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 至 第一五〇
141**時間: 地點:
(少時常苦病,父欲度為僧,蓋元朝所重惟僧也。)
(歲甲申,泗州大疫,父母兄及幼弟俱死,貧不能殮,藁葬之。)
(仲與太祖舁至山麓,索斷,仲還取索,留太祖守之。)
(忽雷雨大作,太祖避村寺中,比曉往視,土已起成高壟。)
(地故屬鄉人劉繼祖地,繼祖異之,遂以地歸焉。)
(尋仲又死,太祖年十七,乃入皇覺寺為僧。)
(逾月,僧乏食,太祖乃游江淮,崎嶇三載,仍歸寺中。)
(時元政不綱,四方兵起。)
(壬辰年,有定遠人郭子興起兵據濠州。)
(太祖欲避兵,詣伽藍神卜茭:問避去,不吉;問守舊,不吉。)
太 祖:(因祝曰)豈欲子倡義耶?
(大吉。)
(以閏三月朔入濠州,見子興,子興奇之,以養女馬氏妻焉,即高後也。)
(太祖在甥館,有救天下安生民之志,乃糾合義旅,自是威名日著,豪傑景從,
(徐達、湯和等率先歸附。)
(時趙均用、彭早住為元脫脫所敗,奔濠州,郭子興屈己下之,反為所制。)
(彭、趙御下無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屬他將還之,而獨與徐達、湯和、吳良、吳
(禎、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
(鄭遇春、郭英、郭興、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銓、周德
(興等二十四人,南略定遠。)
(定遠張家堡,有民兵,號驢牌塞者,太祖誘執其帥,於是營兵焚舊壘悉降,得
(壯士三千人。)
(又招降奏把頭八百餘人。)
(定遠繆大亨以義兵二萬屯橫澗山,太祖命花雲夜襲破之。)
(亨舉眾降,軍聲大振。)
(定遠人馮國用與弟國勝,率眾歸附。)
(上奇之,因問大計。)
太 祖:(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願先拔金陵定鼎,然後掃除群寇,救生
民於水火,勿貪子女玉帛,倡仁義以收人心,天下不難定也。
(上悅,留居帷幄。)
(兄子朱文正、姊子李文忠來歸。)
(文忠年十二,上命高後養以為子,又養定遠人沐英為子。)
(太祖克滁州,迎郭子興,立為滁陽王。)
(滁陽王二子,惡上威名,阻置毒酒中,邀太祖飲。)
(太祖已覺,姑應諾,即與偕行,二子喜其墮馬計,迨至中途,遽躍而起,仰天
(各有所見,少頃,即勒馬轉。)
諸 將:(因罵二子曰)我何負爾,適空中神言,爾以酒毒我。
(二子股栗謝去,自是不敢萌害意。)
諸 將:(明有鐵冠道人者,姓張名中,精數學,能知未來事,來謁上曰)明公龍瞳鳳月
,天地相朝,附骨插鬢,聲音洪亮,貴不可言,應在千日之內。
(後果然。)
(胡大海、鄧愈、常遇春、李善長等來歸-,軍勢益振。)
(太祖克和陽,諸將多虜人婦女,太祖命縱還之,民大悅服。)
(滁陽王卒,太祖乃統其軍。)
(滁陽王起壬辰,終乙未三月,凡四年。)
(太祖駐和陽既久,欲東渡江,取金陵,患無舟楫。)
(適巢縣人廖永安與弟永忠,及俞廷玉與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等,各聚眾
(泊舟巢湖,運結為水寨,以殲寇盜。)
(聞義率舟師來降,上大喜,親至巢湖慰安之,率諸將渡江。)
(時北風順,舳艫齊發,舉帆,頃刻達牛渚。)
(元兵陣於彩石,常遇春奮戈先登,元兵敗走,遂拔彩石。)
(乘勝逕取太平路,遂率眾進取金陵。)
(元將陳野先降而復叛,被殺。)
(野先之子陳兆先,戰敗被擒,復以眾降,太祖復用之。)
(太祖剋金陵,元御史大夫福壽戰死。)
(太祖入城,諭父老曰)
太 祖:我來為民除亂耳,凡舊政有不便者,盡除之。
(民大悅服,太祖發兵取鎮江,克之,命鄧愈等將兵取廣德路。)
(諸將奉太祖為吳國公。)
(上克寧國,擒元將朱亮祖。)
(亮祖驍勇,初降復叛,至是再降,上復釋而用之。)
(遣諸將取江陰、徽州、池州,皆下之。)
(又取揚州,以康茂才為營田使,諭之)
諭 之:理財之道,莫先於農,務在蓄泄得宜,始得多收糧足。若所至擾民,便非付任之
意。
(立領民兵萬戶府,其法精選民間武勇,編輯為伍,農時則耕,閒時練習,有事
(則用之。)
(事平,有功者升賞,無功者令還為民。)
(太祖兵取婺州,召儒士進講經筵,興學校。)
(上欲遂取浙東諸郡,召諸將諭之曰)
諸 將:師旅之行,勢如烈火,為將者能以不殺為心,非惟國家之利,在己亦蒙其福。
(上遣徐達等屢敗張士誠兵,方國珍以溫、台、慶、元降,而據地如故。)
(太祖兵取處州,遣使征青田劉基、浦江宋濂、龍泉章溢、麗水葉琛。)
上 皇:我為天下屈四先生。
(咨以時事,甚見尊禮。)
上 皇:(基明於天文、兵法,嘗游西湖,有異雲起西北,諸同游者,皆以為慶雲,欲賦
(詩,基獨縱飲不顧)此天子氣也,應在金陵,十年後有王者起,我當輔之。
(時杭城猶全盛,眾大駭以為狂。)
(至是陳時務十八策,上嘉納之。)
(陳友諒攻陷太平,知府許瑗死之,守備花雲被縛。)
(雲奮起,縛盡絕,奪守者刀,連殺五六人。)
(友亮軍射殺之,其妻郜氏亦赴水死。)
(侍兒孫氏抱雲三歲兒逃,遇漢軍奪舟,孫氏及兒投之江,偶拊斷木,入蘆渚中
(,渚有蓮實,孫氏取啖兒,凡七日不死。)
(忽逢雷老,與偕行,始達上所。)
(孫氏抱兒泣拜。)
上 皇:(上亦泣,置兒於膝曰)此將種也。
(命賜雷老衣,忽不見,一時驚為神異。)
(陳友諒既篡其主徐壽輝稱帝,國號漢,聲言東下,建康震動,或欲降,或欲奔
(,據鍾山。)
(獨劉基請擊之,上深然之。)
(時友諒遣人約士誠,同侵建康,上恐二寇合,則不能支,欲速其來。)
上 皇:(乃召康茂才曰)汝與友諒有舊,宜作書偽降,招其速來。
(茂才依計行,友諒果信而進兵,上伏兵奮擊,大敗之。)
(遂乘勝拔江州,及蘄、黃等郡,友諒奔武昌。)
(方國珍以金玉飾馬鞍來獻,上曰)
上 皇:吾所需者,文武才能,所用者,布帛菽粟,寶玩非所好也。
(卻之。)
(漢江西行省胡廷瑞守南昌,遣使約降,請無分散其部曲若干事,上初有難意。
()
(劉基自後踹其所坐胡牀,上悟,許之,廷瑞遂降。)
(上命朱文正守南昌。)
(陳友諒憤其疆域日促,作大戰艦,悉其兵,號六十萬。)
(空國而來,乘江漲,直抵南昌,圍其城。)
(朱文正、鄧愈督後死守,遣千戶張子明赴建康告急。)
(太祖親帥舟師二十萬,進次湖口。)
(友諒聞之,即解圍東出,與太祖遇於鄱陽湖之康郎山。)
