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  至  第三〇

21**時間: 地點:
    (明日乃宣德登基,大赦天下。)
    (恩封諸藩王勛戚,次封在京官員。)
    (于公生一子,因逢朝廷恩賜父母冠服之日,即取所生子名曰冕。)
    (于公正欲奉養二親,忽報漢王作亂。)
    (於是朝廷特取公扈從駕行。)
    (公聞報,忙辭父母,隨從而行。)
    (不知若何。)
    
    (第八回 從御駕議收漢庶 至單橋諫免趙王)
    (宣德元年,朝廷乃恩封大小官員,並藩王勛戚臣寮。)
    (永樂帝生三子:長即洪熙;次漢王,封於樂安;三趙王,封於彰德。)
    (洪熙自幼仁德孝敬,慈愛好文。)
    (漢王自幼性凶剛狠,好騎馬射箭。)
    (及長,甚有膂力。)
    (永樂因漢王出兵有功,心甚喜之,初封為天策上將軍。)
    (王得此職,心中大喜。)
于 公:(誇示左右曰)昔唐太宗曾封為天策上將軍,吾今得此職,豈非天意在我乎!
    (遂造謀有奪兄之意,時常在永樂前譖毀洪熙。)
    (洪熙仁厚,不與為較,反加友愛。)
    (後永樂察知其欺,遂大怒,改封為漢王,敕於雲南建國。)
于 公:(漢王哭訴曰)子有何罪?置於萬里之外。
    (永樂乃改封於樂安。)
    (封不數年,永樂崩,洪熙即位。)
    (漢王心甚不安。)
    (洪熙待之益厚,比往時更加優待。)
    (不期洪熙在位一載而崩,洪熙之子宣德登極。)
    (漢王聞知,心中不樂。)
    (後朝廷加漢王封爵,又不上表謝賀,乃與護衛指揮王斌、朱恒、盛堅、侯海等
    (,共為逆謀。)
    (暗令人到山東約都指揮靳榮反濟南,仍四下裡發遣弓刀手於真定、河間諸衛所
    (,盡奪旁郡地方。)
    (又遣枚青到京,暗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
    (張輔見枚青問其來意,青遂遞上漢王密約之書。)
    (英國公見了大驚,暮夜即拿枚青見宣德。)
于 公:(上一見大怒曰)朕惟至親只有二叔,今至親如此,他藩何如!朝廷有王,國法
    安在!
高 君:(乃指枚青詈曰)俱是汝等奸臣離間,致傷骨肉之情!
高 君:(即命拿青下獄)待朕擒了漢王,然後處置。
    
    
22**時間: 地點:
    (明日旨下,敕平江伯陳瑄防守淮安,都督芮勛守居庸關。)
    (又盡釋放京城軍旗刑徒,俱令隨駕親征。)
    (宣德元年九月初三日,命廣寧伯劉瑞守內城;定國公徐昌、彭城伯張昶守皇城
    (;安鄉伯張安守護內外城。)
    (初四日,命豐城伯李賢、侍郎郭璡督管軍餉,鄭王瞻墡、襄王瞻凌留守北京。
    ()
    (武安侯鄭亨、都督山雲、尚書黃福同守輔京師。)
    (初五日,率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少保夏元吉,少傅楊榮,尚書胡瀠,通政
    (楊善,都御史陳山、顧佐,監察御史于謙、王翱等扈從,御駕親征。)
    (令武陽侯薛祿、清平伯吳成為先鋒,廣平伯袁容、都督張升為左右翼,軍容甚
    (盛。)
    (初六日,駕出都門。)
高 君:(行至中途,上顧問從臣曰)卿等試度漢王計將安出?
于 公:(少傅楊榮進前對曰)臣料樂安城小,漢王必先取濟南為巢窟。
高 君:(夏元吉亦奏曰)觀漢王曩時不肯離京,今必趨南京無疑。
于 公:(上曰)二卿所料,未必其然。今濟南雖近,未易攻打。聞朕大軍至,亦無暇攻
    擊。且漢王並護衛家小,俱在樂安,未必肯棄此。
于 公:(聖言未畢,忽侍御史于謙前奏曰)臣度漢王外多誇詐,內實懦怯。又且臨事狐
    疑,無有斷決。今不直取南京,足知展轉無能。今漢王實不料度陛下親征,量得
