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 至 第二八
21**時間: 地點:
(明日皆稱疾,請解兵權。)
(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賜賚甚厚,諸功臣皆以善終。)
(趙韓王事太祖時,有群臣立功,當遷官。)
(上素嫌其人,不與。)
趙 普:(普堅以為請)刑以懲罪,賞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賞者,天下之刑賞,
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上怒甚,起,普亦隨之。)
(上入宮,普立於宮門,久之不去。)
(上寤,乃可其奏。)
(普欲除某人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
22**時間: 地點:
(明日,普復奏之,又不用。)
23**時間: 地點:
(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壞裂投地,普顏色自若,徐拾奏歸補綴,明日復
(進之。)
(上乃寤,用之,後果稱職。)
(呂文穆公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
(有一朝士,家藏古鑒,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
呂蒙正:(其弟因間從容言之)吾面不過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其弟遂不敢言。)
(聞者歎服,以謂賢於李衛公遠矣。)
(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呂文穆公為相,夾袋中有冊子,每四方替罷謁見,必問其有何人才,隨即疏之
(,悉分門類,或有一人而數人稱,必賢也。)
(朝廷求賢,取之囊中。)
(故公為相,文武百官各稱職者,以此。)
(張文定公齊賢為相時,戚裡有爭,分財不均,更相訴訟,更十餘斷,不能服。
()
(公即命各供狀,結實,乃召兩吏趨歸其家,令甲入乙舍,乙入甲舍。)
(呂正惠公端居相位,會太宗大漸,李太后與宣政使王繼恩忌太子英明,陰與參
(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謀,立潞王元佐。)
(上崩,太后使繼恩召端,端知有變,鎖繼恩於閣內,使人守之而入。)
李太后:(謂曰)宮車已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何如?
端 王:(端曰)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豈可遽違先帝之命,更有異議!
(乃迎太子,立之。)
(真宗即位、垂簾引見群臣,呂端於殿下平立不拜,請捲簾升殿審視,然後降階
(,率群臣拜呼萬歲。)
(錢宣靖公若水為樞密副使時,李繼隆與運使盧之翰有隙,欲陷之罪,遂奏轉運
(使乏軍糧,太宗怒,立召中使一人,付三函,令乘驛馳取轉運使盧之翰等三人
(首。)
(公爭之,請先推驗有狀,然後行法。)
(上大怒,拂衣起入禁中。)
(二府皆罷,公獨留廷中不去。)
(上既食,久之,使人偵廷中有何人)
中使甲:有細瘦而長者尚立焉。
宋太宗:(上出詰之)爾以同州推官再期為樞密副使,朕以爾為賢,乃不才如是耶!
錢若水:陛下不知臣無狀,使得待罪二府,臣當竭其愚慮,不避死亡。今陛下據李繼隆一
幅奏書,誅三轉運使,雖有罪,天下何由而知之?鞫驗事狀明白,加誅何晚。
(上意解,如若水議,三人皆黜為行軍副使。)
(既而遼入塞,事皆虛誕,繼隆坐罷招討、知秦州。)
(王晉公事太祖,為知制誥。)
(太祖遣使魏州,以便宜付之,蓋魏州節度使符彥卿有飛語聞於上。)
(至魏,得彥卿家僮二人,挾勢恣橫,以便宜決配而已。)
宋太祖:(及還朝)汝敢保彥卿無異意乎?
王 祐:臣與符彥卿家各有百口,願以臣之家口保符彥卿。
王 祐:五代之君,多因忌猜殺無辜,致享國不長,願陛下以為戒。
(王為相時,宮禁火災,真宗驚惶,語王旦曰)
宋真宗:兩朝所積,朕不敢妄費,一朝殆盡,誠可惜也。
王 旦:陛下富有天下,財帛不足憂,所慮者,政令賞罰,有所不當耳。臣備位宰相,天
災如此,臣當罷免。
(繼上表待罪。)
(上乃降詔罪己,許中外上封事,言朝政得失。)
(後有大臣言非天災,乃王宮失於火禁,請置獄。)
(上出其狀,當斬決者數百人。)
王 旦:(公持以歸,翌日,乞獨對曰)初火災,陛下降詔罪己,臣上表待罪。今行此刑
,恐不副前詔,有違天意。果欲行法,願罪臣以明無狀。
(上欣然聽納,免死幾百輩。)
(文正公以上官泌知河陽,諸公白公,泌欲轉運使。)
朝臣甲:(會京東有闕)可差上官泌。
(公不答,因奏對,言泌向日議差河陽,然亦合入一職司,會京東轉運使闕,更
(稟上旨。)
(上閱泌歷任日,與轉運使。)
朝臣甲:(歸相語曰)王公無私如此。
(王文正公為相,張士遜出為江西轉運使,辭公於政事堂,且求教。)
王 旦:(公從容曰)朝廷榷利至矣。
(士遜起謝,後迭更是職,思公之言,未嘗求錐刀之利。)
識者甲:(識者曰)此運使最識大體。
(王文正公再蒞大名,代陳堯咨。)
(既視事,府署毀圯者,即舊而葺之,無所改作;什器之損失者,修補之如數。
()
(政有不便,委曲彌縫,悉掩其非。)
(及移守洛帥,陳復為代,睹之歎曰)
陳堯咨:王宜為宰相,我之量不及也。
(蓋陳以昔時之嫌,意謂公必反其故,發其隱也。)
(王文正公為相時,寇準知永興軍,誕日,排設如聖節儀,晚衣黃服,簪花走馬
(。)
(或奏寇準有叛心,怒甚,手出奏示執政曰)
宋真宗:寇準乃反耶!
王 旦:(旦熟視,笑曰)寇準許大年紀,尚駿耳!可札與寇準知。
(上意亦解。)
(文正公為相,有求差遣,見其人材可取,將收用,必正色拒絕之,已而擢用,
(或不足收用,必和顏溫語待之。)
王 旦:(子弟問故)用賢,人主之事,我若受其請,是市私恩也,故峻絕之,使恩歸於
上。若其不用者,既失所望,又無善辭,此取怨之道也。
(王文正公或歸私第,不去冠帶,入靜室中默坐,家人惶恐,莫敢見者,而不知
(其意。)
(後公弟以問趙公安仁,趙公曰)
趙安仁:見議事,公不欲行,而未決,此必憂朝廷矣。
(王文正公以病求罷,入見滋福殿。)
宋真宗:朕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病如此。
(因命皇太子拜公。)
王 旦:太子盛德,必任陛下事。
(因薦可為大臣者十餘人,後皆為名臣。)
(李文靖公為相,真宗雅敬之,嘗問治道所宜先。)
李 沆:(沆曰)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此最為先。
李 沆:(帝問其人)梅詢、曾致堯等是也。
(帝深然之。)
(李文靖公每言丁晉公小人之才,不可用。)
(寇萊公始與晉公善,薦於文靖屢矣,而終未用。)
24**時間: 地點:
(一日,萊公語文靖曰)
寇 準:比屢言丁謂之才,而相公終不用,豈其才不足耶?
李 沆:如斯人者,才則才矣,顧其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
寇 準:如謂者,終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李 沆:(文靖笑曰)他日後悔,當思吾言。
(晚年與寇權寵相軋,交互傾奪,至有海康之禍,始服文靖之先識。)
(《龜山語錄》)
宋真宗:(問李文靖曰)人皆有密啟,而卿獨無,何也?
李 沆:臣待罪宰相,公事則公言之,何用密啟?夫人臣有密啟者,非讒即佞,臣常惡之
,豈可效尤。
宋真宗:(上曰)善。
(祖宗時宰相如此,天下安得不治。)
(向文簡公知廣州,至荊南,即市南藥以歸,在官一無所須,以廉清聞。)
(張忠定公自蜀還,詔以牛冕代公。)
張 詠:冕非撫御才,其能綏輯乎?
(逾年,果致王均之亂,後雖討平之,而民尚未寧。)
(上以公前治蜀,長於安集,威惠在人,復以公知益州事。)
(蜀民聞之,皆鼓舞相慶。)
(公知民信,易嚴以寬,凡一令之下,人情無不慰愜,蜀部遂大治。)
張 詠:(問李畋曰)百姓果信我否?
李 畋:侍郎威惠及民,民皆信服。
張 詠:前一任未也,此一任應稍稍爾。秀才只此一個,信五年,方得成。
張 詠:(公誨李畋曰)子異日為政,信及於民,然後教之;言及於義,然後勸之;動而
有禮,然後化之;靜而無私,然後民安而樂業矣。行斯四者,在乎先率其身;不
然,則退必有後言矣。
(馬正惠公知節,自始仕以至登用,遇事謇謇,未嘗有所顧憚。)
(王冀公、丁晉公用事,每廷議不直,輒面詆之。)
(真宗初或甚忤,然終以此知公,而天下至今稱其正直。)
(嘗與王欽若奏事上前,欽若或懷數奏,出其一二,其餘匿之,既退,以己意稱
(聖旨行之。)
(嘗與公俱奏事上前,欽若將退,公目之曰)
馬知節:懷中奏何不盡出之!
馬知節:(又與同列奏對次,忽厲聲曰)王欽若等讀盡札子,莫謾官家!
(公退,見王文正公,詞色尚怒)
馬知節:諸子上前議論如此,吾幾欲以笏擊死之,但恐驚動君相耳!
(公歎撫久之。)
(李謙溥有將劉進,勇力絕人,數以少擊眾。)
(并人患之,乃以蠟丸封書讒進,陽遺其丸,晉帥趙贊得之以聞。)
(即詔謙溥械送闕下,謙溥曰)
李謙溥:此反間也,願以闔門保之。
(太祖得奏,遽釋進,厚賜金帛遣之。)
(畢文簡公士安,在政府時,契丹謀入塞,公首疏五事,陳選將、餉兵、理財之
(策,帝多納用,乃進公吏部侍郎、參知政事。)
(入謝,帝曰)
宋真宗:行且相卿,然時方多事,求與卿同進者其誰可?
畢士安:(公頓首辭謝)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
宋真宗:(帝曰)聞其性剛使氣。
畢士安:準資方正,慷慨有大節,忘身徇國,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積,朝臣罕出其右者
,第不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雖蒙休德,涵養安佚,而西北跳樑為邊境患,
正若準者所宜用也。
宋真宗:(帝曰)然。
(王沂公為相,會章聖不豫,劉后諷宰臣丁謂,欲臨朝,中外洶洶,無敢言者。
()
王 曾:(公謂后戚錢惟演曰)漢之呂后,唐之武氏,皆據非其位,其後子孫誅戮,不得
保首領。公,后之肺腑,何不入白皇后?萬一宮車不諱,太子即位,太后輔政,
豈不為劉氏之福乎?若欲稱制,以取疑於天下,非惟劉氏之禍,恐亦延及公矣。
(惟演大懼,入白之,其議遂止。)
(王沂公在中書,章聖上仙,外尚未聞,中書、密院同入問起居,召詣寢閣,東
(面垂帷,明肅傳遺命,輔立皇太子,及皇太后權聽斷軍國大事,退而發哀。)
(公於殿廬草具遺制,丁謂欲去權字)
王 曾:皇帝沖年,太后臨朝,斯已國家否運,稱權猶足示後,況言猶在耳,何可改也。
且增減制書有法,豈期表則之地,先欲亂之耶?
