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  至  第四〇

31**時間: 地點:
    (是年,楚公子比弒靈王,公子棄疾殺比自立,是為平王。)
巫 臣:(平王使伍奢為太子建師,費無極為副,為建娶妻於秦,無極與迎,先歸,謂平
    (王曰)秦女極美,王可自取之。
    (平王遂自娶建妻,置建於城父。)
    (費無極復讒建將叛,王執伍、奢,使司馬奮揚殺子建,奮揚告建使行,建奔宋
    (。)
    (平王使召伍、奢二子,伍尚來歸,弟伍員奔吳。)
    (楚殺奢尚,伍員欲報之,求用於吳。)
    (吳自巫臣教戰以來,而吳漸強,至壽夢稱王。)
    (壽夢四子,長諸樊,次餘祭,次夷昧,次季札。)
    (札甚賢,壽夢欲立札,札讓不可,乃立諸樊,約以次相傳,必致國於札。)
    (三兄俱以酒色狂樂,自促其壽。)
    (及夷昧卒,以國授札,札逃去。)
    (吳人立夷昧之子僚。)
    (諸樊之子光使專諸弒僚而自立,是為闔閭。)
    (用伍員,復以孫武子為將則伐楚。)
    (五戰及郢,楚昭王奔隨。)
    (吳人入郢,以班楚宮,而淫其婦女,孫子乃去。)
    (伍員使人取平王之屍,鞭之三百。)
    (申包胥乞師於秦,秦伯使就館。)
    (包胥依庭牆則哭,勺飲不入口者七日。)
    (秦哀公為賦《無衣》,秦師乃出。)
    (申包胥以秦師救楚,於越乘吳兵在楚,興師入吳。)
    (闔閭聞有越師,又與秦戰不勝,乃棄楚歸吳,昭王入郢復位。)
    (吳伐越,越子勾踐御之,敗吳於槜李。)
    (闔閭傷將指卒,子夫差嗣立。)
    (夫差使人立於庭,苟出入必叫曰)
巫 臣:夫差!爾忘越王之殺爾父乎?
莊 王:唯!不敢忘。
    (三年乃報越。)
    (吳伐越,敗越於夫椒,遂入越。)
    (越勾踐以甲楯五千,棲於會稽,用范蠡計,使大夫種困於平城,因吳太宰嚭以
    (行成於吳,夫差將許之。)
    (伍員不可。)
莊 王:(勿聽,員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後,吳其為沼乎?
    (吳及越平。)
    (勾踐返國,勞身焦思,臥薪嚐膽,養士愛民,與范蠡、文種謀。)
    (以古今絕色,如花似玉,國色天香之美女西施饋吳。)
    (西施得寵,教之荒淫失政。)
    (吳內荒於色,外荒於兵,而國日危矣。)
    (伍員數諫,反賜之死。)
    (吳伐齊,敗齊師於艾陵,與晉定公會於潢池。)
    (而吳霸諸侯,越勾踐日夜謀吳,生聚教訓,知眾可用,因吳與晉會,乘虛伐吳
    (。)
    (吳王兵敗,棲於姑蘇。)
    (使人行成於碎。)
    (勾踐舉許之,范蠡不可,勾踐聽之,夫差自殺。)
    (勾踐以眾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天子。)
    (周王使人賜以胙命為伯,使號令齊、楚、秦、晉,歃血盟而去。)
    (橫行江淮,諸侯畢賀。)
    (迨范蠡去,而文種誅,勢稍弱。)
    (其後六卿分晉,並為韓、趙、魏三國。)
    (田和篡齊,新國四,加舊國秦、楚、燕,是為戰國七雄。)
    (至秦孝公用商鞅之計,而秦漸強,併吞之勢成矣。)
    (夫春秋之世,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
    (數。)
    (男女亂倫,恬不為怪。)
    (公卿大夫,易室飲酒。)
    (先師孔子,為世道人心憂懼,乃因魯史以作《春秋》,為百王之大法。)
    (而物則彝民,賴以不墜。)
    (不知孔子之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
    (詩曰:
    (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孔子之前,未有孔子)
    (孔子之後,未有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32**時間: 地點:
    (卻說孔子名丘,字仲尼,魯人,今為山東曲阜縣,宋微子啟弟微子衍之後也。
    ()
    (衍號微仲,五傳至弗父何,遜國於其弟厲公,世為宋卿。)
    (何生宋父周,周生世父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
    (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始以孔為氏焉。)
莊 王:(宋華督見孔父之妻於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
    (遂攻殺孔父,而娶其妻。)
    (嘉生金父,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
    (防叔避華氏之亂而奔魯,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紇,娶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紇乃求婚於
    (顏氏。)
    (顏氏有三女,其幼曰征在。)
莊 王:(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
    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
    (二女莫對。)
莊 王:(征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
巫 臣:(父曰)即爾能矣。
    (遂以妻之。)
    (征在求子,禱於尼丘之山。)
    (征在升山時,草木之葉皆上起,及禱畢而下,草木之葉皆下垂。)
巫 臣:(是夜夢黑帝見召,囑曰)汝有聖子。
    (覺而有孕,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庚戌十月庚子夏正八月二十七日,生孔子於魯昌
    (平鄉。)
    (先是未生時,有麒麟吐玉書於闕里,其文曰)
孔 子: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為素王。
    (顏氏異之,以繡紱繫麟之角,信宿而去。)
    (懷妊十一月生。)
孔 子:(誕生之辰,有二龍繞室,五老降庭,顏氏房中聞鈞天之樂,空中有聲云)天生
    聖子。
    (孔子生有異相,牛唇虎掌,鴛肩龜脊,海口輔喉,頂門狀如反字,中間低,而
    (四傍反高,胸有文曰)
孔 子:製作定世符。
巫 臣:(父紇曰)此兒秉尼山之靈。
    (因名曰丘。)
    (孔子生三歲,父叔梁紇卒。)
    (葬於魯東防山。)
    (六歲為兒嬉,嘗陳俎豆,設禮容。)
    (十七歲,魯大夫孟僖子病且死,誠其嗣懿子,與其弟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十九歲,娶宋亓官氏。)
    (二十歲為魯委吏,料量平。)
    (二十一歲為乘田,養畜蕃息。)
    (是歲,子鯉生。)
    (其生也,魯君適以鯉賜孔子,孔子榮君之賜,因名曰鯉,字伯魚。)
    (二十二歲,始教於闕里,顏、閔之徒,皆受學焉。)
    (二十四歲,母顏氏卒,合葬於防。)
    (二十七歲,郯子來朝,夫子見而問官。)
    (二十八歲,見郯子而學禮,既而告人曰)
既 而: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信哉。
    (二十九歲,聞師襄善琴,往學焉。)
    (三十一歲,齊景公遣使聘孔子,孔子遂適齊。)
    (齊有一足之鳥,飛集於公朝,舒翅而跳,齊侯使問孔子,孔子)
孔 子:此鳥名商羊,水祥也。昔童兒屈於腳,振肩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
    舞。』將有大水為災。
    (頃之大霖雨,水溢。)
景 公:聖人之言,信有征矣。
    (三十二歲,景公欲以廩邱之邑為養。)
    (辭不受,謂弟子曰)
景 公:吾聞之,君子當有功受賞,今吾言而君未行,先賜邑,其不知某亦甚矣。
景 公:(三十四歲,謂南宮敬叔曰)吾聞周有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
    歸,則吾師也,今將往學焉。
    (敬叔言於魯君,賜之車馬侍御,與敬叔俱適周,見老聃而學禮焉。)
景 公:(老聃曰)子所言,其人與骨,俱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時則駕,不得
    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凡聰明深察而近
    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辨宏遠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無以
    有己。為人臣者,無以私己。歸而求之於身,則道不遠矣。
孔 子:敬受教。
    (又訪樂於萇弘。)
    (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桀、紂之像,又有周公抱成王,負扆朝
    (諸侯之圖,謂從者曰)
孔 子: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其所以安,而忽其所以危,是猶卻
    步而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
孔 子:(又入後稷之廟,有金人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文慎言人也,誡之哉!無多
    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
      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大聞,神將伺人。燄燄不
    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塞,流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紮,將尋斧
    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必得其死,好勝者必遇
    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
    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
    人皆惑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莫我害。江海雖左,
    長於百川,以其下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誠之哉!
景 公:(顧謂弟子曰)小子識之,此言實而中情。
    (夫子自周返於魯,而道益尊。)
    (弟子彌眾,遠方來受業者,蓋三千焉。)
    (三十五歲,昭公出奔。)
    (孔子適齊,舍於外館,景公造焉。)
景 公:(賓主之使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適至,言先王之廟災。
景 公:何王之廟?
孔 子:必釐王之廟。
景 公:何以知之?
孔 子:釐王變文王之政,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高崇,輿馬奢侈。而勿可振,天災所
    宜加也。
    (俄頃,果報釐王廟災。)
景 公:善乎!聖人之智,過人遠矣。
    (三十七歲,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景公問政,大悅,將以尼溪之田封孔子。)
    (晏嬰沮之。)
    (孔子遂行,返於魯。)
    (四十二歲,在魯,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
仲 尼:以丘所聞,羊也。某聞之:木石之怪,夔,罔蟲兩;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
    ,羵羊。
    (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
吳 使:(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
仲 尼:禹會群臣於會稽,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
吳 使:誰為神?
仲 尼: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其守為神。
吳 使:防風何守?
仲 尼:汪罔氏之君釐姓,在虞、夏、商為汪罔,在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吳 使:(客曰)人長幾何?
仲 尼:僬僥氏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倍之,數之極也。
吳 使:善哉聖人。
    (四十四歲,在魯。)
    (時季氏強僭,陽虎專政,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弟子益眾。)
    (四十六歲,在魯,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
孔 子:(問於守廟者)此謂何器?
吳 使:此宥坐之器。
孔 子: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誠,故常置之於坐側。
吳 使:(顧謂弟子)試注水焉。
    (乃注水中則正,滿則覆。)
吳 使:(夫子喟然曰)嗚呼!夫物烏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 路:(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
子 路: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謙。損之又損,所謂道也。
    (四十七歲,魯定公以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
    (女別途,路不拾遺。)
    (器不雕偽,市不二價。)
    (為四寸之棺,三寸之槨。)
    (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
    (行之一年,四方則之。)
景 公:學子之法,以治魯國,何如?
子 路:雖天下可也,何但魯國哉?
    (於是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
    (五十一歲,為魯司寇,攝行相事,理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於兩觀之
    (下。)
子 貢:(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太過乎?
子 路:(夫子曰)天下有大惡五,而竊盜不與焉。心逆而險,行僻而堅,言偽而辯,記
    丑而博,順非而澤。五者有一於身,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此乃人
    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也。
子 路:(五十二歲,齊大夫犁鉏言於景公曰)魯用孔子,其勢危齊。
    (乃使使告魯,為好會,會於夾谷,魯定公將以乘車往,孔子攝相事。)
孔 子:(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請具左右司馬以從。
子 路:(定公曰)諾。
    (會齊侯於夾谷,為壇位,上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
子 路:(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
景 公:諾。
    (於是旍旄羽祓,矛戟劍撥,鼓噪而至。)
    (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
孔 子: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而進,請命有司。
    (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頃,齊有司請奏宮中之樂。)
景 公:諾。
    (優倡侏儒,為戲而前。)
    (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
孔 子:匹夫而熒惑者,罪當誅。請命有司。
    (齊人莫應。)
孔 子:齊魯一也,魯左右司馬何在?
    (魯左右司馬加以法焉,手足異處。)
    (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乃返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五十四歲,孔子言於定公曰)
孔 子:臣無藏甲,大夫五百雉之城,今三家過制,請損之。
    (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郈。)
    (於是叔孫先墮邱,季氏將墮費。)
    (公山弗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費人攻
    (之,弗克。)
    (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
    (。)
孔 子:(將墮邸,公斂處父謂孟孫曰)墮郕,齊人必至北門,且我孟氏之保障,無郕,
    是無孟氏也,我將弗墮。
    (十二月,公圍郕,弗克。)
    (五十五歲,孔子相魯,魯大治,齊人聞而懼。)
    (用犁鈕謀,饋女樂。)
    (季桓子受之,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月番肉於大夫,孔子遂行,適衛,主於子
    (路妻兄顏濁鄒家。)
    (五十六歲,在衛,衛靈公至粟六萬,居頃之,或譖孔子於靈公,靈公使以兵仗
    (衛孔子,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月,去衛。)
孔 子:(將適陳,過匡,顏刻為僕,以其策指之曰)昔吾與陽貨入匡,彼缺處,被攻之
    所也。
    (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
    (陽虎曾暴於匡,孔子貌似陽虎,遂拘孔子五日。)
    (弟子懼。)
孔 子: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乃使從者求解於衛臣寧武子。)
孔 子:(匡人曰)吾以為陽虎,故圍之。今非也,釋之去。
    (過蒲,時子路治蒲,孔子善其政,月餘返乎衛,主蘧伯玉家。)
    (衛靈公夫人南子,甚有美色,舊通於宋朝。)
    (宋朝者,男子中之美色者也。)
    (既通於靈公之母襄姜,復通於靈公之夫人南子。)
    (宋朝懼,遂作亂奔晉。)
    (自晉歸宋,南於思之不置。)
    (靈公復為南子召宋朝,男女並寵焉。)
    (南子雖有淫行,而復賢慧,嘗與靈公夜坐,聞車聲轔轔,至明而止,過闕復鳴
    (,南子)
南 子:此必蘧伯玉也。
靈 公:何以知之?
南 子:君子不為昭昭飾節,不為冥冥墮行,吾聞之,蘧伯玉君子也,是以知之。
    (公使人問之,果伯玉也。)
    (孔子主伯玉家。)
南 子:(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
    願見。
    (孔子辭謝,不得已入見之。)
    (孔子入門,北面稽首。)
    (夫人答拜,環佩之聲璆然,隔簾相見而出。)
    (居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雝渠參乘,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孔子丑之,去衛適曹,又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伐其樹。)
    (孔子遂微服過宋,適鄭,與弟子相失。)
    (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
孔 子:東門有人,其顙似堯,頂類臯陶,肩類子產,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
    門之狗。
    (子貢以實告。)
孔 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似喪家之狗,然哉!
    (遂至陳,主司城貞子家。)
    (五十九歲,自陳過蒲,會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賢而勇)
孔 子: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
孔 子:(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無適衛,吾出子。
    (與之盟,孔子出東門。)
    (孔子遂適衛。)
子 貢:盟可負耶?
孔 子:要盟也,神不聽。
    (衛靈公聞孔子來,郊迎問曰)
衛靈公:蒲可伐乎?
孔 子:可。
靈 公:吾大夫以為不可,今蒲、衛之所以待晉、楚也,以衛伐之,無乃不可乎?
