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 至 第九〇
81**時間: 地點:
(當時盛庸既戰敗燕王,遂與鐵鉉飛表奏捷。)
82**時間: 地點:
(此時正是建文三年正月元旦,正在設朝,而東昌捷至,建文帝親覽捷文,龍顏
(大悅,群臣稱賀,遂降詔褒賞將士,一面人太廟告東昌大捷,一面詔回齊泰、
(黃子澄,仍預軍國之事。)
(又聞得燕王被圍,幾乎不免,因降詔諭眾將道)
建 文:燕王雖然叛逆,然是朕叔父也,止可生擒,不可暗傷,使朕有殺叔父之名。
(詔書下去不題。)
83**時間: 地點:
(且說燕王敗回北平,因召道衍問道)
燕 王:我前日去兵,你言無不得意,為何今日敗還?
道 衍:臣前已言之矣,特大王不察耳。
燕 王:卿何曾言東昌之敗?
道 衍:臣言『多費兩日』,『兩日』非昌字而何?非但臣言之,昔年金忠為大王卜數,
他說『靖難師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逢大木穿日,小不利耳。』大木穿日
』,非東字而何?勝敗皆已前定。大王再統眾出師,萬萬勿疑。
(燕王聽了,回想前言,方大悟道)
燕 王:原來東昌一敗,也有定數。卿能知禍福,不啻蓍龜矣,敢不敬從。
(復下令檢閱將士,以備南下。)
(臨行之日,親祭東昌陣亡將士張玉等。)
(一面奠酒焚帛,一面大慟道)
張 玉:勝敗兵家常事,不足深計,所恨者艱難之際,喪吾一良輔,令吾至今寢不貼席,
食不下咽。
(說罷,涕零如雨,又自褫所服衣袍,命左右焚之,以衣亡者。)
(諸將看見,盡皆感激,情願效力。)
(燕王祭畢,又烹宰牛羊,以享將士。)
燕 王:(因諭諸將道)凡為將懼死者必死,捐生者必生。前白溝河之戰,南軍怯懦,見
敵即走,吾兵故得而殺之,所謂懼死必死也;爾等不畏刀鎗,不顧首領,故能出
百死而全一生,所謂捐生必生也。今賊勢鴟張,漸漸見逼,與其坐而受制,莫若
先擊之。諸君若體予言,自能一戰而成功。
諸 將:(諸將皆頓首道)謹遵令旨。
(燕王遂出師,行至保定,打探得盛庸已離德州,而進兵於夾河。)
(平安之兵,駐於單家橋。)
(因命兵將,由陳家渡過河,與盛庸之軍相逆。)
(盛庸探知,也列陣以待。)
(到了次日,兩陣對圓。)
(燕王聞知朝廷因東昌之捷,有「祇須破敵,無使朕有殺叔父之名」之詔,心膽
(愈大。)
(因先帥三騎,掠陣而過,以觀南營之虛實。)
(盛庸恐其有詐,又受帝戒,不敢輕動。)
(燕王掠陣歸營,遂揮兵攻其左腋。)
(看見南軍擁盾自蔽,矢刃皆不能人,因制下鐵鑽,長六七尺,鑽上皆橫貫鐵釘
(,釘末又有利鉤,令勇士奮勇擲於盾上。)
(看被釘鉤鉤住,遂牽連難動,不可輕舉以為蔽。)
(再以矢石攻之,南軍無以蔽,遂棄盾而走。)
(燕兵乘其走,馳騎蹂躪之。)
(南軍遂鬨然奔潰。)
(燕將譚淵看見南軍敗走,遂率部下指揮董中峰等,從旁轉出而迎擊之。)
(不知南軍奔潰,祇因擁盾為鐵鑽鉤牢,一時矢石驟至,無以為蔽,實非戰敗。
()
(今忽見譚淵阻其歸路,南將莊得遂率眾上前死戰。)
(南兵人人要歸,則人人死戰。)
(譚淵雖勇,如何抵敵得住,遂同董中峰望,皆被南軍殺死。)
(燕兵欲去救援,會天色近晚,遂各鳴金收兵。)
(到了次早,燕王謂諸將道)
燕 王:為將臨敵,貴乎審機識變。昨南軍雖少挫,然其鋒尚銳,譚淵竟去逆擊,欲絕其
生路,彼安得不死戰耶?皆致喪身!今日若敗走,須順勢擊之,自大破之。
(眾皆應諾,因麾眾進戰。)
(盛庸亦遣將來迎。)
(先還是將對將,殺了半晌,不見勝負。)
(這邊添將,那邊加兵。)
(漸漸兩家兵將,一齊擁出。)
(遂戰作一團,殺做一塊。)
(但見旌旗蔽日,金鼓震天,鎗刀亂舞,人馬紛馳,箭下如雨,砲響若雷。)
(陣面上,殺氣騰騰,不分南北;沙場中,征雲冉冉,莫辨東西。)
(雖不分勝敗,早血流滿地;尚未定高低,已屍積如山。)
(自辰時戰起,直到未時。)
(真是棋逢敵手,猶龍爭虎鬥不已。)
84**時間: 地點:
(此時盛庸軍在西南,燕王軍在東北。)
(燕王戰急了,因又揮劍,仰天大叫)
燕 王:鬼神助我!
