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  至  第四〇

31**時間: 地點:
    (且說那張院公抱著師金保等師馬都不來,逕往府前去尋,見開封府門首有屈鼓
    (,張院公遂上前連打三下,守軍報知包爺。)
包 公:(包公吩咐)不許驚他,可領進來。
    (守軍領命,引張院公到廳前。)
包 公:所訴何事?
    (張院公逐一從頭將師家受屈事情說得明白。)
包 公:這五歲孩兒如何走脫?
張院公:因為思母啼哭,領出買糕與他吃,得以逃得性命。
包 公:師馬都何在?
張院公:他起早來告狀,並無消息。
    (包公知其故,便著張院公去西牢看驗死屍,張院公看見是師馬都,放聲大哭。
    ()
    (包公沉吟半晌,即令備馬到城隍廟來,當神祝道)
包 公:限今夜三更,要放師馬都還魂。
    (祝罷而回。)
    (也是師馬都命不該死,果是三更復甦。)
    (次日,獄卒報知包公,喚出廳前問之,師馬都哭訴被孫文儀打死情由。)
    (包公吩咐只在府裡伺候,思量要賺趙王來東京,心生一計,詐病在牀,不出堂
    (數日。)
    
    
32**時間: 地點:
    (那日,仁宗知道了,即差御院醫官來診視。)
田夫人:(包夫人)大尹病得昏沉,怕生人氣,免見罷。
包 公:(醫官道)可將金針插在臂膊上,我在外面診視,即知其症。
    (夫人將針插在屏風上,醫官診之,脈全不動,急離府奏知去了。)
包 公:(包公與夫人議道)我便詐死了,待聖上問我臨死時曾有什事吩咐,只道:『惟
    薦西京趙王為官清正,可任開封府之職。
    (』次日,夫人將印綬入朝,哭奏其事,文武盡皆歎息。)
仁 宗:既死時薦御弟可任開封府之職,當遣使臣前往迎取趙王。
    (一面降敕差韓、王二大臣御祭包大尹,是時使命領敕旨前往河南。)
    (進趙王府宣讀聖旨已畢,趙王聽了,甚是歡喜,即點起船隻,收拾上任。)
    (不覺數日,到東京入朝。)
仁 宗:包文正臨死薦你,今朕重封官職,照依他的行事。
    (趙王謝恩而出。)
    (次日,與孫文儀擺列鑾駕,十分整齊,進開封府上任。)
    (行過南街,百姓懼怕,各各關門。)
趙 王:(趙王在馬上發怒道)你這百姓好沒道理,今隨我來的牌軍在路上日久,欠缺盤
    纏,人家各要出綾錦一匹。
    (家家戶戶搶奪一空。)
    (趙王到府,看見堂上立著長幡,左右稟道)
趙 王:是包大尹棺木尚未出殯。
趙 王:(趙王怒道)我選吉日上任,如何不出殯?
    (張龍、趙虎報與包公。)
    (包公吩咐二人準備刑具伺候,乃令夫人出堂見趙王說知,尚有半月方出殯。)
    (趙王聽了,怒罵包夫人不識方便,罵不絕口。)
    (旁邊轉過包公,大喝聲)
包 公:認得包黑子否?
