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 至 第二三〇

221**時間: 地點:
    (此時,劉知遠出鎮晉陽。)
    
    
222**時間: 地點:
    (卻說晉高祖初即大位,乃契丹所立,事之甚謹。)
    (至少主即位,景延廣與眾商議云)
景延廣:今高祖晏駕,告哀契丹,不復稱臣。
    (眾皆然之。)
    (契丹王聞此大怒。)
    (未及數月,延廣又囚番使,未幾得脫,歸報契丹王言)
景延廣:先帝是北朝所立,故稱臣奉表,今新君乃中國所立,與我國無預,只宜為鄰,稱
    好足矣!如若發怒,準備廝戰,更有十萬橫磨刀劍以待。桑維翰屢諫,遜辭以謝
    我國,每為景廷廣所阻。
    (契丹王聞此言,即點三軍渡河入寇。)
景延廣:(契丹王曰)所慮者,劉知遠現屯兵鎮守太原,恐出兵斷吾之後。
    (於是,別遣御弟偉王為元帥,李得、樊彪為先鋒,領兵五萬,先攻太原,自領
    (大將趙延壽、楊光遠統兵十五萬,望長安進發。)
    
    
223**時間: 地點:
    (卻說偉王人馬到太原下營,劉知遠聽知,郭威進說)
郭 威:此必契丹主興兵入朝,恐我軍截其後,故先來攻太原,末將見陣一遭!
    (郭威披掛上馬,出營與樊彪交戰,不數合被郭威用矛刺死,殺軍大半。)
郭 威:(敗卒回營報偉王)樊彪被郭威刺死!
    (偉王大驚,李得叩頭)
叩 頭:小將願往擒賊!
    (隨出馬陣前搦戰。)
    (知遠聽得,令史弘肇見陣,郭威引一支兵,從西路去抄出遼帥總營放火。)
    (李得與史弘肇交馬一合,被弘肇一刀劈落馬下,遼兵大敗,奔歸回營。)
    (只見營內放火,偉王匹馬逃生,郭威領兵從營後殺出,偉王慌張,被郭威一矛
    (刺死,遼兵殺了大半,郭威與史弘肇收兵,回見知遠並差人打聽契丹消息。)
    
    
224**時間: 地點:
    (卻說契丹主兵正行,報偉王軍馬盡被知遠部下殺了。)
契丹主:(契丹主大驚曰)知遠必乘勝而出,使吾無葬身之地!
叩 頭:(趙延壽告道)我主不必憂愁,可再差耿雍,屯在柳河川守把,以防太原兵出。
    (契丹主聽說,差耿雍屯在柳河川守把去了,自領兵到貝州圍了城池。)
    (守具州吳巒引兵出城,與楊光遠比手三合,吳巒力怯走回,被楊光遠趕上,乘
    (勢殺入城中。)
    (吳巒自料難以脫身,投井而亡。)
    (契丹主入城投紮。)
    (次日,人馬到濟陽下營。)
    
    
225**時間: 地點:
    (卻說幼主即位以來,不理國政,與景延廣日夕在後苑飲酒取樂。)
    
