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至 第一〇
1**時間: 地點:
(第一回 王濬王渾大爭功)
(庚子太康元年五月,卻說晉世祖姓司馬氏,名炎,字安世,乃河南人。)
(司馬昭之子,司馬懿之孫也。)
(纂魏陳留王之位,自立為世祖武皇帝,國號大晉,改元太康,都於洛陽。)
(是歲首月,帝以杜預、王渾、王濬三將率水軍十五萬去伐江東,所向皆克。)
(濬兵直抵石頭,吳主孫皓大懼,面縛輿櫬,詣濬軍門投降。)
(王濬焚櫬受降,遂入建業屯紮。)
(封宮門府庫,令人守把,待王渾至。)
2**時間: 地點:
(明日,王渾兵始濟江,聞濬已專受納吳降,先得入城,因此王渾以濬不待己至
(,先受皓降,意甚愧忿。)
(欲以兵攻濬,當參軍何攀諫止之。)
AAA:(攀又急來勸濬曰)足下成此大功,朝廷所聞。奈王將軍疾足下專納吳降,不待
其至,心甚有不忿之意,欲將兵來攻足下。昔許由、巢父曾讓天子之貴,今世稱
為大賢。足下何不效之,以是功讓與之,豈不美乎?
王 濬:市道之人,尚爭半錢之利,滅吳大勛,安肯遜彼?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彼丈夫
也,我丈夫也。天生德於予,王渾其奈我何?吾不憚之!
AAA:(何攀又曰)功既不讓,可將吳主孫皓付與王渾,吾與公二人講和此事,云何?
王 濬:此言可依。
(遂以孫皓付與何攀,攀請吳主皓出軍門,同見王渾,渾令人監之,方釋此忿。
()
(史說王濬,字士治,乃宏農郡人,家世二千石。)
(濬博覽墳典,美容貌,不修名行,不為鄉曲所稱。)
(晚乃變節,疏通亮達,恢廓有大志。)
(起宅開門前路,廣數十步,鄰人或謂之太過。)
王 濬:吾欲便長戟、幡旗。
(眾咸笑之。)
王 濬:陳勝有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州郡辟為河東從事,刺史燕國徐邈有女才淑,擇夫不嫁。)
(邈乃大會佐吏,使女於內觀之。)
(女指濬告母,邈遂以女妻之。)
(後除巴郡太守,吳境兵土苦役,生男多不養。)
(濬乃嚴其科條,示之寬其傜稅,遲之產育者與休復,所全活者數千人。)
(濬至夜,夢懸三刀於其臥屋樑上,須臾又益一刀。)
(驚覺,意甚惡之。)
王 濬:(次日,問從事孚毅,毅再拜賀曰)三刀為州,又益一者,明府其臨益州矣。
(後果遷為益州刺史。)
(今伐吳有大功,王渾欲爭之。)
(而王渾雖得監孫皓,心終不悅,陰使奸細人備書,令其子王濟表濬違詔不受節
(度。)
(當周濬、何攀諫而不納。)
3**時間: 地點:
(卻說其子王濟得父之書,浼有司奏知武帝,請以檻車囚濬。)
(武帝弗許,命有司以詔書入吳,責濬違詔不受節度。)
(王濬大驚,令人入朝上書曰:臣前被詔,直造秣陵,以十五日至三山。)
(渾屯北岸,遺書邀臣。)
(臣因水軍風發,不遑回船,及以日中至秣陵,暮乃得。)
(渾所下當受節度之符,欲令明日還圍石頭。)
(又索諸軍人名定見,臣以為皓已來降,無緣空圍石頭。)
(又兵人定見,亦非當今之急,不可承用,非敢忽略明制也。)
(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若顧嫌避咎,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武帝覽書,知王渾嫉濬功高於己,冒奏朝廷,故不責濬之罪。)
(王渾見武帝不罪王濬,又使人馳書周濬,雲濬燒皓宮得寶,私不入朝。)
(又奏,武帝弗聽。)
(王濬探知,連忙復遣人上表曰:臣犯上乾主,其罪可究。)
(逆忤貴臣,禍在不測。)
(孫皓方圖降貢,左右已劫其財物,放火燒宮,臣至,乃救止之。)
(周濬先入皓宮,王渾先登皓舟,及臣後入,乃無席可坐。)
(若有遺寶,則濬、渾已先得之矣。)
(今年平吳,誠為大慶,於臣之身,更受咎累也。)
(武帝覽表,作置不問。)
4**時間: 地點:
(卻說杜預與王渾、王濬等既受吳降,領眾振旅還京。)
(次日,王渾、杜預、王濬等將同吳主面君。)
(吳主皓拜伏稱臣,武帝宣皓上殿,賜繡墩而坐。)
武 帝:朕設此座待卿久矣。
王 濬:(皓曰)臣在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武帝大笑,設宴待之。)
(封皓為歸命侯,以其子孫瑾為中郎將,隨降臣宰皆封列職。)
(丞相張悌死節,封其子孫。)
(史臣斷之云:《歷年圖》曰:破虜堅以孤遠之兵,決忠憤之志。)
(首犯賊鋒,深入洛川,除掃陵寢,有足多者。)
(討逆策以童子提一旅之眾,揮馬箠以下江東。)
(耆儒宿將,狼狽失據。)
(開地千里,真英才也。)
(文帝承父兄之業,師友忠賢,以成前志。)
(赤壁之役,決疑定慮,以揮大敵。)
(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荊揚,薄於南海,傳祚累世宜矣。)
(侯官、景帝皆明惠敢決,有先世之風。)
(歸命驕愎殘虐,深於桀、紂,求欲不亡得乎?)
