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  至  第六〇

51**時間: 地點:
    (且說耿炳文兵敗之信,報到朝廷,建文帝聽知大驚。)
建 文:(因問群臣道)耿炳文宿將,領兵三十萬,征進北平,不過一隅,為何一敗至此
    。
黃子澄:勝敗兵家之常,偶然失利,陛下不必深憂。若再調兵五十萬,以天下之力,巢制
    一方,眾寡不敵,燕王自成擒也。
建 文:(建文帝道)耿炳文既敗,不可復任。不識誰堪為將?
黃子澄:曹國公李景隆,文武全才,可當此任。陛下前日若用李景隆去,必無今日之敗矣
    。
    (建文帝深信之,遂召李景隆陛見,賜他斧鉞,使得專征伐。)
    (師行之日,親餞之江於。)
    (自北平起兵之時,已赦教諭程濟出獄。)
    (以其言驗,陞為翰林院編修。)
    (今遣景隆為將,遂詔充軍師,護諸將北征。)
程 濟:(程濟辭道)臣之術數,不過前知禍福,實非有經濟之才。恐濫處師中,無濟於
    用。乞陛下另選賢能,以當大任。
建 文:(建文帝道)禍福既能前知,則勝敗自在掌握之中。卿幸勉為之勿辭。
    (程濟祇得受命而去。)
    (又傳詔鎮守北邊諸將,各發兵征北平。)
    (有人告大寧寧王,潛與燕王合謀,有事成中分天下之約,因降詔削寧王護衛。
    ()
寧 王:(監察御史康郁因上疏奏道)臣聞親其親,然後可以及於疏。此語陛下講之有素
    ,奈何輔佐無人,遂令親疏莫辨。今夫諸王,以言其親,則太祖高皇帝之遺體也
    ;以言其貴,則懿文太子之手足也;以言其尊,則陛下之叔父也。彼雖有罪可廢
    ,而太祖之遺體可殘乎?不可殘乎?懿文之手足,可缺乎?不可缺乎?叔父之恩
    ,可虧乎?不可虧乎?況太祖身為天子,而一日在天,遂不能保其諸子,使迂儒
    苛求,以致受禍,則其心寧不怨恫乎?臣每念及至此,未嘗不為之流涕。此豈陛
    下不篤親親哉?皆殘酷豎儒,持慘刻之偏見,昧一本之大義,病藩王之太重,謀
    削奪之,所以至此也。吾其進言,不過曰六國反叛,漢帝未嘗不削;二叔流言,
    周公未嘗不誅。一言聳動,遂使周王流離播遷,有甚於周公之誅管蔡。況周王既
    竄,湘王自焚,代王被遷,而齊王又廢為庶人,為燕計者,必日兵不舉,則禍必
    加。則是燕之舉兵,皆朝廷激變之也。及燕舉兵,至今兩月,前後調兵,不下數
    十萬,乃日聞喪師,並無一夫之獲。何謀削奪則有人,謀殘骨肉則有人,及謀應
    敵除患則無人?謀國如此,謂之有謀臣可乎?當今之時,將不效謀,士不效力,
    徒使中原無辜赤子,困於道路,迫於轉輸,民不聊生,日甚一日。而帷幄大臣,
    反揚揚得意,竟以削奪藩王為得計者,果何心哉?陛下此時,若再不悟削奪之非
    ,異日必有噬臍之悔矣。俗語云:『親者割之而不斷,疏者續之而不堅。』伏願
    少垂洞察,興滅繼絕,釋齊王之因,封湘王之墓,還周王於京師,迎代王於蜀郡
    ,使其各命世子,持書勸燕,以罷干戈,以敦親戚,則天下安,而國家靖矣。
    (建文帝覽表,雖則感動,然行之恐燕王未必便退,故置之不問。)
    (次日,都督府斷事高巍,亦上表奏道)
高 巍:昔賈誼有言:『欲天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國少則無邪
    心。』此真制眾侯之良策也。為今之計,莫著師其意,勿行削奪之謀,而行推恩
    之令。命秦、晉、燕、蜀四府子弟,分王於楚、湘、齊、兗;楚、湘、齊、兗四
    府子弟,分王於秦、晉、燕、蜀。其餘比類皆然,則籓王之權,不削而自弱矣。
    (建文帝見奏,以為奇,因降詔命高巍,參督李景隆軍務。)
    
    
52**時間: 地點:
    (卻說燕王自還兵北平,日與道衍商量南征之計。)
道 衍:朝廷不以北平為意者,以天下之兵眾也。今欲以一方之寡,而往敵天下之眾,是
    寡勞而眾逸,非為勝算。莫若聲言靖難,而且自展疆域。則彼必勞師而遠來,師
    勞,則彼自就於弱;我展疆域則地必廣,地廣,則我日就於強。然後一舉而渡淮
    涉江,孰能當之?則大事成矣!
