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一 至 第三一〇
301**時間: 地點:
(當時嗣皇改元,兩宮訓政,盈廷慶賀,熱鬧得很。)
(只同治後獨坐深宮,淒涼萬狀,暗想腹中懷姙,未識男女,即使生男,亦屬無
(益,索性圖個自盡,還是完名全節。)
(主意已定,只望見父一面,與他訣別。)
(巧值宮內賜宴,承恩公崇綺亦在其內,宴畢,順道入視。)
(父女相持大哭,到臨別的時光,皇后只說了一聲,兒本薄命,望父親不必記念
(。)
(閱者不忍卒讀。)
(次晨,宮內即傳出皇后凶信,這般下場,何如民家?滿廷臣工,很是驚異,大
(臣不言,小臣卻忍耐不住,呈上諫章,第一個是內閣侍讀學士廣安奏道)
(竊惟立繼之大權,操之君上,非臣下所得妄預。)
(若事已完善,而理當稍為變通者,又非臣下所可緘默也。)
(大行皇帝,衝齡御極,蒙兩宮皇太后垂簾勵治,十有三載,天下底定,海內臣
(民,方得享太平之福。)
(詎意大行皇帝,皇嗣未舉,一旦龍馭上賓?凡食毛踐土者,莫不叫天呼地。)
(幸賴兩宮太后,坤維正位,擇繼咸宜,以我皇上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並欽奉
(懿旨,俟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仰見兩宮皇太后宸衷經營,承
(家原為承國,聖算悠遠,立子即是立孫。)
(不惟大行皇帝得有皇子,即大行皇帝統緒,亦得相承勿替。)
(計之萬全,無過於此。)
(惟是奴才嘗讀宋史,不能無感焉。)
(宋太后遵杜太后之命,傳弟而不傳子,厥後太宗偶因趙普一言,傳子竟未傳姪
(,是廢母后成命,遂起無窮駁斥。)
(使當日後以詔命鑄成鐵券,如九鼎泰山,萬無轉移之理,趙普安得一言間之?
(然則立繼大計,成於一時,尤貴定於一代。)
(況我朝仁讓開基,家風未遠,聖聖相承,夫復何慮。)
(我皇上將來生有皇子,自必承繼大行皇帝為嗣,接承統緒,第恐事久年湮,或
(有以普言引用,豈不負兩宮太后貽厥孫謀之至意?奴才受恩深重,不敢不言,
(請飭下王公大學士六部九卿會議,頒立鐵券,用作弈世良謨。)
(謹奏。)
(這篇奏牘,言人所不敢言,滿員以內,好算得庸中佼佼,鐵中錚錚了。)
(偏偏懿旨說他冒昧瀆陳,殊甚詫異,著即申飭。)
(於是王公以下,樂得做了仗馬寒蟬,哪個還敢多嘴?同治帝的喪禮,還算照著
(舊制,勉強敷衍,同治後的喪禮,簡直是草草了事,不過加了孝哲二字的諡法
(,飾人間耳目。)
(光緒四年,葬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於惠陵,大小臣工,照例扈送。)
(有一個小小京官,滿腔不平,欲言不可,不言又不忍,他竟抱了屍諫的意見,
(殉義於惠陵附近的馬神橋,上了一本遺折,比廣安所奏,尤為痛切。)
(正是)
(古道猶存,臣心不死)
(效節史魚,直哉如矢!)
(未知折中有何言論,屍諫的究是何人,且待下回再敘。)
(同治帝之崩,相傳為遊蕩所致,天花之毒,明系飾言,作者固非誣毀。)
(但慈禧後為同治帝生母,不應以帝稍忤顏,遂成閒隙,尋常民家,母子不和,
(猶關家計,況帝室乎?且縱帝遊蕩,釀成淫毒,得疾以後,又不慎重愛護,以
(致深沈不起。)
(母子之間,殊不能無遺憾焉。)
(若光緒帝之立,種種原因,備見書中,無非為慈禧一人私意。)
(嘉順皇后,由此自盡。)
(「昭陽從古誰身殉,彤史應居第一流」,我為嘉順哭,猶為嘉順幸,而慈禧之
(手段,於此益見。)
(呂武以後,應推此人。)
(第八十回 吳侍御屍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
302**時間: 地點:
(卻說當時屍諫的忠臣,乃是甘肅臯蘭人吳可讀。)
(可讀舊為御史,因劾奏烏魯木齊提督成祿,遭譴落職,光緒帝即位,起用可讀
(,補了吏部主事。)
(因見帝後迭喪,後嗣虛懸,早思直言奏請,但是廣安一奏,猶且被斥,自己本
(是漢人,又系末秩微員,若欲奏陳大義,必遭嚴譴。)
(且吏部堂官,也必不肯代奏,於是以死相要,將遺折呈交堂官。)
(堂官諒他苦心,沒奈何替他代奏,當由兩宮太后展閱道)
(奏為以一死泣請懿旨,預定大統之歸,以畢今生忠愛事。)
(竊罪臣聞治國不諱亂,安國不忘危,危亂而可諱可忘,則進苦口於堯舜,為無
(疾之呻吟,陳隱患於聖明,為不祥之舉動。)
(罪臣前因言事憤激,自甘或斬或囚,經王大臣會議,奏請傳臣質訊,乃蒙先皇
(帝曲賜矜全,既免臣於以斬而死,復免臣於以囚而死,又復免臣於以傳訊而觸
(忌觸怒而死。)
(犯三死而未死,不求生而再生,則今日罪臣未盡之餘年,皆我先皇帝數年前所
(賜也。)
(乃天崩地坼,忽遭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之變,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大行皇帝
(龍馭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之子,承繼文宗顯皇帝之子,入承大統
(,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
(罪臣涕泣跪誦,反覆思維,以為兩宮皇太后,一誤再誤,為文宗顯皇帝立子,
(不為我大行皇帝立嗣。)
(既不為我大行皇帝立嗣,則今日嗣皇帝所承大統,乃奉我兩宮皇太后之命,受
(之於文宗顯皇帝,非受之於我大行皇帝也。)
(而將來大統之承,亦未奉有明文,必歸之承繼之子,即謂懿旨內既有承繼為嗣
(一語,則大統之仍歸繼子,自不待言。)
(罪臣竊以為不然。)
(自古擁立推戴之際,為臣子所難言,我朝二百餘年,祖宗家法,子以傳子,骨
(肉之間,萬世應無間然,況醇王公忠體國,中外翕然,稱為賢王,王聞臣有此
(奏,未必不怒臣之妄,而憐臣之愚,必不以臣言為開離間之端。)
(而我皇上仁孝性成,承我兩宮皇太后授以寶位,將來千秋萬歲時,均能以我兩
(宮皇太后今日之心為心。)
(而在廷之忠佞不齊,即眾論之異同不一,以宋初宰相趙普之賢,猶有首背杜太
(后之事,以前明大學士王直之為國家舊人,猶以黃竑請立景帝太子一疏,出於
(蠻夷,而不出於我輩為愧。)
(賢者如此,遑問不肖?舊人如此,奚責新進?名位已定者如此,況在未定,不
(得已於一誤再誤中,而求歸於不誤之策,惟仰祈我兩宮皇太后再行明白降一諭
(旨,將來大統,仍歸承繼大行皇帝嗣子,嗣皇帝雖百斯男,中外及左右臣工,
(均不得以異言進。)
(正名定分,預絕紛紜,如此則猶是本朝祖宗來子以傳子之家法。)
(而我大行皇帝,未有子而有子;即我兩宮皇太后,未有孫而有孫。)
(異日繩繩緝緝,相引於萬代者,皆我兩宮皇太后所自出,而不可移易者也。)
(罪臣所謂一誤再誤,而終歸於不誤者此也,彼時罪臣即以此意擬成一折,呈由
(都察院轉遞,繼思罪臣業經降調,不得越職言事。)
(且此何等事?此何等言?出之大臣重臣親臣,則為深謀遠慮,出之小臣疏臣遠
(臣,則為輕議妄言。)
(又思在廷諸臣忠道最著者,未必即以此事為可緩,言亦無益而置之,故罪臣且
(留以有待。)
(洎罪臣以查辦廢員內,蒙恩圈出引見,奉旨以主事特用,仍複選授吏部,邇來
(又已五六年矣。)
(此五六年中,環顧在廷諸臣,仍未念及於此者。)
(今逢我大行皇帝永遠奉安山陵,恐遂漸久漸忘,則罪臣昔日所留以有待者,今
(則迫不及待矣。)
(仰鼎湖之仙駕,瞻戀九重;望弓劍於橋山,魂依尺帛。)
(謹以我先皇帝所賜餘年,為我先皇帝上乞懿旨於我兩宮皇太后之前。)
(惟是臨命之身,神志瞀亂,折中詞意,未克詳明,引用率多遺忘,不及前此未
(上一折一二,繕寫又不能莊正。)
(罪臣本無古人學問,豈能似古人從容?昔有赴死而行不成步者,人曰)
古 人:子懼乎?
