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 至 第一七〇
161**時間: 地點:
(卻說淮西都統制王德與副統制酈瓊,初同為劉光世列將,因見王德位在其上,
(懷不平意,入告兵部尚書呂祉曰)
劉光世:王德之才與吾等耳,今張樞密以重任付之,彼便不把我為意。如遇立功,吾當手
刃之以雪其憤。
呂 祉:(呂祉勸諭之曰)張樞密但喜人向前殺賊,足下倘能立功,自有重賞,何以位之
上下為嫌哉。
且今干戈擾攘之時,君等正宜各相和睦,出力朝廷,慎勿以自軍中致隙。使
外寇知之,非良計耶。
(酈瓊感其言,拜謝而出。)
(呂祉意瓊久後與王德必有反覆,暗具表奏知酈瓊不修軍政,惟以未得重位為嫌
(,若不早除,恐生後患,呂祉已遣人送詣行在,有書吏曾受酈瓊賄賂,知此消
(息,密來報知瓊等。)
(瓊聞之大怒,即差人於路上截將回來。)
(次日,與諸將參謁呂祉。)
(呂祉正在府堂議事,酈瓊入見,於袖中取出呂祉奏章,揭開以視中軍統制張璟
()
呂 祉:我等得何大罪?今日呂尚書其奏欲致我於死地何哉!
(呂祉見了大驚,方欲抽身而走,被酈瓊踏進座前,一把手執祝驍將趙文掣出利
(刀,大叫曰)
呂 祉:呂尚書欲害我等,我將捉之解見劉豫,敢有不遵者,即斬之帳前。
(軍士見趙文勇猛,皆不敢動手。)
(酈瓊將呂祉促上馬,與趙文引本部四萬人馬叛投劉豫。)
呂 祉:(瓊等疾渡淮河,行三十里,祉下馬曰)劉豫,逆臣也。爾輩自叛,我豈可見之
。
(瓊令眾人逼之上馬。)
呂 祉:(祉罵曰)死則死於此,誓不與爾狗類同行。
(瓊大怒,拔劍斬之。)
(後來贈資政殿大學士。)
(時有得呂祉括發之帛歸吳中者,其妻吳氏持帛自縊以殉葬,聞者哀之。)
(慶元間詔立廟賜額以旌其忠。)
(第四十八回 金熙宗廢謫劉豫)
162**時間: 地點:
(卻說酈瓊既殺了呂祉,恐宋兵追襲,連夜奔投偽齊去了。)
(呂祉已遇害,事聞行在,高宗怒曰)
高 宗:張濬所保舉有如此哉!
(即削去其樞密使官職,仍取趙鼎為尚書左僕射兼樞密使。)
(以張俊為淮西宣撫使屯盱眙。)
(楊沂中為淮西制置使,劉錡副之,屯廬州。)
(張濬既去位,言者論之不已,至引漢武帝誅王恢為比,欲遠竄之。)
(會趙鼎入見,帝曰)
趙 鼎:濬失便宜,以致大變。朕當遠竄之,以警內廷諸僚。
趙 鼎:濬已落職,加罪亦當矣。
其母高邁,無人侍奉,如使遠去,何堪?且有勤王功,乞陛下寬宥之。
高 宗:(帝曰)功過自不相掩,朕決難要鼎既退,而內批隨出,以張濬謫貶嶺南。
(鼎留其批不下。)
(次日朝見,約眾百官救解張濬。)
(高宗怒未釋。)
高 宗:(鼎力懇曰)濬罪不過失策耳。凡人計慮,豈不欲萬全。倘因一事之失,便置之
於死地,後誰可謀秘計,誰敢復言者。此事自關朝廷,非獨私濬也。
趙 鼎:(中丞張守亦請曰)濬罪雖有,經營國政之功居多。惟因一失,陛下竟欲竄之,
則無以勸將來。
(是時惟秦檜恨濬,不出一語。)
趙 鼎:(帝意乃解,遂以秘書少監永州居祝李綱聞之,馳奏曰)濬措置失當,誠為有罪
。然其區區徇國之心有可矜者。願少寬假,以責來效。
(朝廷置之不報。)
163**時間: 地點:
(卻說金國因兀朮具劉豫與岳飛通謀之故,欲議廢之。)
(尚書省奏劉豫治國無狀,當廢其位,免生後患。)
(金主從其請,即遣元帥撻懶、四太子兀朮領兵數萬,詐稱前去伐宋以襲之。)
金 主:(其詔有曰)建爾一邦,逮茲八稔。尚勤兵戍,安用國為?
