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 至 第一五〇

141**時間: 地點:
    (此時,眾軍齊進園中,見井畔曹欽,一齊拿住。)
    (家小亦盡拿下。)
    (眾人捉曹欽械到朝來。)
    (上聞知,親御午門,百官朝拜畢,下曹吉祥於御史獄中賜死,籍沒曹欽等家產
    (,誅欽於市。)
    (朝廷籍欽等家資,以賞將士。)
    (欽之餘黨,並流嶺南。)
    (旌死節之臣,追封吳瑾為梁國公,諡忠壯,子孫世襲恭順侯。)
    (贈寇深為少保,諡忠愍,蔭一子錦衣百戶。)
    (逯杲贈都督,亦諡忠愍。)
    (論功加孫繼宗太保。)
    (孫鏜進封懷寧侯,子孫世襲侯爵。)
    (劉安子孫世襲廣寧伯。)
    (馬昂、趙榮、王翱、李賢並加太子少保。)
    (進升完者禿亮為都督。)
    (趙榮召集忠義,為首得功者三十四人,俱稱為試百戶。)
    (萬祺升為工部侍郎。)
    (朵耳加授一級。)
    (曹欽有妻父賀三老者,平日見欽勢燄,常規諫欽。)
    (欽不聽,遂絕不往來。)
    (今欽叛逆,凡一應姻黨宗族附勢者,俱加貶竄,唯賀老朝廷灼知免罪,朝廷檢
    (錄曹欽私書,見馮益有頌曹氏功德之書,遂拿馮益發錦衣衛究問。)
    (曹欽之妻貿氏,向被欽幽於密室,今亦拿禁獄中。)
曹 欽:(錦衣衛究問賀氏)汝夫與誰同謀?
吉 祥:(賀氏心中忖度)我夫不良,何忍害人?
乃 大:實無。
吉 祥:朝廷之臣,誰為汝夫心腹?
乃 大:(亦答曰)俱無。
    (及帶馮益當面,賀氏亦不肯害他。)
    (不料馮益佯為不知,反以言詆詬賀氏。)
吉 祥:(賀氏忿怒曰)馮益休得混詬,向日吾夫與汝密室問事時,汝言曹操、曹節之事
    。妾聞汝之言甚妄,因諫吾夫,被夫閉之別室。吾夫聽汝之言,遂致身亡家喪。
    今反詬妾而又抵賴乎!
    (益無言分辯,亦死於市。)
    (朝廷察知賀氏諫夫被幽,遂赦其罪。)
吉 祥:(賀氏對法官曰)妾蒙恩宥,理難不死。先前不能輔夫為善,今又不能阻夫為惡
    。家亡名喪,何顏立世!
    (言畢,即引裙刀自刎而死。)
    (眾問官見之,無不嗟歎。)
    (朝廷以烈婦禮葬之。)
    
    
142**時間: 地點:
    (且說徐有貞初被貶雲南金齒衛時,行了半載,到得雲南地面。)
有 貞:(在路中對解官曰)不出一年,京師有一場大亂。曹吉祥等不能逃其禍。
    (後來果然。)
    (有貞行到雲南,至金齒只得七十里路了,天色已晚,遂同解官忙趨。)
    (回顧無處居住,急急趕行。)
    (遠遠見一大寺,有貞等忙投寺來。)
    (早有五、七個僧人,俸著酒果來迎)
僧 人:不知大人遠臨,有失遠接,恕罪!
    (有貞見了,驚訝)
驚 訝:吾等並無人來通報,為何眾僧如此接待?
乃 復:(乃復謂眾僧曰)我是朝廷罪人,何勞汝眾相迎?
眾 僧:大人雖今日之罪人,實昔日之貴人也。
有 貞:眾位上人,吾素不曾與爾等相識,況萬里之途,何由悉知?酒肴遠接,必有緣故
    。
眾 僧:且請大人到方丈少坐告稟。
    (有貞遂同眾一齊進寺,直至方丈坐下。)
眾 僧:我這裡名佛慧石羊寺,寺歷年久。寺中石羊,頗有奇異。但有貴官到此,此羊即
    鳴。昨夜聞羊鳴,故知。所以聊備酒肴奉迎。
眾 僧:(眾僧人又問曰)敢問大人官居何職?因何事到此?
    (徐有貞未及答,兩解官曰)
有 貞:這位就是當朝閣老,武功伯徐爺。因與同僚不睦,被他讒言誑奏。朝廷一時聽信
    ,因此貶謫。不日即取轉京,依然宰輔他。
眾 僧:(眾憎驚曰)果然是位大貴人!所以數日前,有一位留須僧人到此說道:『不數
    日間,有一位徐閣老到此寺中,我要見他說話。』
    (徐公見說心疑,遂留宿寺中一宵。)
    (明早起來梳洗、早膳畢,忽見一幅巾禪衣之人,從寺前直進殿來,大笑)
乃 大:徐公,四十年餘不相見也。記得當初臨別之際,曾說有金齒之會?今日果然矣。
    (徐公一見,認得是先年虎口書館相敘的道人烏全真,忙下階拜揖曰)
徐 公:久別尊顏,何緣又得相逢也。
烏全真:向年蒙公款留,義氣深重,故贈公秘書,救公二大難矣。是書不可久留於世,宜
    付還我。
徐 公:實不曾帶來。
全 真:吾豈不知,別物不帶,此書曾有驗,公必帶行,為防身之寶。公何誑我?他人可
    誣,我不可誑也。
    (徐公被全真說著心事,心中驚畏,乃邀全真進內,沽酒市脯同飲。)
    (酒至數杯,全真取出一丸金丹,對有貞曰)
全 真:此丹服之,可長生不老。
    (有貞數知烏道之術,以為服此可以延年,必中大喜,即服之。)
    (少刻坐談間,烏道問起)
有 貞:法必純熟,試誦演以驗之,何如?