    (趙王愕然。)
    (包公即喚過張龍、趙虎,將府門關上。)
    (把趙王拿下,監於西牢,孫文儀監於東牢。)
    (次日升堂,將棺木抬出焚了,東、西牢取出趙王、孫文儀兩個跪在階下,兩邊
    (列著二十四名無情漢,將出三十六般法物,持起聖旨牌,當廳取過師馬都來證
    (,將狀念與趙王聽了。)
    (趙王尚不肯招,包公喝令極刑拷問。)
    (趙王受刑不過,只得招出謀奪劉都賽殺害師家滿門情由。)
    (次及孫文儀,亦難抵諱,招出打死師馬都情弊。)
    (包公疊成文案,擬定罪名,親領劊子手押出趙王、孫文儀到法場處斬。)
    (次日,上朝奏知,仁宗撫慰之道)
仁 宗:朕聞卿死,憂悶累日。今知卿蓋為此事詐死,御弟及孫文儀擬罪允當,朕何疑焉
    。
    (包公既退,發遣師馬都寧家;劉都賽仍轉師家守服;將趙王家屬發遣為民,金
    (銀器物,一半入庫,一半給賞張院公,以其有義能報主冤也。)
    (第十二則 石獅子)
    
    
33**時間: 地點:
    (話說登州管下一個地名市頭鎮,居民稠密,人家全靠河岸築房。)
    (全鎮為惡者多,行善者少。)
    (惟有鎮東崔長者好善佈施,不與人爭。)
    (娶妻張氏,性情溫柔,治家勤儉。)
    (所生一子名崔慶,年十八歲,聰明穎達,父母惜如掌上之珠。)
張 氏:(忽一日有個老僧來家抄化道)貧僧是五台山雲遊僧家,聞府中長者好善,特來
    化齋飯一餐。
    (崔長者整衣冠出,請那僧人入中堂坐定,崔長者納頭便拜道)
長 者:有失遠迎,萬勿見罪。
僧 人:(那僧人連忙扶起道)貧僧不識進退,特候員外見一面。
    (長者大悅,便令做齋飯款待僧人,極其豐厚。)
    (長者席上問其所來,僧人答明)
僧 人:雲遊到此,要見員外有一事稟知。
長 者:(長者舉手請道)上人若要化緣或化齋,老拙不敢推阻。
僧 人:足見長者善心。貧僧不為化緣而來。即日本處有洪水之災,員外可預備船隻伺候
    走路,敬以此事告知,餘無所言。
    (長者聽罷,連連應諾,便問道)
長 者:洪水之災何時當見?
僧 人:但見東街寶積坊下那石獅子眼中流血,便要收拾走路。
長 者:既有此大災,當與鄉里說知。
僧 人:你鄉皆為惡之徒,豈信此言;就是長者信我逃得此難,亦不免有苦厄累及。
長 者:苦厄能喪命否?
僧 人:無妨,將紙筆來,我寫幾句與長者牢記之。
長 者:(寫道)天行洪水浪滔滔,遇物相援報亦饒;只有人來休顧問,恩成冤債苦監牢
    。
    (長者看了不解其意。)
僧 人:後當知之。
    (齋罷辭去,長者取過十兩花銀相贈。)
和 尚:貧僧雲遊之人,縱有銀兩亦無用處。
    (竟不受而去。)
    (長者對張氏說知,即令匠人於河邊造十數隻大船。)
    (人問其故,長者說有洪水之災,造船避災。)
    (眾人大笑。)
    (長者任眾人譏笑,每日令老嫗前往東街探石獅子有血流出否。)
    (老嫗探看日久,往來頻數,坊下有二屠夫問其緣故,老嫗直告其故。)
    (二屠待嫗去,自相笑道)
長 者:世上有此等癡人,天旱若是,有什麼水災?
      況那獅子眼孔裡哪討血出!
