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 至 第三〇
21**時間: 地點:
(卻說尚書張華,先因伐吳都督幽州軍事,以文學才識名重一時,論者皆謂宜為
(三公。)
(荀勖、馮紞以伐吳之謀,深嫉之。)
(先時,武帝知張華才能,故使人問華,誰可托後事者。)
張 華:以明德至親,莫如齊王。
(及此,武帝使人征之,齊王忤旨不至。)
(帝思華能,欲征張華。)
(苟勖、馮紞忌華所能,因而譖華於帝曰)
因 而:張華督幽州,撫循夷夏,譽望益振。而華參朝政,恐有鐘會之變也。鐘會之反,
頗由太祖。今陛下征華亦然。
武 帝:(武帝變色曰)卿是何言耶?
武 帝:(紞驚,即免冠言曰)善御者必知其轡緩急之宜,故漢高八王以寵過夷滅;光武
諸將由抑損克終,非上有仁暴之殊,下有愚智之異也,蓋抑裁予奪使之然耳。會
才智有限而太祖誇獎無極,使會自謂算無遺策,功在不賞,遂構凶逆耳。向令錄
其小能,節以大禮,則亂心無由生矣。
武 帝:然!
因 而:(紞稽首曰)陛下既然臣之言,宜思堅冰之漸,勿使如會之徒復致傾覆。
武 帝:當今豈復有如鐘會之徒?
因 而:(因屏左右而言曰)陛下謀畫之臣著大功於天下太平,總戎馬之任者,皆在聖慮
矣。
(帝默然。)
(由是不征張華,征齊王司馬牧入朝。)
(齊王牧入朝用事,德望日攏荀勖、馮紞、楊珧皆忌之。)
(因設朝罷、紞譖於武帝)
武 帝:齊王攸私結群黨,恐不利於社稷。
武 帝:齊王乃先帝之所親信,故朕委之以朝政,豈有異心耶?卿勿多言。
因 而:(紞曰)陛下不信,詔諸侯之國,宜從親者使,齊王獨留京師,可乎?
武 帝:(勖又曰)百僚皆歸心齊王,陛下試詔之國,必舉朝以為不可,則臣言驗矣。
(武帝始以為然。)
(次日,乃以齊王司馬攸為大司馬、都督青州諸軍事,令其歸國。)
(國公王渾入朝上書曰:竊見齊王司馬攸至親盛德,宜贊朝政。)
(今出之國,假以虛號,而無典戎乾方之實,恐非陛下追述先帝、太后待攸之宿
(意也。)
(若以同姓處之太厚,則有吳、楚逆亂之謀,漢之呂、霍、王氏皆竊人也。)
(歷觀古事,輕重所在,無不為害,唯當任正道而求忠良耳。)
(若以智計猜嫌,雖親見疑,疏者庸可保乎?)
(武帝不聽。)
(扶風王駿、光祿大夫李熹、中護軍羊琇、待中王濟、甄德皆入切諫,帝亦不聽
(。)
(王濟與甄德見帝不聽,又使其妻公主俱入宮,涕泣曰)
公 主:今使齊王歸國,莫非內有小人獻佞?且齊王國之至親而不可信,況他人乎?望陛
下留齊王,乃國家之幸。
(因再四請帝留齊王攸。)
(武帝大怒,出謂王戎曰)
武 帝:兄弟至親,今出齊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濟遣婦人來生哭耶!
