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 至 第一六〇

151**時間: 地點:
不 禁:(卻說蔡確想就一法,便笑語王珪道)公恐司馬光入用,究為何意?
大 家:(珪答道)司馬光來京,必將參劾我輩,恐相位且不保了。
    (無非為此,確是鄙夫。)
大 家:(確便道)主上久欲收復靈武,公能任責,相位便能終保,尚憚一司馬光麼?
    (為個人計,勞師費財,蔡確實是可殺。)
    (珪乃轉懮為喜,一再稱謝,乃薦俞充知慶州,使上平西夏策。)
    (神宗果然專心戎事,不暇召光,乃用馮京為樞密使,薛向、孫固、呂公著為樞
    (密副使。)
    (詔民畜馬,擬從事西征。)
    (向初贊成畜馬議,旋恐民情不便,致有悔言。)
    (御史舒亶,遂劾他反覆無常,失大臣體,竟斥知潁州。)
    (馮京亦因此求去,有詔允准,即命孫固知樞密院事,呂公著、韓縝同知院事。
    ()
    (嗣復接俞充奏牘,略言)
不 禁:夏將李清,本屬秦人,曾勸夏主秉常,以河西地來歸。秉常母梁氏得悉,幽秉常
    ,殺李清,我朝應興師問罪,不可再延,這乃千載一時的機會呢。
    (神宗覽奏大喜,即命熙河經制李憲等,準備伐夏,並召亶延副總管種諤入問。
    ()
    (諤本是個言不顧行的人物。)
    (既至闕下,便大聲道)
神 宗:夏國無人,秉常小丑,由臣等持臂前來便了。
    (看時容易做時難。)
    (神宗乃決計西征,召集輔臣,會議出師。)
神 宗:(孫固入諫道)發兵容易,收兵很難,還乞陛下三思後行!
神 宗:夏有釁不取,將為遼人所據,此機斷不可失。
不 禁:(固答道)必欲用兵,應聲罪致討,幸得勝夏,亦當分裂夏地,令他酋長自守。
神 宗:(神宗笑道)這乃漢酈生的迂論,卿奈何亦作此言?
不 禁:(固復道)陛下以臣為迂,臣恐尚未必制勝,試問今日出兵,何人可做統帥?
神 宗:朕已托付李憲了。
不 禁:(固奮然道)伐夏大事,乃使奄人為帥,將士果肯聽命麼?
    (此言最是。)
    (神宗面有慍色。)
    (固知不便再諫,隨即趨退。)
    (既而由王珪、蔡確等,議定五路出師,固復約呂公著入諫。)
神 宗:(固先啟奏道)今議五路進兵,乃無大帥統率,就使成功,必致兵亂。
神 宗:內外無統帥材,只好罷休。
不 禁:(呂公著即進諫道)既無統帥,不若罷兵。
神 宗:(固又接口道)公著言甚是。請陛下俯納!
神 宗:(神宗沉著臉道)朕意已決,卿等不必多言。
    (孫固、呂公著復撞了一鼻子灰,相偕出朝。)
    (神宗遂命李憲出熙河,種諤出鄜延,高遵裕出環慶,劉昌祚出涇原,王中正出
    (河東,分道並進。)
    (又詔吐蕃首領董氈集兵會征,於是鼙鼓喧天,牙旗蔽日,又鬧出一場大戰爭來
    (。)
    (何苦乃爾?)
    (李憲統領熙秦七軍,及董氈兵三萬,突入夏境,破西市新城,襲據女遮谷,收
    (復古蘭州,居然築城開幕,設置帥府。)
    (種諤也攻克米脂城,高遵裕奪還清遠軍,王中正率河東兵入宥州,劉昌祚進次
    (磨■隘,遇夏眾扼險拒守,他卻憑著一股銳氣,橫衝過去,夏軍紛紛敗走,遁
    (還靈州。)
    (五路捷報,陸續入都,神宗很是喜慰,即詔令李憲統率五路,直搗夏都。)
    (哪知詔書才下,敗耗旋聞,各路將士,不是溺死,就是凍死、餓死;剩了若干
    (將死未死的疲卒,幸全生命,狼狽逃歸。)
    (一場空歡喜。)
    (原來夏人聞宋師大舉,未免驚惶,當由秉常母梁氏召集諸將,共議防禦方法。
    ()
    (年少氣盛的將士,無不主戰。)
將 士:(一老將獨獻策道)宋師遠來,利在速戰。我軍不必拒敵,但教堅壁清野,誘他
    深入,一面在靈夏聚集勁兵,以逸待勞,再遣輕騎抄襲敵後,斷他餉運,他已不
    戰自困,恐退兵都來不及哩。
    (勿謂夏無人。)
    (梁氏大喜,依計而行。)
    (因此宋軍五路並進,夏兵未與酣鬥,盡管退走。)
    (及劉昌祚既薄靈州,乘勝猛攻,城幾垂克,偏高遵裕忌他成功,飛使禁止。)
    (昌祚舊屬遵裕部轄,不敢違命,只好按甲以待。)
    (等到遵裕到來,城中守備已固,圍攻至十有八日,尚不能下。)
    (夏人且潛至靈州南面,決黃河七級渠,灌入宋營,宋軍不意水至,溺斃多人;
    (並因時值隆冬,就是鳧水逃生,也是拖泥帶水,寒冷不堪,可憐又死了若干名
    (。)
    (當下遵裕、昌祚兩軍,喪亡大半,陸續溃歸。)
    (在途又被夏人追殺一陣,十成中剩得兩三成,得還原汛。)
    (兩路敗退。)
    (那時種諤從米脂進發,破石堡城,直指夏州,駐軍索家坪,忽聞後面輜重,被
    (夏人截住,兵士頓嘩噪起來。)
    (大校劉歸仁,竟先溃遁,餘軍隨走。)
    (適大雪漫天,兵不得食,沿途倒斃,不可勝計。)
    (出兵時共九萬三千,還軍時只剩三萬人。)
    (一路未敗即退。)
    (王中正自宥州行至奈王井,糧食亦盡,六萬人餓死二萬,亦奔還慶州。)
    (一路亦未敗而退。)
    (獨李憲領兵東上,立營天都山下,焚去西夏的南牟內殿,並毀館庫,夏將仁多
    (唆丁,一作新都喇卜丹。)
    (率眾來援,由憲驅軍夜襲,殺敗夏兵,擒住百人,進次葫蘆河;聞各路兵已經
    (退歸,不敢再進,當即班師。)
    (還是知機。)
    (先是五路大兵,共約至靈州會齊,各路共至靈州境內,惟李憲不至。)
    (軍報迭達京師,神宗始歎息道)
神 宗:孫固前曾諫朕,朕以為迂談,今已追悔無及了。
    (誰叫你黷武用兵?乃按罪論罰,貶高遵裕為郢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種諤、王中正、劉昌祚並降官階,惟不及李憲。)
神 宗:(孫固又入奏道)兵法後期者斬,況各路皆至靈州,憲獨不至,這豈尚可赦罪麼
    ?
    (神宗以憲有開蘭會功。)
    (即古蘭州,唐名會州。)
    (不忍加罪,但詰他何故擅還?憲復稱)
將 士:饋餉不繼,只好退歸,且整備兵食,再圖大舉。
    (神宗又為憲所惑,竟授憲涇原經略安撫制置使,兼知蘭州,李浩為副。)
    (方悔不用孫固言,誰知又復入迷。)
    (呂公著再上書諫阻,仍不見從。)
    (公著引疾求去,遂出知定州。)
    (時官制已一律訂定,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僕射,參知政事,為門下中
    (書侍郎尚書左右丞。)
    (即命王珪為尚書左僕射,蔡確為尚書右僕射,章惇為門下侍郎,張璪為中書侍
    (郎,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一王安禮獨如宋皇何?)
    (神宗有志開邊,屢不見效,帝悶悶不樂。)
    (平時召見輔臣,有人才寥落等語。)
神 宗:(蒲宗孟出班奏道)人才半為司馬光邪說所壞。
    (神宗瞪目注視,半晌方道)
神 宗:蒲宗孟乃不取司馬光麼?從前朕令光入樞密院,光一再固辭,自朕即位以來,獨
    見此一人,他人雖令去位,亦未肯即行呢。
    (借神宗口中,補敘前事,且以神宗之迷,見賢而不能舉,何以為君?何以為國
    (?宗孟聞言,不禁面頰發赤,俯首歸班。)
神 宗:(神宗又問輔臣道)李憲請再舉伐夏,究靠得住否?
將 士:(王珪對道)向患軍用不足,所以中阻,今議出鈔五百萬緡,當必足用,不致再
    有前患了。
神 宗:(王安禮接入道)鈔不可啖,必轉易為錢,錢又必易為芻粟,輾轉需時,哪能指
    日成事?
