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一 至 第一一〇

101**時間: 地點:
    (此時燕兵屯在齊眉山下,與何福、平安,日日對壘,不能取勝,正自憂疑。)
    (忽又聽得報徐輝祖率京軍來助戰,軍心愈覺彷徨。)
    (燕王毫不在意,但激勵眾將,奮勇與戰。)
    (臨對陣時,何福、平安乘著屢勝,其氣已壯,今又增了徐輝祖,領五萬京軍來
    (助戰,一發添上威風。)
    (何福又請徐輝祖掌了中軍,卻自與平安兩騎馬飛出陣前,往來素戰。)
    (北陣朱能,光與平安對戰。)
    (戰不多時,又是薛祿與何福對戰。)
    (北陣上又有一將出,南陣上就有一將與之交鋒;南陣上又有一將沖來,北陣上
    (就有一將與之抵敵。)
    (從午時殺到酉時,直殺得征雲滾滾,戰氣騰騰,并不見有輸有贏。)
平 安:(忽北陣上又突出一員大將,乃是都督李彬,十分驍勇,此時見兩家苦戰,並無
    (勝負,因大叫道)廝殺不能斬將,直管殺些甚麼?待我斬一個大將,與你們看
    (看。
    (遂一騎馬飛過陣來,直奔徐輝祖。)
    (不期徐輝祖「忙家不會,會家不忙」,看見有將沖來,知他要乘空襲取,因將
    (刀按在身邊,祇做不知。)
    (待他馬沖到面前,鎗刺近身邊,方提起刀來,將鎗隔去。)
    (還趁勢劈一刀來,大罵道)
燕 王:你要鎗刺人,獨不怕刀砍你麼?
    (李彬被徐輝祖伏刀將鎗隔去,又隨手還刀,知是慣家,方喫了一驚,急急勒馬
    (倒退以避刀。)
    (不料那馬跑急了,陡然勒回,未免要往後一坐。)
    (誰知這一仕裏一個後蹶,竟將李彬閃了下來。)
    (徐輝祖麾蓋下一班將士,見李彬閃下馬來,遂一齊上前捉人。)
燕 王:(李彬自知不免,遂棄長鎗,拔出短劍,大叫道)今日之死,誤也!但我也不肯
    獨死!
    (獨揮劍斬了數人,方被南兵亂刀殺死。)
    (北陣將士,盡知李彬驍勇,今見他被殺,未免心寒,又見天已薄暮,遂個個皆
    (退去。)
    (南陣平安、何福並諸將見斬了李彬,諸將又皆敗去,一發有興,喊叫連天道)
平 安:今日定要打破燕營,生擒叛賊!
    (如狼如虎,一齊逼近燕營。)
    (虧得燕王見勢頭不好,忙將強弓硬弩,射住陣腳。)
    (南兵攻打不入,方纔退去。)
    (燕營將士,想起前日一路而來,俱是乘勝,意氣揚揚,不期今日連輸了兩陣,
    (又兼勇將李彬被殺,便覺興致索然。)
諸 將:(諸將中就有進言的道)北兵雖強,不過一方;南兵縱弱,天下皆是,祇管徵調
    得來。況朝廷名分尚在,恐一時成功不易。莫若且還北平,養成精銳,俟有釁隙
    ,以圖再舉。若不揣勢力,強爭苦鬥,恐怕有失,非算也。
平 安:(又有的說道)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兵法也。大王深知兵法,豈可強為。
    (燕王聽了,知人心搖動,不便以威勢壓之,因默然不語。)
