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 至 第一二〇

111**時間: 地點:
    (一日會朝,准先退,帝目送之。)
欽 若:(欽若進曰)陛下敬准,為其有社稷功耶?
謂 之:(帝曰)然。
欽 若: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也。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其所有
    出之,謂之孤注。陛下乃寇準之孤注也。
    (帝由是顧准浸衰,竟罷相,出知陝州。)
    (以王旦平章事,帝深以澶淵城下之盟為辱,居常怏怏。)
    (王欽若度帝厭兵,因謬進曰)
欽 若:陛下以兵取幽薊,乃可滌恥。
謂 之:(帝曰)河北生靈始免兵革,朕安忍為此?可思其次。
欽 若:惟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然自古封禪,當得天瑞,然後可。天瑞安可必
    得?前代蓋有以力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奉之,以明示天下,則與天瑞無異也
    。
謂 之:(帝沉思曰)王旦得無不可乎?
欽 若:臣諭以聖意,宜無不可。
    (乘間為旦言,旦勉強從之。)
欽 若:(帝召王旦飲,歡甚,賜以樽酒)此酒甚佳,卿歸與妻孥共之。
    (及歸發封,則皆美珠也。)
    (旦自是不敢有異議。)
    (戊申正月朔,帝謂群臣)
謂群臣:朕於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將半,方就寢,忽室中光曜,見神人星冠絳衣,告曰
    :『當降天書三篇。』適睹皇城司奏言,承天門有黃帛,曳鴟尾上,其所陣之書
    乎?
    (王旦等皆稱賀。)
    (帝步至承天門,遣二內侍升屋奉之以下,旦跪進帝再拜受之,付陳堯叟啟封。
    ()
    (其書詞類老子《道德經》,讀訖,盛之金匱,而言祥瑞者紛紛矣。)
謂群臣:(獨龍圖閣侍制孫爽言於帝曰)以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耶?
    (帝默然。)
    (詔議封禪,帝封泰山禪社首,大赦,皇太子生。)
    (太子,後宮李氏所生。)
    (李氏,杭州人,初入宮侍劉修儀,莊重寡言,帝命為司寢。)
    (既有娠,從帝臨砌台,玉釵墜地。)
    (帝私卜:釵完,當得生男子。)
    (左右取釵以進,殊不毀,帝甚喜,已而果生子。)
    (劉修儀攘為己子,李不言,中外亦不知。)
    (帝得子已晚,始生,晝夜啼不止。)
謂群臣:(有道人言能止兒啼,召入,則曰)莫叫莫叫,何似當初莫笑。
    (啼即止。)
謂群臣:(蓋真宗嘗吁上帝求嗣,上帝問群仙)誰當往者?
    (皆不應,獨赤腳大仙一笑,遂命降為真宗子,在宮中每好赤腳,此其驗也。)
    (帝立劉氏為後,後家世寒微。)
    (而性警敏,漸乾外政。)
    (立升王受益為太子,更名禎,即李氏所生也。)
    (帝寬仁慈愛,有帝王之量。)
    (景德以前,呂端、張齊賢、李沆、呂蒙正、畢士安、寇準、王旦諸君子輔之,
    (足為繼世之賢君。)
    (祥符以後,王欽若、陳堯叟、馮拯、丁謂、曹利用諸小人輔之。)
    (於是好奉道教,信惑邪說,天書封祀,製作紛紛焉。)
    (在位二十五年崩。)
    (太子禎立,是為仁宗,時年十三。)
    (劉太后與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聽政。)
    (丁謂欲擅權,潛結內侍雷允恭,密謂太后降手書云:帝朔望見群臣,大事則太
    (后召對,輔臣決之;非大事則令允恭傳奏,禁中畫可。)
    (於是允恭恃勢專恣,丁謂權傾中外,眾莫敢抗,獨王曾正色立朝,時倚為重。
    ()
    (初,真宗臨崩,惟言寇準、李迪可托。)
    (丁謂怨准,而太后憾迪,嘗諫立己,遂誣以朋黨貶之。)
    (王曾疑責太重,謂熟視曾曰)
太 后:居停主人勿復言,恐不免耳。
    (曾遂不復言。)
    (葬真宗,以丁謂為山陵使,以內侍雷允恭為都監。)
太 后:(司天監邢中和謂允恭曰)今山陵上百步,法宜子,但恐下有石與水耳。
謂群臣:(允恭曰)第移就上穴,我入見太后言之。
    (允恭方貴橫,人不敢違,太后命與山陵使議,丁謂唯唯而已。)
    (既而穿上穴有石,石盡水出,眾懼,不能成功。)
    (內侍毛昌達自陵還,奏之,詔遣王曾復視,曾還對,因言丁謂包藏禍心,故令
    (允恭擅移黃堂於絕地。)
    (太后大驚,怒甚,欲並誅丁謂。)
太 后:(馮拯曰)帝新即位,亟誅大臣,駭天下耳目。
    (遂止,誅允恭而貶丁謂。)
    (以王曾平章事,呂夷簡參知政事。)
    (初,劉太后既取帝為己子,與楊太妃保護之,李氏默然,處先朝嬪御中,未嘗
    (自異,人畏太后,亦無敢言者。)
    (以是帝雖春秋長,不自知為李氏出也,至是疾革,乃自順容進位宸妃,薨。)
    (太后欲以宮人禮治喪於外,呂夷簡時為首相,奏禮宜從厚,太后遽引帝起。)
    (有頃,後獨立簾下)
太 后:一宮人死,相公云云何也?
夷 簡: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皆當預也。
太 后:(後怒曰)相公欲離間吾母子耶?
夷 簡:太后他日不欲全劉氏乎?
    (時有詔,欲鑿宮城垣以出喪,夷簡又謂內侍羅勛曰)
夷 簡:宸妃誕育聖躬,而喪不成禮,異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謂夷簡今日不言也。當以後
    服殮用水銀。
    (崇勛懼,馳告太后,乃許之。)
    (劉太后愛帝如己出,帝亦盡孝,故始終無毫髮間隙,及劉太后崩,尊楊太妃為
    (皇太后,帝始親政。)
    (帝與呂夷簡謀,以張耆、夏竦、陳堯佐等附劉太后,欲悉罷之。)
    (夷簡以為然。)
    (帝退,以語郭后。)
夷 簡:(後曰)夷簡獨不附太后耶?但多機巧,善應變耳。
    (由是夷簡亦罷。)
    (制下,夷簡方押班,聞唱名,大駭,不知其故,因令素所厚內侍閻文應洞之,
    (乃知事由郭后,於是深憾後。)
    (及呂夷簡復相,時尚美人、楊美人俱有寵於上,數與後忿爭。)
    
    
112**時間: 地點:
    (一日尚氏於上前有侵後語,後不勝忿,批其頰。)
    (帝自起救之,誤批上頸,上大怒。)
    (內侍閻文應因與帝謀廢后,且勸帝以爪痕示執政。)
    (帝以示夷簡,夷簡因舊怨,遂主廢黜之議。)
    (帝猶疑之,夷簡)
夷 簡:光武,漢之明主也。郭后止以懟怨坐廢,況傷陛下頸乎。
    (帝意遂決,於是中丞孔道輔率諫官范仲淹、宋庠等切諫,皆坐貶,廢郭后為淨
    (妃玉京衝妙仙師。)
    (夷簡勸上立曹彬孫女曹氏為後。)
    (郭后既廢為淨妃,出居瑤華宮,上密遣人召之。)
夷 簡:(後辭曰)若再見召,須百官立班受冊方可。
    (文應以嘗譖後,懼其復立,會後小疾,帝遣文應挾醫視疾,後暴崩,帝深悼之
    (,追復後號。)
    (知開封府范仲淹劾奏內侍閻文應之罪,竄之嶺南,道死。)
    (翹王元儼,太宗第八子也,性嚴毅不可犯,人呼為八大王。)
太 宗:(元儼為帝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
    (帝始知為宸妃子,因號慟累日,下詔自責,幸洪福寺,祭告易梓宮,親啟視之
    (。)
    (妃以水銀殮,玉色如生。)
    (冠服如皇后。)
夷 簡:(帝歎曰)人言其可信哉!
    (待劉氏加厚。)
    (夏州趙元吳反,寇環慶,遂稱帝,國號夏。)
    (夏人寇保安軍,指揮使狄青擊敗之。)
    (元昊陷塞門諸岩,以范仲淹知延州。)
    (仲淹大閱州兵,得萬八千人,分六將領之,日夜訓練,量賊眾寡,使更出御賊
    (。)
夷 簡:(敵人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
    也。
    (大范謂范雍也。)
    (元昊寇川諸岩,韓琦使任福等領兵夜趨白豹城,平明克之,破四十一族,焚其
    (積聚而還。)
    (遼主乘朝廷有西夏之憂,遣使求割關南地。)
    (帝許以增歲幣,遣富弼報之。)
    (富弼兩次使契丹,以言語諄諄折服契丹,於是止許歲增銀絹各十萬,並前共各
    (五十萬,和好復定。)
    (以韓琦、范仲淹為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二人號令嚴明,愛撫士卒,諸羌畏
    (威懷德,不敢犯邊。)
二 人:(境上謠日)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天下稱為韓范。)
    (夏主元昊更名曩霄,上書請和,再上誓表,帝約歲賜銀絹茶二十五萬五千以和
    (。)
    (自是邊境稍寧。)
    (范仲淹司監選,取班簿視不才者,一筆勾之。)
二 人:(富弼曰)一筆勾,一家哭矣。
夷 簡:(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時貝州妖賊王則反,文彥博討平之。)
    (廣南蠻賊依智高反,狄青討平之。)
    (以趙汴為御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
    (文彥博、富弼同平章事,及文彥博罷,以韓琦同平章事,朝野共慶得人。)
    (以包拯知開封府事。)
    (拯立朝剛直,貴戚宦官,為之斂手,吏民不敢欺,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
    (包待制」。)
夷 簡:(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又以其笑比黃河清焉。)
    (召河南處士邵雍,不至,雍德氣粹然,深於易理,遇事能先知。)
    (初,上三子皆早亡,無子,取太宗曾孫汝南郡王允讓之子宗實入宮,命曹後撫
    (鞠之以為子。)
    (生四歲矣,至是年雖長,尚未立為皇嗣,復以年長出居於外。)
    (時居父汝南王之喪,司馬光、歐陽修、包拯、呂景初、趙抃、吳奎等,皆上疏
    (力請早建皇嗣,宰輔文彥博、富弼、王堯臣相繼勸帝早定大計,皆未見聽。)
太 宗:(司馬光上疏曰)向者臣進預建太子之說,意謂即行,今寂無所聞,此必有小人
    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為此不祥之事。小人無遠慮,特欲倉卒之際,援立其所厚
    善者耳。『定策國老、門生天子』之禍,可勝言哉!
    (帝大感動。)
    (時知江州呂誨亦上疏言之。)
    (韓琦入對,以光、誨二疏進讀。)
太 宗:(帝遽曰)朕有此意久矣,誰可者?
