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 至 第一四〇

131**時間: 地點:
    (卻說金國遣李永壽、王翊朝見高宗,備奏)
高 宗:大金皇帝遣臣來與陛下議和。
勝 非:(帝曰)講和欲要何議?
高 宗:(永壽曰)大金謂中原士民有在江南者以還劉豫,黃河西北士民在於江南者還我
    大金。只以長江為界,江之南則為宋地,大江迤北則為齊地。
高 宗:待朕與臣議之,使命且回驛舍停止。
    (使者既退,帝召廷臣議和戰二策,或曰)
使 者:眾寡不敵,強弱已分,與之和漸可舒生靈之困,軍士亦得以解息也。
    (帝善其言。)
呂頤浩:昔太祖取天下,兵不過十萬人。今有兵士六七萬矣,比年韓世忠、張濬、陳思恭
    、張崇屢奏人有戰心,願決策北向。今之精銳皆中原人,恐久而消磨,他日難以
    舉事。
    (帝意方主和議,不從。)
    (呂頤浩因辭免,帝允其請。)
    (是時,虔、吉二州盜賊蠭起。)
    (吉州賊首彭友手下有李動天等十人,號為「十大王」。)
    (虔州賊首陳顒手下有羅閒十等,連眾數萬,循梅嶺分路剽掠廣、惠、英、韶四
    (州,南雄、南安、建昌、邵武四府,聲息甚緊,報到臨安行在所,高宗乃頒詔
    (專委岳飛征討。)
    (詔下江州,紹興三年夏四月也。)
    (岳飛奉詔,不辭炎暑,引張憲、徐慶、王貴等共一萬人馬前到吉州。)
    
    
132**時間: 地點:
    (卻說吉州賊彭友聽知岳飛部兵欲來征他,悉眾飛奔來迎,列成陣勢待之。)
    (遙望見大隊人馬,岳飛身披鎧甲,手執利槍,立於門旗下,謂彭友曰)
岳 飛:觀君一表,非賊類耶,何不返邪歸正,以圖善計?
    (彭友更不打話,躍馬舞刀直殺過來。)
岳 飛:誰先擒此賊?
    (張憲應聲而出,策馬舉刀抵住彭友。)
    (二人戰了數合,未分勝敗。)
    (岳飛見張憲勝不得彭友,一騎馳出,只兩合,將彭友捉於馬上。)
    (張憲揮兵掩殺,賊眾大敗,退保固石洞。)
    (岳飛將彭友囚之,下令軍中曰)
下 令:賊勢已離,不可緩攻,當乘勝剿除之。
    (遣敢死士疾馳登山。)
    (陳顒、李天王等佔據不定,驍將楊再興騰湧上來,一刀砍死陳顒。)
    (李天王驚慌不迭,被眾軍士並前殺之,賊黨大潰皆降。)
    (二州賊盜悉平,獲其降卒有老弱者二萬餘人,放歸田裡,選其精壯者盡編入伍
    (從軍,檢其金帛盡行給賞戰士。)
    (班師回江州,差人報捷於朝。)
    (高宗大悅,仍下詔命岳飛赴行在。)
    (岳飛得詔,令張憲、王貴等總戎事,自與子岳雲赴闕。)
    (第三十六回 宋高宗御駕親征)
    
    
133**時間: 地點:
    (卻說岳飛入朝,見高宗於內殿。)
    (高宗問其前後平賊之事,岳飛頓首拜謝,終不敢自矜其功,朝廷愈加敬重,封
    (岳飛為鎮南軍承宣使神武副軍都統制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封子岳云為武顯大
    (夫遙郡刺史。)
    (賞賜岳飛朝服、公服、戰袍各一套,又以大紅旗一面,帝手書「精忠岳飛」四
    (字賜之,凡出兵許用此旗豎立軍前,以警夷狄,激勵將士。)
    (岳雲亦有賜賚。)
    (岳飛父子謝恩退出。)
    (次日,岳飛連進二表,辭還岳雲封職,朝廷不准。)
    (飛又進表辭。)
    (表曰:神武副軍都統制江南西路制置使臣岳飛上言:臣先三 具表文辭免官職
    (岳雲武顯大夫遙郡刺史恩命事,奉聖旨已降指揮不允,不得再有陳情。)
    (臣聞正己然後可以正物,自治然後可以治人。)
    (臣冒寵恩榮,夙夜惶懼,惟恐檢飾修省有所未至,不足以服眾。)
    (如臣男雲始就義方,尚存乳臭,雖累經於行陣,曾未見於事功。)
    (比者荷蒙聖恩,遽遷優秩,在臣私念,實不遑處。)
    (臣庸懦無能,方將勉竭驚鈍,仰圖報稱,而自使其子受無功之賞,則臣飛不能
    (正己而自治,將何以率人哉!伏望陛下憐臣魯直,察臣愚聲早賜諭旨,收還誥
    (命。)
    (容臣男他日大立戰功,然後命之以官,亦未為晚,此實為臣父子之幸也。)
    (臣不勝激切震汗之至,伏取進止,謹言。)
    (大宋紹興三年七月日岳飛上言。)
    (又有表文上進。)
    (表曰:
    (  神武副軍都統制江南西路制置使臣岳飛上言:臣今年率領將士,討捕虔、
    (吉州界盜賊山寨數百餘座,其吉州盜賊彭友等,其徒數萬侵犯江西、湖南,其
    (虔州盜賊陳顒等,其徒亦有十餘萬眾,結為表裡,拒敵官軍,恃賴山險,侵犯
    (廣東、江西、江東、福建,沿邊郡縣皆被攻劫,縱橫往來者數年。)
    (臣奉聖旨提兵討之,雖正當盛暑,炎瘴交侵,而一時將士奮不顧身,爭先用命
    (,以獲平蕩。)
    (首領雖眾,並就生擒,一無遺類。)
    (向非賞罰明均,何以使人盡力如此?)