    (有貞口誦默演,盡皆差失。)
    (徐有貞心慌,復懇為何如此。)
全 真:公拿書再看,仍舊精熟。
    (有貞原誑說不曾帶得,如今又不好說帶來,遲疑半晌。)
    (全真即起身到有貞行李囊中,只一捏,此書早拿到手,對有貞曰)
全 真:吾報公之恩,救公之難,可為周且至矣。吾法已收,汝法已塞,不可久留。
    (言畢,即拂衣而去。)
有 貞:(有貞驚訝曰)向日熟練法術,頓然忘卻。而全真又忽然去了。
    (心中鬱鬱不樂。)
    (來到金齒衛中,另築一室獨處。)
    (居不一年,朝廷復赦有貞歸。)
    (有貞回家,從峽山經過,心急馬快,跌傷其足,到家遂杜門不出。)
    (養病幾時,忽一日,門上人進報)
有 貞:有泰州馬相公來拜老爺。
    (有貞只得出來相見。)
有 貞:(馬士權曰)聞公回府,特來候謁。
    (有貞乃置酒款待。)
    (酒至半酣,土權微露向日有獄中許成姻親之語。)
    (有貞見說,即有難色,反以他言支吾,恰有悔婚之意。)
    (士權揣知其情,乃即辭回。)
有 貞:(又以言動之曰)今日公回府,優游林泉。有日朝廷思公,復居台輔。若某向年
    被刑拷之時,稍有一言涉公,事不可測也。
    (有貞唯致謝而已,並不言起許婚之事。)
有 貞:(士權笑曰)寒士諒不敢當相侯之女。
    (遂不多言而別。)
    (徐有貞見士權已去,仍戒門下之人,若馬相公再來,可托以他故,不必通報。
    ()
    (士權亦不復至。)
    (有貞居家,玩遊山水,閒處年餘。)
    (忽一日,在書房中檢書,偶然檢出向年王鎮劾于謙疏稿,心中竦然,是夜夢中
    (見于公立於面前。)
    (有貞大叫一聲,夫人驚醒,問是何為。)
    (有貞言及夢中之事。)
有 貞:(夫人曰)此乃公心上縈縈所致,無慮也。
    (過三日,有貞得疾,不五日而殂。)
    (年六十六歲。)
    (且不談徐有貞病死。)
    
    
143**時間: 地點:
有 貞:(且說于少保公子于冕見諸權奸相繼而死,遂從龍門關回,奮然曰)今權黨悉亡
    ,吾父之冤得白也。
    (乃即上疏陳其事功。)
    (未知若何。)
    
    (第三十七回 孝子初上陳功疏 忠臣加祭贈褒封)
    (英宗灼見于公之冤,久欲復公官爵,群奸諫阻。)
    (公子冕發遼衛軍。)
    (天順初,承天門火,于公現形。)
    (朝廷以故降旨,獨宥于冕。)
    (冕雖蒙宥,猶防奸妒,寓居關中。)
    (軍民將士,皆憐于公之冤,齊糧執帛,供奉公子。)
    (公子素承父志,一毫不受,惟與義兄于康周全度日。)
    (至是成化踐祚。)
于 公:(公子俯首流涕曰)聖明在上,陳情有日。
    (即回京叩闕上疏,其略云:
    (  臣于冕蒙恩復命,冒死陳情。)
    (臣父于謙,當日尺寸微勞,今值聖明在上,若不冒死悉陳,不惟他日難見亡父
    (於地下,臣之不孝,凡為天下人子者,皆得以罪之矣。)
    (正統之四年,也先敗盟,以致先皇帝大駕北巡。)
    (京城內外,乏人戰守,廷中喧亂。)
    (是時景王疑懼,事變萬端。)
    (臣父受任於危急之秋,治兵於潰散之餘,疲神焦思,竭志殫力,無所不至。)
    (先行差官招募軍士,並義勇民壯,及倩民夫,替出沿河遭運官軍,隨京操備。
    ()
    (即薦文武大臣楊洪、柳浦等為總兵官,軒等為巡撫,請敕前去各處鎮撫地方,
    (輯和人民,以防奸侮。)
    (各邊修守城池,整束人馬,以為應援。)
    (其年十月,也先肆逆,逼回京師。)
    (中外震驚號哭,軍民舉家奔竄。)
    (侍講徐珵,建議南遷。)
    (人心洶洶,朝不謀夕。)
徐 珵:(臣父厲聲大慟曰)京師根本重地,且祖宗陵廟,百官軍兵,帑庫倉場,百官萬
    姓輜重俱在此,車駕若一動,則大勢去矣。前宋靖康之事,足為明鑒。今日死則
    俱死於此,決不可一步離此。
    (臣父乃身先士卒,督眾軍出德勝門外,對敵豎營。)
    
    
144**時間: 地點:
    (其時敵鋒正銳,而我軍又皆新集。)
    (石亨愛惜身命,只欲盡閉九門,不肯出戰。)
    (臣父以死自誓,日夜在營,親冒矢石,泣諭三軍,以為朝廷之恩當報,忠義之
    (名難得,若事機一失,則禍患立至,生不如死。)
    (由是人人思奮,勇氣百倍,卒至挫敵。)
    (復又以假送大駕為名,屢侵邊境。)
    (臣父預設方略破敵,京師無事,大難悉寧。)
    (此臣父保全京師,再安我宗社之微勞也。)
