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  至  第四〇

31**時間: 地點:
    (卻說大梁二士來謁陳勝,一個叫作張耳,一個叫作陳餘。)
    (兩人俱籍隸大梁,家居不遠。)
    (張耳年長,陳餘年少,所以餘事耳如父,耳亦待餘如子弟,兩人誓同生死,時
    (人稱為刎頸交。)
    (耳曾為魏公子門客,後因犯事出奔,避居外黃,外黃有一富家女,生得美貌如
    (花,豔名鵲起,偏偏嫁了一個庸奴,免不得夫妻反目,時有怨聲。)
    
    
32**時間: 地點:
    (一日又復噪鬧,甚至互哄,富家女身材嫋娜,怎禁得起乃夫老拳!如花美眷,
    (不知溫存,還想飽以老拳,真是庸奴。)
    (急不暇擇,逃出夫家,竟潛至父執家中,匿身避禍。)
    (父執見他淚容滿面,楚楚可憐,遂與富家女說道)
且與語:汝果不欲適庸奴,何妨再求賢夫。我意中卻有一人,未知汝可願否?
    (富家女當然心動,含糊答應。)
    (父執復令女在屏後立著,親判妍媸,自己出外一走。)
    (不到片時,已引入一個俊俏郎君,故意的高聲與語。)
    (女從屏後露出半面,約略相窺,果然是溫文爾雅,與前夫大不相同。)
    (及父執送客出門,入與女語;女問及來客姓名,才知是大梁人張耳,芳心欲醉
    (,恨不得即與並頭。)
    (父執願為玉成,即往與女父熟商,令女改嫁張耳。)
    (女父本來溺愛,悔為女誤配匪人,至此願出巨資,給女前夫,與他離婚。)
    (女夫與女不和,樂得取錢棄女,聽他轉嫁。)
    (呆鳥。)
    (俏佳人終偶才郎,錯姻緣幸得改正,不但富家女心滿意足,就是亡命徒張耳,
    (得此意外奇逢,也是樂不勝言。)
    (還有一樁極好的機緣,張耳既得美婦,又得婦財,索性結交遠客,廣為延譽,
    (聲名漸達魏廷。)
    (魏主竟不記前愆,反用耳為外黃令,銅章墨綬,儼然一百里小侯了。)
    (富家女得做縣令夫人,應更愜意。)
    (陳餘少好讀書,並喜遊覽,偶至趙國苦陘地方,得邀富人公乘氏賞識,也願招
    (他為婿。)
    (女貌頗亦不俗,陳餘自然樂允,擇日成禮。)
    (兩小無猜,又是一對好夫妻。)
    (張陳兩人,想都是紅鸞星照命。)
    (及魏被秦滅,張耳失官,仍在外黃居住,陳餘亦挈妻還鄉。)
    (不料秦朝竟懸出賞格,購緝兩人,賞格上面,煌煌寫著,獲張耳賞千金,獲陳
    (餘賞五百金。)
    (二人不知何因,但情急逃生,不得已移名改姓,避居陳縣,充當裡正監門。)
    (仔細探聽,方知秦令購緝,實恐二人多才,重複興魏,所以務欲翦除。)
    (張耳得此消息,時常戒勉陳餘,須要謹慎小心,毋得敗露真情,陳餘亦格外記
    (著。)
    (冤冤相湊,竟為著一些小事,觸怒裡吏,裡吏將加餘笞罪。)
    (餘不肯忍耐,起身欲走,可巧張耳在旁,慌忙把足躡餘,使他受笞。)
    (及笞畢吏去。)
    (耳引餘至桑下,悄悄與語)
且與語:我與汝曾已說過,汝奈何失記!區區小辱,不甘忍受,乃欲與裡吏拚命,死何足
    惜!
    (餘始悔悟謝過。)
    (復由耳想出一計,用著監門名義,號令裡中,叫他訪拿張耳陳餘。)
    (裡人怎知詐謀?心下貪賞,還往四處尋緝。)
    (其實張陳二人,原在眼前,反被他用計瞞過了。)
    (卻是好計。)
    (至勝廣入陳,張耳陳餘,乃踵門求見。)
    (勝也聞得二人大名,嘗遭秦忌,因此亟欲一見,特地下階佇候,表明敬意。)
    (待二人既入,向勝行禮,勝忙與答揖,引至座前,令他分坐兩旁,然後與議軍
    (情,並談及稱王意見。)
張 耳: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嗣,疲民力,竭民財,暴虐日甚。今將
    軍瞋目張膽,萬死不顧一生,為天下驅除殘賊,真是絕大的義舉。惟現方發跡至
    陳,亟欲以王號自娛,竊為將軍不取!願將軍毋急稱王,速引兵西向,直指秦都
    。一面立六國後人,自植黨援,俾益秦敵。敵多力自分,與眾兵乃強,將見野無
    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號令諸侯,諸侯轉亡為存,無不感戴,將軍
    再能懷柔以德,天下自相率悅服,帝業也可成就了,還要稱王何用!
    (說到此處,見陳勝默默無言,似有不悅情狀。)
    (正想開言再勸,那陳餘已接入道)
陳 餘:將軍不欲平定四海,倒也罷了,如有志安邦,宜圖大計。若僅據一隅,便擬稱王
    ,恐天下都疑及將軍,懷挾私意,待至人情失望,遠近灰心,將軍悔也無及了!
    (陳勝沈吟半晌,方才說出一語道)
陳 勝:容待再議。
    (兩人見話不投機,本想就此告辭,只因途中多阻,不能不暫時安身,再作計較
    (,乃留住陳勝麾下,充作參謀。)
    (勝竟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隱寓張大楚國的意思。)
    (是時河南諸郡縣,苦秦苛法,豪民多戕殺官吏,起應陳勝。)
    (勝乃使吳廣為假王,監督諸將,西攻滎陽。)
    (廣已出發,張耳陳餘,也想乘此外出,離開陳邑,遂由張耳暗囑陳餘,令他向
    (勝獻計道)
張 耳:大王舉兵梁楚,志在西討,入關建業,若要顧及河北,想尚未遑,臣嘗游趙地,
    素知河北地勢,並結交豪傑多人,今願請奇兵,北略趙地,既足牽制秦軍,復足
    撫定趙民,豈不是一舉兩得麼?
    (也想飛去。)
    (勝聽餘言,卻也稱為奇計,但因他新來歸附,總難深信,乃特選故人武臣為將
    (軍,邵騷為護軍,督同張耳陳餘二人,領兵三千,往徇趙地。)
    (耳與餘不給重任,但使他為左右校尉,作為武臣的幫辦。)
    (二人別有隱衷,不暇計及官職大小,欣然領命,渡河北去。)
    (勝將葛嬰,未曾至陳,獨率部往略九江。)
    (行至東城,遇著楚裔襄疆,一見如故,竟不待勝命,擅立襄疆為楚王。)
    (嗣得陳勝文書,內有張楚王字樣,始知勝已稱王,不能另立襄疆,自悔一時鹵
    (莽,潛圖變計。)
    (湊巧陳勝命令,又復頒到,叫他領兵還陳,他越恐陳勝動疑,竟將襄疆殺死,
    (持首還報。)
    (果然勝已聞知,待嬰到後,立即傳嬰入見,數責罪狀,喝令斬首。)
    (左右將嬰推出,一刀兩段,死於非命。)
    (嬰已悔過,罪不至死。)
    (部眾見嬰慘死,未免寒心,互相私議。)
    (勝尚以為令出法行,可無他慮,復遣汝陰人鄧宗,東略九江,魏人周市,北徇
    (魏地。)
    (會接吳廣軍報,說是進攻滎陽,不能得勝,現由秦三川守李由,堅守滎陽城,
    (非再行發兵,難下此城等語。)
    (勝乃召集謀士,申議攻秦方法。)
    (上蔡人蔡賜,本為房邑君長,獻議勝前,請派名將西行,逕入函谷關,直搗咸
    (陽。)
    (勝依了賜議,並封他為上柱國。)
    (一面訪求良將,得著陳人周文,召入與語。)
    (文自述履歷,謂曾事春申君黃歇,又為項燕軍占驗吉凶,素諳軍事。)
    (勝即大喜,特給將軍印信,使他西行攻秦。)
    (周文奉命就道,沿途收集壯士,編入隊伍,眾至數十萬,長驅西進,直薄函谷
    (關。)
    (關中守吏,飛章告急,誰知秦廷裡面,好象沒人一般,任他如何急報,總不聞
    (有將士出援。)
    (原來二世恣意淫樂,朝政俱歸趙高把持,高專事煬蔽,凡遇外面奏報,一律擱
    (起,不使二世得聞,所以陳勝起兵,已有數月,二世全然不知。)
    (會有使臣從東方回來,面謁二世,奏稱陳勝造反,郡縣多叛,請即遣將討平。
    ()
    (二世還道他是妄言欺主,命將使臣下獄。)
    (嗣是他使還京,由二世問及亂事,俱答稱么麼小丑,不足有為,現已由各郡守
    (尉,四面兜捕,即可蕩平,陛下盡可放心。)
    (二世大喜,把亂事置諸度外,毫不提及,朝廷得過且過,也不敢瀆陳外事,上
    (下相蒙,亂端益熾,直至周文入關,秦廷尚視若無事,這真叫做糊塗世界呢。
    ()
    (不如是,不足致亡。)
    
    
33**時間: 地點:
    (且說周文一路進兵,攻城掠地,所向無前,當然派人至陳,一再報捷,陳勝喜
    (如所望,遂輕視秦室,不復設備。)
    (博士孔鮒,係孔夫子的八世孫,曾持家傳禮器,詣陳謁勝,勝因留為博士。)
陳 勝:(至此獨進諫道)臣聞兵法有言:不恃敵不攻我,但恃我不可攻,今大王恃敵不
    攻,未知所以自恃的道理;倘或敵人驟至,無法抵禦,一有蹉跌,全局瓦解,雖
    悔也是遲了!
