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一 至 第二一〇

201**時間: 地點:
    (卻說武宗在南京受俘,本可即日回鑾,但武宗南巡的本旨,實為著南朝金粉,
    (羨慕已久,因此托詞親征,南來游幸,哪裡肯指日回京?況路過揚州時,先由
    (太監吳經,彩選處女寡婦,供奉行在,武宗正樂得左擁右抱,圖個盡歡;並生
    (平最愛的劉娘娘,又載與俱南,體心貼意,般般週到,那時武宗安心行樂,還
    (記得甚麼京師。)
    (有時覺得閒暇,即帶著數騎,出外打獵。)
    (嘗獵揚州城西,留宿上方寺,甚是滿意。)
    (嗣後成為習慣,屢出馳逐。)
    (虧得這位劉娘娘,愛主情深,婉言勸阻,每經武宗出遊,往往輕裝隨去。)
    (算一個女監督。)
    (武宗也不忍拂意,但身旁帶著劉妃,未便東馳西驟,只好往各處寺觀,游憩了
    (事。)
    (所賜幢旛錦繡,梵貝夾冊,悉署威武大將軍名號,及劉娘娘的姓氏,或竟寫著
    (劉夫人。)
    (江彬等扈蹕南京,巴不得武宗留著,多一日好一日,他好蹧蹋婦女,凌辱官民
    (。)
    (太監張忠,安邊伯許泰,因前旨未曾取消,竟率京軍赴江西,沿途逞著威風,
    (任情勒索,且不必說,及到了南昌,與守仁相見,傲慢無禮。)
    (守仁卻慇懃款待,備盡東道情誼,忠、泰毫不知感。)
    (還有給事中祝續,御史章綸,隨軍司事,望風附勢,日與兵士等,造作蜚語,
    (誣衊守仁,由朝至暮,各呼守仁姓名,謾罵不絕。)
    (有時守仁出署,兵士等故意衝道,預備彼此爭鬧,可以乘隙啟釁。)
    (守仁一味包容,非但置之不較,反且以禮相待。)
    (兵士無法,只好退去。)
    (守仁又密遣屬吏,潛誡市人,令將所有婦女,暫徙鄉間,免生事端。)
    (一面安排牛酒,犒賞京軍。)
    (許泰聞信,先往阻止,並飭軍士勿受。)
    (守仁乃遍張揭貼,略稱北軍遠來,離鄉作客,自有各種苦處,本省居民,以主
    (待賓,務宜盡禮,如有狎侮等情,察出勿貸。)
    (居民本敬服守仁,看了揭帖,無不惟命是從,因此與北軍相處,格外退讓。)
    (守仁以柔道待人,確是良法,但亦由平日愛民,民皆奉命維謹,故不致惹禍。
    ()
    (守仁每出,遇見北軍長官,必停車慰問,親切異常。)
    (北軍有病,隨時給藥,北軍病歿,厚給棺葬。)
    (看官!你想人非木石,遭此優待,寧有不知感激的道理?插此數語,可見張忠
    (、許泰不得齒列人類。)
大 眾:(大眾統相語道)王都堂待我有恩,我等何忍犯他。
    
    
202**時間: 地點:
    (自此南昌城內,恰安靜了許多。)
    (會值冬至節日,居民新經喪亂,免不得祭奠亡魂,酹酒舉哀。)
    (北軍觸景生悲,動了思家的念頭,紛紛求歸。)
    (張忠、許泰,概不准請,軍士多出怨聲,忠、泰佯若不聞,反欲往教場校閱。
    ()
    (令出如山,誰敢不遵?先期這一日,由忠、泰齎書撫署,邀請守仁率軍到場。
    ()
    (守仁復書照允,越日昧爽,守仁帶著江西軍,先往教場候著。)
    (約閱片時,方見張忠、許泰,策馬而來,後面隨著的兵士,不下萬人。)
    (守仁鞠躬相迎,忠、泰才下馬答禮。)
    (三人步至座前,分了賓主,依次坐下。)
許 泰:(許泰開言道)今日天高氣爽,草軟馬肥,正是試演騎射的時候,所有南北將士
    ,統是軍國干城,現在叛亂初平,懲前毖後,應互相校射,以示揚激,這也是我
    輩帶兵官,彼此應盡的職務。
    (言畢,呵呵大笑。)
    (守仁暗想,昨日書中,只稱校閱京軍,並未敘及南北校射,今日到了教場,驟
    (提出校射二字,明明是乘我未備,有意刁難。)
    (且罷!我自有對待的方法,何必多憂,忠、泰兩人的暗計,借此敘出。)
隨 即:伯爵不忘武備,顯見忠忱,但敝處所有精銳,統已遣派出去,分守要區,現今在
    城的兵弁,多半老弱,恐不堪一較呢。
張 忠:(張忠微哂道)王都堂何必過謙,如逆藩宸濠,聚眾十萬,橫行江湖,閣下調集
    勁旅,奉行天討,聞捷書上面,報稱宸濠起事,只有三十五日,便即蕩平。這三
    十五日內,與宸濠交戰,想不過十多日,若非兵精將勇,那有這般迅速哩?
    (三十五日平逆,亦借張忠口中補敘,惟張忠所言,看似譽揚,實多諷刺。)
守 仁:只全仗皇上的威靈,諸公的教導,守仁何力之有?
許 泰:一譽一謙,談至何時,虛言不如實驗罷。
    (遂傳令校射,軍士已鵠候多時,聞了令,即在百步外張著靶子,先請江西軍射
    (箭。)
守 仁:主不先賓,自然由京軍先射呢。
    (京軍聞言,當下選出善射的數十人,接連發矢,十箭內約中七八箭,銅鼓聲鼕
    (鼕不絕,張忠也連聲喝采,自覺面上生光。)
許 泰:(許泰卻笑著道)十得七八,總算有數箭未中,不能算做甚麼精呢。
    (京軍射畢,自然輪到江西軍。)
    (江西軍弓馬生疏,不過十中四五,張忠不禁失笑道)
張 忠:強將手下無弱兵,為什麼這般沒用?
    (當面奚落。)
許 泰:有了強將,兵弱何妨?
守 仁:(守仁恰神色不變)我原說不堪一較,兩公休怪!
張 忠:(張忠又接口道)許公謂有了強將,兵不妨弱,想王都堂總有神技呢。
許 泰:王都堂能射箭麼?
    (愈逼愈緊。)
守 仁:射法略知一二,惟素習文事,未嫻武技,還祈兩公原諒!
許 泰:既知射法,何妨試箭。
守 仁:班門之下,怎敢弄斧?
張 忠:有斧可弄,何畏班門?
    (兩人一吹一唱,逼得守仁無詞可答,遂奮身離座道)
兩 人:兩公有命,敢不敬從,就此獻丑便了。
    (言已,就走將下去,呼隨從帶馬過來,當即一躍上馬,先跑了一回蹚子,到了
    (箭靶豎著,留神一瞧,然後返轡馳回,就眾人發矢的位置,取了弓,拔了箭,
    (不慌不忙,拈弓搭矢,左手如抱嬰兒,右手如托泰山,喝一聲著,那箭已放了
    (出去,不偏不倚,正中紅心。)
    (南北軍士,齊聲喝采,銅鼓聲亦震得異響。)
    (一箭甫中,一箭復來,巧巧與第一支箭,並桿豎著,相距僅隔分毫。)
    (鼓聲又震,喝采愈高。)
    (守仁躍下馬來,拈著第三支箭,側身續射,這一箭射去,正對準第二支箭桿,
    (颼的一聲,將第二支箭,送了出去,這箭正插入第二支箭原隙內。)
    (王公固擅絕技,文筆亦自不群。)
    (大眾睹此奇異,沒一個不踴躍歡呼,連鼓聲都無人聽見。)
    (守仁尚欲再射,不防背後有人拊著,急忙返顧,乃是安邊伯許泰)
守 仁:獻丑了,獻丑了。
許 泰:都堂神箭,不亞當年養由基,怪不得立平叛逆,我等已領教過了,就此歇手罷。
    (原來忠、泰兩人,總道守仁是個文官,沒甚武藝,可以借端嘲笑,誰知他竟有
    (這般技射,這還不過出人意料;偏是守仁射中一箭,北軍也同聲喝采,聲震遠
    (邇。)
    (於是張忠在座,密語許泰道)
張 忠:我軍都輸服他了,如何是好?
