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 至 第一七〇
161**時間: 地點:
(且說絳侯周勃,自免相就國後,約有年餘,每遇河東守尉,巡視各縣,往往心
(不自安,披甲相見,兩旁護著家丁,各持兵械,似乎有防備不測的情形。)
(這叫做心勞日拙。)
(河東守尉,未免驚疑,就中有一個促狹人員,上書告訐,竟誣稱周勃謀反。)
(文帝已陰蓄猜疑,見了告變的密書,立諭廷尉張釋之,叫他派遣幹員,逮勃入
(京。)
(釋之不好怠慢,只得派吏赴絳,會同河東守季布,往拿周勃。)
(布亦知勃無反意,惟因詔命難違,不能不帶著兵役,與朝吏同至絳邑,往見周
(勃。)
(勃仍披甲出迎,一聞詔書到來,已覺得忐忑不寧,待至朝吏讀罷,嚇得目瞪口
(呆,幾與木偶相似。)
(披甲設兵,究有何益!還是季布叫他卸甲,勸慰數語,方令朝吏好生帶著,同
(上長安。)
(入都以後,當然下獄,廷尉原是廉明,獄吏總要需索。)
(勃初意是不青出錢,偏被獄吏冷嘲熱諷,受了許多腌臢氣,那時只好取出千金
(,分作饋遺。)
(獄吏當即改換面目,小心供應。)
(既而廷尉張釋之,召勃對簿,勃不善申辯,經釋之面訊數語,害得舌結詞窮,
(不發一言。)
(還虧釋之是個好官,但令他還系獄中,一時未曾定讞。)
(獄吏既得勃賂,見勃不能置詞,遂替他想出一法,只因未便明告,乃將文牘背
(後,寫了五字,取出示勃。)
(得人錢財,替人消災,還算是好獄吏。)
(勃仔細瞧著,乃是以公主為證五字,才覺似夢方醒。)
(待至家人入內探視,即與附耳說明。)
(原來勃有數子,長名勝之,曾娶文帝女為妻,自勃得罪解京,勝之等恐有不測
(,立即入京省父,公主當亦同來。)
(惟勝之平日,與公主不甚和恊,屢有反目等情,此時為父有罪,沒奈何央懇公
(主,代為轉圜。)
(公主還要擺些身架,直至勝之五體投地,方嫣然一笑,入宮代求去了。)
(這是筆下解頤處。)
(先是釋之讞案,本主寬平,一是文帝出過中渭橋,適有人從橋下走過,驚動御
(馬,當由侍衛將行人拿住,發交廷尉。)
(文帝欲將他處死,釋之止斷令罰金,君臣爭執一番,文帝駁不過釋之,只得依
(他判斷,罰金了事。)
(一是高廟內座前玉環,被賊竊去,賊為吏所捕,又發交廷尉。)
(釋之奏當棄市,文帝大怒道)
文 帝:賊盜我先帝法物,罪大惡極,不加族誅,叫朕如何恭承宗廟呢!
釋 之:(釋之免冠頓首道)法止如此,假如愚民無知,妄取長陵一抔土,陛下將用何法
懲辦?
(這數語喚醒文帝,也覺得罪止本身,因入白薄太后,薄太后意議從同,遂依釋
(之言辦理罷了。)
(插敘兩案,表明釋之廉平。)
(此次審問周勃,實欲為勃解免,怎奈勃口才不善,未能辯明,乃轉告知袁盎。
()
(盎嘗劾勃驕倨無禮,見四六回。)
(至是因釋之言,獨奏稱絳侯無罪。)
(還有薄太后弟昭,因勃曾讓與封邑,感念不忘,所以也入白太后,為勃伸冤。
()
(薄太后已得公主泣請,再加薄昭一番面陳,便召文帝入見。)
(文帝應召進謁,太后竟取頭上冒巾,向文帝面前擲去,且怒說道)
太 后:絳侯握皇帝璽,統率北軍,彼時不想造反,今出居一小縣間,反要造反麼?汝聽
了何人讒構,乃思屈害功臣!
(文帝聽說,慌忙謝過,謂已由廷尉訊明冤情,便當釋放云云。)
(太后乃令他臨朝,赦免周勃。)
(好在釋之已詳陳獄情,證明勃無反意,文帝不待閱畢,即使人持節到獄,將勃
(釋免。)
(勃幸得出獄,喟然歎道)
喟 然:我嘗統領百萬兵,不少畏忌,怎知獄吏驕貴,竟至如此!
(說罷,便上朝謝恩。)
(文帝仍令回國,勃即陛辭而出,聞得薄昭袁盎張釋之,俱為排解,免不得親自
(往謝。)
(盎與勃追述彈劾時事,勃笑)
勃 然:我前曾怪君,今始知君實愛我了!