丁 謂:(謂勃然曰)參政卻欲擅改遺制乎?
王 曾:曾適來寢殿中,實不聞此言。若誠有之,豈敢改!
(章獻明肅太后權處分軍國事,聽斷儀式,久而未定。)
(丁謂欲每議大政,則皇太后坐後殿,朝執政,朔望則皇帝坐前殿,朝群臣,其
(餘庶務,中書、樞密院平決之。)
(公時判禮儀院,獨奏曰)
王 曾:天下者,太祖、太宗、先帝之天下也,非陛下之天下也。奈何使兩宮異位,不共
天下之政,是壅主上之聰明,絕下情而不使通。況宮人專政,亂之始也。
(乃採用蔡邕所述東漢故事,皇帝在左,母后在右,同殿垂簾,中書、樞密院以
(次奏事,如儀,而後人心始定。)
(景德中,朝廷始與契丹通好,詔遣使,將以北朝呼之,公請止稱契丹本號,朝
(論韙之。)
(沂公與李觀察維、薛尚書失同謁王文正公,公托病,薛頗不平。)
(公婿韓億時在門下,見之,一日以此白公)
王 曾:韓郎未之思耳。王、薛,皆李之婿,相率而來,恐有所干於朝廷,事果不可,沮
之無害,若可行,答以何辭?執政之大忌也。
韓 億:(韓謝曰)非億所知。
(李文定公迪居相位,真宗不豫,大漸之夕,公與宰執以祈禳宿內殿。)
(時仁宗幼沖,八大王元儼者有威名,以問疾留禁中,累日不肯去。)
(執政患之。)
翰林侍:(偶翰林司以金盂貯熱水)王所須也。
(文定取案上墨筆攪水中,盡黑,令持去。)
(王見之大驚,意其有毒也,好上馬去。)
(文定臨事大率類此。)
(真宗既疾甚,殆不復知事,李迪、丁謂同作相。)
(內侍雷允恭者,嬖臣也,自劉后以下,皆畏事之,謂之進用,皆允恭之力。)
(嘗傳宣中書,欲以林特為樞密副使,迪不可)
李 迪:除兩府,鬚面奉聖旨。
(翌日爭之上前,聲色俱厲。)
(謂辭屈,俯首鞠躬而已。)
(謂既退,迪獨留納札子,上皆不能省記,而二相皆以郡罷。)
(允恭傳宣謂家,以中書闕人,權留謂發遣,謂因直入中書,見同列,召堂吏諭
(之,索文書閱之,來日與諸公同奏事,上亦無語。)
(眾退獨後,及出,道過學士院,問吏)
丁 謂:今日學士誰直?
小吏甲:劉學士筠。
(謂呼筠出,口傳聖旨,令謂復相,可草麻。)
劉 筠:(筠曰)命相必面得旨,果爾今日必有宣召麻,乃可為也。
(無如之何,他日再奏事,復少留退,過學士院,復問誰直)
小吏甲:錢學士惟演。
(謂復以聖旨語之,惟演即從命。)
(既復相,乃逐李公及其黨,正人為之一空。)
(丁公謂險詐,然亦有長者言,常怒一朝士,再三語及,輒稍退不答,上作色曰
()
宋真宗:如此叵耐問!
(輒不應。)
丁 謂:雷霆之下,臣若更加一言,則齏粉矣。
(真宗欣然嘉納。)
(魯肅簡公為正言,事有違誤,風聞彈疏,真宗稍厭之。)
魯宗道:(公自訟於上前曰)臣在諫列,而諫守,臣職也。陛下以數而厭之,豈非事納諫
之虛名,俾臣屍素苟祿乎?臣竊愧之,願得罷去。
(上悅其忠,慰勉以遣。)
(他日,御筆題殿壁曰「魯直」。)
(呂文靖公當仁宗初蒞政,問輔臣)
宋仁宗:四方奏獄來上,不知所以裁之,如之何則可?
呂夷簡:凡奏獄,必出於疑,疑則從輕可也。
(帝深以為然。)
(故終仁宗之世,疑獄一從於輕。)
(呂許公,慶歷初,仁宗服藥,久不視朝,一日聖體康復,思見執政,坐便殿,
(促召二府宰臣,公聞命,移頃方赴。)
(比至,中使數輩促公,同列亦贊公速行,公愈緩轡。)
(既見,上曰)
宋仁宗:久疾方平,喜與卿等相見,而遲遲其來,何也?
呂夷簡:陛下不豫,中外頗憂,一旦聞急召近臣,臣若奔馳以進,慮人心驚動耳。
(上以為得輔臣之體。)
(天聖時,大內火災,宮室略盡。)
(比曉,朝者盡至。)
(日宴,宮門不發,不得聞上起居,兩府請入對,不報。)
(久之,追班,上御拱宸門樓,有司贊謁,百官盡拜樓下,公獨立不動。)
呂夷簡:(上使人間其意)宮庭有變,群臣願一望天顏。
(上為舉簾,俯檻見之,乃拜。)
(陳文惠公堯佐謂治煩之術,任威以擊強,盡察以防奸,譬如激水,而欲其澄也
(。)
(故公為政,一以誠信。)
陳堯佐:(每歲正月夜放燈,則悉籍惡少年禁錮之,公召諭曰)尹以惡人待汝,汝安能為
善?吾以善人待汝,汝忍為惡耶?
(因盡縱之。)
(凡五夜,無一人犯法者。)
(杜正獻公有為縣令,公戒之曰)
杜 衍:子之才器,一縣令不足施。然切當韜晦,無露圭角,不然無益於事。
門生甲:公平生以直亮忠信取重天下,今反誨某以此,何也?
杜 衍:衍歷任多歷年久,上為帝王所知,次為朝野所信,故得以申其志。今子為縣令,
卷舒休戚,係之長吏。夫良二千石固不易得,若不奉知,子烏得以申其志,徒取
禍爾。
(龐莊敏公過京師謁上,時上新用文、富為相)
宋仁宗:朕新用二相,如何?
龐 籍:二臣皆朝廷高選,陛下拔而用之,甚副天下之望。
宋仁宗:(上曰)誠如卿言。文彥博猶多私,至於富弼,萬口同詞,皆云賢相也。
龐 籍:文彥博,臣頃同在中書,詳知所為,實無所私,但惡之者毀之耳。富弼頃為樞密
副使,朝士大夫未有與之為怨者,故交口譽之,冀其進用,而已有所利焉。若富
弼以陛下之爵祿樹私恩,則非忠臣,又何足賢也。陛下所宜深察。且陛下既知二
臣之賢而用之,則當信之堅,任之久,然後可以責成功。
宋仁宗:(上曰)卿言是也。
(至和三年,以災異,詔中外咸言得失。)
(公密疏曰:太子天下本,今陛下春秋固方盛,然太子不豫建,使四方無所繫心
(。願擇宗室之宜為嗣者,早決之。群情既安,則災異可塞矣。)
(諫議田錫好直諫,太宗時,上言軍國要機者一,朝廷大體者四。)
(真宗即位,屢召對言事,嘗請抄略《御覽》三百六十卷,日覽一卷,又彩經史
(要言為御屏風十卷,以便觀覽。)
(及卒,謂李沆曰)
宋真宗:田錫,直臣也,天何奪之速。
(朝廷每少有闕失,方在思慮,錫之章奏已至矣。)
宋真宗:(每見公,色必莊,嘗目之曰)朕之汲黯也!
宋真宗:(幸龍圖閣閱書,指東北隅架二漆函,謂陳堯咨曰)此田錫章疏也。
(王文忠公堯臣使還,行至涇州,而德勝寨兵逼其將姚貴閉城叛,公止道左,解
(裝為榜,射城中以招貴,且發近兵討之。)
小吏甲:(初,吏白曰)公奉使,且還歸報天子爾。貴叛,非公事也。
王堯臣:貴,土豪也,頗得士心,然初非叛者。今不乘其未定,速招降,後必生事,為朝
廷患。
(貴果出降。)
(王公質通判蘇州,州守黃宗旦得盜鑄錢者百餘人,以托公。)
王 質:事發無跡,何從得之?
黃宗旦:(宗旦曰)吾以術陰鉤出之。
王 質:仁者之政,以術鉤人,置之死而又喜耶?
黃宗旦:(宗旦慚服,悉緩其獄,稱公曰)君子也。
(韓魏公為右司諫,時災異數見,公以災異屢發,主於執政者非才,累言於上。
()
韓 琦:(又奏曰)若杜衍、范仲淹、孔道輔、宋祁、胥偃,眾以為忠正之臣,可備進擢
者;王曾、呂夷簡、蔡齊、宋綬,亦人所屬望也。
(章十上,不報,公抗疏乞出。)
(疏示中書,敕御史台集百官會議。)
(上乃罷宰臣王隨、陳堯佐、參政韓億、石中立等四人。)
(及宣麻日,乃張士遜、昭文章得象、集賢宋庠、晁宗慤參政,天下大失望。)
(是時朝廷欲以公為知制誥,寵其盡言。)
韓 琦:諫行足矣,因取美官,非本意也。人其謂我何?
(公又言賞罰當從中書出,今數聞有內降,不可不止。)
王 曾:(王沂公見公論事切直)比年台諫官多畏避,為自安計,否則激發近名,如君不
負所職。
(公為諫官三年,所存諫藁,欲斂而焚之,以效古人謹密之義。)
(然恐無以表章從諫之美,乃集七十餘章,為三卷,曰《諫垣存藁》,自序於首
(,略曰:諫主於理勝,而以至誠將之。)
(韓魏公居相位。)
(初,英宗即位,以憂得心疾,太后垂簾同聽政。)
(帝遇宦官少恩,左右多不悅者,乃讒間兩宮,遂成隙。)
(太后對輔臣,嘗及之。)
(公慮宮中有不測者,一日因對,以危言感動太后曰)
韓 琦:臣等只在外面,不得見官家內中保護,全在太后。若官家失照管,太后亦未安穩
。
曹太后:(驚曰)相公是何言語?自家更是用心。
韓 琦:太后照管,則眾人自照管。
(同列為縮頸流汗。)
朝臣甲:(或謂公曰)語不太過否?
韓 琦:不得不如此。
(間有傳帝在禁中過失事,眾頗惑之。)
韓 琦:豈有殿上不曾錯了一語,而入宮門,得許多錯來,自爾妄傳語。
(言者稍息。)
(帝疾甚,時有不遜語。)
(太后不樂。)
(大臣有不預立皇太子者,陰進廢立之計,惟公確然不變。)
(參政歐陽修深助其議。)
(嘗奏事簾前,太后嗚咽流涕,遽道不遜狀。)
韓 琦: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爾。子病,母可不容之乎?
(不懌,修乃進曰)
歐陽修:太后事仁宗數十年,仁聖之德,著於天下。婦人之性,鮮不妒忌。昔溫成驕恣,
太后處之裕如,何所不容。今母子之間,而反不能忍耶?