(撻懶承詔部兵離了金國,與兀朮分兵而進。)
(到汴京時,劉豫不知準備,一鼓擒之,遣人解赴金國見熙宗。)
熙 宗:(熙宗大怒)立與為齊王,本以戮力相助,同取大朝天下。今乃先通岳飛,欲謀
金國,罪實難容。
(下詔斬之。)
(眾臣皆奏劉豫罪本該誅,乞聖上以其亦受王爵,今未見實跡而斬之,恐貽笑於
(中國也。)
(金主然之,即降為蜀王,監守在相州閒祝其子姪劉麟、劉猊俱發配異州,縱宮
(人出嫁,散卻簽點鄉兵。)
(揭開庫藏,得黃金二十 餘萬兩,白銀一千六百餘萬兩,糧草九十餘萬石,銅
(錢絹疋等物不計其數,俱令盡數搬送會寧。)
(復立行台尚書省於汴京。)
(岳飛在江州聞此消息,大喜曰)
岳 飛:劉豫既廢,又除河南一 大患也。
張 憲:(張憲等曰)大人神機妙算,非金人所能測。
(飛具表奏聞行在,高宗覽表,不勝其悅。)
(群臣皆進賀,以為中興可望。)
(惟檜不喜,立主與金國求和。)
(會王倫為使金國已回,高宗召入問之。)
王 倫:(王倫具奏)臣至金國,達以陛下盛意,熙宗大悅,許還太上皇帝及太上皇后梓
宮,並送韋太后歸朝,又還河南疆境。
(高宗大喜,而謂秦檜曰)
高 宗:若是金國許還朕父皇梓宮及母后回朝,但彼有所求,朕俱從之。
秦 檜:此誠為陛下之孝也。
(帝復遣王倫充奉迎梓宮使,詣會寧見金主,專議是事。)
(臨行,趙鼎謂倫曰)
趙 鼎:公承君命,若見金主,先具書謝廢去劉豫,次請太上皇梓宮及韋太后還朝。遇問
禮數,則答以『君臣之分已定』;問地界,則答以『大河為界』。二事使者之大
旨,或不從則已。
(王倫受命,即辭帝而行。)
(迤邐至會寧,朝見金主,道以高宗之意。)
(金主聞奏未決。)
(會撻懶從河南回,奏曰)
撻 懶:既中國與陛下講和,請以廢齊王舊地與宋。至於梓宮及韋後,尚容再議。
(金主命群臣證之,斡本言曰)
金 主:若還河南故地,宋若得志,他日雖有數十萬雄兵,亦不可得也。
(力陳不可。)
金 主:(東京留守完顏宗雋曰)我以地與宋,宋必德我,何以不可?
謂群臣:(完顏宗憲折之曰)我俘宋人父兄,怨非一日,君復資以土地,是助仇也,何德
之有?勿與為計之善。
(蒲盧虎與撻懶、宗雋執議以河南、陝西地還宋,必有厚報。)
(金主從之,遂遣太原少尹烏輪思謀及太常少卿石慶與王倫同來宋國,先議歲貢
(定分之禮,然後歸其故地,不在話下。)
(紹興八年春正月,高宗與廷臣復議定都之所。)
(或言臨安天下之勝,真帝王都也,請車駕幸此。)
高 宗:(參知政事張守言)建康自六朝為帝王都,氣象雄偉。且據都會以經理中原,懷
其險阻以捍御強敵。陛下席未暖,今又巡幸,百司六軍有勤動之苦,民力邦用有
頗費之憂,願少安於此,以係中原民心。
(帝以問趙鼎。)
趙 鼎:依臣所擬,臨安為上,建康次之。
(帝遂從鼎等所奏,即日下詔巡幸臨安。)
(眾百官一齊隨大駕至臨安,自是以為定都矣。)
(張守遂力求去。)
(帝以劉大中參知政事,王庶為樞密副使,以張宗顏知盧州,徙劉錡屯鎮江,秦
(檜為尚書右僕射兼樞密使。)
(檜既相,詔命下,朝士相賀。)
秦 檜:(獨吏部侍郎晏敦復有憂色)奸佞之人為相,國事壞矣!忠臣死矣!
(聞者皆以其言為過。)
(忽閣門大使奏金國遣人來復命,帝召入。)
(王倫與烏陵思謀及石慶朝見高宗,備奏來意。)
高 宗:(高宗謂群臣曰)若是先帝梓宮果有還日,便遲數年無傷。只母后韋氏年高,朕
朝夕思念,願得早歸國以愜朕懷,是望和議早成也。
(趙鼎、劉大中力陳不可。)
(帝著令金國使臣暫於館驛停止,仍遣王倫如金。)
(次日,復與諸僚商議其事。)
秦 檜:陛下屈己稱臣而專主和議者,此人主之大孝也。群臣見主上稱臣於外國而憤怒不
平,乃人臣之至忠也。今臣僚畏首尾,多持兩端,此不足與斷大事。若陛下決欲
講和,乞專與臣議,勿許群臣得預,則事斯成矣。
高 宗:(帝曰)朕獨委卿主行。
秦 檜:臣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別奏。
(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
(帝意欲和甚堅,檜奏猶以為未也,復進前說。)
(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知帝意不移,乃奏曰)
檜 復:臣如今為陛下主和議之策,容臣退思以具奏。
(帝許之。)
檜 復:(檜即退出,與中書舍人勾龍如淵議曰)廷臣不預和議者,惟趙鼎、劉大中二人
執堅,君有何計排之?吾當重報於汝。
秦 檜:(勾龍如淵曰)相公為天下大計,而邪說橫起,盍不擇人為台諫,使盡係去之,
則事定矣。
(檜大喜,次日奏帝,即擢如淵為御史中丞。)
(如淵隨劾奏異議者,帝遂罷趙鼎出知紹興府,劉大中罷參知政事職,卒成檜志
(矣。)
(第四十九回 議求和王倫使金)
164**時間: 地點:
(卻說金主竟遣右司侍郎張通古、簽書宣徽院事蕭哲為江南詔諭使,同王倫使中
(國,許歸宋河南、陝西地。)
(張通古承詔,即辭熙宗,與一行人離了金國,所過宋州郡,挾要官守以臣禮迎
(接。)
(至泗洲,守臣向子見之,言論自若,不肯拜。)
通 古:(通古怒曰)爾何等人,見使命不下禮。
秦 檜:(子堙曰)大國衣冠,豈屈爾小邦。
(通古令左右執之。)
王 倫:使君若執守臣,恐惹不測,望侍郎恕之。
(通古怒未息。)
(予堙亦不辭,昂然而出。)
(即具表上言和議之非,遂乞致仕。)
(通古至臨安駐紮,先遣人宣傳金主詔書,要帝待以客禮。)
(帝與廷臣商議用何禮待使客。)
秦 檜:金國來傳詔旨,未見國書,當有封冊敕命,乞陛下屈己以受之,金行人必以來命
實告矣。
王 倫:(帝曰)朕嗣守太祖、太宗基業,豈可受金人封冊!
