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一 至 第三一〇
301**時間: 地點:
(卻說翼王石達開自江寧出走,入江西,走湖南,皆不能立足,後至廣西,遂自
(樹一幟,與秀全已不通信。)
(心想獨霸一方,非聯絡川、滇大寇不可,遂乘機入蜀。)
(時清廷令駱秉章督川,命他先剿川寇藍大順、李永和,再專擒達開。)
(時正逢達開入川,秉章素知達開生平,與幕友劉蓉商議,禱計就計,逼達開至
(柴打地方,於老鴉河擒之,解至成都,訊問後,即行磔死。)
(洪氏所有要地,均被曾、左、李及諸將蕩平,現只有一江寧,拿者雖分奔各省
(,已勢成弩末。)
(秀全見悍酋已盡,窮蹙萬分,即將各處頭目一律封王,以期再圖振舉。)
(時國藩聞各處皆克,只江寧未下,即激勵諸將,節節進攻。)
(李秀成由上海敗後,奔入江寧,此時見大勢已去,遂勸秀全遷都避難。)
(秀全不允,秀成貽書世賢,叫他就食江西。)
(自己留守江寧,屢撲國荃大營,均被殺退。)
(國荃新募兵勇已訓成勁旅,國藩即檄知楊載福、鮑超、彭玉麟等諸將,分路進
(攻,截太平軍援路。)
(再令李鴻章助攻江寧。)
(國荃費多少心機,好容易把江寧城圍住,江寧一破,大事定矣。)
(今見鴻章前來,恐他分功。)
(哪知鴻章亦因自己是國藩所薦,也不願分國荃功,遂托病在身,延久不至,並
(將各項經費撥充國荃軍餉。)
(國荃聞知甚感,即鼓勵將士攻克地堡城,即龍膊子山陰堅壘(太平軍改的別名
(),由城上造起炮台,用炮向城內轟擊,城內惶恐。)
(又值城內糧草盡絕,不獨軍民忍饑,連天王府亦無食。)
(到同治三年五月,秀全挨不得苦,遂飲毒自盡。)
(秀全弟仁發、仁達等,扶立秀全子福瑱嗣位,年十六歲。)
(國荃聞信,飭軍士猛攻不息,又掘地道三十餘處。)
(地道告成,國荃懸重賞,進前者有功,退後者必誅。)
(軍士一齊奮呼,遂從諸將攻破各門,搜殺三日,死太平軍十餘萬人。)
(幼主福瑱乘夜從攻破地方遁走。)
(遂飛報國藩,由國藩申奏,旨下論功行賞。)
(國藩移駐江寧,令將季全死屍掘出,焚骨揚灰。)
(並將洪仁發、仁達、秀成等正法。)
(只洪福瑱不知去向。)
(不料洪福瑱逃入湖州,依黃文金。)
(為左宗堂、李鴻章探知,率兵往攻,文金又走淳安,遇黃少春,與戰,中炮而
(死。)
(福瑱逃至石城縣楊家牌地方,亦被黃文英擒住,解送南昌巡撫沈葆楨處,當即
(正法。)
(一班首領同時授首。)
(其餘各省太平軍首領亦次第蕩平。)
302**時間: 地點:
(此時正是同治四年十二月。)
(太平軍雖盡數殲滅,不料又有捻軍出來。)
(清廷命僧王格林沁及湖廣總督官文會剿。)
(究竟捻軍能滅與否,且聽下回分解。)
(第四十六回 滅拳會訂和約太后回鑾)
(詩曰:
