄉舉)
    (道光辛巳,桐城光聰諧與膠州張曾靄鐵橋為順天鄉試同考官,首題「上長長而
    (民興弟」。)
    (張得一卷,卓犖奇肆,薦之戴可亭相國敦元,極為推賞。)
    (旋因內用「尺布之謠」四字,嫌係漢事,抑置副榜。)
    (逮填榜,知為湖南名士魏源,大為扼腕,然魏即於下科中式順天榜第二名矣。
    ()
    (魏,字默深,邵陽人。)
    (俞理初鄉試紅卷)
    (黟縣俞理初正燮博學久困,道光辛巳江南鄉試,監臨蘇撫某徧諭十六同考官,
    (謂某字號試卷必留意,蓋紅號試卷,外簾有名冊可稽,故監臨知之也。)
    (是科正主考為湯文端公金釗,副主考為熊遇泰,同考某呈薦於熊,並述監臨之
    (言。)
文 端:(熊大怒曰)他人得賄,而我居其名,吾寧為是?中丞其如予何?
    (遂擯棄不閱。)
    (同考不敢再瀆,默然而退,以為卷既薦,吾無責焉矣。)
    (填榜日,監臨主考各官畢集至公堂,中丞問兩主司,某字號卷曾中式否?湯曰
    ()
中 丞:吾未之見也。
文 端:(熊莞爾而笑曰)此徽州卷,其殆鹽商之子耶?
監 臨:鄙人誠愚陋,抑何至是?此乃黟縣俞正燮,皖省積學之士,罕有倫比者也。
    (熊爽然,亟於中卷中酌撤一卷,以俞卷易之,未嘗閱其文字也。)
    (俞遂中式。)
    (吳廷珪得江西鄉舉)
    (道光辛巳,江西鄉闈解元為吳廷珪,浮梁人。)
    (當嘉慶辛酉鄉試時,主司極賞其文,拔置第一。)
    (將發榜,忽失其卷,徧搜不獲,乃易一人。)
    (撤闈後,主司檢行李,於帳頂得一卷,乃初中第一之卷也,懊恨久之。)
    (自是試輒不利,然越二十年而仍獲解首焉。)
    (林文忠創設鄉試信礮)
    (江南人文甲於各省,每鄉試,合江寧、江蘇、安徽三布政司所屬士子,恆萬六
    (七千人,入鎖院時,唱名授卷,竭一晝夜之力未能竣事,有擁擠顛仆者。)
    (某科侯官林文忠公則徐以兩江總督入闈為監臨,創設信礮,立燈牌,陰以兵法
    (部勒之,日晡而點名畢矣。)
    (春鳳池不得鄉試魁選)
    (駐防各省之八旗人士,例得與於所在地之省闈,與漢人一體鄉試,名次亦列入
    (其間,仕不得在前十八名。)
    (前十八名者,除第一名為解元外,餘謂之經魁,蓋士子得專一經也。)
    (江南鄉試同考官分十八房,十八房所中之卷各有一最優者,即以十八房之次序
    (,第其先後,故曰經魁。)
    (蒙古春元,字鳳池,長於文學,中道光癸卯江南鄉試第十九名舉人,座師祁文
    (端公巂藻、賈文端公楨極擊賞其卷,以格於例,未及置魁選為恨。)
    (咸豐癸丑,大挑二等,得七品小京官,改光祿寺署丞,春於是時已絕意進取,
    (優游於鎮江之金焦、北固間矣。)
    (子善彰,國子監博士。)
    (善廣,內閣中書,歷權浙江之西安、浦江縣知縣,皆以科第起家。)
    (善康,未仕,隱於商。)
    (善述、善餘均太學生。)
    (善揚,附生,畢業於江蘇師範學校。)
    (五人以關節得鄉舉)
    (道光甲辰恩科江南鄉試,青浦中式者五:曰陳瑑,曰葛桐銜,曰王映江,曰諸
    (成琮,曰王浩。)
    (當赴試時,五人實同舟。)
    (至金陵,泊舟下關,有一蒼頭誤送一函至,五人啟視之,則關節也。)
