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 至 第一七〇

161**時間: 地點:
    (那日長者數十隻大船隨洪水流出河口,忽見山岩崩下,有一初養黑猿被溺不能
    (起,長者即令家人取竹竿接之而渡。)
    (那猿及岸,得生而去。)
    (船正行間,又遇一樹木流來,有鴉巢在上,新乳數鴉飛不起,被水浸之將死,
    (長者又令家童取船板托之而爭。)
    (那鴉展開翼各飛將去亍。)
    (適有灣處,見一人披浪激流下來,叫道救命。)
    (長者聽得,即令人接之。)
張 氏:員外豈不記僧人所言,遇人休顧之囑?
長 者:物類尚且救之,況人而不恤哉!
    (竟令家童取竹竿援之上船,遂取衣服與換。)
    (日晚,那長者十數大船作一連,自然轉入蘆港中,若有神助。)
    (崔長者遂留止其處。)
    (次日雨止,太陽開霽,長者乃令家童回去看時,只見洪水過處,盡成砂丘,惟
    (有崔長者房屋雖被浸損,未曾流蕩。)
    (家童報知長者。)
    (長者令工人修整所居完備,仍前攜老幼回家安居。)
    (未過一月,諸用俱全,同鄉鄰里復歸者十有一二而已。)
    (長者做一筵席,拜謝天地祖宗。)
    (一家長幼相聚而飲酒中,長者問那所救之人欲願回去否,那人哭道)
長 者:小人是寶積坊下劉屠之子,名劉英,今災父母不知存亡,家地罄空,歸則無投,
    情願為長者隨行執傘之人,以報救命大恩。
長 者:(長者大悅)爾既肯留我家下,就作養子看待。爾是我兒,大當居長。
    (劉英拜謝。)
    (時光似箭,日月如梭,長者回家,不覺又有半載。)
    (時東京朝廷裡宮中國母張娘娘失去一玉印,不知下落,宦官奏過仁宗皇帝,出
    (下榜文,張掛諸州:但有知玉印下落者,官封以高職。)
    (自榜文張掛各處後,忽夕,崔長者夢見神人說與)
長 者:朝廷東宮張娘娘失落一玉印,在後宮八角琉璃井中,上帝以君有陰德,特來說與
    ,可著親兒子去報知,以受高官。
    (及長者醒來,將夢與妻子說知,忽家人來報,登州衙門首有榜文張掛,所說與
    (長者夢中言同。)
    (長者甚喜,謂張氏云)
長 者:想是祖先有靈,後當出貴人,可令崔慶前去奏知受職。
張 氏:只有一子,豈肯與之遠離?富貴有命,員外莫望此事。
劉 英:(劉英近前見父母云)小兒無恩報答,既是神人報說,我情願代弟一行,前赴京
    都奏知。倘得一官半職,回來與小弟承受。
    (長者歡然,準備銀兩,打點劉英起程。)
    (次日,劉英相辭,長者再三叮嚀)
長 者:若有好事,休得負心。
    (劉英領諾而別,上路望東京進發。)
    (不則一日,來到京城,尋個客店安下。)
    (次日飯後,逕來朝門外揭了榜文。)
    (守軍捉見王丞相體問。)
    (劉英先通鄉貫姓名,然後以玉印失落說知。)
    (王丞相大喜,即令軍牌送劉英於館驛中伺候。)
    (次日王丞相入朝奏知仁宗。)
    (仁宗宣宮中嬪妃問之。)
    (娘娘方記得因中秋賞月夜闌,同宮女於八角琉璃井邊,國母探手取水,誤落井
    (中。)
    (及令宮女下井看取,果有之。)
    (仁宗宣劉英上殿,既問其如何知玉印之由。)
    (劉英不隱,直以神人夢中所報奏知。)
仁 宗:(仁宗悅云)想是爾家積有陰德。
    (便問英幼曾讀書否。)
    (英對以未入書堂,不曾學。)
仁 宗:既爾未曾讀書,監政之職難為。
    (遂降敕封英為駙馬,以偏後黃娘娘第二公主招之。)
    (劉英謝恩,不勝歡喜。)
    (過數日,朝廷設立駙馬府與劉英居。)
    (當下劉英一時顯赫,權勢無比,就不思量舊恩矣。)
    
    
162**時間: 地點:
    (卻說崔長者自劉英去後,將兩個月,朝夕懸望消息不到。)
    (忽一日,有人自東京來,傳說劉英已招為附馬,極其貴顯,長者即日吩咐家人
    (小二同崔慶赴京。)
    (慶拜辭父母,望東京進發。)
    (正是:此行莫道圖榮貴,惹出艱危險喪身。)
    (崔慶與小二自離家後,在路行程將有四十餘日,不則一日,來到東京。)
    (崔慶尋店安下,次日訪問駙馬府,人告之云)
小 二:前面喝道,駙馬來矣。
    (崔慶立在一邊,候過了道,恰見劉英在馬上端坐,昂昂然來到。)
    (崔慶故意近前,要與相認。)
    (劉英見崔慶,喝聲)
劉 英:誰人衝我馬頭?
