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  至  第四〇

31**時間: 地點:
    (卻說建文帝自聞葛誠之言,方信燕王陰謀不軌是實,日夜憂心。)
    (到了元年四月,忽有人告周王橚與燕、湘、代、岷四府通謀,建文帝因召齊泰
    (、黃子澄商議道)
黃子澄:二卿前言削周使燕知警,朕非不即舉行,因念無實跡可據,而輒加廢削,非親親
    之道。今既有人告周王與四國通謀,則廢之削之,不為無辭矣。朕意欲降詔,削
    周王爵為庶人,遷之他方,使他彼此不相顧,庶可無憂。
齊 泰:陛下念及此,社稷之福也。若明明降詔削爵,則周王必不奉詔,即連合四國,而
    兵起矣。莫若密遣一武臣,提兵暗至其地,執之到京,然後削之,遷之,方無他
    變。
黃子澄:(黃子澄讚襄道)齊泰之言甚善。
建 文:(建文帝道)二卿如此盡心謀國,何憂天下不治。但此舉誰人可遣?
黃子澄:曹國公李景隆,實有文武全才,陛下遣之,當不辱命。
    (建文帝依奏,即傳旨,令李景隆暗領兵馬,擒捉周王并家屬到京回話。)
    (李景隆領了密旨,悄悄帶了一千甲土,潛至河南,將周王府圍住,一一捉出周
    (王并世子闔宅眷屬,不曾走了一個,盡解至京師復命。)
    (朝廷發下旨意,說周王大藩,不思衛關,乃交結諸王,謀為不道,本當加法,
    (篤念親親,姑削王爵,廢為庶人,改遷雲南,滌心易慮,以保厥終。)
    (周王奉旨有屈無伸,祇得領了世子眷屬,遷往雲南而去。)
    (正是:
    (  九重龍種高皇子,一旦遷為滇庶人。)
    (王法無情乃如此,算來何貴又何親。)
    (周王遷廢之後,各國親王聞知,俱大驚疑,各不自安。)
    (山東齊王,恐怕朝廷議己,因輕身入朝,留住京師數月。)
    (看見朝廷舉動,一味仁柔,全無重兵防御,心下想)
心下想:京師重地,疏虞至此,若有精兵一支,可襲而得也。
    (因悄悄差一心腹歸國,密令護衛柴真,訓練兵馬,以圖襲取。)
    (不料差的心腹,一時不密,為青州中護衛軍曾深探知,竟入京告柴真練兵從王
    (謀反。)
    (有旨拿柴真赴京師典刑,廢齊王傅為庶人還國。)
    (過不多時,又有人告湘王偽造寶鈔及殘虐殺人等事。)
    (廷臣議欲加罪。)
    (建文帝念其事小,但降詔切責,令其修省。)
    (原來湘王名柏,是太祖第十一子,生得丰姿秀骨,具文武全才,好結交名人賢
    (士。)
    (自分封到荊州,造一景賢閣,以延攬四方俊彥,一國士民皆稱為賢王。)
    (今忽被詔書切責,心甚不平,因口出怨言,謝恩表又詞多不遜,朝廷大怒。)
    (發兵至荊州圍其城,又圍其宮,欲執之京師,削奪遷徙。)
    (湘王憤恨,便欲自盡。)
湘 王:(左右勸解道)殿下無罪,到京自有辯處,何苦乃爾。
湘 王:寡人非不自知無大罪。但思寡人是太祖之子,今上之叔,南面為王,尊榮極矣。
    如今為小人離間,遣兵相逮。若至京師,自當聽一班白面書生、刀筆奴吏妄肆譏
    議,心實不堪;況太祖不豫,寡人不及視疾;太祖殯天,寡人又不能會葬,使寡
    人抱恨且痛,何樂為人!而猶欲向奴吏之手,苟求生活,寡人不願也!
湘 王:(因痛哭,呼)太祖父皇。
    (不已,灑淚滿地,淚盡繼之以血。)
    (左右見者,皆唏噓不勝。)
湘 王:寡人王者,倉卒效庶民自裁,殊失大體。
    (因命宮中縱火,聚妃妾於大殿,自具衣冠,向北拜辭宗廟。)
湘 王:(拜畢說道)寡人文武才也,苟為亂,孰能當之!
    (遂乘馬執弓,躍人火中而死。)
    (闔宮妃妾,盡皆赴火焚死。)
    (使者細細回奏,建文帝聽了,慘然不樂。)
    (過不多時,又有人告岷王凶悖,有旨削其護衛。)
    (過不多時,又有人告代王貪虐,將為不軌。)
湘 王:(廷臣議要發兵討之,侍讀方孝儒奏道)治民者當以德化,不當以威武,況諸王
    至親乎?諸王有過,若盡用兵,則存者無几,枝葉盡而根本孤,豈立國親親之道
    哉?