(遂與盎握手告別,出都去訖。)
(勃已返國,文帝知他不反,放下了心。)
(獨淮南王劉長,驕恣日甚,出入用天子警蹕,擅作威福。)
(文帝貽書訓責,長抗詞答復,願棄國為布衣,守冢真定。)
(明是怨言。)
(當由文帝再令將軍薄昭,致書相戒,略云:
( 竊聞大王剛直而勇,慈惠而厚,貞信多斷,是天以聖人之資奉大王也。
()
(今大王所行,不稱天資。)
(皇帝待大王甚厚,而乃輕言恣行,以負謗於天下,甚非計也。)
(夫大王以千里為宅居,以萬民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
(高帝蒙霜露,冒風雨,赴矢石,野戰攻城,身被瘡痍,以為子孫成萬世之業,
(艱難危苦甚矣。)
(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至欲棄國為布衣,毋乃過甚!且夫貪讓國土之名,輕廢
(先帝之業,是謂不孝,父為之基而不能守,是為不賢,不求守長陵,而求守真
(定,先母后父,是謂不義,數逆天子之令,不順言節行,倖臣有罪,大者立誅
(,小者肉刑,是謂不仁,貴布衣一劍之任,賤王侯之位,是謂不智,不好學問
(大道,觸情妄行,是謂不祥。)
(此八者危亡之路也,而大王行之,棄南面之位,奮諸賁之勇,專諸孟賁,古之
(力士。)
(常出入危亡之路,臣恐高皇帝之神,必不廟食於大王之手明矣!昔者周公誅管
(叔放蔡叔以安周,齊桓殺其弟以反國,秦始皇殺兩弟,遷其母以安秦,頃王亡
(代,即劉仲事見前文。)
(高帝奪其國以便事,濟北舉兵,皇帝誅之以安漢,周齊行之於古,秦漢用之於
(今,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國便事,而欲以親戚之意望諸天子,不可得也。)
(王若不改,漢系大王邸論相以下,為之奈何!夫墮父大業,退為布衣所哀,倖
(臣皆伏法而誅,為天下笑,以羞先帝之德,甚為大王不取也。)
(宜急改操易行,上書謝罪,使大王昆弟歡欣於上,群臣稱壽於下,上下得宜,
(海內常安,願熟計而疾行之。)
(行之有疑,禍如發矢,不可追已。)
(長得書不悛,且恐朝廷查辦,便欲先發制人。)
(當下遣大夫但等七十人,潛入關中,勾通棘蒲侯柴武子奇,同謀造反,約定用
(大車四十輛,載運兵器,至長安北方的谷口,依險起事。)
(柴武即遣士伍開章,漢律有罪失官為士伍。)
(往報劉長,使長南連閩越,北通匈奴,乞師大舉。)
(長很是喜歡,為治家室,賜與財物爵祿。)
(開章得了升官發財的幸遇,自然留住淮南,但遣人回報柴奇。)
(不意使人不慎,竟被關吏搜出密書,奏報朝廷。)
(文帝尚不忍拿長,但命長安尉往捕開章。)
(長匿章不與,密與故中尉簡忌商議,將章誘入,一刀殺死,省得他入都饒舌。
()
(開章得享財祿,不過數日,所謂有無妄之福,必有無妄之災。)
(悄悄的用棺殮屍,埋葬肥陵,佯對長安尉說道)
喟 然:開章不知下落。
(又令人偽設墳墓,植樹表書,有開章死葬此下六字。)
(長安尉料他捏造,還都奏聞,文帝乃復遣使召長。)
(長部署未齊,如何抗命,沒奈何隨使至都。)
(丞相張蒼,典客行御史大夫事馮敬,暨宗正廷尉等,審得長謀反屬實,且有種
(種不法情事,應坐死罪,當即聯銜會奏,請即將長棄市。)
(文帝仍不忍誅長,更命列侯吏二千石等申議,又皆復稱如法。)
(畢竟文帝顧全同胞,赦長死罪,但褫去王爵,徙至蜀郡嚴道縣邛郵安置,並許
(令家屬同往,由嚴道縣令替他營室,供給衣食。)
(一面將長載上輜車,派吏管押,按驛遞解,所有與長謀反等人,一並伏誅。)
喟 然:(長既出都,忽由袁盎進諫道)陛下嘗縱容淮南王,不為預置賢傅相,所以致此
。惟淮南王素性剛暴,驟遭挫折,必不肯受,倘有他變,陛下反負殺弟的惡名,
豈不可慮!
文 帝:我不過暫令受苦,使他知悔,他若悔過,便當令他回國呢。
(盎見所言不從,當然退出。)
(不料過了月餘,竟接到雍令急奏,報稱劉長自盡,文帝禁不住慟哭起來。)
(小子有詩詠道:
( 骨肉原來處置難,寬須兼猛猛兼寬)
(事前失算臨頭悔,聞死徒煩老淚彈。)
(欲知劉長如何自盡,且至下回再詳。)
(審食其可誅而不誅,文帝之失刑,莫逾於此。)
(及淮南王劉長入都,借朝覲之名,椎擊食其,實為快心之舉。)
(但如長之擅殺大臣,究不得為無罪,貸死可也,仍使回國不可也。)
(況長之驕恣,已見一斑,乘此罪而裁制之,則彼自無從謀反,當可曲為保全。
()
(昔鄭莊克段於鄢,公羊子謂其外心積慮,乃成於殺。)
(文帝雖不若鄭莊之陰刻,然從表面上觀之,毋乃與鄭主之所為,相去無幾耶!
(況於重厚少文之周勃,常疑忌之,於驕橫不法之劉長,獨縱容之,暱其所親,
(而疑其所疏,謂為無私也得平!甚矣,私心之不易化也!)
(第五十回 中行說叛國降虜庭 緹縈女上書贖父罪)
162**時間: 地點:
(卻說淮南王劉長被廢,徙錮蜀中,行至中道,淮南王顧語左右)
顧語左:何人說我好勇,不肯奉法?我實因平時驕縱,未嘗聞過,故致有今日。今悔已無
及,恨亦無益,不如就此自了吧。
(左右聽著,只恐他自己尋死,格外加防。)
(但劉長已憤不欲生,任憑左右進食,卻是水米不沾,竟至活活餓死。)
(左右尚沒有知覺,直到雍縣地方,縣令揭開車上封條,驗視劉長,早已僵臥不
(動,毫無氣息了。)
(趙姬負氣自盡,長亦如此,畢竟有些遺傳性。)
(當下吃了一驚,飛使上報。)
(文帝聞信,不禁慟哭失聲,適值袁盎進來,文帝流涕與語道)
文 帝:我悔不用君言,終致淮南王餓死道中。
顧語左:(盎乃勸慰道)淮南王已經身亡,咎由自取,陛下不必過悲,還請寬懷。
文 帝:我只有一弟,不能保全,總覺問心不安。
顧語左:(盎接口道)陛下以為未安,只好盡斬丞相御史,以謝天下。
(盎出此言,失之過激,後來不得其死,已兆於此。)
(文帝一想,此事與丞相御史,究竟沒甚干涉,未便加誅。)
(惟劉長經過的縣邑,所有傳送諸吏,及饋食諸徒,沿途失察,應該加罪,當即
(詔令丞相御史,派員調查,共得了數十人,一並棄市。)
(冤哉枉也。)
(並用列侯禮葬長,即就雍縣築墓,特置守冢三十戶。)
顧語左:(嗣又封長世子安為阜陵侯,次子勃為安陽侯,三子賜為周陽侯,四子良為東成
(侯,但民間尚有歌謠云)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
(文帝有時出遊,得聞此歌,明知暗寓諷刺,不由的長歎道)
不由的:古時堯舜放逐骨肉,周公誅殛管蔡,天下稱為聖人,無非因他大義滅親,為公忘
私,今民間作歌寓譏,莫非疑我貪得淮南土地麼?