神 宗:李憲奏稱有備,渠一宦官,猶知豫備不虞,卿等乃獨無意麼?朕聞唐平淮蔡,唯
    裴度謀議,與憲宗同,今乃不出自公卿,反出自奄寺,朕卻很覺可恥哩。
將 士:(安禮道)唐討淮西三州,相有裴度,將有李光顏、李愬,尚窮竭兵力,歷年後
    定。今西夏勢強,非淮蔡比,憲及諸將,才度又不及二李,臣恐未能副聖志呢。
    (明白瞭解,尚無以喚醒主迷,奈何?神宗不答,隨即退朝。)
    
    
152**時間: 地點:
    (未幾,得種諤奏議,乃是用知延州沈括言,擬盡城橫山,俯瞰平夏,取建瓴而
    (下的形勢,且主張從銀州進兵。)
    (神宗覽奏後,即命給事中徐禧,及內侍李舜舉,往鄜延會議。)
神 宗:(王安禮又入諫道)徐禧志大才疏,恐誤國事,請陛下另簡妥員!
    (神宗不從。)
神 宗:(李舜舉卻往見王珪道)古稱四郊多壘,乃卿大夫之辱,今相公當國,舉邊事屬
    諸二內臣,內臣止供禁廷灑掃,難道可出任將帥麼?
    (不以人廢言。)
    (珪也自覺抱愧,沒奈何隨口敷衍,說了「借重」二字。)
    (舜舉遂與徐禧偕行,既至鄜延,見了種諤。)
    (諤擬城橫山,禧獨擬城永樂,兩人爭議不決。)
    (當將兩議上達都中,神宗獨從禧議,竟令禧帶領諸將,往城永樂,命沈括為援
    (應。)
    (陝西轉運判官司餉運,凡十四日竣工,賜名銀川寨,留鄜延副總管曲珍居守,
    (禧與括等俱退還米脂。)
    (這銀川寨距故銀州二十五里,地當銀州要衝,為夏人必爭地。)
    (從前種諤反對禧議,正恐夏人力爭,未易保守。)
    (果然不出十日,即有鐵騎數千,前來攻城,曲珍忙報知徐禧。)
    (禧遂與李舜舉、李稷等,統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
    (禧等至銀川寨,夏人亦傾國前來,差不多與蜂蟻相似。)
將 士:(大將高永能獻策道)虜來甚眾,請乘他未陣,即行掩擊,或可取勝。
神 宗:(徐禧怒叱道)你曉得甚麼,王師不鼓不成列!
    (竟欲效宋襄公耶?言已,拔刀出鞘,麾兵出戰。)
神 宗:(夏人耀武揚威,進薄城下,曲珍距河列陣,見軍士皆有懼色,便語禧道)珍見
    眾心已搖,不應與戰,戰必致敗,不如收兵入城,徐圖良策。
將 士:(禧笑道)君為大將,奈何遇敵先退呢?
    (乃以七萬人列陣城下。)
將 士:(夏人縱鐵騎渡河,曲珍又急白禧道)來的是鐵鷂子軍,不易輕敵,須乘他半濟
    ,襲擊過去,殺他一個下馬威。若渡河得地,東衝西突,乃是無人敢當呢。
神 宗:(禧又大言道)王師堂堂正正,用不著甚麼詭計。
    (迂腐之論。)
神 宗:(曲珍退回本陣,忍不住長歎道)我軍無死所了!
    (說著,夏兵前隊,已渡河東來。)
    (曲珍忙率兵攔阻,已有些招架不住。)
    (及鐵騎盡行過河,縱橫馳驟,如入無人之境,曲珍部下,先已膽寒,還有何心
    (戀戰,頓時紛紛退還,自蹂後陣。)
    (徐禧至此,亦手忙腳亂,急切顧不及王師,拍轉馬頭,飛跑回城。)
    (何如何如?李舜舉、李稷等也是沒法,相率奔回,軍士大溃。)
    (曲珍亟收集餘眾,逃入城中,夏人盡力圍城,環繞數匝,且據住水寨,斷絕城
    (內的汲道。)
    (徐禧束手無策,只仗曲珍部卒,晝夜血戰,勉強守住。)
    (怎奈城中無水可汲,四處掘井,俱不及泉,兵士多半渴死,危急萬分。)
    (有溺死鬼,有凍死餓死鬼,不意還有渴死鬼。)
    (沈括與李憲援兵,又都被夏人遮斷。)
    (種諤且怨禧異議,不發救兵,可憐銀川寨內的將士,幾不異甕中鱉,釜中魚。
    ()
    (會夜半大雨,夏人環城急攻,守兵不及抵禦,竟被陷入。)
    (徐禧、李舜舉、李稷、高永能等,俱死亂軍中。)
    (惟珍棄甲裸跣,幸得走免。)
    (將校死數百人,士卒役夫,喪亡至二十餘萬。)
    (夏人追至米脂,沈括忙闔門固守,總算未曾失陷。)
    (由夏人攻撲數次,隨即退去。)
    (總計自熙寧以來,用兵西陲,已是數次,所得只葭蘆、吳堡、義合、米脂、浮
    (圖、塞門六城,兵士已傷亡無數。)
    (錢谷銀絹,尤不勝計。)
    (永樂一役,損失更多。)
    (神宗接得敗報,也不禁痛悼,甚至不食,追贈徐禧等官,禧死有餘辜,豈宜追
    (贈?貶沈括為均州團練副使,安置隨州,降曲珍為皇城使。)
    (咎不在沈括、曲珍,所罰亦誤。)
    (自是無意西征,每臨朝歎息道)
神 宗:王安禮嘗勸朕勿用兵,呂公著亦屢陳邊民困苦,都是朕誤信邊臣,害到這般。
    (事過乃悔,事後又忘,都由利令智昏所致。)
    (既而夏人又入寇蘭州,奪據兩關門,副使李浩,除困守外無他計。)
    (虧得鈐轄王文鬱,夜率死士七百餘人,縋城潛下,各持短刀搠入夏營。)
    (夏人猝不及防,竟被衝破,嚇得東逃西躲,鼠竄而去。)
    
    
153**時間: 地點:
    (當時比文鬱為唐尉遲敬德,經廷議優敘,擢知州事。)
    (夏人又轉寇各路,均遭擊退,兵力亦敝,乃由西南都統昂星嵬名濟,一譯作茂
    (錫克額不齊。)
    (移書涇原總管劉昌祚,略云:
    (  中國者禮樂之所存,恩信之所出,動止猷為,必適於正。)
    (若乃聽誣受閒,肆詐窮兵,侵人之土疆,殘人之黎庶,是亦乖中國之體,為外
    (邦之羞。)
    (昨日朝廷暴興甲兵,大窮侵討,蓋天子與邊臣之議,為夏國方守先誓,宜出不
    (虞,五路進兵,一舉可定,故去年有靈州之役,今秋有永樂之戰。)
    (然較其勝負,與前日之議為何如哉?落得嘲笑。)
    (朝廷於夏國,非不經營之,五路進討之策,諸邊肆擾之謀,皆嘗用之矣;知僥
    (倖之無成,故終於樂天事小之道。)
    (況夏國提封萬里,帶甲數十萬,南有于闐,作我歡鄰,北有大燕,為我強援,
    (若乘間伺便,角力競鬥,雖十年豈得休哉?即念天民無辜,受此塗炭之苦,國
    (主自見伐之後,夙夜思念,以為自祖宗以來,事中國之禮,無或虧怠,而邊吏
    (幸功,上聰致惑,祖宗之盟既阻,君臣之分不交,存亡之機,發不旋踵,朝廷
    (當不恤哉?至於魯國之懮,不在顓臾,隋室之變,生於楊感,此皆明公得於胸
    (中,不待言而後喻。)
    (何不進讜言,闢邪議,使朝廷與夏國歡好如初,生民重見太平!豈獨夏國之幸
    (,乃天下之幸也。)
    (書中雖未免自誇,然詰問宋廷頗中要窾,故特錄之。)
    (昌祚得書上聞,神宗亦無可駁斥,即令昌祚答使通誠。)
    (夏乃復遣使上表,有「乞還侵地,仍效忠勤」等語,乃特賜詔命云)
    (頃以權強敢行廢辱,朕用震驚,令邊臣往問,匿而不報。)
    (只好推到幽主上去。)
    (王師徂征,蓋討有罪,今遣使造庭,辭禮恭順,仍聞國政悉復故常,益用嘉納
    (。)
    (實是所答非所請。)
    (已戒邊吏毋輒出兵,爾亦慎守先盟,毋再渝約!)
