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 至 第二〇
11**時間: 地點:
(一日,新提學到任。)
(人傳言,宗師頗立崖岸,甚是嚴肅。)
(于公聞知,急急趕回。)
(適值提學落學,公忙整衣巾進內參見。)
(禮畢,見諸友排立兩旁,默無一語,若有所思。)
于 公:(于公心中默忖曰)人言宗師頗作嚴峻,今日觀之,信不誣也。
(提學看見于公,大聲)
乃 大:此生員何獨來遲?
于 公:(于公上前稟曰)生員處館湖州,故此來遲。乞宗師情諒。
提 學:此事吾已不較。適才吾進學宮,見泮池中一小蛇浮游水面,彎曲之形,有類帶草
之字,因出一聯與諸生對。出之已久,尚未有人對。汝能對得,即為優等。
于 公:請宗師示題。
提 學:吾所出者:蛇游水面,斜彎一似草之形。
(公不待思索,即對)
公 即:雁步沙堤,倒寫兩行真個字。
(提學與眾友聞對,盡皆欽服。)
(提學即令生員皆要背誦太祖臥碑,著幾個生員背誦,又復掣簽講書。)
(頭一簽,掣著孔宗道講《中庸》「天命之謂性」三節。)
(第二簽,剛掣于公。)
(公見掣著,即上前稟曰)
于 公:蒙宗師命諸生講書,不過窗下記熟套幾章,虛應故事。適才蒙宗師已命諸生們背
誦太祖臥碑,而我朝太祖之聖訓《大誥》諸篇,正當令諸生們捧誦講習。他日出
仕,動導循聖典。望宗師少假片時,待生員宣講了聖誥,以新諸生耳目。
(稟畢,公即將前太祖《大誥》首篇,朗朗背講,大闡洪猷,引諸一切聖典,聲
(若洪鐘,談如懸河,疊疊不倦,聽者聳然。)
(提學初聞講《大誥》,間亦起身立聽。)
(不意于公闡發奧旨,講論不息,提學自己身體覺倦,乃命止之。)
于 公:此聖誥不可中輟。
(言罷又講,精神倍增,言言不謁。)
(提學見之,詞色甚溫,謂公曰)
提 學:子青年若是英才也,宜自慎重。
(遂給紙十刀、筆數帖與公,深加愛敬。)
(諸友亦皆欽羨而退。)
(挨過年餘,時永樂十二年聖壽節。)
(國初,習儀拜牌,不限定禮生贊禮,亦不拘增廣廩膳,但學中選聲音洪亮者喝
(禮,時學中遂推于公、孫祐二人贊禮。)
(正拜舞之際,忽然一憲官失蹉傾跌在半邊,于公一見,即大聲喝某官失儀。)
(斯言一出,眾官相顧驚駭。)
(此官回歸,不出理事,恐撫按有說。)
(當日提學亦在,見公喝出,心甚不安。)
提 學:(即令人喚公到校)汝才思雖宏,自宜慎緘。為何把一憲官迅口胡言,憑自己意
喝將出來,於學校體面何如?
(于公見說,即忙)
公 即:生員一見,動觸於中。自古云:『天顏萬里,敬如咫尺。』為臣子事君朝拜,當
戰戰兢兢,如臨如在;若其不敬,徒有設拜之儀矣!今承宗師教戒,敢不惟命是
從。生員不與為證便了。
(提學素奇公才,又見公皆是滿腔事君忠義之言,遂以好言慰之而出。)
(于公此後,自知豪氣太過,恐人暗擠,遂辭告父母,往姑蘇遊學,帶一僕于康
(來到蘇州虎丘山。)
(盤桓數日,行過虎丘數十里之程,忽見小橋曲逕、樹木幽靜之處,聞得朗朗讀
(書之聲。)
(公遂與僕尋逕而進,果然好座山莊,清幽書館。)
(于公看畢,乃曰)
于 公:此處幽雅,正是讀書之所。
于 公:(咳嗽數聲,則見衡門開響,一小童從內出來)相公何來?
于 公:從杭州而來。
乃 大:(小童忙道)我家相公今早對唐相公說:『昨夢甚佳,今日必有遠客到臨。』如
今果然。
于 公:(于公乃謂小童曰)煩汝通報一聲。
(小童領諾,進不多時,少刻走出兩人,唐巾素服,儒雅超群。)
(不知何人,觀下傳可知也。)
(第三回 虎丘山良朋偶會 星宿閣妖魅驚逃)
(于公見內邊走出二人,甚是儒雅,忙整衣冠相見。)
(二人接進館中,各施禮畢,三人分賓而坐。)
于 公:小弟因游虎丘,不意往貴館經過,聞得書聲清朗,必有良友讀書,遂爾輕造。多
罪!多罪!
二 人:蒙兄遠臨垂顧,實乃三生有幸。
于 公:(于公即問曰)二兄尊姓大名?
公 即:(右首者答曰)小弟姓徐,名理,字元玉。這位是吾表兄,姓段,名民,字濟世
。因承外祖之姓,姓唐,故鄉人稱為唐濟世。皆此處人氏。
(于公聞徐理之言,即問徐曰)
公 即:小弟嘗聞姑蘇稱徐奇童者,必是兄也。
于 公:(徐理曰)不敢。
公 即:(唐段民即答曰)此正是表弟。
(唐、徐二人)
二 人:敢問尊兄高姓大名?何處人也?
于 公:小弟姓于,名謙,杭州人氏。
于 公:(唐、徐聞言,忙起問曰)莫非遇代巡對『赤帝子斬蛇當道』之於神童乎?
于 公:不敢。
于 公:(唐、徐稱曰)聞名久矣!何幸有緣,得兄遠顧,實乃三生有幸。
二 人:(二人復問曰)尊兄遠臨,必有何事?
(于公即將前事說知。)
二 人:足見兄忠心觸發,豪氣過人。若如此,兄居鄙館月餘何如?
于 公:貴館清幽,二兄高品,正是讀書有益。今得請教,何幸如之。
(遂喚于康,行裝內取銀伍兩,送與徐、唐)
于 康:微物權為薪水之費。
(二人再三固辭不受。)
于 公:若不肯受,是見卻弟也。
(二人方始受之。)
(于公遂與徐、段二友或講論經書,或商榷古典,或作文章,皆有高出人意表之
(才,彼此深為有益。)
(在館三月,將近年終,于公欲回家來。)
(二人固留不住,只得餞別。)
于 公:在此相擾多時,何以克當。
(又喚于康取銀貳兩,送與徐、段二人。)
二 人:(二人立誓不受)蒙兄雅教,感惠多矣。安敢受此。如兄不棄,明春專候兄來教
益,足仰盛情。
(遂相送數程,各各相別而歸。)
(徐、段二公送于公回至中途,忽見一道流,丰神秀麗,骨格清奇,飄飄然若當
(地之神仙。)
二 公:(道流對二人曰)二公送一友去,又有一友來陪伴也。
(二人聞言,顧羽流曰)
二 人:仙長何來?有何見教?
