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 至 第二三〇
221**時間: 地點:
(當時,靈王出遊,楚國兵權獨棄疾最盛,聞其乘虛作反,滿朝文武皆驚懼失計
(,或云堅守,或云遣使追王,或云發兵出敵,紛紛無一主見。)
(子乾獨取堅守一策,令遠啟疆,號令四門,準備守城器具,連夜遣使入乾谿追
(王。)
(棄疾在城下,次日不得入郢,觀從)
觀 從:不速致書子乾,待主上之兵回至,則我軍首尾受敵,大事去矣!
(棄疾即寫書令有膽量之卒,沿城而上,密見於乾。)
(子乾觀書大悅,遂復棄疾之書,令其急攻東門,事必有成。)
(次日,子乾詐令諸將堅守,自引宿衛士把守東門,棄疾與遠掩一齊攻打東門,
(子乾在城上佯聲曰)
諸 將:蔡公已登城矣!
(三軍遂奔,棄疾殺入城來,城中軍民自相踐踏。)
(靈王長子祿與次子敵聞城被陷,亦各披掛殺出,遇鬥子旗於大街,三馬戰不數
(合,子旗斬太子祿於馬下,子敵拍馬要往東門逃走,卻遇遠掩,大喊一聲,斬
(於城下。)
觀 從:(觀從忙告棄疾曰)若不早立子乾,軍民有變!
(棄疾即率文武,奉子乾即位,且數靈王荒淫貪暴之罪,即令鬥成然領兵去圍乾
(谿,成然兵至訾梁,遣人持牌文諭靈王之從者曰)
棄 疾:先來歸者加官重賞,後至者斬,不至者夷其三族。
(靈王正在乾谿朝夕飲宴作樂,聞鬥子旗兵至訾梁,眾從者聞子旗牌文十散八九
(,少頃哨馬報太子祿與公子敵,皆被蔡公所誅,靈王歎息數聲;又哨馬復報子
(乾即位為王矣!靈王氣翻馬下,子旗仗劍欲斬,子革殺出救回,子旗亦不追上
(,但在馬上大叫曰)
子 旗:汝等不懼族者可隨楚王!
(子革亦棄靈王逃歸。)
(靈王回視從行者,不上五六十人,子旗又任陣後殺至,靈王歎曰)
靈 王:此天亡我也!
子 旗:汝從楚王者,有能捉王獻功,加官重職!
(其士卒爭先來刺靈王。)
(靈王見從者皆叛,恐被所誅,乃脫下盔甲,士卒爭取而歸,靈王方才得脫,徒
(步走入小村中,腹內甚饑,見一田夫息耕壟上,王乃向前問曰)
王 乃:子有餘食能遺我乎?
王 乃:(田夫見其狀貌非常)汝何人也?向我乞食!
靈 王:(靈王兩眼淚下曰)吾乃章華台主,因荒游離國,以至今日!
靈 王:(田夫默思良久,低頭拜曰)章華台主即楚國君王,乃吾父恩主也!何以至此?
靈 王:汝父何人?
王 乃:(田夫曰)臣父姓申名無宇,官為楚國下大夫,因裂主榜文,捉撲於王宮,蒙王
赦其死罪,黜罷歸田,臣乃無宇之子名亥也!
靈 王:汝父安在?
王 乃:(申亥曰)往歲死矣!
靈 王:(王泣曰)吾早不納汝父之諫,以至今日,恨又不見爾父!
(申亥亦泣,乃扶靈王歸家。)
靈 王:此何處也?
王 乃:(申亥曰)此申家莊也!
(因治酒饌款待。)
(王思亡國之事,滿眼傾淚,不能飲食。)
王 乃:(申亥勸曰)我王不必憂慮,待次日保君王入於楚郊,以聽國人何如?
靈 王:眾怒不可犯也!
王 乃:(申亥曰)王暫停於申家,臣請求諸侯救之可乎?
靈 王:諸侯諒必叛矣!
王 乃:(申亥曰)臣保王投秦晉請兵復國可乎?
靈 王:先為盟主,今反求他人,吾知大國難再,徒取恥辱耳!