    朝中將帥,無與為敵,乃敢如此悖逆。今日我陛下親征,城中聞知膽落,必成擒
    矣。
高 君:(宣德聞言大喜曰)觀卿所言,正合朕意。
    (急令將士前進。)
高 君:(早有探事人入城,報知漢王曰)聞朝廷差大將武陽侯領兵到此。
高 君:(漢王聞報,攘臂大喜曰)吾何懼哉,吾何懼哉!此易為退耳。
于 公:(復顧左右曰)吾料朝中無我對手,今果然矣。
    (正欣喜之間,又有人急報曰)
早有人:今上親征我國。
    (漢王聞得「親征」二字,半晌無語,面如土色,心中大懼。)
早有人:(護衛指揮朱恒即忙進曰)大王勿驚。乘此南京無備,可急起兵,直至南京。若
    得南京,號令文武,誰不允從?大事成矣。少若遲疑,大軍一至,圍繞城池,城
    中若釜中之魚,必遭擒耳。
    (漢王終是心怯,果然不能決斷。)
    (宣德行至樂安,乃命三軍一齊蓐食,倍道兼行,不可遲滯。)
早有人:(大臣齊諫曰)林莽之間,恐有埋伏。百里趨戰,兵家所忌,甚為不便。
于 公:(上曰)兵貴神速,朕兵直抵城下。況彼烏合之眾,方洶洶未定之時,何暇設謀
    計伏。
早有人:(大臣皆賀曰)此陛下聖算,臣等皆不及也。
于 公:(上曰)卿等所言亦是。且古昔聖人,尚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但朕度之審矣,
    卿等無慮。
    (遂催兵急進。)
    (來至慶雲、陽信(二縣名)並無官吏人等迎接,皆慌慌避入樂安城中去了。)
于 公:(上曰)眼見彼處兵民,皆遁進城中去也。
    (初九日,駕住樂安城北。)
    (但見城中黑氣黯黲,遂圍其城。)
    (漢王將校憑城舉炮石打下。)
    (我軍發神機銃炮攻打,其聲震如霹靂,城中一時鼎沸,慌亂起來。)
    (諸將急請打城。)
    (上不許,敕諭漢王令其改過。)
于 公:(漢王密地遣人到駕前奏曰)願今日與妻子訣別,明日出城待罪。
    (上許之,遣人歸報漢王。)
    (漢王盡收諸兵器及通謀逆等書燒燬。)
    (十一日,漢王將出待罪。)
于 公:(王斌等力止,泣諫曰)寧決一死戰,無為人擒。
于 公:(漢王見眾將如此,假以復入宮中取物,潛自從地道中出來,投見上位,乃頓首
    (伏地曰)臣該萬死!惟懇陛下憐之。
    (乞命者再三。)
    (上遂命護衛人役,發一圍轎,令漢王坐於轎內抬行,仍悉召諸子從行歸京。)
    (赦城中百姓之罪,乃降漢王為庶人,改樂安州為武定州。)
于 公:(處置已定,回駕至單橋,有都御史陳山迎駕奏曰)漢王謀叛,趙王實與之同謀
    。今乘此得勝之兵,移指彰德,擒趙王如反掌耳。今若不取,後趙人反測不安。
    設有他變,恐復勞聖慮也。
    (上聞言,沉凝半晌。)
于 公:(楊榮、于謙二臣急忙諫曰)先帝止有二弟,今漢王自絕於天,不得不伐。趙王
    反形未露,逆謀未彰,今遽用兵伐之,恐傷先帝之愛,有累陛下之仁。
早有人:(上曰)二卿之言是也。
早有人:(陳山扈從在後,屢屢言曰)今不取,日後必為子孫憂。
早有人:(楊士奇、夏元吉聞陳山之言,不以為是,乃進諫曰)趙王事未彰露,不宜遽伐
    。
    (上亦不忍,即命廣平伯哀容、都御史劉觀,持群臣奏章以示趙王。)
    (趙王聞廣平伯等到,不知所為,心中大驚。)
早有人:(及見廣平伯傳旨並群臣奏章,趙王視看俯拜於地曰)蒙皇上恩德浩大,骨肉保
    全。
    (即同廣平伯等入朝謝罪。)
    (上待之甚厚,仍加俸一百石,彩緞二十端,送趙王歸國。)
    (上乃令漢庶人當殿見上。)
    (上責其叛逆之罪,庶人當殿猶自倔強,反出不遜之語,不伏判逆之情。)
    (朝臣默然。)
    (忽班部中閃出一員官來,大喝一聲,聲若洪鐘,乃曰)
乃 復:庶人不得喧嘩強辯,吾今與汝明正其罪。
    (未知閃出何官。)
    
