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 至 第一三〇
121**時間: 地點:
(且說仁宗已崩,皇后曹氏即命將宮門各鑰,收置身旁,俟至黎明。)
(命內侍召皇子入宮,且傳集韓琦、歐陽修等,共議皇子即位事宜。)
(皇子哭臨已畢,遽欲退出。)
韓 琦:(曹後道)大行皇帝遺詔,令皇子嗣位,皇子應承先繼志,不得有違!
仁 宗:(皇子曙變色道)曙不敢為。
韓 琦:(韓琦忙掖留道)承先繼志,乃得為孝,聖母言不可不從!
(皇子乃遵即帝位,御東楹見百官,是為英宗皇帝。)
(英宗欲循行古制,諒陰三年,命韓琦攝行冢宰。)
(琦奏稱古今異宜,不應遵行,乃尊皇后為皇太后,請太后權同處分軍國重事。
()
(太后因御內東門小殿垂簾,宰輔等逐日復奏,由太后援經據史,處決事件,遇
(有疑難,每語輔臣道)
太 后:公等妥議,應該如何處置,便可解決了。
(自是韓琦等悉心贊議,太后未嘗不從。)
(獨對待曹氏懿戚,及宮中內侍,絲毫不肯假借,內外為之肅然。)
(既而立皇后高氏,後系故侍中高瓊曾孫女,母曹氏,為太后胞姊,既生女,幼
(育宮中。)
(既長出宮,為英宗妃,封京兆郡君,至是冊為皇后,與太后如母女一般,當然
(愛敬有加。)
(太后復重富弼名,召為樞密使,忽英宗偶然不豫,漸漸的舉措乖常,左右有所
(陳請,輒遭暴怒,甚且杖撻相加。)
(內侍等受虐不平,遂交訴內都知任守忠。)
(守忠初為仁宗所黜逐,嗣復召入,累擢至內都知,仁宗欲立英宗,守忠恐英宗
(明察,擬援立庸弱,謀攫內權,旋因計不得逞,未免失望。)
(適內侍等入訴帝狀,遂乘間設法,讒構兩宮。)
(看官!試想天下有幾個慈明不昧的賢母,誠孝無私的令主,能不聽親幸媒■麼
(?守忠等日夕浸潤,惹得兩宮都動疑起來,由疑生怨,由怨成隙,好好的繼母
(繼子,幾乎變成仇讎。)
(知諫院呂誨,亟上書兩宮,開陳大義,詞旨懇切,多言人所難言,兩宮意終未
(釋。)
122**時間: 地點:
(一日,韓琦、歐陽修奏事簾前,太后嗚咽涕泣,具述英宗變態。)
韓 琦:皇躬不豫,因致失常,痊癒以後,必不至此。且太后為母,皇上為子,子有疾,
母可不容忍麼?
(太后尚流淚不止。)
太 后:(歐陽修復進奏道)太后事先帝數十年,仁德昭聞,天下共仰,從前溫成得寵,
太后尚處之泰然,如今母子相關,何至不能相容呢?
(太后聞言,方才收淚。)
太 后:(修又道)先帝在位日久,德澤在人,所以一旦晏駕,天下奉戴嗣君,無敢異議
。今太后原是賢明,究竟是一婦人,臣等五、六人,統是措大書生,若非先帝遺
命,哪個肯來服從呢?
(前以婉言動之,後用危言警之,歐陽公也算善言。)
(太后沈吟不答。)
太 后:(琦竟朗聲道)臣等在外,皇躬若失調護,太后不得辭責。
(索性逼進一層。)
(這數語,引動太后開口,即矍然道)
太 后:這話從哪裡說來?我心更愁得緊哩。
(正要引你此語。)
太 后:(琦與修均叩首道)太后仁慈,臣等素來欽佩,所望是全始全終哩。
(叩畢乃退。)
(內侍等聽著,統不禁瞠目咋舌,陰謀為之少懈。)
(越數日,琦獨入內廷,向英宗問安,英宗略諭數語)
英 宗:太后待朕,未免寡恩。
太 后:(琦遽對道)古來聖帝明王,也屬不少,獨稱舜為大孝,難道此外多不孝麼?不
過親慈子孝,乃是常道,未足稱揚,若父母不慈,子仍盡孝,乃得稱名千古。臣
恐陛下事親未至,尚虧孝道,天下豈有不是的父母麼?
(英宗不覺改容。)
(嗣英宗疾已少瘳。)
(命侍臣講讀邇英閣,翰林侍講學士劉敞,進讀《史記》,至堯授舜天下事,即
(拱手講解道)
英 宗:舜起自側陋,堯乃禪授大位,天下歸心,萬民悅服,這非由舜別有他術,只因他
孝親友弟,德播遠近,所以謳歌朝覲,不召自來呢。
(借史諷主,語重心長。)
英 宗:(英宗悚然道)朕知道了。
(遂進問太后起居,自陳病時昏亂,得罪慈躬,伏望矜宥等語。)
太 后:(太后亦欣慰道)病時小過,不足為罪,此後能善自調護,毋致違和,我已喜慰
無窮,還有甚麼計較?況皇兒四歲入宮,我旦夕顧復,撫養成人,正為今日,難
道反有異心麼?