羽 流:二公肯留小道時,當造府稟知。
(二人允諾,即與同行。)
(羽流心悅,即同到館。)
(施禮畢,徐、唐二人)
二 人:仙長何處人也?高姓尊號?
羽 流:小道終南山人也。姓烏,名元運,號玄虛子。
(徐、段二公見烏道丰姿磊落,談論多玄,遂留而館穀之,不題。)
(且談于公自回家中,過了新正,時永樂十四年也。)
(意欲復往姑蘇,時有朋友高得暘、王大用、王尚質、李潛、劉士亨等,來拉公
(於慧安寺看書,遂不複游蘇州。)
(當日眾友初集,各出分金,治酒於西湖舟中。)
(酒至中巡,眾友齊上湖堤,少步片時。)
(公至桑林之間,因見人剪伐桑枝,于公有感於懷,遂吟詩一首曰:
( 一年兩度伐枝柯,萬木叢中苦最多。)
(為國為民皆是汝,卻教桃李聽笙歌。)
(公吟詩畢,復同眾入席飲酒。)
(是日暢飲,大醉而歸。)
(來到寺中門首,有一太保神塑像於門首。)
(公乘醉中見之,乃大喝曰)
乃 大:如何見我來不跪接?可惡,可惡!明日罰你到嶺南充軍。
(于公一頭說,一邊走進書房中去安歇,不題。)
12**時間: 地點:
(且說這太保神頗有靈異,因于公醉中要罰之言,其夜本寺住持西池和尚正睡中
(,夢見太保來見)
于 公:今晚宰相要罰我嶺南為軍,恐不能在此久居,但未有發牒耳。若有牒文,即當去
也。惟吾師面求,或者可免。
(西和尚就問宰相是誰,太保用手指著于公書房。)
(西池覺來,乃是一夢。)
于 公:(曰)奇哉此夢!我想起來此必於相公也。觀此一夢,于公日後必然大貴。待他
起來問之便知。
于 公:(遂到于公書房門首)於相公起來否?可使人送茶來。
于 公:(于公在內應曰)茶到甚好。
(西和尚即令人送茶湯進房。)
(待于公梳洗畢,西池過房相見)
于 公:夜來相公好醉。
于 公:昨晚誠醉,不曾有甚觸犯於人否?
乃 大:(西池曰)夜間相公醉中,曾發落鄙寺監門太保嶺南擺站?小僧夜間得此一夢,
望乞相公恕饒。
(于公見說,大笑)
乃 大:果有此事。吾常見彼立在當門,故此酒後戲言,不料形於夢寐。
乃 大:(遂乃同出寺前,指太保曰)吾之戲言,不足為慮。
乃 大:(是夜,西池又夢太保來謝道)蒙吾師講過,宰相已饒我矣。奈我常直立門首,
宰相屢憎吾之不恭。今後吾師可塑一隻腳屈膝者,如迎接之狀,庶可免也。
(西池見夢,甚奇其事。)
(翌日,即令人另塑一屈膝之像守之,至今神像猶存本寺。)
(自後西和尚日加恭敬于公,凡百事皆措置,以待公不時之需。)
(公亦深感其惠,謂之曰)
于 公:若果身榮,決不有負。
13**時間: 地點:
(一日,公會文於吳山之三茅觀中。)
眾 友:(眾友因談起)聞得寶極觀星宿閣屢言有鬼,人不敢獨自歇宿。我等素知於廷益
最有膽量,若能獨宿一夜,我眾友當出一兩銀子,設席湖中,何如?
(于公見說,欣然允從。)
(當晚,眾友一齊送公到觀中閣上歇宿。)
(反鎖了閣門,眾友各自回去,惟于公獨宿閣上。)
(坐之良久,不見動靜。)
(待及四鼓,公正欲睡,忽聽遠遠一簇人,從空中而來,將入閣中。)
(于公瞭見,大喝一聲曰)
于 公:是何妖怪,敢來至此!
(鬼怪聞喝,一時驚散。)
于 公:(只聽得空中有言)宰相在此,險些被他識破。
(少刻寂然無聞。)
(公乃推窗看時,星月明朗,見窗口失落一物,公拾而視之,乃一銀杯也。)
于 公:(遂袖而藏之,以為執照,心中思忖曰)未審是何妖怪,乃能移人之物如此。
(遂安然睡去。)
(少刻天明,眾友一齊在閣下喊叫曰)
眾 友:於廷益,於廷益!
(公聽得,佯為不應。)
眾 友:(諸友彼此埋怨曰)甚麼要緊,賺他在此。倘或被鬼迷死,不是耍處。
于 公:(有孫菊莊曰)於廷益平素有膽量,決然不妨,料他故意不應。
(眾人開了閣門,一齊擁上。)
于 公:(只見于公大笑曰)快辦東道落湖,還有好處。
于 公:(眾人見公,大喜)廷益昨夜有何聞見?
(公即將昨夜所見之怪說了一遍,即於袖中取出銀杯,對眾)
對 眾:此乃天賜之物。
眾 友:(眾友忙問)此物何由得之?
公 即:昨夜鬼怪被吾喝散失落,因而拾得。
公 即:(眾人見說,齊曰)此怪甚異,乃能善移人之物,真亦奇也。
(眾乃一齊拉公下閣,同出觀門。)
公 即:(王彬曰)吾等先到眾安橋下楊飯店酌些早飯,然後買物置酒湖中。
(眾人一齊皆到楊家坐下,只聞得人言:昨夜何顏色家因女兒患病,酌獻五聖,
(忽然檯子上不見一個銀杯,其實怪異。)
(眾人聞言,乃曰)
乃 大:此必是何家之物也。吾等飯畢,即到何家付還此物,然後落湖。
(眾人飯罷,一迳投何顏色門首訪問,鄰居皆言果有此事。)
(早有人報知何家,只見何老出來相見)
早有人:請問列位先生何來?