    (許泰聞言,即下座止住守仁,教他休射。)
    (守仁正好借此收場,遂撤隊而歸。)
    (守仁與忠、泰告別時,見兩人面色,很是怏怏,不覺肚中暗笑。)
    (回署以後,過了一天,便聞忠、泰有班師消息,再閱一宵,果然兩人同來辭行
    (。)
    (守仁免不得設著盛筵,臨歧餞別。)
    (總計忠、泰駐兵江西,共歷五月有餘,假肅清餘孽為名,蟠據南昌,其實是叛
    (黨早殲,不勞再剿;北軍並沒有出城,只有忠、泰兩人,捕風捉影,羅織平民
    (,無辜株連,沒收財產,人民受他荼毒,不知凡幾。)
    (待至班師令下,相率歸去,真是人心喜悅,如去芒刺,這且擱下不題。)
    
    
203**時間: 地點:
    (且說武宗駐蹕南京,遊行自在,大有樂不思蜀的形景。)
    (江彬又乘機慫慂,勸武宗游幸蘇州,下浙江,抵湖湘。)
    (武宗在京時,嘗聞蘇州多美女,杭州多佳景,正欲親往一遊,飽看景色,聞著
    (彬言,適中下懷。)
    (自正德十四年冬季至南京,至十五年正月,尚未言歸,反飭群臣議行郊禮。)
    
    
204**時間: 地點:
    (此時大學士梁儲、蔣冕等,亦隨駕出行,接奉詔敕,謂郊禮一行,回鑾無日,
    (萬不可依詔定議,乃極力諫阻。)
    (疏至三上,始得邀准。)
    (就是游幸蘇、浙,倒也罷議,惟總不肯回鑾。)
    (悠悠忽忽,過了半年,尚沒有還京音信。)
    (但聞江彬倚勢作威,驅役官民,如同走狗,成國公朱輔,因事忤彬,罰他長跪
    (軍門,才得了事。)
    (獨魏國公徐鵬舉,徐達七世孫。)
    (邀彬赴宴,中門不啟,又不設座中堂,頓時惹動彬怒,大聲問故。)
徐 達:(鵬舉恰正襟拱手道)從前高皇帝曾幸私第,入中門,坐中堂,此後便將中門封
    閉,中堂也同虛設,沒人再敢僭用的。今蒙將軍辱臨,怎敢褻慢?但若破了故例
    ,便與大逆相等,恐將軍也不願承受哩。
    (彬聽了此言,明知鵬舉有心為難,但是高皇帝三字,抬壓出來,如何抵抗得過
    (?只好變嗔作喜,自認無知,勉勉強強的飲了數杯,即行告別。)
    (還有南京兵部尚書喬宇,守正不阿,彬嘗遣使索城門鎖鑰,宇獨正言拒絕,大
    (旨以門鑰一項,關係甚大,從前列祖列宗的成制,只令守吏掌管,雖有詔敕,
    (不敢奉命。)
    (彬聞報無法,只得罷休。)
    (有時彬矯旨需索,宇又必請面復始行。)
    (究竟偽難作真,臣難冒君,任你江彬如何擺佈,也不免情虛畏罪,自願取消。
    ()
    (直道事人也有好處。)
    (宇又倡率九卿台諫,三次上章,請即回鑾。)
    (武宗召彬與商,彬請下詔嚴譴,武宗躊躇道)
武 宗:去年在京師時,加罪言官,未免太甚,今日何可再為,不如由他去罷。
    (彬乃嘿然。)
    (武宗只諭令各官,盡心治事,稍遲數日,便當回鑾云云。)
    (各官接到此旨,沒奈何再行恭候。)
    (過了一月,仍舊不見動靜,惟行宮裡面,屢有怪異傳聞,或說有物如豬首,下
    (墜御前,或說武宗寢室中,懸著人首,謠言百出,人情洶洶。)
武 宗:(大學士梁儲語蔣冕道)春去秋來,再不回鑾,恐生他變。況且謠諑紛紜,多非
    佳兆,我輩身為大臣,怎忍坐視。
徐 達:(蔣冕道)不如伏闕極諫,得請乃已。
    (梁儲允諾,即於夜間繕疏,至次日,兩人跪伏行宮外,捧著奏章,帶哭帶號,
    (約歷兩三時,方有中官出來,把奏章取去。)
    (又閱一時,由中官傳旨令退,兩人叩首道)
兩 人:未蒙准奏,不敢退去。
    (中官又入內代奏,武宗乃宣諭還京,兩人方起身退出,即令扈從人等,籌備還
    (蹕事宜。)
    (又越數日,諸事都已備妥,申請啟蹕。)
    (武宗還想延挨,忽聞宸濠在獄,有謀變消息,乃起程北歸。)
    (是夕武宗親祭龍江,駐蹕儀征,次日至瓜州地面,大雨時行,暫就民家避雨。
    ()
    (待雨過天霽,乃從瓜州渡江,臨幸金山,遙望長江一帶,氣象萬千,很覺快慰
    (。)
    (隔了一日,登舟南渡,幸故大學士楊一清私第,飲酒賦詩,載賡迭和,又流連
    (了兩三日。)
    (一清從容婉諫,請武宗速回京師。)
    (武宗才離了楊宅,向揚州進發。)
    (到了寶應地界,有一巨浸,名叫泛光湖,武宗見湖光如鏡,游魚可數,不禁大
    (喜道)
不 禁:好一個捕魚的地方。
    (遂傳旨停舟。)
    (揚州知府蔣瑤,正來接駕,武宗即命備辦網罟等物。)
    (蔣瑤不敢違慢,即日照辦,呈交御船。)
    (偏偏太監邱得,有意索賄,一味挑剔,甚至召責蔣瑤,把他鎖系起來。)
    (蔣瑤無奈,只好挽人疏通,奉了厚賂,方得銷差脫罪。)
    (清官碰著貪豎,還有何幸。)
    (武宗命宮人侍從等,拋網湖心,得魚較多的有賞,得魚過少的則罰。)
    (大家划著坐船,分頭下網,武宗開艙坐觀,但見三三五五,攬網取魚,不覺心
    (曠神怡,流連忘倦,約歷半日,各舟方搖蕩過來,紛紛獻魚。)
    (武宗按著多寡,頒了賞賜,大眾拜謝,乃下令罷漁。)
    (嗣見進獻的魚中,有一魚長可數尺,暴睛巨口,比眾不同,隨即戲說道)
隨 即:這魚大而且奇,足值五百金。
    (江彬在側,正恨蔣瑤未奉例規,此例安在?邱得已經妄索,江彬又要尋隙,正
    (是好官難為。)
蔣 瑤:(即啟奏道)泛光湖得來巨魚,應賣與地方有司。
    (武宗准奏,著將巨魚送與蔣瑤,守取價值復命。)
    (弄假成真,無非兒戲。)
    (過了一時,蔣瑤親來見駕,叩首已畢,即從懷中取出簪珥等物,雙手捧呈道)
蔣 瑤:臣奉命守郡,不敢妄動庫銀,搜括臣家所有,只有臣妻佩帶首飾,還可上應君命
    ,充做銀錢,此外實屬無著,只得束身待罪。
武 宗:(武宗笑道)朕要此物做甚麼,適才所說,亦不過物歸原主,應給賞銀。你既沒
    有餘資,便作罷論。你所攜來各物,仍賞與你妻去罷!
    (蔣瑤叩謝。)
    (可見武宗並非殘虐,不過逢場作戲,喜怒任情而已,所有不法行為,俱為宵小
    (導壞。)
武 宗:聞此地有一瓊花觀,究竟花狀如何?
蔣 瑤:(蔣瑤頓首道)從前隋煬帝時,嘗到此賞玩瓊花,至宋室南渡,此花憔悴而死,
    今已絕種了。
武 宗:(武宗怏怏道)既無瓊花,可有另外的土產麼?
蔣 瑤:揚州雖號繁華,異產卻是有限。
武 宗:薴麻白布,不是揚州特產嗎?
    (蔣瑤不敢多言,只好叩頭道)
只 好:臣領命了。
    (武宗命退,瑤即返署,備辦細布五百匹,奉作貢物,比較魚價如何。)
    (武宗方下旨開船。)
    (從揚州行抵清江浦,重幸太監張陽家,設宴張燈,徵歌選色,君臣共樂,接連
    (三日。)
武 宗:(武宗問張陽道)朕過泛光湖,觀魚自適,頗足快意,清江浦是著名水鄉,諒亦
    有湖沼大澤,足以取魚。
張 陽:此間有一積水池,是彙集澗溪各流,水勢甚深,魚族繁衍,或者可以布網呢。
武 宗:(武宗喜道)你可先去預備網罟,朕擇明日觀漁。
    (張陽領旨,即去辦就。)
    (到第二日,武宗帶著侍從,即往積水池濱,瞧將過去,層山百疊,古木千章,
    (環抱一沼,頗似洞壑清幽,別具一種雅致。)
武 宗:(武宗語張陽道)這池占地不多,頗覺幽靜,但欲取魚,不能駕駛大船,只好用
    著漁舟呢。
張 陽:池中本有小舟,可以取用。
武 宗:在哪裡?
張 陽:多泊在外面蘆葦中。
武 宗:知道了。
    (當下舍陸登舟,行不一里,果見兩岸蒙茸,泊有漁船。)
    (武宗命侍從等,各駕小舟,四散捕魚。)
    (武宗瞧了一會,不覺興發,也擬改乘漁船,親自捕魚。)
張 陽:聖上不便親狎波濤。
武 宗:怕甚麼?
    (遂仗著威武,躍登小舟,有太監四名,隨著下船。)
    (二太監划槳,二太監布網,漸漸的蕩入中流。)
    (那水中適有白魚一尾,銀鱗燦爛,曄曄生光,武宗)
武 宗:這魚可愛,何不捕了它去?
