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 至 第一八〇

171**時間: 地點:
    (卻說尼姑在牀上想了半夜,次日天曉起來梳洗畢,備辦合禮,著女童挑了,迤
    (邐來到陳衙,首到後堂歇了。)
    (那陳太常與夫人見他,十分歡喜道)
老夫人:姑姑,你這一向少見。
尼 姑:無甚事,不敢擅進。
奶 奶:出家人,我無甚佈施,到要煩你拿來與我。
    (就交廚下辦齋,過午了去。)
    (陳太常在外理事。)
    (少間,夫人與尼姑吃齋,小姐坐在側邊相陪。)
    (齋罷,尼姑開言道)
尼 姑:我小庵內今春托賴檀越的福,量化得一尊觀音聖像,涓選四月初八日我佛誕辰,
    啟首道場,開佛光明。特來相請奶奶、小姐,萬希光降,如蓬蓽增輝。
奶 奶:(奶奶聽了道)小姐怎麼來得?
    (那尼姑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尼 姑:小僧前日壞腹,至今未好,借解一解。
    (那小姐出為才郎,心中正悶,無處可納解情懷散悶,忽聞尼姑相請,喜不自勝
    (,正要行動,仍聽夫人有阻,巴不得與那尼姑私恣計較,扛哄丞相、夫人。)
    (因見尼姑要解手,隨呼個丫環領那尼姑進去,直至閨室。)
尼 姑:(那尼姑坐在觸桶上)小姐,你明日同奶奶到我小庵覷一覷,若何?
    (那小姐露一點絳唇,開兩行碎玉)
小 姐:我來,只怕爹爹、媽媽不肯。
尼 姑:(那尼姑甜言美語道)小姐,數日前有個俊雅的官人,進庵看妝觀昔聖像,指中
    褪下個戒指兒來,帶在菩薩手指上,禱祝道:『今生不遂來生願,願得來生逢這
    人!』半日,閒對著那聖像,潸然揮淚。被我再四嚴問,絕無一語而去。
    (那小姐見說了,滿面緋紅)
小 姐:師父,那戒指兒是金造的?是銀造的?
尼 姑:金嵌寶石的。
小 姐:那小官人常來麼?
尼 姑:不常來庵閒觀遊玩。
小 姐:那戒指曾帶來麼?
尼 姑:這顆寶石在我這裡,金子挖會與雕佛人了。
    (小姐討這顆寶石,仔細看了半晌,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只因這顆寶石,惹動閨人情意。)
    (正是:
    (  拆戟沉沙鐵半消,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那小姐認得此物,微微冷笑道)
小 姐:師父,我要見那官人一見,見得麼?
    (尼姑見說,道)
尼 姑:小姐,那官人也要見小姐一面。
    (那小姐連忙開了箱兒,取出一個戒指兒與尼姑。)
    (尼姑將在手中,覷得分明,笑道)
尼 姑:合與這舍的戒指一般廝像。
小 姐:就舍與你了。我浼你知會那官人,來日到庵見一見。
尼 姑:他有心,你有意,只虧了中間的人。既是如此,我有句話與你說。
    (只因說出這話來,害了那女人前程萬里。)
尼 姑:(那尼姑附耳低言)小姐來日到我庵內,倘齋罷閒坐,便可推睡,此事就諧了。
    (小姐同尼姑走出房來,老夫人接著)
老夫人:你兩個在房里長遠了,兩個說甚麼樣話?
    (驚得那尼姑頂門上不見了三魂,腳板底蕩散了七魄,忙答道)
尼 姑:小姐因問我建佛像功成,以此上講說這一晌。
    (夫人送出廳前,尼姑深深作謝道)
尼 姑:來日仰望。
    
    
172**時間: 地點:
    (卻說那尼姑出了丞相府門,將了小姐舍的金戒指兒,一直徑到張遠家來。)
    (那張遠在門首伺候了多時,遠遠地望見那尼姑來,口中不道,心下思量)
口 中:家下耳目眾多,怎麼言得此事?
心下思:(提起腳步慌走上前道)煩師父回庵去,隨即就到。
    (那尼姑回身轉巷,這張郎穿逕尋庵,與尼姑相見,邀入松軒,將此事從頭訴說
    (,將戒指兒度與那張遠。)
張 遠:(張遠看罷)若非師父,其實難成。阮三官還有重重相謝。
    (至則月初七日,漸漸見紅輪墜西,看看佈滿天星斗。)
    (那張遠預先約期阮三。)
    (那阮三又喜得又收了一個戒指,笑不出聲,至晚,悄悄地用一乘女轎抬庵裡。
    ()
    (那尼姑接入,尋個窩窩凹凹的房兒,將阮三安頓了。)
    (怎見得相見的歡娛,死去的模樣?正是:
    (  豬羊送屠戶之家,一腳腳來尋死路。)
    (那尼姑睡到五更時分,喚那女童起來,梳洗了,上佛前燒香點燭,到廚下準備
    (齋供。)
    (大天明開了庵門,專待那老娘、婦女。)
張 遠:(將次到巳牌時分,來人通報道)陳丞相的夫人與小姐來了!
    (那尼姑連忙出門迎接,邀入方丈。)
    (茶罷,佛殿上同小姐拈香了畢,見辦齋繚亂,看看前後去處,見小姐洋洋瞑目
    (作睡。)
老夫人:孩兒,你今日想是起得早了些?
尼 姑:(那尼姑慌忙道)告奶奶,我庵中絕無閒雜之輩,便是志減老實的老娘們,也不
    許他進我的房內。小姐去我房中,拴上房門睡一睡,自取個穩便。等奶奶閒步步
    。你們幾年何月來走得一遭。
奶 奶:孩兒.你這般打盹,不如師父房內睡睡。
    (小姐依母之言,走進房內,拴上門。)
    (那阮三從牀背後走出來,看了小姐,深深的作了一個揖)
那阮三:姐姐,候之久矣!
    (小姐舉手搖搖,低低)
低 低:莫要響動!
    (那阮三同攜素手,喜不自勝,轉過牀背後,開了側門,又到一個去處,小巧漆
    (卓藤牀,隔斷了外人耳目,雙雙解帶,尤如鸞鳳交加;卸下衣襟,好似渴龍見
    (水。)
    (有只詞,名《南鄉子》,單道著日間雲雨。)
    (怎見得?詞曰:
    (  情興兩和諧。)
    (摟定香肩臉貼腮。)
    (手摸酥胸奶綿軟,實奇哉。)
    (褪了褲兒脫繡鞋。)
    (玉體著郎懷。)
    (舌送丁香口便開。)
    (倒鳳顛鸞雲雨罷,囑多才。)
    (芳魂不覺繞陽台。)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暫時禍福。)
    (那阮三是個病久的人,因為這女子七情所傷,身子虛弱,這一時相逢,情興酷
    (濃,不顧了性命。)
    (那女子想起日前要會不能得會,令日相見,全將一身要盡自己的心,情懷舒暢
    (。)
    (不料樂極悲生,倒鳳顛鸞,豈知吉成凶兆:任意施為,那顧宗筋有損,一陽失
    (去,片時氣轉,離身七魄分飛,魂靈兒必歸陰府。)
    (正所謂:
    (  誰知今日無常,化作南柯一夢。)
    (那小姐見阮三伏在身上,寂然不動,用雙手兒摟住了郎腰,吐出丁香送郎口,
    (只見牙關緊咬難開,摸著遍身冰冷。)
    (驚慌了雲雨嬌娘,頂門上不見了三魂,腳底下蕩散了七魄,翻身推在裡牀,起
    (來,忙穿襟襖,走出房前。)
    (喘息未定,怕娘來喚,戰戰兢兢,向妝台重整花鈿;悶悶憂憂,對鸞鏡再勻粉
    (黛。)
    (恰才了得,房門外夫人扣門,小姐開了門。)
老夫人:孩兒,殿上功德散了,你睡才醒?