(乃追諡長為厲王,令長子安襲爵,仍為淮南王。)
(惟分衡山郡封勃,庐江郡封賜,獨劉良已死,不復加封,於是淮南析為三國。
()
不由的:(長沙王太傅賈誼,得知此事,上書諫阻道)淮南王悖逆無道,徙死蜀中,天下
稱快。今朝廷反尊奉罪人子嗣,勢必惹人譏議,且將來伊子長大,或且不知感恩
,轉想為父報仇,豈不可慮!
(文帝未肯聽從,惟言雖不用,心中卻記念不忘,因特遣使召誼。)
(誼應召到來,剛值文帝祭神禮畢,靜坐宣室中。)
(宜室即未央宮前室。)
(待誼行過了禮,便問及鬼神大要。)
(誼卻原原本本,說出鬼神如何形體,如何功能,幾令文帝聞所未聞,文帝聽得
(入情,竟致忘倦,好在誼也越講越長,滔滔不絕,直到夜色朦朧,尚未罷休。
()
(文帝將身移近前席,盡管側耳聽著,待誼講罷出宮,差不多是月上三更了。)
(文帝退入內寢,自言自歎道)
文 帝:我久不見賈生,還道是彼不及我,今日方知我不及彼了。
(越日頒出詔令,拜誼為梁王太傅。)
(梁王揖系文帝少子,惟好讀書,為帝所愛,故特令誼往傅梁王。)
(誼以為此次見召,必得內用,誰知又奉調出去,滿腔抑鬱,無處可揮,乃討論
(時政得失,上了一篇治安策,約莫有萬餘言,分作數大綱。)
(應痛哭的有一事,是為了諸王分封,力強難制;應流涕的有二事,是為了匈奴
(寇掠,禦侮乏才;應長太息的有六事,是為了奢侈無度,尊卑無序,禮義不興
(,廉恥不行,儲君失教,臣下失御等情。)
(文帝展誦再三,見他滿紙牢騷,似乎禍亂就在目前,但自觀天下大勢,一時不
(致遽變,何必多事紛更,因此把賈誼所陳,暫且擱起。)
(只匈奴使人報喪,系是冒頓單于病死,子稽粥嗣立,號為老上單于。)
(文帝意在羈縻,復欲與匈奴和親,因再遣宗室女翁主,漢稱帝女為公主,諸王
(女為翁主。)
(往嫁稽粥,音育。)
(作為閼氏。)
(特派宦官中行說,護送翁主,同往匈奴。)
(中行說不欲遠行,托故推辭,文帝以說為燕人,生長朔方,定知匈奴情態,所
(以不肯另遣,硬要說前去一行。)
(說無法解免,悻悻起程,臨行時曾語人道)
文 帝:朝廷中豈無他人,可使匈奴?今偏要派我前往,我也顧不得朝廷了。將來助胡害
漢,休要怪我!
(小人何足為使,文帝太覺誤事。)
(旁人聽著,只道他是一時憤語,況偌大閹人,能有甚麼大力,敢為漢患?因此
(付諸一笑,由他北去。)
(說與翁主同到匈奴,稽粥單于見有中國美人到來,當然心喜,便命說住居客帳
(,自挈翁主至後帳中,解衣取樂。)
(翁主為勢所迫,無可奈何,只好拚著一身,由他擺佈。)
(這都是婁敬害她。)
(稽粥暢所欲為,格外滿意,遂立翁主為閼氏,一面優待中行說,時與宴飲。)
(說索性降胡,不願回國,且替他想出許多計策,為強胡計。)
(先是匈奴與漢和親,得漢所遺繒絮食物,視為至寶,自單于以至貴族,並皆衣
(繒食米,詡詡自得。)
不由的:(說獨向稽粥獻議道)匈奴人眾,敵不過漢朝一郡,今乃獨霸一方,實由平常衣
食,不必仰給漢朝,故能兀然自立。現聞單于喜得漢物,願變舊俗,恐漢物輸入
匈奴,不過十成中的一二成,已足使匈奴歸心相率降漢了。
(稽粥卻也驚愕,惟心中尚戀著漢物,未肯遽棄,就是諸番官亦似信非信,互有
(疑議。)
(說更將繒帛為衣,穿在身上,向荊棘中馳騁一周,繒帛觸著許多荊棘,自然破
(裂。)
不由的:(說回入帳中,指示大眾道)這是漢物,真不中用!
(說罷,又換服氈裘,仍赴荊棘叢中,照前跑了一番,並無損壞。)
不由的:(乃更入帳語眾道)漢朝的繒絮,遠不及此地的氈裘,奈何舍長從短呢!
(眾人皆信為有理,遂各穿本國衣服,不願從漢。)
(說又謂漢人食物,不如匈奴的羶肉酪漿,每見中國酒米,輒揮去勿用。)
(番眾以說為漢人,猶從胡俗,顯見是漢物平常,不足取重了。)
(本國人喜用外國貨,原是大弊,但如中行說之教導匈奴,曾自知為中國人否?
()
(說見匈奴已不重漢物,更教單于左右,學習書算,詳記人口牲畜等類。)
(會有漢使至匈奴聘問,見他風俗野蠻,未免嘲笑,中行說輒與辯駁,漢使譏匈
(奴輕老,說答辯道)
漢 使:漢人奉命出戍,父老豈有不自減衣食,齎送子弟麼?且匈奴素尚戰攻,老弱不能
鬥,專靠少壯出戰,優給飲食,方可戰勝沙場,保衛家室,怎得說是輕老哩!