燕 王:(燕王大喜道)此論甚妙!
    (但廣地而大寧最要,不可不取,然取之無計。)
    (忽聞朝廷有詔,削寧王護衛,因又大喜道)
寧 王:此天贊我也!
    (忽又聞朝廷拜李景隆為元帥,領兵五十萬北伐,師已至德州。)
燕 王:(燕王因大笑道)李九江膏粱豎子耳,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忮刻而自用;
    況又未嘗習兵,見戰陣而輒怯。今朝廷以五十萬兵付之,是自喪之也。
    (忽又報朝廷詔各鎮守諸將,發兵征燕,故遼東守將江陰侯吳高,已發兵圍永平
    (。)
    (燕王聽了,謂諸將)
謂諸將:我欲取大寧以自廣,但無故出師,而大寧將劉貞、卜萬等,必驚而設備。今吳高
    來侵永平,吾欲借救永平之名,而便道暗襲大寧。不知諸將以為何如?
諸 將:吳高之圍永平,勢非危也,而李景隆大兵,聞已至德州,其勢必壓北平。大王兵
    出而李師猝至,卻將奈何?
燕 王:李景隆雖奉詔而來,然中心實怯,聞吾在此,必不敢至;彼不至而吾往攻之,必
    不能覆其全師。莫若借援永平之名,吾率師自出,彼聞我出,必悉眾來攻北平。
    俟其深入,吾回師擊之。彼時堅城在前,大兵在後,彼雖欲走而無路,必成擒矣
    。
諸 將:大王妙算固深得其情,但恐北平兵少,不足當景隆之眾。
燕 王:城中之眾,以戰則不足,以守則有餘。且世子能推誠任人,足以禦敵,不必憂也
    。
諸 將:北平縱無憂,而蘆溝橋乃北平之要地,亦須命將守之。
燕 王:今吾之出,欲誘景隆之深入,若守蘆溝橋,則景隆何由頓兵於城下而受困哉。諸
    君勿憂,吾籌之熟矣。
    (遂吩咐世子守城方略,而竟帥大兵出援永平矣。)
    (祇因這一援,有分教:
    (  進得雄疆,退擒大敵。)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五回 燕王智襲大寧城 劉貞誤墜反間計)
    
    
53**時間: 地點:
    (卻說江陰侯吳高鎮守遼東,今奉詔征燕,祇以為李景隆大兵將到北平,燕王必
    (無暇他援,故引兵來到永平。)
    (不期圍不多時,忽聞燕王親自率兵來援,自知不敵,遂引兵逃歸山海。)
    (燕王探知,忙遣張玉率兵追之,斬首數十而還。)
    (燕王既解永平之圍,遂召諸將議取大寧。)
諸 將:欲取大寧,必由松亭關而過。今松亭關有劉士亨率大兵守之,必破關然後得入。
    況此關險隘難破,倘遲留於此,而李景隆師至北平,北平兵少,恐城中驚恐,奈
    何?莫若且回師先破景隆,然後來取大寧,此萬全之計也。
燕 王:不然也。襲取之兵,妙乎神速,歸遏之師,利其老顧。今由劉家口徑取大寧,不
    數日便可至。況大寧城中精勇,俱調守松亭,守城者不過老弱軍耳,兵到即可破
    。城破之日,因而撫綏守松亭將士家屬,則松亭之眾,若不漬,必自降也。大寧
    既得,則大寧之精勇,皆我之精勇。率兵而歸擊景隆,直摧枯拉朽。毋慮北平,
    北平深溝高壘,守備完固。縱有百萬之眾,未易敢窺。其師頓一日,老一日,諸
    君勿憂。
    (遂進兵往襲大寧。)
    
    
54**時間: 地點:
    (卻說大寧守將有四人。)
    (兩個都督,一個叫做劉貞,一個叫做陳亨;兩個都指揮,一個叫做卜萬,一個
    (叫做朱鑒。)
    (劉貞為人柔懦不斷,易於欺瞞。)
    (陳亨小有才幹,卻懷二心,往往與燕府通謀。)
    (朱鑒一味樸實,卻不知變。)
    (唯卜萬智勇超群,一心護衛朝廷。)
    
    
55**時間: 地點:
    (此時燕王正慮卜萬驍勇,欲思有以制之,未有計策。)
    (忽前軍獲大寧探卒十數人,解上帳來。)
    (燕王心思一計,因召一卒到面前)
燕 王:你叫甚麼名字?
