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  至  第五〇

41**時間: 地點:
    (此時英國公張輔老病臥於軍中,聞知此報,身不能起,忙令人代奏,速勸主上
    (急往附近關隘而回,不然恐誤大事。)
    (王振又阻,竟不報聞。)
    (尚書王佐知事不濟,只得俯伏於草莽之中,祈請皇上速轉。)
    (振又矯上旨令退。)
    (學士曹鼐等見勢急迫,假作書以和為名,速請聖駕轉,然後再圖別議。)
王 振:(振反大言曰)豎儒不知兵事,阻撓軍機。
    (當有欽天監正彭德清,見王振尚發此言,乃大聲斥曰)
乃 大:象緯示警,決不可復上前去!若有疏虞,致陷乘輿於草莽,誰任其咎。
    (振尚欲遣將交戰。)
乃 大:(曹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但主上係天下安危,豈可輕進。
王 振:倘有此,亦天命也。
    (會日暮,有黑雲如傘,營中人畜皆驚。)
    (次日車駕至土木。)
    (王振有輜車千餘輛,在後未至,因此稽留等待,遂駐兵於上木。)
    (十四日欲行,而敵已四圍合擁。)
    (見我兵勢亦盛,不敢輕進。)
    (不料我軍屯營之處,水草全無,軍士不得食,馬馱不得料。)
    (眾軍饑渴,連掘三四十處,皆掘三四丈深,不見一毫水泉。)
    (眾軍見無水泉,盡皆慌亂,遏止不定。)
    (王振忙令移營。)
    (敵人見我軍亂竄,遂仗鐵騎,一齊衝殺過來。)
    (我軍勢不能當,一時大敗。)
    (但見屍橫遍野,血染黃沙。)
    
    
42**時間: 地點:
    (此時將士雖欲奮勇,奈兩日饑渴,力不能支。)
    (損害雄兵五十餘萬,皆王振一人所致也。)
    (大臣死者,尚書鄺埜、王佐,英國公張輔,學士曹鼐、張益等,皆被難,後人
    (只收得衣冠歸葬。)
    (王振亦被亂兵殺死。)
    (正統見文武將官及王振俱已遭害,上有親隨四、五百人,皆非猛將強兵,乃慌
    (忙下輦,坐於高崗大石之上,親兵俱圍繞其下。)
    (不多時,只見兩員敵將,飛馬奔上崗來,殺開親兵,竟衝到上前。)
    (眾親兵俱皆驚散。)
    (未知如何。)
    
    (第十五回 正統蒙塵北地 于謙扶掖朝綱)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當時諸文武大臣,只說扈車駕巡邊,整飭邊務,不料
    (王振強協諸將對敵,故逢此難。)
    (時正統親見百官並王振被害,即忙下輦,坐於高崗大石之上。)
    
    
43**時間: 地點:
    (此時尚有兵繞護,忽見二員敵將奔上崗來,殺散親兵,一個提刀望上身劈來,
    (上將身一閃,那刀早砍在石高處,只見石上火光衝起丈餘。)
    (那將吃了一驚,即收住刀,慌問主上遭)
主 上:汝是何人?
    (上不解他問的言語,不慌不忙,反問那兩將曰)
王 振:汝莫不是也先乎?汝莫不是伯顏乎?汝莫不是賽刊王、大同王乎?
    (那兩將見問,大驚異,即奔下崗來,報與也先。)
    (半路中正遇著伯顏帶人馬衝來。)
伯 顏:(二將便道)俺們在前面高崗上,見一人穿的、帶的,與眾不同。俺用刀砍去,
    不能傷犯,反砍在石上,那石衝起火光,約有丈餘。因此俺就不敢傷犯,特來報
    與太師知道。
    (伯顏聞說,心亦駭異)
伯 顏:莫不是中國天子麼?汝且休去報與太師,俺與汝同去看個實落方報。
    (伯顏領了眾兵,一齊復來。)
    (果然見上坐於大石之上,端然不動,亦無懼怯。)
    (伯顏見了,驚喜不盡)
伯 顏:看此人衣服異常,行動非凡,想必是中國天子也。
    (內中又有放箭射的,其箭射到上面前時,齊齊倒插在面前地上,如蝟毛相似,
    (一箭不能傷犯。)
    (伯顏見了此異,大喝道)
伯 顏:不許放箭!
伯 顏:(眾兵見此神異,亦不敢放箭)我們前月拿得南朝一個太監喜寧在此,他今順了
    俺們,何不帶他同去,必然認得。
    (遂通知也先。)
    (那正統見伯顏與眾兵去了。)
    (止有校尉袁彬在死屍裡逃得性命,一見了上。)
袁 彬:(放聲大哭)我萬歲爺爺為何親自到此。
伯 顏:(上乃問曰)汝是何人?