(申亥再拜勸慰,奉其寢食,一夜悲咽不已。)
(及天明,申亥問王安,已自溢於寢處矣!胡曾先生有詩云:茫茫衰草沒章華,
(因笑靈王昔好奢,台土未乾簫管絕,可憐身死野人家。)
(潛淵《讀史詩》云:章華台上管弦喧,楚子遨遊駕未還,烽火蕭牆初起動,可
(憐千乘喪郊原。)
(申亥不勝悲哭,乃殺二愛女,以陪靈王葬之,親自素服為之掛孝。)
222**時間: 地點:
(卻說鬥子旗收靈王盔袍歸見棄疾,更欲遣兵追究,但子乾在位,不可緩圖。)
棄 疾:若何?
子 旗:楚王在外,乘此百姓未定之時,使數小卒黑夜繞城相呼,詐稱靈王歸矣!
呼至三更,令鬥於旗入告子乾,言靈王引江漢之兵殺入郢州,蔡公棄疾已被
先殺,今將打入皇城。子乾、子皙、子筏皆無決斷之士,聞之必然自盡,則一計
去三元,明公方可高枕無憂。
(疾然之。)
(遂遣數十小卒,夜黑呼曰)
小 卒:靈王至矣!
(城中百姓梗攘不安,告於子乾。)
(子乾疑惑不定,至於三次,城中喧哄靈王引兵來至,鬥子旗打入於乾之屋)
百 姓:靈王引江漢之兵,殺入荊城,蔡公棄疾已被斬首,國人皆奔,兵馬將入皇城矣!
(子乾忙召子皙、子筏商議,城下喊殺連天,子乾疑靈王果至,驚惶無措,自刎
(而死,子皙、子筏見子乾刎死,亦各自刎而死,朝中大亂,宮女自相驚死者橫
(於宮掖,號哭之聲,不分遠近。)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六十七回 費無極讒隱平王 楚平王廢妻逐子)
(逮及天明,棄疾詐取重囚,置於漢水之上,令人取之,詐稱靈王,棄疾收而葬
(之,以安百姓,群臣遂立棄疾,是為平王。)
(國人雖知靈王已死,猶未安定,觀從告王曰)
觀 從:楚自靈王以來,百姓多被勞役,今王即位,宜賞功討罪,滅賊寬刑,則百姓始定
。
(平王嘉納其言。)
(次日,召群臣行賞罰,尋朝吳立為陳后,尋盧立為蔡後,使各複本國,以主宗
(祀。)
(封鬥成然為令尹,遠啟疆為上大夫,遠掩為下大夫,觀從為中軍謀主。)
(立長子建為中宮太子,令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奮揚為東官司馬。)
(寬刑薄斂,以安百姓。)
223**時間: 地點:
(當時天下諸侯聞楚國亂,皆有伐楚之意,平王憂之,問於群臣。)
(費無忌本與太子不和,聞平王之言,乃乘機奏曰)
費無忌:吾楚自靈王失德,將惹天下刀兵,依臣之見,當今諸侯惟秦為強,使求婚於太子
,內結親眷之好,外張秦楚之威,諸侯誰敢加兵?
(平王善之。)
(遂詔無忌,往秦求婚。)
(無忌承旨而行,諸大夫皆餞於西門,獨太子不至,無忌心甚怨之。)
(及至秦,見哀公,呈上楚王之書,具說求婚之事,哀公令無忌退,姑容商議。
()
(無忌出,哀公問群臣可否?公孫后曰)
無 忌:昔秦設鬥寶之會,欲牢籠天下,因楚君臣破我機關,每欲消恨無由,今日其國亂
,兄弟相篡,正吾報怨之期,豈可更與結親,依臣之見,囚無忌以伐楚,則大事
可圖矣!
(哀公然之。)
(正欲囚無忌,忽一人自外進曰)
無 忌:秦楚結親,其利甚大焉!安可囚來使以招禍。
(眾視之,乃岐山人氏,下大夫姚思雄也。)
哀 公:吾囚楚使,禍從何至?
展 雄:楚國雖亂,棄疾賢能,且有伍奢、子旗、伍員、遠掩等安民足國,正當與其交聘
,以固邊疆,安可囚其來使,以招大禍。
(哀公默然良久,復問曰)
哀 公:子英之見何如?
展 雄:依臣之見,大王降詔許婚,方保萬全之策!
(哀公召無忌入朝,許長妹無祥公主結親,又詔姚思雄同無忌入楚報聘。)
(無忌謝恩,同思雄歸楚見平王,具奏賜婚之事,平王大悅,管待思雄,復詔無
(忌,領金珠玉帛往秦迎婚,及入秦,呈上聘禮,哀公即詔無祥公主適楚,裝資
(百輛,媵妾數十。)
(無祥拜辭升車適楚,無忌見媵妾中有一馬氏,儀容妍冶,頗類無祥。)
(無忌原與太子建不睦,往秦又不行餞,心甚恨之,至郢州館驛,遂心生一計,
(密詔馬氏)
無 忌:汝何人也?
