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 至 第二三〇

221**時間: 地點:
    (忽然江寧北門外,烽火連天,照徹城中,城內外的居民,紛紛逃避。)
    (牛制軍遣人探聽,回報英兵艦八十多艘,連檣而來,已至下關。)
    (牛制軍被這一嚇,比在寶山海塘上那一炮,尤覺厲害。)
    (呆了好一歇,忽報伊裡布由浙到來,方把靈魂送回,才會開口,好一個救星。
    ()
    (道了「快請」二字。)
    (伊裡布入見,牛鑒忙與他行禮,獻茶請坐,處處慇懃。)
便 是:閣下此來,定有見教。
伊裡布:伊某奉詔到此,特來議撫。
牛 鑒:好極,好極!中英開釁,百姓擾得苦極了,得公議撫,福國利民,還有何說?
伊裡布:將軍耆英,亦不日可到,議撫一切,朝旨統歸他辦理。伊某不過先來商議,免得
    臨時著忙。
牛 鑒:(牛鑒聽罷)耆將軍尚未到來,英兵已抵城下,這且如何是好?
伊裡布:小價張喜,與英人多是相識,現不如寫一照會,差他前去投遞,便可令英人緩攻
    。
牛 鑒:照會中如何寫法?
伊裡布:照會中的寫法,無非說欽差大臣耆英,已奉諭旨,允定和好,請他不必進兵。再
    令小價張喜,與他委婉說明,包管英人罷兵。
    (牛鑒喜極,隨令文牘員寫好照會,即挽伊裡布叫入張喜,親自囑托,即刻令投
    (送英船。)
    (張喜唯唯而去。)
    (老家人又出風頭。)
    (去了半日,才來回報,牛鑒不待開口,忙問道)
牛 鑒:撫議如何?
伊裡布:(張喜道)據英使濮鼎查說,和議總可商量,但耆將軍到此無期,曠日持久,兵
    不能待,須就食城中方可。
    (牛鑒聞他和議可商,已覺放心;及聽他就食城中的要約,又著急起來)
牛 鑒:據這句話,明明是要來攻城,這卻如何使得?
便 是:(張喜道)家人亦這樣說,同他辯駁多時,他說要我兵不入城,須先辦三百萬銀
    子送我,作了兵餉,方好靜候耆將軍。
    (大敲竹槓。)
牛 鑒:這也是個難題目。銀子要三百萬,哪裡去辦?
    (道言未絕,外面報副將陳平川稟見,牛鑒傳入。)
    (平川請過了安,向牛鑒道)
牛 鑒:壽春鎮的援兵,已到城下,求大帥鈞示,何日開戰?
牛 鑒:要開戰麼?這事非同兒戲,倘一失敗,南京難保,長江上游,處處危急,豈不是
    可怕麼?
便 是:(平川道)不能戰,只好固守,請下令閉城,督兵登陴方好。
牛 鑒:你又來了。前日將軍德珠布,聞英兵已到,飭十三城門統行關鎖。你想朝廷現主
    撫議,如何可閉城固守,得罪英人?我與伊都統費盡口舌,才爭得『已啟申閉』
    四字。德將軍掌管全城鎖鑰,我沒奈何去懇求他,你如何也說出這等話來?
便 是:(平川道)耆將軍尚在未到,撫議尚無頭緒,倘英人登岸攻城,城中沒有防備,
    如何抵敵?
牛 鑒:(牛鑒不禁變色道)英將並不來攻城,你卻祝他攻城,真正奇怪!本帥自有辦法
    ,不勞你們費心!
    (當下怒氣勃勃,拂衣起座,返身入內。)
    (不愧姓牛。)
    (平川只得退出。)
    (牛鑒到了內廳,親寫了一封急信,叫乾役兩名,把信付他,令他加緊馳驛,去
    (催耆欽使。)
    (一面又命張喜,再赴英艦,與他附耳談了數語。)
    (什麼秘計,諸君試一猜之!張喜領命又去。)
    (看官!你道這個家人張喜,真能夠與英帥面談麼。)
    (原來英艦中有個末弁,叫作馬利遜,能作漢語,張喜與馬利遜認識,數次往返
    (,統由馬利遜介紹;此次仍由馬利遜引見濮鼎查,兩邊言語,也由馬利遜傳譯
    (。)
    (濮鼎查就問三百萬兵餉,可曾備齊麼?張喜道)
濮鼎查:耆將軍即日可到,和事就可開議。牛大帥恐貴使性急,特遣張某前來相告。貴國
    初意,無非為了通商的事情,現我朝願允許通商,貴國當可罷兵了。
濮鼎查:要我罷兵,也是容易,但須依我幾件事情。第一件須賠償煙價,要一千二百萬圓
    。
牛 鑒:(張喜道)廣東已給過六百萬圓,如何今日還要倍索?
濮鼎查:那是兵費,不是煙價。現在我兵由粤到此,餉項又用去數千萬,亦須照例賠償。
    (張喜不禁伸舌,便道)
便 是:還要賠兵費麼?
濮鼎查:煙價、兵費外,香港是要割讓的。香港以外,還要把廣州、福州、廈門、寧波、
    上海五港口,開埠通商。
便 是:(張喜道)款子有這麼多!
濮鼎查:還有,還有。講和以後,俘虜是要放還;將來兩國通使,應用平等款式。此外如
    我國的商民,損失頗多,也應酌量賠償。煩你去通報貴國公使,如肯照允,當即
    退兵。
    (濮鼎查真是潑辣。)
    (張喜不敢辯論,便辭別了濮鼎查,當由馬利遜送他登岸。)
馬利遜:(張喜向馬利遜道)議和的條件,這般厲害,恐怕是不易辦到。
馬利遜:我與你向來熟識,不妨對你直言。這是我國所索,並非中國所許。此次我國興兵
    ,通商為主,不在銀錢,但得兩三港貿易,已能如願,餘事由中國裁酌便了。
    (張喜點頭告別。)
    (相傳馬利遜本是中國人,因在英領事處,服役多年,投入英籍。)
    (英領事嘉他勤慎,所以拔他作了英官。)
    (馬利遜這番言語,也算是暗地關會,格外有情。)
    (張喜據實回報,牛鑒不好遽復,又延挨了兩三天,忽聞欽差大臣耆英到了,牛
    (鑒忙出城迎接。)
    (耆英入城,談起和戰事宜,與牛鑒很是投機。)
    (也是牛類。)
    (剛擬去拜會英帥,英帥的照會已到,大略照前時所說的款子。)
    (耆英按照各款,稍稍駁詰,即行咨復。)
    (不料英使濮鼎查,定要件件依他,方許講和,否則明日開戰。)
    (這個照會答復過來,急得耆英、牛鑒、伊裡布,沒法擺佈。)
    (忽報英艦高懸紅旗,聲勢洶洶,準備開仗。)
    (耆英不得已,復遣張喜赴英船,與約翌朝會商。)
濮鼎查:(濮鼎查卻翻著臉道)還要商議什麼?允與不允,一言可決。聞汝大帥還添調壽
    春兵,與我接仗,我卻不怕,明日同你交鋒便了。
馬利遜:(張喜忙說)沒有這事。
    (濮鼎查不信,還是馬利遜從旁緩頰,方說)
濮鼎查:明日辰刻,如再不允,我兵一齊登岸,運炮至鍾山頂上,轟碎你的全城,休要後
    悔!