    (一屠相約戲之,明日宰豬,用血灑在石獅眼中。)
    (是日老嫗看見,連忙走回報知,長者即吩咐家人,收拾動用器物,一齊搬上船
    (。)
    (當下太陽正酷,熱氣蒸人。)
    (等待長者攜得一家老幼登船已畢,黃昏左側,黑雲並集,大雨滂沱,三晝夜不
    (息,河水湧入市頭鎮,一時間那人民的居屋流蕩無遺,溺死二萬餘人。)
    (正因鄉民作孽太過,天以此劫數滅之,止有崔長者夫婦好善,預得神人救之。
    ()
    
    
34**時間: 地點:
    (那日長者數十大船隨洪水流出河口,忽見山岩崩下,有一初養黑猿被溺不能起
    (,長者即令家人取竹竿接之,那猿及岸得生而去。)
    (船正行間,又見一樹流來,有鴉巢在上,新乳數鴉飛不起,長者又令家僮取船
    (板托之,那鴉展開兩翼各飛將去了。)
    (適有灣處,見一人被浪激流下來,口喊叫救命,長者令人接之,張氏)
張 氏:員外豈不記僧人所言遇人休顧之囑。
長 者:物類尚且救之,況人而不恤哉。
    (竟令家僮取竹竿援之上船,遂取衣與他換。)
    (忽次日雨止,長者乃令家僮回去看時,只見洪水過去,盡成沙丘,惟有崔長者
    (房屋,雖被浸損,未曾流蕩。)
    (家僮報知,長者令工人修整完備如前,攜老幼回家。)
    (同鄉鄰里後來陸續歸來,十有一二而已。)
    (長者問那所救之人願回去否?那人哭道)
長 者:小人是寶積坊下劉屠之子,名劉英,今被水沖,父母不知存亡,家計盡空,情願
    為長者隨行執鞭之人,以報救命之恩。
長 者:你既肯留我家下,就作養子看待。
    (劉英拜謝。)
    (時光似箭,日月如梭,長者回家不覺又半載。)
    (時東京國母張娘娘失去一玉印,不知下落。)
    (仁宗皇帝出下榜文,張掛諸州,但有知玉印下落者,官封高職。)
長 者:(忽一夜崔長者夢見神人說)今國母娘娘失落玉印,在後宮八角琉璃井中。上帝
    以君有陰德,特來說與你,可著親兒子去報知,以受高官。
    (長者醒來,將夢與妻子說知。)
    (忽家人來報,登州衙門首有榜文張掛,所說與長者夢中之言相同。)
    (長者甚喜,欲令崔慶前去奏知受職。)
張 氏:只有一子,豈肯與他遠離。富貴有命,員外莫望此事。
劉 英:(劉英近前見父母道)小兒無恩報答,即是神人報說,我情願代弟一行,前往京
    都報知,倘得一官半職,回來與弟承受。
    (長者歡然,準備銀兩,打點劉英起程。)
    (次日,劉英相辭,長者再三叮嚀)
長 者:若有好事,休得負心。
    (劉英領諾而別,上路往東京迸發。)
    (不一日來到京城,逕來朝門外揭了榜文,守軍捉見王丞相。)
    (劉英先通鄉貫姓名,後以玉印下落說知,王丞相即令牌軍送劉英於館驛中伺候
    (。)
    (次日,王丞相入朝奏知,仁宗召宮中嬪妃問之,娘娘方記得,因中秋賞月,夜
    (闌,同宮女在八角琉璃井邊探手取水,誤落井中。)
    (遂令官監下井看取,果有之。)
    (仁宗宣劉英上殿,問其何知玉印之由。)
    (劉英不隱,直以神人夢中所報奏知。)
仁 宗:想是你家積有陰德。
    (遂降敕封英為西廳駙馬,以偏後黃娘娘第二公主招之。)
    (劉英謝恩,不勝歡喜。)
    (過數日,朝廷設立駙馬府與劉英居住,當下劉英一時顯達,權勢無比,就不思
    (想舊恩了。)
    
    
35**時間: 地點:
    (卻說崔長者,自劉英去後將近兩月,日夜思量消息。)
    (忽有人自東京來,傳說劉英已招為駙馬,極其貴顯。)
    (長者遂吩咐家人小二同崔慶赴京。)
    (崔慶拜辭父母,往東京進發。)
    (不一日來到東京,尋店歇下。)
    (次日,正訪駙馬府,那人道)
長 者:前面喝道:駙馬來矣。
    (崔慶立在一邊候過了道,恰好劉英在馬上端坐,昂昂然來到。)
    (崔慶故意近前要與相認,劉英一見崔慶,喝聲)
劉 英:誰人衝我馬頭?
    (便令牌軍捉下。)
劉 英:(崔慶驚道)哥哥緣何見疏?
劉 英:(劉英怒道)我有什麼兄弟?