(友諒聯舟縱戰,望之如山,太祖軍舟小,怯於仰攻,往往退縮。)
太 祖:(郭興曰)彼舟如此,大小不敵,非火攻不可。
(上然之。)
142**時間: 地點:
(明日,東北風起,上令諸將乘風縱火,焚其水寨舟數百艘。)
(友諒弟友仁、友貴及其平章陳普略,皆焚死。)
143**時間: 地點:
(明日復聯舟大戰,敵兵大敗,友諒斂舟自守,不敢戰。)
(相持三日,友諒計窮,冒死突出,將奔武昌。)
(上麾諸將邀擊之,友諒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
(其將張定邊,乘夜以小舟載友諒屍及其子理,逕趨武昌,復立陳理為帝。)
(初,鄱陽之戰,上亦屢濱於危。)
144**時間: 地點:
(一日,被圍莫解,指揮韓成,服上冠袍,對敵眾投水中,圍稍解,救至得免。
()
(又一日,太祖方與友諒鏖戰,劉基忽躍起大呼曰)
太 祖:難星過,急更舟。
(上急更之,舊舟已為敵眾炮碎矣。)
(甲辰正月,上即吳王位,命有司先立宗廟社稷,定文武科取士之法。)
(命有司訪求古今書籍,以備閱。)
(陳理既還武昌,太祖復進兵圍之,遣其降將羅復仁入城諭之。)
(理遂銜璧肉袒,率張定邊等降。)
(上憐之,慰諭友諒父母,凡府庫儲蓄,令理自取,妻子資裝,皆俾自隨。)
(封理為歸德侯。)
(城中饑困,命給粟賑之。)
(於是湖廣、江西悉平。)
(時張士誠自立為吳王於平江,治宮室,立官屬。)
(士誠委政於弟士信,士信惟務酒色荒淫,復委政於王敬夫、蔡彥夫、葉德新三
(人,皆謅佞奸邪,惟事蒙蔽。)
三 人:(時為之謠曰)丞相做事業,專用王蔡葉,一朝西風起,乾癟。
(上乃以徐達為大將、常遇春副之,帥師二十萬伐吳。)
三 人:(師將發,上問諸將曰)此行用師孰先?
太 祖:(常遇春曰)惟有直搗姑蘇耳!
上 皇:不然,士誠起鹽販,與張天騏、潘原明等相為手足,苟士誠窮蹙,若天騏出湖州
,原明出杭州,內外夾攻,何以取勝?莫若先攻湖州,使彼疲於奔命,羽翼既除
,然後移兵姑蘇,庶幾萬全。
(諸將敬服。)
(師至湖州,張士誠發兵來援,達等大敗之,守將李伯升、張天騏舉城降。)
(李文忠師下浙江,杭州守將潘原明遣使詣軍門降。)
(徐達會諸將進逼姑蘇,士誠引兵來拒,大戰於尹山橋,敗之。)
(又敗之於鮎魚口,遂進圍城,築長圍以困之,城中大震。)
(士誠被圍既久,欲突圍出,以城左陣嚴,不敢犯,轉至磐門,欲奔常遇春營。
()
(遇春先命驍將王弼;馳鐵騎往擊之,敵少卻。)
(遇春率眾乘之,敵大敗,溺死於沙盆潭者甚眾。)
(士誠馬驚,亦墮水,幾不救,肩輿入城。)
(逾三日,士信方在城樓上督戰,忽飛炮碎其首而死。)
(徐達督將士破葑門,常遇春破閶門,晡時,士誠兵大潰,諸將遂蟻附登城。)
諸 將:(士誠謂其妻劉氏曰)我敗且死矣,若曹奈何?
上 皇:(劉氏曰)君勿憂,妾必不負君。
(乃積薪齊雲樓下,驅其群妾侍女登樓,縱火焚之。)
(劉氏乃自縊死。)
(日暮,士誠距戶自經,舊將李伯升決戶抱解之,乃以舊盾舁至舟中,送建康。
()
(上欲堡全之,士誠竟自縊死。)
(改平江曰蘇州府,浙西吳會皆平。)
(乃遣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率甲二十五萬,北定中原。)
(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副之,由江西南取閩。)
(命楊璟為主帥,周德興等副之,率荊湘之眾,以取廣西。)
(命湯和等帥師討方國珍遁入海島。)
(上復命廖永忠帥師,自海道討之。)
(國珍惶懼,遂與弟國珉等率家屬降,浙東悉平。)
(上遂命湯和、廖永忠等助取閩。)
(李善長等奉表勸進。)
上 皇:恐德薄不足以當尊。
(善長等固請,乃從之。)
(洪武元年,戊申正月,上即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
(追尊四代祖考妣皆為帝後,立妃馬氏為皇后。)
上 皇:(上初渡江時,後謂上曰)今豪傑並爭,雖未知天命所在,然以妾觀之,惟以不
殺人為本,人心所歸,即天命之所在。
(上深然之。)
(又嘗於倉卒中,寧自忍饑餓,懷糗餌以食上。)
(又上為郭氏所疑,後於內消釋寬解之,得免於難。)
(上甚賢之。)
(立世子標為皇太子,以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
(自壬辰投軍,至即位,凡十七年,而帝業成矣。)
(定律令,頒戊申歷。)
(上所居新宮,初建時,上命去其雕琢奇麗者,制皆樸素,命書古人行事,可為
(法為戒者於壁,又命書《大學衍義》於兩廡。)
(詔衣冠悉如唐制,而稍更之,定郊社稷宗廟之禮。)
(定衛所官軍及將帥領兵之法:凡有事出征,則詔總兵官佩將印領之;既還,則
(上將印,官兵各回本衛,大將軍身還第。)
(禁宦官不得預政典兵,讀書識字。)
145**時間: 地點:
(卻說湯和、廖永忠等助取閩,進兵延平,遣使諭元福州平章陳友定使降。)
(友定不從。)
(和等進攻福州,元參政文殊海牙以城降,執陳友定,械送京師。)
(胡廷瑞等進兵克興化,元汀州路守將陳國珍納款,於是郡縣相繼降附,福建悉
(平。)
(命廖永忠為征南將軍,朱亮祖副之,由海道以取廣東。)
(俟廣東既定,即移師助取廣西,斬元尚書普顏帖木兒等,諸州縣相繼降,進攻
(平樂府。)
(楊璟等克全州,引兵攻靖江,元平章也兒吉尼督眾堅守。)
(朱亮祖等亦自平樂來會,攻城益急,也兒吉尼倉皇出走,追執之。)
(廖永忠等兵次南寧,元千戶宋真執其守將平章咬住等以降,廣西悉平。)
(徐達等出師北伐,既平山東、河南,率師至通州,元主北遁。)
(元都既平,徐達、常遇春等進取山西路,適湯和、楊璟等南征還,上命湯和楊
(璟俱為偏將軍,引兵助徐達等進取山西,又調副將軍馮勝帥師由河南進征山西
(,所過郡縣多降。)
(時擴廓帖木兒以元主命,率師出太原取道保安逕,由居庸關進攻北平。)
(徐達等乘虛進兵,直取太原。)
(擴廓帖木兒聞之,還兵來救,其鋒甚銳。)
(傅友德、薛顯率敢死士擊卻之。)
(敵軍營於城西,廓英、常遇春請夜卻之,會擴廓將豁鼻馬潛,使人約降,請為
(內應。)
(達大喜,遂與訂期,乘夜襲之,內外夾攻,敵兵大亂。)
(擴廓帖木兒聞變倉卒,跣一足急逾帳後,從十八騎遁去,遂克太原。)
(其猗氏平陽等處皆降。)
(徐達克河中府,遂會諸將取陝西,造浮橋,攻西安府。)
(元平章王武率官屬軍民降。)