    (自後敵國知中原兵備勢強,革心向化,遣使請和,實欲親送大駕還京。)
    
    
145**時間: 地點:
    (當時朝廷疑慮日前譎詐,召百官會議,皆狐疑不決。)
    (臣父毅然獨陳君臣大義不可違,兄弟至情不可失,敵情悔過如此,實乃天心有
    (在,當早迎回大駕,不可緩也。)
    (時景帝聞言,中心開悟,差官奉迎大駕還京。)
    (六軍萬姓,歡呼踴躍。)
    (畿甸已安,神人寧慰。)
    (此臣父定議奉迎還大駕之微勞也。)
    (臣父於此數事,雖皆仗庇祖宗靈成,實出萬死一生。)
    
    
146**時間: 地點:
    (當時輿論,咸謂朝廷論功行賞,宜與勛封。)
    (豈謂賞未酬勞,禍機遂及。)
    (奸臣石亨等讒構罔極,古今罕比。)
    (從來人臣之死於忠者,未有如臣父之慘烈也。)
    (臣之痛憤刺心,何時而已。)
    (且臣父之在兵部,值天下多事之秋,十年勞積,辛苦萬端,眾所共知,不能備
    (述。)
    (臣今復舉一二言之。)
    (自土木兵潰,敵遂抄掠內地,出入無時。)
    (臣父因見永樂年間以來投降者,俱在北直隸、山東一帶地方屯住,各邊告警,
    (此輩有乘機煽動之勢,變在不測。)
    (臣父先以南征為由,選其精銳者,撥發前去湖廣、廣東等處軍前聽調,隨後具
    (奏,就彼安插,以絕積久難除腹心之大患。)
    (懷郭欽防微之先見,銷劉聰念亂於未然,此臣父先事見幾,為國除患之微勞也
    (。)
    (自也先圍犯京師之後,復肆猖撅,始追石亨於雁門關,遂圍代州。)
    (次逼朱謙於瓦子口,尾至宣府。)
    (烽火連接,人心驚惶。)
    (眾謂急發京兵赴援。)
    (臣父料敵必難持久,一面奏上方略,親到邊廷,諭來謙、楊洪等務須持重,與
    (郭登等計謀斃敵,遣將遙援。)
    (敵知朝有謀臣,心中畏懼不敢輕肆。)
    (此臣父伐謀制勝,全師保境之微勞也。)
    
    
147**時間: 地點:
    (當時獨石、馬營等處邊城八座,敵勢猖獗之時,守將怯懦不支,盡棄其地。)
    (臣父以為獨石一帶城池,俱係藩籬重地,今棄彼處,不但宣府難守,京師亦不
    (免動搖。)
    (力薦都督孫安老練可任,授以方略,發兵度龍門關,且戰且守。)
    (由是各城復守,邊境固完。)
    (此臣父為國定謀,守在四方之微勞也。)
    
    
148**時間: 地點:
    (其時浙江、福建、湖廣、四川、貴州、兩廣等處,盜賊蠭起,僭稱偽號,毒害
    (生靈,攻圍州縣,告急於朝,殆無虛日。)
    (本部軍機煩劇,干係甚大。)
    (臣父不遑寢食,晝夜運謀。)
    (令將出師,指授方略:揀選五軍神機三千等營精銳,奏立十二團操之法,親自
    (訓練,以勵將士,令出征剿,不三、四年,各處僭竊,以次殄滅。)
    (此臣父內修武備,外懾強寇,經營四方之微勞也。)
    (天壽山原無城池,各衛官軍四散居住。)
    (敵兵猖獗之時,喪失頗多。)
    (臣父奏用成山伯王通,往昌平縣創立城池,徙軍民於城中,使得以固保我陵寢
    (。)
    (及山東臨清地方,事關僭運大計,至重非輕,又係京師咽喉要地。)
    (也先密遣細作嚮導,欲從紫荊關入寇臨清,以扼要害。)
    (臣父力薦平江侯陳豫可任,令其往彼相度事機,築立城池,置設軍衛,守護運
    (河。)
    (數月之間,人心帖然。)
    (此臣父守護山陵,保障要地之微勞也。)
    (臣思兵部尚書王驥征麓川有功,不過能除邊方之一患耳,得封世襲靖遠伯爵,
    (子孫世享榮祿。)
    (正統十四年,臣父匡濟多難,再安奠王室,比之王驥功差大耳。)
    (昔岳飛盡忠於宋,誓圖恢復,為秦檜所害,至今春秋廟祀,以顯其忠。)
    (然當時中原卒不可復,鸞輿卒不能返,宋室偏安於南渡。)
    (正統十四年,臣父力阻南遷,誓以死守。)
    (乃用計退敵,保安我宗社,復迎英宗皇帝大駕回京,仿之岳飛死忠雖同,臣父
    (之功則過之。)
    (伏望我聖明,軫念臣父謙功在社稷,被誣冤死,乞照宋岳飛,今王驥,賜以贈
    (諡,則忠無不報。)
    (一以彰朝廷之恤典,一以鼓天下之人心。)
    (臣父子存沒,同沾再造之恩於無窮矣!謹昧死上陳,冒乾瀆天聽,不勝感激,
    (惶懼俟命之至!)
徐 珵:(于冕具疏奏上,成化帝覽疏,歎曰)于謙之功與冤,先帝素知之,屢欲封錫,
    為有貞等所蔽。朕今即位,何忍置之?