( 一年又過一年春,百歲曾無百歲人。)
(能向花中幾回醉,十年沽酒莫辭貧。)
303**時間: 地點:
(卻說洪秀全佔據金陵一十八載,一旦被曾、左、李諸人殲滅,所有餘部又結聯
(捻軍等,聚眾肆擾。)
(其先,西太后派欽差大臣曾國藩專任剿捻,駐防徐州。)
(迨國藩開缺後,復派李鴻章為湖廣總督。)
(同治六年,鴻章抵徐州,定議先剿東捻,後剿西捻。)
(一切計劃,不改曾帥舊制。)
(聞得任、賴尚在鄂境逗留,遂檄各路統領,四面圍攻,賴文洸與任柱再竄江西
(。)
(經各統領夾擊,擒捻酋汪老魁、陳大狗等十六人,斬捻眾二千餘名,陣亡總兵
(劉啟福一名。)
(任、賴經此大創,折回皖境,又被劉銘傳攔剿,連敗數陣,又竄南陽。)
(鴻章聞報,調推軍全營三面兜剿。)
(捻酋又竄即墨,由東撫率軍擊退。)
(迨至冬初,任、賴又欲圖蘇境。)
(經各軍前後截擊,進退不可,遂返山東。)
(不意劉銘傳跟後尾追,把捻酋分作數截,斬捻軍甚眾。)
(任、賴二酋又向南竄,劉銘傳親率全軍,搖旗追至。)
(任柱望見銘傳,亦親身接戰。)
(酣戰多時,忽賴文洸一股先行潰退。)
(銘傳乘此時機,遂派劉克仁步兵六營,又丁壽昌、膝學義二人,率軍繞城北出
(攻任捻背後;自率兵攻任捻前隊。)
(任捻分兵相拒,指麾自如。)
(不料後軍紛亂,任捻心慌。)
(銘傳遂傳令:有得任捻首者,受上賞。)
(怎奈任捻手下。)
(盡皆悍勇異常,一時急難攻入。)
忽 聽:(忽聽大呼道)任柱中彈死了。
(眾捻聞聲,一時大潰。)
(銘傳遂率兵窮追二十餘里,斬捻千餘名。)
(後任柱被手下黨羽潘貴升暗施槍洞胸而死,遂攜首降清。)
(任柱既死,只剩賴文洸一人,無能為也。)
(捻眾遂推賴酋為首領,賴遂激勵眾捻,為任柱復仇。)
(遂自贑榆奔海州,收集餘捻,再圖大舉。)
304**時間: 地點:
(卻說清將郭鬆林,因平蘇常有功,任福建陸軍提督,前因病乞假,今病癒來營
(。)
(鴻章遂撥馬步二十營,交他帶領,令赴前敵,助銘傳剿捻,會潘昆新至海州,
(擊敗賴文洸。)
(途次正遇潰捻,攔頭一擊,殺得賴酋一籌莫展,捻眾叫苦連天,即向壽光、昌
(邑、濰縣三處逃奔。)
(突見清軍大隊鼓舞而來,見旗上大書一「劉」字,賴軍到此,已手足無措,遂
(整隊迎戰。)
(正戰間,只聽四面八方,口口只叫)
肅 順:快拿賴酋文洗。
(賴酋慌張,忙衝開血路,向東狂奔,一氣馳奔杞縣。)
(聞前面炮聲響徹雲際,隨聲閃出清軍一隊,為首一員大將,紅頂花翎,躍馬衝
(入,原來就是郭鬆林。)
(賴酋不知他厲害,呼眾迎戰,被鬆林手刃數捻,才知他不是好惹的。)
(正思逃走,不料銘傳又至,賴捻已勢蹙,不得不捨死求生。)
(怎經郭、劉兩軍猛勇,逼至河曲,浮水逃遁,其餘壯捻均被殺盡,只剩七八千
(殘捻隨賴酋竄至壽光縣界。)