建 文:(建文帝道)朕亦知威武不如德化,但諸王驕肆異常,非德化所能人。朕之用兵
    ,不得已也。
方孝儒:人生有賢有不肖,賢者,不肖之師也。臣聞蜀王好善樂道,四海欽其賢哲。今代
    王不肖,與其發兵執之,莫若下詔,遷之於蜀,使與蜀王相親,則不肖者,將漸
    積而為賢矣。
建 文:(建文帝聞奏大喜道)卿言是也,惜朕不早聞此嘉謀,令骨肉多慚。
    (因詔遷代王於蜀。)
    (祇因這廢削五個親王,有分教:
    (  釁起朝廷,禍生藩國。)
    (不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八回 徐輝祖請留三子 袁忠徹密相五臣)
    
    
32**時間: 地點:
    (話說周王、齊王、湘王、岷王、代王,不上一年,盡皆廢削。)
    (報到燕國,燕王大怒道)
燕 王:允炆小子,如此聽信奸臣,殺戮諸王,如同草芥。今我若不發兵制人,後將漸次
    及我矣!
    (遂欲舉兵。)
道 衍:(道衍忙止住道)舉兵自有時,此時若動,徒費刀兵,未能成事。
燕 王:若不舉兵,目今太祖小祥,例當人祭。寡人不往,朝廷必疑;寡人若往,在廷奸
    臣甚多,又恐不測,卻將奈何?
道 衍:殿下不可往,宜遣世子代之。
燕 王:遣世子代往固妙,倘拘留世子為質,又將奈何?
道 衍:臣已算定,彼君臣不知大計。我以禮往,彼留之。畏我有辭,必不敢留。
燕 王:既不敢留,單遣世子高熾一人,莫若並遣次子高煦、三子高燧同往之,更為有禮
    ,愈可使朝廷不疑。
道 衍:殿下之言是也。
    (燕王遂遣三子,備了祭禮同往。)
    (到了京師,朝見過,齊泰密奏道)
齊 泰:燕王不自來,卻遣三子來,當拘留他。拘留三子,亦與拘留燕王無異。乞陛下降
    詔拘留之,以繫燕王之心。
黃子澄:不可,不可!前日廢削五王,皆五王自作之孽,非朝廷無故加罪。今燕王遣三子
    來行祭禮,是尊朝廷,無罪也;無罪而拘留之,則燕王之舉兵有辭矣。莫若遣還
    ,以示無疑。
建 文:(建文帝道)拘留非禮,子澄之言是也。
    (原來燕王之妃,即魏國公徐輝祖、都督徐增壽之妹,燕王三子,即輝祖之甥。
    ()
    (三子到京,就住在母舅徐輝祖府中。)
    (輝祖見次甥高煦,勇悍無賴,因暗暗入朝密奏道)
高 煦:燕王久蓄異志,今遣三子來,實天奪其魂。陛下留而剪除之,一武士力耳;若縱
    歸國,必貽後患。
建 文:(建文帝道)留之固可除患,但恐無名。
高 煦:(徐輝祖又奏道)臣觀三子中,次子高煦,騎射絕倫,勇而且悍,異日不獨叛君
    ,抑且叛父,陛下拘留無名,乞且遣世子并高燧還國,單留高煦,亦可剪燕王之
    一臂。
    (建文帝躊躇不決,命輝祖退出。)
    (召徐增壽問之,不期增壽與燕王相好,力保其無他。)
    (建文遂不聽輝祖之言。)
    (俟太祖小祥,行畢祭禮,竟有旨著三子還國。)
    (輝祖聞旨,忙忙入朝,猶欲勸帝拘留。)
    (不期又被增壽得知消息,忙通知高煦。)
    (高煦大驚,此時旨意已下,遂不顧世子與高燧,悄悄走入廄中,竊輝祖一疋良
    (馬,假說入朝,竟馳馬出城而去。)
    (輝祖候了一會,見建文帝無意拘留,因暗算道)
高 煦:朝廷雖不拘留,我即以母舅之尊,留他些時,亦未為不可。
    (忙歸府中。)
    (早有人報知高煦竊馬逃去之事,輝祖大驚,忙差人追趕。)
    (去遠追不及了,心下想)
心下想:高煦既遁,留此二甥何益?
    (遂奉明旨送二甥歸國。)
    (正是:
    (  忠臣雖有心,奸雄不無智)
    (豈忠不如奸,此中有天意。)
    
    
33**時間: 地點:
    (卻說世子高熾并高燧,趕上高煦,一同歸見燕王,將前情一一說了。)
燕 王:(燕王大喜道)吾父子相聚,雖彼君臣所謀不臧,實天贊我也,何憂大事不成!
心下想:近日朝廷有何舉動?
