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一 至 第七一九
711**時間: 地點:
(其時賀玉勒馬橫槍,立在陣前。)
夏 王:賀玉必是上將,誰人出馬迎敵?
(說猶未了,大刀王賈德手持青龍寶刀,縱馬出陣。)
(與賀玉兩馬相交,正如兩龍爭濟,二虎爭吞。)
(一來一往鳳翻身,一上一下鵬轉翅;刀鬥刀起萬丈寒光,馬鬥馬蕩一團殺氣。
()
(二人鬥有三十餘合,賀玉氣力不加,撥回馬望本陣便走。)
(王賈德拍馬便趕,賀玉兵轉出城,走入長安。)
(夏王調兵追趕,約追五十餘里,夏王方下令鳴金收軍,進據咸陽,聚集文武商
(議攻打長安之策。)
712**時間: 地點:
諸 將:(其時王賈德進曰)長安未可急攻,若攻之,彼必死戰,難以下也。今咸陽為我
所有,不如分兵守住諸險,絕其樵彩之路,斷其通糧之道,不及半年,長安食盡
薪窮,晉兵必亂逃歸,那時攻之,長安可得,晉兵自走也!
夏 王:卿言至善。
(於是夏王不攻長安,分兵守定各處險隘。)
(果然晉兵食盡薪無,義真心慌,急使人偷回鄴都,報知劉裕。)
(第三四八回 義真大敗回建康)
(六月,太尉劉裕始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封。)
(既承受命,詔崇立蕭氏為太妃,以郭靖為尚書令,王弘為僕射,傅亮、蔡廓為
(侍中,謝晦為右衛將軍,殷景仁為秘書,郭靖辭不受。)
(景仁不為學,文敏有思致,口不談文,深達理體,至於國典朝儀,舊章記注,
(莫不撰錄,識者知其有當世之志。)
(宋公劉裕,欲以世子義苻鎮荊州,張邵諫曰)
劉 裕:儲貳之重,四海所係,不宜居外。
(乃以義隆為荊州刺史,以劉彥之、張邵、王曇首、王華等為參佐。)
劉 裕:(義隆尚幼,府事皆決於邵,裕謂義隆曰)曇首沉毅器度,有宰相之才也,汝每
事諮之。
(義隆拜辭劉裕而行。)
713**時間: 地點:
(卻說夏王勃勃進據咸陽,長安樵彩路絕,義真乃遣人入建康報父劉裕。)
(裕聞之,使蒯恩召義真東歸,又以朱齡石去守關中。)
劉 裕:(謂齡石曰)卿至長安,可救義真,輕裝速發出關,然後徐行。若關中必不可守
,可與義真俱歸。
(十一月,朱齡石至長安,時義真將士大掠而東還,多載寶貨子女,方軌徐行。
()
714**時間: 地點:
(一日不過十里,傅玄之諫之弗聽。)
(赫連璝率眾追之,蒯恩斷後,力戰連日。)
(至青泥,又與璝戰,大敗,為夏兵所擒。)
(義真左右皆散,獨逃草中。)
(參軍段光追尋得之,束之於背,單馬而歸。)
劉 裕:(義真曰)今日之事,誠無算略,然丈夫不經此,何以知艱難?
(勃勃欲傅玄之降,玄之不屈,叫罵而死。)
(勃勃積人骸為京觀,號「髑髏台」。)
(長安百姓皆懼勃勃來攻。)
(朱齡石焚宮殿,奔潼關,夏王以兵追殺之。)
(勃勃入長安,大饗將士,舉觴囑王賈德曰)
勃 勃:卿往日之言,至期而驗,可謂算無遺策矣!
(裕聞青泥之敗,未知義真存亡,怒甚,刻日北伐,謝晦諫以士卒疲敝,請俟他
(年。)
劉 裕:(鄭鮮之亦言)今諸州大水,民食困乏。三吳群盜攻沒諸縣,皆由困於征伐故也
。江南士庶,引領頤以望返旆。聞更北出,不測退期,巨恐反顧之憂,更在腹心
也!