(叫聲未絕,忽東北風大起,卷得塵埃障天,沙礫滿面。)
(吹得南軍眼目昏迷,咫尺看不見人。)
(燕兵知是天助,乘風大呼縱擊。)
(南兵亂慌慌,祇覺風聲皆兵,哪裏還敢戀戰。)
(遂兵不由將,將不顧兵,各各奔潰。)
(燕兵乘勝從後追殺,斬首數萬,溺死滹沱河及被追騎蹂躪死者,不可勝計。)
(盛庸無奈,祇得軍騎逃歸德州。)
85**時間: 地點:
(卻說吳傑與平安,聞燕兵攻盛庸,遂引兵欲與盛庸會合,同破燕兵。)
(未至夾河八十里,忽有人報燕兵已大破盛庸,盛庸已敗去德州矣。)
(吳傑、平安聽了大驚,欲要上前,又恐燕兵乘勝,難與爭鋒,祇得退還真定。
()
(燕王既擊走盛庸,因謂諸將)
謂諸將:盛庸雖敗去,尚有吳傑、平安據守真定,未經一創。欲移兵擊之,但思野戰易,
攻城難,莫若設計以誘其來,則破之易也。
邱 福:聞吳傑、平安,昨日來會盛庸,因探知盛庸兵敗,遂引兵回,焉肯復來。
燕 王:當計誘之。
(因散軍四出,聲言各境取糧。)
(又密令校尉扮做百姓,懷抱嬰兒作避兵之狀,奔入真定城內,布散流言道)
百 姓:燕王在夾河乘風之利,勝了一陣;卻因勝而驕,凡精勇兵將,皆遣去四境取糧,
軍中竟不設備。盛元帥是奉旨征燕的,今雖失利,焉肯就往。倘若再來,燕兵定
敗、小民等住居,不幸與燕營相近,故各自逃生,以避其難。
(吳傑與平安聽了,信為實然,立刻出師,欲掩其不備。)
(不半日,即至滹沱河,距燕營七十里。)
(探馬報知燕王,燕王大喜,忙下令起兵渡河。)
諸 將:日將暮矣,夜戰不便,請俟明早,未為晚也。
燕 王:彼堅城不守,忽爾自至,此時也,機也。乘時與機,當急擊之不可失;若緩至明
辰,彼探知吾兵有備,退守真定,城堅糧足,再攻之,難為力矣。
諸 將:(都指揮陸榮道)時機雖不可失,但今乃十惡之日,為兵家所忌,不宜進兵,奈
何犯之?
燕 王:(燕王笑道)拘小忌者誤大謀,吾焉肯自誤。
諸 將:(遂拔劍揮眾道)敢有不進者斬!