孔 子:其男子有死之志,婦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過與公叔氏同叛者四五人。
靈 公:善。
    (乃不伐蒲。)
    (晉佛肸為中牟宰,趙筒子攻范中行,伐中牟。)
    (佛肸叛。)
    (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不悅,已而竟不行。)
    (將西見趙簡子,至河,聞竇鳴犢、舜華二人見殺,臨河歎曰)
二 人:美哉水,洋洋乎!某之不濟此,命也夫!
子 貢:何謂也?
孔 子:二人皆賢大夫也。趙氏未得志時,用此二人。而後從政,君子惡傷其類,故餘云
    然。
    (遂反乎衛,主蘧伯玉家。)
    (他日,靈公問陳,孔子對以未學。)
    
    
33**時間: 地點:
    (明日與孔子語,見飛鴻,仰視之,色不在孔子。)
    (孔子遂行,復如陳。)
    (六十歲,在陳。)
    (魯桓僖之廟災,南宮敬叔救火。)
孔 子:(孔子在陳聞之)災必桓僖廟乎?
    (既而果然。)
    (秋,季桓子病,謂其子康子曰)
其 子:我死,汝必相魯,相魯必召孔子。
    (康子立,欲召仲尼。)
康 子:(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為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矣
    。
康 子:然則誰召而可?
仲 尼:必召冉求。
    (於是使使召冉求。)
    (冉求將行,孔子)
孔 子: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
    (是日,孔子有)
孔 子:歸與!歸與!
    (之歎。)
    (六十一歲,自陳如蔡。)
    (六十二歲,自蔡如葉。)
    (葉公問政,既而返乎蔡,有《問津》諸章。)
    (六十三歲,孔子在陳、蔡之間。)
    (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
    (陳、蔡大夫謀曰)
孔 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危矣。
    (相與發徒兵,圍孔子於野。)
孔 子:《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於此?
子 貢: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
孔 子:(顏回曰)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孔子遭圍,請誦弦歌不衰。)
    (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來迎,然後得免。)
    (時楚昭王渡江,有一物觸王舟,使使問孔子。)
孔 子:此萍實也,其甘如蜜。
吳 使:何以知之?
孔 子:吾昔之鄭,適乎陳之野,聞小兒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
    而食之甘如蜜。』得無是乎?
    (驗之果然。)
    (楚昭王將以書社之地七百里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沮之,昭王乃止。)
    (於是孔子自楚反乎衛。)
    (六十四歲,在衛。)
    (先是,衛靈公夫人南子淫於宋朝,靈公之太子蒯瞶獻地於齊。)
    (過宋野,宋野人歌曰)
靈 公: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
靈 公:(太子羞之,謂戲陽速曰)從我朝少君,我顧,乃殺之。
孔 子:(速曰)諾。
    (乃朝夫人。)
    (太子三顧,速不進,夫人見其色,啼而走曰)
三夫人:蒯瞶將殺餘。
    (公執其手以登台,太子奔宋,盡逐其黨。)
    (及靈公薨,蒯瞶之子輒立。)
    (蒯瞶欲人,輒興兵拒之,諸侯數以為讓。)
    (衛君欲得孔子為政,子路)
子 路: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 路:必也正名乎?
子 路: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故子路仕於衛。)
    (六十六歲,夫人亓官氏卒。)
    (期年,伯魚猶哭。)
孔 子:(孔子聞之曰)誰與哭者?
子 路:(門人曰)鯉也。
孔 子:嘻!其甚也。
    (伯魚聞之,遂除之。)
    (六十八歲,在衛,冉有為季氏將,與齊師戰於鄭,克之。)
康 子:(季康子)子於軍旅,學之乎?性之乎?
孔 子:(冉有曰)學之於孔子。
康 子:我欲召之,可乎?
孔 子:欲召之,則無以小人間之,斯可矣。
    (康子遂以幣迎孔子。)
    (孔子至魯,哀公館焉。)
    (哀公問政,終不能用。)
    (乃序《書》,上自唐、虞,下至秦繆,刪古詩三千,為三百五篇。)
    (晚而喜讀《易》,韋編三絕,修《禮記》。)
    (六十九歲,子伯魚卒。)
    (七十一歲,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
    (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傷其左足,見其麕而角,以為不祥,以賜虞人。)
仲 尼:(仲尼觀之)麟也,孰為來哉?
仲 尼:(反袂拭面,涕泗沾袍)麟出而死,吾道窮矣。
    (乃因魯史作《春秋》,自隱至哀十二公,自平至敬十四王,凡二百四十二年。
    ()
    (而絕筆於獲麟。)
    (筆則筆,削則削,文學如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顏回、閔損、冉耕、冉雍、端木賜、宰予、仲由、冉求、言偃、卜商、顓孫師
    (、曾點、曾參、澹台滅明、高柴、宓不齊、樊須、有若、公西華、原憲、公冶
    (長、南宮适、公皙哀、顏高、商瞿、漆雕開、公良孺、秦商、顏刻、司馬耕、
    (巫馬期、梁鱣、琴牢、冉孺、顏辛、伯虔、公孫龍、曹恤、陳亢、叔仲噲、秦
    (祖、奚藏、公祖茲、廉潔、父黑、公西蒧、壤駟赤、冉季、石處、左郢,狄黑
    (、商澤、任常、鄭邦、樂欣、顏之僕、孔忠、漆雕哆、顏噲、顏無繇、公夏首
    (、申振、鄔單、榮旂、懸成、燕僅、原亢、部巽、施之常、秦非、句並疆,步
    (叔乘。)
    (七十二歲,子路死於衛。)
    (初,衛孔文子圉之妻伯姬,蒯瞶之娣也,素通于家人渾良夫。)
    (圉卒,子悝執政,蒯瞶因渾良夫求人,伯姬劫孔悝,立蒯瞶,輒出奔魯,仲由
    (入,石乞、孟黶以戈擊之,斷纓,子路結纓而死。)
    (悝立蒯瞶。)
    (孔子在魯,聞衛之亂,歎曰)
孔 子:柴也來,由也其死矣。
    (七十三歲,壬戌四月己丑,夏正二月十八日,孔子卒。)
    (先時七日,蚤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歌曰)
孔 子: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既歌而入,當戶而坐。)
子 貢:(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吾將安仰?樑木其壞,哲人其萎,吾將安仿?夫子殆
    將病也。
    (遂趨而入。)
孔 子:賜,餘疇昔之夜,夢坐莫於兩楹之間,此殷禮也,某殷人也,夫明王不興,天下
    其孰能宗予?殆將死也。
    (寢疾七日而歿。)
孔 子:(哀公誄之曰)夏天不弔,不寧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
    哀哉!尼父!無自律。
子 貢:君其不歿於魯乎?夫禮失則昏,名失則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
    人,非名也。君兩失之。
    (五月,葬魯城北泗水上,弟子皆服心喪三年而去。)
    (惟子貢廬於塚上,凡六年。)
    (魯人從塚而家者百餘,因名曰孔里。)
    (孔子之弟子,惟顏回最賢,先孔子卒。)
    (其傳道有曾子。)
    (曾子名參,字子輿,父點,學於孔子之門。)
    (曾參年十六,孔子在楚,命參之楚,受學焉。)
    (參性至孝,嘗出彩薪於野,客至其家,母以手搤臂。)
    (參即馳至,問母曰)
孔 子:臂何恙乎?
子 貢:(母曰)今有客至,搤臂以呼汝。
    (參母死,後母遇參無禮,而供養不衰。)
    (嘗芸瓜,誤斬其根。)
    (曾皙怒,援杖擊之。)
    (參撲地,有頃而蘇,蹙然而起。)
子 貢:(進曰)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
    (退鼓瑟而歌,欲父聽其歌,而知其平也。)
    (孔子聞之;告門人曰)
孔 子:參來,勿納也。昔舜事瞽瞍,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故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安得為孝乎?
子 貢:(曾子曰)參之罪大矣!
    (遂造孔子謝過。)
    (曾子每讀喪禮,泣下沾襟曰)
泣 下:往而不可還者,親也,子欲養而親不在。是故椎牛以祭,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
    初吾為吏,祿不及釜,尚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既沒之後,吾
    嘗南游於楚,得尊官焉,猶北面而涕泣者,非以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
    (孔予以其能通乎道,故授以一貫之傳。)
    (曾子以《大學.聖經》一章教弟子,弟子記其意為十傳,為千古儒學之宗。)
    (其弟子孔伋,字子思,孔鯉之子,孔子之孫也。)
    (逮事孔子,而受業於曾子。)
    (於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而怒,遂圍於思。)
    (宋君聞之,駕而救子思。)
孔 子:(子思既免)文王拘於羨里,作《周易》。尼父厄於陳、蔡,作《春秋》。吾困
    於宋,可無作乎!
    (於是述父師之意,作《中庸》。)
    (古云:孔僅窮居於宋,懼家學不明,作《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
    (《學》、《庸》皆於思作,甚為近理。)
    (初,伯魚卒,其妻轉嫁於衛之庶氏,其後死於庶氏之家,訃於子思,子思哭於
    (廟。)
孔 子:(門人至)庶氏之母死,何為哭於孔子之廟乎?
泣 下:(於思曰)吾過矣!吾過矣!
    (遂哭於他室,見《禮記》。)
    (子思之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孟孫之後,鄒人也。)
    (父激,字公宜,娶仉氏,夢神人攀龍鳳,自泰山來,將止於嶧,凝視久之,忽
    (見片雲墜而寤。)
    (時間巷皆見五色雲,覆孟氏居,而孟子生焉。)
    (孟子三歲喪父,母有賢德,挾其子以居。)
    (始捨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戲為墓間事,踴躍築埋。)
其 子:(孟母曰)此非所以居於也!
    (乃去。)
    (捨近市,嬉戲為賈彳玄亍事。)
其 子:(母曰)又非所以居子也。
    (遂徙舍學宮旁,其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
泣 下:(母曰)此真可以居於矣!
    (遂居之。)
    (稍長,就學而歸。)
    (母方績。)
泣 下:(問曰)學何所至矣?
其 子:(軻曰)自若也。
    (母以刀斷織。)
其 子:(軻問其故,母曰)君子學以立名,問以廣知皆由積累而成,亦猶織之待積而成
    也。若廢學無成,與斷機何異!
    (軻懼,旦夕勤學不息,受業於子思,道既通。)
    (值梁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乃至梁。)
    (既而去梁適齊,齊宣王以為客卿。)
    (當是時,天下務於合縱連衡,以攻伐善戰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
    (以所如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仲尼之道,作《孟子》七篇,以詔來世。)
    (娶由氏,生子名仲子。)
仲 尼:(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饑,不知以學愈愚。夫學者,崇名立身之本也。
    (孟子之學,尊孔子而辟楊、墨)
孔 子: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故楊、墨之害,亦自是滅息,此孟子不世之功也。)
仲 尼:(或曰)佛老之教,甚於楊、墨,不知孟子之時,雖未知有佛,而老子生於孔子
    之前,其書流傳已久,何孟子初無一語辟之也?
    (今之人以儒、釋、道為三教,欲知佛老之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詩曰:
    (  圖利貪名滿世間,不知破衲道人閒。)
    (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富貴百年難保守,輪回六道易循環。)
    (勸君早覓修行路,一失人身萬劫難。)
    
    
34**時間: 地點:
    (卻說自洪荒以來,已有男仙東王公,姓木,名倪,字君明;女仙西王母,姓楊
    (,名回,字婉妗。)
    (男子得道者,名隸東王公;女子得道者,名隸西王母。)
    (周時,仙已八萬餘人。)
    (夫仙家之所寶三,曰精、神、氣。)
    (其入門之訣三,曰煉精,養神,運氣。)
    (運氣之法,叩齒按摩,以鼻吸東南方生氣,週身運轉,人亦多能為之,但恐或
    (助或忘,為之久而有作輟耳。)
    (若煉精,人多惑於釋氏之戒,疑而不信,以為真仙,宜從苦修得。)
    (不知生子繼嗣,豈從苦中得乎?且物彩人精尚能神通,況於人乎?夫男女媾精
    (,大易垂焉,採補不過拾女子之餘精以自益。)
    (又婦女身中,恒結有金丹,譬如草上露時,急吸取之,則壽而仙。)
    (而法並無損於女,若有損者,即屬旁門外道,天誅之所必及者也。)
    (至於養神,力修天仙正路,無上至真之道,最上一乘之法。)
    (不特道家用此而飛升,即佛家亦由此而得度。)
    (蓋佛氏之教多端,縱苦行勤修,俱屬皮毛影響,其有得道者,修法與仙家同。
    ()
    (佛家明心見性,即仙家養神法。)
    (又鬼得汞而成仙,太陰煉形術,大抵少婦為多。)
    (三教俱本於易,道教則兼先後天。)
    (其言幻,言屍解飛升,以煉精、養神、運氣為丹頭,難學而易成,成則為仙。
    ()
    (釋教本乎先天。)
    (其言寂,言前生來世,以明心見性為覺悟,易學而難成,成則為佛,為菩薩。
    ()
    (儒教本乎後天。)
    (其言庸,言倫常、修、齊、治、平,極其至,為聖,為賢。)
    (所以經世有大忠、大孝、大貞,及有功德於民者,則為神。)
    (儒教前回已經表過,佛教回末便見。)
    (今先將道教序明。)
孔 子:竊比於我老彭。
    (彭祖姓籛名鏗,帝顓頊之孫,陸終氏之仲子。)
    (陸終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開左右脅而出六人,其三日老彭。)
    (封於大彭之墟,即彭城也。)
    (至殷之末,年七百餘歲而有少容,好恬靜,惟以養神治生為事。)
    (善於補導之術,御女多多益辦。)
    (周穆王聞之以為大夫,稱疾不與政事,王使采女乘輜耕,往問以道。)
    (彭祖與采女交,悉授以諸般秘法。)
    (采女歸,轉以教王,王試為之,有驗。)
    (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往。)
    (彭祖以善御女致壽,嘗喪四十九妻,生五十四子,而婢妾不與焉。)
    (所著有《房中秘術》一百八十六卷。)
    (彭祖尚未仙去,天又續生老子。)
孔 子:(孔子嘗問禮於老聃)吾見老子,其猶龍乎?