    (便令軍牌捉下。)
劉 英:(崔慶驚道)哥哥緣何見疏?
劉 英:(劉英怒云)我有甚麼兄弟?
    (不由分說,拿進府中,重責一十欄杆棍。)
    (可憐崔慶打得皮開肉綻,兩腿血流。)
    (英令監入獄中。)
    (正是古人言不差: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當下崔慶被收於獄中,舉目無親,飲食皆絕。)
    (比及小二在店中得知主人被難,要來看時,不能進矣。)
    (崔慶將其情哀告獄卒,獄卒憐而濟之。)
    (奈何崔慶富驕之兒,一旦受此苦楚,怎生忍得?正在饑渴之際,思得肉食,忽
    (牆外一黑猿攀樹而入,手持一片熱羊肉來獄中見崔慶,拜將羊肉而獻。)
小 二:(崔慶俄然記得)此猿是吾父昔日洪水中所救者。
    (接而食之。)
    (猿去,過數日又將物食進來,如此者不絕。)
小 二:(獄卒問崔慶而知其由,乃歎息云)物類尚有恩義,人有不如之矣。
    (自是隨其來往。)
    
    
163**時間: 地點:
    (一日,牆外有十數隻烏鴉集於獄中,哀鳴不已。)
    (崔慶亦疑莫非是父所救者,乃云)
拯 乃:爾烏鴉若憐念我,當代吾帶書一封歸與吾父。
    (那鴉識其意,都飛向前。)
    (慶即問獄卒借紙筆修了書,係於烏鴉足上。)
    (飛去不十數日,已飛到其家。)
    (正值崔長者與張氏廳上說兒子沒音信之事,忽鴉飛下立於幾邊。)
    (長者驚疑,看鴉足上係一封書,長者解下開念之,卻是崔慶筆跡,內具劉英失
    (義及獄中受苦情由。)
    (長者讀罷大哭。)
    (張氏問其故,長者說知。)
張 氏:(張氏悲痛云)當初叫爾莫收留此人,果然恩將仇報,陷我兒子於縲紲之中,怎
    能得出?
長 者:鳥獸尚知其義,彼有人心,豈得如此負恩之甚!我只得自往東京走一遭,探取虛
    實。
張 氏:兒受苦,作急而行。
    (次日,崔長者準備行李,辭妻赴京。)
    (正值殘冬天氣,路上朔風撲面,寒凍難進。)
    (正是:馬車聲中離客慘,滿林紅葉倍行情。)
    (長者一日已到東京,尋店安下,侵早正待出街訪問消息,忽見家人小二身穿破
    (服,乞食於廊下。)
    (小二一見長者,近前)
近 前:小人受苦覓食。
    (遂抱之而哭。)
    (長者亦悲,問其備細,小二將前情逐一訴了一遍。)
    (長者不信,要進府裡見劉英一面。)
    (小二緊緊挽住,不與其去,恐遭毒手。)
    (忽報駙馬來矣,眾人都迴避,長者立廊下候之。)
    (劉英近前,長者叫云)
長 者:劉英我兒,今享富貴,不念我哉?
    (劉英舉頭看見,認得是崔長者,哪裡顧他。)
    (長者不肯休,一直隨馬後趕去,遂被閉上府門,不得進矣。)
長 者:(長者大恨云)不認我父子且由你,何又將吾兒監係獄中受苦?
    (即投開封府告狀。)
    (正值包拯行香轉衙,長者跪馬頭下狀。)
    (拯收得帶回府中審問。)
    (長者哀訴前情,不勝悲感。)
    (拯令長者只在府廊下居住,即差公牌去獄中喚獄卒來問)
長 者:有崔慶否?
