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一 至 第一一五〇
1141**時間: 地點:
(自此俊臣只在高公門館不提。)
1142**時間: 地點:
高 公:(卻說高公明日密地叫當直的請將郭慶春來)前日所惠芙蓉屏,是那裡得來的?
俊 臣:(慶春道)買自城外尼院。
(高公問明瞭去處,別了慶春,就差當直的到尼院中仔細盤問)
高 公:這芙蓉屏是那裡來的?又是那個題詠的?
(王氏見來問的蹊蹺,就叫院主轉問道)
王 氏:來問的是何處人?為何問起這些緣故?
院 主:(當直的回言)這畫而今見在高府中,差來問取來歷。
(王氏曉得是官府衙中來問,或者有些機會在內,叫院主把真話答他道)
王 氏:此畫是同縣顧阿秀舍的,就是院中小尼慧圓題的。
(當直的把此話回覆高公,高公心下道)
高 公:只須賺得慧圓到來,此事便有著落。
(進去與夫人商議定了,隔了兩日,又差一個當直的,吩咐兩個轎夫,抬了一乘
(轎到尼院中來。)
築玉夫:(當直的對院主道)在下是高府的管家,本府夫人喜誦佛經,無人作伴,聞知貴
院中小師父慧圓了悟,願禮請拜為師父,供養在府中,不可推卻!
院 主:(院主遲疑道)院中事務大小,都要他主張,如何接去的!
(王氏聞得高府中接他,他心中懷著復仇之意,正要到官府衙中走走,尋出機會
(來。)
(亦且前日來盤問芙蓉屏的,說是高府,一發有些疑心,便對院主道)
王 氏:貴宅門中禮請,豈可不去,萬一推托了,惹出事端來,怎生當抵?
(院主曉得王氏是有見識的,不敢違他)
院 主:但只是去便去,只不知幾時可來?院中有事怎麼處?
王 氏:等見過夫人,住了幾日,覷個空便,可以來得就來,想院中也沒甚事,倘有疑難
的,高府在城不遠,可以來問信商量的。
院 主:既如此,只索就去。
(當直的叫轎夫打轎進院,王氏上了轎,一直的抬到高府中來。)
(高公未與他相見,只叫他到夫人處見了,就叫夫人留他在臥房中同寢,高公自
(到別房宿歇。)
(夫人與他講些經典,說些因果,王氏問一答十,說的夫人十分喜歡敬重。)
王 氏:(閒中問道)聽小師父口言,不是這裡本處人,還是自幼出家的?還是有過丈夫
,半路出家的?
(王氏聽說罷,淚如雨下道)
王 氏:稟夫人,小尼果然不是此間,是真州人。丈夫是永嘉縣尉,姓崔名英,一向不曾
敢把實話對人說,而今在夫人面前,只索實告,想自無妨。
(隨把「赴任到此,舟人盜劫財物,害了丈夫全家,自己留得性命,脫身逃走。
()
(幸遇尼僧留住,落髮出家」的說話,從頭至尾,說了一遍,哭泣不止。)
(夫人聽他說的傷心,恨恨地道)
築玉夫:這些強盜,害得人如此!天理昭彰,怎不報應?
王 氏:小尼躲在院中一年,不見外邊有些消耗。前日忽然有個人拿一幅畫芙蓉到院中來
施。小尼看來,卻是丈夫船中之物,即向院主問施人的姓名,道:『是同縣顧阿
秀兄弟。』小尼記起丈夫賃船:正是船戶顧姓的。而今真髒已露,這強盜不是顧
阿秀,是誰?小尼當時就把舟中失散的意思,做一首詞,題在上面。後來被人買
去了,貴府有人來院查問題詠芙蓉下落。其實前日即是小尼所題,有此冤情在內
。
築玉夫:(即拜夫人一拜道)強盜只在左近,不在遠處了,只求夫人轉告相公,替小尼一
查。若是得了罪人,雪了冤仇,以下報亡夫,相公夫人恩同天地了!
築玉夫:既有了這些形跡,事不難查,且自寬心!等我與相公說就是。
(夫人果然把這些備細,一一與高公說了。)
築玉夫:(又道)這人且是讀書識字,心性貞淑,決不是小家之女。
高 公:聽他這些說話與崔縣尉所說正同。又且芙蓉屏是他所題,崔縣尉又認得是妻子筆
跡,此是崔縣尉之妻無可疑心,夫人只是好好看待他,且不要說破。
(高公出來見崔俊臣時,俊臣又屢屢催高公替他查查芙蓉屏的蹤跡。)
(高公只推未得其詳,略不提起慧圓的事。)
(高公又密密差人問出顧阿秀兄弟居處所在,平日出沒行逕,曉得強盜是真。)
(卻是居鄉的官,未敢輕自動手,私下對夫人道)
高 公:崔縣尉事查得十有七八了,不久當使他夫妻團圓,但只是慧園還是個削髮尼僧,
他日如何相見?好去做孺人?你需慢慢勸他長髮改妝才好。
築玉夫:這是正理,只是他心裡不知道丈夫還在,如何肯長髮改妝?
