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 至 第一三〇
121**時間: 地點:
(自此日去夜來,情意甚密。)
(妖媚但來,必將好美食待真,真自謂佳遇,不勝之喜。)
(一夕,妖媚備酒食來與真飲,乃道)
拯 乃:君寓此處雖好,倘久後侍女所覺,報知父母,兩下弄丑。妾不如收拾閨中所有,
同君逃回汝家,長為夫婦,豈不美哉?
劉 真:如若丞相著人跟究來,其罪怎逃?
妖 媚:妾母最愛於我,且君與妾俱未議婚姻,縱使跟究,亦無妨事。
(真依言,過了一宵,約定十四日夜,河下預備船隻,小姐收拾瑣碎銀兩,與真
(逕走回揚州。)
(比及丞相知真走去,亦不究問。)
(自妖媚去後,那朵牡丹花即枯死矣。)
(金小姐朝夕思憶,香閨懶出,日深月久,染成病症,縱有良醫,亦不能調理。
()
(母憂切切,問其病因,小姐乃道為牡丹之故。)
(母與丞相說知小姐病因,丞相)
丞 相:此花惟揚州則有。
妖 媚:(即差家人帶金寶往揚州)不拘官宦民家,莫吝千金買得回來。
(家人領命,逕到揚州,遍訪於人,皆言欲買此樣牡丹花,惟東角門劉秀才家植
(有數叢。)
(及家人訪到劉真舍下,值真外出,只見簾子下立著一個女子)
劉 真:是誰?
女 子:(金家人自相疑道)好似小姐聲音。
(近前認之,果的是矣。)
(女子亦自道是小姐。)
(恰遇劉真回來,家人亦認得是劉秀才,各癡呆半晌,莫知所為。)
(真問眾人來故,家人以小姐思牡丹得病,特來此買之。)
劉 真:小姐隨我來此,將近半年矣,哪裡又有個小姐?
(家人難明,次日著一會走路的,漏夜回轉東京,報知丞相。)
(丞相不信,差公吏來揚州取回小姐。)
(小姐不推,與劉真隨家人等轉京都。)
(入府見丞相,丞相看是小姐,驚疑未定。)
丞 相:(及其母出來道)小姐在閨中尚未起,緣何又有在此?
(丞相問劉真前因。)
(劉真不隱,一一告知昔日東軒相會之由。)
丞 相:汝必被妖所惑。
(即乘轎入開封府來見包拯,道知其事。)
(拯輒差張龍拘到二小姐並劉真於廳下。)
(拯細視子果無異,乃命取軒轅所鑄照魔鏡定其真偽。)
(及左右將鏡懸於堂上,頃刻間妖魚吐出黑氣,昏了天日,只聽得一聲響,其黑
(氣散,看時;堂下二小姐皆不見了。)
(丞相與拯皆愕然,滿堂人無不失色。)
拯 忖:丞相暫退,容下官數日,定要弄個下落。
(丞相稱謝而回。)
(拯著劉真在外伺候,將榜文張掛)
劉 真:有知妖精、小姐下落,給錢五十貫賞之。
(次日侵早,自往城隍廟中,將牒章焚訖。)
(冥司直符領牒章遞送與城隍知之。)
(城隍即遣陰兵遍處搜察是何妖孽。)
(頃刻陰兵乃報碧油潭千年金鯉魚作怪。)
(城隍具札通知五湖四海龍君,務要捉那妖魚解報。)
(龍君得知此事,亦遣水族神兵沿江湖捕捉。)
(妖魚有靈通,水族神兵已皆殺敗。)
(無如之何,龍君奏於上帝,上帝遣天兵捉之。)
(那妖越遍八荒,如何拿得?怎禁著包太尹日久於城隍司裡追並,城隍只得再通
(龍君。)
(龍君閉上各海門尋捉。)
(妖魚被趕逐緊急,遂走入南海。)
(時都下有一鄭翁,平素重善,家掛一張淡墨所畫懶裝觀世音形象,日事無厭。
()
劉 真:(忽晚夢云)汝明日來河岸邊,引我見包太尹,取一場富足贈汝。
(言訖,鄭翁醒來。)
(次早直到河邊看,果見著一中年婦人,手執竹籃,立在楊柳樹下。)
(等著鄭翁來到,乃道)
拯 乃:昨日碧油潭金鯉魚為四海龍君追逼無投,奔入南海,藏於瓊蕊蓮葉下,今被我哄
入籃中罩定,走不得。即日包太尹有榜文,給賞得知妖怪下落之人,可引我去看
他,判出此條公案,給得賞錢來一應贈汝。
(鄭翁悅之,忙引婦人到府衙。)
(正值拯與金丞相在廳上議論是事,公吏報入,拯喚進問其來由。)
(鄭翁將婦人所言復知於拯,拯道)
拯 忖:是此怪矣。
(即令當堂放下魚籃,拯詳問之。)
(那妖為佛力所伏,在籃裡一一吐實迷人情由,及攝將小姐現在碧油潭山側巖穴
(中。)
(拯欲將此妖魚取出烹之,婦人)
婦 人:此千年靈氣而成,縱烹之亦不死穎,老婦帶去自有發落。
(拯然之,命庫中取過賞錢五十貫,給與婦人而去。)
(婦人出門首,以賞錢度與鄭翁云)
婦 人:報汝奉我三年之勤,煩將此事傳於世上。
(言訖不見。)
(鄭翁方憶家奉觀音一事,將錢回去,請畫工繪墨水觀音之像,手提魚籃。)
(京都人效之,皆傳繪,即今所謂魚籃觀音是也。)
(比及拯差人去巖穴中尋取得金小姐到衙,已死去了,只心頭略有微溫。)
(待令醫者診視,皆言得有緣生人氣引之可蘇。)
(拯猛省,謂丞相道)
差 人:小姐莫與劉秀才有夙緣,老夫今日當作媒人,成就此段親事。
(乃喚過劉真,以氣去呵小姐,小姐果然醒來。)
(左右有見者,各道事非偶然。)
(拯亦歡悅,命送入丞相府中。)
(是夕劉真與小姐成親,甚感包公之德。)
(次年真登第優等,官至中書,生二女,各出仕。)
(至今都下播揚是事,而奇此傳之異矣。)
(第四十五回 除惡僧理索氏冤)
(斷曰:
( 貞婦冤魂千載恨,寺僧極惡一朝除。)
(事聞皇上欽加賞,萬古聲名史冊書。)
122**時間: 地點:
(話說包公為開封府尹之日,異政著聞,百僚欽服,便是仁宗皇帝,亦屢召入便
(殿中,省以政事。)
(包拯開心見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惟恐民情弗達也。)
123**時間: 地點:
(一日,因按視治下,體悉風謠,行到濟南府。)
(公吏候迎於驛舍,次日打掃公廨伺候。)
(拯升堂坐定,司吏各呈進案卷,與拯審視。)
(拯檢察內中有事體輕可者,即當堂疏放回去,使各安生業。)
(得脫罪人歡聲動地,感德不勝。)
(正決事間,忽階前颳起一陣旋風,塵埃蕩起,日色蒼黃,堂下侍立公吏一時間
(開不得眼。)
(怪風過後,了無動靜,惟拯案上吹落一樹葉,大如手掌,正不知是何樹葉。)
(拯提起視之,良久,乃遍示左右)
公 吏:此葉亦有名否?