    (遂召回前閣下商輅、陳循等,並侍郎王偉、項文曜,少卿古鏞等,復其爵,皆
    (當時被石亨指為奸黨者。)
    (又復王文、于謙、范廣等官爵。)
    (即遣行人馬璇賜于謙祭物、祭文。)
    (其諭祭云:
    (  維成化歲次丙戌二月十有一日,皇帝遣行人司行人馬璇,諭祭故少保兼兵
    (部尚書于謙曰: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我先朝,茂著勞績。)
    (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
    (惟公道而自持,為權奸之所害。)
    (在昔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故復卿子宮,遣人諭祭。)
    (嗚呼!哀其死而表其生,一順乎天理;厄於前而伸於後,允愜乎人心。)
    (用昭百世之名,式慰九泉之意。)
    (靈爽如存,尚其鑒之。)
    (行人祭奠畢。)
    (公子于冕感泣謝恩,復厚待行人馬璇。)
    (璇辭別,復命訖。)
    (成化皇帝追念于公功大冤深,乃擢升于冕為應天府府尹。)
    (于冕謝恩,感泣無地。)
于 公:(復思)吾父雖蒙聖恩復前官爵,賜諭祭,但贈諡廟享,未蒙恩典,仍非吾為子
    事親之道也。
    (即復具疏奏聞奏上,成化帝駕崩,此時弘治皇帝登極。)
于 公:(帝覽奏畢,顧近臣曰)昔于謙有大功於我國家,宜即傳旨,著該部詳議來說。
    (弘治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本部尚書耿裕等,於奉天門題奏。)
    (次日聖旨下:賜與贈諡祠額,春秋二祭,諡曰「肅愍」,額曰「旌功」。)
    (特賜誥諭,其詞云)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惟功大者褒典宜隆,行偉者揚名必遠。)
    (惟顯忠於既往,斯勵節於方來。)
    (古今攸同,豈容緩也。)
    (故少保兼兵部尚書于謙,氣稟剛明,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
    (當我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艱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
    (摧鋒破敵。)
    (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迴鸞有期,論功應賞。)
    (不幸為權奸所構,乃隕其身,輿議咸冤。)
    (恤恩已錫,茲復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傅,諡肅愍,命有司立祠致祭,
    (用昭旌崇之典。)
    (於戲!執羈靮,守社稷,勞蓋均焉;表忠宜,愧回邪,理則明矣。)
    (誕敷嘉命,永賁幽扃。)
    (靈爽如存,尚其歆服。)
    (府尹于冕見朝廷贈諡贈額,建祠加祭,感泣無埃。)
    (乃復乞守先公之墓,辭職再三。)
    (朝廷見于冕屢次哀祈,乞守廬墓,遂從所請。)
    (于冕蒙恩俯允,即謝恩辭朝,回守廬墓,星夜帶領家眷,回到杭州。)
    (時府縣奉旨營建祠宇於墓前,名曰「旌功祠」。)
    
    (第三十八回 張庠生修神公像 姚鹽台建忠節坊)
    (府尹于冕在家,一日,見數人直至廳中。)
    (于冕忙出廳來看,乃是一友,仁和癢生張杰,字萬英者,令人齎香紙牲儀,來
    (祭奠於肅愍公神前。)
于 公:(冕即出見禮)何勞張兄光臨設奠?
徐 珵:(杰答曰)待某奠畢,自當訴稟。
    (張杰遂令人設牲燃燭,焚香叩奠畢。)
    (仍又細觀公之神像,嗟呀半晌。)
徐 珵:(乃對府尹公曰)某昨夜夢謁先公神祠,見先公正襟危坐。顧某曰:『吾在京都
    任守,萬姓感吾功德,香火甚盛,無暇一臨墳墓之祠。今夜方臨,適值汝來,特
    與汝言。吾蒙三朝聖恩,南北祠宇俱成。近墳祠連因久雨,吾之塑像,自左肩以
    下,丹堊之飾,微有脫落,而人未之見也。子盍為我修之。』某即於夢中領諾。
    既而某復叩問光公曰:『神公適才所言任守京都,某聞北京城隍,乃宋文丞相耳
    。』先公見說,笑顧某曰:『子不知吾,吾即文丞相再世也。今南畿並大同、河
    南,上帝亦命吾兼任。其土籍吾亦司之。吾今雖沒四十年,其忠魂無日不在天壤
    間。』復曰:『子知水乎?吾靈若水也。』言畢而起。某驚覺來,想神公豐度如
    生。驚異其事,謹具香紙牲儀,特來拜奠,適才觀公之像,果見左肩顏色剝落。
    (于冕亦上細觀,果然。)
徐 珵:(冕泣拜於地曰)大人靈爽在天不泯,此不肖孤之罪也!
于 公:(張杰歎曰)神公英靈,語予如水。正蘇長公所謂如水在地中,無往而不在也,
    顧某何人,而得神公之囑,有是夢耶!