    (二太監領命張網,偏偏這魚兒刁滑得很,不肯投網,網到東,魚過西,網到西
    (,魚過東,網來網去,總不能取。)
    (武宗懊恨起來,竟從舟中取出魚叉,親自試投,不防用力太猛,船勢一側,撲
    (咚撲咚數聲,都跌落水中去了。)
    (小子有詩詠道:
    (  千金之子不垂堂,況復宸躬系萬方。)
    (失足幾成千古恨,觀魚禍更甚如棠。)
    (未知武宗性命如何,且至下回續詳。)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孔子所謂我戰必克是也。)
    (王守仁甫立大功,即遭疑謗,幸能通變達機,方得免咎。)
    (至忠、泰校射,獨令試技,夫身為大將,寧必親執弓刀,與人角逐,諸葛公羽
    (扇綸巾,羊叔子輕裘緩帶,後世且盛稱之,何疑於守仁?然此可為知者言,難
    (與俗人道也。)
    (迨迭發三矢,無不中彀,宵小庶無所借口矣,此文事武備之所以不容偏廢也。
    ()
    (武宗任情游幸,偏愛漁獵,泛光湖觀魚,尚嫌未足,積水池捕魚,且欲親試,
    (豈得魚數尾,便足為威武大將軍耶?未懍馮河之戒,幾占滅頂之凶,假令無王
    (守仁之先平叛逆,而欲借張忠、許泰輩隨駕親征,其不蹈建文之覆轍者鮮矣。
    ()
    (然則武宗不覆於鄱陽湖,僅溺於積水池,受驚成疾,返殂豹房,其猶為幸事乎
    (。)
    (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駕 祭獸吻江彬遭囚)
    
    
205**時間: 地點:
    (卻說武宗墜入水中,險些兒被水淹死,幸虧操舟的兩太監,曾在京內太液池中
    (,習慣泅水,雖遭覆溺,毫不畏懼,亟游近武宗身旁,將武宗手腳握住,推出
    (水面。)
    (各舟聞警齊集,才將武宗攙入舟中,還有兩太監入水,用力掙扎,也經旁人救
    (起。)
    (惟武宗生平,並未經過游泳,並且日日縱欲,元氣甚虧,寒秋天氣,又是凜冽
    (,所以身雖遇救,已是鼻息細微,人事不省了。)
    (威武大將軍,乃不堪一溺麼?那時御舟中曾帶著御醫,趕緊用著方法,極力施
    (救,武宗才把池水吐出,漸漸甦醒,只元氣總難挽回,龍體從此乏力。)
    (大學士楊廷和等,請速還京,武宗也覺倦游,遂傳旨速歸。)
    (輕舟蕩漾,日行百里,不數日即抵通州,隨召各大臣集議,處置宸濠。)
    (楊廷和等上言,請如宣宗處高煦故例,御殿受俘,然後議刑。)
    (獨江彬謂應即誅逆,免滋他患。)
    (武宗正恐宸濠為變,北還時,每令濠舟與御舟,銜尾行駛,以防不測。)
    (至是用江彬言,遽令宸濠自盡。)
    (濠死後乃令燔屍,越三日,始還京師,大耀軍容,首逆已死,耀軍何為?輦道
    (東西,列著許多兵士,盔甲森嚴,戈鋌並耀,各逆黨一並牽至,令他兩旁跪著
    (。)
    (尚書陸完,都督錢寧,統因逆案牽連,做了矮人,大家褫去上身衣服,赤條條
    (的反縛兩手,背上懸揭白幟,大書姓名罪狀。)
    (還有逆黨眷屬,不問男婦長幼,都是裸體反接,挨次跪著。)
    (武宗戎裝跨馬,立正陽門下,閱視良久,才將附逆著名的奸黨,飭令正法,懸
    (首竿上,延長數里,餘犯仍回系獄中,武宗方策馬入內,還憩豹房。)
    (後來錢寧伏法,陸完謫戍,只太監蕭敬,獨運動張忠,願出二萬金,買了一個
    (性命。)
    (錢可通靈。)
    (餘黨多庾斃獄中,不消細說。)
    (武宗以親征凱旋,復降特旨,令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蔡震,武定侯郭勛,
    (祭告宗廟社稷。)
    (越數日,又補行郊祀大典。)
    (武宗只好親自主祭,駕至天壇,循例行禮,初次獻爵,由武宗跪拜下去,不覺
    (心悸目暈,支撐不住,侍臣連忙扶掖,半晌方起,哇的一聲,吐出一口鮮血,
    (自覺腥穢難當,渾身發顫,再也不能成禮了。)
    (當下委著王公,草草畢祭,自己乘著安輿,返入大內。)
    
    
206**時間: 地點:
    (轉眼間已是殘年,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武宗因病體未痊,飭免朝賀
    (。)
    (一病數月,又屆季春,月朔適遇日蝕,陰霾四塞,都人士料為不祥,惟江彬等
    (越加驕恣,竟矯傳上旨,改西官廳為威武團營,自稱兵馬提督,所領邊卒,也
    (是狐假虎威,桀驁愈甚。)
    (都下洶懼,不知所為。)
    (武宗臥病豹房,懵然罔覺,經御醫盡心調治,日進參苓,終不見效。)
    (真元耗損,還有何救?司禮監魏彬,密詢御醫,統已搖首,乃走至內閣,語大
    (學士楊廷和道)
武 宗:皇上不豫,醫力已窮,不如懸賞巨金,求諸草澤。
    (廷和聞著,知他言中有意,是何意思?請看官一猜。)
    (沉吟一會,方啟口道)
廷 和:御醫久侍聖躬,必多經驗,譬如人生倫序,先親後疏,親近的人,關係痛癢,自
    然密切,疏遠的人,萬不能及。據我想來,總須親近的人,靠得住呢。
    (啞謎中已表大旨。)
    (魏彬唯唯而去。)
    (過了兩日,武宗病癒沉重,自知不起,從昏昏沉沉中,偶然醒來,開眼一瞧,
    (見太監陳敬、蘇進兩人,侍著左右,便與語)
與 語:朕疾至此,已不可救了,可將朕意傳達太后,此後國事,當請太后宣諭閣臣,妥
    為商議便了。
與 語:(言至此,氣不相續,喘息良久,復太息道)從前政事,都由朕一人所誤,與你
    等無涉,但願你等日後謹慎,毋得妄為!
    (武宗已知自誤,則此次顧命,應即召大臣入囑,何為僅及中官?況逢惡長非,
    (全出若輩,乃云與他無涉,可見武宗至死,尚是未悟。)
    (陳敬、蘇進,齊聲遵旨,俟武宗安睡後,才去通報張太后。)
    (待張太后到了豹房,武宗已不能言,惟眼睜睜的瞧著太后,淌下幾點淚珠兒。
    ()
    (太后尚含淚慰問,誰知他兩眼一翻,雙腳挺直,竟自歸天去了,壽僅三十一歲
    (。)
    (筆下俱含刺意。)
    (太后亟召楊廷和等至豹房,商議立儲事宜。)
    (廷和請屏去左右,方密稟太后道)
廷 和:江彬不臣,勢將謀變,若聞皇上晏駕,必且迎立外藩,挾主興兵,為禍不淺。請
    太后先事預防呢!
太 后:如此奈何?
廷 和:現只有秘不發喪,先定大計。此處耳目甚近,不如還至大內,好作計較。
    (太后聞言,也不及悲慟,即刻乘輦還宮。)
    (廷和隨入宮中,略行籌議,便即赴閣。)
    (太監谷大用及張永,亦入閣探信。)
廷 和:皇上大漸,應立皇儲。
張 永:這是目前最要的事情。
    (廷和即袖出祖訓,宣示諸人道)
廷 和:兄終弟及,祖訓昭然。興獻王長子,系憲宗孫,孝宗從子,皇帝從弟,按照次序
    ,當然繼立。
廷 和:(梁儲、蔣冕、毛紀等,齊聲贊成道)所言甚是,就這般辦罷!
    (張永、谷大用,亦無異言,乃令中官入啟太后。)
    (廷和等至左順門,排班候旨。)
    (忽見吏部尚書王瓊,率九卿入左掖門,厲聲道)
廷 和:立儲豈是小事?我為九卿長,乃不使與聞麼?
    (廷和等也無暇與辯,瓊亦自覺沒趣,正懊悵間,中官已傳宣遺詔,及太后懿旨
    (,頒詔群臣。)
    (遺詔有云:
    (  朕紹承祖宗丕業,十有六年,有辜先帝付托,惟在繼統得人,宗社生民有
    (賴。)
    (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
    (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請於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辭,即日遣官迎
    (取來京,嗣皇帝位,恭膺大統。)
    (群臣覽此遺詔,方知武宗已經賓天,大家都相驚失色。)
    (只因遺詔已下,帝統有歸,即欲辯論,也是無益,樂得含忍過去。)
    (吏部尚書王瓊,也只好一言不發,隨進隨退罷了。)
    (還算見機。)
    (廷和等返入內閣,一面請命太后,遣谷大用、張永等,往豹房奉移梓宮,入殯
    (大內,一面議遣官迎興世子入都,明朝故例,奉迎嗣主,必須由中貴勛戚,及
    (內閣一人偕行。)
    (勛戚派定壽寧侯張鶴齡,及駙馬都尉崔光,中官派定谷大用、張錦,部臣派定
    (禮部尚書毛澄,惟所有閣員,除廷和外,要算梁儲、蔣冕二人,資望最優。)
    (廷和方握政權,無暇出使,蔣冕是廷和幫手,若遣他出去,轉令廷和勢孤。)
    (廷和暗中屬意梁儲,只怕他年老憚行,默默的想了一會,方顧著梁儲道)
廷 和:奉迎新主,例須派一閣員,公本齒德兼尊,應當此任,但恐年高道遠,未便首途
    呢。
    (故意反激。)
恰故意:(儲奮然道)國家最大的政事,莫如迎主,我雖年老,怎敢憚行呢?
    (廷和大喜,遂遣發各人去訖。)
    (是時國中無主,全仗廷和一人主持。)
    (廷和復入白太后,請改革弊政。)
    (太后一一照允,遂托稱遺旨,罷威武團練諸營,所有入衛的邊兵,概給重資遣
    (歸,黜放豹房番僧,及教坊司樂人;遣還四方所獻婦女;停不急工役;收宣府
    (行宮金寶,悉歸內庫。)
    (還有京城內外皇店,一並撤銷。)
    (原來武宗在日,曾令中官開設酒食各肆,稱為皇店,店中借酒食為名,羅列市
    (戲妓歌,及鬥雞逐犬等類,非常熱鬧。)
    (武宗時往店中遊冶,至必微服,醉或留髡。)
    (中官且借店納賄,官民為之側目。)
    (補筆不漏。)
    (至是統令停罷,中外大悅。)
    (獨有一個倔強鷙悍,睥睨宮闈的賊臣,聞了此事,甚是不樂,看官不必細問,
    (便可知是提督兵馬的江彬。)
    (彬自改組團營,日在外面辦事,無暇入宮,就是武宗晏駕,他也尚未得聞,忽
    (奉飭罷團營,及遣歸邊卒的遺詔,不禁動色道)
不 禁:皇上已賓天麼?一班混帳大臣,瞞得我好緊哩。
    (這正所謂曉得遲了。)
不 禁:(適都督李琮在側,便進言道)宮廷如此秘密,疑我可知。為總戎計,不如速圖
    大事,幸而成功,富貴無比,萬一不成,亦可北走塞外。
    (為江彬計,確是引此策最佳。)
    (彬猶豫未決,即邀許泰商議。)
    (泰亦頗費躊躇,徐徐答道)
江 彬:楊廷和等敢罷團營,敢遣邊卒,想必嚴行預備,有恃無恐,提督還應慎重為妙。
    (有此一言,江彬死了。)
江 彬:我不作此想,但未知內閣諸人,究懷何意?