英 宗:(英宗泣拜道)聖母隆恩,如天罔極,兒若再忤慈命,是無以為人,怎能治國?
(太后亦不禁下淚,親扶帝起)
太 后:國事有大臣輔弼,我一婦人,不得已暫時聽政,所有目前要務,仍憑宰相取決,
我始終未敢臆斷,待皇兒身體復原,我即應歸政,莫謂我喜稱制呢。
(如此明惠,即間或被蒙,亦不過如日月之蝕而已。)
英 宗:母后多一日訓政,兒得多一日受教,請母后勿遽撤簾!
太 后:我自有主意。
(英宗乃退。)
(自是母子歡好如初,嫌疑盡釋。)
(韓琦等聞知此事,自然放心,惟因英宗久不御朝,中外耽懮,致多揣測。)
(會值京師懮旱,英宗適御紫宸殿,琦遂請乘輿禱雨,具素服以出,人情乃安。
()
123**時間: 地點:
(是年冬,葬大行皇帝於永昭陵,廟號仁宗,封長子仲緘為光國公,尋復晉封為
(淮陽郡王,改名頊。)
(時英宗已生四子,俱系高後所出,除淮陽王頊外,次名顥,又次名顏,幼名頵
(。)
(顏甫生即夭,餘見後文。)
(越年,改元治平,自春至夏,帝疾大瘳。)
(琦欲太后撤簾還政,乃就入朝奏事時,請英宗裁決十餘件。)
(裁決既畢,琦即復奏太后)
太 后:皇上明斷,裁決悉合機宜。
(太后一一復閱,亦每事稱善。)
太 后:(琦因叩首道)皇上親斷萬幾,又兼太后訓政,此後宮廷規畫,應無不善,臣年
力將衰,恐不勝任,願就此乞休,幸祈賜准!
太 后:朝廷大事,全仗相公,相公如何可去!我卻不妨退居深宮呢。
英 宗:(琦復道)前代母后,賢如馬、鄧,尚不免顧戀權勢,今太後便擬復辟,誠屬盛
德謙沖,非馬、鄧諸後所可及。臣幸際慈明,欽承無已,但不知於何日撤簾?
太 后:我並不欲預政,無非為皇上前日,抱恙未痊,不得已而在此。要撤簾就可撤簾,
何必另定日子呢?
(言已即起。)
(臨事果斷,不愧賢後。)
太 后:(琦即抗聲道)太后已有旨撤簾,鑾儀司何不遵行?
(當下走過鑾儀司,把簾除下。)
(太后匆匆趨入,御屏後尚見後衣,內外都驚為異事。)
(英宗加琦為右僕射,每日御前後殿,親理政事。)
(並上太后宮殿名,稱作慈壽宮,所有太后出入儀衛,如章獻太后故事。)
(既而知諫院司馬光上疏,極言)
司馬光:內侍任守忠,讒間兩宮,為國大蠹,若非母后賢明,皇上誠孝,幾乎禍起蕭牆,
乞即援照國法,將守忠處斬都市!
(英宗覽奏,卻也動容,惟一時未見降旨。)
(越宿,韓琦至中書處,驟出空頭敕一道,自己署名簽字,復令兩參政同時簽名
(。)
(參政一是歐陽修,一是趙■。)
(■於仁宗末年,入任是職。)
(歐陽修接敕後,也不多說,當即簽名。)
(趙■卻有難色,修語■道)
仁 宗:不妨照簽,韓公總有說法。
(■乃勉強簽字。)
仁 宗:(簽畢,琦即坐政事堂,召守忠至,令立庭下,即面叱道)你可知罪麼?本當伏
法,因奉旨從寬,姑把你安置蘄州,你當感念聖恩,勿再怙惡!
(言畢,便取出空頭敕,親自填寫,付與守忠,即日押令出都。)
(手段似辣,然處置奄人,不得不如是神速。)
(且韓魏公定已密奉得旨,當非專擅者比。)
(又把守忠餘黨史昭錫一律斥出,竄徙南方,中外稱快。)
(過了數月,適琦入朝,英宗忽問琦道)
英 宗:三司使蔡襄,品行如何?
