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  至  第三〇

21**時間: 地點:
    (如今卻要替他出力做這件事,以贖妄言之罪。)
    (但此事不可輕托他人。)
    
    
22**時間: 地點:
    (現今夫人有恙,思想家鄉。)
    (既承賢守公美意,不若告假親送家眷還鄉,取得瞿塘中峽水,庶為兩便。)
    (黃州至眉州,一水之地,路正從瞿塘三峽過。)
    (那三峽?西陵峽、巫峽、歸峽。)
    (西陵峽為上峽、巫峽為中峽、歸峽為下峽。)
    (那西陵峽又喚做瞿塘峽,在菱州府城之東。)
    (兩崖對峙,中貫一江。)
    (灩澦堆當其口,乃三峽之門。)
    (所以總喚做瞿塘三峽。)
    (此三峽共長七百餘里,兩岸連山無闕,重巒疊嶂,隱天蔽日。)
    (風無南北,惟有上下。)
    (自黃州到眉州,總有四千餘里之程,夔州適當其半。)
東 坡:(東坡心下計較)若送家眷直到眉州,往回將及萬里,把賀冬表又耽誤了。我如
    今有個道理,叫做公私兩盡。從陸路送家眷至夔州,卻令家眷自回。我在夔州換
    船下峽,取了中峽之水,轉回黃州,方往東京,可不是公私兩盡?
    (算計已定,對夫人說知,收拾行李,辭別了馬太守。)
    (衙門上懸一個告假的牌面。)
    (擇了吉日,準備車馬,喚集人夫,合家起程。)
    (一路無事,自不必說。)
    (才過夷陵州,早是高唐縣。)
    (驛卒報好音,夔州在前面。)
    (東坡到了夔州,與夫人分手。)
    (囑付得力管家,一路小心服侍夫人回去。)
    (東坡討個江船,自夔州開發,順流而下。)
    (原來這灩澦堆,是江口一塊孤石,亭亭獨立,夏即浸沒,冬即露出。)
    (因水滿石沒之時,舟人取途不定,故又名猶豫堆。)
    (俗諺云:
    (  猶豫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猶豫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東坡在重陽後起身,此時尚在秋後冬前。)
    (又其年是閏八月,遲了一個月的節氣,所以水勢還大。)
    (上水時,舟行甚遲,下水時卻甚快。)
    (東坡來時正怕遲慢,所以舍舟從陸。)
    (回時乘著水勢,一瀉千里,好不順溜。)
    (東坡看見那峭壁千尋,沸波一線,想要做一篇〈三峽賦〉,結搆不就。)
    (因連日鞍馬困倦,憑几構思,不覺睡去,不曾分付得水手打水。)
    (及至醒來問時,已是下峽,過了中峽了。)
東 坡:(東坡分付)我要取中峽之水,快與我撥轉船頭。
水 手:(水手稟道)老爺,三峽相連,水如瀑布,船如箭發。若回船便是逆水,日行數
    里,用力甚難。
    (東坡沉吟半晌,間)
東 坡:此地可以泊船,有居民否?
水 手:(水手稟道)上二峽懸崖峭壁,船不能停。到歸峽,山水之勢漸平,崖上不多路
    ,就有市井街道。
    (東坡叫泊了船,分付蒼頭)
東 坡:你上崖去看有年長知事的居民,喚一個上來,不要聲張驚動了他。
    (蒼頭領命。)
    (登崖不多時,帶一個老人上船,口稱居民叩頭。)
東 坡:(東坡以美言撫慰)我是過往客官,與你居民沒有統屬,要問你一句話。那瞿塘
    三峽,那一峽的水好?
老 者:三峽相連,並無阻隔。上峽流於中峽,中峽流於下峽,晝夜不斷。一般樣水,難
    分好歹。
東 坡:(東坡暗想道)荊公膠柱鼓瑟。三峽相連,一般樣水,何必定要中峽?
    (叫手下給官價與百姓買個乾淨磁甕,自己立於船頭,看水手將下峽水滿滿的汲
    (了一甕,用柔皮紙封固,親手僉押,即刻開船。)
    (直至黃州拜了馬太守。)
    (夜間草成賀冬表,送去府中。)
    (馬太守讀了表文,深贊蘇君大才。)
    (齎表官就僉了蘇軾名諱,擇了吉日,與東坡餞行。)
    (東坡齎了表文,帶了一甕蜀水,星夜來到東京,仍投大相國寺內。)
    (天色還早,命手下抬了水甕,乘馬到相府來見荊公。)
    (荊公正當閒坐,聞門上通報)
荊 公:黃州團練使蘇爺求見。
荊 公:(荊公笑道)已經一載矣!
東 坡:(分付守門官)緩著些出去,引他東書房相見。
    (守門官領命。)
    (荊公先到書房,見柱上所貼詩稿,經年塵埃迷目。)
    (親手於鵲尾瓶中,取拂塵將塵拂去,儼然如舊。)
    (荊公端坐於書房。)
    
    
23**時間: 地點:
    (卻說守門官延捱了半晌,方請蘇爺。)
    (東坡聽說東書房相見,想起改詩的去處,面上赧然。)
    (勉強進府,到書房見了荊公下拜。)
荊 公:(荊公用手相扶道)不在大堂相見,惟恐遠路風霜,休得過禮。
    (命童兒看坐。)
    (東坡坐下,偷看詩稿,貼於對面。)
荊 公:(荊公用拂塵往左一指道)子瞻,可見光陰迅速,去歲作此詩,又經一載矣!
    (東坡起身拜伏於地,荊公用手扶住道)
荊 公:子瞻為何?