    (乃送某巨公之子者,謂今科闈藝須用《尚書》。)
    (遂亟封其書,還其人,而祕之。)
    (及入闈,五人得題,委按《尚書》意義,力為詮發。)
    (榜發,果皆售,蓋皆於無意中得之也。)
    (然五人中,多漢學名家。)
    (瑑,字小蓮,精研六書,具有神悟,晚習九章術,自號六九學人。)
    (學使曾批其文,謂為大江南北第一。)
    (桐銜,字稚侯,年最少。)
    (映江,字永伯,湛深經學,尤深於《書》,著有《顧命康王之誥》考辨大旨。
    ()
    (成琮,字彥卿,亦以文鳴,熟精注疏。)
    (浩,字荊門,通六書,精考證。)
    (惟桐銜之文,為人所捉刀也。)
    (江南鄉試之麗六卷)
    (崑山徐朗齋大令鑅慶,健庵尚書裔孫也,有雋才,跅弛不羈。)
    (道光己酉,鄉試二場畢後,飲於奏淮妓艇,大醉不醒,三場誤點名,未入闈而
    (其卷已掄元矣。)
    (闈中徧求三場卷不得,主司歎惋累日。)
    (刊程墨時,錄其文於解首之前,不刊名而刊紅號,曰「麗六」。)
賦 詩:(徐)虛名麗六流傳徧,下第江南第一人。
    (翁叔平喜罵鄉試監生)
    (咸豐戊午,翁叔平協揆同龢與潘文勤同典陝西試,二人故姻好也。)
    (並坐一堂閱卷,翁得劣卷,橫抹,大聲罵曰)
文 勤:此必監生卷。
二 人:(潘言於翁曰)來朝,將與君分堂閱卷。
二 人:(翁請故)子誠大秀才拔貢生,我乃監生,不堪遭君罵也。
    (翁大笑,允改口,然越數日而罵如初矣。)
    (陸溶為歪頭舉人)
    (蘇州陸溶工制藝,鄉試屢不第,益發憤讀書。)
    (某歲,遇大比,將行前焚香告天曰)
一 日:某半生辛苦,不能博一第,如命中應有此福,雖遲數年無害;脫令無也,願略減
    壽算以易之,俾白屋儒生,亦有吐氣揚眉之一日。
    (禱訖,伏地大哭。)
    
    
119**時間: 地點:
    (是年,果中式。)
    (未久即病死。)
    (陸頸有創痕,頭常於欹一面。)
    (相傳陸於粵寇擾蘇時,奔避不及,一寇以利刃砍頸,深入數寸,不絕者三分之
    (一,暈仆於地,越一晝夜始蘇,砍處已為頸血凝合,遂得不死。)
    (然其頭已偏而不正,人謂之歪頭舉人。)
    (江南冬行鄉試)
    (同治甲子夏,江寧既克,粵寇平。)
    (及冬,江督曾文正公國藩奏請補行江南鄉試,藉以鳩集流亡也。)
    (不以八月而以冬,故不曰秋闈而曰冬闈。)
    (解元為江璧,第三人為吳大澂,文正與主司劉琨相慶,謂江璧二字,適為江南
    (肅清之義,蓋至是而長江流域完璧歸趙也。)
    (吳大澂三字,蓋至是而三吳澄清也。)
    (吳,字清卿,後官湖南巡撫。)
    (滄粟為人得鄉舉)
    (光緒初,山右郝某富甲一邑,解風雅,好客。)
    (有二子,長者年弱冠,延某孝廉為師。)
    (孝廉學淹博,負時譽,廉靜寡欲,有古君子風,以故賓主甚相得。)
    
    
120**時間: 地點:
    (一日,有客訪郝,郝臥未起,客翩然入塾,孝廉與之談,滔滔清辯,如讀破萬
    (卷書者,孝廉雅重之,恨相見晚。)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