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 至 第二三〇
221**時間: 地點:
(一日三交,皆大敗而返。)
(城中見之膽落,靈恩勢窮,以城降魏。)
(三關成將聞之,皆棄城走。)
(魏乃置郢州於義陽,以司馬悅為刺史。)
(敗信到京,舉朝大駭。)
謂左右:(帝)魏兵敢於南犯者,欺吾大業新建,未遑外務耳。今須大集兵力,直搗壽陽
以挫之。不然,患未已也。
(乃命臨川王宏都督北伐諸軍事,昌義之為前鋒,諸將皆從軍調遣。)
(時宏以帝弟將兵,步騎十萬,器械精利,甲仗鮮明,軍容之盛,人以為百年所
(未有。)
(魏人聞之,不敢輕進。)
(先是韋睿鎮豫州,引兵攻魏小峴,城未拔,親行圍間。)
謂左右:(魏出數百人,陳於門外,睿欲擊之,請將皆曰)向者輕來,未有戰具,且還授
甲,乃可進耳。
諸 將:(韋睿曰)不然,城中有二千餘人,足以拒守。今無故出兵門外,必其驍勇者也
。苟能挫之,其城自拔。
諸 將:(眾猶遲疑,睿指其節曰)朝廷授此,非以為飾,軍法不可犯也!
(遂進擊之,士皆殊死戰,魏兵敗走,遂拔其城。)
(既而魏將楊靈胤率眾五萬奄至。)
(懼不敵,請啟他處益兵,睿笑曰)
謂左右:賊至城下,方求益兵,將何所及?且吾求益兵,彼亦益兵,兵貴用奇,豈在眾也
。
(遂擊靈胤,破之。)
(睿體素贏,未嘗跨馬,每戰常乘板輿,督厲將土,勇氣無敵。)
(晝接賓旅,夜半起算軍書,張燈達曙,撫循其眾,常如不及,故土皆樂為之死
(。)
(及至東臨,有詔班師,諸將恐兵退之後,魏人必來追躡。)
(睿悉遣輜重居前,身乘小輿殿後。)
(魏人憚睿威名,望之不敢逼,全軍而還。)
222**時間: 地點:
(卻說臨川王宏軍次洛口,前軍昌義之已拔梁城,諸將請乘勝深入,宏性懦怯,
(不許。)
(又聞魏將邢巒引兵度淮,與元英合攻梁城。)
(傳者爭言魏師之盛,大懼欲退。)
(於是會集諸將,商議進止。)
(但未識請將若何議法。)
(且俟下回再講。)
(東昏待臣下,無情無禮,可謂極矣。)
(而袁昂、馬仙琕二人死守勿貳,真所難得,宜雍州之敬而禮之也。)
(雍州禪位,時勢使然。)
(寶寅知必不免,微行投魏,亦可謂先機之智。)
(而況舉動有禮,不忘請兵復仇,更所難得。)
(雖成敗由天,而綱常大節,猶賴以不墜。)
(若馮道根之進止有節,任城太妃之登城捍御,韋睿之用兵變化,皆一時傑出之
(人也。)
(第二十一卷 停洛口三軍瓦解 救種離一戰成功)
223**時間: 地點:
(話說臨川王宏聞魏兵大至,恐懼欲退)
謂諸將:魏兵勢大,此未可與爭鋒,不如全師而歸,再圖後舉,諸君以為何如?
僧 珍:(呂日)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亦行軍之道。王以為難,不如旋師也。
謂諸將:(柳惔曰)自我大眾所臨,何城不服?而以為難乎!
僧 珍:(裴邃曰)是行也,以克敵為務,只宜決勝疆場,使敵人匹馬不返,何難之避?
謂諸將:(馬仙琕曰)王安得亡國之言?天子掃境內以屬王,寧前死一尺,無卻生一寸。
謂諸將:(時昌義之在座,怒氣勃然,鬚髯盡張,大聲言曰)呂僧珍可斬也!豈有百萬之
師,未經一戰,望風遽退,何面目見主上乎?