(官軍四面相逼,至海隅南、北洋河、巨彌河中間,捻眾背水死戰。)
(經鬆林、鼎勛兩軍從東攻入,銘傳從西攻入,把捻眾衝作數段,文洸死拒,看
(看不敵,賴酋遂棄輜重等,輕身東奔。)
(追至濔河,又折回淮安。)
(有鴻章弟昭慶迎擊,不能過去。)
(又逃揚州,至瓦窯鋪,天方大雨,適吳道台毓蘭奉李督檄,統帶淮南防戌,聞
(捻眾突至,出隊迎戰。)
(文洗且戰且走。)
305**時間: 地點:
(此時文洗已人圍中,無路逃出,遂心想一計:將民房縱火焚燒,指望借此逃遁
(。)
(不料吳道員已成竹在胸,防他一著,遂麾軍冒火搜剿。)
(遙見火光中有一巨酋,正指麾殘捻,知是賴文洸,迭發數彈,擊中文洸馬首,
(隨馬僕地。)
(吳道員急親率兵突進,將他擒住。)
(審訊屬實,就地正法,餘捻擒斬殆盡,東捻遂平。)
(朝發捷書,夕頒恩典,李鴻章及諸將均升賞一級。)
(曾國藩籌餉有功,升授體仁閣大學士。)
306**時間: 地點:
(卻說捻軍中有一位張七先生,其初本江南儀征人,因屢試不售,投奔周星垣門
(下,拜他為師。)
(後星垣集徒招搖,被江督拿去正法,門徒等逃匿山東,以傳教為名,全行收錄
(。)
(適捻軍滋擾山東,他借籌防為名,不論男女,遂占住黃崖山。)
(後來約會捻軍,揭竿起事,至捻軍失敗,官軍遂將黃崖山一陣亂殺,已都無完
(卵了,東捻遂平。)
(西捻首領張總愚,自河南逃入陝西。)
(又值叛回騷擾陝甘,遂與他聯成一氣。)
(陝回頭目白彥虎,甘回頭目馬化隆,因發酋肇亂,乘亂擾清。)
(清廷赦勝保罪,令他往討,師久無功,逮問賜死。)
(又調多隆阿往代,迭被重傷身亡。)
(再命楊載福督師,亦告病乞歸。)
(西警聞報,其中卻惱了恪靖伯左宗棠,自請往討。)
(兩宮太后欣然批准,立命移督陝、甘。)
(宗棠到了陝西,聞捻回聯絡,遂上疏二條:剿捻宜急,剿回宜緩,朝旨准奏。
()
(宗棠即令提督劉松山、郭寶昌總兵等率兵驅捻,不令捻、回合勢。)
(張總愚自秦入晉、入豫、入燕,及保定深州等處,京都戒嚴。)
(朝旨調盛京將軍都興阿赴天津防堵,並調李鴻章督師北上,會剿西捻。)
(鴻章既到京,遂先清野,使捻眾無所掠食,並令當地紳民築圩防禦,免為匪掠
(。)
(紳民遵諭辦理。)
(無奈張捻來得突湧,築堡不迭,隨派郭鬆林率一軍,破張捻於安平城下。)
(接連河南、陝西各軍皆到,與郭鬆林會合,襲斬捻酋數名。)
(捻眾逃竄,鬆軍跟蹤,殺死甚眾。)
(張捻遂率眾向南逃逸,自直隸復竄河南,復由河南逃直隸,往來回竄。)
(朝旨將左宗棠責譴,連李鴻章也革職留任。)
(左宗棠被此一譴,遂負氣督兵前敵,親至京南,與鴻章會商,嚴守運防,蹙賊
(海東。)
(張捻遂走天津,鬆林等冒雨忍饑,日夜行數百里,繞出敵前,襲敗張捻。)
(張捻從陝西到京?)