卿等當徐議之。
(於是朝論籍籍。)
(有楊沂中、解潛、韓世忠一 班官員,相率詣尚書府見秦檜)
沂 中:金使以熙宗命,欲屈至尊受其詔諭,內外軍民洶洶。丞相國之重臣,所見若何?
秦 檜:適見天子,聖上不允。吾議可同公等見諫台中丞勾龍如淵商議,必有定見。
(楊沂中與解潛等既退,次日詣都堂,與檜議於勾龍如淵。)
(如淵遣人召王倫至都堂,責之曰)
王 倫:公為天子使,通兩國和好,見金主,當為彼中反覆論定,然後復命。
今事未定,安有同使至而後講者。致至尊受制於金人,爾之罪也。
秦 檜:(倫泣曰)倫受君命,不俟駕而行,萬死一生往來虎口者數四,本欲息中原士民
免冒鋒鏑之苦。今日中丞乃責倫如此,倫復何堪!
(言罷,淚滴衣袖。)
秦 檜:(檜恐王倫害於和議,解之曰)中丞此言無他,亦欲激公子此事耳。
王 倫:此則不敢不勉。倫豈有意辱君命哉!
謂 檜:(如淵謂檜)但取金國詔諭書納之禁中,則至尊受禮不行而事定矣。
謂 檜:至尊若不親行,恐難取信於金人。
王 倫:(給事中樓火召曰)明言至尊守太上皇喪制,諒閹?三年,今以大事決於丞相。
丞相率百官詣館驛中受詔,金人自不疑也。
(檜意未決,眾人皆以樓火召所議可行。)
(如淵即遣王倫先達知通古。)
(王倫退出,迳至館中見通古,謂之)
謂 之:聖上守制不出,以秦丞相攝塚宰事,今與眾百官來受詔論。
(通古信之,即許秦檜來見。)
(王倫復命,秦檜率眾官員至館中見通告。)
(遣人報知,通古)
通 古:吾受君命而來,豈得自專。
(下命欲百官備如臣見之儀。)
(檜聞命屈從之,使省吏朝服導從接金詔書,納於禁中。)
(於是,中外人情始安。)
(越二日,王倫引通古入見高宗。)
(朝參畢,高宗命賜座,通古堅辭不敢當禮。)
高 宗:朕以太上皇憂服在制,未及親見侍郎。既承君命而來,朕對公猶金主也,何必固
辭。
(通古頓首始坐於階側。)
(帝召諸臣與通古擬議盟好。)
(通古奏金主來意,先歸河南、陝西地,徐議餘事。)
(帝聞通古道金主未還太上皇梓宮及韋太后,惟以詔諭江南之名,不悅,即下詔
(著令通古等還金,候與眾臣議禮答之。)
(通古即辭高宗退去。)
(會王庶自淮南回,入見高宗,具對)
高 宗:江南之民望宋如赤子之望父母。金人詔諭江南之說,正欲緩我恢復之計也。乞陛
下斷自淵衷,勿被奸人所誤。
高 宗:(帝頗悟,歎息謂庶曰)使五 日前得金此報,趙鼎豈可去邪。
通 古:(庶奏曰)趙鼎兩為相,於國有大功。昔贊陛下親征,皆能決勝。又鎮撫建康,
回鑾無虞。他人所不及。
(帝然之,因下詔與外鎮諸侯,知金使詔諭江南意。)
(韓世忠聞此消息,四上疏言不可從,願舉兵決戰,兵勢最重處,臣請當之。)
世 忠:(且言)金人欲以劉豫相待,舉國士大夫盡為陪臣,恐人心離散,士氣凋沮。
(高宗覽疏不報。)
(世忠見帝意不從,乃與諸將議曰)
世 忠:君上堅於求和,不知金人詭詐以計延緩我師。今張通古使還,必由洪澤而去。
通 古:(著令蘇勝曰)爾可引二千步騎,埋伏洪澤,候張通古來,並王倫殺之,以絕其
患。
(蘇勝得令,即引兵前去。)
(數日來報,金使張通古等已出洪澤二朝矣。)
(世忠聞之,歎息不已,與諸將修甲兵,儲餱糧,欲圖後舉。)
165**時間: 地點:
(卻說高宗以和議一事不決,寢食俱廢,詔侍從台諫詳奏和金得失以聞。)
(於是從官曾開、張燾、晏敦復、魏石工、李彌遜、尹火享遜、汲嘉、僂火召、
(蘇符、薛徽言,御史方庭實,館職胡王呈、朱鬆、張擴、凌景、夏常明、范如
(圭、馮時可、許忻、趙雍,皆極言不可和。)
(李綱亦上疏云。)
(疏曰:朝廷使王倫使金國奉迎梓宮,往返屢矣。)
(今倫之歸與虜使偕,乃以詔諭江南為名,不著國號而日江南,不雲通問而日詔
(諭,此何禮也?臣在還方,不知其曲折,然以愚意料之,虜為此名以遣使,其
(邀欲有五:必降詔書,欲陛下屈體降禮以聽受,一也;必有赦文,欲朝廷宣佈
(頒示郡縣,二也;必立約束,欲陛下奉藩稱臣稟其號令,三也;必求我賂,廣
(其數目,使我坐困,四也;必求割地,以江南為界,五也。)
(此五者,朝廷從其一則大事去矣。)
(金人變詐不測,貪婪無厭。)
(縱使聽其詔令,奉藩稱臣,其志猶未已。)
(必繼有號召,或使親迎梓宮,或使單車入覲,或使移易將相,或使改革政事,
(或竭取賦稅,或?削土宇。)
(從之則無有紀極,一不從則前功盡廢,反為兵端。)
(以謂權時之宜,聽其邀求可無悔者,非愚則誣也。)
(伏望陛下思之。)
(高宗覽其疏,置而不問。)
(樞密院編修胡銓抗疏言曰。)
(疏曰:臣謹按王倫本一邪狎小人,市井無賴,頃緣宰臣無識,遂舉以使虜,專
