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 至 第一四〇

131**時間: 地點:
    (當時朝野人士,除吳奎、張方平、韓琦外,尚謂安石多才,定有一番乾濟,惟
    (眉山人蘇洵,已作一篇辨奸論,隱斥安石。)
    (還有知洛川縣李師中,當安石知鄞縣時,已說他眼內多白,貌似王敦,他日必
    (亂天下。)
    (這兩人事前預料,才不愧先知哩。)
    (師中,楚邱人,父名緯,曾為涇原都監。)
    (師中少識邊情,及長,舉進士,知洛川縣,後調任敷政縣,益知邊務。)
    (神宗嗣位,遷知鳳翔府,適青澗守將種諤,收復綏州,師中謂種諤輕開邊釁,
    (諸朝廷慎重。)
    (果然夏主諒祚,誘殺知保安軍楊定等,幾乎宋夏又復交兵。)
    (虧得故相韓琦,奉命經略陝西,才得支持危局。)
    (從李師中折入夏事,又是一種筆墨。)
    (這事說來話長,待小子敘明原委,方得一目了然。)
    (為下半回主腦。)
    (種諤復綏州,尚是治平四年事,本書上文敘王安石,已至熙寧元年,此處系是
    (回溯,不得不從李師中折入,且從前宋夏交涉,亦可借此補敘。)
    (先是夏主諒祚,奉冊為夏王,宋庭歲賜如常,諒祚亦修貢如故。)
    (接應三十一回。)
    (英宗入承帝位,夏使吳宗來賀,宗出言不遜,有詔令諒祚罪宗。)
    (諒祚不肯奉詔,反於治平三年,寇掠秦、鳳、涇原一帶,直薄大順城。)
    (環、慶經略使蔡挺,率蕃官趙明等,往援大順,諒祚衷銀甲,戴氈帽,親自督
    (戰,挺遣弓弩手整列壕外,更迭發矢,夏兵前列多傷,諒祚亦身中流矢,率眾
    (遁去,轉寇柔遠。)
    (挺又使副總管張玉,領三千人夜襲敵營,夏兵驚溃,退屯金湯,會宋廷頒發賜
    (夏歲幣,知延州陸詵留幣不與,飛章上奏道)
英 宗:朝廷素事姑息,所以狡虜生心,敢爾狂悖,今若再賜歲幣,是益令玩視,愈褻國
    威,請降旨詰責虜主,待他謝罪,再行給幣未遲。
    (英宗轉問韓琦,琦本主張問罪,當然贊成陸議,乃飭陸移牒宥州,詰問諒祚。
    ()
    (諒祚連遭敗仗,已經奪氣,並因理屈詞窮,無可解免,只得遣使謝罪,諉言咎
    (由邊吏,應按罪加誅云云。)
    (是書上達,已值英宗賓天,神宗踐阼,當有新詔一道,齎付諒祚,詔曰:
    (  朕以夏國累歲以來,數興兵甲,侵犯邊陲,驚擾人民,誘迫熟戶,去秋復
    (直寇大順,圍迫城寨,焚燒村落,抗敵官軍,邊奏累聞,人情共憤。)
    (群臣皆謂夏國已違誓詔,請行拒絕,先皇帝務存含恕,且詰端由,庶觀逆順之
    (情,以決眾多之論。)
    (逮此遜章之稟命,已悲仙馭之上賓,朕纂極雲初,包荒在念,仰循先志,俯諒
    (乃誠。)
    (既自省於前辜,復願堅於眾好。)
    (苟奏封所敘,忠信無渝,則恩禮所加,歲時如舊。)
    (安民保福,不亦休哉!特諭爾夏主知之!)
    (諒祚得詔,又遣人到宋,慶弔兼行。)
    (到了冬季,夏綏州監軍蒐名山弟夷山,向青澗城求降。)
    (青澗城守將系種世衡子,就是種諤,也算世襲。)
    (諤受降後,即令夷山作書,招致乃兄,並特贈金盂一枚。)
    (適名山外出,有名山親吏李文喜接得金盂,喜出望外,便與去使密定計策,令
    (宋兵潛襲營帳,不怕名山不降,且乘勢可得綏州。)
    (去使返報種諤,諤即密奏宋廷,一面通報延州知州陸詵。)
    (詵卻謂虜眾來降,真偽難測,也奏請戒諤妄動。)
    (神宗命轉運使薛向,會同陸詵,詢明種諤受降虛實,再定機宜。)
    (向與詵乃召諤問狀,詵始終反對諤議,獨向恰有意贊成。)
    (兩下恊定招撫三策,由向主稿,遣幕府張穆之入奏。)
    (穆之暗受向囑,既至闕下,面陳諤議可成。)
    (看官!試想神宗是好大喜功,聽了張穆之一番奏對,遂以為有機可乘,樂得興
    (兵略地。)
    (且疑陸詵不肯恊力,從中掣肘,竟將他調徙秦鳳,專任向、諤,規復綏州。)
    (哪知這種諤還要性急,不待朝命頒到,已起兵潛入綏州,圍住名山營帳。)
    (名山毫不預防,突然遭圍,自然腳忙手亂,當由親吏李文喜,導入夷山,同勸
    (名山降宋。)
    (名山無可奈何,只好舉眾出降,共計首領三百人,戶一萬五千,兵萬名,一概
    (就撫,由諤督兵築城,繕固守備。)
    (夏人來爭,被諤發兵邀擊,殺退夏眾,遂復綏州,綏州久已陷沒,規復未始非
    (策,但不在諒祚寇邊之先,而在諒祚謝罪以後,未免自失信用耳。)
    (陸詵以詔命未至,諤即擅自興師,擬遣吏逮治,可巧穆之西還,傳詔徙詵,詵
    (乃歎息而去。)
英 宗:(夏主諒祚,聞綏州失守,欲發兵入寇,部目李崇貴、韓道善兩人,入帳獻策道
    ()大王如欲用兵,恐勝負難料,不如另用他計。
英 宗:(諒祚問用何策,李崇貴道)前宋使楊定到來,曾許歸我沿邊熟戶,我曾送他金
    銀寶物,他受了我的饋贈,卻未聞遵約,反聽種諤襲奪綏州,真是可恨!我不若
    誘他會議,殺死了他,就佔領了保安,作為根據,然後進可戰,退可守,不患不
    勝。
安 石:(諒祚大喜道)果然好計,就照此行罷!