曹太后:得諸君知此,善矣。
(太后意稍和。)
歐陽修:(修復進曰)仁宗在位歲久,德澤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駕,天下稟承遺命
,奉戴嗣君,無一人敢異辭者。今太后一婦人,臣等五六措大耳,舉足造事,非
仁宗遺意,天下誰肯聽從?
(太后默然。)
(日,琦等見帝,帝曰)
宋英宗:太后待我無恩。
韓 琦:自古獨稱舜為大孝者,蓋父慈愛而子孝,此常不足道,惟父母不慈愛而子不失孝
,乃可稱爾。今但陛下事之未至耳,父母豈有不慈者?
(帝大悟,自是不復言太后短矣。)
(韓魏公事仁宗,受遺詔輔太子。)
(英宗初為皇子時,允弼最尊,屬心不平,及即位,先獨召允弼入,稱先帝晏駕
(,皇子即位,大王當賀。)
趙允弼:皇子為誰?
韓 琦:某人。
趙允弼:豈有團練使為天子者?何不立尊行。
韓 琦:先帝有詔。
趙允弼:焉用宰相?
韓 琦:(公叱下曰)大王,人臣也,不得無禮!
(左右甲士已至,遂賀;次召諸親王見六軍百官,中外晏然。)
(英宗即位已數日,初掛服於柩前,哀未發而疾暴作,大呼,語言恐人,所不可
(聞。)
(左右皆反走,大臣輩駭愕癡立,莫知所措。)
韓 琦:(公亟投杖於地,直趨至前,抱入簾曰)誰激惱官家,且當服藥。
韓 琦:(內人驚散,公呼之來,擁上以授之曰)皆須用心照管官家。
韓 琦:(再三慰安以出,仍戒見者曰)今日事,惟某人見,某人見,外人未有知者。
(復就位哭,處之若無事。)
(英宗即位有疾,光憲太后垂簾同聽政。)
(有入內都知任守忠者,奸邪反覆,間諜兩宮。)
(時司馬溫公知諫院,呂諫議為御史,凡十數章,請誅之。)
(英宗雖悟,未施行。)
(公一日出空頭敕一道,參政歐陽修已簽,趙槩難之。)
歐陽修:(修曰)第書之,韓公必自有說。
(公坐政事堂,召守忠,數其罪,謫蘄州,取空頭敕填之,差使臣即日押行,意
(以為少緩則中變矣。)
(英宗初以憂疑得心疾,太后垂簾聽政。)
(公潛察帝已安,而未有還政意,乃先建議於帝曰)
韓 琦:可一出祈雨,使天下之人識官家。
(甲午,祈雨於相國寺及醴泉觀,士庶歡呼相慶。)
(戊申,太后出手書,付中書還政,是日,遂不復處分軍國事。)
(先是上疾稍愈,間日御前後殿視朝,聽政兩府。)
(每退朝,入內東門小殿,覆奏太后如初。)
(太后再出還政手書。)
(上既康復無他,太后復降詔書還政,亦欲罷東殿垂簾。)
(嘗一日取十餘事並以察上,上裁決如流,悉皆允當。)
(公退,與同列相賀,謂曾公亮等曰)
韓 琦:昭陵復土,琦合求退,顧上體未乎,遷延至今。上聽斷不倦如此,誠天下之大慶
。琦當於簾前先白太后,請一鄉郡,須公等贊成之。
(公詣東殿覆奏,上所裁決十餘事,太后每事稱善。)
(同列既退,獨留白太后,如向與公亮等言。)
曹太后:相公安可求退?老身合居深宮,卻每日在此,甚非得已,且容老身先退。
(公即稱前代如馬、鄧之賢,不免貪戀權勢,今太后便能復辟,誠馬、鄧所不及
(,因再拜稱賀;且言台諫亦有疏章,乞太后還政,未審決取何日撤簾。)
(太后遽起,公即厲聲命儀鑾司撤簾。)
(簾既落,猶在御屏後,微見太后衣也。)
(韓魏公當仁宗之末,英宗之初,朝廷多故,公臨大節,處危疑,苟利國家,知
(無不為。)
朝臣乙:(或諫曰)公所為如是,萬一蹉跌,豈惟身不自保,恐家無處所,非明哲之所尚
也。
韓 琦:此何言也!凡為人臣者,盡力以事君,死生以之,顧事之是非如何耳。至於成敗
,天也,豈可豫憂其不成,遂輟不為哉!
(聞者愧服其忠勇如此。)
(英宗初晏駕,急召上,未至,英宗復手動。)
(曾公愕然,亟告韓魏公,欲止召太子。)
韓 琦:(公拒之曰)先帝復生,乃一太上皇!
(愈促召上。)
(其達權知變如此。)
(韓魏公知大名,魏之牒訴甚劇,而事無大小,親視之,雖在疾病不出,亦許通
(問請命,而就決於臥內。)
(或以公任勞事過多,勉其委於佐屬,而少自便安)
韓 琦:兩辭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奪,至此一言而決。吾親之猶恐有所不
盡,況可以委人乎?
(韓魏公嘗謂處事不可有心,有心則不自然,不自然則擾。)
(太原土風喜射,故民間有弓箭社。)
(公在太原,不禁亦不驅,故人情自得,亦可寓武備於其間。)
(後繼政者,下令籍為部伍,仍須用角弓。)
(太原人貧素,只用木弓,自此有賣牛置弓者,人始騷然矣,蓋出於有心也。)
(為相,曾公為亞相,趙康靖、歐陽公為參政,凡事該政令,則曰)
韓 琦:問集賢。
韓 琦:(該典故,則曰)問東廳。
韓 琦:(該文學,則曰)問西廳。
(至於大事,則自決之,人以為得宰相體。)
(韓魏公在相位,所汲引多正直有名,或忠厚可鎮風俗,列侍從,備台諫,以公
(議用之,多有未嘗識者,人亦不知出何人。)
(門下所薦,引於上前者,未嘗輒漏其語。)
(間上有宣諭,或同寮談說,人始聞之。)
(公初罷相,上問孰可以為執政者,公力薦韓絳忠直,公輔之器,上遂用為樞密
(副使。)
(既而有排毀絳者,上曰)
宋英宗:韓琦之去,惟薦此人。
(魏公當國日,東坡試制科中程,英宗即欲便授知制誥。)
韓 琦:蘇軾之才,遠大之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今驟用之,則天
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
宋英宗:(英宗曰)且與修注何如?
韓 琦:記注與制誥為鄰,未可遽授,不若且於館閣中擇近上貼職與之。他日擢用,亦未
為晚。
(乃授直史館。)
蘇 軾:(東坡聞之)公可謂愛人以德矣。
(富韓公熙寧初再相,神宗首問邊事)
富 弼:陛下臨御未久,臣愚以為首當推恩,惠佈德澤,三十年未可道著用兵二字。若干
戈一興,上貽聖憂,下竭民力,願勿首先留意邊事。萬一鄰國渝盟,人神共孰為
應敵之計可也。
宋神宗:(上曰)所先當如何?
富 弼:阜安宇內為先。
(蓋是時王荊公已有寵,勸帝用兵,以威四夷,故公言及。)
(後果用王韶,取熙河以窺靈武,結高麗以圖大遼,又用章取湖北、夔峽之地,
(用劉彝、沈起窺交,造戰艦於富良江上,又用郭逵、趙宣撫廣南,使直搗交。
()
(交扼富良江,兵不得進,瘴死者十餘萬人。)
(元豐四年,五路進兵取靈武,夏人決黃河水櫃,兵將凍溺饑餓,死者數十萬人
(。)
(又用呂惠卿所薦徐禧築永樂城,夏人以大兵破之,自禧而下,死者十餘萬人。
()
(報夜至,帝早朝,當寧慟哭,宰執不敢仰視。)
宋神宗:(帝歎息曰)永樂之舉,無一人言其,不可者。
宋神宗:(又謂宰執曰)自今更不用兵。
(富韓公在朝,延州民二十人詣闕告急,上召問,具得諸敗亡狀。)
(執政惡之,命遠郡禁民擅赴闕者。)
富 弼:(富韓公言)此非陛下意。宰相惡上知四方有敗耳,民有急,不得訴之朝,則西
走元昊,北走契丹矣。
(契丹自晉天福以來,踐有幽薊,北鄙之警,略無寧歲,凡六十有九年。)
(至景德元年,舉國來侵。)
(真宗用寇準計,親征澶淵,射殺其驕將順國王達蘭,敵懼,遂請和。)
(時諸將皆請以兵會界河上,邀其歸,徐以精兵躡其後殲之。)
(敵懼,求哀於上,遂詔諸將按兵縱敵歸,敵自是通好守約,不復侵邊者三十有
(九年。)
(及元昊叛,兵久不決,契丹之臣有貪而喜功者,以我為怯,且厭兵,遂教其主
(設詞以動我,欲得晉高祖所與關南十縣。)
(慶歷二年,聚重兵境上,使其臣蕭英、劉六符來聘。)
(仁宗命宰相擇報聘者。)
(時敵情不可測,群臣皆不敢行,宰相以富弼名聞,乃以公接伴英等入境上,命
(中使勞之。)
(英托足疾,不拜。)
富 弼:吾嘗使北,臥病車中,聞命輒拜。今中使至,而公不起見,何禮也?
(英矍然起拜,公開懷與語,如主賓相見禮。)
蕭 英:(英等遂去左右,密以其主所欲得者告公)可從從之,不可從,更以一事塞之。
(公具以聞。)
(上命御史中丞賈昌朝館伴,不許割地,而許增幣,且命報聘見契丹。)
遼興宗: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此何意也?群臣請舉兵而南,寡
人以謂不若使使求地,求而不獲,舉兵未晚。
富 弼:北朝忘章聖皇帝之大德乎?澶洲之役,若從諸將言,北兵無得脫者。且北朝與中
國好,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所獲;若用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故
北朝諸臣爭勸用兵者,此皆其身謀,非國計也。
遼興宗:(驚曰)何謂也?
富 弼:晉高祖欺天叛君,而求助於北。末帝昏亂,神人棄之。是時中國狹小,上下離叛
,故契丹全師獨克,雖廣獲金帛,充刃諸臣之家,而壯士健馬,物故大半,此誰
任其禍者?今中國提封萬里,所在精兵以百萬計,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
用兵,能保其必勝乎?
遼興宗:不能。
富 弼:就使勝,所去士馬,群臣當之歟?亦人主當之歟?若通好不絕,歲幣盡歸入主,
臣下所得,止奉使者歲一二人耳,群臣何利焉?
(契丹大悟,首肯。)
富 弼:(久之)塞雁門者,以備元昊也。塘水始於何承矩,事在通好前,地卑水聚,勢
不得不增。城隍皆修舊,民兵亦舊籍,特補其闕耳,非違約也。晉高祖以盧龍一
道賂契丹,周世宗復伐取關南,皆異代事。宋興已九十年,若各欲求異代故地,
豈北朝之利也哉!