(務詐誕,欺罔天聽,驟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齒唾罵。)
(今者無故誘致虜使,以詔諭江南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
(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
(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為金虜之天下,以祖宗之位為金虜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
(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汙夷狄,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朝廷宰執盡為陪臣,
(天下士大夫皆當裂寇毀冕,變為胡服。)
(異時豺狼無厭之求,安知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
(今倫之議曰:我一 屈膝則梓宮可還,太后可復,淵聖可歸,中原可得。)
(嗚呼!)
(自變故以來,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口舀陛下哉,然而卒無一驗,則虜之情偽已
(可知矣。)
(而陛下尚不覺悟,竭力膏血不恤,忘國大仇而不報,含垢忍恥,舉天下而臣之
(甘心焉。)
(就令虜決可和,盡如倫議,天下後世謂陛下何如王?況丑虜變詐百出,而倫又
(以奸邪濟之,梓宮決不可還,太后決不可復,淵聖決不可歸,中原決不可得。
()
(而此膝一屈不可復伸,國勢凌夷不可復振,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矣!今內而百
(宮,外而軍民,萬口一啖,皆欲食倫之肉。)
(謗議洶洶,陛下不聞。)
(正恐一旦變作,禍且不測。)
(臣竊謂不斬王倫,國之存亡未可知也。)
(雖然,倫不足道也。)
(秦檜以腹心大臣而亦為之。)
(陛下有堯舜之資,檜不能致君如唐虞,而欲道陛下如石晉。)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變左衽之區而為衣裳之會。)
(秦檜,大國之相也,反驅衣冠之俗而為左衽之鄉。)
(則檜也,不惟陛下之罪人,實管仲之罪人矣。)
(孫近傅會檜議,遂得參政。)
(天下望治,有如饑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
(檜曰可和,近亦曰可和。)
(檜曰天子當拜,近亦曰當拜。)
(臣嘗至政事堂,三發問而近不答,但曰)
秦 檜:已今台諫侍從議矣。
(嗚呼,參贊大政,徒取充位如此,有如虜騎長驅,尚能折衝禦侮耶?臣竊謂檜
(、近亦可斬也。)
(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
(區區之心願斷二人頭,竿之蒿街。)
(然後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
(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
(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
(疏上,高宗讀之不悅。)
(秦檜以銓狂妄凶悖,鼓眾劫其短處,持詔除去官職,編管韶州隨住,仍降詔播
(傳中外。)
秦 檜:(范如圭同給舍台諫及朝臣交章救之)胡銓奏疏,惟知有君而已,其他非所恤。
今其所論,忠言也。陛下降詔中外,欲遠審之。後日誰復有言為陛下開陣,是陛
下欲求和議得失,終無以應之者矣。乞聖慈寬其謫貶,以為言路勸。
(高宗見奏,下詔再擬之。)
(秦檜迫於公議,次日改銓監廣州都監倉。)
(時宜興進士吳師古刊其疏章於木,金人募之者至上千金。)
秦 檜:(朝士陳剛中聞胡銓改謫廣州,以啟書賀之曰)相公此去,可保後計矣。
(秦檜恨師古、剛中,即謫剛中知虔州安遠縣,師古坐流袁州,後皆死焉。)
秦 檜:(晏敦復謂人曰)頃言秦檜奸妄,諸君不信。今方專國,便敢出入人罪,他日何
所不至耶。
(自是諫和議者,皆被貶黜。)
(帝以韋後將還,命作慈寧宮以待之。)
(第五十回 世輔計擒撒離喝)