慈禧太:懼!
古 人:既懼何不歸?
慈禧太:懼吾私也,死吾公也。
(罪臣今日亦猶是。)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罪臣豈敢比曾參之賢?即死,其言亦未必善。)
(惟望我兩宮皇太后我皇上,憐其哀鳴,勿以為無疾之呻吟,不祥之舉動,則罪
(臣雖死無憾。)
太 后:(宋臣有言)凡事言於未然,誠為太過;及其已然,則又無所及,言之何益?可
使朝廷受未然之言,不可使臣等有無及之悔。
(今罪臣誠願異日臣言之不驗,使天下後世笑臣愚,不願異日臣言之或驗,使天
(下後世謂臣明。)
(等杜牧之罪言,雖逾職分,效史鰌之屍諫,只盡愚忠。)
(罪臣尤願我兩宮皇太后我皇上,體聖祖世宗之心,調劑寬猛,養忠厚和平之福
(,任用老成,毋爭外國之所獨爭,為中華留不盡!毋創祖宗之所未創,為子孫
(留有餘!罪臣言畢於斯,願畢於斯,命畢於斯。)
(再罪臣曾任御史,故敢昧死具折,又以今職不能專達,懇由臣部堂官代為上達
(。)
(罪臣前以臣衙門所派隨同行禮司員內,未經派及罪臣,是以罪臣再四面求臣部
(堂官大學士寶鋆,始添派而來。)
(罪臣之死,為寶鋆所不及料,想寶鋆並無不應派而誤派之咎。)
(時當盛世,豈容有疑於古來殉葬不情之事?特以我先皇帝龍馭永歸天上,普天
(同泣,故不禁哀痛迫切,謹以大統所系,貪陳縷縷,自稱罪臣以聞。)
(兩宮皇太后閱畢,慈禧太后心中很是不樂,外面恰裝出一種坦適樣子,向慈安
(太后道)
太 后:這人未免饒舌,前已明降諭旨,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還要他
說什麼?
慈安太:一個小小主事,敢發這般議論,且寧死不諱,總算難得!
(慈安究竟持平。)
(慈禧後歇了半晌,方道)
慈禧後:且著王大臣等會同妥議,可好麼?
(慈安後應了聲好,遂命內閣擬旨,著將吳可讀原折交廷臣會議。)
(王大臣等合議許久,多以清代家法,自雍正後,建儲大典,未嘗明定,此次若
(從可讀奏請,明定繼統,即與建儲沒甚分別,未免有違祖制。)
303**時間: 地點:
(此時還有什麼祖制?又因可讀屍諫,確是效忠清室,一概辯駁,心中亦屬難安
(。)
(當下公擬了一番模糊影響的言語,復奏上去。)
(最好是這種手段。)
(嗣後徐桐,翁同龢,潘祖廕三人又聯銜上了一折,寶廷、張之洞,且各奏一本
(,兩宮太后參酌眾議,隨降懿旨道)
(前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
(,原以將來繼統有人,可慰天下臣民之望。)
(第我朝聖聖相承,皆未明定儲位,彝訓昭垂,允宜萬世遵守。)
(是以前降諭旨,未將繼統一節宣示,具有深意。)
(吳可讀所請頒定大統之還,實與本朝家法不合。)
(皇帝受穆宗毅皇帝付托之重,將來誕生皇子,自能慎選元良,纘承統緒,其繼
(大統者,為穆宗毅皇帝嗣子,守祖宗之成憲,示天下以無私,皇帝亦必能善體
(此意也。)
(所有吳可讀原奏,及王大臣等會議折,徐桐、翁同龢、潘祖廕聯銜折,寶廷、
(張之洞各一折,並閏三月十七日及本日諭旨,均著另錄一分,存毓慶宮。)
(至吳可讀以死建言,孤忠可憫,著交部照五品官例議恤!欽此。)
(此旨一下,同治帝一生事情,化作煙雲四散,吳可讀慷慨捐軀,也不過留個名
(兒罷了。)
(駒光如駛,倏忽間已是光緒五年。)
(琉球國被日本滅掉,改名沖繩縣,這信傳到中國,總理衙門的人員,才記得琉
(球是我屬國,與日本交涉。)
(日本簡直不理,只好作為罷論。)
(忽又接到伊犁交涉消息,好大喜功的左宗棠,決意主戰,於是總署諸公,又有
(一番絕大的忙碌。)
(先是陝回叛酋白彥虎,出走西域,依附安集延酋阿古柏,安集延系浩罕東城,
(阿古柏即安集延城主。)
(他因回疆蠢動,中國政府專剿粤捻,無暇西略,遂乘機攻入,踞了喀什噶爾,
(脅服回徒,自稱畢調勒特汗。)
(清廷以時艱餉絀,擬暫棄關外地,獨左宗棠已平陝甘,決計進兵,借了華洋商
(款,充作軍餉。)
(光緒二年,督辦新疆軍務,自駐肅州調度,令都統金順,提督張曜,率兵駐哈
(密,京卿劉錦棠,及提督譚上連,譚拔萃,餘虎恩等,分道進攻,連敗阿古柏
(兵,克復烏魯木齊,及附近各城,北路略定。)
(到光緒四年,劉錦棠軍自北趨南,張曜軍自西趨東,夾擊阿古柏。)
(阿古柏想走回安集延,奈浩罕全國,統被俄羅斯占奪,欲歸無路,仰藥而亡。
()
(只阿古柏長子伯克胡裡,尚據英吉沙爾,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四城,白彥
(虎又竄往依附。)
(適遇錦棠等進剿,胡裡不能抵敵,偕白彥虎遁入俄境,南路亦平。)
(左宗棠晉封二等侯,劉錦棠加封二等男,隨征將士,統邀獎敘。)
(只新疆西北有伊犁城,地味饒沃,俄人乘亂進來,把伊犁占去,陽稱幫中國暫
(時保管。)
(天下無此好人。)
(至回亂已平,清政府欲索回伊犁,遂派吏部侍郎崇厚,出使俄國,畀他全權,
(商辦伊犁事宜。)
(這位崇欽使素來膽怯,天津教案,已見過他的伎倆,清廷還認是專對能手,要
(他前去辦理這案。)
(列位試想如虎如狼的俄國,能給他一點便宜麼?果然雙方開議,俄人要索很奢
(,崇欽使不能答辯,格外遷就,訂了十八條約章,只歸還伊犁一城,西境的霍
(爾果斯河左岸,及南境的帖克斯河上流兩岸,都要割讓俄人,還要中國給償俄
(銀五百萬盧布。)
(俄幣制名,價有漲跌,價漲時一盧布約合中國規銀九錢三分一釐,價跌時約七
(錢左右。)
(而且增開口岸,添設領事,凡勘界行輪運貨免稅等條件,統是奪我權利。)
(崇欽使不問政府,仗著全權行事的招牌,竟驟然決然的簽定了押,語頗沁脾。
()
(咨報總理衙門。)
(王大臣等把約文細閱,統說是不便照行,當下有一班意氣囂凌,文彩焕發的言
(官,洋洋灑酒揮成千萬言,奏聞兩宮。)
(你主調兵,我主調將,都要與俄開戰。)
(最利害的,是請誅崇厚,彷彿是崇厚一誅,俄人即可嚇倒。)
(書生之見。)
(兩宮太后,大為感動,令總署駁斥原約,將崇厚褫職逮問,一面垂詢左宗棠和
(戰情形。)
(宗棠慷慨激昂,上了一篇奏章,好似蘇東坡萬言書。)
(小子筆不勝錄,只錄他後半篇道)
(察俄人欲踞伊犁為外府。)
(為占地自廣,借以養兵之計,久假不歸,佈置已有成局。)
(我索舊土,俄取兵費巨資,於俄無損而有益。)
(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間,皆俄屬部,孤注萬里,何以圖存
(?況此次崇厚所議第七款,接收伊犁後,霍爾果斯河及伊犁山南之帖克斯河歸
(俄屬,無論兩處地名,中國圖說所無,尚待詳考,但就方向而言,是划伊犁西
(南之地歸俄也。)
304**時間: 地點:
(自此伊犁四面,俄部環居,官軍接收,墮其度內,固不能一朝居耳。)
(雖得必失,庸有幸乎?武事不競之秋,有划地求和者矣,茲一矢未聞加遺,乃
(遽議捐棄要地,饜其所欲,譬猶投犬以骨,骨盡而噬仍不止。)
(目前之患既然,異日之懮何極?此可為歎息痛恨者矣!金順錫綸,擬緩收伊犁
(,而以沿邊喀什噶爾、烏什、精河、塔爾巴哈台四城,宜足兵力,濬餉源,廣
(屯田,堅城堡,先實邊備,自非無見,惟伊犁沿邊無定議,謀新疆者非合南北
(兩路通籌不可。)
(現在伊犁界務未定,則收還一節,自可從緩計議。)
(喀什噶爾烏什,規畫已周,毋庸再議,其塔爾巴哈台,精河,急須加意綢繆,
(應由金順錫綸,自行陳奏請旨外,所有崇厚定議畫押十八款內償費一節,業經
(奉有諭旨,第八款所稱塔城界址,擬稍改,照同治三年界址,尚只電報,應俟
(崇厚奏到再議。)
(第十款於舊約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官外,復議增設嘉峪關,烏裡雅蘇台,科布
(多,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古城七處,十四款並有俄商運俄貨,走張家口
(嘉峪關,赴天津漢口,過通州西安漢中,運土貨回國,均經總理衙門奏奉諭旨
(接駁外,第二款中國允即恩赦居民,業經遵旨照辦,被賊官截阻賚示委員,不
(准張帖。)
(第三款伊犁民人遷居俄國,入籍者,準照俄人看待,意在脅誘伊犁民人歸俄。
()
(而以空城貽我,與阻截賚示委員,同一用心。)
(第四款俄人在伊犁,準照管舊業,雖伊犁交還,中外商民雜處,無界限可分,
(是包藏禍心,預為再踞之計。)
(至商務允其多設口岸,不獨奪華商生理,且以啟蠶食之機。)
(總理衙門原奏,籌慮深遠,實已纖細畢周。)
(諭旨允行,則實受其害,先允後翻,則曲仍在我,應設法挽回以維全局。)
(竊維邦交之道,論理亦論勢,本山川為疆索,界畫一定,截然而不可逾。)
(彼此信義相持,垂諸久遠者理也;至爭城爭地,不以玉帛而以興戎,彼此強弱
(之分,則在勢而不在理。)
(所謂勢者,合天時人事言之,非僅直為壯而曲為老也。)
(俄踞伊犁,在咸豐十年同治三年定界之後,舊附中國與中國民人雜處各部落,
(被其脅誘,俄官即視為所屬,借以肆其憑陵。)
(俄之取浩罕三部也,安集延未為所並,其酋阿古柏畏俄之逼,率其部眾,陷我
(南疆,我復南疆,阿古柏死,逆子竄入俄境。)
(俄乃認安集延為其所屬,欲借為侵占回疆膄地之根,現冒稱喀什噶爾住居之俄
(屬,本隨帕夏而來之安集延餘眾。)
(俄之無端冒為己屬,實與交還伊犁,仍留復踞地步,同一居心,觀其交還伊犁
(,而仍索南境西境屬俄,其詭謀豈僅在數百里土地哉?界務之必不可許者此也
(。)
(俄商志在貿易,本無異圖,俄官則欲借此為通西於中之計,其蓄謀甚深,非僅
(若西洋各國,只爭口岸可比。)
(就商務言之,俄之初意,只在嘉峪關一處,此次乃議及關內,並議及秦蜀楚各
(處,非不知運腳繁重,無利可圖,蓋欲借通商便其深入腹地,縱橫自恣,我無
(從禁制耳。)
(嘉峪關設領事,容尚可行,至喀什噶爾通商一節,同治三年雖約試辦,迄未舉
(行,此次界務未定,姑從緩議。)
(而烏裡雅蘇台,科布多,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古城等處,廣設領事,欲
(因商務蔓及地方,化中為俄,斷不可許。)
(此商務之宜設法挽回者也。)
(此外俄人容納叛逆白彥虎一節,崇厚曾否與之理論,無從懸揣,應俟其復命時
(,請旨確詢,以憑核議。)
(臣維俄人自占踞伊犁以來,包藏禍心,為日已久。)
(始以官軍勢弱,欲誑榮全入伊犁,陷之以為質,繼見官軍勢強,難容久踞,乃
(借詞各案未結以緩之。)
(此次崇厚全權出使,俄臣布策,先以巽詞餂之,枝詞惑之,復多方迫促以要之
(,其意蓋以俄於中國,未嘗肇啟戰端,可間執中國主戰者之口。)
(又忖中國近或厭兵,未便即與決裂,以開邊釁,而崇厚全權出使,便宜行事,
(又可牽制疆臣,免生異議。)
(是臣今日所披瀝上陳者,或尚不在俄人意料之中。)
(當此時事紛紜,主懮臣辱之時,苟心知其危,而復依違其間,欺幽獨以負朝廷
(,耽便安而誤大局,臣具有天良,豈宜出此?就事勢次第而言,先之以議論委
(婉而用機,次之決戰陣堅忍而求勝,臣雖衰庸無似,敢不勉旃!)
(兩宮太后依議,特遣世襲毅勇侯出使英法大臣大理寺少卿曾紀澤,備述官銜,
(隱寓紫陽書法。)
(使俄改約,並命整頓江海邊防,北洋大臣李鴻章,籌備戰艦。)
(山西巡撫曾國荃,調守遼東,派劉錦棠幫辦西域軍務,加吳大澂三品卿銜,令
(赴吉林督辦防務,飭彭玉麟操練長江水師,起用劉銘傳、鮑超一班良將,內外
(忙個不了。)
(俄國亦派軍艦來華,游弋海上,險些兒要開戰仗,虧得曾襲侯足智多謀,能言
(善辯,與俄國外部大臣布策反覆辯難,弄得布策無詞可答,只是執著原約,不
(肯多改。)
(巧值俄皇被刺,新主登基,令布策和平交涉,布策始不敢堅持原議。)
(曾襲侯雖是專對才,亦虧機緣相湊。)
(兩邊重複開談,足足議了好幾個月,方才妥洽,計改前約共七條)
(一 歸還伊犁南境。)
(二 喀什噶爾界務,不據崇厚所定之界。)
(三 塔爾巴哈台界務,照原約修改。)
(四 嘉峪關通商,照天津條約辦理,西安漢中及漢口字樣,均刪去。)
(五 廢松花江行船至伯都訥專條。)
(六 僅許於吐魯番增一領事,其餘緩議。)
(七 俄商至新疆貿易,改均不納稅為暫不納稅。)
(此外添續盧布四百萬圓。)
(簽約的時候,已是光緒七年,雖新疆西北的邊境,不能盡行歸還,然把崇厚議
(定原約改了一半,也總算國家洪福,使臣材具了。)
(我至此尚恨崇厚。)
(沿江沿海,一律解嚴,改新疆為行省,依舊是昇平世界,浩蕩乾坤。)
(王大臣等方逍遙自在,享此庸庸厚福,不意宮內復傳出一個凶耗,說是慈安太
(后驟崩,小子曾有詩詠慈安後云)
(牝雞本是戒司晨,和德宣仁譽亦真。)
(十數年來同訓政,慈安遺澤尚如春。)
(這耗一傳,王大臣很是驚愕,畢竟慈安太后如何驟崩,且至下回分解。)
(本回錄兩大奏摺,為晚清歷史上生色。)
(吳說似迂,左議近誇,但得吳可讀之一疏,見朝廷尚有效死敢諫之臣工,得左
(宗棠之一折,見疆臣尚有老成更事之將帥。)
(光緒初年之清平,幸賴有此。)
(或謂吳之爭嗣,何裨大局?俄許改約,全恃曾襲侯口舌之力,於左無與?不知
(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盈廷諧媚,而獨得吳主事之力諫,風厲一世,豈不
(足令人起敬乎?外交以兵力為後盾,微左公之預籌戰備,隱攝強俄,雖如曾襲
(侯之善於應對,能折衝樽俎乎?直臣亡,老成謝,清於是衰且亡矣。)
(人才之不可少也,固如此夫!)
