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 至 第一六〇
151**時間: 地點:
(一日,私會合於齋東石榴樹下,自後往來無間。)
(次年,羅女不復來館,張子思念前情,雖屢至羅門,怎奈庭院深幽,終不能見
(。)
(至於張子書一詞,名《一剪梅》,自寫其懷云:同年同日又同窗,不似鸞鳳,
(誰似鸞鳳?石榴樹下事匆忙,為結鴛鴦,拆散鴛鴦。)
(一年不到讀書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燒香。)
(有分成雙,只願成雙。)
(過數日,忽惜惜遣婢來看張子。)
(張子甚喜,即折窗前初開梅花一枝,作詩一首云:
(昔人一別恨悠悠,猶把梅花寄隴頭。)
(咫尺花開君不見,有人獨自對花愁。)
(題畢,並前詞付婢而去。)
(惜惜得之讀罷,不勝其情。)
(又次年,張子隨父寓居越州。)
(越州太守聞其才學,留於齋中肄業,兩年方歸。)
(羅女聞之,即遣婢送金錢十枚、相思子一粒與張。)
(張收之大喜,語婢云)
羅 女:欲與娘子一會,不知肯許否?
拯 判:(婢答云)娘子亦常念君不忘,昨聞歸來,特遣妾將此物與君,正待表後日相見
之意,寧不肯許?尚待有機會處,良緣還在矣。
(張子聞其言甚悅,復書一詩與婢,歸達惜惜。)
(其詩云:一朝不見似三秋,真個三秋愁不愁?)
(金錢難買樽前笑,一粒相思死不休。)
(張子自得羅女贈金錢,常擲以為戲,適母見而問之。)
(張子不隱,告母得之於羅女。)
(母覺其意,次日遣嫗問婚。)
(羅父母嫌其家貧,不許,對裡嫗云)
羅 女:歸見張母需云:若會令郎及第做官則可。
(裡嫗領諾,回報於張家。)
(母知事不諧,遂寢其議。)
(明年,張子又隨父同越州太守候差於京,兩下音訊遂絕。)
(待數年方歸,而羅女已受富室辛氏之聘矣。)
(張子聞之大恨,若有所失,因作詞名《長相思》云: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
(盟字字真。)
152**時間: 地點:
(如今墨尚新。)
(過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錢變作銀。)
(如何忘卻人?)
(次日,張見裡嫗,懇告其情。)
(裡嫗憐之,密送此詞與羅女道知。)
(羅女見詞含悲,對裡嫗云)
羅 女:今雖受聘,乃父母意,但得君來一會,寧與君俱死,永不願與他人俱生也。歸見
張生,當以妾言達之。
(裡嫗辭歸,告張以囉女之情。)
(張子怏快而已。)
(數日,張子正倚欄看花,若有所思,適羅女遣婢來約張云)
羅 女:娘子花園後牆,有山茶數株,可以攀援,及牆有竹梯置牆外以度,今夜令君子於
此等候,娘子要見君一面矣。
(張聽罷,歡然答婢云)
拯聽罷:娘子確有此意,謹當赴約。
(婢去後,至中夜,張子於牆外凡伺候三日而失期。)
(張懷恨甚,至而賦詩云:
( 山茶花樹隔東風,何啻雲山萬萬重!)
(銷金帳暖貪春夢,人在月明風露中。)
(次日復遣裡嫗遞去。)
羅 女:三夕不寐,無間可乘,非妾失信也。
拯聽罷:(約以)今夕燭燈後為期,令張君速來。
(裡嫗回達於張。)
(是夜至期,張逕往候之,果有竹梯在牆,遂登牆緣樹而下。)
(女延入室登閣,兩敘前情,極其繾綣。)
(遂訂後期,以樓西明三燈為約,遇只一燈,不可候也。)
(張如約,自後或一二夕,或三四夕,常會於羅女閣中。)
(知其事者,唯侍妾一人而已。)
(月餘,父有湖北之行,欲攜張同往。)
(張乘夜見羅女道知,二人相對泣下。)
二 人:(女贈金帛甚厚)幸未出嫁則君比歸尚有會期,否則君其索我於井中,結來世姻
矣!