近 前:(獄卒復云)某日月監下獄裡,飲食不給,極是狼狽。
    (拯審得明白,令獄卒散誕拘之。)
    (次日差人請劉駙馬到府中飲酒。)
    (劉英聞包拯有請,即來赴席。)
    (拯延入後堂相待,吩咐軍牌云)
拯吩咐:今日我要判理崔慶獄事,爾等緊守府門,不許閒雜人走動。
    (軍牌領諾,便閉上府門,然後抬過筵席。)
    (拯推劉英坐上,英辭不敢當。)
拯 乃:上位之親,當坐。
    (英笑而就位。)
    (酒至半酣,便不再斟。)
拯 乃:(拯故怒云)緣何不添酒來?
拯吩咐:(廚下報云)酒已盡矣。
拯 乃:難得有請駙馬,既沒酒,可將水來斟亦美。
    (侍吏應諾,即提過一桶水。)
拯 乃:(拯令用大甌來斟,先持一甌與劉英道)駙馬大人,權飲一甌。
    (劉英只道拯怠慢他,怒云)
劉 英:包太尹好欺人,朝廷官貴,誰敢不敬我劉某,哪有相請而用水當酒者耶?
拯 乃:駙馬休怪,眾官要敬駙馬,偏包某不敬。今年六月你尚要飲一河之水,一甌水卻
    飲不得?
    (劉英聽罷,毛髮悚焉。)
    (忽崔長者近前,指定劉英罵道)
長 者:負義之賊,今日負我,久後必負朝廷,望大人作主。
    (拯便令拿下劉英,去了官帶,施於階下,責之四十棍,監令供招。)
    (劉英自知行得不是,實情吐出,招認明白。)
    (拯取長枷係於獄中。)
    (次日具疏奏知仁宗。)
    (仁宗宣召崔長者至殿前審問。)
    (長者以前事奏知一遍。)
    (仁宗稱羨長者之重義如此,親子當受爵祿,朕明日有旨下。)
    (長者謝恩而退。)
長 者:(次日旨下)劉英冒功忘義,殘虐不仁,合問死罪。崔慶授武城縣尉,即日走馬
    赴任。崔長者平素好善,敕令有司起義坊旌之。
    (包拯判訖,請出崔慶,換以冠帶,領文憑赴任而去。)
    (是冬將劉英處決。)
    (都下傳此,皆稱崔長者夫婦好善,終得善報。)
    (劉英屠戶之子,噁心不除,終受惡報。)
    (包公之判何其嚴明哉!)
    (第六十回 究巨蛙井得死屍)
    (斷云:
    (  義者含冤蛙代雪,奸人償命罪難逃。)
    (包公一鞠明秋鑒,千載聲名在案曹。)
    
    
164**時間: 地點:
    (話說浙西某縣,在城有一人,姓葛名洪,家世富實,積穀於東西二莊甚廣焉。
    ()
    (葛洪為人最是重善,而仁德及物。)
    (忽一日,有田翁攜得一籃生蛙,來賣與葛洪,葛問)
葛 洪:田翁此蛙從何得來?
長 者:(田翁云)今日行過龍王廟前窟中,遇此蛙在彼飲水,被我罩得來送與主人。
葛 洪:難得你送來賣我。
    (便令安童取過上等錢七十文給之。)
    (其安童入內取錢與田翁,田翁受之而去。)
    (安童攜那生蛙進入廚下,葛洪吩咐留之明日待客。)
    (是夜,葛洪持燈入廚下,忽聽似有眾人喧鬧之聲。)
葛 洪:(葛洪疑怪道)家人各已出外房安歇了,如何喧鬧之聲不息?
    (遂向水缸邊聽之,其聲出自缸中。)
    (葛洪揭開視之,卻是一缸生蛙在內喧哄。)
葛 洪:(葛洪思道)今日田翁所得其物,言聚於龍王廟前窟裡,彼地極是靈異,且我平
    素不忍食生物,此物著異,寧忍烹之乎?
    (次日侵早,令安童將此蛙放於龍王潭中去了。)
    (不到兩月間,有葛洪之友,乃邑東陶興,為人狠毒,吝才譎詐,獨知奉承於葛
    (,以此葛洪亦不疏之。)
    
    
165**時間: 地點:
    (一日,葛洪令人請得陶興來家,置酒待之。)
    (飲至半酣,葛洪於席中對興云)
葛 洪:吾與賢弟交契多年,常以知己事商議。今有一事,欲與賢契商議以決可否?