馬 氏:妾齊女也!自幼收入於秦,為公主宮內昭儀。
無 忌:吾有一計,令汝富貴而作萬人主母,汝能隱吾之計而從乎?
(馬氏低頭不語。)
(無忌是夜趨人後宮,先見平王曰)
無 忌:臣奉詔迎親,車葷已至荊門館驛,爭奈日乾無二良辰,太子不得親迎。
(平王令取酒,以賞無忌。)
平 王:(因問曰)卿使往秦,其地視楚何如?
無 忌:秦地披山帶河,地靈人傑。
平 王:秦女何如?
忌 日:充盈爍爛,百兩盈門。
平 王:從媵昭儀幾何?
無 忌:(無忌知平王好色)名妹美妾數十人,皆不能如無祥公主之貌也!
(平王聞之,半晌不言。)
(無忌知其意,乘隙問曰)
無 忌:大王沉思苦索,莫非馳意於子婦乎?
平 王:(平王屏左右曰)寡人聞卿美秦女之色,實生此念,爭奈父子人倫何?
忌 日:此無害也。
大王果意在秦女,即娶入後宮,誰敢異議?
平 王:群臣之口可鉗,太子倘知此事奈何?
忌 日:臣觀從媵之中,有一昭儀馬氏,貌類無祥,臣請先進無祥於主宮,後以馬氏進於
東宮,囑以勿漏機關,則兩相隱匿,而事成矣!
(平王大喜,令無忌密行之,功成重加封賞。)
(無忌辭出,是夜進無祥於王宮。)
(次日,密選他宮侍妾,扮作秦之媵妾,馬昭儀假作無祥,令太子親迎歸於東宮
(,滿朝文武及太子,皆不知此計。)
(平王日與秦女在後宮飲,荒於國政,只有太子太傅伍奢,略知其事,將上表諫
(。)
(無忌恐米建偷知此意,以生禍變,乃告平王曰)
無 忌:晉之所以長久霸天下者,以其地近中原故也。吾楚僻處遐荒,皆由地陋邦微,不
能與齊晉爭霸,今欲遣太子出鎮城父,以通北方,王自率服南方,則中國盟主,
必當久居於楚矣!況且閨閣之事恐泄,若遠屏太子又能永絕禍根,兩得其利,豈
不美哉!
(王然其說,遂詔太子出鎮城父,伍奢知無忌之讒,忙將表入諫曰:臣聞父子夫
(婦,人倫大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今大王先惑讒言而亂夫婦之倫,復信讒言以絕父子之義,非維廉恥俱喪,亦且
(與鳥獸同群。)
(伏望斬卻無忌,詔回太子,則庶大綱四維少張,社稷幸甚。)
(時平王在後宮飲宴,覽伍奢之表大怒,令有司斬伍奢回報。)
無 忌:(無忌日)伍奢雖謗王過,然無祥之事獨奢知意,若殺伍奢其禍必起。
平 王:然則若何?
無 忌:不如姑赦其罪!
貶從太子往鎮城父可也。
(平王從之。)
(詔伍奢同往城父,奢雖知無祥之事,然不忍彰君之過,聞詔即與太子赴任,更
(不訴辨。)
224**時間: 地點:
(卻說無祥公主,自居王宮,朝夕雖侍王側,見王年老,心甚不悅,但不知其是
(米建之父,終日無一歡顏。)
(平王亦知其意,不敢言出。)
(及太子出鎮,無樣乃生一子名珍。)
225**時間: 地點:
無 忌:(一日,始問無樣曰)卿自居吾室數年,不動一笑何也?
平 王:(無樣曰)妾承父命,適事大王,妾自以為秦楚相當,青春兩敵,及入宮庭,見
王春秋鼎盛,妾非敢怨大王,但恨妾身生不及時。
平 王:此非今生之事,亦宿世之緣。子非生不及時,乃嫁不及時耳!