    (老子者,即太上老君也。)
    (於商陽甲時分神化氣,始寄胎於元妙王女理氏腹中。)
    (理氏食李而孕,八十一年。)
孔 子:(暨武丁庚辰二十四祀二月十五日卯時,降生於楚之苦縣瀨鄉曲仁裡,從母左腋
    (而生於李樹下,指樹曰)此吾姓也。
    (生時白首,面黃白色,額有參牛達理,日月角懸,長耳短目,鼻純骨,雙柱,
    (耳有三漏門,美須廣顙,疏齒方口,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
    (周文王為西伯,召為守藏吏。)
    (武王時為柱下史。)
    (成王時,游西極大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化導其國,後流為佛。)
    (康王時還歸於周,復為柱下史。)
    (昭王時,復欲開化西域。)
    (駕青牛車,過函谷關,關令尹喜知之,求得其道,與尹喜同度流沙。)
    (穆王時復還中國。)
    (敬王十七年,孔子問禮於老聃。)
    (烈王時過秦,秦獻公問以曆數。)
    (秦時降峽河之濱,授道安期生。)
    (漢文帝時降,文帝遣使問之。)
孔 子:(老子曰)道德尊貴,非可遙問。
    (帝即命駕詣之。)
仲 尼:(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
    子雖有道,猶朕民也。不能屈,何乃高乎?朕足使富貴貧賤人。
    (老子乃拊掌坐躍,冉冉在虛空中,如雲之升,去地百餘丈。)
良 久:(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至天,中不類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之
    富貴貧賤乎?
    (帝下輦,稽首禮謝。)
    (授帝以道、德二經。)
    (漢桓帝時降天台,授葛孝先上清、靈寶、大洞諸經。)
    (唐高祖時降羊角山,語吉善行,唐公受命符。)
    (玄宗天寶初,降丹鳳門,帝親享於興慶宮。)
    (宋政和二年,降華陽洞天,授梁先生加句天童護命經。)
    (蓋無世不出,先塵劫而行化,後無極而常存,隱顯莫測,變化無窮,普度天人
    (,不可具述。)
    (老子於漢順帝時,傳道於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子房八世孫,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頂綠睛,隆準方頤
    (,目有三角,伏犀貫頂,玉枕峰起,垂手過膝,美髭髯,龍蹲虎步,豐下銳上
    (,望之儼然。)
    (漢光武建武十年,生於天目山。)
    (初,母氏夢大人自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長丈餘,衣繡衣,以蘅薇香授之。)
    (既覺,衣服居室皆有異香,經月不散,感而有孕。)
    (及生日,黃雲籠室,紫氣盈庭,室中光氣如日月;復聞昔日之香,浹旬方散。
    ()
    (七歲通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
    (舉賢良方正,身雖仕而志在修煉。)
    (無何,隱北邙山,有白虎銜符文置座傍。)
    (和帝征為太傅,封冀侯。)
    (三詔不就。)
    (入蜀,愛蜀中溪嶺深秀,遂隱於鶴鳴山。)
    (山有石鶴,每鳴則有得道者。)
    (道陵居此苦節學道,嗇氣養神,鶴乃鳴。)
    (弟子有王長者,相與煉龍虎大丹。)
    (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青龍白虎繞護丹鼎;三年丹成。)
    (真人年六十餘,饣甘之,若三十許人。)
    (行及奔馬,與王長入北嵩山。)
良 久:(遇繡衣使者告曰)中峰石室藏上三皇內文,黃帝九鼎太清丹經,得而修之,乃
    昇天也。
    (於是真人齋戒七日,入石室,足所履處,蛩然有聲,即掘丹地以取之,果得丹
    (書。)
    (精思修煉,能飛行遙聽,得分形散影之妙。)
    (每泛舟池中,誦經堂上,隱几對客,杖藜行吟,一時並赴,人莫測其靈異。)
    (西城房陵間,有白虎神,好飲人血,每歲其鄉殺人祭之。)
    (真人召其神戒之,遂滅。)
    (又梓州有大蛇,鳴則山石震動,吐毒霧,行人中毒輒死。)
    (真人以法禁之,不覆為害。)
    (順帝壬午歲正月十五夜,真人在鶴鳴山,聞鸞佩珊珊,天樂隱隱,香花覆地,
    (紫雲滿空。)
    (瞪目東瞻,見紫雲中素車一乘,駕五白龍,車傍旌旗儀衛甚盛。)
    (車中一神人,儀容若冰玉,手執五明寶扇,項負八景圓光,身長丈六,神光照
    (人,不可正視。)
良 久:(車前一人,敕真人曰)子勿驚怖,吾即太上老君也。
    (真人禮拜。)
良 久:(老子授真人《三洞經篆》、雌雄二劍、都功印一枚、冠衣方裙朱履各一副)與
    子千日為期,後會閬苑。
    (真人乃叩頭領訖。)
    (日味秘文,按法遵修千日,內顧五臟,外集三萬六千神。)
    (又感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氣,攝伏精邪,隱遁出沒,皆得自然。)
    (乃還陽平山,以飛仙輕舉之法付嗣師,仍還鶴鳴山。)
    (上帝遣使者持玉冊,授道陵以正一真人之號,諭以行當飛升。)
    (真人乃以盟威、都功等諸秘箓、斬邪二劍、玉冊玉印,以授其長子衡,戒之)
戒 之:此文總統三五步罡,正一之樞要,驅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子孫紹吾之位,非
    吾家子孫木傳。
戒 之:(謂弟子王長、趙升曰)尚有餘丹。二子可分饣甘之,今日當隨吾上升矣。
    (亭午,群仙儀從畢至,玉女二人,引真人夫人雍氏,升登黑龍紫輿,天樂擁導
    (,於雲台峰白日昇天。)
    (時真人年一百二十三歲。)
    (今其子孫世襲真人,居於江西廣信府貴溪縣之龍虎山。)
    (道陵之後,至唐時又有呂洞賓。)
    (洞賓名岩,唐蒲州永樂人。)
    (其祖渭,禮部侍郎。)
    (父讓,海州刺史。)
    (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生,因號純陽子。)
    (初,母就蓐時,異香滿堂,天樂浮空,一白鶴自天而下,飛入帳中不見。)
    (生而金形木質,道骨仙豐,鶴頂龜背,虎體龍腮,鳳眼朝天,雙胥入鬢,頸修
    (顴露,額闊身圓,鼻樑聳直,面色白黃,左眉角一黑子,足下紋起如龜。)
    (少聰明,日記萬言,矢口成文。)
    (身長八尺二寸。)
    (游廬山,遇火龍真人,傳天遁劍法。)
    (唐會昌中,兩舉進士不第,時年六十四歲。)
    (游長安酒肆,見一道士,青巾白袍,相與吟詩,談論至洽。)
良 久:(道士曰)吾雲房先生也,居終南鶴嶺,子能從吾游乎?
    (洞賓未應。)
    (雲房因與同憩肆中,雲房自為執炊。)
    (洞賓忽就枕昏睡,夢以舉子赴京,狀元及第。)
    (始自郎署,擢台諫翰苑秘閣,及諸清要,無不備歷,兩娶富貴家女,生子婚嫁
    (蚤畢,孫曾振振,簪笏滿門,如此幾四十年。)
    (又獨相十年,權勢熏炙。)
    (偶被重罪,籍沒家貲,分散妻孥,流於嶺表,一身孑然,窮苦憔悴,立馬風雪
    (中。)
    (方興浩歎,恍然夢覺,炊尚未熟。)
雲 房:(雲房笑吟曰)黃粱尚未熟,一夢到華胥。
洞 賓:(洞賓驚曰)先生知我夢耶?
雲 房:子適來之夢,升沉萬態,榮悴千端,五十年間,一瞬息耳。
    (洞賓感悟,遂拜雲房,求度世之術。)
    (雲房凡十試洞賓,洞賓不為動。)
    (雲房授以黃白之術。)
洞 賓:所作金銀有變乎?
雲 房:三千年後,復還本質耳?
洞 賓:誤三千年後人,吾不為也。
雲 房:(雲房笑曰)子推心如此,三千功行,即在此矣!
    (悉傳以上真秘訣。)
    (洞賓既得雲房之道,兼火龍真人天遁劍法,始游江淮,試靈劍,除蛟害,隱顯
    (變化,四百餘年。)
    (常游湘潭、岳、鄂及兩浙間,時時濟度人。)
    (其餘諸仙頗多,不能盡述。)
    (又中國川陝雲南之西曰西藏,西藏之外曰西域。)
    (西域大秦、天竺等國,兇頑暴虐,創為銼、燒、舂、磨等刑。)
    (老子憫其人類將盡,因至其地,用手一指,其銼、燒、舂、磨等具或斷或折,
    (俱無所施。)
    (因教國王以仁慈,遂開化於西域,號古先生。)
    (其後大茅草王老而無子,傳位大臣,出家學道,得成正果。)
    (弟子以籠盛屍,懸樹上,獵人射之,滴血於地,出二甘蔗。)
    (日炙,出一男一女。)
    (即善生與妃,後為甘蔗王。)
    (甘蔗王斥四子於雪山北,以德化人,成大國。)
    (中國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山川震動,五色光貫太微。)
王大臣:(太史蘇田奏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一千年後,聲教及此。
    (時天竺迦維衛國,淨飯王妃摩耶氏,夢天降金人,遂有孕。)
    (是日生太子於右脅,姓剎利,名悉達多。)
王大臣:(初生時,放大光慧光呀,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捧住雙足,東西南北,各行
    (七步,分開玉指,指上天下地,作獅子吼聲,曰)天上地下,東西南北,惟我
    (為尊。
    (至周昭王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
王大臣:(是夜子時,有一天人名曰淨居,於窗牖中叉手曰)太子出家時至,可去矣!
    (太子聞言,心生歡喜,即逾城而去,於檀特山中修行。)
    (又至象頭山,日食麻麥,參悟性靈,經一十六年而道成。)
    (入水火,貫金石,乘虛不墜,觸實不礙,千變萬化,不可窮極。)
    (既而於鹿野苑中,論道說法,又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以燈喻法。)
    (住世四十九年,於周穆王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天地震動,西方有白虹十二道
    (,連夜不滅。)
既 而:(太史扈多曰)西方有大聖人死,衰相現耳。
    (遂圓寂於拘屍那城。)
    (既圓寂後,復從棺起,為母說法。)
    (既返,金光直透,忽空中化三昧火,將棺自焚。)
    (是為世尊,又號如來,化為金身丈六,圓光七尺,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根
    (長廣而繞於耳,眉間有白毫,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如玻璃筒。)
    (釋迦傳一祖摩訶迦葉,迦葉傳二祖阿難,至菩提達摩,凡二十八傳,是為西天
    (二十八祖。)
    (達摩於梁武帝普通元年,自西土泛海至金陵,與武帝語,師知幾不契,遂去梁
    (。)
    (折蘆渡江,止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
    (九年,形入石中,拭之益顯。)
王大臣:(達摩以法寶袈裟授意可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輾轉至我,今以付汝。吾
    滅度後二百年,衣缽無傳。
    (自初祖達摩始至中國,以缽盂、錫杖、袈裟傳二祖慧可,慧可傳三祖僧璨,僧
    (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宏忍,宏忍傳六祖慧能。)
    (是為中原六祖。)
    (慧能姓盧。)
    (初,五祖欲傳衣缽,令寺僧各述一偈。)
王大臣:(上座神秀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令染塵埃。
王大臣:(時慧能在堆坊杵臼之間,夜書於秀偈旁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
    一物,何用拂塵埃。
    (五祖來觀,心契其語,法嗣遂定,傳以衣缽。)
王大臣:(池州使君問曰)會中五百僧不付衣缽,為恁付與盧行者?
既 而:(五祖曰)雖五百人,四百九十九人會佛法,惟盧行者不會佛法。他則悟道,謂
    之過量人,方傳得衣缽。
    (六祖於韶州曹溪說法,乃置衣缽而不傳。)
    (於是言佛法者,群推道場教主觀世音矣。)
    (觀世音乃鷲嶺孤竹國祗樹園施動長者第三子施善化身,托生於北闕國中,今並
    (入日本國。)
    (父妙莊王,姓婆,名伽,母伯牙氏。)
    (初,妙莊王無嗣,祝於其國西嶽香山寺。)
    (天帝以其父好殺,奪其嗣而與之女。)
    (長曰妙清,次曰妙音,三曰妙善。)
    (生時,異香滿室,霞光遍座。)
    (幼而聰敏,便欲了人間事。)
    (至九歲,力阻父命,誓不成姻。)
    (後因長、次二女招二郎,父乃強妙善畢偶。)
    (妙善不從,乃禁於後園中。)
    (善守淨彌篤,再舍入汝州龍樹縣白雀寺為尼,暗命僧頭夷優寺勸化之。)
    (百計不從,無奈善何,乃厄以苦行。)
    (妙善朝汲水,暮聽經,晨焚掃,晝柴炊,毫無難色。)
    (誠感上天,使三千八百天龍持護,伽藍掃地,東海龍王掃塵,六丁上香,游奕
    (點燭,伽雀進茶,飛猿進菜,白虎銜柴,飛走毛牆滋化,八洞神仙獻果,夜夜
    (風雷喧嚇,鬼神走動。)
    (眾僧懼,而復命於妙莊王。)
    (莊王遣五城兵馬忽必力,驅兵圍寺焚之,而妙善口叩靈山世尊,齒齧玉指,噴
    (血成紅雨,滅火救寺,五百僧咸無恙。)
    (忽必力再火再息,三火三息,無奈,奏聞莊王。)
    (莊王怒,命必力捆押妙善入法場,陰以母旨救之。)
    (蓋深愛三女之慈順,欲其完聚成婚,以攝國政也。)
    (豈意妙善色不變而志愈堅。)
    (乃囚於冷宮。)
    (日夜宮娥、父母苦勸,不聽,反出語激父。)
    (父大怒,立命必力斬訖回報。)
    (土神忙奏玉帝,賜以紅光罩體,刀砍刀斷,槍刺槍截。)
    (乃賜紅羅絞死。)
    (時有一虎跳入法場,負善而去。)
莊 王:不孝兒,當得惡報。
    (不知天使猛虎負善入於黑鬆林中,正所以完善之正果也。)
    (善一時昏暈,真靈杳杳,不知去向。)
莊 王:(忽一童子,手執幡幡,請曰)閻君有命迓公主,聞公主大慈惠,十王恭候於步
    天橋。
    (善如命行。)
    (只見鬼門關上,牛首跪門,夜叉秉燭,鐵頭掃地,諸王於橋上蓋綿,紫雲布地
    (,玉輦相迎,歌女側立。)
莊 王:(善謝之曰)妾有何德,敢辱寵招。
既 而:(諸王曰)聞大慈悲,願侍經筵。
莊 王:(善曰)阿彌,善哉,善哉!
    (不意一誦,而天花亂墜,地擁金蓮,鐵獄銅枷,盡為齏粉,凡諸造孽者,皆脫
    (離地獄,八千餘部之地獄盡空。)
莊 王:(諸判官奏曰)從來賞善罰惡,非地獄無以待兇人。今大慈悲說法,而地獄頹矣
    。似此久留,則鐵無堅獄,天帝聞之,必有罪責矣。
    (急請邀返陽間。)
    (諸王乃車送於孟婆亭而別,命獄卒引至黑鬆林還魂。)
莊 王:(善醒曰)吾已昇天界矣。奈何復至此乎?
    (沉吟芳草,不知去向。)
    (已而釋迦如來,駕雲和南而揖,因戲之曰)
釋 迦:草廬中堪並坐,吾與汝並坐片時,以聊生也。
莊 王:(善曰)奈何以披毛之語瀆我耶?