    
226**時間: 地點:
叩 頭:(一日,正飲間)契丹主引兵入寇,破了具州,不日到長安了!
    (幼主大驚,景延廣奏口)
景延廣:我主無妨,只遣大將杜威,部兵前去迎敵。
    (杜威受命,同副將二員李谷、張英,領十萬兵到濟陽安營。)
景延廣:(李谷獻計曰)令眾軍砍伐樹木,置水中作橋以渡,我引一支兵,抄出他營,放
    火為號,可成大功。
    (杜威不聽李谷計,領兵出營索戰。)
    (趙延朗一馬當先,與晉副將張英交鋒,趙延壽舞刀相助,李谷也舉槍夾鬥。)
    (正戰之間,忽一陣大風,把晉軍旗號吹倒,眾軍不能開眼,延壽乘風勢殺來。
    ()
    (李谷馬失前蹄,被延朗捉了。)
    (延壽一鞭打死張英,杜威自縛納降,收拾軍中去了。)
    (契丹主饒了李谷不殺,傳令大軍,直殺到長安,離三十里下營。)
契丹主:(報幼主)杜威降虜,我師大敗,全軍皆沒!
    (幼主唬得魂不附體。)
契丹主:(右丞相李崧奏曰)契丹主所恨者景延廣,把景延廣斬首級獻契丹主,再求稱臣
    ,以保社稷。
    (幼主不從,回宮自尋個盡處,放起一把火,燒著翠雲樓,幼主望火中一跳,卻
    (得一人救起。)
    (不知性命若何,且聽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  晉主自陽城之捷,謂天下無虞,驕侈益甚,馮玉乘勢弄權,朝政益壞。)
    (契丹大舉入寇,晉主在苑中調鶯,辭不出執政。)
    (桑維翰已知晉氏不血食矣!)
    (第五十七回 幼主稱臣降契丹)
    (時救起幼主者,乃侍御官彭義也。)
契丹主:(幼主半晌方醒,義泣奏曰)不如從李崧之議,即便遣使,見契丹主乞降。
    (幼主差李崧齎表章,逕到契丹主營中,奏曰:孫男石重貴,禍至神惑,運盡天
    (亡,情願乞降,以全生靈。)
    (今特奉表大皇帝行營,早整車駕,孫男臣伏道以俟,早賜炳照。)
    (契丹主看畢大怒,罵道)
契丹主:晉主負盟背義,吾必斬之,方消此恨!
    (令將李崧監在營中。)
    (退入帳後,有述律太后,見契丹主怒,乃勸道)
契丹主:今便將幼主殺之,爾亦不能為中國之君也,不若准其納降,回兵歸國。
    (契丹主自思所言有理,即放李崧,叫晉主準備來降。)
    (李崧回見幼主,將契丹主言語奏知,晉主只得領群臣迎接契丹主進城,走馬登
    (殿。)
    (幼主率群臣,拜伏階下。)
    (契丹主叫手下將石重貴脫去袍,只穿素服,發去封禪寺聽候。)
    (拿過景延廣,契丹主怒恨,指著罵道)
景延廣:致兩國不和,皆爾所為也!
    (令將檻車囚起,延廣受辱不過,夜間用手插入咽喉而死。)
    (歸殺桑維翰,契丹主憐他是個忠臣,令人葬之於城東。)
    
    
227**時間: 地點:
景延廣:(卻說晉幼主與太后被監寺內,餓了數日,太后使人問僧求食,僧曰)遼兵四下
    看守,要害你母子,不敢獻食。
    (俄有使報,契丹主降封晉主為負義侯,同太后徙居黃龍府,即日就行。)
    (晉主在位五年,自高祖至是,凡二帝,一十二歲而亡。)
    (按史臣斷曰:齊王舍桑維翰之忠謀,信景延廣之狂策。)
    (內政不修,而外挑強胡,自陽城一捷之後,顧謂國勢無虞,驕奢益甚,四方貢
    (獻,皆歸內府。)
    (廣置宮室,崇飾後庭,賞賜伶優,多寡無算。)
    (委任馮玉,倚勢弄權,賂遺輻輳,朝政日壞。)
    (當旱蝗水潦,國脈如線之時,方且遣使括民之谷,括民之財。)
    (迨夫契丹入寇,境內皇皇,猶調鶯御苑,排阻人言,遂使哭聲振天,橫屍蔽野
    (,其君束手就縛,其臣計籌伏辜,跡其人謀,豈不幸哉!)
    (麗泉讀此,有詩歎云:
    (  稱臣割地非天命,晉祖當年孕禍胎)
    (維翰遜辭延廣阻,身亡國滅可哀哉!)
    (是時,東方群盜蠭起,互相為亂,契丹主乃召晉朝百官諭之曰)
契丹主:不意中國之人,難制如此,今天時炎熱,不如引兵北歸,別有良策守此地耳!
    (乃以蕭翰為節度使,留守洛陽,即日拔寨而歸。)
    (晉之文武諸司從者數千人,盡載府庫金寶以行。)
    (遠近之人,見者無不下淚。)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  桑維翰非有他策,不過勸帝稱臣謝過,割關以增賂耳!此但可以救目前之
    (危,終不足以弭異日之禍。)
    (第五十八回 漢主謀殺史弘肇)
    