(裕知義真回,事乃止。)
(但登城北望,慨然流涕而已。)
(以段宏為黃門侍郎,毛德祖守蒲坂。)
(十一月,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經「習匕鬥」絡「紫薇」,八十餘日而
(沒。)
魏王嗣:(魏王嗣召諸儒術士問之)彗星所出,今四海分裂,咎在何國,朕甚畏之,卿等
無隱。
劉 裕:(崔浩曰)災異之興,皆象人事,無釁又何畏焉?昔王莽將篡,星亦如之;而今
國家主尊臣卑,民無異望,晉室陵夷,危亡不存,彗之為異,其劉裕將篡之應乎
?
(魏王悅之。)
715**時間: 地點:
(卻說當夏王勃勃既即位於長安,聞韋祖思賢而忠正,乃遣人征之。)
(韋祖思懼其殘暴,只得隨使人入長安,早朝拜舞,恭謹過禮。)
勃 勃:(勃勃大怒曰)吾以國士征汝,奈何以非類處吾?汝昔不拜姚興,何獨拜我?我
今未死,汝猶不以我為帝王,吾死之後,汝輩弄筆,當置吾何地耶?
(遂將出殺之,群臣無不冤之。)
(勃勃於長安置南台,以子赫連璝錄南台尚書事。)
(勃勃欲領文武振旅而還統萬,造宮殿大成,改元為真興元年,刻石都南,頌其
(功德焉。)
(群臣請都長安,夏王勃勃曰)
群 臣:朕豈不知長安帝都,沃饒廣固,然統萬距魏境才百餘里,朕在長安,統萬必危;
若在統萬,則魏必不敢濟河而西,諸卿適未見此耳!
(乃置南台於長安,以赫連璝錄尚書事而還。)
(勃勃性驕虐,視民如草芥,常置弓劍於側,群臣近視者鑿其目,笑者抉其唇,
(諫者先截其舌,然後斬之。)
(三月,劉裕誅晉室之有才望者,司馬楚之叔兄皆死。)
(楚之亡匿蠻中,及從祖休之奔秦,楚之乃亡之汝、穎間,聚眾以謀復仇。)
(楚之少有英氣,折節下士,有眾萬餘,屯處長社。)
(裕使沐謙往刺之,楚之愛士,待謙甚厚,謙未得間,乃夜稱疾,欲因楚之問疾
(而刺之。)
(楚之果自齎藥往視,情意甚駕,謙不忍發,乃出匕首,以狀告曰)
劉 裕:將軍深為劉裕所忌,使我刺你,吾不忍也。願勿輕率,以自保全!
(遂委身事之,為之防衛。)
(楚之乃以兵轉屯柏谷塢以防之。)
劉 裕:(西涼地震星隕,時涼公李歆用刑過嚴,又好治宮室,從事中郎張顯上疏曰)涼
土三分,勢不久支。兼並之本,在於裕農;懷遠之略,莫如寬簡。今陰陽失序,
風雨乖阻,是宜減膳徹樂,側身修道;而更繁刑峻罰,繕築不止,殆非所以致興
隆也!沮渠蒙遜,胡夷之杰,內修政事,外禮英賢,攻戰之際,身先士卒,百姓
懷之,樂為之用。臣謂殿下,非但不能平蒙遜,亦懼蒙遜方為社稷之憂也!
群 臣:(主簿范稱亦諫曰)天之子愛人主,殷殷至矣!故政之不修,下災異以告我知之
!改者雖危必昌,不改者雖安必亡。屬者謙德堂陷,效谷地裂,昏霧四塞,日赤
無光。狐上南門,地頻五震,星隕建康,皆變異之大者也。昔年西平地裂,狐入
殿前,而秦師奄至。姑臧門崩,而隕石於西土,梁熙見殺之。及段業稱制,三年
之中,地震五十餘所;先王龍興,蒙遜篡弒之行。向前之成事,殿下所明知。願
停罷官室之役,止遊戲之娛,禮賢愛民,以應天變。
(皆不從。)
(第三四九回 宋公受晉之禪位)
716**時間: 地點:
(卻說宋王劉裕,置酒會留宴文武,議謀外略。)
劉 裕:(太師令駱達出席上曰)臣常觀天文符應,晉該禪於宋,不可遠征。
劉 裕:如何?且言。
文 武:(達曰)晉義熙元年至今,太白晝見,經天凡七。占曰:太白經天,人主更而異
姓興。義熙七年,五虹『見於』東方。占曰:五虹見,天子黜,聖人出。『九年
』,『鎮星』、『歲星』、『太白』、『熒惑』聚於『東井』。十三年,『鎮星
』入『太微』,占曰:鎮星『入』太微,有立王有徙王。今天命已歸大王,大王
宜受晉位,撥兵去伐,不必親行。
劉 裕:(劉裕謂駱達等文武曰)吾聞魏武帝有言,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吾思此
事。
文 武:(達曰)魏武帝不忍為之,世受漢祿,恐人議論篡逆之名,故有此語。是明使其
子曹丕為天子也。
劉 裕:吾功德比跡魏武帝若何?