    (夏使得詔自去。)
    (再命陝西、河東經略司,所有新復城寨,邏卒毋出二三里外。)
    (歲賜夏幣,悉如前額。)
    (已而夏主復上書乞還侵疆,神宗不許,於是夏人仍有貳心。)
    (中丞劉摯,劾奏李憲貪功生事,遺禍至今,不可不懲,乃貶憲為熙河安撫經略
    (都總管。)
    (越年為元豐七年,夏人又大舉入寇,號稱八十萬,圍攻蘭州。)
    (雲梯革洞,百道並進,閱十晝夜,城守如故,敵糧盡引還。)
    (這一次總算由李憲先事預防,守備甚嚴,所以不至陷落。)
    (一長必鋒。)
    (及夏人再寇延州德順軍,定西城,並熙河諸寨,均不得逞。)
    
    
154**時間: 地點:
    (未幾又圍定州城,為熙河將秦貴擊退。)
    (夏人方卷甲斂師,稍稍歇手了。)
    (神宗罷免蒲宗孟,用王安禮為尚書左丞,李清臣為尚書右丞,調呂公著知揚州
    (。)
    (且因司馬光上《資治通鑑》,授資政殿學士,這《資治通鑑》一書,上起周威
    (烈王二十三年,下終五代,年經國緯,備列事目,又參考群書,評列異同,合
    (三百五十四卷,歷十九年乃成。)
神 宗:(神宗降詔獎諭道)前代未聞有此書,得卿辛苦輯成,比荀悅漢紀好得多了。
    (荀悅漢季潁陰人,曾刪定漢書,作帝紀二十篇,所以神宗引擬司馬光。)
    (小子也有詩詠道:
    (  不經鑒古不知今,作史原垂世主箴。)
    (十九年來成巨帙,愛君畢竟具深忱。)
    
    
155**時間: 地點:
    (轉眼間已是元豐八年,神宗有疾,竟要從此告終了。)
    (看官少待,試看下回接敘。)
    
    (夏無可伐之釁,乃以司馬光之將召,啟蔡確西討之謀,俞充為蔡確腹心,上書
    (一請,出師五道,孫固、呂公著等力諫不從,且任一刑餘腐豎,付之重權,就
    (令得勝,尚足為中國羞。)
    (況伊古以來,斷未有奄人統軍,而可以成功者。)
    (多魚漏師,豎刁為祟,相州溃敗,朝恩監軍,神宗寧獨未聞耶?靈州一敗,李
    (憲尚不聞加罰,且復令經略涇原,再圖大舉,一之為甚,乃至於再。)
    (不待沈括、徐禧之生議,而已知其必敗矣。)
    (要之兵不可不備,獨不可常用。)
    (富鄭公當熙寧初年,奉召入對,已請二十年口不言兵,老成人固有先見之明,
    (惜乎神宗之不悟也。)
    
    (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
    
    
156**時間: 地點:
    (卻說元豐八年正月,神宗不豫,命輔臣代禱景靈宮。)
    (及群臣分禱天地宗廟社稷,均不見效,反且加劇,輔臣等入宮問疾,就請立皇
    (太子,並皇太后權同聽政。)
    (神宗已無力答言,只略略點首罷了。)
    (查神宗本有十四子,長名佾,次名僅,三名俊,四名伸,五名僴,六名傭,七
    (名價,八名倜,九名佖,十名偉,十一名佶,十二名俁,十三名似,十四名偲
    (。)
    (佾、僅、俊、伸、僴、價、倜、偉均早亡,要算第六子傭,挨次居長,神宗已
    (封他為延安郡王,但年齡尚止十歲。)
    (當擬立皇太子時,職方員外郎邢恕,想立異邀功,竟往謁蔡確道)
太 子:國有長君,乃社稷幸福,公何不從岐、嘉二王中,擇立一人?既可安國,復可保
    家,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太 子:(蔡確躊躇半晌,方道)君言亦是,但不知太后意見如何?
邢 恕:岐、嘉二王,皆太后所出,母子恩情,當必逾常,公還有什麼疑慮?
    (一廂情願。)
邢 恕:(確喜道)且與高氏商量,免生枝節。
邢 恕:恕先去密議,包管成功。
    (言畢辭出,遂往見太后姪兒高公繪兄弟。)
    (公繪迎入,恕寒暄數語,即與附耳密談。)
    (公繪搖首不答,恕復道)
太 后:延安幼衝,何若岐、嘉?況岐、嘉本皆稱賢王呢。
邢 恕:(公繪道)這是斷不便行,君難道欲貽禍我家麼?
    (恕碰了一個釘子,未免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看官道岐、嘉二王是何人?便是神宗胞弟昌王顥及樂安郡王頵。)
    (顥徙封岐王,頵進封嘉王,兩王因神宗寢疾,嘗入問起居,高太后恰也防著,
    (命他不必屢入,並陰敕中人梁惟簡妻,預制一十歲兒可穿的黃袍,密教他懷藏
    (進呈。)
    (偏邢恕心尚未死,再與蔡確密謀,擬約王珪入問帝疾,暗使知開封府蔡京,外
    (伏劍士,脅迫王珪,倘珪持異議,即將珪梟首,哪知珪命不該絕,未待蔡確與
    (約,先已入宮定議,冊立延安郡王。)
    (確遲了一步,計不得行。)
    (滿腹奸刁,至此也輸人一籌。)
    (三月朔日,延安郡王傭,立為太子,賜名煦,皇太后高氏權同處分軍國重事。
    ()
    (越五日,神宗駕崩,年三十有八。)
    (總計神宗在位,改元二次,共十八年。)
    (太子煦即皇帝位,尊皇太后高氏為太皇太后,皇后向氏為皇太后,帝生母德妃
    (朱氏為皇太妃,是為哲宗皇帝。)
    (追尊先帝廟號曰神宗,葬永裕陵。)
    (晉封叔顥為揚王,頵為荊王,弟佶為遂寧郡王,佖為太寧郡王,俁為咸寧郡王
    (,似為普寧郡王,尚書左僕射王珪為岐國公,潞國公文彥博為司徒,王安石為
    (司空,餘官一律加秩,賜致仕各官服帶銀帛有差。)
    (太皇太后首先傳旨,遣散修京城役夫,止造軍器,及禁庭工技,戒中外無苛斂
    (,寬民間保甲馬,人民歡悅。)
    (王珪等並未預聞,及中旨傳出,方得聞知。)
    (一經出手,便見高後賢明。)
    (過了數日,復下詔道:
    (  先皇帝臨御十有八年,建立政事以澤天下,而有司奉行失當,幾於煩擾,
    (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實惠,其申諭中外恊心奉令,以稱先帝惠愛元元之意!
    ()
    (這詔一下,都中卿大夫,已知太皇太后的命意,是欲改煩為簡,易苛從寬了。
    ()
    (蔡確恐朝政一新,自己或致失位,遂因上朝議政時,面奏太皇太后,請復高遵
    (裕官。)
    (看官道遵裕是何人?乃是太皇太后的從父。)
    (蔡確此奏,明明是借此求媚,固寵希榮的意思。)
    (真會獻諛。)
太皇太:(太皇太后偏淒然道)靈武一役,先皇帝中夜得報,環榻周行,徹旦不能寐,自
    是驚悸,馴至大故。追原禍始,實自遵裕一人。先帝骨肉未寒,我豈敢專徇私恩
    ,不顧公議麼?
    (理正詞嚴。)
    (確惶悚而退。)
    (太皇太后又詔罷京城邏卒,及免行錢,廢濬河司,蠲免逋賦,驛召司馬光、呂
    (公著入朝。)
    (光居洛十五年,田夫野老,無不尊敬,俱稱為司馬相公;就是婦人女子,亦群
    (仰大名。)
    (神宗升遐,光欲入臨,因自避猜嫌,不敢逕行。)
    (適程顥在洛,勸光入京,光乃啟程東進,將近都門,衛士見光到來,均額手相
    (慶道)
神 宗:司馬相公來了!司馬相公來了!
    (兩語重疊,益饒意味。)
神 宗:(沿途人民,亦遮道聚觀,各朗聲道)司馬相公,請留相天子,活我百姓,勿遽
    歸洛。
    (光見他一唱百和,反覺疑懼起來,竟從間道歸去。)
    (太皇太后聞他入都,正要詢問政要,偏待久不至,乃遣內侍梁惟簡馳問。)
    (光請大開言路,詔榜朝堂。)
    (至惟簡復命,蔡確等已探悉光言,先創六議入奏,大旨是)
大 旨:陰有所懷,犯非其分,或扇搖重機,或迎合舊令,上則僥倖希進,下則眩惑流俗
    ,有一相犯,立罰無赦。
    (太皇太后見了此議,又遣使示光。)
太皇太:(光憤然道)這是拒諫,並非求諫;人臣只好不言,一經啟口,便犯此六語了。
    (乃具論以聞。)
    (太皇太后即改詔頒行,言路才得漸開。)
    (嗣召光知陳州,並起程顥為宗正寺丞。)
    (顥正擬就道,偏偏二豎纏身,竟爾去世。)
    (顥與弟頤受學周門,以道自樂,見二十四回。)
    (平時有涵養功,不動聲色。)
    (既卒,士大夫無論識否,莫不銜哀。)
    (文彥博採取眾論,題顥墓曰「明道先生」。)
    (惟光受命赴陳州,道經闕下,正值王珪病死,輔臣等依次遞升,適空一缺。)
    (太皇太后即留光輔政,命為門下侍郎。)
    (蔡確等只恐光革除新法,又揭出三年無改的大義,傳佈都中。)
太皇太:(光獨指駁道)先帝所行的法度,如果合宜,雖百世亦應遵守,若為王安石、呂
    惠卿所創,害國病民,須當亟改,似救焚拯溺一般。況太皇太后以母改子,並不
    是以子改父哩。
    (與強詞奪理者不同。)
    (眾議自是少息。)
    (太皇太后又召呂公著為侍讀,公著自揚州進京,擢授尚書左丞。)
    (京東轉運使吳居厚,前繼鮮於侁後任,大興鹽鐵,苛斂橫征,至是被言官交劾
    (,謫置黃州,仍用鮮於侁為轉運使。)
司馬光:(司馬光語同列道)子駿甚賢,不應復使居外,但朝廷欲救京東困弊,非得子駿
    不可。他實是個一路福星呢。當今人才甚少,怎得似子駿一百人,散佈天下呢!