燕 王:(世子道)亦無甚舉動,但聞要冊立皇子文奎為皇太子。
燕 王:(燕王笑道)先皇兄既號懿文,他又自名允炆,改年號又曰建文,今太子又命名
    文奎,何重複如此!使臣民呼年與呼名相同,無乃不祥乎?且文、奎二字,乃臣
    下儒生之常稱,豈有一毫帝王氣象?小子吾見其敗也。
    (過不多日,忽聞有旨,以都督耿瓛掌北平都司事,以左僉都御史景清署北平布
    (政司參議,又遣都督宋忠,調緣邊各衛馬步軍三萬,屯開平備邊,燕府精壯,
    (悉選調隸於宋忠麾下。)
    (燕王聞報大怒,因與道衍說道)
燕 王:前遣張昺、謝貴二人來,明明為我;又今遣耿瓛、景清、宋忠三人來,亦為我也
    。朝廷如此備我,我其危矣。
道 衍:(道衍笑道)殿下勿憂。臣視此輩,正如行屍耳。莫說這五人,即傾國而來,有
    何用處?
燕 王:寡人聞人傳說,景清、宋忠,皆一時表表人物,汝亦不可輕視。
道 衍:非臣輕視,彼自不足重耳。殿下若不信臣言,有神相袁柳庄之子,名喚袁忠徹,
    相亦稱神。待三司官來謁見,例當賜宴。賜宴時,可令袁忠徹扮作股役之人,叫
    他細相五人,便可釋大王之疑矣。
燕 王:如此甚妙。
    (不數日,景清等俱到,朝見過,燕王擇了一日,令三司官一同賜宴。)
    
    
34**時間: 地點:
    (這日景清、宋忠、耿瓛,并張昺、謝貴,一齊都到,照官職次第坐定飲宴。)
    (燕王叫袁忠徹假作斟酒人役,襍雜於眾人中,執著一把酒壺,將五個大臣細細
    (相了。)
    (不多時,宴畢散去。)
燕 王:(燕王問袁忠徹道)五人之相何如?
道 衍:(袁忠徹道)宋忠面方頭闊,可稱五大,官至都督至矣,然身短氣昏,兩眼如睡
    ,非大福今終之人。張昺身材短小,行步如蛇。謝貴臃腫傷肥,而神氣短促。此
    二人不成大事,目下俱有殺身之禍。景清身矮聲雄,形容古怪,可稱奇相,為人
    必多深謀奇計,殿下當防之,然亦必遭奇禍。耿瓛顴骨重鬢,色如飛火,相亦犯
    凶。以臣相之,此五臣皆不足慮也。
    (燕王聞言,大喜道)
燕 王:若果如此,寡人無憂矣。
    (祇因這一相,有分教:
    (  今日評論術士之口,異日血濺忠臣之頸。)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便知。)
    (第九回 避詔書假裝病體 湊天時暗接龍鬚)
    
    
35**時間: 地點:
    (話說五臣在燕府宴畢散去,到了次日,宋忠即奏詔旨,要調選燕府精壯兵馬,
    (隸守開平。)
燕 王:(燕王因問道衍道)如此奈何?
道 衍:任他調去不妨。
燕 王:府中精壯,能有幾何,若被他調去,明日誰人為用?
道 衍:(道衍笑道)調是憑他調去,用是終為我用,殿下勿憂。
    (燕王猶不深信,然沒法奈何,祇得開了冊籍,聽宋忠選調。)
    (不期這護衛中有兩個官旗,一個叫做于諒,一個叫做周鐸,俱是精壯,大有勇
    (力,恰恰宋忠選調中有他二人名字。)
燕 王:(他二人商量道)我二人皆燕王心腹,異日燕王舉義,我二人在陣上一刀一鎗,
    博得個封妻蔭子,也不枉一身本事。今若調去守邊,混襍行伍中,何日能出頭?
    (遂用銀子,在管事人手中,買脫名字,又另簽兩個。)
    (那兩人不服,訪知于諒、周鋒密議之言,就告在百戶倪諒處。)
    (倪諒聞知,見事有關係,就星夜奔到京師關下告變。)
    (建文帝即傳旨,將于諒、周鋒二人,拿至京師,付法司審問。)
    (法司嚴刑拷打,審出真情,遂將二人斬首。)
二 人:(因二人口稱)異日燕王舉義等語。
    (遂降詔切責燕王,詔曰:
    (  天下一家,國無兩大。)
    (朕係高皇帝嫡孫,既承大統,王雖尊,屬臣也。)
    (前入朝不拜,擅馳御道。)
    (朕念親親,屈法赦王。)
    (王宜改過,作藩王室。)
    (奈何蓄謀叵測,致及士卒有異日舉義之詞。)
    (其為大逆不道甚矣。)
    (姑念曖昧不究,詔書到日,宜盡削護衛,以尊朝廷。)
    (特詔。)
    (詔書將到之日,燕王先已探知,忙與道衍商量道)
燕 王:朝廷有詔來,迫我甚矣。此時若不舉事,尚待何時?