英 宗:(琦未知問意,但答言)襄頗幹練,可以任用。
(英宗不答。)
(越日竟命襄出知杭州。)
(看官道是何因?原來太后聽政時,曾與輔臣言及,謂)
太 后:先帝既立皇子,不但宦妾生疑,就是著名的大臣,亦有異言,險些兒敗壞大事,
我不願追究,已將章奏都毀去了。
(為了這幾句懿旨,時人多猜是蔡襄所奏,究竟襄有無此事,無從證實,不過他
(素好詼諧,語言未免失檢,遂致同列滋疑。)
(小子嘗記蔡襄平日,與陳亞友善,襄戲令陳亞屬對,口占出句云)
嘗 謂:陳亞有心終是惡,
太 后:(陳即應聲道)蔡襄無口便成衰。
124**時間: 地點:
(當時旁坐諸人,共推為絕對。)
(且因襄欲嘲人,反被人嘲,共笑為詼諧的報應。)
(因國事帶敘及此,隱寓勸戒之意。)
(其實襄擅吏治才,遇有案件,談笑剖決,吏不敢欺。)
(嘗知泉州,督建萬安橋,長三百六十丈,利濟行人。)
(又植鬆七百里,廣為庇廕,州民無不頌德。)
(萬安橋一名洛陽橋,迄今碑石尚存,蔡襄親書碑文,約略可辨。)
(俗說蔡狀元造洛陽橋,就是此處。)
(只因戲語招尤,致觸主忌。)
(治平三年丁母懮,歸興化原籍,越年卒于家,追贈禮部侍郎,後來賜諡忠惠。
()
(仍不掩長,是忠厚之筆。)
(小子有詩歎道:
( 澤留八閩起謳歌,一語招尤可若何?)
(才識慎言存古訓,不如圭玷尚堪磨。)
(英宗既降調蔡襄,復詔議崇奉濮王典禮。)
(朝右大臣,又互有一番爭議,容至下回表明。)
(英宗入嗣,曹後聽政及撤簾,皆韓琦一人之力。)
(宣聖所云:「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臨大節不可奪者」,如韓魏公足以當
(之。)
(歐陽修、曾公亮、張昪、王珪、司馬光等,類皆附驥而彰,而曹後之賢明,英
(宗之孝敬,亦賴是以成。)
司馬光:(歐子謂)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
(誠非過譽也。)
(彼夫真宗之初有呂端,仁宗之初有王曾,以韓相較,有過之無不及者。)
(賢相與國家之關係,固如此哉!)
(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潁王長男主器)
125**時間: 地點:
(卻說英宗皇帝,系濮王允讓第十三子。)
(濮王三妃,元妃王氏,封譙國夫人,次妃韓氏,封襄國夫人,又次妃任氏,封
(仙游縣君。)
(英宗雖入嗣仁宗,但於本生父母,亦斷然不能恝置。)
韓 琦:(首相韓琦嘗奏稱)禮不忘本,濮王德盛位隆,理合尊禮,請下有司議定名稱!
(當由英宗批答,俟大祥後再議。)
(知諫院司馬光,即援史評駁,謂)
嘗 謂:漢宣帝為孝昭後,終不追尊衛太子史皇孫,光武帝上繼元帝,亦不追尊巨鹿南頓
君,這是萬世常法,可為今鑒。
(及治平二年,詔禮官與待制以上,謹議崇奉濮王典禮。)
(各大臣莫敢先發,惟司馬光奮筆立議。)
(略言:「為人後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應准先朝封贈期親等屬故例,垂為常
(典」云云。)
(於是翰林學士王珪等,即據司馬光手稿,略行增改,隨即上奏。)
(其文云)
(謹按《儀禮.喪服》,為人後者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為
(所後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謂皆如親子也。)
(所後者,即指繼父母言。)
(又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傳曰。)
(何以期?不二斬,特重於大宗,降於小宗也。)
(為人後者為其昆弟傳曰,何以大功?為人後者降其昆弟也。)
(先王制禮,尊無二上,若恭愛之心分於彼,則不得專於此故也。)
(是以秦、漢以來,帝王有自旁支入承大統者,或推尊其父母,以為帝後,皆見
(非當時,取議後世,臣等不敢引以為聖朝法。)
(況前代入繼者,多宮車晏駕之後,援立之策,或出臣下,非如仁宗皇帝,年齡
(未衰,深惟宗廟之重,祇承天地之意,於宗室眾多之中,簡推聖明,授以大業
(。)
(陛下親為先帝之子,然後繼體承祧,光有天下。)
(濮安懿王,濮王諡安懿。)
(雖於陛下有天性之親,顧復之恩,然陛下所以負扆端冕,富有四海,子子孫孫
(,萬世相承,皆先帝德也。)
(臣等竊以為濮王宜准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尊以高官大國,譙國、襄國、仙
(游,並封太夫人,考之古今,名稱最合,謹具議上聞!議上,韓琦等謂)
韓 琦:珪等所議,未見詳定,濮王當稱何親,名與不名,請令珪等復議!