    (原來子駿即侁表字,侁既到任,即奏罷萊蕪、利國兩冶,及海鹽依河北通商,
    (人民大悅,有口皆碑。)
    (於是司馬光、呂公著兩人,同心輔政,革除新法,罷保甲,罷保馬,罷方田,
    (罷市易,削前市易提舉呂嘉問三秩,貶知淮陽軍,呂黨皆坐黜,並謫邢恕出知
    (隨州。)
    (越年,改為元祐元年,右司諫王覿,極論蔡確、章惇、韓縝、張璪等朋邪害正
    (,章至數十上。)
    (右諫議大夫孫覺,侍御史劉摯,左司諫蘇轍,御史王岩叟、朱光庭、上官均,
    (又連章劾論確罪,乃免確相位,出知陳州。)
    (當下擢司馬光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公著為門下侍郎,李清臣、呂大防
    (為尚書左右丞,李常為戶部尚書,范純仁同知樞密院事。)
    (光時已得疾,因青苗、免役諸法,尚未盡革,西夏議亦未決,不禁歎息道)
不 禁:諸害未除,我死不瞑目了。
不 禁:(遂折簡與呂公著,略言)光以身付醫,以家事付愚子,只國事未有所托,特以
    屬公。
    (公著為白太皇太后,有詔免光朝覲,許乘肩輿,三日一入省。)
    (光不敢當,且上奏道)
太皇太:不見天子,如何視事?
    (乃改詔令光子康扶掖入對,且命免拜跪禮。)
    (光遂請罷青苗、免役二法,青苗錢罷貸,仍復常平舊法,諸大臣沒甚異議。)
    (獨免役法議罷後,光請仍復差役法,章惇力言不可,與光辯論殿前,語甚狂悖
    (。)
    (太皇太后亦不免動惱,逐出知汝州。)
    (會蘇軾已奉詔入都,任中書舍人,獨請行熙寧初給田募役法,條陳五利。)
    (監察御史王岩叟,謂五利難信,且有十弊,軾議遂沮。)
    (群臣又各是其是,詔令資政殿大學士韓維,及呂大防、范純仁等,詳定上聞。
    ()
    (軾本與司馬光友善,竟往見光道)
司馬光:公欲改免役為差役,軾恐兩害相均,未見一利。
司馬光:請言害處!
太皇太:(軾答道)免役的害處,是掊斂民財,十室九空,斂從上聚,下必常患錢荒,這
    害已經驗過了。差役的害處,是百姓常受役官府,無暇農事,貪吏猾胥,且隨時
    征比,因緣為奸,豈不是異法同病麼?
司馬光:依君高見,應該如何?
太皇太:(軾復道)法有相因,事乃易成。事能漸進,民乃不驚。從前三代時候,兵農合
    一,至秦始皇乃分作兩途,唐初又變府兵為長征卒,農出粟養兵,兵出力衛農,
    天下稱便。雖聖人復起,不能變易了。今免役法頗與此相類,公欲驟罷免役,改
    行差役,正如罷長征,復民兵,恐民情反多痛苦呢。
    (光終未以為然,只淡淡的答了數語,軾即辭出。)
    (越日,光至政事堂議政,軾復入白此事,光不覺作色。)
太皇太:(軾從容道)昔韓魏公刺陝西義勇,公為諫官,再三勸阻,韓公不樂,公亦不顧
    。軾嘗聞公自述前情,難道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麼?
    (以子之矛,刺子之盾,坡公可謂善言。)
太皇太:(光始起謝道)容待妥商。
純 仁:(范純仁亦語光道)差役一事,不應速行,否則轉滋民病。愚意願公虛心受言,
    所有謀議,不必盡從己出。若事必專斷,恐奸人邪士,反得乘間迎合了。
    (光尚有難色,純仁)
純 仁:這是使人不得盡言呢。純仁若徒知媚公,不顧大局,何如當日少年時,迎合王安
    石,早圖富貴哩!
    (語亦透澈。)
    (光乃令役人悉用現數為額,衙門用坊場河渡錢,均用僱募。)
    (先是光決改差役,以五日為限,僚屬俱嫌太急促,獨知開封府蔡京如約,面復
    (司馬光。)
司馬光:使人人奉法如君,有何不可?
    (待京辭退後,光乃信為可行,擬堅持到底,其實蔡京是個大奸巨猾,專事揣摩
    (迎合,初見蔡確得勢,就附蔡確,繼見司馬光入相,就附司馬光;這種反覆小
    (人,最足誤人國事。)
    (司馬光忠厚待人,哪裡曉得他暗中機巧呢?為後文蔡京傾宋張本。)
    (王安石宦居金陵,聞朝廷變法,毫不為意,及聞罷免役法,愕然失聲道)
愕 然:竟一變至此麼?
司馬光:(良久復道)此法終不可罷,君實輩亦太胡鬧了。
    (既而病死,太皇太后因他是先朝大臣,追贈太傅,後人稱他為王荊公。)
    (乃是元豐三年,曾封安石為荊國公,所以沿稱至今。)
    (了王安石。)
    (安石既死,餘黨依次貶謫,范子淵貶知陝州,韓縝罷知潁昌,李憲、王中正等
    (,罰司宮觀。)
    (鄭綰、李定放居滁州,呂惠卿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貶為建寧軍節度副使
    (,安置建州。)
    (相傳再貶呂惠卿草詔,系出蘇軾手筆,內有精警語數聯,傳誦一時。)
    (其文云:
    (  呂惠卿以斗筲之才,穿窬之智,諂事宰輔,同升廟堂,樂禍貪功,好兵喜
    (殺;以聚斂為仁義,以法律為詩書,首建青苗,次行助役。)
    (即免役法。)
    (均輸之政,自同商賈,手實之禍,下及雞豚,苟可蠹國害民,率皆攘臂稱首。
    ()
    (先皇帝求賢如不及,從善若轉圜,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終焉孔子之聖,
    (不信宰予。)
    (尚寬兩觀之誅,薄示三苗之竄。)
    (此諭!)
    (還有貶范子淵草制,亦由軾所擬,內稱「汝以有限之才,興必不可成之役,驅
    (無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四語,亦膾炙人口,稱為名言。)
    (新法黨相繼罷黜,呂公著進任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韓維為門下侍郎。)
司馬光:(司馬光又上言)文彥博宿德耆臣,應起為碩輔。
    (太皇太后擬用為三省長官,言官以為不可,乃命平章軍國重事。)
    (六日一朝,一月兩赴經筵,班宰相上,恩禮從優。)
    (彥博此時,年已八十有一了。)
    (老成俱老,宋祚安得不老?光又與呂公著,交章惇程顥弟頤,遂有旨召為秘書
    (郎。)
    (及頤入對,改授崇政殿說書,且命修定學制。)
    (於是詔舉經明行修的士子,及立十科舉士法:(一)行義純固,可作師表。)
    (二)節操方正,可備獻納。)
    (三)智勇過人,可備將相。)
    (四)公正聰明,可備監司。)
    (五)經術精通,可備講讀。)
    (六)學問該博,可備顧問。)
    (七)文章典麗,可備著述。)
    (八)善聽獄訟,盡公得實。)
    (九)善治財賦,公私俱便。)
    (十)練習法令,能斷清讞。)
    (這十科條例,統由司馬光擬定,請旨頒令。)
    (光見言聽計從,越覺激發忠忱,誓死報國,無論大小政務,必親自裁決,不捨
    (晝夜,海內亦喁喁望治。)
司馬光:(就是遼、夏使至,俱必問光起居,且嚴敕邊吏道)中國已相司馬公了,勿輕生
    事,致開邊釁呢!
    (國有賢相,不戰屈人。)
    (無如天不佑宋,梁棟濅頹。)
    (光因政體過勞,日益清瘦,同僚舉諸葛亮食少事煩,作為勸戒,光慨然)
慨 然:死生有命,一息尚存,怎敢少懈呢!