東 坡:晚學生甘罪了!
荊 公:你見了黃州菊花落瓣麼?
東 坡:是。
荊 公:目中未見此一種,也怪不得子瞻!
東 坡:晚學生才疏識淺,全仗老太師海涵。
    (茶罷,荊公)
荊 公:老夫煩足下帶瞿塘中峽水,可有麼?
東 坡:見攜府外。
    (荊公命堂候官兩員,將水甕抬進書房。)
    (荊公親以衣袖拂拭,紙封打開。)
    (命童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
    (先取白定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撮於內。)
    (候湯如蟹眼,急取起傾入,其茶色半晌方見。)
荊 公:此水何處取來?
東 坡:巫峽。
荊 公:是中峽了。
東 坡:正是。
荊 公:(荊公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
    (東坡大驚,述土人之言「三峽相連,一般樣水)
東 坡:晚學生誤聽了,實是取下峽之水!老太師何以辨之?
荊 公: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老夫若非親到黃州,看過菊花,怎麼詩中
    敢亂道黃花落瓣?這瞿塘水性,出於《水經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
    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官乃明醫,知老夫乃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
    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
    峽。
    (東坡離席謝罪。)
荊 公:何罪之有!皆因子瞻過於聰明,以致疏略如此。老夫今日偶然無事,幸子瞻光顧
    。一向相處,尚不知子瞻學問真正如何?老夫不自揣量,要考子瞻一考。
東 坡:(東坡欣然答道)晚學生請題。
荊 公:且住!老夫若遽然考你,只說老夫恃了一日之長。子瞻倒先考老夫一考,然後老
    夫請教。
東 坡:(東坡鞠躬道)晚學生怎麼敢?
荊 公:子瞻既不肯考老夫,老夫卻不好僭妄。也罷,叫徐倫把書房中書櫥盡數與我開了
    。左右二十四櫥,書皆積滿。但憑於左右櫥內上中下三層,取書一冊,不拘前後
    ,念上文一句,老夫答下句不來,就算老夫無學。
東 坡:(東坡暗想道)這老甚迂闊,難道這些書都記在腹內?雖然如此,不好去考他。
荊 公:這個晚學生不敢!
荊 公:咳!道不得個『恭敬不如從命』了!
    (東坡使乖,只揀塵灰多處,料久不看,也忘記了。)
    (任意抽書一本,未見簽題,揭開居中,隨口念一句道)
東 坡:如意君安樂否?
荊 公:(荊公接口道)『竊已啖之矣。』可是?
東 坡:正是。
荊 公:(荊公取過書來)這句書怎麼講?
    (東坡不曾看得書上詳細。)
東 坡:(暗想)唐人譏則天后,曾稱薛敖曹為如意君。或者差人問候,曾有此言。只是
    下文說,『竊已啖之矣』,文理卻接上面不來。
    (沉吟了一會,又想)
又 想:不要惹這老頭兒。千虛不如一實。
東 坡:晚學生不知。
荊 公:這也不是什麼秘書,如何就不曉得?這是一樁小故事。漢未靈帝時,長沙郡武岡
    山後有一狐穴,深入數丈內,有九尾狐狸二頭。日久年深,皆能變化,時常化作
    美婦人,遇著男子往來,誘入穴中行樂。小不如意,分而食之。後有一人姓劉名
    璽,善於採戰之術,入山採藥,被二妖所擄。夜晚求懽,劉璽用抽添火候工夫,
    枕席之間,二狐快樂,稱為如意君。大狐出山打食,則小狐看守。小狐出山,則
    大狐亦如之。日就月將,竝無忌憚。酒後,露其本形。劉璽有恐怖之心,精力衰
    倦。一日,大狐出山打食,小狐在穴,求其雲雨,不果其欲。小狐大怒,生啖劉
    璽於腹內。大狐回穴,心記劉生,問道,『如意君安樂否?』小狐答道:『竊已
    啖之矣。』二狐相爭追逐,滿山喊叫。樵人竊聽,遂得其詳,記於《漢末全書》
    。子瞻想未涉獵?
東 坡:老太師學問淵深,非晚輩淺學可及!
荊 公:(荊公微笑道)這也算考過老夫了。老夫還席,也要考子瞻一考。子瞻休得吝教
    !
東 坡:求老太師命題平易。
荊 公:考別件事,又道老夫作難。久聞子瞻善於作對,今年閏了個八月,正月立春,十
    二月又是立春,是個兩頭春。老夫就將此為題,出句求對,以觀子瞻妙才。
    (命童兒取紙筆過來。)
荊 公:(荊公寫出一對道)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東坡雖是妙才,這對出得蹺蹊,一時尋對不出,羞顏可掬,面皮通紅了。)
荊 公:子瞻從湖州至黃州,可從蘇州、潤州經過麼?
東 坡:此是便道。
荊 公:蘇州金閶門外,至於虎丘,這一帶路叫做山塘,約有七里之遙,其半路名為半塘
    。潤州古名鐵甕城,臨於大江,有金山、銀山、玉山,這叫做三山。俱有佛殿僧
    房,想子瞻都曾遊覽?
東 坡:是。
荊 公:老夫再將蘇潤二州,各出一對,求子瞻對之。蘇州對云:『七里山塘,行到半塘
    三里半。』潤州對云:『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東坡思想多時,不能成對,只得謝罪而出。)
    (荊公曉得東坡受了些腌臢,終惜其才,明日奏過神宗天子,復了他翰林學士之
    (職。)
東 坡:(後人評這篇話道)以東坡天才,尚然三被荊公所屈。何況才不如東坡者!