(張、羅久之而別。)
(次年,張有赴試之期,先歸鄉里候考。)
(羅女亦擬是冬出嫁,聞張歸,即遣婢約以今夕相會,且書《卜算子》詞一闕以
(達,書云:幸得那人歸,怎使教來也。)
153**時間: 地點:
(一日相思十二辰,真是情難捨。)
(本是好姻緣,又怕姻緣假。)
(若是教隨別個人,相見黃泉下。)
(張得婢所言,如約而往。)
二 人:(及見,女喜且怨曰)享有會期,子若遲之,則姻緣非所望矣。
拯聽罷:(張愴然答云)使天若從吾二人之意,當時深盟,寧敢忘哉?
羅 女:從今當與君極歡,雖死無恨。君少年才俊,前程未可量,妾不敢以世俗兒女態,
邀君俱死也。
(相對泣下。)
(久之,張索續和其《卜算子》云:去是不由人,歸怎由人也。)
(羅帶同心結到成,底事教拚舍?)
(心是十分真,情沒些兒假。)
(若是歸遲打棹篦;甘受三千下。)
154**時間: 地點:
(此時更深人散,二人解衣就寢。)
(枕上敘歡,不讓劉阮之天台也。)
(自是無夜不往。)
(半月餘,羅父母頗有所覺,密候捉了張子。)
(羅女聞知,遂投井而死。)
(及父母尋究,得知將一日矣。)
(救之不及,深恨於張,將張執送有司,告以謀殺其女。)
(是時浙東安撫何某極贓污,而辛氏有巨貲,重行賄賂,上下買囑,務令問張以
(謀殺之情。)
(何根勘數日,張不肯招,已遭嚴刑,體無完膚,用長枷監係於獄中。)
(張母遣信報其父,父懇湖北師關節安撫,亦不能解,竟坐死罪,惟待冬月處決
(,而辛氏謂張必不能出矣。)
(忽包公案行浙東,於西街經過,忽旋風驟起,繞定馬首不散。)
(拯疑怪異,遣牌軍薛霸隨風探視。)
(那陣風卻從羅宅東廊而止。)
(薛霸回覆於拯。)
(拯拘羅仁卿問之。)
仁 卿:東廂無別緣故,只因小女日前投井身死,殯殮於此。
拯 忖:想爾女死得不明。
(發遣去後,是夜秉燭坐於東廳,兩邊軍牌齊齊聽候。)
(正是:日裡賢侯明萬里,夜間斷事活閻王。)
(初更已盡,忽見一女子,有十八九年紀,伏於階下,號哭不止。)
(左右見之,各道)
女 子:此又冤愆來告狀矣。
拯 忖:汝誰家之女,有甚不明,從實說來。
羅 女:妾乃仁卿之女惜惜,不合私約張家子幼謙為妻,父母厭貧慕富,將妾許適辛氏,
妾飲恨投井身死,父以謀害情誣於張。辛氏有錢,重賄權官,獄成,按擬張君罪
決矣。陰君憐妾陽數未盡,且與張子夙緣還在,近囑芽山董真人有丸丹能還妾之
魂魄,特來訴明,乞憐作主。
(言訖,化風而去。)
(拯聽罷,退入寢室。)
(次日開衙,先究是事。)
(調取張案卷審實,供招與羅女所訴同,即當堂去了長枷。)
(拯心生一計,差人拘得羅仁卿來)
差 人:汝女死去幾時?
羅 女:有一月矣。
拯聽罷:被人所謀,當驗有傷。
(即著人開棺取驗,視羅女面色如生,一些不改。)
拯聽罷:且待成此一段姻緣,然後判斷。
(逕差公牌往芽山請董真人來到。)
(拯以其情道知。)
拯聽罷:(真人云)才一月,可以救矣。
(即取丸丹調湯灌之。)
(一服時,羅女醒來。)
(父母皆喜。)
(真人辭歸。)
(拯取一干人,再問羅父)
羅 女:爾女曾受辛氏之聘,願嫁之乎?