賈昌朝:(本朝皇帝之命使臣,則有詞矣)朕為祖宗守國,必不敢以其地與人。北朝所欲
,不過利其租賦耳,朕不欲以地故多殺兩朝赤子,故屈己增幣,以代賦入。若北
朝必欲得地,是志在敗盟,假此為詞耳,朕亦安得獨避用兵乎?澶淵之盟,天地
鬼神實臨之。今北朝首發兵端,過不在朕,天地鬼神,豈可欺也哉!
(契丹感悟,遂欲求婚。)
富 弼:婚姻易以生隙。且人命修短不可知,不若歲幣之堅久也。本朝長公主出降,齎送
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獲。
遼興宗:(主曰)卿且歸矣。再來,當擇一受之卿,其遂以誓書來。
(公歸復命。)
(再聘,受書及口傳之詞於政府。)
富 弼:(既行,次樂壽,謂其副曰)吾為使者,而不見國書,萬一書詞與口傳者異,則
吾事敗矣。
(發書視之,果不同,乃馳還都,以晡入見,宿直學士院,一夕,易書而行。)
遼興宗:(既至,乃不復求婚,專欲求增幣)南朝遺我書,當曰獻,否則曰納。
(公爭不可。)
遼興宗:卿勿爭。南朝既懼我,何惜此二字?我若擁兵而南,得無悔乎?
富 弼:本朝皇帝兼愛南北之民,不忍使蹈鋒鏑,故屈己增幣,何名為懼哉?若不得已而
至於用兵,則南北敵國,當以曲直為勝負,非使臣之所憂也。
遼興宗:卿勿固執,古亦有之。
富 弼:自古惟唐高祖借兵於突厥,故臣事之。當時所遣,或稱獻納,則不可知。其後頡
利為太宗所擒,豈復有此禮哉?
(公聲色俱厲。)
遼興宗:(敵知不可奪)吾當自遣人議之。
(於是許留增幣誓書,復使耶律仁先及六符,以其國書來,且求為獻納。)
富 弼:臣既以死拒,敵氣折矣,可勿許,敵無能為也。
(上從之,增幣二十萬,而契丹平。)
(契丹君臣至今誦其語,守其約,不忍敗者,以其心曉然,知通好用兵利害之所
(在也。)
富 弼:(富公再使,以國書與口傳之詞不同,馳還奏曰)政府故為此欲置臣於死。死不
足惜,奈國事何?
(仁宗召宰相呂夷簡而問之,從容袖其書曰)
呂夷簡:恐是誤,當令改正。
(富公怒形於色,與之辨論。)
(富韓公宣撫河北,時天章閣待制張皿之為河北都轉運使。)
(保州界河巡檢兵士,常以中貴人領之,與州抗衡,州常下之。)
(其士卒驕悍,雖不出巡徼,常廩口食。)
(通判石待舉以為虛費,申轉運使罷之,士卒作亂,殺守卒。)
楊懷敏:(中貴人楊懷敏與張盟之不葉,密奏曰)賊於城上呼云:『得張皿之首,我當降
!』願賜盟之首。
(上從之,遣使奉劍,即軍中斬皿之首以示賊。)
富 弼:(富弼遣還)賊初無此言,是必冤仇者為之。借令有之,若以一卒之故,斷卻轉
運使頭,此後政何由得行?
(上怒解。)
歐陽修:(歐陽公曰)吾昔貶夷陵,因取架閣陳年公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
勝數。且以夷陵荒遠褊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當時仰天誓心,自爾遇事,
不敢忽也。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嘗語人曰)治民如治病。凡治人者,不問吏才能否,設施何如,但
民稱便,即是良吏。
(故公為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以寬簡不擾為意。)
(故所至民便,既去民思。)
問者甲:(或問公)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者,何也?
歐陽修: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弛廢,百民受其弊也。吾之所謂寬者,不為苛急;所謂
簡者,不為繁碎耳。
(議者以為知言。)
(歐陽文忠公在翰林,仁宗一日見御閣春帖子,讀而愛之,問左右)
宮侍甲:歐陽修之辭也。
宋仁宗:(悉取宮中諸帖閱之,見其篇篇有意,歎曰)舉筆不忘規諫,真侍從之臣也。
(韓公綜通判天雄軍,會河水漲,金堤民依丘塚者凡數百家。)
(水大至,綜出令,能活一人者予千錢,民爭操舟筏,盡救之。)
(已而丘塚潰。)
文彥博:(文潞公曰)朝廷施為,務合人心,以靜重為先,不宜遍聽。陛下即位以來,厲
精求治,而人情未安者,更張之過耳。
(仁宗感疾,文彥博等以設醮祈福,留宿殿廡。)
(知開封府王素夜叩宮門,求見執政白事。)
文彥博:此際宮門何可夜開?
(詰旦,素入白,有禁卒告都虞侯欲為變者,執政欲收捕按治。)
文彥博:如此,則張皇驚眾。
文彥博:(乃召殿前都指揮使許懷德問曰)都虞侯某甲者何如人?
許懷德:(懷德曰)在軍職中最為謹良。
文彥博:可保乎?
許懷德:可保。然則此卒有怨於彼,誣之耳,當亟誅之以靖眾。
(眾以為然,公乃請平章政事劉沆判尾,斬於軍門。)
劉 沆:(及上疾愈,沆譖公於上曰)陛下違豫時,彥博擅斬告反者。
(公以沆判呈上,上意乃解。)
(初,彥博欲判狀斬告變者,參政王克臣捍其膝,乃請劉相判之。)
(吳公奎奉使契丹,其國群臣為其主加稱號,謁公,使入賀。)
(公自以使事有職,賀無預也,不為往。)
(契丹畏其守義,甚重之。)
(張文定公方平致仕在南京,適東坡下御史獄,公上書救之,欲附南京遞,府官
(不敢受,乃令其子恕至登聞鼓院投進,恕徘徊不敢投。)
(久之,東坡出獄,見其副本,吐舌色動。)
(久之,人間其故,東坡不答。)
蘇 轍:(其後子由亦見之)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
蘇 轍:(或問之,子由曰)獨不見鄭昌之救蓋寬饒乎?其疏有云:『上無許、史之屬,
下無金、張之托。』此語正是激宜帝之怒爾。且寬饒正以犯許、史輩有此禍,今
乃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且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今安道之疏
,乃云其實天下之奇才也,獨不激人主之怒乎?
劉安世:(有以此問劉器之者,器之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今乃開端,則是殺士大
夫自陛下始,而後世子孫因而殺賢士大夫,必援陛下以為例。神宗好名而畏義,
疑可止之。
(胡文恭公天資謹靜,當大任,尤顧惜大體,謂契丹與中國通好六十餘年,自古
(未有也,善防外患者,謹為備而已。)
(胡文恭公知湖州,前守滕公大興學校,費民錢數萬。)
(安定先生胡瑷始教授於其間,未訖,滕公罷去,群小斐然謗議,以為滕公用錢
(有不明者,自通判以下不肯書其簿。)
胡 瑗:(公於坐折之曰)君佐滕侯幾時矣,假滕侯之謀有不臧,奚不早告?陰拱以觀,
俟其去,乃非之,豈古分謗之意哉!
(一生大慚,為公書。)
(公乃辟齋廳於學之東,增舍益弟子員,安定先生之教始益盛。)
(東南之士知本經術行義,以為學者,公之為力最多。)
(劉公敞奉使契丹,公素知其山川道里。)
(契丹道自古北口回曲千餘里,至柳河。)
劉 敞:自鬆亭趨柳河,甚直而近,不數日可至中京,何不道彼而道此?
(蓋契丹常故使迂其路,欲以國地險遠誇使者,且謂莫習其山川,不虞公之問也
(。)
(相與驚顧羞愧,即吐其實)
遼臣甲:誠如公言。
(時順州山中有異獸如馬,而食虎豹,不識,以問公)
劉 敞:此所謂駁也。
(為言其形狀聲音,皆是,契丹益歎服。)
(宋仁宗時,賈昌朝留守北都,聖諭至,即刻石於府園倚山樓。)
(蘇子美,慶歷中監進奏邸,承舊例以斥賣故紙錢祠神,因以其餘享賓客。)
(言事者欲因子美以累一二大臣,彈擊甚急,左右無敢救解者。)
韓 琦:(從容言於仁宗曰)舜欽一醉飽之過,止可付有司治之,何至如是?
(上悔,見於色。)
(蘇公頌充北朝生辰國信使,在北朝,遇冬至,本朝歷先北朝一日,北人問公孰
(是)
蘇 頌:曆家算術小異,遲速不同,謂如亥時節氣當交,則猶是今夕,若逾數刻,則屬子
時明日矣。或先或後,各從本朝之曆可也。
(北人以為然,各以其日為節。)
宋仁宗:(使還,奏之,上喜曰)朕思之最難處,卿之所對,極中事理。
(彭公器資知饒州,錢尚書見有衣冠數十輩來見,彭公設拜,各人進問起居而退
(。)
(錢甚訝之,因問)
彭汝礪:范文正自京尹謫守是邦,其為政以名教厚俗、敦尚德義為先。州人仰慕,咸傾向
之,遂以成俗。
(張文懿公士遜為相,陳堯佐罷參知政事。)
(有挾怨上言堯佐欲反,復有誣諫官陰附宗室者,士遜置二奏上前,且言憸言動
(搖朝廷。)
(若一開奸萌,則臣亦不能自保矣。)
(上悟,置告者於法,誣諫官事亦寢。)
(文懿公罷相,范文正公所彈也。)
(後復相,一日,語公曰)
宋仁宗:范仲淹嘗有疏乞廢朕,可施行之。
張士遜:仲淹法當誅,然不見章疏,乞付外施行。
宋仁宗:(上曰)未嘗見其疏,比有為朕言者,且議其罪。
張士遜:其罪大,無他法,無文案,即不可。望陛下訪之。
(凡數日,則一請其疏,月餘,凡十數請。)
宋仁宗:(上曰)竟未見之。然為朕言者多矣,可從未減。
張士遜:人臣而欲廢君,無輕典。既無明文,則不可以空言加罪。
(上意解。)
(李公及知秦州,及至州,將吏心亦輕之。)
(會有屯駐禁軍白晝掣婦人銀釵於市,吏執以聞。)
(公方坐觀書,召之使前,略加詰問,其人服罪。)
(公不復下吏,亟命斬之,復觀書如故。)
(將吏驚服。)
(陳公泊初為開封功曹參軍,時程琳尹開封。)
(章獻太后臨朝,族人貴驕,自杖老卒死,人莫敢言。)
(公當驗屍,即造府白琳,琳望見公來,迎謂曰)
程 琳:驗屍事畢乎?
陳公泊:未也。
程 琳:(琳遽起隱屏間曰)不得相見。
(公唯而出,適屍所,太后已遣中人至)
中人甲:(傳章獻太后旨意)速視畢奏來。
陳公泊:(公起再拜曰)領聖旨。
(未畢,使者十輩督之,吏等皆懼,謂公應以病死聞。)
陳公泊:何以不實?
吏人甲:(吏等駭曰)公固不自愛,某曹不敢。
陳公泊:(怒曰)此卒冤死,待我而伸。爾曹依違懼禍,法不爾赦。
(即自實其狀詣琳。)
程 琳:(琳又迎問曰)如何?