小 姐:我醒了半晌也,在這裡整頭面,正要出來,和你回衙去。
老夫人:轎夫伺候了多時。
    (小姐與夫人謝了尼姐,送出庵門。)
    
    
173**時間: 地點:
    (不說那夫人、小姐回衙。)
    
    
174**時間: 地點:
    (且說尼姐王守長轉身回到庵,去廚收拾災埈頓棹器,佛殿上收了香火供食。)
    (一應都收拾已畢,只見那張遠同阮二哥進庵,與那尼姑相見了,稱謝不已)
尼 姑:我這三小官人今在那裡?
尼 姑:還在我裡頭房裡睡著。
    (那尼姑引阮二與張遠開了側房門,來臥牀邊,叫道)
尼 姑:三哥,你恁的好睡,還未醒?
    (連叫數聲不應,那阮二用手搖,也不動,口鼻已無氣息,始知死了。)
阮 二:(那阮二)師父,怎地把找兄弟壞了性命?這事不得淨辦。
尼 姑:小姐自早到庵,便尋睡的意,就入房內,約有兩個時辰。殿上功德已了,老夫人
    叫醒來。恰才去得不多時。我只道睡著,豈知有此事!
尼 姑:阮二官,張大官在此,向日蒙賜佈施,實望你家做檀越施主,因此用心不己,終
    不成倒害你兄弟性命?張大官,今日之事,恰是你來尋我,非是我來尋你,告到
    官司,你也不好,我也不好。向日蒙施銀二錠,一錠用了,止留得一錠,將來與
    三官人買口棺木裝了,只說在庵養病,不料死了。
尼 姑:(那尼姑將出這錠銀子放在桌子上)你二位憑你怎麼處置。
    (張遠與那阮二默默無言,呆了半晌)
張 遠:我將這錠銀子去也。棺木少不得也要買。
    (走出庵門。)
    (未知家內如何。)
    (正是:
    (  青龍與白虎同行,吉凶事會然未保。)
    (夜久喧暫息,池塘唯月明。)
    (無因駐清境,日出事還生。)
    (那阮二與張遠出了庵門,迤邐路上行著。)
張 遠:二哥,這個事本不干尼姑事,想是那女子與三哥行房,況是個有病症的,又與他
    交會,盡力去了,陽氣一脫,人便就是死的。我也只是為令弟而上情分好,況令
    弟前日在牀前再四叮嚀,央浼不過,只得替他乾這等的事。
阮 二:我論此事,人心天理來,也不干著那尼姑事,亦不干你事,只是我這小官人年命
    如此,神作禍作,作出這場事來。我心裡也道罷了,只愁大哥與老官人回來,願
    暢怎的得了。
    (連晚與張遠買了一口棺木,抬進庵裡裝了,就放在西廊下,只等阮員外、大哥
    (歸來定奪。)
    (正是:
    (  燈花有燄鵲聲喧,忽報佳音馬著鞍。)
    (驛路迢迢煙樹遠,長江渺渺雪潮顛。)
    (雲程萬賺何年盡?皓月一輪千里圓。)
    (日暮鄉關將咫尺,不勞鴻雁寄瑤箋。)
    (秋風颯颯,動行人塞北之悲;夜月澄澄,興游子江南之夢。)
    (忽一日,阮員外同大官人商販回家,與院君相見。)
    (合家歡喜。)
    (員外動問阮三孩兒病的事,那阮二隻得將前後事情細細訴說了一遍,老員外聽
    (得說三孩兒死了,放聲大哭了一場,要寫起詞狀,要與陳太常理涉,與兒索命
    ()
員 外:你家賤人來惹我的兒子!
    (阮大、阮二再四勸說)
阮 二:爹爹,這個事思論……
    (下文殘缺)
    (羊角哀死戰荊軻)
    (原文開頭殘缺三頁,缺文參《古今小說》補附於篇後。)
    
員 外:……凍死矣。死後誰葬吾兄?
員 外:(乃於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陰力相助。但得微名,必當後葬
    。
    (伯桃點頭半答。)
    (角哀號泣而去。)
    (伯桃死於桑中。)
    (角哀捱自寒冷,半饑不飽,來至楚國,於旅邸中歇定。)
    (次日入城,問人曰)
角 哀:楚君招賢,何得而進?
官 人:宮門外設一賓館,令上大夫裴仲接納天下之士。
    (角哀逕投賓館前來,正值上大夫下車。)
    (角哀乃向前揖。)
    (裴仲見角哀衣雖藍縷,氣語不凡,慌忙答禮而問曰)
角 哀:賢士何來?
角 哀:小生姓羊,雙名角哀,吳國人也。聞上國招賢,特來歸投。
    (裴仲邀入賓館,具酒食以進,宿於館中。)
    (次日,設宴以待之。)
    (角哀將胸中所有,談論如流。)
    (裴仲大喜,入奏元王,王宣入殿見,同富國強兵之道。)
    (角哀首陳一策,皆切,為當世之急務。)
    (元王大喜,設御宴以待之,加為中大夫,賜黃金百兩,彩緞有匹。)
    (角哀再拜流涕。)
元 王:(元王驚而問曰)卿痛哭者何也?
    (角哀言:左伯桃餓死一事,盡奏知。)
    (元王聞其言,為之傷感,諸大臣皆為痛容。)
元 王:卿欲如何?
角 哀:臣乞告假彼處,遷葬伯桃已畢,卻回來事聖上。
    (元王遂贈已死伯桃為中大夫,仍差人跟隨角哀車騎,同去敕葬。)
    (角哀辭了元王,巡奔梁山地面。)
    (尋舊日枯桑之處,果見伯桃死屍尚在。)
    (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喚集鄉中父老,卜地於浦塘之原,前臨大溪,後靠高
    (崖,左右諸峰環抱,風水甚好。)
    (遂以香湯沐浴伯桃之屍,置內棺外槨,大夫衣冠,而葬墳陵。)
    (造梁牆栽樹。)
    (離墳三十步,建享堂,塑伯桃儀容。)
    (立華表,柱上建牌額。)
    (牆偶蓋瓦屋,令人看守。)
    (造畢,設祭於享堂,哭泣甚切。)
    (鄉老、從人,無不下淚。)
    (祭罷,各自散去。)
    (角哀是夜明燈燃燭而坐,感歎不已,忽然陰風飄飄,燭火復明。)
    (角哀視之,見一人於燈影中,或進或退,隱隱有哭聲。)
角 哀:(角哀叱曰)何人也?輒敢夤夜而入?
    (其人不言。)
    (角哀起而觀之,乃伯桃也。)
角 哀:(角哀大驚)兄陰靈不遠,今來見弟,必有事焉!
伯 桃:感弟記憶,初登仕路,奏請葬吾,更贈重爵,並棺槨、衣衾之美,固事十全,但
    墳地與荊軻相連近。此人在世時,為刺秦王不中,以被追戮,高漸離以其屍葬於
    此處,神極威猛,每夜仗劍來罵吾曰:『汝是凍死餓殺之人,安敢建墳居吾上肩
    ,奪吾風水?若不遷移他處,吾發墓取屍,擲之野外。』有此危難,特來告汝。
    望改葬於他處,以免此禍!
    (角哀再欲問之,風起,忽然不見。)
    (角哀在享堂中一夢驚覺,盡記其事,天明,再喚鄉老問)
角 哀:此處有墳相近否?
鄉 老:松陰中有荊軻墓,墓前有廟。
角 哀: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殺,緣何有墳於此?
鄉 老:高漸離乃此間人,知荊軻被害,棄屍野外,乃盜其屍,葬於此地,每每顯靈。土
    人建廟於此,四時享祭,以求福利。
    (角哀聞其言,遂信夢中之事,引從者逕奔荊軻廟,指其神而罵曰)
角 哀:汝乃燕邦一匹夫,入秦行事,喪身誤國,卻來此處驚惑鄉民,要求祭祀。吾兄左
    伯桃當代名儒,仁義廉潔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當毀其廟而發其家,永
    絕汝之根本!
    (罵訖,卻來伯桃墓前祝曰)
伯 桃:如荊軻令夜再來,兄當報我!