5**時間: 地點:
(卻說王渾、王濬二人因伐吳搆怨,不相推伏,互各爭功,因是武帝未曾封賞諸
(將。)
(時王渾表濬違詔不受節度,專擅吳降,宜以加法庶禁。)
(將士知,勸武帝弗從,由是滅吳之勛不有封賞。)
(王濬自以功大,而為王渾及黨與所挫抑,每入朝,奏帝)
奏 帝:臣有汗馬之勞,而為指鹿之愬卻似一無功業矣。臣非敢圖賞,所以激發之後將士
勇於立勛。
(武帝亦不之聽。)
(濬不勝忿憤,逕出不辭,帝亦容恕之。)
(次日,有司奏王濬違詔,人放縱,宜請付廷尉問罪。)
(武帝不許,命廷尉劉訟校二人事功,訟以王渾為上功,以王濬違詔為中功。)
(帝怒劉訟折法失理,左遷京兆太守。)
(既而,詔增賈充及王渾邑八千戶,進渾爵為公,以杜預、王戎皆封縣侯,諸將
(賞賜有差。)
(策告羊枯廟,封其夫人為萬歲鄉君,食邑五千戶。)
(至是,王濬每日在家,怨望朝廷。)
(時有濬之外親,益州都護范通,知其挹意,因謂濬曰)
因 謂:將軍功則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盡善也。
王 濬:何如?願聞其詳。
因 謂:(通曰)將軍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吳之事。有問者,輒曰:『聖主之
德,群師之力,老夫何功之有哉?』如斯顏子之不伐,龔遂之雅量,何以過之?
此藺生所以屈廉頗也。王渾能無愧乎?安能譖也?
王 濬:吾始懲鄧艾之事,懼禍及身,不得無言。夫不能遣諸胸中,是吾偏也。
(於是王濬憤挹之。)
6**時間: 地點:
(其時人亦以濬功重報輕,為之歎息。)
(當博士秦秀上表,論王濬功高枉屈,武帝始遷王濬為鎮東大將軍,封杜預為襄
(陽縣侯。)
(因此濬大悅,謝恩歸第。)
(杜預亦謝恩,辭武帝出鎮襄陽。)
(預到襄陽,以為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乃勤於講武,申嚴戍守。)
(史說預不跨馬,射不穿甲,而用兵制勝,諸將莫及。)
(第二回 罷武備諸胡兵起)
7**時間: 地點:
(卻說晉武帝以為天下平息,四海晏然,聚集文武商議罷州郡武備。)
大 臣:(大臣山濤諫曰)州郡之兵留防境患,古來有之,豈宜去也?伏望陛下學古制而
獲大治,慎先謨以懷永圖。
(武帝弗聽,自主決之。)
(次日出詔,往發州郡,命州郡悉去兵政。)
(其詔曰:昔在漢末,四海分崩,刺史內親民事,外領兵馬。)
(今天下為一,當韜戢干戈,刺史分職,皆為漢氏故事。)
(悉去州郡之兵,大郡置吏百人,小郡五十人為例。)
(時交州牧陶璜見沼,以為不可,亦上言曰:交州東西數千里,不賓屬者六萬餘
(戶,服官役才五千餘家。)
(二州唇齒,惟兵是鎮。)
(又寧州諸夷,接據上流,水陸益通。)
(州兵未宜約損,以示單虛,州郡之兵,宜存衛邊城,不可約損。)
(時山濤極言不宜去州郡武備,帝拒不納。)
(至永寧以至盜賊蠭起,州郡無備,不能擒制,天下大亂。)
(初,鮮卑莫護跋始自塞外入居遼西棘城之北,號慕容部。)
(至孫涉歸,遷於遼東之北,內附中國。)
(數從征討,有功拜大單于。)
(至是始叛,以兵五萬寇昌黎,此乃戎亂之始。)
(如濤、璜所言,因此各州郡雪片上表,入朝奏知武帝。)
(武帝大驚,急與群臣計議。)
