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 至 第一二〇

111**時間: 地點:
    (未幾,晏殊罷相,代以杜衍,另用賈昌朝為樞密使,陳執中參知政事,昌朝陰
    (柔險詐,好傾善類,密結御史中丞王拱辰,排擠杜衍,及韓琦、范仲淹、富弼
    (等人。)
    (執中亦互聯聲氣,乃目諸賢為朋黨,屢被進讒。)
    (仁宗漸為所惑,竟將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等,陸續外調,且擢執中同平
    (章事,與昌朝同一職位。)
    (嗣昌朝與參政吳育,互起齟齬,仁宗將他兩人盡行罷職,又一心一意的召用夏
    (竦,竟命他同平章事。)
    (復經諫官御史,一再劾奏,乃改授樞密使,令文彥博參政。)
    (仁宗必欲重用夏竦,令人不解!夏竦忌鎬立功,遇鎬上奏,多方阻撓。)
    (文彥博代為不平,所以出使河北,即與鎬談及此事。)
    (鎬亦料到此著,便覺應對相符。)
    (插入此段文字,非但說明夏竦奸詐,即慶歷中之用人得失,亦就此補敘詳明。
    ()
彥 博:(文彥博又語鎬道)副使可謂料事如神,但此後可不必過慮,我已奏聞皇上,得
    有專閫權了,請副使放膽做去!
仁 宗:(鎬答道)這卻很好。但破城擒渠,便在這旬日內了。
    (彥博問及軍謀,鎬詳述穿道情形,彥博大喜。)
    (越宿,地道已通,遂選募壯士,潛由地道入城,裡應外合。)
    (王則縱火牛拒敵,官軍用槍擊牛鼻,牛負痛返奔,賊眾大溃。)
    (王則開東門遁去。)
    (總管王信,忙率軍追則,竟將他活捉了來。)
    (餘眾走保村舍,盡被官軍焚死。)
    (捷報上達京師,夏竦還說他獲盜非真,乃詔令檻送至京。)
    (彥博即親押王則,到了闕下,由兩府審訊非虛,方磔死市中。)
    (總計王則據城,共得六十六日。)
    (張得一以降賊伏法,有旨賞功進爵。)
    (授彥博同平章事,明鎬為端明殿學士。)
    (改貝州為恩州,賈昌朝亦受封安國公。)
彥 博:(侍讀學士楊偕上言)賊發昌朝部下,昌朝又未嘗出討,應該坐罪,不宜濫賞。
    (奏入不省。)
    (惟後來彥博推薦明鎬,謂可大用,乃擢鎬參知政事。)
    (貝州叛案,就此了清。)
    (仁宗自然欣慰。)
    (適是年為閏正月,兩度元宵,仁宗再欲張燈祝慶。)
    (曹皇后以徒耗資財,有損無益,極力勸止。)
    (過了三日,仁宗正夜宿中宮。)
    (忽聞外面有呼噪聲,蹴踏聲,既而響觸簷溜,音隨屋瓦。)
    (曹后從夢中驚醒,忙披衣起牀,仁宗亦起,即欲出外觀望,當被曹后擁住,且
    (諫阻道)
曹 后:宮寢中有此怪聲,必是內侍謀變,現在黑夜倉皇,陛下切勿輕出,只有傳旨出去
    ,亟召都知王守忠引兵入衛,方保萬全。
    (是時值宿宦侍,俱已起來,當由仁宗命召守忠,速即入衛。)
    (俄聞怪聲愈近,雜以悲號,呼殺呼救,嘈嘈切切。)
曹 后:(曹后變色道)守忠未來,賊已闖入,不可不預先防備。
    (復命宦侍齊集,勒成隊伍,環守宮門。)
曹 后:(一太監奏語道)莫非宮中乳媼,毆打小女子,所以有此哭聲。
    (曹后不待說畢,便豎起柳眉,大聲呵叱道)
曹 后:賊在殿外殺人,你還敢妄言麼?
    (一面令宦侍速去挈水。)
曹 后:(待水已挈入,復手執繡剪,把宦侍鬢旁,各剪一缺,並面囑道)你等各奮力守
    門,靜待外援,明日當視發征賞。宦侍聞言,都大家踴躍起來,齊至門前拒守。
    (曹后親自督率,相機應變,忽門外火炬齊明,賊已踵至,但聽有賊嘩語道)
曹 后:不如縱火毀門罷。
    (曹后急命將所挈各水,移近門側,至賊舉炬焚門,即用水撲救,火得隨撲隨滅
    (。)
    (智勇兼全,不愧將門孫女。)
    (兩下裡正在相持,都知王守忠已引兵到來,不消片刻,即將賊徒擒住,當下呼
    (報賊平,叩門請安。)
曹 后:(曹后在門內傳語道)叛賊共有幾人?
彥 博:(守忠道)共計數十名。賊目是衛士顏秀。
曹 后:知道了。你押帶出去,即交刑部,確是擒住的賊人,命即正法,不得妄事株連!
    (免興大獄,智而且仁。)
    (守忠奉命去了。)
    (仁宗見曹后佈置井井,立刻平亂,不禁大悅道)
不 禁:卿如此鎮定,濟變有方,想是祖傳的家法哩。
曹 后:仗陛下洪福,得平內變,妾有甚麼韜略呢?