(內有公人柳辛者認得,近前復道)
近 前:城中各處無此樹,亦不知樹何名。離城二十五里有所白鶴寺,三門裡有此樹二棵
,高若參天,條乾茂盛。此葉乃是白鶴寺所吹來的。
拯 忖:汝果認得不錯麼?
近 前:(柳辛道)小人住居寺旁,朝夕見之,如何會認差?
(拯知有不明事。)
(過卻一宵,次日侵早升堂,僉押以罷,即令乘轎去白鶴寺,稱道要行香。)
(寺中僧行連忙各出,迎接入方丈坐定。)
(茶湯才罷,座下風生。)
(拯憶昨日旋風又起,即差柳辛隨之而去,辛領諾。)
(那一陣風從地中滾出方丈,直至其樹下而息。)
(柳辛回覆於拯,拯道)
拯 忖:此中有緣故必矣。
(乃命柳辛鋤開看之。)
(辛問左右鄰討得鋤頭,掘開三尺土時,見一領破席,包卷著個十八九歲年紀婦
(人在內。)
(辛看得明白,入柬於拯。)
婦 人:(拯聽說呀道)此亦怪哉。
(自來看驗,身上並無傷痕,只唇皮進裂,恨目微露。)
(拯令絞開口視之,有一根竹籤,直透咽喉。)
(拯令將屍掩了,再入方丈,召集眾僧行問之。)
(眾僧各道不知其故。)
(拯一時跟究不出,轉歸府中,退入私衙後,近夜秉燭默坐,自思)
問 之:寺門底緣何會有婦人死屍?縱使外人有不明事,亦當埋向別處。莫非僧行中有不
良者謀殺此婦,無處掩藏,故埋樹下?
(拯思忖良久,將二更,不覺困倦,拯身隱几而臥。)
(忽夢見一青年婦人,哭拜階下。)
婦 人:(拯夢中問)哭者是誰?有何冤訴?
婦 人:妾乃城外五里村人氏,父親姓索名隆,曾當本府獄卒。妾名雲娘,因今年正月十
五元宵夜,與家人入城看燈,夜久更深,偶失伙伴。行過西橋,遇著一個後生,
說是與妾同村,指引妾身回去。行至半路,又來一個,卻是個和尚。妾月下看見
,即欲走轉城中,被那先來後生袖中取出毒藥來撲入妾口中,即不能言語,竟被
二人拖入寺中。妾知其欲行污辱,思量無計,適見籬上一竹籤,被妾拔下,插入
喉中而死。將妾隨行首飾盡搜檢去,把屍埋於樹下,冤魂不散,今遇太尹到此,
特來分訴。
乞為伸理,妾在九泉之下亦暝目矣。
(告罷輒去。)
(拯夢中正待再問其人姓名,不覺醒來,殘燭猶明。)
(拯起行徘徊之間,窗前已遺下新皂靴一隻。)
婦 人:(拯計上心來,暗道)此冤能明矣。
(次日升堂,並不與人說知,即喚過親隨黃勝吩咐)
拯吩咐:汝可裝做一皮匠,密密將此皂靴挑在擔上,往白鶴寺各僧房出賣。
有人來認,即來報我。
(勝依教來到寺中,稱叫賣僧靴。)
(正值各僧行都閒在舍裡,齊來看買。)
拯吩咐:(內一少年行者提起那新皂靴來看,良久乃道)此靴是我日前著皮匠在寺中新做
的,藏在房舍中未著,你如何偷在此來?
(黃勝初則與之爭辯,及行者取出原只來對,果是成雙一樣造的。)
(黃勝故意大鬧一場,被行者眾和尚奪得去了。)
(勝忙走回衙,報與拯知。)
(拯即差集公人,圍繞白鶴寺,捉拿僧行。)
(當下沒一個走脫,都被解入衙中。)
(拯先拘過認靴的行者靠前排下,嚴法具審,問謀殺婦人根因。)
(行者不肯招認,拯就於袖中取出原狀,令司吏讀與聽罷,乃道)
拯 乃:分明是汝同一伙逼死,尚敢抵賴。
(即令用枷極法拷究。)
(行者心膽驚落,不待用刑,從實一一招出逼殺索氏情由。)
拯 乃:(拯將其口詞疊成案卷,當堂判擬)行者與同謀和尚二人,為用毒藥致逼死索氏
,押上街心斬首示眾;其同寺僧員知情通謀,事未發露,發配及惡州充軍。
(判訖,滿城老幼無不稱快。)
(後包公回京,將此事奏請於仁宗。)
(仁宗大加欽獎,下敕有司,塋其墳而旌表之。)
(此見包公之明真並日月,照妖氣不能逃其影,使索氏之冤竟雪,且懲戒後人不
(敢恣放為惡矣。)
(第四十六回 斷謀劫布商之冤)
(斷云:
( 蠅蚋抱冤迎馬首,賊徒處決事昭彰。)
(包公案牘明如鏡,千載攸揚姓字香。)
124**時間: 地點:
(話說包公按視治下,公事明白,有冤者洗雪之,無冤者鞠放之,百姓歡悅,歌
(聲滿途。)
(臨起程,濟南父老、公吏,皆送出南門,設餞席於岸上。)
(包公酒至半酣,謂眾父老云)
包 公:我奉上命巡視府縣,亦只為民情有不能達者,故有此行。汝等吾民,今後各安生
業,毋作非為。有子孫者教之事詩書,有田業者教之事畎畝,莫如日前白鶴寺僧
行,不守本分,罪及其身,悔之亦晚,汝眾人所共知。我今離本處之後者,宜以
前事為戒,再勿自陷阱矣。
(父老聽罷,皆拜伏於道旁)
父 老:謹遵教命。
(酒罷,拯登車而行,百姓送者各灑淚而別。)
(拯與一行人在途,前望東京進發。)
(正是:僕隸低聲忘喝道,恐驚兒女戲鞦韆。)
(不覺一日,已到東京。)
(原衙門公吏迎候升堂,吩咐事務畢,過卻一宵。)
(次日,拯隨班趨朝,將已按視判過事即奏知於仁宗。)
(仁宗退便殿,將其顯異案卷逐一問之。)
(拯細詳陳奏。)
(論及民間冤枉之處已皆雪明,仁宗不覺肅然起敬道)
仁 宗:卿之能乾,恩及枯骨,非惟萬民之幸,實朕京都之捍御也。
(因命侍官賜酒。)
(拯以上命賜之,不辭而飲,是日甚醉,上命侍官扶之而出。)
(後人看到此處,有詩贊道:運治興隆國祚昌,包公異政重君王。)
(誰知千載公道在,猶有英名姓字香。)
(是時,河南地方連年荒旱,本省官奏知仁宗皇帝,稱道)
仁 宗:自今年春二月以來無雨,農事拋荒,至今七月,亢陽絕流,赤地千里。前年秋成
無望,今歲又如是,百姓流離轉徙他鄉,一朝嘯聚為盜,非國家之利。乞聖上委
官開倉賑濟,庶使未轉徙者得以安家,尚可保寧,若再遲數月,不測之變,臣所
難料也。
(仁宗見疏,集文武官商議。)
仁 宗:(有參知政事李沆出班奏道)臣聞河南省下,近年以來,冤獄未決者不下數十,
今天道荒早,莫非是此緣故?欲要賑濟河南饑民,若委別官去,莫道救民,反是
擾民。除是包太尹可任此職,必慰民望,方見實效。
(仁宗聞奏大悅,即日宣過包太尹,御寫「委卿而行」四大字,頒敕書與拯前往
(河南賑濟饑民。)
(包拯領命謝恩,辭帝出朝。)
(次日將本府公事封停了畢,帶領親隨公吏黃勝、李寶、張龍、李虎等二十四名
(無情漢,整備轎馬,離京都望河南而行。)
(正是著七月中旬天氣,不寒不暖。)
(路途中聽得一聲悲悲切切之孤雁,柳梢底時聞哽哽咽咽之殘蟬。)
(嘗言道,正是:客途最怯秋風動,惹起離愁望故鄉。)
(包公與從人在途,曉行夜住,經過了幾個驛所,一日,行到地名橫坑,那三十
(里程途都是山僻小路,沒得人煙。)
(當午時候,忽有一群蠅蚋逐風而來,將包拯馬頭團圍了三匝。)
(拯用馬鞭揮之,才起而複合,如是者數次。)
拯 忖:此蠅蚋嘗戀死人之屍者,今來馬前繞集,莫非此地有不明之事?