    (分明恫嚇。)
    (張喜還報。)
    (翌晨,耆英遣侍衛咸齡,藩司黃恩彤,寧紹台道鹿澤長,往英艦會商。)
    (兩邊磋議了一回,由濮鼎查定出數款:第一款,是清、英兩國,將來當維持平
    (和。)
    (這一條是面子上語,無關得失。)
    (第二款,是清國須給英兵費洋一千二百萬圓,商欠三百萬圓,賠償鴉片煙六百
    (萬圓,共二千一百萬圓,限三年繳清。)
    (第三款是,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港,為通商口岸,許英人往來居
    (住。)
    (第四款是,割讓香港。)
    (第五款是,放還英俘。)
    (第六款是,交戰時為英兵服役的華人,一律免罪。)
    (第七款是,將來兩國往復文書,概用平行款式。)
    (第八款是,條約上須由清帝鈐印。)
    (咸齡等見了此款,明知厲害得很,但是耆將軍等一意主和,不好再行申駁,只
    (說)
只 得:即日照奏,請俟政府批回,即可定約。
濮鼎查:須要趕緊,遲則不便。
    (咸齡等唯唯趨出,急報知耆英等,將條約草案呈上。)
    (耆英也不待瞧明,即與牛、伊二人會銜,飭文牘員寫好奏章,由八百里加緊驛
    (使,馳奏北京。)
    (道光帝覽奏,未免懊惱,立召軍機大臣會議。)
    (軍機大臣不敢多嘴,只大學士穆彰阿道)
軍機大:兵興三載,糜餉勞師,一些兒沒有功效,現在只有靖難息民的辦法。等到元氣漸
    蘇,再圖規復不遲。惟鈐用御寶一條,關係國體,不便允准,應飭耆英等改用該
    大臣關防,便好了案。
    (見小失大,忽近圖遠,真好相才。)
    (道光帝遲疑一會,才道)
道光帝:照你辦罷!
    (當由軍機處擬旨,飭耆、牛、伊三人遵行。)
    (耆、牛、伊三人,奉到上諭,見各款都已照准,只有鈐用御寶,須改易三大臣
    (關防,暗想這是最後一款,諒來英使總可轉圜,遂令張喜至英艦知會,約期相
    (見。)
馬利遜:(馬利遜先問張喜道)議和各款,已批准麼?
道光帝:(張喜道)件件批准,只鈐用御寶事不允。
馬利遜:我國最重鈐印,這事不允,各議款都無效了。
    (張喜突然一驚,半晌)
半 晌:且待三帥等會過英使,再作計較。
馬利遜:我國禮節,與中國不同,欽使制府,必欲來會,請用我國的平行禮。
半 晌:(張喜道)是否免冠鞠躬?
馬利遜:免冠鞠躬,仍是平時的禮節,軍禮只舉手加額便是。
半 晌:(張喜道)簡便得很,我去稟明便了。
    (兩人別後,轉瞬屆期,耆、牛、伊三帥,帶領侍衛司道,逕往英舟。)
    (濮鼎查出來相見,兩下用了平行禮,分賓主坐定,訂定盟約,倒也歡洽異常。
    ()
    (耆、牛、伊回城後,又想了一樁拍馬屁的法子,備好牛酒,於次日親去犒師,
    (到了英舟,濮鼎查忽辭不見。)
    (真會做作。)
    (三人馳回,急令張喜去問馬利遜,一時回報,據英使意見,日前議定各款,一
    (字不能改易,如或一字不從,只好兵戎相見,毋煩犒勞!耆英)
耆 英:他如何知我消息?我昨日與英使相會,因初次見面,不好驟提易印二字,今日是
    借了犒師的名目,去議這件款子。偏偏他先知覺,不識有哪個預報詳情?
    (張喜在旁,垂頭不答。)
牛 鑒:為了這事仍要用兵,殊不值得,想聖上英明得很,且再行申奏,仰乞天恩俯准,
    當無不可。
耆 英:如何說法?
伊裡布:奏中大意,只叫說鈐用御寶,乃是彼此交換的信用。我國用御寶,彼國君主,亦
    應照辦,講到平行款式,尚屬可行。這麼說來,想皇上亦不至再行申斥。況內有
    穆中堂作主,我們備一密函,先去疏通,自然容易照准了。
    (耆英依言照辦,奏折上去,果然降旨依議。)
    (耆英等再赴英艦,與濮鼎查申明允議,約定儀鳳門外的靜海寺中,兩下換約。
    ()
    (屆期免不得有一番手續,小子不欲再詳,只好大書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即西曆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清英結南京條約,和議告成,便算
    (完案。)
    (第一次國恥。)
    (但英艦尚未退去,兵弁多上岸遊覽,江南華麗,遠勝他省,青年婦女,妝扮得
    (百般妖豔,英兵不懂中國禁忌,就上前去握手相親,嚇得婦女們大叫救命,惱
    (了許多男子漢,說他怎麼無禮,將英兵圍住,手打腳踢,著實的敲了一頓。)
    (這一場瞎鬧,幾乎又惹起大交涉來。)
    (英將要下令赴鬥,耆、牛、伊三人,亟遣黃藩司前去道歉。)
    (那英將不肯干休,定欲按問,沒奈何將鬧事的百姓,拿了幾個,枷號示眾。)
    (不願作元緒公,恰要他吃獨桌。)
    (並出示曉諭軍民,只說)
只 得:外洋重女輕男,握手所以示敬,居民不要誤會,致啟嫌隙!
    (若比握手更親一層,便是相敬如賓了。)
    (眾百姓似信非信,因內外交相脅迫,只得忍氣吞聲罷了。)
    (到八月終旬,英兵先得六百萬圓償金,方退出江寧,還屯舟山。)
    (長江一帶無英兵,惟舟山及鼓浪嶼,英兵尚不肯撤退,須俟償款交清,方行撤
    (去。)
    (清廷無可奈何,只好一期一期的解他賠款。)
    (道光帝痛定思痛,想懲辦一二庸帥,遮蓋自己臉面。)
    (廷臣窺伺意旨,參本彈章,陸續投呈,於是道光帝連下諭旨。)
    (牛鑒革職逮問,命耆英代任江督,弈山、弈經、文蔚,亦仿牛鑒例逮治,餘步
    (雲正法。)
    (獨伊裡布特沐重恩,升任欽差大臣,赴粤議互市章程,這是議和的功績,清廷
    (原特別優待他的。)
    (轉瞬間又是一年,春王正月,詔閩督怡良讞台灣獄。)
    (革台灣總兵達洪阿,兵備道姚瑩職,海內嘩然。)
    (這件案情,也是從英兵入境而起。)
    (英艦入犯的時候,曾遣偏師窺台灣,達洪阿、姚瑩督率參將邱鎮功,守禦雞籠
    (口,見英艦駛入,開炮抵敵,轟退英兵。)
    (當下捷報到京,道光帝下旨嘉獎。)
    (嗣後英兵又窺大安港,達洪阿、姚瑩,預設埋伏,誘敵進口,英艦鼓輪直入,
    (巧巧觸著暗礁,霎時間伏兵齊起,奮勇上船,擒住白人二十四名,黑人一百六
    (十五名,炮二十門,及英兵所得浙軍器械,約數百件。)
    (捷報再上,道光帝親書硃諭,賞達洪阿太子少保銜,加姚瑩二品頂戴。)
    (達、姚二人,將英俘監住,請旨正法,有旨批准。)
    (達洪阿等也算謹慎,把黑人一百六十四名斬首,留白人不殺。)
    (到了江寧議和,兩國當交還俘虜,台灣只交出白人。)
    (英使濮鼎查,尋了閒隙,遍訴江、浙、閩粤諸大吏,略說)
大 略:台中兩次俘獲,均系遭風難民。鎮台達洪阿、道台姚瑩,垂危邀功,請會奏懲處
    !
