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  至  第九〇

81**時間: 地點:
    (自此時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
    (次日三位朝臣,聚眾僧,在那山川壇裏,逐一從頭查選,內中選得一名有德行
    (的高僧。)
    (你道他是誰人?)
    (靈通本諱號金蟬,只為無心聽佛講。)
    (轉托塵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羅網。)
    (投胎落地就逢兇,未出之前臨惡黨。)
    (父是海州陳狀元,外公總管當朝長。)
    (出身命犯落江星,順水隨波逐浪泱。)
    (海島金山有大緣,遷安和尚將他養。)
    (年方十八認親娘,特赴京都求外長。)
    (總管開山調大軍,洪州剿寇誅兇黨。)
    (狀元光蕊脫天羅,子父相逢堪賀獎。)
    (復謁當今受主恩,凌煙閣上賢名響。)
    (恩官不受願為僧,洪福沙門將道訪。)
    (小字江流古佛兒,法名喚做陳玄奘。)
    (當日對眾舉出玄奘法師。)
    (這個人自幼為僧,出娘胎,就持齋受戒。)
    (他外公見是當朝一路總管殷開山。)
    (他父親陳光蕊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
    (一心不愛榮華,只喜修持寂滅。)
    (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82**時間: 地點:
    (當時三位引至御前,揚塵舞蹈。)
    (拜罷奏曰)
蕭 瑀:臣瑀等蒙聖旨,選得高僧一名陳玄奘。
    (太宗聞其名,沉思良久道)
太 宗:可是學士陳光蕊之兒玄奘否?
唐 僧:(叩頭曰)臣正是。
太 宗:(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
    下大闡都僧綱之職。
    (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
    (又賜五彩織金袈裟一件、毘盧帽一頂。)
    (教他用心再拜明僧,排次闍黎班首,書辦旨意,前赴化生寺,擇定吉日良時,
    (開演經法。)
    (玄奘再拜領旨而出,遂到化生寺裏,聚集多僧,打造禪榻,裝修功德,整理音
    (樂。)
    (選得大小明僧共計一千二百名,分派上中下三堂。)
    (諸所佛前,物件皆齊,頭頭有次。)
    (選到本年九月初三日黃道良辰,開啟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陸大會。)
    (即具表申奏。)
    (太宗及文武國戚皇親,俱至期赴會,拈香聽講。)
    (有詩為證。)
    (詩曰:
    (    龍集貞觀正十三,王宣大眾把經談。)
    (道場開演無量法,雲霧光乘大願龕。)
    (御敕垂恩修上剎,金蟬脫殼化西涵。)
    (普施善果超沉沒,秉教宣揚前後三。)
    (貞觀十三年,歲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陳玄奘大闡法師聚集
    (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長安城化生寺開演諸品妙經。)
    (那皇帝早朝已畢,帥文武多官,乘鳳輦龍車,出離金鑾寶殿,徑上寺來拈香。
    ()
    (怎見那鑾駕?真個是:
    (    一天瑞氣,萬道祥光。)
    (仁風輕淡蕩,化日麗非常。)
    (千官環佩分前後,五衛旌旗列兩旁。)
    (執金瓜,擎斧鉞,雙雙對對;絳紗燭,御爐香,靄靄堂堂。)
    (龍飛鳳舞,鶚薦鷹揚。)
    (聖明天子正,忠義大臣良。)
    (介福千年過舜禹,昇平萬代賽堯湯。)
    (又見那曲柄傘,滾龍袍,輝光相射;玉連環,彩鳳扇,瑞靄飄揚。)
    (珠冠玉帶,紫綬金章。)
    (護駕軍千隊,扶輿將兩行。)
    (這皇帝沐浴虔誠尊敬佛,皈依善果喜拈香。)
    (唐王大駕早到寺前,吩咐住了音樂響器。)
    (下了車輦,引著多官,拜佛拈香。)
    (三匝已畢,抬頭觀看,果然好座道場。)
    (但見:
    (    幢幡飄舞,寶蓋飛輝。)
    (幢幡飄舞,凝空道道彩霞搖;寶蓋飛輝,映日翩翩紅電徹。)
    (世尊金像貌臻臻,羅漢玉容威烈烈。)
    (瓶插仙花,爐焚檀降。)
    (瓶插仙花,錦樹輝輝漫寶剎;爐焚檀降,香雲靄靄透清霄。)
    (時新果品砌朱盤,奇樣糖酥堆彩案。)
    (高僧羅列誦真經,願拔孤魂離苦難。)
    (太宗文武俱各拈香,拜了佛祖金身,參了羅漢。)
    (又見那大闡都綱陳玄奘法師引眾僧羅拜唐王。)