夷 簡:(琦惶對曰)此非臣輩所可議,當出自聖裁。
太 宗:(帝曰)宮中嘗養二子,小者甚純近不慧,大者可也。
太 宗:(琦請其名,帝曰)宗實。
    (琦等遂力贊之。)
    (議乃定。)
    (命下,宗實固請終喪,許之。)
    (宗實既終喪,帝復起之,猶力辭,帝命王珪作詔立為皇嗣,宗實復稱疾辭。)
太 宗:(司馬光言於帝曰)皇子辭不貲之富,其賢於人遠矣;然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
    駕,願以臣子大義責之,宜必入。
    (帝從之,宗實遂受命。)
太 宗:(將入宮,戒其舍人曰)謹守吾舍,待上有嫡嗣,吾即歸矣。
    (因肩輿赴召,良賤不滿三十人,行李蕭然,惟書數櫃而已,中外相賀。)
    (既為皇子,更名曙,慎靜恭默,無所猷為,天下陰知其聖德云。)
太 宗:(仁宗恭儉仁恕,始終如一,敬天重民,有司嘗請以玉清舊址為苑,帝曰)吾奉
    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
    (大辟疑者,皆令讞,上所活歲以千計。)
太 宗:(嘗云)朕未嘗詈人以死,況敢濫刑乎!
夷 簡:(嘗語近臣曰)昨因不寐而饑,思食燒羊。
太 宗:(近臣曰)何不取索?
夷 簡:(帝曰)恐遂為例,可不忍一夕之饑,而啟無窮之殺乎?
    (燕私常服浣濯之衣,惟帟衾稠,多用繒絁。)
    (或獻蛤蜊二十八枚,枚值千錢。)
夷 簡:(帝曰)一下箸費二十八千,吾不堪也。
    (北使言高麗職貢疏,今欲加兵。)
夷 簡:(仁宗謂曰)此只王子罪,不干百姓事,今加兵,王子未必能誅,且屠戮百姓。
    (卒以寢兵。)
夷 簡:(又好學崇儒,當經筵謂侍臣曰)朕盛暑未嘗少卷,但恐卿等勞耳。
    (詔州縣皆立學,定太學生員,王堯臣及第,賜《中庸》旁篇;呂臻及第,賜《
    (大學》篇。)
    (於《禮記》中,表章此二經,以風厲儒厙,實開《四書》之端。)
    (其後程頤配以《論語》、《孟子》,朱喜集注,聖學為之昭然。)
    (慶歷以前,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慶歷以後,君子滿朝。)
夷 簡:(傳曰)為人君止於仁。
    (帝誠無愧焉。)
    (在位四十三年崩,皇子曙即位,是為英宗,尊曹後為皇太后,遺制下日,雖深
    (山窮谷,莫不奔走悲號,如喪考妣。)
    (英宗有疾,詔請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重事。)
    (太后性慈儉,頗涉經史,及聽政,多援經義以決事,中外章奏日數十上,一一
    (能記綱要。)
    (於外戚左右,分毫無所假借,宮省肅然。)
    (帝疾甚,舉措或改常度,遇宦者尤少恩,左右多不悅,乃共為讒間。)
    (太后與帝遂成嫌隙,內外洶懼。)
    (知諫院呂誨上書,兩宮猶未釋然。)
    
    
113**時間: 地點:
    (一日,韓琦、歐陽修奏事簾前,太后嗚咽流涕,具道所以。)
太 后:(琦曰)此病固爾,病已必不然。子病,母可不容之乎?
    (太后意不解。)
太 后:(修進曰)太后事先帝數十年,仁德著於天下。昔張貴妃有寵,及卒,追冊為溫
    成皇后。太后於溫成之寵,尚能處之裕如,今於母子之間,反不能容耶?
    (後意稍和。)
太 后:(琦又進曰)臣等在外,聖躬若失調護,太后不得辭其責。
夷 簡:(後驚曰)是何言!我心更切也。
    (同列聞者,皆為縮頸流汗。)
夷 簡:(後數日,琦獨見帝,帝曰)太后待我少恩。
太 后:(琦對曰)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哉?蓋父母
    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孝未
    至耳,父母豈有不慈者哉?
    (帝大感悟。)
    (帝自六月不御殿,至是初御紫宸殿,見百官。)
    (琦因請乘輿禱雨,且奉服以出,人心大安。)
    (帝命侍臣講讀經史於邇英閣。)
太 后:(翰林侍讀學士劉敝進讀《史記》,至堯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側微,堯
    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
    (帝悚然改容,太后聞之亦大喜。)
    (兩宮疑漸釋,立妃高氏為後。)
    (後母曹氏,太后姊也,少育於宮中,與帝同年生,又俱撫鞠於太后,仁宗嘗曰
    ()
太 后:異日必以為配。
    (既長,遂成婚,生三子,至是冊為後。)
    (韓琦欲太后撤簾還政,乃取十餘事稟帝,裁決悉當。)
    (琦即詣太后復奏,太后每事稱善。)
    (琦因白太后求去。)
太 后:相公不可去,我當歸深宮耳,卻每日在此,甚非得已。
夷 簡:(琦即稱)前代如馬、鄧之賢,不免貪戀權勢,今太后便能復辟,誠馬、鄧之所
    不及,未審決取何日撤簾。
    (太后遽起。)
    (琦即命鸞儀司撤簾,帝始親政。)
    (內侍任守忠乘間交構兩宮。)
    
    
114**時間: 地點:
夷 簡:(一日,韓琦出空頭敕一道,歐陽修已簽,趙概難之,修曰)第書之,韓公必自
    有說。
    (概不敢違。)
    (既而琦坐政堂,召守忠立庭下)
既 而:汝罪當死。
    (遂謫蘄州,取空頭敕填與之,即日押行,琦意以為少緩,則中變也。)
    (其黨史昭錫等悉竄南方。)
    (中外快之。)
既 而:(帝有疾,韓琦入問起居,因進言曰)陛下久不視朝,願早建儲以安社稷。
既 而:(帝頷之,即召學士承旨張方平至福寧殿,帝凴几言不可辨,方平進筆,帝乃書
    (曰)立大火王為皇太子。
    (方平請書其名,帝力疾書之。)
    (方平退,草制立穎王項為皇太子。)
    (太子既立,帝因泣然下淚。)
既 而:(文彥博退謂琦曰)見上顏色否?人生至此,雖父子亦不能不動情也。
    (在位四年崩。)
    (帝以明哲之資,膺繼統之命,優禮大臣,愛民好士,每裁決,皆出群臣意表,
    (足為良主。)
    (乃天不假以年,不克大有所為,惜哉!太子項即位,是為神宗。)
    (立妃向氏為後,乃向敏中之曾孫女也。)
    (神宗即位之初,勵精求治,不御游畋,不治宮室,惟勤惟儉,志欲破遼滅夏,
    (大有為於天下。)
    (先憂財用不足。)
既 而:(王安石為翰林學士,越次入對,說以富國強兵之術)昔周置泉府之官,變通天
    下之財,後世惟桑弘羊、劉晏,粗合此意,學者不明先王之法意,更以為人主不
    當與民爭利,今欲理財,當修泉府之法。
    (帝納其說。)
既 而:(安石猶恐帝不決意任之,復言曰)昔堯使群臣共擇一人治水,尚不能無敗事,
    後乃成功;今欲變法,所使或非其人,豈能無一二之敗事,當計其利害之多少,
    不為眾論所惑,決意行之,久自收其效矣。
    (帝深然之,堅意任之,乃以安石為相。)
    (唐介言安石狷狹少容,好學而泥古,不通於今,用必為害。)
    (若欲求賢相,則呂公著、司馬光、韓維其人也。)
    (帝不聽。)
    (王安石既執政,士大夫皆以為得人。)
    (呂誨獨言其不可,將入諫,與司馬光相遇並行,光密問今日所言何事。)
既 而:(誨曰)袖中彈文,乃新參也。
夷 簡:(光愕然曰)眾喜得人,奈何論之?
既 而:(誨曰)君實亦為是言耶?安石雖有時名,然好執偏見,輕信奸回,喜人佞己,
    聽其言則美,施於用則疏。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也。
    (遂上疏極諫。)
    (帝不聽,出誨知鄧州。)
    (誨既出,安石所為益執。)
    (光由是服誨之先見,自以為不及也。)
    (後青苗盛行,誨乞致仕。)
    (及病亟,手書囑司馬光為墓銘。)
    (光往省之,至則目且瞑。)
既 而:(光呼白)更有見囑乎?