    (這位和事老耆英,連忙上奏,洋奴,洋奴!達洪阿聞這消息,也具奏聲明原委
    (,最後的一篇奏牘,恰是自請開缺,候欽派大臣查辦。)
    (道光帝遂飭怡制台渡台訊究,一面將達、姚二人撤任。)
    (正是)
    (功罪不明先受譴,忠奸未辨已蒙冤。)
    (畢竟怡制台訊究後,達、姚二人得罪與否,請看下回分解。)
    (中英開釁,為禁煙而起,屢戰屢敗,直至江寧受困,情見勢絀,不得已而乞和
    (。)
    (種種條款,令人難堪,耆、牛、伊三大臣,唯唯諾諾,不敢少違。)
    (英人始願,且不及此,何其怯歟?顧後人以此為五口通商之始,目為耆、牛、
    (伊罪案,吾謂通商尚不足病,重洋洞辟,萬國交通,中國寧能長此閉關乎?但
    (戰事為禁煙而起,至和議成後,於禁煙二字,絕不提及,是真可怪。)
    (英人未嘗不允禁煙,我既事事如約,則禁煙二字,應不難乘此提議,數十百年
    (之積毒,不至長遺,尚足為萬一之補救。)
    (乃議和諸臣,見不及此,清宣宗亦屢敗而懼,含糊了事。)
    (虎頭蛇尾,能毋為外人窺破耶?本回寫牛鑒,寫伊裡布,寫耆英,暗中實寫宣
    (宗。)
    (語重心長,隱含無數感慨。)
    (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
    
    
222**時間: 地點:
    (卻說閩浙總督怡良,本是達、姚二人的頂頭上司,只回軍務倥傯,朝廷許他專
    (折奏事,達、姚遂把始末戰事,直接政府,閩督中不過照例申詳,多未與議,
    (因此怡良亦心存芥蒂。)
    (此次奉旨查辦,大權在手,樂得發些虎威,聊泄前恨。)
    (外不能禦侮,內卻偏要擺威,令人可惱!到了台灣,騶從雜沓,儀仗森嚴,台
    (中百姓,聞得怡制台為辦案而來,料與達鎮台、姚道台一方面,有些委屈,途
    (中先攔輿鼓噪,爭說達、姚二官員的好處,制台大人,不必查究。)
    (達洪阿得了此信,連忙親往馳諭,百姓們才漸漸解散。)
    (怡制台一入行轅,門外又有一片鬧聲,經巡捕來報,外面的百姓,每人各執香
    (一炷,闖入行轅來了。)
    (怡良問為何事?巡捕答稱,百姓口中,無非為達鎮台、姚道台伸冤。)
    
    
223**時間: 地點:
    (此時達、姚二人,見過怡制台,已自回署,怡良忙著人傳見。)
    (不一時,達、姚俱到,百姓分開兩旁,讓兩人入轅。)
    (怡良此時,只得裝出謙恭模樣,起身相迎,與兩人行過了禮,隨說)
只 得:兩位統是好官,所以百姓這般愛戴。現仍勞兩位勸慰百姓,禁止喧鬧,兄弟自然
    與二位伸冤。
    (達、姚二人忙稟道)
二 人:大帥公事公辦,卑職等自知無狀,難道為了百姓,便失朝廷賞罰麼?
    (正答議間,外面的喧聲,越加鬧熱。)
怡 良:(怡良忙道)二位且出去勸解百姓,再好商量。
    (達、姚二人,只好奉命出來,婉言撫慰。)
二 人:(眾百姓道)制台大人,既已到此,何不出來坐堂,小百姓等好親上呈訴。
    (達姚二人,乃再請怡制台坐出堂去,曉諭百姓。)
    (怡良沒法,親自出堂,見外面有無數百姓,執著香,黑壓壓的跪了一地。)
    (前列的首頂呈詞,由巡捕攜去,呈與怡良。)
    (怡良大略一瞧,便道)
便 是:本憲此來,原是與達鎮、姚道伸冤,汝等百姓,好好靜候,千萬不要喧嘩。
    (眾百姓尚是不信,又經達姚二人,再三勸慰,百姓方才出去。)
    (怡良又邀達、姚二人入內,便道)
怡 良:二位的政聲,兄弟統已知悉,但上意恐有誤撫議,所以遣兄弟前來。
    (一面取出密旨,交與二人閱看,內有「此案如稍有隱飾,致朕賞罰不公,必誤
    (撫局,將來朕別經察出,試問怡良當得何罪」等語。)
    (煬灶蔽聰,前後多自相矛盾。)
兩 人:(兩人閱過上諭)卑職等的隱情,已蒙大帥明察,甚是感德不忘,現只請大帥鈞
    示便了!
怡 良:現在英人索交俘虜,台中擒住的英人,已多半殺卻,哪裡還交付得出?兄弟前時
    曾有公文寄達兩位,叫兩位不要殺戮洋人,兩位竟將他殺死一大半,所以今日有
    這種交涉。
兩 人:(達洪阿道)這是奉旨照辦,並非卑鎮敢違鈞命。
怡 良: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專制時代的讕語。現在撫議已成,為了索交俘虜一事,弄
    得皇上為難,做臣子們也過意不去。為兩位計,只好自己請罪,供稱:『兩次洋
    船破損,一系遭風擊碎,一系被風擱沉,實無兵勇接仗等事。前次交出白人數十
    名,乃是台中救起的難民,此外已盡逐波臣,無處尋覓。』照此說來,政府可以
    藉詞答復,免得交涉棘手了。
    (計策恰好,只難為了達、姚。)
怡 良:(達洪阿不禁氣忿道)據大帥鈞意,飭卑鎮等無故認罪,事到其間,卑鎮等也不
    妨曲認。但一經認實,豈非將前次奏報戰仗,反成謊語?欺君罔上,罪很重大,
    這卻怎麼處?
怡 良:這倒不妨,兄弟當為二位轉圜。
兩 人:(遂提筆寫道)此事在未經就撫以前,各視其力所能為。該鎮、道志切同仇,理
    直氣壯,即辦理過當,尚屬激於義憤。
兩 人:(寫到此處,又停了筆,指示兩人道)照這般說,兩位便不致犯成大罪,就使稍
    受委屈,將來再由兄弟替你洗刷,仍好復原。這是為皇上解圍,外面不得不把二
    位加罪,暗中卻自有轉圜餘地。兄弟准作保人,請兩位放心!