陳公泊:杖死。
程 琳:(琳大喜,撫其背曰)如此陰德,官人必享前程。
(遽奏焉。)
(入奏已,而太后族人有特旨原,公亦不及罪。)
(公自此名顯。)
(呂獻可為御史中丞。)
(熙寧間,王介甫初參知政事,神考方勵精求治。)
25**時間: 地點:
(一日,紫宸早朝,二府奏事頗久,日刻既晏,例隔登對官於後殿,須俟上更衣
(復坐,以次贊引。)
(時司馬溫公為翰林學士,侍講邇英閣,亦將趨資善堂以俟宣召,相遇於路。)
司馬光:(密問曰)今日請對,欲言何事?
呂 誨:(舉手曰)袖中彈文,乃新參也。
司馬光:(愕然曰)以介甫之文學行義,命下之日,眾皆喜於得人,奈何論之?
呂 誨:(正色曰)君實亦為此言耶?王安石雖有時名,然執偏見,不通物情,輕信難回
,喜人佞己,聽其言則美,施於用則疏。若在侍從,猶或可容,置諸相府,天下
必受其弊矣。
司馬光:(又諭之曰)今日之論,未見有不善之跡,但傷匆遽,更加籌慮可乎?
呂 誨:上新嗣位,富於春秋,朝夕所與謀議者,二三執政而已。苟非其人,將敗國事。
此乃腹心之疾,治之惟恐不及,顧可緩耶?
26**時間: 地點:
(未幾置三司條例司,介甫門下躁進諛諂之士,悉為僚屬,始變更祖宗法,專務
(聚斂,百姓騷然,向之議者始歎服公之先見。)
(每論當時人物,必曰)
司馬光:呂獻可之先見,予所不及。
(安石為相,行新法,置條例司,拜司馬公樞密院副使。)
公力辭,至六七,卒不受命,則以書喻安石:忠信之士,於公當路時,雖齟齬可
憎,後必徐得其力;諂諛之人,於今誠有順適之快,一旦失勢,必有賣公以自售
者。意謂呂惠卿。)
司馬光:(對賓客,輒指言之曰)覆王氏者,惠卿也。小人本以勢利合,勢傾利移,何所
不至!
(其後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書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為也。)
(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嘉初,王安石名始盛,其黨傾一時。)
(歐陽修亦善之。)
蘇 洵:(蘇明允曰)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天下患。
(作《辨奸》一論,比之王衍、盧杞,終必為天下禍。)
(張安道時為承旨,言安石言偽而辨,行僻而堅,用之必亂天下。)
(介甫深怨之。)
(范蜀公事仁宗,時言者務訐以為名,或誣人陰私,公獨引大體,略細故。)
(陳執中為相公,嘗論其無學術,非宰相器。)
(及執中嬖妾笞殺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
(公言今陰陽不和,財匱民困,盜賊滋熾,獄犴充斥,執中當任其咎,閨門之私
(,非所以責宰相。)
(識者韙之。)
(司馬溫公延祜登對,言高居簡不宜在陛下左右。)
宋哲宗:(上曰)廟畢,自當去。
司馬光:居簡狡猾膽大,不惟離君臣,恐令陛下母子兄弟夫婦皆不寧也。
(司馬溫公自以遭遇聖明,言聽計從,欲以身徇天下,躬親庶務,不捨晝夜。)
司馬光:(或以諸葛孔明事多食少之語戒之)死生,命也。
(為之益力。)
(病革,諄諄不復自覺,如夢中語,然皆朝廷大事也。)
(既沒,其家即遺表八紙上之,皆手札論當世要務。)
司馬光:閩人狡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援引鄉黨之士,充塞
朝廷。天下風俗,何以更得淳厚?
宋哲宗:(上曰)然。
(上歷問群臣所為,因論台諫天子耳目。)
司馬光:既天子耳目,陛下當自擇人。今言執政短長者,皆斥之,盡易以執政之黨。臣恐
聰明將有所蔽蒙也。
宋仁宗:(上曰)諫官難得,卿更為擇其人。
(光退而舉陳薦、蘇軾、王元規、趙彥若等數人聞於上。)
(趙清獻公為御史,彈劾不避權貴,京師號為鐵面御史。)
(其言嘗欲朝廷別白君子、小於,每謂小人雖小過,當力排而絕之,後乃無患;
(君子不幸而詿誤,當保持愛惜,以成就其德。)
(故言事雖切,而人不厭。)
(彭公思永為侍御史,極論內降授官資之弊,仁宗深然之。)
(時張堯佐以妃族進,希冀參政一缺;王守忠以親侍帷幄被寵,求為節度使,物
(議歡動。)
同僚甲:(公帥同列言之)宜待命行。
彭思永:宜以先事得罪。命出而不可救,則為朝廷失矣。
(遂獨抗疏極言,至曰:陛下行此覃恩,無意孤寒,獨為堯佐、守忠故取悅眾人
(耳。且言妃族秉政,內臣用事,皆非國家之福。)
(疏入,仁宗震怒,人為公危之。)
彭思永:苟二人之命不行,雖赴鼎鑊無恨。
(於是御史中丞郭勸、諫官吳奎皆為上言其忠,當蒙聽納,不宜加罪。)
(仁宗怒解,而堯佐、守忠之望遂格。)
(宋邵亢上英宗,乞下太常禮院修撰潁王聘納儀範:臣伏睹皇子潁王天資卓茂,
(婚姻及期,方陛下即政之初,而元嗣克家之日,推之於禮,莫重於斯。臣等伏
(見國朝親王聘納,雖開寶通禮具存舊儀,而因循未嘗施行,至有敲門羊酒、鎮
(櫃錢銀,乃里巷之常談,蓋紳所不道,行於聖旦,竊所未安。欲乞降聖旨,下
(太常禮院,博約舊典,修撰潁王聘納儀范。其故事非禮者,一切罷之。)
(嗣禮院奏開寶通禮,親王納妃,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同
(牢之禮,國朝所未嘗用,請如會要故事行之。)
(蔡君謨自給事中三司使除禮部侍郎、端明殿學士、知杭州。)
(初上入為皇太子,中外相慶,知大計已定矣,既而稍稍傳言,有異議者,指蔡
(公為一人。)
(及上即位,始親政,每語及三司事,便有忿然不樂之意。)
(蔡公終以此疑懼,請出。)
(既有除命,曾二公因為上言)
韓 琦:蔡襄事出於流言,難以必信。前世人主以疑似之嫌,害及忠良者,可以為鑒也。
歐陽修:(修亦啟曰)或聞蔡襄文字尚在禁中,陛下曾觀之否?
宋英宗:(上曰)文字即不曾見,無則不可知其必無。
歐陽修:若無文字,則事未可知。就使陛下曾見文字,猶須更辯真偽。往時夏竦欲陷富弼
,乃先令婢子學石介書字,歲餘學成,乃偽作介與弼書謀廢立事。書未及上,為
言者廉知而發之,賴仁宗聖明,弼得免禍。至於臣丁母憂,服闋,初還朝,有嫉
忌臣者,乃偽撰臣一札子,言乞沙汰內官,欲以激怒群閹。是時家家有本,中外
喧傳,亦賴仁宗保全,得至今日。由是而言,陛下曾見文字,猶須更辯真偽,何
況止是傳聞疑似之言,何可為信?
宋英宗:(上曰)官家若信傳聞,蔡襄豈有此命!
(陳古靈生平講求萬民利害,雖非其職,必錄於篇,會其部使,可以立事者則以
(授之,利及四方者又不知數焉。)
(凡於朝廷治體、州縣養民之事,必求其術之可以為法者。)
(鰥寡孤獨,遺棄幼子,災傷水旱,凶札疾疫,恤窮安富,養老勸農,治兵牧馬
(,練將守邊,積穀生財,差役漕運之事,莫不夙夜圖營精密,曲盡其術。)
(而又以詢於賢者、明者、能者,不憚謙遜,屢求廣諮博訪。)
(既得一善,則又稱其得之所自,而推以授人。)
(此其平生存心四十年弗懈也。)
(既亡,檢其手書,議及民政,講求治道,或以相授,或以相諮,凡百餘本,或
(累至十幅,盈紙細書,講論得失,則其以天下為己任也。)
(又如此使之大用,豈可量哉!)
(徽宗初政,欲革紹聖之弊以靖國,於是大開言路,眾議皆以瑤華復位,司馬溫
(公等敘官為所當先。)
(公時在諫省,獨以為幽廢母後,追貶故相,彼皆立名以行,非細故也。)
(今欲正復,當先辨明誣罔,昭雪非辜,誅責造意之人,然後發為詔令,以禮行
(之,庶幾可無後患,不宜欲速致悔也。)
(朝廷以公論久鬱,且欲快悅人情,遽施行之。)
(至崇寧間,蔡京用事,悉改建中之政,人乃服公遠慮也。)
(呂正獻公既侍經筵,仁宗嘗詔講官,凡經傳所載逆亂事,皆直言毋諱。)
(公因請講言弒逆之事,臣子之所不忍言,而仲尼之書《春秋》者,所以深戒後
(世人君,欲其防微杜漸,居安而慮危,使君臣父子之道素明,長幼嫡庶之分早
(定,則亂臣賊子無所萌其奸心。)
(故《易》曰「履霜堅冰」,至由辨之,不早辨也。)
(呂正獻公為郡,率五鼓起,秉燭視案牘。)
(黎明出廳,決民訟。)
(退就便坐,宴居如齋,賓僚至者毋拘時。)
(以故郡無留事,而下情通。)
(凡典六郡,以為常。)
(公徙開封府推官,理事不倦,暑月汗流浹背。)
王博文:(府尹王博文大器重之)此人要路在前,而治民如此,真宰相器也。
(呂正獻公或咎公持心太恕,今除惡不盡,將失有罪,為異日患。)
呂公著:為治去其太甚者耳。人才實難,當使之自新,豈宜使之自棄耶!
(劉忠肅公摯在南京幕府,會司農寺頒新令,盡斥賣天下祠廟,依坊場河渡法收
(淨利,南都閼伯廟歲為錢四十六貫,微子廟十二貫。)
劉 摯:一至於此!
劉 摯:(往見留守張公方平)獨不能為朝廷言之耶?
張方平:(張公矍然,因托公為奏曰)閼伯遷於商丘,主祀大火。火為國家盛德所乘,歷
世尊為大祀。微子宋始封之君,開國此地,本朝受命,建號所因。又有雙廟者,
唐張巡、許遠孤城死賊,能捍大患。今若令承買,小人窺利,冗褻瀆慢,何所不
為。歲收微細,實損大體。慾望詳酌,留此三廟,以慰邦人崇奉之意。
宋神宗:(神宗即日批曰)辱國瀆神,莫此為甚!