仁 卿:自那日女兒身死,聘財即退還去了。
拯聽罷:今許適張家否?
仁 卿:我之初心亦曾許嫁,只待得官方許成親,不料吾女堅願隨之,惹此奇禍;今幸復
生,豈得不嫁之乎?
拯聽罷:若此之故,告是謀死,自得何罪?
(仁卿叩首服罪。)
(拯遂判羅惜惜與張幼謙為婚。)
(辛氏問以買囑之罪,罰鈔五百緡入庫;具疏劾奏何巡撫贓污。)
(一月領仁宗旨下,黜罷何巡撫之職。)
(是時浙東以包公為張、羅了此一段姻緣,甚播揚之。)
(明年張登科,仕至於卒,夫婦偕老焉。)
(第五十八回 決戮五鼠鬧東京)
(斷云:
( 不是包公尋法獸,千年異怪怎教除?)
(知音君子休頻笑,此段難為說有無。)
155**時間: 地點:
(話說清河縣離城十五里,有秀士施俊,原亦宦族,娶城裡何有錢之女為妻。)
(何家極富,只一女,名賽花,容貌秀麗,針指精通。)
(自過施氏之門,飲食措辦,盡父家所給,施俊得以攻於書史,而有功名之念。
()
156**時間: 地點:
(一日,聞東京開科取士,要辭妻前往赴試。)
何 氏:(何氏勸之云)榮枯由命,富貴在天。室下更無親人,君身去後,妾靠於誰?
若使前程有在,尚待來科不遲。
拯聽罷:(施俊云)爾父之家知我赴京,必遣婢妾來相伴。十年燈窗,豈宜錯過?多則一
年半載便回矣。
(何氏見其意堅要行,再不阻諫。)
(次日整備行李起程之際,岳丈遣家人送得盤纏銀十兩來相贈。)
(施俊受了,不勝之喜,辭別妻室而行。)
(正是:分明一把離情劍,割斷河橋送淚痕。)
(時值三月初旬,春光正勻。)
(路上花紅柳綠,融和天氣。)
(施俊與家童小二於途中曉行夜住,饑食渴飲,行了數日,已到山前店,遇晚投
(宿。)
(原來本地那山盤旋六百餘里,後面接西京地界,幽林深谷,崖石嵯峨,人跡所
(不到,多出精靈異怪。)
(有一天,西天走下五鼠精,神通變化,往來難測。)
(或時化老人出來脫騙客商財物,或時化女子迷人家之子弟,或時化男子惑富室
(之美婦。)
(其怪以大小呼名,有鼠一、鼠二之稱。)
(聚穴在瞰海岩下。)
157**時間: 地點:
(一日,其怪鼠五正待尋人迷惑,化一店主人在山前延接過客,恰遇施俊生得清
(秀,便問其鄉貫來歷。)
(施俊告以住居,要往東京赴試之事,其怪暗喜。)
(是夜備酒禮待之,與施俊對席而飲。)
(酒中論及古今,那怪答應如流,明見萬里。)
(施俊大驚,忖道)
拯 忖:此只是一店家,恁的博聞!我讀十年經史,亦不能記憶許多經典。
拯聽罷:足下亦知學否?
拯 忖:(其怪笑道)不瞞秀士說,三四年前,亦赴兩遭試,時運不濟,科場沒份,故棄
了詩書,開一小店於本處,隨時度日。
(施俊深教之。)
(飲到更深,那怪心生計較,呵一口毒氣於酒中,遞與施秀士飲之。)
(施俊不飲那酒便罷,才飲下口,便昏悶迷倒於座下。)
(小二連忙扶起,引入客房安歇。)
(施俊腹中疼痛難熬,小二慌張,又沒尋個醫人處。)
(延至天曉,已不見昨夜那店主人,裡頭房子卻有老嫗出來。)
(小二懇告主人飲酒昏迷之故,望有湯求得些。)
(老嫗問其來由,小二將前事一一具知。)
老 嫗:(老嫗驚云)汝主人又遇怪中毒矣。
(小二問其故,老嫗)
老 嫗:此處出異怪,不時出來迷惑客商。昨日店主人即其怪之變化,汝主人酒中被放毒
氣,若救之遲,則命必喪矣。
(小二聽罷,即拜懇老嫗救治之方。)
老 嫗:我不能救治,除往芽山求董真人丸丹來飲下,便可吐出原毒,方能救理。
小 二:此去芽山幾多路程?