釋 迦:願帶往香山可乎?
    (善不答。)
釋 迦:吾戲汝耳,汝心堅矣。吾非別者,乃佛祖釋迦是也。特來示汝去處。
莊 王:(善稽首稱謝曰)何處?
釋 迦:越國南海中間普陀岩是汝去處。吾代呼地龍,化一座蓮台,渡洋而過。
    (於是白虎為之銜木,龍王為之擁土,四部天王為之柱石。)
    (善坐普陀岩,九載功成。)
    (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壺中甘露以救萬民。)
    (上帝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
    (左善才,右龍女,一家骨肉,俱昇天界。)
    (父妙莊王為善勝仙官,母伯牙氏為勸善菩薩。)
    (大姊妙清為大善文殊菩薩,青獅騎坐;次姊妙音為大善普賢菩薩,白象騎坐。
    ()
    (又,陝西肅州之外,千五百里曰哈密,哈密之外曰土魯番。)
    (土魯番城西百里有靈山,相傳辟支佛,嘗領兵十萬,修行於此。)
    (其十八尊者,乃其下領兵大將;五百尊者,乃其下領兵官也。)
    (皆成羅漢,涅槃於此。)
    (近山有石,青黑,紛若毛髮者,乃羅漢發。)
    (是十萬羅漢削髮處。)
    (有石成堆,似玉,紋理明析,顏色光潤,狀若人骨者,乃羅漢骨。)
    (是十萬羅漢涅槃處。)
    (群山悉五色,砂石光燄灼人,峻壑窮崖,天巧奇絕。)
    (其餘諸佛、諸菩薩、諸羅漢、禪師,不勝載。)
    (今西藏西域中,代有活佛一人,係佛祖轉世,每年八九十歲而死,隨死隨生。
    ()
    (其生也,即有道術,能知前世及過去未來事。)
    (亦近女色,受有緣者之供養。)
    (至今數千年如一日,與孔子之世襲於曲阜,張氏之世襲於貴溪無異。)
    (此之謂三教也。)
    (其入中國,自漢明帝夢金人,身長丈餘,外有日光,飛空而至。)
    (於是遣蔡愔、張騫、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往天竺,寫取心經、大悲咒等四十二
    (章。)
    (及沙門摩騰竺法蘭以來,帝令藏經蘭台石室,起白馬寺於雍門外,以處摩騰,
    (由是化流中國。)
    (其後,晉僧西遊,唐僧取經,得心經寫本,所謂佛母心經也。)
    (其餘經懺,多出於後人所附會。)
    (晉謝靈運,宋蘇東坡,甚好於此,每托佛意造經,猶今之文章也。)
    (佛家千言萬語,總不越於收放心三字。)
    (蓋放心收,自能明心見性,而成正覺,所謂即心是佛,見性成佛也。)
    (夫佛者,覺也;菩薩者,覺有情也;南無者,皈依也;阿彌者,無量壽也。)
    (蓋性靈亙萬古而常存,常常念之,則能自覺其性靈,得無量壽,身雖壞而性靈
    (不壞也。)
    (故學佛者,必以習靜養神,參悟性靈為主。)
    (性靈即元神,即魂也。)
    (人能習靜養神,參悟本來面目,則能自覺其神魂。)
    (既能自覺其神魂,漸漸使魂離身,由黍米大,漸養至與身等,則身外有身,能
    (神遊萬里之外,出定入定而道成。)
    (若朝夕勤修,參拜土木神像,誦經禮懺,皮毛事耳,何益之有?故學佛者,但
    (當求佛於我,不當求佛於佛也。)
    (夫佛教與儒教,同源而異流。)
    (儒教以孔子為主,而孟子繼之;道教以老子為主,而張道陵繼之;佛教以釋迦
    (如來為主,而觀世音繼之。)
    (三教皆起於周室東遷之後,可見極亂固莫如東周,而極盛亦莫如東周也。)
    (周室東遷,及相傳事跡,因講五霸三教,尚未說明,下回便見。)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
    (詩曰:
    (  成敗興亡古至今,飛雲去鳥入銷沉。)
    (荒郊廢塚傷心處,不待田文聽鼓琴。)
    
    
35**時間: 地點:
    (卻說平王遷洛之事,已於第七回之末序明。)
    (其即位遷洛之後,不思申侯殺父之仇,反懷申侯全己之功,遣畿內之民,戌申
    (及許,以防戎患。)
    (又不能自強於政治,晚年失道滋甚,日漸衰微,諸侯背叛。)
    (故孔子作《春秋》,托始於平王之四十九年,而王人遂下同列國矣。)
    (在位五十一年崩,孫桓王林立。)
    (王伐鄭,鄭人御之,戰於繻葛,鄭射王中肩。)
    (楚子熊通侵隨,因使隨請爵於王,王不許。)
孔 子:(通怒曰)吾先君鬻熊,文王之師也。成王舉我先公居楚,蠻夷懾服,而王不加
    位,我自尊耳。
    (乃自立為武王,而王不能問。)
    (桓王在位二十三年崩,子莊王佗立。)
    (周公黑肩欲弒莊王而立王弟克。)
    (辛柏以告於王,遂與王殺周公黑肩,克奔燕。)
    (莊王在位十五年崩,子釐王胡齊立,亦曰僖王。)
    (時齊桓公創霸,自後權歸霸主。)
    (釐王在位五年崩,子惠王閬立。)
    (初,王姚嬖於莊王,生子頹。)
    (蒍國為之師,欲立為太子而未克。)
    (及惠王即位,取蒍國之圃以為囿。)
    (邊伯之宮,近於王宮,王取之。)
    (王又奪子禽、祝跪與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
    (二年,蒍國等五人因蘇氏作亂。)
    (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奔溫。)
    (蘇子奉子頹奔衛。)
    (衛師、燕師伐周,立王子頹。)
    (三年,鄭伯和王室,不克,遂以王歸,處王於櫟。)
    (王及鄭伯入於鄔,遂入成周,取其寶器而還。)
    (冬,周子頹享五大夫,樂及遍舞。)
孔 子:(鄭伯聞之,見虢叔曰)寡人聞之,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子頹歌舞不倦,是
    樂禍也。夫司寇行戮,君為之不舉,而況敢樂禍乎?奸王之位,禍孰大焉,盍納
    王乎。
釋 迦:(虢公曰)此寡人之願也。
    (四年夏,鄭伯、虢公、納王殺子頹及五大夫。)
    (鄭伯饗王,王與之虎牢以東之地界。)
    (虢公為王宮於王豐,王與之酒泉,請器,王與之爵,與鄭伯以後之鞶鑒。)
    (鄭伯由是始怨於王。)
    (惠王在位二十五年崩,子襄王鄭立。)
    (初,惠王娶陳媯,生太子鄭及叔帶。)
    (帶食邑於甘,有寵。)
    (惠王欲立帶而不克。)
    (襄王立,叔帶欲與戎狄伐周。)
    (王知之,將誅叔帶,叔帶奔齊。)
    (齊使管夷吾和戎於王,又使諸侯各發卒戍周。)
    (其後富辰請召太叔帶,王從之,召叔帶於齊。)
    (鄭人伐滑,王使伯服、孫伯如鄭請滑,鄭文公不聽,而執二子,王怒,將以狄
    (伐鄭。)
莊 王:(富辰諫曰)不可,太上以德,親親。今天子不忍小忿而棄鄭親,其若之何?
    (王弗聽,使頹叔、桃子出狄師伐鄭取櫟。)
    (王德狄人。)
    (又聞狄女叔隗如花似玉,而有美色,將以其女為後。)
莊 王:(富辰又諫曰)狄固貪忄林,王又啟之。女德無極,婦怨無終,狄必為患。
    (勿聽。)
    (既而狄女戎隗,戎裝出獵,與叔帶較射,叔帶因通於隗氏。)
    (王知之,因廢隗後。)
    (頹叔、桃子曰)
既 而:我實使狄,狄將怨我。
    (遂奉叔帶以狄師伐周,大敗周師。)
    (王出適鄭,處於汜,狄人立叔帶為王。)
    (叔帶以隗後為後,居於溫。)
    (王使告難於諸侯。)
    (晉文公迎王復位,入王城,殺叔帶於溫。)
    (襄王在位三十三年崩,子頃王壬臣立。)
    (在位六年崩,子匡王班立,亦在位六年崩,弟定王瑜立。)
    (楚子伐陸渾之戎,至於洛,觀兵於周郊。)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既 而:(滿對曰)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楚莊王慚懼而退。)
    (定王在位二十一年崩,子簡王夷立。)
    (簡王在位十四年崩,子靈王泄心立,生而有髭,在位二十七年崩,子景王貴立
    (。)
    (景王在位二十五年崩。)
    (初,景王太子聖早卒,王立次子猛為太子,又庶子朝有寵於王,王欲立之,未
    (果。)
    (至是崩,單子、劉子立猛為王。)
    (子朝因舊官之喪職秩者,帥甲以逐劉子。)
    (劉子奔揚,單子奉王猛於莊宮。)
    (子朝之徒,夜使人取猛以歸,單子出奔。)
    (子朝之徒,奉王猛以追單子。)
    (晉人帥師納王猛於王城。)
    (猛卒,諸大夫奉王猛之弟丐,是為敬王,居於狄泉,稱為東王。)
    (大夫尹氏立於朝為王,稱為西王。)
    (單子、劉子與晉師攻之,未克。)
    (晉頃公使士司景伯蒞問周故,子朝辭曲,乃辭子朝,不納其使。)
    (四年冬,晉師及劉子、單子之師進攻子朝,克之。)
    (尹氏、召伯、毛伯以子朝出奔楚,王入於王城。)
    (其後吳入郢,王人因楚之亂殺子朝於楚。)
    (敬王三十九年春,魯西狩獲麟。)
    (孔子作《春秋》終此,以前為春秋,以後為戰國。)
    (敬王在位四十四年崩,子元王仁立。)
    (在位七年崩,子貞定王介立,在位二十八年崩,子哀王去疾立。)
    (三月,弟叔弒之而自立,是為思王。)
    (秋八月,少弟嵬殺叔自立,是為考王,在位十五年崩。)
    (子威王午立,在位二十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在位二十四年崩。)
    (子安王驕立。)
    (十六年,初命齊田和為諸侯。)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崩。)
    (子烈王喜立。)
    (在位七年崩。)
    (弟顯王扁立。)
    (八年,慧星見西方,衛公孫鞅入秦,秦孝公用其計,遂為天下莫強之國矣。)
    (秦初稱王。)
    (顯王在位四十八年崩。)
    (子慎靚王定立,在位六年崩,子赧王延立,在位五十九年。)
    (秦莊襄王伐趙,赧王畏秦之強,欲與諸侯討之,秦遂入寇。)
    (赧王入秦,頓首受罪,盡獻其地三十六城,口三萬戶。)
    (秦受其獻,赧王歸周而卒。)
    (先時,王子朝之亂,餘黨多在河南王城。)
    (敬王避都成周,考王封其弟揭於王城,以續周公官職,在成周之西,亦號西周
    (。)
    (三傳而至惠公,別以鞏邑,封少子班於王城之東,亦號東周。)
    (其後,赧王徙都西周,西周武公依焉,至是並亡。)
    (惟東周君尚存,傳子杰。)
    (又七年,東周君與諸侯謀伐秦,秦使相國呂不韋帥師滅之,遷東周君於陽人聚
    (,周遂不祀。)
    (周比亡,凡有七邑。)
    (上以東周起平王辛未,至東周君壬子,凡二十五王,計五百二十二年。)
    (通西周共三十七王,八百七十四年。)
    (其後,漢封周之後嘉為君,又為侯,又為公,至晉猶不廢。)
    (其列國之興亡何如,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二回 九州中諸列國並入強秦)
    (詩曰:
    (  野草閒花遍地愁,龍爭虎鬥幾時休。)
    (賢愚千載知誰是,貴賤同歸土一丘。)
    (詞曰:
    (  檢盡殘篇斷簡,細評千古英雄。)
    (功名富貴笑談中,回首一場春夢。)
    (昨日香車寶馬,今朝禾黍秋風。)
    (誰強誰弱總成空,傀儡棚中搬弄。)
    
    
36**時間: 地點:
    (卻說武王克商,封建諸侯,爵五品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
    (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
    (周室既衰,轉相吞並,數百年間,列國耗盡。)
    (其見於《春秋》傳經者,總一百二十四國。)
    (自夷王之世,衛康叔七世孫頃侯首壞王制,並邶鄘之地。)
    (春秋晉滅十二國:耿、霍、魏、虢、虞、焦、楊、韓、逼陽、肥、陸渾、鼓;
    (楚滅二十一國:息、弦、黃、夔、鄧、權、江、六、蓼、庸、賴、陳、舒、鳩
    (、蔡、唐、頓、胡、申、隨、杞、莒;齊滅四國:譚、遂、紀、鄣;秦滅四國
    (:梁、滑、蜀、義渠,又滅西戎十二國。)
    (吳滅二國:徐、州來;越滅二國:吳、郯。)
    (又魯滅項,邾滅須句,衛滅邢,莒滅曾阝,鄭滅許,蔡滅狄,沈滅溫,宋滅曹
    (。)
    (又,趙無恤滅代,晉荀瑤滅夙繇,趙滅中山。)
    (春秋之世,其見於征伐會盟最著者十二國,而莫強於晉。)
    (北方諸侯,惟晉之號令是聽。)
    (初,成王九年,封弟叔虞於唐,號為晉。)
    (姬姓,侯爵,稱叔虞為唐侯。)
    (傳晉侯燮、武侯寧族、成侯服人、厲侯福、靖侯宜臼、僖侯司徒、獻侯籍、穆
    (侯費。)
    (穆侯生太子仇,及成師。)
    (穆侯薨,弟殤侯篡立,仇襲殺殤叔而自立。)
    (犬戎之難,晉文侯仇將兵救周,平王賜以河內附庸,而晉始大。)
    (傳子昭侯伯,封其叔父成師於曲沃,號為桓叔。)
    (晉都於翼。)
    (曲沃日強,而翼漸弱,於是翼與曲沃分為二。)
    (昭侯傳孝侯平、鄂侯郄、哀侯光、小子侯、晉侯緡,為曲沃武公所滅。)
    (曲沃自桓侯成師始封,傳莊伯鮮、武公稱,乃滅翼而繼晉統。)
    (傳獻公詭諸,併吞各國,而晉日強。)
    (傳奚齊卓子、惠公夷吾、懷公圉,而文公重耳立,大霸諸侯。)
    (其事跡已見第八回中。)
    (以後世為霸主。)
    (傳襄公驩、靈公夷臯。)
    (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台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
    (趙盾驟諫,公屢使人殺之,不果。)
    (盾出奔。)
    (盾弟趙穿,攻靈公於桃園而弒之。)
    (盾未出境而復返,迎立文公之少子成公黑臀。)
    (成公傳景公據。)
    (初,晉獻公使趙夙御戎,畢萬為右,滅耿,滅霍,滅魏,賜趙夙耿、畢萬魏以
    (為大夫,夙為趙氏之祖,萬為魏氏之祖。)
    (文公時,先軫將中軍,後為范氏。)
    (荀林父將中行(蓋改中軍為中行也),後為中行氏。)
    (林父之弟荀首,食邑於智,後為智氏。)
    (曲沃桓叔之子莊伯,封弟韓萬於韓原,後為韓氏。)
    (謂之六卿。)
    (諸侯不必多序,惟趙氏有存孤之事,不得不詳其實。)
    (據《左傳》,趙盾之子朔娶晉成公之女莊姬,生趙武。)
    (朔早卒。)
    (盾之弟趙嬰,通於姪婦莊姬,趙同、趙括以為討,放之於齊。)
既 而:(嬰曰)我在,故欒氏不作;我去,吾二昆其殆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
    害?