(速令行下,不施行。)
劉 摯:(劉忠肅公與同列奏事論人才大概)人才難得。臣嘗歷觀士大夫間,性忠實而有
才識,上也;才雖不高而忠實有守,次也;有才而難保,可借以集事,又其次也
。懷邪觀望,隨勢改變,此小人,終不可用。
(二聖諭曰:此言極是。)
(公輔政累年,其於用人,先器識,後才藝,進擬之際,必察其性行厚薄,終不
(輕授以職任。)
(故才名之士,或多怨公,公知之,不恤也。)
(取人不問識與不識,或多南士,有以蕭望之、鄭朋事諫,公笑而不答。)
(論者謂元以來,能以人物為意,知所先後,而無適莫者,公為之首。)
(馬處厚默知登州,時沙門島舊制有定額,過額則取一人投之海中。)
(默建言,朝廷既貸其生矣,即投諸海中,非朝廷之本意;今後溢額,乞選年深
(自至配所,不作過人,移登州。)
(神宗深然之,即詔可著為定令。)
(默本無嗣,後夢上帝以移沙門島罪人事,特命賜男女各一人。)
(後果生一男一女云。)
(蔡公確坐詩語譏訕簾中,台諫章疏交上,必欲朝廷誅殛,宰執侍從皆謂當然。
()
(范忠宣公獨以為不可,遂於簾前開陳:方今聖朝,宜務從寬厚,不可以語言文
(字之間,暖昧不明之故,誅竄大臣。)
(今日舉動,宜與將來為法式,此事甚不可開端也。)
(疏云,蓋如父之有逆子,雖天地鬼神不能容貸,至於父母親致於必死之地,則
(卻恐傷於恩。)
(臣之區區,實在於此。)
(蔡京知開封府,用五日限,盡改畿縣僱役之法,至政事堂白溫公。)
司馬光:使人人如待制,何患法之不行!
(紹聖初,子厚入相,復議以僱役改差役,置司講論,久不決。)
(京兼提舉,白)
司馬光:取熙寧、元豐之法施行之耳,尚何講為!
(子厚信之,僱役遂定。)
(京前後觀望,賢如溫公,暴如子厚,皆足以欺之,真小人也。)
(曾公子固為郡,所至出教事,應下縣責其屬,度緩急與之期,期未盡,不復移
(書督趨。)
(期盡不報,按其罪,期與事不相當,聽縣自言,別與之期,而按與期者,即有
(所追逮。)
(州不得遣人至縣,縣毋遣人呼其門。)
(縣初未甚聽,公小則罰典吏,大則並劾縣官,於是莫敢慢事,皆先期而集,民
(不知擾,所省文移數十倍。)
(事在州者,督察勾稽,皆有程式,分任僚屬,因能而使,公總攬綱條,責成而
(已,庭無留事,囹圄屢空。)
(人徒見公朝夕視事,數刻而罷,若無所用心者,不知其所操者約且要,而聰明
(威信,足以濟之,故不勞而治也。)
(蘇子瞻在黃州,上數欲用之。)
王 珪:(王禹玉輒曰)軾嘗有『此心惟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而不敬,乃反欲
求蟄龍乎?
章 惇:(章)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
宋神宗:(上曰)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臥龍,豈人君耶?
(及退,語之曰)
章 惇:相公乃欲傾覆人家耶?
王 珪:(禹玉曰)乃舒宣言爾。
王 珪:直之唾,亦可食乎?
(曾公肇事哲宗,時諫官陳以言及東朝與政事被謫,奏書兩宮曰:昨者所論,臣
(雖不知其詳,以詔旨觀之,言雖狂,其意則忠。何則?以疏遠小臣,妄意宮闈
(之事,披寫腹心,無所顧避,此臣所謂狂也。皇太后有援立聖明不世之大功,
(有前期歸政過人之盛德,萬一有纖毫可以指議,則於清躬,不為無累。以憂君
(之誠,陳預之戒,欲以開悟聖心,保全盛美,忘身為國,臣子所難,此臣所謂
(忠也。以臣愚計,皇帝以所言狂率而逐之,皇太后以天地之量,隱忍包容,特
(下手書留之,則天下之人,必曰皇帝恭事母儀,不容小臣妄議,其孝如彼;皇
(太后功德巍巍,而能含洪光大,雖有狂言,不以為罪。其仁如此,兩誼俱得,
(豈不美哉!)
(初得罪,左右無敢言者,公獨盡言,請復舊職,其犯顏攖鱗,率此類也。)
(范忠宣公知慶州,餓殍滿路,公欲發常平粟麥濟之。)
范純仁:(州郡皆欲俟奏請得旨而後行)人七日不食即死,何可待報?倘不許,吾當坐罪
!
(范純仁為襄城縣令,襄城之民,不事蠶織,鮮有植桑者。)
(公患之,因民之有罪而情輕者,使植桑於家,多寡隨其罪之輕重。)
(後按其所植榮茂,與除罪,自此人得其利。)
(公去,民懷之不忘,至今號為著作林。)
(著作,公宰縣時官也。)
(劉元城遍歷言路,正色立朝,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每以辨是非邪正為先,進君子、退小人為急。)
(其面折廷諍,至當雷霆之怒赫然,執簡卻立,伺天威少霽,復前極論。)
(一時奏對,且前且卻者,或至四五。)
(殿庭觀者,皆汗縮竦聽,退則咨嗟歎服,至以俚語目之曰)
劉元城:殿上虎。
(云:初登第,與二同年謁李若谷參政,三人同起身請教,李曰)
李若谷:若谷自守官以來,嘗持四字:勤、謹、和、緩。
後生甲:(其間一後生應聲曰)勤、謹、和,既聞命矣,緩之一字,某所未聞。
李若谷:(李正色曰)何嘗教賢緩不及事,賢且道世間甚事不因忙後錯了。
(元城嘗與人言,當官處事,須權輕重,務合道理,毋使偏重,可也。)
(夫是之謂中。)
劉元城:(又言)元間嘗謁見馮當世,當世與予言,熙寧初與陳叔、呂寶臣同任樞密,叔
聰明少比,遇事之來,迎刃而解;而呂寶臣尤善秤停,每事之來,必秤停輕重,
令得所而後已。事經寶臣處者,人情事理無不允當。
(器之因極言秤停二字,最吾輩當今所宜致力,不可不詳思熟讀也。)
(寶臣即惠穆公也。)
(職方張琪知江陰,軍吏盜錢三百貫,蓋三十年矣。)
(發其奸,捕係數十人。)
趙 廓:(轉運使趙廓謂曰)此應賞典願竄吏,吾以聞。
張 琪:(琪慘然曰)殺人以求賞,可乎?
(悉召吏諭之,以償錢則貸出,不爾,爾曹死矣。)
(吏之親屬聞者,爭出錢以償,十日而足,乃推二人死者為首,餘悉貸不問。)
趙 廓:(廓愧且歎曰)公長者,非吾所及也。
(琪乃簡肅公之婿。)
(陳忠肅公攻蔡京之惡,京致情懇,以甘言啖公。)
陳 瓘:射人先射馬,擒賊須擒王,不得自己也。
(攻之愈力。)
程 顥: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明道先生作縣,凡坐處,皆書「視民如傷」四字。)
程 顥:(嘗曰)顥常愧此四字。
(龜山先生語錄云:孔子言居上不寬,吾何以觀之哉?)
(又曰:寬則得眾。今人只要事事如意,故覺見寬政悶人,不知權柄在手,不是
(使性氣處,何嘗見百姓不畏官人,但見官人多虐百姓耳。然寬亦須有制始得,
(若百事不管,惟寬大,則胥吏舞文弄法,不成。官府須要權常在己,操縱予奪
(,總不由人,盡寬不妨。)
(鄭忠穆公事高宗,時苗傅、劉正彥謀逆亂,以上為睿聖皇帝,冊皇太子即位,
(公庭立面折之,不能奪,私竊謂逆賊凶燄熾甚,非結外授無可為者,乃上章待
(罪求去,將北走平江、金陵,與呂頤浩等議興復計。)
(太后降詔不允,遷中丞。)
(二凶竊威福之柄,肆行殺戮,日至都堂,侵紊機政。)
(公抗章力言,乞告示,傅等宜一遵典法,章留中不下。)
(公對懇請,降付三省施行。)
(章下,傅等果出怨言,然少戢矣。)
(即遣所親承議郎謝向更姓名,微服為賈人,徒步如平江,見張濬等,具言城中
(事,令嚴設兵備,張聲勢,持重緩進,使其自遁,無致城中之變,驚動三宮,
(此為上策。)
(濬等聞之,皆感激奮勵,為赴難計。)
(又忽宣詔,以上為皇太弟、天下兵馬大元帥,幼主為皇太姪、監國公。)
(震怒不知所為,即與大臣講議,以為唐之睿宗傳位皇太子,以聽小事,自尊為
(太上皇,以聽天下,則稽之於古為有法,行之於今為得宜。)
(太后依舊垂簾同聽政,以安人心。)
(其命遂已。)
(既而義師西向,上復位,公之力為多。)
呂本中:(呂舍人本中云)忍之一字,眾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若能清勤之外,
更行一忍,何事不辦。書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此處事之本也。王沂公曾嘗曰
,吃得三斗釅醋,方做得宰相,蓋言忍受得事也。韓魏公語彔曰,欲成大節,不
免小忍。和靖尹公曰,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呂氏《童蒙訓》云: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中。
()
(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
(前輩嘗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詳處之謂也。)
(蓋詳處之,則思慮自出人,不能中傷也。)
(又曰:前輩嘗言,吏不怕嚴,只怕讀。)
(蓋當官者詳讀公案,則情偽自見,不待嚴刻也。)
(呂氏《童蒙訓》云:當官處事,但務著實。)
(如涂擦文字,追改日月,重易押字,萬一敗露,得罪反重,亦非所以養誠心、
(事君不欺之道也。)
(虞公允文為相,事孝宗。)
(時北使烏凌阿天錫來賀慶節,見紫宸殿,既跪,進其主書,因跪不起,要我以
(故事所無之禮。)
(左右失色。)
(公請駕興上入內,天錫色沮。)
門者甲:(公遣閣門傳宰相之令云)使人奸禮,有詔放仗。
(使介還館,更相譙責。)
(乃因儐者懇祈,詰朝再見上壽,遂極恭順,朝論稱快。)
(公下其事於邊郡,令檄北朝。)
(天錫歸,果獲罪。)
虞允文:(虞允文每曰)宰相無職事,旁招俊義,列於庶位而已。
(懷袖有一小方冊,目曰《才館錄》,聞人一善,必書。)
(再諭蜀,首薦汪應辰、趙雄等六人。)
(及為相,首用胡銓、張震、洪适、梁克家、留正等二十人。)
(一時得人之盛,凜凜有元、慶歷之風。)
(洪忠宣公皓奉使大金,軍前歸,別持太碩人拜且泣。)
(時長子甫十三歲,以下皆襁褓,呱呱環列,行路人不能仰視,公弗子也。)
(間關至太原,留幾一年。)
(金遇使人,禮益削。)
(及至雲中,大帥尼瑪哈迫之使仕於劉豫)
洪 皓:萬里銜命,不得御兩宮以歸,大國度不足以有中原,當還諸本朝,乃違天以奉逆
豫,豫可磔萬段,顧力不能,忍事之耶?今留亦死,不即豫亦死,與其偷生狗鼠
間,寧甘鼎鑊不悔也。
(尼瑪哈怒,命壯士擁以下,執劍夾承之。)
(公不為動。)
貴人甲:(旁貴人曰)此真忠臣也。
(止劍士,以目為跽,請尼瑪哈怒少霽,遂流遞於冷山。)
(流遞,猶中國編竄也。)
(雲中至冷山,行兩月程,距金二千餘里地。)
(苦寒,四月草始生,八月而雪,土廬不滿百,皆陳王固新聚落。)
(固新使誨其八子。)
(或二年不給衣食,盛夏至衣粗布。)
(蕃課四隸,彩薪他山,嘗久雪,薪盡,至乞馬矢,煨面而食。)
(困辱十年,多為詩文以諷,皆憂國傷時語。)
(固新嘗得獻取蜀策,持以問公,公歷陳古事梗之。)
固新王:(固新銳欲吞中國)孰謂海大,我力可乾,但不能使天地相拍爾。
洪 皓: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豈有四十年用兵不止者!