    (原來楊定曾出使夏國,見了諒祚,跪拜稱臣。)
    (諒祚畀他金銀,及寶劍一口,寶鏡一具,定即許歸沿邊熟番。)
    (及定還,將金銀匿住,只把劍鏡獻上,且言諒祚可刺狀,神宗信為真言,竟擢
    (定知保安軍。)
    (自諒祚用計誘定,即遣韓道善齎書往請,約定會議。)
    (定竟冒冒失失的,前去赴會,一到會場,未見諒祚,即由李崇貴責他爽約。)
    (定尚未及答,已被崇貴呼出伏兵,亂刀齊下,將定剁成肉泥。)
    (該死!該死!隨即入攻保安,大肆劫掠。)
    (警報迭達汴都,神宗不免自悔。)
    (巧值李師中奏牘亦到,歸咎種諤,朝議隨聲附和,竟欲誅諤棄綏。)
    (前時不聞諫阻,至此又如此畏縮,宋廷可謂無人。)
    (神宗未肯遽允,當命陝西宣撫使郭逵,移鎮鄜延,就近酌奪。)
    (接應前回。)
    (逵用屬吏趙卨議,卨讀如歇。)
    (奏陳機宜,大致說是)
說 是:虜殺王官,應加聲討,若反誅諤棄綏,成何國體?且名山舉族來歸,如何處置?
    言之甚是,一面貽書輔臣,請保守綏州,借張兵勢,規度大理河川,擇要設堡,
    畫地三十里,安置降人,方為上計。
    (朝議仍然未決,乃調韓琦判永興軍,經略陝西。)
    (琦臨行,曾言綏不當取,及既抵任所,復奏稱綏不可棄。)
    (樞府駁他前後矛盾,令再明白復陳,琦遂復奏道)
安 石:臣前言綏不當取,是就理論上立言,今言綏不可棄,是就時勢上立言。現在邊釁
    已開,無理可喻,只有就勢論勢。保存綏州,秣兵厲馬,與他對待,俾他不敢小
    覷,方能易戰為和。
    (練達之言。)
    (奏既上,言官尚交論種諤,有旨將諤貶官,謫置隨州。)
    (會郭逵詗知誘殺楊定,系李崇貴、韓道善主謀,遂傳檄諒祚,索取罪人。)
    (湊巧諒祚得病,更聞韓琦鎮邊,料知不能反抗,只得執住李、韓二人,獻與郭
    (逵。)
    
    
132**時間: 地點:
    (未幾,諒祚病死,子秉常嗣立,遣臣薛宗道等赴宋告哀。)
    (神宗問殺楊定事,宗道謂)
神 宗:李、韓二犯,已執送邊鎮,不日可到。
    (果然隔了一宵,由郭逵將李、韓二人,檻送闕下。)
    (神宗親自廷訊,李崇貴直陳顛末,神宗不禁歎息道)
神 宗:照此說來,楊定納賄賣地,罪不容誅,但你等何妨逕自陳請,由朕明正典刑,今
    乃擅加誘殺,藐我上國,難道得稱無罪麼?
    (崇貴等乃叩首伏罪。)
    (神宗特赦崇貴等死刑,追削楊定官爵,籍沒田宅。)
    (另遣使臣劉航,冊秉常為夏國王。)
    (小子有詩詠韓魏公道:
    (  入定皇綱出耀威,如公誰不仰豐徽?)
    (三朝政績昭然在,中外都憑隻手揮。)
    (夏事暫作結束,小子又要敘那王安石了。)
    (看官少待,且看下回。)
    
    (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矯情立異之臣。)
    (如神宗之於王安石是已。)
    (神宗第欲為唐太宗,而安石進之以堯、舜,神宗目安石為諸葛、魏征,而安石
    (竟以臯、夔、稷、契自況。)
    (試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為所惑乎?)
    
    
133**時間: 地點:
    (當時除吳奎、張方平、蘇洵外,如李師中者,嘗謂其必亂天下。)
    (夫師中亦一誇誕士,史稱其好為大言,以致不容於時,吾謂大言者必未足副實
    (,即如綏州之役,彼第歸咎種諤,而於善後事宜,毫不提及,是殆亦責人有餘
    (,而責己不足者。)
    (賴韓琦坐鎮,郭逵為輔,夏事始得就緒耳。)
    (吾以是歎韓魏公之不可及也。)
    (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
    
    
134**時間: 地點:
    (卻說王安石既承主眷,漸漸露出鋒芒,意欲變法維新,炫人耳目。)
    (是時大內帑銀,所存無幾,神宗年少氣銳,方以富國強兵為首務,安石隱伺上
    (意,遂倡理財足國的美談,歆動神宗。)
    (熙寧元年仲冬,行郊天禮,輔臣以河朔旱災,國用不足,乞南郊以後,不可再
    (循故例,遍賜金帛。)
    (有詔令學士復議,司馬光)
司馬光:救災節用,當自貴近為始,輔臣議應當照行。
安 石:(王安石)國用不足,乃不善理財的緣故,若徒事節流,未識開源,終屬無益。
司馬光:甚麼叫做善理財?無非是頭會箕斂罷了。
安 石:不必加賦,自增國用,才算是理財好手。
司馬光:天下哪有此理?天地生財,止有此數,官府多一錢,民間便少一錢,若設法奪民
    ,比加賦還要厲害。從前桑弘羊嘗挾此說,欺騙漢武帝,太史公大書特書,顯是
    指斥弘羊,諷刺漢武呢。
    (語雖未必盡然,但如桑弘羊、王安石等,實蹈此弊。)
    (安石尚不肯服理,仍然爭論不已。)
神 宗:朕意亦與光同,但些須例賞,必欲吝嗇,似亦未免失體了。
    (遂不從輔臣所議,行賞如故。)
    (仍是左袒安石。)
    (既而鄭國公富弼,自汝州入覲,詔許肩輿至殿門,令弼子扶掖進見,且命免拜
    (跪禮,賜坐與談。)
神 宗:(神宗開口問道)卿老成練達,定有高見,現欲治國安邦,須用何術?