    (因作詩戒世云:
    (  項托曾為孔子師,荊公反把子瞻嗤。)
    (為人第一謙虛好,學問茫茫無盡期。)
    (第四卷 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得歲月,延歲月。)
    (得歡悅,且歡悅。)
    (萬事乘除總在天,何必愁腸千萬結。)
    (放心寬,莫量窄,古今興廢言不徹。)
    (金谷繁華眼底塵,淮陰事業鋒頭血。)
    (臨潼會上膽氣消,丹陽縣裡簫聲絕。)
    (時來弱草勝春花,運去精金遜頑鐵。)
    (逍遙快樂是便宜,到老方知滋味別。)
    (粗衣澹飯足家常,養得浮生一世拙。)
    (開話已畢,未入正文,且說唐詩四句:
    (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此詩大抵說人品有真有偽,須要惡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惡。)
    (第一句說周公,那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少子。)
    (有聖德,輔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
    (武王病,周公為冊文告天,願以身代。)
    (藏其冊於金匱,無人知之。)
    (以後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於膝,以朝諸侯。)
    (有庶兄管叔、蔡叔將謀不軌,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說周公欺侮幼主,不久
    (篡位。)
    (成王疑之。)
    (周公辭了相位,避居東國,心懷恐懼。)
    
    
24**時間: 地點:
    (一日,天降大風疾雷,擊開金匱,成王見了冊文,方知周公之忠,迎歸相位,
    (誅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復安。)
    (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說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匱之文未開
    (,成王之疑未釋,誰人與他分辨?後世卻不把好人當做惡人?第二句說王莽。
    ()
    (王莽字巨君,乃西漢平帝之舅。)
    (為人奸詐,自恃椒房寵勢,相國威權,陰有篡漢之意。)
    (恐人心不服,乃折節謙恭,尊禮賢士,假行公道,虛張功業。)
    (天下郡縣稱莽功德者,共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莽知人心歸己,乃酖平帝,遷太后,自立為君。)
    (改國號曰新,一十八年。)
    (直至南陽劉文叔起兵復漢,被誅。)
    (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卻不是完名全節一個賢宰相,垂之史冊?不把惡人當
    (做好人麼?所以古人說)
所 以:日久見人心。
古 人:蓋棺論始定。
    (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
    (有詩為證:
    (  毀譽從來不可聽,是非終久自分明。)
    (一時輕信人言語.自有明人話不平。)
    
    
25**時間: 地點:
    (如今說先朝一個宰相,他在下位之時,也著實有名有譽的。)
    (後來大權到手,任性胡為,做錯了事,惹得萬口唾罵,飲恨而終。)
    (假若有名譽的時節,一個瞌睡死去了不醒,人還千惜萬惜,道國家沒福,恁般
    (一個好人,未能大用,不盡其才,卻倒也留名於後世。)
    (及至萬口唾罵時,就死也遲了。)
    (這倒是多活了幾年的不是!那位宰相是誰?在那一個朝代?這朝代不近不遠,
    (是北宋神宗皇帝年間,一個首相,姓王名安石,臨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書
    (窮萬卷。)
    (名臣文彥博、歐陽修、曾鞏、韓琦等,無不奇其才而稱之。)
    (方及二旬,一舉成名。)
    (初任浙江慶元府鄞縣知縣,興利除害,大有能聲。)
    (轉任揚州僉判,每讀書達旦不寐。)
    (日已高,聞太守坐堂,多不及盥漱而往。)
    (時揚州太守,乃韓魏公,名琦者。)
    (見安石頭面垢污,知未盥漱,疑其夜飲,勸以勤學。)
    (安石謝教,絕不分辯。)
    (後韓魏公察聽他徹夜讀書,心甚異之,更誇其美。)
    (陞江寧府知府,賢聲愈著,直達帝聰。)
    (正是:只因前段好,誤了後來人。)
    (神宗天子勵精圖治,聞王安石之賢,特召為翰林學士。)
    (天子問為治何法,安石以堯舜之道為對,天子大悅。)
    (不二年,拜為首相,封荊國公,舉朝以為臯、夔復出,伊、周再生,同聲相慶
    (。)
    (惟李承之見安石雙眼多白,謂是奸邪之相,他日必亂天下。)
    (蘇老泉見安石衣服垢敝,經月不洗面,以為不近人情,作〈辨奸論〉以刺之。
    ()
    (此兩個人是獨得之見,誰人肯信!不在話下。)
    (安石既為首相,與神宗天子相知,言聽計從,立志一套新法來,那幾件新法?
    (農田法、水利法、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
    (法、免行法。)
    (專聽一個小人,姓呂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議,斥逐忠良,拒絕直諫。
    ()
    (民間怨聲載道,天變迭興。)
    (荊公自以為是,復倡為三不足之說--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
    (足守--因他性子執拗,主意一定,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
    (文彥博、韓琦許多名臣,先誇佳說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個個上表爭論。
    ()
    (不聽,辭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堅。)
    (祖制紛更,萬民失業。)
    
    
26**時間: 地點:
    (一日,愛子王雱病疽而死,荊公痛思之甚。)
    (招天下高僧,設七七四十九日齋醮,薦度亡靈,荊公親自行香拜表。)
    (其日,第四十九日齋醮已完,漏下四鼓,荊公焚香送佛,忽然昏倒於拜氈之上
    (。)
    (左右呼喚不醒。)
    (到五更,如夢初覺。)
口 中:詫異!詫異!