    (勿聽。)
既 而:(嬰夢天使謂己)祭餘,餘福汝。
    (祭之,明日而行。)
既 而:(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趙同、趙括將為亂,欒書、卻至為證。
    (晉殺趙同、趙括。)
    (武從姬氏畜於公宮,因以其田與祁奚。)
    (晉景公夢大厲,被發及地,搏膺而踴曰)
晉景公:殺餘孫不義,餘得請於帝矣!
    (壞大門及寢門而入。)
    (公懼。)
    (入於室又坏戶。)
    (公覺,召桑田巫占之,巫言如夢。)
景 公:何如?
晉景公:不食新麥。
    (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使醫緩治之。)
晉景公:(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彼良醫也,恐傷我,焉逃之!
景 公:(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景 公:(醫至)病不可為也。在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針之不及,藥不至焉。
景 公:良醫也。
    (厚為禮而歸之。)
    (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
    (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
    (將食,腹脹如廁,陷而卒。)
    (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於廁,遂以為殉。)
    (景公之未薨也,韓厥言於晉侯曰)
景 公:成李之勛,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
    (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孔子《春秋》,載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並不及朔,此聖經之班班可據者也
    (。)
    (乃《史記》載有屠岸賈為難。)
    (及程嬰、公孫杵臼存孤事,不知何據。)
孔 子:(或曰)此漢韓信存孤故事。
    (信當鐘室難作,信家有客,匿其三歲兒;知蕭何素與信善,不得已為呂后所劫
    (。)
    (客私往見之,微示信無後意。)
見 之:(蕭何仰天歎曰)冤哉!冤哉!
    (淚淫淫下。)
    (客見其誠,以情告。)
見 之:(何驚曰)若能匿淮陰侯兒乎。中國不可居矣,急逃南粵趙佗,必能保此兒。
見 之:(遂作書遣客,匿兒於佗)此淮陰侯兒,公善視之。
    (佗養以為子,而封之海濱,賜姓韋,用韓之半也。)
    (今其族豪於廣南海濡間。)
    (因漢人為之立傳,不便明言,遂以呂后為屠岸賈,以韓為趙,以蕭何家為公宮
    (,而程嬰、公孫杵臼,乃韓信客名。)
    (司馬遷作《史記》因之,遂為千古疑案,若今之小說然,非實錄也。)
    (景傳厲公州蒲,為欒書,中行偃所弒。)
    (使迎襄公曾孫悼公周於京師而立之。)
    (悼公年方十四,而甚賢明,任用魏絳等,救災患,薄賦斂,節器用,時用民,
    (重興霸業,三駕而楚不敢與之爭。)
    (悼公傳平公彪、昭公夷。)
    (六卿漸強而專權,晉侯漸弱而不能制。)
    (再傳頃公去疾、定公午、出公鑿。)
    (智瑤與韓、魏、趙滅范氏、中行氏而分其地。)
    (晉出公告於齊、魯,請伐四卿,四卿反攻其君。)
    (晉侯奔齊,道死,智伯立昭公之曾孫驕,是為哀公,而專其政。)
    (及智伯宣子卒,智襄子為政,求地於韓魏,韓魏皆與之。)
    (又求地於趙,趙襄子不與。)
    (遂率韓康子、魏桓子以攻趙。)
    (初,趙簡子使尹鐸治晉陽。)
康 子:(鐸請曰)繭絲乎?保障乎?
見 之:(簡子曰)保障哉?
    (鐸因省賦稅以紓民力。)
    (至是襄子思其言,乃走晉陽,三家決水灌之,城不浸者三板,沈灶產蛙,民無
    (叛意。)
見 之:(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韓魏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而攻趙
    ,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
    (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
    (趙夜使人殺守堤之吏,反決水以灌智伯軍。)
    (二子翼而擊之,大敗其眾,盡滅其族,而三分其地。)
    (威烈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晉哀公傳幽公柳,為其夫人秦嬴所弒。)
    (魏文侯立烈公止,傳孝公頎、靖公俱酒。)
    (於周安王二十五年甲辰,三晉共廢其君俱酒為家人,而三分其地,晉亡。)
    (凡四十君,共七百二十二年。)
    (自後晉分為三,一曰魏,文王庶子畢公高之後。)
    (威烈王命魏斯為諸侯,傳武侯擊,至惠王瑩稱王,即孟子書梁惠王也。)
    (再傳襄王、昭王、安釐王、景閔王,至魏王假,凡八世,共一百七十七年,秦
    (始皇滅之。)
    (一曰趙,與秦同祖,蜚廉之後。)
    (威烈王命趙籍為諸侯,是為烈侯。)
    (傳武侯、敬侯、成侯、肅侯,至武靈王雍,稱王。)
    (再傳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至幽穆王遷,秦始皇滅之,其兄嘉自立於代,
    (號代王。)
    (六年,秦又滅之。)
    (凡十一世,共一百八十二年。)
    (一曰韓,與晉同祖,曲沃伯桓叔之後。)
    (威烈王命韓虔為諸侯,是為景侯。)
    (傳烈侯、文侯、哀侯、懿侯、昭侯。)
    (至宣惠王稱王。)
    (再傳襄王、僖王、桓惠王,至韓王安,秦始皇滅之。)
    (凡十一世。)
    (共一百七十四年。)
    (其歷來與晉為敵、分霸於南者,曰楚。)
    (凡南方諸侯,惟楚之號令是聽。)
    (芊姓,子爵,顓頊之後。)
    (高祖鬻熊事文王,成王以舊恩,封其玄孫熊繹以子男之田,曰楚。)
    (傳熊艾、熊魚旦、熊勝、熊揚、熊渠、熊摯紅。)
    (摯紅弟熊延,弒摯紅而自立。)
    (延傳熊勇、熊嚴、熊霜、熊徇、熊愕、熊儀(即若敖)、熊坎(即霄敖)、熊
    (昫(即蚡冒)。)
    (冒弟熊通,殺冒子而自立,乃僭號稱王,併吞各國,日漸強大。)
    (傳文王熊貲,杜敖熊又喜。)
    (為其弟威王熊懌所弒。)
    (懌立四十六年,為其子穆王商臣所弒。)
    (穆王傳莊王旅,大霸諸侯,事見第八回中。)
    (莊王傳共王審、康王昭、郟敖員。)
    (郟敖為康王弟靈王圍所弒。)
    (圍立十二年,為公子比、公子棄疾所弒。)
    (棄疾立,是為平王,奸娶子婦而殺伍奢、伍尚,伍員奔吳。)
    (及平王卒,子昭王軫立。)
    (伍員以吳師伐楚,五戰及郢,楚昭王奔隨。)
    (申包胥以秦師救楚,吳師大敗而歸。)
    (昭王復位,傳惠王章、簡王中、聲王當、悼王疑。)
    (悼王以吳起為將,捐公族不急之祿,以養戰士,楚國大強。)
    (及悼王卒,貴族共攻殺起。)
    (再傳肅王臧、宣王良、威王商、懷王槐。)
    (秦昭王伐楚,取八城,秦遺楚王書,願為會五關而罷兵。)
    (懷王信而入秦,屈平止之,勿聽。)
    (秦令一將軍詐為王,伏兵武關,執懷王以歸。)
    (懷王病發,卒於秦。)
    (子頃襄王橫立,傳考烈王完,無子。)
    (春申君黃歇,以李園之妹為妾,既有孕,園說春申君進之王,遂生男。)
    (考烈王卒,春申君子幽王悼立。)
    (李園欲專權,伏甲宮門,刺殺春申君而滅其家。)
    (幽王在位十年卒,弟哀王猶立,五月而為庶兄負芻所篡。)
    (負芻立,五年而為秦始皇所滅,楚亡,傳四十世,共八百八十餘年。)
    (其次曰齊,姜姓,又呂姓,侯爵。)
    (太公望股肱周室,武王十三年己卯,封之於營邱曰齊。)
    (傳丁公伋、乙公得、癸公慈母、哀公不辰。)
    (不辰為周懿王所烹,弟胡公靖立。)
    (癸公子獻公山,襲殺胡公而自立。)
    (傳武公壽、厲公無忌、文公赤、成公脫、莊公購、僖公祿甫,而國漸強。)
    (子襄公諸兒,淫亂無道,為從弟公孫無知所弒,弟桓公小白立,大霸諸侯,事
    (見第八回中。)
    (及薨,易牙豎刁立無虧,為齊人所弒。)
    (宋人納孝公昭,及薨,於為開方所弒。)
    (弟昭公潘立。)
    (昭公薨,子舍為懿公商人所弒。)
    (懿公為邴蜀欠、閻職所弒,國人立懿公之兄惠公元。)
    (傳頃公無野、靈公環、莊公光。)
    (莊公通於崔杼之妻棠姜,宣淫無忌,為崔杼所弒,景公杵臼立,而陳氏日盛。
    ()
    (景公嬖子荼,立之。)
    (陳乞弒之,而立悼公陽生。)
    (悼公為鮑牧所弒,齊人立悼公之子簡公壬。)
    (簡公為陳恒所弒,恒立壬之弟平公驁,而專其政。)
    (傳宣公積,至康公貸,田和乃遷其君於海上,而奪其國,姜氏之齊亡。)
    (凡二十九世,共七百四十四年,為後齊田和所篡。)
    (田和請為諸侯,周安王許之。)
    (和亦號太公;子午亦號桓公。)
    (午子因稱王,是為齊威王,威王之子宣王辟疆,即《孟子》書齊宣王也。)
    (時燕相子之與蘇秦弟蘇代婚,子之欲得燕權,適蘇代使齊還。)
燕 王:(燕王噲問曰)齊其霸乎?
見 之:不能。
燕 王:何故?
見 之:不信其臣。
    (於是燕王專任子之。)
    (鹿毛壽復以堯舜之讓天下說燕王,燕王乃讓國於其臣子之,而噲反為臣,燕國
    (大亂。)
    (齊宣王伐燕,取子之醢之,遂殺燕王噲。)
    (三年,燕人共立噲之子平,是為昭王,尊賢養士,與百姓同甘苦,卑禮厚幣,
    (以招賢者。)
    (於是樂毅自魏往,劇辛、鄒衍等俱自各國往。)
    (昭王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
    (齊宣王傳子湣王地。)
    (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而為天子。)
    (燕昭王悉起國中兵,以樂毅為上將,連結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
    (齊湣王悉起國中兵,拒戰於濟西,大敗。)
    (樂毅長驅入臨淄,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獨莒、即墨未下。)
    (湣王走莒,求救於楚,楚使淖齒將兵救之,因為齊相,亦在莒城,楚欲與燕共
    (分齊地,乃擢湣王筋懸之廟梁,隔宿而死。)
    (湣王子法章,變姓名,為太史敫家灌園。)
    (敫女奇其貌,憐而竊衣食之,因與私通焉。)
    (王孫賈糾合市人,攻殺淖齒,求法章,立為襄王,復保莒城以拒燕。)
    (燕樂毅圍即墨,即墨大夫出戰而死。)
    (即墨人共推田單為將以拒燕。)
    (燕圍二邑,三年不下。)
    (會燕昭王薨,惠王立。)
    (惠王自為太子時,素不快於樂毅。)
    (田單聞之,乃縱反間計,以間樂毅。)
    (燕王疑之,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毅奔趙。)
    (田單誑言神師下助,而復偽請降,陰收城中牛,得千餘,為繹繒衣,畫以五彩
    (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其後;鑿城數十穴,夜縱牛,燒其尾,牛
    (怒,盡力而奔燕軍,燕軍大敗。)
    (齊人殺騎劫,七十餘城皆復焉。)
    (乃迎襄王於莒,入臨淄復位,以太史敫女為後,是為君王後,生子建。)
    (襄王君薨,王後當國。)
    (君王後薨,齊王建為秦始皇所滅,後齊亡。)
    (凡七世,共一百六十六年。)
    (其次曰燕,姬姓,伯爵。)
    (武王十三年己卯,封召康公奭於燕,傳三十六世,至文公子易始稱王。)
    (子燕王噲,讓國於其臣於之,為齊所殺,齊遂滅燕。)
    (噲子昭王平復燕,幾滅齊。)
    (傳惠王、武成王、孝王。)
    (至燕王喜,為秦所伐,避秦居遼東。)
    (又四年,秦始皇滅之。)
    (凡傳四十三世,共九百有一年。)
    (已上晉自春秋時,合為一國;自戰國時,分為魏、趙、韓三國,而韓仍為晉之
    (支派。)
    (齊自春秋時為姜齊,自戰國時為田齊。)
    (及楚與燕,凡六國,俱起自周初,日漸強盛,歷春秋戰國,而滅於秦始皇,所
    (謂併吞六國也。)
    (此外,文獻之邦,首推魯國,姬姓,侯爵。)
    (武王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國。)
    (傳魯公伯禽、考公酋、煬公熙、幽公宰。)
    (於昭王時,弟魏公氵費弒幽公而自立。)
    (傳厲公擢、獻公具、直公濞、武公敖、懿公戲。)
    (姪伯御弒懿公而自立。)
    (周宣王討誅之,懿公之弟孝公稱立。)
    (傳子孝公弗涅、惠公元妃孟子。)
    (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息姑。)
    (宋武公生仲子。)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魯。)
    (生桓公軌,惠公以手文之故,欲傳位於軌。)
    (惠公薨,桓公少,兄隱公權國。)
    (桓公既壯,隱公遵父志,將讓國於桓公。)
    (桓公反聽羽父之讒,弒隱公而自立。)
    (桓公生四子,長莊公周,次慶父,次叔牙,次季友。)
    (季友之將生也,公使卜之)
卜 之: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季氏亡,則魯不昌。
    (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以名之。)
    (及桓公與夫人文姜如齊,齊襄公兄妹通姦,醫而殺桓公。)
    (魯人立莊公。)
    (莊公娶齊襄公之女,曰哀姜,無子。)
    (其娣叔姜,生啟方,即閔公也。)
    (又納黨氏女孟任,生子般,欲立之。)
卜 之:(公疾,問嗣於叔牙)慶父材。
卜 之:(問季友)臣以死奉般。
    (乃以鴆賜叔牙死,而以其子公孫茲為大夫,是為叔孫氏。)
    (慶父通於哀姜,及子般立,慶父殺之而立閔公,又弒閔公而謀自立。)
    (季友奉公子申立之,是為僖公。)
    (哀姜奔邾,齊桓公取而殺之,以屍歸魯。)
    (慶父奔莒,季友以賂求之於莒,追而縊之,亦以其子公孫敖為大夫,是為孟孫
    (氏。)
    (季友賢,卒定魯國,遂相魯,是為季孫氏。)
    (三家俱出桓公之後,謂之三桓。)
    (僖公傳文公興。)
    (文公長妃齊女出姜,亦曰哀姜,生惡及視。)
    (次妃敬蠃,生宣公倭。)
    (敬嬴嬖,而私事孟孫氏襄仲,即公子遂。)
    (文公薨,襄仲殺惡及視,而立宣公。)
    (自是三桓專權,四分公室,季氏取其二,孟孫;叔孫各取其一,皆盡征之,而
    (貢於公。)
    (宣公傳成公黑肱、襄公午、昭公稠。)
    (昭公欲去季氏,為季平子所逐,薨於乾侯。)
    (昭公弟定公宋立,傳哀公蔣,請兵於越,欲因越伐魯,而去三桓。)
    (三桓攻公,公奔於衛,去如鄒,遂如越,國人迎公歸,卒於有山氏之家。)
    (子悼公寧立。)
    (魯君如小侯,卑於三桓。)
    (再傳元公嘉、穆公顯、共公奮、康公屯、景公郾、平公叔、文公賈、頃公讎,
    (為楚考烈王所滅。)
    (凡傳三十四世,共八百六十八年。)
    (又有鄭,姬姓,伯爵。)
    (周宣王封母弟桓公友於鄭,死幽王犬戎之難。)
    (已見第八回中。)
    (鄭處晉楚之間,晉楚急霸,交伐鄭,鄭幾於亡。)
    (至於產當國,而國大治,且善事大國,而兵爭少息,自後差可粗安。)
    (時公孫黑、公孫段與駟帶強殺伯有。)
卜 之:(子產已殺公孫黑,至七年後,鄭人忽相驚曰)伯有至矣!