(迅速異常,只望馬到成功。)
(不料淮軍亦來得迅速,日夕痛剿,未能如願。)
(遂往來回竄,牽制淮軍,再犯津沽,出其不意,占住隘區。)
(偏遇郭鬆林出來,與捻眾角逐。)
(深悉捻軍計劃,防他回襲,趕他上風,遂折入運東。)
(李鴻章力主防運,先扼西北運河,絕捻出路。)
(鴻章飛飭郭鬆林,並調淮、直、豫、陝、皖、楚各軍,各守汛地。)
(鴻章又親率周盛波行隊,由德州沿運河察勘形勢。)
(尚未回轅,張捻率眾來撲。)
(淮軍整隊出迎。)
(料不能敵,即行退走。)
(行近鹽山,遇兩支大軍:一支是湘軍劉松山,一支是豫軍張曜、宋慶,由左宗
(棠統來。)
(兩下對陣,張捻大敗。)
(從此清軍一陣勝一陣,捻軍一步衰一步。)
(張捻退至沙阿左近,又被鬆林探悉,即率馬步全軍連環而進,無不以一當十,
(槍彈如雨。)
(捻眾大敗,張捻中彈落馬,眾捻忙將扶起,挾之向東而遁,斃捻眾三千餘名,
(生擒千餘名,斬捻目數十人。)
(鴻章奏調劉銘傳赴軍,聯絡各路。)
(捻被逼無路,逃入山東濟陽境內。)
(斬尾捻二百餘,生擒捻目鄭文起,餘捻逃入黃河沿岸老海窪,浮水狂奔。)
(官軍亦浮水進逼,由水登陸,把捻中最悍頭目程二、老坎等四人統行殺死。)
(張捻退轉德州,連番搶渡運河,被水師炮船擊退。)
(各捻見無路可逃,有著名悍酋張正邦,會同張正位、邱麻子等七人,率黨羽繳
(械乞降。)
(張捻手下已零零落落,不能成隊。)
(劉銘傳等已率隊來追,追總愚於黃河、運河間,八面圍攻,擒獲總愚愛子張葵
(兒,及其兄宗道、弟宗先、姪正江,並悍目數人,即就陣前梟首。)
(總愚遂於亂軍逃出,向東北而走。)
(至徒駭河濱,回顧只有八騎,不禁大痛。)
(又見官兵追到,諒難逃出,下馬與八人永訣,投水而死。)
(及官軍到時,六人皆死刀下,兩人被擒,亦即正法。)
(西捻肅清,申表奏捷,朝旨復左宗棠?李鴻章官職,其餘將弁亦獎賞有差。)
(由軍機大臣恭親王奕訢,及貝子、貝勒、王公、大臣,因襄辦軍務有功,均著
(加升一級。)
(真是撥開雲霧,重見太平。)
(雖然捻匪已定,奈陝、甘未寧,由左宗棠入覲,奏稱五年以後可以奏績。)
(兩宮太后非常欣慰,遂命左宗棠即日赴陝,宗棠受命而去。)
(又云南一帶,亦有叛回滋擾,雲貴總督潘鐸被叛回殺死,幸虧代理藩司岑毓英
(,密撫回酋馬如龍,合擊馬榮,一鼓殲滅。)
(朝旨命勞崇光繼任。)
(崇光一見毓英,大加贊賞,即將雲貴軍務委任毓英。)
(值雲苗陶新春兄弟倡亂,經毓英討平。)
(師出未歸,迤西回酋杜文秀,聚眾數十萬,攻陷二十餘城,直犯省垣。)
(勞制軍急檄毓英回援。)
(毓英接檄,倍道返省,戈矛耀日,劍戟如林。)
(回酋聞他威名,盡皆懈弛。)
(及至交戰,岑軍個個如虎,一陣踏破回壘數十。)
(文秀回據大理府,毓英遂升雲南巡撫。)
(兩宮太后及同治皇上,料想陝甘雲貴一帶不日可以蕩平,遂把宵旰的心思改為
(安逸的態度。)
(慈安太后倒也堅貞,惟慈禧太后,想著自己花容月貌,兼一種靈性,不覺放誕
(起來。)
(自咸豐帝崩後,在宮無事。)
不 覺:(古云)靜極思動。
(寵幸一個安得悔。)
(哪知安得海先意承志,百般獻媚,甚得太后的歡心,宮中稱他「小安子」。)
(朝中有位賈鐸,素性鯁直,聞得小安子擅權,專引導太后每日看戲,心中甚憤
(,竟切實的上了一本。)
(表中不便指斥慈禧,只說太監妄為,請份速行禁止,方可杜漸防微。)