仁 宗:(即喚過李寶喝聲道)此有蠅蚋集我馬首不散,莫非有冤枉事,汝隨前去根究明
白,即來報我。
(道罷,那一群蠅蚋翼然飛起,引著李寶前去。)
(行不上三里,到一嶺畔楓樹下,直攢入去。)
(李寶知其敵,即回覆於拯。)
(拯同眾人經其處,著李寶用鋤頭掘開二尺土,見一死屍,面色不改,似死未久
(的。)
(拯令反覆看視,身上別無傷痕,惟陰囊碎裂如粉,腫尚未消。)
(拯知被人謀死,忽見衣帶上係一個木刻小小印子,卻是買布的記號。)
(拯令解下,藏起於袖中畢,仍令將屍骸掩了而去。)
(靠晚邊亭子上一伙老人並公吏在彼迎候。)
(拯問眾人何處來的,公吏稟道)
公 吏:河南府管下陳留縣宰,聞賢侯經此,本縣特差小人等在此迎候。
拯聽罷:(拯聽罷吩咐)明日開司與我坐二三日,有公事發放。
(公吏等領諾,隨馬入城,本縣官接至館驛中歇息。)
(次日已打點吩咐衙門與拯升堂幹事。)
(拯思忖路上被謀死屍離城廓不遠,且死者只在近日,想謀人賊必未離此。)
公 吏:(乃召著本縣公吏吩咐道)汝此處有經紀賣上等好布的,喚得來我要買幾個。
(公吏領命,即來南街領得大經紀張愷來見。)
拯聽罷:汝作經紀,曾買哪一路布?
公 吏:(愷復道)河南地方俱出好布,小人是經紀之家,但有來者即貨之,不拘所出。
拯聽罷:汝將眾經商所貨布,每各揀一疋來,我看中得者,可領錢買。
(愷應諾而出,將家裡布各選一疋好的來交與拯。)
(與堂上公吏人等,哪個知道拯要驗此死屍一事,只說拯真是要買布用。)
(比及拯逐一看過,都無其印號。)
(恰好看到一疋,與其印字暗合,拯遂)
拯聽罷:別者皆不要,只用得此樣布二十疋。
公 吏:(愷道)此布日前太康縣人李三帶來,尚未貨賣,既大人用得,就奉二十疋。
拯聽罷:可著客人一同將布來見。
(愷領諾,到店中同賣布客人李三揀過二十疋精細有號頭的送人司見拯。)
(拯復取木印記對之,一些不差,乃道)
拯 乃:布且收起。汝買布客伴還有幾人?
李 三:共有四人。
拯聽罷:都在店裡否?
李 三:今日正待發布出賣,聽得大人要布,猶未起身,都在店裡。
(拯即時差人喚得那三個來,跪作一堂。)
差 人:(拯用手按著鬚髯微笑道)汝這起劫布商賊,有人在此告首,日前謀殺客人,埋
在橫坑半嶺楓樹下,是汝這幾人所為矣。
(李三聽說,便變了顏色,強口辯道)
李 三:此布小人自貨來的,哪有謀劫之理?
(拯即取木印著公吏與布號逐一合之,不差毫釐。)
公 吏:(吏復)此布之號與木印果同。
(及道強賊尚自抵賴,喝令用長枷將四人枷了,收下獄中根勘。)
(李三眾人神魂驚散,不敢抵賴,只得將謀殺布商劫取情由招認明白。)
(公吏疊成案卷,拯判下)
拯 判:為首謀者合償命,將李三處決;為從三人配及惡地方充軍;經紀家供明無罪。
(判訖,審得死商係某處人氏,逕差人前往,召得其子來,悉以布疋給還之。)
(其子方知父被人謀死,感泣拜謝,帶將屍骸回去。)
(陳留百姓無不歎羨,包公之明於此益顯。)
(第四十七回 笞孫仰雪張虛冤)
(斷云:
( 賢侯賑濟民情洽,吳氏冤明獎譽真。)
(一念謀人天有眼,致交包拯擬條刑。)
125**時間: 地點:
(話說包公在陳留縣判斷謀劫布商強徒一事,官宦欽服,庶民仰敬。)
(在縣審察民情,完了公事數日,吩咐從人整備轎馬,離了陳留縣,逕望河南進
(發。)
(怎見得,有詩一篇道:颯颯西風落葉秋,使君車馬擁輕裘。)
(此行端為生民計,始信當時有俊侯。)
(包公一行人在路十數日,望河南城不遠。)
(將午,迎接官員都在十里長亭伺候,望見拯來得近,齊齊擺列兩邊。)
拯吩咐:今日眾人且退,明日開司伺候。
(官員公吏人等應諾。)
(隨轎馬入得城來,果好一座城廓。)
(當宋時,河南府是為西京,天下有名去處,人煙稠密,買賣駢集,正是:世上
(弦歌花酒地,人間富貴帝王都。)
(拯入得城來,在館驛中安歇一宵。)
(次日開府司,拯升座,召父老近案前問之云)
父 老:近因河南荒旱,百姓流離,聖天子命我來開倉賑濟,汝父老人民等,各有依冊籍
支給,毋得瞞昧,有負聖上之恩。
父 老:近聽得朝廷委太尹來此賑濟饑民,百姓每如大旱之望雲霓,惟恐太尹之來得遲矣
,豈敢有瞞昧之情?