老 嫗:趁早行,一日趕到。
(小二入房中對主人說知其事。)
(施俊驚憂,即用銀五兩作見禮,著小二往芽山投董真人去了。)
(正是:只為功名來赴試,惹出災患動朝廷。)
(當下那妖怪竟脫身變化作施俊模樣,拋走歸來。)
(何氏正在房中梳妝,聽得夫婿回轉,連忙出來看時果是,笑容可掬)
何 氏:才離家二十餘日,緣何便回?
老 嫗:(那妖怪答道)將近東京,途遇赴試秀士,說道科場已罷,才子散離都下,我聞
得遂不入城,抽身回來。
何 氏:小二如何不同回?
老 嫗:(妖怪答云)小二不會走路,我將行李寄他朋友帶回,著他隨之,在後未到。
(何氏信之,遂整早飯與妖怪食畢,親戚來望,都見是真的。)
(自是那怪與何氏取樂,豈知真夫在店中受苦?正是:雲散雨收成遠別,花紅柳
(綠為誰春?)
(又過了半月日,施俊在店中求得董真人丸丹藥調湯飲之,果獲安痊。)
(比及要上東京,聞說科場已散,與小二辭謝老嫗回來。)
(又是梅黃麥熟天氣,中處乍熱難行,緩緩歸到家裡,將有二十餘日。)
(小二先入門,恰值何氏與妖精在廳後飲酒。)
(何氏聽見小二回到,便起身出來問云)
何 氏:汝緣何歸得仍遲?
小 二:休道歸遲,險些主人命亦不保。
(何氏問是哪個主人。)
小 二:同我赴京去的,又問是哪個主人?
何 氏:(何氏笑云)爾於路上躲懶不趕行,主人先回二十餘日矣。
小 二:(小二驚道)說哪裡話?主人與我日裡同行,夜則同睡,寸步不離,汝何說他先
回?
(何氏聽罷,疑惑不定。)
(忽施俊人得門來,見了何氏,相抱而哭。)
(其妻正訴被怪脫形來迷之事,那妖怪聽得,走出廳前喝聲)
其 妻:是誰敢戲吾妻?
(施俊大怒,近前與妖相鬧一番,被妖趕逐而出。)
(鄰里聞之,無不驚愕。)
(施俊沒奈何,只得投見岳父,訴知其情。)
(岳丈甚憂,令之具狀告於王丞相府衙。)
(王丞相審狀,大異其事,即差公牌拘妖怪、何氏一干人來問,跪於階下。)
(王丞相視之,果二施俊無二樣矣。)
王丞相:(左右見者皆言)此除包太尹能明此事,可惜其在邊庭未回也。
(王丞相喚何氏近前約審之。)
(何氏一一道知前情。)
丞 相:爾亦曾驗真夫身上有甚證跡否?