開 口:(弼對道)人主好惡,不可令人窺測,否則奸人必伺隙售奸。譬如上天監人,善
    惡令他自取,乃加誅賞,庶幾功罪兩明。
神 宗:北有遼,西有夏,邊境未寧,如何是好?
開 口:(弼又道)陛下臨御未久,當首佈德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對症發藥。)
    (神宗躊躇多時,方道)
神 宗:朕常欲詢卿,卿可留朝輔政。
開 口:(弼答言)老不勝任。
    (仍辭退赴郡。)
    (至熙寧二年二月,復召弼入都,拜司空兼侍中,並特賜甲第。)
    (弼仍上表固辭,經優詔促使就道,乃奉旨入朝。)
    (途次聞京師地震,神宗減膳撤樂,獨安石謂)
神 宗:災異由天,無關人事。
    (安石距近今千年,已知新學,確是一個人才。)
不 禁:(弼不禁歎息道)人君所畏惟天,天不足畏,何事不可為?此必奸人欲進邪說,
    搖惑上心,不可以不救呢。
    (當即上書數千言,力陳進賢辨奸的大要。)
    (及入對,又說了數十語,無非是隱斥安石。)
    (神宗雖任弼同平章事,意中總不忘安石,擬擢為參政。)
    (會值唐介奏事,即與介述明本意,介言安石不勝大任。)
神 宗:文學不可任呢?經術不可任呢?吏事不可任呢?
不 禁:(介對道)安石好學泥古,議論每多迂闊,若令他為政,必多變更。
    (神宗不答。)
    (介退,語曾公亮道)
神 宗: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擾,諸公後當自知,莫謂介不預言呢!
    (公亮本推薦安石,哪裡肯信?)
    
    
135**時間: 地點:
    (未幾,神宗又問侍讀孫固,謂安石可否令相?固對道)
神 宗:安石文行甚優,令為台諫侍臣,必能稱職,若宰相全靠大度,安石狷狹少容,如
    何做得?陛下欲求賢相,臣心目中恰有三人,便是那司馬光、呂公著、韓維呢。
    (神宗總歸不信,竟命安石參知政事。)
    (安石入謝,神宗語安石道)
神 宗:廷臣都說卿但知經術,未通世務。
安 石: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他人謂臣未通世務,實即未通經術,請陛下詳察!
神 宗:照卿說來,欲經世務,先施何術?
安 石:變風俗,立法度,正當今急務。
    (神宗點首稱善。)
安 石:(安石遂進言道)立國大本,首在理財,周朝設泉府等官,無非酌盈劑虛,變通
    民利,後世惟漢桑弘羊,唐劉晏,粗合此意。今欲理財,亟應修泉府遺制,藉收
    利權。利權在握,然後庶政可行。
神 宗:卿言甚是。
安 石:古語有言:『為政在人』,但人才難得,更且難知。今使十人理財,有一、二人
    不肯恊力,便足敗事。堯與眾人共擇一人治水,尚且九載勿成,況擇用不止一人
    ,簡選未嘗詢眾,能保無異議麼?陛下誠決計進行,首在不惑異說。
    (讓你一人獨做,可好麼?神宗)
神 宗:朕知道了,卿去妥議條規,待朕次第施行。
    (安石應命退出。)
    (次日,即奏請制置三司條例司,掌經畫邦計,變通舊制,調劑利權。)
    (更舉知樞密院事陳升之,恊同辦事。)
    (神宗准奏,當命安石、升之兩人,總領制置三司條例司,令得自擇掾屬。)
    (安石遂引用呂惠卿、曾布、章惇、蘇轍等,分掌事務。)
    (惠卿曾任真州推官,秩滿入都,與安石談論經義,意多相符。)
    (安石竟稱為大儒,事無大小,必與商議,有所奏請,又必令他主稿,幾乎一日
    (不能相離。)
    (曾布即曾鞏弟,事事迎合安石意旨,安石亦倚為心腹,與惠卿同一信任。)
    (當下悉心酌商,定了新法八條,六條謂足富國,兩條謂足強兵,由小子錄述如
    (下:
    (  富國法六條。)
    (一)農田水利 飭吏分行諸路,相度農田水利,墾荒廢,濬溝渠,酌量升科,
    無論吏民,皆須同役,不准隱漏逃匿。)
    (二)均輸 諸州郡所輸官糧,俱令平定所在時價,改輸土地所產物,官得徙貴
    就賤,因近易遠,並准便宜蓄買,懋遷有無。)
    (三)青苗 農民播種青苗時,由朝廷出資貸民,至秋收償金,加息十分之二,
    或十分之三,仍還朝廷。)
    (四)免役 使人民分等,納免役錢,得免勞役,國家別募無職人民,充當役夫
    。)
    (五)市易 就京師置市易所,使購不賣之物於官,或與官物交換,又備資貸與
    商人,使遵限納息,過限不輸,息金外更加罰金。)
    (六)方田 以東南西北各千步為一方,計量田地,分五等定稅,人民按稅照納
    。)
    (強兵法二條。)
    (一)保甲 彩古時民兵制度,十家為保,五百家為都保,都保置正副二人,使
    部下保丁,貯弓箭,習武藝。)
    (二)保馬 以官馬貸保丁,馬死或病,令按值給償。)
    (這數條新法,議將出來,老成正士,沒有一個贊成。)
    (參政唐介,抗直敢言,先與安石爭辯。)
    (安石強詞奪理,謂可必行,神宗又庇護安石,介不勝憤懑,氣得背上生疽,竟
    (爾謝世。)
    (先氣死了一個。)
    (神宗遂將安石新法,依次舉行。)
    (先遣劉彝、謝卿材、侯叔獻、程顥、盧秉、王汝翼、曾伉、王廣廉八人,巡行
    (諸路,查核農田水利,酌定稅賦科率,傜役利害;繼即飭行均輸法,起用薛向
    (為江、浙、荊、淮發運使,領均輸平准,創行東南六路。)
    (兩法頒行,言路已是嘩然。)
    (知制誥錢公輔,知諫院范純仁等,均言薛向開釁邊疆,曾坐罪罷黜,應前回。
    ()
    (不應起用。)
    (公輔且斥安石壞法徇私,安石不悅,竟奏徙公輔知江寧府。)
    (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翰林學士鄭獬,知開封府滕元發,均為安石所忌,相繼遷
    (謫。)
    (惱了御史中丞呂誨,含忍不住,即撰成一篇彈文,入朝面奏。)
    (途中遇著司馬光,問他何事?誨便道)
司馬光:我將參劾一人,君實可贊成麼?如肯贊成,請為後勁。
司馬光:(光問所劾何人?誨答道)便是新參政王安石。
愕 然:(光愕然)朝廷方喜得人,奈何劾他?