諸 將:(其車道)小人叫做王才。
燕 王:吾有一封緊要書,要寄與卜將軍,你能替我悄悄送去,不但饒你之罪,且有厚賞
    。
諸 將:(王才道)千歲爺告饒了小人之死,莫說送書小事,便蹈湯赴火,亦不敢辭。
    (燕王大喜,命賞他酒飯,喫得爛醉。)
    (遂寫了一封書,叫人替他縫在衣襟之內。)
    (再三吩咐他,小心送去,不可遺失。)
    (又賞他十兩銀子,遣他去了。)
    (然後吩咐將眾卒繫了,叫人看守。)
    (內中一卒,叫做李代,為人甚奸,因問守者道)
李 代:這王才,為何千歲爺不繫,又賞他酒飯銀子?
守 者:千歲爺要他送書與卜將軍,故此賞他。
李 代:千歲爺差用人了。這王才好酒,不小心,最要誤事;若差他下書,定要弄出事來
    。你須稟知千歲爺,改差我去,方纔謹慎細密。我又不要賞賜。
守 者:你若果有好心,待我與你稟千歲爺。
守 者:(因走去半晌復來)我已稟明千歲爺。千歲爺說:『王才既已遣出,不便又改。
    你既不要賞,又肯出力,就遣他同去,候事成一總賞罷。
    (李代聽了大喜,遂辭守者,趕上王才,同回大寧。)
    (李代要與王才分賞,王才不肯)
李 代:這是燕王賞我的,為甚我分與你?
    (李代懷恨,遂悄悄報知劉貞、陳亨)
陳 亨:王才因探事被獲,私受燕王之賞,替燕王傳書與卜將軍。
劉 貞:如今書在何處?
李 代:現在王才穿的衣內。
    (劉貞忙叫人將王才捉來,也不問長短,竟將他衣服剝下來。)
    (內中一搜,果然有書,密密的縫在衣內。)
    (拆出來打開一看,祇見書中一半是褒獎卜萬,并謝他通好的言語,一半是低毀
    (劉貞,叫他圖謀之意。)
劉 貞:(遂大怒道)原來卜萬與燕王相通,怪道他屢屢要取大寧。
李 代:(因與陳亨商量道)外有強敵,內有接應,此城危如壘卵矣。這事若待奏聞,你
    我性命必不能保。
陳 亨:兵法云:『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事在危急,
    先發後聞可也。
    (劉貞以為然,遂伏兵兩廊,著人請卜萬議事。)
    (卜萬不知,竟隻身而來。)
    (劉貞因喝伏兵拿下。)
劉 貞:(卜萬驚問道)為何拿我?
劉 貞:不必問我,你自做的事,豈有不知!
    (因取燕王之書與他看。)
    (卜萬看了,急辯道)
燕 王:此燕王之反間計也,將軍為何誤信之,以自傷羽翼!
劉 貞:是真是反間,一時也難辯,但城池為重,既有這書,豈敢復以地士託將軍。將軍
    且請獄中坐一坐,候皇上栽酌可也。
    (因叫人押至獄中。)
    (卜萬苦苦分辯。)
    (劉貞終是不聽,竟置於獄,又將卜萬的家私抄了。)
    (就寫疏飛奏朝廷。)
    (又把王才監候,做個證見,不題。)
    
    
56**時間: 地點:
    (卻說燕王打聽得卜萬拿了,滿心歡喜,遂發兵從劉家口暗襲大寧。)
    (大寧雖然設備,然精勇俱調往松亭守關。)
    (大寧不過老弱,聞知燕兵到了,慌做一團。)
    (報與劉貞,劉貞雖是都督,但武藝平常,臨不得大敵。)
    (止有卜萬善戰。)
    (卻又下在獄中,不便復委。)
    (陳亨又東西推脫。)
    (祇差朱鑒一人出城迎敵。)
    (朱鑒雖奮不顧身,直殺向前,怎當得燕兵個個猛勇。)
    (戰了半日,後無接濟,竟被張玉斬了。)
    (朱鑒既死,眾兵支持不住,竟敗走入城。)
    (燕兵遂乘勝奪了城池。)
    (劉貞聞知大驚,祇得自負敕印,單人獨馬,走出東門,逃往遼東,浮海以歸京
    (師去了。)
    (燕王入城,忙著人到獄中去請卜萬。)
    (不期卜萬在獄中,已被眾兵殺了。)
    (燕王聞知,不勝歎息。)
    (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在都督府取出冊籍,查點調往松亭守關將士之家,皆開倉
    (厚加存恤。)
    (初時報到松亭,眾將士聞知大寧被燕王奪了,皆以為家屬未免受傷,盡惶惶不
    (寧,思量要圖報復,不料過了兩日,紛紛信來,皆傳說燕王厚恤之事,眾將皆
    (感激道)
燕 王:燕王既厚恤吾家,則吾等皆受燕王之惠矣,如今何不降燕!