(無樣惑王此言,乃詢於蔡夫人。)
(蔡夫人度量寬宏,雖知無祥之事,然無妒忌之心,亦不恐米建聞知生變,所以
(隱而不宜。)
(及無祥詢問,蔡夫人方語其故。)
(無樣大泣,怒罵無忌,欲歸秦告父。)
(蔡夫人再三勸解,無祥方止,只是終朝含淚。)
(米建太子在城父,亦生一子名米勝,方四歲。)
226**時間: 地點:
(一日,侍入郢州來賀父壽,米勝與米珍相爭局道,二人斯打,米珍哭回訴於無
(樣,無祥大罵米建匹夫,為人不能庇一妻,尚能縱子與吾兒爭耶!早有人將此
(話報於米建,米建不知此語因何而出來?問於母,蔡夫人曰)
米 建:往事何必追究?必欲追究,但歸問爾妻便知。
(米建怒氣方熾,更不入朝辭父,帶米勝歸城父。)
(費無忌聞米建不辭而歸,恐其事泄乃讒太子於王曰)
費無忌:臣聞太子與伍奢,自居城父,東交鄭、宋,北通齊晉,將以方城之外叛楚,若不
早圖,終為國患!
平 王:米建焉有此意?
無 忌:(無忌日)既無此意,何以不辭而去?且臣又聞建帶其子米勝入朝,與公子米珍
相爭局道,蔡夫人道其事故,所以不辭而去!米建歸問馬氏,知其前事,其反叛
之計成矣!
平 王:(平王驚曰)然則此事何以處之?
無 忌:(無忌日)米建內事全在蔡後,外事全在伍奢,先廢蔡後,再召伍奢入朝,問其
故。若事泄,囚伍奢不放歸城父,太子勢孤,縱有叛意,無能為也!
(楚王然之。)
(遂下詔廢蔡後,令尹子旗入慷,平王大怒,便欲斬子旗。)
(囚蔡後,又即下詔令,再諫者亦族!使人入城父來召伍奢,米建未歸,伍奢已
(先承詔來見平王。)
平 王:吾令汝為太子太傅,教汝輔建尊其德義,何以教其謀反?
伍 奢:大王納秦女為妻,黜米建而使遠鎮,是綱常滅而閨閫瀆,臣之諫表初上,貶詔輒
下,臣曠職受罪,緘口不諫。今又信讒而謂或助太子謀反,是何無耳目之甚耶?
(平王大怒!囚劫伍奢,發兵使圍城父。)
費無忌:(費無忌日)米建無一伍奢,心無主意,不必動兵,但遣能言之士誘入,同伍奢
斬之,則患可盡除矣!
(平王然之。)
(問誰可使往?無忌日)
無 忌:非司馬奮揚不可?
(平王信之。)
(遂遣奮揚往誘米建。)
(奮揚承詔,尋夜投往城父。)
227**時間: 地點:
(卻說米建歸至城父,便不停留,即召馬氏問無祥之由,馬氏不敢明,米建拔劍
(挾之。)
(馬氏只得從頭實說一遍。)
米 建:(米建擲劍大罵曰)不斬昏君,生嚼無忌之肉,誓不為人!
(遂欲發兵入朝,伍奢又不在側,正在躊躇,忽報王使奮揚奉詔書來,在停驛內
(,不知為何不入縣堂,只抱詔書在驛內大哭不止?米建歎曰)
米 建:奮揚忠直之士,此必昏君令其捉我,奮揚在難言之中,故哭令吾逃走,而脫大難
也!
米 建:(遂往驛內來見奮揚,奮揚哭而迎曰)主上信讒,令揚來誘太子入朝,與伍奢同
戮。今揚職在東宮,不敢強命,乞太子速宜自謀,勿致禍臨無及。
米 建:吾正欲興兵,逐昏君,斬讒賊,以消恨焉!何束手而待擒乎?
無 忌:(揚曰)父雖不義,為子者焉可失不孝之名!況國大兵強,與之交戰,不啻以羊
投虎也!昏君未除,六尺之軀反滅;仇恨未伸,不孝之名反彰。依臣之見,莫若
割恩棄義,遠奔外國,以待昏君歿後,然後承大位,則上全父子之道,下保長久
之計,豈不美哉?
米 建:(米建泣曰)司馬之言極是,爭奈建為天下所棄之人,何囱可往,且吾逃後司馬
必然得罪。
無 忌:(揚曰)善用智者不失其身,但願太子脫出樊籠,臣雖死無恨矣。!
(米建泣拜奮揚,告他日得國,必當重報,奮揚忙扶曰)
米 建:臣職當救難,敢望報哉?