(漢使又言匈奴父子,同臥穹庐中,父死妻後母,兄弟死即取兄弟妻為妻,逆理
(亂倫,至此已極。)
漢 使:(說又答辯道)父子兄弟死後,妻或他嫁,便是絕種,不如取為己妻,卻可保全
種姓,所以匈奴雖亂,必立宗種。一派胡言。今中國侈言倫理,反致親族日疏,
互相殘殺,這是有名無實,徒事欺人,何足稱道呢!
(這數語卻是中國通弊,但不應出自中行說之口。)
(漢使總批駁他無禮無義,說謂約束逕然後易行,君臣簡然後可久,不比中國繁
(文縟節,毫無益處。)
(後來辯無可辯,索性厲色相問道)
漢 使:漢使不必多言,但教把漢廷送來各物,留心檢點,果能盡善盡美,便算盡職,否
則秋高馬肥,便要派遣鐵騎,南來踐踏,休得怪我背約呢!
(可惡之極。)
(漢使見他變臉,只得罷論。)
(向來漢帝遺匈奴書簡,長一尺一寸,上面寫著,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隨
(後敘及所贈物件,匈奴答書,卻沒有一定制度。)
(至是說教匈奴制成復簡,長一尺二寸,所加封印統比漢簡闊大,內寫天地所生
(,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云云。)
(說既幫著匈奴主張簡約,何以復書上要這般誇飾。)
(漢使攜了匈奴復書,歸報文帝,且將中行說所言,敘述一遍,文帝且悔且懮,
(屢與丞相等議及,注重邊防。)
(梁王太傅賈誼,聞得匈奴悖嫚,又上陳三表五餌的秘計,對待單于。)
(大略說是:
( 臣聞愛人之狀,好人之技,仁道也,信為大操常義也,愛好有實,已諾
(可期,十死一生,彼將必至,此三表也。)
(賜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賜之盛食珍味以壞其口,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賜
(之高堂邃宇倉庫奴婢以壞其腹,於來降者嘗召幸之,親酌手食相娛樂以壞其心
(,此五餌也。)
(誼既上書,復自請為屬國官吏,主持外交,謂能系單于頸,笞中行說背,說得
(天花亂墜,議論驚人。)
(未免誇張。)
(文帝總恐他少年浮誇,行不顧言,仍將來書擱置,未嘗照行。)
(一年又一年,已是文帝十年了,文帝出幸甘泉,親察外情,留將軍薄昭守京。
()
(昭得了重權,遇事專擅,適由文帝遣到使臣,與昭有仇,昭竟將來使殺死。)
(文帝聞報,忍無可忍,不得不把他懲治。)
(只因賈誼前上治安策中,有言公卿得罪,不宜拘辱,但當使他引決自裁,方是
(待臣以禮等語。)
(於是令朝中公卿,至薄昭家飲酒,勸使自盡。)
(昭不肯就死,文帝又使群臣各著素服,同往哭祭。)
(昭無可奈何,乃服藥自殺。)
(昭為薄太后弟,擅戮帝使,應該受誅,不過文帝未知預防,縱成大罪,也與淮
(南王劉長事相類。)
(這也由文帝有仁無義,所以對著宗親,不能無憾哩。)
(敘斷平允。)
(越年為文帝十一年,梁王揖自梁入朝,途中馳馬太驟,偶一失足,竟致顛蹷。
()
(揖墜地受傷,血流如注,經醫官極力救治,始終無效,竟致畢命。)
(梁傅賈誼,為梁王所敬重,相契甚深,至是聞王暴亡,哀悲的了不得,乃奏請
(為梁王立後。)
(且言淮陽地小,未足立國,不如並入淮南。)
(惟淮陽水邊有二三列城,可分與梁國,庶梁與淮南,均能自固云云。)
(文帝覽奏,願如所請,即徙淮陽王武為梁王,武與揖為異母兄弟,揖無子嗣,
(因將武調徙至梁,使武子過承揖祀。)
(又徙太原王參為代王,並有太原。)
(武封淮陽王,參封太原王,見四七、四八回中。)
(這且待後再表。)
(惟賈誼既不得志,並痛梁王身死,自己為傅無狀,越加心灰意懶,鬱鬱寡歡,
(過了年餘,也至病瘵身亡。)
(年才三十三歲。)
(後人或惜誼不能永年,無從見功,或謂誼幸得蚤死,免至亂政,眾論悠悠,不
(足取信,明眼人自有真評,毋容小子絮述了。)
(以不斷斷之。)
163**時間: 地點:
(且說匈奴國主稽粥單于,自得中行說後,大加親信,言聽計從。)
(中行說導他入寇,屢為邊患,文帝十一年十一月中,又入侵狄道,掠去許多人
(畜。)
(文帝致書匈奴,責他負約失信,稽粥亦置諸不理。)
(邊境戍軍,日夕戒嚴,可奈地方袤延,約有千餘里,顧東失西,顧西失東,累
(得兵民交困,雞犬不寧。)
164**時間: 地點:
(當時有一個太子家令,姓鼂名錯,音措初習刑名,繼通文學,入官太常掌故,
(進為太子舍人,轉授家令。)
(太子啟喜他才辯,格外優待,號為智囊。)
(他見朝廷調兵征餉,出御匈奴,因即乘機上書,詳陳兵事。)
(無非衒才。)
(大旨在得地形、卒服習、器用利三事,地勢有高下的分別,匈奴善山戰,中國
(善野戰,須捨短而用長;士卒有強弱的分別,選練必精良,操演必純熟,毋輕
(舉而致敗;器械有利鈍的分別,勁弩長戟利及遠,堅甲銛刃利及近,貴因時而
(制宜。)
(結末復言用夷攻夷,最好是使降胡義渠等,作為前驅,結以恩信,賜以甲兵,
(與我軍相為表裡,然後可制匈奴死命。)
(統篇不下數千言,文帝大為稱賞,賜書褒答。)
(錯又上言發卒守塞,往返多勞,不如募民出居塞下,教以守望相助,緩急有資
(,方能持久無虞,不致涣散。)
(還有入粟輸邊一策,乃是令民納粟入官,接濟邊餉,有罪可以免罪,無罪可以
(授爵,就入粟的多寡,為級數的等差。)
(此說為賣官鬻爵之俑,最足誤國。)
(文帝多半採用,一時頗有成效,因此錯遂得寵。)
(錯且往往引經釋義,評論時政。)
(說起他的師承,卻也有所傳授。)
(錯為太常掌故時,曾奉派至濟南,向老儒伏生處,專習尚書。)
(伏生名勝,通尚書學,曾為秦朝博士,自秦始皇禁人藏書,伏生不能不取書出