謂諸將:(朱僧勇拔劍擊柱)欲退自退,下官當向前取死。
(斯時諸將各懷憤怒,紛爭不已。)
(宏別無一語。)
(但云再商。)
(議者罷出,謝諸將曰)
僧 珍:我豈不知其不可,但殿下昨來風動,意不在軍,深恐大致沮喪,故欲全師而返耳
。
謂諸將:(又進謂宏曰)眾議不可違也。
(宏乃不敢言退,只停軍不前。)
謂諸將:(魏人知其不武,遺以巾幗,且歌之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
(蕭娘謂臨川,呂姥謂僧珍,韋虎謂睿也。)
僧 珍:(歎曰)若得始興、吳平二王為帥而佐之,何至為敵人所侮若是?
謂諸將:(因謂宏曰)王既不欲進戰,不如大眾停洛口,分遺裴邃一軍去取壽陽,猶不至
為敵所笑。
(宏不聽,軍中曰)
下 令:人馬有前行者斬。
(於是將士無不解體。)
謂諸將:(魏將楊大眼謂中山王英曰)梁將自克梁城已後,久不進軍,其勢可見,必畏我
也。今若進兵洛水,彼自奔敗不暇矣。
下 令:(英曰)蕭臨川雖騃,其下尚有良將,韋、裴之徒,未可輕也。宜且徐觀形勢以
待之。
(於是彼此各不進兵。)
(俄而,一夜洛口風雨大作,恍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臨川以為魏軍大至,驚得
(神魂飛越,從牀上跳起,急呼左右備馬,遂不暇告知諸將,帶領數騎,潛從後
(營拔開鹿角,冒雨逃去。)
(及將士知之,宏去已久。)
(於是合營大亂,各鳥獸散,棄甲拋戈,填滿道路,疾病贏老之屬,不及奔走,
(狼籍而死者近五萬人。)
(宏乘小船,連夜渡江,至白石壘,叩城門求人。)
(時守城者臨汝侯淵猷,登城)
謂 之:百萬之師,一朝鳥散,國之存亡,尚未可知,恐有奸人乘間為變,城不敢夜開。
(宏無以對,腹中饑甚,向城求食,城上繾食饋之。)
(及明門始開,宏乃人。)
(時昌義之軍梁城,張惠紹軍下鄧,聞洛口敗,皆引兵退。)
(魏人乘勝逐北,至馬頭壘,一鼓技之,載其糧儲歸北。)
(帝聞師敗,征宏還朝,敕昌義之守鐘離,急修戰守之備,命諸將各守要害,整
(旅以待。)
謂 之:(廷臣咸曰)魏克馬頭,運米北歸,當不復南向。
帝聞之:不然。此必欲進兵,特為詐計以愚我。不出十日,魏師必至。
(冬十月,英果進圍鐘離。)
(魏主恐不能克,復詔邢巒合兵攻之。)
(巒以為非計,上表諫曰:
( 南軍雖野戰非敵而守有餘,今盡銳攻鐘離,得之則所利無幾,不得則虧損
(甚大。)
(且介在淮外,借使束手歸順,猶恐無糧難守,況殺士卒以攻之乎?若臣愚見,
(宜修復舊好,撫循諸州,以俟後舉。)
(江東之隙,不患其無。)
(書上,魏主不許,命速進軍。)
(巒又上表曰:
( 今中山王英進軍鐘離,實所未解。)
(若為進取之計,出其不備,直襲廣陵,克未可知。)
(若止欲以八十日糧取鐘離城,臣未見其可也。)
(彼堅城自守,不與人戰,城塹水深,非可填塞。)
(坐至來春,士卒自弊。)
(且三軍之眾,不齎冬服,脫遇冰雪,何以取濟?臣寧荷懦怯不進之責,不受敗
(損空行之罪。)
(魏主不悅,乃召巒還,更命蕭寶寅引兵會之。)
224**時間: 地點:
(卻說鐘離北阻淮水,地勢險峻,英乃於邵陽洲兩岸,樹柵立橋,跨淮通道。)
(英據南岸,楊大眼據北岸,蕭寶寅從中接應,以通糧運。)
225**時間: 地點:
(其時城中兵才三千人,昌義之督率將士,隨方抗御。)
(魏人填塹,使其眾負土隨之,嚴騎蹙其後,人有未及回者,與土同填塹內。)
(俄而塹滿,乃用衝車撞城,車之所及,聲如霹靂,城牆輒頹。)
(義之用泥補之,衝車雖人,而城卒不破。)
