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  至  第二〇

11**時間: 地點:
    (卻說開寶九年冬十月,太祖有疾。)
晉 王:(入問安.太祖謂之曰)汝龍行虎步,他日當為太平天子。然必得賢宰執相輔佐
    也。朕幸西都,有一儒生,姓李,名齊賢,學問淵深。因其狂妄,朕彼時怒之,
    未及取用,至今尤悔。汝可擢為宰輔。有文臣,必要有武將。朕征太原,有一將
    名繼業,人號為令公。此人天文地理,六韜三略,無不精通。行兵列陣,玄妙奠
    測。乃智勇兼全之士,朕恨未獲用之。他日汝破太原,獲其人,當以兵柄授之。
    
太 祖:朕因太后昔疾,曾許五台山降香。朕想此疾難瘳,倘謝世之後,卿當代往酬焉。
    且太后遺命,深刻於心。此天位必傳於卿,卿宜恪遵朕命,無負所托可也。
晉 王:願陛下萬萬春秋,臣安敢受之!
太 祖:卿且退,來日定奪。
    (晉王遂退。)
    (是夜疾重,復召晉王、趙普入內,囑付後事。)
太 祖:(謂趙普曰)卿今為證,朕謹遵太后立長之命,將位傳與晉王。日後亦當輪次傳
    之,無負朕之心乜。
    (言罷,命立盟書,置之金滕匱中。)
    (復命趙普及左右遠避,召晉王至臥榻之前,囑咐後事。)
    (左右皆不聞聲。)
    (但遙見燭影之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
    (復後,引斧戵地,大聲謂晉王曰)
太 祖:好為之。
    (俄而帝崩,時已漏下四更矣。)
    (王皇后見愕然,遽呼曰)
晉 王:吾母子之命皆托賴於官家。
晉 王:共保富貴,無憂也。
    (有詩為證:
    (  太祖之心卻似堯,皇綱授弟棄如毛。)
    (早知身後違盟誓,何似當初不與高。)
    (太祖既崩,太宗即位。)
    (文武朝賀畢,奉王皇后為開寶皇后,遷之西宮。)
    (大赦天下,改元太平興國元年。)
    (封弟廷美為齊王,封德昭為武功郡王,封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封
    (八王為殿前都虞候指揮使,兼南北招討大將軍。)
    (封子元侃為七王。)
    (文武大小,各升一級。)
    (既登大位,乃謂群臣曰)
太 宗:先帝有遺旨,命取太原,五台山降香二事,卿等說以何者為先?
曹 彬:今國家甲兵精銳,驅之以剪太原孤壘,猶摧枯拉朽耳。太原一破,乘勢往五台山
    降香,甚為便也。
太 宗:恐去意不專,神弗鑒也。
曹 彬:五台山在太原之北,今往降香,大遼戰其前,北漢襲其後,進之不能,退之不能
    ,非自罹於虎井乎?且取太原者,即所以取往五台山之路也,神安得不鑒其誠!
    
    (帝意遂決。)
    (乃命潘仁美為北路都招討使,統領崔俊彥、李漢瓊、劉遇春、曹翰、米信、田
    (重進,分道征討北漢。)
    (命黨進為先鋒,又遣郭進領兵三萬往白馬嶺以截大遼救兵,遂封郭進為太原石
    (嶺關都部署。)
    (郭進領兵去訖。)
    