    (伏望朝廷特頒恩賞,庶使有以激勸兵將,緩急可以倚仗。)
    (謹具奏聞,伏候睿音。)
    (大宋紹興三年七月日岳飛上言。)
    (高宗覽表,深嘉其忠義,收回岳雲誥命,改授武翼郎。)
    (而賜白銀二千兩,給賞所部將士。)
    (高宗以臨安府為行宮,前後只是一殿,早晨朝見百官,謂之外朝;朝退,臣宰
    (會議政事,謂之後殿;飯後引見言事者,謂之內殿;遇雙日,講讀經書,謂之
    (講殿。)
下 令:(起居郎胡寅見朝廷常差使臣去金國,屈節講和,心甚不平,於內殿伏闕言事)
    臣思虜寇奸詐百端,請絕講和之議。修德養民,挑兵選將,以圖恢復中原,報前
    日之恨。卻將累年使臣齎去金銀緞疋,將來賞賜三軍,庶使奸虜還知我朝雪憤必
    爭之志。若能如此,皇陵可掃,二帝可還。,不能如此甘心僻居東南一隅,只是
    求和納款。欲使中原恢復,二聖北還,決不能得矣。想此虜賊,昔日震我皇陵,
    除我宗廟,遷虜二帝,劫辱后妃,佔據二京,殺戮百姓,實為陛下痛恨之仇也。
    自建炎元年至紹興三年,陛下每每卑辭厚禮,或指問安,或指迎請為名,而遣去
    使臣不知該幾多人矣!去的使臣曾有知二帝在於何處否?
      或曾見二聖之龍顏否?或曾探得賊情之真假否?或曾因求和得力而能息兵不
    南侵否?伏望陛下斟酌,果能如是否?自從求和之後,使臣還往於路無有虛日,
    則我邊關險隘可守去處,皆以失矣,陛下猶且不醒。今虜賊知我中國所重者在於
    聖父、聖母,所恨者在於劫辱后妃,所怕者在於用兵,以此虜人得肆奸詐,然後
    常許講和,使我加添金幣,則平我常年所懷之恨,穩我平日所怕之意,卻指地使
    我中國坐受其患。似這等事既已長久,天下人皆以朝廷從此必定改前所行,豈知
    陛下還出這等計!或者對陛下說『暫依此行』。臣見識雖淺,豈有大國之君厚費
    百姓脂膏,而屈己奉表稱臣於羯狗,而行此暫且之事乎?又或有對陛下說:『只
    要求得聖父、聖母回京,不得不如此』者。臣雖愚,不想此五六年間差了多少使
    臣去了,至今二聖不曾見他放將回來。這等奸詐,陛下亦可知矣。況今歲月既久
    ,虜情越密,必定無有可通之理。若還只依秦檜之謀,在廷眾議,則忠臣義士失
    志,而釀成後日之患,陛下不可不憂。
    (高宗見奏,下詔候眾臣議之。)
    (胡寅見帝銳於求和,不聽其諫,乃辭求外住,除邵州知州。)
    
    
134**時間: 地點:
    (卻說齊國劉豫差太子劉麟往金國乞兵南侵,金太宗見其所奏,與大太子粘罕計
    (議,正遇著四太子兀朮征西回來,再三說道南宋未可征伐。)
太 宗:為何未可征伐?
兀 朮:臣觀南宋帝星復明,況江南之地低濕,此幾年東征西討,人馬困乏,又曾沿路糧
    草未曾積攢,人馬雖去,只怕不得成功。
粘 罕:俺兄弟這幾年辛苦,意在偷安,不肯出兵,故如此說。
太 宗:天時不如地利。吾軍久駐南方,多生疫疾,兀朮所陳亦善。
    (遂不發兵,著令劉麟回本國見父皇,備言其事。)
    (劉豫見金國不肯出兵,又聞知岳飛人馬勢大,沿江堆積糧儲,則有復取中原之
    (意,心中恐懼。)
    (又使其姪劉猊齎表進奏金國父皇,備言)
岳 飛:南宋有岳飛父子驍勇,其鋒不可當。現今練兵選將,海運糧儲,不日過江來爭故
    地。父皇若不早為提備,明日河南、河北不可保也。伏願上國父皇以臣子力孤兵
    少,難為迎敵,乞命一將領兵從密州入海,抄昌國去奪海運糧船,再往明州去搶
    御船,直至錢塘江口紮祝臣卻領兵進奪江口,燒其戰船,逕奔臨安,與上國會兵
    圍臨安府,捉了宋主,方得江山一統,而無後慮。
    (金太宗准其所言,乃遣粘罕充左元帥,撻懶充右元帥,調發渤海漢兒軍五萬,
    (前去會兵滅宋。)
    (四太子兀朮曾知江南地勢險易,著令領前哨人馬,當日點選七萬金兵,離北地
    (望密州進發。)
    (次日辭朝,兀朮與其兄粘罕議曰)
兀 朮:不要聽劉豫說。我北方人只會騎馬射箭,不曾習學水戰,只從汴京路去。
    (粘罕依其議,以此不投密州,逕往汴京來會劉豫人馬同進。)
    (齊主設宴管待粘罕諸將,就命太子劉麟為左副元帥,其姪劉猊為右副元帥,領
    (兵十萬,與大金人馬分路南侵。)
    (金家粘罕領兵從泗州進發,來攻滁州,先使兀朮領兵前哨。)
    (齊家劉麟領兵從楚州進發,來攻衛州,先使來降賊首李成領兵往襄陽一 路上
    (以抵岳飛。)
    (兩家人馬離了本地,但見槍刀耀日,旗幟漫空,人馬隨處駐紮。)
    (沿江守將飛報臨安來,高宗大驚,與廷臣議曰)
高 宗:金兵與逆臣劉豫分兵南下,聲勢如此緊急,爾眾人有何良策?