袁 彬:奴婢是校尉袁彬也。
主 上:汝是校尉,不須啼哭也。汝不可說是校尉,只說是隨車駕來的指揮。
    (言未畢,只見伯顏帶領喜寧,一齊擁到。)
主 上:(喜寧把臉望上一看,忙對伯顏等道)此正是俺國天子。
    (伯顏聞說,一齊羅拜。)
    (扶上坐馬而行,一逕擁到也先營來。)
主 上:(也先一見上到來,與眾頭目各各合掌朝天數次)中國天子,在雲端裡坐。今日
    天賜俺們一會。
    (當日瓦刺、脫歡、可汗聞知,一齊俱到。)
    (不半日之間,四下附近國王將帥,紛紛集至,遮得瞞天黑地,都來觀看。)
    (也先忙令宰殺牛馬,並羊鹿野味數千隻,作慶賀筵席,大家暢飲。)
    (也先乃制一寬大牛皮寶帳,甚是奇麗,奉與主上為行營。)
    
    
44**時間: 地點:
    (此時內有袁彬、哈銘(上指揮與袁彬同尋到上者)伏侍,外有高盤、蔣信、劉
    (浦光、沙狐狸等護從。)
    (也先即將親妹進與主上,侍奉枕席。)
主 上:(主上即用好言對也先曰)朕承太師厚意,待朕歸國,那時多差官將聘取令妹。
    朕是一朝人主,今若與令妹野合,可不輕了太師,使後人談太師過失!
    (也先復進美女六人。)
主 上:待朕歸國取令妹時,即將此六女為騰從,庶不褻了太師令妹。
    (也先見說,愈加恭敬。)
    (且談土木有逃生得命的軍將官員,皆蓬頭赤腳,逾山越谷。)
    (或有中箭扶瘡壞足者,奔到各關,喊叫開關。)
    (各邊守關人,看見自家官軍,火速開關放進,問其消息。)
主 上:(眾人一齊慟哭曰)五十餘萬人馬盡皆戰沒。今聖上不知何處。我等逃得性命回
    來報知。
    (守關軍將聞言,盡皆號泣,震動邊民,飛馬報進京師。)
    (都中文武百官,軍民人等,盡皆慟哭,若喪考妣,慌慌亂亂,不知所為。)
    (群臣請奉太后臨朝,請皇太子權朝。)
    (時太后遂降懿旨,即命郕王監國。)
    (郕王雖承奉懿旨,尚猶豫不肯出朝來。)
    (太后惶惶,問內使諸人曰)
太 后:若朝中有人能安寧家國者,重加爵賞。
興 安:(當有太監興安啟奏曰)臣婢保舉一人,此人可寧家國。
太 后:(太后忙問曰)汝今保舉何人,能定國家大難?
興 安:臣婢所保之人,就是先年扈從我宣德萬歲爺爺駕征,當殿叱漢庶人的臣子于謙便
    是。
    (那太后聞奏,喜曰)
太 后:此臣今在何處?
興 安:于謙雖巡撫河南、山西二省,前月我萬歲爺有旨,著他回部理事,此時該到。
    (太后聞奏,速發懿旨三道,連路命人召回擢用。)
    (于謙是七月二十三日聞有旨召回京聽用,又聞得說朝廷被王振勒勸親征,謙頓
    (足曰)
太 后:吾常慮王振當權,必誤國家大事,今果然矣!此行必然不利,想我祖宗時,士馬
    精強,將相智勇,故可親征馭敵,威鎮邊方。此時承平日久,民不知兵,況兼將
    帥不經戰陣,如何可去親征?必壞大事!幸有聖旨來召吾,吾當速行。
    (即日單騎出省,各官俱送不及。)
    (百姓聞知,擁住馬前,苦苦挽留。)
于 公:吾非不欲在此,奈今主上親征,此行必有疏虞。今見君父之難,決不可留!
    (百姓聞言,各各灑淚。)
    (于公不顧百姓,飛馬星夜奔至京師西安門。)
    (早已有太后使臣迎著于公。)
    (公聞詔,即大哭飛奔入朝。)
    
    
45**時間: 地點:
    (此時群臣俱在廷放聲大慟。)
    (太后亦垂簾下淚。)
太 后:(于謙忙率多官上前奏曰)臣等誓當迎復我主上歸國,但國家不可一日無君。今
    太后宜速降懿旨,立皇太子為太子,宣郕王上殿,令其輔國。庶社稷有人,國家
    不搖動矣!