    (禮畢,分班各安禪位。)
    (法師獻上濟孤榜文與太宗看。)
    (榜曰:
    (    至德渺茫,禪宗寂滅。)
    (清淨靈通,周流三界。)
    (千變萬化,統攝陰陽。)
    (體用真常,無窮極矣。)
    (觀彼孤魂,深宜哀愍。)
    (此奉太宗聖命:選集諸僧,參禪講法。)
    (大開方便門庭,廣運慈悲舟楫,普濟苦海群生,脫免沉痾六趣。)
    (引歸真路,普玩鴻濛;動止無為,混成純素。)
    (仗此良因,邀賞清都絳闕;乘吾勝會,脫離地獄凡籠。)
    (早登極樂任逍遙,來往西方隨自在。)
    (詩曰:
    (    一爐永壽香,幾卷超生籙。)
    (無邊妙法宣,無際天恩沐。)
    (冤孽盡消除,孤魂皆出獄。)
    (願保我邦家,清平萬咸福。)
    (太宗看了,滿心歡喜,對眾僧道)
太 宗:汝等秉立丹衷,切休怠慢佛事。待後功成完備,各各福有所歸,朕當重賞,決不
    空勞。
    (那一千二百僧,一齊頓首稱謝。)
    (當日三齋已畢,唐王駕回。)
    (待七日正會,復請拈香。)
    (時天色將晚,各官俱退。)
    (怎見得好晚?你看那:
    (    萬里長空淡落暉,歸鴉數點下棲遲。)
    (滿城燈火人煙靜,正是禪僧入定時。)
    (一宿晚景題過。)
    (次早,法師又昇坐,聚眾誦經不題。)
    
    
83**時間: 地點:
    (卻說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自領了如來佛旨,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日
    (久未逢真實有德行者。)
    (忽聞得太宗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開建大會。)
    (又見得法師壇主,乃是江流兒和尚,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
    (胎的長老。)
    (菩薩十分歡喜,就將佛賜的寶貝捧上長街,與木叉貨賣。)
    (你道他是何寶貝?有一件錦襴異寶袈裟、九環錫杖。)
    (還有那金緊禁三個箍兒,密密藏收,以俟後用。)
    (只將袈裟、錫杖出賣。)
    (長安城裏,有那選不中的愚僧,倒有幾貫村鈔。)
    (見菩薩變化個疥癩形容,身穿破衲,赤腳光頭,將袈裟捧定,豔豔生光,他上
    (前問道)
愚 僧:那癩和尚,你的袈裟要賣多少價錢?
癩 僧:袈裟價值五千兩,錫杖價值二千兩。
愚 僧:(笑道)這兩個癩和尚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物,就賣得七千兩銀子?只是
    除非穿上身長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這許多!拿了去!賣不成!
    (那菩薩更不爭吵,與木叉往前又走。)
    (行勾多時,來到東華門前,正撞著宰相蕭瑀散朝而回,眾頭踏喝開街道。)
    (那菩薩公然不避,當街上拿著袈裟,徑迎著宰相。)
    (宰相勒馬觀看,見袈裟豔豔生光,著手下人問那賣袈裟的要價幾何,菩薩)
癩 僧: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二千兩。
蕭 瑀:有何好處,值這般高價?
癩 僧:袈裟有好處,有不好處;有要錢處,有不要錢處。
蕭 瑀:何為好?何為不好?
癩 僧:著了我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災,便是好處;
    若貪淫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謗佛的凡夫,難見我袈裟之面,這便
    是不好處。
蕭 瑀:何為要錢,不要錢?
癩 僧:不遵佛法,不敬三寶,強買袈裟、錫杖,定要賣他七千兩,這便是要錢;若敬重
    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將袈裟、錫杖情願送他,與我結個善
    緣,這便是不要錢。
    (蕭瑀聞言,倍添春色,知他是個好人。)
    (即便下馬,與菩薩以禮相見,口稱)
蕭 瑀:大法長老,恕我蕭瑀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無不奉行。即今起
    建水陸大會,這袈裟正好與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用。我和你入朝見駕去來。
    (菩薩欣然從之,拽轉步,徑進東華門裏。)
    (黃門官轉奏,蒙旨宣至寶殿。)
    (見蕭瑀引著兩個疥癩僧人,立於階下,唐王)
太 宗:蕭瑀來奏何事?