(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
305**時間: 地點:
(卻說慈安太后的崩逝,很是一樁異事。)
(為什麼是異事呢?慈安太后未崩時,京師忽傳慈禧病重,服藥無效,詔各省督
(撫進良醫,直督李鴻章,江督劉坤一,鄂督李瀚章,都把有名的醫生,保薦進
(去。)
(慈禧一病數月,慈安後獨視朝,臨崩這一日,早晨尚召見恭親王弈訢,大學士
(左宗棠,尚書王文韶,恊辦大學士李鴻藻等,慈容和怡,毫無病態,不過兩頰
(微赤罷了。)
(恭親王等退朝後,約至傍晚,內廷忽傳慈安後崩,命樞府諸人速進,王大臣等
(很為詫異,都說)
莊親王:向例帝後有疾,宣召御醫,先詔軍機大臣知悉,所有醫方藥劑,都命軍機檢視,
此次毫無影響,且去退朝時候,止五小時,如何有此暴變?
(但宮中大事,未便揣測,只好遵旨進去。)
(一進了宮,見慈安後已經小殮,慈禧後坐矮凳上,並不象久病形狀,只淡淡的
(說道)
慈安後:東太后向沒有病,近日亦未見動靜,忽然崩逝,真是出人意外。
(對人言只可如此。)
(眾王大臣等,不好多嘴,惟有頓首仰慰。)
(左宗棠意中不平,頗思啟奏,只聽慈禧後傳諭道)
慈禧後:人死不能再生,你等快出去商議後事!
(善箝人口。)
(於是左宗棠亦默然無語,偕王大臣等出宮,暗想後妃薨逝,照例須傳戚屬入內
(瞻視,方才小殮,這回偏不循故例,更覺可怪。)
(奈滿廷統是唯唯諾諾,單仗自己一片熱誠,也是無濟於事,因此作為罷論。)
(天下事若要人不知,除非莫為。)
(相傳光緒帝幼時,亦喜歡與慈安後親近,彷彿當日的同治帝,慈禧後已滋不悅
(。)
(到光緒六年,往東陵致祭,慈安太后,以咸豐帝在日,慈禧後尚為妃嬪,不應
(與自己並列,因令慈禧退後一點。)
(慈禧不允,幾至相爭,轉想在皇陵旁爭論,很不雅觀,且要招褻瀆不敬的譏議
(,不得已忍氣吞聲,權為退後;回到宮中越想越氣,暗想前次殺小安子,都是
(恭王慫慂,東後贊同,這番恐又是他煽動,擒賊先擒王,除了東後,還怕什麼
(弈訢?只有一事不易處置,須先行斟酌,方好下手。)
(看官!你道是什麼事情?咸豐帝在熱河,臨危時,曾密書硃諭一紙,授慈安後
(,略說)
大 略:那拉貴妃如恃子為帝,驕縱不法,可即按祖制處治。
(後來慈安後取示慈禧,令她警戒一二。)
(慈禧後雖是剛強,不敢專恣,還是為此。)
(東陵祭後,她想消滅遺旨,正苦沒法,巧遇慈安後稍有感冒,太醫進方,沒甚
(效驗,過了數日,不藥而愈。)
(慈安後遂語慈禧,說服藥實是無益。)
(慈禧微笑,慈安不覺暗異。)
(忽見慈禧左臂纏帛,便問她何故?慈禧道)
慈禧後:前日見太后不適,進葠汁時,曾割臂肉片同煎,聊盡微忱。
(真乎假乎,我還欲問慈禧。)
(慈安聞了此言,大為感動,竟取出先帝密諭,對她焚毀,隱示報德的意思,其
(實正中了慈禧的隱謀。)
(一著得手,兩著又來。)
(慈安後竟致暴崩,謠言說是中毒,小子姑就軼聞,略略照敘,也不知是真是假
(。)
(只慈禧後並不持服,乃是實事。)
(筆裡藏刀。)
(話休絮述,且說慈安後已崩,國家政治,都由慈禧太后一人專主,不必疑忌。
()
(慈禧至此,方覺得心滿意足,任所欲為。)
(國喪期未滿,奉安未屆,暫命恭王弈訢等照常辦事。)
(越年,慈安太后合葬東陵,加諡孝貞,生榮死哀,臨時又有一番熱鬧。)
(葬禮才畢,東方的朝鮮國,忽生出一場亂事,釀成中日的交涉。)
(原來朝鮮國王李熙,係由旁支嗣立,封生父李應罡為大院君,主持國柄。)
(李熙年長,親裁大政,大院君退處清閒,黨與亦漸漸失勢。)
(王妃閔氏,才貌兼全,為李熙所寵幸,閔族中倚著王妃的勢力,次第用事,盡
(改大院君舊政。)
(大院君素主保守,拒絕日本,閔族公卿,多主平和,與日本結江華條約,開元
(山津與仁川二口岸,給日本通商。)
(朝鮮本中國藩屬,總理衙門的大員,偏視為無足重輕,絕不過問。)
(朝鮮恰暗生內訌,一班守舊派,又請大院君出頭,與閔族反對。)
(時當光緒八年,朝鮮兵餉缺乏,軍士嘩變,守舊派遂趁勢作亂,揚言入清君側
(,闖進京城,把朝上大臣及外交官,殺死了好幾個,並殺入王宮,搜尋閔妃,
(可巧閔妃聞風避匿,無從搜獲,遂鼓噪至日本使館,戕殺日本官吏數人。)
(真是瞎鬧。)
(警報傳至中國,署直隸總督張樹聲,亟調提督吳長慶等,率軍入朝鮮。)
(長慶頗有才幹,到了漢城,陽說來助大院君。)
(大院君信為真言,忙到清營會議。)
(大魚自來投網,正好被長慶拿住,立派幹員,押解天津;還有百餘個黨首,亦
(由長慶捕獲,盡置諸法。)
(這時候日本亦發兵到來,見朝鮮已沒有亂事,只得按住了兵,索償人命。)
(當下由長慶代作調人,令朝鮮賠款了事。)
(日本還要屯兵開埠,朝鮮國王唯唯聽從,自己與日本立約,才算了案。)
(自後中日兩國,各派兵駐紮朝鮮京城。)
(朝鮮既為我屬,日本何得駐兵?)