    (謙尊而光。)
    
    
112**時間: 地點:
    (正說著,妃嬪等也陸續到來,問安門外,當由後命啟扉迎入。)
    (為首的進來,就是張美人,乃後宮第一個寵妃。)
    (應二十七回。)
    (巧慧多智,素善逢迎,仁宗早欲立她為后,因與劉太后意見未合,因冊立郭氏
    (。)
    (至郭后見廢,又欲立妃為繼后,妃卻自辭,乃改立曹氏。)
    (平居與兩後相處,倒也謙退盡禮,無甚怨忤,因此愈得主眷。)
    (慶曆元年,封清河郡君,嗣遷為修媛,忽然被疾,申奏仁宗道)
太 后:妾姿薄不勝寵名,願仍列美人。
    (仁宗點首允許。)
    (她名目上雖居後列,實際上幾已專房,此次入內請安,仁宗反答言撫慰,就是
    (曹后也曲意周旋。)
    (還有一位周美人,緊隨張美人後面,她本是四歲入宮,為張美人所鐘愛,撫為
    (養女。)
    (及年將及笄,生得嫵媚動人,居然引動龍心,排入鳳侶。)
    (仁宗漁色,可見一斑。)
    (又有苗才人、馮都君等,亦依次進謁。)
    (苗系仁宗乳媼女,馮是良家子,祖名起,曾任兵部侍郎,以德容入選,這且不
    (勝縷述。)
    (大家問安已畢,次第退還。)
    (越日下詔,譴斥皇城使,及衛官數人。)
    (副都知楊懷敏,坐嫌疑罪,參知政事丁度,請執付外台窮治。)
    (偏樞密使夏竦,奏言事關宮禁,不必聲張,但由台官內侍,審鞫禁中,便可了
    (案。)
    (仁宗准奏。)
    (及審問懷敏,夏樞密早已替他安排,查不出什麼逆證,乃止將懷敏降官,仍充
    (內使,這明明是護符得力了。)
    (夏竦且巴結宮闈,明知張美人得寵,想就此結一內援,遂上言美人有扈蹕功,
    (應進榮封。)
    (功在何處?仁宗眷戀張美人,日思把她進位,但苦無詞可借,此次得夏竦奏牘
    (,頓覺借口有資,即命冊張美人為貴妃。)
    (竦且得步進步,復唆使諫官王贄)
仁 宗:叛賊起自中宮,請徹底追究!
    (他的本意,無非欲搖動後位,拔幟易幟,討好張妃。)
    (仁宗也不禁起疑,親見曹后守閤,有何可疑?自來做皇帝者,多半是負心人。
    ()
    (可為一歎。)
    (轉問御史何郯。)
仁 宗:(郯答道)中宮仁智,內外同欽,這是奸徒蜚語中傷,不可不察。
    (仁宗乃擱置一邊。)
    (惟張貴妃伯父堯佐,驟擢高位,命兼宣徽節度景靈群牧四使,殿中侍御史唐介
    (,與知諫院包拯、吳奎等,力言不可。)
    (中丞王舉正,又留百官列廷論駁,乃罷堯佐宣徽景靈二使。)
    
    
113**時間: 地點:
    (未幾,又命知河陽,兼職南院宣徽使。)
    (御史唐介復抗章上奏,極言:「外戚不可預政,前皇上從諫如流,已經收回成
    (命,此次何復除拜,自紊典章」云云。)
仁 宗:(仁宗召介入語道)除擬本出中書,亦並非盡由朕意。
    (說不過去,便推到宰相身上。)
仁 宗:(介復道)相臣文彥博,也想聯絡貴戚,希寵固榮麼?
    (仁宗聞言,拂袖竟入。)
    (介退朝後,又親自繕成一疏,劾奏文彥博交通宮掖,引用貴戚,不稱相位,請
    (即日罷免,改相富弼等語。)
    (次日入朝,當面遞呈。)
    (仁宗略閱數語,便即擲下,並怒叱道)
仁 宗:你若再來多言,朕且遠竄你了!
    (介毫不畏怯,竟拾起奏章,從容跪讀。)
仁 宗:(讀已,復叩首道)臣忠憤所激,鼎鑊且不避,何憚遠謫呢!
仁 宗:(仁宗召諭輔臣道)介為諫官,論事原是本職,但妄劾彥博,擅薦富弼,難道黜
    陟大權,他也得干預麼?
    (時文彥博也在殿前,介竟向他注目道)
彥 博:彥博應自省!如有此事,不該隱諱。
    (亦太沽直。)
彥 博:(彥博向仁宗拜謝道)臣不稱職,願即避位。
    (仁宗益怒,叱介下殿,聲色俱厲。)
仁 宗:(諫官蔡襄趨進道)介誠狂直,但納諫容言,系仁主美德,乞賜寬貸!