(頒詔去各州郡,命刺史各兼兵民之政,因是州郡鎮之政尤繁重焉。)
(天下不寧,其後諸胡因忿憤,殺害長史,漸為民害。)
(是因此當時都御史郭欽等上疏曰:戎狄強胡,歷古為患。)
(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宏農,往往有之。)
(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
()
(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戎有矣。)
(伏望陛下以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
(,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武帝覽之,弗從。)
武 帝:(曰)秦始皇時築牆萬里以防胡虜,誰知禍起蕭牆之內,不在匈奴之中。今天下
一統,誰敢貳叛?
因 謂:(因謂群臣曰)朕聞治天下有道在於得人,卿等何如不舉賢良、方正有才之士入
用,專進迂闊之言?
(言訖,命有司發詔往各州郡,命舉賢良、方正、才學之士赴選朝用。)
(頒詔去訖,大臣何曾上言曰)
大 臣:臣聞廣陵華譚有殊節操,好學敏慧。陛下若能用之,國政可定。
武 帝:既有此賢,即宣至京中,親試策之。
(於是遣使往廣陵,詔華譚至金階之下。)
(譚拜舞畢,武帝親策之。)
武 帝:(曰)今四海一統,萬里同風。然北有未服之虜,西有丑施之氐,故謀夫未得高
枕,邊人未獲晏然,將何以長泯斯患,混清六合乎?
大 臣:(華譚對曰)臣聞聖人之臨天下也,祖乾綱以流化,順谷風以興仁,兼三才以御
物,聞四德以招賢。故勞謙日昃,務在擇賢俊,義龍躍,帝道以光也。
(武帝嘉其對。)
武 帝:(又策之曰)舜以二八成功,文、武以多士興周,夫制化在於得人,而賢才難得
。
大 臣:(譚又對曰)今州郡貢秀孝,台府簡賢良,譬南海不少明月之寶,大宛不乏千里
之駒也。
(武帝悅之,以為郎中,於是罷朝。)
(第三回 袁甫銜玉於何勖)
(史說淮南袁甫,字公冑,亦好學,以詞辨見稱。)
(知朝廷招舉賢土,及聞中領軍上將軍何勖重賢納士,敬往謁之。)
大 臣:(因言曰)甫乃駑鈍之才,不足以騁千里。百里花封,能為劇耳。久聞將軍愛土
,吾儕方懷干祿,何不納之?
武 帝:(勖笑曰)今子之請,徒欲宰縣,反不思為台閣之職,何也?
大 臣:(甫曰)人各有能,譬繒中之好莫過錦繡,不可以為韜;谷中之美莫過稻粱,不
可以為齏。是以賈霸馳名於州郡,而息譽於京邑,廷尉之才,不為三公,自昔然
也。
(勖聞之大悅,除為鬆滋令。)
大 臣:(時慕賓石珩聞甫能辯,故難問曰)卿果能辯,乃今壽陽以西何以恒旱?壽陽以
東何以恒水?
武 帝:(甫應聲答曰)壽陽以東皆是吳人,夫亡國之音哀而思。鼎足強邦一朝失職,憤
怨甚積。積憂成陰,陰積成雨,雨久成水,其域恒水也。壽陽以西皆是中國,新
平強吳,美寶皆入。志盈心滿,用長歡娛,《公羊》有言:『魯嬉悅,故其域旱
。京師若能抑強扶弱,先親後疏,則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矣。』君雖高士,安識
此理耶?