司馬光:(誨歎道)君實也作是說麼?怪不得別人。安石好執偏見,黨同伐異,他日必敗
    國事,這是腹心大患,不劾何待?你如不信,盡管請便,我要入朝去了。
司馬光:我正去侍講經筵,不妨同行。
    (原來君實係光表字,故誨以此相呼,兩人同入朝堂,待至神宗御殿,誨即袖出
    (彈章,上殿跪呈。)
    (神宗當即展閱,但見上面文字,無非指斥安石,最注目的卻有數語,其文云:
    (  臣聞大奸似忠,大詐似信。)
    (安石外示樸野,中藏巧詐,驕蹇慢上,陰賊害物,誠恐陛下悅其才辯,久而倚
    (畀,大奸得路,群陰會進,則賢者盡去,亂由是生。)
    (臣究安石之跡,固無遠略,唯務改作,立異於人。)
    (徒文言而飾非,將罔上而欺下,臣竊懮之!誤天下蒼生者,必斯人也!)
    (看官!你想神宗方信任安石,怎能瞧得進去?看到誤天下蒼生句,不禁怒形於
    (色,立將原奏擲還。)
神 宗:(誨大聲道)陛下如不見信,臣不願與奸佞同朝,乞即解職!
    (神宗也不多言,只命他退去,誨退後,即下詔出誨知鄧州。)
    (范純仁復申劾安石,留章不下。)
    (純仁求去,奉詔免他諫職,改判國子監。)
    (純仁又續繕奏章,擬再墾辭,甫經繕就,忽由安石遣使,傳語純仁道)
純 仁:已議除知制誥了,請不為已甚。
純 仁:(純仁勃然道)這是用利誘我了。我言不用,萬鐘亦非我所願呢!
    (不愧家風。)
    (當下將奏稿取交來使,次日,即將奏本呈入。)
    (神宗尚未許去,驀見安石入朝,疾言遽色,奏請立黜純仁。)
神 宗:純仁無罪,就使外調,亦當給一善地,可令出知河中府便了。
    (安石不便再言,只得悻悻而退。)
    (范純仁即仲淹第二子,兄純佑,曾隨父鎮陝,與將士雜處,評價人才,無不具
    (當。)
    (仲淹得任人無失,以此立功,及仲淹罷職,他奉侍左右,未嘗少離。)
    
    
136**時間: 地點:
    (未幾,廢疾去世,弟純禮、純粹,依次出仕,後文慢表。)
    (惟純仁以父蔭得官,歷任縣令判官,所向皆治。)
    (尋擢為侍御史,與議濮王典禮,復遭外謫。)
    (見三十四回。)
    (嗣又召還京師,命知諫院,至是又出守河中。)
    (尋徙成都轉運使,因新法不便,戒州縣不得遽行。)
    (安石恨他阻撓,誣以失察僚佐罪,左遷知和州,插此一段。)
    (敘明純仁歷史,且回應三十二回中語。)
    (這且按下再提。)
    
    
137**時間: 地點:
    (且說王安石以兩法既行,復議頒行青苗法。)
    (呂惠卿極端慫慂,獨蘇轍立言未可,安石問為何因?轍答道)
安 石:出錢貸民,本欲救民,但錢入民手,不免妄用,滿限多無力籌償,有司飭吏追呼
    ,鞭撲橫施,是救民反至病民了。
安 石:君言誠有理,且從緩議。
    (於是有好幾旬不談此法。)
    (忽奉神宗詔命,令與司馬光復議登州獄案。)
    (安石遂邀光合議,兩人各據一見,免不得又爭執起來。)
    (登州有一婦,許嫁未行,聞夫婿貌丑,心甚不平,竟暗挾利刃,潛往害夫。)
    (適乃夫臥田舍間,便拔刀斲入,幸乃夫尚未睡著,慌忙起避,才得不死。)
    (只因用手遮格,被斷一指而去。)
    (乃夫遂鳴官訴訟,知州許遵,拘婦到案,見該婦姿色頗佳,與乃夫確不相配,
    (遂有意脫婦,令她一一承認,當為設法保全,該婦自然聽命。)
    (許遵即以自首減罪論,上達朝廷。)
    (遵有意全婦,莫非想娶她作妾麼?安石謂遵言可行。)
安 石:(光憤然道)婦謀殺夫,尚可減罪麼?
安 石:婦既自首,應從末減。
司馬光:律文有言,因他罪致殺傷,他罪得首原,今該婦謀殺乃夫,本屬一事,豈謀自謀
    ,殺自殺,可分作兩事,得准首原麼?
    (明白瞭解。)
安 石:若自首不得減罪,豈非自背律文?