    (於是守關都督陳友,都指揮房寬,指揮徐理、陳文、景福,皆相率驍勇來降。
    ()
    (燕王大喜,俱優禮厚賞,待以心腹。)
    (原來這大寧,城居遼東宣府之中,在喜峰口外,俯視北平,實一雄鎮。)
    (太祖不輕託人,故分封寧王於此,作東北一大藩。)
    (不意朝廷疑寧王與燕王合謀,因詔削他護衛,故寧王無權,一任燕王襲取。)
    (燕王雖得大寧,恐留寧王於此,終非己有,因將大營紮在城外,親自單騎入城
    (,到寧府來見寧王。)
    (寧王聞知,忙出來相見。)
    (行禮畢,燕王就執寧王手而大慟道)
燕 王:吾與王皆高皇帝之子,縱不能傳位為天子,封列藩王,亦禮之自然。奈何建文小
    子,聽信奸臣,苦苦見逼。周、齊、代、湘、岷五王,既已相繼受禍,今又命李
    景隆以大兵五十萬,直加於我。使我進不能陳情,退不能守位,萬不得已而用兵
    以救命。其窮蹙為何如,王弟得不憐我乎?
寧 王:建文一味仁柔,但憑齊、黃作惡。前日有詔,說我與王兄通謀,將弟護衛削去,
    殊可痛恨。今王兄既窮蹙如此,弟當上表,細訴此情,自然有個處分。
燕 王:(燕王致謝道)得王弟用情,感激不盡。
    (彼此歡喜,留居數日,情好甚篤。)
    (燕王出入無忌,因得結交思歸之士,並招致守邊精勇,同歸北平。)
    (臨行之日,寧王不知燕王有謀,親送之郊外。)
    (燕王已暗命眾將,擁歸北平。)
    (寧王大驚,問故眾將,故眾將道)
寧 王:大寧將士,皆四方造戍之人,邊地寒苦,實不願居;今蒙燕王招歸北平,盡樂從
    命。將士皆去,大寧城為之一空,大王獨留於此,外臨邊地,豈不危乎?燕王有
    所不安,故命眾將,啟請大王,同至北乎?共享富貴。
寧 王:燕王既有此意,何不早言。
燕 王:(眾將道)燕王原欲早言,恐大王狐疑不決,故臨行上請也。
    (寧王暗想事已至此,料難退去,祇得)
祇 得:既蒙燕王美意,但寡人無孤行之理。
    (道傳令旨,著王府官吏奉世子妃妾,將府中所有資財,悉裝載明白,隨向北平
    (去。)
    (祇因這一去,有分教:
    (  疆域廣而兵威盛,精勇多而攻戰克。)
    (不知後事如何,再看下回分解。)
    (第十六回 李元帥頓師北地 瞿都督保帥南奔)
    
    
57**時間: 地點:
    (卻說李景隆大兵駐紮德州,聞燕王在北平,不敢進逼。)
    (後打聽得燕王率眾去救永平,就要進兵,襲取北平,心下猶恐燕王有詐。)
    (過了數日,又打聽吳高逃歸山海,永平之圍解了,燕王就乘便去襲大寧,心下
    (想)
心下想:燕王祇貪襲人,不顧自家非為妙算。此時北平止一空城,若不引兵去取,更待何
    時?