陶 興:小弟家貧,多得賢兄照顧,若遇事有代得力處,雖水火之中亦不避,何有不可,
    但說無隱。
葛 洪:非為別事,我承祖上之業,頗積餘財,欲待收此貨物前往西京走一遭,又慮程途
    修阻,我將問術士吉凶,若允前行,當令賢弟相陪。
葛 洪:(興聞其言,便欲起意,故作笑容答道)賢兄要往西京,特問術士之可否,見得
    極是,只恐尊嫂知覺,不允兄行矣,徒費心機。
葛 洪:若許吾行,嫂阻不得我。
陶 興:石板橋頭有胥先生,推占極靈,雖與決之。然今日將晚,明旦約兄前行。
    (酒罷,竟辭而去。)
    (興歸家,歡喜造化來到。)
    (次日天未曉,先來石橋見胥先生,與之約云)
先 生:少刻葛某來占卦,爾只管以好言許他,我自得重謝。
    (言罷而去。)
    (胥正疑惑間,恰值葛某同陶興來到橋頭見胥術士。)
    (葛長揖,便以出往之事問其吉凶。)
    (胥術士應命,禱囑罷,擲落金錢,得一歸昧卦,其實不祥。)
    (胥術士欲待明說之,見陶以目送視,胥乃云)
陶 興:此卦中平,仍君去之無妨。我且寫下占辭,細玩牢記便是。
    (其辭云:欲問前程事可疑,底深十丈慮君樓。)
    (同途有意誠非伴,萬事由天數莫移。)
    (胥寫畢,葛洪受記,酬了卦錢,與興回至家下議之。)
陶 興:胥術士許君仍行無妨,何用疑乎?
陶 興:(葛某然之,約興云)此去盧家渡十七日旱路,方下船一望水程而去,爾先於盧
    家渡等候,某日我裝載便來。
    (興辭之去了。)
    (比及葛洪妻孫氏知其事,欲堅阻之,而洪行貨已發離本地矣。)
    (臨起身,孫氏以子年幼猶欲勸之。)
葛 洪:吾意已決,多則一年,少則半載便回,爾只要謹慎門戶,看顧幼子,餘無所囑。
    (言罷逕登程而別。)
    (孫氏掩住雙眸,悵恨轉入閏中。)
    (正是:不是餞程無美酒,多因行客去匆忙。)
    (比及陶興先在盧家渡等了七日,方遇葛某來到,陶某不勝之喜,裝貨物於舡上
    (,便生著計較,謂葛云)
陶 興:今天色漸晚,與尊長前村飲幾杯再回渡口投宿,明日早開舡。
    (葛某依其言,即隨興向前村黃家店買酒而飲,陶興連勸幾杯,雲不覺醉去。)
    (黃昏左側,興促之回舡中歇。)
    (葛某飲得甚醉,同陶興回到新興驛,路旁有一口古並,深不見底,忖興道)
陶 興:此處好下手。
    (探視四顧無人,用手一推,葛洪措手不及,跌落井中。)
    (可憐平素良善,今日非命亡身。)
    (陶興既謀了葛洪,連忙回運載舡中,喚覓艄子,次日侵早開舡去了。)
    (及興到得西京,轉賣其貨,值價騰湧,倍得利息而還。)
    (將銀兩留起一半,竟送到葛家見嫂孫氏。)
    (孫氏一見陶興回來,便問)
陶 興:叔叔既轉,葛兄如何不回?