    (無非好異,不顧綱常。)
    (兩人相持不下,當即共請神宗判斷。)
    (偏神宗左袒安石,竟准如安石議。)
    (文彥博、富弼等,諫阻不從,且將謀殺已傷,按問自首一條,增入律中,得減
    (罪二等,發交刑部,垂為國法。)
    (侍御史兼判刑部官劉述,封還詔旨,駁奏不已。)
    (安石大憤,請神宗黜退劉述。)
    (述遂率侍御史劉琦、錢顗,共上疏論安石罪,略云:
    (  安石執政以來,未逾數月,操管商權詐之術,與陳升之合謀,侵三司利權
    (,開局設官,分行天下,驚駭物聽。)
    (近復因許遵妄議,定按問自首之法,安石任偏見而立新議,陛下不察而從之,
    (遂害天下大公。)
    (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守勿失,乃妄事更張,廢而不用,如此奸詐專權,豈宜
    (處之廟堂,致亂國紀?願早罷逐,以慰天下。)
    (曾公亮畏避安石,陰自結援以固寵,趙 則括囊拱手,但務依違,皆宜斥免,
    (臣等為國家安危計,故不憚刑威,冒瀆天聽,伏冀明斷施行。)
    (疏上,安石奏貶琦監處州鹽酒務,顗監衢州鹽稅,並拘述獄中。)
    (司馬光等上疏力爭,乃將述貶知江州。)
    (琦、顗照安石議,貶謫浙東。)
    (殿中侍御史孫昌齡,同判刑部丁諷,審刑院詳議官王師元,皆坐述黨忤安石,
    (謫徙有差。)
    (還有龍圖閣學士祖無擇,與安石意見不同,亦遭黜逐。)
    (正是:
    (  黜陟不妨由我主,綱常何必為人拘?)
    (既而三司條例司官蘇轍,亦被謫為河南府推官,欲知蘇轍如何得罪,容至下回
    (表明。)
    (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誤在未審國情,獨執己見,但知理財
    (之末跡,而未知理財之本原耳。)
    (當安石知鄞時,略行新法,邑人稱便,即嘵嘵然曰)
安 石:我宰天下有餘。
    (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執政非長吏之任也。)
    (天下方交相詬病,而安石愈覺自是,黜陟予奪,任所欲為。)
    (至若登州婦人一案,較諸鬥鶉少年,尤關風化,同僚謂不宜減罪,而彼必欲減
    (免之,蓋無非一矯情立異之見耳。)
    (夫朝廷舉措,關係天下安危,而顧可以矯情立異行之乎?我姑勿論安石之法,
    (已先當誅安石之心。)
    (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
    
    
138**時間: 地點:
    (卻說蘇轍系安石引用,在三司條例司中,檢詳文字。)
    (安石欲行青苗法,為轍所阻,數旬不言。)
    (嗣由京東轉運使王廣淵,上言農民播種,各苦無資,富家得乘急貸錢,要求厚
    (利,乞留本道錢帛五十萬,貸民取息,歲可獲利二十五萬。)
    (安石覽到此文,不禁喜躍道)
不 禁:這便是青苗法呢,奈何不可行?
    (遂亟召廣淵入都,與商青苗法。)
    (廣淵一口贊成。)
    (安石乃奏請頒行,先從河北、京東、淮南三路開辦,逐漸推廣。)
    (有旨報可,自是從前常平通惠倉遺制,盡行變更。)
    (蘇轍仍力持前說,再三勸阻,又與呂惠卿論多不合。)
    (惠卿遂進讒安石,謂轍有意阻撓。)
    (安石大怒,欲加轍罪。)
    (還是陳升之從旁勸解,乃罷轍為河南府推官。)
    (安石復薦惠卿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
司馬光:(司馬光謂)惠卿儉巧,心術不正,安石誤信惠卿,因致負謗中外,如何可以重
    用?
    (神宗不從,竟依安石所請。)
    (首相富弼,見神宗信任安石,料想不能與爭,托病求去,乃出判亳州,擢陳升
    (之同平章事。)
    (升之就職後,神宗問司馬光道)
神 宗:近相升之,外議如何?
司馬光:閩人狡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曾公亮晉江人,陳升之,建陽人,俱屬閩
    地。二參政皆楚人,王安石,臨川人,趙 西安人,俱屬楚地。他日援引親朋,
    充塞朝堂,哪裡能培植風俗呢?
神 宗:升之頗有才智,曉暢民政。
司馬光:才智非不可用,但必須旁有正士,隱為監制,方能無患。
    (神宗又問及王安石,光答)
司馬光:外人言安石奸邪,未免過毀,但他性太執抝,不明事理,這也是一大病呢。
    (評論確當。)
    (神宗始終不聽。)
    (陳升之既經入相,頗欲籠絡眾望,請罷免三司條例司。)
    (這便是才智的見端。)
    (安石以為負己,又同他爭論起來。)
    (升之稱疾乞假,安石遂引樞密副使韓絳,制置三司條例。)
    (安石每奏事,絳亦隨入。)
    (常奏稱安石所陳,無不可用,安石大得臂助。)
安 石:(絳復上言)青苗法便民,民間多願貸用,乞遍下諸路轉運使施行!
    (於是詔置諸路提舉官,執掌貸收事件。)
    (提舉官多方迎合,以多貸青苗錢為功,不論貧富,隨戶支配。)
    (又令貧富相兼,十人為保首。)
    (王廣淵在京東,分民戶為五等,上等戶硬貸錢十五千,下等戶硬貸錢一千,到
    (限不還,即著悍吏敲比征呼,民間騷然。)
    (廣淵入奏,反說百姓歡呼感德。)
    (諫官李常,御史程顥,劾論廣淵強為抑配,掊克百姓,神宗不報。)
    (河北轉運使劉庠,不放青苗錢,奏稱百姓不願借貸,神宗又不報。)
安 石:(安石反恨恨道)廣淵力行新法,偏遭彈劾,劉庠欲壞新法,不聞加罪,朝事如
    此,尚可望富強麼?