兀 朮:(或奏)金兵勢大難敵,陛下莫若將鑾輿暫歸福建以避其鋒,候勤王之師勝,然
    後復回臨安。
    (高宗將從之,班部中轉過張濬奏曰)
高 宗:伏惟陛下未審前者避兵何處可安?驗之在前,警之在後。今日只可命將提兵,分
    頭抵殺,君臣協力,將士同心,方可免難。何又以走避為計?
    (高宗聞奏,心下猶疑。)
趙 鼎:(又轉過趙鼎)張濬所言是也。車駕駐此,待臣與諸將領兵前去抵之。兵若不勝
    ,陛下避之未晚。臣雖庸懦,亦當死報國家。
    (言訖兩淚交流,仰天歎曰)
仰 天:今我大宋堂堂之天下,豈無一個忠臣義士出力,而使君父無處潛身者乎?切思列
    聖撫養臣等將有二百年,閒居無事之時坐享富貴,今日朝廷有事,而無一人肯死
    君難,而與鳥獸何異?他亦人也,我亦人也;他亦命也,我亦命也;若能人人捨
    命忘生,有何不勝哉!
    (高宗聽了不覺淚下,謂鼎曰)
高 宗:朕因二聖遠留沙漠,以此只得求和而望二聖還朝。今日豈想逆虜放肆侵凌,朕當
    親率六師到於長江之上,與賊決一死戰。卿與張濬便與朕整點人馬,大開庫藏賞
    賜官軍,不可遲誤!
    (趙鼎只是數句衷腸,激動九重天子。)
趙 鼎:(趙鼎心中暗喜)只因我國累年怯懼,使此虜賊恣逆兇惡。今日得蒙聖斷親征,
    將帥必然奮勇,此去無不成功。臣當願效區區以圖報國。
    (於是帝付趙鼎專征之權;以張濬知樞密院事,先去江上整理諸路官軍。)
    (詔下,滿朝大小官員,臨安老幼,無不相慶。)
    (第三十七回 韓世忠鏖戰大儀)
    (紹興四年冬十月,趙鼎與張濬出於教場,操練諸軍。)
趙 鼎:(濬執趙鼎手曰)此行舉措,皆合人心。
趙 鼎:喻子才之功也。
    (鼎計有二十萬人馬,奏報朝廷。)
高 宗:(高宗謂群臣曰)朕今養兵數年,已夠二十萬,則不畏懼敵人。
謂群臣:(旁有侍御史常同奏曰)臣雖愚昧,未聞有二十萬兵而怕人者也。
    (高宗大喜,決意前征。)
張 濬:(張濬受命辭朝)伏願陛下星火差人去召岳飛,領兵渡江入淮會兵退虜。臣自往
    鎮江,督召劉光世、韓世忠等與兀朮決日交兵。陛下以大軍出平江取齊。
    (高宗准其奏,即差內侍齎書,疾忙前去宣召岳飛;一邊差官領兵護送後宮妃後
    (盡去溫州,上船入海,投奔福建泉州,暫且停止。)
趙 鼎:(趙鼎又怕高宗親征之意有變)陛下養兵將有十年,用他正在今日。聞知聖駕親
    征,無不欣悅用命。陛下之心若有少懈,即使人心離散,大江之險則不能保。此
    江若被虜賊得了,我這江南之地無可靠也,陛下當熟思之。先年只因失了大江之
    險,聖駕直到海濱,無可歸矣。
    (高宗聞其所言,泣謂鼎曰)
高 宗:非惟朕無所歸,累及隆祐太后、妃嬪皆不知下落。今朕決意親征,卿當激勵諸將
    盡忠為國。
    (趙鼎再拜以謝。)
    (時高宗駕起臨安府,諸將各擁重兵,分道而進:江東淮南路兵,命劉光世率領
    (;鎮江建康淮東路兵,命韓世忠率領;荊南、岳、鄂、潭、鼎灃、貴六州並漢
    (陽兵,命張俊率領;江西路舒州、蘄州兵,命岳飛率領;利州路兵,命吳玠率
    (領;明州沿海兵,命郭仲荀率領。)
    (趙鼎分調以定,內廷一班文武並隨御駕親征,高宗)
高 宗:可先遣魏良臣使金,陳兩國利害,然後示兵。
趙 鼎:(胡鬆年奏曰)既與決戰,何必再通使命?