嘗 謂:(珪等又議稱)濮王系仁宗兄,皇帝宜稱皇伯而不名。
(歐陽修獨加駁斥,援據喪服大記,撰成《為後或問》上下二篇,大旨說是)
大 旨:身為人後,應為父母降服,三年為期,惟不沒父母原稱,這便是服可降,名不可
沒的意思。若本身父改稱皇伯,歷考前世,均無典據,即如漢宣帝及光武帝,亦
皆稱父為皇考,未嘗易稱皇伯。至進封大國一層,尤覺與禮未合,請下尚書省,
集三省御史台議!
(於是廷臣又奉詔議禮,正在彼此斟酌,互相辯難的時候,忽接到太后手諭,詰
(責執政處事寡斷,徒啟紛呶。)
(理該責問。)
英 宗:(英宗乃下詔道)朕聞廷臣集議不一,權且罷議,現著有司等博求典故,妥議以
聞!
(既而禮官范鎮等,又奏稱)
奏 稱:漢時稱皇考,稱帝稱皇,立寢廟,序昭穆,均非陛下聖明所當法,宜如前議為是
。
(侍御史呂誨、范純仁,監察御史呂大防,復主張昪議,力請照行。)
(章凡七上,均不見報,乃共劾韓琦專權導諛。)
(歐陽修首創邪議,曾公亮、趙■等附會不正,均乞貶黜!這種彈章,呈遞進去
(,當然是不見批答。)
(韓琦等亦上言:「皇伯無稽,決不可稱,請明詔中外,核定名實。)
(至若立廟京師,干紀亂統等事,均非朝廷本意,應飭臣下不必妄引」等語。)
(英宗正信用韓琦等人,胸中已有成見,不過廷臣互有爭端,一時未便下詔。)
(越年,竟由太后手敕中書道)
(吾聞群臣議請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見施行,吾載閱前史,乃知自有故事
(。)
(濮安懿王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游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濮安
(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後,特此手諭!)
(韓琦等奉到此敕,即轉遞英宗。)
(英宗即日頒詔,略云:
( 稱親之禮,謹遵慈訓,追崇之典,豈易克當?所有稱皇稱後諸尊號,朕不
(敢聞,令內外臣民知之!此詔。)
(詔既下,又命就濮王塋建園立廟,封濮王子宗樸為濮國公,主奉祠事。)
(所有濮王尊諱,令臣民謹避,濮議遂定。)
126**時間: 地點:
(當時盈廷揣測,統說太后一敕,主張追崇,英宗一詔,半安退讓,統由中書主
(謀,借此定議。)
(平心而論,此議不得為謬。)
(呂誨等以論列彈奏,不見聽用,繳納御史敕誥,自稱家居待罪。)
(英宗命閤門還敕,不令辭職。)
(誨等又復奏固辭,且言與輔臣勢難兩立。)
(並無不共戴天之仇,何必出此危詞?宋臣雖有氣節,究未免市直沽名。)
(英宗覽到此語,不免懊惱,因轉問韓琦、歐陽修等。)
(琦、修等齊聲奏道)
韓 琦:御史等以為理難並立,若臣等有罪,當留御史,黜臣等。
(英宗不答。)
(翌日,竟詔徙呂誨知蘄州,范純仁通判安州,呂大防知休寧縣。)
(司馬光等上疏,乞留誨等,不報,復請與俱貶,亦不許。)
(侍讀呂公著,上言)
亦 上:陛下即位二年,納諫未著美名,反屢黜言官,如何風示天下?
(英宗仍然不從。)
(公著因乞外調,乃出知蔡州。)
(一番大爭論,從此罷休。)
(話分兩頭,且說文彥博罷相,出判河南,封潞國公。)
(接應前回。)
(至治平二年,自河南入覲,英宗慰勞有加,且語彥博道)
英 宗:朕得嗣立,多出卿力。
彥 博:(彥博悚然道)陛下入繼大統,乃先帝意,及皇太后恊贊成功,臣何力之有?況
陛下即位,臣方在外,韓琦等仰承聖旨,入受遺詔,臣又未嘗預聞。今蒙陛下獎
及,實不敢當。
英 宗:(英宗徐答道)卿可謂功成不居了。今暫煩卿西行,不久即當召還呢。
(彥博乃退。)
(尋即有旨改判永興軍。)
(彥博方去,忽富弼自稱足疾,力請解政,英宗不允。)
(弼偏隔日一奏,五日兩疏,堅辭樞密。)
(看官道是何因?原來嘉祐年間,弼入相,適韓琦為樞密使,應三十二回。)
(凡中書有事,往往與樞密相商,至此琦與弼易一職位,琦事多專斷,未嘗問弼
(,弼頗不懌。)
(當太后還政時,弼毫不預聞,忽韓琦促請撤簾,弼不禁驚訝道)
不 禁:弼備位輔佐,他事或不可預聞,這事何妨通知,難道韓公獨恐弼分譽麼?