許 泰:且待我去一探,何如?
    (彬乃點首。)
    (泰即與彬別,驅馬疾馳,直抵內閣,巧巧遇著楊廷和。)
    (廷和毫不慌忙,和顏與語)
與 語:許伯爵來此甚好,我等因大行皇帝,倉猝晏駕,正在頭緒紛繁,欲邀諸公入內,
    協同辦事,偏是遺詔上面,罷團營,遣邊兵,種種事件,均仗公與江提督,妥為
    著疊,所以一時不敢奉請呢。
許 泰:江提督正為此事,令兄弟前來探問,究係軍國重事,如何裁奪?
廷 和:奉太后旨,已去迎立興世子了。來往尚需時日,現在國務倥傯,全無把握,請伯
    爵往報江公,可能一同偕來,商決機宜,尤為歡迎。
    (罷兵事歸諸遺詔,立儲事歸諸太后,自己脫然無累,免得許泰多疑。)
    (許泰欣然允諾,告別而去。)
    (著了道兒。)
    (廷和料他中計,即招司禮監魏彬,及太監張永、溫祥,共入密室,促膝談心。
    ()
    (事事靠著中官,可見閹人勢力,實是不小。)
廷 和:(廷和先開口語彬道)前日非公談及,幾誤大事。現已嗣統有人,可免公慮。但
    尚有大患未弭,為之奈何?
許 泰:(魏彬道)說了御醫,便談倫序,可見我公亦事事關心。借魏彬口中,補出前次
    啞謎,文可簡省,意不滲漏。今日所說的大患,莫非指著水木旁麼?
    (仍用半明半暗之筆。)
    (廷和尚未及答,張永接口道)
張 永:何不速誅此獠?
    (快人快語。)
廷 和:逆瑾伏法,計出張公,今又要仰仗大力了。
    (張永微笑。)
    (廷和又將許泰問答一節,詳述一遍,復與張永附耳道)
廷 和:這般這般,可好麼?
    (又用虛寫法。)
    (永點首稱善,轉告魏彬、溫祥,兩人俱拍手贊成。)
    (計議已定,當即別去。)
    (魏彬遂入啟太后,稟報密謀,太后自然允議。)
    (過了一日,江彬帶著衛士,跨馬前來,擬入大內哭臨。)
    (魏彬先已候著,即語彬道)
江 彬:且慢!坤寧宮正屆落成,擬安置屋上獸吻,昨奉太后意旨,簡派大員及工部致祭
    ,我公適來,豈不湊巧麼?
    (江彬聞著,很是歡喜)
江 彬:太后見委,敢不遵行。
    (魏彬入內一轉,即齎奉懿旨出來,令提督江彬及工部尚書李鐩,恭行祭典等語
    (。)
    (江彬應命,改著吉服,入宮與祭。)
    (祭畢退出,偏遇著太監張永,定要留他宴飲。)
    (都是狹路相逢的冤鬼。)
    (江彬不便固辭,隨了他去。)
    (即在張永的辦事室內,入座飛觴。)
    (想是餞他死別。)
    (才飲數巡,忽報太后又有旨到,著即逮彬下獄。)
    (彬擲去酒杯,推案即起,大踏步跑了出去,馳至西安門,門已下鑰,慌忙轉身
    (北行,將近北安門,望見城門未閉,心下稍寬,正擬穿城出去,前面忽阻著門
    (官,大聲)
大 臣:有旨留提督,不得擅行。
江 彬:今日何從得旨!
    (一語未了,守城兵已一齊擁上,將他撳翻,緊緊縛住。)
    (彬尚任情謾罵,眾兵也不與多較,只把他鬍鬚出氣。)
    (彬罵一聲,須被拔落一兩根,彬罵兩聲,須被拔落三五根,待彬已罵畢,須也
    (所剩無幾了。)
    (倒是個新法兒。)
    (彬被執下獄,許泰亦惘惘到來,剛被緹騎拿住,也牽入獄中。)
    (還有太監張忠,及都督李琮等,亦一並縛到,與江彬親親昵昵,同住囹圄。)
    (一面飭錦衣衛查抄彬家,共得金七十櫃,銀二千二百櫃,金銀珠玉,珍寶首飾
    (,不可勝計。)
    (又有內外奏疏百餘本,統是被他隱匿,私藏家中。)
    (刑部按罪定讞,擬置極刑,只因嗣皇未到,暫將此案懸擱,留他多活幾天。)
    (既而興世子到京,入正大位,乃將讞案入奏,當即批准,由獄中牽出江彬,如
    (法捆,押赴市曹,凌遲處死。)
    (李琮為江彬心腹,同樣受刑。)
    (錢寧本拘系詔獄,至是因兩罪並發,一同磔死。)
    (又有寫亦虎仙,亦坐此伏誅。)
    (惟張忠、許泰,待獄未決,後來竟夤緣貴近,減死充邊,這也是未免失刑呢。
    ()
    (了結江彬黨案。)
    (閒話休表,且說楊廷和總攝朝綱,約過一月有餘,每日探聽迎駕消息,嗣接諜
    (報,嗣皇已到郊外了,廷和即令禮官具儀。)
    (禮部員外郎楊應魁,參酌儀注,請嗣皇由東安門入,居文華殿,擇日即位,一
    (切如皇太子嗣位故例。)
    (當由廷和察閱,大致無訛,遂遣禮官齎送出郊,呈獻嗣皇。)
    (興世子看了禮單,心中不悅,顧著長吏袁崇臯說道)
廷 和:大行皇帝遺詔,令我嗣皇帝位,並不是來做皇子的,所擬典禮未合,應行另議。
    (禮官返報廷和,廷和稟白太后,由太后特旨,令群臣出郊恭迎,上箋勸進。)
    (興世子乃御行殿受箋,由大明門直入文華殿,先遣百官告祭宗廟社稷,次謁大
    (行皇帝幾筵,朝見皇太后。)
    (午牌將近,御奉天殿,即皇帝位,群臣舞蹈如儀。)
    (當下頒布詔書,稱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以明年為嘉靖元年,大赦天下,是
    (謂世宗。)
    (越三日,遣使奉迎母妃蔣氏於安陸州,又越三日,命禮臣集議崇祀興獻王典禮
    (,於是群喙爭鳴,異議紛起,又惹起一場口舌來了。)
    (正是:
    (  多言適啟紛爭漸,貢媚又來佞倖臣。)
    (欲知爭論的原因,且從下回詳敘。)
    (武宗在位十六年,所行政事,非皆暴虐無道,誤在自用自專,以致媚子諧臣,
    (乘隙而入,借巡閱以便游幸,好酒色以致荒亡,至於元氣孱弱,不克永年,豹
    (房大漸之時,尚謂誤出聯躬,與群小無涉,何始終不悟至此?或者因中涓失恃
    (,恐廷臣議其前罪,矯傳此命,亦未可知,然臥病數月,自知不起,尚未稟白
    (母后,議立皇儲,置國家大事於不問,而謂甚自悟禍源,吾不信也。)
    (若夫江彬所為,亦不得與董卓、祿山相比,不過上仗主寵,下剝民財,逞權威
    (,斥忠直,暴戾恣睢已耳。)
    (迨罷團營而營兵固安然,遣邊卒而邊卒又安然,未聞嘩噪都中,謀為陳橋故事
    (,然則彬固一庸碌材也。)
    (楊廷和總攬朝綱,猶必謀諸內侍,方得誅彬,內侍之勢力如此,奚怪有明一代
    (,與內侍同存亡乎?觀於此而不禁三歎云。)
    (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
    
    
207**時間: 地點:
    (卻說世宗即位,才過六日,便詔議崇祀興獻王,及應上尊號。)
    (興獻王名厚杭,系憲宗次子,孝宗時就封湖北安陸州。)
    (正德二年秋,世宗生興邸,相傳為黃河清,慶雲現,瑞應休征,不一而足。)
    (恐是史臣鋪張語,不然,世宗並無令德,何得有此瑞征?至正德十四年,興獻
    (王薨,世宗時為世子,攝理國事,三年服闋,受命襲封。)
    (至朝使到了安陸,迎立為君,世子出城迎詔,入承運殿開讀畢,乃至興獻王園
    (寢辭行,並就生母蔣妃前拜別。)
世 宗:(蔣紀嗚咽道)我兒此行,入承大統,凡事須當謹慎,切勿妄言!