    (仁宗怒尚未釋,竟貶介為青州別駕。)
    (嗣由王舉正等再諫,乃改徙英州。)
    (文彥博後亦罷職,出知許州。)
    (相傳張貴妃父堯封,曾為彥博父洎門下客,貴妃未入選時,認彥博為伯父。)
    (及入宮專寵,彥博獻蜀錦為衣,這錦名為燈籠錦,系特別制成。)
    (仁宗初怒介妄言,及調查得實,因將彥博外調,另派中使護介至英州。)
    (後來中官作詩詠事,有「無人更進燈籠錦,紅粉宮中憶佞臣」二語。)
    (究竟是真是假,無從考明。)
    (或說燈籠錦由文夫人入獻,彥博原未與聞,這也是未可知呢。)
    (不欲苟毀賢臣,因復歷述所聞。)
    (小子有詩詠道)
    (交通宮掖有還無,偏惹台臣口筆誅。)
    (當日潞公無辯論,想因獻錦未全誣。)
    (彥博既去,夏竦亦死,勢不得不另簡相臣,試看下回分解。)
    (仁宗之駕馭中外,未嘗不明,而失之於柔。)
    (元昊之跋扈無論已,貝州王則一么麼小丑耳,假使留守得人,聞亂即討,指日
    (可平,乃猶煩大臣出使,竟致小題大做。)
    (迨至王則擒誅,賞功且及賈昌朝,得毋謂失入寧失出,乃有此濫賞之過歟?及
    (衛士變起,守閤御亂之方,俱出曹皇后,仁宗竟不展一籌,何其無丈夫氣?事
    (平以後,張美人並無扈蹕功,乃以夏竦一言,竟欲將曹後大功,移歸張氏。)
    (迨王贄謊奏,且疑曹後亦涉嫌疑,微何郯之據理直陳,中宮又且搖動矣。)
    (要而言之:一優柔寡斷之失也。)
    (夫惟失之於優柔,故賢人不能久用,佞臣得以幸進,而陰柔奸詐之夏竦,遂得
    (以揣摩迎合,適中上意耳。)
    (仁宗以仁稱,吾謂乃婦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
    
    
114**時間: 地點:
    (卻說文彥博為相時,陳執中罷職,用宋庠同平章事。)
    (庠,安州人,本名郊,仁宗初年,與弟祁同舉進士,祁列第一,庠列第三。)
    (時劉太后臨朝稱制,以兄弟名次,不宜倒置,乃擢郊第一,置祁第十,時人呼
    (為大宋、小宋,二宋聯翩入仕,均以才藻聞。)
    (及郊為翰林學士,因姓名聯合,與宋室郊天事相混,乃改名為庠。)
    (庠累擢為相,執政數年,無所建樹。)
    (會祁子與張彥方交遊,彥方偽造敕諜,事發論死,諫官包拯等,奏庠不戢子弟
    (,治家無術,勢難治國,應請免職。)
    (庠亦求去,遂出知河南府。)
    (至文罷夏死,遂用龐籍同平章事,高若訥為樞密使,梁適參知政事,狄青為樞
    (密副使。)
    (青本以戍卒起家,曆官西陲,善攻善守,經略判官尹洙,目為異材,嘗與經略
    (使韓琦、范仲淹談及。)
    (應二十八回及三十回。)
    (韓、范遂召青入見,詢問戰略,無不中彀,遂倚為臂助。)
    (仲淹且授以《左氏春秋》,並語青道)
韓 琦:為將不知古今,止一匹夫勇呢。
    (青唯唯受教。)
    (自是折節讀書,舉秦、漢以後將帥兵法,無不通曉,遂積功至都指揮使。)
    (元昊稱臣,西蕃漸靖,奉召為殿前都虞侯。)
    (是時面涅猶存,仁宗嘗命他敷藥除字,青跪謝道)
仁 宗:陛下以臣有微功,屢加遷擢,並非論及門第。臣得有今日,正為此涅,臣願留示
    軍中,可作勸勉。臣不敢奉詔。
    (俗小說中說青貌賽潘安,致有單單國公主臨陣招親諸事。)
    
    
115**時間: 地點:
    (當時並無單單國,何來公主?荒誕不經,一何可笑。)
仁 宗:卿言亦是有理,隨卿所欲罷了。
    (旋命為彰化軍節度使,兼知延州。)
    (至是復擢為樞密副使。)
    (仁宗於慶歷八年後,復改元皇祐。)
    (皇祐初年,廣源州蠻酋儂智高叛命,僭稱南天國,改元景瑞。)
    (廣源州地近交趾,唐末交趾強盛,並有此州。)
    (州東為儻偤州,也屬交趾。)
    (知州儂全福,被交人殺死。)
    (全福妻阿儂,改嫁商人,生子名智高,冒姓儂氏。)
    (智高年方十三,恨有二父,復將商人殺害,嗣與母佔據儻悞州。)
    (交人興兵進攻,執住智高母子,見智高狀貌雄偉,把他赦宥,且令知廣源州。
    ()
    (智高仍怨恨交人,潛集部曲,襲據安德州,居然僭號改元,一面入貢中國,自
    (願內附。)
    (宋廷以交趾一隅,自黎桓受封後,更歷二傳,素修職貢,不願收納智高,結怨
    (交人,應十五回。)
    (遂卻還貢使。)
    (智高復奉金函書,力請投誠,仍不見報。)
    (於是智高惱羞成怒,竟入窺中國,居然欲與宋朝爭衡。)