(乃出甄德、王濟。)
(時李熹見武帝出濟、德二人,亦以年老遜位,後卒于家焉。)
(太康四年正月,武帝設朝,命太常議崇錫齊王禮物,博土庾剪、秦秀等因上)
因 上:考之古禮,三公無職,坐而論道,不聞以方任嬰之。惟宣王救急朝夕,然後命召
穆公征淮夷,故其詩曰:『徐方不回,王曰旋歸。』但宰相不得久在外也。今天
下已定,六合為家,將數延之三事,與論太平之基,而更出之,違舊章矣。望陛
下詔齊王歸朝,天下幸甚。
(武帝弗聽。)
武 帝:(當祭酒曹志歎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親,不得樹本助化,而遠出海隅。晉
室之衰,其可待矣。
(乃上章極諫曰:古之夾輔王室,同姓則周公,異姓則太公,皆身居朝廷,五世
(反葬。)
(及其衰也,雖有五霸代興,豈與周、召之治同日而論哉!自羲皇以來,豈一姓
(所能獨有?當推至公之心,與天下共其利害,乃能享國長久。)
(是以秦、魏才得沒世,而周、漢親疏為用,此前事之明驗也。)
(志以為當如博士所議,詔宣齊王回朝,則朝廷幸甚,天下幸甚。)
(武帝覽表,大怒曰)
武 帝:曹志尚不明吾心,況四海乎?且博士不答所問,而答所不問,橫造異論也。
(遂免曹志官,其餘皆赴廷尉問罪。)
(廷尉劉誦奏旉等大不敬,法當棄市。)
(帝從之。)
尚 書:(尚書夏侯駿見帝曰)官立八座,正為此時,博士不當加罪。
(帝始回心,獨以駿議留中七日,乃詔旉等七人免死除名,命齊王攸備物典策,
(設軒懸之樂,六佾之舞,黃鉞朝車,乘輿之副從焉。)
22**時間: 地點:
(卻說齊王攸既被荀勖、馮紞之讒,不得預政,在外憤怨發病,使人奏武帝,乞
(往守太后之陵寢。)
(武帝不許。)
(齊王病劇,武帝遣御醫診視。)
(御醫將行,勖等陰囑曰)
武 帝:汝去視齊王疾,不可下藥,只便回來。主上問你時,只說無疾。
(御醫應諾,及去診視脈息,病將危篤,不肯下藥。)
(診罷復旨,皆言無疾,帝亦不深問。)
武 帝:(當河南尹尚雄諫曰)陛下子弟雖多,但有德望者少。齊王臥居京邑,所益實深
,不可不思也。依臣之愚見,可詔還京。
(武帝不納,尚雄憤恚而卒。)
(齊王攸疾轉篤,帝猶遣人催其上道,至是嘔血而薨。)
(其子司馬冏發喪而歸,武帝與百官親臨弔喪。)
(司馬冏號踴陳訴御醫誑言父疾無恙,不肯下藥,致誤身死。)
(武帝大怒,即命武士收御醫,誅於市曹,以其首級祭之。)
(初,武帝愛齊王攸甚篤,為苟勖、馮琇所構,欲為身後之慮,故出之。)
(及其薨,帝哀痛不已。)
武 帝:(馮紞侍側曰)齊王名過其實,天下歸之。今自薨,是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
過?
(帝收淚而止。)
(按齊王攸舉動以禮,鮮有過失,武帝敬憚之,每引同處,必擇言而後發,因此
(朝野重之。)
(第十一回 劉毅論上中正九品)
(乙巳太康六年初,陳群奏帝,以吏部不能審核天下之士,故令郡國各置中正之
(官,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為之,使詮次等級,
(以為九品。)
(有言行修著則升之,道義虧缺則降之。)
(吏部憑之,以補百官。)
(行之漸久,中正或非其人,好弊日滋。)
(太尉劉毅入朝上疏曰:今陛下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
(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
(公無考校之資,私無告奸之忌,因心百態,營求萬端,廉讓之風滅,爭訟之俗
(成,竊為天朝恥之。)
(中正之設,損政有八:高下遂強弱,是非隨興衰。)
(一人之身,旬日異狀,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一也;重其任而輕其人,使
(駁論橫於州裡,嫌隙結於大臣,二也;優劣異地,首尾倒置,三也;禁人訴訟
(,使受枉不獲上聞,四也;彩譽於台府,納毀於流言,五也;抑功實而隆虛名
(,長浮華而廢考績,六也;不問才之所宜,而但第為九品,七也;各任愛憎,
(以植其私,天下之人,焉得不懈德行而銳人事,八也。)
(由此論之,職名中正,實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損。)
(古今之失,莫大於此。)
(臣愚以為宜罷中正面除九品,摒魏氏之弊法,更立一代之美制也。)
(晉武帝覽之,大悅。)
(雖善其言,終不能改也。)
23**時間: 地點:
(卻說侍中王濟因諫武帝宜親齊王之事,免官久之。)
(今齊王已薨,武帝因謂何嶠曰)
武 帝:我將罵王濟而後官之,何如?