(褊心總未易去,富鄭公尚且如此。)
不 禁:(琦聞弼言,也語人道)此事當如出太后意,不便先事顯言。
(弼心中總覺不快。)
(英宗親政,因弼嘗與議建儲,特加授戶部尚書。)
英 宗:(弼曾乞辭道)建儲系國家大計,廷臣等均有此議,何足言功?且陛下受先帝深
恩,母后大德,尚未聞所以為報,乃獨加賞及臣,臣何敢受!
(此語恰很公正,與文彥博奏對略同。)
(英宗不從。)
(再奏仍不允,弼乃強受。)
(至是連章求去,始命弼出判揚州,封鄭國公。)
(還有樞密使張昪,已加封太尉,亦上章告老。)
英 宗:太尉勤勞王家,怎可遽去?果因筋力就衰,可不必每日到院,但五日一至便了。
(昪總不願再留,仍然求去,乃出判許州。)
(韓琦、曾公亮,因富弼張昪,俱已外調,樞密院不能無主,擬遷歐陽修為樞密
(使。)
(修微有所聞,便進與琦等道)
韓 琦:皇上親政,任用大臣,自有權衡,公等雖系見愛,但未免上凌主權,此事如何行
得?
(琦等乃止。)
(果然英宗別有所屬,召入文彥博,令為樞密使。)
(又擢權三司使呂公弼,使副樞密。)
(公弼先為群牧使,時帝尚未立,得賜馬甚劣,商諸公弼,欲轉易良馬。)
(公弼以為未奉明詔,不敢私易,竟謝絕所請。)
(至是英宗擢用公弼,公弼入謝,英宗)
英 宗:卿前歲不與朕馬,朕已知卿正直了。
(這是英宗知人處。)
(公弼拜謝而退。)
(嗣又召用涇原路副都部署郭逵,授檢校太保,同簽書樞密院事。)
(逵本武臣,舊隸范仲淹麾下,仲淹勖以學問,遂成將材。)
(從前任福戰歿,及葛懷敏覆軍,皆為逵所預料,時人服他先見,累任邊鎮,積
(有軍功。)
(仁宗季年,湖北溪蠻彭仕羲作亂,調逵知澧州,率兵往討,盡平諸隘。)
(仕羲竄死,餘眾悉降。)
(尋復改知邵州,討平武岡蠻,擢容州觀察使,轉遷涇原路副都部署。)
(英宗聞他智勇,乃召入都中,令就職樞府。)
(看官!你想宋室大臣,心目中只有文人,不顧武士,前次狄青蕩平智高,大功
(卓著,一入樞府,便覺疑謗紛乘,彈章屢上,郭逵功績,不及狄青,哪裡能箝
(定眾口?當由知諫院邵亢等,連疏奏劾,大略說是)
說 是:祖宗故例,樞府參用武臣,必如曹彬父子,及馬知節、王德用、狄青、勛名威望
,卓越一時,乃可無愧。郭逵黠佞小才,豈堪大用?乞改易成命!
(英宗不報。)
(《宋史》中,狄青與郭逵列傳,先後相繼,隱然以郭比狄,故本回特別提出,
(且以見宋臣傾軋之非。)
(會京師大雨,水潦為災,宮廷門外,俱遭淹沒。)
(官私庐舍,毀壞不可勝計,人多溺死。)
(英宗詔求直言,諫官等遵旨直陳,無非是進賢黠佞等語。)
127**時間: 地點:
(未幾,溫州大火,又未幾,彗星見西方,長丈有五尺。)
(英宗撤樂減膳,加意修省,且令中書舉士,得二十人,一體召試。)
(韓琦以與試多人,恐難位置,英宗)
英 宗:台臣多說朕不能進賢,如果能得賢士,豈不是多多益善嗎?
(旋經琦等酌定,先召試十人,試後中彀,俱授館職。)
(宋制,進士第一人及第,往往仕至輔相,士人尤以登台閣,升禁從為榮。)
英 宗:(嘗編一歌謠云)寧登瀛,不為卿;寧抱槧,不為監。
(可見當日人心,趨重科第,更豔羨台閣,所有出兵打仗的將士,就使孫、吳復
(出,頗、牧再生,也看做沒用一般呢。)
(宋室積弱。)
(實中此弊。)
(郭逵入樞府半年,終被同列排擠,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兼判渭州。)
(治平三年十一月,英宗又復不豫,兼旬不能視朝。)
(韓琦等入問起居,見英宗棔顇得很,雖是凴几危坐,已覺困憊難支,琦即進言
(道)
韓 琦:陛下久不視朝,中外驚疑,請早立儲君,借安社稷!
(英宗略略點首。)
英 宗:(琦復奏道)聖意已決,即請手詔,指日行立儲禮。
(英宗尚未及答,琦即命召學士承旨張方平,入殿草制,先諸英宗親筆指麾,由
(方平進紙筆。)
(英宗勉強提毫,草書數字。)
(琦望將過去,紙上寫著立大大王為皇太子,隨復奏請道)
太 子:立嫡以長,想聖意必屬潁王,惟還請聖躬親加書明!