    (依了你,反要貧弱,奈何?橫渠人張載,與河南程顥、程頤兄弟,素相友善,
    (平居共談道學,歸本六經。)
    (及出為邑宰,不假刑威,專務敦本善俗,民化一新。)
    (御史中丞呂公著,登諸薦牘,當由神宗召見,問以治道。)
神 宗:(載對道)為政必法三代,否則終成小道呢。
    (時安石方倡言古道,神宗亦有心復古,聽了此言,還道張載亦安石一流,即留
    (他在朝,命為崇文院校書。)
    (哪知張載所說的古法,與安石不同。)
    (他見安石托古病民,料難致治,竟稱疾辭去。)
    (潔身自好,足稱明哲。)
    (前參政張方平,服闋還朝,應三十五回。)
    (受命為觀文殿大學士判尚書省,安石以方平異己,極力排擠,因出知陳州。)
    (及陛辭,極言新法弊害,神宗亦憮然動容,隨即召為宣徽北院使。)
    (又事事受安石牽制,堅請外調,乃復出判應天府。)
    (時已熙寧三年了。)
    (河北安撫使韓琦忽上疏請罷青苗法,略云:
    (  臣准散青苗,詔書務在惠小民,不使兼並乘急,以邀倍息,而公家無所利
    (其入。)
    (今所列條約,乃自鄉戶一等而下,皆立借錢貫數,三等而下,更許皆借。)
    (且鄉戶上等,並坊郭有物業者,乃從來兼並之家,今令借錢一千,納一千三百
    (,是官自放錢取息,與初詔相違。)
    (又條約雖禁抑勒,然不抑勒,則上戶必不願請,下戶雖或願請,請時甚易,納
    (時甚難,將必有督索同保均賠之患。)
    (陛下躬行節儉以化天下,自然國用不乏,何必使興利之臣,紛紛四行,以致遠
    (邇之疑哉?乞罷諸路提舉官,第委提刑點獄,依常平舊法施行!)
    (神宗覽到琦疏,亦稍有所悟,便將原疏藏在袖中,出御便殿,召輔臣等入議。
    ()
    (曾公亮先入,神宗即從袖中,取出琦疏,遞示公亮道)
神 宗: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謂青苗等法,可以利民,不料害民如此。且坊
    郭間何有青苗,乃亦強令借貸呢?
神 宗:(說至此,忽有一人趨進道)如果從民所欲,雖坊郭亦屬何害?
    (神宗命曾公亮遞示原疏,安石略略一瞧,不禁勃然道)
安 石:似漢朝的桑弘羊,刮取天下貨財,供奉人主私用,乃可謂興利之臣。今陛下修周
    公遺法,抑兼並,賑貧弱,並不是剝民自奉,如何說是興利之臣呢?
    (神宗終以琦說為疑,沈吟不答。)
    (安石趨出,神宗乃諭輔臣道)
神 宗:青苗法既不便行,不如飭令罷免。
安 石:(公亮道)待臣仔細訪查,果不可行,罷免為是。
    (無非迴護安石。)
    (神宗允准,公亮等方才退出。)
    (安石即上章稱病,連日不朝。)
    (神宗乃命司馬光草答琦詔,內有士夫沸騰,黎民騷動等語。)
    (安石聞知,上章自辯,神宗又轉了一念,似覺薄待安石,過不下去,乃巽辭婉
    (謝,且命呂惠卿勸使任事。)
    (安石仍臥疾不出,神宗語趙 道)
神 宗:朕聞青苗法多害少利,才擬罷免,並非與安石有嫌,他如何不肯視事?
安 石:(趙 曰)新法都安石所創,待他銷假,再與妥議,罷免未遲。
    (趙 稱廉直,何亦有此因循?韓絳)
韓 絳:聖如仲尼,賢如子產,初入為政,尚且謗議紛興,何怪安石?陛下如果決行新法
    ,非留用安石不可!安石若留,臣料亦先謗後誦呢。
    (這一席話,又把神宗罷免青苗的意思,盡行丟去,仍敦促安石入朝。)
    (一面遣副都知張若水,押班藍元振,出訪民情。)
    (哪知這兩人早受安石賄托,回宮復命,只說是民情稱便,神宗益深信不疑,竟
    (將琦奏付條例司,命曾布疏駁,刊石頒示天下。)
    (安石乃入朝叩謝,由神宗溫詞慰勉。)
    (安石自此執行新政,比前益堅。)
    (文彥博看不過去,入朝面奏,力陳青苗害民。)
神 宗:朕已遣二中使親問民間,均雲甚便,卿奈何亦有此言?
彥 博:韓琦三朝宰相,陛下不信,乃信二宦官麼?
    (神宗不覺變色,但因彥博系先朝宗臣,不忍面斥,惟有以色相示。)
    (彥博知言不見聽,亦即辭出。)
    (韓琦聞原奏被駁,復連疏申辯,且言安石妄引周禮,熒惑上聽,終不見答。)
    (琦遂請解河北安撫使,止領大名府一路。)
    (這疏一上,卻立邀批准了。)
    (嗣是知審官院孫覺因指斥青苗法,被貶知廣德軍,御史中丞呂公著,亦因言新
    (法不便,被貶知潁州。)
    (知制誥兼直學士院陳襄,推薦司馬光、韓維、呂公著、范純仁、蘇軾等人,見
    (忤安石,出知陳州。)
    (參知政事趙 ,自悔前時主持不力,致復行青苗法,上章劾論安石,並求去位
    (,亦出知杭州。)
    (參政一缺,即命韓絳繼任。)
    (那時又來了一個護法么麼,姓李名定,曾為秀州判官,居然因附會安石,得擢
    (為監察御史裡行。)
    (定為安石弟子,自秀州被召,入京遇右正言李常。)
安 石:(常問道)君從南方來,民謂青苗法如何?
彥 博:(定答道)民皆稱便。
    (弟子不可不從師。)
愕 然:(常愕然)果真麼?舉朝方爭論是事,君勿為此言。
    (定與常別,即去謁見安石,且稟白道)
安 石:青苗法很是便民,如何京師傳言不便?