朱 能:(喜得朱能挺身而出道)諸將為何出此言也?昔漢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漢高祖連
    敗七十二陣,志氣不衰,遂一戰而勝,終有天下。今大王自起兵以來,所取非一
    地,所敗非一人,自北而南,一路攻城,交戰克捷多矣,今奈何偶然一挫,便輒
    議還師。且請問諸君,還師北平,還是自立乎?還是北面事人乎?凡為此言者,
    非不智則不忠也,乞大王速斬以警眾。
燕 王:(燕王聽了大喜)諸將亦非不忠,各人智略不同耳。然究竟思之,終以朱將軍之
    言為是。為今之計,惟有急思破敵,再言還師者斬。
    (眾將方不敢言。)
    (然雖不敢言,而請燕王北還之議,早紛紛傳到何福耳朵裏。)
    (何福滿心歡喜,以為燕兵一還,則我執燕之功成矣,遂按納不定,竟將燕王北
    (歸消息,報知朝廷。)
    (朝廷聞知又按納不定,遂君臣商量道)
何 福:燕王既北還,則徐輝祖率京軍五萬,無戰可助矣。駐兵於外,未免要運糧接濟,
    不如召還,以實京師。
    (建文帝以為然,遂降詔召還。)
    (祇因這一召,有分教:
    (  南軍失勢,北將成功。)
    (欲知後事,再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七回 燕大王料敵如神 何將軍單騎逃脫)
    
    
102**時間: 地點:
    (再說燕王自兩敗之後,因與眾將商量道)
燕 王:平安、何福皆久戰之將,今又加徐輝祖相助,實難摧挫。若苦苦與之爭鋒,徒勞
    殺傷,莫若且堅壁勿戰,祇作北還,以懈其心。況彼駐紮之地,非城非郭,糧草
    皆須搬運,我但暗暗遣兵,或斷其餉道,或絕其樵探,彼自不能安而攪亂矣。
    (眾將皆以為然。)
    (燕王算計已定,故平安、何福屢屢來挑戰,俱堅壁不出。)
    (平安、何福無可奈何,忽又有旨召徐輝祖還京,銳氣未免減少了一半,也就不
    (敢十分來挑戰。)
    (燕王打探得徐輝祖召還,知何福失勢,遂遣朱榮、劉江暗暗率兵,四處斷其餉
    (道,又遣遊騎,四處捉其樵探。)
    (何福聞知,急急差兵救護。)
    (東邊纔保全了回來,西邊又報劫奪。)
    (日日驚擾,不得安寧,乃憤怒要與他大戰。)
    (燕兵又堅壁不出,每日空來空往,把一團銳氣,又消磨了幾分。)
何 福:(因與平安商量道)我兵駐紮此地,要搬運糧草,利於速戰;而燕王又不明戰,
    祇暗暗侵擾,未免我勞彼逸,殊非算也。莫若移營靈壁以就糧,既可免其驚擾,
    又可堅持以待戰,不知將軍以為何如?
平 安:此言是也。
    (遂令軍士移營於靈壁。)
    
    
103**時間: 地點:
    (此時燕王雖堅壁不出戰,然而兩壘相對,恐有意外之變,日夜提防,將士不解
    (甲者月餘,未免勞苦而生怨,諸將因請燕王道)
諸 將:目今盛夏,淮南一帶,地土卑濕,又兼暑雨連作,軍中常恐瘟疫。今南兵已移營
    靈壁,大王何不且渡過河去,擇一善地,休息士馬,相機再進,何如?