    
12**時間: 地點:
太 后:(卻說大遼蕭遣撻馬長壽來問曰)宋何名遣兵伐漢?
太 宗:太原乃朕地土,彼今據之,屢為邊患,殊為逆理,所以興兵問罪;汝歸告主,若
    不發兵相救,和約如故。苟或護之,無他說,惟有戰而已矣。
太 后:(長壽歸奏蕭太后)南朝出言如此不遜,欺先帝之沒故也。
    (大遼上賢卒,子粱王隆緒立。)
    (生有腳疾,尊母蕭氏為太后,參決國事。)
    (至是遂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統軍大元帥,冀王敵列為監軍,領兵二十萬救漢。
    ()
    (太宗兵屯絳陽,北漢主兵屯柳都,兩軍相對月馀。)
    (太宗一日升帳,仍將太原地理圖看之,既畢,遣崔彥俊、石守信,各領兵五千
    (,埋伏於太行山下,俟漢主敗回即殺出,截其歸路。)
    (又遣李漢瓊、劉遇春各領兵五千,埋伏於陰丘,俟漢主敗走至此,即出兵截住
    (,勿使其走入大遼。)
    (又遣曹翰、王全斌領兵三萬,明日從東殺入柳都。)
    (遣桑錦、米信領兵二萬,明日從西殺入柳都。)
    (又遣先鋒黨進、李繼勛領鐵騎一萬,明日從中路殺進。)
    (又遣潘仁美領兵十萬,攻打太原城。)
    (又命曹彬、張光翰為左右救護,各領鐵騎五千,崔彥俊等領計去訖。)
太 后:(次日,北漢探馬忙報漢主曰)大宋兵分三路殺來。
漢 主:昔日宋兵侵害,被繼業殺得不敢正視吾軍。今日不幸業病,誰復為孤破敵?
    (言罷,潸然淚下。)
言 罷:(忽一人厲聲曰)主上何效兒女子所為?彼雖有攻城之策,俺亦有守城之謀。臣
    請為主上破之。
    (眾視之,乃宰相郭無為也。)
漢 主:卿有何策?
言 罷:(郭無為曰)乞主上命臣調遣諸軍將,臣自有破敵之策。
漢 主:大宋兵臨寨外,甚為危迫。孤今命宰相退之,但有諸軍將不用命者,不必奏聞,
    即以此劍誅之。
    (無為跪授畢,即喚繼喁、李勛,領兵三千從左殺出迎敵。)
    (叉喚楚材、薛陀佳,領兵三千從右殺出迎敵。)
    (又喚淵平、方伯、任牛領兵一萬輔駕,從中殺出。)
    (又喚張明為先鋒,領兵三千,先出迎敵。)
    (又喚延惠、繼芳領軍一萬,為左右救護。)
    (諸將領兵去訖。)
    
    
13**時間: 地點:
    (卻說宋兵三路大隊小隊殺到,宋黨進一馬當先,恰遇漢先鋒張明,交馬數合,
    (被黨進一刀斬於馬下。)
    (漢兵見斬了先鋒,盡皆棄甲奔走。)
    (宋兵一湧而來,漢主走回太原。)
    (見宋兵圍著其城,遂不敢入,直走回太行山去。)
    (將至山下,忽一聲炮響,萬弩齊鳴,箭如飛蝗,馬上泣曰)
漢 主:不想此處有兵,阻隔歸路。孤無棲身所矣。且諸將為孤受苦,此心何忍!
    (遂拔劍欲自刎。)
諸 將:(苦勸曰)莫若奔走白馬嶺,投於大遼,再作區處。
    (漢主從之。)
    (走至陰丘,忽見宋將李漢瓊截住去路,又聽得背後喊聲大震,北漢君臣在馬上
    (嚇得面如土色,魂不附體。)
漢 主:命合休矣。
    (後軍漸近,眾視之。)
    (乃佘氏令婆領兵殺來,眾方心定。)
    (既到,即問曰)
令 婆:太原城何如?
漢 主:太原城被宋兵圍住,孤不敢入。
令 婆:既太原未失,妾當殺條血路,保駕入城,以待遼之救兵。
    (漢主允之。)
    (於是令婆打白令字旗,當先衝殺,宋兵望見,紛紛逃竄。)
    (殺到城邊,趙文度見是漢兵,慌開門迎接入城。)
    (坐定,謂文度曰)
漢 主:此城賴卿守護,待退敵之日,孤有重賞。
令 婆:(又問令婆曰)汝何知孤之遭難?
令 婆:夫病步愈,夜觀天象,知主上殺敗受困,令妾今日領家兵救護。方下山來,一軍
    攔路,被妾殺敗,復捉得一卒問之,說主上往白馬嶺去了,故逕趕來救護。
漢 主:設使繼業在軍.豈容南蠻如此橫行。
漢 主:(歎罷,又問君臣曰)大遼救兵不至,何也?
令 婆:(忽一卒稟曰)日前殺敗小卒,詐作宋軍,混入宋營,聽得宋主遣上將郭進,領
    雄兵三萬,屯於白馬嶺,阻截遼兵。遼遣耶律沙、敵烈領兵二十萬。至白馬嶺。
    耶律沙謂敵烈曰:「白馬嶺下有一大澗,待軍兵齊到,設計渡之。不然,倘吾軍
    半渡,宋人出擊,吾等皆休矣。」敵烈曰:「宋人緣何就知軍未全至駐札於此?
    彼謂吾怯。且兵貴神速,渡之無妨。」及渡澗登岸,未擺成陣,郭進驅軍,一齊
    殺至。遼兵紛紛投澗,死者甚眾。敵烈被宋亂兵砍死,耶律斜軫正引軍巡邏,聞
    遼宋交兵,急驅軍至,只救得耶律沙數十人而已。
漢 主:(聽罷)天何生我,受宋之荼毒如此耶!
    (言罷,又報潘仁美引兵來索戰。)
令 婆:待妾出馬,砍宋人幾顆頭來,彼始不敢逼城。
漢 主:汝固勇矣,爭奈彼眾我寡,何可輕動?
令 婆:主上勿憂。
    (遂披掛出城與仁美交鋒。)
    (只一合,令婆佯敗,拈弓抽箭,扭身回射仁美。)
    (仁美左股中箭,落於馬下。)
    (令婆驟馬向前,來砍仁美。)
    (部將洪先急救,乃與令婆交戰三合,被令婆一刀砍於馬下。)
    (洪後見斬其兄,大怒,出馬罵曰)
令 婆:潑婦,焉敢如此無禮!
    (遂與令婆交馬數合,亦被令婆斬之。)
    (黨進在西門攻打,聽得南門被令婆斬了洪先兄弟,遂直殺來救護。)
    (乃與令婆交戰數十馀合,不分勝負。)
    (令婆乃將絆馬索套住黨進馬腳,用力一扯,黨進人馬俱皆跌倒。)
    (令婆正欲向前擒之,忽聽鳴金收軍。)
    (入城,乃問漢主曰)
令 婆:主上何為收軍?可惜不曾砍得黨進。
漢 主:孤見曹翰一軍殺到,又見王全斌、米信、桑錦、曹彬四面鳥聚雲屯殺到,恐汝有
    失,故此收軍。
    (不在話下。)
    