(英宗乃又批了「潁王頊」三字。)
(方平即遵著帝意,恭擬數語,自首至尾,立刻繕就,中留一空格,即應填太子
(名,乃請英宗親筆加入。)
(英宗不堪久坐,待了這一歇,含糊說了數語,韓琦等也聽不清楚。)
(至方平呈上草制,乃力疾書太子名,名既書就,不覺歎了一聲,忍不住墮淚承
(眶,隨即命內侍掖至龍牀,就臥去了。)
(韓琦等當然趨退。)
彥 博:(文彥博顧語韓琦道)見上顏色否?人生到此,雖父子亦覺動情呢。
韓 琦:巨鹿受封,尚是眼前時事,不意相去無幾,又要力請建儲,這也是令人嗟歎呢。
(話畢,各散歸私第。)
(越二日,即冊立太子,奉旨大赦。)
(自是英宗病體毫無起色,好容易度過年關,已是治平四年,文武百官恭上尊號
(,當於元旦辰刻,入朝慶賀。)
(英宗已要歸天,百官還在做夢,這是中國專務粉飾之弊。)
(既至福寧殿,英宗並未御朝,大家惟對著虛座,舞蹈一番,依次退出。)
(但見外面朔風怒號,陰霾四塞,統覺得天象告變,主兆不祥。)
(過了七日,宮中傳出訃音,英宗已升遐了,壽三十六歲,在位只四年。)
(英宗夙有潛德,以孝親著聞,局量弘遠,情性謙和。)
(濮王薨逝時,曾把所服玩物分賜諸子,英宗所受這一份,都轉畀王府舊人,惟
(留犀帶一條,值錢三十萬,委交殿侍出售。)
(殿侍竟把帶失去,不勝遑急,英宗卻淡然恝置,不索賠償。)
(即位以後,每命近臣,常稱官不稱名,臣下有奏,必問朝廷故事,與古治所宜
(,一經裁決,多出群臣意表,因此中外亦稱為賢君。)
(怎奈天不假年,遽爾晏駕,這也是宋朝恨事呢。)
(結過英宗,無非善善從長。)
(皇太子頊即皇帝位,詔告中外,是謂神宗皇帝。)
(尊皇太后曹氏為太皇太后,皇后高氏為皇太后,晉封弟灝為昌王,頵為樂安郡
(王。)
(命韓琦守司空兼侍中。)
(曾公亮行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進封英國公。)
(文彥博行尚書左僕射檢校司徒,兼中書令。)
(富弼改武寧軍節度使,進封鄭國公。)
(張昪改河陽三城節度使。)
(歐陽修、趙■並加尚書左丞,仍參知政事。)
(陳升之為戶部侍郎。)
(呂公弼為刑部侍郎。)
(其餘百官,均進秩有差。)
(二月朔日,神宗初御紫宸殿,朝見群臣,隨即冊立元妃向氏為皇后。)
(向氏系故相向敏中曾孫女,父名經,曾為定國軍留後。)
(治平三年,出嫁潁邸,封安國夫人,至是立為皇后。)
(忽御史蔣之奇上書劾歐陽修,說他帷薄不修,奸亂甥女等事。)
(神宗覽畢,轉問故宮臣孫思恭。)
(思恭力為辯釋,神宗乃詔問之奇,令他證實。)
(之奇無從取證,只好說出一個彭思永來。)
(看官!你道之奇的御史,從何處得來?他本由歐陽修推薦,得任台官,自濮議
(紛爭,修主張稱親,為呂誨等所斥駁,獨之奇贊同修議,修因薦為御史。)
(偏朝右目為邪黨,對著之奇冷嘲熱諷,之奇聽不過去,便欲與修立異,借塞眾
(謗。)
(會修婦弟薛良孺,與修有嫌,遂捏造蜚言,誣修淫亂,語為中丞彭思永所聞,
(轉告之奇,之奇也不問真偽,遂上章劾修。)
(恩將仇報,具何肺腸。)
(及奉詔詰責,不得已將彭思永傳語復奏上去。)
(神宗再詰思永,思永也取不出真憑實據來,於是誣告反坐,將思永、之奇兩人
(,一律貶謫。)
(之奇自貽伊戚,卻難為思永了。)
(修本杜門請治,至辨明誣偽,仍力求退位,乃罷為觀文殿學士,出知亳州。)
(神宗具有大志,因見廷臣乏才,特出自真知,去請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來,有
(分教:
( 曲士從茲張異說,中朝自此紊皇綱。)
(畢竟所召何人,待小子下回報名。)
(宋臣專喜迂論,與晉代之清談,幾乎相同,其不即亂亡者,賴有一二大臣為之