燕 王:諸君祇知過河為安,卻不知過河有大不安也。既兩敵相持,進則人心奮,退則人
    心餒。今將士雖勞苦,然心中必惕勵而思破敵。若一渡河,樂於便安,則人心懈
    矣。人心一懈,則敵人乘勢來擊,未免被其戮辱。安乎?不安乎?今何福圖安,
    移營靈壁,即諸君之勸我渡河也,吾見其銳氣索然,不出數日,吾自有計擊走之
    。
諸 將:大王妙算過人,臣等不及也。但擊走何福,更有何計,請大王明示。
燕 王:兵貴乘隙。寡人聞得南軍運糧五萬將到,平安帥兵六萬,前往護還,此隙也。我
    往擊之,我自猛而彼自怯也。兵又貴擊情,我親領兵與戰,彼自盡力相持。俟彼
    此戰疲,我敗走以誘之,彼見我敗走,力雖疲亦必追逐;疲而追逐,其情可知。
    我再伏精銳,出而擊之,彼縱英勇,亦未有不隋而敗走者。
    (諸將聽了,大喜道)
諸 將:大王神算,真無遺策。但他運糧已近,宜速為之。
    (燕王因命次子高煦,領精兵一隊,伏於林間,再三誡之道)
燕 王:縱我戰敗,亦不許輕出,必要窺伺敵兵疲倦之極,方可出而擊真惰歸,不患不成
    功矣。
    (高煦領命而去。)
    (燕王就分遣壯士萬人,四路掩擊護糧之軍。)
    (自引兵分作兩翼,進攻靈壁。)
    (何福見燕王久不出戰,今忽來攻,必然有謀也,堅壁不出。)
    
    
104**時間: 地點:
    (且說平安率兵護糧,也防搶奪,將六萬兵分列於外,叫負糧者居中而行。)
    (忽見燕兵來搶奪,就引兵縱擊,殺傷燕王甚眾。)
    (燕王乃回師,命眾將與平安交戰。)
    (戰了許多,不見輸贏。)
    (燕王臨陣細觀,見其兵將前後連絡,更班出戰,因親麾一隊;轉出其旁,橫沖
    (其陣。)
    (南軍不曾提防,被燕王沖做兩段,首尾不能相顧,兵心遂亂。)
    (燕將乘其亂,一發奮勇力攻,平安漸漸退下。)
    (何福在壁上,遠遠望見平安有敗陣之勢,忙引大兵,開了壁門,沖將下來,大
    (叫道)
何 福:平將軍勿慌,我來也,誓必破賊!
    (平安見何福兵出,膽又壯了,遂復抖精神,向前力戰。)
    (一班燕將雖不畏怯,但戰已久,忽又何福的大兵齊出,一時祇好抵敵,哪裏又
    (能斬將搴旗,何福、平安轉攻,致使時有殺傷。)
    
    
105**時間: 地點:
    (此時高煦伏在林間窺看,早有副將說道)
高 煦:燕師受傷矣,可出擊之。
高 煦:燕師雖小有殺傷,卻大勢不敗。南兵何福初出,正在奮勇之時,此時我若出擊,
    縱能擊敗,他亦未至寒心。非父王命我伏兵意也,須再俟之。
    (又窺了多時,見兩軍血戰既久,俱有疲倦之色,燕王引眾漸漸退去,高煦方揮
    (眾道)
高 煦:此其時也。力戰成功,在此一舉!
    (遂放起號砲,一齊沖出林來,邀擊南兵之後。)
    (南兵苦戰了一日,雖僥幸戰勝,卻已精疲力竭,忽見有伏兵邀擊,怎不心慌。
    ()
    (又見邀擊之將,乃是高煦,素知其勇,一發手忙腳亂,不敢戀戰,惟有奪路而
    (走。)
    (平安、何福雖亦喫驚,然欺高煦兵少,尚拼命相持。)
    (當不得燕王大兵聽見砲響,知高煦伏兵已出,又復殺回。)
    (何福、平安不能支持,祇得棄了糧,率領敗殘士卒,奔回靈壁,堅閉不出。)
    (高煦東西馳擊,斬首萬餘,獲馬數千,五萬南糧,俱為北兵得了。)
    (何福敗還,與平安商議道)
何 福:兵敗猶可再勝,軍中正爾乏食,五萬糧餉,又盡失去,何以支給?
平 安:將士乏食,守此何益?為今之計,惟有率眾,乘燕王不備,突圍而出,就食於淮
    ,再作他圖。
何 福:將軍之言是也。
因傳令:(因傳令將士道)糧餉被劫,軍中乏食,須就食於淮,以待後運。但燕兵圍營,
    必須突出,方能前往。爾眾將士,俟明日號砲三聲,即齊心奮勇而出。違誤者斬
    !