高 宗:(帝曰)二聖在彼,若猶如前不悛,朕決與卿等直抵沙漠,剿絕丑類,而迎回車
    駕也。
    (竟遣行。)
高 宗:(帝又以)惟韓世忠一路,朕當以手敕命之駐兵揚州,以候迎朕。
趙 鼎:世忠兵屯鎮江,正當金人來路,豈可移之。聖上更宜裁詳。
    (帝不從,下詔遣使馳報世忠。)
    
    
135**時間: 地點:
    (卻說韓世忠在鎮江得高宗駐揚州手敕,感泣曰)
世 忠:主憂如此,臣子何以生為?
與部下:(遂聚部下)君上御駕親出,兀朮約金聶兒孛堇兵出江上。若吾大軍進駐揚州,
    長江必為虜得,則江南之地何以為計?
    (正猶豫間,忽報朝廷遣魏良臣通使金國,迳由鎮江。)
    (世忠聞此消息,以手加額)
以手加:此天賜吾機會也。
    (眾將問計將安出?世忠)
世 忠:近日金聶兒孛堇屢欲窺睨鎮江,以吾屯紮在此,不敢即來也。世忠預畫此策,使
    子牙再出,諸葛復生,金人亦逃不出吾圈套也。
    (眾皆未信。)
    (世忠因命部下撤去軍中炊爨,待良臣至,以乾糧給之。)
    (眾人得令,盡去其炊爨,示以匱乏之意。)
    (良臣入見世忠。)
    (世忠與之交論片時,因謂)
因 謂:近來與金兵交戰,儲積已空,未有甚禮供給。且目下君命移師駐揚州事急,使臣
    寬容。到金國雖決,君上欲激勵示師江上,勿以朝廷自屈為辭,實社稷幸也。
    (魏良臣不悅,即辭世忠,急上馬馳去。)
    (又報趙鼎奏准:即日金人入寇,詔世忠暫停駐揚州,命移守長江,以扼虜兵來
    (路。)
    (世忠見旨,度良臣已出境,即喚統制解元吩咐曰)
世 忠:承州高郵縣北門當敵人之衝,爾可領三千軍守於此,以候金人之步騎。
因 謂:(又喚董收曰)與你鐵騎二千,屯紮天長縣亞鳥口橋,敵人戰敗必然奔走那條路
    ,等他人馬過一半,令兵截出,可獲全勝。
    (解元、董收各領計去了。)
    (世忠分撥已定,自提騎兵二萬,揚言移師揚州,其實駐大儀以當敵騎。)
    (伐木為柵,斷其歸路。)
    (令蘇勝列五 陣於江口,設伏兵四千,多張五色旗幟,金兵來到,從中擊之。
    ()
    (著霍武領二千勁卒,各持長斧利刃,背嵬埋伏,聞鼓聲即起。)
    (二人依計而去,不在話下了。)
    
    
136**時間: 地點:
因 謂:(卻說魏良臣迳至金軍中,先見聶兒孛堇,具知使金陳說利害)令爾國罷兵息爭
    。
世 忠:(聶兒孛堇問曰)爾從中國來,宋師動靜如何?
因 謂:(良臣對曰)近日過鎮江,已見韓世忠軍中乏食,甲士略無鬥志,朝廷又命之移
    師駐揚州,良臣來時,彼亦準備起行矣。
    (聶兒孛堇聞世忠退,大喜,即起兵至江口,距大儀五里,旗幟漫江,聲勢甚銳
    (。)
    (聶兒孛堇遣驍將撻不野、副將撒孔兒領鐵騎擁過五陣東。)
    (時值冬初,清早大霧迷空。)
    (世忠探知敵人薄陣,傳小麾鳴鼓。)
    (蘇勝聽得,引四千精兵截出江口,旗色與金人旗雜出,喊聲大舉。)
    (撻不野正不知哪裡軍來,情知中計,急引眾騎退回。)
    (蘇勝一匹馬突入中軍,霍武從山嵬引勁卒殺來,兩下夾攻,金兵大敗,首尾不
    (能相救。)
    (聶兒孛堇引大眾殺回原路,被韓世忠騎兵截住,金兵慌亂,陷於泥澤中者不可
    (勝數。)
    (世忠驅勁騎四面蹂躪之,人馬俱斃。)
    (聶兒孛堇死戰殺出,正遇撻不野。)
世 忠:(不野曰)江淮四下難出,大王可速奔承州而走。
    (聶兒孛堇引敗眾急走承州。)
    (霍武部下各持長斧利刃邀擊,上砍步騎,下斲馬足。)
    (撻不野力抵霍武,戰未數合,撻不野戰騎先倒,墜於馬下,宋軍向前捉了。)
    (聶兒孛堇殺出重圍,走到高郵地界,日已當年,解元已設伏水軍,夾河而陣。
    ()
    (聶兒孛堇與撒孔兒走到,忽一派鼓聲,河口伏兵齊起,聶兒孛堇驚慌不迭。)
    (解元一騎突來,撒孔兒跑馬挺槍直奔解元。)
    (二馬相交,只一合,斬撒孔兒為兩段,殺死金兵於河中者無數。)
    (聶兒孛堇刺斜而走,解元揮兵追殺。)
    (聶兒孛堇走出天長,被董收一軍攔住去路又殺一陣。)
    (聶兒孛堇止剩得五千騎,漏夜急走北去。)
    (韓世忠大軍直追至淮而回。)
    (是役,金人驚潰相蹈溺死者六七萬人,俘撻不野驍虜以下二百餘人,掠獲輜重
    (衣甲不可勝計。)
    (世忠收集各處人馬,眾將俱問)
世 忠:撫鎮以二萬步騎當金人方張之勢,如何料敵若是審也?