(太后覽表,即下一道諭旨,懿旨責成總管太監認真嚴察:如太監有不法行為,
(由總管太監舉發,否則定將總管太監革退,還要重處。)
(各臣工見旨,都說太后從諫如流,歌頌得了不得。)
(哪知此旨是西太后沽名,安得海仍然照常引導。)
(該應小安子陽壽已滿。)
(他想出遊玩一番,適值同治皇上年已成童,兩宮太后欲替他納後,派恭王等會
(同內務府及禮、工兩部,預備大婚典禮。)
(遂乘機密請太后,擬親往江南督辦龍衣。)
西太后:我朝祖制,不准內監出京,看來還是不去好。
小安子:太后有旨,焉敢不遵。但江南織造龍衣,每回進呈,多不合式,現在皇上大婚,
這龍衣總要講究的了;就是太后的常用衣服,也要合式。奴才去督辦,不過想順
便看看景致。
(太后被小安子說得心動,又不好就答應。)
小安子:太后慈明,像這辦龍衣,還遵照祖制,這祖制兩字,連太后也被他束縛呢。
(西太后本是高傲的人,聽小安子說的一番話,連太后也不能自由了,遂口答道
()
小安子:你去便去,但是要秘密,倘被王大臣知道,又要彈劾,連我也不能袒護。
(小安子聞太后應允,遂叩首謝恩。)
(太后又叮嚀一番,小安子終不以為然。)
(即辭了太后,於同治八年六月出京,乘坐太平船二隻,一路浩浩蕩蕩,船頭懸
(著龍鳳大旗,空中飄舞。)
(你想小安子這出京,那班州府縣官,都知道他是太后寵監,又是欽差,哪個不
(巴結他呢?偏偏就有個對頭,把他性命亡去了。)
307**時間: 地點:
(一日,小安子正行至山東,山東巡撫丁寶楨正在簽押房閱卷,忽接到德州遞來
(一角詳文,報稱欽差安得海過境,應否責令地方供奉。)
小安子:(寶楨道)安得海是個太監,如何敢出都門,莫非朝廷忘了祖制麼?
(遂擬定奏稿,委幕友抄就,派得力人員,加六百里馳驛,趕到京中,先到恭親
(王府,托他代遞。)
(恭親王素惡小安子,接丁撫台奏章,見小安子擅威作福,遂立刻入宮,去見太
(后。)
(適值西太后在園觀劇,不及與聞,恭王便稟知慈安太后,將丁撫台奏章遞上。
()
慈安太:(慈安太后一看)小安子應該正法,必須與西太后商量。
恭 王:安得海違背祖制,擅出都門,罪在不赦,飭丁寶楨捕拿正法為是。
慈安太:既如此,飭軍機處擬旨,頒發山東。
(恭王擬好,令太監取過筆硯,寫了數行,慈安太后用過御印,恭王取出,即交
(原人帶回。)
(丁撫台接了密諭,飭總兵王正起率兵往捕,馳至太安,方趕上坐船,王總兵喝
(令住船。)
(水手毫不在意,以為不是叫他住船,仍順風行船。)
(王總兵即在河邊,僱了民船,飛棹趕上,一齊跳入安得海船中。)
(安得海聞知,大喝道)
王總兵:哪裡來的強盜,敢入我船?
王總兵:奉旨拿安得海。
慈安太:(安得海大笑道)我奉旨南下督辦龍衣,並沒犯法,何故拿我?你有什麼廷寄?
王總兵:聖旨也有假的麼?
(便令兵士鎖拿。)
王總兵:(安得海發怒道)當今皇上也不敢拿我,你要尋死不成?
(兵士被喝,不敢動手。)
(王總兵兩目圓睜,親自動手,先揮去他的藍翎大帽,然後將安得海扯倒,令兵
(士把他鎖住。)
(兵士見主將動手,遂一齊動手,將他捆住。)
(船上之人全行拿下,水手即時放回。)
(丁撫台正候消息,過兩日,王總兵已將安得海解到,立即在見,談了數言,即
(傳令兩旁出坐大堂。)
(兵士帶上安得海。)
王總兵:(安得海仍然大言不慚)丁寶楨,你安老爺從不犯法,你真是混帳!