拯吩咐:明日我有告示曉諭。
(眾父老拜謝而出。)
(次日,拯著令將告示張掛河南治下,但有饑荒縣邑,都來支給米糧。)
(拯自坐倉前公廨中,依籍支放。)
(侍旁公役人等,哪一個敢懷半點私心?連放了幾日,饑民都得米糧而去,歡聲
(滿路,感君上、包公之德,言不絕口。)
(有詩贊云:
( 荒旱連年幾奏陳,仁君深憫庶民情。)
(賢侯賑濟行公道,准擬來秋望有成。)
(是時包公賑濟饑民事畢,另開分省衙門審察獄案。)
公 吏:(忽把門公吏入報)外面有一婦人,左手抱著個小孩兒,右手執一紙狀,悲悲切
切,稱道含冤,要見賢侯,欲訴其情。
拯聽罷:(拯聽罷乃道)吾今到此,非只因賑濟一節,正待體察民情,外面休得阻擋,直
與其入。
(公人即出,領得那婦人帶在階下。)
(拯遂出案,看那婦人雖是面帶慘色,其實是個美麗佳人。)
拯聽罷:汝有何事來告?
婦 人:妾家離城五里,地名蓮塘,居址惟張、劉、鄭三姓。妾姓吳,嫁張家,丈夫名虛
,頗事詩書。近因交結城中孫都監之子名仰來往,日久月深,妾夫以為知己之交
。一日,妾夫因往遠處探親,彼來吾家,妾念夫蒙其持攜,自出接待之。不意孫
氏子起不良意,將邪言調戲妾身,當下被妾叱之而去。過一二日丈夫回來,妾將
孫某不善意道知吾夫,因勸與之絕交。丈夫是讀書之人,聽妾之言發怒,欲見孫
氏子,要與他定奪。妾又慮彼官家之子,又有權勢,豈奈他何,自今只是不睬他
便了。彼時丈夫恨氣亦消,遂絕之,不與來往將一個月,至九月重陽日,孫某著
家人請我丈夫在開元寺中飲酒,哄說有甚麼事商議。靠晚丈夫方歸,才入得門,
便叫腹痛。待妾扶入房中,面色變青,鼻孔流血。乃與妾道:『今日孫某請我,
必是中毒。』延至三更,丈夫已死矣。未過一月,孫某遣媒重賂妾之叔父,要強
娶妾。待妾要投告本府,彼又著人四路攔截,道妾若不肯嫁他之時,要妾死無葬
身之地。昨日聽得大人來此賑濟,知吾夫之冤可雪,特來訴知,則妾夫九泉之下
瞑目矣。
拯聽罷:汝家還有甚人?
婦 人:(吳氏道)尚有七十二歲婆婆在家,妾只生下有二歲兒子。
婦 人:(拯令司吏為之收了狀子,發遣吳氏就外親處伺候,密召當坊裡甲問之云)孫都
監為人何如?
拯聽罷:(裡甲復道)大人不問,小裡甲不敢說起。
孫都監河南府專一害人,但有他愛的,便被他奪得去,就是本處官府,亦讓
他三分。
拯聽罷:其子行事如何?
婦 人:(裡甲道)孫某恃父勢要,近日侵占開元寺腴田一頃,不時帶領娼妓於寺中歌樂
飲酒,橫行鄉村,奸宿莊家婦女,哪一個敢逆他?即目寺僧恨他入骨髓,只是沒
奈何。
(拯聞其言,嗟歎良久,退入後堂,思量一計。)
(次日裝做一個公差模樣,從後門出來,密往開元寺來遊戲。)
(正步著方丈之際,忽報寺中孫公子要來飲酒,各人迴避。)
婦 人:(拯聽得暗喜)正待根究,此人卻好來此。
(即躲向佛殿後,在窗縫裡看時,見孫某騎一匹白馬,帶有十數個軍人,兩個城
(中出名妓女,又有個心腹隨侍廚子。)
(孫某行過長廊,下了馬,與眾人一齊入到方丈,坐於員椅上。)
(寺中幾個老僧都拜見了。)
(霎時間,軍人抬過一桌酒,擺列食味甚豐,二妓女侍坐歌唱服侍。)
(那孫仰昂昂自得,意料西京勢要,惟有我一人而已。)
(拯看見後,性如火急,怎忍得住?忽一老僧從廊下經過,見拯在佛殿後,便問
()
老 僧:君是誰?
拯聽罷:某乃本府聽候的,明日府中要請包太尹,著我來叫廚子去做酒,正不知廚子名甚
,住居哪門?
僧 人:此廚子姓謝,住居孫都監門首,今府中著此人做酒,好沒分曉。
拯聽罷:廚子有何緣故?
老 僧:我不說,爾怎得知?月日前,孫公子同張秀才在本寺飲酒,是此廚子服侍,待回
去後,聞說張秀才次日已死,包老爹是個好官,若叫此人去,倘伏事不週,有著
失誤,本府官怎了?
(拯聽罷,記在心,即抽身離開元寺,回到衙中。)
(次日差李虎逕往孫都監門首,捉那謝廚到階下。)
拯聽罷:有人告爾用毒害了張秀才,從實招承,饒爾之罪。
(謝廚初則不肯認,及待用長枷收下獄中根勘,謝廚欲洗己罪,只得招認用毒害
(死張某情由,皆出於孫某之命。)
(拯審明白,就差人持一小請帖去請孫公子赴席,預先吩咐二十四名無情漢嚴刑
(具伺候。)
(不多時,報孫公子來到。)
(拯出座接入後堂,分賓主坐定,便令抬過酒筵。)
孫 某:太尹來此,家尊尚未專拜,今日何敢當太尹盛設?
拯聽罷:此不為禮,特為公子決一事耳。
拯聽罷:(酒至二巡,拯從袖中取出狀一紙,遞與孫某道)下官初然到此,未知公子果有
此事否?
(孫某看是吳氏告他毒死他丈夫的狀子,勃然變色,出席道)
孫 某:豈有謀毒人而無證佐耶?