    (太后聞奏降詔,即立皇太子為太子,年方二歲。)
    (仍命郕王為輔,代總國政,輔安天下。)
    (維時太后宣郕王。)
    (眾官亦各上表,請郕王上殿監國。)
    (郕王上殿,太后乃退朝。)
    (于謙即令殿頭鴻臚等官,鳴鐘擊鼓,聚集文武遠近臣僚,大小官員,紛紛集於
    (闕下。)
    (時于謙、王直、陳循、高谷、王文、胡瀠等官,請郕王上殿,左側就坐。)
    (令殿頭官設儀,鴻臚官喝班,錦衣衛官大排儀仗,照班朝參。)
    (正分班行禮之際,只見錦衣衛都指揮馬順從旁大聲揚言曰)
陳 循:今上位事情未知何如,汝眾官豈可胡亂行事?
    (即時分散儀仗,殿中沸喧大亂。)
陳 循:(給事中王竑見馬順呵散朝儀侍衛,心內忠憤不平,厲聲大罵曰)馬順逆賊!平
    昔助王振為惡,禍延生靈,傾危家國。今日至此,尚兀弄舌,分散儀從,紊亂朝
    綱,真奸黨也!吾聞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王竑口中罵說,一手即捽住馬順衣襟,一手即劈面一拳打去。)
    (眾官見王竑忠義激發,一齊忿怒,爭其毆打,亂拳亂腳。)
    (頃刻間,只見馬順滿襟血污,眼珠突出,腦漿塗地,死於殿廷之下。)
    (後人觀此,足見劉學土忠魂附子之言,不差年月。)
    (隨又索取王振心腹王、毛二人。)
    (宮中秘匿不肯發出。)
    (眾官見不肯發二人出來,仍又喧亂不止,無復朝儀。)
    (郕王復見眾喧嘩不止,心亦驚疑,即欲回宮者數次。)
    (于謙一見,急忙上前一手拽住郕王袍袖,叩請西向側坐。)
    (王尚心疑未坐,于謙復上前扶掖請王端坐。)
    (王方坐定,于謙大聲言曰)
眾 官:眾官今日雖為忠義激發,然在朝廷上,豈宜如此喧亂?馬順奸臣誤國,打死勿論
    !
    (眾官雖聞此言,見內廷不發王、毛二人,仍復喧亂不息。)
    (郕王見喧亂,又欲回宮。)
眾 官:(謙復前奏曰)今殿下若不發二人出來,恐諸臣忿忿不已,非安國家之計也。殿
    下命內中速發二人,為宗廟社稷之計。
    (王方允奏,不得已傳王旨。)
    (內廷發出二人。)
    (王即命金瓜武士登時擊死於廷。)
    (于公忙掣武士金瓜在手,大聲宣言曰)
于 公:今附黨奸邪俱皆打死,眾臣各宜就班。如再喧嘩者,殿下以王、毛二人為例。
    (眾官聞言,方才依次就列。)
    (群臣皆相向慟哭,聲震殿廷。)
    (于公又奏請郕王宣即降諭,俯慰群臣。)
于 公:(公復傳王口旨曰)王振奸臣誤國,啟太后處,候降旨施行。
    (郕王即差都御史陳鎰,帶領五城兵馬後軍都督,抄沒王振家產。)
    (于公復請王左坐受群臣朝拜,公令鳴鐘擊鼓,仍排班喝禮,群臣拜舞,口稱千
    (歲。)
    (拜舞畢,于公復上前泣奏曰)
于 公:北敵不道,氣滿志盈,將有長驅深入之勢,不可不預為備計。
    (即於郕王面前謀畫。)
    (郕王見公能為,聽其區畫。)
    (公遂傳王令旨,著都督孫鏜、范廣、孫安、雷通、熊義、柳溥、衛穎、張等守
    (護京師,勿違節制。)
    (又啟奏乞赦楊洪、石亨罪犯。)
    (郕王允奏。)
    (又傳令旨,差楊洪等緊守宣府,勿與浪戰。)
    (仍差楊洪之子楊俊充游擊將軍,率軍兵並口外歸順人等,前往涿州、保定、真
    (定、滄州、河間等處,往來巡哨,但見我國遭傷軍兵,即令收撫,不可棄散。
    ()
    (又傳令旨飛符,著九邊將帥許貴、劉安等緊守城堡,匆與浪戰。)
    (又傳令旨差回石亨同楊寧、王通等守護京師。)
    (又著石彪領游擊等兵延城防守,以防不測。)