    (第九回 叱庶人驟升三品 旌義叟全活萬民)
    (宣德當日令漢庶人殿廷朝見,庶人猶強辯不服。)
    (忽左班中閃出一員官來,眾視之乃是侍御史于謙。)
乃 復:(謙當殿大聲叱曰)漢庶人不得強辯,吾今與汝明正其罪。汝且聽著:天生烝民
    ,立君為億兆之主。海內諸侯,莫不臣服,欣戴奉命。今我皇上與汝,名雖叔姪
    ,分實君臣。既有君臣之分,當盡臣子之心。昔者先帝臨御,待汝恩隆無比。今
    日陛下即位,首加汝之爵封。惟願共輔邦家,睦親骨肉。豈意汝不思盡忠報國,
    輒敢謀為不軌。初令徐顱四出劫掠,復遣枚青潛結勛臣。用鐵瓜撾死指揮徐鄖,
    而多營求護衛;陳盛兵赫劫中官侯泰,而強邀絕馬駝。瞻圻是汝之子,寵妾而殺
    其母,仍絕其嗣。父子夫婦間,垂恩絕義,亦已甚矣。且先帝是汝之兄,讒構百
    端,謀奪儲位,實欲推刃同氣,大滅彝倫。何忍為哉!散騎軍劫奪旁郡,養亡命
    橫殺士民。如此逆惡,死有餘辜,尚何強辨?
    (漢庶人聽于公喝出平日所為,心膽皆顫,不敢復言。)
    (兩班文武見于公言詞嚴凜,聲若洪鐘,矢口發出庶人真正情狀,皆暗暗稱羨他
    (。)
    (宣德帝聞于公之言,觸起雷霆大怒)
早有人:朕宥得汝,國法不能容也。
    (即令金瓜武士,拿庶人幽於逍遙城中。)
    (過數日夕,朝廷令排宴,大宴庶人三日,令其自盡了。)
    (宣帝日前因于謙扈車駕從征之際,料度庶人之謀,灼見無差,今又證庶人之罪
    (,言詞嚴厲如此,宸扆大喜,乃屬意用公。)
    (不數月,忽有奏山西、河南二省荒亂。)
    (有內旨:特差侍御史于謙,即升都察院僉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巡撫二省。
    ()
    (明朝御史竟升侍郎,于公一人起也。)
    (于公聞旨,即辭別父母並夫人董氏,單騎帶二僕人前往到任。)
    (公時年三十二歲。)
    (行香畢,乃立二木牌於院門首:一寫著求通民情;一寫著願聞利弊。)
    (二省裡老皆自遠來迎公。)
    (公皆和顏悅色,款問風俗。)
    (裡老見公開誠下問,無不悉言風俗。)
于 公:今二省饑荒最甚,此為急務。吾欲與諸裡老議平糴之法。汝眾裡老,俱將吾善言
    勸諭富豪之家,將所積米谷麥粟,先扣足本家食用之數,其盈餘者照依時價糶與
    饑民,以救其急。自古貧富相周,有無相濟,此亦一鄉、一邑鄰里之通義也。若
    有仗義者,每石肯減價二錢,減價至百石以上者,給與冠帶榮身,免其終身差役
    ,並雜色差役。若一二千石以上者,奏請建坊旌表。若不願減價者,勿強之,但
    行平糴之法。若有奸民擅富要利,坐視饑民,不與平糴者,汝等裡老從實舉呈,
    吾當重罰不恕。
    (諸裡老唯唯領諾。)
早有人:(公又謂裡老曰)今蒙我朝廷發一十三萬銀兩賑饑,吾盡發於二省州、縣官員,
    分給賑濟。中間多有豪富奸猾之徒,不思饑民得銀止可苟延數月殘喘,反恃強挾
    逼賑濟銀兩,以償往日拖欠私債者,汝諸裡老並饑民被挾逼者,即時鳴告,吾當
    重治不貸。凡有欠私債者,俱候年豐,漸漸還納。
    (諸裡老唯唯聽命。)
早有人:(公又囑曰)今凶荒之年,多有骨肉至親,不能保全,有遺棄子女者甚多。汝諸
    裡老當即開報州、縣等官,務要設法收養,候歲熟查訪還之。若汝等裡甲地方賢
    良之民,能收養四五口者,吾即犒以羊酒,給尚義之匾;十口以上者,加彩緞,
    免其各差役;二十口以上者,給與冠帶榮身。汝眾裡老當聽吾囑,勿使遺失。
    (眾裡老聞囑,領諾而出。)
    (公即領各府、州、縣,一一開報明白,分上、中、下三戶造冊。)
    (限半月之間,排門冊籍,俱赴本院稽查。)
    (然亦不時體訪。)
    (乃大開倉廩,發粟出谷,賑濟饑民。)
    (先將前朝廷發十三萬銀兩,分賑二省。)
    (仍每裡煮粥於通衢,如窮鄉村落之處,亦每裡給米四石,令四人兼押一缸粥。
    ()
    (每一饑民來就食者,止許吃四、五碗,即令止之,復令他行動半日,再與之食
    (。)
    (此乃是公為民深慮,恐一時食之過多,久不得食之饑民,反傷脾胃,損命者有
    (之,故令行動,不使過傷,實救饑民之良法也。)
    (於是饑民扶老攜幼,俱來就食。)
    (有惜體面者,有年老並少年婦女,不好出外就食者,著查實計口給米。)
    (或給粟麥,或頒與粥食,不使失養。)
    (公又思饑民雖目下得食延生,奈倉廩空虛,倘再遇凶荒,何以接濟?乃大書榜
    (示,告諭富家巨族,勸其捐貸資粟,以備倉廒,以濟饑荒。)
    (告諭才出,早有河南富民趙守賢者,家資巨萬,年近七旬無子,乃親赴院中投
    (詞案下,情願將家資悉捐到官,糴谷賑饑,餘者存之義倉。)
    (于公見詞,親令起來,以禮優待之。)
    (著府官設席款待,加以賓禮,令簪花賜酒,仍備鞍馬旗鼓旌匾,迎送街衢。)
    (又以花紅、羊酒、彩緞犒賜其家。)
    (即星夜齎本奏聞。)
    (不一月旨下,著有司建坊旌表義民於閭裡,仍月給米一石,冠帶榮身。)
    