(丁撫台也不與駁辯,離座將密諭宣讀,至「就地正法」四字,安得海才有些懼
(怕,心中總疑沒有此事。)
(安得海央求丁撫台代為轉奏。)
王總兵:(丁撫台道)聖旨已說明,毋庸再請。
(遂傳令綁出,將安得海首級斬了,其餘人犯全行收禁,請旨定奪。)
(旨下,令將隨從太監一齊絞死,其餘男女戍的戍,放的放,當時發落停當。)
(慈禧太后這些事一毫不知,至案情了結,方傳到李蓮英耳中,轉告慈禧。)
(慈禧心中只恨慈安太后不曾商議,欲窮水落右出。)
(經蓮英解勸,方才息怒。)
(蓮英遂補安得海缺,寵幸亦如安得海。)
(光陰似箭,又過一年。)
(天津地方又鬧一宗教案,經曾國藩和平解決,把起事的人正法十餘名,方免交
(戰釁。)
(不料了一事,又生一事。)
(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客張汶祥刺死,凶信到京,朝旨又調曾國藩復督兩江。)
(曾帥謝恩退出,於同治九年十月出京,沿途無事,至江寧接篆後,辦理刺馬案
(件。)
(清廷以江督被刺,事關重大,並命欽差鄭敦謹南下,會同審問。)
(令將各隊排列整齊,威嚴赫赫。)
(曾候同鄭欽差同升公座,兩旁兵役推張汶祥上堂,當面會訊。)
(曾、鄭二公先用威嚇,後用刑訊。)
(張汶祥毫無實供,只說刺死馬新貽可以泄忿,大事已了,願即受刑。)
(曾候問他何人主使,汶祥大呼道)
慈安太:要刺馬新貽是我,要殺馬新貽也是我,好漢做事一身當,憑你處治便了。
(鄭欽差百般誘騙,終無實供。)
(再訊問,他說)
王總兵:主使的人就是你。
(弄得曾、鄭二公無法可施。)
(只得奏稱該犯實無主使,應處極刑。)
(朝旨准奏。)
308**時間: 地點:
(且說同治帝自即位以來,忽忽的是十年了,年紀已十七歲,在百姓人家,將要
(授室,何況早天子至尊。)
(滿蒙王公家有幾個待字的女兒,哪個不想嫁入宮中,做個淑房貴戚。)
(慈禧太后也只有這個兒子,也想擇一佳婦,成就一對佳偶。)
(自同治八年起,就著禮、工二部預備大婚典禮,直至十年冬月,方才挑選幾個
(淑媛:一個是崇綺的女兒;一個是鳳秀的女兒,是富蔡氏:一個是崇齡的女兒
(,是赫舍裡氏;一個是賽尚阿的女兒,是阿魯特氏。)
(這幾個女子,才貌皆差不多。)
(慈禧太后已經選定,遂與慈安太后商量。)
慈安太:女子以德為主,才貌次之,未知四女中哪個德性好,堪為中宮。
慈禧太:聞四女中崇綺的女年紀最大,今年十九歲;鳳女年最少,今年才十四歲,太年輕
了。
慈安太:皇后母儀天下,還是年長的好,年長也老成些。
慈禧太:鳳女雖年輕,聞她很賢淑。
慈安太:皇后冊定妃嬪,也不可少,這等女孩子,均選作妃嬪便了。
慈禧太:且傳恭王奕沂進宮,叫他一酌。
(慈安點頭,即命太監去召恭王。)
(恭王入宮,行禮畢,慈禧就說立后的事情,恭王也主張年長,名正言順,慈禧
(不得不從。)
(遂於次日降旨,著欽天監擇吉,於同治十一年九月舉行大婚禮。)
(正擬籌備,忽接兩江巡撫奏報,江督曾國藩出缺。)
(恭王吃了一驚,即忙入奏,兩宮太后甚為歎息。)
(命同治輟朝三日,即下諭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諡文正,並於湖南、江
(蘇兩省建祠祀享,將生平政績宣付史館,著伊子紀澤承襲等侯爵,長孫等均賞
(給有差。)
(曾侯既出缺,兩江督席著李鴻章繼任。)
309**時間: 地點:
(卻說同治帝大婚,已屆吉期。)
(至九月十二日甲午,先遣官祭告天地太廟。)
(次日乙未,同治帝御太和殿,視皇后國寶,欽差正副使奉冊詣皇后邸,冊封魯
(特氏為皇后;又欽差正副使至三女子邸,冊封為貴妃。)
(又次日,飭正副使及太監奉鸞輿至皇后邸,導引皇后入宮,行合巹禮。)
(此等大婚,非常熱鬧,自不必說。)
(越日丁酉,皇上率皇后詣壽皇殿行禮,並兩宮太后前行禮。)
(禮畢,上御乾清官,各貴妃等由皇后帶領朝賀。)
(又越日,上兩宮徽號,並受群臣朝賀。)
(隔了數天,內閣傳出上諭一道,因皇上已冊立中宮,兩宮太后意欲息肩,遂倡
(議歸政,著欽天監擇吉,於同治十二年正月舉行。)
(皇上既親政,即將日期頒布各省。)
(忽接雲南捷報,雲貴總督在任病故。)
(朝旨以前撫劉岳昭升任,與巡撫岑毓英商議,合剿回匪。)
(劉督坐守省城,岑撫出省剿辦,令馬如龍招撫倒酋等眾,協攻杜文秀。)
(文秀窮蹙勢孤,自知不免,遂服毒自盡。)
(酋官楊榮、蔡廷棟被岑軍擒住,一齊磔死,捷報雲南肅清。)
(同治帝初親政,就有陝甘總督左宗棠收降匪首董福祥,迭複名城,逐陝倒,擒
(甘回,表奏肅清。)
(旨下,賞左宗棠一等輕車都尉。)
(同洽帝非常快樂,心中就是與慈禧太后意見不合。)
(但慈禧太后既撤簾歸政,意思總想干預國政,凡有軍國大事,先著內監探聽明
(白,後問同治帝,望他和盤托出。)
(同治帝不獨不盡言,反要隱蹣,就此有些不悅。)
(有時把皇后傳進宮去,叫她勸說。)
(哪知皇后少年夫妻,與帝意旨相同,竟把太后話全行說出,同治帝越加煩惱。
()
(太后又怨起皇后來,視若同仇。)
(有兩個內監,慫慂同治帝飭造圓明園,正中同抬下懷,遂批准奏。)
(旨下,飭總管飭日興工,恭王奕講留心大局,因財政支絀,遂進諫阻止,絮絮
(叨叨。)
(同治大怒,退入內去了。)
(適恭王子載澂進見,同治怒未消,遂不見。)
(載澂莫明其故,無心說了「帝擺架子」一句,被內監奏明,同治格外大怒,立
(傳軍機大臣文祥入見,著他擬旨)
王大臣:恭王父子無禮,著即賜死。
王大臣:(文祥跪下求免,同治笑道)你們是一黨,縱不賜死,著革職便了。
(文祥擬旨呈閱畢,遂至舉王邸密報。)
(恭王心慌,邀知己商議。)
(密報慈禧太后,太后將草諭收起,留中不發。)
(後同治登殿,恭王侍班仍服前職,被同治看見,立召文祥入內,文祥均推在西
(太后身上。)
(同治斥罵一頓,隨提硃筆寫數行,令內侍張掛。)
(恭王、文祥二人見皇上如此,即入宮見西太后哭奏;太后安慰二番,即召帝入
(內嚴訓,令還恭王原職。)
(同治只得命內閣再降旨,復恭王爵。)
310**時間: 地點:
(自此以後,每日怏怏。)
(內監文喜、寶柱二人,欲替主上分憂,想出一法,導同治帝微行。)
(京城南一帶,皆是娟家居所,同治帝聽了內監的話,微服出遊。)
(瞞著太后,每日花天酒地,秦樓楚館,雖有忠言,不能入耳。)
(太后雖知,也無可如何,只得把朝中大事,著恭王及王大臣等格外勤勞。)
(同治帝越加放蕩,不想樂極生悲,竟受了淫毒。)
(及到十月、連頭面皆有,宮中傳說皇上生天花,其實是楊梅。)
(御醫不識病原,將敷衍藥搪塞,越過越重,竟致不起。)
(於十二月初五日,竟崩於養心殿。)
(同治帝既崩,立傳親王、郡王、貝於、貝勒、王大臣等入見。)
(各王入宮,見太后狀態與往日不同,亦不敢問。)
太 后:皇上駕崩了,聞皇后雖有孕,不知何時誕生,亦不知是男是女,