何 氏:妾真夫右臂有黑痣可驗。
(王丞相先喚得假的近前,令其脫去上身衣服,驗右臂上沒有黑痣。)
丞 相:(丞相看罷忖道)這個是妖怪。
(再喚真的驗之,果有黑痣在臂。)
(丞相便令真施俊跪於左邊,假施俊跪於右邊,著公牌取長枷靠前,吩咐)
拯吩咐:爾等驗一人右臂上有黑痣者是真施俊,無者是妖魔,即用長枷監起。
(比及公牌向前驗之,二人臂上皆有黑痣,不能辨其真偽矣。)
王丞相:(王丞相驚道)好奇怪,適間只一個有,才問及,便都有了。
(且令俱收起獄中,明日再審。)
(妖怪在獄中不忿,取難香呵起。)
(那瞰海岩下四個鼠精出遊,聞得難香,方知五鼠收獄。)
(四鼠商議,便來救之。)
(四鼠乃變作王丞相形體,次日侵早坐堂上,取出施俊一干人階下審問,將真的
(重責一番,施俊含冤無地,叫屈連天。)
(忽真的王丞相入堂,見上面先坐一個,大驚,即令公人捉下。)
(假的亦發作起木,著公吏捉下真的。)
(霎時間亂作一堂,公人辨不得真假,哪裡敢動手?當下兩個王丞相爭辯於堂上
(,看者各都癡呆了。)
(有個老吏見識明敏,近前稟云)
近 前:二丞相不知真假,縱辯論連日,亦是徒然,除非朝見仁宗皇帝,經聖旨便明哪個
是真的了。
(王丞相然其言,即同妖怪朝見仁宗。)
(仁宗聞此事,亦欲觀之,遂降敕宣二丞相入朝。)
(比及二人朝見,妖怪作法神通,噴一口氣,仁宗眼遂昏,不能明視,傳旨命將
(二人監起通天牢裡,候在今夜北斗上時,定審出那個假的。)
(原來仁宗是赤腳大仙降世,每到半夜,天宮亦能見之,故如此云。)
(真假二丞相既收牢中,那妖怪恐被參出,即將難香呵起,瞰海三個鼠精聞得,
(商量著第三位來救。)
(那鼠三靈通亦顯,變做仁宗面貌。)
(未及五更,已占坐了朝元殿,會百官勘問其事。)
(真仁宗卻早出殿,文武官見有二聖上,各各失色,嗟呀道)
仁 宗:哪曾見朝廷裡有這等異事?
(遂會同眾官入內見國母,奏知其事。)
(國母大驚,使取過玉印,隨百官出殿審視,端的兩仁宗無異。)
仁 宗:(國母道)爾眾臣休慌,真聖上掌中左有『山河』右有『社稷』之紋,看取哪位
沒有,便是假的。
(眾臣辨驗之,果然只有真仁宗掌中有此紋,一個沒有。)
(國母傳旨將假的監於通天牢中根勘去了。)
(那假的驚慌,便呵起難香。)
仁 宗:(鼠一鼠二聞知煩惱)鼠五好不分曉,生出這等大獄,事幹朝廷,怎得走脫?
近 前:(鼠二道)我只得前去救他們回來。
(鼠二遂作神通,變做假國母升殿,要取牢中一干人放了。)
(忽宮中國母傳旨,命監禁者不得走掉妖怪。)
(比及文武知有二國母之命:一要放脫,一要監禁,正不知哪個是真國母矣。)
(仁宗因是不決,憂慮屢日,寢食俱廢。)
仁 宗:(眾臣奏道)陛下可差使,命往邊庭宣丞相回,方得明白,其他人沒奈之何。
(上允奏,親書詔旨,差使臣齎往邊庭。)
(宣讀畢,包拯聞命,即隨天使回朝,拜見仁宗。)
(退於便殿,以妖魔異跡事說知於拯。)
拯 乃:陛下勿憂,當今聖天子在上,量此妖孽不久當除,容臣數日,務要審理明白,回
奏於陛下。
(上大悅,賜御酒並金花於拯。)
(拯謝恩退朝,入開封府衙,喚過二十四名無情漢,取出三十六般法物,齊齊擺
(列堂下,於獄中取出一干犯罪來問,委的有二位王丞相、兩個施秀士、一國母
(、一仁宗。)
拯 乃:內中丞相、施俊未審哪個真假,國母與上位是假必矣。
(且令監起,明日牒知城隍,然後判問。)
拯 乃:(四鼠精被監於一獄,面面相覷,暗約道)包公說道牒知城隍,必證出我等本相
,雖是動作我們不得,怎奈上干天怒,其能久隱遁哉?可請鼠一來議。
(眾妖遂呵起難香。)
(是時鼠一正來開封府體探消息,聞得是包丞相勘問,笑道)
丞 相:待我變個包丞相,看你如何判理?