陶 興:葛兄且是好事,逢店飲酒,但聞勝境,便去遊覽,已同歸至汴河,遇著相知,攜
    之登監某寺。我不耐煩,著先令帶銀兩回交尊嫂收之,不數日便轉。
    (孫氏信之,遂備酒待之而去。)
    (過二日,陶興要遮掩其事,生一計較,密令土工拾死人坑裡取得死不多時之屍
    (,丟在汴河口,將葛某往常所係錦囊縛在腰間。)
陶 興:(第三日逕來葛宅見孫氏報知)尊兄連日不到,近聽得過來者道,汴河口有一人
    渡水溺死,暴屍沙上,莫非葛兄?可令人往視之。
    (孫氏聽罷大驚,忙令安童去看時,認其面貌不似,及搜取身上,腰間係錦囊,
    (遂解下回報孫氏道)
拯聽罷:主人面貌腐爛難辨,惟腰間係一物,特解來與主母看。
拯聽罷:(孫氏一見錦囊,頓時悲泣)此物吾母所制,夫出入常帶不離,死者的是葛某無
    疑矣。
    (舉家哀傷,乃令親人前去,用棺木盛貯訖。)
    (陶興看得葛家作超度功果完滿後,逕來見孫氏,撫慰之云)
陶 興:死者不能復生,尊嫂只小心看顧姪兒長大便了。
    (孫氏深感其言。)
    (將近一年餘,陶興謀得葛之資本,置成大家,自料其事再無人舉知者矣。)
    
    
166**時間: 地點:
    (一日,包拯因省風謠,經過浙西,來到新興驛歇馬。)
    (正坐公廳前,見一生蛙,兩目睜視,似有告狀意。)
    (拯疑怪,著公牌隨蛙行去,離公廨一里許有廢井,那蛙遂跳入井中不復出。)
    (軍牌回覆於拯,拯道)
拯 疑:井裡必有緣故。
    (即喚里社令工人下開探取,見一死屍,拯急命係弔上來驗之,顏色未變。)
    (及勘問裡人曾認得此屍是哪裡人,皆不能識。)
    (拯疑枉死,令搜身上,有一紙新給路引,上寫鄉頭姓名明白。)
    (拯記之,即差李超、張昭二人,逕到某縣拘得親人來問,已云)
二 人:某日因過汴河口被水溺死。
二 人:(拯審問愈疑)彼道已溺死,卻又地井裡,安得一人有二處死之理?
    (再喚其妻來問之,孫氏訴與前同。)
    (拯令認其屍,孫氏見之,抱而痛哭,稱指)
其 妻:正是妾之真夫也。
拯 疑:彼溺死者何又說是爾夫?
其 妻:(孫氏云)得夫錦囊認之,故不疑矣。
    (拯令看身上有錦囊否,及孫氏尋取,不見錦囊。)
    (拯細詢其夫來歷,孫氏將原日同陶興往東京買賣之情訴明。)
拯 疑:必是興謀殺,解囊係他人之死,取信於爾,瞞了此事。
    (復差李、張前去拘得陶興到公廳根勘。)
    (陶興初則不肯招,拯令取死屍來證之,興驚懼難抵,只得供出謀殺之情。)
    (拯疊成文案,問陶興償命,追家財給還孫氏。)
    (判訖,拯將得蛙代夫伸冤之事說知孫氏,孫氏乃告以其夫在日放蛙之由。)
拯 疑:豈爾夫一念之善及於物,故蛙亦以重報乎?
    (仍遣孫氏帶將夫骸骨歸葬。)
    (後來葛洪之子讀書登科,官至節度使。)
    (包公之神千古不泯矣。)
    (第六十一回 證盜而釋謝翁冤)
    (斷云:
    (  盜殺謝妻成枉獄,包公決斷智如神。)
    (千年案牘堪留記,萬里青天到處明。)
    
    
167**時間: 地點:
    (話說揚州離城五里,有一地名吉安鄉,有一人姓謝名景,家以農為業,頗置根
    (基。)
    (乞養一子,名謝幼安,婚得城裡蘇明之女為媳婦。)
    (蘇氏過謝家門後,且是賢惠,敬於公姑,處事有方,大稱姑意。)
    (忽一日,蘇氏有房姪蘇宜來其家探親,謝幼安以其無賴之徒,甚怠慢之,宜懷
    (恨而去。)
    (未過半月間,-幼安往東鄉看管耕種,路遠未回家宿。)
    (是夜有賊名李強,驀知幼安不在家,乘黃昏入蘇氏房中躲伏。)
    (將及夜半,李某盜取其婦首飾,正待開房間走離,被蘇氏發覺,急叫有賊。)
    (李懼遭捉,抽出一把尖刀,刺死而去。)
    (比及天明,謝景夫婦起來,見媳婦房門未閉,乃問)
拯 乃:今日仍早,緣何內房便開了?
    (喚聲不應。)
    (其姑特進房中問之,見著死屍倒在地上,血污滿身,驚而視之,卻是媳婦被人
    (所殺,大叫云)
問 之:禍哉!誰盜入房中殺死媳婦,偷取首飾而去?