    (世子唯唯受教。)
    (臨行時,命從官駱安等馳諭疆吏,所有經過地方,概絕饋獻,行殿供帳,亦不
    (得過奢。)
    (至入都即位,除照例大赦外,並將正德間冒功鬻爵,監織榷稅諸弊政,盡行革
    (除。)
    (所斥錦衣內監旗校工役等,不下十萬人。)
    (京都內外,統稱新主神聖,並頌楊廷和定策迎立的大功。)
    (世宗遣使迎母妃,並起用故大學士費宏,授職少保,入輔朝政,朝右並無異議
    (。)
    (只尊祀興獻王一節,頗費裁酌。)
    (禮部尚書毛澄,因事關重大,即至內閣中,向楊廷和就教。)
廷 和:足下不聞漢定陶王、宋濮王故事麼?現成證據,何妨援引。
    (毛澄諾諾連聲,立刻趨出,即大會公卿台諫諸官,共六十餘人,聯名上議道:
    (  竊聞漢成帝立定陶王為嗣,而以楚王孫景後定陶,承其王祀,師丹稱為得
    (禮。)
    (今上入繼大統,宜以益王子崇仁,益王名祐檳,憲宗第六子。)
    (主後興國,其崇號則襲宋英宗故事,以孝宗為考,興獻王及妃為皇叔父母,祭
    (告上箋,稱姪署名,而令崇仁考興獻,叔益王,則正統私親,恩禮兼盡,可為
    (萬世法矣。)
    (議上,世宗瞧著,勃然變色道)
勃 然:父母名稱,可這般互易麼?
    (言已,即令原議卻下,著令再議。)
    (時梁儲已告老歸裡,惟蔣冕、毛紀,就職如故,與大學士楊廷和堅持前議。)
    (重複上疏,大旨)
大 旨:以前代君主,入繼宗祧,追崇所生,諸多未合。惟宋儒程頤,議尊濮王典禮,以
    為人後者謂之子,所有本生父母,應與伯叔並視,此言最為正當。且興獻祀事,
    今雖以益王子崇仁為主,他日仍以皇次子為興國後,改令崇仁為親藩。庶幾天理
    人情,兩不相悖了。
    (世宗覽到此疏,仍是不懌,再命群臣博考典禮,務求至當。)
    (楊廷和等復上封章,謂)
廷 和:三代以前,聖莫如舜,未聞追崇瞽瞍。三代以下,賢莫如漢光武,未聞追崇所生
    南頓君。惟陛下取法聖賢,無累大德。
    (這疏竟留中不報。)
    (毛澄等六七十人,又奏稱)
奏 稱:大行皇帝,以神器授陛下,本與世及無殊。不過昭穆相當,未得稱世。若孝廟以
    上,高曾祖一致從固,豈容異議?興獻王雖有罔極深恩,總不能因私廢公,務請
    陛下顧全大義!
    (世宗仍然不納。)
    (惟追上大行皇帝廟號,稱作武宗,把崇祀濮王典禮,暫且擱起。)
    (適進士張璁,入京觀政,欲迎合上旨,獨自上疏道:
    (  朝議謂皇上入嗣大宗,宜稱孝宗皇帝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王妃
    (為皇叔母者,不過拘執漢定陶王、宋濮王故事耳。)
    (夫漢哀宋英,皆預立為皇嗣,而養之於宮中,是明為人後者也。)
    (故師丹、司馬光之論,施於彼一時猶可。)
    (今武宗皇帝,已嗣孝宗十有六年,比於崩殂,而廷臣遵祖訓,奉遺詔,迎取皇
    (上入繼大統,遺詔直日興獻王長子,倫序當立,初未嘗明著為孝宗後,比之預
    (立為嗣,養之宮中者,較然不同。)
    (夫興獻王往矣,稱之為皇叔父,鬼神固不能無疑也。)
    (今聖母之迎也,稱皇叔母,則當以君臣禮見,恐子無臣母之義。)
    (禮長子不得為人後,況興獻王惟生皇上一人,利天下而為人後,恐子無自絕父
    (母之義。)
    (故皇上為繼統武宗而得尊崇其親則可,謂嗣孝宗以自絕其親則不可。)
    (或以大統不可絕為說者,則將繼孝宗乎?繼武宗乎?夫統與嗣不同,非必父死
    (子立也。)
    (漢文帝承惠帝之後,則弟繼,宣帝承昭帝之後,則以兄孫繼,若必強奪此父子
    (之親,建彼父子之號,然後謂之繼統,則古當有稱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謂
    (之統矣。)
    (臣竊謂今日之禮,宜別為興獻王立廟京師。)
    (使得隆尊親之孝,且使母以子貴,尊與父同,則興獻王不失其為父,聖母不失
    (其為母矣。)
    (世宗覽到此疏,不禁心喜道)
不 禁:此論一出,我父子得恩義兩全了。
不 禁:(即命司禮監攜著原疏,示諭閣臣道)此議實遵祖訓,拘古禮,爾等休得誤朕!
廷 和:(楊廷和將原疏一瞧)新進書生,曉得甚麼大體!
    (言已,即將原疏封還。)
    (司禮監仍然持入,還報世宗。)
    (世宗即御文華殿,召楊廷和、蔣冕、毛紀入諭道)
世 宗:至親莫若父母,卿等所言,雖有見地,但朕把罔極深恩,毫不報答,如何為子?
    如何為君?今擬尊父為興獻皇帝,母為興獻皇后,祖母為康壽皇太后,卿等應曲
    體朕意,毋使朕為不孝罪人呢!
    (區區尊諡,未必果為大孝。)
    (廷和等不以為然,但奉召入殿,不便當面爭執,只好默默而退。)
    (待退朝後,復由三閣臣會議,再擬定一篇奏疏,呈入上覽,略云:
    (  皇上聖孝,出於天性,臣等雖愚,夫豈不知。)
    (禮謂所後者為父母,而以其所生者為伯叔父母,蓋不惟降其服而又異其名也。
    ()
    (臣等不敢阿諛將順,謹再直言瀆陳!)
    (疏入不報。)
    (給事中朱鳴陽、史於光,及御史王溱、盧瓊等,又交章劾璁,其詞云:
    (  臣等聞興獻王尊號,未蒙聖裁,大小之臣,皆疑陛下垂省張璁之說耳。)
    (陛下以興獻王長子,不得已入承大統,雖拘長子不得為人後之說,璁乃謂統嗣
    (不同,豈得謂會通之宜乎?又欲別廟興獻王於京師,此大不可。)
    (昔魯桓僖宮災,孔子在陳聞火,曰其桓僖乎?以非正也。)
    (如廟興獻王於京師,在今日則有朱熹兩廟爭較之嫌,在他日則有魯僖躋閔之失
    (,乞將張璁斥罰,以杜邪言,以維禮教,則不勝幸甚!)
    (各疏次第奏入,世宗一味固執,始終不從。)
    (嗣興獻王妃蔣氏,已到通州,聞朝議欲考孝宗,不禁憤恚道)
不 禁:是我親生的兒子,奈何謂他人父?謂他人母?
    (婦人尤覺器小。)
不 禁:(並諭朝使道)爾等受職為官,父母等猶承寵誥,我子為帝,興獻王的尊稱,至
    今未定,我還到京去做什麼?
    (說至此,竟嗚嗚咽咽的哭將起來。)
    (描摹盡致。)
    (朝使等奉命恭迎,瞧著這般形狀,反致不安,只好入報世宗。)
    (世宗聞報,涕泣不止,入稟張太后,情願避位歸藩,奉母終養。)
    (也會做作。)
    (張太后一面慰留,一面飭閣臣妥議,楊廷和無可奈何,始代為草敕,略言:「
    (朕奉聖母慈壽皇太后懿旨,慈壽皇太后即張太后,武宗五年,以寘鐇平定,上
    (太后尊號曰慈壽。)
    (以朕纘承大統,本生父興獻王宜稱興獻帝,母宜稱興獻后。)
    (憲廟貴妃邵氏稱皇太后,即興獻王母。)
    (仰承慈命,不敢固違」云云。)
    (在廷和的意思,以為這次禮議,未合古訓,只因上意難違,不得已借母后為詞
    (,搪塞過去,顯見得閣臣禮部,都是守正不阿,免得後人訾議了。)
    (誰知張璁得步進步,又上《大禮或問》一書,且謂)
又 上:議禮立制,權出天子,應奮獨斷,揭父子大倫,明告中外。
    (於是世宗又復心動。)
    (適值禮官上迎母禮儀,謂宜從東安門入,世宗不待瞧畢,即將原議擲還。)
    (禮官再行具議,改從大明東門,世宗意仍未懌,竟奮筆批示道)
世 宗:聖母至京!應從中門入,謁見太廟。
    (總算乾綱奮斷。)
    (這批示頒將下來,朝議又是嘩然。)
    (朝臣也徒知聚訟。)
大 眾:(大眾都說)婦人無入廟禮。太廟尊嚴,更非婦人所宜入。
世 宗:(那時張璁又來辯論道)天子雖尊,豈可無母?難道可從偏門出入麼?古禮婦三
    日廟見,何嘗無謁廟禮。九廟祭祀,后亦與祭,怎得謂太廟不宜入呢?
    (張璁之議,雖是拘泥,然廷議更屬不通,無怪為張璁所扼。)
    (世宗又飭錦衣衛安排儀仗,出迎聖母。)
    (禮部上言,請用王妃儀仗,世宗不聽,乃備齊全副鑾駕;迎母自中門入都,謁
    (見太廟。)
    (楊廷和以璁多異議,心甚怏怏,遂授意吏部,出除南京主事。)
    (璁雖南去,世宗已先入璁言,復頒下手詔,擬於興獻帝后,加一皇字。)
    (楊廷和等復上疏諫阻,世宗概置不理。)
    (巧值嘉靖元年正月,清寧宮後殿被火,廷和等趁這機會,奏稱)
奏 稱:宮殿被災,恐因興獻帝后加稱,未安列聖神靈,特此示儆云云。
    (給事中鄧繼曾,亦上)
亦 上:天有五行,火實主禮,人有五事,火實主言。名不正即言不順,言不順即禮不興
    ,所以有此火災。
    (恐怕未必。)
    (世宗頗為感懼,乃勉徇眾請,稱孝宗為皇考。)
    (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后為本生父母,暫將皇字擱起。)
    (稱孝宗帝后為繼父母,稱興獻帝后為本生父母,兩言可決,於義最協,聚訟何
    (為乎?)