(紹興九年春正月,帝意決於和議,命直學士院樓火召草赦文赦天下,使民間知
(之。)
秦 檜:(其略曰)乃上穹開悔過之期,而大金報許和之約。割河南之境土歸我輿圖,戢
宇內之干戈用全民命。
(張濬在永州聞之,上疏云。)
(疏曰:燕雲之舉,其鑒不遠。)
(虜自宣和以來,挾詐反覆,傾我國家,蓋非可結以恩信,事以仁義者。)
(借令虜中有故,上下紛雜。)
(天屬盡歸,河南遂復,我必得其厚賜,謹守信誓。)
(數年之後,人情益解,士氣潛消。)
(彼或內變既平,指股造釁,肆無厭之欲,發難從之請,其將何辭以對。)
(顧事理可憂又有甚於此者。)
(陛下積意兵政,將士漸孚。)
(一旦北面事虜,聽其號令,比肩遣使,接武求盟,小大將帥,孰不解體?陛下
(方經理河南而有之,臣知其無與赴功而共奪者也。)
(蓋自堯舜以來,人主掩有天下,非兵無以立國,未聞委質夷狄可以削平禍難。
()
(遠而石晉,近而叛豫。)
(著人耳目,歷歷可想。)
(戰國之時,楚懷王入覲於秦,一往不返,逮今千載之下,為之痛心,由辨之不
(早也。)
(漢高祖知項羽之寡恩少義,其和不可恃,故雖再敗固陵,甘心不悔。)
(茲二事足為今之戒矣。)
(前後凡五上疏,皆不報。)
(岳飛在鄂州聞金將歸河南地,上言)
岳 飛: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
(高宗以濬疏示秦檜。)
秦 檜:此書生見矣,豈識國之大體。陛下宜自主之。
(檜因是銜於濬也。)
(及赦至鄂州,岳飛上表賀赦,寓和議未便之意。)
(表曰:婁欽獻年於漢帝,魏絳發策於晉公,皆盟墨未乾,顧口血猶在,俄驅南
(牧之馬,旋興北伐之師。)
(蓋夷虜不情,而犬羊無信。)
(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谿壑之求。)
(圖暫安而解倒懸,猶雲可也;顧長慮而尊中國,豈其然乎。)
(臣奉遇明時,獲睹盛事。)
(身居將閫,功無補於涓埃;口誦詔書,面有漸於軍旅。)
(尚作聰明而過慮,徒懷猶豫以致疑。)
(謂無事而請和者謀,恐卑詞而益幣者進。)
(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
(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首以稱藩。)
(疏入,秦檜益怒,遂成仇隙。)
(吳璘在熙州見赦下,其幕客欲擬為賀表以進。)
吳 璘:(吳璘愀然曰)在朝廷休兵息民,誠天下慶。
但璘等叨竊俸祿,不能宣國威靈,亦可愧矣。爾諸將既欲上賀,但當待罪稱
謝可也。
(眾皆然之。)
(知廣州連南夫、監明州比較務楊偉上書,極言和議之失,秦檜深怒之。)
(帝雖數覽諫疏,而意終不回。)
吳 璘:(初,史館校勘范如圭以秦檜力建和議,用書責秦檜曲學倍師、忘仇辱國之罪)
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
(及金人歸河南地,檜自誇以為功,如圭入對內廷,言兩京之版圖既入,則九廟
(八陵瞻望咫尺。)
吳 璘:(今朝陵之使未遣,何以慰神靈萃民志乎?帝泣然淚下曰)非卿不聞此言。
(即遣判大宗事士亻?竣兵部侍郎張燾,詣河南修奉陵寢。)
(士亻?、張燾領命,辭帝出蔡潁地界,傳高宗復理河南詔旨。)
(河南百姓歡迎夾道,以喜以泣)
高 宗:久隔王化,不想今日復為宋民矣。
(因各具羊酒以迎。)
(士亻?遂入柏城,遍視陵寢故址,為金人所過,盡為廢地。)
(亻?與燾嗟呀不已。)
(乃召集當地軍民,披歷榛莽,隨宜葺治。)
(不半月間,陵寢為之一新。)
(士亻?治禮畢,復宣以天子恩澤於士民而還。)
(入見高宗,具表奏知。)
(高宗大悅,詔封士亻?為齊安郡王。)
高 宗:(張燾奏疏曰)金人之禍,上及山陵。雖殄滅之未足以雪此恥、復此仇也。必不
可恃和盟而忘復仇之大事。
吳 璘:(帝曰)朕遣卿前往修奉陵寢,其諸陵寢何如?
吳 璘:(燾愀然莫對,唯言)萬世不可忘此賊。
(帝黯然,命之退。)
(秦檜聞而患之,出燾知成都府。)
(話分兩頭。)
166**時間: 地點:
(卻說青澗人李世輔,自唐以來,世襲蘇尾。)
(九 族巡檢。)
(宋建炎中,世輔年十七歲,隨父李永奇出入行陣,勇健善戰。)
(金人陷鄜延,宣撫使王庶募勇者,世輔應募起,屢立偉功。)
(庶大奇之,遷副將,命守延安。)
(金人陷延安,永奇父子被捕。)
(兀朮聞世輔驍勇,授永奇父子官,令之歸順。)
永 奇:(永奇聚眾泣曰)我宋臣也,世襲國恩,今不能為主守故疆,乃為彼用耶?