    (嗣是光老病癒甚,竟致不起。)
    (彌留時尚囈語不絕,細聽所談,皆關係國家事。)
    (及卒,年六十八。)
    (光生平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
    (在洛時,每往夏縣展墓,必至兄室。)
    (兄名旦,年將八十,光奉若嚴父,愛若嬰兒,自少至老,未嘗妄語。)
    (嘗謂吾無過人處,惟一生作事,無不可對人言。)
    (陝、洛間聞風起敬,居民相勸為善,稍有過惡,便私自疑懼道)
嘗 謂:君實得無聞知否?
    (既歿,遠近舉哀,如喪考妣。)
    (略述行誼,為後人作一榜樣。)
    (太皇太后亦為之慟哭,與哲宗親臨光喪,贈太師溫國公。)
    (詔戶部侍郎趙瞻,內侍省押班馮宗道,護喪歸陝州夏縣原籍。)
    (予諡文正,賜碑曰忠清粹德,都人罷市往奠。)
    (嶺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到了歸喪以後,都下及四方人民,尚畫像以祀,
    (飲食必祝,這可見遺德及民,無遠勿屆呢。)
    (小子有詩詠道:
    (  到底安邦恃老成,甫經借手即清平。)
    (如何天不延公壽?坐使良材一旦傾。)
    (光歿後,當然是呂公著繼任,欲知後事如何,且至下回續表。)
    (本回敘高後垂簾,及溫公入相,才一改制,即見朝政清明,人民稱頌。)
    (可知前時王、呂、蔡、章等之所為,實是拂民之性,強行己意,百姓苦倒懸久
    (矣。)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此所以一經著手,不啻來蘇,宜乎海內歸心,謳歌
    (不已也。)
    (但司馬光為一代正人,猶失之於蔡京,小人獻諛,曲盡其巧。)
    (厥後力詆司馬光者,即京為之首,且熙豐邪黨,未聞誅殛,以致死灰復燃。)
    (人謂高後與溫公,嫉惡太嚴,吾謂其猶失之寬。)
    (後與公已年老矣,為善後計,寧尚可姑息為乎?讀此回猶令人不能無慨雲。)
    
    (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
    
    
157**時間: 地點:
    (卻說司馬光病歿以後,呂公著獨秉政權,一切黜陟,仍如光意,進呂大防為中
    (書侍郎,劉摯為尚書右丞,蘇軾為翰林學士。)
    (軾奉召入都,僅閱十月,三遷清要,尋兼侍讀;每入值經筵,必反覆講解,期
    (沃君心。)
    (一夕值宿禁中,由中旨召見便殿,太皇太后問軾道)
太皇太:卿前年為何官?
嘗 謂:(軾對道)常州團練副使。
太皇太:(太皇太后復道)今為何官?
嘗 謂:(軾對道)待罪翰林學士。
太皇太:為何驟升此缺?
嘗 謂:(軾對道)遭遇太皇太后,及皇帝陛下。
太皇太:並不為此。
嘗 謂:(軾又道)莫非由大臣論薦麼?
    (太皇太后又復搖首。)
太皇太:(軾驚愕道)臣雖無狀,不敢由他途希進。
太皇太:這乃是先帝遺意,先帝每讀卿文章,必稱作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卿哩。
    (軾聽了此言,不禁感激涕零,哭至失聲。)
    (士伸知己,應得一哭。)
    (太皇太后亦為泣下。)
    (哲宗見之對哭,也忍不住嗚咽起來。)
    (十餘歲童子,當作此狀。)
    (還有左右內侍,都不禁下淚。)
    (大家統是哭著,反覺得大廷岑寂,良夜淒清。)
    (太皇太后見了此狀,似覺不雅,即停淚語軾道)
太皇太:這不是臨朝時候,君臣不拘禮節,卿且在旁坐下,我當詢問一切。
    (言畢,即命內侍移過錦墩,令軾旁坐,軾謝恩坐下。)
    (太皇太后問語片時,無非是國家政要。)
    (軾隨問隨答,頗合慈意,特賜茶給飲。)
    (軾謝飲畢,太皇太后復顧內侍道)
太皇太:可撤御前金蓮燭,送學士歸院。
    (一面說,一面偕哲宗入內。)
    (軾向虛座前申謝,拜跪畢儀,當由兩內侍捧燭導送,由殿至院,真個是曠代恩
    (榮,一時無兩。)
    (確是難得。)
    (軾感知遇恩,嘗借言語文章,規諷時政。)
太皇太:(衛尉丞畢仲游貽書誡軾道)君官非諫官,職非御史,乃好論人長短,危身觸諱
    ,恐抱石救溺,非徒無益,且反致損呢。
    (軾不能從。)
    (時程頤侍講經筵,毅然自重,嘗謂)
嘗 謂:天下治亂系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筵。
    (因此入殿進講,色端貌莊。)
    (軾說他不近人情,屢加抗侮。)
    (當司馬光病歿時,適百官有慶賀禮,事畢欲往弔,獨程頤不可,且引《魯論》
    (為解。)
嘗 謂: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太皇太:(或謂)哭乃不歌,未嘗雲歌即不哭。
嘗 謂:(軾在旁冷笑道)這大約是枉死市的叔孫通,新作是禮呢。
    (諧語解頤,但未免傷忠厚。)
    (頤聞言,很是介意。)
    (是不及乃兄處。)
嘗 謂:(軾發策試館職問題有云)今朝廷欲師仁宗之忠厚,懼百官有司,不稱其職,而
    或至於偷。欲法仁宗之勵精,恐監司守令,不識其意,而流入於刻。
    (右司諫賈易,右正言朱光庭,系程頤門人,遂借題生釁,劾軾謗訕先帝。)
    (軾因乞外調。)
嘗 謂:(侍御史呂陶上言)台諫當秉至公,不應假借事權,圖報私隙。
太皇太:(左司諫王覿亦奏言)軾所擬題,不過略失輕重,關係尚小,若必吹毛求疵,釀
    成門戶,恐黨派一分,朝天寧日,這乃是國家大患,不可不防。
    (范純仁復言軾無罪。)
太皇太:(太皇太后乃臨朝宣諭道)詳覽蘇軾文意,是指今日的百官有司,監司守令,並
    非譏諷祖宗,不得為罪。
    (於是軾任事如故。)
    (會哲宗病瘡疹,不能視朝,頤入問呂公著道)
哲 宗:上不御殿,太皇太后不當獨坐。且主子有疾,宰輔難道不知麼?
    (越日,公著入朝,即問帝疾。)
    (太皇太后答言無妨。)
    (為此一事,廷臣遂嫉頤多言。)
    (御史中丞胡宗愈,給事中顧臨,連章劾頤,不應令直經筵。)
    (諫議大夫孔文仲,且劾頤汙下儉巧,素無鄉行,經筵陳說,僭橫忘分,遍謁貴
    (臣,勾通台諫,睚眥報怨,沽直營私,應放還田裡,以示典刑。)
    (誣謗太甚,孔裔中胡出此人?乃罷頤出管勾西京國子監。)
    (自是朝右各分黨幟,互尋仇隙,程頤以下,有賈易、朱光庭等,號為洛黨;蘇
    (軾以下,有呂陶等,號為蜀黨。)
    (還有劉摯、梁燾、王岩叟、劉安世等,與洛、蜀黨又不相同,別號朔黨,交結
    (尤眾。)
    (三黨均非奸邪,只因意氣不孚,遂成嫌怨。)
    (哪知熙豐舊臣,非竄即貶,除著名諸奸人外,連出入王、呂間的張璪、李清臣
    (,亦均退黜。)
    (若輩恨入骨髓,陰伺間隙,這三黨尚自相傾軋,自相擠排,這豈非螳螂捕蟬,
    (不顧身後麼?插入數語,隱伏下文。)
    (文彥博屢乞致仕,詔命他十日一赴都堂,會議重事。)
    (呂公著亦因老乞休,乃拜為司空,同平章軍國事。)
    (授呂大防、范純仁為左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孫固、劉摯為門下中書侍郎
    (,王存、胡宗愈為尚書左右丞,趙瞻簽書樞密院事。)
    (大防樸直無黨,范純仁務從寬大,亦不願立黨。)
    (二人恊力佐治,仍號清明。)
    (右司諫賈易,因程頤外謫,心甚不平,復劾呂陶黨軾,語侵文彥博、范純仁。
    ()
    (太皇太后欲懲易妄言,還是呂公著替他緩頰,只出知懷州。)
    (胡宗愈嘗進君子無黨論,右司諫王覿偏上言宗愈不應執政。)
    (前說不應有黨,此時復因宗愈進無黨論,上言劾論,自相矛盾,殊不可解。)
太皇太:(太皇太后又勃然怒道)文彥博、呂公著亦言王覿不合。
純 仁:(范純仁獨辯論道)朝臣本無黨,不過善惡邪正,各以類分。彥博公著,皆累朝
    舊人,豈可雷同罔上?從前先臣仲淹,與韓琦、富弼,同執政柄,各舉所知,當
    時蜚語指為朋黨,因三人相繼外調,遂有一網打盡的傳言。本王拱辰語。此事未
    遠,幸陛下鑒察!