    (勝不肯從,惟專望各路捷音,好去做那關中皇帝。)
    (怎知福為禍倚,樂極悲生,那四面八方的警報,已是陸續到來。)
    (第一路的警信,就是出徇趙地的武臣等軍;第二路的警信,乃是進攻秦都的周
    (文等軍,小子只有一枝禿筆,不能雙管齊下,只好依次敘述,先後說明。)
    (自武臣等率兵北去,從白馬津渡河,所過諸縣,偏諭豪傑,無非說是暴秦無道
    (,勞役百姓,繩以重法,迫以苛征,今由陳王起義,天下響應,我等奉令北渡
    (,前來招安,諸君皆為豪士,理應並力同心,共除暴秦云云。)
    (豪傑等正苦秦暴,聽了這番名正言順的話兒,還有甚麼不服,當即願為前導,
    (分趨各城,城中守吏,多被殺死。)
    (接連得了十座城池,人數亦越聚越多,渡河時只有三千人,至是卻多了好幾萬
    (名。)
    (當下推武臣為武信君,再出招諭。)
    (偏是餘城不屈,各募兵民拒守,武臣因諸城無關險要,竟引眾趨向東北,獨攻
    (范陽。)
    (范陽令徐公,有志保城,也即繕甲厲兵,準備抵禦,偏有一個辯士蒯徹,入見
    (徐公,先說出一個弔字,後說出一個賀字。)
    (便是說客口脗。)
    (惹得徐公莫明其妙,不得不驚問理由。)
蒯 徹:徹聞公將死,故來弔公;但公得徹一言,便有生路,故又復賀公。
徐 公:君不必故作疑團,正好明白說來。
蒯 徹:足下為范陽令,已十餘年,殺人父,孤人子,斷人足,黔人首,想已不可勝數。
    百姓無不懷怨,但恐秦法嚴重,未敢剸刃公腹,致滅全家。今天下大亂,秦法不
    行,足下豈尚得自全?一旦敵臨城下,百姓必乘機報仇,刃及公胸,這豈不是可
    弔麼?幸虧徹來見公,為公定計,俟武信君尚未到來,即由徹先去游說,為公效
    力,使公轉禍為福,這又便是可賀了!
徐 公:(徐公喜道)君言甚善,請即為我往說武信君!
    (蒯徹因即前往,求見武臣。)
    (武臣方招致豪傑,當然許見。)
蒯 徹:(蒯徹進言道)足下到此,必待戰勝然後略地,攻破然後入城,未免過勞。徹有
    一計,可不攻而得城,不戰而得地,但教一紙檄文,便足略定千里,未知足下願
    聞否?
武 臣:(武臣急問道)果有此計,怎不願聞!
蒯 徹:今范陽令聞公攻城,正擬整頓兵馬,守城拒敵,惟城中士卒不多,該令又逡巡畏
    死,貪戀祿位,目下不肯歸降,實因公前下十城,見吏即誅,降亦死,守亦死,
    故不得不拚死圖存。就使范陽少年,嫉吏如仇,起殺范陽令,亦必據城拒公,不
    甘就死。為公設法,不若赦范陽令,並給侯印,該令喜得富貴,自願開城出降,
    范陽少年亦不敢殺令,是全城便唾手可下了。公再使該令乘朱輪,坐華轂,徇行
    燕趙郊野,燕趙吏民,孰不欣羨,必爭先降公。公得不攻而取,不戰而服,這就
    所謂傳檄可定呢!
    (面面俱到,真好口才。)
    (武臣點首稱善,便令刻就侯印,交徹齎賜范陽令。)
    (范陽令徐公,大喜過望,即開城迎武臣軍。)
    (武臣復如徹言,特給徐公高車駟馬,往撫燕趙,趙地果聞風趨附,不到旬月,
    (已平定了三十餘城,乘勢入邯鄲縣。)
    (適有周文敗報,自西傳來,又探得陳勝部將,多因讒毀得罪,武臣不免疑懼。
    ()
    (張耳陳餘,更生異謀。)
    (他本怨陳勝不用己言,復只得了左右校尉的名目,未綰兵符,因此乘隙生心,
    (遂進說武臣道)
顧語左:陳王起兵蘄縣,才得陳地,便自稱為王,不願立六國後裔,居心可知。今將軍率
    三千人,下趙數十城,偏居河北,若非稱王,何由鎮撫,況陳王好信讒言,妒功
    忌能,將軍功高益危,不如南面稱王,脫離陳王羈絆,免得意外受禍。時不可失
    ,願將軍勿疑!
    (武臣聽了稱王二字,豈有不喜歡的道理,當下在邯鄲城外,群地為壇,也居然
    (堂皇高坐,朝見僚屬,竟稱孤道寡起來。)
    (武臣自為趙王,授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且使人報知
    (陳勝。)
    (勝得報後,怒不可遏,即欲飭拘武臣家屬,盡行屠戮,更發兵往擊武臣。)
武 臣:(獨上柱國蔡賜入諫道)秦尚未滅,先殺武臣家屬,是又增出一秦,為大王敵,
    大王東西受攻,必遭牽制,如何得成大業!今不若遣使往賀,暫安彼心,並令他
    從速攻秦,遙援周文,是東顧既可無懮,西略便為得勢。滅秦以後,圖趙未遲,
    何必急急哩!
    (陳勝乃轉怒為喜,但將武臣家屬,徙入王宮,把他軟禁。)
    (並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派人賀趙,乘便報聞。)
    (張耳陳餘,見了勝使,早已瞧透勝意,表面上佯與為歡,背地裡卻私語武臣道
    ()
張 耳:大王據趙稱尊,必為陳王所忌,今遣使來賀,明明是懷著詭謀,使我並力滅秦,
    然後再北向圖我。大王不如虛與周旋,優待來使,至來使去後,盡管北收燕代,
    南取河內。若得南北兩方,盡為趙有,楚雖勝秦,也必不敢制趙,反且與我修和
    ,大王卻好沈著觀變,坐定中原了。
    (計亦甚是。)
    (武臣也稱好計,款待勝使,厚禮遣歸。)
    (隨即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三路出發,獨不遣一卒西向。)
    (那時攻入秦關的周文,孤軍無助,竟被秦將章邯擊退,敗走出關。)
    (章邯為秦少府,官名。)
    (頗有智勇,因聞周文攻入關中,直至戲地,不由的憤激得很,意欲入宮詳陳。
    ()
    (可巧警報與雪片相似,飛達咸陽,連趙高也覺吃驚,不得不據實奏明。)
    (二世至此,方才似夢初覺,嚇出一身冷汗,急召文武百官,入朝會議。)
    (自己也親出御朝,詢問禦敵方法。)
    (百官都面面相覷,莫敢發言,獨章邯出班奏道)
二 世:賊眾已近,亟須征剿,若要征集將士,已恐不及,臣請赦免驪山徒犯,盡給兵器
    ,由臣統領前去,奮力一擊,當可退賊。
    (二世已焦急萬分,只望有人解懮,幸得章邯替他畫策,並請效力,當然喜逐顏
    (開,褒獎了好幾語。)
    (一面頒詔大赦,即命章邯為將軍,招集驪山役徒,編製成軍,出都退敵。)
    (章邯確是有些能力,挑選丁壯,作為前驅,自居中堅調度,老弱派充後隊,管
    (領輜重。)
    (待至戲地相近,又曉諭大眾,有進無退,進即重賞,退即斬首。)
    (兵役都是犯人出身,本來是不甚怕死,此次得了將令,都望賞賜,當即拚命殺
    (出,衝入周文營中。)
    (周文自東至西,沿途未遇大敵,總道是秦人無用,意存輕視。)
    (不料章邯兵到,勢似潮湧,一時招架不住,只好倒退,那秦兵得佔便宜,越加
    (厲害,殺得周軍七零八落,東逃西散。)
    (周文無法禁遏,也跑出函谷關去了,小子有詩歎道:
    (  孤軍轉戰入函關,一敗頹然即遁還)
    (銳進由來防速退,先賢名論總難刪。)
    (秦兵大捷,關內粗安,偏東方復迭出異人,與秦為難。)
    (就中更有個真命天子,乘時崛起,奮發有為。)
    (欲知他姓名履歷待至下回再詳。)
    
    (張耳陳餘,號稱賢者,實亦策士之流亞耳。)
    (當其進謁陳勝,諫阻稱王,請勝西向,為勝計不可謂不忠。)
    (及勝不從忠告,便起異心,徇趙之計,出自二人,武臣為將,二人為副,渡河
    (北赴,連下趙城,向時之阻勝稱王者,乃反以王號推武臣,何其自相矛盾若此
    (?彼且曰)
武 臣:為勝計,不宜稱王;為武臣計,正應稱王。
    (此即辯士之利口,熒惑人聽,實則無非為一己計耳。)
    (始欲助勝,繼即圖勝,纖芥之嫌,視若仇敵,策士之不可恃也如此。)
    (然二人之不克有成,亦於此可見矣。)
    (第十一回 降真龍光韜泗水 斬大蛇夜走豐鄉)
    
    
34**時間: 地點:
    (卻說秦二世元年九月,江南沛縣地方,有個豐鄉陽裡村,出了一位真命天子,
    (起兵靖亂,後來就是漢朝高祖皇帝,姓劉名邦字季。)
    (父名執嘉,母王氏,名叫含始。)
    (執嘉生性長厚,為裡人所稱美,故年將及老,時人統稱為太公。)