    (不由分說,拿進府中,重責三十棍。)
    (可憐崔慶,被打得皮開肉綻,兩腿流血,監入獄中。)
    
    
36**時間: 地點:
    (此時小二在店中得知主人被難,要來看時,不得進去。)
    (崔慶將其情哀告獄卒,獄卒憐而濟之。)
    (崔慶原是富家,每日肉食不絕,忽牆外一猿攀樹而入,手持一片熟羊肉來獻。
    ()
    (崔慶俄然記得,此猿好似我父昔日洪水中所救者,接而食之。)
    (猿去,過了數日又將食物送進來,如此者不絕。)
    (獄卒見了,知其來由,歎道)
小 二:物類尚有恩義,人反不如。
    (自是隨其來往。)
    (又一日,牆外有十數烏鴉集於獄中,哀鳴不已。)
小 二:(崔慶亦疑莫非是父所救者,乃對鴉道)爾若憐念我,當代我捎書信一封寄回我
    父。
    (那鴉識其意,都飛向前。)
    (慶即向獄卒借過紙筆修了書,係於鴉足上,即飛去。)
    (不數日,已飛到其家,正值崔長者與張氏正在說兒子沒音信之事,忽鴉飛下,
    (立於身邊。)
    (長者驚疑,看鴉足上係一封書,長者解下看之,卻是崔慶筆跡,內具劉英失義
    (及獄中受苦情由。)
    (長者看罷大哭,張氏問知其故,遂痛哭道)
張 氏:當初叫你莫收留他人,果然恩將仇報,陷我兒子於縲紲之中,怎能得出?
長 者:鳥獸尚知仁義,彼有人心,豈得如此負恩之甚?我只得自往東京走一遭,探其虛
    實。
張 氏:兒受苦,作急而行。
    (次日,崔長者準備行李,辭妻赴京。)
    (數日,已到東京,尋店安下。)
    (清早,正值出街坊問消息,忽見家人小二,身穿破衣,乞食廊下,一見長者,
    (遂抱之而哭,長者亦悲,問其備細。)
    (小二將前情述了一遍,長者不信,要進府裡見劉英一面。)
    (小二緊緊抱住,不放他去,恐遭毒手。)
    (忽報駙馬來了,眾人都迴避,長者立廊下候之。)
    (劉英近前,長者叫道)
長 者:劉英我兒,今日富貴不念我哉!
    (劉英看見,認得是崔長者,哪裡肯顧盼他,只做不見。)
    (長者不肯休,一直隨馬後趕去,不料已閉上府門,不得進去。)
長 者:(長者大恨道)不認我父子且由則可,又將我兒監禁獄中受苦。
    (即投開封府告狀。)
    (正值包公行香轉衙,長者跪馬頭下告狀。)
    (包公帶入府中審問,長者哀訴前情,不勝悲慼。)
    (包公令長者只在廊下居止,即差公牌去獄中喚獄卒來問)
包 公:有崔慶否?
長 者:(獄卒復道)某月日監下,獄裡飲食不給,極是狼狽。
    (包公遂令獄卒散誕拘之。)
    (次日,差人請劉駙馬到府中飲酒。)
    (劉英聞包公請,即來赴席。)
    (包公請入後堂相待,吩咐牌軍閉上府門,不許閒雜人等走動。)
    (牌軍領命,便將府門閉上,然後排過筵席。)
    (酒至半酣,包公怒道)
包 公:緣何不添酒來?
長 者:(廚下報道)酒已盡了。
包 公:(包公笑道)酒既完了,就將水來斟亦好。
    (侍吏應諾,即提過一桶水來。)
包 公:(包公令將大甌先斟一甌與劉英道)駙馬大人權飲一甌。
    (劉英只道包公輕慢他,怒道)
劉 英:包大尹好欺人,朝廷官員誰敢不敬我?哪有相請用水當酒!
包 公:休怪休怪,眾官要敬駙馬,偏包某不敬。今年六月間尚飲一河之水,一甌水難道
    就飲不得?