    (眾將士苦戰了一日,又見有明旦突圍之令,盡去安歇,以待砲聲早起,好去突
    (圍。)
    (不期燕王用兵神速,見何福敗還靈壁,堅守不出,銳氣正衰,恐其停留長志,
    (又有救援,遂不待天明,即躬率將士,悄悄攻其壁壘。)
    (諸將見燕王先登,誰敢不前,一時盡蟻附而上。)
    (燕王命放砲三聲,眾將齊攻壁門。)
    (燕王這邊放砲,南軍在睡夢中聽見,認是本營將軍放砲,催眾突圍,往淮就食
    (,忙忙爬起來收拾了奔到壁門。)
    (你見我來,我見你至,都認以為真,竟將壁門開了。)
    (走到門外一看,見外面燕兵擺滿,方知誤了。)
    (及再要重閉壁門,而燕將早已喊聲如雷,有如潮水一般,一涌殺入矣。)
    (南兵不曾提防,突被殺入營中,一時鼎沸。)
    (諸將也有臥而未起的,也有起而未及披掛的,或被殺,或被擒,無一人得免。
    ()
    (燕王忙傳令禁止殺入,但早已殺得人馬濠平塹滿矣。)
    (諸將報功,生擒武臣陳暉、平安、馬博、徐真、孫成、王貴等三十七員,文臣
    (陳性善、彭與明、劉伯完等一百五十人,降者無數,惟何福一人逃脫。)
    (祇因這一敗,有分教:
    (  滿朝失色,再謀無功。)
    (欲知後事,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八回 燕王耀兵大江上 建文計窮思出亡)
    
    
106**時間: 地點:
    (卻說靈壁之敗,報到朝廷,君臣聞之,皆無人色。)
    (廷臣祇得又議各處召兵,建文帝又遣禮部侍郎黃觀往安慶,翰林修撰王叔英往
    (廣德,都御史練子寧往杭州,三處召募義勇民兵,人援京師。)
    (三人受詔出朝,因詣黃子澄而問計。)
黃子澄:(黃子澄大慟道)大事去矣,吾輩萬死不足贖誤國之罪!諸公此行,恐亦無濟。
    不過臣子之心而已,他難論矣。
    (三人聞言,遂號泣而往。)
    (然所到之處,已知金陵不能守,並無一人應矣。)
    
    
107**時間: 地點:
    (再說燕王既破了何福,遂引兵要渡過淮來。)
    
    
108**時間: 地點:
    (此時盛庸自夾河敗後,不敢南還,因走至淮上,收拾了馬步兵數萬人,戰船數
    (千隻,鎮守淮河南岸。)
    (燕王兵到北岸,諸將)
諸 將:彼南岸有船,我北岸無船,何以能渡?
燕 王:(燕王笑道)同一淮河,彼南岸之船,即我北岸之船,又何分焉?
    (諸將不悟,無言可對。)
    (燕王因命眾軍,伐木造筏,又命揚旗擊鼓,聲張其勢。)
    (若將待筏成,早晚即渡者。)
    (南軍在南岸望見,雖知其造筏艱難,一時未必能渡,卻見他猛勇之勢,未免懼
    (怕。)
    (盛庸因吩咐排列砲石,緊緊護守。)
    (不期燕王卻遣朱能、邱福等將,率數千驍勇,悄悄西行二十里,於無人之處,
    (用小舟潛渡過南岸。)
    (南軍祇慮北兵筏成要渡,哪裏有防潛襲,忽砲聲大作,邱福、朱能等將,率兵
    (沖入其營,大叫道)
朱 能:燕王大兵已盡在此矣。有令不許走了盛庸!
    (南兵突然被攻,又見喊聲動地,金鼓震天,心膽俱破,皆無鬥心,四散而走。
    ()
    (盛庸要逃,不及上馬,祇得登一小舟,潛逃卻去。)
    (朱能、邱福見南兵逃走,忙揮南艦往渡北兵。)
燕 王:(燕王笑笑道)諸君試看,這些戰艦,屬南平?屬北平?