因 謂:(嶠曰)王濟俊爽,恐不可屈。
(武帝使人宣至,責讓之曰)
武 帝:卿知愧否?
使 人:(王濟曰)尺布斗粟之謠,常為陛下愧之。他人能令親者疏,臣不能令親者疏,
以此愧陛下耳。
(武帝默然淚下,以王濟為侍中。)
24**時間: 地點:
(卻說齊王攸死,天咎屢見:河南荊揚大水;八月朔日食;冬,慕容廆兵五萬寇
(遼西,遼西郡守章明以兵拒戰敗死,失去州郡。)
(太廟殿陷,星隕如雨。)
(或者以為齊王死屈,故有是變。)
(慕容廆既寇遼西,武帝甚憂之。)
(群臣奏宜下詔招安,封其為鮮卑都督,則彼自降。)
(武帝從之,使使捧詔往遼西,令東夷校尉以節封慕容廆為鮮卑都督,令來降。
()
(使人領詔,入遼西,見東夷校尉何龕,使人以書通知慕容廆。)
(廆大悅,即以士大夫禮巾衣詣府門降何龕。)
(龕恐其詐,乃嚴軍以見之,廆即出,乃改服戎衣而入。)
(左右問其故,廆曰)
大 悅:主人不以禮待客,客何為哉?
(龕聞,甚慚焉。)
(於是,龕持節,開詔讀之。)
(廆跪聽宣訖,謝恩而起。)
(於是廆降晉,受鮮卑都督印綬,收兵徙居徒河西山去訖。)
25**時間: 地點:
(卻說武帝極意聲色,遂致成疾。)
(時楊駿秉權,忌諸王有變,心生一計,密奏帝)
奏 帝:陛下龍體不安,自是主弱臣強,倘不豫,何以制之?宜封建諸王,都督各鎮,此
萬全之計也。
(帝從之,以汝南王司馬亮為大司馬,都督豫州諸軍事,使鎮許昌;又徙皇子南
(陽王司馬柬為秦王,使其都督關中;以司馬瑋為楚王,使其都督荊州;以司馬
(允為淮南王,使其都督揚、江二州諸軍事,並假節,令其歸國,非宜喚不許入
(朝。)
(又立皇子司馬義為長沙王;立司馬穎為成都王;司馬晏為吳王;司馬熾為豫章
(王;司馬演為代王;立皇孫司馬遹為廣陵王。)
(武帝以才人謝玖賜太子司馬衷,衷納之,生皇孫司馬通。)
(年五歲,宮中曾夜失火,武帝大驚,登樓以望。)
(時皇孫司馬遹乃牽武帝裾入,暗中而言曰)
武 帝:暮火倉卒,宜避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
(武帝聞言,由是奇之。)
(次日,武帝領皇孫司馬遹觀豕牢,遹言於武帝曰)
武 帝:豕甚肥,何不殺以享士而使久費五穀?
(武帝嘉其說,遂使烹之。)
(因撫其背,謂廷尉傅祗曰)
武 帝:此兒當興我家。
(次日早朝,會武帝謂群臣曰)
武 帝:朕皇孫司馬遹聰敏非常,前觀失火之戒,後上烹豕之言,好似吾太祖宣帝之才也
。朕觀太子不才,意欲廢之。今見皇孫如此明慧,故不易之。
(於是群臣上賀,皆稱萬歲。)
(武帝乃大會群臣於凌雲台。)
(尚書衛瓘知太子司馬衷庸才,不堪政事,每欲陳啟廢之事,未敢發言。)
(因此朝會佯醉,入跪武帝牀前曰)
武 帝:臣欲有所啟。
武 帝:卿所言何耶?