于 公:聞知令愛有貴恙,學生有一方,特來醫治。
何 老:小女果有賤恙,未審有何妙方,可能痊癒。且請進內。
(于公等一齊進內坐下。)
于 公:昨夜府上曾失甚物否?
何 老:老拙因小女有恙將及兩月,諸藥無效,昨晚請祝獻師酌獻五聖尊神。正獻酒之際
,忽然台上燈滅,不見一個銀杯。想是老拙不虔之故,以致神怒,所以有此。
(于公聞說微笑,即於袖中取出銀懷,遞與何老)
于 公:此杯是宅上之物否?
(何老一見,連聲曰)
何 老:正是,正是!先生從何得之?
(眾人以昨夜之事談了一遍。)
(何老大喜。)
(遂款留眾人待了午飯,又邀進後廳坐下。)
(少刻,大開筵席,厚待諸人。)
于 公:今日深擾,無以為報,吾知令愛必為鬼怪所述,吾有一方,可能醫治。
何 老:先生有何妙方,乞即示教。小女痊安,自當重謝。
于 公:可寫賤名貼於令愛房門之上,自然安妥有效也。
(何老見說,即取紅紙一張,遞與于公。)
(于公即題筆在手,大書「于謙在此」四字,遞與何老)
于 公:可將此貼於房門之上,自然痊癒也。
(何老再三致謝,又敬數杯。)
(眾人辭謝而出。)
(何老即將于公所寫之字,貼於此女房門之上,其女果然安妥,並無顛狂之態。
()
(其母早間來問女之身體夜來何如?女答曰)
何 老:兒夜間見兩人到房門邊,欲進欲不進。只見那右邊一人說道:『即是昨夜神官,
被他識破我們之事,今日在此鎮守,我們從此去也。』說了數句,倏然不見。
(其母聞言,心中甚悅,自後此女漸漸身安,一家安樂,深感于公之德。)
(其母見于公有此神異,忙出堂前,對何老議事,不知所議何事。)
(第四回 同仁裡夫妻合巹 山東旅將相奇逢)
(何家老嫗因見于公留名鎮壓邪怪,救好其女,心中暗想:此人有此奇異,必定
(非常,即到堂前對何老曰)
于 公:前日所見於秀才之容貌,決非凡品。且又蒙他救女兒之命,足見他英氣所感,邪
怪亦且畏他,日後必然顯達。奈吾女已許王家,難以再議。我思得董家外孫女,
端莊有福,何不說與他為妻。況我女婿董鏞又是進士出身,家資頗厚,止生此女
。若去說親,無不諧矣!
(何老聞之,心中甚喜)
何 老:我前者設席待他,已有心問他曾有親否,彼言尚未,或者是姻緣,也未可知。若
果應成,不枉了我夫妻識人。明日正是吉辰,吾就去議。
(何老果然明日早晨到于公家來,適值于公眾友請去完前日湖中之席,不在家中
(。)
(其父彥昭忙出迎進。)
(禮畢,何老深謝曰)
何 老:前者多蒙令郎驅散妖邪,小女身康,感情不淺。今日老拙一來叩謝,二來特送一
佳偶與郎君,未知肯容納否?
彥 昭:只恐家寒難以仰攀。
何 老:兩姓皆是名門,不必太謙。此女非別人,就是老拙外孫女,故敢斗膽作伐。但小
婿董鏞為劾當道被黜,為山東教宮,奈無子嗣,惟有此女。老拙見令郎人才英偉
,異日必然大發。且小婿亦素仰重令郎,莫嫌卑陋,勿卻幸荷。
彥 昭:只恐家寒,一時乏聘,難以相求。
何 老:不必過謙,但求一釵為聘。小婿些少家資,自行嫁贈,萬勿見卻。
(公父見何老來意甚誠,即時允諾。)
(何老辭歸,與嫗說知,心中甚喜。)
(于公父親選日行聘,擇日成親。)
(果然董氏夫人嫁到於門,孝敬公姑,親主中饋。)
(宗族稱其賢,鄉里羨其德。)
(于公岳丈董鏞因到山東作教,將及半年,朝廷命下,升為永豐縣知縣。)
(未及到任,不期患病身故。)
(董公雖有一子,尚在褓襁,無人搬喪回葬。)
(何老與諸親皆來浼于公一行。)
(于公乃帶二僕于康、于淳,拜辭父母諸親,多帶盤費,往北而行。)
(經過蘇州,遂到徐珵舊館相探,致謝徐、段二友。)
(徐、段見公臨甚喜)
徐 珵:往年多蒙指教,不覺又間闊兩年矣。今日何幸到來,甚慰鄙懷。
(于公把從別後諸友相留,畢姻後因岳丈病故,特往山東搬喪,便道經過,特來
(拜訪之意,一一詳敘。)
(徐、段二人)
段二人:不知兄畢姻,又喪了令岳,種種缺禮,負罪良多。
(欲留公數日,公力辭要行。)
(徐、段不敢強留,俱送贐賻之儀而別。)
(徐、段二人送公一程,回到館中,此時烏全真亦回到坐下。)
(徐、段二人)
段二人:仙長連日何往?
徐 珵:(烏元運日)小道連日在嘉興遊戲。
段二人:(就問曰)今日二兄出外何干?
徐 珵:就是日常所言於廷益兄,為搬岳丈之喪,以此經過,特會一面,以敘間闊。因今
別去,特送一程而回。
徐 珵:(烏元運見說,連頓足曰)吾正欲見他,只是無緣難會了。罷了,罷了!吾之劫
必勞二公矣。
14**時間: 地點:
徐 珵:(明日晚間,烏道對二人曰)今夜吾要與二兄同榻而臥,某當居中。
段二人:(又囑曰)夜間若有大雷雨震動,二兄諒不畏懼。切不可起身,事亦無害。
(二人見說,只得依允。)
(三人共榻。)
(徐、段二人心下疑惑,不知為何。)
(時值三更,忽然雷雨大作,閃電交加,霹靂之聲,若將打下而又止者數次。)
段二人:(忽聽得空中道)快下手,快下手!
徐 珵:(又聽得人道)下手不得,恐驚動內外貴人,反取罪戾。
徐 珵:(沸沸嚷嚷多時,又聽得說)罷了,罷了。又被他閃過一難矣。
(少刻風清雨息,將至天明,烏道起來相謝徐、段二人。)
二 人:夜間這景態,不知為何?