(魏人晝夜急攻,分番相代,墜而復升。)
(短兵相接,一日戰數十合,前後殺傷萬計,屍與城平,而義之勇氣不衰。)
(先是帝聞鐘離被圍,詔曹景宗督軍二十萬救之。)
(時方各路調兵,命候眾軍齊集,然後進發。)
(景宗恃勇,欲專其功,違詔先進。)
(行至中流,值暴風猝起,覆溺數舟,舟人大恐,只得退還舊處。)
帝聞之:(之曰)景宗不進,皆天意也。若兵未大集,而以孤軍獨往,魏軍乘之,必致狼
狽。今破賊必矣。
(至是更命韋睿將兵救鐘離,受景宗節度。)
(睿得詔,刻日起兵,由陰陵大澤行,凡遇澗谷,趣用飛橋以濟,軍無留頓。)
帝聞之:(諸軍畏魏兵之盛,皆勸睿緩行以觀變,睿曰)鐘離被困,鑿穴而處,負戶而汲
,朝不保夕。車馳卒奔,猶恐其後,而況緩乎?魏人已墮我腹中,卿曹勿憂也。
(旬日至邵陽,與景宗軍合。)
帝聞之:(帝豫敕景宗曰)韋睿,卿之鄉望,直善敬之。
(景宗見睿,待之甚謹。)
(遂共進兵,睿軍居前,景宗居後。)
(將近鐘離,窖停軍一日,即去魏城百餘步,夜掘長塹,樹鹿角,截洲為城。)
(偏將馮道很走馬步地,計馬足多少,以立營壘,不失尺寸。)
帝聞之:(比曉而城立,元英見之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
(是時梁軍人馬強壯,器甲精備,魏人望之奪氣。)
(景宗慮城中危懼,募人潛行水底,齎信人城。)
(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氣百倍。)
226**時間: 地點:
(卻說魏將楊大眼,自恃其勇,將萬餘騎來戰。)
(睿結車為陣,大眼聚騎圍之。)
(睿以強弩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胸,矢貫大眼右臂而走。)
(明旦,元英來戰,睿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將卒,一日數戰,左右壯士
(,皆遣出鬥,勇氣彌厲,英始退。)
(俄而魏師乘夜來攻,飛矢如雨。)
(或請睿下城以避箭,不許。)
(軍中驚竄,睿於城上厲聲呵之,乃定。)
(魏兵亦退。)
(初,梁軍士過淮北伐芻藁者,皆為大眼所揭。)
(景宗募勇敢七千餘人,築壘於淮北,去大眼營數裡。)
(大眼來攻,景宗親自搏戰卻之。)
(壘成,使別將守之,魏軍有抄掠者,皆擒以歸。)
(自後梁人始得縱芻牧。)
謂 之:(睿謂景宗曰)敵所恃者,以橋跨淮,使首尾相應。今欲破其軍,必先斷其橋。
(景宗然之,乃豫裝高艦,使與橋等,為火攻之計。)
(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
(計已定,閉壘不出。)
(魏人莫測其故,疑為畏己,軍心漸懈。)
(時交三月,大雨連日,淮水暴漲丈餘。)
(睿下令,使馮道根、裴遂、李文钊三將,各乘鬥艦,同時競進,別以小船載草
(,灌之以油,乘風縱火,以焚其橋。)
(風怒火盛,煙燄蔽日,敢死之士,拔柵斲橋,呼聲動天,無不一當百。)
(水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柵俱盡。)
(英方攻城,見橋斷,梁兵大至,戒令軍士無動。)
(忽見楊大眼匹馬單槍,冒煙突火而至,呼曰)
下 令:軍敗矣。寶寅燒營遁矣,四面皆梁兵,不去恐為所擒。
(言畢,鞭馬疾走。)
(英懼,亦脫身棄營遁。)
(於是諸壘皆潰,悉棄甲仗於路,投淮水死者十餘萬。)
(義之聞魏師敗,不暇他語,俱叫道)
謂 之:更生!更生!