    (劉英聽了,毛髮悚然。)
    (忽崔長者走近前來,指定劉英罵道)
長 者:負義之賊!今日負我,久後必負朝廷。望大人作主。
    (包公便令拿下,去了冠帶,拖倒階下,重責四十棍,令其供招。)
    (劉英自知不是,吐出實情,招認明白。)
    (包公命取長枷係於獄中。)
    (次日,具疏奏知。)
    (仁宗宣召崔長者至殿前審問,長者將前事奏知一遍,仁宗稱羨道)
仁 宗:君子重義如此,親子當受爵祿,朕明日有旨下。
    (長者謝恩而退。)
    (次日,旨下:劉英冒功忘義,殘虐不仁,合問死罪;崔慶授武城縣尉,即日走
    (馬赴任;崔長者平素好善,敕令有司起義坊旌之。)
    (包公依旨判訖,請出崔慶,換以冠帶,領文憑赴任而去,長者同去任所。)
    (是冬將劉英處決。)
    (第十三則 偷鞋)
    
    
37**時間: 地點:
    (話說江州城東水寧寺有一和尚,俗姓吳名員城,其性風騷。)
    (因為檀越張德化娶南鄉韓應宿之女蘭英為妻,多年無子心切,懇請求嗣續後,
    (每遇三元聖誕,建設醮祠;凡朔望之日專請員城在家裡誦經。)
    (員城見蘭英貌美,欲心常動,意圖淫奸。)
    (晚轉寺中,心生一計。)
    (次日,遇德化往外,假討齋糧為由來至張家,賄托婢女小梅,求韓氏睡鞋一雙
    (,小梅悄然竊出與之。)
    (員城得鞋,喜不自勝,回到寺中,每日捧著鞋沉吟無奈。)
    (適次日張檀越來寺議設醮事,員城故將睡鞋一隻丟在寺門,德化拾起,心甚驚
    (疑。)
    (既與員城話畢,歸家大怒,狠究睡鞋,遂將韓氏逐回母家,經官休退。)
    (員城聞知計就,潛計逃回西鄉太平原,改姓名為馮仁,蓄髮二年。)
    (值應宿將蘭英改嫁,仁買求鄰居汪欽,逕往韓宅求姻。)
    (宿與欽素交好,遂允其姻。)
    (令擇吉過聘,刻期畢姻。)
    (欽回覆馮仁,即納彩親迎,逕成婚配。)
    (倏忽韶光掣電,時光正值中秋佳節,月色騰輝,樂聲鼎沸。)
仁 宗:(夫婦對飲於亭,兩情交暢,馮仁樂飲沉醉,攜妻而笑道)昔非小梅之功,安有
    今日之樂。
    (韓氏心疑,詢其故,仁將前情一一說出。)
    (韓氏聽了,敢怒而不敢言。)
    (身雖遭仁計襲,心恨馮仁刻骨。)
    (酒罷仁睡,時至三更,自縊而亡。)
    (次日,韓應宿聞知,正欲赴縣伸冤告狀,適遇包公出巡江州,應宿便寫狀呈告
    (。)
    (呈為滅節殺命事:痛女蘭英嫁婿張德化為妻,久調琴瑟,無愧唱隨。)
    (禍遭惡僧吳員城即今更名馮仁者,窺女艾色,買婢竊鞋,陷女私情,致婿堅持
    (七出之條;念女實無一生之路,特原其素抱貞節,又見其事無實據,姑自狐疑
    (,權為收養。)
    (豈惡蓄髮改名,托鄰求配。)
    (身實不知,誤遭奸計。)
    (忽於昨夜威逼身亡,而冤不白,上祈秉三尺之威嚴,天網不漏,惡必萬斬始甘
    (心。)
    (哀哀上告。)
    (那時馮仁亦捏虛情抵訴,包公即將兩人收監。)
    (其夜,坐在後堂,忽然一陣黑風侵入。)
包 公:是何怨氣?