烏全真:昨夜之事,此乃天真雷火之劫也。某因參識元機,頗能吐氣納元,修真養性,煉
陰濟陽,但未能升舉為恨。今幸延過三甲子,某貌如壯年,亦可謂造到全真之境
。但遇一甲,必有天降雷火,震霹交加,打竊天地元炁之人。此時必須明心見性
,預算甲子年、月、日、時,使真火寂靜,則天火難加矣。昨夜即是某又逢一甲
之日,仗二兄貴人,正是少年元神足備,不為驚駭所動,因此暫借庇過此劫。
烏全真:(即於袖中取出一卷秘書,度於二人曰)某在此相擾年餘,無以為報。此書非但
能擎雲降雨,亦可以解難脫厄,聊為共處相酬之意。
二 人:(先顧徐珵曰)公大貴,必有大難,是術可解。唐兄真誠無慮。
(仍再三叮囑,此書法不可輕泄,輕泄者必受天譴。)
二 人:(復謂珵曰)他年金齒相逢也。
(言畢,烏道即拂衣而去,飄然長往,不知所之。)
(徐、唐二人自得了秘書,在館中演習,得其元妙。)
(唐段民即於是年得中鄉科,明年登第。)
(徐珵直至宣德丙午年中鄉試,次年亦中會魁。)
(不談二公登第後事,且談于公自別徐、段二人,離了蘇州,來到山東青州地面
(。)
(忽聞得人人亂傳道,近有妖婦唐賽兒作亂,占奪了青州並萊陽等縣。)
(過往客商不得前進,恐防有害。)
(于公聞言不敢前進,即喚于康尋一寬大客店安身一夜。)
(明早梳洗飯罷時,正欲出門探聽唐賽兒事情,只見門外走進兩位大漢。)
(于公見二人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先行者方面巨耳,須長至腹;後隨者虎頭環眼,狼背熊腰,體貌甚巍。)
(于公見了,即與施禮,就拉同坐)
于 公:足下何來,高姓大名尊表?
二 人:(其須長者答曰)某渭南人也,姓石,名亨,字大通。此乃吾之姪也,名彪,字
伯虎。世家軍籍。因伯父石岩在此石棚寨為把總,與姪同來探望,欲圖進身立業
。到此店中吃些酒飯,然後再去,不期有緣相會兄長。
(于公遂喚酒家排酒,三人同桌而坐。)
石 亨:(石亨亦問曰)兄長尊姓大名?何處人氏?到此貴幹?
于 公:小弟姓于名謙,字廷益,杭州人也。因岳父在此作教官,不期病故,特來搬喪。
偶值唐賽兒作亂,不能前進。正欲思一計以除一方之害,幸遇二兄進店,莫非天
與相會乎?
(三人坐間談論些文章武略之事。)
(忽見一僧進店而來,坐在下首桌上,口中急喚酒家快將酒飯來吃。)
(口內說著,一邊又看著於、石三人,乃大)
乃 大:好奇哉,好奇哉!為何店中有此三位將相,在此相敘?
乃 大:(於、石聞言,一齊問曰)老師莫非能風鑒乎?
僧 人:然也。
(於、石即邀老僧同席而坐。)
(于公認得老僧,這老僧亦認得于公,各各拍掌大笑。)
于 公:老師曾認得學生幼年在杭州布政司前戲言相識否?
老 僧:是也。記相公總角時相戲,所許日後乃台輔之器,斯言可記得否?
于 公:不敢,恐老師過獎之言。
老 僧:(因顧二石曰)此老師相法果神,非他人所及。小弟幼年相會老師,不覺又過十
年矣。老師真得禪養之妙,尊彥不老。
(二石遂問老師法名尊號。)
老 僧:山僧法名蘭如,號古春。
于 公:(二石聞言忙下禮曰)聞名久矣!今幸有緣,敢煩老師別鑒,指示前程。
老 僧:(蘭如笑而答曰)適間睹三位尊容,使山僧甚是驚異,所以言為何有三位將相敘
於此店。二君日後公侯之相。此位相公,日後宰輔之相也。
古 春:(古春仍歎曰)當今非亂世,何乃出此將相?日後俱成救亂之人。
(二石再三求古春細鑒一鑒。)
(古春遂問二石高姓大名。)
(于公一一道其姓字。)
古 春:三君不信吾言,待山僧寫出他年貴顯,留此字為左券,以神吾術。
(古春遂寫詩一首。)
(先寫與石亨,詩云:
( 眉如劍楞眼如虹,凜凜身軀體貌豐。)
(耳大相方漢昭烈,須長堪比美髯公。)
(時來仗勇誅千騎,運至憑威破萬雄。)
(睹此儀容誠可羨,後來品爵極尊榮。)
(石亨觀之,心中大喜)
石 亨:老師褒之太過,恐某不能到此地位。
古 春:(古春笑曰)山僧不謬言,日後自顯。
(又寫一詩,遞與石彪,其詩云:
( 鬍鬚一部茸而清,狼背熊腰似虎形。)
(燕額當年同翼德,虎頭今日類班生。)
(輕舒兩臂真驍勇,獨立雙眸甚猙獰。)
(邊塞他年人畏伏,元戎掌握顯身名。)
(石彪看畢,稱謝不已。)
(古春仍寫一詩,送與于公,其詩云:
( 巍巍體貌若天神,炯炯雙眸耀朗星。)
(聲似洪鐘欺項羽,面如冠玉賽陳平。)
(擎開赤手安邦國,誓展丹心佐帝廷。)
(他日救時真宰輔,後人誰不羨忠貞。)
于 公:(于公看罷曰)重蒙老師獎許,恐學生無有是日。
古 春:山僧昔年許公宰輔,今日豈肯謬言。日後三君貴顯,方知山僧之言不妄。
于 公:(復歎曰)山僧閱人多矣,不意今日將相奇逢於此。
(又歎息者數聲。)
(三人見古春三歎,遂問其故。)
古 春:山僧歎息者,奇三君之數耳。
(四人正談飲之間,只見一俊俏後生,領著一披髮女子進店來。)
(後生朗唱一曲,謳音清亮;女子亦吹一曲蕭,清韻可人。)
于 公:(于公問後生曰)汝是何方人?姓甚名誰?
古 春:(後生答曰)小人姓蕭,名韶,原是北方人氏。父親因到南邊教演吹唱,年老欲
還家鄉,不料病故。母親又三年前已死,遺落我兄妹二人,不能還鄉。幾次欲賣
身葬父,小妹又無倚仗;幾次欲賣妹搬喪,又不忍同胞分散,只得趕趁度日。不
料於今唐賽兒作亂,米粟甚貴,難以度日。若得達官稍助盤費,我兄妹二人帶得
父母靈柩回家,存歿感恩非淺。
(于公見說,心中惻然)
于 公:觀汝所言,一點孝心。吾欲助汝盤纏,奈賽兒作亂,關河阻隔,難以回家。汝能
依吾一事,令汝忠孝兩全。
石 亨:(石亨聞言問曰)於兄如何令他忠孝兩全?