(諸軍乘勝逐北,斬首無數,緣淮百餘里,屍相枕籍。)
(生擒五萬人,收其資糧器械牛馬不可勝計。)
(捷聞,舉朝相慶。)
謂群臣:(帝喜)吾知二將和,師必濟矣。
(詔增景宗、韋窖、義之等爵邑有差。)
(義之深感二將救援之德,因宴之於第。)
(酒酣,沒錢二十萬,供二人呼盧費。)
謂群臣:(景宗擲得雉,睿擲得盧,遽取一子反之)異事。
(遂作塞。)
(又戰勝之後,景宗與群帥爭先告捷。)
(睿獨居後,帝尤以此賢之。)
(後人有詩美之曰:
( 疾掃強鄰百萬兵,孤城歡洽慶重生。)
(功高閫外甘居下,大樹風流屬韋卿。)
227**時間: 地點:
(卻說魏自敗後,收兵北去,邊將皆懷反側。)
(有懸瓠軍主白早生,本南人,素有歸梁之念,今乘魏師敗北,據城以叛,遣使
(求援於梁將馬仙琕。)
(仙琕以聞,帝命援之,仙琕進軍三關,遙為聲援。)
(魏聞早生叛,欲遣將擊之。)
(時元英、蕭寶寅,皆以喪師罷職,於是復起用之,引兵伐懸瓠。)
(二人晝夜疾進,早生不虞兵至,迎戰大敗。)
(魏師直薄城下,一鼓拔之,遂斬白早生。)
(於是乘勝前趨義陽。)
(時馬仙琕據三關,嚴兵拒守。)
(英將取之,先與寶寅計曰)
二 人: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克一關,兩關不攻自破。攻難不如攻易,宜先攻東關。
(又恐其並力於東,乃使寶寅率步騎一萬,向西關以分其勢,自督諸軍向東關,
(六日而拔,西關亦潰。)
(仙琕見三關俱失,勢不能敵,亦棄城走。)
二 人:(先是帝遣韋睿為仙琕後援,睿至安陸,增築城二丈餘,開大塹,起高樓,眾頗
(譏其怯,睿曰)不然,為將者當有怯時,不可專勇。
(元英急迫仙琕,將復邵陽之恥,聞睿至,乃退。)
(梁亦有詔罷兵,自是各守疆界。)
(今且按下。)
228**時間: 地點:
(卻說南海之外有一千陁利國,去中原不知幾萬里,從來未通中國。)
(自國王以及臣民,皆崇奉三寶,敬信佛法,緇衣寺院,遍滿國中。)
(其王跋陀羅,事佛尤謹。)
(忽於梁天監元年四月八日夜,夢一老僧)
謂 之:中國有聖主出,十年之中,大興佛教,汝若遣使中國,稱臣納貢,則佛必佑之。
土地豐樂,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則境土不安。
(陀羅初不之信,又夢此僧謂曰)
既 而:汝若不信我言,當與汝共往觀之。
(乃攜之而往,足下冉冉生白雲,倏忽之間,過大洋,至中國。)
(見一處朝廟巍峨,宮闕壯麗,文武百官,蹌蹌濟濟。)
(一人端拱殿上,果然龍鳳之姿,帝王之相。)
既 而:(老僧指之曰)此即聖主也。
(不覺為之屈膝,跪而遙拜。)
(既覺,心異之。)
(陀羅本工畫,乃寫夢中所見梁帝容質,一應威儀氣象,飾以丹青,遂遣使入朝
(,奉表納貢,獻玉盤等物,並所繪畫本以為信。)
(使者在路,歷二載,始達建康。)
(既進表,帝大駭,以為千陁利自古未通之國,今乃聞風向北,航海梯山而至,
(其王跋陀羅,又於夢寐先覲我顏,驗之畫本,一一相符,此真千古罕有之事,
(而佛法大興之驗也。)