    
23**時間: 地點:
    (當時趙老冠帶到院拜謝于公。)
于 公:(公令免拜)此是朝廷旌尚義之典,何勞拜謝。
早有人:(因問趙老)汝年幾何,有兒子?
于 公:(趙守賢稟曰)某今年正七十歲,並無子嗣。
于 公:吾觀汝首能尚義,陰德不小。年雖七旬,體貌健厚,非無後者。
    (乃勸其納妾,以生後嗣。)
    (公令裡老擇一貧家女到院,命趙老納之。)
    (趙老領謝而出。)
    (後趙守賢將及一年,果生一子。)
    (至院中叩謝于公。)
    (公心甚喜,以為天之報施善人,如此之速。)
    (于公思:吾才出告諭:趙守賢先來損資賑濟,亦良民之豪傑也。)
    (歎羨久之。)
    (仍大張榜文勸示。)
    (各處張掛。)
    
    (第十回 於院示捐資勸諭 眾民誦賑濟歌謠)
    (于公即令出榜,大書勸示千馀張,懸掛通衢。)
    (其略云:
    (  巡撫河南、山西都察院僉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於,為承奉朝命撫濟饑荒
    (事。)
    (照得河南、山西二省,饑荒為甚。)
    (貧民流散,缺食嗷嗷。)
    (本院蒞任以來,即將前欽賜賑濟銀兩,並各府州縣無礙錢糧,及預備倉糧,盡
    (行賑散,以濟其急。)
    (雖目下少蘇民困,將來猶恐不支。)
    (昔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民無枵腹而啼饑號寒者,其故何也?能預為
    (備耳。)
    (今本院即捐俸資二千五百兩,復蒙賢有司王、高、孫、李、劉、楊諸公,各捐
    (俸資五百金,為蓄粟麥之本。)
    (然雖有此,尚未充盈。)
    (倘遇凶年,將何周濟?本院悉訪民情,頗知閭閻之事。)
    (今特出榜,功諭爾等賢良富家巨室:有能捐二百金以上者,當即與冠帶獎勵。
    ()
    (有能捐四百金以上者,當即奏聞,錄為義民官,建坊旌表;或本身原有官職者
    (,即榮封其祖父,或錄其子之名,衣巾寄學。)
    (有昔年賤價糴粟米,今肯輸千百石,仍照昔日賤價賣於民間者,亦同前樣旌獎
    (。)
    (或收留遺棄子女五、六口乃至十口以上者,或肯減一二錢時價糶賣者,本院已
    (前日面諭眾裡老,皆照前給賞旌表不謬。)
    (有賢士大夫能捐貸者,亦即保奏,不時擢用。)
    (本院每思富貴之家,如有三千金家資者,可捐貸百金;有萬金者,可捐貸三百
    (金,亦不過三十分中出其一分。)
    (況捐一分之資,而活數千人之命,陰功豈淺淺哉!後必有報之者。)
    (本院常見有司官因饑荒之歲,每令州、縣官督察裡閭勒報大戶,其富豪大戶,
    (不知捐貸賑濟之德甚洪,而反百計夤緣,用錢賄賂,求其脫免,裡胥得遂其奸
    (,脫上戶而報中戶。)
    (有司不查其實,又不再三開諭,往往轉相擾害,亦何上下之愚哉!假如用夤緣
    (賄賂之費,孰若捐貸以賑饑貧,上舒朝廷之隱憂,下為子孫之積福,中又不致
    (為裡甲之科需。)
    (本院今諭捐貸賑濟,實勸汝等為此好事,汝等反吝財難捨。)
    (及一聞僧尼設法化緣,遂能捨大資財,以邀來世福德,豈非妄謬乎!孰若捐數
    (十百金,以濟嗷嗷饑苦之民,實有見在無量功德。)
    (故西蜀張詠能立法捐資濟貧,子孫數世榮貴;浙江蔣氏以平糶賤谷,兄弟三代
    (為神。)
    (所謂仁人者,其利甚溥,其報甚隆。)
    (生前則萬人感戴,死後則百世流芳。)
    (多有富豪之家,平昔慳吝,不肯捐資賑濟,行此美事,是誠愚而不悟者。)
    (嗟乎!一身在世,食用有限,死又將不去。)
    (且終日營營,千謀百計,作牛馬不肯少輸一二。)
    (為此美事,今本院每縣置二倉,一曰尚義倉,一曰平准倉。)
    (義倉即賢良捐資輸谷之倉。)
    (平倉即豐年賤價買進,若遇凶年,照昔賤價平糶者。)
    (即於倉前立碑勒名大書某人捐貸若干,某人輸粟麥若干,計全活人若干,不但
    (立碑建坊旌獎,亦在在口碑,為人傳誦。)
    (賢良仁富,見此荒年,豈無惻隱良心?欲捐輸濟困,又有奸徒,不思本院推誠
    (勸諭,反設言阻塞其尚義良心,且言今捐百金不難,恐他日又有別項大役;又
    (有言捐貸不難,倘又要人去買谷輸倉,則人財兩為賠累。)
    (今本院一心為貧民蘇困,功爾賢良,既肯捐貸資谷,又豈復勞汝買輸,決無是
    (理,切不可聽奸徒惑阻。)
    (本院所以立碑勒名留後者,一則旌賢良尚義之功,二則杜後不許再將尚義之家
    (,有別項大役索擾也。)
    (本院亦思爾等富家巨室皆辛苦營生,成家立業,必不強致之。)
    (但本院推誠待人,諄諄勸示。)
    (爾眾當以本院之心為心,待後豐熟,必計數給還,安肯欺謬?今出示後,爾眾
    (若不體本院之誠,他日府、州、縣官詳實報名到院,是頑民也,反為不美。)
    (故示。)
    (二省人民見於院榜示開誠勸諭,有富豪良善,莫不欣然樂捐資粟,以尊明示。
    ()
    (其最尚義者,河南則趙守賢、高從善、孫祖祐、劉德洪;山西則楊有年、王永
    (、李文科、邵承芳、朱朝卿。)
    (至今高、孫、楊、王、朱五宅,皆累世簪纓。)
    (趙、李、劉、邵四家,子孫蕃盛。)
    (可見濟人活命之功,天必陰祐其後也。)
    (公乃著縣官每裡選忠正耆老二人,協同里中,照舊日冊籍,查計人口,給與半
    (年粟谷銀兩。)
    (仍著縣官不時稽查,不許裡書作弊徇私。)
    (如有別省流民饑餒到來,亦令隨在地方就食度命,不可趕逐。)
    (此法行之,民沾實惠,而得全生。)
    (公即每縣置二倉立碑,刊諸尚義之名。)
    (又給與冠帶,奏聞建坊旌表給匾,犒賜其家,免後各色差傜冗役,一一照示與
    (面諭裡老之言,一毫不謬。)
于 公:(公又差人於成熟處收買粟麥,如湖廣、四川等處,皆起本院勘合公文,備書救
    (災恤鄰,無遏糴等語)仰體朝廷德意,皆吾赤子。若分彼此,大非仁人君子之
    (心。若有人到貴省糴買米麥,及貴省之人搬運米麥前來者,俱不許恃強之徒,
    (遏閉攔截。若貴省有此之徒,係是刁惡害民之蠹,希重治之。若州縣官有遏閉
    (者,當為推情毋阻。
    (其差人輸買之處,是以無人敢遏。)
    (其買糴來上倉粟谷,公算其盤費,點折虛耗,皆公自蠲資,賠補其數,置之倉
    (廒。)
    (若遇凶年,乃分次貧、極貧,諒人計口給與。)
    (後兩年之間,時歲成熟。)
    (公即查計先年捐貸資谷之家,各各照數算明給還。)
    (有尚義音,感公大德,不願領者,仍貯庫貯倉。)
    (又有幾處倉廒,如先年賤價買谷者,資本三錢加利五分,六七錢者,加利八分
    (,給還原糴之家。)
    (故富家巨室,並小戶貧家,無不感德思恩。)
    (公又訪得鰥寡孤獨者,皆查養於卑田院,亦月給米粟,二季與布匹,並無遺失
    (。)
    (仍令各處設醫藥局,以療疫疾。)
    (蓋大荒之後,必有饑傷之病。)
    (公乃究軒岐之奧旨,拯斯民於壽域。)
    (又設社學於裡邑之中,令教孤寒子弟,使教讀者,令其自灑掃應對,出恭入敬
    (之禮,循循導之。)
    (其教讀生儒,每月給米一石、銀一兩,作為教育子民之儀。)
    