夷 簡:(誨張目強視曰)天下事尚可為,君實勉之。
    (遂卒。)
    (王安石欲行新法,見諸臣排之者眾,乃引用呂惠卿、章忄享、曾布、韓絳等奸
    (邪附己之人為心腹,由是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
    (、方田諸法,相繼並興,號為新法。)
    (行之天下,而民不聊生矣。)
    (農田水利者,開諸路廢田,興水利面收其稅,並察官吏之家皆同役,不得有所
    (私也。)
    (青苗者,於方播種青苗時,令民自度麥粟所贏幾何,先貸以錢,使出息二分,
    (俟穀熟還官也。)
    (均輸者,凡諸州郡所當輸官糧,皆令平其所在時價,輸其土地所饒出之物,官
    (自轉遷於所無之地而賣之,以收利也。)
    (保甲者,十家為保,有保長;五十家為大保,有大保長;十六保為都保,選眾
    (所服者二人為都保長,一正一副。)
    (聽保丁自置弓箭,習武藝,以禦寇也。)
    (免役者,凡當役人戶,以等第出錢免役也。)
    (市易者,以金帛諸貨為抵當,而貸之錢,責期使償,半歲輸息十一,及歲倍之
    (。)
    (過期不輸,息外更加罰錢也。)
    (保馬者,令保甲為官養馬,死則償之也。)
    (方田者,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為一方,計量田地,分五等以定稅也。)
    (諸法皆害民,而青苗法為尤甚。)
    (初,英宗時,邵雍與客散步天津橋上,聞杜鵑聲,慘然不樂。)
    (客問其故?雍曰)
二 人:洛陽舊無杜鵑,今始至。天下將治,地氣自北而南;將亂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氣
    至矣,禽鳥飛類,得氣之先者也。不二年,上用南人作相,多引用南人,專務變
    法,天下自此多事矣。
    (至是其言果驗。)
    (時帝堅意用安石行新法,萬民愁怨,於是富弼、韓琦、司馬光、趙抃、張方平
    (、蘇軾、蘇轍、呂公著、呂公弼、范純仁、程顥、歐陽修、鄭獬、孫覺、李常
    (、張戬、劉庠、范鎮、王拱辰、秭維、劉摯、楊繪、唐詗等,前後相繼上疏,
    (極言新法之為害,請復祖宗之舊法,安靜以守之。)
    (上皆不聽。)
    (於是諸臣紛紛相繼引去,或加貶。)
    (安石性執拗,巧為文飾,持新法益堅。)
    (會歲饑,征斂苛急,東北流民,每風沙霾噎,扶攜塞道,羸疾愁苦,身無完衣
    (,或茹木實草根,至身被鎖械而負瓦揭木,賣以償官,累累不絕。)
二 人:(監上安門鄭俠乃繪所見為圖,發馬遞上之)旱由王安石所致。去安石,十日不
    雨,乞斬臣以正欺君之罪。
    (疏入,帝反覆觀圖,長吁數四,袖以入內。)
    (是夕寢不能寐。)
    (翌日,令罷青苗、免役等新法。)
    (民聞之歡呼相賀。)
    (是日果大雨,遠近沾洽,而呂惠卿、鄧綰詆俠為狂夫,治其擅發馬遞之罪,下
    (之獄,竄之英州。)
    (而新法復行如故。)
二 人:(知潮州府蘇軾托詩以諷朝政,其詠青苗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
夷 簡:(其詠課吏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終無術。
二 人:(其詠水利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夷 簡:(其詠鹽禁曰)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為中丞李定、御史舒直所奏,下之獄,以為詆謗朝政,欲置之死。)
    (曹太皇太后違豫中,聞而為帝言之,乃得免。)
    (初,青澗守將種諤,受夏臣嵬名山之降,遂城綏州。)
    (夏主諒祚,乃詐為會,誘楊定等殺之,邊釁復起。)
    (時神宗欲並西夏,屢遣兵伐夏,夏人亦屢入寇,互相勝負,得西夏邊岩六堡之
    (地。)
    (其後用宦者李憲伐夏,靈州永樂之役,死者六十餘萬人,亡失錢谷銀絹不可勝
    (計。)
    (事聞帝,臨朝慟哭,為之不食。)
    (自是無意於西伐,而夏人亦困弊矣。)
    (夏主秉常上表,乞復修好,詔許之。)
    (遼人見中國之行新法,懼其圖己,乃遣蕭禧來求割地。)
夷 簡:(安石曰)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乃割河東地,以分水嶺為界,東西割地七百里以與遼,而國勢愈弱。)
    (自神宗以前,為治平之世,自神宗以後,為喪亂之世矣。)
    (王安石以子雲死,悲傷不堪,求解機務,上許之,未幾卒。)
    (上有疾,立第六子延安郡王傭為皇太子,更名煦,時年十歲。)
    (詔太皇太后高氏,權同處分國事,在位十八年崩。)
    (太子煦立,是為哲宗。)
    (太皇太后高氏同臨朝聽政。)
    (明年,改元元祐,即罷新法十餘事。)
    (起用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韓維、范純仁、蘇軾、呂大防、劉摯、程頤、
    (蘇轍、范祖禹等。)
    (貶呂好問、呂惠卿、蔡確、章忄享等,盡罷新法,天下大悅。)
    (時太皇太后臨朝,司馬光秉政,天下大治。)
    (司馬光卒,呂公著秉政。)
    (公著卒,呂大防、范純仁秉政時帝年益壯,太皇太后歷選世家女百餘人入宮。
    ()
太 后:(至是謂執政曰)孟氏女能執婦道,宜正位中宮。
    (命呂大防為皇后六禮使,冊為皇后。)
太 后:(因語帝曰)得賢內助,非細事也。
既 而:(既而歎曰)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
    (八年九月,太皇太后不豫,呂大防、范純仁等問疾,太皇太后)
太 后:先帝追悔往事,至於泣下,此事官家宜深知之。
既 而:老身歿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公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別用一番人。
既 而:(乃呼左右)曾賜出社飯否?
太 后:公等各去吃一匙社飯。明年社飯時,思量老身也。
    (九月,太皇太后崩。)
    (太后聽政,召用故老名臣,罷廢新法苛政,舉邊砦之地以賜西夏,於是宇內又
    (安。)
    (遼主戒其臣下,令勿生事於疆場)
太 后:南朝盡行仁宗之政矣。
    (臨朝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力行善政,抑絕外家私恩,人以宣仁為女中
    (堯舜。)
    (太皇太后既崩,帝始親政,改元紹聖。)
    (群小力排太后時事,罷呂大防、蘇軾、蘇轍、范祖禹、范純仁等,而用章忄享
    (、、蔡京、呂惠卿、曾布等。)
    (章忄享專以紹述為國是,以司馬光為奸邪,遂引其黨蔡卞、林希、張商英等居
    (要地,任言責,協謀朋奸,報復仇怨,於是朋黨之論起。)
    (詔諭天下,復行新法,人人怨忿。)
    (追貶元祐宰執呂公著、司馬光、王岩叟、傅堯俞,及孫固明、宗愈等有差。)
    (言公著等倡為奸謀,詆毀先帝,變易法度,罪惡深重。)
    (章忄享、蔡卞請發司馬光、呂公著之墓,斲棺暴屍。)
既 而:(許將曰)此非盛德事也。
    (乃止。)
    (安置元祐宰執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范純仁於嶺南,貶韓維、劉奉世等
    (以下三十人有差。)
    (章忄享、蔡卞媒孽宣仁太皇太后,誣以常欲危帝之事,請追廢為庶人。)
    (向太后聞之,號泣謂帝曰)
太 后:吾日侍崇慶,天日在上,此語曷從而出?且帝必如此,亦何有於我?
    (帝感悟,取悼、卞奏就燭焚之。)
    
    
115**時間: 地點:
    (明日,忄享、卞再狀堅請。)
太 后:(帝曰)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廟乎?
    (抵其奏於地,事遂寢。)
    (時劉婕妤恃寵,無禮於孟後,後不能平,遂成隙。)
    (章忄享陰附劉婕妤,遂廢孟後為仙師,出居於瑤華宮。)
    (而立劉氏為皇后。)
    (鄒浩極諫,勿聽。)
    (帝在位十五年崩。)
    (親政以後,七年之間,奸黨專權,有二蔡二忄享之謠。)
    (二蔡者,蔡京、蔡卞也;二忄享者,章忄享、安忄享也。)
    (天下怨疾,卒歸大亂矣。)
太 后:(帝無子,向太后哭謂宰臣曰)國家不幸,大行皇帝無嗣。
既 而:(章抗聲曰)在禮律當立母弟簡王似。
太 后:老身無子,諸王皆神宗庶子,不可如此分別,以長則申王亻必當立,但有目疾,
    以次則端王佶。
    (乃迎立端王佶,是為徽宗。)
    (群臣請向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追復司馬光、呂公著等官。)
    (用韓忠彥、范純仁等,免蔡卞、章忄享、蔡京等官,政略有可觀。)
    
    
116**時間: 地點:
    (未幾,向太后罷政,帝親政。)
    (元年正月朔旦,有流星自西北入尾,抵拒星,其光燭地。)
    (是夕有赤色起東北,亙西方,中出白氣二,將散,復有黑氣在傍。)
    (任伯雨極言時政得失,上不聽。)
    (曾布專權,進紹述之說,排擊元枯諸賢臣,罷任伯雨、范純仁、江公望、陳瓘
    (等,遣內侍童貫詣三吳,訪書畫奇巧,制御器於蘇、杭州。)
    (貫留杭月餘,蔡京與之游,不捨晝夜,童貫薦京於帝。)
    (帝復召用京,京為紹述之議,復追貶司馬光等,詔元祐黨人子弟無得官京師。
    ()
    (蔡京籍元祐宰執司馬光等,侍從蘇軾等,文臣程頤等,武臣王獻可等,宦者張
    (士良等一百二十人,列其罪狀,謂之奸黨,請帝書之,刻石於端禮門。)
    (又頒元祐奸黨碑於各州縣,皆令刻石。)
    (有長安石工安民當刻字,辭曰)
謂 之: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馬相公者,海內稱其正直,今謂之奸邪,民不
    忍刻也。
    (府官怒,欲加之罪。)
謂 之:(民泣曰)被役不敢辭,乞免刻『安民』二字於石末,恐得罪於天下後世。
    (聞者愧之。)
    (貶任伯雨等十二人於遠州。)
    (以王安石配享孔子,位次孟軻;以蔡京於蔡攸為學士。)
    (命蔡京監鑄九鼎成,奉安九成宮,帝臨幸,酌獻至北方寶鼎,鼎忽裂破。)
    (帝性機巧,多技能,大興土木,窮極淫樂,好花石。)
    (蔡京諷朱勔密取浙中珍異以進。)
    (初致黃楊三本,帝嘉之;後歲歲增加,舢艫相銜於淮汴,號花石綱。)
    (凡士庶之家,一石一木,稍堪玩者,即領健卒直入其家,用黃封表識,使護視
    (之,微不謹,即被以大不恭之罪。)
    (及發行,必撤屋掘牆以出,人不幸有一物小異,芟夷惟恐不速。)
    (篙工舵師倚勢貪橫,凌轢州縣,道路以目。)
    (上好道教,訪集方士,初寵王老志、王仔昔,以其能先知也。)
    (再寵林靈素,靈素無他能,惟習五雷法,召風霆禱雨,小驗而已。)
    (遂竭國家之力,以營土木之工,於景龍門作《上清寶篆》宮,密連禁署宮中,
    (以便齋醮之事。)
    (上玉帝徽號,又詔天下洞天福地,修建宮觀,塑造聖像,命林靈素講道經。)
    (自是每設大齋,輒費緡錢數萬。)
    (道篆院上章,冊帝為教主道君皇帝。)
    (王黼、蔡攸二人有寵於上,進見無時,嘗言於上曰)
二 人:入主當太平,正宜及時為娛,歲月幾何,何徒自勞苦耶?