(又數數為言所以來為兩國大事,今既不受使,乃令深入教小兒。)
(兵交,使在,禮不當執。)
(固新或應或否。)
27**時間: 地點:
固新王:(一日,大怒曰)汝作和事官,卻口硬,謂我不能殺汝耶?
洪 皓:自分當死,顧大國無受殺行人之名。此去蓮花濼三十里,使之乘舟,一人蕩諸水
,以墜淵為言,可也。
(固新義之而止。)
宋高宗:(後歸,上曰)洪皓身陷敵中,乃心王室,孝忠之節,久而不渝,誠可嘉尚。
(二子皆中詞科,亦其忠孝之報也。)
(先聖福善禍淫之訓,於此可見矣。)
(第七卷 民政門)
(知益州時,有僧行止不明,有司執以白公,公判其牒曰)
張 詠:勘殺人賊。
(既而案問,果一民也,與僧同行,道中殺僧,取其祠部戒牒三衣,自披剃為僧
(。)
張 詠:(僚屬問公何以知之)吾見其額上猶有繫巾痕也。
(張忠定公在蜀,主帥翌日送賊三十餘人請公治之,公悉給憑遣之,令各著業去
(。)
蜀主帥:(帥怒曰)何給憑縱賊?
張 詠:昨日李順脅民為賊,今日僕與足下化賊為民,用固邦本。
(張忠定公斷事,有情輕法重、情重法輕者,必為判語,讀以示之。)
(蜀人鏤板,謂之戒民集,大抵以敦風俗、篤孝義為本也。)
(歐陽公曄為鄂州崇陽,素號難治。)
(公治之,至則決滯獄百餘事。)
(桂陽民有爭舟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
(公自臨其獄,出囚坐庭中,去其桎梏,與飲食之。)
(食訖,悉勞而還於獄,獨留一人於庭,留者色動惶顧。)
歐陽曄:殺人者汝也。
歐陽曄:(囚不知所以然)吾視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獨以左。今死者傷右肋,此汝殺
之明也。
囚犯甲:(囚即涕泣曰)我殺也,不敢以累他人。
(燕公肅判刑部,故事,州郡之獄有疑及情可憫者,雖許上請,而法寺多舉駁,
(則官吏當不應奏之,罪故皆移情就法,不以上請。)
(公奏:天聖三年天下斷大辟二千四百三十六,豈無法疑、情可憫者,而州郡無
(所奏讞,蓋畏罪也,請自今奏而不應奏者,不科以罪。)
(自是奏讞者歲不減千人,皆情可憫、法疑者,無不貸免。)
(自天聖四年距今蓋五十年,貸免萬人。)
(古所所謂仁人之言,肅有之矣。)
(薛簡肅公奎為蜀,以惠愛得名。)
(民有老嫗告其子不孝者,子訴貧不能養。)
薛 奎:(公取棒錢與之曰)用此為生以養。
(母子遂相慈孝。)
(吳正肅公知蔡州,蔡故多盜,公簡其法,民便安之,盜賊為息。)
(京師有告妖賊聚确山者,上遣中貴人馳至蔡,以名捕者十人。)
吳柔勝:(使者欲得兵自往取之)使者欲藉兵立威,欲得妖人以還報也。
使者甲:(使者曰)欲得妖人爾。
吳柔勝:吾在此雖不敏,然聚千人於境內,安得不知。使信有之,今以兵往,是趣其為亂
也。此不過鄉人相聚為佛事,以利錢財爾,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乃館使者,日與之飲酒,而密遣人召十人者皆至,送京師,告者果伏辜。)
(趙清獻公知越州,兩浙旱蝗,米價踴貴,餓死者十五六。)
(諸州皆榜衢路,禁增米價。)
(公獨令有米者任增價糶之,於是諸州米商輻輳詣越,米價更賤,民無饑死者。
()
(富鄭公自鄆州移青,會河朔大水,民流京東,擇所部豐稔者三州,勸民出粟,
(得十五萬斛,益以官廩,隨所在貯之,得公私廬舍十餘萬間,散處其人,以便
(薪水,凡活五十餘萬人,募而為兵者又萬餘人。)
(上聞之,遣使勞公,即拜禮部侍郎。)
富 弼:救災,守臣職也。
(辭不受。)
(然自公立法,簡便周至,天下傳以為法,至於今,不知所活者幾千萬人矣。)
(杜正獻公聽訟明敏,而審核愈精,故屢決疑獄,人以為神。)
(其簿書出納,推析毫髮,使吏不得為奸。)
(及其臨民,則政簡而易行。)
(始居平遙,嘗以吏事適他州,而縣民爭訟者皆不肯決,以待公歸。)
(安撫使察其治行,以公權知鳳陽府,二邦之民爭於界上,一曰)
鄉民甲:此我公也,汝奪之?
鄉民乙:(一曰)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范純仁:(范忠宣公知齊,獄多屠販盜竊,遂盡呼出,立於庭下,戒飭之曰)爾輩為惡不
悛,在位者不欲釋汝,懼為良民害,復紊官司。汝等若能悔過自新,我欲釋妝。
囚犯甲:(皆叩頭曰)敢不佩眼教令。
(遂釋之,歡呼而出,轉相告語。)
(是歲犯者減舊歲之半。)
(沈內翰文通治杭州,人有貧不能葬,及女子孤無以嫁者,公以錢周濟數百人。
()
(倡優養良家女為己子者,奪歸其父母。)
(陳古靈知建州浦城縣,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為盜者。)
陳 襄:(古靈乃紿之曰)某廟有一鐘能辨盜。
(使人迎至後闔祠之,引群囚立鐘前,言不為盜者摸之則無聲,為盜者摸之則有
(聲。)
(古靈自率同職禱鐘甚肅,祭訖,以帷帷之,乃陰使人以墨塗。)
(良久,引囚逐一入帷,以手摸之,既出,乃驗其手,皆有墨,惟有一囚無墨,
(訊之,遂承為盜,蓋恐鐘有聲,不敢摸也。)
(呂許公行狀:河北自五代末即民博)
陳 襄:王道本於農,此何名哉!
(因表除之。)
(朝廷推其法他路,自是農器無征。)
(呂申公知河陽時,役法已定類,多張虛數,以取羨餘,蓋所統五縣,歲取於民
(者,有募監倉庫人等錢三千九百二十七緡,而官未嘗募人,實以軍吏代役。)
(又有追償舊牙校重役錢五千五百緡,然至是所償已盡,而取於民,遂為定數,
(歲輸之無已。)
(時公為括其數,以告於朝,請一切蠲之,以寬下戶之輸錢者。)
(詔付司農,竟不行。)
(包孝肅公知天長縣,有訴盜割牛舌者,公使歸屠其牛鬻之。)
包 拯:(既而有告私殺牛者)何為割某家牛舌而又告之!
(盜者驚伏。)
(靳提舉宗說監滄州鹽山縣務,日嘗攝縣事,有係囚坐殺人,法當死。)
(宗說疑之,會犯者言其母年九十,病且甚,願得一別母而死。)
(宗說側然,釋囚縛,令人與俱至家。)
(既而更獲所殺人者。)
(韓億知洋州日,有大狡李甲,以財豪於鄉里,誣其兄之子為他姓,賂裡嫗之貌
(類者使認之為己子,又醉其嫂而嫁之,盡奪其奩橐之畜。)
(嫂、姪訴於州及提轉,甲賂獄吏,嫂、姪皆笞掠,反自誣伏,受杖而去,積十
(餘年。)
(洎公至,又出訴。)
(公察其冤,因取前後案牘視之,皆未嘗引乳醫為證。)
28**時間: 地點:
(一日,盡召其黨立庭下,出乳醫示之,眾皆服罪,子母復歸如初。)
(孫公莘老知福州時,民有欠市易錢者,繫獄甚眾。)
(適有富人出錢五百萬葺佛殿,請於公)
孫 覺:汝輩所以施錢,何也?
富人甲:(眾曰)願得福耳。
孫 覺:佛殿未甚壞,又無露坐者。孰若以其錢為獄囚償官,遂使數百人釋枷鎖之苦,其
得福,豈不多乎?
(富人不得已,諾之,即日輸官,囹圄遂空。)
(周公敦頤在合州,郡民心悅誠服,事不經先生手,吏不敢決,在下之人亦不從
(。)
(趙清獻公為使者,或譖之,清獻惑,臨之甚厲,比去,猶不釋,而先生處之超
(然也。)
(康節先生閒居林下,時朝廷初行新法,所遣使者皆新進少年,遇事生風,天下
(騷然,州縣始不可為矣。)
(公門生故舊仕宦四方者,皆欲投劾而歸,以書問康節。)
邵 雍:正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矣。投劾而去,何
益?
(孫公伯純知海州日,朝廷調發軍器,有弩椿箭竿之類,海州素無此物,民甚苦
(之,請以鰾膠充折。)
孫 冕:弩椿箭竿,共知非海州所產,蓋一時所須耳。若以土產物代之,恐汝歲歲被科無
已也。
(虞公允文在浙,先是,浙民歲輸身丁錢絹,細民生子即棄之,稍長即殺之。)
(公聞之側然,訪知江渚有荻場,其利甚溥,而為勢家及浮屠所私,公令有司籍
(其數以聞,請以代輸民之身丁錢絹,以緡計者至一十三萬七千有奇,以匹計者
(一十六萬三千有奇。)
(免符下日,諸州之民歡呼鼓舞,始知有父子生聚之樂。)
(谷志古《清修集》云:當官處事,務合人情。)
(忠恕違道不遠,未有捨此二字而能有濟者。)
(前輩當官處事,常思有恩以及人,而以方便為上。)
(如差科之行,既不能免,即就其間求所以便民省力者,不使騷擾重為民害,其
(益多矣。)
(高公防初為澶州防禦使。)
洪 進:(張從思判官有軍校段洪進,盜官木造什物,從恩怒,欲殺之,洪進紿云)防使
為之。
(從恩問防,防即誣伏,洪進免死,乃以錢十千、馬一匹遺防而遣之。)
(防別去,終不自明,既又以騎追復之。)
(歲餘,從恩親信言防自誣以活人命,從恩驚歎,益加增重。)
(第八卷 兵政門)
(錢宣靖公嘗率眾過河,號令軍伍,分佈行列,悉有規節,深為戍將所服。)
宋真宗:(上知之,謂左右曰)朕嘗見儒人談兵,不過講之於尊俎硯席之間,於文字則引
孫吳,述形勢皆閒暇時清論,可也。責之於用,則罕有成功者。今若水亦儒,特
曉武事,深可嘉也。
(陳公執中知青州、兼一路安撫使,索民錢數萬貫修城,民間苦之。)
(會賊王倫起沂州,入青州境,執中遣傅永吉掩擊,盡獲之。)
(上聞之,嘉永吉以為能,超遷闔門使,入見,上稱美其功。)
傅永吉:(永吉對曰)臣非能有所成,皆陳執中授臣節度,臣奉行之,幸有成耳。
(因極言執中之美。)
宋仁宗:(上益多永吉之讓,而賢執中,謂宰相曰)陳執中在青州久,可召之。
(遂以執中參知政事。)
(張忠定公復知成都。)
(公至府,問城中所屯兵,尚三萬人,無半月之食。)
(公訪知鹽價素高,而廩有餘積,乃下其估,聽民得以米易鹽,於是民爭趨之,
(未逾月,得米數十萬斛。)
軍士甲:(軍中喜而呼曰)前所給米,皆雜糠土,不可食。今一一精好。此翁真善幹國事
者!