    (歸至享堂。)
    (是夜,秉燭以待。)
伯 桃:(果見伯桃哽咽而來)感弟如此,奈荊軻從人極多,皆土人所獻。弟可束草為人
    ,以彩為衣,手執器械,焚燒於墓前。吾得以助,使荊軻不能侵謗。
    (言罷,不見。)
    (角哀連夜使人束草為人,以彩為衣,各執刀槍器械,連數十於墓側,以火焚之
    (,祝曰)
角 哀:如其無事,亦望回報!
    (歸至享堂。)
    (是夜,聞風雨之聲,如人戰敵,角哀出戶觀之,見伯桃奔走而來)
角 哀:弟所燒之人不得其用。荊軻又有高漸離相助,不久,吾屍必出墓矣。望弟早與遷
    移他處殯葬,免受此苦!
角 哀:此人安敢如此欺凌吾兄!弟當力助以戰之!
伯 桃:弟陽人也。我皆陰鬼。陽人雖有勇烈,塵世相隔,焉敢戰陰鬼也!雖芻草之人,
    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強魂。
角 哀:兄且去。弟來日自有區處。
    (次日,角哀修表一道表章,上謝楚君)
角 哀:昔日並糧與臣,因此得活,以遇聖主,重蒙厚爵,平生足矣,容圖後世盡心報主
    !
    (詞意甚切。)
    (表付從人,遂往荊軻廟內,打碎神像,放火焚燒廟宇後,來伯桃墓側大哭一場
    (,與從者曰)
伯 桃:吾兄被荊軻強魂所逼,去往無門,吾所不忍。寧死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戰此強
    魂。汝等可將吾屍葬於此墓之右,生死共處,以報伯桃交糧之義。回奏楚君:萬
    乞聽納臣言,永保山河社稷!
    (言訖:掣取佩劍,自刎而死。)
    (從者皆驚,具衣冠,停屍於墓側。)
    (是夜二更,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喊殺之聲,聞數十里。)
    (清曉視之,荊軻墓上震烈如穴,肉骨撒於墓前,四散皆有;墓邊松柏,和根拔
    (起。)
    (附)
    (原文卷首佚失三頁,茲據《古今小說.羊角哀捨命全交》補錄於下:背手為雲
    (覆手雨,紛紛輕簿何須數!君看管鮑平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兩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
    (後來鮑叔光在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已上。)
    (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
角 哀:(管仲曾有幾句言語道)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嘗
    三仕三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談論,鮑叔不以我
    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力賈,分利多,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
    (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
    (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萬古。)
    (春秋時,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賢納士,天下之人聞其風而歸者,不可勝計。)
    (西羌積石山有一賢士,姓左,雙名伯桃,幼亡父母,勉力攻書,養成濟世之才
    (,學就安民之業。)
    (年近四旬,因中國諸侯互相吞並,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未嘗出仕。)
    (後聞得楚元王慕仁好義,遍求賢士,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逕奔楚國而
    (來。)
    (迤邐來到雍地,時值隆冬,風雨交作。)
    (有一篇《西江月》詞,單道冬天雨景)
楚元王:習習悲風割面,濛濛細雨侵衣。催冰釀雪逞寒威,不比他時和氣。山色不明常暗
    ,日光偶露還微。天涯游子盡思歸,路上行人應悔。
    (左伯桃冒雨蕩風,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濕了。)
    (看看天色昏黃,走向村間,欲覓一宵宿處,遠遠望見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燈光
    (。)
    (逕奔那個去處,見矮矮籬笆,圍著一間草屋。)
    (乃推開籬障,輕叩柴門。)
    (中有一人,啟戶而出。)
    (左伯桃立在簷下,慌忙施禮)
伯 桃:小生西羌人氏,姓左,雙名伯桃,欲往楚國。不期中途遇雨,無覓旅邸之處,求
    宿一宵,來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
    (那人間言,慌忙答禮,邀入屋內。)
    (伯桃視之,止有一榻。)
    (櫥上堆積書卷,別無他物。)
    (伯桃已知亦是儒人,便欲下岸。)
伯 桃:(那人云)且未可講禮,容取火烘乾衣服,卻當會話。
    (當夜燒竹為火,伯桃烘衣,那人炊辦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
    (伯桃乃問姓名。)
其 人:小生姓羊,雙名角哀,幼亡父母,獨居於此。平生酷愛讀書,農業盡廢。今幸遇
    賢士遠來,但恨家寒,乏物為款,伏乞恕罪!
伯 桃:陰雨之中,得蒙遮蔽,更兼一飲一食,感佩何忘!
    (當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話胸中學問,終夕不寐。)
    (比及天曉,淋雨不止。)
    (角哀留伯桃在家,盡其所有相待,結為昆仲。)
    (伯桃年長角哀五歲,角哀拜伯桃為兄。)
    (一住三日,雨止道乾。)
伯 桃:賢弟有王佐之才,抱經綸之志,不圖竹帛,甘老林泉,深為可惜!
角 哀:非不欲仕,奈未得其便耳。
伯 桃:今楚王虛心求士,賢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
角 哀:願從兄長之命!
    (遂收拾些小路費糧米,棄其茅屋。)
    (二人同望南方而進。)
    (行不兩日,又值陰雨,羈身旅店中,盤費罄盡,止有行糧一包,二人輪換負之
    (,冒雨而走。)
    (其雨未止,風又大作,變為一天大雪。)
    (怎見得?你看:風添雪冷,雪趁風威。)
    (紛紛柳絮狂飄,片片鵝毛亂舞。)
    (團空攪陣,不分南北西東;遮地漫天,變盡青黃赤黑。)
    (探梅詩客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斷魂。)
    (二人行過岐陽,道經梁山路,問及樵夫)
二 人:從此去百餘里,並無人煙,盡是荒山曠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
伯 桃:(伯桃與角哀曰)賢弟心下如何?
角 哀:自古道『死生有詢。』既然到此,只顧前進,休生退悔!
    (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單薄,寒風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緊,山中彷彿盈尺。)
伯 桃:(伯桃受凍不過)我思此去百餘里,絕無人家,行糧不敷,衣單食缺。若一人獨
    往,可到楚國;二人俱去,縱然不凍死,辦必餓死於途中,與草木同朽,何益之
    有!我將身上衣服,脫與賢弟穿了,賢弟可獨齎此糧於途,強掙而去。我委的行
    不動了,寧可死於此地。待賢弟見了楚王,必當重用。那時卻來葬我未遲。
角 哀:焉有此理!我二人雖非一父母所生,義氣過於骨肉。我安忍獨去而求進身耶?
    (遂不許,扶伯桃而行。)
    (行不十里,伯桃)
伯 桃:風雪越緊,如何去得?且於道傍尋個歇處。
    (見一株枯桑,頗可避雪。)
    (那桑下只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
    (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k些枯枝,以禦寒氣。)
    (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來,只見伯桃脫得赤條條地,渾身衣服,都做一堆放著。
    ()
角 哀:(角哀大驚曰)吾兄何為如此?
伯 桃:吾尋思無計,賢弟勿自誤了,遞穿此衣服,負糧前去!我只在此守死。
角 哀:(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處,安可分離!
伯 桃:若皆餓死,白骨誰埋!
角 哀:若如此,弟情願解衣與兄穿了。兄可齎糧去,弟寧死於此。
伯 桃:我平生多病。賢弟少壯,比我甚強。更兼胸中之學,我所不及,若見楚君,必登
    顯宦。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滯,可直速往!
角 哀:今兄餓死桑中,弟獨取功名,此大不義之人也。我不為之!
伯 桃:我自離積石山,至弟家中,一見如故。知弟胸次不凡,以此勸弟求進。不幸風雨
    所阻,此吾天命當盡。若使弟辦亡於此,乃吾之罪也。
    (言訖,欲跳前溪覓死。)
    (角哀抱住痛哭,將衣擁護,再扶至桑中。)
    (伯桃把衣服推開。)
    (角哀再欲上前勸解時,但見伯桃神色已變,四肢厥冷,口不能言,以手揮令去
    (。)
角 哀:(角哀尋思)我若久戀,亦……
    (原文篇末殘缺,據《古今小說.羊角哀捨命全交》補錄如下)廟中忽然起火,
    燒做白地。)
    (鄉老大驚,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
    (從者回楚國,將此事上奏元王。)
    (元王感其義,重差官往墓前建廟,加封上大夫,敕賜廟額,曰「忠義之祠」,
    (就立碑以記其事。)
    (至今香火不斷。)
    (荊軻之靈,自此絕矣。)
    (土人四時祭祀,所禱甚靈。)
    (有古詩云:古來仁義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間。)
    (二士廟前秋日淨,英魂常伴月光寒。)
    (死生交范張雞黍)
    (原文開頭殘缺三頁,缺文參《古今小說》補附於篇後。)
    
    (……張請母弟與同伏罪。)
    (范搖手止之。)
張 遠:喚舍弟拜兄,若何?