    (帝深納之。)
    (遂數微行。)
    (令苑囿皆依浙江為白屋,不施五彩,多為村居野店,及聚珍禽異獸,動數千百
    (,以實其中,都下每於秋風靜夜,禽獸之聲四徹,宛若山林,識者知其不祥之
    (兆焉。)
    (王黼為太宰,竭天下財力,凡四方珍異之物,悉苛取於民,進上者不能什一,
    (餘皆入於黼家,儀同三司。)
    (蔡攸權勢與父京相軋,父子各立門戶,遂為仇敵。)
    (彗星見於西方,其長竟天。)
    (有星如月南行。)
    (有龍見於京師,軍器作坊兵士取而食之。)
    (大雨七日,水高十餘丈。)
    (起居郎李綱請彩求直言,以答天戒,上貶綱官。)
    (建德軍睦州(即今浙江嚴州府)。)
    (清溪民方臘,家有漆園,造作局屢酷取之,臘怨而未敢發。)
    (時吳中困於朱勔花石之擾,臘因民忽忍,陰聚貧乏游手之徒,以誅勔為名,旬
    (日眾至數萬人,遂陷建德軍睦、婺、歙、處、衢、杭、盧等州。)
    (蓋自保甲之法行,民有部伍器械,易相聚為盜,此保甲之所以只可行於西北以
    (拒遼夏,不可行東南也。)
    (以童貫為浙江宣撫使,領兵十五萬討之。)
    (臘遁還清溪幫源洞(清溪即今淳安縣),眾尚二十萬,與官軍力戰而敗,乃深
    (據岩屋,為三窟,莫知所入。)
    (裨將韓世忠潛行溪谷間,問野婦得逕,即挺身杖戈,領兵直前搗其穴,格殺數
    (十人,擒臘以出,並取臘妻子及偽相方肥等五十二人,殺臘眾七萬餘人,其黨
    (皆潰散。)
    (臘凡破六州五十二縣,自是始平。)
    (淮南宋江起義,以三十六人為天罡,七十二人為地煞,橫行江湖,轉掠十郡,
    (官軍莫敢攖其鋒。)
    (知亳州侯蒙上書,言江才必有大過人者,不若赦之,使討方臘以自贖。)
    (帝命蒙知東平府,未赴而卒。)
    (又命張叔夜知海州。)
    (江將至海州,叔夜使間者覘其所向,江逕趨海濱,劫巨舟十餘,載鹵獲。)
    (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至海誘之戰,先匿壯士於海傍,伺兵
    (合,舉火焚其舟。)
    (義軍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將,江等乃降。)
    (初,帝以內侍童貫監洮西軍,貫復湟州及洮州,而權益張,奸益甚,既得志於
    (西,遂謂遼亦可圖,而圖遼之議始此。)
    (時遼屬國女貞完顏阿骨打叛遼,數敗遼師,稱皇帝,國號金。)
    (乃遣武義大夫馬政浮海使金,約共攻遼,預請燕雲之地。)
    (馬政以金散睹來,言若於宋夾攻得者,則宋有之;若金自取者,不在分割之議
    (。)
    (遣馬政復如金,堅請燕雲之地,且報師期,許歲幣。)
    (金黏沒喝襲遼主行營,遼主走夾山。)
    (宋遣童貫勒兵十五萬以應金擊遼,遼敗童貫於白溝,詔班師。)
二 人:(遼遣使來言曰)女貞之叛本國,亦南朝之所甚惡也。今貪一時之利,棄百年之
    好,結虎狼之鄰,啟他日之禍,謂為得計可乎?救災恤鄰,古今通義,惟大國圖
    之。
    (貫不能對。)
二 人:(朝散郎宋昭上書,極言遼不可攻,金不可盟,乞誅王黼、童貫、趙良嗣等)兩
    國之誓,敗盟者禍及九族,陛下其思之乎?
    (詔除昭名,編管海州。)
    (初,高麗國王俁有疾,求醫於宋,至是俁卒,子楷立,遣醫歸宋,附秦言遼為
    (兄弟之國,不可攻,存之足為邊患。)
    (勿聽。)
    (遼主淳薨,妻蕭氏主國事,童貫復進兵攻遼,遼涿州留守郭藥師以城降宋。)
    (金主陷遼燕京,遼蕭太后出奔天德,宰相左企弓等奉表降金。)
    (初,宋與金約,但求石晉賂契丹故地。)
    (至是遣趙良嗣如金,並求劉仁恭所獻契丹營、平、灤三州。)
    (金主不許。)
金 主:(時左企弓以詩獻金主)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
    (故金人欲背初約,要求不已。)
    (良嗣還奏,王黼欲功之速成,乃請復遣良嗣如金,許以遼人舊歲幣四十萬之外
    (,每歲更加燕京代稅錢一百萬緡。)
    (金主大喜,遂使銀術可等持誓書來,許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
    (之地來歸,而山後諸州及西北一帶,不在許與之限。)
    (帝曲意從之。)
    (時燕之金帛子女職官富民,皆為金人所掠,惟存空城而已。)
    (黏沒喝猶欲止割涿、易,金主)
金 主:海上之盟,不可忘也。我死,汝則為之。
    (遂與宋以燕京六州之地。)
    (金人驅遼宰相左企弓,虞仲文、曹義勇、康公弼等,同燕京大家富民俱東徙。
    ()
    (燕民流離道路,不勝其苦。)
金 主:(過平州,言於張谷曰)左企弓不謀守燕,使吾民流離至此,今公臨巨鎮,握強
    兵,盡忠於遼,必能使我等復歸鄉土,人心亦惟公是望。
金 主:(谷遂召諸將議,皆曰)聞天祚兵勢復振,出沒漠南,公若仗義勤王,奉迎天祚
    ,以圖興復,先責左企弓等以叛降之罪而誅之,盡歸燕民,使復其業。今且暫以
    平州歸宋,即使金人加兵,內用營平之軍,外借宋人之援,又何俱焉。
    (谷乃召左企弓等數以十罪,縊殺之。)
    (遣使至燕山,說宋王安中以求降於宋。)
    (安中以聞,王黼勸帝納之。)
金 主:(趙良嗣諫曰)國家新與金盟,如此必失其權,悔不可追。
    (勿聽。)
    (金主阿骨打死,弟吳乞買立,金將斡離不襲平州,張谷奔燕山,斡離不遣人以
    (納叛來責,遂欲以兵攻燕。)
    (帝詔王安中以谷與金,安中不得已,縊殺之,函其首,並谷二子與之。)
斡離不:(郭藥師曰)金人欲谷頭,即與之,若求藥師頭,亦將與之矣。
    (自是遼之降將皆解體,而金人遂用此以興師矣。)
    (天狗星隕,有聲如雷,黑眚見於禁中。)
    (黑眚者,有物大如席,長丈餘,彷彿如龜,金睛,行動呼呼有聲,黑氣蒙之,
    (不大了了。)
    (氣之所及,腥血四灑,兵刃不能施。)
    (每得人聲則出。)
    (先若列屋摧倒之聲,其後出入人家,初夜掠食小兒,二年乃息。)
    (都城有女子生髭,長六七寸。)
    (疏秀宛如男子。)
    (又有男子孕而誕子,有狐升御榻而坐。)
斡離不:(又有都城東門外鬻萊夫,至宣德門下,忽若迷罔,釋荷擔,向門戟手,且詈云
    ()太祖皇帝,神宗皇帝使我來道,尚宜速改也。
    (邏卒捕之,下開封獄,一夕方省,則不知向者所為,乃於獄中斃之。)
    (金將黏沒喝、斡離不分道入寇,童貫自太原逃歸。)
    (金粘罕喝入朔州,克代州,遂圍太原。)
    (知府張純孝悉力死守,金斡離不入檀州,陷薊州,郭藥師迎戰於白河,敗績,
    (遂還燕山。)
    (執知府蔡靖以降於金,金盡取燕山州縣。)
    (時金兵日迫,詔臣庶極諫,天下勤王。)
    (帝欲避兵東行,太常少卿李綱)
李 綱:今敵勢猖獗,非傳太子以位號,不足以招徠天下之豪傑。
    (上在位二十六年,遂傳位於皇太子,太子桓即位,是為欽宗。)
    (尊徽宗為教主道看太上皇帝,以李綱為兵部侍郎。)
    (遣李鄴如金師,告內禪,且請修好。)
    (斡離不欲從之。)
斡離不:(郭藥師諫曰)南方未必有備,不如進軍。
    (金兵遂進。)
斡離不:(太學生陳東率諸生上書曰)敗天下者,蔡京、梁師成、李彥、朱勔、王黼、童
    貫也,請斬此六賊,以謝天下。
    (上嘉納之。)
    (竄王黼於永州,盜殺之。)
    (李彥、梁師成賜死。)
    (朱勔放歸田裡,俱籍其家。)
    (惟蔡京、童貫從上皇東行,未抵罪。)
    (上皇出奔亳州,遂居鎮江。)
    (金師入相、濬二州。)
    (梁方平帥禁旅屯於黎陽河北岸,金兵奄至,河南守橋者望見金兵旗幟,燒橋而
    (遁。)
    (方平之師潰還。)
    (金人取小舟以蹄,旋渡旋行,無復隊伍。)
斡離不:(金人笑曰)南朝可謂無人,若以一二千人守河,我豈能飛渡哉?
    (遂進取滑州。)
    (金斡離不等既濟河,宋人大懼。)
    (宰執議請帝速幸襄鄧以避之,吳敏切諫,勿聽。)
    (李綱泣拜請留,以死邀之,帝猶有行意,綱復諫曰)
李 綱:陛下已許臣留,復戎行何也?今六軍父母妻子皆在都城,萬一中道散歸,陛下孰
    與為衛?敵兵已逼,知乘輿未遠,以健馬來追,何以御之?