    (左右扶進中門。)
    (吳國夫人命丫鬟接入內寢,問其緣故。)
荊 公:(荊公眼中垂淚道)適才昏憒之時,恍恍忽忽到一個去處,如大官府之狀,府門
    尚閉。見吾兒王雱荷巨枷約重百斤,力殊不勝,蓬首垢面,流血滿體,立於門外
    ,對我哭訴其苦,道:『陰司以兒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專一任性執拗。行青
    苗等新法,蠹國害民,怨氣騰天。兒不幸陽祿先盡,受罪極重,非齋醮可解。父
    親宜及蚤回頭,休得貪戀富貴……』說猶未畢,府中開門吆喝,驚醒回來。
小夫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妾亦聞外面人言籍籍,歸怨相公。相公何不急流
    勇退?早去一日,也省了一日的咒詈。
    (荊公從夫人之言,一連十來道表章,告病辭職。)
    (天子風聞外邊公論,亦有厭倦之意,遂從其請,以使相判江寧府。)
    (故宋時,凡宰相解位,都要帶個外任的職銜,到那地方資祿養老,不必管事。
    ()
    (荊公想江寧乃金陵古蹟之地、六朝帝王之都,江山秀麗,人物繁華,足可安居
    (,甚是得意。)
    (夫人臨行,盡出房中釵釧衣飾之類,及所藏寶玩,約數千金,佈施各庵院寺觀
    (打醮焚香,以資亡兒王雱冥福。)
    (擇日辭朝起身,百官設餞送行。)
    (荊公托病,都不相見。)
    (府中有一親吏,姓江名居,甚會答應。)
    (荊公只帶此一人,與僮僕隨家眷同行。)
    (東京至金陵都有水路,荊公不用官船,微服而行。)
    (駕一小艇,由黃河泝流而下。)
    (將次開船,荊公喚江居及眾僮僕分付)
荊 公:我雖宰相,今已掛冠而歸。凡一路馬頭歇船之處,有問我何姓何名何官何職,汝
    等但言過往遊客,切莫對他說實話,恐驚動所在官府,前來迎送,或起夫防護,
    騷擾居民不便。若或洩漏風聲,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詐害民財。吾若知之,
    必皆重責。
江 居:(眾人都道)謹領鈞旨。
江 居:(江居稟道)相公白龍魚服,隱姓潛名,倘或途中小輩不識高低,有毀謗相公者
    ,何以處之?
荊 公:常言『宰相腹中撐得船過』,從來人言不足恤。言吾善者,不足為喜;道吾惡者
    ,不足為怒。只當耳邊風過去便了,切莫攬事。
    (江居領命,並曉諭水手知悉。)
    
    
27**時間: 地點:
    (自此水路無話。)
    (不覺二十餘日,已到鍾離地方。)
    (荊公原有痰火症,住在小舟多日,情懷抑鬱,火症復發。)
    (思欲舍舟登陸,觀看市井風景,少舒愁緒。)
荊 公:(分付管家道)此去金陵不遠,你可小心服侍夫人家眷,從水路,由瓜步淮揚過
    江,我從陸路而來。約到金陵江口相會。
    (安石打發家眷開船,自己只帶兩個僮僕,並親吏江居,主僕共是四人,登岸。
    ()
    (只因水陸舟車擾,斷送南來北往人。)
江 居:(江居稟道)相公陸行,必用腳力。還是拿鈞帖到縣驛取討,還是自家用錢僱賃
    ?
荊 公:我分付在前,不許驚動官府,只自家僱賃便了。
江 居:若自家僱賃,須要投個主家。
    (當下僮僕攜了包裹,江居引荊公到一個經紀人家來。)
主 人:(主人迎接上坐)客官要往那裡去?
荊 公:要往江寧,欲覓肩輿一乘,或騾或馬三匹,即刻便行。
主 人:如今不比當初,忙不得哩!
荊 公:為何?
主 人:一言難盡!自從拗相公當權,創立新法,傷財害民,戶口逃散。雖留下幾戶窮民
    ,只好奔走官差,那有空役等僱?況且民窮財盡,百姓饔餐不飽,沒閒錢去養馬
    騾。就有幾頭,也不勾差使。客官坐穩,我替你抓尋去。尋得下莫喜,尋不來莫
    怪。只是比往常一倍錢要兩倍哩!
江 居:你說那拗相公是誰?
主 人:叫做王安石,聞說一雙白眼睛。惡人自有惡相。
    (荊公垂下眼皮,叫江居莫管別人家閒事。)
    (主人去了多時,來回復)
回 復:轎夫只許你兩個,要三個也不能勾。沒有替換,卻要把四個人的夫錢僱他。馬是
    沒有,止尋得一頭騾、一個叫驢,明日五鼓到我店裡。客官將就去得時,可付些
    銀子與他。
    (荊公聽了前番許多惡話,不耐煩,巴不得走路,想道)
荊 公:就是兩個夫子,緩緩而行也罷。只是少一個頭口,沒奈何,把一匹與江居坐,那
    一匹,教他兩個輪流坐罷。
    (分付江居,但憑主人定價,不要與他計較。)
    (江居把銀子稱付主人。)
    (日光尚早,荊公在主人家悶不過,喚僮兒跟隨,走出街市閒行。)
    (果然市井蕭條,店房稀少。)
    (荊公暗暗傷感,步到一個茶坊,倒也潔淨。)
    (荊公走進茶坊,正欲喚茶,只見壁間題一絕句云:
    (  祖宗制度至詳明,百載餘黎樂太平。)
    (白眼無端偏固執,紛紛變亂拂人情。)
思 想:(後款云)無名子慨世之作。
    (荊公默然無語,連茶也沒興吃了,慌忙出門。)
    (又走了數百步,見一所道院。)
荊 公:且去隨喜一回,消遣則個。
    (走進大門,就是三間廟宇。)
    (荊公正欲瞻禮,尚未跨進殿楹,只見朱壁外面黏著一幅黃紙,紙上有詩句:
    (  五葉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紛更。)
    (既言堯舜宜為法,當效伊周輔聖明。)
    (排盡舊臣居散地,儘為新法誤蒼生。)
    (翻思安樂窩中老,先諷天津杜宇聲。)
    (先前英宗皇帝時,有一高士,姓邵名雍,別號堯夫,精於數學,通天徹地,自
    (名其居為安樂窩。)
荊 公:(常與客遊洛陽天津橋上,聞杜宇之聲,歎道)天下從此亂矣!