    (范亦搖手而止之。)
張 遠:兄食雞黍後進酒,若何?
    (范蹙其眉,而似交張退後之意。)
張 遠:雞黍不足以奉長者之飡,乃邵當日之約,幸勿嫌責!
角 哀:(范曰)弟當退後,吾盡悄訴之。吾非陽世之人也,乃陰鬼也。
張 遠:(張大驚曰)兄何故出此言?
角 哀:(范曰)自與兄弟相別之後,回家為妻子口腹之累,溺身商賈中。塵世滾滾,歲
    月匆匆,不覺又是一年。向日雞黍之約,非不掛心,近被蠅利所牽,忘其日期。
    今早鄰佑送茱萸酒至,方知是重陽,忽記賢弟之約,此心如醉,山陽至此,千里
    之隔,非一日可到。若不如期,賢弟以我為何物?雞黍之約,尚且爽信,何況大
    事乎?尋思無計。常聞古人有云:『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能日行千里。』遂祝付
    與妻子曰:『吾死之後,且勿下葬,待吾弟張元伯至,方可入土!』祝罷,自刎
    而死,魂駕陰風,特來赴雞黍之約。萬望賢弟憐憫愚兄,恕其輕忽之過,鑒其兇
    暴之誠,不以千里之程,肯為辟親動於山陽,一見吾屍,死亦瞑目無憾矣!
    (言訖,淚如迸泉,急離坐榻,下階砌。)
    (張乃趨步逐之,不覺忽踏了蒼苔,攧倒於地,陰風拂面,不知巨卿所在,如夢
    (如醉,哭聲驚動母親並弟。)
    (急起視之,見堂上陳列雞黍酒果,張元伯昏倒於地,用水救醒,扶到堂上,半
    (晌不能言,又哭至死。)
張 遠:(母問曰)汝兄巨卿不來,有甚利害?何苦自哭如死?
元 伯:巨卿以雞黍之約,已死於非命矣!
張 遠:(母曰)何以知之?
元 伯:適間親見巨卿到來,邀迎入坐,具雞黍以迎。但見其不食,再三懇之。巨卿曰:
    『為商賈用心,失忘了日期,今早方醒。恐負所約,遂自刎而死。陰魂千里,特
    來一見。』母可教兒親到山陽,葬其兄屍。定明早收拾行李便行。
張 遠:(母哭曰)古人行云:『囚人夢赦、渴人夢漿。』此是吾兒念念在心,故有此夢
    驚耳!
元 伯:作夢也。兒親見來。酒食見在。逐之不得,忽然跌倒。豈是夢乎?巨卿乃誠信之
    士,非虛誑也,豈妄報耶?
張 遠:(弟曰)此未可信。如有人山陽去,當問其虛實。
張 遠:人稟天地而生。天地有五行,金,木、水、土、火,人則有五常,仁、義、禮、
    智、信,以配之。惟信,非同小可。仁所以配木,取其生意也;義所以配金,取
    其不朽也;信所以配上,取其重厚也。聖人云:『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
    行之哉?』又云: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
    。』又曰:『必不得已而入,於斷三者何先?』子曰:『去食。皆有死,民無信
    不立。』巨卿既以為信而死,吾安可不敬而不去哉!弟專務農業,足可以奉老母
    。吾去之所,加倍恭敬;晨昏甘旨,勿使有失;生養送死,大宜謹之。
元 伯:(拜辭曰)不孝男張邵,今為義兄范巨卿為信義而亡,須當往弔。
元 伯:(已,再三叮嚀張勤)今侍養老母,母親早晚勉強飲食,匆以憂愁,自當善保尊
    體。邵於國不能盡忠,于家不能盡孝,徒生於天地之間耳!今當辭去,以全大信
    。
張 遠:(母曰)吾兒去山陽千里之遙,月餘便回,何放出不利之語?
張 遠:生如浮漚。死生之事,旦夕難保。
    (慟哭而拜。)
張 遠:(弟曰)勤與兄同去,若何?
元 伯:母親無人侍奉。汝當盡力事母,勿令吾憂!
    (灑淚別弟,背一個小書囊,來早使行。)
    (沿路上饑不擇食,寒不思衣。)
    (夜宿店中,雖夢中亦哭。)
    (每日早起趕程,恨不得身生兩翼。)
    (行了數日,到了山陽,問巨卿何處住.逕奔至家門首,見門戶鎖著。)
元 伯:(問及鄰人,鄰人曰)巨卿已過二七,具妻扶靈柩,往廓外去下葬。送葬之人,
    向自未回。
    (張問了去處,奔至廊外,見山林前新築一造土牆。)
    (牆外有數十人,面面相覷,各有驚異之狀。)
    (張汗流如雨,走望觀之。)
    (見一婦人,身披重孝,一子約有十七八歲,伏棺而哭。)
元 伯:(元伯大叫曰)此處莫非范巨卿靈柩乎?
張 遠:(其婦曰)來者莫非汝是張元伯乎?
張 遠:張邵自來不曾到此,何以知名姓那?
元 伯:(婦泣曰)此夫主再三之遺言也。夫主范巨卿自洛陽回,常談賢叔盛德,但恨不
    識尊顏。前者重陽日,夫主忽舉止失措,對妾曰:『我失卻元伯之大信,徒生何
    益?常聞人不能行千里,魂能行千里。吾寧死,不敢有誤雞黍之約。死後且不可
    葬,待元伯來見我屍,方可入土。』今日已及二七,人勸云:『元伯不知,如何
    得來見其屍。先葬訖,後報知未晚。』因此扶柩到此。眾人都拽棺槨入金井,並
    不能動,因此在墳前都驚怪。見叔叔遠來,如此慌速,必然是也。
    (元怕乃哭倒於地。)
    (婦亦大慟。)
    (送殯之人,無不下淚。)
    (元伯於囊中取錢,令買祭物,香燭紙陌,陳列於前,取出祭丈,酹酒再拜。)
    (號泣而讀。)
    (文曰:
    (  ……)
    (元伯發棺視之,哭聲慟地,回顧嫂曰)
元 伯:兄為弟亡,豈能獨生那!囊中已具棺槨二費,願嫂垂憐,不棄鄙賤,將劭葬於兄
    側,平生之大幸也!
張 遠:(嫂曰)叔何故出此言也?
元 伯:(邵曰)吾思已決,勿請驚疑!
    (言訖,掣帶刀自刎而死。)
    (眾皆驚愕,申聞本州太守,煩高親至墳前設祭,具衣棺營葬於巨卿墓中,將此
    (事表奏。)
    (明帝憐其信義深重,兩生雖不登第,亦可褒贈,以勵後人。)
    (范巨卿贈山陽伯、張元伯贈汝南伯。)
    (墓前建廟,號「信義之祠」,墓號「情義之墓」。)
    (旌表門閭,官給衣糧,以膳其子,巨卿子范純綬,及第進士,官至鴻臚寺卿。
    ()
    (至今山陽古蹟猶存,題詠極多、聊陳二詩曰)
    (義重張元伯,恩深范巨卿。)
    (不辭迢遞路,千里赴雞羹。)
    (既報身傾沒,辭親即告行。)
    (山問囗囗囗,萬古仰高情。)
    (附)
    (原書本篇卷首缺失三頁,茲據《古今小說.范巨卿雞黍死生交》補錄如下:種
    (樹莫種垂楊枝,結交莫結輕薄兒,楊枝不耐秋風吹,輕薄易結還易離。)
    (君不見昨日書來兩相憶,今日相逢不相識?不如楊枝猶可久,一度春風一回首
    (!這篇言語,是《結交行》,言結交最難。)
    (今日說一個秀才,乃漢明帝時人,姓張名劭,字元伯,是汝州南城人氏。)
    (家本農業,苦志讀書,年三十五歲,不曾婚娶。)
    (其老母年近六旬,並弟張勤努力耕種,以供二膳。)
    (時漢帝求賢,劭辭老母,別兄弟,自負書囊,來到東都洛陽應舉。)
    (在路非只一日,到洛陽不遠。)
    (當日天晚,段店宿歇。)
    (是夜,常聞鄰房有人聲喚。)
    (劭至晚,問店小二)
小 二:間壁聲喚的是誰?