    (王氏與太公年齡相等,因亦呼為劉媼。)
    (劉媼嘗生二子,長名伯,次名仲,伯仲生時,無甚奇異,到了第三次懷孕,卻
    (與前二胎不同。)
    (相傳劉媼有事外出,路過大澤,自覺腳力過勞,暫就堤上小坐,閉目養神,似
    (寐非寐,驀然見一個金甲神人,從天而下,立在身旁,一時驚暈過去,也不知
    (神人作何舉動。)
    (此亦與姜嫄履拇同一怪誕,大抵中國古史,好談神話,故有此異聞。)
    (惟太公在家,記念妻室,見他久出未歸,免不得自去追尋。)
    (剛要出門,天上忽然昏黑,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太公越覺著急,忙攜帶雨具
    (,三腳兩步,趨至大澤。)
    (遙見堤上睡著一人,好似自己的妻房,但半空中有雲霧罩住,迴環浮動,隱約
    (露出鱗甲,象有蛟龍往來。)
    (當下疑懼交乘,又復停住腳步,不敢近前。)
    (俄而雲收霧散,天日復明,方敢前往審視,果然是妻室劉媼,欠伸欲起,狀態
    (朦朧,到此不能不問。)
    (偏劉媼似無知覺,待至太公問了數聲,方睜眼四顧,開口稱奇。)
    (太公又問她曾否受驚,劉媼答道)
二 世:我在此休息,忽見神人下降,遂至驚暈,此後未知何狀。今始醒來,才知乃是一
    夢。
    (太公複述及雷電蛟龍等狀,劉媼全然不知,好一歇神氣復原,乃與太公俱歸。
    ()
    (不意從此得孕,過了十月,竟生一男。)
    (難道是神人所生麼?長頸高鼻,左股有七十二黑痣。)
    (太公知為英物,取名為邦,因他排行最小,就以季為字。)
    (太公家世業農,承前啟後,無非是春耕夏耘,秋收冬獲等事。)
    (伯仲二子,亦就農業,隨父營生。)
    (獨劉邦年漸長大,不喜耕稼,專好浪遊。)
    (太公屢戒勿悛,只好聽他自由。)
    (惟伯仲娶妻以後,伯妻素性慳吝,見邦身長七尺八寸,正是一個壯丁,奈何勤
    (吃懶做,坐耗家產,心中既生厭恨,口中不免怨言。)
    (太公稍有所聞,索性分析產業,使伯仲挈眷異居。)
    (邦尚未娶妻,仍然隨著父母。)
    (光陰易過,倏忽間已是弱冠年華,他卻不改舊性,仍是終日遊蕩,不務生產。
    ()
    (又往往取得家財,結交朋友,徵逐酒食。)
    (太公本說邦秉資奇異,另眼相看,至此見他年長無成,乃斥為無賴,連衣食都
    (不願周給。)
    (邦卻怡然自得,不以為意,有時恐乃父叱逐,不敢回家,便至兩兄家內棲身。
    ()
    (兩兄究係同胞,卻也呼令同食,不好漠視。)
    (那知伯忽得疾,竟致逝世,伯妻本厭恨小叔,自然不願續供了。)
    (邦胸無城府,直遂逕行,不管她憎嫌與否,仍常至長嫂家內索食。)
    (長嫂嘗借口孤寡,十有九拒,邦尚信以為真。)
    
    
35**時間: 地點:
    (一日更偕同賓客數人,到長嫂家,時正晌午,長嫂見邦復至,已恐他來擾午餐
    (,討厭得很,再添了許多朋友,越覺不肯供給,雙眉一皺,計上心來,急忙趨
    (入廚房,用瓢刮釜,佯示羹湯已盡,無從取供。)
    (邦本招友就食,乘興而來,忽聞廚中有刮釜聲,自悔來得過遲,未免失望。)
    (友人倒也知趣,作別自去。)
    (邦送友去後,回到長嫂廚內,探視明白,見釜上蒸氣正濃,羹湯約有大半鍋,
    (才知長嫂逞刁使詐,一聲長歎,掉頭而出。)
    (不與長嫂爭論,便是大度。)
    (嗣是絕跡不至嫂家,專向鄰家兩酒肆中,做了一個長年買主。)
    (有時自往獨酌,有時邀客共飲。)
    (兩酒肆統是婦人開設,一呼王媼,一呼武婦。)
    (史記作負,負與婦通。)
    (二婦雖是女流,卻因邦為毗鄰少年,也不便斤斤計較;並且邦入肆中,酤客亦
    (皆趨集,統日計算,比往日得錢數倍,二主婦暗暗稱奇,所以邦要賒酒,無不
    (應允。)
    (邦生平最嗜杯中物,見二肆俱肯賒給,樂得盡情痛飲,往往到了黃昏,尚未回
    (去,還要痛喝幾杯。)
    (待至醉後懶行,索性假寐座上,鼾睡一宵。)
    (王媼武婦,本擬喚他醒來,促令回家,誰知他頭上顯出金龍,光怪離奇,不可
    (逼視。)
    (那時二婦愈覺希罕,料邦久後必貴,每至年終結帳,也不向邦追索。)
    (邦本阮囊羞澀,無從償還,歷年宕帳,一筆勾銷罷了。)
    (兩婦都也慷慨。)
    (但邦至弱冠後,非真絕無知識,也想在人世間,做些事業,幸喜交遊漸廣,有
    (幾人替他謀划,教他學習吏事。)
    (他一學便能,不多時便得一差,充當泗上亭長。)
    (亭長職務,掌判斷裡人獄訟,遇有大事,乃詳報縣中,因此與一班縣吏,互相
    (往來。)
    (最莫逆的就是沛縣功曹,姓蕭名何,與邦同鄉,熟諳法律。)
    (何為三杰之一,故特筆敘出。)
    (次為曹參夏侯嬰諸人,每過泗上,邦必邀他飲酒,暢談肺腑,脫略形骸。)
    (蕭何為縣吏翹楚,尤相關切,就使劉邦有過誤等情,亦必代為轉圜,不使得罪
    (。)
    (會邦奉了縣委,西赴咸陽,縣吏各送贐儀,統是當百錢三枚,何獨饋五枚。)
    (及邦既入咸陽城,辦畢公事,就在都中閒逛數日。)
    (但見城闕巍峨,市廛輻湊,車馬冠蓋,絡繹道旁,已覺得眼界一新,油然生感
    (。)
    (是時始皇尚未逝世,坐了鑾駕,巡行都中。)
    (邦得在旁遙觀,端的是聲靈赫濯,冠冕堂皇,至御駕經過,邦猶徘徊瞻望,喟
    (然歎息道)
喟 然:大丈夫原當如是哩!
    (人人想做皇帝,無怪劉季。)
    (既而出都東下,回縣銷差,仍去做泗上亭長。)
    (約莫過了好幾年,邦年已及壯了,壯猶無室,免不得悵及鰥居。)
    (況邦原是好色,怎能忍耐得住?好在平時得了微俸,除沽酒外,尚有少許餘蓄
    (,遂向娼寮中尋花問柳,聊做那蜂蝶勾當。)
    (裡人豈無好女?只因邦向來無賴,不願與婚。)
    (邦亦並不求偶,還是混跡平康,隨我所欲,費了一些纏頭資,倒省了多少養婦
    (錢。)
    (會由蕭何等到來晤談,述及單父單音善,父音斧。)
    (縣中,來了一位呂公,名父字叔平,與縣令素來友善。)
    (此次避仇到此,挈有家眷,縣令顧全友誼,令在城中居住,凡為縣吏,應出資
    (相賀云云。)
呂 公:(邦即答道)貴客辱臨,應該重賀,邦定當如約。
    (說畢,大笑不止。)
    (已寓微旨。)
    (何亦未知邦懷何意,匆匆別去。)
    (越日,邦踐約進城,訪得呂公住處,昂然逕入。)
    (蕭何已在廳中,替呂公收受賀儀,一見劉邦到來,便宣告諸人道)
蕭 何:賀禮不滿千錢,須坐堂下!
    (明明是戲弄劉邦。)
    (劉邦聽著,就取出名刺,上書賀錢盈萬,因即繳進。)
    (當有人持刺入報,呂公接過一閱,見他賀禮獨豐,格外驚訝,便親自出迎,延
    (令上坐。)
    (端詳了好一會,見他日角鬥胸,龜背龍股,與常人大不相同,不由的敬禮交加
    (,特別優待。)
    (蕭何料邦乏錢,從旁揶揄道)
蕭 何:劉季專好大言,恐無實事。
    (呂公明明聽見,仍不改容,待至酒肴已備,竟請邦坐首位。)
    (邦並不推讓,居然登席,充作第一位嘉賓。)
    (大眾依次坐下,邦當然豪飲,舉杯痛喝,興致勃然。)
    (到了酒闌席散,客俱告辭,呂公獨欲留邦,舉目示意。)
    (邦不名一錢,也不加懮,反因呂公有款留意,安然坐著。)
    (呂公既送客出門,即入語劉邦道)
呂 公:我少時即喜相人,狀貌奇異,無一如季,敢問季已娶婦否?
    (邦答稱尚未。)
呂 公:我有小女,願奉箕帚,請季勿嫌。
    (邦聽了此言,真是喜從天降,樂得應諾。)
    (當即翻身下拜,行舅甥禮,並約期親迎,歡然辭去。)
    (呂公入告妻室,已將娥姁許配劉季。)
    (娥姁即呂女小字,單名為雉。)
呂 公:(呂媼聞言動怒道)君謂此兒生有貴相,必配貴人,沛令與君交好,求婚不允,
    為何無端許與劉季?難道劉季便是貴人麼?
呂 公:這事非兒女子所能知,我自有慧鑒,斷不致誤!