(遂禮待使者,厚加犒賞,另繪帝像一本賜之。)
(使者大悅而去。)
(帝自是崇信釋典,建立寺院,招引高僧,朝夕持誦,以信皇祚。)
(佛法之興,全由於此。)
(那知佛法雖興,只因一念不仁,生出一件事來,費了無數錢糧,害卻無窮性命
(。)
(究竟一敗塗地,後悔無及。)
(你道事從何起?時有降臣王足,本仕魏為將,曾隨邢巒伐漢中,為前部先鋒,
(敗梁將孔陵於深杭,魯方達於南安,任僧褒於石固,所向摧破。)
(於是梁州十四郡地,東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人於魏,自以為功勞莫大。)
(而魏自胡太後當國,權貴用事,官以賂進,政以賄成,邢巒被才見黜,足亦不
(彔其功。)
(於是心懷怨望,棄魏投梁。)
(梁雖納之,亦未獲重用,常思建一奇策,以為進身之階。)
(然欲陳之而未有路。)
(適一日,帝集問及御邊之策,足遂出班奏道)
謂群臣:前者魏取漢中,至今未復,實以鞭長不及,故挫於一朝。然臣料魏政不綱,武備
日弛,雖得漢中,終必復失,安能與陛下相抗?臣今者委身明主,願陳一計,可
不勞攻伐,使敵人坐失千里之地。陛下失之於漢中,可取償於淮北,願陛下採納
臣言。
帝聞之:計將安出?
謂群臣:壽陽去淮甚近,若堰淮水以灌其城,則壽陽不攻自破矣。
(帝大奇其計。)
(先是天監十二年壽陽久雨,大水入城,廬舍皆沒。)
(刺史李崇勒兵泊於城上,水增未已,乘船附於女牆,城不沒者二板。)
(將佐勸崇棄壽陽,保北山。)
謂群臣:(崇曰)忝守藩岳,德薄致災。淮南萬里,係於吾身。一旦動足,百姓瓦解,揚
州之地,恐非國有。吾豈愛一身而誤重任,但憐此士民無辜同死,可結筏渡之,
使就高處,以圖自脫。吾則誓與此城俱沒。幸諸君勿言。
(時有治中裴絢,率城中民數千家,泛舟南走,避水高原,只道崇已還北,壽陽
(無主,因自稱豫州刺史,請降於梁。)
(梁將馬仙琕遣兵迎之,而崇不知其叛,遣使單舸召之,絢聞崇尚在鎮,大悔恨
(,然懼見誅,不敢歸。)
謂群臣:(因報曰)近緣大水顛沛,為眾所推,今大計已爾,勢不可追。恐民非公民,吏
非公吏,願公早行,無犯我鋒。
(崇乃遣從弟李坤將水軍討之。)
謂群臣:(絢敗走,為村民所執,歎曰)我何面目復見李公。
(遂投水死。)
(梁兵亦退。)
(時淮南得以不失者,皆李崇之功也。)
(原來崇為人沉深寬厚,饒有方略,能得士眾心。)
(在壽春十年,常養壯士數千人,與同甘苦,寇來無不摧破,梁人謂之「臥虎」
(。)
(帝屢欲取壽陽,憚崇不敢犯。)
(至是聞王足之計,謂築堰可以制敵,遂欣然從之。)
(使將軍祖晅、水工陳承伯至淮上相視地形。)
(二人回奏淮內盡皆沙土,性不堅實,恐功不可就。)
(帝弗從,群臣紛紛諫阻,帝亦不納。)
太 子:(統諫曰)臣聞水有四瀆,所以宣天地之氣,非人力可得而塞。今敝民力以塞之
,就使功成,亦非順天之道。敵人縱受其害,內地亦未見其利。願陛下熟思而深
計之。
帝聞之:此功著成,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兼並之業,基於此矣。豈可畏其難而不為?