    
14**時間: 地點:
    (卻說太宗聞知潘仁美中箭,斬了洪先兄弟,絆倒黨進,大怒曰)
心 中:捉住狗婦,砍為肉泥,朕心始休。
    (乃督三軍攻打,又令築長連城以圍太原。)
    (城上矢石交下如雨,宋兵亦不敢逼近。)
    (漢主城中糧餉將絕,外面又無救兵,城中大懼。)
    (太宗親督軍士,攻打嚴急。)
    (見其城無完堞,恐城破盡傷人民,乃寫手詔諭之速降。)
    (使者至城下,不放入去。)
    (太宗怒,命諸將盡穿重甲,列陣城下,射之箭如蝟毛,城中危急。)
太 宗:(復詔諭之曰)漢主速降,當保始終富貴。
    (漢主於是夜遣李勛奉表乞降。)
    (太宗許之。)
    (次日,太宗入城,登於城台,張樂筵宴諸將。)
    (漢主率官屬縞衣素帽待罪台下。)
    (太宗賜襲衣玉帶與漢王,召其升台。)
    (漢王升台,叩頭謝罪。)
    (太宗釋之,遂授檢校太師、右衛上將軍、封彭城郡國公,加賞甚厚。)
    (漢王謝恩畢.太宗乃命劉保勛知太原府事,保勛受命不提。)
    (太宗招降令公)
    (既封漢王,遂問之曰)
太 宗:卿之繼業不見臨陣,何也?
漢 主:患病在太行山也。
太 宗:不知愈否?
漢 主:病已稍瘳。
太 宗:朕今特賜詔拜為代州刺史,卿遣一心腹,同使臣賚去。
    (漢主遂遣令婆偕行。)
    (使臣既到太行山,與使臣言曰)
令 婆:夫君性極剛烈,待妾先回告之。大人隨後而來。
    (是時病已全愈,正欲起兵下山,忽見令婆回來)
繼 業:主人與宋人交戰勝負何如?
令 婆:今獻城降矣。
繼 業:(驚曰)何不驅兵死戰?戰不勝,寧死社稷,見先君於地下,庶幾無愧。奈何甘
    心屈膝,北面事人,以受萬世之唾罵乎?
令 婆:宋君遣使臣賚詔來,拜夫主為代州刺史。妾特先來相告。
令 公:使者來送死耳,待我親手刃之,然後起兵殺下太行,救回主上,恢復太原疆境。
    