(毀,只有尚書一部,乃是研究有素,不肯繳出,取藏壁中。)
(及秦末天下大亂,伏生早已去官,避亂四徙,直至漢興以後,書禁復開,才敢
(回到家中,取壁尋書。)
(偏壁中受著潮濕,將原書大半爛毀,只剩了斷簡殘編,取出檢視,僅存二十九
(篇,還是破碎不全。)
(文帝即位,詔求遺經,別經尚有人民藏著,陸續獻出,獨缺尚書一經。)
(嗣訪得濟南伏生,以尚書教授齊魯諸生,乃遣錯前往受業。)
(伏生年衰齒落,連說話都不能清晰,並且錯籍隸潁川,與濟南距離頗遠,方言
(也不甚相通,幸虧伏生有一女兒,名叫羲娥,夙秉父傳,頗通尚書大義。)
(當伏生講授時,伏女立在父側,依著父言,逐句傳譯,錯才能領悟大綱。)
(尚有兩三處未能體會,只好出以己意,曲為引伸。)
(其實伏生所傳尚書二十九篇,原書亦已斷爛,一半是伏生記憶出來,究竟有無
(錯誤,也不能悉考。)
(後至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孔壁所藏書經,字跡亦多腐蝕,不過較
(伏生所傳,又加二十九篇,合成五十八篇,由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考訂箋注,
(流傳後世。)
(這且慢表。)
(惟鼂錯受經伏生,實靠著伏女轉授,故後人或說他受經伏女,因父成名,一經
(千古,也可為女史生色了。)
(不沒伏女。)
165**時間: 地點:
(當時齊國境內,尚有一個閨閣名姝,揚名不朽,說將起來,乃是前漢時代的孝
(女,比那伏女羲娥,還要膾炙人口,世代流芳。)
(看官欲問她姓名,就是太倉令淳於意少女緹縈。)
(從伏女折入緹縈,映帶有致。)
(淳於意家居臨淄,素好醫術,嘗至同郡元裡公乘陽慶處學醫。)
(公乘系漢官名,意在待乘公車,如征君同義。)
(慶已七十餘歲,博通醫理,無子可傳,自淳於意入門肄業,遂將黃帝扁鵲脈書
(,及五色診病諸法,一律取授,隨時講解。)
(意悉心研究,三年有成,乃辭師回裡,為人治病,能預決病人生死,一經投藥
(,無不立愈,因此名聞遠近,病家多來求醫,門庭如市。)
(但意雖善醫,究竟只有一人精力,不能應接千百人,有時不堪煩擾,往往出門
(遊行。)
(且向來落拓不羈,無志生產,曾做過一次太倉令,未幾辭去,就是與人醫病,
(也是隨便取資,不計多寡。)
(只病家踵門求治,或值意不在家中,竟致失望,免不得憤懑異常,病重的當即
(死了。)
(死生本有定數,但病人家屬,不肯這般想法,反要說意不肯醫治,以致病亡。
()
(怨氣所積,釀成禍祟。)
(至文帝十三年間,遂有勢家告發意罪,說他借醫欺人,輕視生命。)
(當由地方有司,把他拿訊,讞成肉刑。)
(只因意曾做過縣令,未便擅加刑罰,不能不奏達朝廷,有詔令他押送長安。)
(為醫之難如此。)
(意無子嗣,只有五女,臨行時都去送父,相向悲泣。)
漢 使:(意長歎道)生女不生男,緩急無所用。
(為此兩語,激動那少女緹縈的血性,遂草草收拾行李,隨父同行。)
(好容易到了長安,意被系獄中,緹縈竟拚生詣闕,上書籲請。)
(文帝聽得少女上書,也為驚異,忙令左右取入。)
(展開一閱,但見書中有要語云:
( 妾父為吏,齊中嘗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
(不可復屬,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
(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過自新也。)
(文帝閱畢,禁不住淒惻起來,便命將淳於意赦罪,聽令挈女歸家。)
(小子有詩贊緹縈道:
( 欲報親恩入漢關,奉書詣闕拜天顏)
(世間不少男兒漢,可似緹縈救父還。)
(既而文帝又有一詔,除去肉刑。)
(欲知詔書如何說法,待至下回述明。)
(與外夷和親,已為下策,又強遣中行說以附益之,說本閹人,即令其存心無他
(,猶不足以供使令,況彼固有言在先,將為漢患耶!文帝必欲遣說,果何為者
(?賈誼三表五餌之策,未盡可行,即如鼂錯之屢言邊事,有可行者,有不可行
(者。)
(要之御夷無他道,不外內治外攘而已,捨此皆非至計也。)
(錯受經於伏生,而伏女以傳;伏女以外,又有上書贖罪之緹縈,漢時去古未遠
(,故尚有女教之留遺,一以傳經著,一以至孝聞,巾幗中有此人,賈鼂輩且有
(愧色矣。)
(第五十一回 老郎官犯顏救魏尚 賢丞相當面劾鄧通)
166**時間: 地點:
(卻說文帝既赦淳於意,令他父女歸家。)
(又因緹縈書中,有刑者不可復屬一語,大為感動,遂下詔革除肉刑。)
(詔云:
( 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過
(為善,而道無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痛而
(不德也!豈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丞相張蒼等奉詔後,改定刑律,條議上聞。)
(向來漢律規定肉刑,約分三種,一為黥,就是面上刻字;二為劓,就是割鼻;
(三為斷左右趾,就是把足趾截去。)
(經張蒼等會議改制,乃是黥刑改充苦工,罰為城旦舂;城旦即旦夕守城,見前
(注。)
(劓刑改作笞三百,斷趾刑改作笞五百,文帝並皆依議。)
(嗣是罪人受刑,免得殘毀身體,這雖是文帝的仁政,但非由孝女緹縈上書,文
(帝亦未必留意及此。)
(可見緹縈不但全孝,並且全仁。)
(小小女子,能做出這般美舉,怪不得千古流芳了!極力闡揚。)