世 忠:虜賊屢遣人探吾虛實未知其的,不敢動兵。魏良臣為人最?,不忠於朝,今使金
    國,必先見敵以我軍中罄闕及移師事報知聶兒孛堇。孛堇的信之動兵,吾預備幾
    路皆敵人所必走,是以勝也。
    (眾皆拜服。)
    (世忠遣人以捷報。)
    (高宗聞捷音大喜,群臣入賀,帝曰)
謂群臣: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
世 忠:(沈與求奏曰)自建炎以來,將士未嘗與金人迎敵一戰。今世忠連捷,其功不細
    。
    (論者以此舉為中興武功第一。)
    (第三十八回 岳飛兩戰破李成)
    
    
137**時間: 地點:
    (卻說岳飛聞劉豫欲順流而下,李成既陷襄陽等六郡,又欲自江西陸行趨浙江,
    (與楊么會。)
    (具本奏襄陽等六郡為恢復中原根本,今當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玻李成遠遁,
    (然後加兵湖、湘,以殄群盜。)
    (帝以謂趙鼎,鼎曰)
趙 鼎:知上流利害無如飛者。
    (朱勝非亦言襄陽國之上流,不可不急齲帝即下詔江西路命岳飛進兵。)
    (飛承詔提兵至蘄州,聞知齊將京超以兵佔據,其人驍勇,號為萬人敵。)
    (岳飛兵馬渡江,船至江心,謂諸將)
謂諸將:我若不擒此賊,再不過此江矣。
    (岳飛兵到,京超知岳飛名聲,只閉城堅守。)
    (岳飛躍馬繞城遠遠看了一遭,到城東北角,見了大喜。)
    (轉過來城下見京超在於城上,岳飛乃使張憲於城下問之曰)
岳 飛:爾本受我聖朝厚恩,為何跟著叛臣劉豫造反?
    (京超無言可對。)
謂諸將:(他部下劉楫向前對曰)今日各為其主,不必多言。
    (張憲回,以劉楫言告知岳飛。)
    (岳飛正怒,聞有軍正來說)
岳 飛:過了江來,後運未至,軍中缺糧。
岳 飛:糧料還有多少?
居 正:(軍正曰)只夠一日支應。
岳 飛:明日打開城便有糧。
    (次日黎明,謂諸將)
謂諸將:我等人馬渡江北來,後運未至,前有敵兵固城以拒,後有大江,爾眾等今日各當
    奮力,攻開此城,方才得食。用命者賞,不用命者誅!
    (言畢揮兵鼓噪而進,著令敢死士五百逕奔東北城角,士卒皆疊肩而上,一時間
    (把城奪了。)
    (京超見城陷,無處可逃,投崖身死。)
    (殺戮虜卒,屍與天王樓俱高。)
    (生擒劉楫,到於帳下問之。)
    (劉楫乞命,飛曰)
岳 飛:我與爾各為其主,不可耍。
    (腰斬於市。)
    (遂復蘄州,分兵前去克復郢州、隨州。)
    (岳飛兵馬到襄陽,遇著齊將李成引兵出城四十里迎戰,人馬俱靠江岸立營。)
    (岳飛勒馬於門旗下見之,顧謂諸將曰)
岳 飛:此賊比先常輸與我,我今料他離我一二年,想必見事頗多,與先前必不同,豈知
    此賊今日動靜,還只如舊。且步兵利在險阻之地,騎兵利在平川之地,今日此賊
    卻將騎兵擺在江岸險阻之地,步兵擺在平川曠野之地,他便有十萬之兵,何足懼
    哉!