蕭 瑀:(俯伏階前道)臣出了東華門前,偶遇二僧,乃賣袈裟與錫杖者。臣思法師玄奘
    可著此服,故領僧人啟見。
    (太宗大喜,便問那袈裟價值幾何。)
    (菩薩與木叉侍立階下,更不行禮,因問袈裟之價)
癩 僧:袈裟五千兩,錫杖二千兩。
太 宗:那袈裟有何好處,就值許多?
    (菩薩道:
    (    這袈裟,龍披一縷,免大鵬吞噬之災;鶴掛一絲,得超凡入聖之妙。
    ()
    (但坐處,有萬神朝禮;凡舉動,有七佛隨身。)
    (這袈裟,是冰蠶造練抽絲,巧匠翻騰為線,仙娥織就,神女機成,方方簇幅繡
    (花縫。)
    (片片相幫堆錦簆。)
    (玲瓏散碎鬥妝花,色亮飄光噴寶豔。)
    (穿上滿身紅霧遶,脫來一段彩雲飛。)
    (三天門外透元光,五岳山前生寶氣。)
    (重重嵌就西番蓮,灼灼懸珠星斗象。)
    (四角上有夜明珠,攢頂間一顆祖母綠。)
    (雖無全照原本體,也有生光八寶攢。)
    (這袈裟,閑時折疊,遇聖才穿。)
    (閑時折疊,千層包裹透虹霓;遇聖才穿,驚動諸天神鬼怕。)
    (上邊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塵珠、定風珠;又有那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
    (舍利子。)
    (偷月沁白,與日爭紅。)
    (條條仙氣盈空,朵朵祥光捧聖。)
    (條條仙氣盈空,照徹了天關;朵朵祥光捧聖,影遍了世界。)
    (照山川,驚虎豹;影海島,動魚龍。)
    (沿邊兩道銷金鎖,叩領連環白玉琮。)
    (詩曰:
    (    三寶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盡評論。)
    (明心解養人天法,見性能傳智慧燈。)
    (護體莊嚴金世界,身心清淨玉壺冰。)
    (自從佛製袈裟後,萬劫誰能敢斷僧?)
    (唐王在那寶殿上聞言,十分歡喜。)
太 宗:(又問)那和尚,九環杖有甚好處?
癩 僧:我這錫杖,是那:
        銅鑲鐵造九連環,九節仙藤永駐顏。
        入手厭看青骨瘦,下山輕帶白雲還。
        摩呵五祖遊天闕,羅卜尋娘破地關。
        不染紅塵些子穢,喜伴神僧上玉山。
    (唐王聞言,即命展開袈裟,從頭細看,果然是件好物。)
太 宗:(道)大法長老,實不瞞你。朕今大開善教,廣種福田,見在那化生寺聚集多僧
    ,敷演經法。內中有一個大有德行者,法名玄奘。朕買你這兩件寶物,賜他受用
    。你端的要價幾何?
    (菩薩聞言,與木叉合掌皈依,道聲佛號,躬身上啟道)
癩 僧:既有德行,貧僧情願送他,決不要錢。
    (說罷,抽身便走。)
    (唐王急著蕭瑀扯住,欠身立於殿上)
太 宗:你原說袈裟五千兩,錫杖二千兩,你見朕要買,就不要錢,敢是說朕心倚恃君位
    ,強要你的物件?更無此理。朕照你原價奉償,卻不可推避。
癩 僧:(起手道)貧僧有願在前,原說果有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不要錢,
    願送與他。今見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門;況又高僧有德有行,宣揚大法,理當
    奉上,決不要錢。貧僧願留下此物告回。
    (唐王見他這等懃懇,甚喜。)
    (隨命光祿寺,大排素宴酬謝。)
    (菩薩又堅辭不受,暢然而去,依舊望都土地廟中隱避不題。)
    
    
84**時間: 地點:
    (卻說太宗設午朝,著魏徵賫旨,宣玄奘入朝。)
    (那法師正聚眾登壇,諷經誦偈,一聞有旨,隨下壇整衣,與魏徵同往見駕。)
太 宗:求證善事,有勞法師,無物酬謝。早間蕭瑀迎著二僧,願送錦襴異寶袈裟一件,
    九環錫杖一條。今特召法師領去受用。
    (玄奘叩頭謝恩。)
太 宗:法師如不棄,可穿上與朕看看。
    (長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
    (君臣個個忻然。)
    (誠為如來佛子。)
    (你看他:
    (    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
    (暉光豔豔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
    (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繡。)
    (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
    (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
    (渾如極樂活阿羅,賽過西方真覺秀。)
    (錫杖叮噹鬥九環,毘盧帽映多豐厚。)
    (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85**時間: 地點:
    (當時文武階前喝采。)