    (次日,張杰即命塑像工匠,修整鮮儼而去。)
    
    
149**時間: 地點: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
    (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
    (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
    (特謁三台山贍於肅愍公祠。)
    (慨然有感,遂齎香歷拜四祠。)
    (每到一祠,即徘徊久之。)
于 公:(心中念曰)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
    以勵後觀瞻。
    (遂言於鎮巡諸公,諸公聞言大悅,各捐俸資,不兩月而坊成,名曰「忠節坊」
    (。)
    (立碑於其下,其碑文云:
    (  忠節,天下之大賢,崇報,天下之公論。)
    (大賢不立,則人道有所虧;公論不明,則人心無所功。)
    (此忠節坊所以創建於今日也。)
    (夫豈徒然哉!蓋杭為古今人物名區,鴻儒碩輔,後先挺出。)
    (其孤忠大節,尤炳耀人耳目者有四。)
    (若吳行人伍公,在吳山之首。)
    (唐僕射褚公,在褚堂之中。)
    (宋岳武穆王,在棲霞嶺之西。)
    (我朝於肅愍公,在三台山之南。)
    (守臣歲修祀事孔虔,弗敢懈緩。)
    (乙卯,監察御史姚舒,奉上命督鹾於浙。)
    (凡民所不便,與所便者,悉裁革振舉之無遺議,未幾,商賈大通,國計斯集,
    (頻海千餘里,歡聲洋洋。)
    (於政暇即閱史傳,因憶四公風彩,乃修瓣香,歷展拜祠下。)
    (徘徊瞻顧,咨嗟移時。)
    (其中感懷,殆有所不能忍者。)
既 而:以四公生平忠義慷慨,越人今祀於茲土。雖少足以致崇德報功之念,顧祠宇異處
    ,地址遐僻,使人見聞不及,不足以廣其景仰之意,亦缺典也。盍樹一坊,以共
    插休烈於無窮哉。
    (時鎮巡諸公,聞而從之。)
    (又速商勸貸,咸踴躍應命,卜地於吳山之東衢,示以規畫,令有才幹者董其事
    (,坊成,乃大書忠節於石額,分注四分官稱於左右,揭建坊之年、月、日。)
    (遂諧鎮、巡、藩、臬暨群屬官僚往視之,咸歎以為一時盛事。)
    (夫伍公佐吳,既成闔廬之霸業矣,及勾踐敗衄,有天以越賜吳之諫,而屬鏤之
    (慘,卒墮宰嚭之奸謀。)
    (諸公輔唐,嘗恢太宗之帝業矣,及武氏僭立,有叩頭還笏之諫,竟遭許、李讒
    (口而死。)
    (武穆王當建紹之間,削平群盜,進兵朱仙,人皆望其可以計日恢復矣,夫何賊
    (檜主和,矯詔班師,乃冤死於大理。)
    (於肅愍公生當正、景之際,調兵守護,不惑南遷,人皆知其社稷之奇功也,夫
    (何權奸忌嫉,適寡肆讒,遂授命於都下。)
    (嗟乎!此豈獨四公之不幸哉!天下之事,固或有成敗、詘伸不論,而人心之是
    (非予奪,自有定論存焉。)
    (蓋成敗、詘伸者,一時之遭也;人心是非予奪者,萬世之公也。)
    (以四公忠節凜凜,雖嘗屈仰宜喪,而竟得顯白,且萃聚昭揭於今之雄藩通衢之
    (上,使大節以伸,大譽以著,大義已明,異代齊芳,輝映雲漠。)
    (凡杭人暨南北往返道經於下者,顧瞻而嘉歎之,以興起其高山仰止之心,則事
    (雖詘於當時,而深護夫萬世之人心,豈不足以委靈於九泉之下哉!故謹敘忠節
    (之記云。)
    (姚鹽台建坊之後,果然往來士庶,莫不敬仰其炎忠之誠意焉。)
既 而:(時於府尹公聞得姚鹽台建坊,乃親往觀之,歎曰)吾父與三忠異代井列,可為
    無愧矣。
    (乃往謝姚公。)
既 而:(姚公曰)予素仰數公功烈忠節,不意承命鹾政到此,謂忠烈異代同心,因共建
    一坊,使萬世瞻仰,何煩京兆公致謝。且令先公功烈,迥過於三公矣。
于 公:(冕歎曰)當時廷論,亦謂我先君之冤死與武穆雖同,而功業則大過之,誠古今
    不易之論也。冕復何言!蒙列聖之大恩,憫先君之遺烈,今復承憲台建此忠節大
    坊,使先君配休伍、褚、岳三公,先君死無恨矣!
    (言畢,府尹公即辭姚院而回。)
    
    (第三十九回 盧進士陳侑享表 傅巡撫上改諡疏)
    (府尹公于冕辭別姚院而回,乃令人刻父功績並自陳奏疏及行狀、諸公碑誌銘等
    (詩文,三朝諭祭敕文贈文錄成,尊朝廷賜名施功,遂名《旌功錄》,以紀父不
    (朽之功烈。)
    (府尹公壽至九十而終,亦可謂能成父志之孝子歟。)
    (至十餘年後,有新進士姓盧名璣者,慕於肅愍之忠烈及先朝開國元勛劉伯溫二
    (公。)