    (遂率全師,竟往北平而來。)
    (到了蘆溝橋,料必有人把守,不期兵到橋邊,竟無一人。)
景 隆:(景隆喜道)燕兵不守此橋,則城中將帥,吾知其無能為矣。
    (遂令兵馬直奔城下,高筑營壘,將九門緊圍。)
    (又遣一將去攻通州;又恐燕兵從大寧一時突至,因結九營於鄭壩村,以待之。
    ()
    (時時親督兵將攻城,見九門緊閉,不能得破,遂令兵將放火焚燒城門。)
    (燕府儀賓李讓,及燕將梁銘等,奉令守城,見李兵放火燒門,隨令軍士汲水撲
    (滅。)
    (景隆又命用砲打城,又命架雲梯攻城,又命穴地道入城。)
    (外面百般攻打,內裏百般拒守,並不能人。)
    (燕世子選募勇士,乘夜縋下城來,鳴鑼擊鼓驚攪,各營將士,睡不能安。)
    (景隆無奈,祇得將營退下來。)
    (忽一日,張掖門偶然守得單薄,被都督瞿能父子,借雲梯之力,奮勇登城。)
    (守城軍士敵他不住,遂被他砍開城門,領千餘人,要殺入城。)
    (又恐城中寬大,千餘人攻不入王府,又恐城外無兵接濟,轉被燕兵圍住,不得
    (脫身,因立在城門,招呼後兵接濟。)
    (眾兵看見,忙報景隆道)
眾 兵:瞿將軍父子,已奪了張掖門,立在城門,招呼後兵。元帥須速速發兵接應,便立
    刻破此城矣。
    (景隆聽了,暗想道)
景 隆:我統五十萬兵攻城,怎破城之功,到被瞿能奪去?況此城已在垂危,既瞿能今日
    可登,則他將明日亦必可登。
    (因發令箭一枝,叫人飛馬傳與瞿能,叫他千餘孤軍,萬萬不可輕易入城,恐被
    (人暗算。)
    (俟明日率領大隊,一齊殺入,未為遲也。)
    (瞿能得了令箭,不敢違他,祇得退出。)
    (正是:
    (  小人別自具心胸,不望成功祇忌功。)
    (朝不識人用為將,江山那得不成空。)
    (瞿能既退,燕世子喫了一驚,親自臨城審視。)
    (見城土乾硬可登,忙督士卒汲水灌濕。)
    (時正天寒,一夜西北風起,早已水凍成冰,滑如油矣。)
    (景隆次日帶領兵將,親到張掖門,再要登城。)
    (見城上之冰,已凍成一片,哪裏有容足之處。)
    (瞿能看了,深歎失了機會。)
    (李景隆全不追悔,竟想這城,破在旦夕。)
景 隆:(不多時,忽探馬來報道)燕王將大寧得勝之兵,已回至會州。
    (景隆聽了,心下著急,急忙令都督陳暉,領兵一營,渡過白河迎敵。)
    (又令鄭壩村九營兵,緊守要害,不許放燕兵過來。)
    (自卻列成一大陣,命將士晝夜防守。)
    (時正苦寒,將士晝夜立在大雪中,不得休息,凍死者甚多。)
    (燕王兵到會州,探知其事,因對眾將道)
燕 王:景隆違天時,自斃其眾,我等可不勞而勝矣。
    (因檢閱將士,分立五軍,命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李彬將右軍,徐忠將前
    (軍,房寬將後軍。)
    (五軍又各置副將,把大寧歸附強兵,分隸其中,連環而進。)
    (兵馬正行,忽報南將陳暉,領兵在前面,攔住歸路。)
    (五軍即欲並進,燕王)
燕 王:此小敵也,何必動眾。
    (因自率精騎薛祿等擊之。)
    (薛祿早一騎馬,沖至陣前,陳暉挺鎗迎敵。)
    (戰未三合,燕王早揮精騎,一齊沖突過來。)
    (陳暉止一營兵馬,如何抵擋得住,早馬倒人翻,盡被踐踏。)
    (陳暉看見一營兵馬盡覆,怎敢戀戰,忙在敗軍中逃出,祇剩一個身子,飛馬報
    (與景隆道)
燕 王:燕兵一大半是邊關勇壯,銳不可當。小將一營兵將,被他鐵騎沖突盡了。元帥須
    急準備。
景 隆:你一軍或者抵他不住,吾於鄭壩村,已結連九營,用重兵把守。燕兵縱勇,恐一
    時也難飛過。
燕 王:(陳暉道)燕兵勢大,恐九營兵也攔他不住。
燕 王:(說尚未了,忽見探馬來報道)鄭壩村九營兵已被燕兵破了七營,那二營也怕難
    保,元帥須發兵急救。
    (景隆聽了,著驚道)
景 隆:燕兵有限,為何如此厲害?