    (又宣令旨,著金英、興安、懷恩等忠良內相,防守內城。)
    (郕王見公一一區畫,皆是定國定邊要略,知人善任之謀,心中始安。)
    (百官見公外攘內靜,處畫得宜,遣將發兵,謀猷絕勝,皆暗暗稱羨,俱先辭朝
    (而出。)
    (郕王獨留于公在殿,公復請令旨飛檄,於緊要關津邊鎮出處,選能行快手飛騎
    (急赴邊鎮,著將士依令而行。)
    (郕王親見于公謀畫,心中甚喜,回宮。)
    (仍著內使十二人張巨燭送公出朝。)
    (于公從五鼓進朝,直至一鼓方出。)
    (左右見公袍袖,皆星星碎落。)
    (公從左掖門出,此時吏部尚書王直與多官為國憂心,尚在午門外候公動作。)
    (一見公出,王直同眾官即拱手曰)
眾 官:今日之事,變起倉卒。賴公鎮定,天下幸甚。
    (于公遜謝不敢當。)
    (遂別眾官,即在朝房假寐。)
    (未及五更,太后深知公能,且人望所屬,即升于謙為兵部尚書,兼支二俸。)
    (公於早朝固辭尚書職,太后內旨不允。)
    (郕王亦不允辭。)
    (公只得就職謝恩。)
太 后:(公上前奏曰)今日鸞輿未返,大敵隨至。若前日扈從失律者,及坐視君父之難
    者,一概寬宥,則他日誰肯披堅執銳,充鋒冒敵?況陷君父於邊廷,委生靈於丘
    壑!乞令法司議罪,庶幾鼓舞人心,激厲將士!
    (郕王嘉納其言,於是令官查勘將士人等。)
    (失機者六名;見敵退避,不行救援者十名;臨陣逃回者二十餘名。)
    (于公一一檢視明白,即啟奏曰)
于 公:賞罰必行,後能破敵。敵鋒若挫,則仇可復,鸞輿可返矣。
    (郕王允奏。)
    (公辭朝出回部,正思一救迴鸞輿之策,早有人飛報進部,稟道)
早有人:有部官在彼營中得脫而回。
    (于公見報,忙出部趨朝來看。)
    (不知此官是誰。)
    
    (第十六回 景泰帝勉從登極 于尚書用計破兵)
    (于公正回部料理兵務,設謀救車駕回京,忽聞人報,忙至午門看時,乃是本部
    (員外項忠,戶部主事李賢。)
    (二公把眠車裹著,臥病在內。)
    (于公忙揭簾看時,相與慟哭。)
于 公:二位扈聖駕北行,何計得脫回來?今主上在於何處,二位必知端的。
    (項、李二公大泣)
二 公:吾二人與眾官扈駕,直至狼山土木地方,紮營三日,軍士無水,饑渴特甚。王振
    無謀,慌令移營,欲就有水草之處。軍士亂動,不能止遏。不料彼兵用鐵騎衝殺
    過來。軍將饑餒,不能抵敵,皆為殘害。鄺大人、曹大人,吾目見被馬衝倒。而
    吾二人乘亂伏於深草野之中。半日,忽見眾兵擁著了聖上而去。吾等欲出奪救,
    奈無寸刃在身,只得咽嗚泣下。此時未知何如。
    (于公聞言,放聲大哭。)
    (眾官一齊擁到,亦皆大泣,俱問項、李如何得脫回京。)
二 公:吾二人日只伏於深草茸壑之中,摘些嫩草充饑。夜則望月而走,五日五夜,行得
    足破皮穿,方能到得宣府。及至宣府,又恐守關軍兵不能認識,打下矢石,遂將
    身上衣服照耀。守城軍兵方才放下篾籮,升到城上,著人用眠車護送到京。
    (言罷,淚如雨下。)
二 公:(曰)只因王振一人,致使我主上蒙塵,折將損兵,遭此大變,誤國至此。可急
    設計,救返鸞輿。自古國不可一日無君,今已七日矣。
    (于公聞言,泣奏太后曰)
于 公:今士庶慌惶,莫知有主。倘有不測,其如宗廟何?乞太后念社稷為重,早定大計
    、以安社稷,以慰群黎,天下幸甚。
    (太后不允所奏。)
    
    
46**時間: 地點:
    (明日,閣下陳循、高谷,尚書王直、于謙、胡瀠,又率百官伏闕啟奏。)
    (太后垂簾,群臣奏曰)
太 后:今皇上實為生民親征,不意蒙塵。臣等雖奮死前驅,必欲救君父返國。奈路遙兵