于 公:吾聞賽兒作亂,昨夜正思欲施一計以除之。今見蕭韻伶俐,又能吹唱。觀他是孝
心之人,此事可托。吾欲授一奇計於蕭韶,令他潛地投入賽兒營中,使其內中取
事,以除一方大害。除了賽兒,就是盡忠;那時搬喪回去,就是盡孝。
(即喚于康取銀伍兩,付與蕭韶)
于 康:汝將一半銀子,把父母靈柩權寄在寺院或墳塋空地之處。吾令授汝一計,必然成
功。
于 康:(蕭韶見公惠此大恩,即拜於地曰)蒙達官厚德,使蕭韶赴湯蹈火,亦不敢辭。
于 公:吾有一友姓許,見任騰縣知縣。我修書一封,附一奇計在內。汝與妹子即投賽兒
營中,依計而行,無有不中。
(公遂修書附計,令蕭韶同妹子前去。)
(蕭韶領了,即辭于公,往別逕取路到滕縣,呈上于公書計。)
(許知縣見了,暗羨曰)
于 公:吾友此計果奇。
(即令蕭韶與妹投入賽兒營中,行陽施陰奪之謀,用裡應外合之策。)
(許知縣會合傅總兵之軍,殺了賽兒,除此一方大害,實于公指示之謀。)
(其計甚秘,功為許知縣所得,故杭人有言公初出衡門第一功者,即此之謂也。
()
(于公即遣蕭韶去後,二石與古春不知所附何計,各各暗中稱羨,俱皆作別而行
(。)
(石亨與石彪往別路來投見其伯石岩。)
石 亨:(石岩一見大喜)吾正思汝二人,今日到此,足慰我懷。
(因領亨、彪來投見傅總兵。)
(傅總兵見亨、彪英勇貌偉,遂留於麾下。)
(後因收妖賊有功,升亨為鎮撫之職。)
(不數月,其伯石岩病故,無子,亨遂襲其指揮之職。)
(石彪亦有功,遂授把總之職。)
15**時間: 地點:
(且說于公自別古春與石亨叔姪,取路逕到濟南府來,收拾岳父董鏞靈柩。)
(董鏞原中進士,選為翰林庶吉士。)
(居位不數月,因劾當道,反被當道唆言官劾其越職論事,遂降為濟南府府學教
(授;在學三年,升為永豐縣知縣,未及到任病殂。)
(董鏞為教官時,甚得諸生之心,雖上司亦皆敬仰。)
(于公因搬喪到彼,三司府縣諸生,皆有祭賻之儀。)
(公該受者受,該卻者卻。)
(一惟以禮自處。)
(諸生亦皆雅重于公。)
(公即辭諸友眾官,搬喪而回。)
(拜見父母,安葬岳丈已畢。)
(諸親友皆來弔奠。)
(事完,當有良友高孟升、吳彬庵、吳雄、劉貢父等,來拉于公同去看書。)
(未知在於何所,後篇可見。)
(第五回 於廷益大比登科 高盂升堅辭會試)
(諸友復來請公看書。)
(公亦因科舉在明年,遂不遠去,乃從眾友之情,同到富陽山中讀書,與眾深相
(砥礪,甚為有益。)
(公在館中數月,一日閒步到燒石灰窯之處,觀見燒灰,因有感於懷,遂吟詩一
(首,云: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後人觀此詩,謂云:文章發自肝膽,詩賦關乎性情。)
(觀公詠桑詠灰,足見其憂國憂民,自甘廉潔,全忠全節之印證也。)
(于公吟畢,仍到館中與朋友會文、講論經史。)
(將及年終,回家來。)
(一路與吳大器同行,各將衷曲細談。)
于 公:明秋正當大比之年,不知我得中否?亦不知我日後事業成就否?
石 亨:(吳大器曰)兄之英才廣學,何愁事業不成,功名不就?明秋決中高魁無疑矣。
兄如有疑,可曉得聽『倩語』之事乎?
于 公:何謂『倩語』?
石 亨:(大器曰)『倩語』者,乃聽他人之言語,以決一生之窮通。書上謂之『響卜』
,又謂之『讖語』,即此意也。
于 公:(于公猛省曰)妙,妙,待我試為之。
(遂與大器分路各自歸家。)
(延至第三日,乃是臘月二十四日之夜,公乃依法至二更時分,悄地潛行,出門
(而去。)
于 公:(行不半里之程,至一家門首,聽得一小兒討豆吃,一婦人回言)你去問外婆討
就有了。
(于公聞言,即住腳暗想曰)
于 公:此分明叫吾去問外婆討『讖語』之兆。
(乃即忙回家安歇一宵。)
于 公:(明早起來,細思曰)吾外婆平日素不喜我,我去討『讖語』,必無好言。
(乃挨至午後,一迳來到外婆家來。)
于 公:(相見外婆禮畢,便曰)外孫向在富陽山中看書,不曾探望得外婆,乞恕罪。
石 亨:(外婆曰)你讀書正理,日後好做尚書閣老。
(于公聞言心中甚喜。)
(外婆遂留公飲酒。)
(外婆家中有兩個小廝斟酒,伏侍甚是慇懃,把大杯連敬公三四十杯。)
(公不覺大醉,就喊叫曰)
于 公:好兩個小廝!吾日後做到尚書閣老時,我一人賞你一個官做。
于 公:(這外婆見公酒醉狂言,便說道)尚書閣老有你分,只是恐朝廷要砍你這托天說
大話的人。
(于公忽聞外婆說出此言,心中大驚,不覺酒氣潛消,即辭外婆回來。)
于 公:(一路思量曰)吾日後雖然貴顯,恐不能得善張。
既 而:(既而歎曰)吾若得盡忠報國,死何足懼哉!