小 二:是一個秀才,害時症,在此將死。
元 伯:(劭曰)既是斯文,當以看視。
小 二:瘟病過人,我們尚自不去看他,秀才你休去!
元 伯:(劭曰)死生有命,安有病能過人之理!吾須視之。
    (小二勸不住,劭乃推門而入,見一人仰面臥於土榻之上,面黃肌瘦,口內只叫
    (救人。)
    (劭見房中書囊衣冠,都是應舉的行動,遂扣頭邊而言口)
小 二:君子勿憂!張劭亦是赴選之人,今見汝病至篤,吾竭力救之,藥餌粥食,吾自供
    奉。且自寬心!
其 人:若君子救得我病,容當厚報。
    (劭隨即挽人請醫,用藥調治。)
    (早晚湯水粥食,劭自供給。)
    (數日之後,汗出病減,漸漸將息,能起行立。)
    (劭問之,乃是楚州山陽人氏,姓范名式,字巨卿,年四十歲。)
    (世本商賈,幼亡父母,有妻小。)
    (近棄商貿,來洛陽應舉。)
    (以及范巨卿將息得無事了,誤了試期。)
其 人:(范曰)今因式病,有誤足下功名,甚不自安。
張 劭:大丈夫以義氣為重,功名富貴,乃微末耳。已有分定,何誤之有!
    (範式自此與張劭情如骨肉,結為兄弟。)
    (式年長五歲,張劭拜範式為兄。)
    (結義後,朝暮相隨,不覺半年,範式思歸,張劭與計算房錢,還了店家。)
    (二人同行數日,到分路之處,張劭欲送範式。)
範 式:若如此,某又送回。不如就此一到,約再相會。
    (二人酒肆共飲,見黃花紅時,妝點秋光,以助別離之興。)
    (酒座間杯泛茱萸,問酒家,方知是重陽佳節。)
範 式:吾幼亡父母,屈在商賈,經書雖則留心,奈為妻子所累。幸賢弟有老母在堂,汝
    母即吾母也,來年今日,必到賢弟家中,登堂拜母,以表通家之誼。
張 劭:但村落無可為款,倘蒙兄長不棄,當設雞黍以待。幸勿失信!
範 式:焉肯失信於賢弟耶!
    (二人飲了數杯,不忍相舍。)
    (張劭拜別範式。)
    (範式去後,劭凝望墮淚。)
    (式亦回顧淚下。)
    (兩各悒怏而去。)
    (有詩為證:
    (  手彩黃花泛酒巵,慇懃見訂隔年期。)
    (臨歧不忍輕分別,執子依依各淚垂。)
    
    
175**時間: 地點:
    (且說張元伯到家,參見老母。)
元 伯:(母曰)吾兒一去,音信不聞,令我懸望,如饑似渴。
張 劭:不孝男於途中遇山陽范巨卿,結為兄弟,以此逗留多時。
元 伯:(母曰)巨卿何人也?
    (張劭備述詳細。)
張 劭:(母曰)功名事皆分定,既逢信義之人結交,甚快我心。
    (少刻,弟歸,亦以此事從頭說知,各各歡喜。)
    
    
176**時間: 地點:
    (自此張劭在家再攻書史,以度歲月。)
    (光陰迅速,漸近重陽。)
    (劭乃預先畜養肥雞一隻,杜醞濁酒。)
    (是日早起,灑掃草堂,中設母座,傍列范巨卿位,遍插菊花於瓶中,焚信香於
    (座上,呼弟宰雞炊飯,以待巨卿。)
張 劭:(母曰)山陽至此,迢遞千里,恐巨卿未必應期而至,待其來,殺雞未遲。
張 劭:巨卿信土也,必然今日至矣。安肯誤雞黍之約!入門便見所許之物,足見我之持
    久。如候巨卿來而後宰之,不見我惓惓之意。
元 伯:(母曰)吾兒之友,必是端士。
    (遂烹炰以待。)
    (是日天晴日朗,萬里無云。)
    (劭整其衣冠,獨立莊門而望。)
    (看看近午,不見到來。)
    (母恐誤了農桑,令張勤自去田頭收割。)
    (張劭聽得前村犬吠,又往望之。)
    (如此六七遭。)
    (因看紅日西沉,現出半輪新月,母出戶,令弟喚劭曰)
張 劭:兒久立倦矣。今日莫非巨卿不來,且自晚膳。
元 伯:(劭謂弟曰)汝豈知巨卿不至耶?若范兄不至,吾誓不歸。汝農勞矣,可自歇息
    。
    (母弟再三勸歸,劭終不許。)
    (候至更深,各自歇息。)
    (劭倚門如醉如癡,風吹草木之聲,莫是范來,皆自驚訝。)
    (看見銀河耿耿,金宇澄澄,漸至三更時分,月光都沒了,隱隱見黑影中一人隨
    (風而至。)
    (劭視之,乃巨卿也,再拜踴躍。)
元 伯:(而大喜曰)小弟自早直候至今,知兄非爽信也,兄果至矣!舊歲所約雞黍之物
    ,備之已久。路遠風塵,別不曾有人同來?
    (便請至草堂,與老母相見。)
    (範式並不答話,逕入草堂。)
張 劭:(張劭指座榻曰)特設此位,專待兄來。兄當高座。
    (張劭笑容滿面,再拜於地)
張 劭:兄既遠來,路途勞困,且未可與老母和見。杜釀雞黍,聊且棄饑。
    (言訖又拜。)
    (範式僵立不語,但以襯袖反掩其面。)
    (劭乃自奔入廚下,取雞黍並酒,列於面前,再拜以進)
範 式:酒肴雖微,劭之心也。幸兄勿責。
    (但見范於影中以手綽其氣而不食。)
張 劭:兄竟莫不怪老母並弟不曾遠接,不肯食之?
    (老馮唐直諫漢文帝)
    (……葛亮,越范蠡,唐郭子儀,分兩行為十哲。)
    (兩廊下分囗囗,列囗十二人,左押班白起,右押班孫臏,其餘各有資次。)
    (囗囗准奏,便下詔建廟,供器祭物,一切完備。)
    (後至五代,未嘗或缺。)
    (至宋太祖武德皇帝登基於汴梁,大展殿廟。)
    (故唐時雖各州有廟,並體長安所建,未甚廣大,宋朝增廣甚盛。)
    (乾德正年,太極車駕幸國子監,聽諸儒講說前代史書。)
    (時有丞相趙普,尚書竇儀、張昭侍側。)
    (太祖聽講周齊太公用兵之法,聖情大喜,隨問)
董尚書:武成廟在何處?
張 劭:(張昭奏曰)只在國學之西。
    (太祖駕往武廟,上殿燒香,令丞相趙普替拜,已下百官亦皆拜。)
    (天子逐一位問其功勞,趙普等以本傳對。)
張 劭:(太祖策玉塵斧,下殿左廊,指押班)此何人也?
董尚書:(竇儀曰)秦將白起也。
張 劭:(太祖曰)莫非坑趙卒四十萬乎?
董尚書:(竇儀曰)然。
董尚書:(太祖大怒,指白起畫像而言曰)坑降殺順之人何得押班?
董尚書:(以塵斧划碎其面,回顧趙普曰)當以何人代之?