(達遂遣馮勝,進取鳳翔,李思齊率所部奔臨洮。)
(徐達進兵隴州、秦州及鞏昌,乃遣馮勝統兵進逼臨洮。)
(李思齊窮迫,遂舉城降。)
(大軍圍慶陽,王保保率兵來援,為明師所扼,不得至,慶陽城破,張良臣投井
(中,引出斬之。)
(慶陽平,並下平涼,王保保賀宗哲皆北遁,陝西悉平。)
(徐達等班師還京師。)
(上封子九人為王,大封功臣,為公侯伯有差,死者肖像祀之。)
(置六部官,以分理庶務。)
(放元宮人,旁求隱逸及孝弟力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
(建大本堂,命取古今圖籍充其中,延儒臣教授太子諸王。)
(以孔希學襲封衍聖公,孔希大為曲阜縣知縣。)
(親耕借田,免輸天下各處田租。)
146**時間: 地點:
(未幾,又統免天下田租。)
(命皇后親蠶。)
(命翰林為文,無事浮藻。)
(禁四六文辭。)
(詔天下郡縣皆立學。)
(群臣親老者許歸養。)
(天下大定,惟偽夏主明升。)
(尚據巴蜀。)
(洪武四年正月,上命湯和為征西將軍,同楊璟、廖永忠、周德興、曹良臣等,
(率舟師自荊湘,由瞿塘趨重慶;傅友德為征虜將軍,同顧時、陳德、汪興祖等
(,率騎自陝西,由秦隴趨成都。)
太 祖:(太祖密渝友德曰)蜀人聞吾西伐,必悉其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若出其不
意,直搗階、文,門戶既隳,腹心自潰。
(友德頓首受命。)
(傅友德進兵,揚言出金牛直搗階、文。)
(連戰克階、文、綿、漢四州。)
(廖永忠乃與湯和分道並進,約會重慶府。)
(永忠師行,沿江州縣望風奔附,乘勝抵重慶。)
(明升君臣大懼。)
(其臣劉仁勸升奔成都。)
太 祖:(母彭氏曰)事勢如此,縱往成都,不過延命旦夕,何益?不如降也。
(升遂面縛銜璧奉表降。)
(蜀地悉平。)
(明升至京師,上封為歸義侯。)
(遣使祭歷代帝王陵寢。)
(置通政使,禁奏事,不許關白中書。)
(縱苑中禽獸,惟以虎縛送光祿寺。)
(禁僧道閒遊,無度牒者,不許越境。)
(每縣只許存寺觀一所,月具結,男女非年過四十者,不許為僧尼。)
(定大明律法。)
(上欲相胡惟庸,劉基力言其不可,勿聽,竟相惟庸。)
(惟庸讒劉基,上奪劉基祿,基遂留京師。)
(胡惟庸欲謀亂,忌基,鴆殺之。)
(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謀逆,誑言所居井湧灃泉,邀上往觀。)
(乘輿將出,內侍雲奇知其謀,勒馬言狀,氣方勃舌,不能達意,上怒其不敬,
(左右撾捶亂下,奇垂斃,尚手指賊臣第,弗為痛縮。)
(上方悟,登城眺察,見惟庸第內兵甲伏屏帷間數匝。)
(上亟返。)
(遣兵圍其第,罪人一一就縛,悉誅之。)
(上召雲奇,死矣,深悼之,追封右少監,賜葬鍾山。)
(胡惟庸辭連李善長,上赦之。)
(宋濂、孫宋慎,坐黨逆被刑,籍其家,械濂至京師。)
(上怒,欲誅之。)
上 皇:(皇后諫曰)宋濂親教太子、諸王書,豈若是恝?況濂致仕家居,必不知。
(上乃使宋慎茂州安置,至夔州卒。)
(胡惟庸死,上乃思劉基,以基孫封為誠意伯。)
(時天下已定,惟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據雲南,殺信使。)
(十四年九月,上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蘭玉、西平侯沐英為副將
(軍,帥師三十萬,以征雲南,上餞於龍江,授以成算,旌旗蔽江而上。)
(友德至湖廣,分遣都督郭英等帥兵五萬,由四川趨烏撒。)
(友德等帥大兵,由辰沅趨貴州。)
(友德等師至普安,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遣平章達裡麻,將精兵十餘萬,屯曲
(靖,以拒明師。)
(而兵方到,友德倍道疾趨,出其不意,逕至曲靖,忽大霧四塞,衝霧而行,阻
(水已臨白石江矣。)
(頃之霧霽,達裡麻望見大驚。)
上 皇:(友德欲濟,沐英曰)不可。
(乃整軍臨流欲濟,潛遣數十百人從下流渡,出其後,於山谷間鳴金鼓樹旗幟,
(為疑軍,達裡麻急撒眾御之,沐英乃拔劍督師濟江。)
(元陣動,明師奮擊,大破之,生擒達裡麻,遂平曲靖。)
(友德分遣蘭玉、沐英帥師趨雲南,而自以眾數萬向烏撒,為郭英等聲援。)
(把匝刺瓦爾密聞達裡麻敗,棄城走,驅妻子俱赴滇池而死。)
(蘭玉、沐英等師至雲南,元右丞觀音保出降,雲南平。)
(自出師至平雲南,僅百餘日。)
(雲南平後,上召傅友德班師,沐英留鎮雲南。)
(沐英,定遠人,上初起兵時,養以為子,故命之留守。)
(命天下朝覲官,各舉所知一人。)
(遣使求經明行修之士。)
(江夏秀士曾泰,有學行,上以為戶部尚書。)
(皇后馬氏崩。)
(後性恭儉寬仁,每勸上積德,不可枉殺人,上甚賢之。)
(及崩,上終身不立後。)
(詔選高僧,分侍諸王。)
(有僧道衍者,姓姚,名廣孝,蘇州人。)
(幼出家,改名道衍,字斯道,好讀書,工詩文,遇異人傅信。)
(能預知人休咎。)
上 皇:(文皇在燕邸,廣孝自請於燕王曰)殿下若能用臣,臣當奉白帽子與大王戴。
(至是燕王自求廣孝於上,許之。)
(遣御史錄囚於諸省。)
(頒行科舉成式。)
(定生員巾服之制,上親視,必求典雅,凡三易其制,始定斕衫。)
(詔公侯各還鄉,賜賚有差。)
(時帝大殺京民之怨逆者,李善長請免其戚數人,上大怒,遂賜死。)
(上命大將軍蘭玉征沙漠,蘭玉深入,至捕魚兒海,偵知元主營在海東八十里,
(遂乘風沙,直薄其營。)
(元主驚遁,玉追千餘里,不及而還。)
(獲元主次子地保奴及后妃公主一百三十餘人。)
(又獲吳王朵兒只等將相官校三十人,男女七萬,馬駝五萬。)
(上大悅,下璽書褒之。)
(玉姦淫元主妃,秋七月師還,上聞其事,切責之。)
(二十五年,皇太子標崩,諡曰懿文太子,甚有賢行。)
(及崩,以嫡孫允枚為皇太孫。)
(涼國公蘭玉恃功橫暴,以上數裁抑之,乃聚甲士家奴,伏甲將為變。)
(事覺,磔玉於市,夷其族。)
(一時公侯大吏以至偏裨將卒,坐黨論死者二萬餘人,並前胡惟庸黨,前後所誅
(共四萬餘人。)
(又帝因元宵燈謎畫一婦人,手懷西瓜,乘馬,而馬後腳甚大。)
上 皇:彼以皇后為戲謔,蓋言淮西婦,馬後腳大也。
(乃大殺京民之不守本分者。)
(又嘗微行,遇一老嫗,呼帝為老頭兒,乃大殺京民之怨逆者。)
(二次所殺,又數萬人。)
(此外以疑似誅殺者甚眾。)
(嗚呼!亦慘矣哉!)