    
24**時間: 地點:
    (自此數年,全活萬萬,教育萬萬。)
    (百姓深感公恩。)
    (有歌謠一篇,以見當時公之德政云:
    (  凶年饑歲貧無粟,處處人民皆枵腹。)
    (兒女賣與富家翁,少男止換六斗谷。)
    (春來只有四斗糧,兼粞夾糠煮薄粥。)
    (夫妻共食一月餘,面漸尪羸皮搭骨。)
    (引鄰看看作餓莩,精液耗乾無淚哭。)
    (忽聞巡撫至此邦,開倉賑濟饑與荒。)
    (示民出粟自捐俸,諄諄復諭富賢良。)
    (幸蒙尚義諸耆俊,貸資輸谷到官倉。)
    (大家小戶皆得食,頃然面色生容光。)
    (鰥寡孤獨俱有養,醫藥調理救災傷。)
    (趙父杜母今復見,天遣恩官拯二方。)
    (歌謠至今誦之。)
    (于公每巡視,目見河南地方逼近黃河,水勢極洶,每留心計畫。)
    (待百姓農事完畢少暇之時,乃親自令民採取青柴蘆草等物,堆積近水之處,以
    (備卷掃之用。)
    (仍築數處大堤,以遏水勢。)
    (堤旁種樹,以固根基。)
    (每五里立一鋪,專人看守。)
    (少有坍損,即時修補,至今保全水患之功甚大。)
    (公每見河南、山西大路遙遠,當暑熱炎天之時,商賈往來,又無遮陰少息之處
    (,多有喘渴中暑而死者。)
    (公甚憐之,乃使人夾道兩旁,排種柳樹極多,不三五年間,柳樹漸長成陰。)
    (公又於大路中築高埠數十處,旁邊多開濠塹,亦種柳樹萬株。)
    (或三里、五里,濬開一井於路,連開數百餘井,一則透泄黃河水勢,一則住民
    (與行人得水以濟其渴。)
    (又於井畔通造一亭,與往來之人憩息。)
    (至今柳樹合圍成陰,行人得水以舒吻渴。)
    (古蹟猶存,實萬代之績也。)
    (公又見大同、山西行都司十三衛俱在大同,地方窵遠。)
    (巡按御史不能一一遍歷軍衛並有司,事多不法,以致老弱充當,冗食者眾。)
    (及聞警報,不能時刻猝至,為害不小。)
    (公乃上本,奏請專差監察御史一員,於大同雁門等處,控壓邊境,庶不致邊政
    (廢弛,軍皆精練,至今遵守。)
    (公又見山東、陝西亦連歲凶後,多有逃移到山西、河南二省者,恐日後貽患地
    (方,即令住居相近者,編成裡甲,另立鄉都;若住居星散者,就於各鄉都附近
    (處安插。)
    (亦各立里長管束,仍復撥與荒田退灘餘地,開計畝數,令其耕種耘鋤生業。)
    (又奏河南、懷慶、陝州等處餘糧有見在倉五、七年之上者,奏聞量減時價,糶
    (與陝西、山西饑民並直隸、潼關軍,餘與河南安插逃民等眾,全活億萬民命。
    ()
    (于公處置饑流之民,皆得其所,地方果然寧靜,家家樂業,皆公撫動之績也!
    ()
    (公一日出巡過城南,忽見旋風驟起,吹得隨役之人眼目難開。)
    (少刻,捲起一堆冬青樹葉,只在公馬導前卷來捲去。)
于 公:(公暗想曰)此時當盛夏之際,萬物正茂,為何有此敗葉成堆卷來,此必有異事
    。
    (遂令人拾取葉來看時,其葉頗大,因問左右何處有此大冬青樹葉。)
    (道言未了,旁邊閃出一人。)
    (此人不知所稟何事。)
    
    (第十一回 戮淫僧救全少婦 矜老媼規諫賢王)
    (于公因出巡過城南,偶見旋風吹卷冬青葉甚異,遂問左右曰)
于 公:此葉甚大,其樹必大。何處有此大樹?
于 公:(言未畢,旁邊一皂隸稟曰)城西南有靜果寺,寺前有一株大冬青樹,必是此樹
    葉吹來。
    (公聞此言,遂問離此有多少路。)
于 公:(皂隸稟曰)離此有二里路。
    (公即命人役一齊擺道,逕往寺來。)
    (果見巍巍一大樹,即將此葉比之,相同。)
公 即:此處必有冤枉。
    (早見兩個僧人出來迎接。)
公 即:(公細觀二僧,俱帶惡形,即偽問之曰)前日有人告汝二僧謀害人命,埋此樹下
    。
    (二僧聞言,面如土色,口中雖然抵賴,言語先自謇塞。)
    (公雖見僧如此,無有見證,難於動刑。)
    (乃即命人在樹下四邊開掘。)
    (掘不二尺,果有一屍,帶血喉傷,頸皆勒斷,乃僵屍也。)
口 中:(公見之)冤哉!冤哉!盛夏而屍不朽壞,豈非冤乎!
    (心中大怒,喝令將二僧拷掠。)
口 中:(二僧不待加刑,即招道)半月之前,晚間見一後生,領著一婦人,在此經過。
    僧等三、四人在此乘涼,偶見婦人生得好,遂起謀心,用繩勒死後生,埋此樹下
    。
    (公大怒,急令人進內搜捉,又拿住兩個僧。)
    (有一僧跳牆而走,亦被拿住。)
    (搜進四房深奧之處,果有兩個婦人,一個正是其夫被謀死者。)
    (又問此二婦何來,婦人哭訴曰)
公 即:妾因夫死七日,同一九歲兒來此山中做碗麥飯。眾僧見婦人獨行,一齊強摟進寺
    。三日前,說兒子被虎馱去,不知真假。聖爺爺做主。
    (公聞言大怒,即審為首僧,置之典刑;為徒僧三人問發充軍;一燒火道人並幼
    (徒俱釋放。)
    (將寺中衣服都給予二婦。)
    (審得小兒是僧拐去賣與人家,公自捐俸資贖還,俱著親人領回去訖。)
    (將屍另葬於漏澤園中。)
    