306**時間: 地點:
(當時以吳長慶等執歸大院君稱為勝算,於日本駐兵事置諸不論,可謂懵然。)
(大院君到天津後,由張樹聲請旨發落,奉旨李應罡著在保定安置。)
(後來朝鮮又復鬧事,比前次還要瞎噪,小子本好連類敘下,只中間隔了一場中
(法開釁的戰史,依著年月日次序,只好將中法戰史開場,表敘明白。)
(中法戰釁,起自越南,越南王阮光纘,為故廣南王阮福映所滅,仍認中國為宗
(主國,入貢受封。)
(惟阮福映得國時,曾賴法教士幫助,借了法國兵士,滅掉阮光纘,原約得國以
(後,割讓化南島作為酬謝,且許通商自由。)
(後來越南不盡遵約,且無故戕害教民,法人憤怒,遂派軍艦至越南,破順化府
(沿岸炮台,乘勝闌入,奪南方要口的西貢,並陷嘉定、邊和、定祥三州。)
(越南國王,無法可施,沒奈何割地請和,這是咸豐年間事。)
(同治初,復開兵釁,再訂和約,又割永隆、安江、河仙諸州,畀之法國,南圻
(盡為法據。)
(法人得步進步,得尺進尺,不到幾年,又說越南虐待教士,要求越南允他二事
(:第一條,要越南王公,信奉天主教;第二條,要在越南北圻的紅河通航。)
(兩國尚未定約,法人已托詞保商,派兵駐河內、海防等處。)
(目無全虜。)
(是時越南有一個慣打不平的好漢,姓劉名永福,系廣西上思州人氏,乃是太平
(國餘黨。)
(他部下有數百悍卒,張著黑旗,叫作黑旗軍,或叫他黑旗長毛。)
(劉永福素性豪爽,見越南被法所逼,以大欺小,很是無禮,遂帶了黑旗兵,幫
(越南王抗拒法人。)
(法將安鄴,勾結越匪黃崇英,謀踞全越。)
(永福聞安鄴屯兵河內,竟由間道繞赴,出其不意,攻破法兵,將法將安鄴殺死
(。)
(越南王聞報,一喜一懼,喜的是劉永福戰敗法人,懼的是法人將來報復。)
(於是再與法國議和,於同治末年,恊訂和約數條,大致認越南為獨立國,令斷
(絕他國關係,以及河內通商,紅河通航等條件。)
(一面檄劉永福罷兵,封為三宣副都督,管轄宣光、興化、山西三省,越南暫就
(平靜。)
(獨越匪黃崇英,尚出沒越南北境,進窺南寧。)
(兩廣總督劉長佑,率師巡邊,連破崇英黨羽,躡崇英至河陽,一鼓擒住,並將
(他妻子一律駢誅。)
(長佑奏凱入關,只留駐千人防邊。)
(光緒五年,越邊又有吳終及蘇嘓漢等,倡亂殃民,越南王又求助清廷,清政府
(即命粤督劉長佑,再出越南,替他靖亂。)
(長佑遂率提督馮子材,由龍州出發,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不數月間,亂黨已
(無影無蹤了。)
(越南王很為感激,怎奈法人得知此信,據約詰責,約章上是越南獨立,既認與
(他國斷絕關係,如何請清軍代平亂事?越南王絕不答復。)
(法國遣將李威利,進攻河內,黑旗軍又來出頭,一陣廝殺,非但將法人擊敗,
(直把李威利殺斃。)
(法人大舉入越,海陸並進,陷河內、南定、河陽等地,只山西一帶,由劉永福
(扼守,不能攻入。)
(法海軍轉趨順化府,順化系越南都城,守城兵統是飯桶,一些兒都沒用,聞報
(法兵來攻,嚇得魂飛天外,保著越南王出都避難。)
(法兵遂入據越都,越南王再向法乞和,法人要越南降為保護國,且割讓東京與
(法。)
(越南王但求息事,不管好歹,竟允了法人的要約。)
(清廷接信大驚,飛檄駐法公使曾紀澤,與法交涉,不認法越條約,又令岑毓英
(調督雲貴,出關督師,與劉永福恊力防法,擢彭玉麟為兵部尚書,特授欽差大
(臣關防,馳驛赴粤;故山西巡撫曾國荃,赴署粤督,籌備軍糈;東閣大學士兩
(江總督左宗棠,督辦軍務,兼顧江防。)
(一班老臣宿將,分地任事。)
(廉將軍猶能強飯,馬伏波再出據鞍。)
(勁氣橫秋,餘威懾敵,法人倒也不敢暴動,差了艦長福祿諾等,直到天津,去
(訪直督李鴻章,無非說些願歸和好等語,但越商總要歸法保護。)
(咬定一樁宗旨,有何和議可說。)
(李鴻章既不照允,也不堅拒,只用了模稜兩可的手段,對付外交。)
(此老未免油滑,然已帶三分暮氣。)
(適粤關稅司美國人德摧林,願作毛遂,居間調停,竟與李鴻章訂定五條草約,
(准將東京讓法,清軍一律撤回。)
(惟法越改約,不得插入傷中國體面語。)
(越南已去,還有什麼體面?雙方允議,鴻章當即奏聞,總理衙門的王大臣,也
(與李爵帥一般見識,總教體面不傷,管什麼萬里越南?隨即核准,批令鴻章簽
(押。)
(這邊玉帛雍容,方與法使互訂和局,那邊雲南兵將,已進至諒山,尚未接到和
(好消息,法將突勒,亦入諒山駐紮。)
(兩下相遇,滇軍磨拳擦掌,專待角鬥,突勒亦不肯讓步,頓時開了戰仗,你開
(槍,我放炮,相持半日,法兵受了好多損失,向後退去。)
(中國人向來自大,聞了這場捷音,個個主戰,幾乎有滅此朝食的氣概,偏偏法
(人行文總署,硬索償款一千萬磅,總署不允,法愈增兵至越南,攻陷北寧。)
(岑毓英退駐保勝,扼守紅河上游,法復派軍艦至南洋,襲攻台灣,把基隆奪去
(。)
(幸虧故提督劉銘傳,奉旨起復,督辦台灣軍務,他即兼程前進,到了台灣,以
(守為戰,法人才不敢入犯,把基隆守住。)
(法提督孤拔,轉入閩海,攻打馬尾。)
(馬尾系閩海要口,駐守的大員,叫作張佩綸,佩綸是個白面書生,年少氣盛,
(恃才傲物,本在朝上任內閣學士官職,談鋒犀利,沒人賽得他過,講起文事來
(,周召不過如此,講起武備來,孫吳還要敬避三舍。)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清廷大加賞識,特簡為福建船政大臣,會辦海疆事宜。)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中外官僚,方說朝廷拔取真才,頌揚聖哲。)
(合肥伯相李鴻章,也因他多材多藝,稱賞不置。)
(這張佩綸更睥睨不群,目空一切,既到福州,與總督何璟,巡撫張兆棟會敘,
(高談闊論,旁若無人,督撫等也莫名其妙。)
(因聞他素負才名,諒來必有些學識,索性將全省軍務,都推到佩綸身上。)
(佩綸居然自任,毫不推辭;任事數月,並沒有整頓軍防,單是飲酒吟詩,圍棋
(挾妓。)
(有的說是名將風流,大都這樣,有的說是文人狂態,徒有虛名。)
(這年秋季,在值法孤拔率艦而來,直達馬江。)
(好象是一塊試金石。)
(海軍將弁,聞風飛報,佩綸毫不在意,簡直如沒事一般。)
(過了一宵,法艦仍在馬江游弋,尚未駛入口內,那時張佩綸談笑自若,反邀了
(幾個好友,暢飲談心,忽報管帶張得勝求見,佩綸)
佩 綸:我們喝酒要緊,不要進來瞎報!
(才閱片刻,又報管帶張成入謁,佩綸張開雙目,向傳報的軍弁叱道)
佩 綸:我在此飲酒,你難道不曉得麼?為什麼不擋住了他?