(帝聰明睿知,神武性成,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
(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度咸宜,近古以來,未之有也。)
(然性嚴明,果於誅殺,一時開國元勛鮮克令終,此則其所短也。)
(在位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帝崩,壽七十一歲。)
(太孫允枚即位,是為建文皇帝。)
(以遺詔,遣使諸王入臨。)
(上皇祖考諡曰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尊母呂氏為皇太后,追尊父懿文太子為興宗孝康皇帝。)
(詔行三年之喪,而不廢政事。)
(卓敬密秦裁抑宗藩,疏入不報。)
(於是燕、周、齊、湘、代、岷諸王,頗相煽動。)
(齊泰黃了澄首建削奪之義,齊泰欲先削燕,黃子澄請先削其黨。)
(乃命李景隆至河南,執周王橚及其世子妃嬪送京師,削爵為庶人,遷之雲南。
()
(燕王見周王被執,遂簡壯士為護衛,以鉤逃軍為名,致招異人術士。)
(浙江鄞人袁珙,善相術,道衍嘗游嵩山佛寺,遇珙,珙相之曰)
燕 王:寧磐胖和尚乃爾耶?目三角彯白,形如病虎,性必嗜殺,他日劉秉忠之流也。
(衍大喜,至是薦珙於燕王。)
(王使召之至燕,使人與飲於酒肆,王易服雜衛士中,亦入肆飲。)
上 皇:(珙一見即趨拜王前曰)殿下何自輕若是,殿下異日太平天子也。
(王大喜,館珙於道衍僧舍,熒惑守性。)
(四川岳池教諭程濟,通術數,上書言北方兵起,其在明年。)
(朝議以濟妄言,召入,將殺之。)
燕 王:(濟曰)陛下幸囚臣,至期無兵,殺臣未晚也。
(乃囚濟於獄。)
(燕王入朝,行皇道而入,登陛不拜。)
(監察御史曾鳳韶,劾王不敬。)
燕 王:(帝曰)至親勿問。
上 皇:(戶部侍郎舊敬密奏曰)燕王智慮絕人,酷類先帝,夫北平者,強乾之地,金、
元所由興也,宜徙封南昌,以絕禍本。
(上亦不聽。)
(燕王歸即稱疾,久之,遂稱疾篤。)
(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至京師,齊泰、徐輝祖請留之,
(徐增壽力保其無他。)
(上遣高熾等還,燕王大喜曰)
燕 王:天贊我也。
(上遣使執湘王柏,王怒,焚其宮室美人,己亦乘馬執弓,躍入火中而死。)
(又廢岷王梗、齊王榑、代王桂為庶人。)
(燕護衛百戶倪諒,上告燕官於諒周鐸等陰事,言欲為變,逮係至京,皆戮之。
()
(有詔責燕王,王乃佯狂稱疾,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
(或臥土壤,彌月不蘇。)
(張昺謝貴入問疾,王盛夏圍爐搖顫)
燕 王:寒甚。
(宮中亦杖而行,朝廷稍不以為意。)
燕 王:(燕府長史葛誠密告昺,貴日)殿下本無恙。公等勿懈防;恐一旦事不可測。
(貴等謀益急。)
(齊泰奏遣內官逮燕府官屬,又密敕北平都指揮使張信,使手執燕王。)
(信驚告其母,母曰)
燕 王:不可,若父嘗言王氣在燕分,王者不死,非汝所能執也。
(信乃往燕邸請見,召人,拜於牀下。)
(燕王佯為風疾,不能言。)
燕 王:(信曰)殿下無爾也,有事當以告臣。
(王稱疾益堅。)
燕 王:(信曰)王果無意乎?臣奉密敕在此,當就執。
(王始以誠告之。)
(疾召僧道衍與謀。)
(適簷瓦墮地而碎,王不懌。)
燕 王:(道衍曰)天欲殿下易黃瓦耳!
(王乃喜,遂與定謀。)
(時謝貴等集兵佈陣圍王城,又以木柵斷端禮門。)
(燕王急呼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等將八百人入衛。)
燕 王:彼軍滿城,而吾兵甚少,奈何!