拯聽罷:證佐已在。
(即令獄中取出謝廚,跪在階下。)
(孫某未見謝廚尚強口辯說,及見後,唬得渾身冰冷,啞口無言。)
(拯著司吏將謝廚招情念與孫某聽著。)
孫 某:學生罪則雖有,萬望看家尊分上。
拯聽罷:汝父子皆是害民者,朝廷法度,我決不私矣。
(即喚過二十四名狠漢,將孫某冠帶去了,登時於堂下打了半百。)
(孫某受痛不過,氣絕身死。)
(拯令將屍首拽出衙門外,遂錄案卷奏知仁宗。)
仁 宗:(仁宗旨頒下)孫都監殘虐不法,追回官誥,罷職為民。謝廚受工僱人,用毒謀
害人命,隨發極惡郡充軍。吳氏為夫伸冤已得明白,本處有司每給庫錢贍養其家
。包拯賑民公道,於國有光,就領西京、河南府之任。
(敕旨到日,拯依擬判訖,遠近聞之,無不稱快。)
(第四十八回 東京判斬趙皇親)
(斷云:
( 只為觀燈成慘禍,張公已作訴冤人。)
(仁宗褒賞天昭報,一鞠當時案牘真。)
126**時間: 地點:
(話說西京河南府,離城五里,地名棋盤巷,有師員外,家道殷富。)
(員外雖棄世,生下二子,長子名師官受,次子名師馬,都皆志氣。)
(二郎現在揚州當織造匠。)
(官受娶得妻劉都賽,乃是個美麗佳人。)
(生下兒子名金保,年已五歲。)
(是時正月上元佳節,西京放燈甚盛。)
梅 香:(師家使喚梅香對劉娘子道)難得好個上元,今有本城鼇山寺裡,有一座逍遙寶
架燈,說道乾坤稀有,世上無雙。千聞不如一見,今晚與娘子入城看玩一回。
(娘子入城看燈之事,婆婆)
婆 婆:女子不出閏門,且元旦男女混雜,去則無益。
梅 香:(劉娘道)媳婦懷孕金保時,曾在東嶽廟許下心願未還,今孩兒已滿五歲,趁今
夜看燈,前去還了願便回。
(婆婆依允,著梅香與院子張公隨她同去。)
(娘子梳妝齊備,十分俊俏,與梅香、張公入得城來,正是放燈時候。)
(逕進東嶽廟,焚香祝拜已畢,娘子與張公道)
娘 子:婆婆吩咐不要去看燈,難得遇此元宵,我今瞞過婆婆去看一遭便回。
(張公只得依允隨行。)
(來到鼇山寺,眾人喧雜,不覺梅香、院子各自分散。)
(娘子正看燈,回頭不見伙伴,心下驚怕。)
127**時間: 地點:
(忽然颳起一陣狂風,將逍遙寶架燈吹落,看燈人都四散走去,只有劉娘子不識
(路逕,立在街前簷下。)
(聽得一聲喝道,數十軍人隨著一貴侯來到,燈籠無數。)
(是誰?乃上位皇親趙王。)
(馬上看見娘子美貌,心下暗喜,便問)
娘 子:你是誰家女子,半夜在此?
娘 子:(娘子詐道)妾是東京人氏,隨丈夫到此看燈,適因吹折逍遙寶架燈,丈夫不知
哪裡去了,妾身在此等候。
趙 王:如今更深,可隨我入府中,明日卻來尋訪。
(娘子無奈,只得隨趙王入府中。)
(趙王心生一計,著使女引娘子到睡房中去。)
(趙王隨後進去,對娘子道)
趙 王:我是金枝玉葉,你肯為我妃子,享不盡之富貴;如不允從,亦必難脫。
(娘子嚇得低頭無語,尋死無路,怎推得那趙王橫強之勢,只得順從。)
(宿卻一宵,趙王不勝歡喜,正是:此處歡娛嫌夜短,師家寂莫恨更長。)
(當彼張院公與梅香回去,見師婆婆說知娘子看燈失散,不知去向,婆婆與師郎
(煩惱無及,著家人入城體訪消息。)
(有人傳說在趙王府裡,亦未知的實。)
(不覺將近一個月,劉娘子雖在王府享富貴,朝夕思憶婆婆、丈夫、兒子,只悔
(當初不聽婆婆言語,惹出此禍,恨氣觸天。)
(有太白星要教她與前夫相會一面,變做個焦苗小蟲,飛入劉娘子房中,將她穿
(那一套織錦萬象衣服都咬碎了。)
(次日娘子看見,眉頭不展,臉帶憂容。)
(適趙王入見,問之)
趙 王:因甚煩惱?
(娘子道知其故。)
趙 王:此則何難,只要召取西京會織匠人來府中織造新的便了。
(次日,王出告示道知後,不想師家祖上會織此錦,師郎正要探聽其妻消息,沒
(得因便,聽得此語,即便辭知母親,來趙王府見趙王。)
趙 王:汝既會織,就在府中依樣造成。
(師郎承命而去。)
娘 子:(有人說與娘子)今王著五個匠人在東廊下織錦。
娘 子:(娘子自忖)西京只有師家會織,叔叔二郎現在揚州未回,此間莫非我丈夫在焉
。
(即抽身出來看時,那師郎亦認得是其妻劉都賽,二人相抱而哭。)
(旁織匠人各驚駭不知其故。)
(是時趙王酒醒來不見劉都賽,因問侍女。)
(侍女說知在織造所看織錦。)
(趙王即來廊下看時,見劉娘子與師郎相抱不捨。)
趙 王:(趙王怒道)汝匠人何得無理!
(既令劊子手押過五個匠人,前去法場處斬。)
(可憐師郎與四個匠人無罪,一時死於非命。)
(那趙王恐有後累,部五百劊子手,前到師門首圍了,將師家大小男女殺戮已盡
(,家財被著親隨人搬回府中,放起一把無情火,燒了房屋而去。)
(當下只有張公帶得小主人師金保出街坊買糕,回來見死屍無數,血流滿地,房
(屋燒尚未滅。)
(張公驚問鄰居之人,乃知被趙王所害之事。)
(張公沒奈何,抱著五歲主人,尋夜走往揚州,報與二官人去了。)
趙 王:(趙王回府思忖)今殺師家滿門,尚有師馬揚州當匠,倘知此事,必去告御狀。
(心生一計,修書一封,差牌軍齎往東京見監官孫文儀,說其就理,要除師馬二
(郎一事。)
(孫文儀看知書內之意,要奉承趙王,即差牌軍往揚州尋捉師馬。)
(是時師馬夜來夢見一家之人身上帶血,驚疑起來,去請著先生卜卦。)
先 生:(占道)大凶,主合家有難。
(師馬憂慮,即僱一匹快馬,逕離了揚州,回西京來。)
(行至馬陵莊,恰遇著張公抱著小主人,見師馬大哭,說其來因。)
(師二郎聽罷,絕倒在地而復甦。)
(即同張公來開封府告狀。)
(師馬進得城來,吩咐張公在茶坊邊伺候,自往開封府下狀,正遇著孫文儀喝道
(過。)
(牌軍有認得是師馬,稟知文儀。)
(文儀即著人拿入府中,責以衝馬頭之罪,不由分說,登時打死。)
(文儀令人搜檢身上,有告趙王之狀,忖道)
自 忖:今日若非我遇見,險些誤了趙王來書。
(又慮包尹知覺,乃密令四名牌軍將死屍放在籃底,上面用黃菜葉蓋之,扛去丟
(在河裡。)
(有詩歎云:
( 趙王淫虐太無情,阿黨孫儀惡毒生。)
(誰道天公無報應,舉頭三尺有神明。)
(正值包太尹出府來,行到西門坊,其坐馬不進。)
包 公:(包公喚過左右牌軍道)這馬有三不走,御駕上街不走,皇后太子上街不走,屈
冤魂不走。
(便差張龍、趙虎去茶坊酒店打聽一遭。)
(張趙領旨回報,小巷有四個牌軍,抬一籃黃菜葉,在那裡躲避。)
(拯令捉來問之,牌軍稟道)
牌 軍:適孫老爺出街,見我四人不合賣黃菜葉,堆在街上,每人被責,今著我等抬去河
裡丟了。
(拯疑有緣故,乃道)
拯 疑:我夫人病,正思黃菜葉食,可抬入府中來。
(牌軍驚懼,只得抬進府中。)
(賞牌軍,吩咐休使外人知之,取笑包公買黃菜葉與夫人食。)
(牌軍拜謝而去。)
(拯令揭開萊視之,內有一死屍如生。)
(拯思此人必被孫文儀所害,令獄卒停在西牢。)
(有張公抱著師金保等師馬不來,逕往府前尋之,見開封府門首有屈鼓在,張公
(近前,連打三下。)
(守軍報知於拯,拯吩咐)
拯吩咐:或是老翁幼婦,不許驚駭他,可領其進來。
(守軍領旨,引張公到廳前見拯。)
(拯問所訴何事,張公逐一從頭將師家苦情事說得明白。)
拯吩咐:這五歲孩兒如何走得?