    (如此做作,可謂苦心孤詣。)
    (達、姚二人,沒奈何照辦。)
    (怡良就將寫好數語,委文牘員添了首尾,並附入達、姚供狀,馳驛奏聞。)
    (道光帝一並瞧閱,見怡良奏中,末數語,乃是:「一意鋪張,致為借口指摘,
    (咎有應得」三語。)
    (總不肯放過。)
    (遂密逮達、姚二人入都,交刑部會同軍機大臣審訊。)
    (隱瞞百姓,陽謝英人,苦極苦極!道光帝自己思想,無故將好人加罪,究竟過
    (意不去,刑部等的定讞,也是不甚加重,遂由道光帝降旨道)
    (該革員等呈遞親供,朕詳加披閱,達洪阿等原奏,僅據各屬文武士民稟報,並
    (未親自訪查,率行入奏,有應得之罪。)
    (姑念在台有年,於該處南北兩路匪徒,疊次滋擾,均迅速蕆事,不煩內地兵丁
    (,尚有微勞足錄。)
    (達洪阿、姚瑩,著加恩免其治罪!業已革職,應毋庸議!欽此。)
    (台灣的交涉,經這麼一辦,英人算無異言。)
    (這是怡制台的功勞。)
    (奈自洋人得勢後,氣燄日盛一日,法、美各國,先時嘗願作調人,江寧和約,
    (不得與聞,免不得從旁譏議;況且中國的敗象,已見一斑,自然乘勢染指。)
    (是時欽差大臣伊裡布赴粤,與英使濮鼎查,開議通商章程,尚未告成,伊已病
    (歿。)
    (清廷命兩江總督耆英,繼了後任,訂定通商章程十五條。)
    
    
224**時間: 地點:
    (自此英人知會各國,須就彼掛號,方可進出商船,輸納貨稅。)
    (法、美各商,以本國素未英屬,不肯仰英人鼻息,遂直接遣使至粤,請援例通
    (商。)
    (耆英不能拒,奏請許法、美互市,朝旨批准,隨於道光二十四年,與美使柯身
    (,恊定中美商約三十四款,又與法使拉萼尼,恊定中法商約三十五款,大旨仿
    (照英例。)
    (惟約中有「利益均霑」四字,最關緊要。)
    (耆英莫名其妙,竟令他四字加入,添了後來無數糾葛,又上法、美的當。)
    (這且待後再詳。)
    (只江寧條約,五口通商,廣州是排在第一個口岸,英人欲援約入城,粤民不肯
    (,合詞請耆英申禁。)
    (耆英不肯,眾百姓遂創辦團練,按戶抽丁,除老弱殘廢,及單丁不計外,每戶
    (三丁抽一,百人為一甲,八甲為一總,八總為一社,八社為一大總,懸燈設旗
    (,自行抵制英人,不受官廳約束。)
    (會英使濮鼎查,自香港回國,英政府命達維斯接辦各事。)
    (達維斯到粤,請入見耆英。)
    (耆英曉得百姓厲害,即遣廣州知府劉浔,先赴英艦,要他略緩數日,等待曉諭
    (居民,方可入城相見。)
    (知照後打道回衙,適有一鄉民挑了油擔,在市中賣油,衝了劉本府馬頭,被衙
    (役拿住,不由分說,撳倒地上,剝了下衣,露出黑臀,接連敲了數十百板。)
    (市民頓時嘩鬧,統說官府去迎洋鬼子入城,我們百姓的產業,將來要讓與洋人
    (,應該打死。)
    (這句話,一傳兩,兩傳十,惱得眾人性起,趁勢嘯聚,跟了劉本府,噪入署中
    (。)
    (劉本府下了輿,想去勸慰百姓,百姓都是惡狠狠一副面孔,張開臂膀,恨不得
    (奉敬千拳。)
    (嚇得劉本府轉身就逃,躲入內宅。)
    (百姓追了進去,署中衙役,哪裡阻攔得住?)
    
    
225**時間: 地點:
    (此時闖入內宅的人,差不多有四五千。)
    (幸虧劉本府手長腳快,扒過後牆,逃出性命,剩得太太、姨太太、小姐、少奶
    (奶等,慌做一團,殺雞似的亂抖。)
    (百姓也不去理他,只將他箱籠敲開,搬出朝衣朝冠等件,擺列堂上。)
    (內中有一個赳赳武夫,指手畫腳的說道)
怡 良:強盜知府,已經投了洋人,還要這朝衣、朝冠何用?我們不如燒掉了他,叫他好
    做洋裝服色哩!
    (眾人齊聲贊成。)
    (當下七手八腳,將朝衣、朝冠等,移到堂下,簡直一把火,燒得都變黑灰。)
    (倒是爽快,但也未免野蠻。)
    (又四處搜尋劉本府,毫無蹤跡。)
    (只得罷手,一排一排的出署。)
    (到了署外,督撫已遣衙役張貼告示,叫百姓亟速解散,如違重究。)
怡 良:(眾百姓道)官府貼告示,難道我們不好貼告示麼?
    (奇聞。)
    (當由念過書的人,寫了幾行似通非通的文字,貼在告示旁邊,略說)
大 略:某日要焚劫十三洋行,官府不得干預,如違重究!
    (趣極。)
    (這信傳到達維斯耳內,也不敢入城,退到香港去了。)
    (百姓越發高興,常在城外尋覓洋人,洋人登岸,不是著打,就是被逐。)
    (英使憤甚,迭貽書耆英,責他背約。)
    (耆英辯無可辯,不得已招請紳士,求他約束百姓,休抗外人。)
    (紳士多說眾怒難犯,有幾個且說)
耆 英:百姓多願從戎,不願從撫,若將軍督撫下令殺敵,某雖不武,倒也願效前驅。
    (越說越遠!耆英聽了,越加懊恨,當即掇茶謝客。)
    (返入內宅,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展毫磨墨,拂箋寫信,下筆數行,折成方勝
    (,用官封黏固,差了一個得力家人,付了這信,並發給路費,叫他星夜進京,
    (到穆相府內投遞。)
    (家人去訖,過了月餘,回報穆相已經應允,將來總有好音。)
    (耆英心中甚喜,只英使屢促遵約,耆英又想了一個救急的法兒,答復英使,限
    (期二年如約。)
    (於是耆英又安安穩穩的過了一年。)
    (道光二十七年春月,特召耆英入京,另授徐廣縉為兩廣總督,葉名琛為廣東巡
    (撫。)
    (這旨一下,耆英額手稱慶,暗中深感穆相的大德,前信中所托之事,讀此方知
    (。)
    (日日盼望徐、葉二人到來。)
    (等了數月,徐、葉已到,耆英接見,忙把公事交卸,匆匆的回京去了。)
    (撒了一泡瀾屎。)
    (光陰如箭,倏忽間又是一年。)
    (英政府改任文翰為香港總督,申請二年入城的契約,舊事重提,新官不答。)
    (廣東紳士,已聞知消息,忙入督署求見,由徐廣縉延入。)
廣 縉:(紳士便開口道)英人要求無厭,我粤萬不能事事允行。粤民憾英已久,大公祖
    投袂一舍,負杖入保的人,立刻趨集,何慮不勝?