慈禧後:(軍弁道)張管帶說有緊急軍情,定要面稟,所以不敢不報。
佩 綸:有什麼要事?你去問來。
(軍弁去了半晌,回稱法兵輪已駛入馬尾,應預備抵敵,懇大人速諭機宜。)
佩 綸:(佩綸冷笑道)法人何從欲與我接仗,不過虛聲恫嚇,迫我講和,我只按兵不動
,示以鎮定,法人自然會退去的。我道他是何等高見,誰知恰是如此。你去傳諭
張管帶,叫他不要妄動便好。
(軍弁唯唯,剛欲退出,佩綸又叫他轉來)
佩 綸:你去與張管帶說明,第一著是法艦入口,不准先行開炮,違令者以軍法從事。
(軍弁又答應連聲,自去通知張管帶,佩綸仍安然痛飲,喝得酩酊大醉,興盡席
(殘,高朋盡散。)
(佩綸一臥不醒,法艦已自進口,準備開炮轟擊。)
(中國兵輪,也有十多艘,船上管帶,各著弁目走領軍火,請發軍令。)
(不意佩綸尚在黑甜鄉玩耍,似乎可高枕無懮的樣子。)
(門上因昨日碰了釘子,不敢通報,弁目只在門房伺候,那邊兵輪內的管帶,急
(切盼望,杳無回音,欲要架炮迎擊,既無軍令,又無彈丸,真正沒法得很。)
(約到巳牌時候,尚不見軍令領到,法艦上已將大炮架起,紅旗一招,炮彈接連
(飛來。)
(中國兵輪裡面,毫無防備,管帶以下,急得腳忙手亂,不消一個時辰,已被擊
(破四五艘,還有未曾擊壞的兵輪,只是逃命要緊,紛紛拔椗,向西北逃命。)
(奈法艦不稍容情,接連追入,炮聲越緊,炮彈越多,中國兵輪,又被擊沉了好
(幾艘。)
(海軍艦隊,喪亡幾盡。)
(這時候佩綸才醒,聽得炮聲震耳,還說何人擅自放炮,起牀出來。)
(外面已飛報兵輪被毀,接續傳到七艘,於是輕裘緩帶的張大臣,也焦灼起來,
(急命親兵二人,隨著開了後門一溜煙的逃去。)
(確是三十六策中的上策。)
(法艦乘勝進攻,奪了船塢,毀了船廠,復破了福州炮台,佔領澎湖各島。)
(廷旨令左宗棠飛速赴閩,與故陝甘總督楊岳斌,幫辦閩省軍務,調曾國荃就江
(督任,續辦江防。)
(左宗棠到閩後,奉旨查辦張佩綸,佩綸已由督撫訪尋,在彭田鄉覓著,疇昔豪
(氣,索然而盡,只有筆底下卻還來得,草了一篇奏牘,自請處分。)
(內中有「格於洋例,不能先發制人,狃於陸居,不能登舟共命」等語。)
(巧於脫卸。)
(左宗棠憐他是個名士,也為他洗刷迴護。)
(大約是惺惺惜惺惺。)
(清廷以佩綸罪無可逃,責左宗棠袒護罪員,甘陷惡習,著傳旨申斥。)
(佩綸逮京治罪,充戍黑龍江完案。)
(馬江方報敗仗,諒山又聞失守,鎮南關守將楊玉科陣亡。)
(慈禧不禁震怒,把統兵的大員,議處的議處,鎸級的鎸級,並有一道罷免恭王
(的懿旨,亦蟬聯而下,處心積慮久矣。)
(立言頗極微妙,今錄述如下)
(欽奉慈禧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現值國家元氣未充,時艱猶巨,政多叢脞
(,民未敉安。)
(內外事務,必須得人而理,而軍機處實為內外用人行政之樞紐,恭親王弈訢等
(,始尚小心匡弼,繼則委蛇保榮;近年爵祿日崇,因循日甚,每於朝廷振作求
(治之意,謬執成見,不肯實力奉行。)
(屢經言者論列,或目為壅蔽,或劾其委靡,或謂簋不飭,或謂昧於知人。)
(本朝家法綦嚴,若謂其如前代之竊權亂政,不惟居心所不敢,亦實法律所不容
(。)
(只以上數端,貽誤已非淺鮮,若仍不改圖,專務姑息,何以仰副列聖之偉業?
(貽謀將來,皇帝親政,又安能臻諸上理?若竟照彈章一一宣示,即不能復議親
(貴,亦不能曲全耆舊,是豈寬大之政所忍為哉?言念及此,良用惻然。)
(恭親王弈訢,大學士寶鋆,入直最久,責備宜嚴,姑念一系多病,一系年老,
(茲特錄其前勞,全其末路,弈訢著加恩仍留世襲罔替親王,賞食親王全俸,開
(去一切差使,並撤去恩加雙俸,家居養疾!寶鋆著原品休致!恊辦大學士吏部
(尚書李鴻藻,內廷當差有年,只為囿於才識,遂致辦事竭蹷,兵部尚書景廉,
(只能循分供職,經濟非其所長,均著開去一切差使,降二級調用!工部尚書翁
(同龢,甫直樞庭,適當多事,惟既別無建白,亦有應得之咎,著加恩革職留任
(,仍在毓慶宮行走,以示區別!朝廷於該王大臣之居心辦事,默察已久,知其
(決難振作,誠恐貽誤愈重,是以曲示矜全,從輕予譴。)
(初不因尋常一眚之微,小臣一疏之劾,遽將親藩大臣,投閒降級也。)
(嗣後內外臣工,務當痛戒因循,各摅忠悃。)
(建言者秉公獻替,務期遠大,朝廷但察其心,不責其跡,苟於國事有補,無不
(虛衷嘉納,倘有門戶之弊,標榜之風,假公濟私,傾軋攻訐,甚至品行卑鄙,
(為人驅使,就中受賄,必當立抉其隱,按法懲治不貸,將此通諭知之!)
(恭親王既已罷免,軍機處另用一班人物。)
(恭親王的替身,就是禮親王世鐸。)
(還有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也都命在軍機上行走。)
(工部侍郎孫毓汶,因與李蓮英莫逆,亦得廁入軍機。)
慈禧太:(慈禧太后又下特旨)軍機處遇有緊要事件,著會同醇親王弈譓商辦。
(國子監祭酒盛昱,左庶子錫鈞,御史趙爾巽見了這諭,以醇親王系光緒帝父親
(,入直軍機,殊非所宜,是極。)
(遂援古斟今,聯翩入奏,請收回成命。)
(慈禧後思想靈敏,把垂簾二字提出)
慈禧後:當垂簾時代,不得不用親藩,俟皇帝親政,再降懿旨。在廷諸臣,當仰體上意,
毋得多瀆!
(這旨一下,言官等又箝口無言。)
(只是海氛未靖,邊報相尋,朝旨調湖南巡撫潘鼎新,移至廣西,與岑毓英聯軍
(迎剿,並令提督蘇元春與馮子材、王孝祺、王德榜等,率軍援鎮南關。)
(馮王諸將,恰是異常奮勇,一到了關,即開關出戰。)
(任憑法人槍炮厲害,他卻督著人馬,冒死進去。)
(槍炮越多的地方,清車越加不怕。)
(星馳飈卷,岳撼山搖,直至兩軍接近,連槍炮都成沒用,當下各用短兵,互相
(搏擊。)
(法人雖是強悍,至此已失所長,不得不漸漸退下。)
(清軍勇氣,陡增十倍,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川。)
(自從中法開釁,這場惡鬥,獨出法人意外。)
(法人才有點怕懼,棄了諒山。)
(岑毓英聞諒山克復,亦秣馬厲兵,親督大軍,鼓行前進,連敗法兵,迭克要隘
(。)
(臨洮一戰,陣斬法將七人,殺斃法兵三千數百名,獲輜重槍炮軍械無算,進搗
(河內,威聲大振。)
(法提督孤拔,困守澎湖,連接越南敗耗,已是鬱憤,上書政府,請速派兵再戰
(。)
(適值法內閣連番更迭,主戰主和,毫無定見。)
(孤拔大憤,索性帶了兵艦,闖入浙江三門灣,夜深月朗,孤拔輕輕的扒上桅竿
(,窺探內地形勢,不防一聲怪響,竟將孤拔擊落船中。)
(正是)
(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未知孤拔性命如何,待小子下回再說。)
(朝鮮越南,皆中國藩屬,安能與日法兩國私立條約?總理衙門人員,不聞則已
(,既已聞之,勢不能袖手旁觀,置諸不問。)
(乃得過且過,坐聽藩屬之日削,一若秦越肥瘠,漠不相關者。)
(然朝鮮之亂,吳長慶等急入漢城,誘執大院君以歸。)
(日本師至,亂事已靖,於此不懲前毖後,猶令朝日自行結約,寧非大誤?法越
(之爭有年矣,中國不聞援據公法,與法交涉,法入越境,越南王再三乞和,清
(廷又不過問。)
(迨越南請兵平亂,始由粤督劉長佑等,代為戡定,其誤與對待朝鮮,同出一轍
(。)
(天津和約,不與法爭宗主權,乃尚欲保存體面,掩耳盜鈴,煞是可笑。)
(曲突徙薪之不早,至於焦頭爛額晚矣!迨焦頭爛額而仍無效,不且晚之又晚耶
(!諒山失守,馬江敗績,焦頭爛額,尚且無成。)
(誰司外交,一至於此!讀此令人痛惜不置!)