    (則皆走,不知所往。)
卜 之:(或夢伯有介而行曰)壬子,餘將殺帶也。明年壬寅,餘又將殺段也。
    (及壬子,駟帶卒。)
    (明年正月壬寅,公孫段卒,國人大懼。)
    (子產立公孫泄及伯有子良止以撫之,乃止。)
    (子太叔問故。)
卜 之:(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
見 之:(太叔曰)並及公孫泄何為?
卜 之:(子產曰)若為鬼而立後,恐惑民,故並及公孫泄,蓋為大義存絕者然,以自解
    說於民也。
    (餘不盡述。)
    (至康公乙,韓哀侯滅其國,徙都之。)
    (凡傳二十三世,共四百三十二年。)
    (又有宋,子姓,公爵。)
    (成王三年戊子,既誅武康,封微子啟於宋,以繼殷祀。)
    (弟微仲嗣位,十七傳而至襄公茲父,亦霸諸侯。)
    (事見第八回中。)
    (傳子成公、孫昭公。)
    (宋襄公夫人王姬,因與孫文公鮑通,遂弒昭公而立文公。)
    (又十傳而至宋公剔成。)
    (弟偃弒兄自立,滅滕,滅薛,敗齊、楚、魏之兵,乃僭稱王,淫於酒色,齊湣
    (王與楚、魏共滅之。)
    (凡傳三十二世,八百二十八年。)
    (又有衛,姬姓,侯爵。)
    (武王十三年,封弟康叔於衛,七傳而至頃侯,首壞王制,並邶、鄘二國。)
    (又二傳而至武公和,將兵救周,輔平王東遷,始命為公傳莊公、桓公。)
    (桓公為州吁所弒。)
    (石蠟與國人共殺州吁,而立宣公晉。)
    (宣公奸娶子伋之妻宣姜,而生壽及朔。)
    (復聽惠公朔之讒,而殺伋及壽。)
    (及宣公薨,惠公立,宣公庶子頑,又烝其庶母宣姜,而生戴公、文公。)
    (及惠公薨,子懿公赤立,為狄所滅。)
    (齊桓公帥諸侯之師救衛,立戴公及文公。)
    (文公毀以勤儉興衛,七傳而至靈公元,寵夫人南子,復為南子召宋朝,男女並
    (寵。)
    (太子蒯瞶丑之,欲殺南子,不果,出奔。)
    (靈公薨,蒯瞶之子輒立,是為出公。)
    (蒯瞶欲入,輒興兵拒之。)
    (蒯瞶因孔悝之母以入,輒出奔。)
    (蒯瞶立,是為莊公。)
    (父子爭國,輒出而復入,入而復出;蒯瞶亦再出再入。)
    (晉趙鞅逐蒯瞶,立靈公之姪般師。)
    (齊人執般師而立靈公之子起,石圃復逐之,而立靈公之子悼公黔。)
    (八傳而至成侯速,貶號曰侯,服屬三晉。)
    (又二傳而至衛嗣君,貶號曰君。)
    (又三傳而至衛君角。)
    (秦並六國,唯衛尚存,至始皇三十六年,始廢為庶人。)
    (凡傳四十世,共九百有二年。)
    (又有陳,媯姓,侯爵。)
    (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陳。)
    (十八傳而至靈公平國,以淫夏征舒之母,為征舒所弒。)
    (楚入陳,已而復封。)
    (再五傳而至閔公越、楚惠王滅之。)
    (凡傳二十四世,共六百四十五年。)
    (其後復盛於齊,是為後齊田氏。)
    (又有蔡,姬姓,侯爵。)
    (武王封弟叔度於蔡。)
    (度以亂誅,子蔡仲復封。)
    (至蔡侯齊,楚惠王滅之。)
    (凡傳二十五世,共六百六十二年。)
    (又有曹,姬姓,伯爵。)
    (武王封弟振鐸於陶邱,曰曹。)
    (至伯陽,為宋景公所滅。)
    (初,曹人或夢眾君子立於社宮,而謀亡曹,曹叔振鐸請待公孫疆,許之。)
    (旦而求之,曹無之,戒其子)
其 子:我死爾聞公孫疆為政,必去之。
    (及曹伯陽即位,好田弋。)
    (曹鄙人公孫疆好弋,獲白雁獻之,有寵,使為司城以聽政。)
    (夢者之子乃行,疆言霸術於曹伯。)
    (曹伯從之,乃背晉而奸宋。)
    (宋人伐之,晉不救。)
    (宋滅曹。)
    (凡傳二十五世,共六百三十六年。)
    (夫晉、楚、齊、燕、秦、魯、鄭、宋、衛、陳、蔡、曹,是為春秋十二國。)
    (秦、楚、齊、趙、韓、魏、燕,是為戰國七雄。)
    (此外,又有吳,姬姓。)
    (秦伯逃吳,弟雍繼之。)
    (雍傳子季簡,簡傳叔達,叔達傳周章。)
    (武王封為吳伯,十四傳而至壽夢,稱王。)
    (傳諸樊、餘祭、夷昧、王僚、闔閭。)
    (至夫差,以強暴霸中國,為越王勾踐所滅。)
    (凡傳二十六世,共七百六十年。)
    (又有越。)
    (夏少康封子無餘於會稽,以奉禹祀,號於越。)
    (至允常稱王。)
    (允常子勾踐滅吳,而國疆,六傳而至越王無疆,伐楚,為楚所敗,而地削。)
    (再七傳而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高祖封為越王。)
    (至漢武帝三十一年,始平東越。)
    (東越繇王居股,殺東越王、餘善以降。)
    (共一千九百五十九年而亡。)
    (又有邾,曹姓,於爵,顓頊之後。)
    (武王封曹俠於邾。)
    (戰國時,改號鄒,滅於楚。)
    (又有杞,姒姓,公爵,武王封禹後東樓公於杞。)
    (戰國時,滅於楚。)
    (又有滕,姬姓,侯爵。)
    (武王封弟叔繡於滕。)
    (戰國時,滅於宋。)
    (又有薛,任姓,侯爵。)
    (夏禹封奚仲於薛,凡一千九百餘年,為宋王偃所滅。)
    (其有起自附庸,日漸強大,卒之吞二週而亡諸侯,並天下為一者,曰秦,嬴姓
    (,伯爵。)
    (舜時伯益賜姓嬴氏,其後為蜚廉,蜚廉子惡來極有力。)
    (同事紂,武王伐紂,俱殺之。)
    (惡來五世孫非子者,居太邱,好馬,善養息之。)
    (周孝王命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
    (孝王封為附庸君而邑於秦。)
    (傳秦侯、公伯、秦仲、莊公。)
    (至襄公,因周幽王被犬戎之難,力戰卻戎,衛平王東遷,盡取周之棄地,而國
    (始大。)
    (傳文公、寧公、出子。)
    (三叔弒出子而立武公。)
    (傳德公、宣公、成公。)
    (至穆公任好,並國十二,開地千里,大霸西戎,而國始強。)
    (事見第八回中。)
    (傳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厲共公、躁公、懷公。)
    (懷公為庶長晁所弒,躁公之孫靈公立,傳簡公、惠公、出公。)
    (出公為庶長改所弒,靈公之子獻公立。)
    (獻公傳子孝公。)
    (時諸侯皆以夷狄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於是孝公發憤修政,令國
    (中曰)
靈 公: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尊其官而封之土。
    (衛人商鞅聞之,西入秦,因秦嬖臣景監以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
    (孝公大悅,與議國政,語數日不厭。)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
靈 公:(鞅言於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以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
    者,不謀於眾。智者作法,愚者拘焉。
靈 公:善。
    (以鞅為左庶長,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伍,而相連坐。)
    (告奸者賞,不告奸者罰。)
    (有軍功者,各以其功受上賞;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
    (務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未利,及怠而貧者,收為奴婢。)
    (其有軍功者,榮顯;五軍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嚴刑厚罰,驅民於戰。)
    (令具,未布,恐民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能徙置北門者,與
    (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靈 公:(又曰)能徒者,與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輒與五十金。)
    (乃下令,令行期年。)
    (秦民言新令不便者以千數。)
靈 公:(於是太子犯法,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嗣君也,不可施刑,刑其傅
    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37**時間: 地點: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大治。)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戰必勝,攻必取。)
    (周王致霸於秦,諸侯畢賀。)
    (時魏使龐涓伐韓,韓乃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為將,以孫臏為軍師,伐魏以救韓
    (,直走魏都。)
    (龐涓還戰,是夜至馬陵道,齊伏兵射殺之,虜太子申。)
靈 公:(秦衛鞅因魏敗,說孝公曰)秦與魏同壤,非魏並秦,則秦並魏,莫若因其敗而
    取之。
    (公從之,使鞅將兵伐魏。)
    (魏使公子卬將兵御之。)
    (鞅乃誘公子卬會盟樂飲而罷兵,卬信之,因伏甲虜公子卬,開地七百里。)
    (魏孝王去安邑,徙大梁。)
    (秦封魏鞅以商於十五邑,號曰商君。)
    (鞅用法嚴酷,嘗臨謂論囚,渭水盡赤,人多怨之。)
    (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薨,子惠文王立。)
    (公子虔之徒,告衛鞅欲反,發吏捕之。)
    (鞅出亡,欲止客舍。)
靈 公:(舍主人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其 子:(鞅歎曰)為法自斃。一至於此哉!
    (去之魏,魏不之入,納之秦,秦人車裂以殉。)
    (是時秦人蠶食諸侯,諸侯俱患秦之強。)
    (初,洛陽人蘇秦,與魏人張儀,俱師事鬼谷先生。)
    (蘇秦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妻嫂皆笑之。)
    (秦乃閉戶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太公「陰符」之法,伏而誦之。)
太 公:(揣摩期年)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乃去游燕,說燕文公以合縱之術。)
    (文公從之,資以車馬,使說趙、韓、魏、齊、楚,各國皆從之。)
    (賜齎甚厚,以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
    (北報趙,車騎輜重,擬於王者。)
    (蘇秦恐秦伐趙,而約縱敗,乃陰遣張儀入秦,使無攻伐各國,以堅其約楚、趙
    (、燕、韓、魏同伐秦,攻函谷關。)
    (秦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秦惠王使公孫衍欺齊、魏,使伐趙,趙肅侯讓蘇秦,秦恐,請使燕以報齊。)
    (蘇秦至燕,通於燕文公夫人,懼得罪,復奔齊,與齊大夫爭寵,為賊所殺。)
    (張儀乃說各國,連橫以事秦,而縱約解。)
    (秦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薨,子武王立。)
    (武王在位四年,因與力士賭舉鼎,絕脈而卒。)
    (弟襄昭王立。)
    (時秦攻伐諸侯,取其都邑,諸侯畏秦如虎。)
    (初,齊王封田嬰於薛。)
    (嬰有子四十餘人,其賤之子曰文,有英才,多智略,說嬰散財養士。)
    (嬰使文主家待客,賓客爭譽其美。)
    (嬰立文為嗣,號孟嘗君。)
    (招致諸侯,游士食客嘗數千人,名重天下。)
    (秦王聞孟嘗君之賢,使涇陽君為質於齊,而請孟嘗君入秦,秦王以為丞相。)
太 公:(或謂秦王曰)孟嘗君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哉!
    (秦王乃以樓緩為相,而欲殺孟嘗君。)
    (孟嘗君使人求解於秦王幸姬。)
太 公:(姬曰)願得君狐白裘。
    (孟嘗君有白裘,已獻之秦王,無以應姬求。)
    (客有善為狗盜者,入秦藏中,盜狐白裘以獻於姬。)
    (姬乃為之言於王而遣之。)
    (王後悔,使追之。)
    (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乃出客。)
    (時尚早,追者將至,客有善為雞鳴者,野雞聞之皆鳴,孟嘗君乃得脫歸。)
    (及歸,率齊與韓、魏攻秦,敗其軍,入函谷關,渭河絕一日,秦使公子池割河
    (東三城以求和,三國乃退。)
    (歷來伐秦之得志,無有逾於此者。)
    (《戰國策》載:孟嘗君之客,有與其夫人相愛者,或告孟嘗君曰)
三夫人:為君之客,而內與夫人相愛,亦不義甚矣。其殺之勿赦也!