(二人大哭而別。)
(米建即日收拾車馬,與妻子尋夜逃入宋國而去。)
(奮揚方令城父驛卒將己囚送郢州,來見平王請罪。)
米 建:(王責揚曰)言出餘口入於爾耳!誰教米建逃走?
無 忌:(揚曰)臣教彼走!
平 王:汝食吾祿,焉敢賣吾之法?
無 忌:(揚曰)大王初封臣為東官司馬之時,曾謂臣曰,事太子如事寡人,今太子未聞
有謀反之意,大王令臣捉之,臣但知奉王初年之命,所以故教太子逃走!然臣今
思罪及於身,悔亦不及。
平 王:汝既私放,焉敢見孤?何不與建同走?
無 忌:(揚曰)臣奉王命捉太子而私賣法是犯一罪也!臣若更與太子同走,是違王命而
犯二罪也!臣何敢逃?
平 王:(平王顧群臣曰)奮揚雖違法,然抗言執義,臨難不苟,真義士也!
(遂赦之,令復原職。)
(奮楊謝恩。)
(後史臣贊曰:奮揚私放建偷生,不避違刑就鼎烹奉命如初心不變,佞臣聞此愧
(顏容卻說無忌私告平王曰)
無 忌:太子出奔外國,而留伍奢在內,終為後患,不如斬奢,再圖太子。然伍奢有二子
伍尚、伍員,俱在棠邑,若知吾殺其父,必奔他國,借兵伐楚,王如命伍奢寫書
以召二子,倘二子來朝一同殺之,庶免後患。
(平王大喜,取出伍奢,令寫書以召二子。)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六十八回 平王信讒滅伍氏 米建奔鄭遭誅滅)
平 王:(平王謂伍奢曰)汝令太子謀反,本當斬首,但汝次子有功先朝,不忍加罪,汝
但當殿寫書,召汝二子歸朝,改封官職,赦汝歸田。
(伍奢心知楚王欲召回二子同斬,但君命不敢違,遂當殿寫書呈於平王。)
(平王封好,即遣使往棠邑,來見伍尚。)
(使者忙投入府中,以家書遞與伍尚拆而讀之曰:父書報與二子尚員同見,吾因
(進諫忤旨,待罪縲紲,今賴主上聖明,群臣力保,念員有功於先朝,以至免死
(於今日,將欲議功贖罪,改封爾等官職,故示汝等數字,速至無違。)
(武尚拆書看畢,令使者安歇於外所,召伍員以父書示之,伍員謂伍尚曰)
伍 員:楚王既召吾等議功,以贖父罪!君命必有詔書,何故獨吾父之書,此必無忌之詐
,欲殺吾父,又懼吾兄弟報怨,故逼父寫詐書,欲吾父子同刑耳!
(伍尚不信,員曰)
伍 員:吾兄不信,試詐挾來使便知端的!
(乃召使者問,書從何而寫,使者話語往來,不能遮掩,子胥撥劍挾之,使者)
使 者:但見囚太傅當殿寫此書,不知其為何也?
子 胥:(子胥擲劍大罵)昏君陷我之父,尚欲挾吾兄弟,此仇不共戴天矣!
使 者:(尚曰)事雖如此,然又不可不往?
(子胥亦欲入朝,伍尚止曰)
子 胥:父命不可或違,父仇不可不報,然汝才智出類,非吾能及,我奔父死,汝速往奔
他國,借兵以消父兄之恨可也!
(伍員聞之,放聲大哭,與兄訣別。)
(伍尚尋夜來郢,入見伍奢。)
(時,奢囚南牢,見伍尚單來,仰天歎曰)
仰 天:伍員不來,楚君臣其能旰食乎?
(伍尚入牢見父,二人抱頭大哭,尚遂自上枷鎖,獄司奏聞平王,平王詔無忌斬
(伍奢、伍尚於天街。)
(無忌押二人至天街,伍奢父子大罵無忌日)
伍 奢:吾父子死不足惜,但子胥不至,竊恐楚國君臣不能安眠靜食矣!
(言罷,父子相向而哭!百姓觀者,無不灑涕。)
(無忌即合斬其首,是夕天昏地暗,悲風慘慘,似有妄殺無辜之意。)
(後世史官有一絕云:慘慘悲風晦日光,伍奢父子陷同刑,從今殿上無忠語,致
(使吳兵入郢城。)
(無忌斬伍奢父子首級,回見平王。)
平 王:伍奢父子臨刑,曾怨寡人否?