    (太宗喜之不勝,即著法師穿了袈裟,持了寶杖;又賜兩隊儀從,著多官送出朝
    (門,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裏去,就如中狀元誇官的一般。)
    (這去玄奘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
    (你看那長安城裏,行商坐賈、公子王孫、墨客文人、大男小女,無不爭看誇獎
    (,俱道)
路人甲: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
    (玄奘直至寺裏,僧人下榻來迎。)
    (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各各歸依,侍於左右。)
    (玄奘上殿,炷香禮佛。)
    (又對眾感述聖恩已畢,各歸禪座。)
    (又不覺紅輪西墜。)
    (正是那:
    (    日落煙迷草樹,帝都鐘鼓初鳴。)
    (叮叮三響斷人行。)
    (前後街前寂靜。)
    (上剎輝煌燈火,孤村冷落無聲。)
    (禪僧入定理殘經。)
    (正好煉魔養性。)
    (光陰撚指,卻當七日正會。)
    (玄奘又具表,請唐王拈香。)
    
    
86**時間: 地點:
    (此時善聲遍滿天下。)
    (太宗即排駕,率文武多官、后妃國戚,早赴寺裏。)
    (那一城人,無論大小尊卑,俱詣寺聽講。)
    (當有菩薩與木叉道)
癩 僧:今日是水陸正會,以一七繼七七,可矣了。我和你雜在眾人叢中,一則看他那會
    何如,二則看金蟬子可有福穿我的寶貝,三則也聽他講的是那一門經法。
    (兩人隨投寺裏。)
    (正是有緣得遇舊相識,般若還歸本道場。)
    (入到寺裏觀看,真個是:
    (    天朝大國,果勝裟婆。)
    (賽過祇園舍衛,也不亞上剎招提。)
    (那一派仙音響喨,佛號喧嘩。)
    (這菩薩直至多寶臺邊,果然是明智金蟬之相。)
    (詩曰:
    (    萬象澄明絕點埃,大典玄奘坐高臺。)
    (超生孤魂暗中到,聽法高流市上來。)
    (施物應機心路遠,出生隨意藏門開。)
    (對看講出無量法,老幼人人放喜懷。)
    (又詩曰:
    (    因遊法界講堂中,逢見相知不俗同。)
    (盡說目前千萬事,又談塵劫許多功。)
    (法雲容曳舒群岳,教網張羅滿太空。)
    (檢點人生歸善念,紛紛天雨落花紅。)
    (那法師在臺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
    (修功卷》。)
    (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臺,厲聲高叫道)
癩 僧: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麼?
    (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臺來,對菩薩起手道)
唐 僧: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
    如何。
癩 僧: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
    亡者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正講處,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
巡官甲:法師正講談妙法,被兩個疥癩遊僧扯下來亂說胡話。
    (王令擒來。)
    (只見許多人將二僧推擁進後法堂,見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
    (面道)
癩 僧:陛下問我何事?
    (唐王卻認得他)
太 宗: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
癩 僧:正是。
太 宗:你既來此處聽講,只該吃些齋便了,為何與我法師亂講,擾亂經堂,誤我佛事?
癩 僧: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
    ,壽身無壞。
太 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
癩 僧: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太 宗:你可記得麼?
癩 僧:我記得。
太 宗:(大喜道)教法師引去,請上臺開講。
    (那菩薩帶了木叉,飛上高臺,遂踏祥雲,直至九霄,現出救苦原身,托了淨瓶
    (楊柳。)
    (左邊是木叉惠岸,執著棍,抖搜精神。)
    (喜的個唐王朝天禮拜,眾文武跪地焚香。)
    (滿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賈,無一人不拜禱道)
眾 人:好菩薩!好菩薩!