高 公:你自去勸他,或者肯依固好。畢竟不肯時節,我另自有說話。
築玉夫:(夫人依言來對王氏道)吾已把你所言盡與相公說知,相公道:『捕盜的事,多
在他身上,管取與你報冤。』
(王氏稽首稱謝,夫人)
築玉夫:只有一件,相公道:『你是名門出身,仕宦之妻,豈可留在空門,沒個下落?』
叫我勸你長髮改妝。你若依得,一力與你擒盜便是。
王 氏:小尼是個未亡之人,長髮改妝何用?只為冤恨未伸,故此上求相公做主。若得強
盜殲滅,只此空門靜守,便了終身,還要什麼下落?
築玉夫:你如此妝飾,在我府中也不為便。不若你留了發,認義我老夫婦兩個,做個孀居
寡女,相伴終身,未為不可。
王 氏:承蒙相公夫人抬舉,人非木石,豈不知感?但重整雲鬟,再施鉛粉,丈夫已亡,
有何心緒?況老尼相救深恩,一旦棄之,亦非厚道。所以不敢從命。
(夫人見他說話堅決,一一回報瞭高公。)
高 公:(高公稱歎道)難得這樣立志的女人!
築玉夫:(又叫夫人對他說道)不是相公苦苦要你留頭,其間有個緣故。前日因去查問此
事,有平江路官吏相見,說:『舊年曾有人告理,也說是永嘉縣尉,只怕崔生還
未必死。』若是不長得發,他日一時擒住此盜,查得崔生出來,此時僧俗各異,
不得團圓,悔之何及?何不權且留了頭髮?等事體盡完,崔生終無下落,那時任
憑再淨了發,還歸尼院,有何妨礙?
王 氏:(王氏見說)是有人還在此告狀?
心 裡:(心裡也疑道)丈夫從小會浴水,是夜眼見得囫圇拋在水中的,或者天幸留得性
命也未可知。
(遂依了夫人的話,雖不就改妝,卻從此不剃髮,權扮作道姑模樣了。)
(又過了半年,朝廷差個進士薛溥化為監察御史,來按平江路。)
(這個薛御史乃是高公舊日屬官,他吏才精敏,是個有手段的。)
(到了任所,先來拜謁高公。)
(高公把這件事密密托他,連顧阿秀姓名住址去處,都細細說明白了。)
(薛御史謹記在心,自去行事,不在話下。)
1143**時間: 地點:
(且說顧阿秀兄弟,自從那年八月十五夜一覺直睡到天明,醒來不見了王氏,明
(知逃去,恐怕形跡敗露,不敢明明追尋。)
(雖在左近打聽兩番,並無蹤影,這是不好告訴人的事,只得隱忍罷了。)
(此後一年之中,也曾做個十來番道路,雖不能如崔家之多,僥倖再不敗露,甚
(是得意。)
1144**時間: 地點:
(一日正在家歡呼飲酒間,只見平江路撲盜官帶著一哨官兵,將宅居圍住,拿出
(監察御史發下的訪單來,顧阿秀是頭一名強盜,其餘許多名字,逐名查去,不
(曾走了一個。)
(又拿出崔縣尉告的贓單來,把他家裡箱籠,悉行搜卷,並盜船一隻,即停泊在
(門外搭內,盡數起到了官,解送御史衙門。)
(薛御史當堂一問,初時抵賴,及查物件,見了永嘉縣尉的刺牒尚在箱內,贓物
(一一對款,薛御史把崔縣尉舊日所告失盜狀,念與他聽,方各俯首無詞。)
御 史:(薛御史)當日還有孺人王氏,今在何處?
(顧阿秀等相顧不出一語。)
(御史喝令嚴刑拷訊,顧阿秀招道)
御 史:初實意要留他配小的次男,故此不殺。因他一口應承,願做新婦,所以再不防備
。不期當年八月中秋,乘睡熟逃去,不知所向,只此是實情。
(御史彔了口詞,取了供案,凡是在船之人,無分首從,盡問成梟斬死罪,決不
(待時。)
(原贓照單給還失主。)
(御史差人回覆高公,就把贓先送到高公家來,交與崔縣尉,俊臣出來,一一收
(了。)
(曉得剌牒還在,家物猶存,只有妻子沒查下落外,連強盜肚裡也不知去向了,
(真個是渺茫的事。)
(俊臣感新思歸,不覺慟哭起來。)
(有詩為證:
( 堪笑聰明崔俊臣,也應遭難一時渾。)
(既然因畫能追盜,何不尋他題畫人?)