    (帝感悟,遂止。)
    (禁衛六軍聞之皆悅。)
    (李綱治守戰之具,數日而畢。)
    (金斡離不進軍圍京師,帝召群臣共議,李邦彥等主割地請和,李綱以為擊之便
    (,帝竟從邦彥計,使李挽使金軍。)
    (綱請行,帝不許。)
李 綱:安危在此一舉,臣恐李梲怯懦,誤國事也。
    (不聽。)
    (是夜金人來攻宣澤門,李綱敗之,斬首百餘人,至日始退。)
    (梲至金軍,斡離不謂之曰)
斡離不:今若議和,當輸犒師之物,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頭,表緞百萬匹。
    尊金帝為伯父,割中山,太原、河間三鎮之地,而以宰相親王為質,送大軍過河
    ,乃退耳。
    (梲等唯唯,不敢措一言。)
    (遂與金使蕭三寶奴、耶律忠等偕來,索賂要質,凡金人所要求,皆郭藥師教之
    (也。)
    (帝括借都城金銀娟優家財,得金二十萬兩,銀四十萬兩,而民間已空。)
李 綱:金人所需金幣,竭天下且不足,況都城乎?三鎮,國之屏蔽,割之何以立國?至
    於遣質,則宰相當往,親王不當往。若堅守數日,援兵四集,彼孤軍深入,亦將
    速歸。此時與盟,則不敢輕中國,而和可久也。
    (李邦彥等堅請從金議,一如其言。)
    (綱不能奪,以張邦昌為計議使,奉康王構往金軍為質以求成。)
    (金兵攻通津、景陽等門,李綱親身監戰,斬其將校十餘,殺其眾數千,何灌力
    (戰而死。)
    (金人從康王構之請,解圍退師於孟陽。)
    (種師道、姚平仲諸路勤王兵至汴京,金人斂游騎,但守牟駝崗,增壘白固。)
    (師道請緩給金幣於金,俟彼惰歸,扼而殲諸河。)
    (李邦彥堅持不從。)
    (朝廷日輸金幣於金,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殺淫掠,四方勤王之師漸至。)
李 綱:金人貪婪無厭,凶悖日甚,其勢非用師不可。且敵兵號六萬,吾勤王之師集城下
    者已二十餘萬,彼以孤軍深入重地,若扼河津,絕餉道,復諸城邑,堅壁勿戰,
    俟其食盡力疲,然後縱其北歸,待其濟河,半渡而擊之,此必勝之策也。
    (種師道計甚善,帝然之。)
    (而姚平仲慮功名獨歸種氏,因以士欲速戰為言,請夜劫營。)
    (李綱許之。)
    (遂帥步騎萬人,夜斲敵營。)
    (平仲方發,金候吏覺之,斡離不遣兵迎擊,平仲兵敗,懼誅亡去。)
    (金師復圍汴城。)
    (李綱帥諸將出封邱門,戰於幕天坡,以神臂弓射之,金人少卻。)
    (金斡離不召諸使者,詰責用兵違誓之故。)
    (時張邦昌恐懼涕泣,康王不為動。)
    (又康王嘗與金人較射,連發中的,金意其為將家子,使王氵內來責,更召他王
    (為質。)
    (氵內至,李邦彥語之曰)
斡離不:用兵乃李綱、姚平仲爾,非朝廷意也。
    (因罷李綱以謝金人。)
    (時帝欲遣人奉使,辯劫營非朝廷意,大臣皆不欲行。)
    (宇文虛中承命,慨然如金師。)
    (太學生陳東等及都人數萬人上書,言李綱奮不顧身,任天下之重,所謂社稷臣
    (也,罷綱正墮金人之計,乞復用綱而斥邦彥等。)
    (撾珠登聞鼓,喧呼動地。)
    (帝恐生變,乃復綱官,除元祐黨籍學術之禁,追封范仲淹、司馬光等。)
    (金使王氵內隨宇文虛中來,更以肅王樞為質於金,康王構、張邦昌還,以太原
    (、中山、河間三鎮之地畀金人。)
    (金斡離不既得三鎮,且知京師有備,遂不俟金幣數足,遣使告辭北去。)
    (肅王從之,京師解嚴。)
斡離不:(御史中丞呂好問言於帝曰)金人得志,益輕中國,秋冬必傾國復來,禦敵之備
    ,當速講求。
    (勿聽。)
    (初,太上皇南幸,童貫、高俅等以兵扈從,道路狼藉,言貫等將為變。)
    (朝議使聶昌往圖之,獨李綱不可。)
    (至是李綱親請迎太上皇於南京,獨見木上皇,具道帝聖孝思慕,請陛下早回京
    (師。)
    (太上皇感悟,出玉帶金魚象簡賜綱。)
    (綱還,具道太上慈愛,帝始釋然。)
    (道君太上皇帝還京師,竄蔡京於儋翔,道死。)
    (誅蔡攸、童貫,梟其首於市。)
    (時既許以太原畀金人,而張孝純仍固守不下,金師圍太原日久,上復召種師中
    (與姚古進軍救之,師中乘勝復壽陽、榆次等縣,留屯真定。)
    (許翰遣使促師中速戰,責以逗撓。)
    (師中不得已。)
    (即日領兵,與金人戰於殺熊嶺,士卒潰散,師中力戰死之。)
    (姚古軍不戰而潰。)
    (乃以李綱為河南河東路宣撫使,劉韋合副之,以救太原。)
    (綱方欲合諸路兵親帥擊虜,會以議和,止綱進兵,召還。)
    (金黏沒喝入太原,執知府張純孝以歸,釋而用之,副都總管王稟死之。)
    (金兵復至,大臣不知所出,惟以遣使講和為事。)
    (金人佯許,而攻瓊自如。)
    (金人圍襲慶府,呂誨之子知府呂由誠,率軍民死守。)
    (金人百道來攻,城陷,由誠一家四十餘口俱死之。)
    (金兵復渡河,詔康王構復如金師,至磁州,守臣宗澤迎謂曰)
王大臣:肅王一去不返,今敵又詭辭以致大王,其兵已迫,去復何益?願王勿行。
    (民亦遮道留王。)
    (會金游騎日至磁州城下,蹤跡王所在,知相州汪伯彥亟請王如相,部兵迎於河
    (上。)
王大臣:(王行至相,勞伯彥曰)他日見上,當首往京兆薦公。
    (由是受知於王。)
    (初,相州湯陰人岳飛,字鵬舉。)
    (湯陰,今河南彰德府湯陰縣是也。)
    (父和,母姚氏,節食濟饑,有耕侵其地者,割而與之;貰其財者不責償。)
    (生飛,少負節氣,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有神力,能
    (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劉宣撫真定,募敢死戰士,飛與焉。)
    (屢擒劇賊,至是見王,以為承信郎。)
    (金斡離不、黏沒喝師次汴京城下,時援兵皆為唐恪、耿南仲遣還,無一人至者
    (,城中惟衛士及弓箭手七萬人而已。)
    (南道都總管張叔夜帥師入衛。)
    (叔夜入對,言賊鋒甚銳,願我明皇之避祿山,暫詣襄陽,以圖幸雍。)
    (帝不答。)
    (詔康王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帥師入衛。)
    (孫傅使成忠郎郭京撰六甲正法以御金人。)
    (其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無問能否,但擇年命合六甲者,雲擇日出兵三百,
    (可生擒金二將。)
    (襲擊至陰山,識者危之。)
    (金人攻通津、宣化二門,何木、孫傅使郭京出師,京用六甲法,盡令守禦人下
    (城,毋得窺視。)
    (因大啟宣化門出師。)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
    (京兵見之,不戰而敗,死者甚眾。)
    (京引餘眾南遁,金師遂登城,城陷,帝聞之慟哭。)
    (時宋師尚眾,金人恐帝他遁,宣言議和退師。)
    (帝使何如金師請平,黏沒喝、斡離不)
斡離不:自古有南必有北,不可相無也。今之所議,期在割地而已,請與帝面約相訂。
斡離不:(宋師言之,帝曰)朕當親往。
    (帝出郊,如黏沒喝即奉表請降,留二宿乃還。)
    (帝自去金營,士庶及太學生迎謁。)
斡離不:(帝掩面大哭曰)宰相誤我父子。
    (觀者無不流涕。)
    (金遣使來索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帛一千萬匹。)
    (於是大括金銀,遣使如河南、河北割地以畀金人。)
    (使至兩河,兩河民堅守不奉詔。)
    (時金人索金銀甚急,且遣使再邀帝至營。)
    (帝有難色,何及吏部侍郎李若水,以事出無奈,勸帝行。)
    (二年正月,帝與何、李若水等復如青城,至金營,金人逼帝易服,李若水抱持
    (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金人曳若水出,擊之,僕於地,若水罵不絕口而死。)
    (劉自經於金軍。)
    (欽宗在位二年而被擄。)
    (金人復征太上皇、太上皇后,且以玉牒按名征諸王宗室入金軍,復按名征皇后
    (、太子、諸公主、妃嬪及諸王妃眷屬入金軍。)
    (金廢二帝為庶人,遣吳千乾、莫儔入京師,集百官議立異姓,眾莫敢出聲。)
    (王時雍探知敵意在張邦昌,乃以邦昌姓名入議狀。)
    (張叔夜不肯署狀,且移書金師,意立太子。)
    (金人執置軍中。)
    (太常寺簿張濬、開封士曹趙鼎、司門員外郎胡寅,皆逃入大學中,不書名。)
    (御史馬伸、吳給、中丞秦檜,共為議狀於金師,極言異姓不可立,願復嗣君以
    (安四方。)
    (且論張邦昌當上皇時,蠹國亂政,以致社稷傾危。)
    (金人怒,執檜而去。)
    (三月,金人奉冊寶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冊即位。)
    (閣門舍並吳革率內親事官數百人,皆先殺其妻子,焚所居,舉義金水門外。)
    (范瓊詐與合謀,襲殺之。)
    (是日風霾,日暈無光,百官慘沮,邦昌亦變色,惟吳千乾、莫儔、范瓊等欣然
    (以為有佐命功。)
    (邦昌以金不留兵,而宗澤、康王構等兵勢正強,知必無成,大懼禍。)
    (及拜官,皆加「權」字。)
    (金斡離不以道君太上皇及鄭太后並上皇子二十九人,與諸親王、皇孫、駙馬、
    (公主、妃嬪及康王母韋賢妃、康王夫人邢氏等,由滑州北去。)
    (張邦昌率百官遙辭於南熏門,眾慟哭,有僕絕者。)
    (四月,金黏沒喝以帝及諸皇后、太子與諸妃嬪、宗室及諸王妃,與何、孫傅、
    (張叔夜、司馬樸、秦檜等,並凡法駕,鹵簿、禮器、祭器、教坊樂器、寶玩、
    (九鼎、圭璧、渾儀、銅人、刻漏、古器、秘書、內人、內寺、娼優、伎藝等,
    (由鄭州北去。)
    (公私上下,府庫蓄積,為之一空。)
    (獨哲宗元祐皇后孟氏以廢居私第獲免。)
    (時康王構有眾八萬,次於濟州,因宗澤屢敗金兵,故金人不能得康王而去。)
斡離不:(金兵既去,呂好問謂張邦昌曰)相公真欲立耶?抑姑塞敵意,而徐為之圖耶?
    相公亦知中國人心所向乎?特威女貞兵威耳。女貞既去,能保其無變乎?大元帥
    在外,元祐皇后在內,此殆天意,盍亟還政,庶可轉禍為福。為今計者,當迎元
    祐皇后權攝國事,請康王早正大位,庶獲保全。
    (御史馬伸具書,請張邦昌速奉迎康王,極陳順逆利害。)
    (邦昌讀其書,氣沮,乃遣謝克家至濟州往迎。)
    (王不許。)
斡離不:(呂好問遣人言於王曰)大王不早自立,恐有不當立而立者。
    (王然之。)
    (邦昌乃使韋淵奉大宋受命寶詣濟州,復以手書號元祐孟後曰太后,入居禁中,
    (垂簾聽政,以俟復辟。)
    (欽宗渡白溝河,簽書樞密使院事張叔夜死之,北宋亡。)
    (起太祖庚申,終欽宗丁未,凡九主,共一百六十七年。)
    
    
117**時間: 地點:
    (是年五月,康王構即位於應天府,大赦改元,後定都於杭州,是為南宋。)
    (待三十三回再敘,下回且先將遼、金、西夏之事敘明,以便觀者。)
    (第三十二回 西北邊遼金夏不住相爭)
    (詞曰:
    (  三百餘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橫。)
    (爭強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富貴草頭垂露,英雄水上浮萍。)
    (是非成敗總虛名,一枕南柯夢醒。)
    
    
118**時間: 地點:
    (卻說徽、欽二帝被擄,高宗中興,不過一月間事。)
    (宋朝國統原未斷絕,此回本應接敘高宗中興之事。)
    (然滅北宋者金,而金先滅遼,遼實起於北宋之先,夏亦起於北宋之初,至元滅
    (金滅夏,又在南宋未滅之先,不便將此三國懸擱。)
    (今且將南宋之事擱起,待下回再敘,此回先將遼、金、西夏之事敘明。)
    (按遼國初名契丹,本東奚種,神農氏之後。)
    (其後為匈奴所破,保鮮卑山,燕慕容氏時,竄於鬆漠之間,後魏初,大破之,
    (遂逃,進經數十年稍滋蔓。)
    (自魏至隋,雖或寇邊,亦入貢不絕。)
    (唐太宗、高宗時,俱內附。)
    (至中宗時始叛,其後叛服不常。)
    (八部各有大人,以次為主,三年傳旗鼓一交代。)
    (至庸昭宣帝時,耶律阿保機為主,尤雄勇,不肯代,居古漢城,地宜五穀,有
    (鹽池之利。)
    (擊滅七部,東征室韋女貞,西取突厥故地,諸夷畏服。)
    (後梁太祖時,帥眾三十萬寇雲州,晉王與之連和,約為兄弟,共聲梁。)
    (或勸晉王擒之,王曰)
太 祖:仇敵未滅,而先失信夷狄,自亡之道也。
    (厚贈遣之。)
    (阿保機既歸而背盟,更附於梁,晉王由是恨之。)
    (時燕節度使劉守光,殘虐其下,軍士多亡歸契丹。)
    (契丹掠取燕地士民,日益強大,阿保機遂更名億,稱皇帝,是為遼太祖,國人
    (號為天皇。)
    (妻述律氏,亦勇決多權變,名震諸夷,號地後。)
    (劉守光為李存勖所攻,遣使獻平、營、灤三州之地,以求援於契丹。)
    (契丹救之,為存勖所敗。)
    (存勖滅燕,而三州之地歸於契丹。)
    (未取。)
    (初,守光遣韓延徽於契丹。)
    (延徽不拜,契丹主大怒,使牧馬。)
    (契丹述律後察其賢,勸阿保機禮而用之。)
    (韓延徽有智略,能屬文,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使
    (各有配偶,墾藝荒田。)
    (由是漢人安業,逃亡者少,契丹臣服諸國,延徽有功焉。)
    (阿保機取夫餘城,更名東丹國,命長子突欲鎮之,號為人皇。)
    (次子德光守西樓,號元帥。)
    (阿保機稱帝二十年,死於夫餘城。)
太 祖:(述律後欲立德光,至西樓,命與突欲俱乘馬立帳前,謂諸酋長曰)二子吾皆愛
    之,莫知所立,汝曹擇可立者,執其轡。
    (酋長知其意,爭執德光轡。)
太 祖:(後曰)眾之所欲,吾安敢違。
    (遂立德光,是為太宗。)
    (遣突欲歸東丹。)
    (德光尊後為太后,國事皆決焉。)
    (德光性孝謹,母病不食,亦不食。)
    (以韓延徽為政理事,令葬阿保機於木葉山。)
    (太后左右有桀黠者,後輒謂曰)
太 后:為我達語於先帝。
    (至墓所殺之,-前後百數。)
    (最後平州人趙思溫當往,不肯行。)
太 后:(後曰)汝事先帝常親近,何為不行?