(急急回家。)
(過了除夜,明春正是永樂十八年二月間。)
(于公蒙提學已取了正科舉。)
(至八月終,于公果中高科。)
(同館高得腸亦中魁。)
(二家果然賓客駢門,親疏擁戶。)
(于公見俗態浮薄,心甚非之。)
(杭俗之風,極其炎涼。)
(惟于公與同年高得腸二人,視富貴若浮雲,甘守廉潔,不與眾同,一應賀禮,
(堅卻不受。)
(于公世事已畢,數月不見高得腸出來會友,公乃親造高君之門,欲拉高君同赴
(會試。)
(只見高君謝絕親友,不樂仕進。)
(因慮同年輩來邀會試,乃先題詩一首於屏風之上,以明其意,云:
( 今秋僥倖步雲街,明歲南宮選繼開。)
(勉強俯成場屋志,自慚愧乏廟廊才。)
(隨時暫爾棲蓬蓽,撫景灰心謁帝台。)
(即此認為終老計,親朋何用苦疑猜。)
(于公看罷,嗟呀良久)
于 公:若如此說,高君不欲進取矣!
乃 大:(乃大叫數聲曰)高兄,小弟候見多時,何故不出相見?
(高君知公俟久,只得出來相見,各施禮畢。)
于 公:小弟特來約兄同赴會試,兄何故題詩於屏風之上,甘守衡門?往日所讀之書何用
?
高 君:兄素抱經濟之才,當展生平之略。此去京都,必然連捷。小弟學疏才淺,德微命
薄,不求進取,甘守清貧,以遂所志。
(于公聞聽,復勸曰)
于 公:兄讀萬卷經書,久抱經綸,不干仕進,則所學皆成虛耳。況兄正當盛年,何故退
岩下,甘老蓬衡?誠所見之偏也。
高 君:今秋勉強赴試,不意僥倖登科。且小弟頻年多疾,倦於進取。弟與兄相知最久,
豈不知弟之愚衷?今日之不赴會試,即兄向日堅卻山東收唐賽兒之功同也。當日
公遺計收唐賽兒,傅總兵欲表敘公指示之謀,公聞知親往傅公營堅卻,故不敘公
功,皆做為許知縣之績。
(于公見高君固卻,知不可強,但曰)
于 公:兄如此固執,弟不敢再強。即此告辭,再圖相會。
(第六回 蒞廣東備陳瑤疏 按江西鞠明奸惡)
(于公別了高得腸回家,即整裝拜辭父母,帶領二僕,前往京師赴試。)
(不消兩月,起岸到京。)
(二月內即中會魁,三月殿試畢,時永樂十九年。)
(吏部點選人才,即奏授公為在京監察御史。)
(不兩月,奉旨差往廣東犒察官軍功過,並招輯瑤僮。)
(公承恩馳驛,迳到廣東。)
(未至瑤僮地方,公即令舟人泊船於岸,改換衣巾,潛往瑤僮之處,察其動靜。
()
(行了半日,並不見人蹤跡,公心甚疑。)
(又走多時,才見一村岩,撞見一老瑤、一老嫗。)
(那老瑤見了于公大驚,連聲哀叫,乞饒老命。)
于 公:(公聞言即曰)我非是官軍,乃是商人,因到廣中生藝。去年有兩個伙伴,拿些
貨物到你這地方貨賣,不料這裡反亂起來,至今不見音信,未知生死若何。今見
官軍平定了這裡,因此我特來訪問個消息。
高 君:(這老瑤答道)客官不要說兩個伙伴,便有一二百個已沒有了。我這裡官兵,惟
貪功績,不分好歹,不辨賢愚,盡皆殺害。搜掠金銀入己,蔓及多多少少無辜之
人。朝廷那裡知道?
(公聞言甚憫,乃復)
乃 復:你這裡皆可營生為活,何苦作亂,自取滅亡。
高 君:(那老人曰)客官,我這裡雖是瑤僮地方,亦曉得人倫道理。自洪武爺爺歸服以
來,並無歹意,各自營生,耕種過日。間或一二伙賊人。不過因缺少些鹽米,出
來掠些,聊救一時之急,非敢為反亂之事。就是客官那邊,已有此鼠竊狗偷之徒
。不過捉拿為首、為從之賊,或打或殺,決不連及好人,無辜殺害。如今官軍稍
聞有些聲息,即大肆搜捉,轉相攀害。況我這邊,又與獠狑切近,為首賊徒怕死
,因而煽動燎人,遂相連結,拒守官軍,使善良者不得安生。賊首又勾引獠狑,
或出或聚,反驅人東擄西掠。不料黃賊乘時擾亂。且我這裡不過擾掠賊徒,又非
有弓馬熟嫻之人,又沒有大刀闊斧、純剛鋒利之器,所有者不過是苦竹、槍帚、
弩弓、藥箭之物,怎當得官軍大隊火銃、火炮、鋼刀、鐵箭、快利器械。賊首正
該誅殺,安靜地方。今官軍反把我們守分之人無辜妄殺,邀功請賞。
高 君:(那老瑤與老嫗說到傷心之處,痛哭起來)我老身已有三個兒子,三房媳婦。那
日晚間,正在家中煎豆腐、暖熱酒,共坐吃酒,忽聽得炮銃齊發,頃刻間官兵殺
進。兒子與媳婦俱被殺害,只得我兩口老身,虧了這頭白髮,饒得性命。如今村
市之中人煙絕少。客官今日你好大膽,獨自一人到此。幸喜如今平靜還好,切須
仔細。
(于公見說,深自歎息,乃曰)
于 公:聞你這等說,我那伙伴必死於官軍之手。
(老瑤遂留公歇宿。)
(公乃權宿一宵。)
(明早起來,吃些早飯,公送些銀子與老瑤,作別而行。)
(行不三五里路,又見一老瑤。)
(那老瑤見公亦哀乞求饒。)
于 公:不必驚恐,我非官軍,是經過客商。
(因問老瑤事情,老瑤之話,與昨晚老瑤之言相同。)
于 公:(公乃歎曰)那朝廷何由知之。今將臣惟貪一時之功利,不顧人類之性命,將無
辜之人枉殺,自然不報於今日,必報於子孫也。吾想秦將白起,無辜坑卒四十萬
,後自身刎死杜驛,子孫盡遭屠戮。天豈無報乎!