世 輔:(戒世輔)汝若得乘機,即歸本朝,無以我故貳其志,事成我亦不朽矣。
(會兀朮遣人授世輔同州知州,永奇偽受命,與世輔由同州入南山,乃金人往來
(驛路。)
永 奇:(永奇謂子曰)汝可於此擒其酋賊,疾渡洛渭,從商虢歸朝。若出此地,須密報
我知,我當以兵復取延安而歸。不然,吾以死報宋君矣。
(世輔辭了父,單騎迳赴同州,入府視事,遺黃士成謂之曰)
世 輔:爾為我持書申蜀至吳報知中國,吾父子欲復延安歸朝,可遣兵於吳中接應。
(士成接書迳出吳中去了。)
(忽報金撒離喝因侵宋地失利,回軍經同州。)
世 輔:(世輔與部眾議曰)撤離喝既來,吾當以計擒之。
世 輔:(即吩咐五百壯騎埋伏於廊下)候其至階,吾舉手為號,爾眾即出捉之。吾自以
步騎抵其部下。
(眾人得令,各準備去了。)
(世輔分調已定,出城迎撒離喝入府,進階尚未就坐,世輔謂之曰)
世 輔:元帥引兵南下,勝負如何?
撒離喝:南朝韓世忠、岳飛、吳玠等勁敵也,此回出兵大失利。
(世輔正待回 言,廊下搶出五百壯軍,一時將撒離喝捉祝世輔大叫曰)
撒離喝:敢有近前者立斬之。
(酋眾見世輔發作,各四散而走。)
(世輔將撒離喝縛而囚之。)
(即領五千餘軍,馳出同州城,至洛陽府,河邊船隻已後期,不得先渡。)
(撒離喝部下走報兀朮,兀朮領兵隨後趕來。)
(將近洛陽,世輔望見後面塵土蔽日,殺氣凌空,知有追騎來到,謂部下)
謂部下:彼眾我寡,若先走必被所擒。爾等當戮力而戰,敵人自不敢近也。
(然世輔素得眾心,而人樂為之用,是以皆無退志。)
(世輔列陣而待,兀朮引胡騎早近面前。)
(虜將張黑鬼躍馬舞刀直取世輔。)
(世輔勒騎挺槍來迎,戰數合,世輔一槍刺黑鬼落馬而死。)
(金將黃彪牙拍馬來戰,世輔按住槍,勒戰騎退數十步,拈弓搭箭,射死黃彪牙
(。)
(部下將士鼓勇助戰,殺死胡騎頗多。)
(世輔與眾人屯於高崗,見追騎益多,謂其下曰)
世 輔:兀朮人馬尚未來到,我等終難抵敵。
(令押過撒離喝,折箭與之誓曰)
撒離喝:吾今饒爾一命,回見兀朮,不得殺同州百姓及害我骨肉。
撒離喝:將軍如放吾歸,即當保之無傷。
(世輔怒激,將撒離喝不去其縛,推之下山崖而去,追兵爭救得免。)
(世輔攜老幼長驅而北,至鄜城縣,急遣人告知父永奇。)
(永奇即挈家疾馳出城,與世輔會於馬趐谷。)
(兀朮與撒離喝率鐵騎連夜追襲。)
世 輔:父可領家小速走吳中以待救兵,吾當抵住追兵。
永 奇:吾老矣,死亦失也。爾可急走復國,再圖歸朝計,勿以我為念也。
(世輔父於正在相推間,胡騎卷地來到。)
世 輔:(世輔泣曰)父若不即行,追騎至矣。
(永奇挺槍躍馬,衝奔鐵騎而鬥。)
(撒離喝欲報仇,匹馬向先,與永奇戰上十合,四下金兵圍繞將來。)
(永奇手誅數騎。)
(世輔欲待殺進相救,胡騎重疊,衝擊不入。)
(永奇已戰死,家屬二百餘口皆遇害。)
(世輔身被數槍,僅以二十六人投奔夏國。)
(見夏主,具言)
世 輔:父母妻子被金人所殺,切齒疾首,恨不即死,願得二十萬人馬,生擒撒離喝,取
陝西五路歸於夏,世輔亦得報不共戴天之仇。
(言罷,俯伏階下哭泣不勝情。)
(夏主聞之,謂群臣)
謂群臣:世輔,義士也。吾當以兵借之報仇。
世 輔:(文臣王樞奏曰)近有牛背夾酋豪號為青面夜叉者,聚戎羌數千人,殺戮生民,
久為夏國患。近聞李世輔宋之虎將,主公可令世輔征討,若得勝回來,即借與兵
馬。
(夏主然之,因謂世輔曰)
因 謂:吾欲令君往征牛背夾酋賊,爾若肯去,能成功則不吝借兵矣。
世 輔:得國主肯與世輔報仇,雖赴湯蹈火亦不辭也。
(夏主大喜,即遣大將曹桓,以三千騎同世輔出征。)
167**時間: 地點:
(卻說世輔辭了夏王,與曹桓部兵前望牛背夾進發。)
(世輔至葫蘆山屯紮,謂曹桓曰)
世 輔:酋賊性頑勇而少謀,可用計擒之。
曹 桓:足下計將安出?
世 輔:青面夜叉自恃其巢穴險固,久不知兵,若遇交鋒,須引之入葫蘆山。其地交雜,
山高路校吾以精騎斷其後,彼眾必敗,青面夜叉可擒矣。
曹 桓:此計甚妙。
(次日,搖旗吶喊,曹桓部二千鐵騎殺奔牛背夾來。)
(酋眾報知青面夜叉,夜叉即領羌眾,鳴金擂鼓,一 擁殺出夾口。)
(夏兵見其勢猛,約退一里地位。)
(曹桓勒住驊騮,手綽金槍,抵住青面夜叉。)
(夜叉舞刀交還。)
(二人戰上數合,羌眾漫山塞野,長弓硬弩一齊矢來。)
(曹桓抵擋不住,拍馬望葫蘆山而走,下令軍士丟棄牛羊乾糧之類沿路皆是。)
(青面夜叉與酋眾從後趕來,各爭奪所遺。)
(引得青面夜叉進葫蘆山,夏兵將樹木亂草塞住山口,放起火。)
(正值秋末冬初,晚風大作,一時間煙燄沖天。)
(酋眾望見後面火起大驚,即殺出山口。)
(火勢正著,曹桓引兵從半山截出,羌眾死者不可勝數。)
(青面夜叉望夾石奔走,忽一千騎殺出,大叫)
曹 桓:酋賊休走,吾在此等多時矣!