    (乃舉鞭指與張憲、岳云)
岳 飛:爾二人領著步兵二千,.各執長槍,攻其右之騎隊。
    (又指與牛臯、王貴)
王 貴:爾二人領著騎兵二千,攻其左之步隊。
    (岳飛自領人馬來攻中軍。)
岳 飛:(又戒眾將曰)今日攻李賊比前日不同,他有虜寇慣戰人馬在內,須當謹慎。
    (張憲等領了軍令,分頭前去。)
    (三處兵喊聲競起,一齊攻入。)
    (李成支抵不住,大敗而走。)
    (岳飛驅動後軍追殺,投入江水死者不知其數。)
    (李成敗走,遂克復襄陽府。)
岳 飛:(岳飛具奏)金賊所愛,惟子女金帛,志已驕惰。劉豫僭偽,人心終不忘宋。如
    以精兵二 十萬,直搗中原,恢復故疆,誠易為力。襄陽、隨、郢地皆膏腴,苟
    行營田,其利為厚。臣候糧足,即過江北剿戮敵兵。
    (時方重深入之舉,高宗悅,和其請,而營田之議自是興矣。)
    (是時,韓世忠田金陵,王之奇田兩淮,岳飛田鄂州,吳玠田梁、洋。)
    
    
138**時間: 地點:
    (卻說岳飛大軍進鄧州屯紮,聞知李成投奔金營,乞兵來取鄧州,粘罕使副將劉
    (合孛堇領西番人馬與李成來到,列陣於西地,上下距營三十里,迎敵宋軍。)
    (岳飛喚過張憲、牛臯謂之曰)
岳 飛:爾領本部兵從光化路進抄,出敵人之後。
岳 飛:(二人引兵去了,又使趙雲、李寶)爾引兵從橫林埋伏,候敵人過半,從中截殺
    。吾自引兵策應。
    (趙雲、李寶領計去了。)
    (著令徐慶、岳雲部鐵騎五千,橫衝其陣。)
    (次日,岳飛擺開陣勢,策馬持槍,跑出陣前,大罵)
岳 飛:背天在逆,今日休走!
    (番將高仲舞刀躍馬迳取岳飛,岳飛約退數十步,只一合,將高仲生擒馬上。)
    (徐慶、岳雲一支鐵騎兵從橫衝出,將金陣分作兩截,前後各不能相顧,大敗四
    (散而走。)
    (宋軍喊聲追殺,李成、劉合孛堇抵敵不住,拚死殺奔橫林,被張憲、牛臯抄出
    (,又殺一陣,金兵死者不可勝數。)
    (李成、劉合孛堇正走間,兩下伏兵齊起,金鼓喧天,大叫)
牛 臯:虜賊早早納降!
    (劉合孛堇、李成驚慌無措,棄了坐下馬,爬山逃走,降其番兵無數。)
    (岳飛鳴金收軍,克復鄧州。)
    (襄、漢悉平,川、陝路道方得進通貢稅。)
    (差人齎本報奏行在。)
    
    
139**時間: 地點:
    (此時高宗駕至平江府,聞岳飛捷音,龍顏大喜,謂樞密胡鬆年曰)
高 宗:朕雖素知岳飛行兵最有紀律,猶不知能如此料敵。
岳 飛:(鬆年對曰)只因行兵有紀律,然後可以破敵。三軍懼我者必贏,畏敵者必敗,
    古有是言也。
    (帝乃遣內侍齎銀合茶藥賞岳飛,並給賞軍士銀兩幣帛,及賜御札,催促岳飛提
    (兵東下,解廬州圍。)
    (詔曰:敕岳飛:近來淮上探報緊急,朕甚憂之,已降指揮督卿全軍東下。)
    (卿夙有憂國愛君之心,可即日引道兼程前來。)
    (朕非卿到終不安心,卿宜悉之。)
    (故敕。)
    (十一月十七日付岳飛。)
    (岳飛承詔,領兵迳到廬州。)
    (虜將烏撒孛堇催督二萬番兵,正在攻擊城池,聽得岳飛統人馬來到,即列開寨
    (壁而待。)
    (岳飛先遣牛臯領數百騎悄出陣前,以精忠旗豎起,大喊)
岳 飛:虜賊有強者,早出對敵!
    (金兵見精忠繡旗展開,大驚不戰而退。)
    (岳飛看見陣動,謂眾將曰)
岳 飛:虜情多狡,乘其人無鬥志,可以追之,明早不敢來也。若縱其去,明日復來,又
    費力矣。
    (牛臯得令,與張憲、董先引鐵騎追殺。)
    (金兵大敗,自相蹂踏踐死及斬首者約有數千人,奪獲馬匹兵器無數。)
    (岳飛兵勢大震,遂解廬州圍。)
岳 飛:襄陽等六郡人戶闕牛糧,乞陛下量給官錢。其欠官私錢帛者,悉免之。自金兵殘
    破後,百姓流離失所,各散為盜者,處處如是。聖明可頒詔,著令州府縣官至誠
    招撫。朝廷以其多得流亡者,優之以重賞。庶使黎民得以就業,盜賊亦可屏息也
    。
    (高宗允奏,升岳飛清遠軍節度使,湖北洛、荊、襄、潭州制置使,神武後軍都
    (統制;封武昌縣開國子。)
    (差內侍齎御札到軍前撫問岳飛。)
    (詔曰:敕岳飛:卿義勇之氣,震怒無前。)
    (長驅濟江,威聲遠暢。)
    (宜奮揚於我武,務深得於敵情。)
    (既見可乘之機,即為搗虛之計。)
    (眷茲忠略,豈非朕言?深念勤勞,往加撫問。)
    (故敕。)
    (十二月二十付岳飛。)
    (岳飛接詔謝恩,不在話下。)
    
    
140**時間: 地點:
    (卻說金師聶兒孛堇戰敗於韓世忠,渡淮北歸。)
    (時撻懶兵屯泗州,兀朮屯竹?鎮,被世忠阻扼。)
    (兀朮會撻懶,遣人以書幣見世忠約戰。)
    (世忠得兀朮約戰檄書,與眾將議曰)
與 眾:兀朮雖屢挫,其人驍勇,亦勁敵也。彼眾本不利於水戰,是以不能取勝。
      今欺我眾寡莫敵,長驅欲出鎮江,為中國深寇。爾諸將各宜謹慎,把截江口
    險要去處,金人決難以濟。
諸 將:(眾將曰)宣撫軍令,誰敢怠慢!