    
25**時間: 地點:
    (自此人人皆稱公為於青天,於城隍。)
    (于公明鑒如神,雖婦人女子,亦傳誦其德政。)
    (公一日正坐堂,見一老婦直入廳前,痛哭不止。)
于 公:老婦何事哭泣?
老 婦:婦人因兒子為事監禁獄中,只得把十歲孫兒賣與人家,要救出兒子,養婦人的老
    命。賣得身銀三兩,趕早進城,要付兒子,救他出來。將身銀放在飯籃裡,送飯
    與兒子吃,就與他銀子使用。走到路中,婦人忽然肚疼起來,只得去東廁上解手
    ,不敢將飯籃放在坑板上,就掛在橫梁之上。婦人心忙要去得緊,忘記拿了飯籃
    。走到半路猛省起來,急急轉去尋時,不知何人拿去。如今銀又沒了,孫子又賣
    了,兒子又救不出來,婦人左右是死了。久聞爺爺是青天,活城隍,要與婦人做
    主,查一查。
    (訴畢大哭起來,只把頭在地上磕得頭破血出,兩邊皂甲那裡喝得住。)
于 公:你這婦人,不知人姓名,又不見人蹤跡。且曠野之中,又沒個見證。東廁之處,
    又沒個鄰居。這樣沒頭公事,也來混瀆。
老 婦:(那老婦抵死叩頭地下)爺爺!包龍圖曾斷七十二件沒頭公事爺爺這一莊事斷不
    出?
    (于公被老婦說了此言,一時奮然起來,叫那老婦)
于 公:且起來,待吾與你尋獲還汝。
    (老婦見說,即忙起身,朝上拜了數拜)
老 婦:好個青天爺爺,尋還了我好。
    (公仍理別事,老婦見公理別事,半晌不與他尋獲,又跪下大哭起來。)
    (兩邊皂甲喝不止。)
    (公令不可趕他,存思一會,心中轉道,反被這村婦激惱。)
    (公欲差人到縣取銀三兩給與老婦,忽見兩個喜鵲,從老婦身邊一飛,飛到于公
    (案邊一回,又飛去了。)
    (公仍理別事,老婦又跪下哭起來。)
    (皂甲又喝不住。)
    (正鬧嚷間,只見二鵲又飛下來,到案桌邊噪了一回。)
    (于公乃頓悟,暗想曰)
于 公:吾廳上人役頗多,況平日無燕雀到吾之案下,今二鵲來得甚異。
老 婦:(便問左右曰)此處有人叫喜二否?
于 公:(兩三皂甲齊聲稟覆道)有個喜二。
于 公:這喜二作何營生?
老 婦:(皂甲稟道)是趕早賣炊餅的。
    (那老婦聽得說賣炊餅的,他就道)
老 婦:爺爺,婦人轉去尋時,路上撞見個賣炊餅的。
于 公:是也。
于 公:(即叫兩個皂甲,吩咐曰)汝可好好喚喜二來見。就令他帶炊餅擔來,切不可驚
    嚇他。吾在此立等。
    (二人唯唯領命,急急來到西門,見了喜二道)
二 人:于爺喚你。
    (喜二見說,吃了一驚。)
二 人:(心中慌亂)公差,我一向本分營生,又不為非,于爺喚我做甚?
二 人:汝自去見,想必要買你的餅,叫你連擔挑來。
二 人:(喜二見說,愈慌道)都爺少什麼吃,要我的炊餅?公差,我原不叫做喜二。我
    是姓嵇,排行第二,鄉音叫做喜二。想不是我,不要差了。
二 人:(兩個差人見說,焦燥起來道)老爺叫連炊餅擔挑來,不是你,是誰?
    (一邊說,一邊拽了擔便走,哄動若干人看。)
    (于公正在堂上專等,兩個差人帶喜二進見,驚得喜二聲已出不得。)
    (于公見了,便問曰)
于 公:喜二,你無甚罪犯。汝早間曾拾得甚物麼?
于 公:(嵇二聞得此言,心中少定)爺爺,小人早間上東廁,拾得一飯籃,並無別物。
于 公:正是那飯籃。汝曾動麼?
二 人:(嵇二曰)小人不曾動。
于 公:快取來。
    (老婦人一見嵇二拿這飯籃進來,大喜道)
老 婦:爺爺,正是,正是。
    (就令當堂開看,果然有銀三兩在內。)
公 即:(公即給還老婦)汝兒子為何事監禁,要銀使用?
老 婦:因欠王府債負,被他囑縣監追完納。
    (于公聞言,瞅然不樂,又取自己俸銀三兩與老婦,差人一同贖還孫兒。)
    (一面寫牌著該衙門釋放老婦之子。)
    (用好言發回嵇二,仍給銀五錢與嵇二,嵇二叩拜而出。)
    (人皆稱公神聖。)
    (又一日,公出外,至途中見一伙小民,皆被纏索連串縛著,立於道旁。)
公 即:(公即命住轎)這乾人為何事的?
老 婦:(眾人齊跪下訴曰)是王府較比房錢的。
公 即:止有朝廷命有司比較錢糧,那有王府比較房錢之理。
    (公因前日老婦人之子欠王府債負,監禁獄中,有司承奉追比。)
    (今又見這許多人受此責限,心中不悅。)
乃 復:(乃復問眾曰)汝等既賃府中房屋居住,怎不還納租銀,以致如此追比。
公 即:(眾民哭訴曰)小人安敢少府中房租。但因水旱不均,旱時府中又不肯乘晴修理
    。若有大雨,家家水滿,難以安身。租銀若或欠少分文,雖家中雞鴨之物,亦皆
    拿去准租。內中總有少一二個月房銀,住不得搬了出來,不分多少一概拿去。三
    日一限追比,實出可憐。望爺爺作主,救拔眾人草命。
    (公聞眾言,心甚憐憫,即叫帶到院中來。)
    (眾官校只得帶進院來。)
    (于公即提筆批云:
    (  豐年諒不少違,歉歲須從權免。)
    (晴時收盡眾之雞豚,雨下當不過屋中水滿。)
    (雖少欠一二月之房金,何必期三五朝而責限。)
    (比較尊何國法,搬移任從民便。)
    (今宗王若要房錢,等待年豐于謙任滿。)
    (于公批畢,即發放眾人回去,安心生理;若少欠者,待年熟時完足。)
    (眾人各各叩謝而出。)
    (公即親到府中見周王,極言時荒民貧之苦。)
    (周王一一聽從,自後府中一應債負房錢等項,俱皆蠲免,一以見周王大德,一
    (以見于公惠愛。)
    (周王自後常請公赴宴往還,遂出百花園浼公賦詩。)
    (公迅筆立就百花詩賦,每花題詠一首,文詞華麗,膾炙人口。)
    (王極尊重,至今珍之。)
    (常時開筵暢飲,王亦能賦詩。)
    (每相賡和,亦是一代之盛事也。)
    (于公省巡二省,必經太行山過。)
    