    (隨復錄歐陽修朋黨論,呈將進去。)
    (太皇太后意未盡解,竟出覿知潤州。)
    (門下侍郎韓維,亦被人讒訴,出知鄧州。)
    (太皇太后初欲召用范鎮,遣使往征。)
    (鎮年已八十,不欲再起,從孫祖禹,亦從旁勸止,乃固辭不拜。)
    (詔授銀紫光祿大夫,封蜀郡公。)
    (元祐三年,病歿家中。)
    (鎮字景仁,成都人,與司馬光齊名,卒年八十一,追贈金紫光祿大夫,諡忠文
    (。)
    (越年二月,司空呂公著復歿,太皇太后召見輔臣,流涕與語道)
太皇太:國家不幸,司馬相公既亡,呂司空復逝,為之奈何?
    (言畢,即挈帝往奠,贈太師,封申國公,予諡正獻。)
    (公著字晦叔,系故相呂夷簡子,自少嗜學,至忘寢食,平居無疾言遽色,暑不
    (揮扇,寒不親火。)
    (父夷簡早目為公輔,至是果如父言。)
    (范祖禹曾娶公著女,所以公著在朝,始終引嫌。)
    (嘗從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在洛十五年,不事進取,至富弼致仕居洛,杜門
    (謝客,獨祖禹往謁,無不接見。)
    (神宗季年,弼疾篤,曾囑祖禹代呈遺表,極論王安石誤國,及新法弊害,旁人
    (多勸阻祖禹,不應進呈,祖禹獨不肯負約,竟自呈入,廷議卻不與為難,贈弼
    (太尉,諡文忠。)
    (富弼亦一代偉人,前文未曾敘及,故特於此處補出。)
    (哲宗即位,擢為右正言,避嫌辭職,尋遷起居郎,又召試中書舍人,皆不拜。
    ()
    (及公著已歿,始任右諫議大夫,累陳政要,多中時弊。)
    (旋加禮部侍郎,聞禁中覓用乳媼,即與左諫議大夫劉安世,上疏諫阻,大旨)
大 旨:以帝甫成童,不宜近色,理應進德愛身。
    (又乞太皇太后保護上躬,言甚切至。)
太皇太:(太皇太后召諭道)這是外間的謠傳,不足為信。
大 旨:(祖禹對道)外議雖虛,亦應預防,天下事未及先言,似屬過慮。至事已及身,
    言亦無益。陛下寧可先事納諫,勿使臣等有無及的追悔呢。
    (恰是至言。)
    (太皇太后很是嘉納。)
    (既而知漢陽軍吳處厚,上陳蔡確遊車蓋亭詩,意在訕上。)
    (台諫等遂相率論確,乞正明刑。)
    (有旨令確自行具析,劉安世等言確罪甚明,何待具析,乃貶確為光祿卿,分司
    (南京。)
    (諫官尚以為罪重罰輕,嘖有煩言。)
    (范祖禹亦上言確有重罪,應從嚴議。)
    (於是文彥博、呂大防等,擬竄確嶺嶠,獨范純仁語大防道)
純 仁:此路自乾興以來,荊棘叢生,近七十年,倘自我輩創行此例,恐四方震悚,轉致
    未安。
    (大防乃不再言。)
    (越六日,又下詔再貶確為英州別駕,安置新州。)
    (純仁復入白太皇太后道:「聖朝宜從寬厚,不應吹求文字,竄誅大臣。)
    (譬如猛藥治病,足損真元,還求詳察」蔡確罪大,誅之不得為過,純仁亦未免
    (太柔。)
    (太皇太后不從。)
    (會知潞州梁燾,奉召為諫議大夫,道出河陽,與邢恕相晤。)
    (恕言確有策立功,托燾入朝時聲明。)
    (燾允諾,及入京,即據邢恕言入奏。)
太皇太:(太皇太后出諭大臣道)皇帝是先帝長子,分所應立,確有甚麼策立功,似此欺
    君罔上,他日若再得入朝,恐皇帝年少,將為所欺,必受大害。我不忍明言,特
    借訕上為名,把他竄逐,借杜後患,這事關係國計,雖奸邪怨謗,我也不暇顧了
    。
    (司諫吳安詩與劉安世等,遂疏劾純仁黨確,呂大防亦言蔡確黨盛,不可不治。
    ()
    (純仁因力求罷政,出知潁州。)
    (尚書左丞王存,本確所舉,亦出知蔡州。)
    (胡宗愈已早為諫官所劾,罷尚書右丞。)
    (乃擢劉摯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蘇頌為尚書左丞,蘇轍為尚書右丞。)
    (會趙瞻、孫固,先後並逝,即進韓忠彥同知樞密院事,王岩叟簽書樞密院事,
    (復召鄧潤甫為翰林學士承旨。)
    (潤甫曾阿附王、呂,出知亳州,至是被召,梁燾、劉安世、朱光庭等,連疏彈
    (劾,俱不見報。)
    (燾等乃力請外補,竟出燾知鄭州,光庭知亳州,安世提舉崇福宮。)
    (文彥博因老疾致仕,右司諫楊康國奏劾蘇轍兄弟,文學不正,賈易復入為侍御
    (史,與御史中丞趙君錫,先後論軾。)
    (軾出知潁州,尋改揚州,易與君錫一並外用。)
    (劉摯峭直,與呂大防議論朝政,輒致齟齬。)
    (殿中侍御史楊畏,方附大防,遂劾摯結黨營私,聯絡王岩叟、梁燾、劉安世、
    (朱光庭等為死友,覬覦後福,且與章惇諸子往來,交通匪人。)
    (太皇太后即面諭劉摯,摯惶恐退朝,上章自辯。)
    (梁燾、王岩叟果上疏論救。)
    (太皇太后愈覺動疑,出摯知鄆州,王岩叟亦出知鄭州。)
    (嗣復召程頤入直秘閣,兼判西京國子監,為蘇轍所阻,頤亦辭不就職。)
    (這便是三黨交攻,更迭消長的情形呢。)
    (一語結束,可見上文並敘,寓有深意。)
    (元祐七年,哲宗年已十七了,太皇太后留意立後,曾歷彩世家女子百餘人,入
    (宮備選。)
    (就中有眉州防禦使兼馬軍都虞侯孟元孫女,操行端淑,秉質幽嫻。)
    (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兩人,教以女儀,格外勤慎,因此益得兩後歡心。)
    (時年十六,與哲宗年齡相當,即由太皇太后宣諭宰臣,略言)
太皇太:孟氏後能執婦道,應正位中宮。惟近代禮儀,多從簡略,應命翰林台諫給舍與禮
    官等,妥議冊後六禮以聞!
    (這諭下來,那廷臣自有一番忙碌,彼斟古,此酌今,議論了好幾日,方草定一
    (篇儀制,呈入政事堂。)
    (呂大防等又詳細核訂;略行損益,再進慈覽。)
    (太皇太后傳旨許可,當由司天監擇定吉日,準備大婚。)
    (先期數日,命尚書左僕射呂大防充奉迎使,尚書左丞蘇頌充發策使,尚書右丞
    (蘇轍充告期使,皇伯祖高密郡王宗晟充納成使,吏部尚書王存時王存復調入內
    (用。)
    (充納吉使,翰林學士梁燾充納彩問名使。)
    (六禮分司,各有專職,正使以外,且省副使,當以舊尚書省為皇后行第,先納
    (彩問名,然後納吉納成告期。)
    (五月戊戌日,哲宗戴通天冠,服絳紗袍,臨軒發冊,行奉迎禮。)
    (百官相率入朝,呂大防等首先趨入,東西鵠立。)
    (典儀官奉上冊寶,置御座前。)
    (大防率百官再拜,乃由宣詔官傳諭道)
大 防:今日冊孟氏為皇后,命公等持節展禮!
    (大防等又復拜命,典儀官捧過冊寶,交與大防。)
    (大防接奉冊寶,復率百官再拜。)
大 防:(宣詔官又傳太皇太后制命道)奉太皇太后制,命公等持節奉迎皇后!
    (大防等拜辭出殿,即至皇后行第,當有儐介接待,導見後父。)
    (大防入內宣制道:
    (  禮之大體,欽順重正。)
    (其期維吉,典圖是若。)
    (今遣尚書右僕射呂大防等以禮奉迎,欽哉維命!)