    (客問其故。)
荊 公:(堯夫答道)天下將治,地氣自北而南;天下將亂,地氣自南而北。洛陽舊無杜
    宇,今忽有之,乃地氣自南而北之徵。不久天子必用南人為相,變亂祖宗法度,
    終宋世不得太平。
    (這個兆,正應在王安石身上。)
    (荊公默誦此詩一遍,問香火道人)
荊 公:此詩何人所作?沒有落款?
思 想:(道人道)數日前,有一道侶到此索紙題詩,黏於壁上,說是罵什麼拗相公的。
    (荊公將詩紙揭下,藏於袖中,默然而出。)
    (回到主人家,悶悶的過了一夜。)
    (五鼓雞鳴,兩名夫和一個趕腳的牽著一頭騾、一個叫驢都到了。)
    (荊公素性不十分梳洗,上了肩輿。)
    (江居乘了驢子,讓那騾子與僮僕兩個更換騎坐。)
    (約行四十餘里,日光將午,到一村鎮。)
    (江居下了驢,走上一步,稟道)
江 居:相公,該打中火了。
    (荊公因痰火病發,隨身扶手,帶得有清肺乾糕,及丸藥茶餅等物。)
荊 公:(分付手下)只取沸湯一甌來,你們自去吃飯。
    (荊公將沸湯調茶,用了點心。)
    (眾人吃飯,兀自未了。)
    (荊公見屋傍有個坑廁,討一張毛紙,走去登東。)
    (只見坑廁土牆上,白石灰畫詩八句:
    (  初知鄞邑未陞時,為負虛名眾所推。)
    (蘇老辨奸先有識,李丞劾奏已前知。)
    (斥除賢正專威柄,引進虛浮起禍基。)
    (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聲遺。)
    (荊公登了東,覷個空,就左腳脫下一隻方舄,將局底向土牆上抹得字跡糊塗,
    (方才罷手。)
    (眾人中火已畢,荊公復上肩輿而行,又二十里,遇一驛舍。)
江 居:(江居稟道)這官舍寬敞,可以止宿。
荊 公:昨日叮嚀汝輩是甚言語!今宿於驛亭,豈不惹人盤問?還到前村,擇僻靜處民家
    投宿,方為安穩。
    (又行五里許,天色將晚。)
    (到一村家,竹籬茅舍,柴扉半掩。)
    (荊公叫江居上前借宿,江居推扉而入。)
    (內一老叟扶杖走出,問其來由。)
江 居:某等遊客,欲暫宿尊居一宵,房錢依例奉納。
老 叟:但隨官人們尊便。
    (江居引荊公進門,與主人相見。)
    (老叟延荊公上坐,見江居等三人侍立,知有名分,請到側屋裡另坐。)
    (老叟安排茶飯去了。)
    (荊公看新粉壁上,有大書律詩一首,詩云:
    (  文章謾說自天成,曲學偏邪識者輕。)
    (強辨鶉刑非正道,誤餐魚餌豈真情。)
    (好謀已遂生前志,執拗空遺死後名。)
    (親見亡兒陰受梏,始知天理報分明。)
    (荊公閱畢,慘然不樂。)
    
    
28**時間: 地點:
    (須臾,老叟搬出飯來,從人都飽餐,荊公也略用了些。)
荊 公:(問老叟道)壁上詩何人寫作?
老 叟:往來遊客所書,不知名姓。
荊 公:(公俯首尋思)我曾辨帛勒為鶉刑及誤餐魚餌,二事人頗曉得。只亡兒陰府受梏
    事,我單對夫人說,並沒第二人得知,如何此詩言及?好怪,好怪!
    (荊公因此詩末句刺著他痛心之處,狐疑不已。)
老 叟:(因問老叟)高壽幾何?
老 叟:年七十八了。
荊 公:有幾位賢郎?
老 叟:(老叟撲簌簌淚下)有四子,都死了。與老妻獨居於此。
荊 公:四子何為俱殀?
老 叟:十年以來,苦為新法所害。諸子應門,或歿於官,或喪於途。老漢幸年高,得以
    苟延殘喘,倘若少壯,也不在人世了。
荊 公:(荊公驚問)新法有何不便,乃至於此?
老 叟:官人只看壁間詩可知矣。自朝廷用王安石為相,變易祖宗制度,專以聚斂為急,
    拒諫飾非,驅忠立佞。始設青苗法以虐農民,繼立保甲、助役、保馬、均輸等法
    ,紛紜不一。官府奉上而虐下,日以箠掠為事。吏卒夜呼於門,百姓不得安寢。
    棄產業,攜妻子,逃於深山者,日有數十。此村百有餘家,今所存八九家矣。寒
    家男女共一十六口,今只有四口僅存耳!