    
26**時間: 地點:
    (一日晚間,公過此山,只見前面一伙人,各執槍刀器械。)
    (火炬齊明,一齊擁上山來。)
    (不知何為。)
    
    (第十二回 化盜辨冤真盛德 判疑拔吏見無私)
    (于公每巡歷二省,從河南抵山西,必由太行山經過。)
    (此山連亙數百里,時常有盜賊出入於中。)
    (當日公巡歷夜行過此山,只見前面火炬齊明,槍刀器械無數,吶喊而來。)
    (手下人役,遠遠看見,相顧驚駭,不敢向前。)
    (于公見了,大聲)
乃 大:吾何懼哉!
    (喝令左右上前。)
    (手下人役只得耽著驚恐,聚在一處,緩緩前進。)
    (那伙盜賊漸漸將近,公乃大聲叱曰)
乃 大:汝眾何為者耶?知吾巡撫二省於侍郎否?昔在凶荒,今來稔熟。汝尚敢如此橫行
    ,將欲來劫吾耶?將欲自尋死地耶?汝眾且聽著:吾自蒞任以來,莫非有偏私乎
    ?莫非有剝削重斂乎?莫非有貪婪污行乎?莫非有暴虐酷刻乎?莫非有坐視民饑
    貧而不賑濟乎?莫非有鰥寡孤獨而失於所養乎?莫非有大興工作,而役汝勞力乎
    ?莫非有撫馭乖方而激汝為盜乎?數者之中有一於此,汝眾當明言吾過,甘受爾
    等之侮。若其無有,可速散去,即宜改過,學為良民,上不污祖宗之名,下免自
    己分身之慘,中不留盜賊之名,遺臭於後。若仍不悛,蒼天不佑,國法難容!
乃 大:(群盜見公威風凜凜,聲若洪鐘,言詞有理,皆感激相顧曰)果是于爺。我等不
    敢為非矣。
    (言訖,盡皆奔散。)
    (自後盜賊絕少,亦于公威德服人之一驗也。)
    (于公自叱退群凶,從山西巡歷到河南省下。)
    (多日,有布政司左參議劉孔宗,自持廉潔,一毫不染,與人平素寡合。)
    (雖於同僚之中,少有不合,動輒面叱其過,馭手下人役書吏甚嚴,在任多年,
    (遂為眾所排擠。)
    
    
27**時間: 地點:
    (當時有妻兄,不遠千里而來,欲圖姐夫濟助。)
    (劉孔宗少少與些盤費,令人逐出境外。)
乃 大:(其人懷恨,乃佯對眾曰)劉參政是我姐夫,凡事皆重托我,特差人遠遠接我到
    此。
    (謠誘月餘,賺得一事,得銀百兩。)
    (假言進內說了,劉姐夫盡允諾矣。)
    (事無不諧,其人同中騙銀到手,竟自潛逃。)
    (劉孔宗不知其事,依律問放為事之人。)
    (其人見事不諧,即央親人前往,半路拿著騙銀之人,遂各處訐告。)
    (有平日怪孔宗者,又從而排擠之。)
    (其誆銀之人,又恨孔宗逐他。)
    (事連孔宗夫人,眾官交章劾論,于公察知其冤,乃上疏力陳孔宗之冤,孔宗方
    (得無罪。)
    (孔宗深感于公之德,其夫人立像,日奉三餐把公。)
    (後孔宗立官為工部侍郎,亦公之疏雪而致之也。)
    (于公一日坐堂,見一後生,告姐夫謀占家產事。)
    (公差人拘其姐夫,審問其故。)
于 公:(姐夫訴道)小人怎敢謀占他人家產。岳丈在日,自謂此子非岳丈親生,有遺囑
    令某管其家產,非敢謀占。
于 公:既有遺囑,取來吾看。
    (其人即呈上。)
于 公:(公看畢,笑語其人曰)汝岳翁,有智人也。他當日寫遺囑付汝時,正恐汝害他
    性命。他的遺囑寫說『非吾子也』,一句。『家私田產盡付與女夫』一句。『外
    人並不得爭論』。觀汝岳丈取此子之名為『非』,就有主見久矣。豈有自生之子
    ,說非親生而辱名敗門乎!豈有父取子之名為『非』,是美名乎!吾今為汝岳翁
    點明遺囑之字句云『非』,一句。『吾子也』,一句。『家私田產盡付與』,一
    句。『女夫外人,並不得爭論。』
    (公斷句讀畢,遂判七分與其子,三分與女夫,作為撫長管業之事。)
于 公:(公復謂其小子曰)汝父在日,取汝之名為『非』,乃一時之權詞耳。吾今與汝
    判明家產,『非』之名不美,吾就與汝改名曰『衍』。『衍』者,為世世相承之
    意。
乃 大:(小子聞言拜謝曰)以公祖改父之名,敢不終身佩德!
    (遂叩謝而出。)
    (此子因公之德,後來讀書領貢,薦授鳳陽府教官。)
    (後于公被誣死,衍上疏明公冤與功,乞加建祠祭祀以報之。)
    (此子即儲衍也。)
    (于公因院中堂鼓舊損,聲音不遠,乃令一老吏寫牌取鼓。)
    (吏持筆半晌,寫牌呈上,看之,不中公意。)
    (公旁立一小吏,公命寫牌,小吏承命。)
    (即提筆寫云:
    (  巡撫二省都察院於,仰造鼓鋪戶,速辦堂鼓一面。)
    (務要緊繃密釘,輕擊遠聞。)
    (置之軍中,三撾令敢勇之士先登。)
    (懸之省下,一鳴使聚斂之官警退。)
    (今欲革故鼎新,爾當用心整飭。)
    (送院驗中,隨給價銀。)
    (如制不堪,定行究治。)
    (小吏寫畢呈上。)
    (于公覽訖甚喜,遂問小吏何名。)
于 公:(稟曰)賈瑀,乃是府中撥來伏侍老爺。
    (于公見他敏捷,心中有意抬舉他。)
    