太 公:(孟嘗君曰)睹色而相悅者,人之情也。其措之,勿言也。
    (待客如此,故能得人之死力,而所向有功。)
    (時秦以白起為將,所戰無不勝,所攻無不拔,殺人以數十萬計,而諸侯日削矣
    (。)
    (初,楚之野民卞和,得璞玉楚山中,獻之楚武王。)
    (王使玉人相之。)
太 公:(玉人曰)石也。
    (以欺君罪刖其左足。)
    (武王立,和又捧璞獻。)
太 公:(玉人又曰)石也。
    (刖其右足。)
太 公:(文王立,和抱璞泣,下荊山下,王使人問之,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
    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狂。
    (王使玉人破之,得寶玉,因名為「和氏璧」,後為趙王所得。)
    (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
    (趙王以問藺相如。)
太 公:(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則曲在我。與之,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
    臣願為使,奉璧而往。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
    (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乃給秦王,復取璧,遣使者懷璧歸趙,而以
    (身待命於秦。)
    (秦王賢之而不誅,禮而歸之。)
    (後秦並六國,得和氏璧。)
太 公:(李斯刻文其上曰)受命於天,既壽且昌。
    (遂為傳國玉璽。)
    (趙王以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右。)
太 公:(廉頗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相如聞之,每朝,常稱疾;出而望見,輒引而避匿。)
    (其舍人以為恥。)
太 公:(相如曰)以秦之強,相如尚廷叱之,豈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秦之所以不
    敢加兵於趙者,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相爭,勢不俱生,吾所以避之者,先國家
    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至門謝罪,遂為刎頸之交。)
    (時,趙以趙奢、廉頗為將,藺相如為相,國勢稍強。)
    (及趙奢卒,廉頗為將。)
    (秦王使王齒乞伐趙,趙軍數敗,廉頗堅壁自守,秦人患之。)
太 公:(范睢使人行反間曰)秦獨畏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若廉頗易與,且降矣!
    (趙王信之,遂以趙括代廉頗為將。)
    (秦亦潛以白起代王齒乞為將,戰於長平,大敗趙師,斬其將趙括,坑卒四十萬
    (。)
    (趙人大恐。)
太 公:(時秦昭王用范睢為相,說以遠交而近攻)得尺則王之尺,得寸則王之寸。
    (故三晉被兵尤甚。)
    (秦忌武安君白起功,貶而殺之,使王齒乞圍邯鄲。)
    (趙使平原君趙勝求救於楚。)
    (勝求門下文武俱備者二十人與俱。)
    (毛遂自薦,至楚。)
    (見楚王,楚王未決。)
    (毛遂劫楚王,說以合縱之利。)
    (楚王從之,使春申君將兵救趙。)
    (平原君又求救於魏,魏使晉鄙將兵救趙。)
太 公:(秦王使謂魏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諸侯敢救者,必移兵先伐之。
    (魏王恐,止晉鄙壁鄴,不敢進,使將軍辛垣衍說趙王,欲共尊秦為帝,以卻其
    (兵。)
太 公:(魯仲連聞之,往見新垣衍曰)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彼若肆然為帝
    ,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不願為之民也。況彼既為帝,魏亦何能晏然已乎。
    (衍乃不敢言帝秦。)
    (趙平原君夫人,魏公子信陵君無忌之姊也。)
    (無忌禮賢下士,食客三千人,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
無 忌:(讓公子無忌曰)所以自忖於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能急人之困也。今邯鄲旦
    暮下,而魏救不至,豈所望於公子哉!
    (公子數請魏王敕晉鄙救趙,魏王終不聽。)
    (無忌乃以所屬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赴難,鬥死於趙。)
    (過見侯生。)
    (侯生者,隱士也,名嬴,年七十,家貧,為夷門監者。)
    (無忌引為上客,禮之甚恭。)
無 忌:(生曰)公子無他計,而欲赴秦軍,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
    (信陵君再拜問計。)
太 公:(生曰)吾聞晉鄙兵符在王臥內。如姬最幸,力能得之。公子嘗為報其父仇,如
    姬欲為公子死,誠一開口,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西卻秦,此五霸之功
    也!
    (無忌從其計,得兵符。)
無 忌:(侯生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晉鄙疑而復請之,則事危矣。臣客朱亥力
    士,可與俱行。不聽,使擊之。
無 忌:(信陵君至鄴,晉鄙合符,果疑之,舉手視無忌曰)吾統十萬之眾,屯之境上,
    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哉?
    (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鄙。)
無 忌:(無忌下令曰)父子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獨子無兄弟者,
    歸養。
    (得選兵八萬人,將之而進,大破秦師於邯鄲下。)
    (王齒乞敗走,鄭安平以三萬人降。)
    (信陵君不敢歸,遂留趙,使將將其軍以還。)
    (平原君欲官魯仲連。)
太 公:(仲連曰)與其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哉!
    (遂隱而不復見。)
    (時周赧王獻地於秦,秦取其寶器九鼎以歸。)
    (韓王入朝於秦,魏舉國聽令。)
    (秦昭襄主在位五十六年薨。)
    (子孝文王立。)
    (初,孝文王為太子時,妃曰華陽夫人,無子。)
    (夏姬生子異人,質於趙。)
    (秦數伐趙,趙不禮之,因不得意。)
    (陽翟大賈呂不韋適邯鄲,見之)
見 之:此奇貨可居也。
太 公:(乃說之曰)秦王老矣,太子愛華陽夫人而無子,子之兄弟二十餘人,子居中,
    不甚見幸,不得立為嗣矣。
見 之:(異人曰)奈何?
太 公:能立嫡嗣者,獨華陽夫人耳。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為子西遊,立於為嗣。
見 之:(異人曰)必如君策,秦國與子共之。
    (不韋乃與五百金,令結賓客,復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自奉而西。)
    (見夫人姊,而以獻於夫人。)
    (因稱異人之賢,賓客遍天下,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夫人喜。)
三夫人:(不韋因對其姊說曰)夫人愛而無子,不以繁華時,早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立
    以為嗣。倘色衰愛弛,雖欲開一言,尚可得乎?
      今異人賢,自知中子,不得為嗣。誠以此時拔之,則異人無國而有國,夫人
    無子而有子矣。
    (夫人以為然,乘間言之。)
    (太子約以為嗣,因請不韋傅之。)
    (不韋娶邯鄲姜女絕色者與居。)
    (知其有娠而且男也。)
    (見於異人,異人悅而請之。)
    (不韋佯怒,既而飲之緩藥而獻之。)
    (期年生子政,異人遂以為夫人。)
    (邯鄲之圍,異人亡赴秦軍,逃歸秦。)
    (華陽夫人,楚人也。)
    (異人因楚服以見夫人,更名楚,至是孝文王遂以為太子。)
    (孝文王在位三日而薨,子莊襄王楚立。)
    (以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
    (秦蒙驁帥師伐魏,魏師敗績。)
    (魏王請信陵君於趙。)
    (信陵君畏得罪,不肯還。)
三夫人:(毛公、薛公曰)公子所以重於諸侯者,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
    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廟,公子何面目立天下乎!
    (語未畢,信陵君色變,趨駕還魏。)
    (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為上將。)
    (信陵君求援於諸侯,諸侯聞信陵君復為魏將,皆遣兵救魏。)
    (信陵君帥五國之師,大敗蒙驁於河外,追至函谷關而返。)
    (歷來秦伐之不得志,無有逾於此者。)
    (秦患信陵君,捐金行間,言信陵君欲為魏王,魏王信之。)
    (信陵君稱病,淫於酒色,日夜為樂,四年卒。)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薨,子政立,是為始皇。)
    (國事皆決於文信侯,號稱促父。)
    (以前之秦為嬴,以後之秦為呂。)
    (嬴秦凡三十五君,共六百五十一年。)
    (不韋用一女子,從容談笑,以呂易嬴,斯亦奇矣。)
    (後來始皇併吞六國,恣行無道。)
    (未知其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三回 秦無道四十年止傳二世)
    (詞曰: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
    (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灑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詩曰:
    (  記得東周並入秦,回頭楚漢鬧乾坤)
    (時來驟雨推潢冫尞,勢敗狂風捲片云。)
    (富貴一場鴛枕夢,是非千載馬啼塵。)
    (殘山剩水年年在,不見圖王爭霸人。)
    
    
38**時間: 地點:
    (卻說秦呂政立為秦王,時年十三歲,呂不韋當國。)
    (不韋因與太后有舊,時入宮,與太后私通。)
    (即而王漸壯,不韋恐事覺及禍,乃以嫪毐詐為宦者而進之,生二子,封毐為長
    (信侯,政事皆決於毐。)
    (後有人告毐實非宦者,王下吏治毐。)
    (毐矯御璽,發兵作亂。)
    (王使昌平君、昌文君攻毐,獲之,夷三族,遷太后於雍,殺其二子。)
    (不韋徙蜀,自殺。)
    (後以茅焦諫,迎太后,諫復為母子如初。)
    (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於是楚、趙、魏、韓、燕合縱以伐秦,以楚王為縱長,
    (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師出,五國之兵皆敗走。)
    (秦王政十七年,秦使內史勝滅韓,虜王安,初置潁川郡。)
    (十八年,秦王翦伐趙,趙使李牧御之。)
    (秦與趙嬖臣郭開金,使言牧欲反,趙王使趙蔥、顏聚代之。)
    (牧不受命,遂殺之。)
    (秦滅趙。)
    (虞王遷,初置邯鄲郡。)
    (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與燕合兵,軍上谷。)
    (初,燕太子丹嘗質於趙,與秦王善。)
    (及秦王即位,丹質於秦,秦王不禮焉。)
    (丹怒,亡歸,欲報秦王。)
    (秦將軍樊於期得罪,亡之燕,丹受而舍之。)
    (聞衛人荊軻賢,卑詞厚禮請見,使劫秦王,反諸侯侵地;不可,則刺殺之。)
三夫人:(軻曰)行而無信,秦未可親。願得樊將軍首及燕督亢地圖,以獻秦王,秦王必
    悅見臣,臣乃有以報。
見 之:(丹曰)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不忍也。
    (軻乃私見樊於期而說之。)
    (於期泣涕自刎,乃函盛其首。)
    (又嘗預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纓,無不立死者。)
    (乃遣入秦。)
    (太子及賓客送至易水上,慷慨悲歌,白虹貫日。)
    (軻至咸陽,秦王設九賓而見之,軻奉圖以進,圖窮而匕首見,把王袖而扌甚之
    (,未至身。)
    (王驚起,袖絕,軻逐秦王,王環柱而走。)
    (秦法:群臣侍殿上,不得操尺寸兵,左右以手共搏之。)
    (侍醫夏無旦以藥囊投軻,左右曰)
群 臣:王負劍!王負劍!
    (王遂拔劍擊軻,斷其左股。)
    (軻引匕首摘王不中。)
群 臣:(自知事不就,歎曰)事所以不成者,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遂體解以殉。)
    (王怒,益發兵就王翦於中山,與燕代戰易水西,大破其軍。)
    (遂圍薊,拔之。)
    (燕王走遼東,斬丹以獻於秦。)
    (二十二年,秦王賁伐魏,引河灌大梁城。)
    (魏王假降,殺之,遂滅魏。)
群 臣:(二十四年,秦王問李信曰)吾欲取荊,度用幾何人?
見 之:(信曰)不過二十萬。
    (問王翦。)
見 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
燕 王:將軍老矣,何怯也。
    (乃使信及蒙恬將二十萬人伐楚。)
    (翦謝病歸頻陽。)
    (信敗楚軍,引兵西與蒙恬會。)
    (楚人隨之,三日不頓舍,秦軍大敗,信奔還。)
    (王怒,自至頻陽謝翦,強起之。)
燕 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王許之。)
    (於是將兵伐楚。)
    (王自送之霸上。)
    (翦請美田宅甚眾,王曰)
燕 王:將軍行矣,何憂貧。
    (既行,又數使使者歸請之。)
燕 王:(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
見 之:(翦曰)玉怛中而不信人。今空國委我,不有以自堅,令王坐而疑我矣。
    (翦至平輿,堅壁不出,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
見 之:(久之)軍中戲乎?
燕 王:方投石超距。
見 之:(剪曰)可矣!
    (因擊楚,大破之,殺其將項燕,遂滅楚,虜其王負芻。)
    (悉定荊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會稽楚郡。)
    (二十五年,秦遣王賁滅燕,虜燕王喜;還滅代,虜代王嘉。)
    (二十六年,滅齊。)
    (初,齊王建年少,政事皆決於君王後。)
    (君王後事秦謹,與諸侯信。)
    (齊亦處東海邊上,秦日夜攻五國,五國各自救,以故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
    (及君王後薨,後勝相齊,與賓客多受秦王間金,勸王朝秦,不修戰備,不助五
    (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
    (至是王賁攻齊,民莫敢鬥。)
    (建遂降。)
    (秦遷之共處之松柏之間,餓而死。)
見 之:(齊人歌曰)鬆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疾建用客之不詳也。)
    (秦王初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乃更號曰皇帝。)
    (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上 皇:(除諡法)死而以生平所行之事為諡,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自朕為
    始皇帝,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
    (定為水德王,以十月為歲首,衣服旌旗皆尚黑。)
    (變封建為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尉、監。)
    (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銷以為鐘狂鐻;為金人十二,高二丈,重各千石,每石
    (重一百二十斤,置宮廷中。)
    (徙夭下豪傑十二萬戶於咸陽,更名民曰「黔首」。)
    (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頌功;上泰山,築土祭祀,立石。)
    (既下,風雨暴至,休鬆樹下,封五鬆為五大夫。)
    (禪於梁父,遂東遊海上,南登瑯琊,作台刻石。)
上 皇:(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能渡)湘君何神?
見 之:堯女舜妻。
    (始皇大怒,使伐湘山樹,赭其山,遂游陽武。)
    (韓人張良,五世相韓,及韓亡,良散千金之產,欲為韓報仇。)
    (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張良令力士操流星椎,狙擊始皇,誤中副車。)
    (始皇驚,令天下大索十日,不得。)
    (遂登之罘山,巡北邊。)
    (盧生入海還,因奏錄圖書曰)
張 良:亡秦者胡也。
    (始皇乃遣蒙恬發兵三十萬,北伐匈奴,收河套地為四十四縣。)
    (築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一萬餘里,威震匈奴。)
    (李斯以儒生多是古而非今,奏請史官,非秦紀者,悉焚之。)
    (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
    (有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詔從之。)
    (侯生、盧生相與譏議始皇,因亡去。)
    (始皇大怒。)
張 良:(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謗我。諸生在咸陽者,我使人廉問,或為妖
    言以亂黔首,使御史悉按問。
    (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
張 良:(長子扶蘇諫曰)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以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於上郡。)
    (以先王宮廷小,乃營朝宮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
    (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渡渭,屬之咸陽。)
    (役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
    (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
    (咸陽旁三百里內,宮觀復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按署,不移徙。)
    (所行幸,有言其處者死。)
    (群臣決事者,悉於咸陽宮。)
    (時有石隕於東郡,或刻之曰)
群 臣:始皇死而地分。
    (使御史按問,莫報,乃盡誅石旁居人,燔其石。)
    (三十六年冬十月,始皇東巡,至雲夢,祀虞舜,上會稽,祭大禹,立石頌德。
    ()
    (秋七月,至沙邱崩。)
    (丞相李斯,宦者趙高,矯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太子,殺故太子扶蘇及將軍蒙恬
    (,還至咸陽,胡亥襲位。)
    (九月,葬驪山,以後宮無子者殉。)
張 良:(趙高奏曰)沙邱之謀,諸公子大臣多不服,請嚴刑治之。
    (乃殺公子十二人於咸陽市,裂公主十人於杜。)
    (趙高、李斯教以愈為嚴刑,以治天下。)
    (元年七月,楚人陳勝、吳廣起兵於蘄。)
    (陳勝,字涉。)
    (時發貧民戌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勝、廣為屯長。)
張 良:(會天下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乃召令徒曰)公等皆失期,當斬,且壯士不死
    財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將相,豈有種乎?