(一路嗟呀,急急回到船中,催人抵任。)
(官軍各各出接。)
(公遂令各將官俱造軍冊,一一開報明白。)
(公乃查得功少而行事不妄者重賞,功雖多而殺及無辜者次賞。)
(於是一軍皆稱嚴明,無不畏服。)
(公仍著土官、士兵招致瑤僮,諭以禍福,申明今日朝廷大義。)
(瑤人無不感泣。)
(事畢,乃回京復命。)
(遂上疏,歷陳瑤僮情俗之苦狀。)
(朝廷見疏大悅,即敕廣東將臣;自後撫馭得宜,不許邀功妄殺;若仍妄殺無辜
(者,著撫按官查實來說不饒。)
(以後廣瑤地方,漸得安生,亦于公之恩也。)
(時都御史顧佐見公青年如此廉明仁惠,甚相敬重,即奏差公巡按江西。)
(公聞聖旨下,星夜到任。)
(時江西宜春縣鄉民董山,五年前乏本營生,乃央中將田產文契,戤借隔村豪民
(王江處,本銀三百五十兩,每兩加利三分。)
(董山借銀到手,即置貨物,前往營生。)
(出外年餘,不能獲利,家中食用,反使費些去了。)
(董山思得生藝艱難,利銀又重,只得收拾衣飾、銀鐘、銀釧之物,同中人到王
(江家來,奉還三百五十兩本銀,尚欠利銀二十五兩。)
(王江當日收了銀兩,即設酒厚待董山並中人。)
(酒畢,王江)
王 江:今戤契一時尋覓不見,待明日還足利銀時,一並交還。
(董山見說,乃曰)
乃 復:兄長恐小弟不還這些利銀,便是明日總還取契罷了。
(即同中辭別歸去。)
(山因利銀一時湊不起,遲延了半月,不期中人患疫三日而死。)
(董山只得自帶了利銀,來到王江家裡。)
(江家推說不在,次日山又到江家,江家又推不在。)
(連走六七次,將及一月。)
(董山心疑,只得坐候王江兩日。)
(江推托不過,出來相見。)
(董山即奉上利銀,取討文契。)
(王江見說,即變了面,喊曰)
王 江:汝本銀不曾還,只付得這些利銀,就要還你戤契!
王 江:(山聞言大驚)兄長莫非酒醉未醒,何出此言?前月本銀通奉還你,今見中人身
死,反說此言。蒼天在上,不可欺心。
王 江:(王江連聲嚷道)誰是欺心!汝倒見中人死了,反來賴我本銀。
(山忿怒不平,連聲叫屈,即與王江毆打起來。)
(眾鄰一齊來勸解開,彼此告訴一番,眾又不知真情,皆說董山折本,反來欺心
(賴債。)
(董山見眾人一說,氣得不能言語。)
(難以分辯,只得回家。)
16**時間: 地點:
(明日,迳到本縣告理。)
(縣官拘王江並鄰里究問,通是迴護王江一偏之詞。)
王 江:(皆曰)止有賴債之情,並無債賴之理。
(問官審畢,即提筆判云:
( 審得董山往年原借王江本銀三百五十兩,當日有契有約。)
(據山此時還銀,無證無中。)
(豈有三百金之資交還,不即索契取明,而延至兩月後興詞?此分明欲圖賴債者
(也。)
(情屬可惡,法宜重懲,以警刁誣。)
(問官判畢,即將董山重責二十,又禁獄中。)
(待完江本銀,方才擬罪放免。)
(董山冤屈無伸,屢屢令子姪到上司去告理,皆以前招為證,反坐越告之罪。)
(董山累得人亡家破,召保出外。)
(聞得于公巡按江西,董山吁天禱告曰)
于 公:山聞新到巡按于爺,自幼神奇。今日為官,必如明鏡。山之冤屈,只在此詞。懇
乞神天昭鑒,救拔含冤之苦。
(于公初臨馬頭,董山拚命擁住轎旁,高聲哭告曰)
于 公:青天爺爺!小人三年冤屈無伸,只得拚命伸訴。非爺爺明鏡,不能察此冤枉。
(于公見其迫切之狀,非假態也,喝令取詞上來。)
(公看畢,即問)
公 即:還銀之時有中;還利取契之時,中人病死。事之不明處在此。
于 公:(董山即叩頭訴曰)青天爺爺!正是。王江見中人魆死,以為無了見證。問官又
據王江鄰里一偏之詞,把小人屈陷三年,累得人亡家破,冤屈無伸。今日爺台親
提究問,便知明白。
(于公遂准了詞狀,喝令董山退去。)
(亦不差人去拿王江,亦不發落董山,與別官究問。)
(挨過月餘,董山又苦苦哀告于公,公佯為不理。)
(董山情極,叩頭流血。)
于 公:汝還時,銀子共有幾錠?何處傾銷?還有何物抵足其數。
公 即:(山忙訴曰)小人銀子共四十六錠,二十四塊碎銀。因不足,還有銀杯四個,銀
釧二副,衣服二套,抵足其數。這釧打造甚精。
于 公:(于公見說乃曰)吾已知道。
(仍發放山出,于公遂留記在心。)
(忽一日,行牌到宜春縣,竟拿王江到來。)
(不問起董山之事,反究起強盜事情。)
王 江:(公特喝曰)王江!爾為何為盜,打劫某家,今盜首在吾案下。
(即差捕官二員,隨即帶王江到家。)
(協同地方鄰右,將王江家內一一細軟之物,盡行用箱櫃封記取來,以為起贓之
(物,各各有號封記。)
(不消半日,盡將所起之物,一一擺列堂中。)
(其文契財物見在,公令王江一一說從何處來的。)
(及至銀杯銀釧二物,于公見了即曰)
于 公:此正是贓物。
(王江聽說這是贓物,不覺放心進前辯曰)
王 江:此非是劫盜贓物,乃是前村董山欠小人銀三百餘兩,因本銀不足,將此物抵償其
數。實不是劫盜贓物。
于 公:(于公見說乃曰)是了。這田契是董山之名稅的,戤契又是山名。他既還你本銀
,汝又賴他田契不還,觀你之心,比劫盜之心尤狠。
(即令人帶董山過來面證。)
(王江無辯,叩頭伏罪。)
(于公大怒,重責王江三十,問徒二年。)
(將江家資判二百兩與董山,作為三年負累之苦。)
(董山叩頭不已。)
(冤獄分明,一省稱為神明。)
(將前問官參論,住俸三月。)
(人皆稱仰,不敢為不義之事。)
(時有寧府中官屬,平素驕橫。)
(每遣人和買市物,減其價銀;若有不肯與者,即強取之;若與爭奪,即扭府中
(,捶之致死。)