廣 縉:諸君既同心禦侮,正是粤省之福,兄弟自然要借重大力。
    (紳士辭去,忽由英使遞來照會,說要入城與總督議事。)
    (廣縉忙即照復,請他不必入城,若要會議,本督當親至虎門,上船相見。)
    (過了兩日,廣縉召集吏役,排好儀仗,出城至虎門口外,會晤英使文翰。)
    (相見之下,文翰無非要求入城通商,廣縉婉言謝卻。)
    (當即回入城中,與巡撫葉名琛,商議戰守事宜。)
    (名琛是個信仙好佛的人,一切事情,多不注意;況有總督在上,戰守的大計劃
    (,應由總督作主。)
    
    
226**時間: 地點:
    (此時廣縉如何說,名琛即如何答。)
    (城中紳士,又都來探問,爭說)
名 琛:義勇可立集十萬,若要開仗,都能效力,現正佇候鈞命!
廣 縉:英人志期入城,我若執意不許,他必挾兵相迫,我當預先籌備。等他發作,然後
    應敵,那時便彼曲我直了。
    (紳士連聲稱妙。)
    (不想隔了一宿,英船已闖入省河,連檣相接,輪煙蔽天,闔城人民,統要出去
    (堵截。)
廣 縉:且慢!待我先去勸導,叫他退去。他若不退,興兵未遲。
    (隨即出城,單舸往諭。)
    (文翰見廣縉隻身前來,想劫住了他,以便要求入城。)
    (兩下方各執一詞,忽聞兩邊岸上,呼聲動地,遂往艙外一望,幾乎嚇倒。)
    (原來城內義勇,統已出來,站立兩岸,好象攢蟻一般,槍械森列,旗幟鮮明,
    (眼睜睜的望著英船,口內不住的喝逐洋人。)
    (文翰一想,眾寡情形,迥不相同,萬一決裂,恐各船盡成齏粉,於是換了一副
    (面龐,對著徐制台虛心下氣,情願罷兵修好,不復言入城事。)
    (中國百姓,能時時如此,何患洋人?廣縉亦溫言撫慰。)
    (勸他休犯眾怒,方好在廣州海口,開艙互市。)
    (文翰應允,就送廣縉回船,下令將英船一律退去。)
    (廣縉遂與名琛合奏,道光帝覽奏大悅,即手諭道)
    (洋務之興,將十年矣。)
    (沿海擾累,糜餉勞師。)
    (近年雖累臻靜謐,而馭之之法,剛柔不得其平,流弊以漸而出。)
    (朕深恐沿海居民蹂躪,故一切隱忍待之,蓋小屈必有大伸,理固然也。)
    (昨因英使復申粤東入城之請,督臣徐廣縉等,迭次奏報,辦理悉合機宜。)
    (本日又由驛馳奏,該處商民,深明大義,捐資禦侮,紳士實力匡勷。)
    (入城之議已寢。)
    (該英人照舊通商,中外綏靖,不折一兵,不發一矢,該督撫安內撫外,處處皆
    (抉摘根源,令外人馴服,無絲毫勉強,可以歷久相安。)
    (朕嘉悅之忱,難以盡述,允宜懋賞以獎殊勛。)
    (徐廣縉著加恩賞給子爵,准其世襲,並賞戴雙眼花翎。)
    (葉名琛著加恩賞給男爵,准其世襲,並賞戴花翎以昭優眷。)
    (發去花翎二枝,著即分別祇領!穆特恩、烏蘭泰等,合力同心,各盡厥職,均
    (著加恩照軍功例,交部從優議敘。)
    (候補道許祥光,候補郎中伍崇曜,著加恩以道員盡先選用;並賞給三品頂戴。
    ()
    (至我粤東百姓,素稱驍勇,乃近年深明大義,有勇知方,固由化導之神,亦其
    (天性之厚;難得十萬之眾,利不奪而勢不移。)
    (朕念其翊戴之功,能無惻然有動於中乎?著徐廣縉、葉名琛宣佈朕言,俾家喻
    (戶曉,益勵急公親上之心,共享樂業安居之福。)
    (其應如何獎勵,及給予扁額之處,著該督撫獎其勞勩,錫以光榮,毋稍屯恩膏
    (以慰朕意。)
    (餘均著照所議辦理!欽此。)
    (這道上諭,已是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內的事情。)
    (道光帝以英人就範,從此可以無患,所以有小屈大伸的諭旨。)
    (誰知英人死不肯放,今年不能如願,待到明年;明年又不能如願,待到後年;
    (總要達到目的,方肯罷手。)
    (外人的長處,便在於此。)
    (這且慢表。)
    
    
227**時間: 地點:
    (且說道光帝即位以來,克勤克儉,頗思振刷精神,及身致治,無如國家多難,
    (將相乏材,內滿外漢的意見,橫著胸中,因此中英開釁,林則徐、鄧廷楨、楊
    (芳等,幾個能員,不加信任,或反貶黜。)
    (琦善、弈山、弈經、文蔚、耆英、伊裡布等,庸弱昏昧,反將更迭任用。)
    (琦善、弈山、弈經、文蔚四人,雖因措置乖方,革職逮問,嗣後又復起用。)
    (御史陳慶鏞,直言抗奏,竟說是刑賞失措,未足服民。)
    (道光帝也嘉他敢言,復奪琦善等職。)
    (怎奈貴人善忘,不到二年,又賞弈經二等侍衛,授為葉爾羌參贊大臣,弈山二
    (等侍衛,授為和闐辦事大臣,琦善二等侍衛,授為駐藏大臣,後竟升琦善四川
    (總督,並授恊辦大學士,弈山也調擢伊犁將軍。)
    (林、鄧二人,未始不蒙恩起復,林督雲貴,鄧撫陝西,然後究賢愚雜出,邪正
    (混淆,又有權相穆彰阿,彷彿乾隆年間的和珅,妒功忌能,貪贓聚斂,弄得外
    (侮內訌,相逼而來。)
    (道光帝未免悒悒。)
俗 語:(俗語說得好)懮勞足以致疾。
    (道光帝已年近古稀,到此安能不病?天下事往往禍不單行,皇太后竟一病長逝
    (,道光帝素性純孝,悲傷過度。)
    (皇四子福晉薩克達氏,又復病歿。)
    (種種不如意事,叢集皇家,道光帝痛上加痛,懮上加懮,遂也病上加病了。)
    (總括一段,抑揚得體。)
    (正是)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究竟道光帝的病體,能否痊癒,待至下回續敘。)
    (道光晚年,為民氣勃發之時。)
    (台灣讞案,達洪阿、姚瑩,幾含不白之冤,閩督怡良,又思借端報復,微台民
    (之合詞訴枉,達、姚必遭冤戮。)
    (雖復奏案情,仍有「一意鋪張,致遭指摘」等語,然上文恰諭其志切同仇,激
    (於義憤,於譴責之中,曲寓保全之意,皆台民一爭之效也。)
    (至若廣州通商,為江寧條約所特許,英人入城,粤民拒之,以約文言,似為彼
    (直我曲之舉,然通商以海口為限,並非兼及城中,立約諸臣,當時不為指出界
