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  至 第一〇〇

91**時間:接上 地點:野廟(古寺傍)
    (寺傍有野廟久癈,虎穴其中。)
    (行客不知,誤宿此廟,遭虎所啖。)
    (次早寺僧取其行囊,自利以為常事。)
    (先生既不得入寺,乃就宿野廟之中。)
    (饑疲已甚,於神案下熟寢。)
    (夜半群虎遶廟環行,大吼,無敢入者。)
    
    
92**時間:清晨(次日) 地點:同上
    (天明寂然。)
    (寺僧聞虎聲,以為夜來借宿之客,已厭虎腹。)
    (相與入廟,欲簡其囊。)
    (先生夢尚未醒。)
    (僧疑為死人,以杖微擊其足。)
    (先生蹶然而起。)
山寺僧:(大驚)公非常人也!不然豈有入虎穴而不傷者乎?
先 生:(茫然不知)虎穴安在?
山寺僧:即此神座下是矣!
    (僧心中驚異,反邀先生過寺朝餐。)
    
    
93**時間:稍後 地點:山中古寺殿後
    (餐畢,先生偶至殿後。)
    (先有一老道者打坐,見先生來即起相訝曰)
道 者:貴人還識無為道者否?
    (先生視之,乃鐵柱宮所見之道者,容貌儼然如昨,不差毫髮。)
道 者:前約二十年後相見於海上,不欺公也。
    (先生甚喜,如他鄉遇故知矣。)
先 生:我今與逆瑾為難,幸脫餘生,將隱姓潛名,為避世之計,不知何處可以相容?望乞指教。
道 者:汝不有親在乎?萬一有人言汝不死,逆瑾怒逮爾父。誣以北走胡,南走越,何以自明?汝進退
    兩無據矣!
    (因出一書示先生,乃預寫就者,詩曰)
旁 白:(無為道者)二十年前已識君,今來消息我先聞。君將性命輕毫髮,誰把綱常重一分?寰海已
    知誇令德,皇天終不喪斯文。英雄自古多磨折,好拂青萍建大勳。
    (先生服其言,且感其意,乃決意赴謫。)
    (索筆題一絕於殿壁,詩曰)
旁 白:(先生)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日明飛錫下天風。
    (先生辭道者欲行。)
道 者:吾知汝行資困矣。
    (乃於囊中出銀一錠為贈。)
    
    
94**時間:數日後 地點:婁一齋宅
    (先生得此盤纏,乃從間道遊武夷山,出鉛山,過上饒,復晤婁一齋。)
婁一齋:(大驚)先聞汝溺於江,後又傅有神人相救。正未知虛實,今日得相遇,乃是斯文有幸!
先 生:某幸而不死,將往謫所。但恨未及一見老父之面,恐彼憂疑成病,以此介介耳。
婁一齋:逆瑾遷怒於尊大人,已改官南京宗伯矣。此去歸途便道可一見也。
    (先生大喜。)
    (婁公留先生一宿,助以路費數金。)
    
    
95**時間:數日後 地點:南京龍山公官署
    (先生逕往南京,省覲龍山公。)
    (父子相見出自意外,如枯木再花,不勝之喜,居數日不敢久留。)
    
    
96**時間:數日後 地點:往龍場路上
    (即辭往貴州,赴龍場驛驛丞之任。)
    (攜有僕從三人,始成行李模樣。)
    (龍場地在貴州之西北,宣慰使所屬。)
    (萬山叢棘中,蛇虺成堆,魍魎晝見,瘴癘蠱毒,苦不可言。)
    (夷人語言又皆舌難辯。)
    (居無宮室,惟累土為窟,寢息其中而已。)
    (夷俗尊神,有中土人至,往往殺之以祀神,謂之祈福。)
    
    
97**時間:數日後 地點:龍場
    (先生初至。)
    (夷人欲謀殺先生,卜之於神不吉。)
神 人:(夜夢神人告曰)此中土聖賢也。汝輩當小心敬事,聽其教訓。
    (一夕而同夢者數人,明旦轉相告語。)
    (於是有中土往年亡命之徒能通夷語者,夷人央之通語於先生,日貢食物,親近歡愛如骨肉。
    ()
    (先生乃教之範木為墼,架木為梁,刈草為蓋,建立屋宇;人皆效之,於是一方有棲息之所。
    ()
    
    
98**時間:數日後 地點:龍岡書院(龍場)
    (夷人又以先生所居湫隘卑濕,別為之伐木構室,寬大其制。)
    (於是有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統名曰龍岡書院。)
    (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
    (先生日夕吟諷其中,漸與夷語相習。)
    (乃教之以禮義孝悌,亦多有他處夷人特來聽講,先生息心開導略無倦怠之色。)
    
    
99**時間:數日後 地點:龍岡書院
    (久之得家信,言逆瑾聞先生不死,且聞父子相會於南都,益大恚忌,矯旨勒龍山公致仕歸鄉
    (。)
先 生:瑾怒尚未解也。得失榮辱,皆可付於度外。惟生死一念,自省未能超脫。
    (乃於居後鑿石為槨,晝夜端坐其中。)
    (胸中灑然,若將終身夷狄患難俱忘之矣。)
    (僕人不堪其憂,每每患病。)
    (先生輒寬解之,又或歌詩製曲,相與諧笑,以適其意。)
旁 白:(先生)設使古聖人當此,必有進於此者;吾今終未能免排遣二字,吾於格致工夫未到也。
    
    
100**時間:稍後 地點:石槨內(梦中)
    (忽一夕夢謁孟夫子。)
    (孟夫子下階迎之,先生鞠躬請教,孟夫子為講良知一章,千言萬語指證親切,夢中不覺叫呼
    (。)
    (僕從伴睡者俱驚醒。)
先 生:(豁然大悟,嘆曰)聖賢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謂格物,格此者也;所謂致知
    ,致此者也。不思而得,得甚麼?不勉而中,中甚麼?總不出此良知而已!惟其為良知,所以
    得不繇思,中不繇勉。若舍本性自然之知,而紛逐於聞見,縱然想得著,做得來;亦如取水於
    支流,終未達於江海;不過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試之變化,終有窒礙,不繇我
    做主;必如孔子從心不踰矩,方是良知滿用。故曰:無入而不自得焉。如是又何有窮通榮辱死
    生之見,得以參其間哉。
    (於是嘿記五經,以自證其旨,無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