    (過了兩月,因世宗冊后陳氏,特上兩宮尊號,稱慈壽皇太后為昭聖慈壽皇太后
    (,武宗皇后為莊肅皇后,皇太后邵氏為壽安皇太后,興獻后為興國太后,萱蔭
    (同春,夭桃啟化,好算是兩宮合德,一室太和。)
    (老天無意做人美,偏偏壽安皇太后邵氏,生起病來,醫藥無效,竟爾崩逝。)
    (這位邵太后本憲宗貴妃,為興獻王母,興王就藩,母妃例不得行,仍住宮中。
    ()
    (所以不必奉迎。)
    (及世宗入繼大統,邵年已老,雙目失明,喜孫為帝,摸世宗身,自頂至踵,歡
    (笑不絕。)
    (至是得病歸天,世宗仍欲祔葬茂陵,即憲宗墓。)
    (屢下廷議。)
    (禮官不敢固爭。)
    (楊廷和等上疏,只托言)
廷 和:祖陵久窆,不應屢興工作,驚動神靈。
    (世宗不納,決意祔葬,只別祀奉慈殿罷了。)
    (禮部尚書毛澄,以議禮未協,憂恚成疾,抗疏乞休,至五六次,未邀允准。)
    (既而疾甚,又復申請,乃准奏令歸。)
    (澄匆匆就道,舟至興濟,竟致謝世。)
    (先是澄在部時,申議大禮,世宗嘗遣中官諭意,澄奮然道)
世 宗:老臣雖是昏耄,要不能隳棄古禮,只有歸去一法,概不與聞便了。
    (以道事君,不合則去,毛澄有焉。)
    (惟世宗頗器重毛澄,雖再三忤旨,恩禮不衰。)
    (及聞澄病歿道中,猶加惋悼,贈為少傅,諡曰文簡,這且休表。)
    
    
208**時間: 地點:
    (且說世宗改元以後,除廷議大禮,紛紛爭論外,甘肅、河南、山東數省,亦迭
    (有亂警。)
    (甘肅巡撫許銘,與總兵官李隆不睦,隆唆部兵毆殺許銘,居然作亂。)
    (世宗起用陳九疇為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按驗銘事,誅隆及叛黨數人,才得平
    (靖。)
    (河南、山東的亂事,係由青州礦盜王堂等,流劫東昌、兗州、濟南,殺指揮楊
    (浩。)
    (有旨限山東將吏,即日蕩平,將吏等恐遭嚴譴,分道逐賊,賊不便屯聚,流入
    (河南。)
    (嗣經提督軍務右都御史俞諫,調集兩畿、山東、河南各軍,悉力圍剿,方把流
    (賊一律掃除。)
    (錄此兩事,以昭事實,否則嘉靖初年,豈竟除議禮外,無他事耶?)
    (嘉靖二年夏季,西北大旱,秋季南畿大水,世宗未免憂懼。)
    (太監崔文,奏稱修醮可以禳禍,乃召見方士邵元節等,在宮中設立醮壇,日夕
    (不絕。)
    (香花燈燭,時時降召真仙,鑼鈸幢幡,處處宣揚法號。)
    (又揀年輕內監二十人,改服道裝,學誦經懺等事,所有乾清宮、坤寧宮、西天
    (廠、西番廠、漢經廠、五花宮、西暖閣、東次閣等,次第建醮,幾將九天閶闔
    (,變作修真道院。)
    (大學士楊廷和代表閣臣,吏部尚書喬宇代表部臣,俱請斥遠僧道,停罷齋醮。
    ()
    (給事中劉最,又劾崔文引進左道,虛糜國帑諸罪狀,乞置重典。)
    (世宗非但不從,且謫最為廣德州判官,作為懲一儆百的令典。)
    (楊廷和、喬宇等,只好睜著雙眼,由他醮祀。)
    (最被謫出京,崔文猶憾最不已,嗾使私人芮景賢,誣奏一本,內稱劉最在途,
    (仍用給事中舊銜,擅乘巨舫,苛待夫役。)
    (頓時激動帝怒,立將最逮還京師,拘系獄中,已而革職充戍。)
    (世宗之剛愎自用,於此益見。)
    (給事中鄭一鵬,目擊時弊,心存救國,因抗疏力諫道:
    (  臣巡光祿,見正德十六年以來,宮中自常膳外,鮮有所取。)
    (邇者禱祀繁興,制用漸廣,乾清、坤寧諸宮,各建齋醮,西天、西番、漢經諸
    (廠,至於五花宮、西暖閣、東次閣,亦各有之。)
    (或日夜不絕,或間日一舉,或一日再舉,經筵俱虛設而無所用矣。)
    (傷太平之業,失天下之望,莫此為甚。)
    (臣謂挾此術者,必皆魏彬、張銳之餘黨,曩以欺先帝,使生民塗炭,海內虛耗
    (,先帝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陛下急誅之遠之可也。)
    (伏願改西天廠為寶訓廠,以貯祖宗御制諸書,西番廠為古訓廠,以貯五經子史
    (諸書,漢經廠為聽納廠,以貯諸臣奏疏,選內臣謹畏者,司其筦鑰。)
    (陛下經筵之暇,游息其中,則壽何至不若堯舜?治何至不若唐虞乎?臣雖愚鈍
    (,千慮不無一得,敢乞陛下立停齋祀,放歸方士,如有災禍,由臣身當之。)
    (謹此具奏!)
    (世宗覽奏,方批答道)
世 宗:天時饑饉,齋祀暫且停止。
    
    
209**時間: 地點:
    (未幾又頒內旨,令中官提督蘇杭織造。)
    (楊廷和以監織已罷,仍命舉行,實為弊政,當即封還敕旨,直言諫阻,世宗大
    (為不悅。)
    (自世宗入都即位,廷和以世宗英敏,雖值衝年,頗足有為,自信可輔導太平,
    (所以軍國重事,不憚諫諍。)
    (及大禮議起,先後封還御批凡四次,執奏幾三十疏,世宗雖示優容,意中已是
    (銜恨;內侍遂從中挑釁,只說他跋扈專恣,無人臣禮,蟊賊未除,終為國害。
    ()
    (說得世宗不能不信。)
    (至諫阻織造一事,大忤上意。)
    (廷和乃累疏乞休,正在君臣相持的時候,那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忽遙上封章,
    (請改稱孝宗為皇伯考,興獻帝為皇考,興國太后為聖母,並錄侍郎席書,員外
    (郎方獻夫二疏以聞。)
    (為此一奏,復惹起一番爭執,幾乎興起大獄來了。)
    (小子有詩詠道:
    (  甘將唇舌作干戈,可奈無關社稷何。)
    (一字爭持成互鬥,誰知元氣已銷磨?)