武 帝:(欲言而止者三,乃以手撫牀曰)此座可惜。
(武帝意悟,因謬曰)
武 帝:卿真大醉。
(於是瓘不敢復言,而武帝了然在心,乃悶悶歸宮,密謂皇后楊氏曰)
武 帝:今太子不堪大統,此事若何?
謂群臣:(楊後對曰)古來神器立嫡以長,不問賢愚,豈可動乎?
(時武帝疾甚,知太子不才,然恃皇孫司馬遹明敏,故無廢立之心。)
(先用王祐謀,以太子母弟柬、瑋、允,分鎮要害。)
(又恐楊氏之逼,以王祐為北軍中侯,典禁兵。)
(又與皇孫遹高選僚佐,以散騎常侍劉寔志行清素,命為之傅,以輔皇孫。)
(又封宗室數人。)
(淮南相劉頌疏曰:陛下以法禁素寬,未可遽革。)
(然矯時救弊,亦宜以漸。)
(譬猶行舟,維不橫截迅流,當漸靡而往,稍向所趨,然後得濟也。)
(臣聞為社稷計,莫如封建親賢。)
(然宜審量事勢,使諸侯率義而行者,其力足以維持京邑;包藏禍心者,其勢不
(足以有為。)
(陛下宜與通達古今之士共籌之。)
(周之諸侯有罪,身誅而國存;漢之諸侯有罪,或無子者,國隨以亡。)
(今宜反漢循周,則下固而上安矣。)
(天下至大,萬事至眾,是以聖王執要於上,委務於下,非惡勞而好逸,誠以政
(體宜然也。)
(夫以居事別能否,甚難也;以成敗論功罪,甚易也。)
(今陛下精於進始而略於考終,此政之所以未善也。)
(人主誠能居大執要,考功罪於成敗之後,則上下各得其所安矣。)
(古者六卿分職,塚宰為正。)
(自漢氏以來,凡列、執事,丞相都總。)
(今尚書制斷,諸卿奉成,於古制為太重,使出家事付外寺,使得專之。)
(尚書統領綱紀,歲終考功,校簿而行賞罰,斯亦可矣。)
(今動皆受成於上,故上之所失,不得復以罪下。)
(歲終事功不建,不知所責也。)
(夫細故謬妄,人情之所必有,而悉苛以法,則朝野無完人矣。)
(近世為監司者,類大綱不振,而微纖必舉,盡由畏避豪強而又懼職事之曠,則
(謹密綱以囉微,使奏效相接,狀似盡公,實則撓法。)
(是以聖主不善碎密之案,必責凶猾之奏,則政之奸自然擒矣。)
(夫創業之勛在於立教定制,使遺風係人心,餘烈匡幼弱,後世憑之,雖昏猶明
(,雖愚若智,乃足尚也。)
(至夫修飾官署,凡諸作役,此將來所不須於陛下而自能者也。)
(今動所不須,以傷所憑,竊以為過矣。)
(第十二回 武帝托孤立惠帝)
(庚戌永熙元年四月,晉武帝臥疾將篤,遂詔車騎將軍楊駿入宮內臥所。)
武 帝:朕今不豫,以皇太子顧托於公。公宜念朕椒房之親,殫心盡力,輔佐皇子。
謂群臣:(駿曰)陛下善保龍體,以重天下之望,臣敢不效忠貞之節而報今日殊遇之恩?