張 劭:(普曰)非吳起不可。
    (太祖問吳起事,普奏呈吳起之書。)
    (吳心大喜,便令即日代之,就書其事於上。)
    (後太祖崩,太宗傳位真宗,國家昇平無事。)
    (真宗詔史官講前代名臣列傳,遂命駕幸武廟,上殿燒香,令丞相替拜。)
    (逐一位同。)
    (問至韓信,真宗)
真 宗:信曾反漢遭誅,何得廟食?可貶出廟!
董尚書:(尚書張詢出奏)唐李勣曾阿諛言,高宗幾乎?喪國此時高宗欲立武氏,諸大臣
    皆不可。勣曰:『家事豈問大臣?』遂立武氏,?險送了大唐。此人亦不可入廟
    。
真 宗:韓信、李勣,皆有大罪,合貶下殿。?諸葛亮雖有微功,乃忠善之士,不可降之
    。
董尚書:(奏請)趙充國乃漢之名將,年七十猶建大功,可代韓信之位。李茂威震華夏,
    唐之功臣,可代李勣之位。
    (真宗?從之。)
真 宗:(又奏)伍子胥曾鞭主屍,趙雲曾叱主母,此二人不堪入廟。
真 宗:此二人亦英杰也,可於門首享祭。
    (至今於武廟為把門將。)
    (仁宗朝加武成王為昭烈,不則仁宗立廟,唐太宗有凌煙閣圖畫功臣,漢光武建
    (雲台以祀諸將,不則雲台凌煙,西漢高祖亦曾在香火院畫前代功臣。)
    (高祖於香火院畫功用於壁間,令人四時享祭。)
    (今日說漢文帝朝,有一大將,姓魏名尚,官拜雲中留守,屯兵十萬,殺得匈奴
    (不敢望南牧馬,聞魏尚之名,肝膽皆碎。)
    (文帝為邊上戰士多負勤勞,令中貴仇廣居齎金帛五十車,直往雲中勞軍。)
    (魏尚接著仇太尉館驛中安下,隨即喚管軍囗交割金帛,便行給散,自己合得亦
    (皆俵散。)
    (仇太尉見魏尚相款甚薄,心中不悅,臨起身,使人間魏尚索回程厚禮。)
董尚書:天子為王事而來,彼為私心而來!
    (去人回報此語。)
    (仇廣居大怒,不辭而回。)
    (至長安,文帝)
文 帝:勞軍若何?
董尚書:(廣居曰)軍將虛受其賜,皆怨主也。
    (文帝大怒,便差皇叔劉昂為雲中留守,就調遣本部軍馬,兼問魏尚克減情罪。
    ()
    (劉昂到郡,將魏尚拿下,長枷送獄,勘問其實。)
    (軍將無一個不下淚。)
    (細作深聽得,報知匈奴。)
    (匈奴大起番軍,兵分兩路,一取雲中郡,一取河東上黨郡。)
    (劉昂聽知番軍來,引魏尚所轄軍馬出鋟。)
    (軍馬皆無戰心,交鋒未戰先走。)
    (番軍趕至,亂軍中殺死劉昂。)
    (其餘各逃難歸。)
    (雲中文書雪片也似告急。)
    (文帝急聚文武商議,令中大夫金勉引軍五萬,守飛狐關(今之代州之地);令
    (楚相蘇意引軍五萬,守句注關(郡,雁門也);前將軍張武引軍五萬,守北地
    ((今之真定是也)。)
    (三路首尾相接,同救雲中之危,即日起程。)
    (這三路軍馬雖去把守邊關去處,不曾得匈奴半根折箭。)
    (匈奴增添人馬,三路攻擊。)
    (飛報至緊,文帝懷憂。)
    (又令宗正卿劉禮引軍三萬,於霸上屯駐;左將軍徐厲引軍三萬,於棘門屯駐;
    (有將軍周亞夫引軍三萬,於細柳營屯駐。)
    (細柳營在渭河北,昆明池南,京兆之西。)
    (三路軍以防不虞,其餘軍馬盡移北邊助敵。)
    (凡百餘日,並不見邊廷報捷之書。)
    (文帝甚憂,乃引近臣僚黃門戶尉三千餘人,各乘馬匹,棘門、霸上、細柳三處
    (勞軍。)
    (文帝先使近臣傳旨至棘門,左將軍徐厲令將士皆全裝,離營三十里迎接車駕。
    ()
    (天子降旨,每軍士一名,絹一匹,銀十兩,肉五斤,酒一瓶。)
    (左右自有去散之人。)
    (眾軍聲喏,以謝聖恩。)
    (次日至霸上,宗正劉禮大小三軍亦去三十里迎接,如棘門一般賞軍。)
    (天色已晚,文帝往細柳營去。)
    (半途,迎著傳聖旨的人)
文 帝:雖聽了聖旨,不開營門。
    (天子催動龍車,直至細柳營前,並無一人迎接。)
    (左右皆驚。)
    (文帝至營門,令近臣傳聖旨)
文 帝:天子親至行營,特來犒軍。
董尚書:(把門都尉回言)天昏日暮,不是天子遠來時分,恐引奸詐。
    (屯門不開。)
董尚書:(奉御曰)天子有詔,汝何人?敢抗拒耶?
文 帝:(都尉曰)軍中只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
    (奉御回奏。)
    (文帝令持漢節而往。)
    (都尉於門首側門接漢節,入見亞夫。)
文 帝:(亞夫曰)既有漢節,天子必至。休開大門,開側門,止放天子一人一騎入寨,
    其餘當在轅門之外。
    (都尉傳令,眾官下馬,天子按轡而行。)
    (入營,至帳下馬。)
    (亞夫不拜,以軍禮見天子。)
    (天子賞軍已畢,急急上馬。)
    (亞夫送至門首,再不遠出。)
    (眾官一齊下馬,徐奏與文帝)
文 帝:亞夫罔上耶?
文 帝:此真將軍也!向者棘門、霸上,如兒戲耳!
    (眾官皆不能答。)
    (文帝迴鸞,至安陵。)
    (眾鄉老皆拜舞於道傍。)
文 帝:汝等皆安乎?
鄉 老:托陛下洪福齊天下,一歲收三歲糧米,科斂甚輕,下民皆鼓腹謳歌。陛下真乃聖
    明堯舜之君!
    (文帝大喜,幸香火院,下馬踞牀而坐。)
    (鄉老皆獻盤饌,文帝甚喜,就留下在院中。)
    (黃昏秉燭,見一老人,鬚眉皆白,拜於階下,文帝)
文 帝:卿何人也?
鄉 老:(老者曰)臣歷仕二朝,直香火院使臣中郎署長馮唐。
文 帝:卿於何年入仕?
馮 唐:臣先大父仕於趙國。臣歷於秦,至本朝,歷事凡四十年矣。
文 帝:四十年曆事吾朝,如何只在西廊署?此微末官耳!
馮 唐:臣生趙時,正在童稚之間。吾遭秦亂,坑戳儒生。及至先皇重興之時,好武臣,
    但小臣能文,因此不用。今者幸遇聖主臨朝,崇儒重道,以年逾八十,已無用於
    世矣!
文 帝:(文帝大笑曰)卿雖世雄才,奈何卻如此之命薄耳!
    (賜錦墩而坐。)
    (馮唐再拜於前。)
    (少頃,文帝更衣,執塵斧入院燒香。)
    (禮畢,閒觀兩廊壁,各畫十餘人,皆衣冠士。)
    (文帝回顧,見眾臣宰並鄉老環立於階下,乃問曰)
文 帝:此畫者何人也?
馮 唐:皆前代功臣也。
    (帝喜,召唐近前,逐一問之。)
    (見於內二人,形容魁偉,帝指而問曰)
二 人:此二人,何代功臣也?
馮 唐:此趙國廉頗、李牧也。
文 帝:朕昔居代州,常聞趙將李齊戰於巨鹿之下。朕寢食未嘗忘之。李齊比頗、牧如何
    ?
馮 唐:臣父皆仕於趙,足知李齊之為人,比之廉頗、李牧,十不及一。
文 帝:朕常讀《史記》,亦知頗、牧之善用乓,李齊不及也。朕若得廉頗、李牧,何慮
    匈奴耶?