(珩因是服其高辯,敏捷勝己,後不復問難。)
(史說皇甫諡,字安士,安定人,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也。)
(因承繼後叔艾益,徙居新安。)
(年二十,不好學,遊蕩無度,人人咸以為癡。)
(嘗出遊得瓜果,輒進於後叔母任氏。)
武 帝:(任氏謂曰)《孝經》云:『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汝今年逾二十,目不存教
,心不存道,無以慰我。汝謂瓜果進以為孝乎?
大 臣:(因歎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何
爾駑鈍之甚耶?修身篤學,汝自得之,於我何有?
(因對之流涕。)
(謐乃感激而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擔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
(遂博覽典籍百家之言,殆有高士之志,以著述為務,自號『玄晏先生』。)
(時舉孝廉,郡邑交薦,朝廷亦屢征,皆不應命。)
(而所著詩賦誄誦論難,及撰帝王世紀,高士、逸士、列女等傳,並行於世焉。
()
(第四回 北魏祖逢天女配)
8**時間: 地點:
(卻說北魏之先出自黃帝,黃帝之子昌意,昌意之子受封北國。)
(有大鮮卑山,因此以為號。)
(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
(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記事而已。
()
(時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
(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為氏。)
(其裔始均事堯時,逐女魃於弱水。)
(北人賴其勛,舜後命為曰祖厯。)
(三代至秦漢,獯鬻、玁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為害中州。)
(而始均之裔不南下,是以載籍無聞。)
(積六十七代,至成皇帝,諱毛方,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
(宣帝南遷大澤,方千百餘里,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遷,未行而崩。)
大 臣:(獻皇帝時,有神人言)此地荒遐,宜徙建都邑。
(獻帝年老,仍以位授子聖武皇帝,命南移。)
(山谷高深,九灘八阻,於是欲止。)
(有神獸似馬,其聲似牛,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
(其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時人並號曰「推寅」,蓋俗云鑽研之義。)
(傳至拓跋詰汾,為人孤弱,諸部各散。)
9**時間: 地點:
(卻說北魏聖武,姓拓跋,諱詰汾,曾親耕於山澤。)
(忽一日,歘見輜軿自天降下。)
(詰汾奔前去觀,見一婦人,生得千嬌百媚,萬種風流,前來相見。)
大 臣:(謂詰汾曰)吾乃上界天女,玉帝因見君祖宗積德,敕吾降凡,與君為室。君不
嫌醜陋,乃妾之幸耳。
武 帝:(詰汾曰)蒙天帝賜有姻緣,何德以當之?
(言畢,遂與施祿相攜手回第,設筵相待。)
(至夜二人成親,歡會三日。)
二 人:(天女辭曰)吾今請還天宮,不敢久留。吾昔受命於天,只許三日姻緣,今已滿
足。吾去之後,期年周時,與君後會於前日相見之處,不可遺忘。
(言畢,相辭欲行。)
(詰汾不忍相離,因留戀之,而天女化清風不見。)
(後詰汾自天女歸天之後,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一載。)
(猛然思起天女臨別之言,至是日,依然逕入山澤伺候。)
(不霎時,見天女駕五彩祥雲,自天下來,抱著一個小兒,近前與詰汾相見。)
二 人:(曰)別來無恙,幸不失信。
(以此抱小兒授與詰汾。)
二 人:(又曰)此是君之子,乃當世帝王也,君宜善撫育之。
(言畢欲行。)
二 人:(詰汾接得小兒,拖住天女曰)一日夫妻,百夜恩情,自卿歸天之後,忘食失寢
,要想一會,不能得見。今蒙降臨,何忍言去?可同我歸第,再敘一夜,明早歸
天未遲。
武 帝:(天女曰)此乃天帝之敕,與君姻緣,只能在此遇,豈敢再延?
(語終,化清風不見。)
(因是詰汾垂淚,抱著小兒歸家恩養,取名「力微」。)
(黃帝修德上天知,敕降神女為裔妻。)
(不覺明年產真主,北代從斯作帝畿。)
(第五回 夷夷兵犯沒鹿回)
10**時間: 地點:
(卻說光陰易過,倏爾數年。)
(力微長大一十餘歲,容貌奇偉,文才出眾,武藝超群。)
(因無舅家,故北代諸部時人諺曰)
力 微: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
(時詰汾發疾而崩,力微痛之,安葬哀毀逾禮。)
(喪事畢,有沒鹿回部大人竇賓,聞力微有雄杰之度,召之為部長,自此乃依竇
(賓為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