    (有讚為證。)
    (但見那:
    (    瑞靄散繽紛,祥光護法身。)
    (九霄華漢裏,現出女真人。)
    (那菩薩,頭上戴一頂金葉紐、翠花鋪、放金光、生瑞氣的垂珠纓絡;身上穿一
    (領淡淡色、淺淺妝、盤金龍、飛綵鳳的結素藍袍;胸前掛一面對月明、舞清風
    (、雜寶珠、攢翠玉的砌香環珮;腰間繫一條冰蠶絲、織金邊、登彩雲、促瑤海
    (的錦繡絨裙;面前又領一個飛東洋、遊普世、感恩行孝、黃毛紅嘴白鸚哥。)
    (手內托著一個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灑青霄、撒大惡、掃開殘霧垂楊
    (柳。)
    (玉環穿繡扣,金蓮足下深。)
    (三天許出入。)
    (這才是救苦救難觀世音。)
    (喜的個唐太宗忘了江山,愛的那文武官失卻朝禮,蓋眾多人都念「南無觀世音
    (菩薩」。)
    (太宗即傳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薩真像。)
    (旨意一聲,選出個圖神寫聖、遠見高明的吳道子(此人即後圖功臣於凌煙閣者
    ()。)
    
    
87**時間: 地點:
    (當時展開妙筆,圖寫真形。)
    (那菩薩祥雲漸遠,霎時間不見了金光。)
    (只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
    (頌曰:
    (    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
    (程途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慇懃。)
    (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
    (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太宗見了頌子,即命眾僧)
太 宗: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
    (眾官無不遵依。)
    
    
88**時間: 地點:
    (唐王當時在寺中問曰)
太 宗: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
    (問不了,傍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
唐 僧: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將御手扶起道)
太 宗: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
    (玄奘頓首謝恩。)
    (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裏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聖僧」。
    ()
唐 僧:(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
    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
    (唐王甚喜,即命回鑾,待選良利日辰,發牒出行,遂此駕回各散。)
    (玄奘亦回洪福寺裏。)
    (那本寺多僧與幾個徒弟,早聞取經之事,都來相見)
徒弟甲:發誓願上西天,實否?
唐 僧:是實。
徒弟甲:師父呵,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
唐 僧:我已發了洪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
    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對眾)徒弟們,我去之後,或三二
    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裏松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不然,斷不回矣。
    (眾徒將此言切切而記。)
    (次早,太宗設朝,聚集文武,寫了取經文牒,用了通行寶印。)
    (有欽天監奏曰)
監官乙:今日是人專吉星,堪宜出行遠路。
    (唐王大喜。)
    (又見黃門官奏道)
門官甲:御弟法師朝門外候旨。
太 宗:(隨即宣法師上寶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又有一個紫
    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再選兩個長行的從者。又銀騔的馬一匹,送為遠行
    腳力。你可就此行程。
    (玄奘大喜,即便謝了恩,領了物事,更無留滯之意。)
    (唐王排駕,與多官同送至關外。)
    (只見那洪福寺僧與諸徒將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關外相等。)
    (唐王見了,先教收拾行囊、馬匹,然後著官人執壺酌酒。)
太 宗:(舉爵)御弟雅號甚稱?
唐 僧: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
太 宗: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御弟可指經取號,號作三藏何如?
    (玄奘又謝恩,接了御酒道)
唐 僧: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太 宗: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
    (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
    (酒中。)
    (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
太 宗:御弟呵,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
唐 僧:只在三年,徑回上國。
太 宗: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復謝恩飲盡,辭謝出關而去。)
    (唐王駕回。)
    (畢竟不知此去何如,且聽下回分解。)
    (〔第一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詩曰:
    (    大有唐王降敕封,欽差玄奘問禪宗。)
    (堅心磨琢尋龍穴,著意修持上鷲峰。)
    (邊界遠遊多少國,雲山前度萬千重。)
    (自今別駕投西去,秉教迦持悟大空。)
    
    
89**時間: 地點:
    (卻說三藏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與多官送出長安關外。)
    (一二日馬不停蹄,早至法門寺。)
    (本寺住持上房長老,帶領眾僧有五百餘人,兩邊羅列,接至裏面,相見獻茶。
    ()
    (茶罷進齋,齋後不覺天晚。)
    (正是那:
    (    影動星河近,月明無點塵。)
    (雁聲鳴遠漢,砧韻響西鄰。)
    (歸鳥棲枯樹,禪僧講梵音。)
    (蒲團一榻上,坐到夜將分。)
    (眾僧們燈下議論佛門定旨,上西天取經的原由:有的說水遠山高,有的說路多
    (虎豹;有的說峻嶺陡崖難度,有的說毒魔惡怪難降。)
    (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點頭幾度。)
    (眾僧們莫解其意,合掌請問道)
甲 僧:法師指心點頭者,何也?
唐 僧: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說下洪誓大願,不由
    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法輪回轉,願聖主皇圖永
    固。
    (眾僧聞得此言,人人稱羨,個個宣揚,都叫一聲)
眾 僧:忠心赤膽大闡法師!