(統知帝志已堅,遂不敢再言。)
229**時間: 地點:
(且說統字德施,帝長子,即昭明太子也。)
(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通大義。)
(年十二,於內省見獄官將讞事)
問左右:是皂衣何為者?
問左右:是皆司獄之吏。
(獄成,捧案來上,取其案視之,謂獄吏曰)
太 子:是皆可矜,我得判否?
(以其年幼,隨口應道)
獄 吏:可。
(太子取筆判之,凡犯死罪者,皆署杖五十。)
(吏見其判,大懼,只得以實奏帝。)
(帝笑而從之。)
(自是數使聽訟,每有欲寬縱者,即使太子決之。)
(母丁貴嬪薨,水漿不入口,體素壯,腰帶十圍,不數日,減削過半。)
(每人朝,士庶見者,莫不下淚。)
(自加元服,帝使省理萬機,內外百司奏事者,填塞於前,所奏稍涉謬誤,立即
(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嘗彈糾一人。)
(性寬和容眾,喜慍不形於色,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
(恒自討論墳典,與學士商確古今,文章著述,下筆便成。)
(每一篇出,四方傳美。)
(東宮積書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所未有也。)
(又愛山水,每遇幽泉怪石,則恰然自得。)
(帝為太子建元圃一所,穿池築山,更立亭館,今與朝士名流,游處其中。)
(嘗泛舟後池,或稱此中宜奏女樂,詠左思《招隱詩》云)
太 子: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其高致類如此。)
(今聞淮堰將築,知民必被困,故勸帝勿興此役。)
(而帝方銳意為之,全不一聽。)
(眼見萬古長流從此斷,兩淮民命一時休。)
(但未識淮堰之築,若何起工,且聽下文再述。)
(臨川懦弱無膽氣,以之為帥,即有勇將,亦無所用,可知命帥之為要也。)
(況敵將中山王英、楊大眼,皆稱萬人敵,非景宗、韋睿智勇兼備,而又和哀協
(力,其勢莫能支矣。)
(梁武好大喜功,聽叛臣王足之言,興必不可成之大役,以致生民塗炭,雖有昭
(明太子之諫而不聽,仁心蕩然。)
(魏之李崇,寬仁多智,堅確不撓,卒保危疆。)
(古云「一將難求」,豈不信哉!)
(第二十二卷 築淮堰徒害民生 崇佛教頓忘國計)
230**時間: 地點:
(話說梁武不納諸臣之諫,欲築淮堰,大興功役。)
(發徐、揚之民,四戶一丁,縣官迫促上道。)
(使太子右衛率康絢都督准上諸軍事,專主其任。)
(昌義之引兵監護堰作,統計役人以及戰士,共二十餘萬。)
(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築土,合脊於中流。)
(違者以軍法從事。)
(於是軍民晝夜赴工,莫敢停息。)
(魏邊諸戍,飛報入朝。)
太 子:(左僕射郭祚言於魏主曰)蕭衍狂悖,謀斷川瀆,上反天道,下拂人心。役苦民
勞,危亡已兆。宜命將出師,長驅撲討。
(魏主從之,乃詔平南將軍楊大眼督諸軍鎮荊山,以圖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