    (呂媼尚有煩言,畢竟婦人勢力,不及乃夫,只好聽呂公備辦妝奩,等候吉期。
    ()
    (轉瞬間吉期已屆,劉邦著了禮服,自來迎婦。)
    (呂公即命女雉裝束齊整,送上彩輿,隨邦同去。)
    (邦回轉家門,迓女下輿,行過了交拜禮,謁過太公劉媼,便引入洞房。)
    (揭巾覷女,卻是儀容秀麗,豐彩逼人,不愧英雌。)
    (頓時惹動情腸,就攜了呂女玉手,同上陽台,龍鳳諧歡,熊羆葉夢。)
    (過了數年,竟生了一子一女,後文自有表見,暫且不及報名。)
    (只劉邦得配呂女,雖然相親相愛,備極綢繆,但他是登徒子一流人物,怎能遂
    (不二色?況從前在酒色場中,時常廝混,免不得藕斷絲連,又去閒逛。)
    (湊巧得了一個小家碧玉,楚楚動人,詢明姓氏,乃係曹家女子,彼此敘談數次
    (,竟弄得郎有情,女有意,合成一場露水緣,曹女卻也有識。)
    (她卻比呂女懷妊,還要趕早數月,及時分娩,就得一男。)
    (裡人多知曹女為劉邦外婦,邦亦並不諱言,只瞞著一個正妻呂雉,不使與聞。
    ()
    (已暗伏呂雉之妒。)
    (待呂氏生下一子一女,曹女尚留住母家,由邦給資贍養,因此家中只居呂婦,
    (不居曹妾。)
    (邦為亭長,除乞假歸視外,常住亭中。)
    (呂氏但挈著子女,在家度日。)
    (劉家本非富貴,只靠著幾畝田園,作為生活,呂氏嫁夫隨夫,暇時亦至田間刈
    (草,取做薪芻。)
    (適有一老人經過,顧視多時,竟向呂氏乞飲。)
    (呂氏憐他年老,回家取湯給老人,老人飲罷,問及呂氏家世,呂氏略述姓氏,
    (老人)
老 人:我不意得見夫人,夫人日後必當大貴。
    (呂氏不禁微哂,老人)
老 人:我素操相術,如夫人相貌,定是天下貴人。
    
    
36**時間: 地點:
    (當時何多相士。)
    (呂氏將信將疑,又引子至老人前,請他相視,老人撫摩兒首,且驚且語道)
老 人:夫人所以致貴,便是為著此兒。
呂 公:(又顧幼女道)此女也是貴相。
    (說畢自去。)
    (適值劉邦歸家,由呂氏具述老人言語,邦問呂氏道)
呂 氏:老人去了,有多少時候?
呂 氏:時候不多,想尚未遠。
    (邦即搶步追去,未及裡許,果見老人躑躅前行。)
老 人:(便呼語道)老丈善相,可為我一看否?
    (老人聞言回顧,停住腳步,即將邦上下打量一番)
老 人:君相大貴,我所見過的夫人子女,想必定是尊眷。
    (邦答聲稱是。)
老 人:夫人子女,都因足下得貴,嬰兒更肖足下,足下真貴不可言。
便 即:(邦喜謝道)將來果如老丈言,決不忘德!
老 人:(老人搖首道)這也何足稱謝。
    (一面說,一面轉身即行,後來竟不知去向。)
    (至劉邦興漢,遣人尋覓,亦無下落,只得罷了。)
    (惟當時福運未至,急切不能發跡,只好暫作亭長,靜待機會。)
    (閒居無事,想出一種冠式,擬用竹皮制成。)
    (手下有役卒兩名,一司開閉埽除,一司巡查緝捕,當下與他商議,即由捕盜的
    (役卒,謂薛地頗有冠師,能作是冠,邦便令前去。)
    (越旬餘見他返報,呈上新冠,高七寸,廣三寸,上平如板,甚合邦意。)
    (邦就戴諸首上,稱為劉氏冠。)
    (後來垂為定制,必爵登公乘,才得將劉氏冠戴著。)
    (這乃是漢朝特制,為邦微賤時所創出,後人號為鵲尾冠,便是劉邦的遺規了。
    ()
    (敘入此事,見漢朝創制之權輿。)
    (二世元年,秦廷頒詔,令各郡縣遣送罪徒,西至驪山,添築始皇陵墓。)
    (沛縣令奉到詔書,便發出罪犯若干名,使邦押送前行。)
    (邦不好怠玩,就至縣中帶同犯人,向西出發。)
    (一出縣境,便逃走了好幾名,再前行數十里,又有好幾個不見,到晚間投宿逆
    (旅,翌晨起來,又失去數人。)
    (邦孑然一身,既不便追趕,又不能禁壓,自覺沒法處置,一路走,一路想,到
    (了豐鄉西面的大澤中,索性停住行蹤,不願再進。)
    (澤中有亭,亭內有人賣酒,邦嗜酒如命,怎肯不飲,況胸中方愁煩得很,正要
    (借那黃湯,灌澆塊壘,當即覓地坐下,並令大眾都且休息,自己呼酒痛飲,直
    (喝到紅日西沈,尚未動身。)
老 人:(既而酒興勃發,竟抽身語眾道)君等若至驪山,必充苦役,看來終難免一死,
    不得還鄉,我今一概釋放,給汝生路,可好麼?
    (大眾巴不得有此一著,聽了邦言,真是感激涕零,稱謝不置。)
    (邦替他一一解縛,揮手使去,眾又恐劉邦得罪,便問邦道)
便 即:公不忍我等送死,慨然釋放,此恩此德,誓不忘懷,但公將如何回縣銷差?敢乞
    明示。
老 人:(邦大笑道)君等皆去,我也只好遠揚了,難道還去報縣,尋死不成?
老 人:(道言至此,有壯士十數人,齊聲語邦道)如劉公這般大德,我數人情願相從,
    共同保衛,不敢輕棄。
便 即:(邦乃申說道)去也聽汝,從也聽汝。
    (於是十數人留住不行,餘皆向邦拜謝,踴躍而去。)
    (劉邦膽識,可見一斑。)
    (邦乘著酒興,戴月夜行,壯士十餘人,前後相從。)
    (因恐被縣中知悉,不敢履行正道,但從澤中覓得小徑,魚貫而前。)
    (小徑中最多荊莽,又有泥窪,更兼夜色昏黃,不便急走。)
    (邦又醉眼模糊,慢慢兒的走將過去,忽聽前面嘩聲大作,不禁動了疑心。)
    (正要呼問底細,那前行的已經轉來,報稱大蛇當道,長約數丈,不如再還原路
    (,另就別途。)
    (邦不待說畢,便勃然)
勃 然:咄!壯士行路,豈畏蛇蟲?
    (說著,獨冒險前進。)
    (才行數十步,果見有大蛇橫架澤中,全然不避,邦拔劍在手,走近蛇旁,手起
    (劍落,把蛇劈作兩段。)
    (復用劍撥開死蛇,辟一去路,安然趨過。)
    (行約數里,忽覺酒氣上湧,竟至昏倦,就擇一僻靜地方,坐下打盹,甚且臥倒
    (地上,夢游黑甜鄉。)
    (待至醒悟,已是雞聲連唱,天色黎明。)
    (適有一人前來,也是豐鄉人氏,認識劉邦,便與語)
且與語:怪極!怪極!
且與語:(邦問為何事?那人道)我適遇著一個老嫗,在彼處野哭,我問他何故生悲?老
    嫗謂人殺我子,怎得不哭?我又問他子何故被殺,老嫗用手指著路旁死蛇,又向
    我嗚咽說著,謂我子係白帝子,化蛇當道,今被赤帝子斬死,言訖又淚下不止。
    我想老嫗莫非瘋癲,把死蛇當做兒子,因欲將她笞辱,不意我手未動,老嫗已經
    不見。這豈不是一件怪事?
    (邦默然不答,暗思蛇為我殺,如何有白帝赤帝等名目,語雖近誕,總非無因,
    (將來必有征驗,莫非我真要做皇帝麼?想到此處,又驚又喜,那來人還道他酒
    (醉未醒,不與再言,掉頭逕去。)
    (邦亦不復回鄉,自與十餘壯士,趨入芒碭二山間,蟄居避禍去了。)
    (小子有詩詠道:
    (  不經冒險不成功,仗劍斬蛇氣獨雄)
    (漫說帝王分赤白,乃公原不與人同。)
    (劉邦避居芒碭山間,已有數旬,忽然來了一個婦人,帶了童男童女,尋見劉邦
    (。)
    (欲知此婦為誰,請看下回便知。)
    
    (本回敘劉季微賤時事,脫胎《高祖本紀》,旁彩史漢各傳,語語皆有來歷,並
    (非向壁虛造。)
    (惟史官語多忌諱,往往於劉季所為,舍瑕從善,經本回一一直敘,才得表明真
    (相,不沒本來。)
    (蓋劉季本一酒色徒,其所由得成大業者,遊蕩之中,具有英雄氣象,後來老成
    (練達,知人善任,始能一舉告成耳。)
    (若劉媼之感龍得孕,老嫗之哭蛇被斬,不免為史家附會之詞;然必謂竟無此事
    (,亦不便下一斷筆。)
    (有聞必錄,抑亦述史者之應有事也。)
    (第十二回 戕縣令劉邦發跡 殺郡守項梁舉兵)
    
    
37**時間: 地點:
    (卻說芒碭二山,本來是幽僻的地方,峰回路轉,谷窈林冥。)
    (劉邦與壯士十餘人,寄身此地,無非為避禍起見,並恐被人偵悉,隨處遷移,
    (蹤跡無定。)
    (偏有一婦人帶著子女,前來尋邦,好象河東熟路,一尋就著。)
    (邦瞧將過去,不是別人,正是那妻室呂氏。)
    (夫妻父子,至此聚首,正是夢想不到的事情。)
    (邦驚問原委,呂氏)
呂 氏:君背父母,棄妻孥,潛身岩谷,只能瞞過別人,怎能瞞妾?
    (邦聞言益驚,越要詳問。)
呂 氏:不瞞君說,無論君避在何地,上面總有雲氣蓋著,妾善望雲氣,所以知君下落,
    特地尋來。
    (父善相人,女善望氣,確是呂家特色。)
呂 氏:(邦欣然道)有這等事麼?我聞始皇常言,東南有天子氣,所以連番出巡,意欲
    厭勝,莫非始皇今死,王氣猶存,我劉邦獨能當此麼?