    (廣州進士黃師宓,鬱鬱不得志,忽投入智高,願為謀主。)
    (先勸智高屯積糧食,令出敝衣等物,與邊民換易粟米。)
    (邕州境地,與廣源州相近,邕人多輸粟出邊,與智高交易。)
    (知州陳珙,差人詰問,智高只說是)
只說是:洞中饑饉,恐部中離散,反來擾邊,所以易粟賑饑,免得暴動云云。
    (陳珙信為真情,毫不設備。)
只說是:(智高復用師宓計,自毀居室,因召眾與語道)生平積聚,被火毀盡,現只有入
    取邕廣,謀一生機,否則大家共死了。
    (部眾聞言,遂各磨拳擦掌,齊聲聽命。)
    (智高即率眾五千,沿江東下,攻邕州橫江寨,守將張日新等戰死,進薄邕州。
    ()
    (陳珙不知所為,被智高一鼓攻入,將他縛住。)
    (司戶孔宗旦,都監張立,皆罵賊遇害。)
    (智高遂自稱仁惠皇帝,國號大內,改元啟歷。)
    (又要改元,想是摹仿宋朝。)
    (廣南一帶,久不被兵,軍同虛設,智高麾眾四出,連陷橫、貴、藤、梧、康、
    (端、龔、封八州,守臣相率逃遁。)
    (只知封州曹覲,知康州趙師旦,出戰陣亡。)
    (智高進圍廣州,知州魏瓘,鼓勵兵民,登陴死守。)
    (知英州蘇緘,及轉運使王罕,先後往援,城得不陷。)
    (仁宗接得警報,命餘靖為廣西安撫使,楊畋為廣南安撫使,即調廣東鈐轄陳曙
    (,發兵西征。)
    (會知秦州孫淝入朝,仁宗以秦事為勖。)
仁 宗:(淝奏對道)秦州事不煩聖慮,嶺南事卻是可懮。臣觀賊勢方張,官軍雖已往討
    ,尚未聞得將材,恐未必即能報捷哩。
    (仁宗默然。)
    (過了數日,果得敗書,昭州鈐轄張忠敗歿,仁宗乃授淝為湖南、江西按撫使。
    ()
    (淝請得騎兵七百人,即日就道,且分檄湖南、江西各州縣,略言)
仁 宗:大兵且至,應亟繕營壘,多具燕犒,休得延誤!
    (智高本擬越嶺北向,聞得此檄,乃不敢北侵。)
    (中淝計了。)
    (及淝至鼎州,加廣南安撫使,召還楊畋。)
    (智高卻移書行營,求為邕桂節度使。)
    (仁宗擬如所請,參政梁適道)
仁 宗:智高猖獗已甚,若再姑息了事,嶺南非朝廷有了。
仁 宗:楊畋無功,餘靖等亦未見奏捷,如何是好?
仁 宗:(道言未畢,忽有一人出班奏道)臣願奉旨南討,生擒賊首,檻致闕下。
    (如聞其聲。)
    (仁宗視之,乃是樞密副使狄青,便喜道)
仁 宗:卿願南征,應用若干人馬?
只說是:(狄青道)臣起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願得蕃落數百騎,更益禁兵萬人,便足
    破賊擒渠。
仁 宗:卿既欲去,事不宜遲,朕命卿宣撫荊湖,卿即去整頓行裝,指日出發便了。
    (青拜謝而退。)
    (宋制右文輕武,文臣除授節鉞,成為習慣,此次獨任武人,免不得廷議紛紛。
    ()
韓 絳:(諫官韓絳竟奏稱)青一武夫,不應專任。
    (仁宗遂欲命內都知任守忠為副使。)
    (知諫院李兑,又上)
又 上:宦官不應掌兵。
    (惹得仁宗疑惑不定,這是此老常態。)
    (召問首相龐籍。)
龐 籍:青智足平賊,不妨專任,如號令不一,不如勿遣罷!
    (仁宗乃置酒垂拱殿,特餞青行,且詔令嶺南諸軍,概受宣撫使狄青節制。)
    (適餘靖在軍中馳奏,略謂)
仁 宗:交趾願助討智高,請下旨允行!
仁 宗:(青已出都門,聞得此信,亟拜疏上達,略言)借兵平寇,有害無利,一儂智高
    橫踐兩廣,力不能制,反欲假兵蠻夷,適為所笑。蠻夷貪得忘義,倘輕視中國,
    因之啟釁,禍且十倍智高。乞飭罷交趾助兵,毋貽後患!
    (名論不刊。)
    (仁宗准奏,遂由青檄止餘靖,不得與交趾連兵,並戒前敵各將士,不准妄與賊
    (鬥,候令乃發。)
    (鈐轄陳曙,乘青未至,遽發兵出擊,至崑崙關,為敵所乘,立即溃退。)
    (殿直袁用等皆遁。)
    (青至賓州,會集孫淝、餘靖各軍,設營立柵,駐紮士卒。)
    (淝、靖等入報陳曙敗溃狀,青勃然)
勃 然:號令不齊,怎得不敗?明晨請諸位到來,嚴申軍律,方可破賊哩!
    (淝、靖等允約而退。)
    (次日天明,青傳命各軍齊集,大小將校,盡會堂上,依次列座。)
    (青見陳曙在座,便起身與揖,曙亦起立。)
勃 然:(青即問曙道)日前往擊崑崙關,共有若干兵馬?
    (曙無可隱諱,只得答言步卒八千名,將校三十二人。)
勃 然:(青又令曙一一召入,當即升堂高坐,傳衛士入帳,森列兩旁,召曙至案前,厲
    (聲叱責道)皇上授我特權,來討賊酋,我已在途次傳諭諸將;不得妄戰,鈐轄
    (何故違我號令,致遭敗衄?按法當斬!