燕 王:(探馬道)燕兵也不知有多少,但是人強馬壯,殺到面前,就似猛虎一般,誰敢
    與他對敵。
    (景隆還躊躇裁劃,忽又探馬來報道)
景 隆:燕兵分做五軍,連絡而進。鄭壩村九營兵俱被他破了,祇在時刻就逼近大營了。
    (景隆聽了,十分著急,祇得聚集眾將,齊列轅門外,準備廝殺。)
    (但南兵雖眾,俱是照策點來,未經選練。)
    (今忽聞燕王兵還,不一日之間,早殺了陳暉一軍,又連破了鄭壩村九營,今又
    (逼近老營,先聲赫赫,早使人惕怯,祇思退避。)
    (唯瞿能父子猛勇,又因景隆忌功,不敢向前。)
    (不多時,金鼓連天,砲聲動地,燕王率領精兵,直壓李營。)
張 玉:(張玉在陣前高叫道)李景隆,紈袴匹夫,膏粱豎子,怎敢妄領大兵,擅自圍城
    ,暗襲王府!早早出來授首,使齊泰、黃子澄知警。
景 隆:(李景隆出陣應道)吾奉詔討叛逆,不知其他!
張 玉:(張玉大怒道)誰是叛逆?你要討誰?今且拿你來與千歲爺自問。
    (遂提刀躍馬,沖過陣來,要捉景隆。)
    (景隆忙揮眾將迎敵。)
    (眾將看見張玉,儼若天神,俱皆退縮,不敢上前。)
    (還是瞿能看不過,就縱馬出陣,喝道)
張 玉:叛賊不要僥幸,得了小利,便眼底無人。你認得我瞿將軍麼?
張 玉:且待我割下你頭來,細細看,自然認得。
    (二人刀對刀,一搭上手,真是一雙蛟龍,兩隻猛虎,直殺得天慘慘,日昏昏,
    (雲靄靄,霧騰騰。)
    (兩人鬥到四十餘合,不分勝敗。)
    (燕陣上朱能看見,大叫道)
二 人:五十萬兵,如此俄延,殺到幾時?我且先殺了李景隆這奸賊!
    (遂挺鎗躍馬,飛過陣來。)
    (邱福看見,也挺鎗躍馬,飛過陣來,大叫道)
邱 福:偏你會殺李景隆,難道我不會殺李景隆?
    (景隆在陣前,看見二將沖來,忙揮一班二十員將,一齊出陣迎敵。)
    (二十員將,見主帥催戰甚急,祇得一齊擁出來,迎著二將廝殺。)
    (戰不上三四回合,朱能早左一鎗,右一鎗,挑了兩將下馬;邱福也一鎗,刺死
    (了一將。)
    (瞿能正戰張玉,看見朱能、邱福,連刺三將下馬,恐主帥有失,因丟了張玉,
    (來與二人交戰。)
    (張玉看見瞿能去戰朱能、邱福,便乘空飛馬,直奔李景隆。)
    (景隆遠遠望見,祇倚人多,忙又揮一班眾將來迎敵。)
    (誰知眾將雖多,皆非慣戰之人,看見陣上殺得山搖地動,早已慌張,及令他出
    (戰,未免膽怯。)
    (當不得軍令催促,祇得一齊出來,接著張玉廝殺。)
    (燕王在陣前,看見燕將止三人,南將倒有四五十。)
    (雖如虎入羊群,時時斬將落馬,猶恐寡不能奪眾之氣,遂鞭鞘一舉,揮喝五軍
    (並進。)
    (這五軍人強馬壯,一時並進,就似山岳一般壓來。)
    (李景隆看見,恐怕沖入營來,忙吩咐排列砲石、弓弩,緊守陣腳。)
    (吩咐未完,忽後營兵馬,紛紛來報說)
景 隆:城中九門大開,無數兵馬,殺了出來,勢甚猛勇。元帥快分兵去迎敵。
    (李景隆又喫一驚,主張不定。)
    (張、朱、邱三將,在陣上看見本營中五軍齊出,一發有勢,鎗刀到處,祇見馬
    (倒人翻,直殺得南軍人人害怕,個個膽寒,祇管退縮下來。)
    (李景隆看見內外夾攻,勢頭不好,思量要逃走,卻又見燕兵四圍合來,無個去
    (路,祇在營前立馬觀望。)
    (瞿能苦戰多時,見眾將漸敗,主帥又無變通,料想獨力難支,遂將鎗一擺,回
    (馬對李景隆說道)
景 隆:兵勢已如破竹,元帥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景 隆:非不欲走,奈無去路!