(即顯神通,變做假包公,坐於府堂上判事。)
(恰遇真包公正出牒告城隍轉衙,忽報堂上有一包公在座。)
包 公:(包公笑道)這孽敢如此欺誑!
(逕入堂上,著令公牌拿下。)
(那妖魔走下堂來,亂作一處,眾公牌正不知哪個是真的,如何敢動作?堂下包
(拯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抽身吩咐公牌)
拯吩咐:爾眾人緊守衙門,不得走漏消息,待我出堂方得上堂聽候。
(公牌領諾,包拯退入後堂,那假的故在堂上理事,只是公牌疑惑,不依呼召。
()
包 公:(只說包拯入見李夫人道)異怪難明,吾當訴之上帝,除此惡孽。爾將吾屍用被
緊蓋牀上,休得舉動,多則二晝夜便轉矣。
(李夫人疑慮,不允其說。)
拯 乃:我陽數未盡,平素又無謅屈之事,豈有不醒之理?爾但放心毋慮。
(李氏從其言。)
(拯取衣領邊所涂孔雀血慢嚼幾口,拯便死去。)
(那靈魂直到天門。)
(天使引見玉帝,奏知其事。)
(玉帝聞奏,命檢察司曹查究何孽為禍。)
拯 乃:(司曹奏云)是西方雷音寺靈怪五鼠精走落中界作鬧。
(玉帝聞奏,欲召天兵收之。)
拯 乃:(司曹又奏)天兵不能收,若趕得緊,此孽必走入海,為害尤猛,除非雷音寺世
尊殿前寶蓋籠中一個玉面貓能伏之。若求得來,可滅此怪,勝如十萬之天兵矣。
(玉帝即差天使往雷音寺求取玉面貓。)
(天使領玉牒到得西方雷音寺,參見了世尊,奉上玉牒。)
(世尊開讀,知其意,與眾佛徒議之。)
拯 乃:(有廣方大師進云)世尊殿上離此貓不得,經卷極多,恐防鼠耗。若借此貓與去
,有誤是事。
包 公:(世尊云)玉帝旨意,焉敢不從?
拯 乃:(大師云)可將金睛獅子借之,玉帝若究,可說要留貓護經,玉帝亦不見罪。
(世尊依其言,將金睛獅子付天使而去。)
(玉帝召拯,欲交此獸與行。)
拯 乃:(司曹見之奏云)文曲星為解東京大難,不辭一死來此,這獸不是玉面貓,枉費
其功。望聖上憐之,取得真的與之而去。
(玉帝允奏,復差天使同拯來雷音寺走一遭,令懇世尊求取。)
拯 乃:(拯隨天使來西方見世尊,參拜懇求,初則世尊不允,有大乘羅漢進云)文曲星
亦為生民之計,千辛萬苦到此,世尊以救人為心,豈不念是哉?當借之與去。
(世尊依言,便令童子取過寶蓋籠。)
(拯見籠內一獸,端的異寶:眼吐金光燄,腳舒鐵爪堅。)
(滿身花錦色,吼叫撼山川。)
(世尊取出靈貓,誦偈一遍,那貓遂伏身短小,付與拯,藏於袖中,又教之捉鼠
(之法。)
(拯拜辭世尊,同天使回見玉帝,奏知借得玉面貓來。)
(玉帝大悅,命太乙天尊以楊柳水與拯飲了,其毒即解。)
(比及天使送出天門,拯於牀上醒來,已死去五日矣。)
(李夫人甚喜,即取湯來給拯飲了。)
拯 乃:(拯對夫人道知)於西天世尊處借得除怪之物來,休泄此機。
包 公:(夫人道)於今怎生處置?