    (便喝令衛士,將曙拿下。)
與 語:(又傳袁用等三十二人與語)違令的罪狀,出自陳曙,但汝等既隨陳出戰,應該
    努力殺賊,奈何遇賊即走,不斬汝等,不足申軍法。
    (也令衛士一一捆,驅出轅門,盡行梟首。)
    (不到一刻,血淋淋的三十餘顆首級,由衛士攜入堂來,復令銷差。)
    (淝與靖相顧失色,餘將相率股栗,莫敢仰視。)
    (青命將首級懸竿徇眾,越日方令備棺掩埋。)
    (自是肅行伍,明約束,晝夜戒備,壁壘一新。)
    (孫武斬美姬,穰苴斬莊賈,胥操是術,否則不足肅軍紀。)
    (時已殘臘,轉眼間已是皇祐五年的新春,青除按兵止營外,仍飭行慶賀禮,且
    (傳令休息十天,大眾都莫名其妙。)
    (就是賊中間諜,也探不出甚麼兵謀,只返報智高,如十日約。)
    (慎重兵機,理應如是。)
    (誰知過了一天,青即自將前軍,麾兵先發,孫淝為次軍,餘靖為後軍,相機並
    (進,進次崑崙關。)
    (智高安居邕州,尚未聞悉。)
    (閱二三日,乃再遣偵騎覘視,適值是日為上元節,官軍各營,大張燈樂,宴飲
    (盡歡,偵騎當據實回報去了。)
    (青料知有敵來窺,故意張筵夜飲。)
    (次日復飲,直至二鼓,尚是你斟我酌,興味盎然。)
    (青忽自言未適,暫起入內,一面傳諭軍官,勸他儘量飲酒,待翌晨下令進關。
    ()
    (軍官等又歡飲多時,方才散席。)
    (待至黎明,均至帳前聽令,忽帳內走出傳令官,語諸將)
語諸將:元帥已進關去了。諸位將軍,請即前往會食,不得有誤!
    (諸將統不勝驚異,慌忙領兵入關。)
    (孫淝、餘靖也引軍亟進。)
    (看官道狄青何時入關?原來青起座入內,即改易軍裝,從帳後潛出,暗約先鋒
    (孫節等,乘夜度關。)
    (關在昆侖山上,當賓、邕兩州交界,最關衝要。)
    (青恐敵人來爭,因偷越關外,直趨歸仁鋪列陣,靜待後軍。)
    (至各軍陸續到齊,差不多已是辰牌,那時智高部眾,也已得信,傾寨前來,抗
    (拒官軍。)
    (先鋒孫節,與敵相遇,便上前搏鬥。)
    (敵眾來勢甚銳,槍矢並發,節力戰不退,中槍殞命。)
    (淝與靖駐兵岡上,遙見孫節陣亡,不覺大驚。)
    (俄聞鼓聲大震,一彪人馬,從山麓殺出。)
    (分兵為左右翼,夾擊敵眾,為首一員大元帥,銀盔銅面,手執白旗,向官軍左
    (右指揮,忽縱忽橫,忽開忽合,殺得敵眾東倒西歪,那官軍卻步驟井井,行伍
    (不亂。)
語左右:(孫淝顧語餘靖道)這不是狄元帥督戰麼?看他部下的將士,如生龍活虎一般,
    端的名不虛傳,我等快上前去,助他一陣,管教賊眾片甲不回。
    (靖即允諾,於是淝軍在前,靖軍在後,從山上衝將下去,攪入敵陣。)
    (敵眾已抵不住狄軍,怎禁得兩軍殺入,頓時大敗,拚命亂竄。)
    (官軍追奔五十裡,斬首數千級,敵將黃師宓、儂建中,及偽官屬等,死了一百
    (五十七人,生擒敵弁五百餘,方才收軍。)
    (青即乘勝進攻邕州,哪知智高已縱火焚城,夤夜遁去。)
    (官軍陸續入城,撲滅餘火,搜得金帛巨萬。)
    (赦脅從,招流亡,邕人大悅。)
    (一氣敘來,極寫狄青。)
    (惟查覓智高,竟無著落。)
    (適有一賊屍穿著龍衣,大眾認作智高,說他已死,擬即上聞。)
大 眾:(青搖首道)安知非詐?我寧失智高,不敢欺君冒功哩。
    (乃據實奏報。)
仁 宗:(仁宗喜慰道)青果破賊了,龐籍可謂知人。就是梁適主張討賊,亦不為無功,
    否則南方安危,尚未可料呢。
    (乃詔餘靖經制廣西,追捕智高,召狄青、孫淝還朝,擢青為樞密使,淝為樞密
    (副使,南征各將,賞賚有差。)
    (楊延昭子文廣,亦因從征有功,授廣西鈐轄,嗣復令知邕州。)
    (是時延昭早歿,楊氏一門,要算文廣是綽有祖風了。)
    (結束楊家,掃盡穆柯寨、天門陣諸謬說。)
    (智高母阿儂,及弟智光,姪繼宗,逃至特磨道,由餘靖遣將追獲,解京伏法。
    ()
    (獨智高竄死大理,靖輾轉索取,才函首入獻。)
    
    
116**時間: 地點:
    (當時廣南一帶,有農種糴收的童謠,到此始應驗了。)
    (狄青入任樞密,龐籍等均言位不相宜,仁宗不聽。)
    (俗小說中,有奸相龐洪,屢謀害青,想是龐籍之誤,但龐籍尚稱賢相,即奏阻
    (樞密使,亦非有意害青。)