    (眾皆從之。)
    (乃詐稱公子扶蘇,楚將項燕,為壇而盟,稱大楚。)
    (勝自立為將軍,廣為都尉。)
    (攻蘄,下之。)
    (入據陳,大梁陳餘、張耳上謁。)
    (勝素聞其賢,大喜。)
    (因陳中父老請,遂自立為王,號張楚。)
    (郡縣苦秦法,爭殺長吏以應之。)
    (使從東方來,以反聞。)
    (二世大怒,下之吏。)
二 世:(後至者曰)群盜鼠竊狗偷,郡守尉捕且盡,不足憂也。
    (乃悅。)
    (張耳、陳餘說張楚陳王略趙地。)
    (陳王以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與卒二千人徇趙;使魏
    (人周市徇魏;使陳人周文西擊秦。)
    (周文行收兵,得數萬人。)
    (至戲,二世乃大驚。)
    (少府張邯請赦驪山徒,悉發以擊楚軍,大破之,周文敗死。)
    (張耳、陳餘輔武臣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
    (下趙三十餘城。)
    (聞諸將為陳王徇地者,多以讒毀誅,乃說武臣自立為趙王。)
    (後趙將李良弒其君武臣,張耳、陳餘逃脫,收散兵擊良,良敗走。)
    (張耳、陳餘立趙後曷為趙王。)
    (楚人劉邦起兵於沛,自立為沛公。)
    (邦字季,沛人,今江南徐州沛縣是也。)
    (季隆準龍顏,左股有七十二黑痣,愛人好施,有大度,不事家人生業。)
    (為泗上亭長,亭中無所不狎侮。)
    (嘗以供役至咸陽,觀秦始皇,喟然歎息曰)
家 人:嗟呼!大丈夫當如是矣。
    (單父人呂公奇其貌,以女妻之。)
    (女名雉,字娥姁,有美色,即呂后也。)
    (秦始皇嘗以東南有天子氣,因東遊厭之。)
    (季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間。)
    (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
    (季怪問之。)
家 人:(呂氏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
    (沛中子弟聞之,多欲附者。)
    (時始皇葬驪山,郡縣皆送徒士役作。)
    (季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
家 人:(到豐西,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徒中壯土願從者十餘人。)
    (季被酒,夜逕澤中,有大蛇當逕,季拔劍斬之。)
家 人:(後人來至蛇所,有老姬夜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赤帝子斬之
    。
    (姬忽不見。)
    (後人告季,季心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及陳勝起兵,沛令欲應之。)
家 人:(掾主吏蕭何、曹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恐子弟不從。願召諸亡在外者,
    以劫眾。
    (乃令樊噲召季,季眾已數十百人矣。)
    (沛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
    (季乃書帛,射城上,遺沛父老,為陳利害。)
    (父老乃率子弟,殺令迎季,立為沛公。)
    (旗幟皆赤,由所殺蛇者言「赤帝子」故也。)
    (蕭、曹等為收沛子弟,得二三千人,以應諸侯。)
    (楚人項梁起兵於吳。)
    (梁,下相人,今江南淮安府邳州是也,楚將項燕之子。)
    (嘗殺人,與兄子籍避仇吳中。)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其下。)
    (籍字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器過人。)
    
    
39**時間: 地點:
    (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梁怒之。)
家 人:(籍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請學萬人敵。
    (梁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
    (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
家 人:(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二 世:(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會稽守殷通,欲應陳勝,使梁將。)
    (梁因使籍斬通。)
    (梁持守頭,佩其印綬,擊殺數百人。)
    (遂舉吳中兵,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梁自為會稽守,以籍為裨將。)
    (籍年二十四歲。)
    (時有田儋者,故齊王族也,與從弟田榮、田橫皆豪傑,得人,起兵,略定齊地
    (,自立為齊王。)
    (後儋救魏,敗死於章邯。)
    (齊人立故齊王建之弟假為王。)
    (儋弟榮逐王假,立儋子市為齊王,而己相之。)
    (趙將韓廣略定燕地,遂背趙,自立為燕王。)
    (楚將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後公子咎為魏王,而自為相。)
    (後章邯擊魏,市敗死,咎自殺。)
    (楚立咎弟豹為魏王。)
    (二年冬,秦益遣兵擊楚,楚莊賈弒其君陳勝,以降於秦。)
    (呂臣討賈,殺之,復以陳為楚,諡勝曰隱王?秦攻陳,下之,呂臣敗走。)
    (陳人秦嘉起兵於郯,立景駒為楚王。)
    (項梁以八千人渡江而西,眾至六七萬,擊景駒,駒走死。)
    (至薛,沛公往從之。)
二 世:(梁召諸將問計,居鄛人范增,年七十,好奇計,說梁曰)楚自懷王入秦不返,
    楚人至今憐之。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不立楚後而自立,
    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蠭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能復立之楚後
    也。
    (梁然其言,乃立楚懷王孫心為楚懷王,都盱眙。)
    (梁自號為武安君。)
    (時張良從沛公在楚,良亦說梁曰)
張 良:君已立楚後,韓諸公子,成最賢,可立為王,益樹黨。
    (梁從之,立成為韓王。)
    (以良為司徒,略定韓地。)
    (時盜賊日迫,趙高教二世愈為無道。)
    (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以忠言諫二世,請止阿房宮作者,減四邊戍轉。
    ()
    (二世怒,下吏按罪。)
    (去疾自殺,李斯就獄。)
    (趙高誣其欲反,遂腰斬斯,夷其三族。)
    (以趙高為中丞相,政事皆決於高。)
    (高欲專秦權,乃持鹿獻於二世曰)
二 世:馬也。
二 世:(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
    (問左右,或默,或言馬,或言鹿。)
    (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
    (後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過.而秦之亡決矣。)
    (楚項梁擊破章邯軍於東阿下,引兵至定陶,再破秦軍。)
    (項羽、沛公又與秦軍戰於雍邱,大破之,斬其將李由。)
    (梁益輕秦,有驕色。)
項 羽:(宋義諫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臣為君畏之!
    (勿聽。)
    (二世悉起兵益章邯擊楚,大破之於定陶。)
    (梁死,懷王徙都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
    (以沛公為碭郡長,封武安侯。)
    (項籍為長安侯,號為魯公。)
    (章邯已破項梁,乃北擊趙,破邯鄲。)
    (張耳以趙王走巨鹿,王離圍之。)
    (陳餘軍其北,章邯軍其南。)
    (趙請救於楚。)
    (楚懷王聞宋義先策武安君必敗,召與計議,大悅之,因以為上將軍;項羽為次
    (將,范增為末將,以救趙。)
    (諸別將皆屬於義,號為卿子冠軍。)
    (宋義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
    (項羽勸義疾引兵渡河,義曰)
項 羽: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疲,我乘其敝;不勝,則我鼓行而西,必舉秦矣!
二 世:(因下令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遣其子襄相齊,送之無鹽,飲酒高會。)
    (天寒大雨,士卒凍饑。)
項 羽:今歲饑民貧,卒食半菽,須戮力攻秦。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與趙並力,乃曰
    『乘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何敝之乘?且國兵新破,王
    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屬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
    社稷臣也。
    (十一月,羽晨朝義,即帳中斬之。)
項 羽:(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王陰令籍誅之。
    (諸將莫敢枝梧。)
    (遣使報命懷王,王以羽為上將軍,羽悉引兵渡河,沉船破釜,燒廬舍,持三日
    (糧,示士卒以必死。)
    (與秦軍遇,九戰,皆大破之。)
    (章邯敗走,遂虜王離。)
    (時諸侯救鉅鹿者十餘遍,莫敢戰。)
    (及楚擊秦,皆從壁上觀。)
    (楚軍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地,諸侯軍人人惴恐。)
    (既破秦軍,項羽召見諸將,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兵皆屬焉。)
    (章邯既敗,軍棘原,使司馬欣奏事咸陽。)
    (趙高匿不使見。)
    (欣恐,還報邯。)
    (章邯以軍降羽。)
    (羽立章邯為雍王,以司馬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
    (初,楚懷主與諸侯約)
項 羽:先人關者王之。
    (時秦兵尚強,諸將莫敢先入關,獨項羽怨秦之殺項梁,願與沛公西。)
諸 將:羽殘暴不可遣。
    (乃遣沛公伐秦。)
    (三年春二月,沛公擊昌邑,彭越以兵從。)
    (沛公過高陽。)
    (高陽人酈食其,年六十餘,家貧落魄,為裡監門。)
    (其裡人有為沛公騎士者。)
諸 將:(食其曰)吾聞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願從游。
項 羽:(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不可以儒
    生說也。
諸 將:(酈生曰)第言之。
    (騎士從容言。)
    (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
    (生至入謁。)
    (沛公方踞牀,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
從 容:(生長揖不拜)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
    (於是沛公輟洗而起,延生上坐,問計。)
諸 將:(生曰)足下兵不滿萬,欲以逕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衝,
    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降足下。即不聽,舉兵攻之,臣為內應。
    (乃遣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生為廣野君。)
    (其弟商,亦聚兵四千人,來屬沛公。)
    (沛公攻潁川,取之。)
    (因張良遂略韓地。)
    (良引兵從沛公,略南陽郡;引兵而西,無不下者。)
    (所過禁擄掠,秦兵皆喜。)
    (八月,沛公攻屠武關。)
    (趙高前言關東盜無能為,至是二世使責高。)
    (高懼,乃與其婿咸陽令閻樂謀立新君。)
    (樂將吏卒入望夷宮。)
    (二世召左右,皆惶憂不鬥。)
二 世:(樂前數二世)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皆叛。其自為計。
二 世:吾願得一郡為王。
    (弗許。)
二 世:(又曰)願為萬戶侯。
    (又弗許。)
二 世:(曰)願與妻子為黔首。
諸 將:(樂曰)吾受命丞相,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
    (麾其兵進。)
    (二世自殺,趙高乃立二世兄之子子嬰為秦王。)
    (子嬰稱疾不行。)
    (高自往請,子嬰遂刺殺高,夷其三族;遣將將兵拒嶢關。)
    (沛公欲擊之。)
張 良:秦兵尚強,未可輕。
    (乃遣人益張旗幟於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
    (秦將果欲連和。)
    (沛公欲許之。)
張 良:此獨其將欲叛,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懈怠擊之。
    (沛公遂擊秦軍,大破之;至藍田北,又破之。)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奉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諸 將:(諸將或言)誅秦王。
張 良:(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因以我能寬容,且人已服,殺之不祥。
    (乃以屬吏。)
    (秦凡三主,自秦王政二十六年庚辰,並天下為一統,至二世乙未,子嬰為君四
    (十六日,共一十六年而亡,通共四十二年。)
    (未和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四回 六國人並楚漢起義爭衡)
    (詩曰:
    (  前人創業非容易,後代無賢總是空。)
    (回首漢陵並楚廟,一般瀟灑月明中。)
    (詞曰:
    (  落日西飛滾滾,大江東去滔滔。)
    (夜來今日又明朝,驀地青春過了。)
    (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
    (龍爭虎鬥謾劬勞,落得一場談笑。)
    
    
40**時間: 地點:
    (卻說子嬰既降,沛公入咸陽,諸將爭取金帛財物,蕭何獨先入丞相府,收圖籍
    (藏之,以此得俱知天下扼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
    (沛公見秦宮室帷帳,貨物婦女,欲留居之。)
諸 將:(樊噲諫曰)凡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也,公何用焉?請急還霸上。
    (不聽。)
張 良:秦為無道,故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先。今始入秦,即安其樂,
    此所謂助紂為虐也。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願聽噲言。
    (乃還軍霸上,召父老謂曰)
父 老: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至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
    人者死,傷人乃盜抵罪。餘悉除去。吏民皆安堵如何?
    (秦民大悅,爭持牛酒饗軍。)
    (沛公又讓不受,民益喜,惟恐沛公不為秦王。)
    (項羽既降章邯,定河北,率諸侯兵欲西入關,秦降卒多怨言,羽乃夜擊坑秦卒
    (二十餘萬人於新安城南,而獨與章邯及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入秦。)
    (或說沛公守函谷關以拒羽,沛公從之。)
    (羽至關下,關門閉,大怒,使黥布等攻破之,進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
    (人言於羽曰)
項 羽:沛公欲王關中,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
    (羽大怒,饗士卒,期旦日擊沛公軍。)
    (時羽兵四十萬,號百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在霸上。)
項 羽:(范增說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此其志不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之。勿可失。
    (時有項伯者,項羽伯父也,素善張良。)
    (夜馳約良走。)
張 良: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有難,不可不告。
    (遂入告沛公。)
張 良:(固要項伯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封府庫,以待將軍。所以命將守關者,防他盜也,豈敢反乎!願伯明言
    ,不敢忘德。
張 良:(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
張 良:(項伯仍夜去,具以沛公言告羽)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
    擊之,不義;不如因善遇之。
    (項羽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羽於鴻門,謝曰)
項 羽: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攻河北,臣攻河南,不意臣先入關,先破秦,得見將
    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
項 羽: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羽因留沛公飲。)
    (范增數目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羽不應。)
項 羽:(增出謂項莊日)君王為人不忍。汝入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殺沛公。不
    然,汝屬皆為虜。
    (莊入為壽畢,拔劍起舞。)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項 羽:(良出,見樊噲曰)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
張 良:(噲曰)此迫矣!
    (即帶劍擁盾而入,睹目視羽,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項 羽:壯士。
    (賜之鬥卮酒,一生彘肩。)
    (噲立飲,拔劍切而啖之。)
項 羽:壯士能復飲乎?
張 良:(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有虎狼之心,天下皆叛。懷王與諸將約
    :『先入關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一毫不敢有所近,還軍霸上,以
    待將軍。勞苦功高,未見封爵之典,而聽細人之言,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
    耳,竊謂將軍不敢也!
    (羽無以應。)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