(主持耳。)
(英宗雖入嗣仁宗,纘承大統,而其本生父則固濮王也。)
(以本生父稱皇伯,毋乃不倫!歐陽修援引禮經,謂應稱親降服,議固甚當,韓
(琦即據以定議,於稱親之議,則請行之,於稱皇稱後之議,則請辭之,最得公
(私兩全之道。)
(呂誨等乃激成意氣,至欲以去就生死相爭,一何可笑?迨英宗疾亟,未聞廷臣
(有建儲之請,賴韓琦入問起居,片言定策。)
(夫濮議,末跡也,而必爭之,立儲,大本也,而顧忽之,宋臣之捨本逐末,如
(是如是。)
(微韓魏公諸人,宋室恐早不綱矣。)
(蓋輿論與清談,其足致亂亡一也。)
(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
128**時間: 地點:
(卻說神宗因廷臣乏才,特下詔臨川,命有司往征名士。)
(看官道名士為誰?原來就是沽名釣譽、厭故喜新的王安石。)
(安石一生,只此八字。)
(安石,臨川人,字介甫,少好讀書,過目不忘。)
(每一下筆,輒洋洋千萬言。)
(友人曾鞏曾攜安石文示歐陽修,修歎為奇才,替他延譽,遂得擢進士上第,授
(淮南判官。)
(舊例判官秩滿,得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
(再調知鄞縣,起隄堰,決陂塘,水陸咸利。)
(又貸谷與民,立息令償,俾得新陳相易,邑民亦頗稱便。)
(安石自謂足治天下,人亦信為真言,相率稱頌。)
(尋通判舒州,文彥博極力舉薦,乃召試館職,安石不至。)
(歐陽修復薦為諫官,安石又以祖母年高,不便赴京為辭。)
(修勖以祿養,並請旨再召,授職群牧判官,安石復辭,且懇求外補,因令知常
(州,改就提點江東刑獄。)
(為此種種做作,越覺聲名噪起。)
(仁宗嘉祐三年,復召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總算入京就職。)
(居京月餘,即上萬言書,大旨在法古變今,理財足用等事。)
(仁宗也不加可否,但不過說他能文,命他同修起居注,他又固辭不受。)
(閤門吏齎敕就付,他卻避匿廁所,吏置敕自去。)
(他又封還敕命,上章至八、九次,有詔不許,方才受職。)
(及升授知制誥,當即拜命,並沒有推卻等情。)
(其情已見。)
(旋命糾察在京刑獄,適有鬥鶉少年,殺死狎友一案,知開封府以殺人當死,按
(律申詳。)
(安石察視案牘,系一少年得鬥鶉,有舊友向他索與,少年不許,友人恃昵搶去
(,少年追奪,竟將友人殺死,因此擬援例抵罪。)
彥 博:(他不禁批駁道)按律公取竊取,皆以盜論。該少年不與鬥鶉,伊友擅自攜去,
是與盜無異。追殺是分內事,不得為罪。
(據此批駁,已見安石偏執之非。)
(看官!你想府官見此駁詞,肯俯首認錯麼?當下據實奏辯。)
(安石亦劾府司妄讞。)
(案下審刑大理兩司,復按定刑,都說府讞無訛。)
(安石仍不肯認過,本應詣閤門謝罪,他卻自以為是,並不往謝。)
(御史遂劾奏安石,奏牘留中不報。)
(安石反迭發牢騷,情願退休。)
(適值母死丁艱,解職回籍。)
(英宗時也曾召用,辭不就征。)
(安石父益都,雖官員外郎,究沒有甚麼通顯,他思借重巨閥,遂虛心下氣,與
(韓、呂二族結交。)
(韓絳及弟維,與呂公著皆友安石,代為標榜。)
(維嘗為潁邸記室,每講誦經說,至獨具見解處,必謂此係故友王安石新詮,並
(非維所能發明,神宗記憶在心,嗣遷韓維為右庶子,維舉安石自代。)
(雖未見實行,在神宗一方面,已不啻大名貫耳。)
(既得即位,即召令入都。)
(安石高臥不起,神宗再擬徵召,乃語輔臣道)
神 宗:安石歷先帝朝,屢召不至,朝議頗以為不恭。今又不來,莫非果真有病,抑系有
意要求呢?