馮 唐:(馮唐進前曰)陛下雖得廉頗、李牧,亦不能用。
    (文帝瞪目而視老馮,面有愧色,縱步下階,逕往閣中。)
文 帝:(人皆指老馮曰)此老干犯聖威,必死矣!
    (唐容無愧色。)
    (少刻,文帝呼近御臣宣馮唐入閣中。)
文 帝:朕雖不明,卿何故於稠人中面折寡君耶?
文 帝:(唐拜於地)臣乃山野村夫,不識忌諱,誤觸天威,罪該萬剮!
    (帝命平身。)
    (良久,帝曰)
文 帝:卿何知寡人不能用頗、牧耶?
馮 唐:赦臣死罪,方敢奏。
文 帝:盡該赦下,卿無隱焉!
馮 唐:臣聞古之帝王得天下者,初拜將時,須與築壇三層,遍詔士卒。天子親以山鹿黃
    鉞,兵符將印,跪而進曰:『閫之內,寡人制之;外者,將軍制之。』其軍天子
    不校,出入聽其任用。先皇亦曾捧轂推輪,以拜韓信為大將。此古命將之道也。
    昔李牧在趙為將,革車一千三百乘,精騎一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乃一人
    價百金也。由是北逐匈奴,南支韓魏,西拒強秦,破東胡,滅澹林,縱橫天下,
    遂為霸國。四海之人,皆知李牧之英雄,莫敢犯也。從趙王遷立為君,其母出身
    倡優,用郭開為相,開素惡李牧,妄言反叛,將李牧殺之,趙國遂滅。今聖朝魏
    尚,為雲中留守,其軍市之租,盡饗士卒。另借祿養錢,五日一錠,率養賓客、
    軍吏、舍人。由是北拒匈奴,不敢正眼而覷視中原。此皆魏尚之力也。雲中戰士
    ,豈知有尺籍五符哉!不顧性命,終日力戰,方能上功。幕府一言不相應,文墨
    之吏法繩之,聖朝法不明,賞太輕,罰太重。此亦未足為怪。魏尚國之柱石,陛
    下信聽饞佞之言,罷其官爵,奪其軍權,下獄問罪,以致匈奴長驅大進,輕視中
    國。以此推論,故此陛下有廉頗、李牧而不能用也。
    (文帝愕然,拍其股而歎曰)
文 帝:非卿所奏,則寡人遭萬世之罵名!
文 帝:(一面傳旨,收仇廣居獄中,對馮唐曰)卿勿以年老為辭,可持節親往雲中,赦
    魏尚之罪,就將各州兵馬,皆令本人調遣,以追匈奴。
    (馮唐再三不能推卻,次日,辭天子,持漢節,乘驛馬,投雲中來。)
    (比及到郡,尚有百餘里,見一簇人馬,搖旗操鼓而來。)
    (馮唐大驚,駐馬而待之。)
馮 唐:(見軍將向前而問曰)持節者何人也?有甚公幹?
馮 唐:吾奉天子命,特來赦魏尚罪。
馮 唐:(眾皆拜伏於地)某等皆是魏將軍所轄之人也。聞主無罪陷於縲紲之中,我等皆
    欲劫獄救主,投匈奴,以取中是。今天子既明,當拱手聽死。
馮 唐:汝等何不跟我入城,聽天子詔?
    (眾皆踴躍大喜。)
    (馮自躍馬至雲中,獄中取出魏尚,聽聖旨罷,仍再交割兵符印。)
馮 唐:(尚曰)某自來與公無舊,何為力賜辨白也?
馮 唐:大丈夫生於世間,豈無公論?將軍威名播於四夷,誰不仰慕?但天子一時信聽讒
    言,以惑其眾心,如浮雲之蔽日。風至雲散,日復明矣!又何疑焉!
文 帝:(魏尚曰)吾無可報公之大恩,公可暫停車驛於驛中,容某建一兩陣功勞,令公
    回長安報捷,庶幾不負公之重報。尊意若何?
馮 唐:老夫專待將軍好音。
    (魏尚再行訓練兵將。)
馮 唐:(兵將皆大呼曰)願死戰以報主公!
    (尚引軍,整肅衣甲弓馬,囗囗部軍出陣先,與匈奴交鋒,匈奴猶以為等閒,長
    (驅番兵,奮力衝突。)
    (尚引鐵騎數十,高豎旌旗,操戈直出。)
    (匈奴一見,眾癡呆,介弓矢放旙,望北而走。)
    (魏尚引鐵騎數千,大隊人馬如砍瓜截瓢之勢,番兵大溃,連夜進兵,克復州縣
    (。)
    (匈奴王子知魏尚又領軍馬,連宵遁避。)
    (尚掃蕩邊寨,不及半月,匈奴歸降,回見馮唐,謝曰)
馮 唐:若非丈丈,安能再得見天日!今旬奴遣使,齎名馬金珠,獻納上久。望同去長安
    ,而見聖上,以奏前事。
    (馮唐大喜,持節同番使入朝奏知。)
文 帝:(文帝與馮唐曰)若慧卿直言,朕幾乎損了良將。果然順頗、李牧不可及也。
    (准匈奴求和之事。)
    (宣魏尚入朝,封為關內侯,都督塞北軍馬。)
    (馮唐加為主爵都尉。)
    (唐再三拜謝。)
    (文帝賜田三千畝,住宅一區,冠服幾杖等。)
    (後年九十六歲,無疾病而終。)
    (有詩曰:
    (  三老興言可立邦,漢文屈己問馮唐。)
    
    
177**時間: 地點:
    (當時若不思頗牧,魏尚何由得後桂?)
    (漢李廣世號飛將軍)
    (入話:
    (  楚漢相馳百戰興,至今何代不談兵?)
    (凌煙閣上從頭數,安得無征見太平?)
    (這四句詩,說武官萬死千生,開疆展土,非小可事。)
    (伏羲、神農之時以前,並無征戰。)
    (自軒轅黃帝之時,蚩尤作亂,黃帝命風后為師,破蚩尤涿鹿之野,自此始用兵
    (戈。)
    (五帝之時,便有征戰。)
    (三代春秋,互相吞並,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世言匈奴倚仗人強馬壯,不時侵犯中原。)
    (秦始皇築萬里長城,以拒胡虜。)
    (秦滅漢興,傳至文帝,二十三年為君,多被匈奴所撓。)
    (十四年上,匈奴數十萬入寇蕭關,邊廷告急。)
    (文帝下詔招軍,良家子弟應募者量才授職。)
    (於山西成紀得一人,姓李名廣。)
    (其祖李信,秦時為將,跟逐王翦攻燕有功。)
    (專習弓箭,自謂傳得甘蠅、紀昌之法。)
    (久居隴西槐里,後遷成紀,世世家傳箭法。)
    (文帝時,李廣與弟李蔡一同應募,隨軍征戰,出蕭關,首先射死匈奴百餘人。
    ()
    (匈奴大溃,回長安面君,封為中郎將。)
    (弟李蔡封為武騎常侍。)
    
    
178**時間: 地點:
    (一日,廣從文帝上林射獵,忽然深草中趕起一隻猛虎,眾皆躲避。)
    (廣騎馬向前,拈弓搭箭,一箭正中虎腰,墜坡而死。)
    (山後喊聲不絕,又於山邊趕出一虎。)
    (廣聽知,飛馬轉過山腳。)
    (正遇虎相近,一箭去,正中虎目,直透過腦而死。)
    (文帝親見李廣射死二虎,交取金百兩,絹百匹以賞之,撫其背,謂廣曰)
文 帝:惜乎,子不遇時!若子在高帝時,封萬戶侯豈足道哉!