    (籍女且未嘗為妃,更屬捏造,此如潘美之加名仁美害死楊業諸訛詞,同一影射
    (,而荒謬尤過之。)
    (青在樞密四年,很加慎重,只因平素恤下,每一公出,士卒輒環擁馬前,且謂
    (青家狗生兩角,並屢有光怪,以訛傳訛,嘩動京師。)
    (學士歐陽修,及知制誥劉敞統奏稱)
奏 稱:青掌機密,致啟訛言,不如調赴外任,轉得保全。
    (仁宗乃用韓琦為樞密使,罷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
    (越年,病終任所,贈中書令,諡武襄。)
    (有子數人,長名諮,次名詠,並為閻門使。)
    (詠承父志,以戰略聞。)
    (特敘二子,以正小說中狄龍、狄虎之誤。)
    (這且無庸細表。)
    
    
117**時間: 地點:
    (且說皇祐五年後,仁宗下詔改元,號為至和。)
    (適值張貴妃一病不起,竟致玉殞香消,仁宗哀悼逾恒,竟輟朝七日,且禁城舉
    (樂一月,追冊為皇后,治喪皇儀殿,賜諡溫成,加贈妃父堯封為郡王,晉封堯
    (佐為太師。)
    (知製造王洙,迎合意旨,陰與內侍石全斌附會,擬令孫淝讀冊,宰相護葬。)
    (龐籍時已罷相,又用陳執中繼任。)
    (執中奉命維謹,獨孫淝入朝抗奏道)
龐 籍:陛下命臣淝讀冊,臣何敢不遵?但臣職任樞密副使,非讀冊官,臣不讀冊,是謂
    違旨,臣欲讀冊,是謂越職,請陛下將臣罷免,臣才可告無罪了。
    (志節可嘉。)
    (仁宗默然不答。)
    (越日,竟罷淝樞密副使,徙知杭州,且令參政劉沆,充溫成皇后園陵監護使。
    ()
    (葬畢敘功,擢同平章事。)
    (宮闈私寵,濫恩至此,色之迷人大矣哉!既而知諫院范鎮,及殿中侍御史趙林
    (等,交章劾論陳執中,非宰相才,且縱妾笞婢至死,亦當坐罪云云。)
    (執中乃免職。)
    
    
118**時間: 地點:
    (其時中外人士,屬望老成,莫如范仲淹、文彥博、富弼三人,這三人忠正相符
    (,不喜阿附,因此在朝未久,俱被外調。)
    (直道難容,古今同慨。)
    (仲淹徙知青州,竟於皇祐四年,病歿任所,追贈兵部尚書,予諡文正。)
    (他祖籍是邠州人氏,徙居江南吳縣,二歲喪父,隨母更嫁,及長,始知家世,
    (辭母歸宗,苦志勵學。)
    (及貴顯後,食不重肉,衣不重裘,俸祿所得,留贍族裡,嘗置義莊一所,賑恤
    (孤貧,所守各郡,恩威並濟,人民多立生祠,就是羌夷亦愛戴如父。)
    (及歿,遠近皆哀,如喪考妣。)
    (補敘范文正生平,無非旌善。)
    (生四子,歷有政績,事見後文。)
    (文彥博出知許州,見前回。)
    (富弼出判並州,均尚在任,並著政聲。)
    (仁宗既罷免執中,當然要另擇相才,適樞密直學士王素,因別事入奏,陳言已
    (畢,仁宗)
仁 宗:卿系故相王旦子,與朕為世舊,非他人比,朕所以與卿熟商。今日擇相,何人可
    任?
龐 籍:(素對道)但教宦官宮妾,不知姓名,便可充選。
仁 宗:據卿所云,只有富弼一人。
龐 籍:(素頓首賀道)臣慶陛下得人了。
    (仁宗又問及文彥博,素答言亦一宰相才。)
    (乃遂下詔召二人入朝。)
    (並授同平章事,士大夫都額手稱慶。)
    (過了至和二年,又改稱嘉祐元年,仁宗御大慶殿受朝,忽眩暈欲僕,急命群臣
    (草草行禮,入返寢宮,嗣是數日不朝,大臣不得見,中外懮懼,虧得文,富二
    (相,借祈禱為名,直宿殿庐,方得鎮靜如常。)
    (彥博因乘間請立儲君,仁宗含糊答應。)
    (越月,仁宗疾瘳,親御延和殿,彥博與弼才退還私第。)
    (只立儲一事,又復擱起。)
    (知諫院范鎮,屢請立儲,竟忤帝意,罷免諫職。)
    (學士歐陽修,侍御史趙?,知制誥吳奎等,上疏力請,又不見從。)
    (殿中侍御史包拯,又上疏板諫,說得非常懇切,也把他徙調出外,權知開封府
    (。)
    (包拯字希仁,合肥縣人,初舉進士,授建昌知縣。)
    (因父母俱老,辭不就職。)
    (後數年雙親並逝,拯庐墓終喪,始出知天長縣。)
    (人第知拯之廉明,不知拯之孝養,故特為揭出。)
    (縣中有盜,割人牛舌,豢牛主人,投署控訴。)
又 上:(拯語道)牛舌已去,不能復活,你速回去,烹宰這牛,免得不值一錢!