又 謂:(帝又謂近臣曰)卿等各懷忠義之心,以上政治之方,輔佐皇儲,惟望始終如一
。
(言訖而崩。)
(太子與諸大臣俱各涕淚。)
(次早舉哀,停梓富於別殿。)
(武帝崩時年五十五歲,廟號世祖,在位二十五年。)
(改元者三:泰始十年,咸寧五年,太康十年。)
(史說武帝善謀能斷大事,承魏氏奢侈刻弊之後,百姓思古之遺風,武帝乃勵以
(恭儉。)
(有司曾奏御牛青絲紖斷,重費民財,武帝即下詔,命以青麻代之。)
(至平吳之後,天下晏然,遂怠於政事,耽於酒宴,寵愛後黨,親貴當權,舊臣
(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公行矣。)
26**時間: 地點:
(卻說武帝既崩,楊駿與大臣舉哀發喪。)
(喪事已畢,以武帝櫬柩殯於峻陽陵,乃立太子司馬衷為孝惠皇帝,改元永康元
(年。)
(惠帝既即大位,以楊駿為太傅,總攝朝政,於是百官咸聽駿命。)
(惠帝又以賈氏南風為皇后,以才人謝玖為太妃,以其子司馬遹為皇太子,其餘
(大臣俱各加贈封賞。)
(第十三回 後父楊駿獨秉政)
(史說孝惠帝乃世祖武皇帝之長子,名衷,字正度。)
(在位十七年,後因中毒而崩。)
27**時間: 地點:
(卻說武帝疾篤時,楊駿獨侍禁中,人臣皆不得在武帝左右。)
(駿因以私意改易,要盡樹其心腹。)
(武帝少間,正色謂楊駿曰)
武 帝:何得便爾?
(時汝南王司馬亮尚未之國,武帝知之,令作詔以司馬亮與楊駿同輔政事,且欲
(擇朝士有名望者佐之。)
(會武帝復迷亂,皇后楊氏奏以楊駿輔政,不能言,帝頷之。)
(皇后使召華廙、何劭等作詔,授駿太尉都督諸軍,錄尚書事。)
(駿受詔,仍趣汝南王司馬亮赴鎮。)
(武帝少蘇,又伺)
武 帝:汝南王來未?
(左右言未至,遂崩。)
(既而太子衷即位,駿入居太極殿,擁虎賁百人自衛。)
(及汝南王亮得知帝崩,不敢臨喪,乃哭於大司馬門外,使人上表求葬帝訖,方
(行往鎮。)
(駿恐其有變,密使人以兵圖之。)
(亮探知,乃星夜以兵馳赴許昌去訖,始獲免其難。)
(五月,楊駿自知素無美望,欲普進封爵以求媚於眾,奏帝,詔增群臣爵位有差
(。)
奏 帝:(將軍傅咸謂駿曰)未有帝王始崩而臣下論功者也,於理有所不可。
(駿不從,詔中外群臣各增位賜爵有差,復租調一年。)
奏 帝:(散騎侍郎何攀言曰)帝正位東宮二十餘年,今承大業而頒賞行爵,優於革命之
初,輕重不倫。且大晉卜世無窮,制當垂後,若有爵必進,則數世之後,莫非公
卿矣,無乃不可乎?
(駿不從。)
(自以為太傅大都督,假黃鉞,錄朝政,百官總己以聽。)
奏 帝:(當傅咸謂駿曰)諒闇不行久矣。今上謙沖委政於公,而天下不以為善,懼明公
未易當也。周公大聖,猶致流言,況上春秋非成王之年乎?進退之宜,明公當審
之。
(楊駿不從。)
奏 帝:(楊濟聞知,遺傅咸書曰)諺云:『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
(傅咸回書曰:衛公有言,酒色殺人,甚於作直。)
(坐酒色死,人不為悔。)
(而逆畏以直致禍者,當由矯枉過正,或不中篤,而欲以厲為聲,故致忿耳,安
(有悾悾忠益,而反見怨疾乎?)