    (誇讚不盡,請師入榻安寐。)
    (早又是竹敲殘月落,雞唱曉雲生。)
    (那眾僧起來,收拾茶水、早齋。)
    (玄奘遂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禮拜道)
唐 僧:弟子陳玄奘,前往西天取經,但肉眼愚迷,不識活佛真形。今願立誓:路中逢廟
    燒香,遇佛拜佛,遇塔掃塔。但願我佛慈悲,早現丈六金身,賜真經,留傳東土
    。
    (祝罷,回方丈進齋。)
    (齋畢,那二從者整頓了鞍馬,促趲行程。)
    (三藏出了山門,辭別眾僧。)
    (眾僧不忍分別,直送有十里之遙,噙淚而返。)
    (三藏遂直西前進。)
    (正是那季秋天氣,但見:
    (    數村木落蘆花碎,幾樹楓楊紅葉墜。)
    (路途煙雨故人稀,黃菊麗,山骨細,水寒荷破人憔悴。)
    (白蘋紅蓼霜天雪,落霞孤鶩長空墜。)
    (依稀黯淡野雲飛,玄鳥去,賓鴻至,嘹嘹嚦嚦聲宵碎。)
    (師徒們行了數日,到了鞏州城,早有鞏州合屬官吏人等迎接入城中。)
    (安歇一夜,次早出城前去。)
    (一路饑餐渴飲,夜住曉行,兩三日,又至河州衛。)
    (此乃是大唐的山河邊界。)
    (早有鎮邊的總兵與本處僧道,聞得是欽差御弟法師上西方見佛,無不恭敬。)
    (接至裏面供給了,著僧綱請往福原寺安歇。)
    (本寺僧人,一一參見,安排晚齋。)
    (齋畢,吩咐二從者飽喂馬匹,天不明就行。)
    (及雞方鳴,隨喚從者,卻又驚動寺僧,整治茶湯齋供。)
    (齋罷,出離邊界。)
    (這長老心忙,太起早了。)
    (原來此時秋深時節,雞鳴得早,只好有四更天氣。)
    (一行三人,連馬四口,迎著清霜,看著明月,行有數十里遠近,見一山嶺,只
    (得撥草尋路,說不盡崎嶇難走,又恐怕錯了路徑。)
    (正疑思之間,忽然失足,三人連馬都跌落坑坎之中。)
    (三藏心慌,從者膽戰。)
    (卻才悚懼,又聞得裏面哮吼高呼,叫)
寅將軍:拿將來!拿將來!
    (只見狂風滾滾,擁出五六十個妖邪,將三藏、從者揪了上去。)
    (這法師戰戰兢兢的偷眼觀看,上面坐的那魔王十分兇惡。)
    (真個是:
    (    雄威身凜凜,猛氣貌堂堂。)
    (電目飛光艷,雷聲振四方。)
    (鋸牙舒口外,鑿齒露腮旁。)
    (錦繡圍身體,文斑裹脊梁。)
    (鋼鬍稀見肉,鉤爪利如霜。)
    (東海黃公懼,南山白額王。)
    (諕得個三藏魂飛魄散,二從者骨軟筋麻。)
    (魔王喝令綁了。)
    (眾妖一齊將三人用繩索綁縛。)
    (正要安排吞食,只聽得外面喧嘩,有人來報)
妖卒甲:熊山君與特處士二位來也。
    (三藏聞言,抬頭觀看,前走的是一條黑漢。)
    (你道他是怎生模樣:
    (    雄豪多膽量,輕健夯身軀。)
    (涉水惟兇力,跑林逞怒威。)
    (向來符吉夢,今獨露英姿。)
    (綠樹能攀折,知寒善諭時。)
    (准靈惟顯處,故此號山君。)
    (又見那後邊來的是一條胖漢。)
    (你道怎生模樣:
    (    嵯峨雙角冠,端肅聳肩背。)
    (性服青衣穩,蹄步多遲滯。)
    (宗名父作牯,原號母稱牸。)
    (能為田者功,因名特處士。)
    (這兩個搖搖擺擺,走入裏面,慌得那魔王奔出迎接。)
熊山君:寅將軍一向得意,可賀,可賀。
特處士:寅將軍丰姿勝常,真可喜,真可喜。
寅將軍:二公連日如何?
熊山君:惟守素耳。
特處士:惟隨時耳。
    (三個敘罷,各坐談笑。)
    (只見那從者綁得痛切悲啼。)
    (只見那黑漢道)
熊山君:此三者何來?
寅將軍:自送上門來者。
特處士:(笑云)可能待客否?
寅將軍:奉承,奉承。
熊山君:不可盡用,食其二,留其一可也。
    (魔王領諾,即呼左右,將二從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屍:將首級與心肝奉獻二客
    (,將四肢自食,其餘骨肉分給各妖。)
    (只聽得嘓啅之聲,真似虎啖羊羔,霎時食盡。)
    (把一個長老幾乎諕死。)
    (這才是初出長安第一場苦難。)
    (正愴慌之間,漸漸的東方發白。)
    (那二怪至天曉方散,俱道)
特處士:今日厚擾,容日竭誠奉酬。
    (方一擁而退。)
    (不一時,紅日高昇,三藏昏昏沉沉,也辨不得東西南北。)
    (正在那不得命處,忽然見一老叟,手持拄杖而來。)
    (走上前,用手一拂,繩索皆斷。)
    (對面吹了一口氣,三藏方甦,跪拜於地道)
唐 僧:多謝老公公,搭救貧僧性命。
李長庚:(答禮道)你起來。你可曾疏失了甚麼東西?