太 祖:親近莫如後,後行,臣乃繼之。
太 后:(後曰)非吾不欲從先帝於地下也,顧嗣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
    (乃斷一腕,令置墓中。)
    (思溫亦得免。)
    (時後唐潞王從珂疑石敬塘,使移鎮天平。)
    (敬塘拒命,唐發兵討之,敬塘危急,乃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幽薊等一十六
    (州,以假兵滅唐。)
    (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
    (契丹冊立敬塘為晉帝,乃以幽州為燕京,徙都之,改國號曰遼。)
    (終晉高祖之世,徵求無厭。)
    (至出帝齊王立,不奉表,不稱臣於契丹。)
    (契丹主積怒,舉兵滅晉而歸,死於殺狐嶺,嗣位二十一年。)
    (姪永康王兀欲即位於中京,兀欲乃太祖阿保機長子突欲之子也。)
    (突欲以國讓弟,後反見疑,遂浮海至中國。)
    (後唐明宗以莊宗妃夏氏妻之,賜姓名李贊華,拜節度使。)
    (贊華好割婦女之臂腿而飲其血,諸姬妾刺臂或腿以吮之,則大悅。)
    (夏氏數被其割,不勝苦,奏請離婚為尼。)
    (贊華後為潞王從珂所殺。)
    (至是其子兀欲立,追尊其父突欲為義宗。)
    (兀欲更名阮,是為世宗。)
    (嗣位五年,為燕王述軋所弒。)
    (述軋自立,諸部不服,奉太宗德光子壽安王兀律攻殺之,遂立兀律為帝,更名
    (璟,是為穆宗。)
    (穆宗好畋獵飲酒,不恤國事,每夜則酣飲達旦,晝則常睡,國人謂之睡王。)
    (周世宗攻取三關瀛、莫、易之地。)
謂 之:(穆宗聞之曰)此亦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哉!
    (又嗜殺,酒後加人以烙炮鐵梳諸奇巧極刑。)
    (嗣位十八年,近侍小哥花哥辛古等殺之,世宗兀欲之子賢立,是為景宗。)
    (以蕭守興為尚書令,納其女燕燕為後。)
    (景宗宿嬰風疾,國事皆決於燕燕。)
    (遼與宋通好,宋太宗伐北漢,遼遣兵救之,大敗而還。)
    (宋滅北漢,遂乘勝伐遼,以取幽燕之地。)
    (遼遣耶律休哥與戰,宋亦大敗而還。)
    (景宗嗣位十四年而殂,子隆緒立,是為聖宗。)
    (蕭太后專國政,寵幸用事。)
    (宋太宗遣曹彬、潘美等乘釁伐遼,以取幽燕之地,為契丹將耶律休哥所敗。)
    (遼太后亦興師寇宋,宋驍將楊業死之。)
    (宋真宗時,蕭太后隆緒大舉寇宋,宋寇準亦勸真宗自將御之。)
    (契丹圍澶州,不克,與宋戰不利,大將撻覽為宋所殺。)
    (寇準勸真宗復直前渡河,契丹大懼,請和,自是而兩朝修好,南北弭兵,邊境
    (稍安矣。)
    (契丹聖宗隆緒二十七年,蕭太后燕燕卒。)
    (蕭氏有機謀,善馭大臣,得其死力。)
    (每入寇,親披甲冑督戰。)
    (與韓德讓通,太后死後,未幾德讓亦死,陪葬陵傍。)
    (隆緒遭母喪,哀毀骨立。)
    (群臣請改元,又請以日易月,皆不許。)
    (及宋真宗崩,隆緒集番漢大臣后妃以下皆舉哀)
王大臣:吾兄與吾同月生,年大兩歲,吾又得兒多時也!
    (因又泣,特置真宗御靈,建資福道場百日而罷。)
王大臣:(契丹主隆緒病革,謂其子宗真曰)宋朝信誓,常守而不失。
    (遂殂,嗣位四十八年。)
    (子宗真立,是為興宗。)
    (國內無事,戶口蕃息,宋增歲幣銀絹各十萬,並前共五十萬。)
    (其地凡五京,六州,軍城百五十六,縣二百九,屬國六十。)
    (東至海,西至流砂,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里。)
    (嗣位二十四年殂,子道宗洪基立。)
    (洪基嗣位四十六年殂。)
    (太子濬早卒,濬之子天祚帝延禧立,好畋獵淫酗,怠於政事。)
    (遼屬國生女真完顏阿骨打以兵叛遼。)
    (女真之先,古肅慎氏地,世居混同江之東,長白山、鴨綠江之源,姓拏,又號
    (完顏氏,唐太宗時,始聞於中國。)
    (其係籍於遼者,號熟女貞;在北者號生女真,亦素服於遼。)
    (生女真舊無官屬,至烏古乃始有官屬,其部內舊無鐵,鄰國有以甲冑鐵器往鬻
    (者,必厚價酬之。)
    (得鐵既多,因以修弓矢,備器械,兵勢稍振。)
    (烏古乃死,子劾裡缽嗣,嚴重多智,基業始大。)
    (其官之尊者,皆曰勃極烈。)
    (其民無傜役,壯者即為兵,自五十百皆有長,伍長擊柝,什長執旗,百長挾鼓
    (,千人將則旗幟金鼓悉備。)
    (伍長戰死,四人皆斬;什長戰死,伍長皆斬。)
    (百長以上亦然。)
    (一軍退,則誅一軍之長。)
    (凡部長曰勃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
    (猛安猶千夫長,謀克猶百夫長也。)
    (劾裡缽生十一子,長曰烏雅束,次日阿骨打。)
    (劾裡缽疾篤,呼弟盈哥謂之曰)
阿骨打:烏雅束柔善,若辦集契丹事,阿骨打能之。
    (劾裡缽死,弟頗刺淑嗣;頗刺淑死,弟盈哥嗣;盈哥死,兄子烏雅束嗣;烏雅
    (束死,弟阿骨打嗣立,自稱都勃極烈。)
    (時遼主好獵淫酗,怠於政事,每歲遣人市名鷹海東青於海上,道出生女真,使
    (者貪縱,征無厭,女真怨苦之。)
    (女真部阿疏叛奔遼。)
    (阿骨打索之不得,遂逆命。)
    (遼遣軍伐之,阿骨打)
阿骨打:先發者制人。
    (遂與姪黏沒喝,弟闍母及宗室銀術可婁室等起兵擊遼,傳梃而誓,勇氣百倍,
    (遼軍大奔。)
    (遼以司空蕭嗣先帥師伐女真。)
    (阿骨打帥眾來御,未至混同江,夜就枕,若有扶其首三。)
阿骨打:(阿骨打臥而起曰)神明警我也!
    (即鳴鼓舉燧而行,黎明至混同江,與遼兵遇,會大風起,塵埃蔽天,阿骨打乘
    (風追擊,遼兵大潰,將士皆死,獲免者十七人。)
    (自是士無鬥志,遇敵輒潰。)
阿骨打:(遼人嘗言)女真兵滿萬,則不可敵。
    (至是始滿萬矣。)
    (女真完顏阿骨打稱皇帝,更名旻,國號金,是為金太祖。)
    (遼使請和千金,金人不許,遼主起空國之兵,用百萬之師,下詔親征女真。)
    (金主攻遼黃龍府,次混同江,無舟以渡。)
    (金主使一人前導,乘赭白馬逕涉)
金 主:視吾鞭所指而行。
    (諸軍隨之,水及馬腹。)
    (既濟,使舟人測其渡處,深無涯涣。)
    (遂克黃龍府,遼師至混同江。)
    (金主聞遼主親征,乃聚眾以刀釐面,大哭曰)
金 主:始與汝等起兵,蓋苦契丹殘忍,欲自立國。今天祚親至,恐不能當,不若殺我一
    族,汝等迎降,或有生理。然遼人怨已切骨,天祚之氣方驕,縱降亦必無生理。
    奈何!奈何!
阿骨打:(諸軍羅拜曰)事已至此,唯命是從。
金 主:然則惟有人人死戰耳!