張 公:因為思母啼哭,領出買糕與吃,逃得性命。
包 公:師馬何在?
張 公:他侵早來告狀,並無消息。
(拯知其故,便著張公去西牢看驗死屍。)
(張公看罷,放聲大哭,正是師馬矣。)
(拯沉吟半晌,即令備鞍馬逕來城隍廟,當神祝道)
張 公:限今夜三更要放師馬還魂,不然焚了廟宇。
(祝罷而回,也是師馬不該死,果是三更復醒來。)
(次日獄卒報知於拯,拯喚出廳前問之。)
(師馬哭訴被孫文儀打死情由。)
(拯吩咐只在府裡伺候。)
(五更侵早,拯入朝,故意跌倒在殿下不起。)
(仁宗怪而問之,拯奏)
拯吩咐:臣近日得頭暈之疾,如遇早朝,即如是。
仁 宗:從今免卿早朝。
(拯謝恩而出。)
(到府中,思量要賺趙王來東京,心生一計,詐病在牀,不出堂數日。)
仁 宗:(仁宗在便殿召把門太使問)包太尹近日病體如何?
拯吩咐:(太使奏曰)包太尹病得十分沉重。
(仁宗憂悶,宣文武商議。)
王丞相:陛下可差醫官去府中調理。
(仁宗即差御院醫官來開封府見夫人,欲見太尹診視。)
仁 宗:(夫人道)太尹病得昏沉,怕生人氣,免見。
王丞相:(醫官道)可將金針插在臂膊上,我在外面診視,即知其症。
(夫人將針插在屏風上,醫官診之全不動,急離府奏知去了。)
王丞相:(包拯與夫人議道)明日可將我官誥印綬納還皇上,道我已死了。待聖上問我臨
死時曾有甚事吩咐否,只道惟薦西京府趙王,為官清正,可襲開封府之職。
(次日夫人將印綬入朝,哭奏其事,文武盡皆歎息。)
仁 宗:既包公臨死薦御弟可任開封府之職,當遣使臣前往西京河南府宣取趙王。
(一面降敕,差韓、王二大臣備羊酒之禮,御祭包太尹而去。)
(是時使命領敕旨前往河南,進趙王府宣讀聖旨已畢,趙王聽得包公已死,升他
(襲開封府之職,不勝歡喜,即點起船隻,收拾赴任。)
(不覺數日到東京,入朝見仁宗。)
仁 宗:(仁宗喜道)包太尹臨死薦御弟為開封府尹。
趙 王:只恐臣年幼不堪此職。
仁 宗:朕重封官職,照依包太尹行移。
(趙王謝恩而出。)
(次日與孫文儀擺列頭搭,十分嚴整,進開封府上任。)
(行過南街,百姓懼怕,各關上門。)
趙 王:(趙王馬上怒道)汝這百姓好沒道理,今隨我來的牌軍,在路上日久欠盤纏,每
家各要出綾錦一匹。
(家家戶戶為之搶奪一空。)
(趙王到府,看見堂上立著長幡,因問左右。)
趙 王:(左右稟道)是包太尹棺木尚未出殯。
趙 王:(趙王怒道)我選吉日上任,如何不出殯?
(張龍、趙虎報與包拯。)
拯吩咐:(包拯吩咐)汝二人各準備刑具伺候。
(乃令夫人出堂見趙王,說知尚有半個月方出殯。)
(趙王聽罷愈怒,罵那包夫人不識方便。)
(罵未三聲,旁邊轉過包拯,喝聲)
趙 王:認得包呆子否?
(趙王愕然。)
(拯即喚過張龍、趙虎,將府門關上捉了,皇親監於西牢,孫文儀監於東牢。)
(次日拯升廳,將棺木抬出焚了。)
(東西牢取出趙王、孫文儀,跪在階下,兩邊列著二十四名無情漢,將出三十般
(法物,掛起聖旨牌。)
(拯當廳取過師馬來證,將狀念與趙王聽著。)
(趙王初尚不肯招,被包拯喝令極刑拷問,趙王受苦不過,只得招出謀奪劉都賽
(殺害師家滿門情由。)
(次及孫文儀,亦難抵諱,招出打死師馬情弊。)
(包公疊成文案,擬定罪名,親領劊子手押出趙王、孫文儀到法場處斬訖。)
(次日,拯趨朝奏與仁宗知道。)
仁 宗:(仁宗撫慰之云)朕聞卿死,憂悶累日,今則知卿蓋為此事詐死,是能正國法,
趙王、孫文儀擬罪允當,朕何疑焉。
拯 喝:臣今舉師金保入王府讀書,後有進益,仍為西京府尹。
(上允奏。)
(拯既退,發遣師馬寧家,劉都賽仍轉師家守制。)
(將趙王家屬發遣為民,金銀器物一半入府庫,一半給賞張公,以其有義能報主
(冤。)
(有詩斷云:趙王不法絕其倫,誰料當初律例存。)
(今日冤伸仇已復,果然金贈有恩人。)
(東西兩京軍民聞包公判明此事,無不稱羨,而有天理矣。)
(第四十九回 當場判放曹國舅)
(斷云:
( 一念功名魂不返,誰憐張氏得伸冤。)
(當場已擬昭然法,曹氏修行不戀官。)
128**時間: 地點:
(話說宋仁宗登極,至皇佑九年,一日設朝,有青州王相公出班奏道)
王 相:近因南蠻不靖,楊文廣、狄青二將軍征進在邊庭,陛下當念此二人辛苦,可差得
能官包文拯,齎衣糧前去賞勞三軍,以廣陛下之恩。
(上允奏,即降敕,宣包文拯齎衣糧上邊庭而去。)
(文武既退,是夜仁宗寢於宮中,忽夢見著皂衣先生領數千人,各拋磚擲瓦,打
(其宮門。)
(上醒來,宣王丞相入宮中,以所夢問其吉凶。)
王丞相:陛下五更得夢,乃是正夢。
穿皂人即孔聖先師,領眾弟子見陛下,蓋因南蠻作反,幾科不曾取士。
129**時間: 地點:
如今可出黃榜招賢,乃其佳兆也。
(仁宗大悅。)
(次日設朝,即御書黃榜張掛,招取天下賢士。)
(是時,潮州潮水縣孝廉坊鐵丘村有一秀才姓袁名文正,幼習舉業,其妻張氏貌
(美而賢惠。)
(生個兒子,已三歲。)
(袁秀才聽得東京開南省,與妻子商議,要去取試。)
張 氏:家道雖貧,隨時度日。兒子幼小,君若去後,教妾靠著誰人?