    (盧璣做秀才時,每聞二公勛績,不得侑享於廟廷,亦昭代之缺典也。)
    (今幸得中科甲,乃即上疏奏上。)
    (其略云:
    (  臣璣聞『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大禹之謨也。)
    (善善長而惡惡短,春秋之法也。)
    (夫法與謨,皆聖人經世之典,治天下宜取則焉。)
    (臣切聞先臣開國元臣誠意伯劉基,有贊造工業之大勛。)
    (故太祖念之,而享於功臣之廟,今少保兵部尚書于謙,有扶持國難之偉績,故
    (中外百姓。)
    (賴其有保障之功。)
    (奈後來劉基之神像見黜,于謙之身家不保。)
    (臣雖未知其得罪之故,切念朝廷忠厚仁恕。)
    (怒不忘德,怨不廢禮;功疑惟重,善善也長。)
    (則二臣之功德,有國家者終不可棄也。)
    (向蒙先皇帝之仁劉基,既命有司新其祠,猶以功臣之田賜其家,近荷我皇上之
    (仁于謙,既以御制之文賜其祭,復以府尹之職官其子。)
    (此固足見聖朝仁厚光明,而善法大禹之謨、春秋之法也。)
    (但德之深者,其報當重;功之大者,其賞宜隆。)
    (二臣既有國家之大功,自應享國家之大報。)
    (與之爵位未足,賜之贈諡未足,銘之鼎彝及子孫俱未足,惟立廟繪像,春秋享
    (祀,堂堂廟貌,聳人瞻仰,森然祠祭,深人欽羨,庶幾盡一代報功之典,激善
    (之道也。)
    (昔者太祖高皇帝,既於雞鳴山立功臣之廟,復以諸功臣咸配食大廟之享。)
    (後禮部侍郎宋禮言,欲請罷去太廟配享,而太宗文皇帝曰)
二 公:此係先帝所定,不可罷。
    (夫功臣之專祭,與夫太廟之配享,均為我太祖所定。)
    (其太廟之配享,既不可罷,則本朝之專祭,不可罷明矣。)
    (臣愚伏願我皇上,體念我太祖與太宗忠厚盛心,命合朝大臣斟酌周全。)
    (乞再立劉基神像,復入功臣之廟,又乞新立于謙神像,附次於諸臣之下,使侑
    (享齊靈,合食無缺。)
    (則足見朝廷仁厚光明,於有德者雖遠必追,有功者雖廢必報。)
    (不惟伸諸既往,亦將有功將來。)
    (諒亦皇恩所不靳也。)
    (奏上。)
    (朝廷准奏。)
    (二臣皆得侑享於廟。)
    (傳至百餘年,浙江巡撫傅孟春承敕來撫兩浙。)
二 公:(不數月,於肅愍公曾孫於昆,具呈於傅撫台案下,為乞修頹祠,以光旌功事,
    (傅巡撫見呈,心中惕然曰)於太傅公,實我朝人傑。今祠宇頹壞,皆吾等與有
    (司之過也。
    (即日齎香紙牲儀往祭。)
    (隨令工匠修整祠宇,重飭廟貌。)
二 公:(傅公歎曰)於太傅當正統初年,剔歷中外,茂著聲猷。及已巳之變,摅忠殫畫
    ,內固京師,外籌邊鎮,條畫立奏,動中機宜,社稷倚之,邊隅畏之。忠肝義膽
    ,赫赫在人耳目,若諡之『肅愍』,『肅』之一字,誠不稱其實,故泰和尹學士
    曾云:『肅』之一字,未足以盡公之良惠忠貞。此蓋當時擬諡者,弗克奉揚聖天
    子勸忠之德,以稱夫公世者之心。今予蒙恩撫浙,於太傅之諡,若論諡法,以之
    諡『忠』,似為允當。
    (即差哀曉齎疏奏聞。)
    (其略云:
    (  臣傅孟春奉命撫浙,觀風問俗,飭兵恤民,日以惠綏疲困、輯寧地方為務
    (,間嘗考求故實。)
    (尚論國朝名臣,產自錢塘者,于謙其最著焉。)
    (十月初一日,謙曾孫於昆具呈,乞修頹祠。)
    (臣隨批布政司查議,即命工修葺。)
    (臣因思:諡以報功,有其舉之,固不敢廢。)
    (而諡以易名,惟其似之,始可無議。)
    (按謙當正統初,剔歷中外、茂著聲猷,及已巳之變,摅忠殫畫,內固京師,外
    (籌邊鎮,防衛陵寢。)
    (扼控漕渠,條畫立奏,動中機宜。)
    (社稷倚之為長城,邊隅畏之如虎豹。)
    (忠肝義膽,赫赫在人耳目,不幸被讒受戮,思功悼枉,四海一詞。)
二 公:(迨成化二年,遣官致祭曰)昔先帝已知其枉,朕心實憐其忠。
    (弘治初年特贈太傅。)
    (諡肅愍,建旌功祠,令有司春秋致祭。)
    (是于謙之忠,已蒙累朝優恤,得諡「肅愍」,可謂榮矣。)
二 公:(但臣謹按諡法曰)肅者,剛德克就也,執心決斷也,正已懾下也。
二 公:(今謙在國逢難「愍」則誠然,而名之曰「肅」,或未協歟?以臣之愚,而擬議
    (以求其當,必也其「忠」乎!蓋「忠」之義曰)盛衰純固也,危身奉上也,推
    (能盡忠也,廉方公正也,臨患不忘國也。
二 公:(即謙生平履歷,方其攬轡之初,衷正嫉邪,廉公有威;身死之日,家無長物,
    (惟是上賜盔甲袍帶在焉,不日「廉方公正乎」!內修外攘,始終一節,不曰「
    (盛衰純固」乎!居常撫膺歎曰)此一腔血,竟灑何地?