(有司不能禁止。)
(民不勝其苦,無所控訴。)
(公按臨,民皆遮擁馬前,怨聲如雷,訴告之紙,堆如山積。)
(于公檢視其事之重大者,即時題奏,付法司拿問。)
(黜其尤者數人,置之法典者二人,但民有不便者,盡為革除。)
(仍立碑垂戒。)
(於是奸吏巨族素強梁者,悉皆縮首,不敢妄肆於民。)
(人皆仰公之德,即祀享公於學宮。)
(公按事已完,正欲回京復命,忽有官校因事來捕。)
(說有長蘆一帶馬快船,船中竟夾帶私鹽萬燈。)
(公亦不避權貴,悉置之以法,至今河道肅清,皆公之德。)
(一省聞公回京,皆挽留不住。)
(有號泣相送者,皆慾望公復至。)
(公迳辭謝百姓,回到京都復命。)
(每奏事,聲如洪鐘。)
(時朝廷聞之欽聽,班寮亦皆竦然。)
(時永樂二十二年。)
(不兩月後,永樂殯天。)
(於是洪熙登極,乃下詔:或在朝,或在野,不拘縉紳、儒流、耆碩之人,但曉
(典故,博覽占今,練達時事者,有司當即奏聞,徵聘到京,纂修前太祖、太宗
(實錄。)
(于公聞得詔下,心中甚喜。)
乃 復:吾每欲薦吾友高節庵(高得暘之號),不得其由,實有蔽賢之罪,今乃得其所矣
。
(即上表保奏其友,未知若何。)
(第七回 於侍御保友赴京 高征君辭爵歸省)
(于公即日具表,奏上於洪熙帝。)
(帝覽表畢,有旨下,即敕禮部差官征取到京。)
17**時間: 地點:
(此時閣下楊士奇、楊榮,尚書蹇義,都御史王佐,各舉所知之人。)
(當有升任杭州府通判朱耀在京,未出都門。)
(于公聞得,即見禮部堂官,禮部官遂奏朱耀,即帶敕書徵聘高得暘到京。)
(朱通判領敕詔,即馳驛到杭州武林驛下馬。)
(府縣官出接,宣讀畢,府官即同朱通判造高君舊宅。)
早有人:(有人稟曰)高君不樂仕進,別築室於西湖鎖瀾橋旁。
(三府聞言,即同眾齊到西湖上來,造高君之廬。)
(只見門首題詠甚多,惟右首一詩,乃高君自詠者。)
(其詩云:
( 五年築室傍西陵,槐柳為牆竹作屏。)
(最喜門庭無苛客,每逢時夕有嘉賓。)
(南陽諸葛三椽屋,西蜀楊雄半畝亭。)
(今日更無塵事擾,撫琴才罷閱諸經。)
(朱府判與眾看詩畢,皆羨高君有和靖、禹錫之雅操。)
18**時間: 地點:
(其時早有人報知高君。)
(高君忙整衣冠出迎,令排香案接聖旨。)
(宣讀畢,府判與高君各相見禮畢,分賓而坐,高君)
高 君:不肖匪才,素無學術,遁跡西陵。不料今聖上過聽於侍御之薦,有勞諸公祖光顧
草廬。恐此行有辜負聖恩,實難應聘。
早有人:(三府曰)征君不必拒辭,今日朝廷求賢之意,急於饑渴。特下詔起英耆於側陋
,訪碩雋於岩棲。今閣下楊榮,尚書蹇義等,皆舉相知,俱已應聘就道。況於侍
御之薦,決無謬也。且士當為知己者進。今相國楊士奇先前亦以儒士應聘,纂修
我太祖實錄,如今已作台輔。征君豈宜若是之執乎?
(高征君仍固辭不就。)
早有人:(三府又曰)吾聞鵾鵬不止園池,騏驥志在千里。征君抱經濟之才,當展經綸之
志,何自韜隱堅卻如此?上辜了朝廷隆聘之盛典,下負良友特疏之美舉。
(征君聞說方始允聘。)
(次日,高征君同府官至武林驛中與府官作別,星夜馳驛到京。)
19**時間: 地點:
(此時楊閣老薦胡儼,蹇尚書薦李勉俱到,齊覲君完畢。)
(朝廷即用胡儼為翰林檢討,李勉為國子監學錄,高得暘為宗人府經歷。)
(不旬月之間,朝廷取在京學士劉穆之、楊士奇等為總裁,禮部尚書蹇義,並檢
(討胡儼、李勉、高得暘等為副總裁。)
(高得暘同眾翰苑官在院中,果然博聞洽識,文理純正,議論合宜,雖總裁劉、
(楊、賽、夏諸公,亦皆仰重。)
(閒常時,每與于公議論政事,真有經國遠猷,安邦宏略。)
(惜乎不樂仕進。)
(每題詠之作,果然膾炙人口。)
(京師盛傳於、高二公文詞清麗,得一詩一詞者,勝如得金。)
(其文詞頗多,不能備述。)
(高征君同眾纂修國史已完畢,朝廷俱加升職,因升高征君為編修。)
(高君再三固辭,不肯就職,叩乞致仕歸故鄉,以遂所志。)
(幸朝廷見其固辭,方准所請。)
(高君心悅,來辭于公,即日就欲起程。)
(于公仍勸渠就職。)
高 君:弟蒙兄誤薦於朝,國史已完,安敢妄貪天祿?弟志已決,不須若留。
(于公乃設席款待高君,各言衷曲,並談國家政事。)
高 君:吾昨夜觀天象,不出二十年之間,朝廷多事。非濟世之才,不能砥定。安知其不
在兄乎?幸朝廷有福,乃生我兄,非兄不能匡濟也。
(遂別公而出。)
20**時間: 地點:
(明日,高君不待旨下,即與二僕潛回,留書一秩、詩一首與寓所之人,囑付曰
()
高 君:明日于爺來時,汝可將此呈上。
(寓主人領諾。)
(高君遂不別于公,飄然長往。)
(于公連日不見高君動靜,乃親到寓所探望。)
于 公:(寓主人稟曰)前日高爺去矣,有書與詩在此。
(即時呈上。)
(于公遂取詩拆開看,云:
( 興在思鱸不可留,嚴灘孤月照羊裘。)
(昨宵已定將來事,今日難羈欲去謀。)
(報國丹心君自得,棲岩素志我何求!)
(謹將治世安民策,付與金蘭細玩籌。)
(于公看詩,嗟呀不已)
于 公:高兄果有嚴陵之志,吾不及矣!
(于公因高君去後,國事少暇,乃差人恭請父母並家眷人等到京,同享天祿。)
(差人去不三月,父母家眷皆請到。)
(于公大悅,得盡溫凊之禮。)
(正是居家行孝敬,在國盡忠貞。)
于 公:(不數月,忽報云)洪熙駕崩。
(京城軍民人等,若喪考妣,盡皆慟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