文 武:(達曰)大王輔晉,絕而再興,與魏大不同也!魏雖功蓋天下,民恨其威,不懷
其德,其子承統,差役繁重,東西馳驅,無有寧歲。今大王累立大功,恩布天下
,民心歸之久矣!故與曹氏不同。況今天心示變,宋豈可逆也!
劉 裕:吾記讖云:昌明之後,尚有二帝。吾若受禪,難逃篡逆之名,末可行之也!
(駱達知裕之意欲受禪,而恐天下人議論,乃即出與中書侍郎王韶之議計,請晉
(帝左右宦者李英、劉益至府,謂曰)
謂文武:今晉室天下,皆是宋公再造,民心都歸,況天文屢應,宋該受禪,我眾文武共議
,欲立宋公劉裕為帝,宋公執讖識言:『昌明之後,尚有二帝』,不肯受禪,故
請二公商議計策,二公若從吾言,富貴不輕!
謂文武:(李英、劉益曰)吾受劉公之恩久矣,屢思報效,今吾等議計,若有用我之處,
萬死不辭!
劉 裕:(韶之曰)二公既有此心,我眾文武議欲謀弒晉帝,而立宋公劉裕為帝,君意如
何?
劉 裕:(英、益曰)列位休言,且容旦日便有捷報,不須盡言。
(言訖,二人遂辭人宮。)
(及至次日,以鴆酒毒死晉帝,詐稱發背而死,瞞過百官。)
(百官舉哀,停屍於白虎之殿。)
(喪事畢,太史令駱達及中書侍郎王韶之謂文武曰)
太史令:晉室天下幾絕,咸賴宋公一人,功蓋天下,德及萬民,自古迄今,雖唐虞無以過
此。今晉帝已晏駕,理宜宋受禪,汝諸文武意下如何?
謂文武:(眾皆曰)宋公可當!
劉 裕:(劉裕堅執不從)今皇帝屍肉尚未冷,瑯玡王德文還在,吾必不從。
(言訖,親扶瑯玡王德文上龍座,喚文武出班山呼萬歲,拜舞畢,分列兩班。)
(上賀罷朝訖。)
717**時間: 地點:
(卻說晉恭帝諱德文,晉安帝同母弟也。)
(初封瑯玡王,及劉裕、王韶之謀戮安帝,裕乃迎德文而立之。)
(在位二年,禪於宋劉裕。)
(劉裕廢為零陵王,卒弒之。)
(壽三十七歲,葬中陵,按諡法尊賢讓善曰「恭」。)
(己未,元熙元年七月,恭帝設朝,加封宋公裕爵王位,裕辭不受。)
(時劉裕有受禪之意,難於發言,乃集朝臣宴飲,從容謂文武)
謂文武:昔桓玄暴篡,鼎命已移。我首倡大義,興復晉室,孤年已衰暮,欲歸世矣!
眾 臣:明公盛德,雖周公、伊尹莫及之,何可歸致也?
(眾臣皆莫曉其意,惟中庶子傅亮知之,一同飲罷,遂出還本鎮。)
眾 臣:(駱達、王韶之與百官商議曰)元熙元年冬,黑龍西登於天,易曰:『冬龍見,
天子亡社稷,大人受命。』
謂文武:(及聞冀州道人釋法柳告其弟子曰)嵩神言江東有劉將軍,是漢家苗裔,當受天
命。吾以璧三十二鎮金一並與之。劉氏卜世之數,漢建武至建安末,一百九十六
年,該禪魏。魏自黃初至咸熙末四十六年,而禪晉。晉自泰始至今一百五十六年
,該禪於宋公,揖讓咸窮於六。今天垂景象,宋當代晉,可安排受禪之禮,請晉
天子詔將天下讓與宋王。
眾 臣:此天命已歸劉氏,可奏知恭帝。
眾 臣:可!