(原來高公有心只將畫是顧阿秀施在尼院的,說與俊臣知道,並不曾提起題畫之
(人,就在院中為尼。)
(所以俊臣但得知盜情,因畫敗露,妻子卻無查處,意不知只在畫上,可以跟尋
(得出來。)
1145**時間: 地點:
(當時俊臣慟哭已罷,想道)
俊 臣:既有刺牒,還可赴任。
若再稽遲,便恐另補有人,到不得地方了。妻子既不見,留連於此無益。
(請高公出來拜謝了,他就把要去赴任的意思說了。)
高 公:赴任是美事,但足下青年無偶,豈可獨去?待老夫與足下做個媒人,娶了一房孺
人,然後夫妻同往也未為遲。
俊 臣:(俊臣含淚答道)糟糠之妻,同居貧賤多時,今遭此大難,流落他方,存亡未卜
。然據著芙蓉屏上尚有題詞,料然還在此方。今欲留此尋訪,恐事體渺茫,稽遲
歲月,到任不得了。愚意且單身到彼,差人來,高揭榜文,四處追探,拙婦是認
得字的。傳將開去,他聞得了,必能自出。除非憂疑驚恐,不在世上了。萬一天
地垂憐,尚然留在,還指望重偕伉儷。英感明公恩德,雖死不忘,若別娶之言,
非所願聞。
(高公聽他說的可憐,曉得他別無異心,也自淒然道)
高 公:足下高誼如此,天意必然相佑,終有完全之日。吾安敢強逼?只是相與這幾時,
容老夫少盡薄設奉餞,然後起程。
(次日開宴餞行,邀請郡中門生故吏,各官與一時名士畢集,俱來奉陪崔縣尉,
(酒過數巡,高公舉杯告眾人道)
高 公:老夫今日為崔縣尉了今生緣。
(眾人都不曉其意,連崔俊臣也一時未解,只見高公命傳呼)
俊 臣:後堂請夫人打發慧圓出來!
(俊臣驚得目呆,只道高公要把什麼女人強他納娶,故設此宴,說此話,也有些
(著急了,夢裡也不曉得他妻子,叫得什麼慧圓?)
1146**時間: 地點:
(當時夫人已知高公意思,把「崔縣尉在館內多時,已獲強盜,問了罪名,追出
(剌牒,今日餞行赴任,特請你到堂廝認團圓,逐項逐節」的事情,說了一遍。
()
(王氏如夢方醒,不勝感激。)
(先謝了夫人,走出堂前來。)
1147**時間: 地點:
(此時王氏發已半長,照舊裝飾。)
(崔縣尉一見,乃是自家妻子,驚得如醉裡夢裡。)
高 公:(高公笑道)老夫原說道:『與足下為媒』,這可做得著麼?
王 氏:(崔縣尉與王氏相持大慟)自料今生死別了,誰知在此,卻得相見?
(座客見此光景,盡有不曉得詳悉的,向高公請問根由。)
(高公便叫書僮去書房裡取出芙蓉屏來,對眾人道)
高 公:列位要知此事,須看此屏。
(眾人爭先來看,卻是一畫一題,看的看,念的念,卻不明白這個緣故。)
高 公:好教列位得知,只這幅畫,便是崔縣尉夫妻一段大姻緣。這畫即是崔縣尉所畫,
這詞即是崔孺人所題。他夫妻赴任到此,為船上所劫。崔孺人脫逃於尼院出家,
遇人來施此畫,認出是船中之物,故題此詞。後來此畫卻入老夫之手,遇著崔縣
尉到來,又認出是孺人之筆。
老夫暗地著人細細問出根由,及知孺人在尼院,叫老妻接將家來住著。密行
訪緝,備得大盜蹤跡,托了薛御史究出此事,強盜俱已伏罪。崔縣尉與孺人在家
下,各有半年多,只道失散在那裡,意不知同在一處多時了。老夫一向隱忍,不
通他兩人知道,只為崔孺人頭髮未長,崔縣尉敕牒未獲,不知事體中何?兩人心
事如何?不欲造次泄漏。今罪人既得,試他義夫節婦,兩下心堅,今日特地與他
團圓這段姻緣,故此方才說替他了今生緣。即是崔孺人詞中之句,方才說『請慧
圓』乃是崔孺人尼院中所改之字,特地使崔君與諸公不解,為今日酒間一笑耳。
(崔俊臣與王氏聽罷,兩個哭拜高公,連在坐之人無不下淚,稱歎高公盛德,古
(今罕有。)
(王氏自到裡頭去拜謝夫人了,高公重入座席,與眾客盡歡而散。)
(是夜特開別院,叫兩個養娘伏侍王氏與崔縣尉在內安歇。)
1148**時間: 地點:
(明日高公曉得崔俊臣沒人伏侍,贈他一奴一婢,又贈他好些盤纏,當日就道。
()