(後來文帝聞淳於意善醫,又復召到都中,問他學自何師,治好何人?俱由意詳
(細奏對,計除尋常病症外,共療奇病十餘人,統在齊地。)
(小子無暇具錄,看官試閱《史記》中倉公列傳,便能分曉。)
(倉公就是淳於意,意曾為太倉令,故漢人號為倉公。)
(話分兩頭:且說匈奴前寇狄道,掠得許多人畜,飽載而去。)
(見前回。)
(文帝用鼂錯計,移民輸粟,加意邊防,才算平安了兩三年。)
(至文帝十四年冬季,匈奴又大舉入寇,騎兵共有十四萬眾,入朝那,越蕭關,
(殺斃北地都尉孫卬,又分兵入燒回中宮。)
(宮系秦時所建。)
(前鋒逕達雍縣甘泉等處,警報連達都中。)
(文帝亟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卒十萬,出屯渭北
(,保護長安。)
(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
(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三路出發,分戍邊疆。)
(一面大閱人馬,申教令,厚犒賞,準備御駕親征。)
(群臣一再諫阻,統皆不從,直至薄太后聞悉此事,極力阻止,文帝只好順從母
(教,罷親征議,另派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率同建成侯董赤,內史欒布,領
(著大隊,往擊匈奴。)
(匈奴侵入塞內,騷擾月餘,及聞漢兵來援,方拔營出塞。)
(張相如等馳至邊境,追躡番兵,好多里不見胡馬,料知寇已去遠,不及邀擊,
(乃引兵南還,內外解嚴。)
(文帝又覺得清閒,偶因政躬無事,乘輦巡行。)
(路過郎署,見一老人在前迎駕,因即改容敬禮道)
文 帝:父老在此,想是現為郎官,家居何處?
老 人:臣姓馮名唐,祖本趙人,至臣父時始徙居代地。
(文帝忽然記起前情,便接入道)
文 帝:我前在代國,有尚食監高祛,屢向我說及趙將李齊,出戰巨鹿下,非常驍勇,可
惜今已歿世,無從委任,但我嘗每飯不忘。父老可亦熟悉此人否?
老 人:(馮唐道)臣素知李齊材勇,但尚不如廉頗李牧呢。
(文帝也知廉頗李牧,是趙國良將,不由的撫髀歎息道)
不由的:我生已晚,恨不得頗牧為將,若得此人,還怕甚麼匈奴?
不由的:(道言未絕,忽聞馮唐朗聲道)陛下就是得著頗牧,也未必能重用哩。
(這兩句話惹動文帝怒意,立即掉轉了頭,命駕回宮,既到宮中,坐了片刻,又
(轉想馮唐所言,定非無端唐突,必有特別原因,乃復令內侍,召唐入問。)
(俄頃間唐已到來,待他行過了禮,便開口詰問道)
便開口:君從何處看出,說我不能重用頗牧?
不由的:(唐答說道)臣聞上古明王,命將出師,非常鄭重,臨行時必先推轂屈膝與語道
:閫以內,聽命寡人;閫以外,聽命將軍,軍功爵賞,統歸將軍處置,先行後奏
。這並不是空談所比。臣聞李牧為趙將,邊市租稅,統得自用,饗士犒卒,不必
報銷,君上不為遙制,所以牧得竭盡智能,守邊卻虜。今陛下能如此信任麼?近
日魏尚為雲中守,所收市租,盡給士卒,且自出私錢,宰牛置酒,遍饗軍吏舍人
,因此將士效命,戮力衛邊。匈奴一次入塞,就被尚率眾截擊,斬馘無數,殺得
他抱頭鼠竄,不敢再來。陛下卻為他報功不實,所差敵首只六級,便把他褫官下
獄,罰作苦工,這不是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麼?照此看來,陛下雖得廉頗李
牧,亦未必能用。臣自知愚戇,冒觸忌諱,死罪死罪!
(老頭子卻是挺硬。)
(說著,即免冠叩首。)
(文帝卻轉怒為喜,忙令左右將唐扶起,命他持節詣獄,赦出魏尚,仍使為雲中
(守。)
(又拜唐為車騎都尉,魏尚再出鎮邊,匈奴果然畏威,不敢近塞,此外邊防守將
(,亦由文帝酌量選用,北方一帶,復得少安。)
(自從文帝嗣位以來,至此已有十四五年,這十四五年間,除匈奴入寇外,只濟
(北一場叛亂,旬月即平,就是匈奴為患,也不過騷擾邊隅,究竟未嘗深入。)
(而且王師一出,立即退去,外無大變,內無大役,再加文帝蠲租減稅,勤政愛
(民,始終以恭儉為治,不敢無故生風,所以吏守常法,民安故業,四海以內,
(晏然無事,好算是承平世界,浩蕩乾坤。)
(原是漢朝全盛時代。)
(但文帝一生得力,是抱定老氏無為的宗旨,就是太后薄氏,亦素好黃老家言。
()
(母子性質相同,遂引出一兩個旁門左道,要想來逢迎上意,邀寵求榮。)
(有孔即鑽,好似寄生蟲一般。)
(有一個魯人公孫臣,上言秦得水德,漢承秦後,當為土德,土色屬黃,不久必
(有黃龍出現,請改正朔,易服色,一律尚黃,以應天瑞云云。)
(文帝得書,取示丞相張蒼,蒼素究心律歷,獨謂漢得水德,公孫臣所言非是,
(兩人都是瞎說。)
(文帝擱過不提。)
(偏是文帝十五年春月,隴西的成紀地方,競稱黃龍出現,地方官吏,未曾親見
(,但據著一時傳聞,居然奏報。)
(文帝信以為真,遂把公孫臣視作異人,說他能預知未來,召為博士。)
(當下與諸生申明土德,議及改元易服等事,並命禮官訂定郊祀大典。)
(待至郊祀禮定,已是春暮,乃擇於四月朔日,親幸雍郊,祭祀五帝。)
(嗣是公孫臣得蒙寵眷,反將丞相張蒼,疏淡下去。)
(古人說得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有了一個公孫臣,自然倡予和汝,生出第
(二個公孫臣來了。)
167**時間: 地點:
(當時趙國中有一新垣平,生性乖巧,專好欺人。)
(聞得公孫臣新邀主寵,便去學習了幾句術語,也即跑至長安,詣闕求見。)
(文帝已漸入迷團,遇有方士到來,當然歡迎,立命左右傳入。)
(新垣平拜謁已畢,便信口胡謅道)
文 帝:臣望氣前來,願陛下萬歲!