令 婆:(急諫曰)不可作此滅戶之事。吾觀宋主龍行虎步,乃真命天子。
    (令公不聽。)
    (及使臣至,令公持刀去殺,令婆急抱住,不期患病新愈,又聞漢主降宋,怒氣
    (攻發舊病,大叫一聲,昏悶倒地。)
    (眾人扶起,默默無言。)
    (急令使臣下山,使臣回到太原,進奏曰)
令 婆:繼業不肯歸降,且欲殺臣。幸令婆遮攔,不知何故,大叫一聲,昏悶倒地,臣即
    脫逃走回。此人抗命,乞發兵問罪可也。
太 宗:忠義士也,朕甚愛之。
    (復遣黨進賚詔去,特加督同上將軍。)
    (黨進領詔去訖。)
    
    
15**時間: 地點:
    (卻說繼業養病,一日遂愈。)
    (是夜出觀天象,為見宋主之星炯炯臨於幽薊,乃歎曰)
繼 業:此天命也,非人所能為也。吾之病作,不能行兵護主,皆天意所在。
令 婆:幸昨未斬來使,尚有可歸之路。
令 公:說甚話!國破臣亡,此正理也,豈可苟且貪生,以圖富貴而作不忠不義之事乎!
    
    (言罷吟詩一律:
    (  奮中蒙恥事堪嗟,回首何方是故家。)
    (悽愴太原城上月,照人情淚落胡笳。)
    (次日,黨進賚詔至,繼業不受。)
繼 業:(忽郭無為又至)主上傳言,事已定矣,抗拒枉然。
繼 業:誓死九泉,決無受職之理。
漢 主:(又遣一嬖臣至)主上專諭將軍來降,假主死於此,臣當殉之。今日不來,即反
    臣矣。
繼 業:本全臣節,反以悖逆責我。
漢 主:既要我降,煩黨將軍面奏宋主,從請三事,則下太行。不然,此頭可斷,此膝難
    屈。
繼 業:(黨進曰)是那三事?
繼 業:一者,惟居漢主部下,不受大宋之職。二者,惟聽宋君調遣,不聽宣召。三者,
    我所統屬,斬殺不行請旨。
言 罷:(黨進竟回太原奏曰)繼業說要聖上依他三事,方來歸降。
太 宗:那三事?
言 罷:(黨進曰)如此如此。
太 宗:不受宋職,這件怎生依得!既不為臣,要他何用?
漢 主:陛下且姑順之,待他既降,厚恩以結其心,不愁不受職也。
    (太宗然之,遂命黨進復去太行山招之。)
    (黨進領旨,復到太行山與繼業言曰)
太 宗:前三事,聖上允之。請將軍收抬下山。
    (繼業遂命家兵載了輜重同黨進來見太宗。)
    (見令公表表,威儀昂昂,意氣恰似猛虎形狀,乃大喜曰)
太 宗:朕得太原,何如得令公也!
    (遂賜姓楊。)
    (是日.命排筵宴,犒賞令公、令婆,七子、二女俱與其席。)
太 宗:(酒至半酣)朕受先帝遺旨,命往五台山降香,不知程途還有多少?將軍肯保駕
    一往否?
    (繼業初見太宗賜姓筵宴,亦不甚以為意。)
    (及在筵中見太宗情詞款曲,歡若平生,心下思忖太宗之局量真帝王也,傾心悅
    (服。)
    (因之問,遂對曰)
太 宗:蒙萬歲厚恩,臣願保駕。
    (太宗大喜,即日下命,著黨進、李漢瓊、潘仁美引大軍望五台山進發。)
    (軍士在途,旌旗隊隊,劍戟稜稜。)
    (既到太行山,只見那山峰巒峭壁,石壘嵯峨,高哉幾千仞也。)
    (有詩為證:
    (  一上坡兮復一坡,群峰豈敢並嵯峨。)
    (人間平地遠如許,頭上青天高不多。)
    (折桂手堪扳月窟,吟詩筆可蘸銀河。)
    (此間便是神仙境,比那蓬萊更若何。)
    (當日過了太行山。)
    (不數日,到了五台山。)
    (太宗駕至山門,果好一個寺院。)
    (但見:
    (  四圍有千丈青松,明晃晃一輪月上。)
    (映龍鱗萬竿茂竹,滑剌刺一陣風來。)
    (搖鳳尾內,並立五方佛殿。)
    (霞光閃閃,常住半空中。)
    (兩廊僧舍,香篆氤氤。)
    (翠盤方丈內,古的白怪。)
    (咭叮骨都太湖山,七長八大)
    (如來釋迦牟尼佛。)
    (前創三門十二架,後起法堂五百間。)
    (敲動木魚,驚地獄。)
    (撞來鐘鼓,震天關。)
    (地不愛道,活活生下一座五台山。)
    (人修善願,巍巍立起大雄成勝景。)
    (太宗正欲進寺,只見五百僧人齊來跪下,迎駕太宗入寺。)
    (盥手降香畢,親步遍山遊玩,乃吟詩一闋:
    (  扶笻登絕巘,好景邁平川。)
    (潭印禪心寂,松邀野鶴還。)
    (紅雲瞻漢闕,寶閣接天關。)
    (歸路斜陽裡,鐘聲起暮煙。)
    (太宗吟罷,長老迎歸方丈歇息,次日,問長老曰)
太 宗:天下寺宇景致還有勝於此者?
長 老:此寺非民間財物並立,乃唐朝則天娘娘所建。天下寺院,無有勝於此者。
太 宗:誠哉是也。使非朝廷錢糧,不能有此等大規模也。
潘仁美:(忽)聞有個昊天寺,賽過五台。
太 宗:昊天寺在何處?卿既知之,輔朕遊玩一番,有何不可?
八大王:(忙奏曰)昊天寺在幽州,與蕭后接壤境界。倘遼人知之,發兵劫駕,豈非自貽
    伊戚?乞陛下休聽仁美之言,即日班師回汴,乃萬全之策。
    (不聽,乃曰)
太 宗:卿放心,遼人知朕取太原如折枝然,心膽寒矣,尚敢興兵來相犯耶?
    (大遼細作賀君弼見太宗駕往昊天,星夜差人奏知蕭太后。)
    (后聞之大喜,遣使會同五國番王,急發兵來圍困宋之君臣,不在話下。)
    