    (瞿能遂叫兒子,領了數百家將,保護李景隆在後,自卻一馬當先,殺開一條血
    (路,向南而奔,回德州去了。)
    (燕將見瞿能父子英勇,便也不敢攔阻。)
    (南營將士,聞知元帥已逃,哪裏有心堅守,便逃的逃,躲的躲,被殺的被殺,
    (投降的投降,一時鼎沸。)
    (祇因這一敗,有分教:
    (  主帥掩飾託言,廷臣隱諱不奏。)
    (畢竟後事如何,再看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 掩敗跡齊黃徵將 爭戰功南北交兵)
    (燕王既破景隆之師,又解北平之圍,又得大寧的雄鎮雄兵,兵威一發大震。)
    
    
58**時間: 地點:
景 隆:(這日得勝回城,眾將俱來稱賀道)臣等前日見景隆兵到德州,皆請大王先破景
    隆,而後攻大寧。大王不從,要遠襲大寧,而誘景隆深入,然後以歸師遏之。臣
    等初以為危,然自今觀之,一一皆如聖算,真睿計神謀,高出孫吳萬萬。
燕 王:寡人想景隆柔懦無謀;又想大寧有可乘之機,偶為之,賴諸君之力,得以成功。
    然諸君前言,自是萬全之策。不可以此為常,後有所商,不妨直言。
    (諸將遜謝,按下不題。)
    
    
59**時間: 地點:
    (再說李景隆敗回德州,收拾殘兵,不肯明明認敗,見人祇說天氣嚴寒,進戰恐
    (苦士卒,故退回德州休養,以待來春大舉。)
    (然敗走之信,紛紛傳到京師。)
    (黃子澄與齊泰,打聽的確,皆喫一驚。)
    (欲要奏聞,又奈是黃子澄自家力薦的,祇得隱忍住了。)
    
    
60**時間: 地點:
    (此時齊、黃二人,得君寵任,二人不言,也無人奏聞。)
    (當不得外人傳說的多,早有中官傳到建文耳朵裏。)
建 文:(建文因召黃子澄問道)聞得外邊傳說李景隆兵戰不利,不知果然否?
黃子澄:此信不確。但聞得與燕兵相持一月,不分勝敗。近因冬殘,北地寒冷,恐士卒不
    堪,祇得暫回德州休息,俟來春更圖大舉。外面聞知退回德州,故有此亂傳。
建 文:(建文帝道)既北地嚴寒,將士勞苦,李景隆督師於外,深為可憐,朕當遣使賜
    賚,使將士知感。
    (就遣中使資貂裘文錦,以及美酒賜之。)
    (其餘將士,俱各頒賞。)
    (李景隆得了此賜,知北平之敗,彌縫過了,心方放下。)
    (又招集人馬,以圖掩飾。)
    (燕王打探得知,因與諸將議道)
燕 王:李景隆雖然敗去,然士卒實無大傷,使之安坐德州,以養銳氣,殊非算也。
建 文:(眾將道)唯有發兵攻之,彼方不安。
燕 王:發兵去攻他,則我勞而彼逸,亦非算也。
道 衍:大王莫若領兵三千,去攻大同。大同必告急於景隆,景隆此時要整飾封疆,不得
    不往救。俟其往救,大王然後退師。大同苦寒之地,南軍脆弱,疲於奔命,則凍
    餒逃散者必多。兵法所謂『逸而勞之,安而動之,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燕王聽了稱善,遂親領兵三千,出居庸關,圍蔚州。)
    (蔚州守將王忠、李遠自知不敵,遂以城降。)
    (燕王得了蔚州,就進取大同。)
    (大同守將緊守關隘,飛騎告急於李景隆,景隆)
景 隆:大同雄鎮,安可失守!