    (謝景聽罷,慌張無措,正不知賊是誰人。)
    (及幼安莊上回來,不勝悲哀。)
    (父子根勘殺人者十數日,不見下落。)
    (鄰里亦疑是事。)
    (蘇家不明,只懷疑婿家自在緣故,指被盜所殺。)
    (蘇宜深恨往日慢他之仇,陳告於劉太尹處,指告謝某欲淫於媳,不從殺之以滅
    (口。)
    (劉尹審狀,拘得謝景來衙根勘之。)
    (謝某直訴以被盜殺死,奪去首飾之情。)
    (及劉尹再審,鄰里卻道此事未必是盜否。)
拯 乃:(劉尹證問謝景云)寧有盜殺人而婦不致爭鬧,與其逕離房中,內外無一人覺者
    ?此是爾自謀死,何不招認而累他人?
    (謝景不能明,惟叫冤枉而已。)
    (劉尹用長枷監於獄中根勘,謝景受刑不過,只得誣服。)
    (雖則案卷已成,而終未決。)
    (將近一年,適包公按行郡邑,來到揚州審決獄囚。)
    (幼安首先陳告父之枉情於拯。)
    (拯復卷再問,謝景所訴與前詞無異。)
    (拯知其不明,吩咐禁卒散疏謝某之獄,三五日當究下落。)
    (是時李強既殺謝家之婦,得其首飾,隱埋未露,而噁心尚未肯休。)
    (在城有姓江名佐者,極富之家,其子榮新娶,李強乘人冗雜時入新婦房中,隱
    (伏於牀下,伺夜深行盜。)
    (不想是夜房裡明燭到曉,一連三夕,李賊動作不得,饑困已甚,待夜奔出,被
    (江之群僕捉之亂打一頓。)
    (商議次日解入劉衙中根問,李云)
李 氏:我實有罪,但未曾盜得爾物,遭捶極矣,若放我不告官,則兩下無傷;不則到官
    ,亦自有說。
    (江懼其詐,次日不告於本司,逕解包衙,具知於拯。)
    (拯審之,李云)
李 氏:我非盜也,乃醫者,被其所誣執到此。
拯 疑:爾既不是盜,緣何私入其房?
李 氏:彼婦有僻疾,令我相隨,常為之用藥耳。
李 氏:(拯審問罷,私忖道)女家初到,縱有僻疾,亦當再舉於爾,寧肯令之同行?此
    人貌類惡徒,是盜必矣。
    (拯不厭煩,務在根究。)
    (那李賊辯論婦家事體及平昔行藏與拯知之,及拯私訪江家,果與李盜所言同。
    ()
李 氏:(拯又疑)我道盜人初到其家,則婦家之事焉能得知如此詳備。若與新婦同來,
    彼又不執為盜。
    (思之半晌,乃令監起獄中。)
    (拯退後堂,細忖此事,疑此盜者莫非潛伏房中日久,聽其夫婦枕席之語,記得
    (來說。)
    (拯遂心生一計,密遣軍牌一人,往城中尋個美妓進衙裡,令之首飾穿著與江家
    (媳婦無異,次日升廳,取出李某來證。)
    (那李賊只道此婦是江家新婦,是呼婦之小名云)
其 夫:是爾邀我治病,今反執我為盜!
    (妓婦不答云。)
    (公吏皆掩口而聽,拯笑)
拯 疑:爾此奸賊,既女平日識汝,今何認妓為新婦?想往年殺謝家婦亦是汝矣。
    (即差公牌到李某家搜取。)
    (公牌及家,見李牀下有新土,掘之,得首飾一匣,持來見拯。)
    (拯即召幼安來認,內中檢出幾件首飾,乃其妻蘇氏之物。)
    (李驚服不能抵隱,遂供招殺死蘇氏之情,及於江家行盜,潛伏三晝夜,奔出被
    (捉之由。)
    (拯審勘明白,用長枷監入獄中,問處罪決。)
    (杖蘇宜誣執之罪,而謝景之獄方得釋矣。)
    (後公吏問及何如以妓婦裝作新婦便知其詐,拯云)
公 吏:彼婦新婦,若使與盜證辯,辱莫大焉。彼盜潛入房中,一時突出,必認新婦不著
    ,今以妓婦假裝出證,盜若認之,即知其詐。盜人果不出吾所料。
    (公吏歎服,皆以是為神見云。)
    (第六十二回 汴京判就胭脂記)
    (斷云:
    (  氣把繡鞋吞咽死,霜台嚴判效于飛。)
    (良緣本是前生定,不遇包公誰主為?)