    (後父跪讀畢,敬謹答道:
    (  使者重宣中制,今日吉辰備禮,以迎螻螘之族,猥承大禮,懮懼戰悸,欽
    (率舊章,肅奉典制。)
    (答罷,即再拜受制。)
    (於是保姆引皇后登堂,大防等向後再拜,奉上冊寶。)
    (後降立堂下,再拜受冊,當由內侍接過冊寶,轉呈與後。)
    (大防等退出,後升堂。)
    (後父升自東階,西向)
西 向:戒之戒之!夙夜無違命!
    (語已即退。)
西 向:(後母進自西階,東向施衿結帨,並囑後道)勉之戒之!夙夜無違命!
    (後乃出堂登輿,及出大門,大防等導輿至宣德門,百官宗室列班拜迎,待後入
    (門,鐘鼓和鳴,再入端禮門,穿過文德殿,進內東門,至福寧殿,後降輿入次
    (小憩。)
    (哲宗仍冠服御殿,尚宮引後出次,諧殿階東西向立。)
    (尚儀跪請皇帝降座禮迎,哲宗遂起身至殿庭中,揖後入殿,導升西階,徐步入
    (室,各就榻前並立。)
    (尚食跪陳飲具,帝、後乃就座。)
    (一飲再飲用爵,三飲用巹,合巹禮成。)
    (尚宮請帝御常服,尚寢請後釋禮服,然後入幄,侍從依次畢退。)
    (是夜龍鳳聯歡,鴛鴦葉夢,毋庸細述。)
    (歷敘禮節,見得哲宗冊後,格外鄭重,為下文被廢反筆。)
    (次日朝見太皇太后、皇太后,並參皇太妃,一如舊儀。)
    (越三日,詣景靈宮行廟見禮,歸後再謁太皇太后。)
太皇太:(太皇太后語哲宗道)得賢內助,所關不小,汝宜刑於啟化,媲美古人,方不負
    我厚望了。
    (及帝、後俱退,太皇太后歎息道)
太皇太:此人賢淑,可無他虞,但恐福薄,他日國家有事,不免由她受禍哩。
    (既知孟後福薄,何必定要冊立,此等處殊難索解?大婚禮成,宮廷慶賀兼旬,
    (才得竣事。)
    (惟孟後容不勝德,姿色不過中人,哲宗少年好色,未免心懷不足,可巧御侍中
    (有一劉氏女,生得輕穠合度,修短適宜,面灩灩若芙蓉,腰纖纖如楊柳,夷嬙
    (比豔,環燕輸姿,哲宗得此尤物,怎肯放過?便教她列入嬪御,進封婕妤,這
    (一番有分教:
    (  貫魚已奪宮人寵,飛燕輕貽禍水來。)
    (看官欲知後事,且待下回表明。)
    (朋黨林立,為國家之大患,不意於元祐間見之。)
    (元祐之初,高後垂簾,群賢並進,此正上下泰交,拔茅匯征之象。)
    (且熙豐時各遭擯斥,同病相憐,一朝遇主,攜手入朝,樂何如之?奈何程、蘇
    (交哄,洛、蜀成嫌,二黨傾軋之不足,而復有所謂朔黨者,與之鼎足而三耶?
    (然則元祐諸君子,殆不能辭其過矣。)
    (若夫冊後一事,已成常制,本書於前後各文,俱不過數語而止,獨於孟後之立
    (,紀載從詳。)
    (蓋自有宋以來,惟哲宗冊立孟後,儀文特備,高後恐哲宗年少,易昵私愛,故
    (特隆之以六禮,重之以宰執大臣,且親囑之曰)
哲 宗:得賢內助,所關非細。
    (是其為哲宗計者,至周且摯,初不意後之竟背前訓也。)
哲 宗:(《宋史》中曾大書曰)始備六禮立皇后孟氏,正為後文廢後反照。
    (故本書亦不敢從略,所以存史意也。)
    (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
    
    
158**時間: 地點:
    (卻說范純仁外調後,尚書右僕射一缺,尚屬虛位,太皇太后特擢蘇頌為尚書右
    (僕射,兼中書侍郎,蘇轍為門下侍郎,范百祿即范鎮子。)
    (為中書侍郎,梁燾、鄭雍為尚書左右丞,韓忠彥即韓琦子。)
    (知樞密院事,劉奉世簽書樞密院事。)
    (嗣又因遼使入賀,問及蘇軾。)
    (乃復召軾為兵部尚書,兼官侍讀。)
    (原來軾為翰林學士時,每遇遼使往來,應派為招待員。)
    (時遼亦趨重詩文,使臣多文學選,每與軾談笑唱和,軾無不立應,驚服遼人。
    ()
    (會遼有五字屬對,未得對句,遂商諸副介,請軾照對。)
    (看官道是什麼難題?乃是「三光日月星」五字。)
遼 使:(軾即應聲道)『四詩風雅頌』,這是天然對偶,你不必說是我對,但說你自己
    想著便了。
    (副介如言答遼使,遼使方在歎愕,軾又出見遼使道)
遼 使:『四德元亨利』,難道不對麼?
    (遼使欲起座與辯,軾便道)
遼 使:你道我忘記一字麼?你不必多疑。兩朝為兄弟國,君是外臣,仁廟諱亦應知曉。
    (仁宗名禎,這是蘇髯詼諧語,不可作正語看。)
    (遼使聞言,亦為心折。)
遼 使:(旋復令醫官對云)六脈寸關尺。
    (遼使愈覺敬服,隨語軾道)
遼 使:學士前對,究欠一字,須另構一語。
遼 使:(適雷雨交作,風亦大起,軾即答道)『一陣風雷雨,』即景屬對,可好麼?
遼 使:敢不拜服。
    (遂歡宴而散。)
    (至哲宗大婚,遼使不見蘇軾,反覺怏怏,太皇太后乃召軾內用,尋又遷禮部兼
    (端明侍讀二學士。)
    (御史董敦逸、黃慶基,又劾軾曾草呂惠卿謫詞,隱斥先帝,軾弟轍相為表裡,
    (紊亂朝政。)
    (想又是洛黨中人。)
    (呂大防替軾辯駁,且言近時台官,好用蜚語中傷士類,非朝廷之福。)
    (轍亦為兄訟冤。)
太皇太:(太皇太后語大防道)先帝亦追悔往事,甚至泣下。
大 防:先帝一時過舉,並非本意。
太皇太:嗣主應亦深知。
    (乃罷董、黃二人為湖北、福建路轉運判官。)
    
    
159**時間: 地點:
    (未幾,軾亦罷知定州。)
    (蘇頌保薦賈易,謂易系直臣,不宜外遷,與大防廷爭。)
    (侍御史楊畏、來之邵即劾頌庇易。)
    (頌上書辭職,因罷為觀文殿大學士。)
    (范百祿與頌友善,亦為楊畏所劾,出知河南府。)
    (梁燾亦因議政未合,遂稱疾乞休,乃再召范純仁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
    (楊畏、來之邵復上論純仁不可再相,乞進用章惇、安燾、呂惠卿,疏入不報。
    ()
    (呂大防欲引畏為諫議大夫,純仁謂)
大 防:畏非正人,怎可重用?
大 防:(大防微笑道)莫非恨他劾奏相公麼?
    (純仁尚莫名其妙,蘇轍在旁,即讀畏彈文。)
純 仁:這事我尚未聞,但公不負畏,恐畏且負公!
    (隱伏下文。)
    (大防不信,竟遷畏禮部侍郎。)
    (畏劾范純仁,且請用章、呂等人,其隱情已可窺見,何大防尚未悟耶?元祐八
    (年八月,太皇太后寢疾,不能聽政,呂大防、范純仁入宮問視,太皇太后與語
    (道)
純 仁:我病將不起了。
純 仁:(呂、范齊聲道)慈壽無疆,料不致有意外情事。
太皇太:我今年已六十二歲,死亦不失為正命,所慮官家宮中稱皇帝為官家。年少,容易
    受迷,還望卿等用心保護!
太皇太:(呂、范又同聲道)臣等敢不遵命!
太皇太:(太皇太后顧純仁道)卿父仲淹,可謂忠臣,在明肅垂簾時,惟勸明肅盡母道,
    至明肅上賓,惟勸仁宗盡子道,卿當效法先人,毋忝所生!
    (純仁亦涕泣受命。)
    (高後豈亦慮哲宗之難恃耶?太皇太后復道)
太皇太:我受神宗顧托,聽政九年,卿等試言九年間,曾加恩高氏否?我為公忘私,遺有
    一男一女,我病且死,尚不得相見哩。
    (時嘉王頵已薨,高後子只留一顥,徙封徐王,故尚未相見。)
太皇太:(言訖淚下,喘息了好一歇,復囑呂、范二人道)他日官家不信卿言,卿等亦宜
    早退,令官家別用一番人。
太皇太:(說至此,顧左右道)今日正值秋社,可給二相社飯。
    (呂、范二人,不敢卻賜,待左右將社飯備齊,暫辭出外,至別室草草食訖,復
    (入寢門內拜謝。)
太皇太:(太皇太后嗚咽道)明年社飯時,恐二卿要記念老身哩。
    (太后既預知哲宗心性,當力戒哲宗,奈何對呂、范二人,徒作頹唐語,亦令人
    (難解!呂、范勸慰數語,隨即告退。)
    (越數日,太皇太后竟崩。)
    (後聽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遼主嘗成群臣道)
太皇太:南朝盡行仁宗舊政,老成正士,多半起用,國勢又將昌盛哩,汝等幸勿生事!