忌 日:伍奢父子並無他詞,但曰伍員不至,楚君臣不能安眠靜食!
平 王:然則何以能得子胥?
忌 日:臣諒伍員出奔不遠,請召一大將,給以快馬,追斬子胥;一面出榜,令楚國軍民
,有能捉得子胥者,加官重賞,又差各使遍告列國,毋收藏子胥,如是則子胥進
退無路,縱不能獲,子胥勢孤,亦不能成大事!
(王然之。)
(遂問誰引兵前追?)
(無忌之弟,費師明出班願往。)
(即與鐵騎三千,令其急追。)
(師明引兵往城父殺來。)
228**時間: 地點:
(卻說伍員將走,謂妻賈氏曰)
伍 員:吾欲奔往外國,借兵報仇,都因爾累不能進前!
忌 日:(賈氏睜目以視員曰)大丈夫含父兄之仇,如負芒刺,今不速往,尚何疑慮於妻
乎?
伍 員:吾往之後,楚王必然發兵圍宅,吾慮汝遭戮!
忌 日:(賈氏曰)父兄之仇大,妻室之恩小,今君不急其大,而懷其小,是妾陷君不孝
也!妾豈敢私於一身,而誤君之名聲哉?君請速行,毋掛念妾。
(言罷觸牆而死。)
(子胥倚屍悲哭,忽聞門外喊殺震天,家人報)
子 胥:費師明領兵圍宅。
(子胥忙踢倒土牆,用掩賈氏之屍,遂逾後園而走。)
(後人有詩嗟賈氏云:父恨焉能共戴天,私情豈敢把君延,觸牆成就含仇志,誰
(似當年賈氏賢。)
(費師明打入子胥之宅,見四壁無人;執其家僕問之,知子胥從後園奔走,遂引
(鐵騎追之。)
(子胥又無馬匹,步走一十餘里,師明馬快趕之,子胥解下衣袍,躲於綠楊樹上
(,挾弓架箭,望師明端發一矢,師明倒翻馬下。)
(眾鐵奇望見子胥,爭圍楊樹欲捉之,被子胥搶下樹來,步戰諸將,斬卻師明之
(首,奪跨其馬,望東北而走。)
(諸小卒見師明被誅,不敢苦追,撤兵而回。)
(子胥駕馬走不上五里,見一簇人馬奔來,子胥疑是楚兵,迂延不進,及視之,
(乃故人申包胥出使外國而還。)
包 胥:(包胥遙謂伍員曰)子胥為何披孝單騎至此?
(子胥下馬,細把平王殺其父兄之事,哭訴一遍。)
(包胥聞之,亦為動容。)
包 胥:(問曰)於今何往?
子 胥:吾將奔往外國,借兵報仇!
包 胥:(包胥勸曰)楚王無道君也,子居其職臣也,臣可仇恨其君乎?
子 胥:楚王納子婦,棄嫡嗣,信讒佞,戮忠良,吾借得兵入郢,乃為楚國掃除污穢,焉
得為臣恨君?吾不滅楚,誓不立於天地間!
子 胥:(遂拍馬而去,行不數步,員回謂包胥曰)子回楚必引兵追員,員終死於子手。
子 胥:(乃下馬待擒,包管扶員起曰)吾與於有平生之交,豈忍引兵陷子。子放心前往
,吾必不言,然今日隱子之職者朋友之私恩,他日立楚國之祀者,君臣之大義也
。
伍 員:吾子又何為道此?
包 胥:子能伏楚,吾能興楚;子能滅楚,吾能定楚。
(子胥拜辭,上馬而去。)
(子胥上馬,不知米建投往何國,行數里,見一起田夫相歎曰)
子 胥:楚王失道,而逐嫡嗣,非國家之福也!
子 胥:(子胥向前日)汝見楚王之嫡嗣乎?
米 建:(田夫曰)將軍英非伍明輔乎?
伍 員:然!
米 建:(田夫曰)日前楚太子挈妻子奔宋國,曾囑某等,言明輔不日即奔至,令明輔從
宋相尋,以圖大事!
(伍員辭田夫,投宋國而來。)
229**時間: 地點:
(卻說米建摯一妻往奔宋國。)
230**時間: 地點:
(當時,宋元公多私無信,宋國政事在華氏、向氏之間。)