    (欲遣諸將往救,諸將皆以天寒推託。)
    (景隆大怒,遂親自帥師,往救大同,眾將士誰敢不從。)
    (大同連報燕兵圍攻甚急。)
    (景隆急急率眾出紫荊關,晝夜兼行,到了大同;而燕兵已由居庸關,退還北平
    (矣。)
    (當此隆冬天氣,紫荊關又道路崎嶇,景隆驅眾將士,星夜奔來,今燕兵已退,
    (又要星夜奔回,南軍柔脆,比不得北軍生長北地,耐得歲寒,奔來奔去,早凍
    (死了許多,餓死了許多,奔走了許多,駝負不起,鎧甲與衣糧,委棄於道旁者
    (,不可勝算。)
    (及回到德州,景隆就誇耀於人道)
景 隆:往援大同,擊走燕兵。今奏凱而旋,勞賞稱賀。
    (而不知損了朝廷多少資財,喪了朝廷多少士卒。)
    (景隆外面雖然誇張,而心中卻甚懼怯,又不敢明告於人,祇得暗暗懇求黃子澄
    (道)
祇 得:燕王兵馬雖寡,卻有張玉、朱能、邱福、薛祿一班戰將,與次子高煦,皆能爭慣
    戰,力敵萬人。朝廷將士照冊點名,雖有數百餘員,及至臨陣,卻無一人能挺身
    力戰。唯瞿能父子,方算得好漢,又獨力難支,所以往往失利。明春大舉,必須
    舉選幾員名將,搴旗斬將,方可成功。
    (黃子澄深以為然,因與齊泰商量,又薦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越雋侯俞通
    (淵,都督平安、胡觀,請旨俱著會兵真定,以征燕。)
    (又請旨賜李景隆斧鉞旌旄,加階進級,使得一意專征,節制諸將。)
    (朝廷俱準了,例下旨來,各各奉行。)
    (中官領了敕書、斧鉞旌旄,往賜景隆。)
    (不期渡到江中,忽然風雨大作,浪顛舟覆,將所賜之物,盡沒於水。)
    (人人見了,皆知為不祥之兆,祇得另備諸物,遣別官往賜。)
    (景隆見進階太子太師,又受斧鉞旌旄,得專生殺,一發驕恣起來。)
    (及過了新春,又交四月,不得住在德州觀望,祇得發兵。)
    (前至河間,遍傳檄文,會郭英、吳傑等眾將,期於白溝河,合勢征燕。)
    (燕王探知,因率兵將,進駐固安。)
道 衍:燕雖連勝,卻是宋忠、耿炳文、李景隆一輩無謀之人,故所向無前。今朝廷會集
    名將,合勢同進,卻非前比。大王須命眾將,鼓勇勵志,方能克敵。若輕覷之,
    必有小失。
燕 王:國師之言是也。然據寡人看來,李景隆志大無謀,又喜自專,因是無用之物;郭
    英雖係名將,然今老邁,定退縮而不敢前;平安雖英勇善戰,卻剛愎自用,無人
    幫助,不足畏也;至於胡觀,驕縱不治;吳傑、俞通淵懦而無斷,皆匹夫耳,無
    能為也。所以敢來者,恃其兵眾耳。然兵眾豈可恃戰?不知兵眾則易亂,擊前則
    後不知,擊左則右不應。既不相救,又不相聞,徒多何益。欲如古人之『多多益
    善』者,能有幾人。況彼將帥不專,而政令不一,紀律縱馳,而分數不明,皆致
    敗之由也。甲兵雖多,何足畏哉!諸君但秣馬厲兵,聽吾指揮,吾取之,如拾芥
    耳。
道 衍:(眾將皆踴躍道)大王料敵如神,臣等敢不效命。
    (燕王大喜,遂進兵蘇家橋,列營以待。)
    (李景隆一向懼怕燕王,今見朝廷敕命郭英等諸將相助,合兵進討,不覺一時又
    (膽大起來,竟領諸軍,進次於白溝河。)
    (因命郭英、吳傑、俞通淵,各自分營,相為犄角;瞿能、平安、陸涼、滕聚眾
    (將,俱齊集麾下。)
    (朝廷又慮景隆輕敵,復令魏國公徐輝祖,率軍三萬,以為景隆之殿。)
    (一時聚會白溝河,合兵共六十萬,連營數十里,旌旗耀日,金鼓震天。)
    (視彼燕軍,直如泰山壓卵。)
    (不知燕王龍觀虎視,全不放在眼裏,竟列兩營,一營列於河南,一營列於河北
    (,親自往來指揮眾將出戰。)
    (李景隆見燕王臨陣,也建大將旗號,立馬營前,發令道)
景 隆:燕王背負朝廷,係是反叛,誰能擒來,便算頭功。
景 隆:(令還未曾傳完,瞿能早飛馬出陣應道)待末將擒來,獻與元帥。
    (就沖過陣來。)
    (燕陣上邱福看見,忙接住廝殺。)
    (二人戰了三十餘合,不分勝敗。)
    (瞿能之子,看見父親不勝,便一馬沖出夾攻。)
    (燕陣李彬,早接住廝殺。)
    (平安看見殺得熱鬧,因大叫道)
平 安:無名小子,怎容他久戰,我來也!
    (燕陣上陳忠看見,便縱馬而出,接著廝殺。)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