    (始皇語借口敘出,可省筆墨。)
呂 氏:苦盡甘來,安知必無此事。但今日是甘尚未回,苦楚已吃得夠了。
    (說著,兩眼兒已盈盈欲淚,邦忙加勸慰,並問他近時苦況。)
    (待呂氏說明底細,邦亦不禁淚下盈眶。)
    (原來邦西行後,縣令待他復報,久無消息。)
    (嗣遣役吏出外探聽明白,才知邦已縱放罪徒,逃走了去。)
    (當下派役搜查邦家,亦無著落,此時邦父太公,已令邦分居在外,倖免株連。
    ()
    (只呂氏連坐夫罪,竟被縣役拘送至縣,監禁起來。)
    (秦獄本來苛虐,再經呂氏手頭乏錢,不能賄托獄吏,獄吏遂倚勢作威,任意凌
    (辱。)
    (且因呂氏華色未衰,往往在旁調戲,且笑且嘲。)
    (呂氏舉目無親,沒奈何耐著性子,忍垢蒙羞,巧有一個小吏任敖,也在沛縣中
    (看管獄囚,平時與劉邦曾有交誼,一聞邦妻入獄,便覺有心照顧,雖然呂氏不
    (歸他看管,究竟常好探視,許多便當。)
    (某夕又往視呂氏,甫至獄門,即有泣聲到耳。)
    (他便停步細聽,復聞獄吏吆喝聲,嫚侮聲,謔浪笑敖,語語難受。)
    (頓時惱動俠腸,大踏步跨入門內,掄起拳頭,就向該獄吏擊去。)
    (獄吏猝不及防,竟被他毆了數拳,打得頭青目腫,兩下裡扭做一團,往訴縣令
    (。)
    (縣令登堂審問,彼此各執一詞,一說是獄吏無禮,調戲婦女,一說是任敖可惡
    (,無端辱毆。)
    (縣令見他各有理由,倒也不好遽判曲直,只好召入功曹蕭何,委令公斷。)
    (蕭何謂獄吏知法犯法,情罪較重,應該示懲。)
    (任敖雖屬粗莽,心實可原,宜從寬宥。)
    (左袒任敖,就是隱護呂氏。)
    (這讞案一經定出,縣令亦視為至公,把獄吏按律加罰。)
    (獄吏挨了一頓白打,還要加受罪名,真是自討苦吃,俯首退下,連呼晦氣罷了
    (。)
    (誰教你凌辱婦人?蕭何更為呂氏解免,說他身為女流,不聞外事,乃夫有過,
    (罪不及妻,不如釋出呂氏,較示寬大等語。)
    (縣令也得休便休,就將呂氏釋放還家。)
    (呂氏既至家中,不知如何探悉乃夫,竟挈子女尋往芒碭,得與劉邦相遇。)
    (據呂氏謂望知雲氣,或果有此慧眼,亦未可知。)
    (邦已會晤妻孥,免得憶家,索性在芒碭山中,尋一幽谷,作為家居。)
    (後世稱芒碭山中有皇藏峪,便是因此得名,這且不必絮述。)
    
    
38**時間: 地點:
    (且說陳勝起兵蘄州,傳檄四方,東南各郡縣,往往戕殺守令,起應陳勝。)
    (沛縣與蘄縣相近,縣令恐為勝所攻,亦欲舉城降勝。)
蕭 何:(蕭何曹參獻議道)君為秦吏,奈何降盜?且恐人心不服,反致激變,不若招集
    逋亡,收得數百人,便可壓制大眾,保守城池。
    (縣令依議,乃遣人四出招徠。)
    (蕭何又進告縣令,謂劉季具有豪氣,足為公輔,若赦罪召還,必當感激圖報。
    ()
    (縣令也以為然,遂使樊噲往召劉邦。)
    (噲亦沛人,素有膂力,家無恒產,專靠著屠狗一業,當做生涯,娶妻呂嬃,就
    (是呂公的少女,呂雉的胞妹。)
    (噲得呂嬃為妻,想亦由呂公識相,特配以女,好與劉邦做成一對特別連襟。)
    (縣令因他與邦有親,故叫他召邦。)
    (果然噲已知邦住處,竟至芒碭山中,與邦相見,具述沛令情意。)
    (邦在山中已八九月,收納壯士,約有百人,既聞沛令相招,便帶領家屬徒眾,
    (與噲同詣沛縣。)
    (行至中途,驀見蕭何曹參,狼狽前來。)
    (當即驚問來意,蕭曹二人齊聲道)
當 即:前請縣令召公,原期待公舉事,不意縣令忽有悔意,竟疑我等召公前來,將有他
    變,特下令閉守城門,將要誅我兩人,虧得我兩人聞風先逃,逾城而出,尚得苟
    延生命。現只有速圖良策,保我家眷了。
蕭 何:(邦笑答道)承蒙兩公不棄,屢次照拂,我怎得不思報答?幸部眾已有百人,且
    到城下察看形勢,再作計較。
    (蕭曹二人,遂與邦復返,同至沛縣城下。)
    (城門尚是關著,無從闖入。)
蕭 何:城中百姓,未必盡服縣令,不若先投書函,叫他殺令自立,免受秦毒。可惜城門
    未開,無法投遞,這卻如何是好?
當 即:(劉邦道)這有何難?請君速即繕書,我自有法投入。
    (蕭何聽著,急忙草就一書,遞與劉邦。)
    (邦見上面寫著道:
    (   天下苦秦久矣!今沛縣父老,雖為沛令守城,然諸侯並起,必且屠沛。
    ()
    (為諸父老計,不若共誅沛令,改擇子弟可立者以應諸侯,則家室可完!不然,
    (父子俱屠無益也。)
    (邦約略閱過,便道)
便 即:寫得甚好!
便 即:(便將書加封,自帶弓箭,至城下呼守卒道)爾等毋徒自苦,請速看我書,便可
    保住全城生命。
    (說罷,即把書函繫諸箭上,用弓搭著,颼的一聲,已將箭乾射至城上。)
    (城上守卒,見箭上有書,取過一閱,卻是語語有理,便下城商諸父老。)
    (父老一體贊成,竟率子弟們攻入縣署,立把縣令殺死,然後大開城門,迎邦入
    (城。)
    (邦集眾會議,商及善後方法,眾願推邦為沛令,背秦自主。)
便 即:(邦慨然道)天下方亂,群雄並起,今若置將不善,一敗塗地,悔何可追?我非
    敢自愛,恐德薄能鮮,未能保全父老子弟,還請另擇賢能,方足圖謀大事。
    (眾見邦有讓意,因更推蕭何曹參,蕭曹統是文吏出身,未嫻武事,只恐將來無
    (成,誅及宗族,因力推劉邦為主,自願為輔。)
    (邦仍然推辭,諸父老同聲說道)
蕭 何:平生素聞劉季奇異,必當大貴,且我等已問過卜筮,莫如季為最吉,望勿固辭!
    (邦還想讓與別人,偏大眾俱不敢當,只好毅然自任,應允下去。)
    (眾乃共立劉邦為沛公,是時劉邦年已四十有八了。)
    (九月初吉,邦就沛公職,祠黃帝,祭蚩尤,殺牲釁鼓,特制赤旗赤幟,張掛城
    (中。)
    (他因前時斬蛇,老嫗夜哭,有赤帝子斬白帝子語,故旗幟概尚赤色。)
    (即授蕭何為丞,曹參為中涓,樊噲為舍人,夏侯嬰為太僕,任敖等為門客。)
    (部署既定,方議出兵。)
    (看官聽說!自劉邦做了沛公,史家統稱沛公二字,作為代名,小子此後敘述,
    (也即稱為沛公,不稱劉邦了。)
    (沛公令蕭何曹參,收集沛中子弟,得二三千人,出攻胡陵方與,俱縣名,方音
    (旁,與音豫。)
    (命樊噲夏侯嬰為統將,所過無犯。)
    (胡陵方與二守令,不敢出戰,但閉城守著。)
    (噲與嬰正擬進攻,忽接到沛公命令,乃是劉媼去世,宜辦理喪葬,未遑治兵,
    (因召二人還守豐鄉。)
    (二人不好違命,只得率眾還豐。)
    (沛公至豐治喪,暫將軍事擱起。)
    (那故楚會稽郡境內,又出了項家叔姪,戕吏起事,集得子弟八千人,橫行吳中
    (。)
    (敘出項氏叔姪,筆亦不苟。)
    (看官欲知他叔姪姓名,便是項梁項籍。)
    (項梁本下相縣人,即楚將項燕子,燕為秦將王翦所圍,兵敗自殺,楚亦隨亡。
    ()
    (梁既遭國難,復念父仇,常思起兵報復,只因秦方強盛,自恨手無寸鐵,不能
    (如願。)
    (有姪名籍,表字子羽,少年喪父,依梁為生。)
    (梁令籍學書,歷年無成,改令學劍,仍復無成。)
    (梁不禁大怒,呵叱交加,籍答說道)
不 禁:學書有甚麼大用?不過自記姓名。學劍雖稍足護身,也只能敵得一人。一人敵何
    如萬人敵,籍願學萬人敵呢!