(濟得書默然。)
28**時間: 地點:
(卻說楊駿見賈後險悍,多權略,忌之。)
(乃以外甥段廣管機密,張劭典禁兵,凡有詔命,與帝省訖,入呈太后,然後得
(行之。)
太 后:(時馮翊太守孫楚謂駿曰)明公以外戚居伊、霍之任,而不與宗室共參萬機,禍
至無日矣。
(駿亦不從。)
(駿姑子宏訓、少府蒯欽數以直言犯駿,人為之懼。)
太 后:(欽曰)楊文長雖暗,猶知人無罪不可殺,不過疏我,我得疏乃可以免,不然與
俱族矣。
(楊駿聞東部王彰賢,使人往匈奴辟王彰為司馬。)
(使人去,王彰聞知乃逃,不受。)
(其友怪而問之,彰曰)
使 人:自古一姓二后,鮮有不敗。況楊太傅昵近小人,疏遠君子,專權自恣乎?吾逾海
以避之猶恐及禍,奈何應其辟乎?且武帝不為社稷大計,嗣子既不克負荷,受遺
復非其人,天下之亂可立待也。
(八月,廣陵王司馬遹既立為太子。)
(帝以何劭、裴循、王戎、張華、楊濟、和嶠為師保。)
(惠帝初為太子時,和嶠曾言於武帝曰)
惠 帝:太子有淳古之風,而末世多偽,恐不了陛下家事。
(武帝不則聲。)
(後又與荀勖同侍武帝。)
武 帝:太子近進,卿可俱詣之。
(嶠、勖二人去謁,太子無有經國之言,惟自樂而已。)
(二人即還見武帝。)
二 人:(荀勖曰)今太子明識雅度。
武 帝:(嶠曰)太子聖質如前。
(武帝不悅而起。)
(及是,以和嶠為少保,從太子遹入朝。)
(賈後在簾內,使惠帝問之曰)
賈 後:臣昔謂朕不了家事,今定如何?
武 帝:(嶠曰)臣昔事先帝,曾有是言,言之不效,國之福也,何必曰更?
(第十四回 賈后南風奪朝權)
(辛亥元康元年。)
29**時間: 地點:
(卻說皇后賈氏。)
(諱南風,平陽賈充之女也。)
(初,武帝立惠帝為太子時,欲取衛瓘女為太妃,因元後納賈、郭、霍親黨之說
(,欲婚賈氏南風。)
武 帝:(武帝謂元后曰)衛公之女有五可,賈公之女有五不可。衛家種賢而多子,美而
長白;賈家種妒而少子,醜而短黑。
(元后固請婚賈氏,又使荀勖、周顗於帝前稱其美,武帝乃定婚賈氏。)
(泰始八年,拜為太子妃。)
(賈氏既為妃,心性妒忌,多權詐,太子畏而忌之,因此嬪御罕有進幸者。)
(而賈氏性酷虐,嘗手殺宮人,或以戟擲孕妾,子隨之墜地。)
(武帝聞知,欲廢之。)
太 后:(楊太后救之曰)賈公屢有大勛於社稷,豈可以其女妒而忘之耶?
(始得不廢。)
(後太后數勸賈氏。)
(賈且不知其助己,反以為恨,至是不以婦道事太后。)
(惠帝既即位,乃立為皇后。)
(因不知太后向之救己助己,又銜其戒勸之言,事太后愈無禮。)
(而流淫放恣,與太醫程據等亂,彰內外。)
(使宦豎以箱櫃裝少年入內,同寢處有不中意者,害之。)
(不日,洛陽有盜尉部小吏生得端麗,一向廝役,襤樓垢穢。)
(忽一日,容儀光彩,鮮衣豔服,眾吏咸疑其為竊來,暗以告尉部。)
太 后:(尉部亦疑而訊之,小吏曰)非故為盜也。月前夜行,逢一老嫗,云其家有女病
甚,術者曰:『須得城南少年壓之方瘥。』欲煩一行,自當重報,乃隨而去。上
車下帷,納簏箱中。覺行十餘里,過六七重門限,啟簏而出。見樓閣壯麗,勝似
天宮。問此為何處?答云是天上。即以香湯沐浴,出鮮豔衣服與吾更換,珍肴美
食,恣其飲食。少須,引見一婦人,年可三十五六,形短,面青黑色,眉有贅瘤
,與共寢處,歡宴數夕,臨行以此服相贈,仍納簏車而出。所遇如此,安敢為盜
?