唐 僧:貧僧的從人已是被怪食了。只不知行李、馬匹在於何處?
    (老叟用杖指道)
李長庚:那廂不是一匹馬、兩個包袱?
    (三藏回頭看時,果是他的物件,並不曾失落,心才略放下些。)
唐 僧:(問老叟曰)老公公,此處是甚所在?公公何由在此?
李長庚:此是雙叉嶺,乃虎狼巢穴處。你為何墮此?
唐 僧:貧僧雞鳴時,出河州衛界,不料起得早了,冒霜撥露,忽失落此地。見一魔王,
    兇頑太甚,將貧僧與二從者綁了。又見一條黑漢,稱是熊山君;一條胖漢,稱是
    特處士:走進來,稱那魔王是寅將軍。他三個把我二從者吃了,天光才散。不想
    我是那裏有這大緣大分,感得老公公來此救我?
李長庚:處士者,是個野牛精;山君者,是個熊羆精;寅將軍者,是個老虎精。左右妖邪
    ,盡都是山精樹鬼、怪獸蒼狼。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你。你跟我來,
    引你上路。
    (三藏不勝感激,將包袱捎在馬上,牽著韁繩,相隨老叟徑出了坑坎之中,走上
    (大路。)
    (卻將馬拴在道旁草頭上,轉身拜謝那公公,那公公遂化作一陣清風,跨一隻硃
    (頂白鶴,騰空而去。)
    (只見風飄飄遺下一張簡帖,書上四句頌子。)
    (頌子云:
    (    吾乃西天太白星,特來搭救汝生靈。)
    (前行自有神徒助,莫為艱難報怨經。)
    (三藏看了,對天禮拜道)
唐 僧:多謝金星,度脫此難。
    (拜畢,牽了馬匹,獨自個孤孤悽悽,往前苦進。)
    (這嶺上,真個是:
    (    寒颯颯雨林風,響潺潺澗下水。)
    (香馥馥野花開,密叢叢亂石磊。)
    (鬧嚷嚷鹿與猿,一隊隊獐和麂。)
    (喧雜雜鳥聲多,靜悄悄人事靡。)
    (那長老,戰兢兢心不寧;這馬兒,力怯怯蹄難舉。)
    (三藏捨身拚命,上了那峻嶺之間。)
    (行經半日,更不見個人煙村舍。)
    (一則腹中饑了,二則路又不平。)
    (正在危急之際,只見前面有兩隻猛虎咆哮,後邊有幾條長蛇盤繞。)
    (左有毒蟲,右有怪獸。)
    (三藏孤身無策,只得放下身心,聽天所命。)
    (又無奈那馬腰軟蹄彎,即便跪下,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牽又牽不動。)
    (苦得個法師襯身無地,真個有萬分悽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
    
    
90**時間: 地點:
    (卻說他雖有災迍,卻有救應。)
    (正在那不得命處,忽然見毒蟲奔走,妖獸飛逃,猛虎潛蹤,長蛇隱跡。)
    (三藏抬頭看時,只見一人,手執鋼叉,腰懸弓箭,自那山坡前轉出,果然是一
    (條好漢。)
    (你看他:
    (    頭上戴一頂艾葉花斑豹皮帽,身上穿一領羊絨織錦叵羅衣,腰間束一
    (條獅蠻帶,腳下屣一對麂皮靴。)
    (環眼圓睛如弔客,圈鬚亂擾似河奎。)
    (懸一囊毒藥弓矢,拿一桿點鋼大叉。)
    (雷聲震破山蟲膽,勇猛驚殘野雉魂。)
    (三藏見他來得漸近,跪在路傍,合掌高叫道)
唐 僧:大王救命!大王救命!