    (有志如此,也好算是英雄。)
不 禁:(梁聽了籍言,怒氣漸平,方語籍道)汝有此志,我便教汝兵法。
    (籍情願受教。)
    (梁祖世為楚將,受封項地,故以項為姓。)
    (家中雖遭喪亂,尚有祖傳遺書,未曾毀滅,遂一律取出,教籍閱讀。)
    (籍生性粗莽,展卷時卻很留心,漸漸的倦怠起來,不肯研究,所以兵法大意,
    (略有所知,終未能窮極底蘊。)
    (籍之終於無成者,便由此夫。)
    (梁知他的本性難移,聽他蹉跎過去。)
    (既而梁為仇家所訐,株連成獄,被繫櫟陽縣中。)
    (幸與蘄縣獄掾曹無咎,素相認識,作書請托,得無咎書,投遞獄掾司馬欣,替
    (梁緩頰,梁才得減罪,出獄還家。)
    (惟梁是將門遺種,怎肯受人搆陷,委屈了事?冤冤相湊,那仇人被梁遇著,由
    (梁與他評論曲直,仇人未肯認過,惹起梁一番鬱憤,竟把仇人拳打足踢,毆死
    (方休。)
    (一場大禍,又復闖出,自恐殺人坐罪,為吏所捕,不得已帶同項籍,避居吳中
    (。)
    (吳中士大夫,未知項梁來歷,梁亦隱姓埋名,偽造氏族,出與士大夫交際,遇
    (事能斷,見義必為,竟得吳人信從,相率悅服。)
    (每遇地方興辦大工,及豪家喪葬等事,輒請梁為主辦。)
    (梁約束徒眾,派撥役夫,俱能井井有條,差不多與行軍相似,吳人越服他才識
    (,願聽指揮。)
    (當秦始皇東巡時,渡浙江,游會稽,梁與籍隨著大眾,往看鑾駕。)
    (大眾都盛稱天子威儀,一時無兩,獨籍指語叔父道)
大 眾:他!句他雖然是個皇帝,據姪兒看來,卻可取得,由我代為呢!
    (與劉季語異心同。)
大 眾:(梁聞言大驚,忙舉手掩住籍口道)休得胡言,倘被聽見,罪及三族了!
    (籍才不復說,與梁同歸。)
    (時籍年已逾冠,身長八尺,悍目重瞳,力能扛鼎,氣可拔山,所有三吳少年,
    (無一能與籍比勇,個個憚籍。)
    (梁見籍藝力過人,也料他不在人下,因此陰蓄大志,潛養死士數十人,私鑄兵
    (器,靜待時機。)
    (到了陳勝發難,東南擾攘,梁正思起應,忽由會稽郡守殷通,差人前來,召梁
    (入議。)
    (梁奉召即往,謁見郡守,殷通下座相迎,且引入密室,低聲與語道)
殷 通:蘄陳失守,江西皆叛,看來是天意亡秦,不可禁止了。我聞先發制人,後發為人
    所制,意欲乘機起事,君意以為何如?
    (這一席話,正中項梁心坎,便即笑顏相答,一力贊成。)
殷 通:行兵須先擇將,當今將才,宜莫如君。還有勇士桓楚,也是一條好漢,可惜他犯
    罪逃去,不在此地。
項 梁:桓楚在逃,他人都無從探悉,惟姪兒項籍,頗知楚住處。若召楚前來,更得一助
    ,事無不成了!
殷 通:(殷通喜道)令姪既知桓楚行蹤,不得不煩他一往,叫楚同來。
項 梁:明日當囑籍進謁,向公聽令。
    (說著,即起身告辭,逕回家中,私下與籍計議多時,籍一一領教。)
    (翌日早起,梁令籍裝束停當,暗藏利劍,隨同前往。)
    (既至郡衙,即囑籍靜候門外,待宣乃入。)
項 梁:(並申誡道)毋得有誤!
    (話裡藏刀。)
    (籍唯唯如命。)
    (梁即入見郡守殷通,報稱姪兒已到,聽候公命。)
殷 通:現在何處?
項 梁:籍在門外,非得公命,不敢擅入。
    (殷通聞言,忙呼左右召籍。)
    (籍在外佇候傳呼,一聞內召,便趨步入門,直至殷通座前。)
    (通見籍軀幹雄偉,狀貌粗豪,不由的喜歡得很,便向梁說道)
不由的:好一位壯士,真不愧項君令姪。
項 梁:(梁微笑道)一介蠢夫,何足過獎。
    (殷通乃命籍往召桓楚,梁在旁語籍道)
殷 通:好行動了。
    (口中說著,眼中向籍一瞅。)
    (籍即拔出懷中藏劍,搶前一步,向通砍去,首隨劍落,屍身倒地。)
    (殷通的魂靈兒恐尚莫名其妙。)
    (梁俯檢屍身,取得印綬,懸諸腰間。)
    (復將通首級拾起,提在手中,與項籍一同出來。)
    (行未數步,就有許多武夫,各持兵器,把他攔住。)
    (籍有萬夫不當的勇力,看那來人不過數百,全不放在心裡,一聲叱咤,舉劍四
    (揮,劍光閃處,便有好幾個頭顱,隨劍落地。)
    (眾武夫不敢近籍,一步步的倒退下去。)
    (籍索性大展武藝,仗著一柄寶劍,向前奮擊,復殺死了數十人,嚇得餘眾四散
    (奔逃,不留一人。)
    (府中文吏,越覺心慌,統在別室中躲著,不敢出頭。)
    (還是項梁自去找尋,叫他無恐,盡至外衙議事。)
    (於是陸續趨出,戰兢兢的到了梁前。)
    (梁婉言曉諭,無非說是秦朝暴虐,郡守貪橫,所以用計除奸,改圖大事。)
    (眾人統皆驚惶,怎敢說一個不字,只好隨聲應諾,暫保目前。)
    (梁又召集城中父老,申說大意,父老等不敢反抗,同聲應命。)
    (全城已定,派吏任事。)
    (梁自為將軍,兼會稽郡守,籍為偏將,遍貼文告,招募兵勇。)
    (當有丁壯逐日報名,編入軍籍,復訪求當地豪士,使為校尉,或為候司馬。)
    (有一人不得充選,竟效那毛遂故事,侈然自薦。)
項 梁:我非不欲用君,只因前日某處喪事,使君幫辦,君尚未能勝任,今欲舉大事,關
    係甚巨,豈可輕易用人!君不如在家安身,尚可無患。
    (這一席話,說得那人垂頭喪氣,懷慚自去。)
    (眾益稱項梁知人,相偕畏服。)
    (梁即使籍往徇下縣。)
    (籍引兵數百,出去招安,到處都怕他英名,無人與抗,或且投效馬前,願隨麾
    (下,籍並收納,計得士卒八千人,統是膂力方剛,強壯無比。)
    (籍年方二十有四,做了八千子弟的首領,越顯出一種威風。)
    (他表字叫做子羽,因嫌雙名累墜,減去一字,獨留羽字,自己呼為項羽,別人
    (亦叫他項羽,所以古今相傳,反把項羽二字出名,小子後文敘述,也就改稱項
    (羽了。)
    (小子有詩詠道:
    (  欲成大業在開端,有勇非難有德難)
    (一劍敢揮賢郡守,發硎先已太兇殘。)
    (項氏略定江東,同時又有幾個草頭王,霸據一方。)
    (欲知姓名履歷,容至下回再詳。)
    
    (劉項起兵,跡似相同,而情則互異。)
    (沛令從蕭何言,往召劉邦,設非後來之翻悔,則亦不至自殺其身。)
    (且殺令者為沛中父老,非真邦親手下刃也。)
    (若項梁之赴召,明明為郡守之誠意,梁正不妨依彼舉事,為君父復仇,何必計
    (囑項籍,無端下刃乎!況仇為秦皇,無關郡守,殺之尤為無名,適以見其貪詐
    (耳。)
    (觀此而劉項之仁暴,即此而分,即劉項之成敗,從此而定。)
    (老夫劉邦之退讓鳴恭,項梁之專橫自立,蓋第為一節之見端,猶其小焉者也。
    ()
    (第十三回 說燕將廝卒救王 入趙宮叛臣弒主)
    
    
39**時間: 地點:
    (卻說陳勝為張楚王,曾遣魏人周市,北略魏地。)
    (見前文第十回。)
    (市引兵至狄城,狄令擬嬰城固守。)
    (適有故齊王遺族田儋,充當城守,獨與從弟田榮田橫等,潛謀自立。)
    (當即想出一法,佯把家奴縛住,說他有通敵情事,押解縣署,自率少年同往,
    (請縣令定罪加誅。)
    (縣令不知是計,貿然出訊,被田儋拔出寶劍,砍死縣令,也與項梁相類,怪不
    (得與梁同死。)
    (遂招豪吏子弟,當面曉諭道)
項 梁:諸侯皆背秦自立,我齊人如何落後?況齊為古國,由田氏為主百數十年,儋為田
    氏後裔,理應王齊,光復舊物。
    (大眾各無異言,儋遂自稱齊王,募兵數千,出擊周市。)
    (周市經過魏地,未遇劇戰,猛見齊人奮勇前來,料知不便輕敵,遂即引兵退還
    (。)
    (儋既擊退周市軍,威名漸震,便遣榮橫等分出招撫,示民恢復。)
    (齊人正因秦法暴虐,追懷故國,聞得田儋稱王,自然踴躍投誠,不勞兵革。)
    (惟周市退還魏地,魏人亦欲推市為王,市慨然道)
大 眾:天下昏亂,乃見忠臣,市本魏人,應該求立魏王遺裔,才好算是忠臣呢。
    (會聞魏公子咎,投效陳勝麾下,市即遣使往迎。)
    (勝不肯將咎放歸,再經市再三固請,直至使人往復五次,方得陳勝允許,命咎
    (返魏,立為魏王。)
    (市為魏相,輔咎行政。)
    (於是楚趙齊魏已成四國。)
    (同時尚有燕王出現,看官道是何人?原來就是趙將韓廣。)
    (見前文第十回。)
    (趙王武臣,使韓廣略燕,廣一入燕境,各城望風歸附,燕地大定。)
    (燕人且欲奉廣為王,廣也欲據燕稱尊;但因家屬居趙,並有老母在堂,不忍致
    (死,所以對眾告辭,未敢相從。)
武 臣:(燕人說道)當今楚王最強,尚不敢害趙王家屬,趙王豈敢害將軍老母?盡請放
    心,不妨自主。
    (廣見燕人說得有理,便自稱燕王。)
    (趙王武臣,得知此信,遂與張耳陳餘商議,兩人意見,以為殺一老嫗,無甚益
    (處,不如遣令歸燕,示彼恩惠,然後乘他不防,再行攻燕未遲。)
    (武臣依議,遣人護送廣母,並廣妻子,一同赴燕。)
    (廣得與骨肉相見,當然大喜,厚待趙使,遣令歸謝。)
    (武臣便欲侵燕,親率張耳陳餘諸人,出駐燕趙交界的地方。)
    (早有探馬報知韓廣,廣恐趙兵入境,急令邊境戒嚴,增兵防守。)
    (張耳陳餘,覘知燕境有備,擬請武臣南歸,徐作後圖。)
    (偏武臣志在得燕,未肯空回,耳餘也無可如何,只好隨著武臣,仍然駐紮。)
    (惟彼此分立營帳,除有事會議外,各守各營,未嘗同住。)
    (武臣獨發生異想,竟思潛入燕界,窺探虛實,只恐耳餘二人諫阻,不願與議,
    (自己放大了膽,改裝易服,扮做平民模樣,挈了僕從數名,竟出營門,偷入燕
    (境。)
    (燕人日夕巡邏,遇有閒人出入,都要盤查底細,方才放過。)
    (冒冒失失的趙王武臣,不管甚麼好歹,闖將進去,即被燕人攔住,向他究詰。
    ()
    (武臣言語支吾,已為燕人所疑,就中還有韓廣親卒,奉令助守,明明認得武臣
    (,大聲叫道)
大 眾:這就是趙王。快快拿住!