    
16**時間: 地點:
    (卻說離了五台,駕到遼東連界之所,前軍報曰)
太 宗:北遼有兵殺到。
太 宗:何人迎敵?
淵 平:(滾鞍下馬應聲曰)小將願往。
太 宗:有虎父即有虎子。
    (遂命領兵三千迎敵。)
    (淵平出馬,與遼將麻裡慶忌交戰。)
    (十馀合,慶忌大敗逃遁去了。)
    (淵平收軍,保駕入幽州去訖。)
    (太宗駕幸昊天寺)
    (太宗次日出城.往昊天寺玩景。)
    (有詩為證:
    (  乘輿迢遞訪名山,遙望西天咫尺間。)
    (對月談經諸妖淨,向陽補衲老僧閒。)
    (雲浮瑞氣蒼龍起,松引風清白鶴還。)
    (到此一塵渾不染,更於何處覓禪關。)
    (太宗遊玩既畢,駕回幽州歇息。)
    (是夜三更,城北喊聲振天。)
    (及天明,遼兵將幽州城圍了。)
太 宗:朕一時遊玩心勝,未可八大王之奏,今日果有此難。
言 罷:(楊令公奏曰)此去雄州甚近,陛下速遣人召魏直、楊雄引軍急來救護。
太 宗:番將圍得甚緊,怎生出去?
淵 平:小將願往。
太 宗:卿去宜謹慎。
    (淵平辭帝上馬,領軍殺出南門。)
    (土金秀、士金寅引兵攔路。)
    (與平交戰,數合敗走。)
    (淵平不趕,直望雄州而去。)
    (既到雄州,魏直接至衙內,看了手詔,即與牙將楊文虎、楊清等引軍十萬竟到
    (幽州。)
    (離城十里之外,乃與魏直言曰)
淵 平:將軍暫駐於此,小將單騎殺進城去通信,做個裡應外合。
太 宗:(魏直曰)此言正合我意。
    (淵平遂驟馬殺入城中,奏知太宗。)
太 宗:救兵既至,傳令明日裡應,勿得有誤。
令 公:臣還有一計,才保陛下無危。
太 宗:卿有何計?
令 公:赦臣四子延朗死罪,命他假裝陛下,出北門城,降臣保陛下出南門,方可脫得此
    虎井也。
    (太宗依其計而行。)
    (令公遣六郎保駕,五郎保八大王,二郎、三郎為左右救應,七郎為先鋒,倘有
    (遲慢不遵令者處斬。)
令 公:(忽階下一人言曰)臣亦有活捉蕭后之計。
    (進奏此人是誰?乃王殷也。)
太 宗:卿試言之。
令 公:(王殷曰)令公父子保駕出城,留小臣在城上擂鼓吶喊助威。待陛下離了幽州,
    然後獻城詐降。蕭后必任用,待萬歲他日發兵來討,臣於內傳遞消息,定要活捉
    蕭后。
    (太宗可之。)
    (次日保駕出城,太宗謂之曰)
令 公:卿為朕操碎肝腸。
令 公:雖肝腦塗地,亦職分當然,陛下何謂出是言與?
    (太宗於是將降書遣人送與蕭后,蕭后亦不深信。)
    (著人打探消息,說北門大開,推出一輛逍遙車輦來,車上端坐宋主,頭帶沖天
    (冠,身穿赭黃袍,蓋著一把黃羅傘。)
    (大遼軍士俱來看宋主出降,不想令公留王殷守城,父子五人並諸將保駕出南門
    (去了,惟遣河東三百敢死軍與淵平護四郎擺駕出北門詐降。)
諸 將:(遼將天慶王接見車輦)請大宋皇帝下車相見。
    (四郎不答。)
四 郎:(天慶王又曰)宋主無禮,既來歸降,何不下車?
    (不防淵平在後,拈弓搭箭,將天慶王射死。)
    (四郎催軍急出,既到護城之外,又遇遼將韓得讓。)
    (得讓不知淵平射死天慶王,亦在馬上欠身施禮。)
    (四郎不答,目視執傘者。)
    (傘柄是條長槍,執者會四郎之意,將傘柄回四郎。)
    (四郎即抽出槍來,望韓得讓項下一刺,得讓落馬而死。)
    (四郎跳上馬,與三百敢死軍望南殺去。)
    (蕭后聽知宋主詐降,又殺了韓得讓、天慶王,心中大怒,催軍望南掩殺不題。
    ()
    