    (那時文帝尊儒好禮,不尊武官,故發此言。)
    (乃李廣命薄,不得加封。)
    (有詩云:
    (  射虎英雄孰可加?君王撫背重咨嗟。)
    (高皇若遇封侯易,從此功名到底差。)
    (文帝崩,景帝立,除李廣為隴西都尉,改武騎郎。)
    (值吳楚亂。)
    (帝命周亞夫為將,收吳楚。)
    (加廣為驃騎都尉、前部先鋒。)
    (首先射死二將,連勝數陣。)
    (梁王見,喜,以將軍印背了。)
    (廣背身先士卒,連立奇功,吳楚平,班師回朝。)
文 帝:(諫議大夫奏)廣乃先鋒,不當背將軍印,將功折罪,不與賞賜。
    (遷上谷郡太守。)
    (匈奴日夜侵邊,廣累戰累勝。)
文 帝:(公孫昆邪見景帝,泣而奏曰)廣之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凡與虜戰,不
    顧生死。然一旦去之,誠為可惜,乃廢國家棟樑也。
    (往任上郡太守。)
    (廣至上郡未及半年,匈奴大入。)
    (廣領上郡岳兵出戰,連勝數陣。)
    (奏聞景帝。)
    (帝遣中貴孟優,往軍前探虛實,見廣,問破虜事。)
文 帝:(廣白曰)視匈奴如小兒耳!
    (中貴要看戰鬥,廣以無人敢敵,遂引數千騎,請中貴看破虜。)
文 帝:(是日,出到野外,並不見匈奴,迤邐襲去,見空中一皁雕飛翔,廣取弓欲射,
    (只聽得弓弦響,雕墜空而下,廣同曰)何人射中皁雕?
馮 唐:(從騎皆言)不曾放箭。
    (廣飛馬觀之,山坡下有二人,各乘駿馬,披頂服,控弓矢而望。)
    (廣引軍追之。)
    (射雕者見中貴衣錦袍於軍中,意必是主帥,一箭射來,正中心窩,墜馬而死。
    ()
    (廣大怒,拍馬趕上,射殺二人,一人逃命。)
二 人:(廣曰)此必射雕者!
    (飛馬趕上,生擒付從者。)
    (只引十餘騎,再尋匈奴。)
    (忽塵土起,萬餘騎從上峪中出。)
    (廣取出百箭,百中。)
    (箭盡,匈奴不退。)
    (廣引十餘騎上山,下馬離鞍高臥。)
    (匈奴視之,恐有埋伏,不敢上山擊之,徐徐引軍退走。)
    (廣見山下軍中一人,金甲白馬,乃匈奴王子,為首阿廷。)
    (廣不起而射之,一箭中面顏而死。)
    (匈奴大退,廣乘勢殺之,敗歸沙溪,以功上奏。)
二 人:(官僚言)可賞!
馮 唐:(景帝曰)損吾中貴孟優,不可賞,將功折罪。
    (除廣未央宿衛。)
    (四年,匈奴十餘萬出雁門。)
    (帝遣廣為將,引軍三萬迎之。)
    (廣受命,至雁門關,忽然風寒臥病不起。)
    (匈奴攻擊得緊,諸軍催戰,廣怒氣上馬,與虜交鋒。)
    (胡將四人並力攻廣,廣病軀不能勝,被胡將刺於馬下。)
馮 唐:(胡人大呼曰)王子傳旨,拿得李廣,可生擒來!
    (因此不殺,用皮囊盛貯,夾於兩馬間。)
    (漢軍大敗,損將折軍。)
    (廣在皮囊中詐死不動,胡人以為真死,開展視之,大呼一聲如巨雷,胡人措手
    (不及,被廣躍起,奪槍刺殺,搶馬一匹騎回,再聚敗殘兵將,連夜去劫擄營寨
    (。)
    (匈奴大敗,歸沙溪去了。)
    (廣班師回長安,省官奏廣折軍大半。)
    (帝怒,將廣下廷尉問罪。)
    (於法當斬,遇大赦,免罪。)
    (罷官閒居藍田山中莊上,與穎陰侯嬰孫強為友,每日以飲酒做悶。)
    (居數年。)
    
    
179**時間: 地點:
    (一日,天寒大雪,廣乘匹馬、挾弓箭,往鄰莊上相探,主人設酒相待,為言)
店主人:塞上辛苦立下大功,今日朝廷不用,空閒了英雄手段!
    (自歌自歎一回,不勝大醉。)
    (強留宿,廣不肯,乘興上馬,風雪正急,策馬而行,忽古木號風,舉頭視之,
    (見一猛虎臥於林前,廣急拈弓搭箭,盡力射去。)
    (射得火光迸散,其虎不動,廣拍馬近前觀之,乃墓前石虎也。)
    (其箭射入石中半寸。)
    (廣方知銜住箭頭。)
    (廣自驚異,再回馬於舊射虎之處,再放十餘箭,箭頭皆不能入石。)
    (廣方知始見時將謂真虎,乃施神力;今已知之,心中輕慢,力不能及也,呵呵
    (大笑,策馬回莊。)
    (時已初更時分,但雪光夜明,因此不覺。)
    (至霸陵橋上,廷尉引軍喝曰)
廷 尉:此何人也?
店主人:(廣曰)吾乃前將軍李廣。
廷 尉:今將軍尚不敢夜行,何況前將軍乎?
    (喝軍士挽廣下馬,弔於橋上。)
    (凍至天明,韓安國見廣弔於橋上,喝令放之。)
    (後半年,匈奴入寇,殺遼西太守,邊報甚急。)
    (帝遣韓安國為將破之。)
    (安國到邊廷,連輸數陣,上表乞李廣救援,帝宣廣為北平太守兼將軍,上邊破
    (虜。)
    (廣至,乞霸陵廷尉為先鋒,尉只得去北平。)
廷 尉:(韓安國言)匈奴勢大不可敵。
    (廣差霸陵廷尉引千騎出陣,大敗而歸。)
廷 尉:(廣曰)昔時在霸陵如此英雄,今日臨邊如此敗也!
    (廷尉無言。)
    (廣命斬之。)
    (廣引軍出,匈奴一見,望風而走,大呼曰)
廷 尉:飛將軍來也!
    
    
180**時間: 地點:
    (自此世號「飛將軍」。)
    (匈奴遁去,廣回長安。)
    (韓安國奏功,帝欲加官。)
    (霸陵尉家人詣闕,告廣起挾仇報,無罪斬尉。)
    (帝怒,將功折罪,再為閒人。)
    (後武帝登基,匈奴左賢王擁精兵二十萬,入寇中原。)
    (群臣奏請博望侯張騫為帥。)
    (騫保舉廣同行。)
    (武帝准奏,加廣為前將軍,與騫同赴邊上。)
    (整肅隊伍,與騫分兵作兩路破匈奴,騫從東道入,廣從西道。)
    (廣留軍陸續進發,先與長子李敢引五十騎長驅大進。)
    (正與匈奴左賢王軍馬相迎。)
    (胡兵十萬,旗旛蔽日而來,漢軍大恐。)
廷 尉:(廣與子李敢曰)汝可持刀以遏其後,如軍士退者立斬。吾當以身先之。
    (左賢王乘大纛車,於軍中調遣。)
    (廣引千餘騎先衝入陣中。)
廷 尉:(匈奴掩面大呼曰)飛將軍又來也!
    (李敢隨軍士攻擊,胡兵四散奔走。)
    (廣死左賢王,縱馬追殺敗散,被箭所傷死於沙場者勿知其數。)
    (廣回,正迎左賢王大纛車,就乘而回,路遇張騫,騫將為是胡兵,將本部軍圍
    (定。)
    (廣下車備說其事,騫大喜。)
    (邊上平復,張騫、李廣回長安面君。)
廷 尉:(人奏上)廣在塞上乘左賢王車,意圖不仁。
    (送下廷尉問罪。)
廷 尉:(騫力奏)廣大小功次十餘件,殺死左賢王,皆廣之功也。不幸誤坐王車,乞聖
    情寬恕!
    (帝命將功折罪,廢為庶人。)
    (後匈奴又犯三關,至急,人奏請大將退之。)
    (武帝乃命衛青為帥,保外甥霍去病為先鋒。)
廷 尉:(大臣奏曰)李廣累戰匈奴,匈奴大懼,號曰『飛將軍』。如此人去,必有人獲
    捷報。
    (帝宣廣為前將軍,隨衛青上邊。)
    (廣此時已老,帶子李敢、李椒同至塞上。)
    (衛青分兵三路:青自取中原,霍去病東路,廣取西路。)
    (約至接天嶺取齊。)
    (廣與二子引兵馬萬餘,迤邐殺奔北邊來。)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