恭 王:皇后誕生之期,想亦不遠,不如秘不發喪,如生於自當立嗣,倘生女再議立新君
。
慈禧太:國不可一日無君,何能長守秘密?一經發覺,反搖動國本。
王大臣:(軍機大臣李鴻章等跪奏道)太后明見,臣等佩服。
(兩官太后遂議立醇王奕子載湉入嗣文宗,繼承大統,尊諡同治為穆宗,改元光
(緒,即以明年為光緒元年,是為德宗。)
(皇后阿魯特氏心中淒楚,自不待言。)
(又兼慈禧太后待他惡毒,心中一想:縱然生子,也屬無益,不如尋個自盡,倒
(還完全名節。)
(遂見父崇綺一面,與他訣別。)
(次日,宮中即傳出皇后凶信。)
(宮中治喪,同治帝還照舊例;皇后喪事,卻草草了事,不過加了『孝哲』二字
(諡法。)
(至光緒四年,葬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於惠陵,同治事情至此已了。)
(時左宗棠已平回亂斑師,現在朝中,聞崇厚使俄,受俄人百般要索,訂了十八
(條約章,簽訂了押,咨報總理衙門。)
(王大臣等見了報章,總說俄國不是,遂奏聞兩宮太后,都要調兵與俄開戰。)
(有的說崇使誅戮,即可嚇倒俄人。)
(兩宮皿眾臣紛議,即將原報批駁,一面將崇厚拿問,一面問左宗棠和戰情形。
()
(宗棠遂上一表,太后照准:即著世襲勇毅侯曾紀澤使俄改約,並整頓海防,著
(北洋大臣李鴻章預備戰艦,飭彭玉麟操練長江水師,起用一班舊將。)
(俄國亦派軍艦游弋海上,險些開仗。)
(幸虧曾襲侯多謀能言,反覆辯難,俄使總執前約,不能解決。)
(適值俄皇被刺,新主登基,俄使不敢再執前約。)
(重行開談,另改前約七條,方才妥拾,簽字畫押,時已光緒七年。)
(惟新疆西北邊境,一時不能盡歸中國。)
(沿江海一帶,照常戒嚴,改新疆為行省,各方告平,依然太平世界。)
(不料宮中傳出凶信,說慈安太后無故驟崩,王大臣等甚為驚訝,亦未聞太后有
(病,忽然崩逝,令人不測。)
(王大臣等又不敢多嘴,只得照例辦喪,將慈安太后合葬東陵,加諡孝貞。)
(葬畢,忽東方朝鮮國又出一場禍亂,險些釀成中日交涉。)
(原來朝鮮是中國屬國,國王李熙係由旁支入嗣,封生父李應昰為大院君,主持
(國政,拒絕日本通商。)
(李熙年長,親裁大政,大院君退處無權,王妃閔氏才貌兼全,為李熙所寵,閔
(族中仗王妃勢,反大院君所為,開通口岸,與日本通商。)
(一班守舊派。)
(見閔族勢橫,請大院君出頭,與閔族反對。)
(光緒八年,值朝鮮兵缺餉,軍士嘩變,守舊派趁勢作亂,闖進京城,把朝中大
(臣殺死幾個,又殺入王宮,尋奉閔妃。)
(閔妃知風逃避。)
(遂率眾至日本使館,殺死日本官數人。)
(時報傳至中國,署直督張樹聲急調提督吳長慶,率軍入朝鮮。)
(長慶多才,謊稱來助大院君。)
(院君信以為真,遂至清營會議,被長慶拿住。)
(所有黨羽均被長慶拿住,押解天津,按律正法。)
(及日本兵到,朝鮮事已被長慶平了,遂按兵住了,索償人命銀。)
(長慶又居中調停,令朝鮮賠款了事。)
(日本遂在朝鮮開埠駐兵,國王只得遵循。)
(中國亦駐兵朝鮮京城。)
(大院君到津後,由直督請旨發落。)
(朝鮮事方了,不料又有中法開釁戰端。)
(中法交涉,起自越南。)
(咸、同間,越南國屢受兵,皆是割地,請和訂約了案。)
(法人貪心不足,得步進尺。)
(越兩年,法人又起兵釁,說越南虐待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