    
17**時間: 地點:
    (卻說令公等保著太宗出城,走至五十里路外)
太 宗:不知四郎何如?
令 公:陛下不必掛他,只保重前進可也。
    (正行間,韓延壽引一軍攔路。)
    (太宗大驚,手足慌亂。)
六 郎:陛下勿驚,小將砍此賊來。
    (言罷,出馬殺退延壽,保駕走至烏泥丘。)
    (下馬坐定,查點軍士,不見令公、七郎,乃曰)
太 宗:為朕之故,父子兄弟離散,情實堪悲。
軍 士:(又謂六郎曰)卿何忍心,不去救汝父兄?
六 郎:臣保聖上,父兄難顧,非心忍也。
    (起身了望,只聞一處吶喊甚急,與六郎言曰)
太 宗:此吶喊之處,汝父必在其內。卿既盡忠保朕離難,又當盡孝去救汝父。
六 郎:去則誰保陛下?
太 宗:朕自有計策。汝當速去。
    (六郎遂上馬,殺奔吶喊之所而去。)
    (太宗既遣六郎去了,乃與諸將入高州城。)
    (未及一餉時,遼兵湧至,將城圍了。)
    (上城,只見城下遼將耶律仲光大叫)
太 宗:宋君早降,免受萬刀之苦。
太 宗:六郎去了,誰破此圍?
    (言罷,忽城北三騎飛到,將遼兵殺散入城,乃令公、六郎、七郎也。)
    (不在話下。)
    