文 帝:汝見有何氣?
陳 平:長安東北角上,近有神氣氤氳,結成五彩。臣聞東北為神明所居,今有五彩匯聚
,明明是五帝呵護,蔚為國祥。陛下宜上答天瑞,就地立廟,方可永仰神庥。
(文帝點首稱善,便令平留居闕下,使他指示有司,就五彩薈集的地址,築造廟
(宇,供祀五帝。)
(平本是捏造出來,有什麼一定地點,不過有言在先,說在東北角上,應該如言
(辦理。)
(當即偕同有司,出東北門,行至渭陽,疑神疑鬼的望了一回,然後揀定寬敞的
(地基,興工築祠。)
(祠宇中共設五殿,按著東南西北中位置,配成青黃黑赤白顏色,青帝居東,赤
(帝居南,白帝居西,黑帝居北,黃帝居中,也是附會公孫臣的妄談,主張漢為
(土德,是歸黃帝暗裡主持。)
(況且宅中而治,當王者貴,正好湊合時君心理,借博歡心。)
(好容易造成廟貌,已是文帝十有六年,文帝援照舊例,仍俟至孟夏月吉,親往
(渭陽,至五帝廟內祭祀。)
(祭時舉起爟火,煙燄沖霄,差不多與雲氣相似。)
(新垣平時亦隨著,就指為瑞氣相應,不若逕說神氣。)
(引得文帝欣慰異常。)
(及祭畢還宮,便頒出一道詔令,拜新垣平為上大夫,還有許多賞賜,約值千金
(,於是使博士諸生,摘集六經中遺語,輯成《王制》一篇,現今尚是流傳,列
(入《禮記》中。)
(《禮記》中《王制》以後,便是《月令》一篇,內述五帝司令事,想亦為此時
(所編。)
(新垣平又聯合公孫臣,請仿唐虞古制,行巡狩封禪禮儀。)
(文帝復為所惑,飭令博士妥議典禮,博士等酌古斟今,免不得各費心裁,有需
(時日。)
(文帝卻也不來催促,由他徐定。)
168**時間: 地點:
(一日駕過長門,忽有五人站在道北,所著服色,各不相同。)
(正要留神細瞧,偏五人散走五方,不知去向。)
169**時間: 地點:
(此時文帝已經出神,暗記五人衣服,好似分著青黃黑赤白五色,莫非就是五帝
(不成。)
(因即召問新垣平,平連聲稱是。)
(未曾詳問,便即稱是,明明是他一人使乖。)
(文帝乃命就長門亭畔,築起五帝壇,用著太牢五具,望空致祭。)
(已而新垣平又詣闕稱奇,說是闕下有寶玉氣。)
(道言甫畢,果有一人手捧玉杯,入獻文帝。)
(文帝取過一看,杯式也不過尋常,惟有四篆字刻著,乃是「人主延壽」一語,
(不禁大喜,便命左右取出黃金,賞賜來人,且因新垣平望氣有驗,亦加特賞。
()
(平與來人謝賜出來,又是一種好交易。)
(文帝竟將玉杯當作奇珍,小心攜著,入宮收藏去了。)
(平見文帝容易受欺,復想出一番奇語,說是日當再中。)
(看官試想,一天的紅日,東現西沒,人人共知,那裡有已到西邊,轉向東邊的
(奇聞?不意新垣平瞎三話四,居然有史官附和,報稱日卻再中。)
(想是有揮戈返日的神技。)
(文帝尚信為真事,下詔改元,就以十七年為元年,漢史中叫做後元年。)
(元日將屆,新垣平復構造妖言,進白文帝,謂周鼎沈入泗水,已有多年,見前
(文。)
(現在河決金堤,與泗水相通,臣望見汾陰有金寶氣,想是周鼎又要出現,請陛
(下立祠汾陰,先禱河神,方能致瑞等語。)
(說得文帝又生癡想,立命有司鳩工庀材,至汾陰建造廟宇,為求鼎計。)
(有司奉命興築,急切未能告竣,轉眼間便是後元年元日,有詔賜天下大酺,與
(民同樂。)
(正在普天共慶的時候,忽有人奏劾新垣平,說他欺君罔上,弄神搗鬼,沒一語
(不是虛談,沒一事不是偽造,頓令墮入迷團的文帝,似醉方醒,勃然動怒,竟
(把新垣平革職問罪,發交廷尉審訊。)
(廷尉就是張釋之,早知新垣平所為不正,此次到他手中,新垣平還有何幸,一
(經釋之威嚇勢迫,沒奈何將鬼蜮伎倆,和盤說出,泣求釋之保全生命。)
(釋之怎肯容情?不但讞成死罪,還要將他家族老小,一體駢誅。)
(這讞案復奏上去,得邀文帝批准,便由釋之派出刑官,立把新垣平
出市曹,
(一刀兩段。)
(只是新垣平的家小,跟了新垣平入都,不過享受半年富貴,也落得身首兩分,
(這卻真正不值得呢!福為禍倚,何必強求!)