眾 臣:(至晚來見宋公,時宮門已閉,亮叩扉請裕出見曰)臣暫且還都,不久即至,故
來辭耳。
(裕亦知亮意,無復他言,只云)
謂文武:還須幾人隨送?
眾 臣:(亮曰)須數十人足耳!
(劉裕從之。)
眾 臣:(亮於是星夜來都,及出,忽見長星竟天,亮拊髀歎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驗
矣!
(亮至,與文武官僚等及中書侍郎王韶之、太史令駱達,皆直入內殿,來見天子
()
文 武:伏睹宋王自征討以來,功蓋天下,德布四方,真越古超今,雖唐虞無以過此。然
群臣會議,皆言晉褘已終,伏望陛下效堯帝之道,將江山社稷禪位與宋王,上合
天心,下得民意。則陛下祖宗幸甚!臣等議定,今乃奏知。
(帝大驚,汗流滿面,半晌不能言。)
太史令:(覷百官曰)朕雖不達,又無罪惡,爭忍以祖宗之基等閒棄之!朕思桓玄之時,
晉氏已五天下,天下重為劉公再造,所延將二十載矣!今日之事,本所甘心,但
恐後代議朕不德,以天下輕易與人,汝百官再宜從公議之!
文 武:(駱達出班奏曰)天文符應數十條,皆言晉氣數已盡,宋祚將興。
(恭帝猶豫。)
尚 書:(尚書傅亮奏曰)陛下差矣!昔日三皇五帝,互相推遜,無德讓有德。次後三王
,各傳子孫,至於桀紂無道,天下伐之。春秋雖霸,各相吞並,有賢者歸之,後
並入秦,方歸於漢。漢禪於魏,魏禪於晉。以此論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須不是陛下祖宗自傳至今,陛下早決去就,勿令生變。
文 武:(司空徐羨之曰)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而有盛必有衰,豈有不亡之國,安有
不敗之家?陛下兩晉,相傳以來,一百餘年,氣數已盡矣!宜從眾請,可急降詔
,以安眾心。
(帝始勉應,乃命尚書僕射傅亮草詔,亮承旨即草詔曰:朕承晉祚,罹天下蕩覆
(幾無遺,幸祖宗之靈,得劉氏之力為輔政,南征北討,東蕩西除,而得大平。
()
(今仰瞻天地,俯察民心,晉之氣數已盡,大歷合歸於宋。)
(以前生既極神跡,今生主有光輝明德,以應有期,曆數昭然已可知矣。)
(夫人道相繼,為賢為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無窮,羨而慕之。)
(今命陪臣獻上玉璽,追則堯典,禪位於宋王,無致辭焉。)
(當傅亮草詔,使帝書之,帝無奈秉筆,遂人之言,令百官齎丹詔並玉璽,請宋
(王受之。)
(宋王不受,上表謙讓,表曰:臣裕昨奉詔受禪,陛下以垂世之詔,禪無功之臣
(,使天下人聞知,肝膽碎裂,不知所措。)
(昔者堯以位遜大賢,巢由避跡,後世稱之。)
(臣德鮮薄,臣豈敢奉命?請於盛世別求大賢,以禮讓之,則免萬世之議論也。
()
(臣權納璽綬,待罪闕下,不勝惶怖戰慄之至!)
文 武:(帝覽表,顧謂群臣曰)宋王謙讓不受,當如之何?
尚 書:(太尉王道鄰奏曰)宋王雖辭,宜再詔奉禪。
(帝聞言,又使傅亮持詔璽至宋王府。)
文 武:(宋王裕謂左右檀道濟等曰)雖二次詔命,孤恐天下不能逃篡逆之名!
道 濟:此事甚易,令傅亮再捧詔璽而還,卻變其命,築高台名為受禪台,卜吉日良時,
聚集內外公卿並四夷八方之人,都至台下,令恭帝親捧璽綬,以禪天下於大王,
可以絕群謗之言也!