世 忠:(世忠又喚過麾下王愈及兩伶人謂之曰)兀朮常先禮而後兵,吾付爾三人黃橘、
    苦茗答之。若見兀朮,且言張樞密督兵鎮江,未暇以其情勞慰。
    (王愈與兩伶人辭世忠,迳至兀朮軍中,呈上黃橘、苦茗,具知張樞密留鎮江視
    (師鎮撫,未有盛禮報謝。)
    (兀朮聞張濬在鎮江調兵,謂來人曰)
兀 朮:張樞密謫貶嶺南,何得乃在此?
    (王愈於袖中取出張濬所下文書示之。)
    (兀朮變色,著令王愈等回,與部下)
與部下:韓世忠機變百出,張樞密親臨鎮江,吾此一回必不利矣。莫若退師歸金國,另作
    良圖。
    (即令體探虛實起行。)
    (第三十九回 議防邊李綱獻策)
    (是時高宗在平江,因虜兵來近,欲渡江親自決戰。)
趙 鼎:敵人遠來,利在速戰。當時便與爭鋒,雖是上策,然劉豫不視自來,只使其子劉
    麟領兵到此。即日張濬催督四路兵出,敵人自不暇為謀矣,何勞至尊與其決戰耶
    。
    (高宗依其奏,即手敕令岳飛引兵東下。)
    (兀朮聞知岳飛提兵東下,韓世忠把住江口,計無所施,與大太子粘罕商議回兵
    (。)
    (正遇十二月天氣,連日陰晦,彤雲四合,不覺落下大雪。)
    (怎見得:彤雲密布,撒梨花柳絮,飛舞樓台俏似玉。)
    (向紅爐暖閣,院宇深沉,廣排筵會聽笙歌,猶未徹。)
    (漸覺輕寒,透簾穿戶,亂飄僧舍,密灑歌樓,酒帘如故。)
    (想樵人山逕迷蹤路,料漁人收綸罷鉤歸南浦。)
    (路無伴侶,是孤村寂寞,招颺酒旗斜處。)
    (南軒孤雁過,嚦嚦聲聲,又無書度。)
    (見臘梅枝上嫩蕊,兩兩三三微吐。)
    (大太子粘罕見營中兩雪交積,輜重衣甲皆濕,又值四路盡是宋軍邀截,糧道不
    (通,野無所掠,與眾人殺馬而食。)
    (蕃、漢軍各生怨憤,因謂兀朮曰)
因 謂:兵法云:盛暑嚴寒,皆不出兵。
      值此大雪,軍士乏食,且又饋餉不繼,吾察部下各無鬥志,決難駐留。可將
    人馬分作前後二隊退回,免被宋人制也。
    (兀朮正在猶豫間,忽金國使命來到,報說金主病篤,著令大太子、四太子等作
    (急回兵,囑付後事。)
    (粘罕、兀朮聞此消息,即下令漏夜起營北回。)
    (眾人得令,拔寨出離泗州而去,不在話下。)
    (齊太子劉麟、劉猊探知粘罕退去,自度孤兵不能獨留,亦棄輜重而遁。)
    (哨馬報知行在,高宗聞虜兵已退,謂趙鼎曰)
高 宗:近來將士致勇爭先,諸路帥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
因 謂:(鼎謝曰)皆出聖斷,臣何力之有焉。
高 宗:(帝復問曰)金人傾國南侵,眾臣無不恐懼,卿獨言不足畏,何也?
趙 鼎:金兵雖大,皆劉豫告討將來,非其本心,戰必不肯用命,以是知其不足畏也。
    (會張濬來見,帝語濬曰)
張 濬:趙鼎真宰相也!