道 衍:此時尚早,王須耐之。
燕 王:非寡人不耐,詔書一到,何以對之。
道 衍:這也不難,殿下祇託疾,不開讀便了。
    (燕王點頭解意,遂假裝中惡之病,忽然佯狂起來,也不帶人,也不冠履,竟跑
    (出宮來,滿街亂走。)
    (宮門近侍,誰敢攔阻,祇得緊緊跟隨。)
    (燕王走入市中,看見名店飲食,便取來亂喫。)
    (哭一回,笑一回,口中胡言亂語。)
    (走得倦了,看見街上土堆,便睡在上面,全不怕汗穢。)
    (近侍慌了,祇得檯入宮去,遍召醫生下藥。)
    (或說中疾,或說中風,俱不知其故。)
    (遲了數日,詔書到了,因王病狂,不省人事,祇得將詔書供在殿中,候王病好
    (開讀,寫表申奏朝廷。)
    (布政張昺,都司謝貴,每日入宮問疾。)
    
    
36**時間: 地點:
    (此時夏月,天氣炎熱,見燕王擁著烘爐而坐,猶寒戰不已。)
    (張昺退出,與謝貴說道)
張 昺:燕王何等英雄,今一旦狼狽如此,真朝廷之福也。我欲飛表,將燕王實病消息,
    報知朝廷。
謝 貴:你我外臣,縱然體察,不過得其大概,內中發病詳細,必須會同葛長史,共同出
    本詳報,方見你我做事的確。
張 昺:有理。
    (遂密遣心腹吏李友直,請葛長史來議事。)
張 昺:(葛城被請至)二位大人,有何見諭?
    (張昺因叱退左右,邀入密室)
張 昺:我等奉命,來守茲土,實為監制燕王。若有差池,我等罪也。今幸燕王大病,昨
    見他這等炎天,尚擁爐稱寒,料不能痊矣。就使好了,也難圖大事。你我責任可
    以少些。故會同貴司,將燕王病狀,細細奏聞也,使朝廷得以安枕。
葛 誠:二位大人若如此輕視燕王,我等不久皆為燕王戮矣。
    (張、謝大驚道)
謝 貴:何以至此!
葛 誠:燕王之疾,詐也。就其詐而急圖之,使彼不暇轉圖,庶可撲滅。若信以為真,防
    守一懈,彼突然而起,則墮其術中矣。
張 昺:貴司何以知其詐,莫非有所聞見乎?
葛 誠:非有聞見,以理察之。蓋因讓責詔書將到,不便開讀,故作此態,病固不可知。
    然夏月非擁爐之時,而故擁爐,擁爐非有寒可言,而特,特言寒,非詐而何?
    (張、謝二人聽了,連連點頭道)
張 昺:若非賢長史才智深微,幾乎被他瞞過。但此事如此區處?
葛 誠:如今可乘其詐病,人心解體之時,急急請旨,奪其護衛,拿其官屬,然後繫之逮
    之,一夫之力耳。
張 昺:(張昺大喜道)承教!承教!即當行之。
    (葛誠、謝貴辭出,張昺就在後堂,叱退書吏,寫下表章稿兒,報說燕王之病是
    (詐,乞速敕有司削奪護衛,并拿有名官屬等事。)
    (做完本稿,又親自寫成表章,密密封印停當。)
    (猶恐怕內中有甚差訛,拿著本稿,祇管思察。)
    (不料一時腹痛,要上東廁。)
    (本稿不敢放下,就帶到東廁上,重復審視。)
    (看了半晌,覺無差錯,便將本稿搓成一團,塞在廁中一堵破牆縫內,料無人知
    (。)
    (上完廁,走了出來,將封印好的本章,著人星夜賫往京師去了。)
    (不料這事被那心腹吏李友直看在眼裏。)
    (原來這李友直,最有機智,久知燕王是個帝王人物,思量要做個從龍功臣,時
    (常將張昺的行事,報知燕王,以為入見之禮。)
    (燕王甚是歡喜,就吩咐管門人說)
燕 王:這人來,即時引入見我,不可遲緩。
    (管門人應諾。)
    (恰恰李友直這日看見張昺叱退書吏,自坐後堂,寫下表章。)
    (知與燕府有些干礙,便留心伏在閣子邊,悄悄窺看。)
    (看見張昺寫完表章,封印停當,又看見他將本稿帶到廁上,去了半晌,及出來
    (,卻是空手,步到堂上,發過本,自回私衙去了。)
    (李友直放心不下,走到後堂,細細搜尋。)
    (不見有甚蹤跡,又走到廁上來尋。)
    (也是合當有事,那廁邊破牆缺中,露出一些紙角來。)
    (他信手扯出來,理清一看,恰正是參燕王的本稿,謝貴、葛誠,俱列名在內。
    ()
    (遂滿心歡喜,以為此本稿,又是一個進身好機會,忙忙拿了,即去報知燕王。
    ()
    (走到燕府,管門人認得李友直,是燕王吩咐的人,即時引他入見燕王。)
    (李友直將張昺之事,說了一遍,就將本稿呈上。)
    (燕王看了,大怒道)
燕 王:這等好臣,怎敢如此害我,我必要先殺他!