龐 籍:(主人道)小民是來追究割牛舌的人。
又 上:(拯佯怒道)一個牛舌,值得甚麼,你也要來刁訟,快出去罷!
    (主人吞聲而去,即將牛殺訖,鬻肉易錢。)
    
    
119**時間: 地點:
    (未幾即有人來告他私宰耕牛,拯忽道)
龐 籍:你為何割他牛舌?
    (那人不禁失色,一訊即服。)
    (自是以善折獄聞。)
    (已而入拜御史,加按察使,又歷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使,復入為天章
    (閣待制,更知諫院,除龍圖閣直學士,兼殿中侍御史。)
    (素性剛毅,不阿權貴,豪戚宦官,皆為斂手。)
    (既知開封府,大開正門,任人民訴冤,無論何種案件,概令兩造上堂直陳,立
    (剖曲直。)
    (遇有疑難訟獄,亦必多方察,務得真情。)
    (鋤豪強,罪奸枉,獎節義,伸冤曲,一介不取,鐵面無私,童稚婦女,群知大
    (名,或呼為包待制,或呼為包龍圖,京師為之語道)
不 禁: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後人撰有《包公案》一書,卻有一半實跡。)
    (至說包公歿後,為陰司閻羅王,乃是隨口附會,不足憑信。)
    (小子有詩詠包公道:
    (  立朝一笑比河清,見《包拯傳》。)
    (婦稚由來識大名。)
    (盡說此公能折獄,得情仍不外廉明。)
    (越二年,復召入為御史中丞,他又要面請立儲了。)
    (未知得邀俞允與否,且看下回便知。)
    (狄青、包拯兩人,垂譽至今,稱頌不衰。)
    (而包龍圖三字,盛名尤出狄上。)
    (即婦人孺子,無不知有包龍圖者。)
    (甚且謂狄之榮顯,多由包拯之力,是則子虛烏有之談,固難取信耳。)
    (嘗考狄之立功,莫大於奪崑崙關,包之成名,莫要於知開封府,著書人不敢溢
    (美,亦不敢沒善,就兩人功名,擇要演述,已足存其實跡;而當時朝政之得失
    (,亦銷納其間,以視俗小說之附會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別也。)
    (此書一出,可以掃盡巵言。)
    
    (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
    
    
120**時間: 地點:
不 禁:(卻說包拯奉詔為御史中丞,受職以後,仍然正色立朝,不少撓屈,甫經數日,
    (又伏闕上奏道)東宮虛位,為日已久,中外無不懷懮。陛下試思物皆有本,難
    (道國家可無本麼?太子系國家根本,根本不立,如何為國?
仁 宗:(仁宗怫然道)卿又來說此事了。朕且問卿,何人可立?
不 禁:(拯叩首答道)臣本不才,叨蒙恩遇,所以乞請建儲,無非為宗廟萬世至計,陛
    下今問臣應立何人,仍是疑臣多言,臣年將七十,且無子嗣,還想甚麼後福?不
    過耿耿孤忠,不能自默呢。
    (語誠且摯。)
    (仁宗面色轉和,方道)
仁 宗:忠誠如卿,朕亦深知,建儲事總當舉行,待朕妥議便了。
    (拯乃退出。)
    (原來拯有一子名籛,娶妻崔氏,嘗通判潭州,壯年去世。)
    (崔氏無出,守節不再嫁,因此拯面奏仁宗,自稱無子。)
    (但拯有媵妾,已娠被出,在母家產生一男,事為崔氏所知,密為贍養,母子俱
    (全。)
    (嘉祐六年,拯進為樞密副使。)
    (越年,遇疾將歿,崔乃白拯取回媵子,由拯命名曰綖。)
仁 宗:(拯並留遺囑道)後嗣倘得為官,當謹守清白家風。如或犯贓,生不得放歸本家
    ,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我子孫。
    (言訖乃逝。)
    (有詔追贈禮部尚書,諡孝肅。)
    (隨筆結過包拯事,免得後文另起爐灶。)
    (惟立儲一事,也至嘉祐六、七年間,方才定奪。)
    (先是張貴妃歿後,仁宗痛失愛妃,追懷故劍,復召回前時所寵的楊美人。)
    (應二十八回。)
    (楊本劉太后姻戚,色藝兼優,自重入宮後,晉封婕妤,歷加修媛、修儀諸名位
    (。)
    (怎奈秀而不實,誕玉無期,就是曹後以下諸妃嬪,或生而不育,終成虛願。)
    (史稱仁宗有三子,曰昉,曰昕,曰曦,皆夭殤。)
    (仁宗復彩選良家女十人,一一召幸,宮中號為十閤。)
    (劉氏、黃氏在十閤中,尤稱驕恣,免不得有內外請托等弊。)
    (當嘉祐四年秋間,月食幾盡,御史中丞韓絳,密奏十閤恃寵,不足毓麟,反傷
    (陰教,應嚴加裁抑云云。)
    (仁宗檢查得實,乃將十閤盡行遣出,並放宮女一、二百人,既而文彥博告老辭
    (職,富弼因母喪丁懮,就是黑王相公王德用,德用面黑,人呼為黑王相公。)
    (前曾召為樞密使,至是亦已免職,劉沆亦罷去,乃用韓琦同平章事,宋庠、田
    (況為樞密使,張昪為副使。)
    (琦既入相,即以建儲為請。)
    (仁宗謂後宮有孕,待分娩後再議,哪知滿望弄璋,變成弄瓦,琦乃懷《漢書.