拯 乃:爾明日入宮中見國母道知,擇定某日,南郊築起高台,方斷此事。
(夫人依命,次日乘轎進宮中,見國母奏知。)
(國母依議,即宣狄樞密吩咐)
拯吩咐:南郊築台,不宜失誤。
(狄青領旨,部軍兵向南郊,按儀式築起高台完備。)
(拯在府衙裡吩咐二十四名雄漢,擇定是日前赴台上審問。)
(哄動東京城軍民,哪個不來看包公判此異獄。)
(當日,真仁宗、假仁宗,真國母、假國母與二丞相、二施俊都立台下,文武官
(擺列兩廂,獨真包拯在台坐定。)
(那假包拯尚在台下爭辯。)
(將近午時,拯於袖中先取出世尊經偈念了一遍,那玉面貓伸出一隻腳似猛虎之
(威。)
(聞鼠起,眼裡吐出一道金光,號咆飛下台來,先將第三鼠咬倒,卻是假仁宗。
()
(二鼠露形要走,被神貓伸出左腳抓住,又仲右腳抓了那鼠一,放開口一連咬倒
(。)
(台下軍民見者,齊吶一聲喊。)
(那假丞相、假施俊二鼠變身走上雲霄,神貓飛上,咬下一個,是第五鼠,單走
(了第四鼠。)
(那玉面貓不捨,一直隨金光追趕去了。)
(台下文武官見除了此怪,無不喝采。)
(包拯下台來,見四隻大鼠約長一丈,手腳如人,被咬傷處盡出白膏。)
拯 乃:此盡人精血所成,可令各衛軍宰烹食之,能強筋力。
(仁宗准奏,敕令軍卒抬得去了。)
(仁宗整駕入朝,文武各拜賀,仁宗大悅,宣拯上殿面慰之云)
仁 宗:夫人奏知,朕多虧卿勤勞,決斷此怪,卿真天人也。
拯 乃:(拯頓首奏)皆托陛下洪福。
(上設宴款待文武,命儒臣略紀其異。)
(拯飲罷,退回府衙。)
(發放施俊帶何氏回家。)
(仍得團圓。)
(而後何氏只因與怪交媾,受其惡毒更深,腹痛莫忍,施俊取所得董真人丸藥飲
(之,何氏乃吐出毒氣而愈。)
(夫婦感慕包公之德,設牌于家,不煩旦夕拜祝之矣。)
(此段公案名《五鼠鬧東京》,又名《斷出假仁宗》,世有二說不同。)
(此得之京本所刊,未知執是,隨人所傳。)
(第五十九回 東京決判劉駙馬)
(斷云:
( 背義之人刑不恕,有仁之子受皇恩。)
(從來佈施天昭報,持飯與老僧善人。)
158**時間: 地點:
(話說登州管下有一地名市頭鎮,居民稠密,人家並靠河築室,為惡者多,行善
(者少。)
(惟有鎮東崔長者好善佈施,不與人爭。)
(娶妻城裡張和卿之女張氏,性格溫柔,治家勤儉。)
(生一子名崔慶,年十八歲,聰明特達,耽嗜詩書,父母惜如掌上之珠。)
(忽一日,有一老僧來其家抄化,值崔長者不在,適張氏出來見問)
張 氏:僧人從何而來?
僧 人:貧僧是五台山雲遊僧家,聞府上長者好善,特來化齋飯一餐。
(張氏無厭色,即著老嫗於廚下整頓齋飯出來款待僧人。)
(僧人食罷齋飯,便問)
僧 人:長者在家否?
張 氏:員外上莊,過數日方回。
僧 人:貧僧有句話稟知,雖待長者回來。
(打個問訊逕去。)
(過數日,僧人復來問)
僧 人:長者回否?