    戰,率難以頃刻迴鸞。而國家豈可久虛君位。乞太后聖慮思之,或立太子以臨群
    庶,或命郕王以輔嗣君。伏乞早建大計,早慰生民。
    (太后見群臣如此,乃遣太監金英傳太后旨云)
太 后:皇太子幼衝,未能遽理萬機。郕王年長,是宣宗皇帝親子,宜嗣大統,以安家國
    。
    (旨下,眾官見時方多事,國有長君,社稷之福。)
    (於是群臣交章勸進,宜早登大寶。)
    (郕王固辭再三不出,太后復降旨讓王。)
    (郕王不得已,乃尊太后旨,遂即位。)
    (遙尊正統為太上皇帝,尊皇太后孫氏為上聖皇太后,尊生母吳氏為皇太后,冊
    (封汪氏為皇后。)
    (追封英國公張輔為定興王,諡忠烈。)
    (改明年為景泰元年。)
    (景帝於是月二十二日登極,遂傳旨云)
景 帝:朕無一德,汝諸大臣列侯勛戚,並軍民人等,共推戴朕為君,奉太皇太后命奉祀
    廟社。謹以是詔佈告中外。
    (是日,陳循、于謙等率文武群臣,各各山呼拜舞朝賀。)
    (於是朝綱始肅,法令始行,天下始知有君矣。)
    (景帝坐朝,受群臣朝賀畢。)
于 公:(于公即上前啟奏曰)北敵不道,犯我邊疆,遮留太上皇帝。彼既得志,必將長
    驅深入,不可不預為備計。邇者各營精銳之兵,盡揀隨征軍資、器械,十不存一
    。宜急遣官分頭召募官軍,起集附近民夫更替,回漕運之眾軍,令其操練聽用。
    又令工部齊集物料,內外局廠,晝夜並工,造成攻戰器具。今戶部尚書周忱,謀
    慮深長,善彩眾論,征輸未有愆期,貢賦未嘗稽欠。此正危急之時,乞令周忱兼
    理二部事務,則軍需有備,器具易成。
    (奏上,景帝嘉納,一一施行。)
    (遂改周忱為工部尚書,兼支二俸。)
于 公:(于公復奏曰)京城九門,最為緊要。向者宣府、大同等處,尚為捍蔽,今已殘
    沒,敵可竟犯京畿。前日雖著孫鏜、范廣等將帥,領軍守護,還宜急取石亨、柳
    溥為總帥,列營操練,耀武揚威,使敵聞知,不敢輕進。亦乞遣能乾忠義給事中
    、御史等官,若王竑、葉盛、程信、楊善等,分頭巡視,勿令疏虞。
    (復請旨,令各城門外居民,倘被賊迫脅從順,則賊勢愈眾,不可復散。)
    (宜即令五城兵馬排門曉諭,遷移進城,各聽隨便居住,勿為敵人所掠。)
    (又奏各邊等處曾經兵馬往來、剽掠殘毀者,亦乞差忠勇能乾將帥撫臣,前往守
    (鎮安撫。)
    (遂保奏副都御史羅通,前往平陽等處巡撫。)
    (恐彼處居民被寇抄掠荼毒,中原因而不安,仍保奏軒、年富、羅亨信等,前往
    (大同、宣府、雁門等處巡撫。)
    (又請敕參將顏彪、魏中,俱令策應白洋、易州、紫荊、倒馬等關並口外,相機
    (巡剿。)
    (又奏差都督同知杜忠,參議葉清,前往偏頭等關守備。)
    (又請敕都指揮石端、王信、張智等,前往大寧、真定等處把守。)
    (仍請敕都督僉事董斌、劉、徐亨、王禎等,前往石龍、李家莊、雲川、永寧
    (、懷來等處,分頭把守。)
    (又請敕都指揮王虹、王敬、沈奂等,前往涿鹿、茂山等衛把守。)
于 公:(仍各請旨諭云)以今日國家之事,必須和睦將士,安寧眾庶,固守城池,整束
    人馬,互相應接,不可坐視。如有一切關隘、樓櫓、城牆、墩台、濠塹,倘有毀
    壞淤塞,務要挑築高深堅固,無得坐視怠忽,虛應故事。如違,定以軍法,決不
    少貸。
于 公:前日臨陣,見危授命,死於王事者,宜加褒諡,賞恤其後,以勸將來。察其臨陣
    逃回,不肯上前對敵,坐事君父之難不救者,並誤失軍機者,乞請陛下一一查明
    ,嚴加誅罰,以警將來。凡一切軍旅之事,臣請一一身任之。如其不效,乞治臣
    罪。