    (孔光傳》進呈)
仁 宗:漢成無嗣,曾立猶子,彼系中材主,尚能若此,況陛下呢?太祖手定天下,傳弟
    不傳子,陛下知法先祖,何妨擇宗室為嗣呢。
    (仁宗仍然不決。)
    (會宋庠以惰弛免官,擢學士曾公亮為樞密使,嗣更與韓琦並相,以張昪代公亮
    (後任,並進歐陽修參知政事。)
    (公亮嫻法令,修長文學,昪通治術,與韓琦同心輔政,朝廷稱治。)
    (四人均以建儲未定為懮,一再疏陳,終未見報。)
    (會知諫院司馬光及知江州呂誨,又連章固請,詞極剴切,仁宗頗為感動,將二
    (疏送交中書。)
    (及琦入對,即中讀光、誨二疏。)
仁 宗:(仁宗遽諭道)朕有意久了,究竟何人可嗣?
韓 琦:這事非臣等所敢私議,請陛下自擇!
仁 宗:(仁宗復道)宮中嘗養二子,年少的近時不慧,就是大的罷!
    (琦聞旨,便即請名。)
仁 宗:就是宗實。
    (琦極力贊成。)
仁 宗:宗實現居濮王喪,須降旨起復,方可冊立。
韓 琦:(琦復道)事若果行,不可中止,陛下斷自不疑,乞從內中批出!
仁 宗:且先由中書傳旨,起復他知宗正寺,何如?
    (琦便應聲遵旨,當即出傳上旨,起復宗實。)
    (宗實父允讓,見二十八回。)
    (封汝南郡王,嘉祐四年冬薨逝,追封濮王。)
    (宗實居庐守制,因有詔起復,固辭不拜,哀乞終喪。)
    (仁宗再召問韓琦,琦對)
韓 琦:陛下為宗社計,乃擇賢而立,今固辭不受,勉盡孝道,這便是所謂賢呢,請令終
    喪視事便了。
    (定策立儲,是韓魏公生平大業,故言之特詳。)
    (至嘉祐七年秋季,宗實終喪,尚堅臥不起。)
韓 琦:(琦復入朝啟奏道)宗正一詔,已見明文,中外臣民,已知陛下擇嗣,不如即日
    正名為是。
仁 宗:准卿所奏!
    (琦退至中書處,即召翰林學士王珪草制。)
仁 宗:(珪奮然道)這是國家大事,應面授上命,方可擬詔。
韓 琦:既如此,快去請對罷!
    (珪翌日請對,由仁宗召見。)
仁 宗:(珪跪奏道)海內望陛下立儲,不啻望歲,這事果出自聖意嗎?
仁 宗:朕意已決定了。
    (珪再拜稱賀,乃退朝草制。)
    (制命既下,宗實復稱疾固辭,章十餘上。)
仁 宗:(知諫院司馬光入奏道)皇子固辭主器,延至旬月,可謂賢德過人。但父召無諾
    ,君命召,不俟駕,這是臣子大義,請陛下舉義相繩,皇子自不敢有違了。
    (仁宗乃召同判大宗正寺安國公從古等往傳旨意,宗實尚不肯受命。)
    (記室周孟陽私問宗實,究為何意?宗實道)
仁 宗:非敢邀福,實欲避禍呢。
韓 琦:(孟陽道)今皇上屢次傳詔,乃固辭不受,倘中官等別有所奉,轉啟嫌疑,尚能
    宴安無患否?
    (宗實始悟,乃與從古等相約入宮。)
韓 琦:(臨行時語家人道)謹守吾舍!待上有嫡嗣,我即歸來了。
    (及既入宮中,謁見清居殿,賜名曰曙,自是每日一朝,有時或入侍禁中,過了
    (一月,受封為巨鹿郡公。)
    (轉瞬間已是嘉祐八年,正月中無事可表,一到二月,仁宗復患疾臥牀,不能視
    (朝,令中書樞密奏事,須至福寧殿內的西閤中。)
    (旋經太醫調治,稍有起色,三月初旬,曾親御內殿二次,嗣復寢疾不起,漸加
    (沉重,竟至駕崩。)
    (遺詔皇子曙即皇帝位,皇後曹氏為皇太后。)
    (總計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壽五十四歲,改元多至九次,兩宋諸帝,要算仁宗享
    (國,最號長久。)
    (仁宗恭儉仁恕,出自天性,治術尚寬,刑決尚簡,所用樞要諸臣,雖賢奸直枉
    (,迭為消長,究竟君子多,小人少,因此力持大體,沒甚變故。)
    (就是慶歷年間,黨議蠭起,韓、范、富、歐等為一派,呂、夏、宋、陳等為一
    (派,互相排斥,各是其是,但也不過內外遷調,未嘗妄興大獄,所以宋史上稱
    (為仁主,極力頌揚,這且不必絮述。)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