朱 能:(眾將皆拜服道)大王勝算,真如觀火,非諸將所能及也!
    (燕王既渡,又與眾將商議道)
燕 王:此去京師,東西皆路,不知當從何路為直截?
    (諸將中有說當先取鳳陽為直截,有說當先取淮安無後患,燕王)
燕 王:皆不然也。若先取鳳陽,我想鳳陽樓櫓堅定,非攻不下。苦攻,則未免震驚皇陵
    ,試思皇陵豈可震驚乎?若先取淮安,我想淮安積儲饒裕,人馬眾多,攻之豈易
    破乎?若攻不破,勢必曠日持久,那時援兵再集,豈我之利乎?莫若乘勝直趨揚
    州、儀真,況兩城兵弱,不須苦戰,可招而下。既得真、揚,耀兵江上,則京師
    震駭,必有內變矣。京師既定,鳳陽、淮安又何慮焉?
諸 將:(諸將皆喜道)大王之言是也。
    (燕王因遣指揮吳玉,前往揚州招降,然後發大兵隨之。)
    
    
109**時間: 地點:
    (此時,揚州守備,乃指揮崇剛與御史王彬,二人皆忠義之臣。)
    (燕兵末至,有一個指揮叫做王禮,頗有才勇,聞知燕勢日強,因說崇剛與王彬
    (降燕以明知機,而圖富貴。)
    (崇剛、王彬大怒不從,遂將王禮下獄,欲論其罪。)
    (及吳玉來招降,崇剛、王彬又拒絕道)
二 人:奉命守土,但知殺賊,焉肯從賊!
二 人:(吳玉見二人固執不降,遂密寫了飛書,散入城中招降道)有人能擒守將獻城者
    ,加官重賞。
    (早有一個千戶叫做徐政,原與王禮同謀,因王禮下獄,不敢復言。)
    (今得吳玉飛書,暗暗通知王禮,又會同一班黨羽,祇候燕兵一到城下,即擁眾
    (鼓噪,打開獄門,放出王禮,同擁至守備衙,捉住崇剛與王彬,大開城門,獻
    (於燕王。)
    (燕王大喜,遂陞二人為都指揮。)
    (又欲崇剛、王彬歸降,二人不屈,遂命斬之。)
    (揚州既下,儀真孤城,不勞力而亦破矣。)
    (儀真既破,北軍登舟往來江上,旗旗蔽天。)
    (南軍望見,知勢難遏,盡皆解體。)
    (建文帝聞報,惶張無措,方孝孺奏道)
建 文:事急矣,宜以計緩之。
建 文:(建文帝道)何計可緩?
二 人:(方孝孺道)如今事急,惟有遣人,許以割地,講和或者可延數日。倘東南招募
    一集,況有長江之險,彼北軍又不慣舟楫,再與決戰江上,則成敗未可知也。
    (建文帝不得已從之。)
    (又思外臣講和,恐其不信,因假太后之命,遣慶成郡主往燕營講和。)
    (郡主既至燕營,道達太后之命,以割地分南北為請。)
燕 王:(燕王笑道)此非太后意也,特欲假此緩我師耳。軍中非敘親情之地,郡主請回
    ,無多言也。
    (郡主無奈,祇得還朝復命。)
    (燕王在江上,獨往獨來,並無一人與之相抗。)
    (惟盛庸又領許多海艦,至浦子口迎戰,連戰至於高資港。)
    (朝廷聞知,忙遣都督僉事陳瑄,帥舟師助之;陳瑄既至,知勢不可為,遂叛而
    (降燕。)
    (陳瑄既降,而盛庸敗績矣。)
    (燕師至龍潭,朝廷又遣李景隆并尚書茹瑺往龍潭,仍以割地講和為請。)
    (燕王終是不肯,竟遣李景隆等回朝。)
    (建文帝見割地講和不聽,因急召齊泰、黃子澄,入朝議事。)
近 侍:齊泰已奔往廣德。黃子澄已奔往蘇州。口說征兵,實不知所為何事?