    (景泰帝前見于公倉卒定變,整肅朝綱,今又見其奏議詳明,安邊要略,心中大
    (喜)
于 公:卿之所奏,皆是為國嘉猷嘉謀,任人得所。悉依奏施行。
    (于公在殿奏事,正欲辭朝而出,只見諸多內臣,紛紛奔至殿中奏曰)
于 公:今賊兵數十萬,乘勝擁來,將至京都,勢不可當。百姓慌慌逃竄不止。伏乞我萬
    歲爺速遣能事官員,英雄將帥,以救國家之難,以拯百姓之危。
    (時景帝聞報大驚,未發玉音。)
于 公:(于公忙上前奏曰)今陛下勿憂,臣適才所奏,伏乞陛下,容臣調度。
于 公:(景泰帝聞奏,大喜曰)非卿莫能料理,凡一應兵機軍務,悉從卿相機調度。
    (眾官亦皆力贊于公。)
    (公即辭朝而出,逕到通州壩上。)
公 即:(有寮屬忙諫問曰)今敵兵氏驅將至京城,為何先到通州?此乃不固其本,而防
    其末也。
公 即:諸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敵人傾國長驅而來,人無糧食,馬無草料,必先趨
    通州剽掠人畜糧草,以為久困吾邦之計。吾若不先去料理處分,必為所據奪矣。
    (言罷,火速催人親到通州等處,查視倉廒,果然糧食甚多。)
    (于公急出示曉諭軍民並從軍家族人等,即令搬移京城住紮。)
    (仍曉諭從軍家族,即將倉糧預與關支。)
    (准作數月之糧。)
    (隨人多寡分支,使軍民一舉兩得。)
    (從軍家屬,照數多給三、四個月之糧。)
    (附近居民貧窮者,亦各給與,令其速搬京師避難。)
    (如此分給,尚有盈餘。)
    (公即時令人縱火,悉皆焚之。)
公 即:(旁有眾曰)倉糧芻草,乃國家養民之本。況民以食為天,今敵未至,何故悉令
    焚之?此事關係甚大,不宜造次。
公 即:(公即溫言答曰)吾豈不知,奈事有經權。即今從行,並守護各關軍馬萬萬,而
    通州糧草,堆積貫朽。今吾盡與關支,使向日扈從陣亡之家得食,一以慰死者之
    魂;一以全生者之命。而今守護邊方之族,亦得以飽喂于家,令其各無掛念。且
    預與兵糧,軍兵得多月食,人心堅守。今敵長驅星速而來,此地糧草又多,一時
    搬運不及,縱可搬運,豈不勞人損力乎!且大敵隨至,而勞人費力,安能使其奮
    勇?則糧草皆敵人之物也,敵若得之,則人得食,馬得草,足以資用,久困吾邦
    矣。以方張之勢,困饑餒之民,其為禍豈淺顯哉!吾今用堅壁清野之計,燒盡芻
    糧,收括人民,使彼進無所掠,退無所據,豈能久居乎?
公 即:(眾屬聞言,咸稱曰)我朝廷有福,實生我公,公真社稷之臣也!
    (公謝不敢當。)
    (于公正焚芻糧之際,飛馬)
飛 馬:敵兵來也!
飛 馬:(公聞報,即令諸將)謹守關門,勿與浪戰,且避其鋒。兵法云:『避其銳者,
    擊其惰。』吾自有計,切勿與戰。
    (囑令已畢,乃曰)
乃 大:此處無足慮也,吾當速回調度。
眾 官:公何疾來疾去之速也?
于 公:今寇兵到此,無所擄掠。吾急回調度,必挫其銳,使彼知吾國有人,必然悔懼,
    則上皇歸國有日矣。
    (言畢,即轉回京。)
    (敵兵果至通州,見煙燄沖天,糧草盡焚,人畜毫無所掠。)
于 公:(也先在馬上齧指,調其下曰)南朝可謂有人,俺們切勿輕進。
眾 官:(刊賽王即答道)俺們既已到此,難以久留,不若直趨京城,看他臣子如何?
    (也先依言,即領人馬迳奔京師而來。)
    
    
47**時間: 地點:
    (此時于公早先到京城,正遇見石亨。)
    (亨二十年間屢功封為總兵。)
于 公:(公見亨甚喜)想二十年前旅店相逢,蘭古春之相,真伸鑒也。
石 亨:(石亨致謝曰)蒙公見拔,盛情多矣!
于 公:(公拂然答曰)吾為國薦賢,何以致謝!