      此天使來助朕中興,實為宗社之福也。
趙 鼎:乘今虜寇已退,陛下須頒詔廣彩天下之言,預為恢復中原之計。
    (高宗允其奏,下詔以先前宰相議攻戰備禦措置綏懷之方以聞。)
    (是時,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李綱上書曰:陛下勿以敵退為可喜,而以仇敵未報為
    (可憤。)
    (勿以東南為可安,而以中原未復、神州赤縣陷為敵國為可恥。)
    (勿以諸將屢捷為可賀,而以軍政未修、士氣未振、倘使強敵得以潛逃為可虞,
    (則中興之期可指日而俟。)
    (議者或謂敵馬既退,當遂用兵為大舉之計。)
    (臣竊以為生理未固而欲浪戰以僥倖,非制勝之術也。)
    (今朝廷以東南為根本,將士暴露之久,財用調度之煩,民力科取之困,苟不大
    (修守備,痛自料理,先為自固之計,何以能萬全而制敵?議者又謂敵既退,當
    (自保據一隅,以苟目前之安。)
    (臣謂祖宗境土,豈可坐視淪陷,不務恢復?若今歲不征,明年不戰,使敵勢益
    (張,而吾之所糾合精銳士馬,日以耗損,何以圖敵!唯宜於防守既固,軍政既
    (修之後,即議攻討,乃為得計。)
    (其守備之宜,則當料理淮甸、荊、襄以為東南屏蔽。)
    (夫六朝之所以能保有江左者,以強兵巨鎮盡在淮南、荊、襄間也。)
    (今當以淮南東西及荊、襄置三大帥,屯重兵以臨之,分道偏師進守支郡。)
    (加以戰艦水軍,上連下接,自為防守。)
    (敵馬雖多,不敢輕犯。)
    (東路以揚州為帥府,而以江東財用給之;西路以廬州為帥府,而以江西財用給
    (之;荊、襄以襄陽為帥府,而以湖北財用給之。)
    (徐議營田,使之贍養。)
    (假以歲月則藩籬成,守備之宜,莫大於是矣。)
    (然後可以議攻戰之利。)
    (亦當分責於諸路大帥,如淮東西之帥,則當責以收復京東西路;荊襄之帥,則
    (當責以收復京西南北路;川陝之帥,則當責以收復陝西五路。)
    (此事雖若落落難合,然在陛下聖意先定於中,而以至誠不倦,決斷行之,蓋無
    (不可成之理。)
    (至於擇將之方,治兵之政,車馬器械之制,號令賞罰之權,兵家皆有成法,無
    (待於言。)
    (而戰陣之間,因敵決勝,臨事制度者,兵無常刑,又不可預圖也。)
    (臣願竊以為獻者,在勿失機會而已。)
    (若夫措置之方,則臣願先定駐蹕之所。)
    (今鑾輿未復舊都,莫如權宜且於建康駐蹕,控引二浙,襟帶江、湖,運漕錢谷
    (無不便利。)
    (然淮南有藩離形勢之固,然後建康為可都,願陛下與二三大臣熟計之。)
    (綏懷之略,則臣願先為自治自強之計,使中原陷溺之民知所依,先益堅戴宋之
    (心。)
    (又曰:臣竊觀陛下臨御,迨今九年,國不辟而日蹙,軍不立而日壞。)
    (將驕而難御,卒惰而未練。)
    (國用匱而無贏餘之畜,民力困而無休息之期。)
    (使陛下憂勤雖至,而中興之效邈乎無聞,則群臣誤陛下之故也。)
    (陛下觀近年以來所用之臣,慨然敢以天下之重自任者幾人?平居無事,小廉曲
    (謹似可無過。)
    (忽有擾攘,則錯愕無所措手足,不過奉身以退,天下憂危之重,委之陛下而已
    (。)
    (有臣如此,不知何補於國而陛下亦安取此?夫用人如用醫,必先知其術業可以
    (已病,乃可使之進藥,而責成功。)
    (今不詳究其術業,而姑試之,則雖日易一醫,無補於病,徒加疾而已。)
    (大概近年間暇則以和議為得計,而以治兵為失策。)
    (倉卒則以退避為愛君,而以進御為誤國。)
    (上下偷安,不為長久之計。)
    (天步艱難,國勢益弱,職此之由。)
    (今天啟宸衷,悟前日和議退避之失,親臨大敵,天威所臨,使北軍數十萬之眾
    (震怖不敢南渡,潛師宵奔,則和議之興治兵,退避之與進御,其效概可見矣。
    ()
    (然敵兵雖退,未大懲創,安知其秋高馬肥,不再來擾我疆場,使疲於奔命哉?
    ()
    (且退避之策可暫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
    (退下則失一步,退一尺則失一尺。)
    (往時自南都退而至維揚,則河北、河東、關陝失矣。)
    (自維揚退而至江浙,則京東西失矣。)
    (萬一有敵騎南牧,將復退避,不知何所適而可乎!航海之策,萬乘冒風濤之險
    (,此又不可之尤者。)
    (惟當於國家間暇之時,明政刑、治軍旅、選將帥、修車馬、備器械、峙糗糧、
    (積金帛,敵來則御,俟時而奮,以光復祖宗之大業,此最上策也,臣願陛下自
    (今以往,勿復為退避之計。)
    (夫古者敵國善鄰,則有和親,仇仇之邦,鮮復遣使。)
    (今金人造釁之深,知我必報,其措意為何如?而我方且卑辭厚帛,屈體以求之
    (,其不推誠以見信決矣!器幣禮物所費不貲,使軺往來,坐索士氣,而又邀我
    (以必不可從之事,制我以必不敢為之謀,是和卒不成而徒為此擾擾也。)
    (非特如此,於吾自治自疆之計動輒相妨,實有所害。)
    (臣願自今以往勿復遣和議之使。)
    (二者既定,擇所當為者一切以至誠為之。)
    (俟吾之政事修、倉廩實、府庫充、器用備、士氣振,力可有為大議大舉,則兵
    (雖未交,而勝負之勢決矣。)
    (惟陛下正心以正朝廷百官,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分,則是非明,賞罰當,自然
    (藩方協力,將士用命,雖強敵不足畏,逆臣不足憂,此特在陛下方寸間耳。)
    (帝賜詔褒諭之,而不能用。)
岳 飛:(岳飛上疏曰)即今二寇不戰而退,國中必有內難。臣願以妻李氏、長子岳雲、
    次子岳雷送赴行在為質,臣乞會合諸將,乘此機會掩殺劉豫,收復兩京,庶快平
    生之志,以盡臣子之職。
    (上覽其言,不聽。)
    (第四十回 詔岳飛征討湖寇)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