    (既而有一女子跪在堂下,包公)
包 公:你是何處人氏?有什冤屈?直對我說。
    (那女子即將前情訴說一遍,忽然不見。)
    (次日,包公坐堂,差張龍、薛霸去獄中取出韓、馮二人審問,即將馮仁捆打,
    (追究睡鞋之事。)
    (馮仁心驚色變,俯首無詞,只得直招。)
    (包公將馮仁家產入官,判斷馮仁抵命。)
    
    
38**時間: 地點:
    (自此韓氏之冤得伸,遠近快之。)
    (第十四則 烘衣)
    
    
39**時間: 地點:
    (話說東京離城二十里,地名新橋,有一富人姓秦名得,娶南村宋澤之女秀娘為
    (妻。)
    (那秀娘性格溫柔,幼年知書,年十九歲嫁到秦門,待人御下,調和中饋,甚稱
    (夫意。)
    
    
40**時間: 地點:
    (一日秦得表兄有婚姻之期,著人來請秦得,秦得對宋氏說了,逕赴約而去。)
    (一連留住數日,宋氏懸望不歸,因出門首探望。)
    (忽見一僧人遠遠而來,行過秦宅門首,見宋氏立在簾子下,僧人只顧偷眼視之
    (,不提防石路凍滑,一跤跌落於沼中。)
    (時冬月寒冷,僧人爬得起來,渾身是水,戰慄不能當。)
    (秀娘見而憐之,叫他人來在舍下坐定,連忙到廚下燒著一盆火出來與僧人烘著
    (。)
    (那僧人滿口稱謝,就將火烘焙衣服。)
    (秀娘又持一甌熱湯與僧人飲。)
    (秀娘問其從何而來,和尚)
和 尚:貧僧居住城裡西靈寺,日前師父往東院未回,特著小僧去接,行過娘子門首,不
    覺路上冰凍石滑,遭跌沼中。今日不是娘子施德,幾喪性命。
秀 娘:你衣服既乾,可就前去。倘夫主回來見了不便。
    (僧人允諾。)
    (正待辭別而行,恰遇秦得回來,見一和尚坐舍外向火,其妻亦在一邊,心下大
    (不樂。)
    (僧人懷懼,逕抽身走去。)
僧 人:(秦得入問娘子)僧人從何而來?
    (宋氏不隱其故。)
僧 人:(秦得聽了怒道)婦人女子不出閨門,鄰里有許多人,若知爾取火與僧人,豈無
    議論!我秦得是個清白丈夫,如何容得你不正之婦?即今速回母家,不許再入我
    門!
    (宋氏低頭不語,不能辯論,見夫決意要逐她,沒奈何只得回歸母家。)
    (母親得棄女之由,埋怨女身不謹,惹出丑聲,甚輕賤之。)
    (雖是鄰里親族,亦疑其事,秀娘不能自明,悔之莫及,累日憂悶,靜守閨門不
    (出。)
    (不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母家一年有餘。)
    (那僧人聞知宋氏被夫逐出,便生計較,離了西靈寺,還俗蓄髮,改名劉意,要
    (圖娶宋氏。)
    (比發齊,遂投裡嫗來宋家議親。)
僧 人:(裡嫗先見秀娘之父說道)小娘子與秦官人不睦,故以醜事壓之,棄逐離門,不
    過兩月,便娶劉宅女為室。如此背恩負義之人,顧戀他什麼?
      老妾特來議親,要與娘子再成一段好姻緣,未知尊意允否?
其 父:(其父笑道)小女不守名節,遭夫逐棄,今留我家也得安靜。
      嫁與不嫁由她心意,我不做主張。
    (裡嫗遂入見其母親,說知與小娘子議婚的事。)
其 父:(其母歡悅,謂嫗道)我女兒被逐來家有一年餘,聞得前夫已婚,往日嫌疑未息
    ,既有人議婚,情願勸我女出嫁,免得人再議論。
    (裡嫗見允,即回報劉意,劉意暗喜。)
    (次日,備重聘於宋家納姻。)
    (秀娘聞知此事,悲哀終日,飲食俱廢,怎奈被母所逼,推托不過,只得順從。
    ()
    (花燭之夜,劉意不勝歡喜,親戚都來作賀,待客數日,劉意重謝裡嫗不提。)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