    (亨有慚色。)
    (日前因為正統蒙塵,亨不救君父之難被劾,逮至京來。)
    (公以亨威勇,遂薦石亨、楊洪、柳溥三人可用,朝廷允奏。)
    (更加升石亨為正總兵,提督京城九門。)
    
    
48**時間: 地點:
    (當時石亨曾與公計議,欲盡起京城軍兵,前至通州接戰;又欲分兵前往大同、
    (宣府、紫荊等關,抄掠敵後。)
于 公:石總戎所謀雖善,目下危急之時,敵勢猖獗,若盡將京城軍兵,一齊差發出外,
    其勢必分。分則勢孤,勢孤則難應敵,倘彼覘知我國中虛實,不去四散功劫,迳
    直長驅突至,此時欲掣回人馬,急切不能。在京軍民,正是惶惶之際,內無固守
    ,外無援兵,非萬全之計也。
    (石亨固請必欲掣兵出外,庶不驚擾今上與百姓。)
    (兩下相持已久,公厲)
于 公:今國家存亡大事,在此一舉,豈因汝一人之偏見,誤國家之大事!
    (遂叱退石亨。)
    (亨忿忿而退,成仇之心,在此而起。)
    (公即提兵出城,身先士卒,躬擐甲冑,整頓人馬,背城紮起九個大營,分佈九
    (門。)
    (令有威望謀略文官王竑、葉盛、程信、楊善等總之。)
    (仍開德勝門,諭眾曰)
楊 善:汝等受國家厚恩,當以死報效。為人最難得者『忠義』二字,惟國家有難,方顯
    忠臣、孝子、烈士之人。今事機急迫,不可有一毫差錯,倘有差錯,禍患立至。
    且賊長驅而來,不劫驚,則殺戮。與其遭彼之害,寧可對敵而亡,總是一死,不
    如盡忠而死也。生則成功有賞爵,死亦揚名於後世。
    (眾軍聞諭,人人感激,皆願奮死以報效朝廷。)
    (時激諭方畢,也先假意送還上皇歸國,遂長驅直前,四散攻突。)
    (我軍嚴整,堅不為動。)
    (敵人知吾國有備,稍稍引去。)
    (第三日,也先復領大隊人馬至城下,對營亦安下一大營。)
    
    
49**時間: 地點:
    (此時我上皇亦在也先營中。)
    (也先見我軍雄威嚴肅,不敢加兵。)
    (我軍亦不輕發一矢。)
    (時有喜寧因降也先,反唆也先邀我人民六、七人出城,過陣前,以奏迎太上鸞
    (駕還宮為名,飛騎報進殿廷。)
    (景帝遂問群臣,群臣畫議不一。)
景 帝:(當有中書舍人趙榮挺身出班奏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太上皇陷在邊
    廷,未知真實。臣願往彼營中,察其動靜,死亦何恨!
    (群臣聞奏莫不歎羨。)
    (當有閣老高谷壯其忠勇之志,即解所圍玉帶與之。)
    (通政司參議王復,亦願同往。)
    (朝廷即加王復為禮部侍郎,趙榮為鴻臚正卿,遣去彼營。)
    (皆排列露刃,夾之而行。)
景 帝:(王復、趙榮厲聲叱曰)汝等不得無禮,自古兩國和好,必有來使,以通其意。
    今汝等脅吾、嚇吾,吾等豈畏死者!
    (也先見王、趙叱眾之言,即令收刃。)
二 人:(遂問二人)汝是何官?
    (王、趙答曰)
王 振:吾乃鴻臚正卿趙榮,侍郎王復。
二 人:(也先道)爾等小官,未可議和。可令于謙、王直、胡瀠、石亨、楊洪等,前來
    議和。
王 振:(趙榮大聲答曰)吾國大臣,豈肯輕來者!只因奸臣王振,誘我那太上皇帝,說
    邊上有好風景,因勸我太上巡邊玩景,所以百官扈從來此。不料與汝對敵,以致
    太上淹留汝處。今新君即位,號令嚴明,百姓無不忿怒。且四下勤王之兵,動以
    萬萬,不日搗汝巢窟,迎復太上也。吾今承命到此,待吾朝見太上,回奏新君,
    那時差官迎回太上,重加賞賜太師,庶不失兩國之好。吾眾大臣豈與汝輕見哉!
    (也先見趙榮語言不遜,恐見上皇於軍中,透露聲息,遂不令榮等見上皇,令人
    (逐二人於營外。)
    (又使人邀求金帛緞匹萬萬計。)
    (景泰見榮、復二人已回,乃命禮部官至軍前,來問于公方略。)
于 公:(于公復奏曰)今日于謙知有軍旅之事,他非所敢計。
    (乃令人代奏,力言和議之不可聽。)
    (景泰聞奏,遂不復遣官去議和。)
    (而下對壘七日,敵亦計窮,只得漸漸退去。)
    (公乃潛地令人覘知敵移太上駕遠,乃率都督范廣等,發神機銃炮打攻,箭弩齊
    (發,敵兵死於炮銃之下者數千。)
    (也先不得停留,連夜遁走,仍邀太上駕去。)
    (我軍奮欲追擊,于公急傳號令)
于 公:不許輕追,恐傷太上!