    
    
168**時間: 地點:
    (話說河南任城,有一人姓郭名華,表字名卿,才貌聰俊,勤於詩書。)
    (忽一日聽得東京黃榜招賢,便辭雙親,僱家人李二赴京。)
    (不則一日,行到東京,尋店安下。)
    (次日郭華上街閒行,見一佳人開鋪賣胭脂,華特以買胭脂之故,逕入裡面,見
    (那娘子王月英。)
    (月英見那秀士才貌軒昂,便延入坐定,問其來歷。)
    (華答以來京赴試,敬相訪於娘子。)
    (月英喜悅相待而去。)
    (華回店,思慕王月英之容,意謂欲得相聚,足遂平生,竟忘了求名之願。)
    (那月英在閏房中繡鞋,亦愛著郭秀士清麗,意願與諧連理,只恨姻緣難湊。)
梅 香:(適梅香入報)日前那秀士又來,要見姐姐買胭脂。
    (月英聽得,即離繡房出來迎見郭秀士,笑容可掬,便問)
月 英:秀士要買胭脂否?
梅 香:(華答云)正待來求娘子所貨寶物。
月 英:秀士要得許多,何待價,買取些好的相送回與娘子用便是。
梅 香:(華笑云)小生命薄,姻緣來遲,至今尚未納婚矣。
月 英:既秀士未有娘子,買此何用?
梅 香:(華云)因見娘子美麗,特以此為由來訪一面。
月 英:有勞秀士相訪,妾沒甚好處。
梅 香:(華云)到有好處,只是娘子不肯憐小生孤單客旅矣。
    (月英聽罷,遂變起臉叱辱郭華幾句便走入房去。)
    (華正懊惱間,適梅香出遇,慰之而去。)
    (當下月英只因將幾句言語羞辱郭秀士去後,到房裡自覺悔意,悶悶不悅。)
    (梅香逕入,見月英云)
梅 香:姐姐如何惱那秀士而去?
    (月英直以其言與梅香說知。)
梅 香:那郭秀士才貌雙全,又未有妻室,使得與姐姐成雙,乃千里之緣,何如拒叱若甚
    ?
月 英:實不相瞞,吾亦願相從,只恨沒人相通,正在此悔矣。
梅 香:姐姐休憂,吾特往見郭秀才,通知姐姐之意,彼疑便釋。
月 英:爾見郭秀才,約之東街靈祭廟中相會。
    (梅香領意,逕來見華。)
    (華喜不自勝。)
    (梅香先去,乃自往東街靈祭廟伺候,因問神求籤,看佳偶就否。)
    (得二十五簽云:星辰多不順,管命隔黃泉。)
    (若問婚姻事,雲開月再圓。)
    (華得簽,頗解其意,正候王月英來約。)
    (時夜深更闌,華以月英不來,悵恨復回店中。)
    (次日,梅香又來見華,華以失約怪之。)
梅 香:月英姐姐確有心向慕秀士,只慮母親知覺,持疑未敢輕行,現令我來告明秀士,
    須先通媒妁與其母知,便可成親。
月 英:(華云)若母不允,則徒費心機,要與娘子先成佳期,後則通媒。
    (因寫書一封,付梅香回達月英。)
    (梅香接書回見月英。)
    (月英拆開,有詩一首云:絞綃一幅與君開,詩句清新可當媒。)
    (從此藍橋無路阻,何妨今夕下陽台。)
    (月英看罷詩意,沉吟半晌,問梅香)
月 英:郭秀才再有甚言語?