張 昺:(就對李友直說道)你為寡人如此留心打探,異日事成,寡人自然重重賞你。
    (李友直叩謝,退出去了。)
    (燕王就召道衍,將本稿與他看)
燕 王:寡人諸事已備,如今時勢又急,正宜發動,不可遲緩。
道 衍:大王獨不記袁柳庄神相之言乎?他許大王年交四十,髯過於臍,方登大寶。今大
    王年雖纔交四十,似乎可矣,但臣竊觀大王,髯倘未過於臍,則猶未可也。
    (燕王聽了,不悅)
不 悅:年可坐待,而髯之長短,卻無定期,如何可待?若必待髯長過於臍,方登大寶,
    寡人恐大寶之登,又成虛望了。
道 衍:大福將至,鬼神自然效靈,非可尋常測度。願大王安俟之,髯生不過旦暮事耳。
    (燕王似信不信,無可奈何,祇得退入內宮,時時覽鏡,自顧其髯,或拈弄而咨
    (嗟,或撫視而歎息。)
道 衍:(徐王妃見了,問知其故,暗想道)髯乃氣血所生,必積漸而後長,怎能頃刻便
    過於臍。王情急切,何以得安,必須如此如此,方可稍慰王懷。
    (算計定了,因治酒,苦勸王飲。)
    (燕王被歡,多飲幾杯,不覺大醉,就倒在榻上睡下。)
    (徐妃乘王睡熟,因將自己頭髮,檢選了數百根,摘下來,悄悄用手將一根根都
    (打一個結兒,結在燕王龍鬚之上。)
    (接完了,再用手細細拂拭,竟宛然如生成一樣。)
    (及燕王酒醒,坐起身來,徐妃賀道)
燕 王:恭喜大王,美髯得時乘運,已長過於臍矣。
    (燕王聽了,低頭一看,用手一捋,果然黑沉沉一縷香髯,直垂過於臍,不覺又
    (驚又喜。)
燕 王:(因看著徐妃笑說道)我祇睡得片時,為何鬚忽長如此?雖鬼神栽培,亦所不及
    。賢妃忙忙賀我,定知其故。
    (徐妃笑而不言。)
    (燕王再三盤問,徐妃方奏道)
燕 王:此妾之髮也!因見王情不悅,妾心正憂,故將妾髮,戲接王鬚,以博大王之一笑
    。不期天假妾手,竟若生成,實大王之洪福也。
    (燕王聽了,大喜道)
燕 王:此乃鳳尾接龍鬚也。
道 衍:(因挽徐妃同坐道)賢妃有如此靈心,又有如此巧手,異日同享富貴,是賢妃自
    得,非寡人所及也。
    (二人甚喜。)
    (祇因這一事,有分教:
    (  天心有定,人事湊合。)
    (欲知後事,請看下文。)
    (第十回 北平城燕王起義 奪九門守將降燕)
    
    
37**時間: 地點:
    (再說張昺疏到了京師,朝廷果差一個內官賫詔來,坐名捉拿護衛官屬。)
    (又敕張昺、謝貴協同捉拿,不許走漏一人。)
    (張昺、謝貴得旨,便將北平城中護衛兵馬,并屯田軍士,俱調來布列城中,暗
    (暗圍著王府。)
    (又恐怕王城中有兵突出,復於端禮等門,盡將木柵塞斷,甚是嚴謹。)
    (但未奉詔擒王,不敢逼入王宮,祇日夜提防。)
    (而燕府中,祇稱王病,不開讀詔書,內臣不敢拿人。)
    (捱了數日,見燕府祇是如此,內臣急了,祇得與張昺、謝貴商量道)
謝 貴:詔書原敕王自拿官屬付我,而王祇託病,不開讀詔書,我輩豈敢妄動。
    (三人祇得又同飛疏,奏報朝廷。)
    (朝廷又降下密敕與衛官張信,敕他乘入衛之便,手執燕王。)
    (張信接了密敕,大驚道)
張 信:朝廷殊無分曉,燕王何人,我一衛官,怎能手執?
    (又係密敕,不敢與人商量,祇得告知母親。)
祇 得:(其母甚是賢智)此事斷不可行。汝父在日,常說天下的王氣,在於燕分。故今
    燕王所為所行,豁達大度,有王者氣象。妾聞王者不死,豈汝所能手執?若從密
    敕,輕舉妄動,徒自取滅亡耳。
張 信:若不執王,何以繳此密敕?朝廷問罪,禍亦不免。
祇 得:(其母道)不如轉視為福,密告於王。王無禍,則汝亦無禍矣。
    (張信細細忖度,知母言為是。)
    (遂暗懷密敕,走到燕府,要見燕王。)
    (府中人辭以王病,不敢通報。)
張 信:我之要見王,非我私自要見,乃奉朝廷密敕要見。就病在床,也須一面。
    (府中人祇得通報,就引他入去。)
    (燕王見張信奉敕來見,不知何意,愈加裝出許多病態。)
    (張信見了,拜伏於地道)
張 信:微臣犬馬之誠,實在殿下。殿下不必瞞臣,有事當與臣商之。王若必以臣為不誠
    ,過加疑忌,則臣奉有密敕,在此執王,王須就執。
    (一面說,一面懷中就取出密敕,呈與燕王。)
    (燕王看了,真是密敕,忙忙起來,用手挽扶張信道)
燕 王:賢卿救我一家性命,何以報德?