安 石:(安石喜道)這便叫作無理取鬧呢。改日入對,你須要明白上陳。
    (定唯唯遵命。)
    (安石即薦定可用,神宗即召定入問,定歷言新法可行。)
    (及詢至青苗法,定尤說得遠近謳歌,輿情悉洽。)
    (神宗大悅,即命定知諫院,曾公亮等言查考故例,選人未聞為諫官,應請改命
    (,乃拜監察御史裡行。)
    (知制誥宋敏求、蘇頌、李大臨謂)
神 宗:定不由銓考,擢授朝列,不緣御史,薦置憲台,朝廷雖急欲用才,破格特賞,但
    紊亂成規,所益似小,所損實大。
    (遂封還制書。)
    (經神宗詔諭再三,頌等仍執奏不已。)
    (安石劾他累格詔命,目無君上,遂坐罪落職,時人稱為熙寧三舍人。)
    
    
139**時間: 地點:
    (未幾,有監察御史陳薦劾定,說他為涇縣主簿時,聞母仇氏喪,匿不為服,應
    (聲罪貶斥。)
    (定上書自辯,謂)
嘗 謂:實不知由仇氏所生,所以疑不敢服。
    (看官閱到此處,恐不能不下一疑問,定出應仕籍,並非三、五歲的小孩兒,況
    (他父名問,也曾做過國子博士,定並非生自空桑,難道連自己的生母,都未曉
    (得麼?說來也有一段隱情。)
    (仇氏初嫁民間,生子為浮屠,釋名了元,相傳是與蘇軾結交的佛印禪師。)
    (後仇氏復為李問妾,生下一子,就是李定。)
    (尋又出嫁郜氏,生子蔡奴,工傳神。)
    (此婦所生之子,卻都有出息。)
    (定因生母改嫁,不願再認,因此仇氏病死,他未嘗持服。)
    (偏被陳薦尋出瘢點,將他彈劾,他只好含糊解說,自陳無辜。)
    (安石誼篤師生,極力庇護,反斥薦捕風捉影,劾免薦官,改任定為崇政殿說書
    (。)
    (監察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肯復上言)
安 石:定既不孝,怎可居勸講地位?
    (並交論安石袒徒罪狀。)
    (安石又入奏神宗,說他朋串為奸,應加懲處。)
    (神宗此時,已是百依百順,但教安石如何說法,當即准行,林旦等又復落職,
    (言路未免嘩然。)
    (定也覺不安,自請解職,乃改授檢正中書吏房,直舍人院。)
    (總仗師力。)
    (宋室舊制,文選屬審官院,武選屬樞密院,安石又創出一篇議論,分審官為東
    (西院,東主文,西主武。)
    (看官道他何意?原來文彥博正主樞密,與安石不合,安石欲奪他政權,所以想
    (出此法。)
    (神宗依議施行,彥博入奏道)
彥 博:審官院兼選文武,樞密院還有何用?臣無從與武臣相接,不能妄加委任,陛下不
    如令臣歸休罷!
    (神宗雖慰留彥博,但審官院分選如故。)
    (知諫院胡宗愈,力駁分選,且言李定非才,有詔斥宗愈內伏奸意,中傷善良,
    (竟貶為通判真州。)
    (會京兆守錢明逸,報聞知廣德軍朱壽昌,棄官尋母,竟得迎歸。)
    (有「孝行可嘉,亟待旌揚」等語。)
    (有李定之背母,復有朱壽昌之尋母,一孝一不孝,互勘益明。)
    (李定當日恐不免有瑜、亮並生之歎。)
    (壽昌,揚州人,父名巽,曾為京兆守,巽妾劉氏,生壽昌,年僅三歲,劉氏被
    (出,改適黨氏。)
    (《宋史.壽昌本傳》,謂劉氏方娠即出,壽昌生數歲還家。)
    (但據王偁《東都事略》,蘇軾《志林》皆雲壽昌三歲出母,今從之。)
    (至壽昌年長,父巽病亡,他日夕思母,四處訪求,終不可得。)
    (壽昌累知各州縣,除辦公外,輒委吏役探聽生母消息,又遍貽同僚書函,托訪
    (母劉氏住址。)
    (不意愈久愈杳,越訪越窮,他竟摒絕酒肉,戒除嗜慾,甚至用浮屠言,灼背燒
    (頂,刺血書佛經,誓諸神明,得母方休。)
    (熙寧初年,授知廣德軍,他蒞任數月,竟太息道)
安 石:年已五十,尚未得見生母,如何為人?古人說得好:『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孝
    且未盡,怎好言忠?罷罷!我寧舍一官,再往尋母,好歹總要得一確音。萬一我
    母西歸,就使森羅殿上,我也要去探覓哩。
    (孝子忠臣多人做成,自呆。)
安 石:(隨即辭職,並與家人訣別道)我此行若不見母,我亦不回來了。
    (家人挽留不住,他竟背著行囊,飄然逕去。)
    (在途跋山涉水,觸暑冒寒,也顧不得甚麼辛苦,只是沿途探問,悉心偵察,好
    (容易行入關中,到了同州,復逐村挨戶的查問過去。)
    (恰巧有一老婦人,倚門立著,他竟向問劉母下落。)
    (那老婦卻似有所曉,便令壽昌入內,盤問底細。)
    (壽昌一一陳明,老婦不禁流淚道)
不 禁:據你說來,你便是朱巽子壽昌麼?
    (當下將自己如何被逐,後來如何改嫁,也說明情由。)
不 禁:(壽昌聽了數語,已知情跡相符,遂不待辭畢,倒身下拜道)我的母親,想煞兒
    了!