建 文:(建文帝道)起事皆出汝輩,而今事敗,皆棄朕去了!
    (因長歎不已。)
    (忽報燕兵已進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守左順門,竟對眾宣反,謀開門迎降。
    ()
    (御史魏冕聽了大怒,因手擊之,又奏聞於帝。)
    (帝大怒,命左右擒徐增壽至廷,責以不忠,親自下殿手誅之。)
    (既誅徐增壽畢,有茹瑺等眾臣勸帝幸湖湘以避之,又有王韋等眾臣勸帝幸浙海
    (以避之。)
建 文:(方孝孺獨奏道)國君與社稷同死生,避之非是,臣請效死勿去。
建 文:(建文帝道)方卿之言是也。朕意已決,卿等且退。
建 文:(眾臣退出,忽又一臣跪下奏道)事已定矣。時已至矣,陛下宜早為之,不容緩
    矣。
    (建文帝視之,乃是向日奏北平兵起的程濟。)
近 侍:(知他是個異人)大位已不可保,汝云事已定。時已至,莫非欲朕死社稷乎?
程 濟:陛下大位雖不保,而太祖的社稷卻未曾失,何必死殉。
建 文:(建文帝道)社稷既不必死,臣下有勸應幸湖湘的,也有勸朕幸浙海的,莫非此
    中尚有義,可起乎?
程 濟:陛下以天下之大,尚不保此位,豈湖湘、浙海之死灰,得能復燃耶?
建 文:(建文帝道)一方之死灰,既不能燃,則燕王北平一方,為何而猖撅至此乎?
程 濟:此中蓋有天命也!天命所在,不當以大小論也。
建 文:(建文帝道)既天命在燕,太祖何不立燕王,而竟立朕,毋乃不知天命乎?
程 濟:太祖,聖主也。又有賢臣劉青田輔佐之;豈有不知天命。然太祖不立燕王,而立
    陛下者,正知陛下亦有天命。且知天命之氣運有後先,不可強,故委曲而為之也
    。
建 文:(建文帝沉吟道)殉社稷既不必,圖興復又不能,然則朕一身將何所寄?
程 濟:惟有出亡而已。
建 文:(建文帝道)出亡固是一策,但行之於列國則可,行之於當今則不可。列國時諸
    侯割據,晉亡則於秦,楚亡則於吳,故出境則免。今天下一家,何地不人於版圖
    ,一稽查而即得。況燕王既不念君臣大義,又何有於叔侄之親。萬一後日求而得
    之以被害,莫若今日死社稷之為得體也。
程 濟:興亡既有天命,死生獨無大命乎?陛下之大位固止於此,而陛下之生卻正未艾,
    陛下又何慮乎?
建 文:(建文帝道)天命既然一定,而人事亦當先謀。朕帝王也,一旦出亡,不知稅駕
    何所?為士為農,為工為商,亦當先定其名,方不露相。
程 濟:士農工商,皆非帝王之事,惟有祝髮,庶可遊方之外。
    
    
110**時間: 地點:
程 濟:(正說未完,忽一老太監哭奏道)萬歲爺,今日遇難,奴婢有事,不敢不奏。
    (祇因這一奏,有分教:
    (  龍體披緇,帝頭削髮。)
    (欲知後事,請看下文。)
    (第二十九回 欲滅跡縱火焚宮 遵遺命祝髮遁去)
    (詞曰:
    (  弱者敗來強者勝,盡思虎鬥龍爭。)
    (誰知勝敗是天生。)
    (得昌方得位,無福自無成。)
    (暗測潛窺雖莫定,其中原有高明。)
    (似聾似啞似惺惺,已將善後計,指點作前程。)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