    (畢竟桂萼所奏,有何理由,且看下回詳敘。)
    (明自太祖得國,至於武宗,蓋已更十主矣。)
    (除景帝祁鈺,因變即位外,皆屬父子相傳,無兄終弟及者。)
    (惟武宗崩後,獨無子嗣,當時豈無武宗猶子,足承統緒,而必迎立世宗,惹起
    (大禮之議,此實楊廷和等之第一誤事也。)
    (世宗既已入嗣,於孝宗固有為後之義,然以毛裡至親,改稱叔父叔母,於情亦
    (有未安。)
    (誠使集議之初,即早定本生名號,加以徽稱,使世宗得少申敬禮,則張璁等亦
    (無由乘間進言;乃必強詞爭執,激成反對,此尤楊廷和等之第二誤事也。)
    (不寧惟是,廷和等身為大臣,既因議禮齟齠,隱忤帝意,則此後宵小進讒,政
    (令未合,亦無自繩愆糾謬,格正君心。)
    (蓋君臣之際,已啟嫌疑,雖有正論,亦難邀信。)
    (如齋醮一事,明為無益有損之舉,而世宗惑於近言,以致遂非拒諫,其情弊已
    (可見矣。)
    (故世宗之剛愎自用,不無可議,而吾謂激成世宗之剛愎者,楊廷和等實主之焉
    (。)
    (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討田州誘誅岑猛)
    
    
210**時間: 地點:
    (卻說南京主事桂萼,與張璁同官,璁至南京,與萼相見,談及禮議,很是不平
    (。)
    (萼極力贊成璁說,且主張申奏。)
    (適聞侍郎席書,及員外郎方獻夫,奏稱以孝宗為皇伯,興獻帝為皇考,俱由閣
    (臣中沮,不得上達。)
    (萼乃代錄兩疏,並申明己意,運動京官,代為呈入。)
    (當由世宗親閱,其詞云:
    (  臣聞古者帝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未聞廢父子之倫,而能
    (事天地主百神者也。)
    (今禮官以皇上與為人後,而強附末世故事,滅武宗之統,奪興獻之宗,夫孝宗
    (有武宗為子矣,可復為立後乎?武宗以神器授皇上矢,可不繼其統乎?今舉朝
    (之臣,未聞有所規納者何也?蓋自張璁建議,論者指為干進,故達禮之士,不
    (敢遽言其非。)
    (竊念皇上在興國太后之側,慨興獻帝弗祀三年矣,而臣子乃肆然自以為是,可
    (乎?臣願皇上速發明詔,循名考實,稱孝宗曰皇伯考,興獻帝曰皇考,而別立
    (廟於大內,興國太后曰聖母,武宗曰皇兄,則天下之為父子君臣者定。)
    (至於朝議之謬,有不足辯者,彼所執不過宋濮王議耳。)
武 宗:(臣按宋臣范純仁告英宗曰)陛下昨受仁宗詔,親許為仁宗子,至於封爵,悉用
    皇子故事,與入繼之主不同。
    (則宋臣之論,亦自有別。)
    (今皇上奉祖訓,入繼大統,果曾親承孝宗詔而為之乎?則皇上非為人後,而為
    (入繼之主明矣。)
    (然則考興獻帝,母興國太后,可以質鬼神俟百世者也。)
    (臣久欲上請,乃者復得見席書、方獻夫二臣之疏,以為皇上必為之惕然更改,
    (有無待於臣之言者。)
    (乃至今未奉宸斷,豈皇上偶未詳覽耶?抑二臣將上而中止耶?臣故不敢愛死,
    (再申其說,並錄二臣原疏以聞。)
    (世宗讀一句,點一回首,讀數句,把首連點數次,直至讀畢,方歎賞道)
世 宗:此疏關係甚大,天理綱常,要仗他維持了。
    (遂下廷臣集議。)
    (尚書汪俊,正承乏禮部,會集文武眾臣二百餘人,並排萼議,世宗不聽。)
    (給事中張翀等三十二人,御史鄭本公等三十一人,又復抗章力論,以為當從眾
    (議。)
    (世宗斥他朋言亂政,詔令奪俸。)
    (修撰唐臯,上言宜考所後以別正統,隆所生以備尊稱。)
    (後經內旨批駁,說他模稜兩可,亦奪俸半年。)
    (汪俊等見帝意難回,乃請於興獻帝后,各加皇字,以全徽稱。)
    (世宗尚未愜意,召桂萼、張璁,還京與議,並因席書督賑江淮,亦並召還。)
    (楊廷和見朝政日非,決意求去,世宗竟准他歸休。)
    (言官交章請留,俱不見答。)
    (嗣遇興國太后誕辰,敕命歸朝賀,宴賞有加。)
    (至慈壽太后千秋節,獨先期飭令免賀,修撰舒芬,疏諫奪俸,御史朱淛、馬明
    (衡、陳逅、季本,員外郎林惟聰等,先後奏請,皆遭譴責。)
    (原來興國太后入京時,慈壽太后,猶以藩妃禮相待,興國太后甚為失望。)
    (及世宗朝見,太后情亦冷淡,因此世宗母子,力遏眾議,必欲推重本生,把興
    (獻帝后的尊稱,駕出孝宗帝后的上面,才出胸中宿忿。)
    (補敘此段,可見世宗母子,全出私情。)
    (都御史吳廷舉,恐璁等入都,仍執前說,乃請飭諸生及耆德大臣並南京大臣,
    (各陳所見,以備採擇。)
    (璁、萼復依次上疏,申明統嗣不同的理由。)
    (璁且謂今議加稱,不在皇與不皇,實在考與不考,世宗很是嘉納。)
    (即召大學士蔣冕、毛紀、費宏等,諭加尊號,並議建室奉先殿側,祀興獻帝神
    (主。)
世 宗:(冕啟奏道)臣願陛下為堯舜,不願陛下為漢哀。
    (又是隔靴搔癢之談。)
世 宗:(世宗變色道)堯舜之道,孝悌而已,這兩語非先賢所常稱麼?
    (冕等無詞可答,只好唯唯而退。)
    (世宗遂敕諭禮部,追尊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上興國太后尊號為本生
    (聖母章聖皇太后。)
世 宗:(又謂)朕本生父母,已有尊稱,當就奉先殿側,別立一室,奉安皇考神主,聊
    盡孝思云云。
    (禮部尚書汪俊又上議道:
    (  皇上入奉大宗,不得祭小宗。)
    (為本生父立廟大內,從古所無。)
    (惟漢哀帝嘗為共王立廟京師,師丹以為不可。)
    (臣意請於安陸廟增飾,為獻皇帝百世不遷之廟,俟後襲封興王子孫,世世奉享
    (。)
    (陛下歲時遣官祭祀,亦足以伸至情矣。)
    (寧必建室為乎?乞即收回成命,勿越禮訓!)
    (世宗一概不納,只促令鳩工建室,限日告成,俊遂乞休,奉旨切責,准令免官
    (,遺缺命席書繼任。)
    (書未到京,由侍郎吳一鵬權署部事。)
    (既而一鵬受命,與中官賴義等,迎主安陸。)
    (一鵬上疏奏阻,並不見納,只好束裝就道,迎主入京。)
    (時已建室工竣,即就室安主,名為觀德殿。)
    (大學士蔣冕,以追尊建室,俱由世宗親自裁決,未經內閣審定,不由的憤憤道
    ()
世 宗:古人謂有官守,有言責,不得其職,便可去位?我備員內閣,不能匡救國事,溺
    職已甚,還要在此何用?
    (因連疏求罷。)
    (世宗以詹事石珤,素與廷和未協,擬引他入閣,贊成大禮,乃聽冕致仕,即命
    (珤為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預機務。)
    (珤入閣後,偏不肯專意阿容,一切政論,多從大體。)
    (適戶部侍郎胡瓚,上言大禮已定,席書督賑江淮,實關民命,不必征取來京。
    ()
    (珤亦以為言,並請停召璁、萼二人。)
    (世宗不得已准奏,飭璁、萼仍回原任。)
    (時璁、萼已奉召啟程,途中聞回任消息,意大沮喪,乃複合疏上呈,極論兩考
    (為非是。)
世 宗:(且云)本生二字,對所後而言,若非將二字除去,則雖稱皇考,仍與皇叔無異
    。禮官有意欺君,臣等願來京面質等語。
    (世宗得疏後,心又感動,復令二人入都。)
    (璁、萼遂兼程至京,既入都門,聞京官與他反對,勢甚洶洶,欲仿先朝馬順故
    (事,激烈對待。)
    (馬順事見三十五回。)
    (萼懼不敢出,璁避居數日,方才入朝。)
    (退朝後恐仇人狙擊,不敢走回原路,悄地裡溜出東華門,避入武定侯郭勛家。
    ()
    (勛為郭英五世孫。)
    (勛與璁晤談,意見頗合,允為內助。)
    (偏偏給事中張淛等,連章劾璁、萼及席書、方獻夫等,乞即正罪。)
    (有旨報聞。)
    (淛取群臣彈章,匯送刑部,令預擬璁等罪名。)
    (尚書趙鑒,私語淛道)
不由的:若得諭旨,便當撲殺若輩。
    (淛大喜而退,免不得與同僚談及。)
    (那知一傳十,十傳百,竟被深宮聞悉,切責淛、鑒,並擢璁、萼為翰林學士,
    (方獻夫為侍講學士。)
    (璁、萼與獻夫,恐眾怒難犯,奏請辭職,世宗不許。)
    (學士豐熙,修撰舒芬、楊慎、廷和子。)
    (張衍慶,編修王思等,均不願與璁、萼同列,各乞罷歸,有詔奪俸。)
    (給事中李學曾等,御史吉棠等,上疏申救,俱遭譴謫,甚至下獄。)
    (還有南京尚書楊旦、顏頤壽、沈冬魁、李克嗣、崔文奎,及侍郎陳鳳梧,都御
    (史鄒文盛、伍文盛等,復以為言,又被內旨斥責。)
    (員外薛惠,著《為人后解》,力駁璁、萼奏議,也被世宗察知,逮繫獄中。)
    (當下惱動了尚書喬宇,竟抗疏乞休,略言:「內降恩澤,先朝輒施諸佞倖小人
    (,士大夫一經參預,即為清議所不容。)
    (況且翰苑清華,學士名貴,乃令萼、璁等居此,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何人願
    (與同列?臣已老朽,自愧無能,願賜罷黜,得全骸骨」云云。)
    (世宗責他老悖,聽他歸田。)
    (於是萼、璁兩人,以臆說得售,益發興高采烈,條陳十三事,差不多有數千言
    (。)
    (小子述不勝述,但將十三條的大綱,列表如下)
    (一)三代以前,無立后禮。)
    (二)祖訓亦無立后明文。)
    (三)孔子射於矍圃,斥為人后者。)
    (四)武宗遺詔,不言繼嗣。)
    (五)禮無本生父母名稱。)
    (六)祖訓姪稱天子為伯叔父。)
    (七)漢宣帝、光武,俱為其父立皇考廟。)
    (八)朱熹嘗論定陶事為壞禮。)
    (九)古者遷國載主。)
    (十)祖訓皇后治內,外事無得干預。)
    (十一)皇上失行壽安皇太后三年喪。)
    (十二)新頒詔令,決宜重改。)
    (十三)台官連名上疏,勢有所迫,非出本心。)
    (這十三條綱目,奏將上去,世宗非常稱賞,立遣司禮監傳諭內閣,除去冊文中
    (本生字樣。)
    (大學士毛紀,力持不可。)
    (世宗御平台,召毛紀等面責道)
世 宗:此禮決當速改,爾輩無君,欲使朕亦無父麼?
    (毛紀等免冠趨退。)
    (世宗遂召百官至左順門,頒示手敕,更定章聖皇太后尊號,除去本生字樣,正
    (名聖母,限四日恭上冊寶。)
    (百官不服,會同九卿詹事翰林給事六部大理行人諸司,上章力爭。)
    (疏凡十三上,俱留中不報。)
    (尚書金獻民、少卿徐文華倡言道)
文 華:諸疏留中,必改稱孝宗為皇伯考了,此事不可不爭。
世 宗:(吏部右侍郎何孟春道)憲宗朝,議慈懿太后徽號,及合葬典禮,虧得先臣伏闕
    力爭,才得邀准,今日又遇此舉了。
    (回應三十九回。)
世 宗:(楊慎道)國家養士百餘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言之太過。)
世 宗:(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淛亦齊聲道)萬世瞻仰,在此一舉,今日如不願力爭,
    應共擊勿貸。
    (當下大集群僚,共得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二人,給事二十人,御史三十人
    (,諸司郎官及吏部十二人,戶部三十六人,禮部十二人,兵部二十人,刑部二
    (十七人,工部十五人,大理寺屬十二人,都跪伏左順門,大呼高皇帝孝宗皇帝
    (不置。)
    (世宗居文華殿,聞聲才悉,即遣司禮監諭令退去,群臣跪伏如故。)
世 宗:(尚書金獻民道)宰輔尤宜力爭,如何不至?