(將士不敢少停,遂拔營急進,與南軍遇於藁城。)
(吳傑見燕王迎戰,知其有備,雖悔其誤來,然而不可退矣,因列方陣於西南以
(待。)
(燕王看見,謂諸將)
謂諸將:方陣四面受敵,豈能取勝?我但以精兵攻其一隅,一隅敗,則其餘自潰。
(因令兵將盛陳旗鼓,以虛縻其三面,另命朱能、邱福率精勇,擊其北隅。)
(朱能、邱福領命,引兵正與南軍酣戰。)
(燕王就領驍騎數百,沿滹沱河繞出其陣後,大呼突入,奮勇馳擊。)
(南軍一時無將可敵,惟強弓硬弩,緊緊守護。)
(一時矢下如雨,燕王貼身所建的寶纛旗,箭集於上,就如蝟毛。)
(燕師多被射傷。)
(燕王正無奈何,忽東北大風又起,一時風沙走石,廢屋折樹,亂撲向南軍。)
(燕兵看見,以為天助。)
(急乘勢殺來,南軍遂潰。)
(燕王率眾緊追,直追至真定城下,俘斬六萬餘人,生擒都指揮鄧戩、陳鵬等。
()
(吳傑與平安,僅保入城。)
(南兵被擒及投降者,燕王俱不殺,悉釋之南還。)
(南軍甚是感激,自是南軍征燕之氣,愈不振而解體矣。)
(正是:
( 三次大風起,三番成大功)
(始知聖天子,消息與天通。)
(祇因這一勝,有分教:
(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欲知後事,再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三回 明降詔暗調兵馬 設毒謀縱火焚糧)
(燕王既戰勝還營,看寶纛旗上之箭,甚是寒心)
燕 王:寡人雖感上天庇保,身不被傷,然征戰之危,亦可見矣。
(即叫人將旗送回北平,諭世子可善藏之,使後世無忘今日創業之艱難也。)
(遂發兵進狥河北諸郡縣。)
(諸郡縣探知南兵敗,多降於燕。)
(燕兵遂進次於大名,一面休養人馬,一面上書朝廷,請誅齊、黃,即罷兵息民
(,以懈朝廷之心。)
(朝廷先聞了盛庸兵敗,後又報吳傑、平安亦敗,甚是驚慌,急詔廷臣商議。)
(廷臣並無別策,惟有請降詔各處,徵兵調將而已。)
(今見燕王上書,請誅齊、黃,方肯罷兵。)
(祇得傳旨逐齊泰、黃子澄於外,令有司籍其家,以謝燕人,希圖燕王罷兵。)
(但齊、黃雖然逐了,而帝心殊覺怏怏。)
方孝儒:(方孝儒與侍中黃觀同奏道)陛下令逐齊泰、黃子澄,雖因燕王要挾,然此一舉
,卻實與兵機相合。
建 文:(建文帝道)如何相合?
二 人:目今盛庸兵敗,一時征調未集,正欲緩之,而燕王忽有此請。陛下既逐齊、黃以
謝之,何不更遣一使臣,降詔以赦其罪,而令其罷兵還燕。況燕軍久駐大名,暑
雨為沙,已將困矣;若降詔赦之,彼定依從。彼若依從,自然馳備。而我調兵馬
漸集,自強弱分矣;再調遼東軍,以攻永平,擾燕根本。彼自然往救,俟其往救
,然後集調兵,追躡其後,則破之必矣。
(建文帝聞奏大喜,遂命黃觀草詔,赦燕王之罪,使歸本國,仍復王爵,永為籓
(屏,以衛帝室。)
(詔成遣大理寺少卿薛岩齎往燕營,以諭燕王。)
(又命黃觀作宣諭,一道刊印數千紙,付岩帶去,密散燕營將士,使歸心朝廷。
()
(薛岩受命而往,既至燕營,使人報知,燕王命入。)
(薛岩捧詔直入,欲燕王拜受。)
燕 王:(燕王不肯)不知詔中何語,語果真誠,再拜不遲。
(因索詔書讀之。)
(讀完,燕王大怒道)
燕 王:此詐我也!既要我罷兵,為何自不罷兵。又遣吳傑、平安、盛庸,暗暗出兵,扼
我餉道?此不過借此緩我進攻,少待其徵兵調將耳。你今敢入虎穴,而捋虎鬚,
可謂目無寡人矣!
(叫勇士把薛岩推出斬首。)
(眾勇士得令,竟將薛岩拖翻,要跣剝了去斬。)
燕 王:(薛岩大驚失色,忙大叫道)朝廷誠偽,朝廷之事,小臣不過奉命而來,焉能與
知?大王斬臣,實係無幸!
(燕王聽了,方命放了。)
86**時間: 地點:
二 人:懿文皇兄既薨,齊晉二王又逝,當嗣大統者,非寡人而誰?即使太祖誤立建文,
然寡人皇叔也,齒屬俱長,正當尊禮。奈何聽信奸人齊泰、黃子澄之言,乃遷張
昺、謝貴等,至北平監制寡人;又明詔內臣,削奪護衛;又暗敕張信,手擒寡人
,意何慘刻!寡人不得已,而舉兵誅君測之奸,使朝廷明親疏之分。送齊、黃於
寡人,則寡人自還燕而守臣節。乃轉付託齊、黃以大權,而調天下兵以壓制寡人
。試思寡人從太祖征戰以取天下,遇過了多少英雄,寡人俱視如士苴。今日用這
幾個朽木之兵,糞土之將,來與寡人抗衡,何其愚也!彼其意,不過恃天下之兵
多耳。何不思耿炳文以三十萬敗於真定;李景隆以五十萬敗於北平;吳傑、郭英
等以六十萬敗於白溝河。由此觀之,兵多豈足恃乎?豈不聞『兵不在多而在精』
,一旅精兵,可破頑師十萬,彼庸碌臣,烏足以知之。汝今既來我營中,我營兵
將威武,也該看個明白,回去報知他君臣,方不虛此一行。
(因傳令著各營將士,分隊揚兵較射。)
(又著一將,領薛岩各營觀看。)
(薛岩死裏得生,哪裏敢違拘分毫,祇得隨著一將,一營看過,又是一營,戈甲
(相連,旗鼓相接,一路看來,約有百餘里。)
(各營兵將,莫不馳馬試劍,演武較射,真是人人豪傑,個個英雄。)
(薛岩細細看了,不覺膽寒,回見燕王,惟有稱讚,以為天兵而已。)
(燕王見薛岩稱讚,因笑道)
燕 王:兵強何足道,妙在更有用兵之方略耳。吾欲直搗長驅,有何難哉!