    (說罷,淚如雨下。)
荊 公:(荊公亦覺悲酸)有人說新法便民,老丈今言不便,願聞其詳。
老 叟:王安石執拗,民間稱為拗相公。若言不便,便加怒貶。說便,便加陞擢。凡說新
    法便民者,都是諂佞輩所為,其實害民非淺。且如保甲上番之法,民家每一丁,
    教閱於場,又以一丁朝夕供送。雖說五日一教,那做保正的,日聚於教場中,受
    賄方釋。如沒賄賂,只說武藝不熟,拘之不放,以致農時俱廢,往往凍餒而死。
老 叟:(言畢)如今那拗相公何在?
荊 公:(荊公哄他道)見在朝中輔相天子。
老 叟:(老叟唾地大罵道)這等奸邪,不行誅戮,還要用他,公道何在!朝廷為何不相
    了韓琦、富弼、司馬光、呂誨、蘇軾諸君子,而偏用此小人乎!
    (江居等聽得客坐中諠嚷之聲,走來看時,見老叟說話太狠,咤叱道)
江 居:老人家不可亂言,倘王丞相聞知此語,獲罪非輕了。
老 叟:(老叟矍然怒起道)吾年近八十,何畏一死?若見此奸賊,必手刃其頭,刳其心
    肝而食之。雖赴鼎鑊刀鋸,亦無恨矣!
    (眾人皆吐舌縮項。)
    (荊公面如死灰,不敢答言,起立庭中,對江居說道)
荊 公:月明如晝,還宜趕路。
    (江居會意,去還了老叟飯錢,安排轎馬。)
    (荊公舉手與老叟分別,老叟笑道)
老 叟:老拙自罵奸賊王安石,與官人何干,乃怫然而去?莫非官人與王安石有甚親故麼
    ?
荊 公:(荊公連聲答道)沒有,沒有!
    (荊公登輿,分付快走,從者跟隨,踏月而行。)
    (又走十餘里,到樹林之下。)
    (只有茅屋三間,並無鄰比。)
荊 公:此頗幽寂,可以息勞。
    (命江居叩門。)
    (內有老嫗啟扉,江居亦告以遊客貪路,錯過邸店,特來借宿,來早奉謝。)
老 嫗:(老嫗指中一間屋道)此處空在,但宿何妨。只是草房窄狹,放不下轎馬。
江 居:不妨,我有道理。
    (荊公降輿入室。)
    (江居分付將轎子置於簷下,騾驢放在樹林之中。)
    (荊公坐於室內,看那老嫗時,衣衫藍縷,鬢髮蓬鬆,草舍泥牆,頗為潔淨。)
    (老嫗取燈火,安置荊公,自去睡了。)
    (荊公見窗間有字,攜燈看時,亦是律詩八句。)
    (詩云:
    (  生已沽名炫氣豪,死猶虛偽惑兒曹。)
    (既無好語遺吳國,卻有浮辭誑葉濤。)
    (四野逃亡空白屋,千年嗔恨說青苗。)
    (想因過此來親睹,一夜愁添雪鬢毛。)
    (荊公閱之,如萬箭攢心,好生不樂。)
思 想:一路來,茶坊道院,以至村鎮人家,處處有詩譏誚。這老嫗獨居,誰人到此,亦
    有詩句,足見怨詞詈語遍於人間矣!那第二聯說『吳國』,乃吾之夫人也。葉濤
    ,是吾故友。此二句詩意猶不可解。
    (欲喚老嫗問之,聞隔壁打鼾之聲。)
    (江居等馬上辛苦,俱已睡去。)
    (荊公展轉尋思,撫膺頓足,懊悔不迭,想道)
思 想:吾只信福建子之言,道民間甚便新法,故吾違眾而行之,焉知天下怨恨至此!此
    皆福建子誤我也!
    (呂惠卿是閩人,故荊公呼為福建子。)
    (是夜,荊公長吁短歎,和衣偃臥,不能成寐,吞聲暗位,兩袖皆沾濕了。)
    (將次天明,老嫗起身,蓬著頭同一赤腳蠢婢,趕二豬出門外。)
    (婢攜糠秕,老嫗取水,用木杓攪於木盆之中,口中呼)
口 中:囉,囉,囉,拗相公來。
    (二豬聞呼,就盆吃食。)
口 中:(婢又呼雞)喌,喌,喌,喌,王安石來。
    (群雞俱至。)
    (江居和眾人看見,無不驚訝,荊公心愈不樂,因問老嫗道)
江 居:老人家何為呼雞之名如此?
老 嫗:官人難道不知王安石即當今之丞相,拗相公是他的渾名?自王安石做了相公,立
    新法以擾民。老妾二十年孀婦,子媳俱無,止與一婢同處。婦女二口,也要出免
    役、助役等錢。錢既出了,差役如故。老妾以桑麻為業,蠶未成眠,便預借絲錢
    用了。麻未上機,又借布錢用了。桑麻失利,只得畜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
    役錢。或准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於
    骨髓。畜養雞,都呼為拗相公、王安石,把王安石當做畜生。今世沒奈何他,後
    世得他變為異類,烹而食之,以快胸中之恨耳!
    (荊公暗暗垂淚,不敢開言,左右驚訝,荊公容顏改變,索鏡自照,只見鬚髮俱
    (白,兩目皆腫,心下淒慘,自己憂恚所致。)
    (思想「一夜愁添雪鬢毛」之句,豈非數乎!命江居取錢謝了老嫗,收拾起身。
    ()
    (江居走到輿前,稟道)
江 居:相公施美政於天下,愚民無知,反以為怨。今宵不可再宿村舍,還是驛亭官舍,
    省些閒氣。
    (荊公口雖不答,點頭道是。)
    (上路多時,到一郵亭。)
    (江居先下驢,扶荊公出轎升亭而坐,安排早飯。)
    (荊公看亭子壁間,亦有絕句二首,第一首云:
    (  富韓司馬總孤忠,懇諫良言過耳風。)
    (只把惠卿心腹侍,不知殺羿是逢蒙。)
    (第二首云:
    (  高談道德口懸河,變法誰知有許多。)
    (他日命衰時敗後,人非鬼責奈愁何。)
    (荊公看罷,艴然大怒,喚驛卒問道)
荊 公:何物狂夫,敢毀謗朝政如此!