    
28**時間: 地點:
    (一日,于公出巡未回。)
    (賈瑀見院中屏風上有一幅唐人韓乾所畫《五馬歸廄圖》甚妙,高處露著一條鬥
    (方白紙在上。)
    (賈瑀看見筆力甚健,一時乘興,援筆遂寫一詩於上,云)
    
    
29**時間: 地點:
    (一日行千里,曾施汗血勞。)
    (不知天廄外,猶有九方臯。)
    (賈瑀題寫畢,既而恐懼,欲涂洗又不可。)
    (不數日,于公回院,賈瑀伏地請罪。)
    (公問其故,賈瑀稟訴其事。)
    (公觀詩畢,喜曰)
于 公:汝無罪。不過一時乘興而作,非有意為之,何罪之有?吾前日見汝能文,今又能
    詩,可為小有才者。自後伏侍上司,當小心謹慎,不可造次。
    (正吩咐間,適值公案桌歪欹。)
    (公遂命賈瑀取一木片襯垫平正,其案桌遂不歪欹。)
于 公:(公因謂賈瑀曰)汝既能詩,可將襯桌之事為題,作詩一首。
    (瑀不索紙筆,即口占一詩云:
    (  寸木原因斧削成,每於卑處建功名。)
    (一朝襯進台端下,能與人間定不平。)
于 公:(公聞賈瑀所吟之詩,極口稱贊曰)觀汝才華若此,不宜久處於下。
    (遂即收為本院巡吏。)
    (後考滿進京考中,除官經歷。)
    (後累官至工部員外,尋升江西參政,與蘇州府知府況鐘同登三品之職。)
    (況鐘亦吏員出身,累升至蘇州知府。)
    (在任十九年,食參政俸。)
    (蘇州土民仰戴,稱為況青天。)
    (若賈瑀與況鐘,亦可為吏員中傑出者。)
    (賈瑀若不遇于公,亦不能甄拔到此。)
    (于公在任年久,遇天旱時,公即誠心禱雨,雨隨至。)
    (遇年潦久雨,公即虔心祈晴,指日見旭。)
    (所以二省人民安阜,盜賊潛消,家家樂業也。)
    (不期公之父彥昭病故,公聞報,即日斬衰就道而行。)
    (百姓聞之,涕泣固留。)
彥 昭:(公謂百姓曰)為人在世,忠孝為先,安有父喪而不奔回守制者?汝眾不必苦留
    ,決不可少住也。
    (公遂換馬單騎,急急奔回守制。)
    (百姓隨路泣從者千餘人,有赴京保留者萬餘人。)
    (朝廷見百姓等苦保,旨下奪情起復。)
    (公再三哀祈乞終父喪,詔方許之。)
    (二省士庶軍民等,合建生祠侍奉,報公之恩。)
    
    
30**時間: 地點:
    (其時入京官員,俱用在任土宜人事饋送當道。)
    (惟于公巡撫十餘年,未嘗有分毫土宜人事饋送當道並相知者。)
    (公丁父憂才闋,不期母夫人劉氏又卒。)
    (公復丁母憂。)
    (朝廷遣行人汪琰來,欽賜諭祭營葬畢。)
    (行人奉旨,迫公還朝復任。)
    (公再三乞終喪制,朝廷不允。)
    (公復五上表章,懇乞終制,後朝廷方允。)
    (不談于公守制終喪。)
    (且談今日朝廷新命一太監掌理監事。)
    (未知此人行事如何,試閱後卷可知。)
    
    (第十三回 王振恃權誅諫職 太后盛怒暫徇情)
    (宣德十年駕崩。)
    (後正統登極,時正統帝年方八歲。)
    (群臣合章祈請命張太后臨朝,垂簾聽政。)
    (朝中有三楊閣老輔佐邦家。)
    (一位是江西泰和縣人,姓楊名遇,字士奇,號東裡,時人稱為西楊宰相;第二
    (位乃是湖廣石首縣人,姓楊名溥,字弘濟,號澹庵,居湖廣之東,故人稱為東
    (楊宰相;第三位乃是福建建安縣人,姓楊名榮,字勉仁,號默庵,居閩南,敵
    (人稱為南楊宰相。)
    (總三人而共稱之,故曰三楊。)
    (三楊閣老秉政,果然國家寧謐。)
    (更兼上有張太后仁聖懿明,兼臨天下,果皆民安物阜,正舜日堯天之時也。)
    (正統年幼,獨喜任一中貴人。)
    (這中貴人乃是山西大同人氏,姓王名振。)
    (自幼奉上旨,揀選進宮。)
    (翰林官練習經史,頗通六藝;擅作聰明,能吹彈歌舞;兼有才思機巧,人皆不
    (及。)
    (自幼伏侍正統帝。)
    (及今帝登位,凡王振所奉皆從,因命掌司禮監事。)
    (王振既掌監事,遂作起威福,要人趨附奉承。)
    (廷臣少不如意,即傳上旨,或謫,或拿問,或調遠方,或革職。)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