    (道言未絕,守兵都想爭功,七手八腳,來縛武臣,武臣還想分辯,那鐵鏈已套
    (上頭頸,好似鳳陽人戲猢猻,隨手牽去。)
    (咎由自取。)
    (餘外僕從,多半被拘,有兩三個較為刁猾,轉身就走,奔還趙營,報知張耳陳
    (餘。)
    (耳餘兩人,統吃了一大驚,尋思沒法營救,互商多時,別無他策,只有選派辯
    (士,往說燕王韓廣,願將金銀珍寶,贖回趙王。)
    (及去使返報,述及燕王索割土地,必須將趙國一半,讓與了他,方肯放還趙王
    (。)
張 耳:我國土地,也沒有甚麼闊大,若割去一半,便是不成為國了。這事如何允許!
陳 餘:廣本趙臣,奈何無香火情;況從前送還家眷,亦應知感,今當致書詰責,令彼知
    省,萬不得已,亦只能許讓一二城,怎得割界一半呢?
    (書生迂論。)
    (張耳躊躇一會,委實沒法,乃依陳餘言,寫好書信,復遣使齎去。)
    (那知待了數日,杳無複音,再派數人往探消息,仍不見報。)
    (到後來逃回一人,說是燕王韓廣,貪虐得很,非但不允所請,反把我所遣各使
    (,陸續殺死。)
    (頓時惱動了張耳陳餘,恨不即驅動大眾,殺入燕境,把韓廣一刀兩段。)
    (但轉想投鼠忌器,如欲與燕開戰,勝負未可預料,倒反先送了趙王性命。)
    (兩人搔頭挖耳,思想了兩三日,終沒有甚麼良策,忽帳外有人入報道)
張 耳:大王回來了!
    (張耳陳餘,又驚又疑,急忙出營探望。)
    (果見趙王武臣,安然下車,後面隨一御人,從容入帳。)
    (二人似夢非夢,不得不上前相迎,擁入營中,詳問情狀。)
    (我亦急欲問明。)
武 臣:(武臣微笑道)兩卿可問明御夫。
    (二人旁顧御者,御者便將救王計策,說明底細。)
    (原來御人本趙營廝卒,不過在營充當火夫,炊爨以外,別無他長。)
    (自聞趙王被掠,張陳兩將相,束手無策,他卻顧語同儕道)
張 耳:我若入燕,包管救出我王,安載回來!
不 禁:(同儕不禁失笑道)汝莫非要去尋死不成?試想使人十數,奉命赴燕,都被殺死
    ,汝有甚麼本領,能救我王?
    (廝卒不與多言,竟換了一番裝束,悄悄馳往燕營,燕兵即將他拘住,廝卒)
廝 卒:我有要事來報汝將軍,休得無禮!
    (燕兵不知他有何來歷,倒也不敢加縛,好好的引他入營。)
    (廝卒一見燕將,作了一個長揖,便開口問燕將道)
便開口:將軍知臣何為而來?
燕 將:汝係何人?
廝 卒:臣係趙人。
    (直認不諱,確是有膽有識。)
燕 將:汝既是趙人,無非來做說客,想把趙王迎歸。
廝 卒:將軍可知張耳陳餘為何等人?
    (颺開一筆妙。)
燕 將:頗有賢名,今日想亦無策了。
廝 卒:將軍可知兩人的志願否?
燕 將:也不過欲得趙王。
    (廝卒啞然失笑,吃吃有聲,好做作。)
燕 將:(燕將怒道)何事可笑!
廝 卒:我笑將軍未知敵情,我想張耳陳餘,與武臣並轡北行,唾手得趙數十城。他兩人
    豈不想稱王?但因初得趙地,未便分爭,論起年齡資格,應推武臣為王,所以先
    立武臣,暫定人心。今趙地已定,兩人方想平分趙地,自立為王。可巧趙王武臣
    ,為燕所拘,這正是天假機緣,足償彼願。佯為遣使,求歸趙王,暗中巴不得燕
    人下手,立把趙王殺死,他好分趙自立,一面合兵攻燕,借口報仇,人心一奮,
    何戰不克?將軍若再不知悟,中他詭計,眼見得燕為趙滅了!
    (三寸舌賢於十萬師。)
    (燕將聽了,頻頻點首,待廝卒說罷)
燕 將:據汝說來,還是放還趙王為妙。
    (正要你說出這句。)
廝 卒:放與不放,權在燕國,臣何敢多口!又作一颺愈妙。但為燕國計,不如放還趙王
    ,一可打破張陳詭謀,二可永使趙王感激,就使張陳逞刁,有趙王從中牽制,還
    有何暇圖燕呢!
    (明明為自己計,反說為燕國計,真好利口。)
    (燕將乃進白韓廣,廣也信為真情,遂放出趙王武臣,依禮相待,並給車一乘,
    (使廝卒御王還趙。)
    (張耳陳餘,窮思極索,反不及廝卒一張利口,也覺驚歎不置。)
    (趙王武臣,乃拔營南歸,馳回邯鄲。)
    (適趙將李良,自常山還報,謂已略定常山,因來復命。)
    (趙王復使良往略太原,進至井陘。)
    (井陘為著名關塞,險要得很,秦用重兵扼守,阻住良軍。)
    (良引兵到了關下,正擬進攻,偏有秦使到來,遞入一書,書面並不加封,由良
    (順手取出一紙,但見上面寫著,竟是秦二世的諭旨。)
    (略云:
    (   皇帝賜諭趙將李良:良前曾事朕,得膺貴顯,應知朕待遇之隆,不應相
    (負。)
    (今乃背朕事趙,有乖臣誼,若能翻然知悔,棄趙歸秦,朕當赦良罪,並予貴爵
    (,朕不食言!)
    (李良看罷,未免心下加疑。)
    (他本做過秦朝的官員,只因位居疏遠,乃歸附趙國,願事趙王。)
    (此次由二世來書,許賜官爵,究竟是事趙呢?還是事秦呢!那知這封書信,並
    (不由二世頒給,乃是守關秦將,假托二世諭旨,誘惑李良,且故意把書不封,
    (使他容易漏泄,傳入趙王耳中,令彼相疑,這就叫做反間計呢。)
    (李良不知是計,想了多時,方得著一條主意。)
    (當下遣回秦使,自引兵逕回邯鄲,且到趙王處申請添兵,再作計較。)
    (一路行來,距邯鄲只十餘里,遙見有一簇人馬,吆喝前來,當中擁著鑾輿,前
    (後有羽扇遮蔽,男女僕從,環繞兩旁,彷彿似王者氣象。)
    (暗想這種儀仗,除趙王外還有何人?遂即一躍下馬,伏謁道旁,那車馬疾馳而
    (至,頃刻間已到李良面前,良不敢抬頭,格外俯伏,口稱臣李良見駕。)
    (道言甫畢,即聽車中傳呼,令他免禮。)
    (良才敢昂起頭來,約略一瞧,車中並不是趙王,乃是一個華裝炫服的婦人。)
    (正要開口啟問,那車馬已似風馳電掣一般,向前自去。)
    (李良勃然起立,顧問從吏道)
勃 然:適才經過的車中,究係何人坐著?
    (有數人認得是趙王胞姊,便據實相答。)
    (良不禁羞慚滿面,且愧且忿道)
不 禁:王姊乃敢如此麼?
勃 然:(旁有一吏接口道)天下方亂,群雄四起,但教才能邁眾,便可稱尊。將軍威武
    出趙王右,趙王尚且優待將軍,不敢怠慢,今王姊乃一女流,反敢昂然自大,不
    為將軍下車,將軍難道屈身婦女,不思雪恥麼?
勃 然:(這數語激動李良怒氣,越覺憤憤不平,便下令道)快追上前去,拖落此婦,一
    泄我恨!
    (說著,便奮身上馬,加鞭疾走。)
勃 然:(部眾陸續繼進,趕了數里,竟得追著王姊的車馬,就大聲呼喝道)大膽婦人,
    快下車來!
    (王姊車前的侍從,本沒有什麼驍勇,不過擺個場面,表示雌威。)
    (既見李良引眾趕來,料他不懷好意,統嚇得戰戰兢兢。)
    (有幾個膽子稍大的,還道李良不識王姊,因此撒野,遂撐著喉嚨,朗聲答道)
不 禁:王姊在此,汝是何人,敢來戲侮?