    (而不知有其身,不曰「危身奉上,臨患不忘國」乎!出謀殫慮。)
    (惟計安社稷,信哉其「推能盡忠」矣!以彼其行,而諡之以「忠」,似為允當
    (。)
    (臣又查得先年吏部尚書石瑤,禮部尚書張治,初諡「文隱」,後因言官奏易,
    (在瑤則改諡「文介」,在治則改諡「文毅」,今諡之當易,與二臣同,至其人
    (品勛業,則大過之。)
    (伏乞即敕下該部,再加查議。)
    (如果臣言不謬,將于謙照例改諡「忠愍」,庶名稱其實,足以慰九原之忠魂,
    (而彰往勸來,有以定萬世之公典矣。)
    (為此具疏,專差承差袁曉齎捧請候旨。)
    (奉聖旨:禮部知道。)
    (禮部欽此欽遵。)
    (臣等看得巡撫都御史傅孟春,題請原任兵部尚書贈太傅于謙原諡「肅愍」,欲
    (議改「忠愍」一節。)
    (臣等竊惟諡以易名,國家大典,一字之擬議,天下萬世之公論係焉。)
    (故考據生前,褒崇身後,必其名與其人無毫髮不相肖,而後足以彰往勸來,傳
    (之不朽。)
    (或有一時擬議,偶未妥確,即令再為改定,用以昭大公而協輿望,亦何嫌於紛
    (更。)
    (太傅于謙當已巳之年,六飛厪北狩之憂,群小倡南遷之議,物情時事,蓋岌岌
    (矣。)
    (謙以一身任安危利害之衝,卒能使其九鼎如山,萬姓安枕,厥功甚鉅。)
    (且其精誠之志,貫金石而泣鬼神,忠貞之節,通天地而光日月。)
    (雖為國蒙難,九有為之稱冤,而賜諡建祠,在兩朝已有定論。)
    (今都御史傅孟春撫浙之初,展修祠事。)
    (偶有感於「肅愍」一諡,謂「肅」猶未報其生平,輒有此奏。)
    (據其考究諡法,委屬有見。)
    (但諡典原出自上裁,即欲易「肅」為「忠」,臣等何敢輕議?顧以臣等之愚,
    (反覆參詳,豈惟「肅」之一字,未足概于謙之大節,即「愍」之一言,亦若有
    (未妥者。)
    (夫在國逢難,固曰可矜;然謙之死也,在昔英廟旋鑒其枉,即在累朝深憐其忠
    (。)
    (若猶以逢難之義律之,非所以彰先朝之令名,而全君臣之大義也。)
    (查得國朝以「忠愍」諡者二人,如學士劉球,員外郎楊繼盛,以批鱗之直,偶
    (蹈隕身之愚。)
    (至如謙者,鞠躬報國,既有忠貞不二之節。)
    (而保大定傾,又有旂常不世之勛,比之二臣,更有不同。)
二 人:(先民有言)死天下之事易,成天下之事難。
    (切謂于謙之諡,第當表其所以成,不必悼其所以死可也。)
    (既經該撫臣具題前來,相應酌議,恭候命下,行翰林院將「肅愍」二字,並為
    (更議上請。)
    (伏候聖明裁定敕下臣等,仍行翰林院撰祭文,浙江布政司轉為支給官銀,買辦
    (祭物、香燭紙帛,就遣都御史傅孟春致祭,告以易諡之意。)
    (庶先臣之精忠大節,藉以重光,且以勸後世之為人臣者,垂之信史,亦永有法
    (矣。)
    (謹候旨。)
    
    (第四十回 列聖隆恩加諡蔭 諸賢屢疏表旌功)
    (當日禮臣等因傅孟春奏改「肅愍」為「忠」之諡。)
    (乃復疏請上旨定議。)
    (後聖旨下,更諡「忠肅」。)
    (先傅巡撫奏章未下部時,有禮部侍郎田以俊,夢于公囑曰)
于 公:翌日有事相煩。
    (言畢而覺。)
    (田公愕想其事,早出見堂官於慎行,亦言得此一夢。)
    (語未畢,旨下,著禮部詳議來說。)
二 公:(二公相顧驚歎曰)於太傅功業蓋世,忠誠炳日。『肅』之一字,原未足以概其
    生平。亦可見于公忠靈不泯,而又托夢於吾輩也。
    (乃即復疏,更定今諡。)
    (旨下,二公即發文齎到浙江。)
    (傅巡撫親到于公祠致祭,其諭文云:
    (  萬曆十八年八月十有六日,皇帝遣都御史傅孟春,諭祭太傅、兵部尚書于
    (謙諡「忠肅」,曰:惟卿鐘靈間氣,著望先朝。)
    (屬多難以馳驅,矢孤忠於板蕩。)
    (社稷是守,力推城下之要盟;樽俎不驚,坐鎮道旁之流議。)
    (返皇輿於萬里,維國祚以再安。)
    (赤手扶天,不及介推之祿;丹心炳日,寧甘武穆之冤。)
    (此恤典所以頻加,而公論猶有未愜。)
    (爰頒諭祭,再易嘉名,賁華袞於重原,表風清於百世。)
    (卿靈不昧,尚克祗承。)
    (傅巡撫承命,自往臨奠祭畢。)
    (杭民士庶,皆誦聖天子追忠特諡,忠肅公百世流芳也。)
    (逾一年,有都御史太常卿鐘化民,亦浙江人也,又力陳忠肅公勛烈忠節,朝廷
    (復加恩典。)
二 公:(後二年,又有兵科給事朱鳳翔,因慨當今二臣之功,食報甚薄,朝廷之缺典,
    (坐有一友問曰)二臣何人?