(尉部聽畢,知是賈后,乃笑而遣之。)
(蓋賈后常以此計載人入宮,不中意而死者甚多。)
(獨此小吏,賈后愛之,得全而出。)
(由是漏泄,洛陽城內人盡知之。)
(賈后性兇悍,多權略。)
(每惠帝臨朝,賈后必在珠簾後坐。)
(若大臣所奏政事,賈後不待惠帝聽斷,即干預之。)
大 臣:(當太傅楊駿入請曰)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今陛下春秋正當,政治多能,安用
垂簾憂亂治體,宜速還宮。
(賈后聞之,羞慚滿面,低首入宮。)
(雖不答話,心甚悵恨,尋思變怒,欲殺楊駿,奈無計可施。)
(時殿中中郎將盂觀、李肇二人,當初楊駿面辱,心甚惡之。)
(及聞賈後與駿搆怨,因見黃門董猛,一同入宮,獻謀誅駿。)
賈 后:(賈后大悅)卿等以何計可誅老賊?
賈 后:(觀、肇曰)臣有一計可殺楊駿老賊。
大 悅:(猛曰)不然。滿朝皆其心腹,不可與謀。娘娘宜使人持書報楚王司馬瑋,令其
以兵外應,方可誅得;不然,反啟內亂。
賈 後:然!
賈 後:(於是賈後遣孟觀以書來見楚王司馬瑋)吾亦恨老賊久矣,必須吾自以兵入朝,
方可行事。
司馬瑋:(觀曰)請殿下以兵屯於城外,以待內應。即行,臣先入宮報與娘娘,娘娘使人
來迎。
30**時間: 地點:
(卻說孟觀回宮,報知楚王應允以兵屯司馬門外,以待內應一事。)
賈 後:此事甚善,卿等宜密啟帝,稱駿謀反,請速下詔收之。若更遲延,早晚禍生。待
帝應允,頒詔,卿等以禁兵討之,則楊駿可誅矣。
(孟觀等領懿旨,出內殿。)
賈 後:(待帝退朝,入宮,孟觀奏帝曰)楊駿謀反,欲奪位,陛下宜早圖之,不然臣等
亦難討亂。
惠 帝:汝何得出是言?
賈 後:(觀曰)臣知多日矣,不得不冒死上聞,望陛下火速降詔,委臣等與楚王討之,
緩則必變。
(惠帝方始大驚,罵曰)
惠 帝:老賊欲效王莽!
(因此即命黃門董猛草詔,誣楊駿謀反,命東安公司馬繇率殿中四百人,及楚王
(司馬瑋入朝共孟觀等討之。)
(孟觀得詔,出迎楚王瑋入屯司馬門,又以詔召東安公繇入內,領禁中四百人埋
(伏。)
(計策安排已定,俱各以兵埋伏。)
惠 帝:(次日,孟觀入宮,見賈後說)計成,必須娘娘矯聖上手詔,去宣楊駿入內,執
而誅之。然後,臣等以兵夷其三族。
(賈後大喜,即矯惠帝手詔,使人持去宣揚駿入議軍國大事。)
(使人持詔至楊駿府中,說聖上在宮內詔太傅入宮,共議軍國大事。)
惠 帝:(駿聞詔欲往,其弟楊濟、楊珧止之曰)前日吾兄面抑賈後,今日無事宣入內宮
,必有詐謀,切不可去,去必有患。待來日大朝,兄可與弟告老休致,免累三族
矣。
賈 後:(楊駿曰)帝現有詔在此,有何患焉?若內有變,皇太后必有密旨,何故慮之?
惠 帝:(楊濟等曰)交構已成,尚欲入宮,何不早決?
惠 帝:(楊駿始悟,即召官屬至)吾盡忠報國,念日聖上在宮內有手詔,召我入宮,同
議軍國大事,吾二弟濟、珧以為詐,故求一決耳。
賈 後:(當主簿朱振曰)吾揣楚王瑋無故入朝,必有謀明公之心,此定是閹豎為後謀,
不利於明公。為今之計,宜速燒雲龍門以脅之,索造事者首,引外營兵擁皇太子
入宮,取奸人,殿內震恐,必斬送之,不然,無以免難矣。
賈 後:(楊駿素性怯懦,不決,乃曰)魏明帝所造雲龍門,功費甚大,奈何燒之?