薛長孺:(薛公長孺為漢州通判,戍卒閉營門,放火殺人,謀殺知州、兵馬監押,有來告
(者,挺身叩營,諭之曰)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事!然不與謀者,各在
一邊。
(於是不敢動,惟本謀者八人突門而出,散於諸縣,相繼捕獲。)
(是時非公,則一城之人盡遭塗炭矣。)
(種世衡將軍城青澗,元昊寇邊,有併吞關中之意,其將綱哩拉號雅哩克,王某
(號天都王,各統精兵於別部,元昊倚為心腹。)
(將軍謀有以去之。)
(有王嵩者為人堅樸,白於帥府,表充經略司指揮,凡居室、騎從、衣食之具,
(悉出將軍。)
(嵩感恩既深,將軍反不禮,以奴畜之,或掠治械係數日。)
(嵩乃不勝其苦,卒無一辭怨望。)
(將軍知可任以事,居半年,召嵩)
種世衡:吾將以事使汝。
王 嵩:(嵩泣對曰)嵩貧賤無狀,蒙將軍恩,致身榮顯,常誓以死報,而未知其所,況
敢辭捶楚乎?
(將軍乃遺雅哩克書,書辭大抵如世間問起居之儀,另以數語隱辭,書於尺素,
(且膏以蠟,置衲衣間,密縫之。)
(告嵩此非瀕死不得泄,如泄之,當以負恩不能成吾事為言,並以畫龜一幅、棗
(一部為信牌,遺雅哩克。)
(嵩受教,至雅哩克所居,致將軍命,出棗、龜投之。)
雅哩克:(雅哩克知見侮,笑曰)吾素奇種將軍,今何兒女子見識!
(度嵩別有書,索之。)
(嵩佯目左右,既而答以無有。)
(雅哩克不敢匿,乃封其信上元昊。)
(數日,元昊召雅哩克與嵩,俱西北行數百里,至一大城曰興州,先詣一官寺曰
(樞密院,次曰中書,有數番雜坐,雅哩克預焉。)
(召嵩,庭詰將軍書問所在,嵩堅執前對,稍稍去巾櫛,加執縛,至於捶楚極苦
(嵩終不易其言。)
(又數日,召入一官寺,廳事廣楹,皆垂斑竹箔,綠衣小豎立其左右。)
侍者甲:(嵩意元昊宮室也,少頃箔中有人出,又以前問責之)若不速言,死矣!
(嵩對如前,乃命曳出誅之。)
王 嵩:(嵩大號)始將軍遣嵩密遺雅哩克書,戒不得妄泄。今不幸空死,不了將軍事。
吾負將軍!吾負將軍!
(箔中急,使人追問之,嵩具以對,乃褫衲衣取書以進。)
(書入移刻,始命嵩就館,優待以禮。)
(元昊於是疑雅哩克,陰遣愛將假為雅哩克,使於將軍。)
(將軍知元昊所遣,未即見,命屬官日館勞之,問西夏山川地形,在興州左右,
(言則詳迫,雅哩克所部多不能悉,適擒西夏數人,因令隙中視之,夏人能言其
(姓名,果元昊使。)
(將軍意決,乃見之。)
(將軍燕服,據案坐,屬官皆朝衣,抱文籍鳧雁侍左右。)
種世衡:(於是賓贊引使者出,拜使者,傳雅哩克語,將軍慢罵元昊,而稱雅哩克有心內
(附,乃厚遣使者)為吾語若主,速決無遲留也。
(度使者至,嵩即還,而雅哩克已報死矣。)
(將軍知謀已行,因欲並間天都,又為置祭境上,作文書於版以弔,多述雅哩克
(與天都相結,有意本朝,悼其垂成而失。)
(其文雜紙幣,伺有敵,至急大之以歸。)
(版字不可遽滅,西夏得之,以獻元昊,天都以此亦得罪。)
(元昊既失二將,久之始悟為將軍所賣,遂定講和之策。)
(世衡嘗以罪怒一番落將,杖其背,僚屬為之請,莫能得。)
(其人被杖已,奔趙元昊,甚親信之,得出入樞密院。)
(歲餘,盡言得其機事以歸,眾乃知世衡用為間也。)
(范文正公領延安,閱兵選將,日夕訓練,又親戒諸路,養兵蓄銳,毋得輕動。
()
(夏人聞之,相戒曰)
西夏人: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戎人呼知州為老子,大范謂雍也。)
(狄武襄公青自請擊依智高,以青為荊湖南北路宣撫使,經制廣南東西路盜賊事
(。)
(諫官韓絳上言,狄青武人,不足專任,固請以侍從文臣為之副。)
(上以訪執政。)
龐 籍:(時龐籍獨為相)屬者王師所以屢敗,皆由大將權輕偏裨,人人自用,遇賊或進
或退,力不能制也。今青起於行伍,若以侍從之臣副之,復視青如無,青之號令
復不得行,是循覆車之軌也。青素善戰,今以二府將大兵討賊,若又不勝,不惟
嶺南非陛下之有,荊湖、江南皆可憂矣。青昔在延,居臣麾下,沉勇有智略。若
專以智高事委之,必能辦賊。
宋仁宗:(上曰)善。
(於是詔嶺南用兵皆受青節度,處置民事則與孫沔等議之。)
(智高陷賓州,復入邕州。)
(十一月,青至湖南,諸道兵皆會。)
(餘靖遣廣南西路鈐轄陳某將萬人擊智高,逗留不進,戰敗遁歸,道死者二千餘
(人。)
(時饋運未至,青初令備五日糧,既又備十日糧。)
(智高聞之,由是懈惰不為備,上元張燈高會。)
(先是諸將視其帥如僚彩,無所嚴憚,每議事,喧爭不用命。)
(己酉,狄青悉集將佐於幕府,立陳某於庭下,數其敗軍之罪,並軍校數十人,
(皆斬之。)
(諸將股栗,莫敢仰視。)
(於是勒兵而進,步騎二萬。)
(或說儂智高守崑崙關,智高驟勝,輕官軍,不用其言。)
(公倍道兼行,出崑崙關,直趣其城。)
(智高出戰,大敗,殺獲三千餘人。)
(智高走還城,官軍追至城下,智高夜棄城,走奔大理。)
宋仁宗:(捷書至,上喜謂龐籍曰)嶺南之平,皆卿功也。
(青宣撫廣西時,儂智高守崑崙關,青至賓州,值上元節,令大張燈燭,首夜燕
(將佐,次夜燕從軍官,三夜饗軍校。)
(首夜樂飲徹曉,次夜二更時,青忽稱疾,暫起如內,久之使人諭孫元規,令暫
(主席行酒,少服藥,乃出數使人勸勞座客。)
軍士甲:(至曉,各未敢退,忽有人馳報云)是夜三鼓,公已奪崑崙矣!
司馬光:(嘗曰)並馳萬馬中,能駐足者,其惟王存乎?
(詹良臣字元公,嚴州人,以累舉恩得官,為縉雲尉。)
(方臘起青溪,聲搖江淮。)
詹良臣:(賊犯處州)捕盜,吾職也。
(率弓兵數十人往御之,為賊所執。)
(賊欲降之,罵曰)
詹良臣:汝輩何敢反!往年李順反,戮於蜀;王倫反,戮於淮南;王則反,戮於河北。同
惡無少長棄市,屍為狗鼠食。汝輩何敢反!
(賊怒,割其肉,使自啖之。)
(良臣且吐且罵,至死不絕聲,見者為隕涕。)
(賊平,官其二子。)
(李侍郎若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太原,屢以講和割地為說,耿南仲之徒力主和
(議。)
(正月,上如青城,金人請上相見。)
(二月,上皇帝后如青城,俱留金營,尼嗎哈逼上易服,若水叩頭流血,固爭不
(可,若水死之。)
金人甲:(金人曰)我破大遼,死義者十數;南朝惟見李侍郎一人而已。
父老甲:(劉忠顯公,初金入真定也,父老號呼曰)使劉資政在鎮,豈有此禍!
(金益知公名,必欲得公。)
(宰相紿以割地,遣公往金,以其國僕射韓正館公於壽聖院。)
劉 韐:(正言國相尼瑪哈欲用公)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為也。
(明年正月,正見公,言欲以公為正代,許以家屬行。)
劉 韐:(公仰天大呼)有是乎!
劉 韐:(歸召指使陳灌等曰)金人乃欲用我,我當以死報國耳。
(灌等泣且拜。)
劉 韐:死生,命也。寧為不義屈乎?
(即手書片紙曰:金人不以予為有罪,而以予為可用,夫正女不事二夫,忠臣不
(事二君。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此予所以有死也。)
(付灌持歸報諸子,即沐浴更衣,酌卮酒,以衣縧自縊。)
金人乙:(燕人歎曰)劉相公,忠臣也!
(劉公平與西夏戰於延州三川口,戰少卻,都監內臣黃德和引兵先走,平轉鬥三
(日。)
西夏甲:(賊問)主將何在,何不降?
劉 平:(平使人應之曰)狗賊不降,我何降也!
(以眾寡不敵,與石元孫俱被執。)
劉 平:(平不復食,數罵曰)狗賊!我頸長三尺,何不速殺我,縛我何之乎!
(遂見殺。)
(張公克戩字德祥,出知汾州。)
(金人陷燕山,長驅而南,分兵掠太原。)
(金兵來攻,外援不至,勢日孤危。)
(克戩畢力捍禦,晝夜不少懈。)
(太原陷,汾益危。)
張克戩:(克戩召令軍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義不忍負朝廷,辱父祖,累子孫
,不與此城同終始,無以明吾節。
軍士甲:(眾皆泣對曰)公,父母也,願盡死拒守。
(逾月城壞,賊既入城,克戩朝服南向,焚香拜舞,乃自引決。)
(其家死於難者凡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