(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恊約)
307**時間: 地點:
(卻說孤拔入襲浙境,浙江提督歐陽利,已先機預防,飛檄海口炮台守將,嚴行
(堵御。)
(守將靜候數天,未見動靜,未免懈怠起來。)
(也是孤拔命運該絕,闖入三門灣的時候,遙望岸上刁鬥無聲,未知有備無備,
(因此猱升桅竿,窺探內容。)
(適值炮台上面,有一巡卒,見敵艦連檣而來,暗想不及通報,他竟仗著膽子,
(逕去開炮。)
(撲通一聲,不偏不倚,正中桅竿上的孤拔。)
(孤拔受著彈丸,腦子一暈,自然墜落。)
308**時間: 地點:
(此時炮台守將,聞有炮聲,驚訝的了不得,忙飭弁目查明。)
(弁目到了炮台,那放炮的巡卒,還是接連開放。)
接 連:(弁目厲聲道)你如何未奉軍令,擅自試炮?
(巡卒至此,才覺得弁目來前,回頭行禮,稟明原委。)
(弁目向外瞭望,果見有兵艦數艘徐徐退去。)
隨 即:你雖擊退敵艦,然總是未奉軍令,恐乾軍法,快到軍署內請罪為是!
(巡卒默然,隨了弁目,去見統領。)
(虧得統領還有些明白,仍飭查明,再定功罪。)
(次晨,聞報法艦轟壞二艘,法提督孤拔亦已斃命,不禁喜出望外,向提督歐陽
(利去報捷。)
(一面赦了巡卒擅令的罪名,拔為弁目。)
(大約運氣到了。)
(浙江海面,浪靜風平,提督歐陽利,免不得虛張戰績,奏達清廷,當即奉旨嘉
(獎,歐陽利以下多蒙優敘。)
(歐陽利還是運氣。)
(孤拔一死,法軍奪氣,諒山粤軍及臨洮滇軍,都是雄心勃勃,恨不得立刻規復
(全越,掃除法人,正在耀武揚威的時候,忽又傳到天津議和的消息。)
(眾戰將疑信參半,個個扼腕興嗟。)
(還有欽差大臣督辦粤東海防的彭玉麟,接到此信,氣得白鬍鬚根根豎起,連聲
(叫道)
接 連:哪一個和事老專要議和?
(隨即拈紙抒毫,繕就奏疏數千言,大致)
大 致:有五不可和:法人無端生釁,不加懲創,遽與議和,不可一;法人未受懲創,即
來請款,是必中藏詭譎,不可二;法人即不索兵費,但求越境通商,恐將來取償
於後,必加十倍,不可三;就外強中乾的法人,不問情罪,降心求和,恐各國將
環向而起,不可四;雲南物產富饒,西人垂涎已久,若與議和,必許通商,廣傳
邪教,密布羽翼,一旦竊發,將何以支,不可五。
接 連:有五可戰:揣敵情可戰;論將才可戰;察民情可戰;彩公法可戰;卜天理可戰。
(言言激烈,語語忠誠。)
(這奏拜發後,出使法國的曾紀澤,也有密電到京,說法國內閣迭更,宗旨若不
(定,與我國議和,必須還我越南宗主權,方可允議。)
(誰知中外大臣的奏牘,終不敵一全權大臣肅毅伯李鴻章。)
(鴻章與法使巴特納,竟在天津磋定和約,共計十款,最要緊的幾條:一、是法
(人佔領東京。)
(二、是越南歸法人保護。)
(三、是法兵不得過越南北圻,與中國邊界,中國亦不派兵至北圻。)
(四、是留據台灣的法兵,一律撤回。)
(五、是中國允於保勝以上,諒山以北,辟商埠二處。)
(這約訂後,一二百年來的南藩,拱手讓與法人,法人不索兵費,還算他的情誼
(。)
(後來開龍州、蒙自兩商場,許法人互市,就是彼此有情的對待。)
(從此赫赫有名的肅毅伯,遂負了秦檜、賈似道的大名。)
(這也未免過甚。)
(彭左岑馮諸公,心中都是怏怏,只因廷旨許和,停戰撤兵,沒奈何收兵斂伍,
(賦了一篇歸去來辭。)
(但這肅毅伯李鴻章,也是個中興名臣,為什麼硬主和議?他為了中外交涉,雜
(沓而來,法越事情,正在著緊,朝鮮又發生亂事。)
(上次朝日交涉,朝鮮國臣樸詠孝赴日本謝罪,鑒日本國維新的效果,歸謀變法
(,聯絡一班有名人物,如金玉均、洪英植等,組成維新黨,主張倚靠日本。)
(獨朝內執政諸大臣,多主守舊,領袖閔詠駿,系椒房貴戚,素來頑固,願事清
(朝,與維新黨反對。)
(這維新黨中人,統是少年志士,意氣凌人,仗著日本作了靠山,時思推倒政府
(,日本國趁這機會,復用外交手段,勾結維新黨,勸他獨立,願為臂助。)
(維新黨總道他情真意切,一些兒不疑心,這叫作引虎自衛。)
(居然率領黨人,發起難來,召日本兵入宮,先搜閔族貴官,自閔詠駿以下,一
(律殺死,連閔妃也飲刃而亡。)
(只有國王李熙,尚未殺死,黨人脅他速行新政。)
(李熙變作雞籠內的雞兒,無論要他什麼,只得唯唯聽命。)
(樸詠孝攬了大權,兼任兵部,金玉均為左相,洪英植為右相,其餘一班黨人,
(統授要職。)
309**時間: 地點:
(此時駐紮朝鮮的吳長慶,因法越事起,調至金州督防。)
(繼任的提督,也與長慶同姓,名叫兆有,聞了朝鮮宮內的亂事,急召總兵張光
(前商議。)
(光前推舉一人,說他智勇深沈,定有妙計,應邀他解決這問題。)
(看官!你道是誰?就是當時幫辦營務,近時民國大總統袁世凱。)
(大名鼎鼎。)
(世凱名慰亭,河南項城縣人,袁總督甲三,便是他的從祖。)
(捻匪肇亂,他曾出駐皖豫,奉旨剿辦,倒也立過戰績。)
(世凱父名保慶,本生父名保中,少時倜儻不羈,昂藏自負。)
(段學士靖川,有知人名,嘗說他非凡品;嗣因鄉試不第,棄舉子業,納粟得同
(知銜。)
(提督吳長慶聞他多材,延作幕賓,襄辦營務。)
(在營時,曾替長慶約束軍士,號令一新。)
(朝鮮國王常問長慶借將練兵,長慶就薦他出去。)
(至長慶調任,還有部兵截留朝鮮,便奏請委他管帶。)
(張總兵亦很是器重,所以經軍門垂詢,便欲邀他會商。)
(吳兆有忙著親兵攜刺往招,世凱昂然而至,彼此行過了禮,兩旁坐定。)
(兆有就談及朝鮮情形,商議救護的計策。)
世 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請急速發兵,搗入朝鮮宮內,除了亂黨,護出朝王,
再作計較!
(此公原有膽有識。)
吳兆有:聞得朝鮮宮內,有日本兵守衛,恐怕不易攻入。
世 凱:幾個日本兵,怕他什麼?
吳兆有:(張光前道)袁公議論,頗是先聲奪人的計策,未知軍門大人以為何如?