(正猶豫,皇太后楊氏在宮聞知,急自作書,令人射出城外)
太 后:有人救得楊太傅者千金,賞萬戶侯。
(當被賈後宮中人拾得,將來呈於賈後。)
(賈後因宣言太后同楊駿謀反,即令孟觀催東安公以殿中兵出,以火燒楊駿公府
(。)
(楊駿大驚,逃入於廄中,被兵擁入就殺之。)
(遂收楊濟、楊珧及張劭、段廣等人,皆夷三族。)
(珧臨刑,告東安公繇曰)
賈 後:吾昔有表,收在石函,可問張華。
(繇不聽,叱左右斬之。)
(第十五回 賈後謀害皇太后)
(當有人進宮中來報知太后楊氏,說賈後夷其三族之事。)
(楊後大怒,即詣其宮,責罵賈後曰)
太 后:無端賤人,先帝不肯娶汝潑賤,是吾抬舉娶汝。今日得志,反害絕吾家,是何道
理?
賈 後:(賈後亦罵曰)老賤人,你父謀反,故法誅之,如何罵我?
(二后相罵,將欲交手,左右宮人急勸解之,送皇太后楊氏回宮。)
(賈後忿怒不息,使人密召孟觀人)
使 人:楊駿雖死了,皇太后尚存,必有復仇之心,欲早除之,卿有何計?
賈 後:(觀曰)今楊駿兄弟俱死,太后無能為,大權詔命,皆出娘娘之手,何不矯詔徙
之於之金墉城,有甚難乎?
賈 後:(賈後大悅)我草詔,卿可代吾徙之。
(於是賈後矯惠帝詔命,孟觀領詔,入後宮,去徙皇太后。)
(孟觀領詔入後宮來,楊太后謂觀曰)
太 后:吾無宣召,汝直入來此何干?
賈 後:(觀曰)奉聖上詔旨廢娘娘,不許在宮,命臣下徙居金墉。
太 后:(楊後大驚曰)我。實無罪,如何見廢?
賈 後:(觀曰)聖上以娘娘不合,與楊駿同叛,賈後奏知,一人叛逆,九族皆誅。聖上
以娘娘與其母子之親,不忍加誅,是以徙居。
(太后聞之大哭,欲出金蠻親見惠帝。)
(孟觀使宮人扯住,不放其行,喝將乘輿至監,令楊後上輿,喝令眾人擁出宮門
(,使人送至金墉,後居已定,孟觀始入宮回報。)
(賈後大悅,以帛百疋賞之。)
因 謂:(因謂觀曰)卿與我啟皇上,稱皇太后同楊駿謀反,宣詔令其自絕,不可貽患於
後。
賈 後:(觀曰)不須娘娘懿旨,臣見聖上見可而進,使其弒之。
賈 後:(於是,孟觀與李肇、董猛出殿奏曰)今皇太后圖危社稷,自絕於天下。雖有無
已之情,臣下不敢奉詔,宜早絕之,免貽後患。
(惠帝問有司如何所議。)
張 華:(當中書監張華)皇太后非得罪於先帝,今黨其所親,為不母於聖世,宜依漢廢
趙太后故事,稱成皇后,居異宮,以全始終。
(惠帝未決。)
惠 帝:(有司奏曰)一人造逆,九族皆誅。以其與聖上有母子之情免死,宜廢為庶人。
(惠帝未及對,賈后命即草詔下金墉,廢楊太后為庶人。)
(賈后又使有司啟惠帝,言昨詔原楊駿妻龐氏之罪,以慰皇太后之心。)
(今皇太后既廢為庶人,請以龐氏付廷尉行刑。)
(惠帝從之。)
(廷尉奉旨來金塘城,押龐氏入市曹。)
(臨刑,皇太后抱持號叫,截發稽顙上表於賈後,稱)
太 后:妾當請全母龐氏之命。
(賈后不省,反趨廷尉行刑。)
(賈氏之惡如此,當時公卿無不歸罪於賈氏者。)
(天人之理既滅,宜乎大亂之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