梅 香:深怪姐姐失約,梅香再三解釋,彼方以詩付我而回。
月 英:才子難逢,候元宵之夜母親不在家,我兩個同去相國寺玩花燈,與他相會。
    (復和詩一首,與梅香送來見華,約以正月十五夜相會於相國寺。)
梅 香:(華云)前日已約小生在靈祭廟相遇,敬往候之不來,今則難憑矣。
梅 香:姐姐有書在此,決不爽信,秀士休誤此事。
    (囑罷逕去。)
    (華開緘見和詩一首云:鎖關金鎖掣難開,指就天邊月作媒。)
    (相國風搖花影動,巫山消息下陽台。)
月 英:(華看詩罷私喜)此回准擬會佳人矣。
    (次日正值上元佳節,怎見得好元宵,有詞為證:光陰捻指,不覺上元節至。)
    (遊人似蟻。)
    (千門萬戶,花燈裝起。)
    (詔華天付與,共賞六街三市。)
    (月光如水。)
    (看蓬萊仙侶,鼇山降,滿瑤池。)
    (是日華之朋友相邀到清風亭飲酒,華被眾友連勸幾杯,忘卻赴約之事,飲得甚
    (醉。)
    (將晚,汴城花燈耀目,極是繁華。)
    
    
169**時間: 地點:
    (當時郭華乘醉記得,來相國寺欲與月英相會之時,被酒激將來,醉臥寺之佛殿
    (後。)
    (近二更,遊人已散,王月英與梅香來到寺中,見華醉睡,推之不醒,月英悵恨
    (良久,深歎無緣。)
    (因與梅香商議,脫下繡鞋一隻,手帕一幅。)
    (置華身上而去。)
    (及華睡至四更醒來,正恨月英不至,忽見一繡鞋,並手帕一幅,華細忖之,乃
    (知月英已來,酒醉不遇,留此為記而去。)
    (因大憤莫及,遂吞其鞋帕。)
    (比及天明,寺裡佃人見殿後一秀士死倒在地,大驚,摸其胸尚暖,有女人繡鞋
    (一隻,並帕一幅,一半在口裡。)
    (僧人乃疑此人必中毒而死,若有來根究者,連累怎得了,不如收此物前去告首
    (,以免禍及,遂陳告於開封府衙。)
    (包拯審勘繡鞋與手帕,正不知是誰所留,心生一計,令公牌扮作貨郎持往街坊
    (去賣,密囑公人)
公 人:候有認買者,即拿來見我。
    (公牌領命去賣,正賣向王月英門首,梅香認得,連忙報知於月英。)
    (月英出門自來看時,果是夜來留置繡鞋,便問貨郎從何得來之故。)
月 英:(貨郎即云)問他人轉收來賣,不知其故。
    (月英用錢買之。)
    (正在疑慮間,適其母出見之,問月英端的。)
    (月英驚不敢應。)
    (母責及梅香,梅香只得說)
梅 香:昨夜同姐姐往相國寺看上元玩燈,不想姐姐失落一繡鞋,今被貨郎撿得來賣,梅
    香認得,故姐姐復問買之。
月 英:(母怒云)這妮子好輕縱,滿城人玩燈,偏爾會失落繡鞋,被人所撿。此必有緣
    故,從實說來,免致重責。
月 英:(正在根究之際,那貨郎怒道)且休閒講,開封府包太尹待我回報,爾等速行。
    (不由分辯,遂捉一起人解到府衙見拯。)
月 英:(拯根勘月英謀殺人命之故,月英不隱,從頭供出)因遇郭秀士來買胭脂,兩意
    相投,至元宵夜,許赴相國寺與之見面,因其醉去不起,留此為記而回,不知因
    何身死。
    (拯審罷口詞,即帶領公牌前赴相國寺檢驗死者屍首。)
    (恰值郭華之父因兒子赴京一向不回,正來汴城相尋,見拯引道來到,遂躲廊下
    (避之。)
    (拯入得寺後,其父訪見李二,說知其子之故,慌投入相國寺見拯,陳告其事。
    ()
    (拯問得來這死者就是其兒子,勘會明白。)
    (拯令左右以銀針探取。)
    (郭華醒來,左右復知,拯甚喜,急令將滾湯灌下。)
    (一伏時,郭華平復如初。)
    (父子相見,不勝悲感。)
    (及拯再審於華,華訴與月英口詞則同。)
拯 疑:今此一事,男女不由父母之命,自私約合,敗害綱常甚矣。
      本待奏過朝廷,依律判斷,思爾夙世有緣,今生會合,今日乃是個良辰,同
    回到月英家成其夫婦,同爾父親歸故里也。
    (判訖,郭華父子甚感包公之德,拜謝同回王月英家,成親皆禮之夕,花燭輝煌
    (,不諒藍橋之遇雲英,自是夫婦得諧老焉。)
    (第六十三回 判僧行明前世)
    (斷云:
    (  鞠問明台情莫隱,包公神智聳京都。)
    (夢中已識僧人姓,夙世冤家一旦除。)
    
    
170**時間: 地點:
    (話說西京離城十五里,有一地名大樹坡,人煙稠密,亦是個衝要所在。)
    (時有姓程名永者,曾是牙儈之家,通接往來厚商,頗置其業。)
    (令管店家人張萬者,但遇往來投宿之人,或得經紀錢,皆私記於薄書。)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