江 居:(有一老卒應道)不但此驛有詩,是處皆有留題也。
荊 公:此詩為何而作?
江 居:(老卒道)因王安石立新法以害民,所以民恨入骨。近聞得安石辭了相位,判江
    寧府,必從此路經過。早晚常有村農數百在此左近,伺候他來。
荊 公:伺他來,要拜謁他麼?
江 居:(老卒笑道)仇怨之人,何拜謁之有!眾百姓持白梃,候他到時,打殺了他,分
    而啖之耳。
    (荊公大駭,不等飯熟,趨出郵亭上轎,江居喚眾人隨行。)
    (一路只買乾糧充饑,荊公更不出轎,分付兼程趕路。)
    (直至金陵,與吳國夫人相見。)
    (羞入江寧城市,乃卜居於鍾山之半,名其堂曰半山堂。)
    (荊公只在半山堂中,看經佞佛,冀消罪愆。)
    (他原是過目成誦極聰明的人,一路所見之詩,無字不記。)
    (私自寫出與吳國夫人看之,方信亡兒王雱陰府受罪,非偶然也。)
    (以此終日憂憤,痰火大發。)
    (兼以氣膈,不能飲食。)
    (延及歲餘,奄奄待盡,骨瘦如柴,支枕而坐。)
小夫人:(吳國夫人在旁墮淚問道)相公有甚好言語分付?
荊 公:夫婦之情,偶合耳。我死,更不須掛念。只是散盡家財,廣修善事便了……
    (言未已,忽報故人葉濤特來問疾,夫人迴避。)
    (荊公請葉濤牀頭相見,執其手,囑道)
荊 公:君聰明過人,宜多讀佛書,莫作沒要緊文字,徒勞無益,王某一生枉費精力,欲
    以文章勝人,今將死之時,悔之無及。
囑 付:(葉濤安慰道)相公福壽正遠,何出此言?
荊 公:(荊公歎道)生死無常,老人只恐大限一至,不能發言,故今日為君敘及此也。
    (葉濤辭去。)
荊 公:(荊公忽然想起老嫗草舍中詩句第二聯道)既無好語遺吳國,卻有浮詞誑葉濤。
荊 公:(今日正應其語,不覺撫髀長歎道)事皆前定,豈偶然哉!作此詩者,非鬼即神
    。不然,如何曉得我未來之事?吾被鬼神誚讓如此,安能久於人世乎!
荊 公:(不幾日,疾革,發譫語,將手批頰,自罵道)王某上負天子,下負百姓,罪不
    容誅。九泉之下,何面目見唐子方諸公乎?
    (一連罵了三日,嘔血數升而死。)
    (那唐子方名介,乃是宋朝一個直臣,苦諫新法不便,安石不聽,也是嘔血而死
    (的。)
    (一般樣死,比王安石死得有名聲。)
    (至今山間人家,尚有呼豬為拗相公者。)
    (後人論宋朝元氣,都為熙寧變法所壞,所以有靖康之禍。)
    (有詩為證:
    (  熙寧新法諫書多,執拗行私奈爾何。)
    (不是此番元氣耗,虜軍豈得渡黃河?)
    (又有詩惜荊公之才:
    (  好個聰明介甫翁,高才歷任有清風。)
    (可憐覆餗因高位,只合終身翰苑中。)
    (第五卷 呂大郎還金完骨肉)
    (毛寶放龜懸大印,宋郊渡蟻占高魁。)
    (世人盡說天高遠,誰識陰功暗裡來。)
    
    
29**時間: 地點:
    (話說浙江嘉興府長水塘地方,有一富翁,姓金名鐘。)
    (家財萬貫,世代都稱員外,性至慳吝。)
    (平生常有五恨,那五恨?一恨天,二恨地,三恨自家,四恨爹娘,五恨皇帝。
    ()
    (恨天者,恨他不常常六月。)
    (又多了秋風冬雪,使人怕冷,不免費錢買衣服來穿。)
    (恨地者,恨他樹木生得不湊趣。)
    (若是湊趣,生得齊整如意,樹木就好做屋柱,枝條大者就好做梁,細者就好做
    (椽,卻不省了匠人工作。)
    (恨自家者,恨肚皮不會作家,一日不吃飯,就餓將起來。)
    (恨爹娘者,恨他遺下許多親眷朋友,來時未免費茶費水。)
    (恨皇帝者,我的祖宗分授的田地,卻要他來收錢糧。)
    (不止五恨,還有四願,願得四般物事。)
    (那四般物事?一願得鄧家銅山,二願得郭家金穴,三願得石崇的聚寶盆,四願
    (得呂純陽祖師點石為金這個手指頭。)
    (因有這四願、五恨,心常不足。)
    (積財聚穀,日不暇給。)
    (真個是數米而炊,稱柴而爨。)
    (因此鄉里起他一個異名,叫做金冷水,又叫金剝皮。)
    (尤不喜者是僧人,世間只有僧人討便宜,他單會布施俗家的東西,再沒有反布
    (施與俗家之理。)
    (所以金冷水見了僧人,就是眼中之釘,舌中之刺。)
    (他住居相近處,有個福善庵。)
    (金員外生年五十,從不曉得在庵中破費一文的香錢。)
    (所喜渾家單氏,與員外同年同月同日,只不同時,他偏吃齋好善。)
    (金員外喜他的是吃齋,惱他的是好善。)
    (因四十歲上,尚無子息,單氏瞞過了丈夫,將自己釵梳二十餘金,布施與福善
    (庵老僧,教他粧佛誦經,祈求子嗣。)