(乃宋將李世輔也。)
(提槍直奔青面夜叉,只兩合,於馬上擒之,盡降其眾。)
(與曹桓兵合,曹桓驅部下殺入牛背夾來,焚蕩巢穴,得其馬騾軍資器械不計其
(數。)
(世輔大勝,引兵回夏國。)
(見夏王,押進青面夜叉。)
(夏主大悅,將青面夜叉梟首號令,即出二十萬騎,以文臣王樞、武臣啾訛為陝
(西招撫使,世輔為延安招撫使,前往與世輔報仇。)
(王樞等即引兵前抵延安界屯紮。)
世 輔:(次日世輔入見王樞曰)將軍以大眾為後隊,吾自引舊部八百餘騎前往哨敵。
(王樞許之。)
(世輔即引所部至延安城下瞰敵,守城軍有認得李世輔者,即入府報知總管趙惟
(清。)
(惟清部下登城守護,見世輔勒馬於城下,往來馳聘,大叫曰)
惟 清:好將延安還我宋朝則休,不然,打進城池,寸草不留。
惟 清:(惟清城上呼曰)鄜延、封、士章,今復歸朝,已有赦書在此。
(世輔於馬上求赦文視之。)
(趙惟清命庫吏取赦文投堞下與世輔。)
(世輔觀之,的實大朝與金國議和赦書,因與官屬列拜大哭,謂惟清曰)
世 輔:吾在夏國借兵,復取故疆。今既歸矣,待辭了夏將,然後來會。
惟 清:將軍宜以宋為父母邦,勿生貳心。
世 輔:(世輔當惟清面折箭為誓曰)世輔若負南朝,當同此箭。
世 輔:(誓畢,即引所部往見王樞、啾訛諭之曰)世輔已得延安府的講和赦書。招撫可
以本部軍歸國,煩為轉奏夏主,世輔當期後報也。
世 輔:(武臣啾訛不從)初經略乞兵來取陝西以歸夏主。今既引兵到此,乃令我歸耶?
(世輔知勢不可,乃出刀斲啾訛。)
(啾訛抽身便走,斲之不及。)
(王樞正待躲避,世輔部下一齊向前,將王樞縛之。)
世 輔:敢有亂動者即誅之。
(夏兵雖眾,知世輔勇猛,皆不敢動手。)
(世輔捉王樞入延安府,來與趙惟清相會。)
惟 清:(惟清大喜)足下真義士也。
世 輔:夏兵已去,若知吾擒了王樞,夏主必引兵來困延安,吾當以奇兵勝之。
(乃遣賈雄引五千人,伏於延安之南。)
下 令:驍將關岳領二千兵,伏於延安之北。來日平明,夏兵必到。吾自引兵去迎,佯敗
引入中路,放炮為號,三路夾攻,必獲全勝矣。
(二將聽令,各引兵於僻處埋伏去了。)
168**時間: 地點:
(卻說夏將啾訛回見夏王,奏知世輔背逆,捉去文臣王樞。)
(夏主聞奏大怒,即遣大將張暹領鷂子軍二萬人往取延安。)
(張暹得命,即部兵前望延安征進。)
(將近其境,只見塵埃起處,一彪軍馬來到。)
(張暹靠住陣腳,拍馬舞刀來迎。)
(正遇宋將李世輔人馬。)
世 輔:(張暹怒罵曰)背義狂賊,今日休走!
世 輔:我宋臣也,豈事夏國哉。今何故加兵來此?