張 信:君臣何言報也。但事急矣,願大王早為之計,遲則恐有變。
燕 王:(燕王點首道)卿言是也。可暫退,即當舉義,決不使朝廷累你。
    (張信因退出去。)
    (燕王召道衍入宮,將密敕與他看了)
燕 王:今用何計?
道 衍:今大王不必問矣,年至四十,髯已過臍,將士聚集,兵馬訓練,錢糧充足,七月
    交秋,天時已至,朝廷一詔二詔,人事又迫,此時不舉義,更待何時!
    (燕王大喜,遂召張玉、朱能入宮,諭以舉義當從何起。)
朱 能:士衛兵馬,雖布滿城中,不過虛張聲勢而已。大王起義之日,祇消臣帶護衛一二
    百人,先擒張昺、謝貴來,斬首祭旗,則其餘自驚散矣。
道 衍:將軍以兵擒之,不如以計捉之。
朱 能:國師有何計策?
道 衍:祇須依詔書將所逮官屬收下,命謝貴、張昺入宮付之。彼一入宮,須如此如此擒
    之。
    (燕王大喜,遂傳出令旨,稱說病愈,約壬申日親御東殿,將來逮護衛官屬,照
    (坐名拿下,召謝貴、張昺入宮,查明交付內宮,以復明詔。)
    (正傳旨間,忽殿之前檐,墮下一片瓦來,跌得粉碎。)
    (燕王見了,不悅)
不 悅:莫非此舉不祥?
道 衍:此大吉之兆,非不祥也。
燕 王:何以言之?
道 衍:舊瓦碎,欲殿下易黃瓦耳。
    (燕王方纔大喜。)
    (到了壬申這日,燕王清晨出來,坐於東殿,暗暗埋伏精兵於殿旁之兩廡,然後
    (大集王府官僚,傳出令旨,召布政張昺、都指揮謝貴入宮,交付朝廷所逮官屬
    (。)
    (張昺、謝貴以為兵馬圍繞王府甚眾,燕王計窮,詐病不能了局,故不得已而交
    (付所逮官屬,遂信為實情,昂然而入。)
    (走到殿前,望見殿上燕王,雖然病愈,卻尚倚杖而坐,祇得朝見。)
祇 得:(朝見過)前奉朝廷明詔,坐名逮護衛并官屬人等,今又奉殿下令旨,捉拿交付
    臣等,故臣等特來朝見領去。
燕 王:你要拿人麼?這個容易。
    (將頭一舉,近侍就大呼道)
近 侍:護衛何在,有旨拿人。
    (殿上祇傳得一聲,兩廡下早涌出二百精兵來。)
    (有許多跑到殿前,將張昺、謝貴綁縛起來;又有許多走到殿上,將長史葛誠拿
    (將下去。)
    (三人被擒,忙大叫道)
張 昺:此係朝廷明詔所為,與臣等何干?今殿下加罪臣等,莫非殿下之病尚未痊愈?
    (燕王大怒,因將所倚之杖,投於地上,大罵道)
燕 王:我有何病,不過為你一班奸臣所逼耳!
張 昺:殿下今日倚著伏兵,誘殺臣等,但恐朝廷聞知殿下擅殺欽命大臣,怎肯干休!那
    時大兵臨國,恐大王悔之晚矣。
謝 貴:一時之怒,終身之禍,大王須三思而行。莫若姑留臣等,尚可挽回。
燕 王:寡人大兵,就要南下,朝廷救死不暇,焉敢加予。今先斬汝三奸人之首,懸之藁
    街,曉諭滿城奸人,使他知警。留之何用!
    (因叱校尉,把三人推出斬首。)
    (就要發兵去奪北平城九門,忽官僚中閃出一人,俯伏殿前,大聲痛哭道)
俯 伏:大王斬此三人,禍不久矣。
    (燕王視之,乃伴讀余逢辰也。)
燕 王:(因罵道)迂儒!寡人今日起義,乃大吉之期,為何哭泣,說此不祥之語!
余逢辰:臣見大王所為非禮,又有三大不可,故一時激切言之。至於吉不吉,祥不祥,不
    暇計也。
燕 王:有甚麼『三大不可』?