    (佛門有應,果然連生二子,且是俊秀。)
    (因是福善庵祈求來的,大的小名福兒,小的小名善兒。)
    (單氏自得了二子之後,時常瞞了丈夫,偷柴偷米,送與福善庵,供養那老僧。
    ()
    (金員外偶然察聽了些風聲,便去咒天罵地,夫妻反目,直聒得一個不耐煩方休
    (,如此也非止一次。)
    (只為渾家也是個硬性,鬧過了,依舊不理。)
    (其年夫妻齊壽,皆當五旬,福兒年九歲,善兒年八歲,踏肩生下來的,都已上
    (學讀書,十全之美。)
    (到生辰之日,金員外恐有親朋來賀壽,預先躲出。)
    (單氏又湊些私房銀兩,送與庵中打一壇齋醮。)
    (一來為老夫婦齊壽,二來為兒子長大,了還願心。)
    (日前也曾與丈夫說過來,丈夫不肯,所以只得私房做事。)
    (其夜,和尚們要鋪設長生佛燈,叫香火道人至金家,問金阿媽要幾斗糙米。)
    (單氏偷開了倉門,將米三斗付與道人去了。)
    (隨後金員外回來,單氏還在倉門口封鎖。)
    (被丈夫窺見了,又見地下狼籍些米粒,知是私房做事。)
    (欲要爭嚷,心下想道)
員 外:今日生辰好日,況且東西去了,也討不轉來,乾拌去了涎沫。
    (只推不知,忍住這口氣。)
員 外:(一夜不睡,左思右想道)尀耐這賊禿常時來蒿惱我家,到是我看家的一個耗鬼
    。除非那禿驢死了,方絕其患。
    (恨無計策。)
    (到天明時,老僧攜著一個徒弟來回覆醮事。)
    (原來那和尚也怕見金冷水,且站在門外張望。)
    (金老早已瞧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取了幾文錢,從側門走出市心,到山藥鋪裡贖些砒霜。)
    (轉到賣點心的王三郎店裡,王三郎正蒸著一籠熟粉,擺一碗糖餡,要做餅子。
    ()
老 僧:(金冷水袖裡摸出八文錢撇在櫃上道)三郎收了錢,大些的餅子與我做四個,餡
    卻不要下少了。你只捏著窩兒,等我自家下餡則個。
老 僧:(王三郎口雖不言,心下想道)有名的金冷水、金剝皮,自從開這幾年點心鋪子
    ,從不見他家半文之面。今日好利市,也撰他八個錢。他是好便宜的,便等他多
    下些餡去,扳他下次主顧。
老 僧:(王三郎向籠中取出雪團樣的熟粉,真個捏做窩兒,遞與金冷水說道)員外請尊
    便。
    (金冷水卻將砒霜末悄悄的撒在餅內,然後加餡,做成餅子。)
    (如此一連做了四個,熱烘烘的放在袖裡。)
    (離了王三郎店,望自家門首踱將進來。)
    (那兩個和尚正在廳中吃茶,金老欣然相揖。)
    (揖罷,入內對渾家道)
兩 個:兩個師父侵早到來,恐怕肚裡饑餓。適才鄰舍家邀我吃點心,我見餅子熱得好,
    袖了他四個來,何不就請了兩個師父?
    (單氏深喜丈夫回心向善,取個朱紅楪子,把四個餅子裝做一楪,叫丫鬟托將出
    (去。)
    (那和尚見了員外回家,不敢久坐,已無心吃餅了。)
    (見丫鬟送出來,知是阿媽美意,也不好虛得。)
    (將四個餅子裝做一袖,叫聲咶噪,出門回庵而去。)
    (金老暗暗歡喜,不在話下。)
    
    
30**時間: 地點:
    (卻說金家兩個學生,在社學中讀書。)
    (放了學時,常到庵中頑耍。)
    (這一晚,又到庵中。)
兩 個:(老和尚想道)金家兩位小官人,時常到此,沒有什麼請得他。今早金阿媽送我
    四個餅子還不曾動,放在櫥櫃裡。何不將來熯熱了,請他吃一杯茶?
    (當下分付徒弟在櫥櫃裡取出四個餅子,廚房下熯得焦黃,熱了兩杯濃茶,擺在
    (房裡,請兩位小官人吃茶。)
    (兩個學生頑耍了半晌,正在肚饑,見了熱騰騰的餅子,一人兩個,都吃了。)
    (不吃時猶可,吃了呵,分明是:一塊火燒著心肝,萬桿槍攢卻腹肚。)
    (兩個一時齊叫肚疼。)
    (跟隨的學童慌了,要扶他回去。)
    (奈兩個疼做一堆,跑走不動。)
    (老和尚也著了忙,正不知什麼意故。)
    (只得叫徒弟一人背了一個,學童隨著,送回金員外家,二僧自去了。)
    (金家夫婦這一驚非小,慌忙叫學童問其緣故。)
只 得:(學童道)方才到福善庵吃了四個餅子,便叫肚疼起來。那老師父說,這餅子原
    是我家今早把與他吃的。他不捨得吃,將來恭敬兩位小官人。
    (金員外情知蹊蹺了,只得將砒霜實情對阿螞說知。)
    (單氏心下越慌了,便把涼水灌他,如何灌得醒!)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