    (老婦亦對著壽昌,抱頭同哭,哭了一會,又由壽昌自述尋母始末,更不禁破涕
    (為笑。)
不 禁:(老婦道)我已七十多歲了,你亦五十有零,誰料母子尚得重逢?想是你至誠格
    天,因得如此哩。
    (言畢,復召入壯丁數人,與壽昌相見。)
    (這幾個壯丁,乃是劉適黨氏後,所生數子。)
    (壽昌問明來歷,即以兄弟禮相待,大家暄敘一場。)
    (當由黨氏家內,草草的備了酒肴,暢飲盡歡。)
    (越兩日,壽昌即將老母劉氏,及黨氏數子,悉數迎歸。)
    (事聞於朝,一班老成正士,均說他孝行卓絕,須破格賜旌。)
    (奈王安石迴護李定,不得不阻抑朱壽昌,仍請諸神宗,令還就原官。)
    (壽昌以養母故,求通判河中府,總算照准。)
    (士大夫作詩相贈,極為贊美。)
    (監官告院蘇軾,亦贈壽昌詩,並有詩序一篇,陽譽壽昌,陰斥李定。)
    (定見詩及序,大加恚恨,後來遂有誣軾等事。)
    (壽昌判河中數年,母歿居懮,終日哭泣,幾乎喪明。)
    (既葬,有白烏集於墓上,時人以為孝思所致。)
    (小子有詩詠道:
    (  人生百行孝為先,尋母何辭路萬千。)
    (留得一編《孝義傳》,好教後世仰前賢。)
    (壽昌仕至中散大夫而終。)
    (《宋史》列入《孝義傳》,這且不必絮述。)
    (下回接入朝事,請看官續閱下文。)
    
    (青苗法非必不可行,弊在立法未善耳。)
    (春貸秋還,本錢一千,須加息三百,利率何其重耶?願借者固貸與之,不願借
    (者亦強令貸錢,勒派何其苛耶?坊郭本無青苗,乃亦放錢取息,是更名實未符
    (,第借此以刮民財而已。)
    (韓琦上疏,幾已感格君心,乃復為邪黨所誤,韓絳等不足責,趙 亦與有過焉
    (。)
    (安石堅僻自是,順己者雖奸亦忠,逆己者雖忠亦奸,不孝如李定,且始終迴護
    (之,矧在他人?惟既生李定,復生朱壽昌,造化小兒,恰亦故使同時,俾其互
    (相比例,是得毋巧於撮弄歟?本回於韓琦奏牘,特行提敘,於朱壽昌行誼,又
    (特行表明,勸忠教孝,寓有微忱,匪特就史述史已也。)
    
    (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游)
    
    
140**時間: 地點:
    (卻說監察御史程顥,系河南人,與弟頤皆究心聖學,以修齊治平為要旨。)
    (顥嘗舉進士,任晉城令。)
    (教民孝悌忠信,民愛戴如父母。)
    (後入京為著作佐郎,呂公著復薦為御史。)
    (神宗素聞顥名,屢次召見。)
    (顥前後進對甚多,大要在正心窒欲,求言育才。)
    (神宗亦嘗俯躬相答。)
    (至新法迭興,顥屢言不便,請罷青苗錢利息,及汰去提舉官等。)
    (安石雖懷怒意,但頗敬他為人,不欲遽發。)
    (顥忍無可忍,復上疏極言,略云:
    (  臣聞天下之理,本諸簡易,而行之以順道,則事無不成。)
    (故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
    (舍之面於險阻,則不足以言智矣。)
    (蓋自古興治,雖有專任獨決,能就事功者,未聞輔弼大臣,人各有心,暌戾不
    (一,致國政異出,名分不正,中外人情,交謂不可,而能有為者也。)
    (況於措制失宜,沮廢公議,一二小臣,實預大計,用賤陵貴,以邪妨正者乎?
    (凡此皆天下之理,不宜有成,而智者之所不行也。)
    (設令由此僥倖,事有小成,而興利之臣日進,尚德之風日衰,尤非朝廷之福。
    ()
    (矧復天時未順,地震連年,四方人心,日益搖動,此皆陛下所當仰測天意,俯
    (察人事者也。)
    (臣奉職不肖,議論無補,望早賜降責,以避官謗,不勝翹企之至!)
    (疏入後,奉旨令詣中書自言。)
    (顥乃至中書處,適安石在座,怒目相視。)
安 石:(顥恰從容說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心聽受,言可乃行,不可便否,何必
    盛氣凌人?
    (安石聞言,不覺自愧,乃欠身請坐。)
    (顥方坐定,正欲開言,忽同僚張戬亦至。)
    (無獨有偶。)
    (安石見他進來,又覺得是一個對頭;他與台官王子韶,上疏論安石亂法,並彈
    (劾曾公亮、陳升之、韓絳、呂惠卿、李定等,疏入不報,竟向中書處面爭。)
    (時適天暑,安石手攜一扇,對著張戬,竟用扇掩面,吃吃作笑聲。)
    (確有奸相。)
安 石:(戬竟抗聲道)如戬狂直,應為公笑,但笑戬的不過公等兩三人,公為人笑,恐
    遍天下皆是呢!
不 禁:(陳升之在旁道)是是非非,自有公論,張御史既知此理,也不必多來爭執。
不 禁:(戬不待說完,便應聲道)公亦不得為無罪。
    (升之也覺漸沮。)
安 石:由他去說,我等總有一定主意,倸他何為?
    (戬知無理可喻,轉身自去。)
    (顥亦辭歸,復上章乞罷。)
    (詔令顥出為江西提刑,顥又固辭,乃改授簽書鎮寧軍節度使判官,戬與子韶亦
    (求去,於是戬出知公安縣,子韶出知上元縣。)
    (還有右正言李常,因駁斥均輸、青苗等法,比安石為王莽。)
    (安石怎肯相容,亦出常通判滑州。)
    (不數日間,台諫一空,安石卻薦一謝景溫為侍御史。)
    (謝與安石有姻誼,所以援引進去。)
    (且將制置條例司,歸並中書,所有條例司掾屬,各授實官。)
    (命呂惠卿兼判司農寺,管領新法事宜。)
    (樞密使呂公弼屢勸安石守靜毋擾,安石不悅。)
    (公弼將劾安石,屬稁甫就,被從孫呂嘉問竊去,持示安石。)
    (安石即先白神宗,神宗竟將公弼免官,出知太原府。)
    (呂氏贈嘉問美名,就是『家賊』兩字,嘉問亦安然忍受,但邀安石歡心,也不
    (管甚麼賊不賊了。)
    (可謂無恥。)
    (既而曾公亮因老求去,乃罷免相位,拜司空兼侍中,並集禧觀使。)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