余逢辰:朝廷,君也;大王,臣也。以臣殺君之臣,名分必有傷,此一大不可也。朝廷所
    有,天下也;大王所據,不過一隅。以一隅而欲抗衡天下,勢力不敵.此二大不
    可也。朝廷不加兵,而以詔敕勸戒,仁義也;大王不謝過,而擅殺命臣,暴虐也
    。以暴虐而欲加仁義,人心必不服,此三大不可也。有此三大不可,故臣但見為
    取禍,不見為舉義,乞大王加察。
    (燕王聽了,又罵道)
燕 王:腐儒!祇知死泥虛名,不知深思實義。寡人乃高皇帝嫡親第四子,以上三皇兄皆
    薨逝,則高皇帝之天下,原寡人之天下,孰當為君,孰當為臣。天下雖大,而一
    小子與兩班書生,豈能用之?寡人一隅縱小,明日兵出,不異漢之席卷三秦,勢
    力又安在哉?若其不一年而廢削五皇叔,今又兵圍寡人,仁義乎?暴虐乎?寡人
    遵祖訓,今日先誅此三奸,明日再舉兵向關,盡除君側之奸,使朝堂肅清,跡雖
    似乎暴虐,實大聖人之真仁義也。汝腐儒拘謹固執,安能知之!此等腐儒,留在
    世間,誤天下蒼生不少。
    (因命校尉,亦推出斬首。)
    (隨即令張玉、朱能,領兵擒捉圍繞王城將士,并分奪省城九門。)
    (二將奉旨領兵突出,正要擒捉圍城將士,不料圍城將士,聽見燕王殺了張昺、
    (謝貴,大家心慌膽碎,一齊散去。)
    (及二將領兵突出王城,已不見一人。)
    (正欲分奪九門,忽見一將,領著千餘人,竟奔府城而來。)
    (原來來的這將叫做彭二,也是一個都指揮,與謝貴同一營。)
    (聽得謝貴被燕王誘去要殺,不勝憤怒,忙傳號令,招呼兵將,要攻入王城去救
    (。)
    (不料將士不齊心,一時招呼不來,招得半晌,止招得千餘人,遂領了竟奔王城
    (而來。)
    (恰遇著張、朱二將領兵而來,彭二一馬當先,大叫道)
謝 貴:燕王藩臣,敢於擅殺天子命吏,已犯大逆之罪。汝臣下之臣,復助紂為虐,其罪
    更當何如?
朱 能:(朱能大怒道)燕王舉義靖難,汝等一輩為難奸臣,不殺何為!
    (因舉鎗劈面刺來,彭二忙側身躲過,亦舉鎗還刺。)
    (朱能初出王城,正要賣弄英雄,鬥了數合,就乘空大喝一聲)
朱 能:著!
    (將彭二刺死於馬下。)
    (眾兵見彭二刺死,早紛紛逃散。)
    (及張、朱分奪九門,九門將士,早有八門自知力不能敵,皆拱手而降。)
    (唯西直門守將堅持不下,有人報知燕王。)
    (燕王復遣指揮唐雲,傳諭守將)
燕 王:汝毋自苦,朝廷已聽燕王自制一方矣,汝為誰守?
    (守將信之,遂亦降燕。)
    (燕王一舉義,誅了五臣,奪了九門,滿心歡喜,遂與道衍商量後事。)
    (祇因這一商量,有分教:
    (  征誅得計,仁義抱慚。)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 攻王城馬俞敗走 奪居庸二將成功)
    
    
38**時間: 地點:
    (卻說燕王既遣張玉、朱能、唐雲,奪了省城九門,便要捉拿三司眾官,道衍)
道 衍:凡舉義必須有名。今大王舉義,若不倡一舉之美名,則人必以為是奪建文之天下
    ,則有或從或違,非為全算。
燕 王:然則將何為名?
道 衍:臣讀祖訓,見內有清君側之惡訓。今齊泰、黃子澄,是君側之惡。朝廷之難,由
    彼而作。大王何不以靖難為名,請誅二人,使天下知大王非利私天下,則舉義之
    名正言順矣。
    (燕王聽了大喜,遂命內臣為文,以誓師道:
    (  予太祖高皇帝之子也,今為奸臣謀害。)
燕 王:(祖訓有云)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誅之,以清君側之惡。
    (況今禍迫於躬,義與奸邪,不共戴天,故率爾將士討之。)
    (罪人既得,則當法周公以輔成王。)
    (爾將士其體予心,毋違命!)