    (限,含糊其詞曰廣州,固有應得之咎,而於粤民無與。)
    (耆英誘約而去,徐廣縉銜命而來,微粤民之同心禦侮,廣縉且被劫盟,以此知
    (吾國民氣,非真不可用也。)
    (但無教育以繼其後,則民氣只可暫用,而不可常用。)
    (本回於台、粤民氣,寫得十分充足,實為後文反擊張本。)
    (滿必招損,驕且致敗,作者已寓有微詞矣。)
    (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
    
    
228**時間: 地點:
    (卻說道光帝身體違和,起初尚勉強支持,日間臨朝辦事,夜間居圓明園慎德堂
    (苫次。)
    (孝思維則。)
    (延至三十年正月,病勢加重,自知不起,乃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
    (、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內
    (務府大臣文慶,入圓明園苫次,諭令諸大員到正大光明殿額後,取下秘匣,宣
    (示御書,乃是「皇四子弈詝」五字,遂立皇四子弈詝為太子。)
    (道光帝時已彌留,遂下顧命道)
道光帝:爾王大臣等,多年效力,何待朕言。此後夾輔嗣君,總須注重國計民生,他非所
    計。
    (諸臣唯唯聽命。)
    (一息殘喘,延到日中,竟爾賓天去了。)
    (皇四子遂率內外族戚,及文武官員,哭臨視殮,奉安入宮,不煩細敘。)
    (這皇四子弈詝,本是孝全皇后所出,前文已經敘過。)
    (道光帝早欲立為皇儲,嗣後又鍾愛皇六子弈詝,漸改初意,不過孝全崩逝,疑
    (案未明,道光帝始終悲悼,倘若不把皇四子立為太子,總有些過意不去,因此
    (逡巡未決。)
    (是時濱州人侍讀學士杜受田,在上書房行走,授皇子讀書,他與皇四子感情最
    (深,滿擬皇四子入承宗社,將來穩穩是個傅相。)
    (旋因道光帝意有別屬,未免替皇四子捏一把汗。)
    
    
229**時間: 地點:
    (一日,皇四子到上書房請假,適值左右無人,只一位杜老先生,兀坐齋中,皇
    (四子便向他長揖,並說請假一日。)
    (杜老先生問他何事?皇四子答稱奉父皇命,赴南苑校獵。)
    (杜老先生便走至皇四子前,與他耳語道)
皇四子:四阿哥至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馳射,萬勿可發一槍一矢;並當約束從人,不得捕
    一生物。
皇四子:照這麼說,如何覆命?
道光帝:(杜老先生道)覆命時,四阿哥須如此如此,定能上邀聖眷。這是一生榮枯關頭
    ,須要切記!
    (筆下半現半隱,令人耐讀。)
    (皇四子答應而去。)
    (行到圍場,諸皇子興高采烈,爭先馳逐,獨他一人呆呆坐著,諸從人亦垂手侍
    (立。)
皇四子:(諸皇子各來問道)今日校獵,阿哥為什麼不出手?
    (皇四子只說是身子未快,所以不敢馳逐。)
    (獵了一日,各回宮覆命,諸皇子統有所得,皇六子弈詝,獵得禽獸,比別人更
    (多,入報時,尚露出一種得意模樣。)
    (偏偏皇四子兩手空空,沒有一物。)
道光帝:(道光帝不禁怒道)你去馳獵一鎮日,為何一物沒有?
皇四子:(皇四子從容稟道)子臣雖是不肖,若馳獵一日,當不至一物沒有。但時當春和
    ,鳥獸方在孕育,子臣不忍傷害生命,致干天和;且很不願就一日弓馬,與諸弟
    爭勝。
    (道光帝聽到此語,不覺轉怒為喜道)
不 覺:好!好!看汝不出有這麼大度,將來可以君人。
      我方放心得下哩。
    (於是遂密書皇四子名,緘藏金匣。)
    (道光帝崩,皇四子為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咸豐元年,是謂文宗。)
    (即位後,尊諡道光帝為宣宗成皇帝。)
    (又因生母孝全皇后,早已崩逝,咸豐帝素受靜皇貴妃撫養,至此尊為康慈皇貴
    (太妃,奉居壽康宮;後尊為太后,奉居綺春園,就是宣宗頤養太后的住所。)
    (以七阿哥弈詝生母琳貴妃,溫良賢淑,亦尊為琳貴太妃,奉居壽安居西所,統
    (格外敬禮,一體孝養。)
    (隨封弟弈誴為惇親王,弈詝為恭親王,弈譞為醇郡王,弈詥為鍾郡王,弈譓為
    (孚郡王;且追念杜師傅的擁戴大功,立擢為恊辦大學士。)
    (知恩報恩,確不愧君人之度。)
    (杜師傅更力圖報稱,所有政務,時常造膝密陳,因此求賢旌直的詔旨,連篇迭
    (下。)
    (起擢故雲貴總督林則徐,漕督周天爵,總兵達洪阿,道員姚瑩等,多是杜恊揆
    (暗中保薦,中外翕然稱頌。)
    (還有一種最得人心的上諭,由小子錄述如下)
    (任賢去邪,誠人君之首務。)
    (去邪不斷,則任賢不專。)
    (方今天下因循廢墜,可謂極矣。)
    (吏治日壞,人心日澆,是朕之過。)
    (然獻替可否,匡朕不逮,則二三大臣之職也。)
    (穆彰阿身任大學士,受累朝知遇之恩,不思其難其慎,同德同心,乃保位貪榮
    (,妨賢病國;小忠小信,陰柔以濟奸回,偽學偽才,揣摩以逢主意。)
    (從前戎務之興,穆彰阿傾排異己,深堪痛恨。)
    (如達洪阿、姚瑩之盡忠宣力,有礙於己,必欲陷之。)
    (耆英之無恥喪良,同惡相濟,盡力全之。)
    (似此之固寵竊權者,不可枚舉。)
    (我皇考大公至正,惟知以誠心待人,穆彰阿得以肆行無忌,若使聖明早燭其奸
    (,則必立寘重典,斷不姑容。)
    (穆彰阿恃恩益縱,始終不悛,自本年正月,朕親政之初,遇事模稜,緘口不言
    (。)
    (迨數月後,則漸施其伎倆,如英船至天津,伊猶欲引耆英為腹心,以遂其謀,
    (欲使天下群黎,復遭塗炭。)
    (其心陰險,實不可問。)
    (潘世恩等保林則徐,伊屢言林則徐柔弱病軀,不堪錄用;及朕派林則徐馳往粤
    (西,剿辦土匪,穆彰阿又屢言林則徐未知能去否。)
    (偽言熒惑,使朕不知外事,其罪即在於此。)