(因留薛岩住了數日,方纔遣還。)
燕 王:(臨行又說道)朝廷既詔求罷兵,寡人非不欲罷,但怪朝廷心不相應耳。汝且先
歸報知,寡人亦遣使來問明白。
(薛岩即歸,遂將燕王之言奏知,建文帝聽了不悅。)
(過了數日,燕王果然遣指揮武勝來上書。)
燕 王:(書內稱)朝廷既欲罷兵,昨獲得總兵官四月二十日驛書,又有會合軍馬之旨,
此何意也?由此觀之,則罷兵之言,為誠乎?為偽乎?不待智者面後知也。不過
欲張機阱,以陷人耳。人雖至庸,豈能信此!
(建文帝看了,知燕王不肯罷兵,遂大怒,命繫燕使武勝於獄。)
(早有跟隨武勝的人,忙報知燕王。)
燕 王:(燕王大怒道)敵國雖讎,從無斬使臣之理!彼敢如此者,未遭吾毒手也。吾必
要塗毒他一番!
二 人:(眾將道)塗毒無過殺戮,但彼兵散處北地,縱能殺戮,亦算不得塗毒。
燕 王:彼兵聚集北地,所資之糧,必由徐沛而來。吾今遣輕騎數千,邀截而燒絕之。則
彼兵缺糧,兵雖多,勢必瓦解矣。
二 人:(眾將道)若能燒絕其糧,則此番塗毒,可謂真塗毒矣。
(燕王見眾將皆以為然,遂命指揮李遠,領兵六千,由徐沛一帶擾其糧道;又令
(邱福、薛祿合兵,潛攻濟州、以焚沙河、沛縣之糧。)
(三將受命,各各分路而去。)
87**時間: 地點:
(且說李遠,領兵六千,暗帶火器,突至濟寧。)
88**時間: 地點:
(此時燕王大兵駐紮大名,去濟寧甚遠,故濟寧守備不嚴。)
(忽被李遠等突至,忙聚眾防守。)
(李遠等卻不侵攪地方,但奔至,忽而將倉廒放火燒將起來。)
(守兵知是焚糧,急來救謢,一時火猛風狂,早已將所積之糧,俱已燒得罄盡矣
(。)
89**時間: 地點:
(再說邱福、薛祿,合兵一處,往攻濟州。)
(原來濟州,地非險要,城廓不堅。)
(邱福、薛祿兵到了,也不攻打,竟命軍士架起雲梯,一擁登陴,城雖破了,卻
(不據城。)
(探知南來糧船,正在河下,遂潛師竟至沙河沛縣,先分兵據在兩頭,再細細看
(來,果有數萬號糧船,塞滿於中。)
(邱福、薛祿遂命軍士,將帶來的火藥,分數十處放起火來。)
(及火燒著了,南軍方纔知道,慌忙要救,而火勢猛烈,撲滅不得。)
(船多擁塞,撐放不開,祇得任他沿燒。)
(一霎時,數百萬糧米,悉被燒毀,直燒得河水有如沸湯,魚鱉盡皆浮死。)
(漕運軍士,一鬨逃去。)
(邱福、薛祿與李遠三人,見糧盡燒完,大功已成,歸報燕王。)
(燕王大喜,命各記功。)
(原來朝廷雖然屢敗,然天下終大,兵損又增;糧餉不缺,氣尚未餒。)
(今被此一燒,德州之糧餉,遂覺流難,將土之氣,未免索然。)
(一時報到京師,朝廷臣民,盡皆大震。)
(無可奈何,祇得又命戶部行文,各處催解糧餉接濟。)
(祇因這一事,有分教:
( 南軍不振,北軍愈壯。)
(不知後來如何攻戰,再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四回 間計不行於父子 埋伏竟困彼將士)
90**時間: 地點:
(卻說燕王既燒了南糧,知南軍不振,遂遣兵攻取彰德。)
(彰德守將乃都督趙清,聞燕兵來攻,緊緊守護。)
(燕兵攻之不克,遂絕其樵採,而伏兵誘之。)
(趙清不知是計,又因城中乏薪,因遣兵追擊,而欲護民樵採。)
(忽城旁山麓,伏兵齊出,遂被殺傷千有餘人。)