    (文未止書二年七月,竟削去建文年號。)
    (燕王誓師畢,又出榜於通衢道)
燕 王:三司奸臣張昺、謝貴、彭二,及長史葛誠,伴讀余逢辰,同惡相濟,今已擒誅。
    其餘從正者,速赴府報名,照舊供職。
    (不一日,布政司參政郭資、按察司副使墨麟、都指揮同知李園睿、陳恭,并府
    (縣各官,俱次第到王府報名入冊。)
    (惟都指揮使馬宣、俞瑱二將不服,竟統領麾下兵將,來攻王城。)
    (朱能、張玉聞知,便率兵抵敵。)
    (大家在城中,或大街,或短巷,東邊趕到西邊,南頭殺到北頭,竟混戰了一日
    (。)
    (馬宣、俞瑱畢竟眾寡不敵,被張玉、朱能殺敗了。)
    (馬宣逃走,往薊州去;俞瑱逃走,往居庸關去,按下不題。)
    
    
39**時間: 地點:
    (卻說朱能、張玉,見馬俞二人敗走他方,也不追趕,忙收拾兵馬,查點捉獲兵
    (卒。)
    (直亂三日,然後城中大定,百姓安堵如故。)
    
    
40**時間: 地點:
    (此時燕王雄踞北平,以為根本,竟自署官屬,遂以邱福、張玉、朱能,為指揮
    (僉事,統領合城兵馬。)
    (又擢布政司吏李友直,為本司右參議,掌管一郡政事。)
    (凡有關係軍務,不論大小,皆奏請燕王親自裁奪。)
    (城中既定,眾將報功畢,遂將當陣擒獲從亂士卒,冊籍呈上,候旨梟首。)
    (不期燕王未出,適值道衍入見,偶將冊籍一看,見內中有金忠名字,打動他十
    (年前的心事。)
道 衍:(因叫長隨去查問)這金忠係何處人,為何在此從馬宣、俞瑱作亂?
道 衍:(長隨問了,來回復道)這金忠說是浙江寧波鄞縣人,為因有罪,遣戍到馬宣衛
    裏。馬宣作亂,不得不從。
    (道衍問明,候燕王出殿,即奏道)
道 衍:臣有一故人,叫做金忠,今犯從亂之罪,乞大王赦之。
    (燕王問故,道衍遂將十年前席道士指點之事,細細說了。)
    (燕王聽了,喜道)
燕 王:原來塵埃中,原有異人。
    (因傳令旨,將從亂盡行梟首,單赦金忠,召入殿來。)
    (金忠承召,叩首謝恩,燕王)
燕 王:姚國師說,你受了席道士一種數學,可為寡人細細一卜,看靖難師出,勝負何如
    ,幾時能成大事?
燕 王:(金忠領旨卜完)此卦乃潛龍升天,大吉之卦。靖難師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但遇大木穿日,小不利耳。若問成事,祇候水擁馬來,便登大寶矣。
燕 王:何謂『大木穿日』?何謂『水擁馬來』?
道 衍:(金忠道)此係天機,臣不敢泄,時至自知。
    (燕王大喜,遂令金忠為府中紀善,隨侍帷幄。)
    (金忠謝恩退出。)
燕 王:(燕王問道衍道)北平自城,既已定矣,靖難之師,亦已起矣,為今之舉,當取
    何地?
道 衍:南征為緩,北伐為急。若不先清北地,必有內顧之憂。今宋忠擁兵居庸,意在圖
    燕。既聞昺、貴受誅,其謀愈急;又兼俞瑱敗走,與他合黨,宜急攻之。
    (燕王深以為然,遂召集諸將)
燕 王:居庸關路隘而險,乃北平之咽喉。我師必得此,方可無北顧之懮。今為宋忠、俞
    瑱所據,非我之利。又聞宋忠退保懷來,單留俞瑱守關,須乘其初至,眾心未定
    ,急往攻之,則易取也。若稍稍遲緩,彼部署一定,必增兵堅守,再欲取之,則
    未免費力。
諸 將:是!
    (燕王就命指揮徐安為將,千戶徐祥為先鋒,率兵先行,自帥大兵在後壓陣。)
    (徐安兵到關下,徐祥看見關前,並無準備。)
    (因領一隊兵馬,大呼殺入。)
    (俞瑱見了,慌忙招呼將士迎敵,倉促中怎擋得燕兵奮勇而來,左沖右突,殺得
    (馬倒人翻。)
    (俞瑱支持不住,祇得棄關,領了殘兵,逃往懷來,報知宋忠而去。)
    (燕王兵到,見得了居庸要地,滿心歡喜,就要發兵襲取懷來。)
諸 將:宋忠調集沿邊的兵馬甚眾,今盡在懷來,我師若往襲取,不過數千,恐彼眾我寡
    ,難與爭鋒。況居庸一關,乃彼必爭之地,俟彼來爭,則破之易耳。
燕 王:凡用兵當以智勝,難以力論,朱忠擁兵雖眾,然無才膽小,又輕躁寡謀。聞我誅
    了張昺、謝貴,今又奪了居庸,彼心已碎,焉敢出兵。今乘其無措,潛師而往,
    破之必矣。
    (遂親帥八千兵馬,倍道而進。)
    (祇因這一進,有分教:
    (  兵稱有制非關眾,將貴先機亦在謀。)
    (欲知後來勝敗,看下回分解。)
    (第十二回 設奇計先散士卒 逞英雄殺入懷來)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