上 皇:(朱能曰)先擒謝貴、張昺,餘無能為矣。
燕 王:是當以計取之。今奸臣遣內官來逮官屬,依所坐名收之。
(就令內官召貴、昺付之,將必入,入則縛之。)
147**時間: 地點:
(明日,燕王稱疾愈,御東殿,伏兵左右。)
(貴、昺不深慮,果入,為壯士所縛。)
(於是兩廡伏兵盡出,捽葛誠下殿,燕王擲杖起曰)
燕 王:我何病,為汝輩奸臣所逼耳。
(遂曳貴、昺、誠,皆斬之。)
(圍者驚相告,貴、昺兵皆潰散,遂據北平。)
太 祖:(以太祖祖訓有云)內有奸臣,許藩王起兵,以清君側之惡。
(因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去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
(號所起兵曰靖難,署官屬,以張玉、朱能、邱福為都指揮僉事。)
(燕王棣上書,請誅奸臣齊泰、黃子澄,詔削燕王屬籍。)
(燕王遣張玉降通州,破薊州,燕兵陷懷來,而開平、龍門、上谷、雲中守將,
(往往降附。)
(時帝方銳意文治,日與方孝孺等討論周官法度,以北兵為不足畏。)
(黃子澄謂北兵素強,不早御之,恐河北遂失。)
(乃以耿炳文佩大將軍印,以李堅、寧忠為左右副將,帥師三十六萬北伐。)
(又命安陸侯吳杰、江陰侯吳高等,帥師並進。)
(擢程濟為軍師,護諸將北行。)
(眾號百萬,數道並進,直搗北平。)
(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合給軍餉。)
諸 將:(帝誡諸將士曰)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乃不仁之極。爾將士務體此意,無使朕
負殺叔父之名。
(耿炳文至真定,率所部兵分營滹沱河南北。)
(徐凱率兵十萬駐河間,潘忠駐莫州,楊鬆帥先鋒九千人據雄縣。)
(燕王乘其中秋不備,親率兵破雄縣,楊鬆與麾下九千人皆戰死。)
(王度潘忠在莫州,引兵來救,乃伏兵橋側,匿水中。)
(既而忠等果至,王進兵迎擊,伏兵起,忠腹背受敵,趨橋不得,遂生擒忠。)
(王率師直趨真定,耿炳文部將張保迎降。)
(言耿炳文兵三十萬,先至者十三萬,分營滹沱河南北。)
(燕王以為率兵薄北岸,則南岸之眾渡河,擊之恐難取勝,乃厚撫張保遣歸,使
(言雄、莫敗狀。)
(令炳文並其軍。)
(保歸,詐言兵敗被執,竊馬逃歸。)
(因言燕兵旦夕且至,若河南兵移並北營,庶可並力禦敵。)
(炳文遽用保言,移其營。)
(燕王遣張玉、譚淵、馬雲、朱能等率兵奮擊。)
(王以奇兵出其背,循城夾擊,橫貫南陣,炳文大敗,奔入真定,斬殺幾五萬,
(溺死無算。)
(炳文素稱老將知兵,至是敗,帝有憂色,召群臣問計。)
燕 王:(黃子澄曰)勝負兵家常事。區區一隅,豈足以當天下之力。願調兵五十萬,四
面攻之。眾寡不敵,必成擒矣。
諸 將:孰堪將者?
燕 王:(子澄曰)李景隆文武全才也。
(帝然之。)
(親餞景隆於江滸,召耿炳文還京師。)
(李景隆乘傳至德州,收集耿炳文敗亡將卒,並調各路軍馬五十萬,進營於河間
(。)
(燕王聞之。)
燕 王:(呼景隆小字曰)李九江膏梁豎子耳,寡謀而驕,未嘗習兵,付以五十萬眾,是
自坑之也。
(乃謀出外以誘之。)
(初,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帝恐寧王與燕合,詔削寧王三護衛,燕王聞之喜曰)
燕 王:取大寧必矣。
(乃遣寧王書,告以窮蹙求解,而陰帥師趨大寧,駐師城外。)
(燕王單騎入城會寧王,執手大慟,言北平旦夕且破,非吾弟表奏,吾死矣。)
(寧王為草表謝,請赦其罪。)
(居數日,情好甚洽,燕王辭去。)
(寧王出餞郊外,伏兵起,遂擁寧王及妃妾、世子、寶貨還北平。)
(李景隆聞燕師攻大寧,遂帥師進攻北平。)
(都督瞿能奮勇,與其二子率精騎千餘,殺人張掖門,城幾破。)
(景隆忌其成功,使人止之。)
(於是城中守益堅,燕王以拔大寧之兵,還擊之。)
(城中兵亦出,內外夾攻,景隆不能支,遂敗。)
(走還德州。)
(黃子澄等匿不以聞,但云天寒,暫屯德州,俟明春大舉。)
(二年四月,景隆又自德州進兵,過河間,與郭英、吳杰等合軍六十萬,號百萬
(,次於白溝河,與靖難兵合戰,都督平安、瞿能父子率眾奮擊,矢石如雨,殺
(傷甚眾。)
(南軍飛矢如注,射燕王馬,馬三被槍,三易之,馬卻,阻於堤,幾為瞿能所及
(。)
(燕王急走登堤,佯麾鞭,若招後繼者。)
(景隆疑有伏,不敢上堤,會旋風忽起,折南軍大將旗,南軍大亂,崩聲如雷,
(瞿能父子力戰而死。)
(燕王因命每次風縱火,焚其諸營。)
(於是郭英等潰而西,景隆潰而南,被殺溺死者二十餘萬人。)
(靖難兵入德州,燕王帥師圍濟南,山東參政鐵鉉、統兵盛庸等悉力抗御,大挫
(燕兵。)
(燕王命決堤水灌城,城中大懼。)
燕 王:(鉉曰)無恐。
(乃詐令軍民出降,請燕王無帶多兵入城。)
(王大喜,許之,遂止灌。)
(鉉定計,伏以炮擊城。)
(城將破,鉉書高皇帝神牌懸城上,燕兵不敢擊。)
(燕兵圍濟南三月,不能破。)
(因勇士開門侯王入,懸鐵板伏城上,下之。)
(發太早中燕王馬首,王驚,易馬而馳。)
(王大怒,乃解去。)
(鐵鉉、盛庸等乘勢復德州,兵勢稍振。)
(上召李景隆還,以鐵鉉為兵部尚書,盛庸為平燕將軍,以御北軍。)
(熬王率兵至汶上,掠濟寧,盛庸、鐵鉉躡其後,營於東昌,燕兵向東昌,庸與
(鉉等背城而陣,具列火器毒弩以待。)
(燕軍至,即鼓噪前薄之,盡為火器所傷。)
(會平安兵至,與庸軍合,於是庸麾兵大戰。)
(燕王以精騎衝左翼,入中堅,庸軍圍燕王數重。)
(朱能率藩騎衝入,奮力死戰,翼熱王出。)
(張玉不知王出,突入陣救之,沒於陣。)
(庸軍乘勝擒斬萬餘人。)
(蒸兵大敗,遂北奔。)
(庸促兵追之,擊殺無算。)
(燕王獨以一騎殿後,追者數百人,諸將以奉帝詔,莫敢加刃。)
(適高煦領指揮華聚等至,擊退庸兵而去。)
(北平大震,僧道衍謂燕王曰)
諸 將:前固已言之,師行必克,但費兩日耳。兩日,昌字也,自此全勝矣。
(與朱能力勸復起兵前進。)
(燕王自撰文,祭陣亡將士張玉等,涕零如雨,自褫所服袍焚之,以衣亡者。)
(引兵而前。)
(盛庸及靖難兵大戰於夾河,忽東北風大起,塵埃障天,庸軍中昏暗,不辨咫尺
(。)
(燕兵大呼,乘風縱擊,庸軍大敗,踏踐死者無箅,遂還保德州。)
(燕王遣都指揮李遠燒南軍積聚。)
(遠等至濟寧,焚糧船數萬艘,糧數百里,軍資器械俱為煨燼。)
(德州糧餉遂艱,京師大震。)
(燕王棣發北平,決計直趨金陵,帥師南下,陷東阿,入沛縣。)
(平安等與燕兵戰於淝河,燕設伏以敗南軍。)
(安驍將火耳灰者、哈三帖木耳俱被擒。)
(平安退屯宿州。)