于 公:(翔答曰)一是於忠肅公謙,次乃胡梅林公宗憲。
二 公:(其友亦贊曰)二公之功誠然。
于 公:(給事曰)吾觀於忠肅之功,功在社稷,子孫爵之侯伯,亦不為過。胡梅林功在
    東南,子孫亦宜優恤。
    
    
150**時間: 地點:
    (明日,朱公即上章奏聞。)
    (其略云:
    (  兵科給事中臣朱鳳翔誠惶誠恐頓首懇乞聖主酬勤報功,以隆盛典,以快公
    (論事。)
    (臣切惟天下不患無英雄豪傑,而患無以鼓舞之;人君不患無爵祿名譽,而患無
    (以善用之,我國家功令,凡首功一級以上,增秩有差,賜金有差;間有平一賊
    (、復一城者,即賞以延世,爵以通候,所待勞臣亦不薄矣。)
    (至若矢心報主,保大定傾,功成再造者,上之不得頒茅上之封,下之不得補黑
    (衣之數,此其為人心之抑鬱,亦盛朝之闕遺,非淺鮮也。)
    (臣素慨於中,義不容隱。)
    (舉忠勛最著者二臣,為皇上陳之,伏惟聖主垂聽焉。)
    (正統已巳之變,先英廟北狩,此乾坤何等時也?先臣太傅于謙,以兵部侍郎出
    (而定大冊,使國家之金甌無缺,其功不超越千古耶?他如平劇盜,收賊渠,是
    (其細故勿論。)
    (時當紫荊失守,徐珵倡議南遷,二、三大臣,亦且依違其間矣。)
    (向微于謙力為主持,則事機一失,萬事瓦解,其禍有不可勝言者。)
    (獨不觀宋南渡以後,日侵月削,雖有張、韓、劉、岳之雄才偉略,棋佈星列,
    (不能復中原尺寸之故物者,何也?根本之地搖也。)
    (是于謙正色立朝,力持可守不可遷,賢於宋臣遠甚。)
    (今睹鐘慮之如故,朝廟之常新,暨陵寢之奠如泰山,臣民之安於磐石,而于謙
    (之功何可泯也。)
    (嘉靖時,奸民外比,倭寇內訌,東南蓋岌岌也,先臣少保胡宗憲,以監察御史
    (而定亂,使數省生靈,獲免塗炭,其功亦豈尋常耶。)
    (他如平袁三,擒張璉,建寇,皆其餘事勿論。)
    (時當五峰桀騖諸島,各擁數萬,分道抄掠。)
    (督撫總兵,俱以僨事論罪,朝廷懸萬金伯爵之賞,向微宗憲悉力蕩平。)
    (則堤防不固,勢且滔天,其究莫知所底止者。)
    (獨不見宋人西夏失守,如折右臂,縱以韓、范之威名,先後經略,卒不能制。
    ()
    (元昊之稽首者何也?狐免之窟成也。)
    (是宗憲之用奇設間,似不在韓、范之下。)
    (今黃童野叟,謂國家財賦仰給東南;而東南之安堵無恙,七省之轉輸不絕,與
    (九重之南顧無虞者,宗憲之功不可誣也。)
    (于謙受命於輦轂震驚之際,定計於謀夫孔多之時,忠則純摯,識則遠大,力則
    (宏鉅,守則鎮定,至其囊無他物,口不言功,雖大聖賢處此,又何以加也!胡
    (宗憲雖視于謙遠遜,然以駕御風電之才,吞吐滄溟之氣,攬英雄,廣間諜,訓
    (技擊,習水戰,凡諸備禦,罔不週至,故能平數十年盤結之倭,拯六、七省焚
    (掠之難,此其功豈易易者!若乃高倨謾罵,揮擲千金,以囉一世之後杰;折節
    (貴人,調和中外,以期滅此而朝禽;此正良衛茹荼,心知其苦,口不能言者,
    (而竟因此詿吏議吁,亦可悲矣!蓋嘗合二臣而評隲之:于謙之功,動在社稷;
    (宗憲之功,功在東南,于謙之品,白玉無纖瑕,於本朝為人品第一,於古真可
    (稱社稷臣;宗憲之品,瑕瑜不掩,然比之猩瑣齷齪,以金繒為上策,一切苟且
    (僥倖者,相去逕庭。)
    (臨事而思禦侮之臣,安得起若人於九原而底柱之也!)
    (臣浙人也,父老之所傳聞,耳目之所睹記,最為親切,然非臣一人之私言也。
    ()
    (我皇上試訊大小臣工,有不以二臣之忠切,當錄其後者乎?然在于謙。)
于 公:(於純皇帝敕曰)昔先帝已知其枉,朕心實憐其忠。
    (於敬皇帝特贈太傅諡「肅愍」。)
    (迨我皇上允撫臣奏,改諡「忠肅」,並下部議准諭祭。)
    (是于謙之精忠列聖知之,皇上亦知之矣。)
于 公:(在宗憲,於肅皇帝曰)朕若罪宗憲。後日誰肯為國家任事?
    (於莊皇帝復其原官賜祭。)
    (今皇上又全與祭葬。)
    (是宗憲之勤勞,我皇祖知之,暨皇考知之,今皇上亦知之矣,今于謙不絕之線
    (,僅授外衛千戶。)
    (墳墓蕪穢,過其墓者,輒吁唏不能禁。)
    (宗憲遭酷吏殘虐之後,廬舍丘墟,子孫屢弱。)
    (吳越士民談及於此,每扼腕而不平。)
    (此寧止結任事者之氣,亦豈所以彰列聖與,我皇上無外之仁耶?伏望敕下該部
    (,從公確議,務協輿情,務合國典。)
    (此亦激勸人心之一機也。)
    (謹奏以聞。)
    (旋奉聖旨:兵部知道。)
    (兵部隨覆本,陳言:
    (  于謙之功,功在社稷,為我朝第一元勛。)
    (惜其為奸黨誣構而死。)
    (在列聖俱加贈諡祠祭恩典,而皇上亦改諡『忠肅』矣。)
    (胡宗憲之功,功在東南,亦為海隅一勤事之臣。)
    (惜其遭酷吏殘害,亦蒙我皇祖皇考復爵,及皇上加祭葬矣。)
    (今朱鳳翔所奏二臣功績是實。)
    (其優敘功勛子孫,皆出自聖典,請旨定奪。)
    (時朝廷即降旨授于謙後裔為錦衣衛都指揮,令其世襲。)
    (胡宗憲後裔授錦衣衛指揮同知,亦世襲。)
    (嗚呼!於忠肅公功大冤深,褒崇贈錫,未足盡其烈。)
    (而靈爽昭於天地,千萬世不泯。)
    (是真千古一人也。)
    (嗚呼偉哉!)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