    (因此元祐九年,毫無邊釁。)
    (夏主來歸永樂所俘,乞還侵地,太皇太后有志安民,詔還米脂、葭蘆、浮屠、
    (安疆四寨,夏人遂謹修職貢,不復生貳。)
    (有司請循天聖故事,兩宮同御殿,太皇太后不許。)
    (又請受冊寶於文德殿,太皇太后)
太皇太:母后當陽,非國家之美事,況文德殿系天子正衙,豈母后所當御,但就崇政殿行
    禮便了!
    (太皇太后姪元繪、元紀,終元祐世,只遷一秩,還是哲宗再三申請,方得特許
    (。)
    (中外稱為女中堯、舜。)
    (禮臣恭上尊諡,乃是「宣仁聖烈」四字。)
    (哲宗乃親政,甫經著手,即召內侍劉瑗等十人,入內給事。)
哲 宗:(翰林學士范祖禹入諫道)陛下親政,未聞訪一賢臣,乃先召內侍,天下將謂陛
    下私昵近臣,不可不防。
    (哲宗默然,好似不見不聞一般。)
    (侍講豐稷,亦以為言,反將他出知潁州。)
    (出手便弄錯。)
    (范祖禹忍無可忍,復接連上疏,由小子略述如下)
    (熙寧之初,王安石、呂惠卿造立新法,悉變祖宗之政,多引小人以誤國,勛舊
    (之臣,屏棄不用,忠正之士,相繼遠引,又用兵開邊,結怨外夷,天下愁苦,
    (百姓流徙,賴先帝覺悟,罷逐兩人,而所引群小,已佈滿中外,不下二十萬,
    (可復去。)
    (蔡確連起大獄,王韶創取熙河,章惇開五溪,沈起擾交管,沈括、徐禧、俞充
    (、種諤興造西事,兵民死傷,皆不先帝臨朝悼悔,謂朝廷不得不任其咎,以至
    (吳居厚行鐵冶之法於京東,王子京行茶法於福建,蹇周輔行鹽法於江西,李稷
    (、陸師閔行茶法市易於西川,劉定教保甲於河北,民皆愁痛嗟怨,比屋思亂,
    (賴陛下與先後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懸。)
    (惟是向來所斥逐之人,窺伺事變,妄意陛下不以修改法度為是,如得至左右,
    (必進奸言,萬一過聽而誤用之,臣恐國家自此陵遲,不復振矣。)
    (這疏大意,是防哲宗召用熙豐諸臣。)
    (還有一疏,仍系諫阻近幸,略云:
    (  漢有天下四百年,唐有天下三百年,及其亡也,皆由宦官,同一軌轍。)
    (蓋與亂同事,未有不亡者也。)
    (漢自元帝任用石顯,委以政事,殺蕭望之、周堪,廢劉向等,漢之基業,壞於
    (元帝。)
    (唐自明皇使高力士省決章奏,宦官遂盛,李林甫、楊國忠皆自力士以進。)
    (唐亡之禍,基於開元。)
    (熙寧、元豐間,李憲、王中正、宋用臣輩,用事總兵,權勢震灼,中正兼乾四
    (路,口敕募兵,州郡不敢違,師徒凍餒,死亡最多。)
    (憲陳再舉之策,致永樂再陷,用臣興土木之兵,無時休息,罔市井之微利,為
    (國斂怨,此三人者雖加誅戮,未足以謝百姓。)
    (憲雖已亡,而中正、用臣尚在。)
    (今召內臣十人,而憲、中正之子,皆在其中,則中正、用臣必將復用,臣所以
    (敢極言之,幸陛下垂察焉!)
    (兩疏呈入,哲宗仍然不省。)
    (范純仁、韓忠彥等亦面請效法仁宗,均不見納。)
    (呂大防受命為山陵使,甫出國門,楊畏即首叛大防,上言)
大 防:神宗更立舊制,垂示萬世,乞賜講求,借成繼述美名。
    (哲宗便召畏入對,並問)
哲 宗:先朝舊臣,孰可召用?
哲 宗:(畏舉章惇、安燾、呂惠卿、鄧潤甫、李清臣等,各加褒美)神宗建立新政,與
    王安石創行新法,實是明良交濟,足致富強。今安石已歿,只有章惇才學,與安
    石相似,請即召為宰輔。
    (哲宗卻很是信從,當下傳出中旨,復章惇、呂惠卿官。)
    (尋用李清臣為中書侍郎,鄧潤甫為尚書左丞。)
    (至宣仁太后葬畢,呂大防回都,聞侍御史來之邵,已有彈章,即上書辭職,哲
    (宗立即准奏。)
    (拔去首輔,好算辣手。)
    (於是彼言繼志,此言述事,哄得這位哲宗皇帝,居然想對父盡孝,一心一意的
    (紹述神宗。)
    (元祐九年三月,廷試進士李清臣,發策擬題,題云:
    (  今復詞賦之選,而士不知勸,罷常平之官,而農不加富,可差可募之說雜
    (,而役法病,或東或北之論異,而河患滋,賜土以柔遠也,而羌夷之患未弭,
    (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賈之路不通。)
    (夫可則因,否則革,惟當之為貴,聖人亦何有必焉!)
    (原來元祐變政,曾禁用王氏經義字說,科試仍用詩賦,補上文所未及。)
    (所以李清臣發策,看作甚重。)
    (第一條便駁斥詞賦,第二條陰主青苗法,第三條指免役,第四條論治河,第五
    (條斥還夏四寨事,第六條譏鹽鐵弛禁事。)
    (門下侍郎蘇轍抗言上奏道:
    (  伏見策題歷詆行事,有詔復熙寧、元豐之意。)
    (臣謂先帝設施,蓋有百世不可易者。)
    (元祐以來,上下奉行,未嘗失墜,至於事或失當,何世無之?父作於前,子救
    (於後,前後相繼,此則聖人之孝也。)
    (漢武帝外事四夷,內興宮室,財用匱竭,於是修鹽鐵榷酤均輸之政,民不堪命
    (,幾至大亂。)
    (昭帝委任霍光,罷去煩苛,漢室乃定。)
    (光武、顯宗,以察為明,以讖決事,上下恐懼,人懷不安。)
    (章帝深鑒其失,代之寬厚,愷悌之政,後世稱焉。)
    (本朝真宗天書,章獻臨御,攬大臣之議,藏之梓宮,以泯其跡,仁宗聽政,絕
    (口不言。)
    (英宗濮議,朝廷洶洶者數年,先帝寢之,遂以安靜。)
    (夫以漢昭帝之賢,與吾仁宗、神宗之聖,豈其薄於孝敬而輕事變易也哉?陛下
    (若輕變九年已行之事,擢任累歲不用之人,懷私忿而以先帝為辭,則大事去矣
    (。)
    (哲宗接閱奏章,竟勃然大怒道)
哲 宗:轍敢比先帝為漢武麼?
    (我謂神宗尚不及漢武。)
    (言下即欲逐轍。)
    (轍下殿待罪,眾莫敢救。)
純 仁:(范純仁從容進言道)武帝雄才大略,史家並無貶詞,轍引比先帝,不得為謗。
    陛下甫經親政,待遇大臣,也不當似奴僕一般,任情呵斥。
    
    
160**時間: 地點:
純 仁:(正說著,有一人越次入奏道)先帝法度,都被司馬光、蘇轍等壞盡。
    (純仁視之,乃是新任尚書左丞鄧潤甫,遂抗聲道)
純 仁:這語是說錯了。法本無弊,有弊必改。
哲 宗:秦皇、漢武,古所並譏。
純 仁:(純仁便接奏道)轍所論是指時事言,非指人品言。
    (哲宗顏色少霽,乃不復發語,當即退朝。)
    (轍前時曾附呂大防,與純仁議多不合,至是方謝純仁道)
純 仁:公乃佛地位中人,轍仗公包涵久了。
純 仁:公事公言,我知有公,不知有私。
    (名副其實,是乃謂之純仁。)
    (轍又申謝而退。)
    (越日,竟下詔降轍官職,出知汝州。)
    (及進士對策,考官評閱甲乙,上第多主張元祐。)
    (嗣經楊畏復勘,悉移置下第,把贊成熙豐的策議,拔置上列。)
    (第一名乃是畢漸,竟比王、呂為孔、顏,彷彿王、呂二人的孝子順孫。)
    (自是紹述兩字,喧傳中外,曾布竟用為翰林學士,張商英進用為右正言。)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