王丞相:(袁秀才答道)十年燈窗之苦,指望一日成名。既賢妻在家無靠,不如收拾一同
前行。
(張氏見他堅意要去,只得依隨而行。)
(有詩云:
( 功名念起赴京畿,兩口妻兒暫近隨。)
(路上驅馳都不管,誰知禍及悔時遲。)
(袁文正與妻子路上曉行夜住,不則一日,行到東京城,投王婆店歇下行李。)
(過卻一宵,次日袁秀才梳洗飯罷,欲同妻子上街玩景致。)
王 婆:此處一者是天子所居,二者是開封府,三者是曹家府,秀才若去玩景,善覷方便
。
文 正:我讀書之人,自識道理。
(夫妻離店,入得城來。)
(正在玩景之際,忽一聲喝道來到,頭抬已近前。)
(夫妻二人急躲在一邊,看那馬上坐著一貴侯,不是別人,乃是曹國舅二皇親。
()
(二國舅馬上看見張氏美貌,便動情,著牌軍請那秀才到府中相望。)
(牌軍說知,袁秀才聞是國舅有請,哪裡敢推,便同妻子入得曹府來。)
(二國舅親自出迎,敘禮而坐,動問來歷。)
(袁秀才見國舅相敬,亦不隱,告知來赴選之事。)
(國舅大喜,先令使女引張氏入後堂相待去了。)
(卻令左右抬過齊整筵席,親勸袁秀才飲得酩酊大醉,密令左右扶向僻處,用麻
(繩絞死,把那三歲孩兒亦打死了。)
(可憐袁秀才,滿腹經綸未展,已作南柯一夢。)
(比及張氏出來,要邀丈夫轉店時,二國舅)
國 舅:秀才飲已醉,扶入房中睡去。
(張氏心慌,不肯入府,欲待丈夫醒來。)
(挨近黃昏,國舅令使女道知丈夫已死之事,且勸她與我為夫人。)
(使女通知罷,張氏嚎啕大哭)
張 氏:我夫子死得不明,欲要奴為夫人,除則一死。
(二國舅見其不允,令監在深房內,日使侍女勸諭不從。)
130**時間: 地點:
(一日,包公到邊庭賞勞三軍回朝,入奏仁宗。)
仁 宗:邊庭消息何如?
文 拯:邊關寧靖,軍民樂業。
(上悅,親賜御酒並金花,與拯還府。)
(拯辭帝而出,行過石橋邊,忽馬前颳起一陣怪風,旋繞不散。)
拯 忖:此必有冤枉事。
(便差隨從王興、李吉)
李 吉:追此狂風去,看其下落。
(王、李二人領旨,隨風前來,那陣風直從曹國舅高衙中而落。)
(兩公牌仰頭看時,四邊高牆,中間門上大書數字道)
二 人:有人看入者,割去眼睛,用手指者,砍去一掌。
(兩牌軍懼怕,回稟知拯。)
拯 忖:彼又不是皇上宮殿,敢此亂道!
(即親自來看,果然見一座高院門,正不知是誰貴侯家,乃令軍牌請得一老人來
(問之。)
老 人:(老人稟道)東京別的房舍衰老皆識,這座府院卻理會不得。
拯 忖:爾莫非怕他勢要不敢說?有我在,但說無妨。
老 人:(老丈只得直答道)是皇親曹國舅之第府。
拯 忖:便是皇上之殿,亦無此高大,彼只是一個國舅,起此樣府院!
老 人:(老丈歎聲)大人不說,衰老哪裡敢道?他的權勢比皇上的尤甚,有犯在他手,
便是鐵枷;人家婦女生得美貌者,便強搶去。打死幾多人命,算得什麼。近日府
中因害得人多,白晝裡出怪,國舅住不得,今合府移往他處去了。
(包公聽罷,遂賞老人而去。)
(拯令牌軍打開鎖門,入到高廳上坐定。)
(裡頭宏敞,恰似天宮。)
(拯喚王興、李吉近前問)
李 吉:汝二人勾不得誰?
二 人:上界勾不得玉皇大帝,下界勾不得閻王天子,西山勾不得猛虎,東海勾不得老龍
,只除這幾等,不問皇親國戚、朝官宰相、軍民百姓,盡皆勾得。
(拯喜,重賞二人。)
(二人酒飲之已醉,出門首發狂言語。)
拯 忖:適差汝勾取馬前旋風兒來證狀,卻在街上弄酒!
(將二人打三十大棒,限明日勾不來發遠處軍。)
(二人出門,思量無計,靠晚間乃於曹府門首高叫之。)
(忽一陣風處,一冤魂手抱三歲兒子,隨公牌來見包拯。)
(拯見其披頭散髮,滿身是血,拯知是冤魂,遂問其來由。)
(袁文正將赴試被曹府謀死,棄屍在後花園井中之事,從頭說了一遍。)
拯 忖:既汝妻在,何不令她來告狀。
文 正:妻今被帶去鄭州三個月,如何能勾得見相公?
拯 忖:汝且去,我與你准理。
(道罷,依前化一陣風而去。)
(是時漏滴三鼓,拯秉燭獨坐,思量決計。)
(次日升廳,集公牌吩咐)
拯吩咐:昨晚冤魂說,曹府後園瓊花井裡,藏得有千兩黃金,有人肯下去取之,分其一半
。
(王、李二公人近稟要去。)
(拯令弔下井中看時,二人摸見一死屍,驚怕,上來稟知於拯。)
拯 忖:我不信,縱屍身亦撈來看。
(二人復弔下井,取得屍身上來。)
(拯令抬入開封府來,將屍放於西廊下,便問牌軍)
牌 軍:曹國舅移居何處?
牌 軍:今移在獅兒巷內住。
(拯即令張千、馬萬,備羊酒前去恭賀他。)
(拯到得曹府來,國舅在朝未回,其母太郡夫人怪包拯不當賀禮,拯被夫人所辱
(,正轉府,恰遇國舅回來。)
(見拯下馬,敘問良久,拯因道知來賀,被夫人羞叱。)
國 舅:(國舅陪小心道)休怪婦人之言。
(二人相別。)
(國舅到府煩惱,太郡夫人問其故,國舅)
國 舅:適間包大人遇見兒子,道來賀夫人,被夫人羞辱而去。今二弟做下逆理之事,倘
被知之,一命難保。
牌 軍:(夫人笑道)我女兒為正宮皇后,怕他甚麼?