    (至若耆英之自外生成,畏葸無能,殊堪詫異。)
    (伊前在廣東時,惟抑民以媚外,罔顧國家。)
    (如進城之說,非明驗乎?上乖天道,下逆人情,幾至變生不測。)
    (賴我皇考洞悉其偽,速令來京,然不即予罷斥,亦必有待也。)
    (今年耆英於召對時,數言及如何可畏,如何必應事周旋,欺朕不知其奸,欲常
    (保祿位,是其喪盡天良,愈辯愈彰,直同狂吠,尤不足惜。)
    (穆彰阿暗而難知,耆英顯而易著,然貽害國家,厥罪維鈞。)
    (若不立申國法,何以肅綱紀而正人心?又何以使朕不負皇考付托之重歟?第念
    (穆彰阿系三朝舊臣,若一旦竟寘之重法,朕心實有不忍,著從寬革職,永不敘
    (用。)
    (耆英雖無能已極,然究屬迫於時勢,亦著從寬降為五品頂戴,以六部員外郎候
    (補。)
    (至伊二人行私罔上,乃天下所共見者,朕不為已甚,姑不深問。)
    (辦理此事,朕熟思審度,計之久矣,實不得已之苦衷,爾諸臣其共諒之!嗣後
    (京外大小文武各官,務當激發天良,公忠體國,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積習,一旦
    (悚然改悔,毋畏難,毋苟安,凡有益於國計民生諸大端者,直陳勿隱,毋得仍
    (顧師生之誼,援引之恩,守正不阿,靖共爾位,朕實有厚望焉。)
    (佈告中外,咸使知朕意,欽此。)
    (原來咸豐帝即位時,天津口外,突來英船兩艘,只說是赴京弔喪。)
    (直隸總督據事奏聞,咸豐帝召問穆彰阿及耆英兩人,統答稱英人請助執紼,無
    (非為修好誠意,不如命他入京。)
    (獨咸豐帝心中不以為然,隨命直隸總督婉言謝卻。)
    (英船亦起椗退去。)
    (於是咸豐帝因英人恭順,回憶前次海疆肇釁,實由議撫諸臣,未戰先怯,釀成
    (種種失敗的結果,遂追論前罪,將穆、耆二人,分別譴責。)
    (穆、耆二人,罪無可逭,但為英人弔喪起見,亦未免近於周內,兩國通好,弔
    (賀固宜,乃以卻之使去,即目為恭順,因追論疆事失敗之罪,揆情度理,殊嫌
    (失當。)
    (穆、耆二人,雖因新主當陽,未免有些寒心。)
    (然一年還沒有過得,就使上頭變臉,也不至這般迅速。)
    (誰料迅雷不及掩耳,革職奪級的上諭,陡然下來,穆彰阿欲想挽回,已經沒法
    (,只得除下了紅寶石頂子,脫下了一品仙鶴補服,沒情沒緒的領了一班妻妾子
    (婦,回入自己的旗籍去了。)
    (還算運氣。)
    (耆英做過大學士,一落千丈,降到五品頂戴,自想也沒有臉面在朝打諢,也謝
    (職而去。)
    (這且不必細表。)
    (但咸豐帝諭旨中,有派林則徐馳赴粤西,剿辦土匪等語,小子敘到這事,竟要
    (大大的費一番筆墨了。)
    (先是道光二十八年,兩廣歲饑,盜賊蠭起,廣西的東南一帶,做了強盜窠,變
    (成一個強梁世界。)
    (慶遠府有張家福、鍾亞春,柳州府有陳亞葵、陳東興,浔州府有謝江殿,象州
    (有區振祖,武宣縣有劉官生、梁亞九,統是著名的盜魁,四處劫掠,橫行鄉里
    (。)
    (巡撫鄭祖琛年老多病,很是怕事,偏偏這強盜東馳西突,沒有一日安靜,百姓
    (苦的了不得,到各處地方官稟報。)
    (地方官差了幾個衙役,下鄉查緝,捕風捉影,簡直是一個沒有拿到。)
    (還有一班猾吏,與強盜多是同黨,外面似奉命緝盜,暗裡實坐地分贓,百姓越
    (加焦急,又推了就地紳士,向撫院呈訴。)
    (這位吃飯不管事的老撫台,見了數起呈文,都是詳報盜案,免不得叫出幾位老
    (夫子,令他寫好了幾角公文,飭府州縣嚴行捕盜。)
    (公文發出,鄭老撫台又退入內室,吃著睡著,享那自在的閒福。)
    (筆筆成趣。)
    (這班府州縣各官,早知鄭撫台沒甚嚴峻,也學那鄭撫台模樣,糊糊塗涂的過去
    (,憑他什麼申飭,仍舊毫不在意。)
    (百姓沒法,不得已自辦團練,守望相助。)
    (從此百姓自百姓,官吏自官吏,官吏不去過問百姓,百姓也不去倚靠官吏。)
    (自鄭老撫台以下各官,樂得在署中安享榮華,擁著嬌妻美妾,吸盡民膏民脂。
    ()
    (不意桂平縣金田村中,起了一個天空霹靂,直把那四萬萬方裡的中國,震得蕩
    (搖不定,鬧到十五六年,方才平靖,這也是清朝的大關煞,中國的大劫數。)
    (敘入洪楊亂事,應具這副如椽大筆。)
    (金田村內,有個大首領,姓洪名秀全,本系廣東花縣人氏,生於嘉慶十七年。
    ()
    (早喪父母,年七歲,到鄉塾中讀書,念了幾本四書五經,學了幾句八股試帖,
    (想去取些科名,做個舉人進士,便也滿願,怎奈應試數場,被斥數場。)
    (文字無靈,主司白眼。)
    (他家中本沒有什麼遺產,為了讀書趕考,更弄得兩手空空,沒奈何想出救急的
    (法子,賣卜為生,往來兩粤。)
    (把洪氏歷史,敘得格外明白,就可定實洪氏一生行誼。)
    (忽聞有位朱九濤先生,創設上帝教,勸人行道,自言平日嘗鑄鐵香爐,鑄成後
    (就可駕爐航海。)
    (秀全疑信參半,就邀了同邑人馮雲山,去訪九濤。)
    (見面勝於聞名,便拜九濤為師,誠心皈依。)
    (九濤旋死,鐵香爐曾鑄成否?秀全繼承師說,仍舊布教。)
    (適值五口通商,西人陸續來華,盛傳基督教義,基督教推耶穌為教主,也尊崇
    (上帝,有什麼《馬太福音》,及《耶穌救世記》等書。)
    (秀全購了一二部,暇時瞧閱,與自己所傳的教旨,有些相象,他就把西教中要
    (義,彩了數條,羼入己意,匯成一本不倫不類的經文。)
    (謬稱上帝好生,在一千八百年前,見世人所為不善,因降生了耶穌,傳教救世
    (。)
    (現在人心又復澆薄,往往作惡多端,上帝又降生了我,入世救人。)
    (上帝名叫耶和華,就是天父,耶穌乃上帝長子,就是天兄。)
    (異想天開。)
    (這派說話,已是戛戛獨造了。)
    (後來與雲山赴廣西,居桂平、武宣二縣間的鵬化山中,借教惑民,結會設社,
    (會名叫作三點會,取洪字偏旁三點水的意義。)