(文帝經此一悟,大為掃興,飭罷汾陰廟工,就是渭陽五帝祠中,亦止令祠官,
(隨時致禮,不復親祭。)
(他如巡狩封禪的議案,也從此不問,付諸冰閣了。)
(惟丞相張蒼,自被公孫臣奪寵,輒稱病不朝,且年已九十左右,原是老邁龍鍾
(,不堪任事,因此遷延年餘,終致病免。)
(文帝本欲重任竇廣國。)
(轉思廣國乃是後弟,屬在私親,就使他著有賢名,究不宜示人以私。)
(廣國果賢,何妨代相。)
(文帝自謂無私,實是懲諸呂覆轍,乃有此舉。)
(乃從舊臣中採擇一人,得了一個關內侯申屠嘉,先令他為御史大夫,旋即升遷
(相位,代蒼後任。)
(蒼退歸陽武原籍,口中無齒,食乳為生,享壽至百餘歲,方才逝世。)
(那申屠嘉系是梁人,曾隨高祖征戰有功,得封列侯,年紀亦已垂老,但與張蒼
(相比,卻還相差二三十年。)
(平時剛方廉正,不受私謁,及進為丞相,更是嫉邪秉正,守法不阿。)
170**時間: 地點:
(一日入朝奏事,驀見文帝左側,斜立著一個侍臣,形神怠弛,似有倦容,很覺
(得看不過去。)
(一俟公事奏畢,便將侍臣指示文帝道)
文 帝:陛下若寵愛侍臣,不妨使他富貴,至若朝廷儀制,不可不肅;願陛下勿示縱容!
(文帝向左一顧,早已瞧著,但恐申屠嘉指名劾奏,連忙出言阻住道)
文 帝:君且勿言,我當私行教戒罷了。
(嘉聞言愈憤,勉強忍住了氣,退朝出去。)
(果然文帝返入內廷,並未依著前言,申戒侍臣。)
(究竟這侍臣姓甚名誰?原來叫做鄧通。)
(現任大中大夫。)
(通本蜀郡南安人,無甚才識,只有水中行船,是他專長。)
(輾轉入都,謀得了一個官銜,號為黃頭郎,黃頭郎的職使,便是御船水手,向
(戴黃帽,故有是稱。)
(通得充是職,也算僥倖,想甚麼意外超遷,偏偏時來運至,吉星照臨,一小小
(舵工,竟得上應御夢,平地昇天。)
(說將起來,也是由文帝懷著迷信,誤把那庸夫俗子,看做奇材。)
(先是文帝嘗得一夢,夢見自己騰空而起,幾入九霄,相距不過咫尺,竟致力量
(未足,欲上未上,巧來了黃頭郎,把文帝足下,極力一推,方得上登天界。)
(文帝非常喜歡,俯瞰這黃頭郎,恰只見他一個背影,衣服下面,好似已經破裂
(,露出一孔。)
(正要喚他轉身,詳視面目,適被雞聲一叫,竟致驚醒。)
(文帝回思夢境,歷歷不忘,便想在黃頭郎中,留心察閱,效那殷高宗應夢求賢
(故事,冀得奇逢。)
(是讀書入魔了。)
(是日早起視朝,幸值中外無事,即令群臣退班,自往漸台巡視御船。)
(漸台在未央宮西偏,旁有滄池,水色皆蒼,向有御船停泊,黃頭郎約數十百人
(。)
(文帝吩咐左右,命將黃頭郎悉數召來,聽候傳問。)
(黃頭郎不知何用?只好戰戰兢兢,前來見駕。)
(文帝待他拜畢,俱令立在左邊,挨次徐行,向右過去。)
(一班黃頭郎,遵旨緩步,行過了好幾十人,巧巧輪著鄧通,也一步一步的照式
(行走,才掠過御座前,只聽得一聲綸音,叫道立住,嚇得鄧通冷汗直流,勉強
(避立一旁。)
(等到大眾走完,又聞文帝傳諭,召令過問。)
(通只得上前數步,到御座前跪下,俯首伏著。)
(至文帝問及姓名,不得不據實陳報。)
(嗣聽得皇言和藹,拔充侍臣,方覺喜出望外,叩頭謝恩。)
(文帝起身回宮,叫他隨著,他急忙爬起,緊緊跟著御駕,同入宮中。)
(黃頭郎等遠遠望見,統皆驚異,就是文帝左右的隨員,亦俱莫名其妙;於是互
(相推測,議論紛紛。)
(我也奇怪。)
(其實是沒有他故,無非為了鄧通後衣,適有一孔,正與文帝夢中相合,更兼鄧
((繁體作鄧)字左旁,是一登字,文帝還道助他登天,應屬此人,所以平白地
將他拔擢,作為應夢賢臣。)
(實是呆想。)
(後來見他庸碌無能,也不為怪,反且日加寵愛。)
(通卻一味將順,雖然沒有異技,足邀睿賞,但能始終不忤帝意,已足固寵梯榮
(。)
(不到兩三年,竟升任大中大夫,越叨恩遇。)
(有時文帝閒游,且順便至通家休息,宴飲盡歡,前後賞賜,不可勝計。)
(獨丞相申屠嘉,早已瞧不上眼,要想捽去此奴,湊巧見他怠慢失儀,樂得乘機
(面劾。)
(及文帝出言迴護,憤憤退歸,自思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遣人召通,令至相府
(議事,好加懲戒。)
(通聞丞相見召,料他不懷好意,未肯前往,那知一使甫去,一使又來,傳稱丞
(相有命,鄧通不到,當請旨處斬。)
(通驚慌的了不得,忙入宮告知文帝,泣請轉圜。)
文 帝:汝且前去,我當使人召汝便了。
(這是文帝長厚處。)
(通至此沒法,不得不趨出宮中,轉詣相府。)
(一到門首,早有人待著,引入正廳,但見申屠嘉整肅衣冠,高坐堂上,滿臉帶
(著殺氣,好似一位活閻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