    (遂帥眾迎敵。)
金 主:彼眾我寡,兵不可分,視其中軍最堅,主必在焉,敗其中軍,可以得志。
    (使左右翼合而攻之。)
    (遼主遁,遼兵大潰,枕屍相屬百餘里,所獲器械、寶物、馬牛不可勝計。)
    (遼東京及東京州縣,與南路擊遼女真,皆降於金。)
    (金約宋共攻遼。)
    (金人取遼上京、中京及西京。)
    (金主命谷神始制女真文字。)
    (遼主為金黏沒喝斜也所迫,輕騎走夾山,命令不通。)
    (時遼秦晉國王耶律淳與參知政事李處溫守燕京,處溫與都統蕭乾等謀奉淳為主
    (,諸大臣耶律大石左企弓等及番漢百官、諸軍父老數萬人勸進,拜舞山呼,上
    (尊號曰天錫黃帝。)
    (軍旅之事,悉委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者,太祖八世孫,通遼漢文字,善騎射,舉進士,為翰林學士承旨。
    ()
    (遼謂翰林為林牙,故稱大石林牙。)
    (遼耶律淳死,蕭乾等立淳妻蕭氏為皇太后,遂立秦王定為帝。)
    (李處溫欲為亂,蕭後殺之。)
    (金主阿骨打襲遼主延禧於石輦驛,以其子斡離不為前鋒,所將不過千人,遼兵
    (圍之數重。)
    (遼主謂金兵少,必敗,遂與妃嬪登高阜觀戰。)
    (斡離不以鐵騎馳赴之。)
    (遼主大驚,遁去,遼兵遂大敗。)
    (金主分三道攻燕,遼人以勁兵守居庸關,金兵至關,崖石自崩,戍卒多壓死,
    (遼人不戰而潰,金兵庫關而南,遂入燕京。)
    (遼將相皆降,耶律大石走,為金所獲,蕭後出奔天德,於是遼五京皆沒於金。
    ()
    (遼主奔西部族,蕭後來見,遼主殺之,追廢淳為庶人。)
    (金使斡離不銀術可婁室等分道襲遼主。)
    (遼主奔應州,其子秦王定、紀王寧及妃嬪從臣皆被執。)
    (遼主西走雲中。)
    (金太祖在位八年殂,弟吳乞買立,更名晟,是為金太宗。)
    (耶律大石自金歸遼,金主既敗,奔夏,會黨項亦遣人請臨其地,遼主從之。)
    (至應州東,為金將婁室等所獲以歸,金廢為海濱王,尋殺之,以萬馬踐其屍。
    ()
    (遼主天祚帝延禧嗣位三十五年而被執,遼亡。)
    (自後梁太祖丁卯稱帝起,至徽宗乙巳,凡八主,共三百有十年。)
    (初,遼主之與金人戰也,耶律大石以諫不從,遂率眾走北庭都護府,自立為王
    (。)
    (會西鄙七州十八部,諭以興復事,得精兵萬餘,置官吏,具器械。)
    (又遺書回鶻。)
    (回鶻王畢勒哥迎至邸,送至境外,兵行萬里,歸者數國。)
    (至尋思千,西域諸國舉兵十萬拒戰。)
    (大石進擊,大敗之,僵屍數十里,回回國王來降。)
    (又西行至起兒漫,群臣共冊大石為天祐皇帝,改元延慶,是為西遼。)
    (西遼王大石引兵東還,行二十餘日,得善地,遂建都城,號虎思乾耳朵。)
    (金主聞耶律大石在和州之域,遣兵攻之,不克而還。)
    (德宗大石立十二年而殂,子仁宗夷列幼,遺命其後蕭氏權國事,號感天皇后,
    (稱制七年殂。)
    (夷列始親政,又十三年而殂,子幼,遺命其妹普速完權國,號承天皇后。)
    (承天後制十四年,與其夫蕭朵魯不之弟補古只沙裡通,出朵魯不為東平王而殺
    (之,朵魯不之父斡裡刺以兵問罪,殺普速完及補古只沙裡,迎夷列次子直魯古
    (之立,改元天禧,立三十四年。)
    (因出獵,乃蠻國天屈出律伏兵八千擒之,而據其位,尊直魯古為太上皇,以善
    (終,西遼亡。)
    (凡三主二后,起於宋徽宗二十五年乙巳,亡於南宋寧宗七年辛酉,共七十八年
    (。)
    
    
119**時間: 地點:
    (卻說金太祖旻,即阿骨打,既破遼,大敗遼兵,取有五京之地,迫遼主遠遁。
    ()
    (生十五子皆不立,而立其弟太宗晟,即吳乞買。)
    (太宗晟既滅遼,復遣斡離不黏沒喝寇宋,破汴京,虜二帝,而取宋天下之半。
    ()
    (又遣太祖第四子兀術,及黏沒喝、婁室銀術可撻懶、斡離不等屢寇南宋,又立
    (劉豫為齊帝以害宋,諸事盡見南宋回中。)
    (太守晟嗣位十三年殂,子十四人皆不立,而立太祖嫡孫合刺,更名亶,乃太祖
    (太子繩果之子也,是為熙宗。)
    (熙宗亶厭用兵,頗讀書,使撻懶兀術襲執劉豫,與宋通好。)
    (典禮樂,立孔廟於上京,求孔子支派四十九代孫瑤,封為衍聖公,元朝因之,
    (而孔子嫡源從南渡者,今居浙江。)
    (熙宗嗣位十四年,末年好飲酒,妄殺大臣。)
    (平章事完顏亮亦太祖之孫,太祖第三子遼王宗乾之子也,謀篡位,陰結死士,
    (而通於熙宗妻裴滿後,忌金主之弟胙王常勝等,因構殺之。)
    (熙宗素積怨於裴滿後,因並殺後,而召弟婦胙王之妻撤卯入宮為繼後。)
    (亮黨大興國,給事寢殿,被杖怨望,亮使為內應,己巳十二月夜二鼓,興國啟
    (門,亮與妹婿徒單貞及秉德烏帶、李老僧、唐括辦等入寢殿,熙宗直善用刀,
    (常置佩刀於榻上。)
    (是夕,興國取刀投榻下,熙宗求刀不得,亮直前,手刃之。)
    (亮本名迪古,是為廢帝。)
    (以太宗諸子強盛,遂殺其子孫七十餘人,諸宗室五十餘人,太宗吳乞買與黏沒
    (喝之後遂絕。)
    (又殺秉德等,又殺宗室撤離喝孛吉乾帶等,皆族之。)
    (改築燕京宮室,一依汴京制度。)
    (宮殿遍敷黃金,而後間以五彩,金屑飛空如落雪,一殿之費,以億萬計,成而
    (復毀,務極華麗。)
    (金主亮殺其叔父曹王阿魯補,納其妻阿懶,封為昭妃,又納宗婦四人於宮。)
    (崇義節度使烏帶妻定哥,舊與亮通,亮使殺烏帶,許以為後,定哥不忍,亮謂
    (之)
謂 之:不殺汝夫,將族汝家。
    (定哥大恐,縊殺烏帶,納為貴妃。)
    (又使秘書監完顏文出其妻石哥,以為麗妃。)
    (又使乙刺補出其妻又察,亦納之。)
    (又察,亮姊之女也。)
    (金主亮聞葛王烏祿妻烏林答氏美,召之。)
金 主:(烏林答氏曰)我不行,上必殺王。
    (遂行,至良鄉,得間自殺。)
    (亮降封葛王為曹國公。)
    (都燕京,親選良家子女百十三人以充後宮,皆美女也。)
    (亮恣意淫惡,壽寧縣主什古,靜樂縣主蒲刺,及習拈師姑兒,混同縣君莎裡古
    (貞及其妹,餘都皆亮之從姊妹,成阝國夫人重節,亮之姪張定安妻柰刺忽,太
    (后大氏之兄嫂蒲蘆胡只,石奇之妹,皆有夫,亮無所忌恥,分皆納之,屬諸妃
    (位下。)
    (莎裡古貞最得倖,每召必親候廊下,立久,則坐於師姑兒膝上。)
    (宮人在外有夫者,初猶分番出入,後乃盡遣其夫。)
    (每幸婦人,必奏樂撤帷,或妃嬪列坐,恣意淫亂,使共觀之。)
    (常於臥內遍設地衣,裸逐以為戲。)
    (金主亮以江南多美女玉帛,又聞宋有劉貴妃美豔,欲得之,謀大舉滅宋。)
    (亮嫡母太后徒單氏諫之,亮不悅。)
    (亮遷都於汴,以太后居寧德宮。)
    (太后使侍婢高福娘問亮起居,亮通之,太后不悅,亮使點檢大懷忠等弒太后。
    ()
    (太后方樗蒲,懷忠等至,令太后跪受詔,太后愕然下跪,尚衣局使虎特末從後
    (擊之,僕而復起者再。)
    (亮命焚其屍,棄骨於水,並殺其左右及弟姪。)
    (又大殺宋遼宗室之在其國者無孑遺。)
    (遂舉兵南征,眾六十萬,號百萬,妃嬪皆從,宋人大震。)
    (金主亮入和州,梁山濼水涸,前所造船不得進,乃使李通更造小船,壞城中民
    (居,以為材木,煮人膏以為油。)
    (宋總管李寶敗其先鋒。)
    (金主亮無道,人心離散,將士多亡歸。)
金 主:(至公言於路曰)我輩今往東京,立新天子矣。
    (金主亮披金甲率眾渡江,宋虞允文大敗金師於彩石。)
    (時東京留守曹國公烏祿,太祖之孫,性仁孝,沉靜明達,眾心歸之。)
    (猛安福壽等共殺副留守高存祿,立烏祿為帝於遼陽,更名雍,是為世宗。)
    (下詔暴揚金主亮罪惡數十事,遣兵斷其歸路,而召諭其兵將,令北還安業。)
    (金主亮聞曹國公即位,改元大定。)
金 主:(金主亮拊髀歎曰)朕本欲平江南,改元大定,此之非天乎!