吳兆有:計非不是,但必須至北洋請示,方好舉動。
世 凱:救兵如救火,若要請示北洋,必至遲慢,倘被別人走了先著,反為不妙。
(吳張二人尚面面相覷,世凱見他沒有決斷)
世 凱:既要到北洋請示,請立辦好文書,飭快輪飛遞為要。
(二人應允,即辦就公文,派泰安輪船飛遞。)
(兵輪才發,朝鮮國王,已密遣金允植、南廷哲至清營求救。)
(吳張二人,仍不敢遽允,嗣由探馬密報,黨人擬廢去國王,改立幼君,依附日
(本,背叛清朝,吳兆有才有些著急,可奈北洋回音未轉,自己部兵不多,恐怕
(不敵日本,尚是遲疑不決。)
(外面又來了袁公世凱,未曾坐下,即向吳張二人道)
世 凱:亂黨的消息,兩公想亦聞知。若再不發兵入宮,不但朝鮮已去,連我輩歸路,都
要被他截斷,只好在朝鮮作鬼了。
(吳張二人,被他一激,倒也奮發起來,實是保全性命要緊。)
隨 即:據老兄高見,究竟如何辦法?
世 凱:為今日計,只有迅速調兵,分路進攻,能夠一鼓攻入,肅清朝鮮宮禁,我們便占
上風,不怕日本出來作梗。
吳兆有:應分幾路?
世 凱:該分三路進攻。軍門大人領中路,鎮台大人領右路,袁某不才,願當左路。
(吳兆有尚有難色,世凱不禁憤懑,奮然道)
吳兆有:二公如以中路為費手,袁某願當此任!吳軍門率左,張鎮台率右,彼此接應,不
愁不勝。
吳兆有:就如這議,今夜發兵。
(是夜天色微明,三路清軍,銜枚出發,嚴陣而行,到了朝鮮宮門,已是殘夜將
(盡,袁世凱督令猛攻,裡面槍聲,也劈劈拍拍的放將出來。)
(袁軍前隊,傷了數十名,似乎要向後卻避,世凱傳令,不准退後,違令立斬。
()
(這令一傳,軍法如山,軍士方冒險前進,霎時間攻破外門,進至內門。)
(忽後面抄到日本兵,來攻袁軍,世凱分兵抵擋,這時腹背受敵,膽大敢為的袁
(公,倒也吃驚不小,惟隊伍恰依然不亂。)
(巧值提督吳兆有,已從左路殺到,一陣夾擊,才將日本兵殺退。)
(清軍抖擻精神,再接再厲,槍聲陸續不絕,震得屋瓦齊飛,宮牆洞陷。)
(剛在得勢的時候,又來了朝鮮兵數百名,由世凱一瞧,乃是曾經自己教練過的
(兵卒,熟門熟路,同德同心,當下把內門破入。)
(維新黨不管死活,還要前來阻攔,被清軍排槍迭擊,斃了幾十人。)
(洪英植亦戰死在內。)
(樸詠孝,金玉均等,方從宮後逃去。)
(吳袁二人,整隊而入,張光前右路兵亦到。)
(人家得勝,他方到來,可謂知幾之士。)
(朝鮮宮內,已是空空洞洞,不見有什麼人物。)
(清軍仔細搜尋,只有幾個宮娥女僕,躲匿密室,餘外統已不知去向。)
(當由吳袁張三人,詰聞國王世子蹤跡,據說)
世 凱:乘宮中大亂時,逃出宮外。
(世凱令軍士趕即找尋,在王宮前後左右,尋了一周,杳無影響。)
(世凱未免焦灼。)
世 凱:(忽有朝鮮舊臣來報)國王世子,在北門關帝廟內。
(世凱大喜,遂與吳張二人,會議往迎。)
(這個差使,吳提督恰直任不辭,確是好差使。)
(忙率部兵前去。)
(袁張已掃清宮闕,收兵回營,不一會,朝鮮國王及世子,也隨了吳提督進來。
()
(國王見了袁世凱,很是感謝,並請追緝樸詠孝、金玉均等。)
世 凱:樸金諸叛黨,現在想總逃至日本使館,不如先照會日使竹添進一郎,叫他即速交
出,否則用兵未遲。
(張吳連聲稱善,隨即寫好照會,遣兵弁送與日使。)
310**時間: 地點:
(未幾兵弁還報,日本使館內,已無人跡,公使竹添進一郎,聞已逃回本國,往
(濟物浦去了。)
(於是袁吳張三人,送朝鮮國王還宮,一場大亂,化作煙銷日出,總算是袁公世
(凱的大功。)
(無如日本人煞是厲害,遣了全權大使井上馨,到朝鮮問罪,又令宮內大臣伊藤
(博文,農務大臣西鄉從道,來與中國交涉。)
(這三位日本大員,統是明治維新時緊要偉人,這番奉命出使,自然不肯捨臉。
()
(井上馨到了朝鮮,仍直接與朝鮮開議,要索各款,無非要朝鮮償金謝罪等語。
()
(朝鮮國王無可奈何,別人又不便與議,只好暗中訊問袁世凱。)
(世凱正接北洋來信,說是伊藤、西鄉兩日員,到了天津,聲言清軍有意尋釁,
(不肯干休,朝廷已派吳大澄、續昌二人,東來查辦。)
(看官!你想袁公是個英挺傲岸的人物,哪裡肯受這惡氣?當即請了假,回到北
(洋。)
(謁見肅毅伯李鴻章,極陳利害,大意是:「要監督朝鮮,代操政柄,免得日人
(覬覦」。)
(李鴻章頗為歎賞,但心中恰是決計持重,不願輕動,反教世凱斂才就範,休露
(鋒鋩。)
(老袁後半生行事,實是承教合肥。)
(世凱太息而出。)
(這位李肅毅伯,已受朝命,為餘權大臣,與日本使臣議約。)
(肅毅伯專講國家體面,擺設全副儀仗,振起全副精神,在督署中請日使進見。
()
(難為後繼。)
(日使伊藤博文及西鄉從道,瞻仰威儀,倒也沒甚驚慌,坦然直入,侃侃辯論。
()
(議定款約兩大條:第一條,清日兩國,派駐朝鮮的兵,一律撤去;第二條,兩
(國將來,若派兵到朝鮮,應互先通知,事定後即行撤回,彼此依議簽約,中日
(已定和議。)
(清廷吳兆有等,都遵約歸國,連大院君亦放回去,朝鮮國王李熙勢孤援絕,對
(了日本要索各款,無非是謹遵台命四字,賠了銀洋十一萬圓,向他謝罪了案。
()
(從此日人得步進步,已認朝鮮為保護國,中國如肅毅伯等,還說朝鮮是我藩屬
(,兩不相對,各有見解,總不免後來決裂,只好算作暫時結束。)
(暗伏下文。)
(越南已去,朝鮮亦半失主權,法日兩國,滿意而歸,英吉利不甘落後,遂乘此
(脅取緬甸。)
(緬甸當乾隆年間,國王孟雲,受清廷冊封,定十年一貢的制度,久為中國藩屬
(。)
(道光初年,英並印度,與緬甸西境相接,緬甸西境有阿剌幹部,適有內亂,向
(緬甸乞援,緬甸借出援為名,竟佔據阿剌幹部。)
(阿剌幹部眾不服,復向印度英總督處求救。)
(英總督遂發兵攻緬。)
(緬人連戰連敗,沒奈何與他講和,願割讓阿剌乾地,並償英國兵費二百萬磅。
()
(緬人不圖自強,徒然銜怨英人,遇著英商入境,任意凌辱。)
(亡國之由,多在於此。)
(英人憤無可遏,又起兵攻略緬甸,把緬甸南境的秘古地方,占奪了去。)
(到光緒十一年,法取越南,日圖朝鮮,英人聞中國多事,索性起了大兵,直入
(緬京,廢了國王,設官監治。)
(中國無事時,尚不過問,多事時,還有什麼工夫。)
(光緒十二年,英人兼並上下緬甸,編入英領印度內。)
(雲貴總督岑毓英奏聞,清廷王大臣,又記起昔年檔冊,緬甸為我屬國。)
(事事如此,大約由貴人善忘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