(趙清忙閉城門,不敢復出,令民拆屋為炊,以救目前。)
(燕王屢攻不下,因遣使入城招之道)
燕 王:天下大勢,已八九歸燕,彰德孤城,何能堅守,莫若早早請降,可以轉禍為福。
二 人:(趙清應道)天命在燕,臣非不識。時勢歸燕,臣非不知。但臣受朝廷之命,而
守此城,今天命尚未改,時勢尚未定,而一旦以城降人,恐燕殿下亦不樂有此不
忠之臣也。殿下若朝至京城,夕下二指之帖以召臣,臣不敢不至。今為朝廷守此
城,死則死此城,尚不敢貪富貴,而貽羞於古也。
(使者以其言回報燕王。)
(燕王聽了,甚喜道)
燕 王:此不隨不抗,識時守正之臣也,姑緩之。
(遂命撤兵,罷其攻。)
(忽燕世子星夜遣人,齎文書來告急,稱南將平安,自真定率兵來攻北平。)
(兵雄將猛,攻打甚急,乞速發兵救援,以固根本。)
(燕王看完,大怒道)
燕 王:平安怎敢大膽乘勢襲我!
諸 將:(因問諸將)誰敢往救北平?
諸 將:(忽見都指揮劉江,挺身出道)臣不才,願往救之。
燕 王:往救之兵,不過滿萬;而欲破平安圍城之眾甚難,不知計將安出?
諸 將:(劉江道)末將聞『兵不厭詐』,實擊之,不如虛聲驚走之為妙。末將此去,查
明言救援,直與對壘,則眾寡見矣,難保必勝。臣有一計,將兵分為二,以砲聲
為號。臣先率一半,不與之戰;竟放一砲,突然決其圍;若放第二砲,則臣已決
圍而入矣;若放第三砲,則臣已決圍而入城矣;若不聞第三砲,則臣戰死矣。臣
若入城,聲言救至,守城軍士,自勇氣倍增,而願戰矣,後兵一半,預令每人各
帶十砲,俟臣三次砲響後,遠遠近近,放砲不絕,使彼聞之,必謂有大兵來救援
。臣再往城中殺出,平安雖勇,而將士人各一心,亦必震驚而走矣,何患北平之
圍不解哉?
(燕王聽了大喜,稱為妙計,因呼酒,壯其行。)
(劉江率兵至北平,如其言而行之。)
(果大敗平安,擒斬數千人。)
(平安遁還真定,報馬報到京師。)
(建文帝愈加不悅,因詔群臣廷議。)
(眾臣皆無一言,惟方孝儒)
方孝儒:目今河北師老無功,德州餉道又被燒絕,事勢艱危,大有可憂。向以罷兵之說誘
之,既不能行,則當別用一策以圖之,安可坐視以待禍。
建 文:(建文帝道)卿有何策,可試言之。
方孝儒:臣聞燕王平素最愛次子高煦,及三子高燧。世子高熾,為樸實,嘗為二弟所讒。
今世子居守北平,而高煦、高燧,隨征在外,正嫌疑之際,何不因其嫌疑,而用
計離間之?使燕王信讒,則必疑其子,而趨歸北平矣。俟彼趨歸北平,然後徐圖
其後,不又易為力乎?
(建文帝聽之大喜,即命孝儒草詔,賜燕世子,令其背父歸朝,許以燕王之位。
()
(遣錦衣衛千戶張安,齎賜燕世子。)
(又令張安至北地,故露消息,與人知覺。)
(張安受命而行,既至燕國,遂悄悄進見世子,將朝廷詔書賜與,令其拜受開讀
(。)
方孝儒:(燕世子正色說道)在朝廷則大君為重,在家庭則嚴父為尊。尋常細事,尚且父
在子不得自專;何況朝廷詔命,為子者焉敢私開。
建 文:(張安忙說道)此天子密詔,單賜小殿下,不可使燕大王知之。
方孝儒:(燕世子道)為君可以疏臣,為子焉敢背父!
(因命得當將官,將詔書并張安,送赴軍前。)
(張安百般勸誘,世子祇是不聽。)
(張安此時不過一人,如何拘得世子過,祇得聽其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