國 舅:今皇上若有過犯,他且不怕,把甚皇后當事?不如寫書付與二弟,令他將秀才之
妻子謀死,此則方絕後患矣。
(夫人依其言,便修書差入送到鄭州見二國舅。)
(二國舅接得看罷,沒奈何用酒迷倒張夫人。)
(正持刀入房要殺之,看她容貌,不忍下手。)
(出房來遇見院子張公,問其憂悶之故。)
(二國舅道知前情,張公)
張 公:國舅若殺之於此,則冤魂不散,又將作怪。我後園有口古井,深不見底,莫若推
落井中,則無事矣。
國 舅:以甚麼為信?
張 公:聽水響為信。
(二國舅大喜,預賞張公花銀十兩,令使女縛了張氏,與張公拿到後園來。)
(那張公有心要救張娘子,只待她酒醒。)
(一時間張氏醒來,哭告其情,張公亦哀憐之,令她在井上左右轉三遭,若不落
(井,便救得你。)
(張氏依言行轉,果是無事。)
(張公即用大石頭丟下井中,作水響之聲,密開了後門,將十兩花銀與張娘子作
(路費,教她直上東京包大人處告狀。)
(張氏拜謝,出得門來,她是個閏門女子,獨自如何到得東京?悲哀感動太白星
(,化作一老翁,直引她到東京了,仍化清風而去。)
(張氏驚疑,抬起頭望時,正是舊日王婆店門首。)
(入去投宿,王婆頗認得,訴出前情,王婆亦為之下淚,乃道)
王 婆:今五更包大人去行香,待回來可接馬頭下狀。
(張氏請人寫了狀子完備,出街來,正遇見一官人,不是包大人,卻是大國舅。
()
(見著狀子大驚,就問她個衝馬頭之罪,登時用鐵鞭將張氏打暈過去。)
(搜檢身上,有花銀十兩,亦奪得去,將屍身丟在僻巷裡。)
(王婆聽得消息,即來看時,氣尚未絕,連忙抱回店裡救醒。)
(過二三日,探聽包大人在門首過,張氏接馬頭告狀。)
(包拯接見狀,便令公牌領張氏入府中,去廊下認屍,果是其夫。)
(拯又拘店主人王婆來問的實,王婆)
王 婆:委的袁秀才妻張氏,初赴春闈,便在小妾店中住。日前誤在曹國舅處下狀,被打
死,得妾救醒。
(拯審勘明白,令張氏入後堂陪侍李夫人,發放王婆回店。)
張 氏:(拯思忖)先捉大國舅又作理會。
(即詐病不起。)
(上聞拯病,與群臣議往視之。)
國 舅:(曹國舅前奏)待小臣先往問疾,陛下再去未遲。
(上允奏。)
(次日報入拯府中,拯吩咐齊備。)
(適國舅到府前下轎,拯出引道,迎入後堂坐定。)
(敘慰良久,便令抬酒來飲。)
(至半酣,包公起身道)
包 公:國舅,下官前日接一紙狀,有人告說丈夫兒子被人打死,妻室被人謀了。後其妻
子逃至東京,在一官人處下狀,又被仇家用鐵鞭打昏去了。且幸得王婆救醒,復
在我手裡告狀,下官已准她的,正待請國舅商議,不知那官人姓甚名誰?
(國舅聽罷,毛髮悚然。)
(張氏從屏風後走出,哭指道)
張 氏:打死妾身正是此人。
國 舅:(國舅喝道)無故賴人,該得甚罪?
(拯怒,令牌軍捉下,去了衣冠,用長枷監於牢中。)
(拯恐走透消息,關上門,將親隨人盡拿了,便思捉二國舅之計。)
(寫下假家書一封,已搜得大國舅身家書,用硃印訖,差人尋夜到鄭州說知)
差 人:太郡夫人病重,作急回來。
(國舅見書,認得兄長簽書,即忙輕身回轉東京。)
(未到府,遇見包拯,請入府中敘話。)
(酒飲三杯,國舅半酣起身道)
國 舅:家兄有書來,說道母親病重,尚容另日領教。
(忽廳後走出張氏,跪下哭訴前情。)
(國舅一見張氏,面如土色。)
(拯便令捉下,枷入牢中。)
(從人報與太郡夫人知之,夫人大驚,即將誥文自來開封府。)
(恰遇弔著二位國舅在廳上打,夫人近前,將誥文說包拯一篇,被拯奪來扯碎。
()
(夫人沒奈何,急回見曹娘娘,說知其事。)
(曹皇后奏知仁宗,賴救之。)
(仁宗亦不准理。)
(皇后心慌,私出宮門,來開封府與二國舅說方便。)
拯吩咐:國舅已犯死罪,娘娘私出宮門,明日下官見上奏知。
(皇后無語,只得復回宮中不理。)
(次日,太郡夫人自奏與仁宗,仁宗無奈,下敕遣眾大臣到開封府和勸。)
(拯知其來,吩咐軍牌)
拯吩咐:彼各自有衙門,今日但入府者,便與國舅同罪。
(眾大臣聞知,哪個敢入府中?上知拯不容情,怎奈太郡夫人日夕在前哀奏,只
(得命整鸞駕,親到開封府。)
(拯聞知,在府門首迎候。)
(鸞駕已到,拯近前將上玉帶連咬三口。)
(上問其故,拯奏)
拯吩咐:今又非祭天地勸農之日,因何胡亂出朝?主天下三年大旱。臣乃白虎,陛下為青
龍,可免三年之旱。
仁 宗:朕此來端為二皇親之故,萬事看朕分上,饒他也罷。
拯吩咐:既陛下要做二皇親之主,一道赦文足矣,何勞御駕到此。今國舅罪惡貫盈,若不
允臣判理,情願納還官誥歸農。
(仁宗回駕,拯令牢中押出二國舅赴法場處決。)
(太郡夫人知得,復入朝懇上降赦書救二國舅。)
(皇上允奏,即頒赦文,遣使臣臨法場中宣讀。)
(當下正待處決之際,忽報皇上赦書來到。)
(拯聽宣讀只赦東京罪人及二皇親。)
拯吩咐:都是皇上百姓犯罪,偏不赦天下!
(先令斬訖二國舅,大國舅等待午時方開刀。)
(太郡夫人聽報斬訖二國舅,忙來哭報皇上。)
王丞相:陛下需通赦天下,則可保大國舅矣。
王丞相:(皇上允奏,即草詔頒行天下)不拘犯罪輕重,一齊赦宥。
(拯聞赦各處,乃當場開了大國舅長枷,放之而回。)
(歸見夫人,相抱而哭。)
國 舅:不肖深辱父母,今在死中復生,想母自有人侍奉,兒情願納還官誥,入山修行。
(太郡勸留不住。)
(後來曹國舅得遇奇異真人點化,已入仙班中。)
(拯既判此款公案,令將袁文正屍身葬於南山之陰。)
(庫中給銀兩賜張氏,發回本鄉。)
(是時遇赦之家,不惟生者稱頌包公之德,而死者亦甘心瞑目矣。)
(第五十回 琴童代主人伸冤)
(斷云:
( 一念良善魂不散,家人能報主人冤。)
(賊徒為惡遭刑戮,包宰聲名萬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