(宋王裕大喜,傅亮依計而行。)
(第三五○回 宋公劉裕即帝位)
(庚申二年四月,長星見,裕令傅亮捧璽綬還宮,再作表以辭。)
晉 帝:宋王無意禪任,卿等若何?
道 濟:(亮曰)陛下可築一台,名曰『受禪台』,對公卿士民,明白禪位,則陛下子孫
,世世必蒙宋恩矣!
(帝只得令太常院官卜地於南郊,築起三層高台,卜夏六月丁卯日,齊集大小官
(僚四百餘員,武將御林虎衛禁軍一十餘萬,及匈奴單于四夷化外之人,亦有數
(萬。)
(是日寅時,奉請大王劉裕,登台受禪。)
(恭帝親捧玉璽以與宋王裕,裕方受命,台下群臣,跪請宣敕曰)
群 臣:咨爾宋王,昔者帝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於禹,天命不有常,惟歸有德。晉道
陵夷,世失其祚,海內大亂,群凶肆逆,宇內顛覆,賴宋王裕,拯大難於四方,
清區夏以保護我宗廟。豈予一人,遐荒九服,實受其賜。今王欽承前繼,光於乃
德,恢文武之業,昭示皇考之弘勛。英靈降瑞,大臣告征,延為築台,師錫朕命
。曰:『爾唐堯協於虞舜,周率我唐與敬禪帝位。』於戲!天之曆數在爾躬,允
執其中,天祿永終,君其祗順大禮,享茲萬國,以淵天命!元熙元年,冬十月日
詔。
(讀策已罷,宋王方受八般寶貝,柴燎告天。)
(傅亮率公卿行大禮罷,備法駕幸建康宮,臨太極前殿,立義符為太子,大赦天
(下,封賞文武。)
(改晉泰始歷為永初歷,「社」以子,「臘」以辰。)
(使使巡行四方,旌賢舉善,問人疾苦,獄訟紊濫,政刑乖愆,傷化擾俗,未允
(人聽者,令悉具聞。)
(至次日,議封恭帝為零陵王,令其別處歇馬,非宜喚不許入朝。)
(恭帝領旨謝恩,出朝居於秣陵。)
(使劉遵以兵防衛之。)
718**時間: 地點:
(卻說劉裕既受晉禪,即皇帝大位,每臨朝悲哀曰)
劉 裕:劉穆之不死,當助我理天下,可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群 臣:(范泰對曰)聖主在上,英彥滿朝,穆之雖功著艱難,未容便關興廢,陛下何自
發悲耶!
劉 裕:(宋帝答曰)卿不聞騏驥乎?貴日致千裡耳!
(於是帝追封穆之南康郡公,諡曰「文宣」。)
719**時間: 地點:
(其時太子義符居東宮,多狎群小,因是謝晦言於武帝曰)
謂太子:陛下春秋既高,思保萬代,報器致重,不可使負荷非人。今太子居東宮,多狎小
人,任意淫虐,非可為之人主也!
武 帝:廬陵王義真如何?
謂太子:(晦曰)臣請觀焉!
武 帝:卿可去代朕觀之,即來回報。
(於是謝晦入內,造見義真。)
(義真盛飲,與談別事,仁德國政無言。)
武 帝:(晦俱不為答,即報武帝曰)德輕於才,實非人主也!
(由是武帝使義真為揚州刺史,去鎮石頭城。)
(宋武帝設朝,有司奏以錢貨減少,國用不足,武帝因欲更造五銖。)
武 帝:(時太常范泰諫曰)臣聞為國拯弊,莫若務本。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未有民貧
而國富,本不足而末有餘者也。故囊中滿貯,識者不吝。反裘負薪,存毛自惜。
實聖主者不言有無,諸侯不說多寡;食祿之家,不與百姓爭利;故拔葵所以明政
,織蒲謂之不仁;是以貴賤有章,職分無爽。今之所憂在農人,尚憂食廩未充,
轉運無已,資食者眾,家無私積,難以御荒耳!夫貨有貿易,不在多少;昔日之
貴,今日之賤;彼此共之,其揆一也!位令官民俱通,則無患不足。若使必資貨
廣,以收國用者,則錢貝之屬,自古所有;尋銅之為器,在用已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