    (遂召諸將帥謀北還,恐將士解散,而宋人躡其後,乃分兵渡江,欲先南滅宋,
    (而後北平內亂,詔諸將約以三日濟江,否則盡殺之。)
    (軍士危懼,謀欲亡歸,又聞曹國公烏祿即位於遼陽,遂共謀作亂,決計於浙西
    (都統制耶律元宜,及猛字唐括烏野,請行大事。)
    (元宜然之,乃帥諸將薄亮營。)
    (亮疑宋兵奄至,攬衣遽起,取箭視之,愕然曰)
諸 將:我兵也。
    (方取弓,已中箭僕地。)
    (遂殺之,焚其屍。)
    (軍士取行營服用寶器皆盡,裸淫其妃嬪,不從者殺之。)
    (太子光英及李通等,遣人議和於宋,而求赦於新主。)
    (金主雍下令,廢亮為庶人,招諭下江南之眾,皆令散歸。)
    (金主雍入燕京。)
    (金世宗雍,仁孝節儉,崇儒尚文,與宋講和,兩得休息,斷獄十七人,幾致刑
    (措。)
    (以其妻烏林答氏死節,終身不立後,真金國之賢君也。)
    (在位二十九年殂。)
    (太子允恭早卒,太孫章宗璟嗣立,李宸妃專政,疏遠宗親,國勢稍衰,嗣位十
    (九年殂。)
    (以世宗第七子衛王永濟柔弱立之,是為後廢帝。)
    (時蒙古兵日強,連歲侵擾金西北邊地,金主求和,蒙古不許。)
    (蒙古與金獨吉千家奴等戰於灰河,金師敗績,遂取大同府,金西北州縣盡入於
    (蒙古。)
    (蒙古主復進與金完顏九斤等戰於會河堡,金兵大敗,東京不守,西京復沒。)
    (金胡沙虎兵將出,戰屢敗,金主不能誅,而反用之。)
    (胡沙虎遂作亂,以兵入宮,自稱監國,迫金主出居衛邸。)
    (永濟嗣位五年,胡沙虎迎世宗之孫、允恭之庶長子升王珣於彰德,至燕即位,
    (是為宣宗。)
    (蒙古兵日迫,高琪戰敗,胡沙虎欲殺之,高琪懼誅,乃以兵圍胡沙之第而殺之
    (,詣闕請罪,金主赦之。)
    (時蒙古凡破金九十餘郡,兩河山東數千里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牛馬羊
    (畜,皆席捲而去,廬屋焚蕩,城郭丘墟,惟大名、真定、青鄆以南未下。)
    (金求和於蒙古,蒙古主欲得其公主,金主珣以廢主永濟之女及童男女五百,馬
    (三千,金銀繒帛萬兩萬匹與之。)
    (既成婚,蒙古主乃出居庸關北還。)
    (金主珣徙都汴,蒙古主聞之,怒曰)
金 主:既和面遷,是疑心未釋也。
    (復圖南侵。)
    (蒙古將木華黎攻金北京、遼西州郡,皆下之。)
    (金主遣兵救燕,與蒙古兵遇於霸州,大潰,蒙古遂入中都,吏民死者甚眾,宮
    (室為亂兵所焚,火月餘不熄,金祖宗神御及諸妃嬪皆淪沒焉。)
    (蒙古將木華黎取金河北、山東,將趨汴,至解州,病卒。)
    (蒙古取陝西等地,遂入三關。)
    (金宣宗珣嗣位十一年殂,子哀宗守緒立。)
    (金人盡棄河北、山東、關陝等地,惟並力守河南,保潼關,自洛陽至邳州,東
    (西二千餘里,立四行省,帥精兵二十萬以守之。)
    (蒙古人金陵西太昌原。)
    (金平章政事完顏合達,以忠孝軍提控,完顏陳和尚為前鋒,陳和尚環甲上馬,
    (以四百騎大敗蒙古八千之眾,士氣百倍,金自有蒙古之難,二十年間,始有此
    (捷,由是陳和尚之名震國中。)
    (金以為定遠大將軍,世襲謀克。)
    (金人既勝而驕,蒙古主怒,與其弟拖雷帥眾入陝西,破砦柵六十餘所。)
    (遂取鳳翔,陷鳳州,破武休關,圍興元,軍民散走,死者數十萬,破饒風關,
    (由金州而東趨汴京,至禹山,金兵與戰,蒙古兵少卻。)
    
    
120**時間: 地點:
    (明日,蒙古兵忽不見,入光化北岸棗林中,晝作食,夜宿馬上,四日林外不聞
    (音響。)
    (金兵謂蒙古已退,皆解散。)
    (蒙古忽至,金兵大敗。)
金 主:(蒙古入均州,完顏陳和尚趨避隱處,殺掠稍定,方出,自言曰)我金國大將,
    欲見白事。
金 主:(蒙古兵士以數騎夾之,詣太弟帳前,問其姓名)我忠孝軍總領完顏陳和尚也,
    太昌原衛州倒回谷之勝者,皆我也。我死亂軍中,人謂我負我國家,今日明白死
    ,天下必有知我者。
    (蒙古兵欲其降,砍足脛折之,划口脗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屈,遂殺之。)
金 主:(蒙古將士有義之者,以馬乳汁酹地而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當令我得之!
    (金之精銳既盡,蒙古遂圍汴。)
    (金汴京糧盡援絕,勢益危急,金主決意東行,入宮與后妃別,大慟而出。)
    (金主歸德,遣人迎后妃於汴,諸軍怨憤,后妃不得出。)
    (蒙古速不台攻汴日急,內外不通,米一升至銀二兩,人相食,貴家宅第皆以撤
    (以爨。)
    (西面元帥崔立,性淫狡,因民洶洶,殺左右二相顏奴申及習捏阿不,勒兵入宮
    (,集百官議所立。)
金 主:(崔立曰)衛紹王太子從恪,其妹公主,現在北兵中為後,可立。
    (乃以太后命,召從恪為梁王監國,崔立自為太師都元帥,送款於蒙古速不台。
    ()
    (速不台喜,飲之酒,崔立以父事之。)
    (還城,悉燒樓櫓。)
    (又托以軍前索隨駕官吏內眷家屬,聚軍民子女於省中,親閱之,日淫數人,猶
    (以為不足,乃禁民間嫁娶,有以一女之故,致死摹人者。)
    (諸王妃嬪,亦被其淫。)
    (時入後宮淫妃嬪,又與妻同見太后、皇后。)
    (兩宮賜予,不可勝計。)
    (立因諷太后歸降。)
    (立遂以梁王從恪、荊王守純、太后王氏、後徒單氐及諸妃嬪,凡車三十七輛,
    (宗室男女五百餘人,赴青城。)
    (速不台殺二王及族屬,送后妃等於和林,在道艱楚萬狀,尤甚於宋徽、欽之時
    (焉。)
    (則紀載有金夫不躬之說,事或然也。)
    (速不台入汴城,時立在城外,兵先入其家,取其妻妾寶玉以出,立歸,大慟而
    (已。)
    (後崔立為蒙古汴京都尉李伯淵所殺。)
    (蒙古遣王擑使宋,議同伐金,宋遣使報謝。)
    (蒙古許俟成功後,以河南地歸宋。)
    (金主聞蔡州城堅池深,兵眾糧廣,遂決計幸蔡州。)
    (時久雨,朝士扈從者,徒行泥水中,掇青棗為糧,足脛盡腫。)
    (從者二三百人,馬五十匹,至亳州,避雨雙溝寺中,蓬蒿滿目,無一人跡。)
金 主:(金主歎息曰)生靈盡矣!
    (為之一慟。)
    (及入蔡,以完顏忽斜虎為尚書右丞,總領省院事。)
    (忽斜虎有文武才,選括士馬,繕治兵甲,兵威稍振。)
    (時蒙古兵去蔡差遠,金主亦安之。)
    (而宋孟珙為將,大敗金兵於馬磴山,蒙古都元帥塔察兒使王擑至襄陽,約攻蔡
    (州,宋甲次於息州之南,降者日眾。)
    (金息州刺史請益兵,金主以參知政事抹拈兀典帥忠孝軍五百往。)
    (將行,金主諭之曰)
金 主:北方兵強馬壯,智勇兼備,我實難與之敵。至於宋人,何足道哉!朕得甲士三千
    ,縱橫江淮間,有餘力矣。
    (金主使完顏阿虎帶乞糧於宋,將行,渝之曰)
金 主:宋人負朕深矣,彼自為謀亦淺,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我,我亡,必
    及於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卿其以此
    意曉之。
    (阿虎帶至宋,宋朝不許。)
    (蒙古塔察兒圍金蔡州,日耀兵城下,旗幟蔽天,城中駭懼。)
    (宋史嵩之命孟珙、江海帥師二萬,運米三十萬石赴蒙古之約,塔刺兒大喜,與
    (珙結為兄弟,酌馬乳汁飲之。)
    (蒙古既得宋助,益修攻具,斲木聲聞於城中,城中益懼。)
    (金忽斜虎日以國家恩澤,君臣大義,撫循其民,忠誠昭著,軍民感奮。)
    (宋師及蒙古以攻具薄,城金盡,籍民丁防守-,民丁不足,復括婦人壯健者,
    (假男子衣冠守城。)
    (宋孟珙進逼柴潭樓,金人恃潭為固,外即汝河,潭高於河五六丈,相傳下有龍
    (,人不敢近,而城樓伏巨弩,將士疑畏。)
    (珙召麾下飲酒,酒再行,謂)
謂 之:柴潭樓非天造地設,伏弩能射遠,不能射近,彼所恃者此水耳,決而注之,涸可
    立待。
    (遂鑿深,潭果決入汝水。)
    (珙命實以薪葦,蒙古亦決練江,兩軍皆濟,魚貫而上,攻其外城,破之,進逼
    (上門,遂攻西城,克之。)
    (忽斜虎竭力捍御,金主謂侍臣曰)
金 主:我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無大過惡,死無所恨。所恨者,祖宗
    傳祚百年,至我而絕;與古荒淫暴亂之君等為亡國,獨此介介耳!
    (自宋理宗九年九月蔡州受圍起,至次年正月朔旦,蒙古兵會飲,歡吹之聲,四
    (望相接,城中饑窘,歎息而已。)
    (孟珙見黑氣壓城上,日色無光,下令諸軍銜枚,分運雲梯攻城。)
    (是夕,拿主傳位於東面元帥承麟,承麟拜泣不敢受。)
金 主:(金主守緒曰)朕所以付卿,豈得已哉!以朕肌體肥重,不便鞍馬馳突,有死而
    已。卿矯捷有將略,萬一得免,柞胤不絕,此朕志也。
    (承麟起受璽,明日即位。)
    (宋孟珙師攻南門,馬義先登,趙榮繼之,萬眾競進。)
    (金百官稱賀禮畢,亟出迎敵。)
    (南城已立宋旗幟矣。)
    (金主守緒自經死。)
    (嗣位十年。)
金 主:(忽斜虎聞之曰)吾赴汝水,從吾君矣!
    (遂赴水死。)
    (參政孛術魯小婁室等,及軍士五百餘人,皆從死焉。)
    (承麟退保子城,聞守緒死,帥群臣入哭,諡曰哀宗。)
    (奠未畢,城已陷,承麟為亂兵所殺,嗣位一日,金亡。)
    (起宋徽宗乙未,終宋理宗甲午,凡十主,共一百二十年。)
    (其有先金立國,亦先金而滅於蒙古者,有夏國。)
    (唐初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本黨項羌也,其先有拓跋赤辭,唐太宗貞觀初來歸,
    (賜姓李,置靜邊等州以處之。)
    (其後析居夏州者為平夏部,至唐僖宗避黃巢之亂幸蜀,平夏部李思恭糾合夷夏
    (兵,會酈延節度使李孝昌等,同盟討賊,詔以思恭權知夏綏節度使。)
    (思恭卒,弟思諫嗣。)
    (思諫卒,子彝昌嗣。)
    (彝昌為其將高宗益所弒,立其族叔父仁福以為節度使,後封朔方王。)
    (仁福卒,子彝超嗣。)
    (彝超卒,追封夏王,子克睿嗣。)
    (克睿卒,子繼筠嗣。)
    (繼筠卒,弟繼捧嗣。)
    (繼捧以諸父昆弟糾懟怨,以銀、夏、綏、宥四州降宋,由居京師,宋太祖賜齎
    (甚厚,遣使至夏州,護緦麻以上,親赴闕;族弟季繼遷燃,襲據銀州,圍三族
    (岩,宋太宗遣將擊走之。)
    (繼遷降於契丹,以為定難節度使,以女妻之。)
    (李繼遷侵擾日甚;宋趙普請復命李繼捧鎮夏州,賜姓名趙保忠,復以為定難節
    (度使。)
    (保忠與繼遷戰於安慶澤,繼遷中流矢遁。)
    (繼遷遣使歸款,奉表謝罪,詔以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
    (而趙保忠叛降契丹,契丹封為乎思王。)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