(他夫婦兩個感念厚恩,不忍分別,大哭而行。)
(王氏又同丈夫到尼院中來,院主及一院之人,見他許久不來,忽又改妝,個個
(驚異。)
(王氏備細說了遇合緣故,並謝院主看待厚恩。)
(院主方才曉得顧阿秀劫掠是真,前日王氏所言妻妾不相容,乃是一時掩飾之詞
(,院中人個個與他相好的,多不捨得他去。)
(事在無奈,各各含淚而別。)
(夫妻兩個同到永嘉去了。)
(待永嘉任滿回來,重過蘇州差人問候高公,要進來拜謁。)
(誰知高公與夫人俱已薨逝,殯葬已畢了。)
(崔俊臣同王氏大哭,如喪了親生父母一般。)
(問到他墓下,拜奠了,就請舊日尼院各眾,在墓前建起水陸道場三晝夜以報大
(恩。)
(王氏還不忘經典,自家也在裡頭持誦,事畢,同眾尼再到院中。)
(崔俊臣出宦貲,厚贈了院主。)
(王氏又念昔日朝夜禱祈觀世音暗中保佑,幸得如願,夫婦重諧,出白金十兩,
(留在院主處,為燒香點燭之費,不忍忘院中光景,立心自此長齋念觀音不輟,
(以終其身。)
(當下別過眾尼,自到真州寧家,另自赴京補官。)
(這是後事,不必再提。)
(此本話文,高公之德,崔尉之誼,皆是難得的事。)
(各人存了好心,所以天意周全,好人相逢。)
(畢竟冤仇盡報,夫婦重完,此可為世人之勸。)
(詩云:
( 王氏藏身有遠圖,艱危到底得逢夫。)
(舟人妄想能同志,一月空將新婦呼。)
(又詩云:
( 芙蓉本似美人妝,何意飄零在路旁?)
(畫筆詞鋒能巧合,相逢猶自墨痕香。)
(又有詩一首贊歎高御史大夫云:
( 高公德誼薄雲天,能結今生未了緣。)
(若使初時輕逗漏,致令到底得團圓。)
(芙蓉畫出原雙蒂,萍藻浮來亦共聯。)
(可惜白楊堪做柱,空教灑淚及黃泉。)
(第八十卷 李謫仙醉草嚇蠻書)
(堪羨當年李謫仙,吟詩斗酒有連篇。)
(蟠胸錦繡欺時彥,落筆風雲邁古賢。)
(書草和番威遠塞,詞歌傾國媚新弦。)
(莫言才子風流盡,明月長懸彩石邊。)
1149**時間: 地點:
(話說唐玄宗皇帝朝,有個才子,姓李名白,字太白,乃西涼武昭興聖皇帝李暠
(九世孫,西川綿州人也。)
(其母夢長庚入懷而生。)
(那長庚星又名太白星,所以名字俱用之。)
(那李白生得姿容美秀,骨格清奇,有飄然出世之表。)
(十歲時,便精通書史,出口成章,人都誇他錦心繡口。)
1150**時間: 地點:
(又說他是神仙降生,以此又呼為李謫仙。)
(有杜工部贈詩為證:
(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汨沒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李白又自稱青蓮居士,一生好酒,不求仕進,志欲遨遊四海,看盡天下名山,
(嘗遍天下美酒。)
(先登峨眉,次居雲夢,復隱於徂徠山竹溪,與孔巢父等六人日夕酣飲,號為「
(竹溪六逸」。)
有 人:湖州烏程酒其佳。
(白不遠千里而往,到酒肆中,開懷暢飲,旁若無人。)
(時有迦葉司馬經過,聞白狂歌之聲,遣從者問其何人,白隨口答詩四句:
( 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
有 人:(迦葉司馬大驚)莫非蜀中李謫仙麼?聞名久矣。
(遂請相見,留飲十日,厚有所贈。)
有 人:(臨別問道)以青蓮高才,取青紫如拾芥,何不游長安應舉?
李 白:目今朝政紊亂,公道全無,請托者登高第,納賄者獲科名。非此二者,雖有孔、
孟之賢,晁、董之才,無由自達。白所以流連詩酒,免受盲試官之氣耳。
有 人:(迦葉司馬道)雖則如此,足下誰人不知?一到長安,必有人薦拔。
(李白從其言,乃游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