    
18**時間: 地點:
    (卻說蕭后大獲全勝,王殷開城投降。)
    (蕭后入城,遂與群臣商議,立國於幽州。)
蕭 后:(設朝與諸將言曰)宋主用詐降走了,但不知生擒幾人?
太 宗:(眾將曰)生擒十人,俱是宋名將。
太 后:名將成擒,喪盡宋人膽矣。
    (遂命擁出擒將來看。)
    
    
19**時間: 地點:
    (須臾,番人推十將於階下。)
    (延朗挺立不屈,罵曰)
太 后:蠻狗,不跪將欲何為?
延 朗:(厲聲應曰)誤遭賊奴之手,惟有一死,又何為哉。
    (后怒,命推出一齊斬之。)
    (全無懼色,亦怒曰)
延 朗:砍了萬事便休,怒之何為!
    (言罷延頸待砍。)
    (見其慷慨激烈,神采超群,心甚愛之,謂蕭天左曰)
太 后:意欲將瓊娥公主招贅此人,卿言何如?
天 左:納叛釋降,王者為也。娘娘所見極是。
太 后:但見此人,剛毅之甚,今恐不從。即使肯從,後來或生變患,不如不招之為愈也
    。
天 左:深恩厚德以御之,何慮不服?
太 后:卿為良媒,試與言之,看有何詞。
    (天左領旨,遂與延朗言之。)
延 朗:(忖道)君父尚在,何為輕生而死,莫若且姑順之,留此窺其釁隙,以圖報復,
    勝於一死。
延 朗:(沉吟良久之間)蒙娘娘免死,幸矣,何敢過望婚配?
天 左:憐君狀貌魁梧,故有是舉。不然何由得生。君勿固辭。
    (延朗遂首肯之。)
    (天左以允情奏后,后命釋之。)
天 左:(乃問曰)汝姓甚,名誰?
    (心下思忖,若說實名,必不相容,遂以楊字拆開妄對曰)
延 朗:臣姓木,名易。
太 后:汝居宋何職?
延 朗:臣為代州教練使。
    (后喜,命備衣冠,擇日與瓊娥公主成親不題。)
    
    
20**時間: 地點:
    (卻說回到汴梁,宣楊業於便殿撫慰之曰)
太 宗:朕離陷井,賴卿父子之力。但淵平等生死不知何如?
繼 業:淵平性頗強梗,生必不保。
侍 臣:(言罷)逃回軍士,說蕭后怒淵平射死遼帥天慶王,驅軍重重圍定,淵平與河東
    三百敢死軍俱皆遇難,並未走脫一人。二郎延廣被遼兵射落馬下,眾軍蹂踏而死
    。三郎延慶被一陣短劍軍亂砍而死。四郎延朗被遼兵絆倒其馬,活捉而去。延德
    不知下落。
    (聞奏,驚曰)
太 宗:數子盡遭誅戮,寡人過也。
    (哽咽哀悼之甚。)
繼 業:蒙聖上深恩,誓以死報。今數子喪於王事,得其所矣。陛下哀之,不亦過乎?
太 宗:噫,是何言也!此難非數子力敵,朕一命休矣。當特贈以報其死。
    (言罷,令公辭帝退出不題。)
    (太宗敕建無佞府)
    (次日,太宗下令,封呼延贊御禁太尉,滄洲橫海郡節度使。)
    (楊令公左領軍衛大將軍,歸命無佞侯,三營總管中正軍,雄州節度使。)
    (楊延昭倉典使,迎州防禦使,三千里界河南北招討使。)
    (楊延嗣三關排陣使,潞州天黨郡節度使。)
    (又以淵平等死於王事,俱追贈為侯,立廟以祀之。)
    (以六郎之名犯武功郡王之諱,敕賜名景。)
    (又將金花柴郡主賜配,以彰獨力救朕殊勛。)
    (六郎謝恩畢。)
    (太宗復下命於天波門外,金水河邊,建立無佞府一所,與令公居住。)
    (又賜金錢五百萬,與令公蓋一座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以旌表之。)
    (有詩為證:
    (  忠義全家為國謀,捐生保駕出幽州。)
    (九重寵異殊勛績,特立清風無佞樓。)
    (太宗封賞畢,楊令公等謝恩出,至無佞府安置家眷住下,竟往雄州任所去訖。
    ()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