張 氏:(張氏於簾子裡應道)尚未回。
(又待之齋飯而去。)
(一連如此數遭不遇,其張氏待那和尚無厭。)
(僧人自謂:聞說崔宅好善,果不虛傳。)
(次日以來探候,恰值崔長者在莊所回至家裡,見一和尚睡於凳上。)
(長者人見張氏,張氏道知)
張 氏:數日前有遠處和尚來家,要見員外一面,道有甚話說。
長 者:莫非外面凳子上睡的那和尚是也?待他睡醒見之。
(一伏時,和尚睡醒,舒手摩額,口誦一偈云:
( 佛法無邊大,何如積善功有人知此意,福境不難通。)
(念聲才罷,那崔長者整衣冠出,延那僧人入中堂坐定,納頭便拜)
長 者:有失款迎,萬勿見罪。
僧 人:(那僧人連忙扶起云)貧僧不識進退,屢次擾於尊府,特候員外見一面,連數回
造候不遇,正恨沒緣,今得參見,足慰所望矣。
(長者大悅,便令作齋食款待僧人,極其豐厚。)
(長者席上問其所來,僧人答以)
僧 人:雲遊至此,要見員外,有一事稟知。
長 者:(長者舉首請云)上人若要化緣,或化齋糧,老掘不敢推阻。
僧 人:足見長者善心,貧僧不為緣而來。即目本處居人有洪水之災,員外可預備船隻伺
候走路。敬以此事告知,餘無所言。
(長者聽罷,連聲應諾。)
僧 人:(便問僧人)洪水之災何時當見?
僧 人:一見東街寶積坊下那石獅子眼中流血,便要收拾走路。
長 者:此地果有此大災,當與鄉里說知之。
僧 人:(僧人笑云)爾鄉皆為惡之徒,豈信此言?就是長者信我,逃得此難,亦不免有
苦厄累及。
長 者:苦厄能喪命否?
僧 人:無妨,將筆紙來,我寫幾句與長者牢記之。
(長者即取過紙筆與僧人。)
(寫出甚來?卻是偈語四句,云:天行洪水浪滔滔,遇物相援報亦饒。)
(只有人來休顧問,恩成冤債苦監牢。)
(長者看念,不解其意,僧人)
僧 人:細玩後當知之。
(齋罷辭去。)
(長者取過十兩花銀贈和尚,和尚)
和 尚:貧僧雲遊之人,縱有銀兩,亦無藏處。
(竟不受而去。)
(長者因其言半信半疑。)
張 氏:彼連候數遭,要見員外道此事,豈可不信?
(長者依張氏所說,即令匠人於河邊造十數大船。)
(人問其故,長者說與有洪水之災,造船逃避。)
長 者:(眾人笑云)爾乃癡翁,自今年正月及今六月,天上沒半點雨落,我眾人苦旱極
甚,耕種不得,正待祈雨,水從哪裡來?
(長者只故理自所為,任眾人譏笑。)
(時當六月中旬,太陽正照,長者船隻造都完備,設於河上,每日令老嫗前往東
(街探石獅子眼有血流出否。)
(老嫗初去看時,人不知其故,亦不問之。)
(看探日久,往來頻數,坊下有二屠夫疑。)
(老嫗一到石獅子邊,故覷便去。)
159**時間: 地點:
(那日正來,二屠夫恰在石獅子邊坐,問其故。)
(老嫗不隱,直告以石獅眼中流血,當日有洪水之災,主人家即登船避難矣。)
(二屠待嫗去後,自相笑云)
老 嫗:世上有此等癡人!天旱如此,有什麼水災?況那石獅眼裡哪討血出。
(二屠相約戲之。)
160**時間: 地點:
(明日宰豬,用血灑在石獅眼中,比及老嫗看見急忙走回,報與崔長者知之。)
(長者即吩咐家人收動用器物一齊搬上船。)
(當下太陽正酷,熱氣蒸人,鄰里見崔長者慌慌張張,似避難之意,哪個不譏笑
(?等待長者攜一家老幼登船了畢,黃昏左側,黑雲並集,罩了東西南北,不見
(天地,強雷震處,雨從天而降。)
(直於六月十七夜落起,至十九日三晝夜不息,河中滾動新浪,水湧入市頭鎮,
(一伏時間,那人民居屋不知提防,流蕩無遺,溺死者何止二萬餘人。)
(正因其鄉民作孽太過,天以此劫數滅之也,就是雞犬不能逃焉。)
(只有崔長者夫婦好善,預得神人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