    (桂平人楊秀清,韋昌輝,貴縣人石達開、秦日綱,武宣人蕭朝貴,爭相依附。
    ()
    (秀全與蕭朝貴,最稱莫逆,就把妹子許嫁了他。)
    (洪妹名叫宣嬌,倒有三分色藝,朝貴很是畏服;為此一段姻緣,越發鞠躬盡瘁
    (,幫助秀全。)
    (秀全得親這幾個黨羽,遂差他分投各邑,輾轉招集,運動了桂平富翁曾玉珩,
    (入會輸資,信教受業。)
    (秀全趁這機會,開起教堂,更立會章,不論男女,皆可入會傳教,更不論尊卑
    (老幼,凡是男人,統稱兄弟,凡是婦女,統稱姊妹。)
    (越是混帳。)
    (每人須納香鐙銀五兩,作為會費。)
    (這樁是第一要緊。)
    (起初被誘的人,尚是寥寥,秀全與馮雲山、蕭朝貴等,密議了一個計策,裝成
    (假死。)
    (外面不知是假,聽說洪先生已死,都來弔唁。)
    (蕭朝貴因是妹婿,做了喪主,受弔開喪。)
    (秀全便直挺挺的仰臥在靈牀上,但見靈幃以外,有幾個上來拜奠,有幾個焚化
    (紙錢,有幾個會中婦女,還對著靈幃,嬌滴滴的發作哀聲,你也哭聲洪哥哥,
    (我也哭聲洪哥哥,這位洪哥哥,聽到此處,暗中笑個不了,勉強忍住了數日。
    ()
    (倒也虧他。)
    (日間裝作死屍模樣,夜間與幾個知己,仍是飲酒談心。)
    (過了七天,突把靈幃撤去,靈牀抬出外面焚掉。)
    (當下驚動無數鄉民,都來探問。)
    (蕭朝貴答稱洪先生復生,因此人人傳為異事。)
    (洪先生復遍發傳單,說要講述死時情狀,叫鄉民都來觀聽。)
    (看官!你道這等愚夫愚婦,能夠不墮他術中麼?當下就在堂中設起講壇,擺列
    (桌椅,專等鄉民聽講。)
    (到開講這一日,遠近趨集,齊入教堂,比看戲還要鬧熱。)
    (只見上面坐著一位道冠道服,氣宇軒昂,口中叨叨說法,這個不是別人,就是
    (已死復生的洪秀全。)
秀 全:(但聽秀全)我死了七日,走遍三十三天,閱了好幾部天書,遇了無數天神天將
    ,並朝見天父,拜會天兄,真是忙的了不得。世間一年,天上只有一日,列位試
    想這七日內,天上能有多少時候?我見天上的仙闕瓊宮,正是羨煞,巴不得在天
    父殿下,充個小差使,做個逍遙自在的仙人。怎奈天父說我塵限未滿,仍要回到
    凡間,勸化全國人民,救出全國災厄,方准超凡歸仙。餘外還有無數訓辭,都是
    未來的世事。天機不可泄漏,我所以不便詳告。最要緊的數句,不能不與列位說
    明:『清朝氣數將盡,人畜都要滅絕,只有敬拜天父,尊信天兄,方可免災度厄
    。我前時設會傳教,還是憑著理想,今到天上見過天父天兄,才信得真有此事。
    列位如願入會懺悔,定能趨吉避凶,我可與列位做個保人,不要錯過機會。』
    (說到此處,即由馮雲山、蕭朝貴等,取出一本名簿,走到壇下,朗聲呼道)
朝 貴:列位如願入會,趕緊前來報名。
    (於是聽講的人,統願報名入會,只愁會費沒有帶來,與馮、蕭諸人商量暫欠。
    ()
朝 貴:(馮雲山道)暫欠數日不妨,但已經報過了名,會費總當繳納,限期七日一律繳
    清,如或延宕,要把姓名除沒,將來災難萬不能逃呢。
    (那班愚民齊聲答應,一一報名,登錄會簿,隨退出堂外。)
    (有錢的即刻去繳,沒有錢的就典衣鬻物,湊足五兩數目,趕至堂內繳訖。)
    (愚民可憐。)
    (秀全開講數日,入會的人,累千盈萬。)
    (黨徒也多了,銀子也夠了,留住廣西,秀全遂蓄著異謀,想乘機發難,遂令馮
    (雲山募集同志,自己返到廣東,招徠幾個故鄉朋友,共圖起事。)
    (秀全已去,雲山且招兵買馬,日夕籌備,漸被地方官吏察覺,出其不意,將雲
    (山拿去。)
    (雲山入獄,富翁曾玉珩等,費了無數銀錢,上下納賄,減輕罪名,遞解回籍。
    ()
    
    
230**時間: 地點:
    (此時秀全已招了好幾個朋友,方想再赴廣西,巧遇雲山回來,仍好同行。)
    (轉入廣西省平南縣,遇著土豪胡以晃,意氣相投,又聯作臂助,各人在以晃家
    (一住數日。)
    (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諸人,聚居金田村,日俟秀全到來,望眼將
    (穿。)
    (旋探得秀全寄居在以晃家內,忙率眾迎至金田。)
    (秀全見金田寨內,多了幾個新來的豪客,互通姓名,一個系貴縣人林鳳祥,一
    (個系揭陽縣人羅大綱,一個系衡山縣人洪大全,談吐風流,性情豪爽,喜得洪
    (秀全心花怒開,傾肝披膽的講了一會,當下殺牛宰豕,歃血結盟,誓做異姓弟
    (兄,大有桃園結義,梁山泊拜盟的氣象。)
    (當下第一把椅子,就推了洪秀全,第二把椅子,推了楊秀清。)
    (洪、楊慨然不辭,竟自承諾,隨令眾人蓄髮易服,托詞興漢滅胡,竟就金田村
    (內,豎起大元帥洪的旗幟來了。)
    (小子記得石達開有一詩云)
    (大盜亦有道,詩書所不屑。)
    (黃金似糞土,肝膽硬如鐵。)
    (策馬度懸崖,彎弓射胡月。)
    (人頭作酒杯,飲盡仇讎血。)
    (這一首詩中,已寫盡這班人物粗莽豪雄的狀態。)
    (但推那洪秀全作為首領,也未免擇錯主子,小子不欲細評,且至下回敘述洪楊
    (起事的戰史。)
    (高宗用一和珅,釀成川、楚、陝之亂凡九年。)
    (清宣宗用一穆彰阿,釀成洪楊之亂凡十五年。)
    (養奸之禍,若是其甚歟!曰:一奸人進,群奸亦連類而升,內而公卿庶尹百執
    (事,外而督撫道府州縣,皆奸黨也。)
    (無在非奸黨,即無在非亂源,掊克聚斂,激成民怨,伏處草澤者,乘間而起,
    (天下無寧日矣。)
    (迨至奸謀敗露,菑害已至,雖誅奪元凶,亦覺其晚。)
    (齊王氏一婦人耳,猶能擾攘四五省,洪秀全傳會西教,詐死惑民,一發而不可
    (收拾。)
    (非跳樑者之果有異能,殆權奸當道,小民鋌走之所由致也。)
    (本回可與五十一回參看,而用筆則詳略褒貶,具見苦心。)
    (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