彥 博:(曾公亮遽答道)安石真輔相才,斷不至有欺罔等情。
(神宗方才點首,忽一人出班奏道)
神 宗:臣嘗與安石同領群牧,見他剛愎自用,所為迂闊,倘或重用,必亂朝政。
(第一個料到安石。)
(神宗視之,乃是新任參知政事吳奎,鄭重點名。)
神 宗:(便怫然道)卿也未免過毀了。
彥 博:(奎復道)臣知而不言,是轉負陛下恩遇呢。
(神宗默然。)
(退朝後,竟頒詔起用安石,命知江寧府。)
(安石直受不辭,即日赴任。)
(曾公亮復力薦安石,足勝大任。)
(看官道公亮力薦,料不過器重安石,誤信人言,其實他卻另有一段隱情:他與
(韓琦同相,資望遠不及琦,所有國家大事,都由琦一人獨斷,自己幾同伴食,
(所以於心不甘,陰欲援用安石,排間韓琦;可巧神宗意中,亦因琦執政三朝,
(遇事專擅,未免有些芥蒂。)
(學士邵元,中丞王陶,本是潁邸舊臣,又從中詆毀韓琦。)
(琦內外受軋,遂上書求去。)
(神宗得書,一時不好准奏,只得優詔挽留。)
(會因英宗已安葬永厚陵,廟諡一切,均已辦妥,琦復請解職。)
(神宗未曾批答,一面卻召入安石,命為翰林學士。)
(琦已窺透神宗意旨,索性連章乞休,每日一呈。)
(果然詔旨下來,授琦司徒兼侍中,出任武勝軍節度使,兼判相州。)
(琦奉旨陛辭,神宗向他流淚道)
神 宗:侍中必欲去,朕不得已降制了。但卿去後,何人可任國事?
(假惺惺做什麼?琦對)
韓 琦:陛下聖鑒,當必有人。
(神宗道:〞王安石何如?〞情已暴露。)
(琦復道:〞安石為翰林學士,學問有餘,若進處輔弼,器量不足。)
(平允之論,莫過於此。)
(神宗不答,琦即告辭而去。)
129**時間: 地點:
(未幾,吳奎亦出知青州,越年病歿。)
(奎,北海人,喜獎善類。)
(少甚貧,及貴,亦仿范文正故事,買田為義莊,所有祿俸,盡賙族黨。)
(歿後,諸子至無屋以居,時人稱為清白吏子孫。)
(神宗以韓、吳並罷,擢張方平、趙 參知政事,呂公弼為樞密使,韓絳、邵元
(為樞密副使。)
(曾出知成都,召回諫院,未曾就職省府,驟命參政,幾成宋朝創例,群臣以為
(疑。)
(及 入謝,神宗面諭道:〞朕聞卿匹馬入蜀,一琴一鶴,作為隨從,為治簡易
(,想亦如此。)
(朕所由破格錄用呢。)
(頓首道:〞既承恩遇,敢不盡力!〞自是 竭誠圖報,遇有要政,無不盡言。
()
(惟張方平未洽眾望,御史中丞司馬光,奏言方平位置不宜,神宗不從,且罷光
(中丞職,令為翰林學士。)
(曾公亮復議擢王安石,方平亦力言不可。)
(第二個料到安石。)
(旋方平丁父艱去位,時唐介復入為御史,遷任三司使,神宗因令他參政,繼方
(平後任,惟心中總不忘安石。)
(熙寧改元,即令安石越次入對,神宗問治道何先?安石答稱:〞須先擇術。)
(神宗復道:〞唐太宗何如?〞安石道:〞陛下當上法堯舜,何必念及唐太宗。
()
(堯舜治天下,至簡不煩,至要不迂,至易不難,不過後世君臣,未能曉明治道
(,遂說他高不可及。)
(堯亦人,舜亦人,有甚麼奇異難學呢?〞語大而誇。)
(神宗道:〞卿可謂責難於君,但朕自顧眇躬,恐不足副卿望,還願卿盡心輔朕
(,共圖至治!〞已經著迷。)
(安石道:〞陛下如果聽臣,臣敢不盡死力!〞言畢乃退。)
130**時間: 地點:
(一日,侍講經筵,群臣講訖,陸續散去。)
(安石亦擬退班,由神宗命他暫留,且特賜旁坐。)
(安石謝坐畢,神宗乃道)
神 宗:朕閱漢、唐歷史,如漢昭烈必得諸葛亮,唐太宗必得魏征,然後可以有為。亮、
征二人,豈不是當日奇才麼?
安 石:(安石抵掌道)陛下誠能為堯、舜,自然有臯、夔、稷、契,誠能為高宗,自然
有傅說,天下甚大,何材沒有?諸葛亮、魏征還是不足道呢!但恐陛下擇術未明
,用人未專,就是有臯、夔、稷、契、傅說等人,亦不免為小人所擠,卷懷自去
啰。
(居然以古人自命,且語意多半要挾,其私可知。)
神 宗:歷朝以來,何代沒有小人?就是堯、舜時候,尚不能無四凶。
安 石:能把四凶一一除去,才得成為堯、舜。若使四凶得逞讒慝,似臯、夔、稷、契諸
賢,怎肯與他同列,合流同污呢?
(這一席話,說得神宗很是感動,至安石退後,尚嘉歎不置。)
(於是這位堅僻自是的王介甫,遂一步一步的,跨入省府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