(燕兵陷蕭縣,總兵何福、都督平安等師屯靈璧。)
(上命徐輝祖帥師會何福等,與靖難兵大戰於齊眉山。)
(何福擊破燕軍,斬燕將陳文於陣。)
(平安轉戰而前,遇燕王於北阪。)
(王急,幾為安槊所及,安馬忽蹷,不得前。)
(燕番騎指揮王騏躍入陣,援燕王得脫。)
(南軍勇氣百倍,一時傳言靖難兵敗北歸。)
燕 王:(廷臣有曰)燕兵北矣,京師不可無兵。
(乃召徐輝祖還京。)
(何福孤軍無援,燕遣輕騎截南軍糧餉,何福下令,移營靈壁以就糧。)
(燕兵劫糧,平安等帥師救之。)
(為燕伏兵所敗。)
(何福、平安等入營堅守,燕兵圍之。)
(是夜,福下令,期明日聞炮三聲,即突圍出師,就糧於淮河。)
148**時間: 地點:
(明日未旦,燕軍攻靈壁營,燕王帥諸將先登,軍士蟻附而上:燕兵三震炮,福
(軍誤以為己炮,急趨門,門塞不得出,營中紛擾,燕兵急攻之,遂破其營。)
(何福遁走,平安被執,南軍勢益衰。)
(時駙馬都尉梅殷,尚高帝長公主,鎮守淮安,悉心防禦。)
(燕王來假道,殷拒之甚嚴。)
(燕王不得道,乃渡泅水,攻盛庸。)
(盛庸帥馬步兵數萬,戰艦數千,列營南岸。)
(燕王令舷舟編筏,揚旗鼓噪,若將渡者。)
(潛遣邱福、朱能、狗兒等西行二十里,以小舟潛渡出庸後,漸近庸營,連舉炮
(,南軍驚走。)
(庸股栗,不能上馬,遂單舸脫去。)
(燕兵盡得其戰艦,渡淮駐南岸,樊士信死之。)
(燕兵陷盱眙天長,進至揚州,守將崇剛、監察御史王彬死之。)
(燕兵至高郵,遂陷儀真。)
(詔天下勤王。)
(儀真既破,北舟往來江上,旗鼓蔽天。)
(燕王駐師江北,朝廷六卿大臣多為自全計,求出守城,都城空虛,遣使四出,
(徵兵勤王。)
(方孝孺請於帝,以呂太后命,遣慶城郡主如燕師議和,以割地分南北為請。)
(郡主,燕王從姊也。)
(燕王見郡主哭,郡主亦哭。)
燕 王:周齊二安在?
諸 將:(郡主言)周王召還,未復爵,齊王仍拘囚。
(燕王悲不自勝。)
(郡主徐申割地議,燕王)
燕 王:凡所以來,為奸臣耳。皇考所分吾地,且不能保,安望割也。為我謝天子,吾與
上至親,無他意,但得奸臣之後,謁孝陵,朝天,求復典章之舊,免諸王之罪,
即還北平,只奉藩輔。更為我語諸弟妹,吾幾不免,賴宗廟神靈,相見有日矣。
(郡主還,具言之。)
燕 王:(上出與方孝孺議,孝孺曰)長江天塹,但盡燒江北船,北師豈能飛渡耶!
(燕王兵至浦子口,盛庸諸將逆戰,敗之。)
(會高煦引北騎至,燕王大喜,撫煦背曰)
燕 王:勉之,世子多疾,事成,吾以汝為太子。
(於是煦殊死戰。)
(燕王帥精騎直衝庸陣,庸軍小卻。)
(帝遣都督僉事陳瑄,帥舟師往援盛庸,瑄乃降燕。)
(埴具舟至江上,來迎熱王,王乃誓師渡江。)
(庸所駐海艘,列兵沿江,上下二百里,皆大驚愕。)
(師漸近岸,庸等整眾以御。)
(燕王麾諸將鼓噪先登,以精騎數百衝庸軍,潰,迫奔數十里,庸單騎走,餘將
(士皆降燕。)
(燕兵招降鎮江而進,方孝孺請令諸王分守城門。)
(乃命谷王穗、安王楹分守都城門,帝會群臣慟哭。)
(或勸帝且幸浙,或曰不如幸湖湘。)
(方孝孺請堅守京城以待援。)
(萬一不利,車駕幸蜀,收集士馬,以圖後舉。)
(齊泰奔廣德州,黃於澄奔蘇州。)
燕 王:(帝歎息曰)事出汝輩,而今皆棄我去乎!
(長吁不已,燕王整兵而進,屯金川門。)
(時谷王穗與李景隆守金川門,遂開門降。)
(魏國公徐輝祖率師迎戰,敗績。)
(京城破。)
(朝中文武俱迎降。)
(帝命左右摔徐增壽至,蓋增壽通燕,時為燕地,以致帝敗也。)
(帝大恨,責以大義,遂手刃之。)
(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
(上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
燕 王:不如出亡。
諸 將:(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可開,謹收藏奉先殿之左
。
群 臣:急出之。
(俄而舁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以鐵,帝見而大慟。)
群 臣:(程濟急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僧帽、僧
(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
(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
諸 將:(帝曰)數也。
(程濟即為帝祝發,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隨亡。)
諸 將:(監察御史葉希賢曰)臣名賢,應賢無疑。
(亦祝發,各易衣披牒,凡五六十人,俱矢從亡。)
諸 將:(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宜各從便。
(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
叩 頭: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之夜,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
(乃乘舟至太平門。)
(升導至觀,已薄暮矣。)
(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共二十四人。)
三 人:(帝曰)今後但以師弟稱呼,不必拘主臣禮也。
(約定左右不離者三人,楊應能、葉希賢俱稱比丘,程濟稱道人,給運衣食者六
(人,馮凗、郭節、宋和、趙天泰、王之臣、牛景先;餘俱遙為應援。)
(黎明,取道溧陽而去。)
(帝在位四年。)
(孝敬寬和,仁慈節儉,尊賢禮士,一時風俗醇厚,天下共愛戴之。)
(惜乎拘泥古禮,擅改祖制,庸腐拘執,無駕馭雄才,遂及於難。)
(初,帝在官分別時,兵部侍郎廖永請於帝。)
(匿帝長於文煃以去,寄於黎平土司曾長官家,遂姓曾氏。)
(平以少妹妻之。)
(其後複姓朱氏,至後嗣繁衍。)
(帝遁後,先入蜀,未幾入滇。)
(嘗往來浙東、天台、廣西、雲貴諸寺中。)
三 人:(正統五年,出滇南,語寺僧曰)我建文皇帝也。
(寺僧大懼。)
(白思恩州官,轉迎至藩司堂,南面跌坐,身稱原姓名。)
三 人:(送至京,朝廷命當時太監吳亮審視,建文帝一見亮,輒曰)汝非吳亮耶?
叩 頭:(亮曰)非也。
三 人:(建文帝曰)吾昔御便殿,食子鵝,賜汝肉,汝手執壺,我棄肉於地,汝據地,
狗餂之,乃云非是耶?