    
228**時間: 地點:
    (卻說劉知遠封為北平王,鎮守河東,卻有諸將勸知遠稱尊,以號令四方,知遠
    (不從。)
    (及聞晉主北遷,又稱說欲出兵井陘,迎歸晉陽,命指揮使史弘肇,集諸軍商議
    (,告以出師之期。)
軍 士:今天下無主,平天下者,非我主而誰?宜先正位號,然後出師!
    (於是,眾軍山呼不已。)
知 遠:虜勢尚強,吾之軍威未振,當建功恢復主室,迎立新君,汝士卒何知天命有在耶
    ?
郭 威:(郭威與都押衙楊鄰入說知遠曰)此天意也!大王不乘此以取中原,人心一移,
    則反受他人所制矣!
    (知遠從之。)
    (是時契丹遣將劉願為保義節度副使,陝人苦其暴虐。)
郭 威:(都頭王晏,與指揮使趙暉、侯章謀曰)劉公威德遠著,吾輩若殺劉願,舉陝城
    以歸之,為天下首倡,取富貴如反掌耳!
知 遠:(暉等皆言)此計甚妙!可速行之。
    (至是,王晏、趙暉、侯章等,持刀直入帥府,共斬劉願,舉城降於知遠。)
    (知遠乃即帝位於晉陽,復遷於大梁,諸鎮多降,國號曰漢,改元乾祐,更名曰
    (杲。)
    (封楊邠為同平章事,封郭威為鄴都留守。)
    (威辭行之時,言於帝曰)
郭 威:親近忠直,放遠奸邪,善惡之間,所宜明審。蘇逢吉、楊鄰、史弘肇,皆先帝之
    舊臣,願陛下推心任之。至於疆場之事,臣願盡心以報陛下。
    (漢主斂容謝之。)
    (威至鄴都,以河北人民困弊,乃號令邊將謹守疆場,嚴加巡警,勿得侵掠。)
    (契丹入寇,則堅壁清野以待之。)
    (漢主在位方二年,忽染暴疾,崩於正寢。)
    (群臣發喪舉哀,遂迎立太子劉承祐即皇帝位,稱號隱帝。)
    (承祐年方十八,;即位之後,諡漢主為高帝,尊母李氏為皇太后,葬高祖於睿
    (陵。)
    
    
229**時間: 地點:
    (卻說隱帝自即位以來,日益驕縱,政非已出。)
    (是時,樞密副使楊邠掌機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與宿衛王章掌財賦。)
    (鄰性忠直,門無私謁,雖不卻四方饋遺,然有餘輒獻之。)
    (弘肇督察京城,道不拾遺。)
    (王章捃摭遺利,供饋不乏,國家粗安。)
弘 肇:(弘肇嘗謂)治天下,須用長槍大劍,安用毛錐子?
郭 威:(王章曰)若無毛錐子,財賦從何而出?
    (於是,將相始為仇隙。)
    (時隱帝左右,盡皆寵幸之人用事,太后親戚執政,鄰等屢裁抑之。)
    (太后之弟李業,求為宣徽使不得,心甚怨望。)
    (與閻晉卿、聶文進、郭允明、劉銖數人,皆有寵而久不遷官,各懷不忿之心,
    (恨著執政之人。)
    (時隱帝除喪聽樂,厚賜伶人以錦袍玉帶。)
弘 肇:(弘肇怒曰)士卒守邊苦戰,受盡汗馬之勞,猶未有以賜之,汝曹何功而得此乎
    ?
    (即命盡奪之。)
    (隱帝年益壯,厭為大臣所制。)
弘 肇:(忽日,邠與弘肇議事於殿前日)陛下但禁聲勿語,凡百事,臣等自有公道,處
    之必合於理,豈勞聖慮乎?
    (隱帝每聽之,憂悶不已,積恨在心。)
弘 肇:(於是左右之人,相共讒之云)邠等執法自恣,終當為亂!
    (隱帝從之,遂與李業、聶文進、匡贊、郭允明謀誅邠等,以此事入奏太后。)
弘 肇:(太后曰)此事何可輕發,更宜與宰相共議。
郭 威:(業曰)先帝嘗言,朝廷大事,不可謀及書生,恐其懦怯誤人故也!
    (太后堅執不可。)
郭 威:(隱帝怒曰)國家之事,非閨門所知。
    (遂拂衣而出,復與數人商議,定下計策,先埋伏甲士數千於廣政殿。)
    (正值鄰等入朝,眾兵一湧而出,喊聲鼎沸,挺刃向前,殺邠與弘肇及王章於東
    (廡下。)
    
    
230**時間: 地點:
    (此時,隱帝急宣眾文武齊至殿下,親諭之曰)
文 武:楊鄰、史弘肇等,欲為大逆,朕故殺之,與汝等各無干礙。鄰等尚有阿附親黨,
    各出鎮外郡,宜遣使收捕,盡皆殺之,以除後患。
眾 臣:邠等謀為不軌,陛下殺之,正合其理。臣等安敢復生異心!
    (隱帝即日遣供奉官孟業,齎密詔至鎮寧,令李洪義殺弘肇餘黨步軍指揮使王殷
    (。)
    (再令行營指揮使郭崇威、曹威,謀殺郭威及監軍王濬。)
郭 威:(李業奏隱帝曰)郭威、王濬二人,家屬皆在京師,可使人執下監之。二人若知
    ,先除內患矣!
    (隱帝大喜,便差劉銖領兵抄殺郭威、王濬家屬。)
    (銖為人極其慘毒,領兵至彼二家,老幼無一得免者。)
    (復遣李洪建抄殺王殷家屬,洪建但使人守視,仍與之飲食。)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