    (止令追之境外。)
    (果然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回,大勝歸城。)
    (京城軍民人等,皆焚香迎接于公進城。)
    (未知後事如何。)
    
    (第十七回 徐珵首倡南遷 于謙力爭北守)
    (于公當時泣勵三軍,軍心感激,勇增百倍,殺退也先。)
    (也先連夜遁回沙漠。)
    (于公率得勝軍兵回朝。)
    (眾多士民,盡皆欣仰。)
于 公:(寮彩亦贊公曰)觀公今日事業,雖宋之李綱,未能及也!
乃 復:(公聞贊言即曰)四郊多壘,卿大夫恥之。今敵逼城下,但不與盟,幸耳。何敢
    比李綱乎!
    (當日朝廷論功,特加少保兼總督軍務,公固辭不肯受職。)
乃 復:(後朝廷再三慰諭,公面辭奏曰)臣微有犬馬之勞,感蒙聖主恩,遽受顯職,臣
    斷不敢當的!
    (景泰不允所奏,仍慰諭之,公不得已受職。)
乃 復:(便啟奏曰)今敵兵雖然退去,太上拘留在彼,他日必仍假送,以和為名,自有
    無厭之求。從之,則削我國脂膏;違之,則速其變擾。此理之與勢,必不可和也
    。為今之計,莫若遣將練兵,養威蓄銳。倘彼再犯順,我即聲罪致討,無有不勝
    矣。
    (景帝深嘉納之。)
    (公日則入朝奏事,夜則宿處朝房;出則經畫軍務,進則防豫事機。)
    (時值邊境洶洶,訛言不絕。)
    (公見京城百姓惶惶,一日四、五次驚恐不定,誹誹謠言。)
乃 復:(公聞民謠,心甚不安)若如此,則國本動搖,非安社稷之事。
    
    
50**時間: 地點:
    (即今後軍都督、五城兵馬等官,鳴鑼曉諭。)
    (不許謠言,如違斬首,決不輕恕,民聞禁示,方始寧靜。)
    (公將緊要事漸漸安輯。)
    (不期十月初一日,飛馬忽報)
飛 馬:也先擁了太上皇帝從紫荊關來送駕,將近京師。其勢甚盛!
    (也先自從被大兵殺敗之後,仍收集各路人馬。)
飛 馬:(喜寧見齊集人馬,忙上前來唆也先道)太師這裡可假送他上皇歸國為名,俺們
    從各關去,將他上皇當先,在前遮避。關上有人看守者,見是他上皇在前,那敢
    將炮銃箭石施放?那時任俺們擄掠,又好索取金帛。
飛 馬:(也先見說大喜)此計甚妙。
    (遂依計而行。)
    (果將這上皇擁在前面,迳投紫荊關而來。)
    (守關軍將看見了上皇在前,都不敢施放銃箭。)
    (那上皇擁至城下,差人叫守城官軍將帥出來相見,要金帛一萬,犒賞也先部下
    (頭目。)
    (城上都督等官見太上召諭,遂開關相見。)
    (正開關之際,喜寧等一齊擁進。)
    (眾官見勢不好,便忙叫閉關。)
    (早有都指揮韓清進門不及,反被射死。)
    (又掠去男女數百。)
    (邊上人民一齊喊哭,震動京師。)
    (京城人民慌慌亂亂,晝夜不寧。)
    (時有侍講徐珵(即是蘇州人,前與于公同館者。)
    (見此聲息,忙令家人搬移家小,往南回家。)
    (當有相知者,問徐珵緣由。)
徐 珵:吾觀天象,前者熒惑進南斗,致有此大變。今又見賊勢猖獗,則知為禍不小。若
    留家眷在此,必遭擄掠之害。
    (京城軍兵聞此言,更加慌亂,晝夜奔馳潛躲者,不計其數。)
    (又有內相傳進宮中,宮中聞言,亦治裝將起程。)
    (景帝聞知,即忙上殿宣問群臣可否。)
徐 珵:(早有徐珵向前奏曰)臣夜觀天象,察今大勢,非遷南京不可。如其不然,恐有
    不測之禍矣。
    (景帝聞奏遲疑半晌。)
    (時有二三大臣,復助徐珵之言為是。)
    (景泰帝惶惑,不知所出,動搖六宮。)
徐 珵:(徐珵復大聲言曰)除是南遷,方可免禍。
    (於時群意洶洶,俱辦南遷之計。)
    (宮中盡收拾金寶珠玉,細軟之物,取車數千輛,欲載資裝而出。)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