(亮伏地哭。)
(建文左趾有黑痣,摩視之,持其踵復哭,不能仰視,退而自經。)
(於是迎建文入西內,宮中人俱呼為老佛。)
(程濟聞之,乃散去。)
(建文帝二十六歲出亡,歸京時,年六十四歲,後以壽終,葬於西山。)
(不封不樹,此是後話。)
(時京城既破,諸王及文武臣僚,皆詣燕王勸進。)
(燕王命駕謁孝陵畢,然後入城。)
(七月朔旦,大祀天地於南郊,遂詣奉天殿即皇帝位,是為太宗文皇帝。)
(詔是年仍稱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復周王橚、齊王榑封爵,清官三日,諸宮人女官內官多誅死,惟得罪於建文帝
(者乃得留。)
(上詰問宮人內侍,以建文帝所在,皆指認皇后屍應焉。)
三 人:(乃出屍於煨燼中,哭之曰)小子無知,乃至此乎。
三 人:(召翰林侍讀王景)葬禮當何如?
叩 頭:(景對曰)當葬以天子之禮。
(從之。)
(遷呂太后於懿文陵,降封懿文太子之子允熥、允火堅、允熙俱為郡王,尋降為
(庶人,後皆不得其死。)
(幽建文帝少於於廣安宮,後不知所終。)
(榜奸臣齊泰、黃子澄等百餘人出賞格收之。)
(自是以告訐擒獲得官者甚眾,乘機仇劫者紛紛。)
(文皇召徐輝祖親問,取伏狀。)
(輝祖惟書其父有開國功勞,子孫免死而已。)
(文皇大怒,勒歸私第,革其祿俸。)
(初,道衍密薦方孝孺於文皇,至是文皇召孝孺至,孝孺衰經號慟闕下。)
(文皇欲令草即位詔,孝孺大書曰)
太 后:死則死耳,詔不可草。
(擲筆於地,且哭且罵。)
(文皇大怒,族誅之。)
(一時坐孝孺族黨死者八百七十餘人。)
(兵部尚書鐵鉉被執至京,陛見,背立廷中,大罵不屈,遂寸磔之。)
(文皇命舁大鑊至,納油數斛熬之,投鉉屍,頃刻成炭。)
太 后:(文皇命導其屍使朝上,輾轉向外,文皇命內侍用鐵棒十餘夾持之使北面,笑曰
()爾今亦朝我耶?
(語末畢,油沸蹙濺起丈餘。)
(諸內侍手糜爛,棄棒走,屍仍反背如故。)
(上大驚,命葬之。)
(戶部侍郎卓敬,禮部侍郎陳迪,刑部尚書暴昭,右副都御史練子寧,禮部侍郎
(黃觀,大理寺丞鄒瑾,僉都御史司中,大理寺少卿胡閏,刑部尚書侯泰,監察
(御史高翔、王度、董鏞、巨敬,宗人府經歷宋征等,俱不屈,悉慘誅之,皆夷
(其族。)
(執黃子澄、齊泰至京,皆誅之。)
(夷其族。)
(一時諸臣妻女,死節稍不力者,或給配象奴,或發教坊為妓,或縱軍遍淫之,
(發為娼,死則裸暴其屍。)
(此外或與妻奴闔家自盡,或痛哭自盡,或不屈被殺,或遁跡自全者,不可勝數
(。)
(僉都御史景清,知建文帝出亡,猶思興復,詭自歸附。)
(會靈台官奏,文曲星犯帝座甚急,其色赤。)
(八月望日早朝,清獨衣緋衣而入,疑焉。)
(朝畢,清奮躍而前,將犯駕。)
(文皇急命左右收之,得衣衽中佩劍。)
(清知志不遂,乃起立謾罵。)
(命抉其齒,含血直噗御袍。)
(文皇命剝其皮,實以草,係長安門,碎磔其骨肉。)
(是夕,精靈迭見。)
(車駕過長安門,索忽斷所械,皮趨前數步,為犯駕狀。)
(上大驚,乃命燒之。)
(已而上晝寢,夢清杖劍追繞御座。)
上 皇:(覺曰)清獨為厲耶?
(命赤其族,村裡為墟。)
(大封靖難功臣,邱福、朱能、張武、鄭亨、顧成、王聰、陳圭、孟善、鄭亮、
(王忠、徐忠、張信、李遠、張輔、譚忠等,各論功封賞有差,立妃徐氏為皇后
(。)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七回 二百有八十年二十七帝)
(詩曰:
( 慷慨樽前發浩歌,休教帝世苦相磨。)
(東風耍與花為主,無奈青春老去何。)
149**時間: 地點:
(卻說明太宗文皇帝,號永樂,既篡位,詔以北平為北京。)
(復代王桂、岷王梗封爵。)
(上議立嗣,武臣咸請立高煦,謂其有扈從功也。)
上 皇:(惟文臣金忠、解縉、黃淮曰)嫡長承統,萬世正法。
太 后:(解縉復曰)好聖孫!
(上乃立高熾為太子,封高煦為漢王,高燧為趙王。)
(以姚廣孝為太子少師,賑濟蘇、湖。)
(廣孝往見其姊,姊拒之曰)
漢 王:貴人何用至貧家!
(不納。)
(廣孝乃易僧服往,姊堅不肯出。)
(家人勸之,姊不得已,出立堂中,廣孝即連下拜。)
家 人:(姊曰)我安用爾許多拜耶?曾見做和尚不了底,是個好人麼?
(遂還戶內,不復見。)
(李景隆僭逾不法,造圖讖,謂十八子當有天下,遂伏誅。)
(安南國王陳日焜,為其臣黎季犛所弒,季犛竄易姓名,上表詐稱陳氏絕嗣,求
(權署國事,上從之。)
(逾年,故安南國王孫陳天平走至京師訴冤,上遣人責之。)
(季犛卑辭表請天平還國,上遂命廣西都督黃中,以兵送天平還。)
(季犛伏兵殺天平,中等引兵還。)
(事聞,上大怒曰)
上 皇:蕞爾小丑,罪惡滔天,朕推誠容納,乃為所欺,此而不誅,兵則奚用。
(乃命朱能、張輔等帥兵分道進討。)
(朱能有疾,留龍州,尋卒。)
(張輔等入安南。)
(張輔等至安南南,黎季犛守備甚嚴,輔襲破其西城,又以畫獅蒙馬,用神機銃
(破其象陣,遂克東都。)
(黎季遁入海,輔軍追敗之,生擒季犛及其子澄,餘眾悉降。)
(安南平,得府十五、州四十一、縣二百有八、戶三百十二萬。)
(山東蒲台縣妖婦唐賽兒反,能剪紙為人馬相戰鬥,且言能知未來事。)
(初以新寡,祭夫墓得書劍,因削髮為尼。)
(後復蓄髮,美色妖淫,據益都等地,殺傷官軍甚眾,勢甚猖獗。)
(上遣安遠侯柳升剿之,不獲面遁。)
(上捕之急,累及婦女,賽兒忽自首,裸而縛之,怡然不懼。)
(臨刑,刀槍箭銃,俱不能傷,俄復遁去。)
(聞濬會通河。)
(上命皇太子監守京師,巡幸北京。)
(又命皇長孫留守北京。)
(上率眾北征,至清水源,其地水鹹苦不可飲,人馬皆渴。)
(忽於營西北有清泉湧出,賜名神應泉。)
(上至長清塞,夜間南望北斗,車駕至斡難河,即元太祖始興處,本雅失裡率眾
(拒戰,上一鼓敗之。)
(本雅失裡遠遁,上乃班師。)
(次年,瓦刺順寧王馬哈木朝貢不至,且欲寇邊,上復親征之,擊破其軍。)
(馬哈木北遁,上遂班師。)
(因定都於北京,以京師為南京。)
(上封高煦於雲南,以遠不肯行,改封青州,又不肯去,陰造兵器,養死士。)
(上大怒,欲誅之。)
(太子力救,上徙封之於樂安州)
上 皇:如其禍作,可朝發而夕擒之。