勃 然:(李良叱道)甚麼王姊不王姊?就使趙王在此,難道敢輕視大將不成!
    (一面說,一面拔出佩劍,橫掠過去,砍倒了好幾人。)
    (部眾又揚聲助威,霎時間把王姊侍從,盡行嚇散。)
    (王姊素來嗜酒,此次出遊郊外,正是為飲酒起見。)
    (她已喝得醉意醺醺,所以前遇李良,視作尋常小吏,未嘗下車。)
    (邯鄲城內豈無美酒,且身為王姊,何求不得,必要出城覓飲,真是自來送死!
    (偏偏弄成大錯,狹路中碰著冤家,竟至侍從逃散,單剩了孤身隻影,危坐車中
    (。)
    (正在沒法擺佈,見李良已躍下了馬,伸出蒲扇一般的大手,向她一抓。)
    (她便身不由主,被良抓出,摔在地上,跌得一個半死半活。)
    (是喝酒的回味。)
    (發也散了,身也疼了,淚珠兒也流下來了,索性拚著一死,痛罵李良。)
    (良正忿不可耐,怎忍被她辱罵?便舉劍把她一揮,斷送性命。)
    (好去做女酒鬼了。)
    (王姊既死,良已知闖了大禍,還是先發制人,乘著趙王尚未知曉,一口氣跑到
    (邯鄲。)
    (邯鄲城內的守兵,見是李良回來,當然放他進城,他竟馳入王宮,去尋趙王武
    (臣。)
    (武臣毫不預防,見良引眾進來,不知為著何事,正要向良問明,良已把劍砍到
    (,一時不及閃避,立被劈死。)
    (宮中衛兵,突然遭變,統皆逃去。)
    (良又搜殺宮中,把趙王武臣家眷,一體屠戮,再分兵出宮,往殺諸大臣,左丞
    (相邵騷,也冤冤枉枉的死於非命。)
    (不良如此,如何名良!只右丞相張耳,大將軍陳餘,已得急足馳報,溜出城門
    (,不遭毒手。)
    (兩人素有聞望,為眾所服,所以城中逃出的兵民,陸續趨附。)
勃 然:(才過了一二日,已聚了數萬人,兩人便想編成隊伍,再入邯鄲,替趙王武臣報
    (仇,適有張耳門客,為耳獻謀道)公與陳將軍,均係梁人,羈居趙地,趙人未
    (必誠心歸附。為兩公計,不如訪立趙後,由兩公左右夾輔,導以仁義,廣為號
    (召,方可掃平亂賊,得告成功。
    (張耳也覺稱善,轉告陳餘,餘亦贊成。)
    (乃訪得故趙後裔,叫做趙歇,立為趙王,暫居信都。)
    (那李良已據住邯鄲,脅迫居民,奉他為主,遂部署徒眾,增募兵勇,約得一二
    (萬人,即擬往攻張耳陳餘,會聞張陳復立趙王歇,傳檄趙地,料他必來報復,
    (還是趕早發兵,往攻信都,較佔先著。)
    (主見已定,當即率兵前往,倍道亟進。)
    (張耳陳餘,正思出擊邯鄲,巧值李良自來討戰,便由張耳守城,陳餘出敵。)
    (安排妥當,餘即領兵二萬,開城前行,約越數里,已與李良相遇。)
    (兩陣對圓,兵刃相接,彼此才經戰鬥,李良麾下的人馬,已多離叛,四散奔逃
    (。)
    (看官聽說!師直為壯,曲為老,本是兵法家的恒言。)
    (李良已為趙臣,無端生變,入弒趙王,並把趙王家眷,屠戮殆盡,這乃大逆不
    (道的行為。)
    (時局雖亂,公論難逃,人人目李良為亂賊,不過邯鄲城內的百姓,無力抵禦,
    (只好勉強順從。)
    (良尚自鳴得意,引眾攻入,怎能不潰?張耳陳餘,本來是有些名聲,更且此番
    (出師,純然為主報仇,光明坦白,又擁立一個趙歇,不沒趙後,足慰趙人想望
    (,因此同心同德,一古腦兒殺將上去。)
    (李良抵當不住,部眾四竄,各自逃生。)
    (陳餘見良軍敗退,趁勢追擊,殺得良軍七零八落,人仰馬翻。)
    (李良也逃命要緊,奔回邯鄲。)
    (尚恐陳餘前來攻城,支持不住,不若依了秦二世的來書,投降秦朝。)
    (當下派將守城,自率親兵數百人,逕至秦將章邯營中,屈膝求降去了。)
    (小子有詩詠道:
    (  人心叵測最難防,挾刃公然弒趙王)
    (只是輿情終未服,戰場一鼓便逃亡。)
    (欲知章邯駐兵何地,待至下回敘明。)
    
    (趙王武臣,為燕所拘,張耳陳餘二人,竭畢生之智力,終不能迎還趙王,而大
    (功反出一廝卒,可見皂隸之中,未嘗無才,特為君相者不善訪求耳。)
    (史稱廝卒御歸趙王,不錄姓氏,良由廝卒救王以後,未得封官,仍然湮沒不彰
    (,故姓氏無從考據耳。)
    (夫有救主之大功,而不知特別超擢,此趙王武臣之所以終亡也。)
    (趙王姊出城游宴,得罪李良,既致殺身,並致亡國,古今來之破家復國者,往
    (往由於婦人之不賢,然亦由君主之不知防閒,任彼所為,因至釀成巨釁。)
    (故武臣之死,釁由王姊,實即武臣自取之也,於李良乎何誅!)
    (第十四回 失兵機陳王斃命 免子禍嬰母垂言)
    
    
40**時間: 地點:
    (卻說秦將章邯,自擊退周文後,追逐出關。)
    (文退至曹陽,又被章邯追到,不得不收眾與戰。)
    (那知軍心已散,連戰連敗,再奔入澠池縣境,手下已將散盡,那章邯還不肯罷
    (休,仍然追殺過來。)
    (文勢窮力竭,無可奈何,便即拚生自刎,報了張楚王的知遇。)
    (士為知己者死,還算不負。)
    (時已為秦二世二年了,章邯遣使奏捷,二世更命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領兵
    (萬人,出助章邯,囑邯進擊群盜,不必還朝。)
    (邯乃引兵東行,逕向滎陽進發。)
    (滎陽為楚假王吳廣所圍,數月未下。)
    (見前文第十回。)
    (及周文戰死,與章邯進兵的消息,陸續傳來,吳廣尚沒有他法,仍然頓屯城下
    (,照舊駐紮。)
    (部將田臧李歸等,私下謀議道)
私 下:周文軍聞已敗潰了,秦兵旦暮且至,我軍圍攻滎陽,至今未克,若再不知變計,
    恐秦兵一到,內外夾攻,如何支持!現不若少留兵隊,牽制滎陽,一面悉銳前驅
    ,往御秦軍,與決一戰,免致坐困。今假王驕不知兵,難與計議,看來只有除去
    了他,方好行事。
    (除去吳廣,亦未必遂能成功。)
    (於是決計圖廣,捏造陳王命令,由田臧李歸兩人齎入,直至廣前。)
私 下:(廣下座接令,只聽得田臧厲聲道)陳王有諭,假王吳廣,逗留滎陽,暗蓄異謀
    ,應即處死!
    (說到死字,不待吳廣開口,便拔出佩刀,向廣砍去。)
    (廣只赤手空拳,怎能抵禦,況又未曾防著,眼見得身受刀傷,不能動彈。)
    (再經李歸搶上一步,剁下一刀,自然斃命。)
    (隨即梟了廣首,出示大眾,尚說是奉命誅廣,與眾無干。)
    (大眾統被瞞過,無復異言。)
    (也是廣平日不得眾心之過。)
    (田臧刁猾得很,即繕就一篇呈文,誣廣如何頓兵,如何謀變,說得情形活現,
    (竟派人持廣首級,與呈文並達陳王。)
    (陳勝與吳廣同謀起兵,資格相等,本已暗蓄猜疑,既得田臧稟報,快意的了不
    (得,還要去辨甚麼真假?當即遣還來使,另派屬吏齎著楚令尹印信,往賜田臧
    (,且封臧為上將。)
    (臧對使受命,喜氣洋洋,一俟使人去訖,便留李歸等圍住滎陽,自率精兵西行
    (,往敵秦軍。)
    (到了敖倉,望見秦軍漫山遍野,飛奔前來,旗械鮮明,兵馬雄壯,畢竟是朝廷
    (將士,比眾不同,楚兵都有懼色,就是田臧也有怯容,沒奈何排成隊伍,準備
    (迎敵。)
    (秦將章邯,素有悍名,每經戰陣,往往身先士卒,銳厲無前,此次馳擊楚軍,
    (也是匹馬當先,親自陷陣。)
    (秦軍踴躍隨上,立將楚陣衝破,左右亂攪,好似虎入羊群,所向披靡。)
    (田臧見不可敵,正想逃走,恰巧章邯一馬突入,正與田臧打個照面,臧措手不
    (及,被章邯手起一刀,劈死馬下。)
    (好與吳廣報仇。)
    (楚軍失了主帥,紛紛亂竄,晦氣的個個送終,僥倖的還算活命。)
    (章邯乘勝前進,直抵滎陽城下。)
    (李歸等聞臧敗死,已似攝去魂魄一般,茫無主宰,既與秦軍相值,不得不開營
    (一戰。)
    (那秦軍確是利害,長槍大戟,無人敢當,再加章邯一柄大刀,旋風飛舞,橫掃
    (千軍。)
    (李歸不管死活,也想挺槍與戰,才經數合,已由章邯大喝一聲,把好頭顱劈落
    (地上,一道靈魂,馳入鬼門關,好尋著密友田臧,與吳廣同對冥簿去了。)
    (貪狡何益。)
    (餘眾或死或降,不消細敘。)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