    (那條漢到邊前,放下鋼叉,用手攙起道)
伯 欽:長老休怕。我不是歹人,我是這山中的獵戶,姓劉名伯欽,綽號鎮山太保。我才
    自來,要尋兩隻山蟲食用。不期遇著你,多有沖撞。
唐 僧:貧僧是大唐駕下欽差,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適間來到此處,遇著些狼虎蛇蟲
    ,四邊圍繞,不能前進。忽見太保來,眾獸皆走,救了貧僧性命,多謝,多謝。
伯 欽:我在這裏住人,專倚打些狼虎為生,捉些蛇蟲過活,故此眾獸怕我走了。你既是
    唐朝來的,與我都是鄉里。此間還是大唐的地界,我也是唐朝的百姓,我和你同
    食皇王的水土,誠然是一國之人。你休怕,跟我來,到我舍下歇馬,明朝我送你
    上路。
    (三藏聞言,滿心歡喜,謝了伯欽,牽馬隨行。)
    (過了山坡,又聽得呼呼風響。)
伯 欽:長老休走,坐在此間。風響處,是個山貓來了,等我拿他家去管待你。
    (三藏見說,又膽戰心驚,不敢舉步。)
    (那太保執了鋼叉,拽開步,迎將上去。)
    (只見一隻斑斕虎,對面撞見,他看見伯欽,急回頭就走。)
    (這太保霹靂一聲,咄道)
伯 欽:那業畜哪裏走!
    (那虎見趕得急,轉身掄爪撲來。)
    (這太保三股叉舉手迎敵。)
    (諕得個三藏軟癱在草地。)
    (這和尚自出娘肚皮,那曾見這樣凶險的勾當。)
    (太保與那虎在那山坡下,人虎相持,果是一場好鬥。)
    (但見:
    (    怒氣紛紛,狂風滾滾。)
    (怒氣紛紛,太保衝冠多膂力;狂風滾滾,斑彪逞勢噴紅塵。)
    (那一個張牙舞爪,這一個轉步回身。)
    (三股叉擎天幌日,千花尾擾霧雲飛。)
    (這一個當胸亂刺,那一個劈面來吞。)
    (閃過的再生人道,撞著的定見閻君。)
    (只聽得那斑彪哮吼,太保聲狠。)
    (斑彪哮吼,振裂山川驚鳥獸;太保聲狠,喝開天府現星辰。)
    (那一個金睛怒出,這一個壯膽生嗔。)
    (可愛鎮山劉太保,堪誇據地獸之君。)
    (人虎貪生爭勝負,些兒有慢喪三魂。)
    (他兩個鬥了有一個時辰,只見那虎爪慢腰鬆,被太保舉叉平胸刺倒。)
    (可憐呵,鋼叉尖穿透心肝,霎時間血流滿地。)
    (揪著耳朵,拖上路來。)
    (好男子,氣不連喘,面不改色,對三藏道)
伯 欽:造化,造化。這隻山貓,勾長老食用一日。
唐 僧:(誇讚不盡道)太保真山神也!
伯 欽:有何本事,敢勞過獎?這個是長老的洪福。去來,趕早兒剝了皮,煮些肉,管待
    你也。
    (他一隻手執著叉,一隻手拖著虎,在前引路。)
    (三藏牽著馬,隨後而行。)
    (迤行過山坡,忽見一座山莊。)
    (那門前真個是:
    (    參天古樹,漫路荒籐。)
    (萬壑風塵冷,千崖氣象奇。)
    (一徑野花香襲體,數竿幽竹綠依依。)
    (草門樓,籬笆院,堪描堪畫;石板橋,白土壁,真樂真稀。)
    (秋容蕭索,爽氣孤高。)
    (道傍黃葉落,嶺上白雲飄。)
    (疏林內山禽聒聒,莊門外細犬嘹嘹。)
    (伯欽到了門首,將死虎擲下,叫)
伯 欽:小的們何在?
    (只見走出三四個家僮,都是怪形惡相之類,上前拖拖拉拉,把隻虎扛將進去。
    ()
    (伯欽吩咐教趕早剝了皮,安排將來待客。)
    (復回頭迎接三藏進內,彼此相見,三藏又拜謝伯欽厚恩憐憫救命。)
伯 欽:同鄉之人,何勞致謝。
    (坐定茶罷,有一老嫗領著一個媳婦,對三藏進禮。)
伯 欽:此是家母、小妻。
唐 僧:請令堂上坐,貧僧奉拜。
伯欽母:長老遠客,各請自珍,不勞拜罷。
伯 欽:母親呵,他是唐王駕下,差往西天見佛求經者。適間在嶺頭上遇著孩兒,孩兒念
    一國之人,請他來家歇馬,明日送他上路。
    (老嫗聞言,十分懽喜道)
伯欽母:好,好,好。就是請他,不得這般恰好。明日你父親週忌,就浼長老做些好事,
    念卷經文,到後日送他去罷。
    (這劉伯欽雖是一個殺虎手,鎮山的太保,他卻有些孝順之心。)
    (聞得母言,就要安排香紙,留住三藏。)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