(阿魯台寇邊,殺興利守將王煥,上親征之。)
(駕至雞鳴山,阿魯台聞之,夜遁。)
(阿魯台弒其主本雅失裡,自稱可汗,復寇邊。)
(上復親征至上莊堡,韃靼王子也先土乾率眾來降,上遂班師。)
(次年,阿魯台復寇大同,上命皇太子監國,復率眾親征,大學士楊榮、金幼孜
(從。)
(師次清水源,阿魯台遠遁。)
上 皇:(上夢神人告曰)上帝好生。
(如是者再,上遂班師。)
(師次蒼崖,上不豫。)
(七月庚寅,師次榆柳川,上大漸,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
(次日上崩。)
(楊榮等秘不發喪,密奉大行皇帝訃至京師。)
(皇太子遣皇太孫赴開平迎梓宮,軍中乃發喪。)
(上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
(用兵應變,機智如神,郡縣災傷,蠲租賑谷。)
(容受直言,保全功臣。)
(外國受封者三十餘國,亦盛矣哉。)
(獨於建文忠臣,男誅戮,女為娼,不能無遺恨焉。)
(在位二十二年,壽六十五歲。)
(梓宮至京師。)
(皇太子高熾即位,是為仁宗昭皇帝。)
(改明年為弘熙元年,立妃張氏為後,任用蹇義、楊士奇、楊榮、夏原吉、金幼
(孜、黃淮、楊溥等,天下稱治。)
(赦建文時奸黨族屬,並放還家,發教坊者,並宥從良,給還田產。)
上 皇:(時有自南京來者,上問所過地方何如?對曰)淮、徐、山東,民多乏食,而有
司徵稅方急。
(上不令部議,召楊士奇草詔,悉免之,然後令戶、工二部知。)
上 皇:(上明於星象,忽夜見星變,召蹇義、士奇等語曰)天命盡矣。
家 人:(乃歎息曰)監國二十年,為讒慝所構,心之憂危,吾三人共之。賴皇考仁明,
得蒙保全,吾去世後,誰復知吾三人心者。
(言已,泫然。)
(蹇義、士奇亦流涕。)
(五月,上不豫,召蹇義、楊士奇、黃淮、楊榮至思善門,命書敕,馳召皇太子
(於南京。)
(翌日上崩。)
(上天稟純明,至性孝友,從善改過,恭儉愛民,足稱令主。)
(在位一年,壽四十八歲。)
(時皇太子未至。)
(群臣請鄭、襄二王監國。)
(乙巳六月,太子瞻基自南京,遂即位,是為宣宗章皇帝。)
(改明年為宣德元年,立妃胡氏為後,漢王高熙在樂安,未嘗一日忘反,及上即
(位,謀益決。)
(招集亡命,復遣人密約英國公張輔等,俾為內應。)
(輔即縛其人,白於上。)
(高煦上書,指夏原吉等為奸佞,當誅之。)
上 皇:高煦果反。
(夜召輔臣入,楊榮首勸上親征,上有難色。)
上 皇:(夏原吉曰)兵貴神速。
(楊榮言是。)
(上意遂決。)
150**時間: 地點:
(明日,諭百官親征,即治兵,遂與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楊溥發京師
(,命鄭、襄二王留守。)
(車駕至樂安,漢王大懼。)
(上以書諭漢王,令執獻首謀,歸命朝廷,猶可保全。)
(又以敕係矢射城中,令執獻高煦。)
(城中人多欲執獻高煦。)
(上駐蹕樂安城北,發神機銃,聲震如雷,城中股栗。)
(高煦狼狽失據,遂潛出,頓首謝罪。)
(上遂班九,係漢王父子以歸。)
(群臣欲並取趙王,獨楊士奇以為不可,楊溥與士奇意合。)
(上乃封群臣奏章,遣使付趙王,使自處。)
群 臣:(趙王大喜曰)吾生矣。
(即獻護衛,上表謝恩,言者始息。)
(上至京,廢漢王高煦為庶人,鎖縶於大內逍遙城,上往觀之,庶人出不意,伸
(一足,勾上僕地,左右急救起。)
(上大怒,亟命力士舁銅缸覆之。)
(缸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頂負缸起。)
(乃積炭缸上如山,燃炭,逾時火熾銅熔,庶人死,諸子皆死。)
(安南黎利反,屢敗官軍。)
(利請於朝,請復立陳氏後。)
(上以疲弊中國,遠征無益,遂許之。)
(冊封陳昺為安南國王,罷征南兵。)
(後黎利篡陳昺而自立,遣使入貢,謝罪求封。)
(群臣請討之,上亦不許,封黎利為安南國王。)
(安南即交趾國,自後朝貢不絕。)
(上欲立貴妃孫氏為後。)
(乃以意導胡后,使以疾辭后位,因廢胡后而立孫氏為後。)
(胡后居別宮,上亦不廢恩御,進膳如常儀,每宴會,必命居孫后之右。)
(上以秋高馬肥,恐胡騎寇邊,遂整士馬,駐喜峰口以待之。)
(守將奏報兀良哈率萬騎寇邊,上選鐵騎三千,馳赴之。)
(敵望見,以為戍邊之兵,即悉眾來戰。)
(上命分鐵騎為兩翼,夾擊之。)
(上親射其前鋒三人,殪之,兩翼飛矢如雲,敵不能進。)
(繼而神機銃迭發,敵人馬死者大半,餘悉演走。)
(上以數百騎直前,敵望見黃龍旗,始知上親征,悉下馬,羅拜請降,皆年縛之
(而歸。)
(乙卯正月,上不豫,百官朝皇太子於文華殿,翌日上崩。)
(在位十年,壽三十七歲。)
(上天資英暢,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於用人,嚴懲贓吏。)
(或言臣下過失,密加詳察,實則加罪,誣則重琴言者。)
(張輔、夏原吉、蹇義、楊士奇、楊榮、楊溥、金幼孜、呂震、胡氵熒等,同心
(輔政,號稱治平之世。)
(及崩,太子年方九歲。)
(內議頗有欲立長君之說,英國公張輔、楊士奇、楊榮等入臨,哭畢,請見皇太
(子,即叩頭呼)
叩 頭:萬歲。
(浮議乃息。)
(太子祁鎮即皇帝位,是為英宗睿皇帝,改明年為正統元年。)
(太監王振,山西大同人。)
(初侍上於東宮,及即位,遂命掌司禮監,寵信之,呼為先生而不名,振遂專權
(,大作威福。)
(張太皇太后御便殿,召英國公張輔、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尚書胡氵熒
(等入內,上東立,太后顧謂上曰)
太 后:此五人,先朝所簡以貽皇帝,凡有行,必與之計。
(命宣王振至,太后顏色頓異,欲誅之。)
(上跪為之請,乃得解。)
(二年六月,京師旱,時御巷小兒為土龍禱雨,拜而歌曰)
太 后: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來,還我土地。
(成群呼噪,不知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