下 令:(暹曰)爾捉我大臣王樞,言而無信,夏主故遣兵來誅汝等。
(言罷舞刀躍馬,直取世輔。)
(世輔跑馬望本陣便走,暹驅動鷂子軍如飛翼追來。)
下 令:(趕上數里,副將趙綽曰)世輔勁敵也,今敗莫非有謀?主將可持備之。
世 輔:(暹大悔曰)吾中敵人之計也。
(即令後軍速退。)
(言未了,延安中路號炮連天,南路軍賈雄部兵抄出;正迎著趙綽,只兩合,被
(賈雄一刀砍於馬下,殺出中路,與世輔兵合。)
(世輔揮雙刀,所向披靡。)
(張暹逃走北路,被關岳伏兵又殺一陣,復奔回本路。)
(正遇世輔,躍馬近前,將張暹斬落馬前。)
(夏兵大潰,鷂子軍被殺死蹂踐者無慮萬人,獲馬駝四萬匹。)
(世輔全勝,入延安府,重賞部下,令人押過王樞)
世 輔:吾初至夏國借兵,亦重德君,今日豈敢加害。放爾歸國,見夏主,當結為唇齒,
休得妄生異端,而致喪敗也。
(王樞拜謝而去。)
(自是夏人喪膽,再不敢侵犯延安矣。)
(世輔揭榜招兵,每得一人,與馬一匹。)
(旬日間得驍勇少壯者萬人,乃擒害其父母弟姪者,斬於東市,瀝血以祭。)
因 謂:(因謂趙惟清曰)吾仇人已報,今聖上泥於講和,不測金兵奸詐百出。
吾守鄜延,足知其為人也。今當與君募集馬騎,以為恢復之舉。
(惟清然之。)
(即大開幕府,招募人馬,數月間得馬步軍四萬餘。)
因 謂:(吳玠在四川聞之,遣張振至延安,撫諭世輔等曰)兩國見議和好,不可生事。
世 輔:(世輔謂趙惟清曰)吾當與張振見吳玠,以陳愚見。
惟 清:足下見吳玠,必有高論。
(世輔即辭惟清,與張振見吳玠於河池。)
(吳玠一見世輔,偉雄壯健,材力可稱,私喜曰)
世 輔:中興得人矣。
(因令世輔往長安見樓火召,待詔詣行在。)
(世輔辭火召,迳詣樓火召於長安。)
世 輔:(樓火召曰)近得鄜延消息,甚稱君忠勇貫於日月。吾當保奏封爵。
世 輔:多賴眾士齊心,世輔有何功,敢望封贈焉。
惟 清:(火召曰)此朝廷盛典,非吾所得私。
(即具表,錄奏行在。)
(高宗下詔,以世輔為護國軍承宣使、樞密行府前軍都統制。)
(樓火召承詔封世輔,送入朝見帝。)
(世輔乃率部下三千人,南來朝見高宗。)
高 宗:(高宗大悅)未度遠鎮而有忠義士,若是始終為宋也。
(世輔叩首稱謝,帝撫勞再三,賜名顯忠。)
169**時間: 地點:
(是年五月四川宣撫使吳玠卒。)
(後人有詩贊云:
( 將軍豪氣重乾坤,為國丹心一點存。)
(制勝盡謀全險蜀,盡誠勤撫保斯民。)
(用兵彷彿孫吳亞,攘狄經營衛霍倫。)
(未復故疆星墜沒,川中風景幾黃昏。)
(又京兆姚子章有風贊云:
( 頻觀英烈傳,吳玠宋人豪。)
(決策能抗敵,行兵自不搔。)
(猖胡因遠遁,蜀鎮賴堅衝。)
(歿後民懷慕,巍巍廟宇高。)
(第五十一回 胡世將議敵金兵)
170**時間: 地點:
(卻說王倫至汴京見兀朮,復高宗講和命。)
(兀朮因割東、西、南三京,壽春府宿、毫、曹、單等州,及陝西京西之地與宋
(,自引眾從祁州渡河而去,朝見金主,以歸河南、陝西地為非計,奏金主曰)
兀 朮:撻懶、蒲蘆主割河南與宋,必有陰謀。今宋使王倫在汴,主公可止之,勿令逾境
,候再圖中原也。
(熙宗從其議。)
(王倫在汴聞之,即遣人奏知高宗)
王 倫:金人奸詐不可信,臣當赴金國再議講和一事。若無異論,然後歸奏。
(帝下詔允行。)
(王倫即離了汴京,迤邐至金國。)
(行及中山,會金撻懶等謀反,被金人所執。)
撻 懶:(倫見金主於御子林)臣倫領上命通兩國和好,今既交割宋、金封界,結為唇齒
,事已定矣。何復詔倫無得逾境,莫非有他意乎?
(金主不答,而令翰林待制耶律紹文為宣勘官問王倫。)
(紹文承命出衙府,詰王倫知撻懶罪否。)
(倫對以不知。)
王 倫:(紹文曰)當日欲和盟好,雖定宋之進貢歲幣,今爾無一言及貢禮,反求割地,
必與撻懶通謀,但知有元帥,豈知有上國耶。
王 倫:比日蕭哲以圖書許歸梓宮及韋太后,並割河南地,天下皆知上國尋海上之盟,與
民休息,遣人奉使通好兩國耳。倫安得與撻懶私哉。
撻 懶:(紹文復曰)卿留雲中時,已無還期。今我主放汝歸國,曾無以報,反間貳我君
臣哉。
(即令左右將王倫拘於河間以待報。)
(眾人即將王倫押赴河間去了。)
(紹文乃遣副使藍公佐還見高宗,議歲貢正朔誓命等事,及索河東士民之在南者
(。)
(藍公佐受命去訖,不提。)
(紹文以拘倫奏知熙宗,熙宗大喜曰)
熙 宗:卿真能了公事也。
(忽報張通古為使回,熙宗命召進。)
(通古入見熙宗,朝禮畢,熙宗)
熙 宗:卿為使中國,言許歸河南地,曾議貢禮回報乎?
通 古:宋之君臣以梓宮未還,河南本是故疆,多有不肯屈己受詔諭者。歲貢之命,臣所
未聞也。
熙 宗:(熙宗怒曰)不取河南,難雪吾恨矣。
通 古:(通古復奏曰)主公欲取河南地,即今宋置戍兵防守,尚及其部置未定,當議收
復。
(熙宗然之,命斡本為都元帥,大閱國中兵於祁州。)
(著令兀朮引兵十萬,自黎陽趨河南。)
(右監軍撒離喝部兵十萬,出河中趨陝西,分道入寇。)
(詔下,撒離喝等承命各領兵去訖。)
(時紹興十年五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