    (即遣禮部侍郎朱希周,傳報內閣。)
    (大學士毛紀、石珤,亦赴左順門跪伏。)
    (自辰至午,屢由中官諭退,終不肯去。)
    (世宗大怒,命錦衣衛收系首事,得豐熙、張翀、餘翱、餘寬、黃待顯、陶滋、
    (相世芳、毋德純八人,一律下獄。)
    (楊慎、王元正乃撼門大哭,一時群臣齊號,聲震闕廷。)
    (幾同病狂。)
    (世宗愈怒,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命盡錄諸臣姓名,拘住馬理等一百三十四人
    (。)
    (惟大學士毛紀、石珤,尚書金獻民,侍郎何孟春等,勒令退歸待罪。)
    (越數日,謫戍首事八人,四品以上奪俸,五品以下予杖,編修王相等十六人,
    (因杖受傷,先後畢命。)
    (死得不值。)
    (大學士毛紀,請宥伏闕諸臣罪,被世宗痛責一番,說他要結朋奸,背君報私,
    (紀遂致仕而去。)
    (世宗遂更定大禮,稱孝宗為皇伯考,昭聖皇太后為皇伯母,獻皇帝為皇考,章
    (聖皇太后為聖母。)
    (嗣是修獻皇帝實錄,立獻皇帝廟於京師,號為世廟,並命席書至京,編成《大
    (禮集議》,頒示中外。)
    (到了嘉靖五年,章聖皇太后謁見太廟及世廟,大學士費宏、石珤,力諫不從,
    (費宏入閣後,未嘗出言規諫。)
    (至是才聞力諫,想是飯碗已滿了。)
    (反被璁、萼等暗中進讒,害得他不能不去。)
    (自是輔臣喪氣,引為大戒,終世宗朝,內閣大臣,大半委蛇朝右,無復強諫了
    (。)
    (明朝氣運,亦將衰亡了。)
    (再越二年,即嘉靖七年。)
    (《大禮集議》成,由世宗親制序文,改名為《明倫大典》,刊布天下,且追論
    (前議禮諸臣罪狀,明降敕文道:
    (  大學士楊廷和,謬主濮議,尚書毛澄,不能執經據禮,蔣冕、毛紀,轉相
    (附和,喬宇為六卿之首,乃與九卿等官,交章妄執,汪俊繼為禮部,仍從邪議
    (,吏部郎中夏良勝,脅持庶官,何孟春以侍郎掌吏部,煽惑朝臣,伏闕喧呼,
    (朕不為已甚,姑從輕處。)
    (楊廷和為罪之魁,以定策國老自居,門生天子視朕,法當戮市,特寬宥削籍為
    (民。)
    (毛澄病故,追奪前官。)
    (蔣冕、毛紀、喬宇、汪俊,俱已致仕,各奪職閒住。)
    (何孟春情犯特重,夏良勝釀禍獨深,俱發原籍為民。)
    (其餘南京翰林科道部屬大小臣衙門各官,附名入奏,或被人代署,而己不與聞
    (者,俱從寬不究。)
    (其先已正法典,或編戍為民者不問。)
    (爾禮部揭示承天門下,俾在外者咸自警省。)
    (議罪以後,應即議功。)
    (以張璁為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桂萼為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兩人私自稱慶,喜出望外,且不必說。)
    (惟當變禮築廟的時候,田州指揮岑猛作亂,免不得勞動王師,出定亂事。)
    (田州為廣西土司,諸族聚處,岑氏最大,自稱為漢岑彭後裔。)
    (明初,元安撫總管岑伯顏以田州歸附,太祖嘉他效順,特設田州府,令伯顏知
    (府事。)
    (四傳至猛,與思恩知府岑濬構釁。)
    (濬亦猛族,互爭雄長。)
    (濬攻陷田州,猛遁走得免。)
    (都御史總督廣西軍務潘蕃,發兵誅濬,把思恩、田州兩府,統改設流官,降猛
    (千戶,東徙福建。)
    (正德初年,猛賂劉瑾,得復為田州府同知,兼領府事,招撫遺眾,覬復祖職。
    ()
    (嗣從征江西流賊,所至侵掠,惟以流賊得平,敘功行賞,進授指揮同知。)
    (猛尚未滿意,遂懷怨望。)
    (先是猛嘗納賄有司,自督府以下,俱為延譽。)
    (至受職指揮,未得復還原官,他想從前賄賂,多系虛擲,不如仗著兵力,獨霸
    (一方,免得趨奉官府,耗費金銀。)
    (自是督府使至,驕倨相待,使人索賄,分毫不與,甚且侵奪鄰境,屢為邊患。
    ()
    (巡撫都御史盛應期,奏猛逆狀。)
    (請兵討猛,尚未得報。)
    (應期以他事去官,都御史姚鏌繼任,甫至廣西,即再疏請剿。)
    (得旨允准,乃檄都指揮沈希儀、張經、李璋、張佑、程鑒等,率兵八萬,分五
    (道進兵。)
    (別令參議胡堯元為監軍,總督軍務。)
    (猛聞大軍入境,情殊惶急,不敢交戰,竟出奔歸順州。)
    (歸順州知州岑璋,系猛婦翁,猛不喜璋女,與璋有嫌,想是同姓為婚之故。)
    (至此急不暇擇,乃率眾往投。)
    (姚鏌聞猛奔歸順,懸賞通緝,又恐璋為猛婦翁,不免助猛,因召沈希儀問計。
    ()
文 華:(希儀道)猛與璋雖系翁婿,情不相洽,末將自有計除猛,約過數旬,必可報命
    。
    (胸有成竹,不待多言。)
    (姚鏌甚喜,即令他自去妥辦。)
    (希儀至營,與千戶趙臣商議。)
    (臣與璋本來熟識,聞希儀言,願往說璋,令誘猛自效。)
    (希儀即遣赴歸順,兩下相見,寒暄甫畢,璋即設宴款臣,臣佯為不悅。)
    (璋再三詰問,臣終不言。)
    (璋心益疑,挽臣入內,長跪問故。)
    (臣潸然泣下,這副急淚,從何處得來?璋亦流淚道)
世 宗:要死就死,何妨實告。
    (中計了。)
世 宗:(臣又囁嚅道)我為故人情誼,所以迂道至此,但今日若實告足下,足下得生,
    我反死了。
文 華:(璋大驚道)君果救我,我決不令君獨死。
    (言畢,指天為誓。)
文 華:(臣乃語璋道)鄰境鎮安,非與君為世仇麼?今督府懸賞緝猛,聞猛匿君處,特
    令我往檄鎮安,出兵襲君。我不言,君死;我一出口,君必為自免計,我死。奈
    何奈何?
頓 首:(璋頓首謝道)請君放心。猛娶吾女,視同仇讎,我正欲殺他,恐他兵眾,所以
    遲遲。若得天兵相助,即日可誅猛了。猛子邦彥,現守隘口,我先遣千人為內應
    ,君可馳報大營,發兵往攻,內外夾擊,邦彥授首,殺猛自容易呢。
    (臣大喜而返,報知希儀,即夕往攻邦彥。)
    (果然內應外合,把邦彥的頭顱,唾手取來。)
    (猛聞邦彥被殺,驚惶的了不得。)
    (璋反好言勸慰,處猛別館,日沒供張,環侍美女,令他解悶圖歡。)
    (猛憂喜交集,日與美女為樂,比故婦何如?問及大兵,詭稱已退。)
    (至胡堯元等到了歸順,檄索猛首,樟乃持檄示猛道)
文 華:天兵已到,我不能庇護,請自為計。
文 華:(一面遞與鴆酒,猛接酒大罵道)墮你狡計,還有何說?
    (遂將鴆酒一口飲下,霎時毒發,七竅流血而死。)
    (璋斬下猛首,並解猛佩印,遣使馳報軍前,諸將乃奏凱班師。)
    (猛有三子,邦彥敗死,邦佐、邦相出亡,所有猛黨陸綬、馮爵等俱被擒,惟盧
    (蘇、王受遁去。)
    (隔了一年,盧蘇、王受,又糾眾為亂,陷入田州城,正是:
    (  芟夷未盡枝猶在,烽燧才消亂又生。)
    (畢竟亂事能否再平,且至下回續表。)
    (大禮議起,諸臣意氣用事,以致世宗忿激,稱宗築廟,世宗固不為無失,而群
    (臣跪伏喧呼,撼門慟哭,亦非善諫之道。)
    (事君數,斯辱矣,豈學古入官之士,尚未聞聖訓耶?楊慎謂仗節死義,張翀謂
    (萬世瞻仰,幾若興邦定國,全賴此諫,試問於伏闕紛爭之後,有何裨益?即令
    (世宗果聽其言,亦未必果能興邦、果能定國也。)
    (明代士大夫,積習相沿,幾成錮疾,卒之廷議愈滋,君心愈愎,有相與淪胥而
    (已。)
    (田州一役,小丑跳樑,剿平固易。)
    (惟岑猛之被賺於婦翁,與世宗之被惑於本生父母,兩兩相對,適成巧偶,是亦
    (文中之映合成趣者也。)
    (故善屬文者,無興味索然之筆。)
    (第五十八回 胡世寧創議棄邊陲 邵元節祈嗣邀殊寵)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